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上半年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职业学校

题目: 2018职业教育工作信息第23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06-27

目录

更多

摘掉“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 文章下载

摘掉“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

近日,某省教育厅等11部门印发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治理内容及措施”部分指出:“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或通过职业学校进行教育。”“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按专门(工读)学校或职业学校招生入学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

读罢之后,笔者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欺凌本是一种暴力行为,但吊诡的是,综合治理暴力的方案却又滋生出语言暴力,并暴露了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使命及意义的错误理解,对法律法规的错误使用和对招生程序的错误解读,职业教育被“贬低到尘埃里”。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了何种认知逻辑?该认知逻辑又如何实现了对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观念操纵?

职业学校学生是“劣等生”的认知逻辑。在某省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看来,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问题学生需要被“降格”至与职业学校学生为伍,职业学校学生被人为地设定为“劣等生”,这是对他们的人格侮辱与歧视。职业学校学生并未被当作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来对待,其主体地位被完全忽视。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试问该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若失去了对职业学校学生最基本的尊重,职业教育从何谈起?若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又如何在新时代实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的认知逻辑。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其满足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然而,现存的教育体系、招生制度与就业环境使职业教育的“合法性”大打折扣。从教育体系的视角来看,职业教育并非“一个类型”的教育,而是被设定为“一个层次”的教育,且是处于较低层次的教育。从招生制度的视角来看,中职学校的招生位列普通高中之后,高职院校的招生位列本科院校之后,职业教育“最后批次”录取的窘境依然存在。从就业环境的视角来看,职业学校毕业生待遇偏低、择业和升学受到限制与歧视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任重而道远,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如何作为是一个关键议题。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对地方政府的职责和担当作出明确规定。参照上述两个文件,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在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上着力。

就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而言,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需要重点关注试点改革和平台搭建两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一方面,较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项目试点推进方面具有实施周期短、运作成本低的优势,地方政府应当扮演好“政策实验室”的角色,在教育体系优化、招生制度改革和就业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试点和探索,找出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和决策,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服务。另一方面,牵头搭建促进产教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向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促进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深度合作,使行业的协调指导作用不断强化、企业的参与途径持续拓宽、职业学校的办学效能稳步提升,由此方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职业学校的魅力。

就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言,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两方面着力。一方面,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出台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文件时需保持清醒,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制度性歧视并杜绝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语言暴力。与此同时,还要落实好职业学校学生的拨款制度和资助政策,建设有利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制度环境,维护好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致力于扭转“崇拜学历、轻视技能”的文化惯性,破除狭隘的成才意识。通过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弘扬“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中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时代风尚的传播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撑和环境氛围。

职教天下2018-6-21

 

 

杨凌职院 “四位一体”为学生发展垒台筑基 文章下载

杨凌职院 “四位一体”为学生发展垒台筑基

步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中心文化广场,映入眼帘的是高达3米的校园浮雕“源远流长”,其背面镌刻着“诚朴 勤奋 求实 创新”8个大字,这是该院办学84年来的文化积淀,也是今天的校风。

自1999年合院以来,杨凌职院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如何铸魂、树人、立德、成才,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场竞争力,2015年10月,该院在全院创新实施以学分为导向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一批批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精、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意识浓的学生。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为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杨凌职院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基础上,开设了“中国梦与核心价值观”“社会科学基础”“艺术与审美”等9门涉及价值塑造、科学普及、人文浸润课程,以及“体质锻炼”“中文写作与沟通”等6门涉及健康教育、能力培养课程。

在注重学生价值塑造的同时,杨凌职院更加重视学生的行为养成,坚持以军训及国防教育、入学安全及毕业教育、劳动课、卫生习惯、节约意识、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等为抓手,促进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随着《校园文明公约》(十要十不要)的大力倡导,“四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和安全纪律教育月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院学生的纪律意识、卫生习惯、安全观念和文明素养极大好转,校园教学生活秩序更加井然。

坚持用红色精神引领学生、用红色文化熏陶学生,是杨凌职院进一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扎实推动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举措。近年来,该院先后组织多批学生到扶眉战役烈士陵园、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渭华起义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川县梁家河村、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地,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并全面启动“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与横渠书院共建通识教育教学基地,在广大学生心中深深扎下了光荣传统之“根”和“魂”。

与此同时,杨凌职院还大力实施“十大节庆”主题教育、“中华经典晨读”活动、“双百励志”教育、“十大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计划、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等六大工程,使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专业教育为本位 帮助学生透彻掌握新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为培养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杨凌职院着力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综合能力培养课”课程模块,以优化办学结构、突出办学特色。

专业基础课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分析,对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起明显促进作用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专业核心课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分析,对职业能力培养起主要支撑作用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即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学习专业最新科研成果和生产一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的课程。综合能力培养课即学生岗前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

6月8日至11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赛项在杨凌职院举行,由该院丁玉洁、朱文涛、何伟伟、李俊4名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在本次赛项中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优异的成绩不仅得益于参赛学生的精心准备、严格训练,更得益于该院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创新提出的“三阶四化”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施孵化三个阶段,按照系统化、过程化、制度化、渗透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形式,将“点状”的创新创业活动,串接成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链条”,让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拧成了“一股绳”。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近年来,杨凌职院在教学中探索出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如:园艺技术专业的“季节分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合格+特长”人才培养模式,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的“213”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情景化 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2211”人才培养模式,道路与桥梁技术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个性发展教育为导向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特长

盛开的牡丹、挺拔的墨竹、清秀俊逸的毛笔字……走进杨凌职院书画艺术中心,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画作品,而这些大都出自学生之手。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已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有的多次在全国各种书画比赛中获奖。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2013年底,杨凌职院成立了书画、文学、音乐、舞蹈、曲艺、摄影艺术教育中心和新闻宣传、职业礼仪教育中心等八大中心,聘请院内有特长的教师担任中心主任,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指导。

社团建设是促进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为探求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途径,2016年初,杨凌职院制定了《关于开展学生社团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方案》,提出将一二年级所有学生按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类,全部纳入学生社团进行管理和教育。学院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同时每年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学生社团活动,使每个社团每月都能举办1次活动。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杨凌职院现有学生社团146个,其中创新创业类社团14个、文学艺术类社团11个、体育竞技类社团34个、理论学习类社团8个、文娱兴趣类社团53个、书画艺术类社团11个、社会公益类社团15个,学生个性得到了明显增强,参与人数达11423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 4 12 144”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

