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上半年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职业学校

题目:2018职业教育工作信息第24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07-05

目录

更多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优质高职院校纪实 文章下载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优质高职院校纪实

抓机遇谋新径 让优质院校优起来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优质高职院校纪实

今年,重庆市公布了首批15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名单,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围。这是学院建设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学院已经步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新阶段。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学院实现提档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办学实力的重要依托,面对新时期新发展新机遇,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顺克表示:“必须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准确把握学院发展的阶段特征,按照优质院校建设目标定位,全面开启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新征程。”

对标对表,更新立序,乘好“优质”东风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64年,是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庆市级骨干高职院校。

为全面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对照优质高职建设目标,学院统筹谋划,精细设计,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在专业、师资、管理、办学条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优化升级,全方位激活提升,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院校。

作为重庆市仅有的一所水利类高职院校,如何利用行业资源优势,立足地方,更新立序,实现由“建大”向“建强”,进而向“建优”转变?对标对表,学院提出了“一中心、两支撑、三重点、四结合”的优质高职建设思路。

“一中心”,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两支撑”,即以深化产教融合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三重点”,即以一流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为重点。“四结合”,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完善指标和完善机制相结合,坚持投入拉动和改革驱动相结合。

抓优质院校建设,学院牢牢把握责任、质量和动力三个关键,切实强化“优质”责任。

针对优质院校建设7个大项目,138个子项目,学院建立了“一项三责”责任体系,即每个项目有牵头院领导、有项目负责人、有项目联络人,分别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跟踪督促工作。项目建设三者同步履职,项目检查三者同步考核,切实杜绝管理缺位、错位,消除责任真空,让优质院校建设责任落地、落实。

建立项目建设动态跟踪机制,定期详细公布各专项建设工作组建设动态信息、阶段成果,实现对建设各阶段的全程跟踪监控。开发优质院校建设网络管理系统,聘请专业咨询公司,按季度开展项目推进系统性、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第三方“五性”评估,及时发现、反馈、整改项目建设问题,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按照深度融合、杜绝“两张皮”的项目建设要求,学院结合业绩考核和奖励性绩效改革,将项目建设考核结果与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中层干部年度考核以及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实现优质院校项目专项激励与部门考核激励相结合,对获得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激发项目建设工作动力。

“聚精会神、真抓实干”,学校提出,撸起袖子加油干,促成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质的飞跃和提升,真正实现厚基础、强内功、管长远的战略目标,让优质院校建设“深入骨髓、影响根本”,把学院建设成为重庆市一流、全国水利行业一流、具有国际办学视野的水利水电类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强化特色,聚合“优质”内力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学院立足水利行业,搭建起“行校企”合作平台。将校企合作融入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招生就业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内带动了专业—系部—学院办学模式的革新,对外从企业到行业再到产业产生了深远的辐射作用。

2015年,学院与重庆博通水利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设立“博通水利”奖学金,年提供35万元资助学生;年委派专家开展学生技能培养指导200人次以上;年接受学生顶岗实习60人以上。学院每年优先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满足企业需求。

针对我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学院与重庆市正源水务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实训中心等9个实训室。

得益于“真枪实弹”的磨炼,近两年,在国家级别技能竞赛项目上奖项纷至沓来,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光伏电子工程设计与实施”技能大赛、全国水利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特等奖、一二三等奖100余项。

为优化专业布局,增强发展后劲,学院整合建筑、电气、园林、给排水、计算机等专业资源,与珠海市丹田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丹田学院,开设物业管理丹田订单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学院与丹田服务项目无缝对接,从演示物业管理智能设备使用、信息化管理软件操作到分享物业管理经验,一整套的流程让学生很快上手,对物业管理工作岗位、职责、任务、项目运行机制、物业管理标准、实际操作过程等有了全方位的直观体验,对现代物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

“校企合作的开展不是几个人的事,需要把各参与方凝聚到一起,形成合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学院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学生、企业、教师共同参与,集思广益,确保各得其所,各美其美。

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职教改革与发展,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路上。

2018年,学院牵头组建“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首批会员单位由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第七局等25家企业、贵州水院等12家院校、重庆水利发展研究中心等3家科研机构共同组成。

按照5年发展规划,至2022年将建成“运行机制有创新,资源共享有成效,合作育人有特色,合作项目有影响”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全市水电行业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

打造“十优”,筑牢根基,支撑“优质”发展

优质高职建设,必须落细于办学的方方面面。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学院着力加强教育教学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打造“十优”,支撑学院优质发展。

打造优秀团队——一是“点线面”三位一体打造优秀管理团队。通过全“面”学习、专“线”培训和定“点”锻炼,着力提升院级领导班子政治理论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达成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着力提升中层干部业务工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管理团队优质建设素质能力水平。二是外引内培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聘请“水利部门首席技能导师”两名,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和名师工作室集聚孵化作用,建设大师工作团队两个。依托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培育水务管理专业群教学团队1个。三是结对帮扶打造优秀科研团队。积极发挥博士和教授的引领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3个,“1+3”科研团队20个。

打造优秀平台——近5年,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培养中心,搭建了高教社数字化教学平台、泛雅综合学习平台、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等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成了学生“1+X+0”素质考核平台、学生就业信息平台等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了顶岗实习远程管理平台、实训网络平台和诊断与改进网络平台等实习实训和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初步实现了育人过程全覆盖。

打造了教师发展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中心等教学和学生管理平台;建成了水资源科学研究所、重庆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等科研平台;组建了水资源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水电建筑科技众创空间等社会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了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发展。

打造优秀专业——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重庆“8+3”行动计划和“6+1”支柱产业,建立专业年度诊断评价机制,加速推进专业建设留、改、调、弃,着力构建以水利类专业为特色,以电力类专业为优势品牌,以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三大类”专业为支撑的“一特一优三支撑、五大门类协同发展”专业结构布局。

打造优秀课堂——实施课堂提质增效“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到课问题。建立“一课四责”责任体系,将课堂表现与任课老师、辅导员、生活指导老师以及学生的考核直接对接起来。第二步,解决听好课问题。以学生怠学率为核心指标,以课堂管理奖励性绩效考核为手段,划定5%红线,建立起课堂管理考核工作机制。第三步,解决上好课问题。以狠抓课堂吸引力和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学生、教师、督导、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二级学院领导(教学、质量学生管理部门)和分管院领导五级听课评价制度,全面推进课程、课堂改革,培养优质课堂主讲教师、优质课堂集体和优质课堂管理个人,打造优质开放课堂。

打造优秀教师——一是出台《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探索、完善博士、教授和专业技能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出台《学院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优秀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按每年1/3,3年全覆盖的规模和频次,选派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进行学习和锻炼。同时,将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和技能竞赛获奖成果、指导学生创业、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纳入职称晋升考核加分范围。试行理论课与实训课差额课时费制度,引导专业教师提升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实施教师国际化培训计划,选送教师赴国外访学,学习先进理念、培养国际视野。

打造优秀学生——启动“卓越人才100工程”,每年从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科技竞赛/科研成果等方向,遴选100名绩优生,按每生1万元标准,进行重点培养,在政策、保障和资源上进行倾斜和支持,实现专升本人数、学生标志性竞赛成果数量和毕业生入职世界500强数量“3增加”;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按2万—4万元标准,对优秀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无偿资助;建立优秀学生资助出国短期游学制度,激发学习动力,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国际视野。

打造优秀学风——抓学风,优校风。一是“一课四责”,明确任课老师、辅导员、生活老师和学生考核责任,推进课程、课堂改革,强调课堂管理责任,切实转变教风;二是“一考三责”,明确辅导员、监考人员和作弊学生责任,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切实转变考风;三是建立学生学习痕迹记录制度,强调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实训操作等日常学习态度和表现,着力良好学习习惯日常养成,切实转变学风。

打造优秀管理——一是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将行政部门管理水平、业绩能力等纳入质量诊断和改进,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管理质量保障机制。二是设立改革创新奖、突出业绩奖和突出效率奖等奖项,与绩效考核挂钩,鼓励、引导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创新性、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三是将各部门承担的优质院校任务纳入督查督办,与优质院校建设项目跟踪考核相结合,强化过程监控和质量把控。四是将优质院校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

打造优秀服务——一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泰国、尼泊尔和菲律宾等国高等院校达成合作办学意向,19所国外大学先后到校考察磋商,与泰国南邦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今年下半年首批工业机器人留学生将到校学习;二是服务水利行业,开展全科水利人才培养,牵头组建市级水利水电职教集团,成立水利大数据学院,广泛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建设、水文化研究和传播等方面的科研、培训、职业鉴定等社会服务;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扣重庆“8+3”行动计划、“6+1”支柱产业和永川区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和企业深度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满足地方行业、产业紧缺型人才需求。

打造优秀成果——出台学院《重大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培育项目管理办法》,加大培育力度;出台《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设立“突破奖”,重奖竞赛突破。

品牌嫁接,创新驱动,释放“优质”张力

进入新时期,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学院迈入了市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列,深度发展格局已定。

“优质高职院校怎么‘优’?”“不仅仅是单个的项目”,王顺克院长提出,要通过项目,全面提高办学水平,要借助品牌嫁接,激活学校的发展活力,开阔提升学校办学的发展空间和张力,从而实现学校优起来亮起来。

2017年,学校成立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丹田学院”,与云南恒佳、重庆正源检测等公司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中国普天和重庆智绘点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四川华信造价咨询公司、重庆永川宇航智造技术研究院、重庆固高自动化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开展企业跟岗实训和订单班培养。积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公共实训中心和永川高新技术产教融合示范园区。

强基础、增后劲,上台阶、再发展,学校不断加快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的步伐。

按照学院“一特一优三支撑”专业发展布局,目前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支撑作用,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发展。

学校一方面改造现有电子信息类专业,优化布局,另一方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善思谋变,提升专业实力。

6月22日,立足“互联网+城市”建设思路,学院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凭借中国普天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态整合能力,建普天大数据学院和重庆水利大数据研究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模式。预计3—5年内把大数据学院建设成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较大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预就业基地。

同日,学院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四川英才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中德工程师二级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打造重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样板。

整合中德优质资源,学院成立中德校企融合职教集团,共建中德(重庆)AHK智能制造培训中心,中德双方共同按照“双元制”制定职业院校教学计划,将德国模块化课程本土化,嵌入教学和实训过程。参加“双元制”教育并通过AHK考试的学生,可获得AHK职业资格证书。AHK职业资格证书已获全球范围内德国企业、奥地利企业和部分瑞士企业的承认,是职业技能的标志性证书和进入这些企业工作的极好通行证。

学院党委书记陈邦尚指出,学院加大产教深度融合,大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将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对接,毕业证书与执业资格证对接,积极推动学院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统筹发展、良性互动。

“通过3年左右时间,大数据、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将分别达到不少于1500人的办学规模,真正形成专业建设的‘三大支撑’之一。在重庆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形成大数据、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建设的领先者、示范者,实现‘弯道超车’,必将增强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全院上下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有信心、有决心,更有底气!

