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优质高职院校纪实
抓机遇谋新径 让优质院校优起来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优质高职院校纪实
今年,重庆市公布了首批15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名单,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围。这是学院建设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标志着学院已经步入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新阶段。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学院实现提档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办学实力的重要依托,面对新时期新发展新机遇,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顺克表示:“必须理清思路,抢抓机遇,准确把握学院发展的阶段特征,按照优质院校建设目标定位,全面开启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新征程。”
对标对表,更新立序,乘好“优质”东风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64年,是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实施院校、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庆市级骨干高职院校。
为全面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对照优质高职建设目标,学院统筹谋划,精细设计,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在专业、师资、管理、办学条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优化升级,全方位激活提升,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国内先进水平的优质高职院校。
作为重庆市仅有的一所水利类高职院校,如何利用行业资源优势,立足地方,更新立序,实现由“建大”向“建强”,进而向“建优”转变?对标对表,学院提出了“一中心、两支撑、三重点、四结合”的优质高职建设思路。
“一中心”,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两支撑”,即以深化产教融合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三重点”,即以一流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为重点。“四结合”,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完善指标和完善机制相结合,坚持投入拉动和改革驱动相结合。
抓优质院校建设,学院牢牢把握责任、质量和动力三个关键,切实强化“优质”责任。
针对优质院校建设7个大项目,138个子项目,学院建立了“一项三责”责任体系,即每个项目有牵头院领导、有项目负责人、有项目联络人,分别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跟踪督促工作。项目建设三者同步履职,项目检查三者同步考核,切实杜绝管理缺位、错位,消除责任真空,让优质院校建设责任落地、落实。
建立项目建设动态跟踪机制,定期详细公布各专项建设工作组建设动态信息、阶段成果,实现对建设各阶段的全程跟踪监控。开发优质院校建设网络管理系统,聘请专业咨询公司,按季度开展项目推进系统性、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第三方“五性”评估,及时发现、反馈、整改项目建设问题,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按照深度融合、杜绝“两张皮”的项目建设要求,学院结合业绩考核和奖励性绩效改革,将项目建设考核结果与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中层干部年度考核以及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实现优质院校项目专项激励与部门考核激励相结合,对获得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激发项目建设工作动力。
“聚精会神、真抓实干”,学校提出,撸起袖子加油干,促成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质的飞跃和提升,真正实现厚基础、强内功、管长远的战略目标,让优质院校建设“深入骨髓、影响根本”,把学院建设成为重庆市一流、全国水利行业一流、具有国际办学视野的水利水电类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强化特色,聚合“优质”内力
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学院立足水利行业,搭建起“行校企”合作平台。将校企合作融入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招生就业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对内带动了专业—系部—学院办学模式的革新,对外从企业到行业再到产业产生了深远的辐射作用。
2015年,学院与重庆博通水利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设立“博通水利”奖学金,年提供35万元资助学生;年委派专家开展学生技能培养指导200人次以上;年接受学生顶岗实习60人以上。学院每年优先向企业输送优秀毕业生,满足企业需求。
针对我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发展,学院与重庆市正源水务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土木工程材料检测实训中心等9个实训室。
得益于“真枪实弹”的磨炼,近两年,在国家级别技能竞赛项目上奖项纷至沓来,先后获全国职业院校“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光伏电子工程设计与实施”技能大赛、全国水利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重庆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特等奖、一二三等奖100余项。
为优化专业布局,增强发展后劲,学院整合建筑、电气、园林、给排水、计算机等专业资源,与珠海市丹田物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丹田学院,开设物业管理丹田订单班,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学院与丹田服务项目无缝对接,从演示物业管理智能设备使用、信息化管理软件操作到分享物业管理经验,一整套的流程让学生很快上手,对物业管理工作岗位、职责、任务、项目运行机制、物业管理标准、实际操作过程等有了全方位的直观体验,对现代物业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行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
“校企合作的开展不是几个人的事,需要把各参与方凝聚到一起,形成合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学院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动学生、企业、教师共同参与,集思广益,确保各得其所,各美其美。
深化产教融合,加快职教改革与发展,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路上。
2018年,学院牵头组建“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教育集团”,首批会员单位由中国水利水电工程第七局等25家企业、贵州水院等12家院校、重庆水利发展研究中心等3家科研机构共同组成。
按照5年发展规划,至2022年将建成“运行机制有创新,资源共享有成效,合作育人有特色,合作项目有影响”的职业教育集团,促进全市水电行业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