此外,杨凌职院把专业专项技能作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渠道之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别和省级相关比赛、考取行业从业资格证书。每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该院都有项目获奖,并代表陕西省参加国赛。2017年9月,该院就业创业项目《悟空出修》作为陕西省选拔的34个优秀项目团队之一,获得参加国赛资格,并斩获国赛铜奖,刷新了该院此项赛事的最好成绩。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 助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在杨凌职院北校区,有一家超市十分引人注意。小小的店面里不仅各种生活用品、饰品文具一应俱全,设有收银机、POS机、监控和安检门等,而且售货员全部是学生。特别是大门口“经营实战商场练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贸易诚信物美价廉周全服务师生盈门”的对联更让人心生好奇。

原来这是杨凌职院经济与贸易分院围绕连锁经营、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和财会等专业而打造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旨在解决课堂和商超两脱节、实训和经营两张皮、学习和工作两分离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该实训超市先后建立了“学院提供周转资金,分院负责总体管理,独立核算、保本经营,工学育人、滚动发展”的主导模式,“分院中观管理,学生自主经营,教师微观指导,学院宏观监督”的管理模式和“专职店长聘任,学生竞争上岗,课程实习嵌入,经营实战轮训”的运作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创客和优秀毕业生。

在“双创”热潮影响下,近年来,杨凌职院强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相继出台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了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指导、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培养出更多有创意、善创新、敢创造、会创业的学生,杨凌职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每年设立100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同时,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必修课,以及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公关礼仪、法律法规等选修课;依托实验实训室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在校内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相关活动;支持学生从事和参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经营策划等项目或活动,帮助学生开展发明创造、申请国家专利并及时进行成果转化,扶持学生利用校内外资源创办、领办、联办各种形式的经营实体或企业,建成学生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营”,举办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大赛;通过外引内培,构建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培育工程”。

如今,杨凌职院的办学活力被全面激发,吕江江、赵向阳、王圆圆、李松、薛乐等一批有志学子投身创新创业大潮,先后创办了杨凌稷杨果蔬专业合作社、杨凌青盈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佛坪县秦山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陕西垚森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杨凌京东思扬便利店等合作社和企业,该院被确定为“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所院校之一,成为仅有的被确立的高职院校。

中国教育报2018-6-15

 

 

中高职贯通“梗阻” ,谁来疏通? 文章下载

中高职贯通“梗阻” ,谁来疏通?

我国的中高职贯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2012年,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宣布正式启动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试点招生的措施,就是中职3年、本科4年,实行一体化培养。该试点的推行是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的又一项重大突破,意味着除了原有的对口招生模式、3+2分段贯通模式、自主招生模式、五年一贯制、中职生免试入学外,开启了新的升学“直通车”。这也使得中职升学的“断头路”全线贯通,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能够升入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就读,中职学校和高职、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初具规模。

尽管中高职立交桥已经建成,并经过几年的试运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高职贯通的交通状况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时不时会出现“梗阻”,影响通畅运行。

问题一:课程贯通脱节。由于中高职双方缺少多层次的沟通与合作,课程的设置成了简单的拼凑,或者是对两者各自课程的“修修补补”,专业基础课程缺少循序递进,内容大量重复,让学生有炒冷饭的感觉。而有的高职院校在实训方面的实力还不如中职学校,专业实操课程出现“倒挂”现象。

问题二:选拔方式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入学选拔方式仍以“一考定终身”的方式,缺少职业教育特色。部分文化基础较差、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被一纸试卷拦在门外,高职入学选拔方式亟待改革。

问题三:师资缺少合作。作为教学的主体,中高职师资缺少交流和合作,仍处于各自独立的两个阵营。这就会导致在人才培养衔接、课程教学衔接、实践教学质量的方面出现问题。

中高职贯通出现“梗阻”很正常,如何来疏通是关键。笔者所在的学校经历3+2、五年一贯制到3+4试点,和省内多所高职院校有过中高职贯通的合作,结合合作经验针对典型问题来谈谈疏通“梗阻”的几点建议:

建议一:优化课程设置。中高职之间的合作是平等的,对于课程设置不应由哪一头说了算,而是要根据中高职的基础、层次不同,从招生开始实施两头共管。中高职双方要打破对现有课程体系简单修补的“表面式”衔接的做法,要切实本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思路,在共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根据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将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与中高职不同阶段的课程评价标准有机衔接,构建分段递进的课程体系。在同一个体系中统筹规划中高职课程,做到长周期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统一性,保证课程衔接的整体性和递进性,

建议二:创新选拔方式。高职选拔考试的内容、方法和要求要以职业教育特点为取向,文化课应侧重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检测,专业课应平衡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两者的比重,保证选拔入学的学生有足够的文化、理论基础,同时又具备一定的专业实操技能。同时,要改变 “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职参与到中职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全面、客观地对中职生进行评价,使真正适合升学的中职生能够顺利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建议三:加强师资建设。师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中高职院校自身的力量无法突破困境,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合力。政府部门担任主导,总体协调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加大对中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目前中高职师资大多是毕业以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对专业最前沿技术的领悟和把握,学校层面主动对接企业、行业,通过引进企业导师、在职教师下企业研修等方式,弥补现有师资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做到专兼职教师的协调发展。学校还可以通过横向课题参与企业生产、研发,实现校企间深度合作。同时,中高职师资间应加强学术交流、专业对话和资源共享,根据各自所长协同合作,有利于各自明确中高职教学的侧重点,确保一体化人才教学的质量。

中高职贯通仍处于试验期,必然还会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还需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还需要持续深化,还需要继续开展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高职贯通中的“梗阻”必然会得到有效疏通,成为“一体化”发展的“康庄大道”。

职教天下2018-6-21

 

 

职业教育与“985”一样有前途 文章下载

职业教育与“985”一样有前途

近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新鲜出炉,据蓝皮书显示,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生。

事实上,近十年以来,高职的就业率一直在稳步上升。甚至有用人单位表示,就算摒弃成本问题,比起一般学院的本科生,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录用专业技能更熟练的高职生。仅从这个角度看,高职就业率实现了与本科生的逆转,也是在情理之中。

高职生的就业率攀升,离不开需求的推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就,今天,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下,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在产业结构、质量效益上进行迭代升级,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形成井喷之势。比起本科的理论教育,高职的教育方向更加契合专业技术领域的需要,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好,这已经成为趋势。此次本科与高职就业率的“逆转”,并不是偶然,而是市场需求积累的结果。