服务社会,增效提质,创建“优质”示范

服务贡献能力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学院主动对接水利行业,面向行业广泛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社会服务,服务水利科技进步,深入推进水文化研究和传播,促进文化积累和传承。

近年来,组织开展了水文化专项项目研究,成功举办了巴渝水文化论坛,出版了《巴渝水文化》,承接水利、电力、建筑、市政、电子信息技术等技术服务项目100余项,获授权专利200余项,完成纵向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学院承担了“重庆市大中型水库管理创新体制研究”等省市级项目31项,牵头开展的“重庆市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成果被全市水利系统吸纳采用。据不完全统计,为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3000余人。

近3年,学院立项市级教改项目15项,获评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市级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校学生参加国家级别、部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8项。学院成功争取全国水利高职院校2019年技能大赛主办权。

学院利用行业优势,开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水利行业培训,与社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社区服务。

学院先后与重庆市水投集团、忠县水务部门、巴南区水务部门、国家电网永川合川供电公司、水利部门人事机构等开展了“大坝观测工”“水质检测工”“净水工”“农网配电营业工”等基层水利人员、干部培训,培训人数达14000余人次;与重庆水文部门、区县水务部门等行业企业进行水文监测工、水质检测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等技能鉴定工作,鉴定人次达8000余人次。广泛开展区县管理人员的干部培训项目,培训区域以重庆地区为主,辐射到贵州、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宁夏等地区。已累计培训各类干部人员566人次。

连续6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7%,被评为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大学生就业示范中心。截至今年一季度,优质院校建设产生39项标志性成果。

在建设中创优质,在优质中促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华丽转身。“开启全面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新征程,推动学院优质发展,必须科学研判发展大势,精准确定发展定位,全面把握发展阶段,切实踩准发展节奏。”王顺克院长表示,学院将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谋求更好的发展,努力为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交出优秀答卷。

中国教育报2018-6-25

 

 

我国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制度化的构建策略 文章下载

我国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制度化的构建策略

内容提要:稳定的师徒关系是现代学徒制能否成功构建的重要基础。师徒关系从私人发展走向制度发展,经历了个体手工业学徒制时期、传统行会学徒制时期、企业学徒制时期以及现代学徒制时期等四个阶段。在现代产业形态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下,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不断向制度化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要制定师傅管理规范,完善师傅资格评价等级;重视师傅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师傅培训体系;采取师徒双向选择,形成双向互动学习与反馈;规范学徒评价标准,促进学徒职业生涯发展。

一、私人走向制度:我国学徒制中师徒关系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学徒制进行纵向历时性的分析后,基于师徒关系的制度化形成过程,可将学徒制中师徒关系大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个体手工业学徒制时期的师徒关系——私人色彩浓厚

在个体手工业生产时期,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成立主要是在家庭式的手工作坊中以父子(或直系亲属)之间展开,师徒关系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世代传授,正所谓“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师徒关系建立除了在内部的家族成员以外,还通过社会关系中的熟人做担保来招收学徒工,以规避技术外露的风险。师傅的资质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要是受社会认可的手艺人都可以成为师傅。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师徒关系的培养过程带有浓厚的宗法性,遵循严格的等级,表现为:一方面,师徒之间存在明显的生活依附关系,学徒在跟随师傅学习技能的同时,还要承担照顾师傅及其家庭的生活杂事,在伦理道德上学徒要严格遵守师傅的规定与要求,不得违背否则将受到惩罚;另一方面,师傅除了向徒弟传授技能以外,也要负责学徒的起居生活,并且要教导学徒社会道德规范等,师徒关系实际上类似于一种“父子”关系,具有一定的家长制色彩。[1]

在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的封建社会,一项手工业生产技艺的获得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与积累,一旦这些手工技艺被获得,便成为工匠乃至家族谋生的手段,因而很少外传。师傅将毕生所习得的技能经验几乎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徒,以保证技能的传承并为学徒今后谋生做准备。这一时期师徒关系的管理维护主要依赖于宗族,通过宗法家族的制度规范师徒的技能传承遵从,师徒培训没有明确的学徒时间、师傅与学徒的资格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的规定,缺乏外在监督。因而传统学徒制在理论知识传递与基础技能训练方面的弱点,成为其将被学校职业教育取代的根本原因。

(二)传统行会学徒制时期的师徒关系——私人向半私人性质过渡

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关系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师徒关系逐渐从谋生依赖转向劳动用工。学徒制逐渐在手工业中的各个行业中得到推广,不论是对技能要求水平较高的木匠、染匠、瓦匠等行业,还是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行业,比如搬运行业。同时,从手工业向新兴商业发展,如典当行、纺织业、钟表业等。在这些行业中开始出现雇佣性质的学徒工群体,在这群雇佣学徒中的一部分群体本身已经具备直接生产劳动的技能,还有一部分属于学徒帮工,从事辅助性的简单劳动。因此师徒培训过程中,学徒所获得的大多是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工序技能。这种雇佣性质的学徒工群体改变了宗族家传式的师徒关系,一方面,学徒在与师傅的技能训练过程中,可以获得未来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廉价的学徒工可以满足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增加谋利的需求。这种雇佣学徒工的出现表明学徒工向劳动力商品化发展,师徒关系开始在经济利益与技能教育两种张力中波动,这为行会的介入提供契机。

行会的出现促使师徒关系的管理从伦理转向集体主义,行会学徒制帮助学徒形成学徒工—帮工—师傅的等级体系,对师徒关系中的入徒条件以及师徒培训过程中的学徒训练时限、学徒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学徒入徒与出徒仪式进行明确规定。行会在师徒之间达成可信承诺以及师徒培训质量方面提供了保障。[2]当然由于此时的师徒关系主要还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因此行会组织管理的推行继续受到强大的宗法家族力量的制约。

(三)企业学徒制时期的师徒关系——半私人向社会性质过渡

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雇主为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开始对外招收学徒。企业师徒培训主要存在于企业内的学徒制培训,师徒关系在具有企业委托培养或定向培训等内部私人性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属性,师傅带徒弟不仅是一种为促进学徒进行技能学习的行为,而且还涉及劳动雇佣、行会宗法以及社会阶层流动的经济社会行为。企业师徒关系异于传统师徒关系,传统师徒关系是以前辈向后辈授受技艺为主,着眼点在确保技能的传承方面,而较少关注学徒个体生涯发展的指导。而企业学徒制由原先的业主亲授转换为雇工中的师傅传授,这同时也是一种企业的人才开发机制,在企业智力层面构建员工工作学习氛围和机制,培养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3]

师徒关系的建构从传统学徒制时期师徒两者之间逐渐扩大为企业、所雇佣师傅以及学徒三者之间,说明企业学徒制的经济关联范围不断扩大。师傅由企业组织分配,一般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计划、执行与管理,师傅多是领班或者在企业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熟练工人。不同于传统学徒制中师傅对学徒整个生产过程的指导,企业师徒制培训过程中学徒主要针对其所要承担的局部生产过程进行模仿与操练,除此之外,师傅还从社会和生涯两方面对学徒进行帮助,师傅帮助员工对组织更有价值以及促进员工的生涯发展。为正确合理的评价师徒培训的结果,企业将会制定一系列考核与奖惩措施,针对培训中的问题,企业将会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法和内容。但是,企业学徒制还主要停留在内部培训方面,是依附于企业本身的员工雇佣与培训的一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徒所获得的技能尚未面向社会化,它甚至还称不上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制度。

(四)现代学徒制时期的师徒关系——社会制度化发展

现代学徒制是将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形式进行结合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将学校技术技能教学与工作岗位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是建立在教学契约上的师生关系。师傅是由企业熟练工人和学校教师共同担任,学校与企业各有明确的资质要求。

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培训方式采用学校班级授课与企业个别教学相结合,职业院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培养学徒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得核心素养能力,企业师傅每周也会到学校课堂中讲解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学徒在车间通过师傅演示,徒弟模仿与尝试的方式学习操作技能,将之前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师傅引导学徒在反复的操作实践过程中,鼓励学徒根据真实工作情景变化和复杂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学徒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相融合,以达到具备精湛技术,实现技术技能的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师徒关系在企业学徒制时期师徒关系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学校教育对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育内在价值,突出现代学徒制回归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性内涵,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现代学徒制对于学徒的培养更加专业化与系统化,教学组织从经验化向结构化转变,参与学徒制的企业和学校双方都要制订明确的教学培训计划,既要符合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同时要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现代学徒制培养过程中师傅不仅要将技能传授给学徒,而且还要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标准。学徒培训时间依培训计划和完成情况而定,只要学徒考试合格,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即可毕业,较为灵活。

二、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形成的背景

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在现代产业形态、生产组织模式、劳资关系以及现代教育的影响下正在不断发生改变。

(一)现代产业形态变化对技术创新要求提高

现代产业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需要学徒在师傅的引导下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学徒不仅要在反复操练和思考的过程中完成师傅示范的生产任务,同时要将现代生产方式与产品进行高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完成实际生产过程中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打造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的产品,将学校培养的设计思维、创新思维以及美学素养融入生产技术过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与现代生产与生活需求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另一方面,突破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产品与工艺的创新需要学徒在具备一定技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操练与打磨,在持续不断的实践积累过程中迸发出创造思维。同时面对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周期的缩短,每个工人所掌握的技术都存在“过时”的危险,而现代学徒制中基于稳固师徒关系的技术实践能力学习方式能够通过技术问题的传承与持续攻关实现技术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技术精湛的娴熟技术工人。

(二)现代化生产组织模式的升级与更新

日本丰田汽车企业采取的“生产岛”生产组织模式,将车间工人纳入到生产组织之内,参与车间劳动分工的规划与协调中来。这种“生产岛”生产组织模式与流水线性的生产组织模式的根本不同就在于,“生产岛”主要面向的是精细化、柔性化生产模式,而线性流水生产主要面向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精细化生产模式需要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不同于大规模批量生产主要依靠设备机器生产,工人只需进行局部的工艺操作即可,这种精细化生产组织模式主要依靠工人的技术熟练度。这就要求师傅带徒弟过程中不能仅针对具体的、单一的技能操作进行训练,而且还要引导学徒逐渐对整个生产线甚至整个生产车间进行监控。生产组织模式的变化对工人的素质要求提高,师傅指导学徒具备扎实的技术理论与熟练的技能操作的同时,还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徒具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以及可迁移能力等。在“生产岛”生产组织模式中,管理者将发展车间生产技能作为己任,师徒在这种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企业组织下,能够更好地融入企业的长期发展当中。在这种良性互动的生产组织模式中,管理者愿意把与新的批量生产技术的运作相关的技能提供给车间工人,因为车间工人将会利用这些技能更好地完成生产。[4]因此,在这样相互协作的生产组织模式中,师傅会耐心地指导学徒利用新技术进行技能操作,师傅启发学徒尝试新技术研发,培养其获得创新能力。学徒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带领下,尝试将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在车间真实生产情境中,对先前学习的知识进行重新的认知与整合。

(三)市场经济发展中劳资生产关系变化

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以及生产成果的分配之间的关系。[5]劳资关系经历了从手工业相互协作的个体经济到出现分工的手工工厂再到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以及目前智能化生产中的劳动雇佣资本的发展趋势。在个体经济初期,手工作坊中的师傅与徒弟同属于劳动者,只不过师傅掌握着手工行业的主要手艺,学徒跟着师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也可以成为师傅。资本的所有者与其传授者集中于师傅一人身上,师徒之间没有根本性的雇佣关系,更多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依附关系,师傅与徒弟在劳动分配上基本平衡。随着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分工的不断变化,机器大工业生产过程中劳资关系矛盾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其存在的技术基础,发展成为典型的资本雇佣劳动,师徒关系从宗法制演变成控制与被控制的剥削制。企业内部形成生产过程与管理过程相协调的科层管理,师傅成为监控学徒生产的管理者,同时师傅与学徒一样也受雇于企业主。大规模化产业形态促使产权所有者、经验管理者与劳动者剥离开来,师傅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个体经济时期的产权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与技术掌握者的“三位一体”转变成了“单一”掌握了技术的劳动者,其自身已不再存在训练学徒的需要,师徒关系面临难以构建的局面。同时,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师傅本身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地提高。在智能时代现代化生产背景下,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产品逐渐饱和,生产网络中的雇主、管理者与劳动者在扁平化的利益共同体中,形成不同组织部门和研发的跨职能团体,在团体中的工人具备多项技能,并对技术与科学信息相互沟通渗透,保持产品的持续创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现代扁平化组织规模中凸显,劳资分配向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分配模式转变,师傅与学徒的劳动在竞争与合作中走向统一。

(四)现代教育强调开放平等与个性化发展

现代教育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经济发展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与教育形态变迁相伴的,随着工业大发展背景下学校教育的规模发展,现代学徒制走向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的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化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学徒制更为关注学徒个体的生涯发展。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现代学徒制中学徒不再像手工业学徒制时期那样依附于师傅,也不再像企业学徒制那样依附于雇主,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走向开放与稳定,学徒与师傅即学生与教师,二者享有平等的权利、受到尊重。师傅与学徒一改往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宗法权威色彩,逐渐走向珊瑚型共生的伙伴关系,师徒在互相了解和互相认同的前提下共建师徒关系。现代学徒制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在师徒指导的过程中,师傅本身也是教师,师傅要尊重学习主体的个性发展,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程度的教学方法,师徒共同分享新知识、新技能与新方法,共同实现设定的教与学目标。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个别化学习,师傅能够针对学徒的具体情况进行差别化培养,师傅在对学徒的个别化指导与关注中提升学徒学习的积极性,弥补了以往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促进学生对技术实践能力的深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工作情景变化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新手到专家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授中获得显性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在实训课上获得可统一训练的标准化技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现实情境中的工作胜任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胜任复杂性的专业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只有在师傅带徒弟的不断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学徒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三、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制度化的构建策略

(一)制定师傅管理规范,完善师傅资格评价等级

目前,学徒制中师傅的聘用条件与选拔标准还较为模糊,企业与学校要解决好到底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师傅的问题。现代学徒制在借鉴传统学徒制中技能示范与模仿的基础上还要与学校职业教育的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师傅同时也是学校的教师,师傅要在进行技能传授的过程之前,制订明确的培训计划与培训指导方式,并且要考虑到学徒的生涯发展规划,仅仅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并不能够成为胜任带徒任务的合格师傅,还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带徒的效率。现代学徒制中在选拔师傅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的行业领域,进行不同层级师傅的选拔。首先,师傅既可以是在行业有着多年资深经验的大师级师傅,他们主要进行传统技艺的传承,学校可以将这类有着精湛技艺和业内口碑的大师级人物引进校内,为其搭建大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坊等,大师不仅可以将技艺传授给学徒,更重要的是将他们多年敬业乐群的职业情操与执著的职业信念传递给学徒。其次,师傅也可以是各行业的能工巧匠,企业生产线上的技术能手,各地区利用自身区域发展优势,聘请当地的能工巧匠型师傅,尤其是在那些具有良好职业发展前景、岗位实践特点鲜明的行业中进行选取。再次,如果校内教师,尤其是有着丰富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具备师傅的任职资格与能力,也可以担任师傅工作。现代学徒制要对师傅带徒弟的入职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包括师傅的职业能力要求、基本规范以及师傅带徒的数量等,如果师傅调离该企业后,师徒关系是否延续还是转交其他师傅都要有详细的说明,对于带徒数量多的师傅,企业和学校也应当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企业要支付薪酬以及授予荣誉。