打造“十优”,筑牢根基,支撑“优质”发展
优质高职建设,必须落细于办学的方方面面。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学院着力加强教育教学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打造“十优”,支撑学院优质发展。
打造优秀团队——一是“点线面”三位一体打造优秀管理团队。通过全“面”学习、专“线”培训和定“点”锻炼,着力提升院级领导班子政治理论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达成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着力提升中层干部业务工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管理团队优质建设素质能力水平。二是外引内培打造优秀教学团队。聘请“水利部门首席技能导师”两名,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和名师工作室集聚孵化作用,建设大师工作团队两个。依托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培育水务管理专业群教学团队1个。三是结对帮扶打造优秀科研团队。积极发挥博士和教授的引领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3个,“1+3”科研团队20个。
打造优秀平台——近5年,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平台建设,围绕人才培养中心,搭建了高教社数字化教学平台、泛雅综合学习平台、课堂教学网络平台等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成了学生“1+X+0”素质考核平台、学生就业信息平台等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发了顶岗实习远程管理平台、实训网络平台和诊断与改进网络平台等实习实训和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初步实现了育人过程全覆盖。
打造了教师发展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大学生创业、就业示范中心等教学和学生管理平台;建成了水资源科学研究所、重庆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等科研平台;组建了水资源与生态保护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水电建筑科技众创空间等社会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了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发展。
打造优秀专业——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重庆“8+3”行动计划和“6+1”支柱产业,建立专业年度诊断评价机制,加速推进专业建设留、改、调、弃,着力构建以水利类专业为特色,以电力类专业为优势品牌,以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三大类”专业为支撑的“一特一优三支撑、五大门类协同发展”专业结构布局。
打造优秀课堂——实施课堂提质增效“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解决到课问题。建立“一课四责”责任体系,将课堂表现与任课老师、辅导员、生活指导老师以及学生的考核直接对接起来。第二步,解决听好课问题。以学生怠学率为核心指标,以课堂管理奖励性绩效考核为手段,划定5%红线,建立起课堂管理考核工作机制。第三步,解决上好课问题。以狠抓课堂吸引力和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学生、教师、督导、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二级学院领导(教学、质量学生管理部门)和分管院领导五级听课评价制度,全面推进课程、课堂改革,培养优质课堂主讲教师、优质课堂集体和优质课堂管理个人,打造优质开放课堂。
打造优秀教师——一是出台《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探索、完善博士、教授和专业技能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二是出台《学院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优秀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按每年1/3,3年全覆盖的规模和频次,选派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进行学习和锻炼。同时,将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和技能竞赛获奖成果、指导学生创业、学生技能竞赛获奖纳入职称晋升考核加分范围。试行理论课与实训课差额课时费制度,引导专业教师提升专业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实施教师国际化培训计划,选送教师赴国外访学,学习先进理念、培养国际视野。
打造优秀学生——启动“卓越人才100工程”,每年从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科技竞赛/科研成果等方向,遴选100名绩优生,按每生1万元标准,进行重点培养,在政策、保障和资源上进行倾斜和支持,实现专升本人数、学生标志性竞赛成果数量和毕业生入职世界500强数量“3增加”;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按2万—4万元标准,对优秀学生创业团队进行无偿资助;建立优秀学生资助出国短期游学制度,激发学习动力,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国际视野。
打造优秀学风——抓学风,优校风。一是“一课四责”,明确任课老师、辅导员、生活老师和学生考核责任,推进课程、课堂改革,强调课堂管理责任,切实转变教风;二是“一考三责”,明确辅导员、监考人员和作弊学生责任,杜绝学生考试作弊情况,切实转变考风;三是建立学生学习痕迹记录制度,强调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实训操作等日常学习态度和表现,着力良好学习习惯日常养成,切实转变学风。
打造优秀管理——一是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将行政部门管理水平、业绩能力等纳入质量诊断和改进,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管理质量保障机制。二是设立改革创新奖、突出业绩奖和突出效率奖等奖项,与绩效考核挂钩,鼓励、引导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创新性、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三是将各部门承担的优质院校任务纳入督查督办,与优质院校建设项目跟踪考核相结合,强化过程监控和质量把控。四是将优质院校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纳入部门及个人绩效考核。
打造优秀服务——一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与泰国、尼泊尔和菲律宾等国高等院校达成合作办学意向,19所国外大学先后到校考察磋商,与泰国南邦职业学院等5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今年下半年首批工业机器人留学生将到校学习;二是服务水利行业,开展全科水利人才培养,牵头组建市级水利水电职教集团,成立水利大数据学院,广泛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建设、水文化研究和传播等方面的科研、培训、职业鉴定等社会服务;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扣重庆“8+3”行动计划、“6+1”支柱产业和永川区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和企业深度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满足地方行业、产业紧缺型人才需求。