发展变化的现实,倒逼人们转变观念。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作用下,职业教育被贴上了“没有前途”的标签,很多学生情愿选择末等的本科,也不愿意就读高职高专。比起同样重视制造业的德国和日本,中国职业教育的力度显得颇为薄弱,这也导致我国的高级技工一直存在大量缺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在科技领域的创造突破,逐渐打破了这种固化思维。比如研制出战机发动机装备的洪家光,他就是从打磨零部件起步,将多年的实践经验转变成了创新的基石,用匠心助力战鹰飞上了蓝天。再比如从事飞行器核心部件研制的王曙群,通过十六年的坚守,他从一个技校生成长为航天特级技师,为国家打破了航天技术的封锁。知识理论不一定在实验室、科研机构,也在广阔的一线生产领域——相比于学院化的知识理论,来自一线生产实践中的创造突破,要求一点也不低,甚至更高,“唯有读书高”和“崇尚一技之长”已经没有了那么明显的高下之别。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突飞猛进了,这是喜人前景,但高职高专的教育水平、教育投入,也将水涨船高。如果只是认为高职高专的教育是本科教育的补充,甚至是高考落榜者的次优选择,那么它的教育就不会真正满足当下对技术人才——尤其是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进程中,时代在渴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高专的教育面临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专业技术领域,它们的“身价”不应比“985”院校差,甚至应该呼吁高职高专教育涌现更多的一流名校。

一流的职业教育不逊于一流的本科教育,“大国工匠”时代必定会有成就技术工人的广阔舞台。以“制造强国”为目标,我们需要在工匠数量和工匠质量上实现提升,就应当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将创造能力、责任意识、工匠精神注入到职业教育之中。

职教天下2018-6-19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文章下载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更阐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可以说,职业教育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技能水平,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应该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职业教育的两个支点:一是加强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就如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杠杆,能够通过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学生。第二个支点是贴近实际,走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就会凌空蹈虚;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培养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前几年,一部《大国工匠》的纪录片让“工匠精神”鲜活呈现。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每一个细节都执行到位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职业教育也应该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结合起来,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一门技术、一种本领,更应该是价值的传递、精神的涵养和人格的建立。正因此,我们不断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创新,把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政教育资源搬到线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对广大学生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引导效果。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口,经济的转型升级呼唤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也迎来广阔舞台。踏准改革的鼓点、顺应时代的需要,职业教育不仅能迎来自身发展的春天,更能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既有真才实学、又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职教圈2018-6-26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高层次的办学品质纪实 文章下载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高层次的办学品质纪实

到三亚理工学习 到世界500强吉利就业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高层次的办学品质纪实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是由海南省教育部门批准、国家教育部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3年制专科),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与三亚学院同为兄弟院校,在同一校园。两院为同一党委书记、同一校长,遵循同一先进育人理念,共享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和生活资源。在校学生既可接受三亚理工“双师型教师”一线专业技能知识“手把手教学”,又可汲取三亚学院高水准教师理论教学精髓。两院总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共有在校学生近26000名,拥有学术交流中心、艺术中心、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高科技图书馆、标准游泳池、高尔夫练习场、风雨运动场以及篮排网球场等系列现代化教学、生活设施,是一所美丽的热带园林大学。学校的办学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什么魔力,让一所高职院校博得了如此之高的关注和赞赏?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以学生竞争力为核心 学生就业四通八达

高等职业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中坚力量,肩负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肩负了万千学子的期待和万千家庭的重托。借助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历史发展机遇,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与学院实际相结合,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更优教学模式。以院长陆丹为首的学院领导班子,深入思考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及现状,坚持办学结合当地产业经济特点,推行教学改革,经过近10年探索实践,三亚理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办学多年,三亚理工始终坚持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人才,并且引导学生“愉快学习”“自主成长”,鼓励学生积极实践,促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人格并具有专业、人文、人格、行动力的高质量人才。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12月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评估,获得优秀评价,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5年8月,获评全国民办高职一流高校;2016年12月,学院与美国伯克莱学院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获得省教育部门批准,并成功在教育部门备案,开启了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风帆;2017年6月,学院获批招收留学生的资格,9月首批留学生入校,进一步加快了学院国际化的进程;2017年8月,获全国创新创业百强单位;2017年9月学院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证明了学院学分制、学徒制改革尝试的成功;学院2017年新生录取中,一志愿填报率达到86.7%,多个省份一志愿填报率达100%,录取平均分高出上年18分,创建校以来新高;2017年11月获“2017中国职业技能博览会创新奖”;2018年4月,学院与三亚学院“3+2”专接本项目获省教育部门批准,为我院学生顺利升入本科拓展了新渠道。三亚理工的办学成果在今年毕业季攀上高峰,学院阳光学子凭借着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习经验,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用人单位争相与三亚理工阳光学子签下就业合同,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最终,三亚理工职业学院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了96%,获得海南省高校之冠,至此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位居海南高校首位!学院不仅仅精心培育本校学生,也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服务社会步伐、社会服务功能也尽显,近两年对外社会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陆续承接并完成了三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吉阳区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教师素质建设及安保人员能力提升培训、海南省道路运输协会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仅2017年初至今前后培训人员达5500余人,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学校经过近10年发展,搭建了汽车系、旅游系、烹饪系、经济管理系、建筑工程系、健康系、艺术系、互联网技术系、航空服务系、公共基础教学部以及三亚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吉利汽车南方培训中心(筹)的“九系一部一站一中心”产教学研平台,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发展职业培训、应用型技术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模式。

教学改革再放光芒 信息化教学全面铺开

近年来,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不断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院软硬件设施建设,在国内率先实现全多媒体教室,并结合设备管理,努力使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发挥极大效能。今年,在现有教学改革成果下,学院在原有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上,再次投入大量资金和设备,推行全信息化教学模式,学院在教学区实现了Wi-Fi全覆盖,在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多媒体教室的基础上,使每一间教室成为移动机房。这次信息化建设前后投入约1000万元人民币,学院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落实,更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有效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次全信息化教学,是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推进教学改革的里程碑,是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革命性重大举措,学院从此走上了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办学模式的“快车道”。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新办法,全面加强学风建设,设立督导处,形成了教务信息员的监督机制,为三亚理工监控教学质量建立了渠道;同时,建立了班级课堂考勤制度,与学生处考勤形成了两条线,为学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务处也建立了听课制度,深入班级,切实了解实际情况。在其他日常工作方面,教务处每学期都进行期中教学检查工作,通过内部检查、听课、教学材料展检、座谈、公开课观摩、英语教学测评等方式进行检查,同时定期编制了教务简报,更及时准确反映教务信息。