(二)重视师傅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师傅培训体系

我国现代学徒制中对师傅的知识能力结构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通常是根据企业培训管理要求制定师傅带徒的标准,具有一定的企业特殊性,并且较少考虑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标准,这直接影响到师傅的带徒能力、学徒指导水平以及学徒职业生涯发展。现代学徒制中师傅的知识能力结构应当包括操作技能与素养、学徒指导能力与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成为师傅最重要的条件是拥有出色的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师傅带徒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学徒指导能力,包括对学徒现有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判断;对学徒训练目标的准确理解与对训练过程的合理规划;结合工作过程对学徒进行知识讲解与操作示范的能力;对学徒技能与职业素养发展水平的准确判断。[6]在对师傅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师傅的带徒指导能力,并结合具体技能操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不仅要突出学徒训练方法,也要教给他们必要的现代教育学知识,如学徒观、师徒关系观、学习的基本规律等。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学徒制要解决谁愿意做师傅的根本问题,这需要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提高师傅带徒的工资待遇,同时辅以制度支持,还要对师傅带徒资格以颁发证书的形式予以认定,如在师傅的职业资格等级晋升中可加入带徒经历这一条件,对师傅的学徒训练成果应予以评判与认定,并与师傅个人声誉和经济收入挂钩。此外,现代师傅需要定期参加理论知识培训,从知识的完整向度看,学校教师与现代师傅对学生(学徒)的培养不是完全割裂的,现代师傅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徒。

(三)师徒双向选择,形成双向互动学习与反馈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学徒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显著,特别是学徒在企业学习中对于职业成就与自我实现的追求,这将促使学徒尝试进行学习资源的多元整合,推动现代学徒制中师徒关系的自发构建。师傅需要面对青年学徒的多元个性挑战,不再是传统学徒制那样的权威象征,师傅虽然占据着本行业的知识与资源,但不是完全的垄断。传统师徒制的师徒模式多属于单一模式,即一对一的师徒关系,但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学徒的工作任务从单一具体化向复杂多样化发展,因此学徒在选择师傅时会出现学徒所学内容不能完全由一个师傅教会,或者由于师傅的职位与任职部门等方面的限制因素,出现学徒找不到师傅或者大批师傅无徒可带的问题。[7]因此,学校和企业要拓宽师徒制模式,不同师傅可就自身擅长的领域对学徒进行指导,学徒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多个导师,形成“一带多”或“多带一”的师徒模式,这样也可以同时解决在市场经济竞争驱动下师傅的流动性问题。除了外部师徒关系模式的变化,在师徒指导学徒的过程中,要尊重学徒个体的多元和差异发展。现代学徒制中的师徒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关系,要注重关系平等,师傅的角色从传统学徒制中的权威转换成学徒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师徒之间从单向关系实现向双向关系的转变。师徒关系通过去师本中心化逐渐赢得相互的信赖与尊重,师徒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学习与提升。这不但能够提升学徒的发展,而且师傅在带徒训练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师傅对技能经验的再认识与反馈,对多年积累的操作经验进行知识的结构化重组,有助于提高师带徒的教学效率。

(四)规范学徒评价标准,促进学徒职业生涯发展

学校和企业在制定师傅管理规范与资格评价体系以及完善师傅培训体系的同时,也要明确学徒在学习工作期间的行为规范,学徒工作规范是对学徒在培训过程中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包括对学徒工作时间的规定,对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的规范,对工作任务的考核标准以及职业态度等方面。此外,学徒要尊重师傅,谦虚主动向师傅请教,明确培训过程中的规范与要求,遵守生产安全与纪律,按时完成所学的任务等。学徒在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工作任务后要提交学习小结,师傅以及企业培训负责人确认后,可根据学徒的不同培训情况,申请相应等级的津贴。如英国现代学徒制与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中,学徒在完成学徒培训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关等级的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徒制中不同等级的学习模块与国家资格证书中的不同等级对应,且每个模块中都清晰详细地规定了学徒完成这一模块所需要达成的能力要求。[8]特别指出的是澳大利亚新学徒制中所采用的“用户选择”和“灵活教学”方式使得学徒培训过程更加具有灵活性。学徒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教师以及考核等。我国在实行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实行标准化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实施过程评判。学徒只要能够达到相应的考核标准即可出徒,同时根据学徒培训情况给予不同等级的资格证书和津贴鼓励,对于表现优秀的学徒可作为助手帮助师傅指导新手学徒,为学徒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现代教育管理2018-6-20

 

 

为学生适应未来工作与学习奠基:构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 文章下载

为学生适应未来工作与学习奠基:构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

内容提要:高中阶段教育为学生适应未来工作与学习奠基,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之后的教育过程中,应建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生成,需凸显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性、互补性、开放性。两类学校合作机制建构的工作系统,是在人才培养立交桥这一序参数支配下,进行教育管理、校长思维、课程项目、教师教学、评价激励、环境营造等合作要素的自组织运行,产生两类学校合作的系统运行能量。促进两类学校合作机制的建构,应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纵向贯通衔接为基石,以高中阶段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突破,以高中阶段多样特色发展为延伸。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四轮驱动”的要求: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高中教育阶段是为未来工作与学习奠基的阶段,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双轨发展、缺乏普职沟通的现状,受制于各自教育资源的局限,影响了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素养奠基,如普通高中的学生过多关注升学而强调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动手实践能力的锻造;中职校学生较多地围绕就业技能训练,而缺乏对普通文化基础教育、创新素养教育等方面的基础夯实,这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根基,而且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工作与学习的奠基。值得庆幸的是,这一问题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在教育政策的导引上得到了关注。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在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中首次明确指出建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合作机制。[1]如何在实践中构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为学生适应未来工作与学习奠基?需要认清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建构的分析基础、合作系统,从而形成两类学校合作机制运行建议。

一、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生成的分析基础

实现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生成,需要明确两类学校合作的分析基础,那就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在高中阶段奠基的价值所在,充分显现高中阶段教育改革的整体性治理。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生成,是实现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整体性治理的关键所在。整体性治理是英国社会学家佩里·希克斯针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政府改革所强化的碎片化状况而提出。整体性治理强调将不同层次或同一层次的治理进行整合,可以在一些功能内部进行协调,还可以在公共部门内进行,去除碎片化治理的消极因素。碎片化治理的主要问题是:转嫁问题,让其他机构来承担代价;互相冲突的项目;重复,导致浪费并使服务使用者感到沮丧。整体性治理强调各系统或组成部分合作运作,知道互相介入必要性,以互相增强方式支持目标,采取相应的方式,建立无缝隙的项目,推进有效的治理,强调相互信任、信息系统的建立、责任感与预算。[2]运用整体性治理来推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之间的系统合作,可以凸显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生成的三个功能。

(一)凸显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性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凸显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性,将高中阶段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看待,能够立足于教育整体改革的视角,进行资源优化、要素重组,发现新结构运行的要素交换方式,促进高中教育发展的内在运行创新机制产生。立足于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的宏观教育行为的调控与治理,倡导高中教育系统内部诸类型学校“在竞争中合作”的教育环境,减少教育资源的“能量耗散”,强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文化”。当前,整体性治理理论运用于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缺乏沟通。“获得知识的第一步是承认无知。我们对世界了解得太少,大多数人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因为证明我们无知的证据正在积累,而且其规模大得无法忽视。”[3]推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治理的整体性,就是正视这种无知的一种应对。在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以及之后的教育改革,都需要将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作为高中阶段教育整理治理的关键因素,努力需求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共通的适用原理,从而促进教育整体善治。

(二)凸显高中阶段教育的互补性

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形成两类学校相互协作的动力系统与运行方式,将凸显高中阶段教育的互补性。两类学校之间的资源流动,不仅会带来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教育资源的互补性,而且将形成一种育人的创新机制。这种创新机制有利于推进两类学校校长思考各自特色或个性资源的“互补性”,而不是“同质性”,这样就有了合作的前提与必要。这种创新机制的追究,需要两类学校校长思维的突破,关注学校课程的整合与项目建设,进一步思考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教育资源、手段与方式在互补过程中产生新的育人结构,促进不同类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行政管理部门相对分离,因而,两类学校校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存在着“天然的屏障”,促进两类学校合作,能够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系统的“善治”,“包括多元主体依托各种‘合作伙伴关系’形成的组织整体所具备的‘专业资本’,也就是相互信任、支持及合作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4]也就是说,两类学校的沟通互补性,是建立在各自实力与信任基础上的。正因为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在培育不同类型人才上有各自优势(如普通高中在普通文化教育上有优势,对学生通用技术、职业启蒙教育不如中职校;中职校在职业技术、通用技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上有优势,但普通文化教育上不足),这就有了两类学校合作的基础,也为高中阶段教育系统内的创新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三)凸显高中阶段教育的开放性

在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形成有序结构以及产生动力系统的过程中,根据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要求,需要为两类学校“跨边界运作留出空间”。这种跨边界运作的空间主要是指以下四个方面:(1)时间,因为管理者需要时间来制订计划和确立法律结构;(2)进行整合运作的人;(3)灵活的绩效衡量和奖励制度;(4)对承担风险、以有成果的方式犯错和从错误中学习报以信任和给予合法性承认。[5]也就是说,在探索两类学校合作机制过程中,两类学校需要提供时间、人力、绩效激励、试错以及承担风险等方面的支撑,凸显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开放性。不同类型人才的早期培育,在高中阶段成长过程中既有一般性、共识性的教育要求,也需要特殊性、专门性的教育呼唤。我国的普通高中对学生一般性的与专门性的职业生涯教育都相对较弱;中职校对学生专门性的职业生涯教育针对性强,然而对于这些学生着眼于未来发展的一般性的职业生涯教育引领不足。[6]为此,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过程中,要树立开放性,使两者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扬,进行持续的能量输出与输入,并进行有效的转换。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来探求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需要充分关注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性、互补性、开放性等方面功能的实现,并将这一过程与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中职校的特色化办学联系起来,将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规划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只有如此,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合作机制生成,才能有足够的拓展与延伸的时空,使两类学校能够根据外在环境、时代的变化与内在需求的变革进行“光合作用”,促进各自的“新陈代谢”,产生可持续的、有内驱力的价值与效能。

二、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建构的工作系统

对于“机制”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1)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3)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4)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7]本文取“机制”的含义为:一个工作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建构,需要认清两类学校合作的工作系统以及其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

(一)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系统构成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合作的工作系统,必然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进行开展。根据协同学的观念,这一个或几个核心就是牵引子系统发生联系、构成有机的、新的、有序结构的“序参数”。系统内的单个部分(子系统)自我排列、自我组织,相互协同,是由“序参数”支配的,“单个组元好像由一只无形的手促成的那样自行安排起来,但相反正是这些单个组元通过它们的协作才转而创建出这只无形的手。我们称这只使一切事物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为序参数。”[8]“序参数”促进不同子系统新的有序结构产生。为此,探寻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就需要找到能够牵引这个有机体进行运作的“无形的手”,即探寻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序参数”。毋庸置疑,两类学校合作的“序参数”就是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建构。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中职校,都集聚了有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发展潜质的学生,然而普通高中的资源对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早期培育有优势,中职校资源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早期培育有优势,两者合作就能为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夯实基础。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需要明确这一工作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融合、统整发展。从普职沟通的文献研究中,可以明确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工作系统中组成要素主要有教育管理、校长思维、课程项目、教师教学、评价激励和环境营造等六个方面。围绕“人才培养立交桥”这个“序参数”,产生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能量,是一种综合关系的产物,而并非哪一个要素的改变或流动就能发挥作用的。两类学校合作的以上六方面的要素在人才培养立交桥这一“序参数”动力源驱动下,进行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资源等诸方面的拓展。这就决定了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之间的合作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综合关系而非独立关系。为了使不同类型人才在高中阶段获得更好地成长,需要产生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要素运行的综合作用,任何一个合作要素的独立运行,都不能产生两类学校合作的结构新秩序。因此,在思考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建构中,要站在整体、综合、全局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合作要素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独立地看某一合作要素在整个系统中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两类学校合作的动力系统能量,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地区的实情进行合作要素组合选择与有效运行。