打造优秀成果——出台学院《重大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培育项目管理办法》,加大培育力度;出台《教师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设立“突破奖”,重奖竞赛突破。
品牌嫁接,创新驱动,释放“优质”张力
进入新时期,国家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学院迈入了市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列,深度发展格局已定。
“优质高职院校怎么‘优’?”“不仅仅是单个的项目”,王顺克院长提出,要通过项目,全面提高办学水平,要借助品牌嫁接,激活学校的发展活力,开阔提升学校办学的发展空间和张力,从而实现学校优起来亮起来。
2017年,学校成立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丹田学院”,与云南恒佳、重庆正源检测等公司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中国普天和重庆智绘点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四川华信造价咨询公司、重庆永川宇航智造技术研究院、重庆固高自动化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开展企业跟岗实训和订单班培养。积极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公共实训中心和永川高新技术产教融合示范园区。
强基础、增后劲,上台阶、再发展,学校不断加快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的步伐。
按照学院“一特一优三支撑”专业发展布局,目前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支撑作用,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发展。
学校一方面改造现有电子信息类专业,优化布局,另一方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善思谋变,提升专业实力。
6月22日,立足“互联网+城市”建设思路,学院与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凭借中国普天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态整合能力,建普天大数据学院和重庆水利大数据研究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模式。预计3—5年内把大数据学院建设成为重庆市乃至西南地区较大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预就业基地。
同日,学院与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四川英才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中德工程师二级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打造重庆中德职业教育合作的样板。
整合中德优质资源,学院成立中德校企融合职教集团,共建中德(重庆)AHK智能制造培训中心,中德双方共同按照“双元制”制定职业院校教学计划,将德国模块化课程本土化,嵌入教学和实训过程。参加“双元制”教育并通过AHK考试的学生,可获得AHK职业资格证书。AHK职业资格证书已获全球范围内德国企业、奥地利企业和部分瑞士企业的承认,是职业技能的标志性证书和进入这些企业工作的极好通行证。
学院党委书记陈邦尚指出,学院加大产教深度融合,大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将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对接,毕业证书与执业资格证对接,积极推动学院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统筹发展、良性互动。
“通过3年左右时间,大数据、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将分别达到不少于1500人的办学规模,真正形成专业建设的‘三大支撑’之一。在重庆乃至全国高职院校形成大数据、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建设的领先者、示范者,实现‘弯道超车’,必将增强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影响力。”全院上下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有信心、有决心,更有底气!
服务社会,增效提质,创建“优质”示范
服务贡献能力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学院主动对接水利行业,面向行业广泛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社会服务,服务水利科技进步,深入推进水文化研究和传播,促进文化积累和传承。
近年来,组织开展了水文化专项项目研究,成功举办了巴渝水文化论坛,出版了《巴渝水文化》,承接水利、电力、建筑、市政、电子信息技术等技术服务项目100余项,获授权专利200余项,完成纵向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学院承担了“重庆市大中型水库管理创新体制研究”等省市级项目31项,牵头开展的“重庆市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成果被全市水利系统吸纳采用。据不完全统计,为行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3000余人。
近3年,学院立项市级教改项目15项,获评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水利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市级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校学生参加国家级别、部市级职业技能大赛,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38项。学院成功争取全国水利高职院校2019年技能大赛主办权。
学院利用行业优势,开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水利行业培训,与社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社区服务。
学院先后与重庆市水投集团、忠县水务部门、巴南区水务部门、国家电网永川合川供电公司、水利部门人事机构等开展了“大坝观测工”“水质检测工”“净水工”“农网配电营业工”等基层水利人员、干部培训,培训人数达14000余人次;与重庆水文部门、区县水务部门等行业企业进行水文监测工、水质检测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等技能鉴定工作,鉴定人次达8000余人次。广泛开展区县管理人员的干部培训项目,培训区域以重庆地区为主,辐射到贵州、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宁夏等地区。已累计培训各类干部人员566人次。
连续6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7%,被评为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大学生就业示范中心。截至今年一季度,优质院校建设产生39项标志性成果。
在建设中创优质,在优质中促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华丽转身。“开启全面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新征程,推动学院优质发展,必须科学研判发展大势,精准确定发展定位,全面把握发展阶段,切实踩准发展节奏。”王顺克院长表示,学院将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谋求更好的发展,努力为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交出优秀答卷。
中国教育报201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