在实践教学方面,围绕学院“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使命,与市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与专业相关,与教学改革、学生工作、学院改革管理相结合,服务于学院育人理念、服务于教学学生工作。学院同时启动模拟公司的运营模式,这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能力、兴趣和方法的有效举措,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创造能力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从具体培养方案来看,更能一窥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精到的办学功力。据了解,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国际邮轮乘务等专业与欧美知名大学合作办学,推行全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模块,以双语和全英文教学为特色,为学生提供“3+2”专科+本科学历。此外,国际邮轮乘务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到国外知名国际大型邮轮上去实习或游学。今年3月底,32名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登上天海新世纪邮轮前往日本进行游学活动。9月的时候,学院还将选派一批优秀学生赴韩国新罗大学校学习交流。除此之外,学院不定期与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新加坡、迪拜等国的企业以及全球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派出学生去国(境)外实习,获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经验,努力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大力拓展实训基地 深入发展校企合作

创建一流的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流的专业。学院从国内著名高校到世界知名的职业院校,三亚理工全面出击,礼敬贤士,引进业界领头人担任学院的教授或者客座教授,学院各专业培养的学生凭借“阳光自信、专业技能扎实、上手快、专业走俏”而受到广大用人企业青睐,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纷纷邀请与学院合作。目前已与喜达屋、喜来登、希尔顿、万科、吉利控股集团、沃尔沃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IBM、华为、锐捷网络、用友软件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学院阳光学子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实习和就业。学院的空中乘务、航空服务等专业与北京中航天使集团合作举办,该集团与国内外诸多航空公司有广泛的合作关系,畅通的推荐就业渠道加上高质量的空乘专业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娴熟、全面掌握空中乘务等专业的全部技能,更能早日为实现翱翔天空的梦想插上翅膀,据北京中航天使集团杨红总裁介绍:一旦被选入订单班的学员,集团会与每个学员签订就业意向协议,确保学员毕业时全部就业。除此之外,学院的国际邮轮乘务等专业也直接与各大国际邮轮公司联合办学,确保学生全部就业,免去学生在校期间为毕业去向担忧,可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习。

学院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学生上哪门课,用人单位说了算。在校企合作座谈会上,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为了用心办好酒店管理专业,与多家知名酒店管理层就哪门课需要增加课时、哪门课需要减少课时或哪门课需要由大二调整到大一上等一起商讨。这使得在场的酒店管理专家们兴趣十足,纷纷以他们多年在酒店用人的经验,对比并修改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会酒店专家非常满意经过他们讨论后修改的人才培养方案,纷纷表示经过这个方案培养的学生一定是他们企业的首选。

在实习实训方面,学院积极开拓实习实训场所和基地,例如酒店管理专业目前已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50余所,汽车营销专业与吉利控股集团、沃尔沃、宝马、本田等知名汽车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在分阶段实习的岗位上实践所学的理论,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及文化。全院目前有21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27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还有3个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学院常务副院长贾朋社介绍:“为了让学生真正通过实操掌握技能,学院投入资金力度非常大,比如汽修这个专业,2016年我们在学校内建设完成一个标准的沃尔沃汽车4S店供学生实训使用,投资超过1000万元,今年年底前我们还将投入近2000万元,把学校现有的汽修实训室全面升级改造,确保学生掌握前沿的汽车技术。”

鼓励校园特色生活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学院围绕教学工作组织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通过活动以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从学生干部的选拔源头着手,与学校健康人格工作室合作,采用现代人才素质测评技术和科学的情景模拟等方式,选拔出来的主席团成员面向全院师生庄严地进行就职宣誓,保证做好本职工作,做豪气、大气、正气的学生干部。以此种方式选出具备良好素质的学生干部,真正做好“为想做事的同学提供锻炼平台,为能做事的同学创造展示舞台”。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每年在毕业季节举办校园开放日,5月,纪念“我国职教改革四十年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年”大型校园开放日活动在学院隆重举行。这次活动以“改革 职教 开放 发展”为主题,来自省内外的学生及家长、校企合作单位负责人、校友代表500余人出席了活动启动仪式及管乐专场音乐会,拉开今年校园开放日的序幕。本次活动紧跟中国(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紧密结合职业教育和学校发展特色,设置了以展示学校及学生职业教育成果为主的“职教区”,以培养学生自主成长和创业训练为主的“自贸区”,以展现大学生的青春与时尚为主的“文化区”,以体验大学休闲与地方美食的“美食港”,构建了以“三区一港”为主的展示、体验与交流区。各种活动深度展示了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教育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与风采。在现场,有学生家长表示,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的校园开放日活动让他走进并感受到学校人才培养理念、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校园文化生活,了解孩子入校后的真实学习生活状况。这种特色活动不单纯是一种简单的校园文化的创新,同时折射出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和办学自信。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还有另外一项传统校园活动:当北国大雪纷飞的时候,在三亚温暖的圣诞泳池派对上,学生们身着艳丽的礼服,端着香槟礼貌交谈,男士彬彬有礼,女士温婉大方,每个学生都打扮得像明星一样,信心满满。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开设了礼仪课,其中就有一项为高档社交礼仪,教学生如何穿着、言谈举止注意事项等。学院通过圣诞泳池派对,模拟了高档社交场合,真正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实地进行礼仪学习和培训,为将来就业打好交际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全面地发展,学生可根据兴趣申请加入各类社团,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投入活动、探讨研究、丰富自己课余生活的同时发展爱好和特长。学院设立了UCTV校园电视台、UCBA篮球俱乐部、《UCTIMES》杂志社、高尔夫俱乐部、沙滩排球俱乐部、帆板俱乐部、击剑俱乐部、话剧社、管乐队、民乐队等社团及组织。其中UCTV校园电视台由学院投资近500万元,拥有新闻播报室、300平方米演播室、录音室、开放式办公区等场所及包括现场转播车在内的专业电视台设备,模拟社会电视台运行模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化水准及实践操作技能。

到三亚理工学习 到世界500强吉利就业 更有机会获取0元上大学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由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先生投资举办,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民营汽车的领头羊,吉利控股集团正在品质化、国际化的道路上卓越前行,作为深具吉利汽车背景的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也正在谋划新一轮的改革与发展。