(二)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系统运行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上述六个方面的要素运行,来自于两类学校作为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合作,立足于合作“序参数”——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引领,以自组织方式运行。协同学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9]因而,在进行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要素配置的自组织运行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两类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与起伏涨落,把握在“序参数”支配下沟通要素中快变量与慢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断去除两类学校之间存在的壁垒,进行合作方式、内容与手段的突破。

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自组织运行系统形成,需要抓住两类学校在合作要素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或者是已有的矛盾,也就是说,要把握在“序参数”支配下了解沟通要素组合可能产生的“涨落”现象,把握好各类矛盾解决的度,根据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要素组合调适与沟通方式突破,进行优势教育资源互补,突破已有的思维,进而引导两类学校合作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产生自组织动力系统,形成两类学校合作的新结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自组织运行系统形成,需要把握两类学校合作要素中的快变量牵引力,促进合作诸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形成相应的工作方式与运行原理。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的自组织运行系统,可以从目标、推动引擎、运行方式、基本原理、凸显特色和系统功能六方面进行描述。

三、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运行的主要建议

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机制运行,既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面向2030年发展,以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之后深化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普通高中与中职校自身发展完成结构转型、管理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作为两种类型教育基础夯实、特色发展的驱动力量。如果让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系统与职业教育系统之间围绕人才培养立交桥建构,以及落实“人人出彩及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进行诸要素之间有序的沟通与交流,就能够产生对不同类型人才培育的资源整合与开发效应,激活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作为类型发展的驱动力量,为高中阶段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夯实基础。促进两类学校合作机制的运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建议。

(一)纵向贯通衔接以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为基石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均强调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纵向贯通衔接与横向双向沟通,既强调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平行发展,也强调通过两类教育的纵向贯通衔接与横向双向沟通,相互吸收各自有价值的元素进行突破,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各自育人内涵。推进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衔接,是建立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基础之上的。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应注重促进普职沟通的纵向贯通衔接。

面向2030年的职业教育,不仅仅强调各个阶段职业教育面向市场进行教育(也就是就业导向,包括在就业中边工作边学习,以及适应未来的转岗再学习),而且应关注学生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高校乃至学术型普通高校的纵向贯通衔接,这是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发展可持续性的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力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使两类学校的教育管理、校长思维、课程项目、教师教学、环境营造和评价激励等合作要素有效运行,既能让走向就业的中职校学生在夯实技术、技能素养的同时,提升普通文化知识素养,应对未来时代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而进行持续的学习与学历的提升,也可以让有意继续到高等教育进行深造的学生,获得普通文化知识与技术技能知识的共同发展,拓宽中职校学生走向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通道。随着中职校管理体制的不断调整(如原来由行业管理的普通中专等,逐步实现了行业与教育系统的双重管理或直接移交给教育系统进行管理),中职校与普通高中的合作就有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大力推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夯实普通文化与技术技能两方面的素养基础,能够促进走向就业的中职校学生在迅速变化的时代及时通过进修等方面调整发展方向与追求。许多中职校统计就业率时大多能超过90%(教育部2015年公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率为96.5%,对口就业率为75.98%),但走向就业的学生专业对口率并不高,走向就业的学生三年里的失业以及调整岗位的也在不断上升,很多岗位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岗的还是离岗的毕业生,在后续的发展中都要求不断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等方面来提升自己。我国走向未来的中职校,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中职校毕业生选择升学而非直接就业,一些中职校这方面的学生超过了20%;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的中职校,中职毕业生选择升学超过40%(含中高职、中本贯通衔接试点改革),某些学校的具体专业毕业生升学可达60%以上。对这批学生的教育,呼唤普职沟通的良好环境创设与政策导引空间。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能为中职校学生向上贯通衔接夯实坚实的基础,也能为走向就业的学生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夯实普通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根基。

(二)创新素养培育以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为突破

无论是中职校还是普通高中,都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创新素养的提升是与每个人感兴趣的领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未来成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学生来说,可以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过程中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每个人都应当具备创新素养,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将促进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围绕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与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寻求自主、合理流动。我国普通高中在“应试”的积弊影响下,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够、动手实践能力不足,中职校的学生在“就业”导向的驱使下,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注重模仿,文化基础弱而影响知识的集成创新,人文素养相对较弱,这些都直接影响高中阶段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形成的动力系统激活下,不同类型人才的早期培育将获得更大、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在创新素养的提升上获取最优化的教育环境,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作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类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在合作中强化各自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能力与水平,为各自教育走向更好的类型发展提供内在发展动力。

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建构,有利于强化不同类型人才成长的创新素养培育。每个高中生都具有创新的因子,创新人才也是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多方面沟通,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师资培育等方面。普通高中既要为培育学术型人才的创新素养奠基,又不应忽视客观存在的、有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领域发展志趣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创新素养提升提供更为良好的平台。中职校既要为客观存在的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良好发展潜质的高中生创新素养奠基,也要为到高中阶段才显现出发展后劲学生成为学术型、工程型人才提供广泛的创新素养提升的空间。基于不同类型人才创新素养提升的追求是普通高中与中职校沟通的动力机制生成的主要驱动力。

两类学校合作赋予两类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换,可以在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点面结合”上做文章。高中阶段是不同类型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关键期,站在世界坐标系下看我国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需要在高层次的普职沟通上迈出更大的步伐。例如,美国设立的科技高中,韩国专门设计的科技英才高中,德国为天才学校举办特殊高中等[10],值得我们在深层次考虑高中阶段的普职沟通问题中加以重视。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沟通,有利于利用现有的普职教育资源,推进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获得高中阶段教育的整体能量与横向沟通,并为他们未来走向高等教育或生涯发展奠定“人才培养立交桥”最为厚实的基础。可以说,创新素养培育是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类型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合作的纽带。

(三)特色多样发展以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为延伸

特色多样发展不仅是中职校面向市场办学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普通高中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之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普通高中与中职校的合作,不仅可以促进自身作为教育类型的内涵,而且可以为各自特色、多样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的合作,一个关键的信息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全面发展知识储备与专业发展初步体验的分水岭,这个阶段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面向未来的良好普通文化知识基础,更需要明确自己面对社会发展需求的职业选择或职业生涯方面阶段专业取向选择。高中阶段的多样特色发展,可以让学生在增加专业知识的时期,更重视文理综合的教育,强调综合性的知识学习,鼓励高中生开展丰富多彩研究性课题或项目,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经验,“实际上我极力主张在专业化的初期,都应有一段相对无序的‘探照灯’式的发展时期,让儿童广泛试验各种媒介和符号系统,判断他们对于自己的可能性,更严格限制的‘激光式’的训练,则应该建立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11]

先谈普通高中在与中职校合作中获得特色多样发展的养料。目前,普通高中有两类规模的学校:一类是示范性高中,大多从原来的重点高中转型发展而来,这类学校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与升学有关的普通文化教育,也开始关注对学生升入高校的专业取向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类学校在推进学生的阶段专业发展取向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可以从普职沟通中拓展发展路径,使自身的教育教学特色不断获得提升。第二类是既非当前认定的示范性高中与也非传统“重点高中”——一般普通高中。这在普通高中里占大多数,对于这类学校的发展国家与地方都明确了“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的政策,如上海市印发了《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这一类普通高中,更需要从普职沟通中走出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自身的“弯道超车”,让高中生获得更好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12]我们必须认识到,普通高中发展正在面临转型,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走向普通文化教育奠基与专业取向发展教育的过渡,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志趣与潜能领域的匹配,从而做出合适的、与大学专业教育衔接的发展取向追求。在实现这一转型的过程中,普通高中可以在与中职校的合作中获得更多的特色多样发展空间与激活源。

再谈中职校在与普通高中合作中获得特色多样发展的养料。当前,普通高中与中职校之间缺乏互相往来的畅通渠道,并且似乎成为人才培养的矛盾对立面而存在。这种状况的存在,不仅不利于中职校认识到自身加强对学生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学生适应未来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变化挑战的必然性,而且不利于中职校应当承担的为我国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发展所需要的工程型人才和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奠基的需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职校的发展只认识到自身对一般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育的责任,对客观存在与集聚的具有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育缺乏应有的关注,或者是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但因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资源的缺乏而不愿做出改变;对少部分的、具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发展潜质学生的培育资源不足或认识不充分。随着中职校中高贯通、中本贯通的开展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改变,许多优秀的学生愿意到中职校来学习,一个很好的证明是:诸多中高、中本贯通招收的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超过了普通高中里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生源是相当不错的(在一些中职校学生中,这部分学生的比例在20%~30%之间)。中职校加强与普通高中的合作,不仅可以在自身学生的普通文化教育提升上做文章,而且可以在培养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普通文化教育上以及部分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发展潜质学生上下工夫,获得自身特色多样发展的突破。

在促进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各自类型发展与特色多样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在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机制建构中改变某些重要元素,引发两类学校之间产生合作方式、合作手段、合作路径等一系列内在变化,通过重新组合,就能为两类学校的发展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两类学校围绕不同类型人才早期培育进行资源互补,能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研究者着迷,其可以外部的文化环境与技术环境的改变、基于学术性与职业性统整的评价导向为牵引力,促进教育内容的变化与运行制度的改革。诚然,“那些在应对外部挑战时并非一成不变的课程,通过发展特定的‘认同感’,却起到了一种社会制度的作用。这种‘行为’的结果可以称之为‘发展’,当然它以一种‘有机的’方式运作”。[13]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合作形成一种有机体,将极大地促进不同类型学生从两类学校中获得最优化资源,为学生走向未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职教通讯2018-6-16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平台+项目”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文章下载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平台+项目”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浸润式思政教育 贵在“大象无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平台+项目”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姚家春 王丽英

■高校立德树人促发展主题系列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苏州太仓科教新城,是以出生于太仓的“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的名字命名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领航、护航作用,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先后获得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等近百项荣誉称号,并于2015年一举跨入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行列。

2017年,在学校党委副书记、院长魏晓锋亲自主持下,学校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与方法,将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打造出了“课程+平台+项目”浸润式思政教育新模式,人才培养焕发出更加澎湃的生机与活力,其思政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值得借鉴与推广。

课程为基,多维度发力

“思想道德既有显性知识属性,也有着隐性知识属性,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法忽略了隐性知识的传递规律与方式,所以常有些思政教师感觉事倍功半,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职业素质教育中心霍彧主任一针见血地指出。

在此理念指引下,学校从课程改革入手,一方面将教学内容模块化,逐步引领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辅之以相应的实践活动,感知、体验、巩固教学成果。

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被划分为人生选择篇、价值理念篇、法治素养篇等六大模块,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新要求为切入点,以引导大学生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开展教学,并辅之以学生角色扮演参与模拟法庭、聆听检察部门及公安部门等专业人员举办的法制讲座、举行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的课堂内能力训练实践活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被划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奠定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发展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创新篇三大模块,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以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逻辑展开教学;课堂外能力训练实践活动则通过对学生进行实践动员及理论指导,对学生进行实践选题及收集资料指导,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及实践成果撰写进行指导三个阶段,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形成一份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具有较强说服力的实践活动报告。

与此同时,学校还创新将企业培训中的教练技术引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之中,强调“以生为本”,科学调整学生的心态、提升学生的信念、挖掘学生的潜能,将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动式”教育。师生双方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双向互动,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政治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建立了多维立体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覆盖思想政治课专职老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等各个考核主体;把终结性考核改为形成性考核,从常规考核、项目作业考核、实践活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四个维度进行综合打分。

平台为桥,融合线上下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急剧改变着这个世界。面对这一场事关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话语权的重大变革,学校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主动适应思政教育环境的变化,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以平台为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有力地确保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创线上教育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新媒体领域拓展延伸。

学校结合自身CRP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出了包含教师与学生两大应用模块的“学生成长学分银行平台”。其中,教师模块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审核学生上传的佐证材料赋予其应得的分值,处理学生违纪材料及时进行扣分;而学生模块则分为存分和扣分两个子模块,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获奖、好人好事等,可获取对应子项目的分值,一旦发生卫生不达标、违纪、不文明等情况则会被扣分;学年末,班主任老师根据每个人的汇总分,总体考评每个人的综合素质成绩。

学校还与超星公司合作,积极引进泛雅教学平台,教学内容上,学校立足自身丰裕的教学资源,建设了一批高质量在线开放思政课程;教学方法上则涵盖了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等;同时可在线完成点名、作业发布与作业批改等各类教学管理,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教学成效显著。

另一方面,学校坚持做好线下平台建设,通过校内外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校本特色文化。

学校着力加强吴健雄陈列馆建设,通过宣扬吴健雄的高尚品格,引导大学生学习、践行吴健雄的爱国、创新、求实、律己精神,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根植于学生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做优秀“健雄人”;此外,学校积极携手太仓市卫计部门及红十字会,全面推进生命健康教育基地建设,以展示、模拟、体验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青春健康知识,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如今,吴健雄陈列馆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生命健康教育基地荣获省级健康教育基地荣誉称号。

校外平台方面,学校积极携手企事业,通过资源整合,共建了一批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其中,学校与苏州艾提木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基地,以多样、有趣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在体验与感悟中锻炼心理,培养挑战意识、团队意识;依托太仓市规划馆、太仓市名人馆等地方人文资源,建设了大学生人文教育基地,引领同学们了解太仓,热爱太仓,树立为太仓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信心与决心。

项目为引,成就高质量

“‘项目化运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虚功实做的重要方法,没有好项目支撑,‘高质量思政教育’就无从谈起。”霍彧坦言。

为了进一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学校明确提出“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的思路,通过定任务、定责任、定方案、定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向前推进。

学校将原属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及其他相关德育活动分离出来,统一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并将这些活动划分寒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志愿者服务项目、企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项目等类别。其中,寒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属于个体性项目,由学生个人申报,独立完成,主要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强化责任意识、感恩意识,锻炼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政府部门社会治理项目、志愿者服务项目、企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项目属于团体性项目,由3到5名学生组成小组,以团队形式申报并实施,主要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锻炼服务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严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项目化管理,全面遵循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结项等程序。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成立思想政治教育项目领导小组,具体监控、管理各项目在各个实施阶段的具体过程,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向申报人或申报团队提出,限期提交整改方案,经审核合格后按整改方案继续实施。

项目成功立项后,学校根据项目的大小及意义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项目结项后,学校将及时组织成果评比,邀请相关老师组成评比小组,对参加评比的项目成果进行打分。成绩优秀的项目专门举行表彰大会,除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之外,还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另加学生成长学分等。

在项目化运作方式的推动下,学校“课程+平台+项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教师层面,团队成员共发表省级以上论文22篇,立项教科研课题15项,其中省级教科研课题6项,苏州市级课题两项,太仓市级课题4项,校级教科研课题3项;两名教师在“2017年江苏省首届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与二等奖;3名教师在“2017在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说课大赛”中分别获得两个一等奖与1个三等奖;1名教师在学校“2017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与单项奖;3部党课《微视频》入围《太仓先锋党课精品课件集》,其中1部获省教育工委“微党课”评比三等奖。太仓市《诚信在我心》电视演讲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舞蹈《冰川上的军礼》荣获太仓市勤廉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

学生层面,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赛、中国青少年乒乓球公开赛暨国际乒联黄金系列青少年巡回赛(太仓站)等重要赛事活动志愿者服务项目,被确定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重点团队。荣获“江苏省第二届高校应急救护竞赛苏南片区赛”团体二等奖,“苏州市‘e’同禁毒知识网络大赛”优秀组织奖。

放眼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育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在校园内形成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新风尚,鲜活呈现出“课程里有活动,活动里有课程,平台里有思政”“显隐”融合的浸润式思政教育的可贵。

中国教育报2018-6-28

 

 

郑州商业技师学院:聚力高质量发展让职业教育更出彩 文章下载

郑州商业技师学院:聚力高质量发展让职业教育更出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要求、指明方向。随之,《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要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办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总结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即作为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同步优先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人才培养全面提质。

围绕这一重点,郑州商业技师学院以“如何培养出党的事业接班人?”“如何培养出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如何达到就业满足、人民满意?”三大问题为导向,从专业建设、技能培养、产教融合、师资培育、社会就业等方面强化质量建设,力争为新时代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让职业教育更加出彩。

工匠精神——夯实质量发展之根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高质发展首先要打好根基。对郑州商业技师学院而言,“根基”就是600余名教职工、16000余名学生的思想战线。

为此,学院以“工匠精神”为理念之根,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结合“修身立德、学技兴业”的办学理念,倡树“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商院、新技师、新技能”的价值引领,为师生们建立人生坐标、规划奋斗航向,进一步带动学院蓬勃发展。

更重要的是,学院将“工匠精神”的根深入扎牢到党建工作之中,提出“四细法则”,即细分支部,压实主体责任,实行“一岗双责”;细化制度,严肃组织生活,做实“三会一课”;细化标准,严格支部考核,实行“评定星级”;细分亮点,突出支部特色,带动“业务工作”。并结合“转作风、提效率、树形象”实践活动的开展,剖问题、列清单、促改进、促提升,进一步筑牢思想战线、筑强战斗堡垒,夯实质量发展之基。

专业建设——搭建质量发展之架构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安身立命之本。翻开2018年秋季的招生计划,不难发现在8个系的48个专业中,既有中西烹饪、数控加工、电商物流、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专业的更新升级;又有新能源汽车、汽车钣金与美容、无人机应用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销售等新兴专业的强势加入,几乎涵盖了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其中,烹饪、建筑施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中药被列为郑州市精品专业,立足“智慧郑州”培养高技能人才。

同时,学院还特别开设烹饪、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装饰(抹灰与隔墙系统方向)、建筑装饰(瓷砖贴面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等9个专业预备技师班;实施国家“雏鹰计划”,调整建筑施工、建筑装饰为世赛班,针对性培养技能竞赛精英;依托央视2套《中国大能手》品牌,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合作成立了数控、工业机器人两个大能手班,专业系成立了培优班;前沿专业与基地结合,成为“首批共建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示范基地院校”。

这些专业设置,是学院紧密结合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的竞赛要求、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满足行业需求的结果。它们紧密连接,共同搭建而成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主架构。

教师提质——打造质量发展之引擎

根基铸好,架构搭成,高质量发展还缺一个最关键的元素,就是“人”。对商业技师学院而言,这个“关键人”就是“教师”。围绕教师展开的教育、教学、科研、竞赛等,才是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一名新进教师在商院里是如何提质的呢?首先,会加入“一帮一”新老教师结对子帮扶计划,在资深优秀教师的带动下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形成任务清单;其次,会根据教学计划展开教学,并接受教务科对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接着,每月末根据学院考核细则,对德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在常规动作完成之后,会持续加入科研、竞赛、课改、学习培训、企业实习等项目,把教学创新向纵深推进。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出学院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的培养理念,也为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技能过硬、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着持续不断的新动能。

产教融合——提升质量发展之成效

走进商院的学子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时会是何种景象?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工作状况的追访得出一组数据:最低就业工资均超过3200元,进入全国500强企业的毕业生占3%,就业率达到98.3%。同时,2018年上半年,在500家合作企业的基础上,新增企业14家、就业实习基地20家。并先后成立“中电新能源班”等19个校企合作班且平稳运行。这些数据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更加值得深究。

其实,这与学院有机整合资源、深化产教融合、畅通校企合作、打通就业快车道是紧密相关的。从校企合作委员会的顶层设计;到产教融合讨论会的思维碰撞;再到企业高管、技能专家、一线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共同探讨而成的发展思路;接着到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进校园暨就业双选会上4000余个工作岗位的提供……无一不为校企合作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长远基础,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极大地提升了质量发展之成效。

技能竞赛——结出质量发展之硕果

在2018中国技能大赛——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6名学生代表河南参赛,张阳光、李广浩组合,郭玉杰,分别以混凝土建筑第3名、瓷砖贴面第4名的好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有望参加明年俄罗斯的世界技能大赛。

在全国技工院校公共课及专业课微课比赛暨第二届全国机械行业院校微课比赛中,8名教师荣获9个奖项。

在2018年“挑战杯——彩虹人生”河南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校园宝》APP软件、儿童输液固定装置、防漏服重复智能药盒等4个作品全部入围国赛……

仅2018年上半年,商院师生在各项技能竞赛中获奖48人项,比往年同期更进一步,这是学院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技术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强化创新意识的最佳答卷。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进程中,郑州商业技师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带动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新时代职业教育更加出彩。

河南日报2018-7-4

 

 

着眼未来产业场景推进职教信息化 文章下载

着眼未来产业场景推进职教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与路径选择,与社会文化、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密切关联。职业教育信息化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教育性,更要关注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跨界属性。

职业岗位对从业者数字能力提出要求

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的出现,要求从业者不但具备分析处理问题的管理能力,还要具备基于信息化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要由工作流程的操作者转变为设计者、监管者和评估者。另外,由于学习场所和工作场所更加灵活,学习资源更加开放,知识转化与共享能力更加便捷,也为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个性化学习方案。

职业教育是为青年人走入“工作世界”打牢基础的教育。实施职业教育的正确途径是,在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的职业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也必须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针对工作任务提出信息化解决方案,使学习者在获得和掌握工作过程知识的同时,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

职业教育不能只关注传统的职业能力,不能只关注专门化的职业能力,还要关注基于数字化的职业能力。未来对职业的分类和定义将会发生重大变化,数字化操作将成为从业者的关键能力。仅仅通过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手段,很难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全部目标。

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符合情境主义学习观

为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我国建立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广泛开展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推动网络课程开发。

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点还放在通过开发“最佳”教学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教学内容上。信息化更多的是展示“事实性”知识,关注信息技术的知识传递功能,还是认知论基础上的传统教育技术观,这使得数字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不高。职业教育信息化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的支持,很难真正提高和改善学习质量。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而非目标本身,我们应关注信息化背后的教育理念和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

职业教育需要情境主义学习观,学习者在真实或虚拟的工作环境中,对工作意图、知识和技能进行主观建构。学习者需要真实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需要复杂的行动空间、一定自由度和行动权限。正是职业教育这一特有的规律,限制了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我们很难通过去情境化手段和标准化技术使复杂的学习变得简单。因此职业教育信息化必须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互动与交流学习的媒介。

职业教育信息化应体现工作过程导向

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对员工的关键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关键职业能力只能在工作过程中获得,高度灵活、个性化和数字化的学习模式让工作岗位成为重要的学习场所。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基于工作的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同等重要。职业教育信息化应该促成这种“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对象,遵循工作过程导向和行动导向原则,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

职业教育信息化还要促成学习者的共同参与,学习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基于工作过程学习的理念,帮助学习者完成特定工作领域、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将学习融入工作流程中。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实路径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革新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要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活动要具备反思性和创新性,实现对职业领域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和个人行动的反思,进而促进职业学习的创新。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复杂的工作现实,转变为学习者可驾驭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和交流方式,为学习者在行动过程中的知识建构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化还要为职业学习和生涯发展提供新途径,改变传统职业学习方式,重构职业教育机构的服务形态。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能力发展轨迹,系统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跨职业、多学习场所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从认知主义向情境主义的转变。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要分析数字化对职业资格的影响。职业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调研数字化引发的职业能力需求的新变化,分析数字化对职业资格的影响,更好地预测未来的职业能力需求,修订职业标准,为开发新职业教育专业及更新教育教学标准提供依据。宏观层面,要开发职业资格监测与预测系统,考察数字化发展对相关行业职业及工作领域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影响,分析人力资源市场对数字化人才的具体需求。微观层面,要在审视数字化对职业资格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对正规、非正规及非正式职业学习进行重新设计,突出收集、整理、分析、处理数字信息的内容和能力,加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更新培养规格和学习内容,培养学习者的知识迁移能力。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要关注“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推进,一批面向物联网、大数据的职业将会出现。对应的专业需要更新培养标准、培养环节和培养环境,适应技术发展更新相关教育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研究如何在职业教育中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核心能力,提高学习者的通用信息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需要建立工学结合的学习平台,开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综合性学习环境。工学结合学习平台的用户友好性、工作指导性和专业可对话性非常关键,这是工学结合学习平台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很多专业领域,学习者难以对学习对象进行直接观察和体验,而信息化可以实现虚拟现实中的合作学习。工学结合学习平台还要体现职业工作的内涵,帮助学习者获得必要的信息,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并激发学习动机。

总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应按照情境主义学习理念进行整体设计,培养具有自主性和责任意识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与柔性化、个性化生产相适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要有相应的策略、方法论和技术工具,要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着眼于未来产业场景,促进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范式,构建出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

(作者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8-7-3

 

 

架构中华传统文化桥梁 向世界传递职教价值 文章下载

架构中华传统文化桥梁 向世界传递职教价值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外培训和技术合作,为我国的对外援助实现授人以鱼成功向授人以渔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副院长、省商务厅培训中心主任桂诚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向世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职教价值。”

2010年,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批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究基地,成为承担商务部门对外援助培训任务和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主力军。通过援外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成功向世界传播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先进的各类技术和全面的职业教育理念,在代表中国出色完成传递友谊任务的同时,也代表湖南向全世界传递了职业教育的价值,成为职教走出去过程中一道浓烈的亮色。

“我友巍峨,慕其言行。所求唯和,繁荣与共。持续发展,不曾懈怠。援外助友,平等博爱。我友折桂,指日可待。我有一言,请君聆听。与子同袍,此诺不轻。共谋发展,并肩偕行。此友此诺,永存我心。君子之友,人民之国。永志不忘,我友中国。”

尼日利亚卡拉巴尔(Calabar)大学教师达达·奥卢瑟伊(Dada Oluseyi Akintunde),2016年来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参加完培训后,有感于中国的繁荣富强和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无私援助,饱含深情写下《我友中国》的诗歌,抒发自己对中国的印象和感受,该诗歌曾全文发表于《人民日报》。