据了解,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是海南省较早举办汽修专业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吉利控股集团的直接关心和扶持下,汽修相关专业发展迅猛,该校连续3年成功承办海南省高职院校汽车职业技能大赛,多次派出学生代表参加国赛并获奖。2018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到访该校,表示将在汽车实训中心共建、人才定向培养、人才基地建设等方面持续深化双方的合作,支持其做大做强汽车类专业,并表示全部接收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毕业生到吉利就业。在此之前,双方已通过“成蝶计划”项目联合开展汽车类人才培养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吉利控股集团对三亚理工职业学院的支持不仅限于师资支持、技术支持、实训室支持、就业支持等,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与吉利控股集团一道,实施“吉时雨”资助计划帮助更多经济困难家庭脱贫,只要是海南、河北、陕西、贵州、四川、山西、湖南、浙江等省份建档立卡户家庭的应届高考生,凡是报读该校统招大专的学生,由吉利控股集团无偿资助其3年在校期间全部学费、住宿费、书本费3年直至学生毕业;2018年吉利控股集团将继续支持该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300名,预计资助总金额为900万元。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意愿,毕业后可由吉利控股集团统一安排就业,实现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的一体化精准扶贫,让考生实现不用借贷轻松圆大学梦。

据常务副院长贾朋社介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在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将汽车类专业打造成为学院的品牌专业”和“到三亚理工学习,到世界500强吉利就业”的发展战略与庄严口号。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该校进一步加快了转型与改革的步伐:

加快调整,培育和打造汽车类专业群:未来3年,该校将集中精力在办好汽车维修、汽车装配、汽车电子、汽车营销4个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和开设汽车相关行业产业新专业,集中资源建成集汽车生产、汽车维修、汽车服务为一体的汽车类专业群。

搭建桥梁,贯通汽车类专业“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

为了切实做好汽车类专业的招生与建设,该校将借助自身优势,为学生打造从三亚海洋职业技术学校(中职)到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高职)再到三亚学院(本科)的贯通式教育立交桥,并为有意愿的汽车类专业学生提供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

乘海南全面深入改革开放、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东风,按国家指导意见、在未来10年之内,海南必将建成我国更大的自由贸易区(港),这一切将为三亚理工学子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遇。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正以坚定的办学信念、坚实的办学步伐、进取的办学姿态、科学的办学举措,前行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快车道上,践行其“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办学理念,通过与吉利控股集团合力,打造汽车优质品牌专业,共育高素质、技能型汽车人才,真正实现学生“在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学习,全部在世界500强吉利就业”的目标。

中国教育报2018-6-23

 

 

新时代“职教人”的三个特质 文章下载

新时代“职教人”的三个特质

身处新时代、履行新使命,广大高职院校的干部教师要主动对标做好一个现代“职教人”,为推动新时期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才智、作出贡献。

做改革创新的拓荒者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在高职创新发展的热土上,做改革创新的拓荒者,理应成为新时代“职教人”的精神特质。

要创造新精神,不断创造和丰富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精神、新理念和新方法。尤其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要把立德树人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充分结合起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赋予新时代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精神、新结构和新内涵;在适应愈加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方面,要树立“扬个性、促成长”的人才培养新思想、新思维,创造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特点学习群体、不同特点专业来推动分层分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不断丰富多元化的高职人才培养实践范式。

要开拓新领域,立足当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勇于站在新经济、新业态的潮头,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适时开辟新的专业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专业设置的结构化改革,激发人才培养新的活力;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培养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比如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广泛开展跨专业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在立足国(境)外就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上迈开坚实的步伐。

要探索新载体,当前省级统筹的优质校建设计划和未来可期的国家高水平院校建设计划,为推动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院校实践者要依托于此,本着需求和问题导向,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与政策优势,规划和设计推动本土化实践创新的适切载体,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比如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载体,重点从健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与模式,从系统探索“工匠精神”培养的内容与途径,从面向新兴技术领域的学研互动培养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

做资源协同的耕耘者

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过程,说到底是通过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和资源应用,提升各类资源累积程度和资源品质的过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实践者,要紧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主线,耕耘好各类资源。

要加强协同,善于主动与外界打交道,熟悉不同行业的运行规律,注重常态化的行业企业实践,进而成为一名与行业企业沟通顺畅的专业人士甚至行业专家;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资源协同作用;探索资源协同的机制建设,如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与校外实习基地教学化的功能与机制,“兼职兼薪”“双岗双薪”等灵活的校企人才互聘互用、互融互通管理机制,从而兼顾各方利益,协同各方力量,真正把可以利用的资源引进教育教学。

要加强整合,针对区域产业的发展特点和不同产业领域的资源使用特点,或作为主体牵头,或高度参与,搭建起有实体组织依托的产教融合实体平台,如与行业龙头企业或区域优势企业合作,建立混合所有制、职教集团等资源实质性重组、高度共享的高端平台;参与建设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公共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训与职工培训、师资培养与技能竞赛、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等需要;面向广大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集群,组建能够将不同优势资源进行集聚整合的联盟组织,促进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有机衔接,实现资源整合与集聚的效应。

要加强应用,运用好“有形”的资源,将企业真实项目、典型案例引入课程、导入课堂,开展面向企业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与教学;通过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实践活动等内容层面的实施,把各类资源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训、师资、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实现资源应用效应的最大化。

做精准贴心的服务者

服务意识与能力的高水平是高水平院校建设的重要标志。高对外面向社会和行业企业,对内面向师生,高职院校的各级管理者要强化“服务大于领导,协调多于控制”的意识,注重服务能力建设,努力做一个精准贴心的服务者。

对外服务方面,要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技术革新的实际需求与困难瓶颈,充分发挥高职教育扎根产业发展土壤办学的功能优势,通过与行业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和载体,集聚科研的资源,注重成果的转化,推动建立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的支持。要将个人与团队的科研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结合起来,立足应用性、职业性和技术性,提升自身技术服务能力。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既要主动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建立“互联网+”的数字化学习体系,形成技能特色的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企业职工培训项目与品牌;也要帮助企业开发内训项目,参与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探索深度服务企业培训的合作模式。

内部服务方面,要用“最多跑一次”的理念,注重管理与服务的融合,针对新时期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各项任务,对相关规定进行“废、改、立”,推动工作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并通过实践创新,将更新的理念、更有含金量的政策、更管用的措施、更实的作风充实到制度中,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学校的综合治理与服务水平。要树立共同、开放、分类、标准的管理与服务理念,建立起一个运行高效的管理与服务平台。各级管理者要发挥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智慧,通过服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把新时期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主流理念和正能量传递给每位教师,在高水平建设中全面激发基层创新。