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工作的开展,成功展示了中国良好的大国形象,增进了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官员亲眼看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感受到了中国的繁荣和富强,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了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所释放的真诚和善意。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援外培训团队因此而觉得无比自豪。

整合职教资源 凸显品牌特色

基地成立以来,该院依托商务行业背景,充分挖掘我省在轨道交通、工程装备制造、水电工程设计与施工、数字艺术传媒技术、陶瓷烟花设计生产等方面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第三世界国家培养商务官员和相关技术人员。援外培训学员规模大,项目品牌化程度高,形成了我国援外培训工作的湖南特色。

截至目前,共承办援外培训项目183期,其中部级官员班14期。2017年该院承接商务部门下达的53期援外人力资源合作项目,除一个项目因外方原因取消外,其余52期项目顺利结业,其中包括4个部级官员研讨项目。相比2016年,项目数增加36.8%,培训人数比去年增加65.3%。52个项目共培训1698人,学员来自非洲、美洲等101个国家及1个国际组织。项目工作语言包含英语、法语、葡语、阿拉伯语等6种语言。在承办的183期项目中,职业技术项目46个,教育类项目2个。

依托培训载体 传播中华文化

针对援外参训学员来源广、规格高、影响大等特点,该院在培训过程中,普遍开展我国国情教育,分享我国在国计民生方面的战略思路和具体措施,为学员介绍“一带一路”的美好蓝图和愿景,宣传和介绍党的十九大的动态与精神,帮助学员全方位了解中国。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参训学员,合理安排中医、武术、书法等课程,安排学员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参观和体验,带领学员到文化景点、风景名胜参观访问,以此宣传和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的大好河山。

这些课程设置和课后体验帮助参训学员全方位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国情与政策,接触和体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和认知中国的自然资源,对于提升培训的效果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促进湘企出海 加强交流合作

该院充分利用援外培训,以到企业参观考察为窗口,以座谈交流为基础,以积极参与大型经贸活动为平台,以产业联盟为载体,放大援外培训效应,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学员了解湖南,促成更多湖南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在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7年,该院共组织援外培训班学员到中车集团、中联重科、湖南广电等30多家企业参观考察,并组织学员与这些单位的销售等人员和技术专家进行了多场座谈交流。2017年中车集团通过援外培训平台,其旗下的多个子公司都在拉美地区找到了商机,中车四方、时代电气等公司已签订各类项目金额近两亿美元,后续还有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中。中联重科也通过援外培训平台获得了位于肯尼亚的非洲最高楼设备订单。中国城酒店联盟与参训学员国签订了21份国际合作备忘录。

援外培训平台让湘籍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商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了湘企出海的捷径。

打造国外基地 建立“苏丹模式”

苏丹恩图曼培训中心由我国政府部门于1989年援建,2013年提质扩建,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初步具备了现代职业学校雏形,因种种原因学校没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2016年,该院通过竞标成功获得援建苏丹恩图曼职教技术合作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全国职业教育领域正在实施的较大对外技术合作项目。

如何传递职教价值,建立一个人才培养的标准和体系,是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援外团队多年实践中努力探索和研究的课题,这下机会来了。

项目实施过程中,湖南外贸职业学院向苏方派遣了以徐喜波教授为组长的16人专家组,对恩图曼培训中心的教学和管理进行现场指导,学校的运行出现了新的面貌。既具中国特色又符合苏丹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正逐步形成;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营管理机制已初步建立;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教师的实践和理论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大多数教师能熟练运用教学设备设施开展教学;从专业论证、课程标准设计和教材编写、专业教学、实训指导、职业能力测试到就业指导在内的全流程系统性专业开发能力得以提升;60余项智力成果编制目录已确立,10个专业的教学课件和教材建设稳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正逐步推进,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中苏文化正在校内融合,学校影响力明显提升,该校2017年秋季招生火爆。

这种依托中国援建的职业学校,进驻中方专家团队,从体系、标准、机制等顶层设计着手,辅以师资、制度、管理方面的培训和系统构建,落实到教材、工具、流程方面的编制和开发,帮助外方职教中心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软实力,形成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当地实际,既有完好硬件支持又有配套软件支撑的现代化职教中心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不断完善,对于我国在其他友好国家援建的类似项目具有样板示范工程的意义,可以在类似国家和地区的项目中进行复制,在更大层面和领域进行推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项目的实施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也是落实国家对外援助精神,推动我国对外援助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最好体现。

湖南日报2018-6-28

 

 

打造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 文章下载

打造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

打造民族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办人民满意的现代职业教育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即将到来,神奇而美丽的锡林郭勒大地也迎来了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意气风发、行色匆匆,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学子们最为留恋的不仅仅是求学逐梦的历程、同窗情深的往事,更有母校——伴随学子成长而日渐发展壮大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这里,民族职业教育与时同步、砥砺前行,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不凡历程;这里,民族职业教育勇挑重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互促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在实现“十三五”目标的征程中,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秉承“成就每一个人”的理念,在加快发展现代民族和职业教育的轨道上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成就每一个人,发展现代民族职业教育

2013年8月,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整体搬迁至新校区,迎来了全新的历史与发展机遇。从老校区到新校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经走过了砥砺奋进的15年。

时至今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发展成为占地面积2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0多亿元,拥有教职工1750多人,在校生22000多人的现代化职业院校,为国家、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学院以建立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全体员工人人发展,广大学生个个成才”的“成就每一个人”理念引领下,坚持“特色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为每一名学生营造成长成才的教育环境,以高就业率和良好的口碑,成为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上一张耀眼的名片。作为“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先后荣获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民族艺术、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单位。2015年,学院被授予“全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示范单位”,同年11月,学院获批“草原英才”工程“内蒙古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基地”“2011—2015内蒙古自治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2017年,学院荣获“第五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 “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以及“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

融入地方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服务地方

伴随内蒙古成为中央地方合作共建“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设立了通用航空学院并开设相关专业;伴随电子竞技运动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国家体育总局、亚运会承认项目并得到国际奥委会认可,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在体育学院开设了电子竞技专业;伴随民族影视产业的发展,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设立了成吉思汗电影艺术学院,并逐步探索开设影视全科专业……“有什么样的需求就输送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样的产业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不断探索新模式、开设新学院、增设新专业,紧跟时代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方产业实际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断迈开全新的探索步伐。

近年来,学院围绕地方产业、资源优势、民族历史文化优势先后设立医学院、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草原生态与畜牧兽医学院、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马术学校等教学单位,并开设蒙古文化研究所、蒙古族科学史与游牧文明研究院、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学院围绕机电设备、矿山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采矿工程技术等专业;围绕煤制甲烷、煤制醇醚等设置了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围绕热电、风电及电力输送等设置了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设备及电网自动化专业;围绕草原生态保护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设置了畜牧兽医、水土保持、食品加工等专业;围绕民族体育传承与发展设置了民族体育等专业;围绕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及开发草原观光旅游资源等设置了蒙古语播音与主持、马头琴、呼麦、导游等专业;围绕民生和社会需求设置了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园林技术、初等教育、会计等专业,为更好地培育人才,服务地方不断拓宽渠道。

为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确定了电厂热能动力装置、煤炭深加工与利用、草原生态、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体育类专业为特色专业,建立了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装备制造实训中心、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实训中心、医学院实验实训中心、马头琴实训基地、民族体育实训中心、民族艺术实训中心、汽车服务中心、附属幼儿园、康复医院等21个校内实训基地。

现如今,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经成为锡林郭勒盟的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教育基地,提升职工文化水准的继续教育基地,民族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以及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技术支撑与服务基地。

全面开放办学,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国门

2017年9月,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新招收蒙古国留学生80名,以及来自俄罗斯、英国、南非、德国、亚美尼亚和日本等国的留学生21名,在校留学生总计达到200多名;今年4月17日,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一行来学院交流访问,双方就学术交流、师生培训、专升本项目、学历进修等内容方面举行交流座谈并签署了合作协议……

随着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对外工作在学院发展蓝图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为契机,学院主动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以“向北开放”为契机,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不断对外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国际化高等院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1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审批,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质。近年来,越来越多来自蒙古国、俄罗斯以及欧洲、非洲、美洲国家的留学生带着青春梦想走进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院陆续与蒙古国、俄罗斯、日本、美国、德国及瑞典等国家的院校与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蒙古国教育科技部、蒙古国农业部、蒙古国劳动部、蒙古国农业大学、蒙古国科技大学、蒙古国国际大学、蒙古国前杭爱省、蒙古国学生联盟以及与蒙古国劳动部所属的东戈壁省、南戈壁省、中央省等9个省的技术教育生产中心等20余个院校与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自2012年开始,学院积极开展对蒙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学院已面向蒙古国牧民、技术工人及高校学生等各界人士,在近20个专业领域开展短期培训达2000余人次。2015年3月,学院获自治区向北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复,设立了对蒙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俄罗斯布里亚特农业大学主动向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提出开展校际间合作,探索在优势互补、互派师资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畜牧业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学科研究和推广畜牧业应用技术方面相互借鉴经验。依托地域和文化优势,学院每年都举办1至2次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今年4月,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一项利用粉煤灰制备土壤调理剂的技术验证成熟,并与北京某公司正式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以2000万元的价格实现了转让。这项技术是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成立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的一项科研成果,实现了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重大科研项目实现落地转化零的突破,为锡林郭勒盟大规模消纳工业固废粉煤灰找到了全新途径。

如何推进科技创新,在抓好科研项目的同时促进科研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对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从领导班子到科研队伍一直在努力求索。近年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在深入开展应用研究、科学普及的同时大力推动原创性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科研工作打开了全新局面。近几年,学院组织立项各级各类课题14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1项,省部级以及其他厅局项目立项36项,院级项目立项107项。

项目引领,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科研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不断引进清华、北大、东京大学等名校高端科研人才,提升科研实力。教师发明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应用性研究实力得到大幅提升。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褐煤粉煤灰工程技术研究院独立开展了粉煤灰陶粒、粉煤灰透水砖、粉煤灰育苗土、粉煤灰陶瓷工艺品等的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物工程研究院申报的“传统乳制品标准及工艺技术研究”产业创新人才团队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称号;职教研究所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公开出版了科普丛书1部,乳制品实用技术培训教材1部;学院已编写出版《经典蒙古马学百科全书》(4本)、《蒙古族科学史》(8本)、《现代牧民实用技术读本》(20本)等多部社科普及读物;学院重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锡林郭勒三个“100”口述史》已完成访谈任务总量的60%;学院建立“成吉思汗文献研究中心”,开展成吉思汗及蒙古族历史文化专项研究活动,出版学术专著《蒙古族民间文学·神话卷》1部。

2015年以来,学院获得了“新型蒙古包”“可拆卸型蒙古包”“新型陶脑组件”“空气等离子教学切板机”“一种简易手持式种子、肥料混播器”等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开展好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的进步不仅促进了学院办学实力的二次提升,而且提升了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繁荣文化事业,引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坚持开放、开明、开门办学的思想,突出地域、民族文化优势,建设民族特色专业,积极响应“非遗”进校园项目,努力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学院依托职业教育体系各项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呼麦、长调、潮尔道、马头琴等具有锡林郭勒地区特色或独有的传统音乐项目,打造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特色品牌。学院根据“2015—2018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辅教、辅学”的功能定位,按照“便捷、成效、促用”的原则,2017年7月份成功申报立项了《中国传统音乐—非遗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为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工程,学院引进了齐·宝力高、巴·傲都苏荣等国际级大师以及在锡林郭勒盟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投入到教育教学及专业建设工作中,营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传承和发展蒙餐文化,2013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经批准建立内蒙古自治区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内蒙古蒙餐研发中心”;为传承蒙古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马术表演赛,促进发展马文化发展,打造马业品牌,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于2016年成立了马术学院。为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创业就业,学院于2016年又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民族手工艺制品创业园”,对外招商20家民族手工艺制作商家入驻园区,入驻项目包括蒙古袍制作、毛毡制作和民族饰品制作等。近年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研究院在全区范围内培训传统乳制品从业人员2100人次,“传统奶食品制作”培训项目经自治区人社厅评估授予2016年度自治区就业技能“特色培训品牌”和“自治区知名品牌”称号,传统乳制品制作培训项目被学院评为“优质培训项目”……

在伟大的祖国昂首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历经了数十载的时代变迁,积蓄了60多载的厚积薄发,砥砺了15载的拼搏蜕变,如今的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勇气,去 践行几代民族职业教育人的育人信念;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自信,去担当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使命;已经凝聚了足够的力量,去担起桃李名师、青年学子心怀家乡、建设边疆、志达四方的“中国梦”!