职教天下2018-6-22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工学结合 塑酒店现代学徒制新模式 文章下载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工学结合 塑酒店现代学徒制新模式

5月8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018年毕业生联谊晚会暨“一店两院”项目教学成果展在学校御冠教学酒店内隆重举行,这是该校2017年“一店两院”产教深度融合项目实施以来的第二次成果盛宴:宴会所有的菜品都出自烹饪与营养学院学生之手,所有的宴会服务工作皆由酒店管理学院学生完成,整个活动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最终的成果呈现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充分展现了学校“一店两院”产教融合项目的改革成果。

“一店两院”,创新现代学徒制组织模式

为了适应旅游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旅游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需要,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工作,结合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以及专业课程改革,自2017年3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依托校内生产教学酒店——御冠酒店,联合酒店管理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共同实施“一店两院”工学结合产教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项目。项目包含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课程实践、双师培养等,系统构建工学交替的分段递进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海平说,学校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模式,结合我们教学酒店的特色,以“一店两院”为平台,探索旅游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的新模式,对提高学校乃至江苏省旅游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院长周春林表示,“一店两院”项目是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新探索,立足于创新酒店现代学徒制的组织模式,以满足高素质旅游人才培养诉求,旨在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企业行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工学结合,丰富现代酒店学徒类型层次

项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需求为目标,根据酒店行业的岗位资格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项目从企业实际出发,梳理酒店不同部门及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制定学生具体学习目标:面向大一新生开展“一日识岗”实践,面向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开展“一月跟岗”实践,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展“一轮顶岗”的酒店实习。通过“识岗”“跟岗”以及“顶岗”三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企业实践,逐步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日识岗”,增强新生职业认同感

“一日识岗”主要面向一年级新生开展为期一天的酒店认知活动。活动紧紧贴合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等专业的学生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专业感知实践项目,内容包含参观酒店主要工作岗位、熟悉酒店功能布局、感受酒店工作礼仪、了解酒店人职业素养要求、与部门经理互动座谈等活动。

“一日识岗”活动,让大一新生身临其境感受了酒店的工作环境,了解了酒店产品的构成,学习了行业规范,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在满足学生对于专业认知渴望的同时,也让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了未来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了方向,坚定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目标和信念。

“‘一日识岗’学习对我的触动很大,没想到我们学校有这么高大上的教学酒店,一天的参观学习让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烹饪与营养学院学生高雪表示,“认知学习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酒店的工作文化,酒店人员的服务非常细致,我也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注重细节,精炼技能,将来在岗位上更好地为宾客服务。”

“一月跟岗”,课岗融合开展专业学习

“一月跟岗”是学生在完成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之后,到酒店参与具体的岗位实践,熟悉真实的工作场景,结合当学期的课程内容,以酒店为课堂,选择相对固定的岗位,跟着岗位导师一起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做中学,体验所跟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跟岗实践中,“酒店市场营销”课程夏雯婷老师指导班级学生参与了酒店多项营销策划,结合御冠酒店的产品,策划了开学季、中秋节、国庆节等系列营销活动,并在学校以及酒店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发挥了很好的宣传效应。学生在参与策划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旅游产品、市场营销、财务等知识的理解,实现了专业所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应用,培养了学生创新设计、团队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该班学生张畅畅说:“在御冠酒店的营销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想法和创意非常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落实行动。酒店实践增长了我们的实战经验,学以致用,效果非常棒!”值得一提的是,在酒店的支持下,该班学生团队的《基于移动电子商务的教学酒店社会营销体系构建》获得了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正在参加“一月跟岗”的烹饪与营养学院学生束宇说:“在跟岗中将学习内容有效应用到工作中,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酒店真实环境的工作节奏感非常强烈,不会像平时在实训室里那么松散,这种学习方式是常规课程实训无法代替的。”

烹饪与营养学院副院长吕新河在组织烹饪类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介绍:“目前冷菜专项班学生在跟岗实践中成长很快,效果非常好。为了更好地适应行业对于烹饪类人才的需求,学院将继续细化培养方向,和酒店有效衔接,共同培养符合酒店实际需求的技能强、素质高的专业烹饪人才。”该院副院长颜忠说:“在跟岗中,酒店厨师长开展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完成了真实的岗位任务,同时还在实践中和岗位导师共同研发新菜品,不仅固化了学习成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从去年3月至今,“一月跟岗”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了酒店管理、烹调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跟岗实践作为课程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了以酒店为课堂、课岗融合,做到了实践成果可视可评,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轮顶岗”,综合培养专业技能水平

如果说“一日识岗”在于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和岗位,有助于引导学生尽早地进行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规划,“一月跟岗”是在酒店岗位导师带领下将课堂所学应用到某一岗位的系统实践,“一轮顶岗”则是在学习了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全面应用到酒店实际工作中,承担起酒店不同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全面锻炼其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在“一轮顶岗”实践中,酒店扮演用人单位的角色,在相关专业中“招聘”实习生,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后签订实习协议。学生在相关的岗位顶岗实践,酒店对学生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过程考核,实现了实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实习考核即工作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性培养。

作为学校的教学酒店,御冠酒店还承担着“育人”任务。实习期间每个学生都有2—3次轮岗机会,酒店尽可能让学生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锻炼,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切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胜任多个岗位的工作。实习中,酒店为每一名实习生都配置了实习导师,实习导师既是工作伙伴又是点拨师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归属感和岗位忠诚度,不少学生顶岗实习之后,留在酒店,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在御冠酒店就业的郝健杰同学回忆道:“刚实习时,跟在师傅后面学,也有做得不好的、做错的,但是酒店实习导师永远都能悉心教导我,让我从一个毛头小子慢慢成长为可以独自操作大部分工作的酒店工作人员。”在谈到为什么选择留在酒店工作,他说:“我认为现在的酒店还有需要学习的东西,我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酒店的导师们对我很好,整体的工作氛围我也非常喜欢,当然,相比于其他酒店,御冠给了我们相当不错的工作待遇。”

工学交替,深化项目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充分挖掘御冠酒店“产学研创”的综合功能,“一店两院”项目以任务为驱动,协同推进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在“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市场营销”“中式冷菜制作工艺”“菜点创新与宴席设计”等十多门课程中开展了项目课程改革。