内蒙古日报2018-6-28

 

 

高职双创教育升级的关键在教学 文章下载

高职双创教育升级的关键在教学

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可以说,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从数量到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主体,高职院校必须俯下身子,将重心下沉到专业、课程、课堂三个教育教学的核心关键环节,扎实推进高职双创教育的转型升级。

重心要下沉到专业,强根固本,推动双创教育目标升级

专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唯有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给双创教育“强根”,方能有效推动双创教育的内涵升级。

一是“基因”式植入,实现双创教育的全程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背后,不是简单地培养几个创业者、开几个网店、获几个创新创业奖,而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改革以及培养目标规格的转变与提升。这就必须充分认识双创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中,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从而将创新创业基因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是“漫灌”式培养,实现双创教育的全员覆盖。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精英式教育,也不是培养学生成为企业家的功利性教育,需要扩大受益群体。这就需要以专业为最基本的教育平台,遵循从基础、提高到拓展的递进式专业人才培养规律,通过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漫灌”式培养,扩大双创教育的覆盖面。其中,基础层可通过生涯教育、通识教育进行启蒙,提高层可开展以体验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专业教育,拓展层可进行对接市场的实战型专业教育。

三是“滴灌”式施教,实现双创教育的分层分类。最好的教育是能够适应个性化需求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滴灌”式施教,积极建设专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的培养模式。依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多元化、差异化培养,如通过开设“创新班”“实验班”“领军班”等特色小班,建立跨专业或专业交叉复合的辅修专业制度,探索扬个性、重创造、促成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确保创新创业的火种能点得着、护得住、燃得旺。

重心要下沉到课程,强体固魂,推动双创教育内容升级

课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魂”,将双创教育下沉到课程,就是要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双创教育的内容与载体,对双创教育进行“固魂”。

一是进行“一体化”设计,全面优化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是以双创教育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改革,对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系统优化。比如,将双创教育融入通识课程,在其中渗透行业政策法规、专业双创精神等专业元素,培养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双创教育资源,将双创内容和方法分散到专业核心课程过程中;广泛开设综合性课程,以综合性、创新性的项目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和案例的整合设计,从而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双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大创新创业类慕课、微课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构建“两大平台”,有效丰富实践载体。要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实践课程,不断扩大操练场地。比如,建立实践平台,科学转化实践课程,通过创新创业实训室、二级学院创客空间、校级众创空间群、创业园等载体,将原本较为零散的师生科研、双创实践、双创项目孵化等进行教学化改造与提升,拓展实战环节的教育教学功能;建立竞赛平台,构建国家、省、市、校四级创新创业竞赛训练机制及管理平台,特别是要建立“跨学科、受益面大、参与者众”的校级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项学业竞赛,通过“赛训结合”激励和支持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实践。

三是实施“多维”评价,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创新创业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剧本”,因此在考查学生学习成果时,要改变以往“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维的、以创新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成果化”课程评价体系。比如,可通过提交创意文案、发表论文、申报专利发明、企业实践、参与竞赛等形式,探索记录式评价、综合式评价等非标准答案评价方式;通过“创新成绩单”的方式,建立学生“创新档案”,评估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课程转化和学分认定。

重心要下沉到课堂,强基提神,推动双创教育的形态升级

课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神”,只有进行深刻的课堂变革,打造课堂新形态,以丰富的课堂为学生“提神”,才能真正进入双创教育的深水区。

一是升级“配方”,打造行动性课堂。遵循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和养成规律,将企业项目的生产标准和技术流程、科技项目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方法、竞赛项目的内容设计和竞赛方式、市场创业项目的运作流程和规则等创新“配方”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不断丰富设计、制作、规划、运营、竞技、众筹、闯关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意思考、团队合作、双创实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按“模拟、体验、实践、实战”构建梯次推进的创新创业实践形态,提升实践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是升级“工艺”,打造协同性课堂。随着课堂形态的不断革新,双创教育不应“闭门造车”,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外,还应该走出教室,积极升级“工艺”,探索在第二、第三课堂中深化双创教育,增强教育效果。比如,立足校园,可以专业工作室、竞赛训练团队、师生创客空间、科研实验室为主要平台,以“导师+项目+团队”的多元导师制为主要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实践;面向社会,可以“深入行业、了解业态、体验职场、多元实践”为主要内容,以专业认知、创新实践、创业实战等为主要路径开展第三课程实践。通过“三个课堂”的相互促进,形成“双创”教育的新合力。

三是升级“包装”,打造创造性课堂。双创教育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接受,就要在“包装”上出新,积极探索以“翻转课堂”等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红花”,教师变成“绿叶”,开展启发式、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游戏式的创造性学习,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着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教师把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获得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运用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

(作者系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术部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8-7-3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力量 文章下载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力量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强力推进人才工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重点位置,统筹人才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工作,统筹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校内师资培养工作,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延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搭建人才充分发挥良好作用的事业平台,促使人才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结合学校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我们要吸引和造就一批学术造诣深、具有省内外领先水平的杰出人才,支持和培养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储备和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后备人才,建设若干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打造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事处副处长贺加来介绍说。

根据计划,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高层次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将达到850人的规模,其中高级职称达250人左右,“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比例达85%以上,并致力打造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教学和学术团队5个,每个省级示范专业成立1个名师工作室和选拔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2名骨干教师。

实施“人才工程”建设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重要发展战略。根据建设要求和目标,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科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以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目标,稳定与引进并举,培养与补充并重,强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1332”工程(即一个二级学院院1个教学团队,3名院级以上教学名师和3名院级以上专业带头人,2名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或专业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

据悉,2016年至2017年,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新进教师98人,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30人。与此同时,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晋升教授12人,副教授58人,2018年预计晋升高级职称25人。这不仅加快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程,优化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也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为高水平大学和全国优质校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除此之外,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工作、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大力表彰有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重视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工程”的重要内容。

“师资队伍通过两年多的高水平建设,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达到明显的改善,高层次人才有明显增加。教师参加培训、参加企业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特别是出国(境)交流学习的人次明显增多,开拓了教师的视眼,学习了国(境)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通过今年的培养,教师在各类、各级教学、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全国竞赛一等奖3人,省级一等奖37人的骄人成绩。”组织(人事)部部长周泽山告诉我们说。

2016年和2017年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参加各类、各级培训及企(行)业锻炼达240余人。到目前为止,共有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校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6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个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1名合肥市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名巢湖市第五批专业拔尖人才,1名合肥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级教坛新秀6名、校级教坛新秀15名,12个校级教学名师,3个名师工作室,35个校级专业带头人。

如何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教师聘任定期审核制度的探索工作。“在教师能力提升上我们采取‘鞭子’加‘梯子’的做法,‘鞭子’就是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和三年一个周期的教师注册制度,‘梯子’就是为教师培训学习、项目课题、专业带头人以及教学名师等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从而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效。”教务处处长宋风长介绍说。

随着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工程”的深入推进,教科研水平提升了、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优化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师资水平必能获得质的提升,也必定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全国优质校建设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和强劲的人才支撑。

中国高校之窗2018-6-26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 文章下载

“工匠精神”如何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中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工匠精神”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重任。

从原初内涵到现代之义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工匠精神”均起源于手工业时代。手工业者在经历学徒教育和培训后从事某一行业,以提供新颖、优质的产品或服务作为谋生手段。在彼时,“工匠精神”体现着对职业的热爱、对美德和传统的敬重、对生产过程的一丝不苟和对质量的精益求精,也体现着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锐意创新、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在彼时,工匠数量较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昂贵,“工匠精神”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当时的工匠一般一生只从事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工作,能够掌控全部生产资料,负责全部的生产过程,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发展“工匠精神”。

在工业化时代,大多数劳动者只是生产、管理或服务系统的一环,是可被替换的“被雇佣者”,难以窥见系统的全貌。而且,劳动者一生可以从事多种工作,与具体的生产过程、产品或服务的联系较为松散。立足于生产组织和社会现实,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一切的劳动者首先是国家公民,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是成为新时代工匠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规则意识和标准意识。任何工作都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专业性集中表现为对规则的遵守和对标准的坚持,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

三是精益求精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建设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依靠产品或服务的不断创新和质量提升。精益求精代表着劳动者立足本职工作,对极致、完美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高体现。同时,在工作中反思、将反思结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创新,实现“知行合一”是精益求精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工匠精神”缺失原因

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泰勒管理模式将劳动固化。在当前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社会分工是高度专业化、专门化的,劳动者甚至整个企业都是生产流水线中的一环,客观上形成了按部就班的工作环境。此外,泰勒管理模式占据着企业管理的主流,这种管理模式核心是围绕工作目标创建工作任务体系,将各工作环节标准化,将劳动者物化,使之成为可被替换的资源,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劳动者的“工匠精神”。

劳动回报不足消解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积极性。我国几千年来普遍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陋习。总体上,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地位、劳动报酬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均不如同一层次的管理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这使得技术技能型人才存在心理落差,仅把工作当成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手段,缺乏坚守本职岗位的耐心以及在本职工作中钻研、创新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缺乏提供切实有效的人文思政和专业教育的能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学校职业教育在保持与社会需求变化同步方面变得异常艰难。职业院校难以为学生提供发展“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环境、实用的学习主题和资源、有效的学习支持条件以及反映职业胜任能力的评价体系,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难以形成专业行动能力和依附其上的“工匠精神”。

培育“工匠精神”的现实路径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政府、行业企业以及教育机构协同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可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创设职业化的校园环境、密切专业教育与职业工作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使学生了解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打牢在未来结合专业工作充分发展“工匠精神”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以立德树人为本,实施“一个融合、四个统一”育人模式。抓好思政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工匠精神”的前提和保障。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在长期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融合、四个统一”育人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个融合”,指把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的全过程。“四个统一”指辅导员、班导师队伍与专任教师队伍的统一,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大赛标准、职业标准的统一,学生学业评价与企业用人评价的统一。

在师资队伍统一方面,每一名专任教师都担任班导师工作,任课班级与自己担任班导师的班级可以实现横向对比,无形中实现了教学和育人工作无缝对接的效果。在课堂统一方面,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可以利用学生活动平台,开展与本专业或本课程有关的活动,成熟的第二课堂被赋予学分,以选修课形式进入第一课堂。在教学内容统一方面,各专业将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标准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就是大赛中比的、未来工作中用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树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思想。在评价标准统一方面,学院通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收集教学系统内部信息和企业、社会等外部信息,让企业多渠道参与到教学质量评价中,把学生学业评价和企业用人评价结合起来。

推动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开展“职业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校园文化与工业、企业文化有效对接,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

学院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将教学环境文化与生产环境文化对接。在专业实训室开发上贴近企业生产工艺流程来安排实训流程,努力做到用企业的设施设备武装学校,使实训室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与职场环境保持一致,打造凸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引进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使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与企业要求同步。

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职业精神的渗透。学院室外实训场分别以学院学风命名,铁道工程系有“自律园”,管理工程系有“肯干园”,机电工程系有“诚信园”,机械工程系有“明礼园”,体现不同行业对工作者的核心要求,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潜移默化的环境。

学院各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共建美好的“职业化”校园。焊接专业为学生宿舍制作的铁架床、脸盆架和垃圾桶等由动漫专业学生动手美化。焊接专业的铁架床同时也是检测专业的检测实训教具,两个专业共同向低年级学生提供没有瑕疵的“合格品”。数控专业的实训产品有模具专业的衣架、脸盆架模具等,还有其他专业实训用的台虎钳。这些专业之间的合作在一级级学生中传递,在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形成工业化文化氛围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了各职业、各工种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实现目标的理念。

(作者系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18-7-3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筑英才 协同育人谱华章 文章下载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筑英才 协同育人谱华章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至今已有68年的办学历史。学校2000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独立升格,2015年开始举办应用本科专业。现设有财税金融、会计、商务、工商管理、外语旅游、电子信息、计算机工程等10个二级学院,开办46个专科专业、4个本科专业和7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22000余人,是省内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843亩,主校区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近年来,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实力日益增强,先后被批准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河南省首批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改革开放40年河南省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职院校等”等荣誉称号百余项。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学校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唯有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方能面向新时代、适应新形势。在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发展历史的重要节点上,我们始终紧握住企业的手,让企业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助推剂。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创建契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致力建设一流商科院校,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机制构建,贯通校企深度合作的“高速路”

由于高职与企业隶属于不同社会领域,核心利益存在差异,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存在“校热企冷”的状态,合作的形式单一、层次不高、深度不够、可持续性不强。为此,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以“共建共享、互惠双赢”为原则,按照“品牌专业+优质企业”的模式,制定完善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办法》《深化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等制度体系,对合作企业精挑细选,对合作项目精心论证,对合作范围、形式、内容以及考核等提出了规范化要求,特别是对合作企业提出了“强特名优”的四字标准。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建设,不断放大、倍增双方的共同利益。目前,学校先后与华为、阿里巴巴、国美在线、EBAY(易贝)、亚马逊、用友等200多家优质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打造了9大校企合作专业群,校企合作的层次、广度、深度全面提高,实现了合作水平由“高峰”到“高原”的整体提升。