在项目课程改革中,学校教师与酒店岗位导师共同修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收集和捕捉课程素材,丰富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结合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教学案例来源于酒店经营现实,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所需的无缝接轨。课程实践设计上,实践项目模块与酒店的岗位工作任务充分对接,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御冠酒店的真实运营场景里进行教学,教师参与酒店经营、学生参与酒店工作,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课程内容的教与学。

在“餐饮运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酒店管理学院与御冠酒店共同举办了与外籍教师托马斯共进晚餐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西餐菜单的组成,学习餐具的使用方式以及如何点酒水、如何正确用餐等。外教托马斯表示,共进晚餐活动让自己在真实的用餐环境中向学生讲解西餐,学生非常放松,也变得主动,在这种氛围中学习西餐礼仪、感受西餐文化,效果非常好。

酒店管理学院学生冯一程在参加完这一活动后说:“晚宴那天,我特地穿了正装,打了领结,非常有仪式感。在活动中,托马斯老师和大家交流了很多西餐知识,相对于书本或者影视作品,这次亲身经历更加深刻。”整个活动过程学生全英文和外教交流,促进了专业英语的实战应用,也提高了自身的文明修养和社会交往能力。很多校外的学生也闻讯参加,先后有两百多名学生参与了这一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效。

烹饪与营养学院在课程改革中优化烹饪专业课程设置,如将“菜单与宴席设计”和“创新菜点开发和设计”两门课程整合为“菜点创新与宴席设计”,将教学内容分解为“百味台”“中国红”“食博荟”“民俗风”等项目,项目细化为“认识宴会”“宴会设计创新思路”“主题宴会设计制作与销售”“自助餐设计制作与销售”等模块,进而分解为具体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和酒店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成果在酒店展示和销售,接受顾客品鉴。

在该课程的“食博荟”项目中,烹饪与营养学院和御冠酒店合作,开展了“致青春—毕业季”主题自助餐活动,项目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学生通过自助餐主题设计、原料采购、菜点加工制作、宣传销售等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专业技能,锻炼了组织协调和成本控制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意识。2017年12月学校接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UNWTO TedQual)期间,学校学生的课程实践成果——江南风韵主题套餐受到了认证专家丹尼尔的高度评价。

校企混编,建设“四双”课程教学团队

为更好实施“一店两院”产教深度融合项目,学校依托御冠教学酒店,建设“四双”课程教学团队——“双师”“双岗”“双职”“双薪”。教学团队教师包含专业教师和酒店岗位导师(“双师”),通过教师在酒店挂职锻炼,聘任酒店员工作为专业教师,实现校店人员互聘,真正实现“双岗”(教学岗和酒店岗)和“双职”(教学任务和酒店经营)。为了支持和激励更多教师和酒店员工参与,学校从经费上提供支撑,充分认可其教学工作和酒店工作,使相关教师享有学校和酒店薪酬的“双薪”待遇。这一举措既提升了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提高了企业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逐步打造了一支“走进课堂能教学、走进酒店能工作”的“四双”师资队伍。

近两年,酒店管理学院、烹饪与营养学院共派遣10名专任教师,通过脱产、半脱产等形式,利用工作之余以及寒暑假在酒店各个部门和岗位挂职锻炼,积累专业实践经验,为开展课程教学提供了“新鲜”素材。

酒店管理学院教师景诚说:“我在酒店财务部挂职锻炼了一年多,自身的财务实践能力有很大提升。酒店快速高效的工作节奏也逐步改变了自己的工作习惯,如今自己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更灵活地安排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成效。”

酒店管理学院郭小东老师谈道,从教学角度而言,对于酒店开业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教学非常困难,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能够在酒店筹备期进行挂职锻炼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体验,对于后期开展专业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教学案例和经验积累。

烹饪与营养学院年轻教师孙迁清表示:“通过在酒店厨房各岗位的锻炼,专业实操技能、工作协调性都得到明显提高;在酒店所见所学的内容可以及时带到课堂,融入教学,转化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成长,成效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酒店多名部门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在担任学生酒店岗位导师的同时,还承接了专业教学工作,如御冠酒店厨师长吴佑文,一直承担着“烹饪基础与实训”“菜点创新与宴席设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为保证“四双”队伍的建设成效,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酒店导师聘任标准、双向挂职锻炼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以保障专业教学和课程实践的有序开展,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一店两院”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智力保障。

多元评价,注重合格职业人过程培养

“一店两院”产教融合项目的评价实施方面,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评价模式,项目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力争做到评价结果可视化。

在具体的评价指标设置上,结合“识岗”“跟岗”和“顶岗”的具体实践要求设置考核指标,将酒店不同部门核心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实践考核要求相对接,确保评价指标的细致和量化。

在具体的评价实施上,校方教师和酒店导师共同参与评价,认真记录学生的工作过程,并将考核结果转化为学分,计入学生课程成绩。教务处副处长孙爱民说,在“一店两院”课程实践评价上,“阶段性的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通过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最终实现课程学业达标的学生即为岗位能力达标的酒店员工,切实做到注重专业人才的过程培养,确保培养合格职业人”。

各方受益,现代酒店学徒制成效显著

“一店两院”项目深化了现代酒店学徒制的探索,创新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与酒店双方合作开发课程,共同研究岗位技能任务,教学过程更注重“工作体验”和“做中学”,使学生在进入酒店岗位之前,能够达到合格员工的标准,学生通过实践能够尽快了解行业、适应岗位,并能够直接迁移应用到未来的工作岗位。

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苏炜介绍:“‘一店两院’产教深度融合项目,通过实施识岗、跟岗、顶岗的分段递进实践教学,解决了传统酒店管理专业仅仅局限于低层次基础操作实训的问题,实现了教学内容和工作内容的无缝对接。”

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烹饪与营养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国勤说:“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深入的专业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一店两院”项目的实施,近两年,学校毕业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备受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赞誉,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也不断增强。在今年教育部门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该校共有153支项目团队报名参赛。在2018年3月31日结束的万礼豪程未来职业挑战赛区域赛中,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代表队成为晋级全国八强仅有的一所高职院校参赛队,也再次证明了学院“一店两院”项目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上所取得的成效:课程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两年,学生在参与“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和“职业能力规划大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在过去两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获得了五个一等奖,名列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御冠酒店总经理支海成说:“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发挥了教学酒店服务教学的功能,看到学生的成长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对酒店而言,学生们朝气蓬勃,有效提升了酒店员工的精神面貌。同时可以督促酒店员工钻研岗位导师的角色,修炼专业本领,以更好地履行职责。此外,学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酒店人力资源问题的同时,有效帮助酒店解决了运营及管理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产教融合,专业课程建设硕果累累