二、专业对接,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的“桥头堡”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实施五大国家战略,学校按照“传承优势、聚焦特色、服务区域、对接产业”的思路,以河南“三区一群”战略定位和重大需求为依托,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新情况,聚焦“大商贸、大流通”,主动服务河南区域经济发展,使专业设置与区域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对接,形成专业特色。

一是对接河南五大国家战略。专业设置紧密对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五大国家战略,深挖潜力、积极融入、有效实施。比如,围绕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了物流管理专业群;围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了电子信息专业群,与信大捷安合作共建大数据双创基地,深化在信息安全大数据领域的合作,助力河南省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围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了电子商务专业群,电商专业群积极承担河南农村电子商务技能人才培训,在电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中国职业院校物流、电商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位列全国第22位,名列河南省第一名。

二是对接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定位。2016年国务院批复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学校围绕郑州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打造了财务会计专业群、金融服务专业群。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和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建设了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示范专业,学校专门成立陶艺研究所,与禹州神垕韩家均瑶深入合作,传承创新民族传统钧瓷文化。2016年,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软装陶艺),获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学校自主开发了商贸经典文化课程,积极筹建了豫商文化馆等重大项目,形成了“商科特色、非商融商”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是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办学,与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合作举办专业6个。计算机专业承办了国家商务部援南苏丹IT技术培训班,为刚经历战火的南苏丹重建培养紧缺人才。积极对接郑州至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与国美在线合作建设河南产品直采体验中心,河南省108个县特别是贫困县可以免费入驻中心进行产品展示,免费入驻办公区域,免费入驻国美全球购线上平台,助力河南农产品借助跨境电商“买全球、卖全球”,实现“政府政策资源、学校智力资源、企业电商平台资源、农村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协同,构建了“政校企县”四方联动的新模式。

三、借企引智,建造智慧教学管理的“新平台”

一是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从1996年开始实施百分制考核,1999年在河南省教育系统首家引入了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2011年起,学校与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开始进行深度合作,完成了《新生录取后招生调研报告》《新生入学教育调研报告》《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为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之上,学校建立了“正确的顶层设计、完善的规章制度、有序的运行管理、严格的监控督导、科学的考核评价、合理的奖惩机制、有利的条件保障和持续的研究改进”八大运行机制,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五评体系(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内审小组评价、第三方评校)和基于第三方评价的“一体、两翼、五保障”的综合性教学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二是构建教学智慧管理系统。在招生人数连年增长,教学管理幅度、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引入建设资金和先进技术,给教学装上智能的大脑、插上信息的翅膀,向信息化要效率,向智慧校园要空间。学校与中国联通郑州分公司、郑州新开普公司等公司合作,引入资金近3000万元,建成了集“环境、管理、教学、产学研、学习、生活等”智慧门户和微信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学校不断丰富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先后从企业引进了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可视化教学以及多媒体云管理系统,各类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广受学生欢迎。通过信息技术与管理服务资源的深度整合,使原来的教学业务集合模式向业务聚合模式转变,破除了数据孤岛,实现资源共享。如可视化教学管理服务系统,可直接进行集中化教学检查,各个教室的情景全部展现在大屏幕上,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对所有教师进行非干扰性的教学检查、听课和督导。2009年,获评河南省示范性数字化校园建设单位,2017年获评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智慧校园建设成为我校办学核心特色之一。

四、产教融合,搭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立交桥”

全面推进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构建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搭建了校企互通互融的“立交桥”。

一是创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大力实施“项目任务嵌入课程,工学交替联合培养”的对接合作形式,在课程设计中坚持“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设计思路,采用项目小组、团队合作、校企共同培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按照企业标准,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开展项目产品制作。先后承接“flash动画大雨与小雨”“北京北海公园虚拟旅游”“北京颐和园虚拟旅游”等企业真实产品项目数十项。采用“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3个学期在学校,3个学期在企业,与惠普国际软件人才产业基地深度合作,培养共建生近300名。学生的理论功底、实践经验同步提升,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达到100%。面对目前国内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先后与合作企业共同举办“锐之旗订单班”“创实订单班”“汉庭订单班”等订单班,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培养,校企双方共同为企业开设教学班,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等问题,大大缩短了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有效实现了高职院校学生走向就业的“零过渡”。

二是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课程改革。学校将企业标准和企业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嵌入到课程体系中,结合河南本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全方位进行课程改革,大力探索“校中企、企中校、校企交互,协同育人”模式,使课程与岗位衔接,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共育,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先后成立“国美学院”“百度营销学院”“华为ICT学院”,与猪八戒网、郑州信大捷安等公司合作,获批“河南省信息安全大数据双创基地”,建成约克西吉动漫服务外包基地。引入河南华兴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校内纳税申报实训项目,与华夏兴博集团组建实训工厂,被授予河南省高职院校综合性示范实训基地,与华住集团合作开展学生跟岗实训项目等。学校将课堂搬到了企业,企业将经营带到了校园,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无缝对接。自2014课程改革以来,近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了规模性工学交替。

三是促“产学研”紧密对接。学校大力推行“教师服务企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等方式,使教师走向企业一线,强化专业教师的学业工作经历。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专业资源和智力资源,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学校先后与河南珍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辰宇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电子商务研究所和物联网技术研究所,帮助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平台,不仅更新、深化了企业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增强了学校教师科研攻关能力,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四是建设“理实一体、知行合一”实训中心。学校以“平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为理念,按照“行业引导、企业主导、学校参与”原则,与企业合作共建的“综合仿真实训中心”“校企合作专业实训中心”和“电子商务虚拟产业园”为学生创造了高仿真的企业工作环境、业务流程,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等实战演练,完整感受企业运营全流程,融入企业真实运营环境,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整感受企业运营流程的46个岗位职业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近两年“双十一”,虚拟电子商务产业园为企业实现1.2亿元销售额,受到企业方的高度评价,实现了产业生产链与学校教学链的融合。

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技能竞赛水平和层次逐年提升。近年,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30多项。在2017年由我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参加的全球品牌策划大赛中,学校工商管理专业代表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合作企业创作的《品牌策划方案》,斩获金奖。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中,学校22个代表队全部获奖,取得一等奖15项,11个项目取得国赛决赛资格的优异成绩,其中“会计技能”“建筑工程识图”更是勇夺国赛一等奖。由于措施到位,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适销对路”,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工作稳定率、收入增长率得到显著提高。学校被评为“河南省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创出了品牌和声誉。“出口畅”带动“进口旺”,学校招生工作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招生人数连续17年增长、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连续11年在万人以上。今年,经省教育厅核准,学校招生专业或方向达到60个,计划招生7285人,招生规模居全省专科院校第一位。

六十八年奋力耕耘,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已然成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学校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经贸精神踏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共同发展、协同育人之路,不仅有效促进育人质量的提升,增强了学校的吸引力,也为企业提供了高技能人才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实现了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新征程当有新作为,今后,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将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条主线,紧跟市场步伐,紧握企业这双手,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把特色打造成品牌,把优势提升为优质,尽情谱写唱响未来的职教华章!

河南日报2018-6-13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构建“轻院素养”育人模式 文章下载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构建“轻院素养”育人模式

积极打造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特色品牌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全面构建“轻院素养”育人模式

杜平 袁馨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以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分阶段有特点,重养成求实效,全过程不断线,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协同创新”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构建基于“课程+实践+评价”的“轻院素养”育人模式。“轻院素养”旨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内涵,建立轻院素养培养标准,合理设计学生素养课程体系,全面推进“轻院素养”项目建设。通过建立具有高职特点和轻院特色的学生素养培育体系,使育人工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特色化,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轻院素养”育人模式的内涵

学院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结合轻院文化,启动建设具有高职特点和轻院特色的学生素养培育体系。建立以素质育人为核心的“轻院素养”六大课程模块。“轻院素养”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实践创新教育、人文科学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这六大模块的教育创新采用了“课程+活动”的组织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分层次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建立轻院素养培养标准,合理设计学生素养课程体系,确定具体实施路径。

1.创新实施途径,合理设计学生素养课程体系。

轻院学生素养结构模型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结合轻院文化,建设具有高职特点和轻院特色的学生素养培育体系,制订轻院素养六大模块,建立课程体系,分别是:思想政治、行为养成、实践创新、人文科学、身心健康、职业素养。通过课程体系的推行实施,轻院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增强了文化自信。

2.建立两个评价体系,为学生素养评价提供机制保障。

学院围绕“轻院素养”学生素养培育体系,构建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和“学生素养工作评价体系”为中心的“轻院素养”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价体系。学院提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轻院素养”六大模块,为学生量身定制相关活动,并采用“素质学分”对学生素养进行评价。同时,学院成立学生素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学生素养工作评价体系”,形成以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保卫处、学生资助中心、招就办等相关部门多元协调的工作机制,对系部学生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全面统筹指导素养培育工作的开展。

3.突出文化内涵,创建有高职特色的“一系一品”文化育人品牌。

学院从2014年启动创建有轻院特色的“一系一品”文化建设项目,基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品质为核心,融入行业企业职业标准,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构建“一系一品”育人平台。通过项目载体化建设,明确“一系一品”的建设内涵、任务目标、创建举措,着力突出效果、形成特色。全院7个系部先后紧紧围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和系部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特点,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系部文化特色,培育和打造了“微笑经管”“质量建工”“多彩艺术”“数说信息”“出彩机电”“健康轻工”“最美人文”等7个系部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一系一品”专业质量文化特色品牌的育人平台。通过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厚植工匠精神文化,传播国学黔学文化,努力涵养大学精神,“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彰显。

创新工作体系,育人成果成效显著

1.首创贵州省高职院校综合素养课程体系。

围绕“轻院素养”核心内容,设置“轻院素养”六大课程模块,开展基于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与开发,开发“劳作教育”“黔学文化”等特色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学生们通过对六大类21门课程的学习,及六大类20种活动的参与,拓宽知识面、专业面和特长,有效提高综合素养。

2.首创构建“轻院素养”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价体系。

学院围绕“轻院素养”学生素养培育体系,提出了轻院学生发展素养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搭建了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教育管理于一体的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评价平台;通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了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和“学生素养工作评价体系”为中心的“轻院素养”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价体系。使学院育人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素养协同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格局,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3.突出展示贵州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成效。

在“轻院素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培育体系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近年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和省赛240余项奖。贵州轻院健美操代表队参加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获得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项。近5年,贵州轻院的学生在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大学毕业生、省级优秀班集体、省级三好学生等21个类别的国家级别、省级和院级评优评先中获奖达17613人次,年均获奖学生人次占全院学生的33.59%。贵州轻院的学生连续参加近8年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服装设计与制作、财经商贸类等各类技能大赛和连续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暨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志愿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分别获得参赛学校师生和国际友人嘉宾的一致好评。学生志愿者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赛项上的周到服务,获得来自全国28个省份75所高职院校参赛队伍师生的肯定,充分展示了贵州高职院校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4.着力打造在贵州省内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轻院素养”育人品牌。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明德修身融轻院素养,精技立业铸创新人才”,逐步形成了以轻院学生素养课程和工作体系为抓手的轻院学生素养文化育人品牌。“一系一品”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亮点。在“轻院素养”培育体系下,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是健全党团组织,优化实践育人载体。构建多维度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结合“轻院素养”和系部文化开展特色活动,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和载体。5年来,获全省高校五四红旗团总支2个,获省里和省教育工委表彰的基层党组织共15个,获国家、省级荣誉称号党员、教师33人次。学院党委被评为“贵州省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党委”。学院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渠道,与地方社区建立的教育实践基地超过20个,实习实训基地150余个。

二是打造文化育人平台。以“校园志愿服务经常化、社区志愿服务品牌化、大型志愿服务项目化”的工作思路,打造志愿服务文化,成效显著。5年间,学院荣获贵阳地区高校无偿献血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青春轻院”志愿者服务队服务春运工作被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三下乡”活动连续3年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共有3支队伍被评为国家级别团队,6支队伍被评为省级团队,8名老师被评为全省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学生超过50人次被评为全省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员。

坚持“文化校园”育人理念,顶层设计校园文化;以“六结合”即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新媒体建设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初步形成“黔学讲堂”“读书分享会”等文化品牌。5年来,学院共计获得国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省赛一等奖12项;“多彩校园·闪亮青春”全省大学生文化活动月多次荣获先进集体。学院先后荣获“第四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月先进集体”等荣誉。

通过4年的探索实践,学院逐步建成一批拥有一定辐射性和教育性的人才培育重要阵地,学生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师生好评、社会认可的校园文化育人新品牌。学院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育人新模式。学院承办2017年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交流会,现场观摩中“轻院素养”育人模式作为贵州高职教育文化育人的品牌与亮点,得到来自省教育部门主要领导和全省各市(州)教育部门、高职院校的充分认可,学院影响力显著增强。人民网、新华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当代贵州》等专题报道学院育人成果。

站在新起点,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学院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扎根贵州大地办好高职教育,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杜平 袁馨)

中国教育报2018-6-2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