经过两年的实践,“一店两院”产教深度融合项目已成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推进现代酒店学徒制的重要载体,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的分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了专业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了酒店及烹饪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一店两院”产教深度融合项目的推动下,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建设成果显著。2017年该校酒店管理专业、烹调工艺与营养等5个专业通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UNWTO TedQual);酒店管理专业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2017年学校被遴选为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在课程资源建设上,依托酒店,学校开发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229个、酒店标准化操作流程(SOP)等系列视频微课51个,上线“前厅服务与管理”“鸡尾酒调制与创新”等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两本教材被评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教材。

5月11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实习生双选会如期举行,又有一批实习生将走向御冠酒店开展新一轮的顶岗实习,也揭开了“一店两院”项目第三轮实践的序幕。在校店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专业教师和酒店导师的通力协作下,相信一年以后,定会有更多优秀毕业生自信地走向工作岗位,校企双方在现代酒店学徒制的改革实践中也必将会取得更多的硕果。

中国教育报2018-6-20

 

 

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需要精准施策 文章下载

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需要精准施策

为鼓励各类学校在各自领域安于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一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建设计划),被写入201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如何确保建设计划按照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前行,并取得预期成效,受到各方普遍关注。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基本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确保党的领导落到实处,事关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和学校定位,必须牢牢把握。

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有三点必须明确: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好党的全面领导、政治建设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确保办学治校和建设计划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二是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增强主导权和话语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落实高职院校“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把“四个服务”作为办学治校和高水平建设带有方针性的要求来落实。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特点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方向。这里所说的德,是全方位德的概念,既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大德,也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中德,还有个人修身养性、立身处世行为规范等小德。

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使青年学生朝着正确而又清晰的方向前进。

切实抓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形成争做“四有”好教师的良好氛围,教师要做到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使教师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全面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在做好全程、全面、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在面向全体学生育人,动员和激发广大教师全心育人以及营造良好的全景、全境育人环境上下功夫,积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互动育人机制。

具备内涵建设水准是基础条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有近40年的时间,院校数和办学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也必须进入内涵建设阶段。从高职院校实施重点建设的进程看,从新世纪教改项目,到2006开始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再到2015年启动的优质高职院校项目,应该说,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的高职院校已经具备一定的内涵建设水准,

具体来说:一是系统化的办学理念已经形成。围绕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确定什么样的面向,怎样面向一线培养人等问题,应该有比较清晰的把握,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也要有科学的合理定位,更要有为有位。

二是具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专业。如果说内涵建设水准是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基础,那么一定数量的高水平专业应该说是基础之基础,高水平院校不仅要有一个与产业背景和区域经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更要有若干个产业有基础、市场有需求、社会能认可,招生受欢迎、毕业受青睐、学生好发展的名品专业,这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实施高水平建设的基础,正因为如此,高水平建设实际是高水平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的结合。

三是学校具有高水平的服务能力。高水平专业建设为高水平服务创造了条件,高质量的毕业生在岗位上有着卓越发展和积极贡献。考察一所高水平学校,必须看其对区域社会发展和行业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是否能做到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

四是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包括中国特色、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和高职特色,尤其是学校特色,这一特色必须也应该体现在文化特色上,既要体现出大学精神引领,也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还要体现出跨界文化特征。

五是具备良好的内部治理体系。要考察一所学校能否适应整个体制建设要求,必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建设良好的治理体系,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特征,在正确把握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正确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用、明确把握校院(系)两级管理的力和度等方面形成良性机制,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从而确保学校良性高效、高质量、高水平运行。

构建办学保障机制是现实要素

办好一所高职院校,理念和文化十分重要,专业结构和龙头专业更是不可或缺,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办学的物质技术等保障要素同样不可或缺。

一是要有与办学规模、结构相匹配的现代化的校园,包括校园基本占地面积,办公和教学实习实践、实验用房、图书资料和信息化条件等,这是最为基本的条件,必须作为考量因素。

二是要有办学经费保障及筹资机制。财政部早在“十二五”时期就明确了高职院校必须在2017年前达到生均12000元的拨款标准,这也是一个基本条件。当然,遴选建设高水平院校不应该是比资金比投入,讲财大气粗,而主要看产出,尤其是毕业生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但基本保证必须到位,否则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要建设学校支持机制。所在的地区和部门是否重视教育,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办学投入等方面有否形成良好的氛围,这也关乎学校的长期发展,更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所不可或缺的。

总之,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遴选需要系统化考量,推进建设更是一项大工程,必须把握方向、精准施策、持之以恒,以期久久为功。

(作者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

中国教育报2018-6-26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特色办学纪实 文章下载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特色办学纪实

黄河口岸容德汇才 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特色办学纪实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2018年4月20日国家教育部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应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机制、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动员学校全员参与、全程服务,持续提升职业指导工作水平。

近年来,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直以“培养一个学生,造福一个家庭,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己任,坚持“质量为本、师资为根、特色为魂的办学特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校始建于1981年,是由原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技校、农广校、二中合并而成。2011年5月,被教育部门认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6年12月,成为山东省首批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2017年4月,被山东省教育部门确立为山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历经近40年的风雨砥砺、薪火相传,学校先后获得了“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山东省庭园绿化先进单位”“山东省红十字模范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东营市文明单位”“东营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东营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东营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8.6万平方米。学校开设了机电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化学工艺等11个专业。多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经过全体教职工的不懈努力,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出彩的机会。

1 坚持依法治校,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引前行方向

学校的健康发展是一切工作又好又快开展的前提。如何让学校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每一个学校的领导层都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在垦利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以邓鹏为校长的领导班子的卓越领导下,学校高瞻远瞩,依法治校。在顶层设计方面,实施了内功提升、双元育人、质量兴校三大战略。制定了《学校2016—2020年发展规划》,为未来5年学校发展绘制了蓝图。

“全市第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接轨国际”,这是学校的办学目标。紧紧围绕这一办学目标,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质量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以“人人成才、人生出彩”为育人目标,形成了“以真情感化人、以制度塑造人、以文化陶冶人、以能力锻炼人”的特色育人体系。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全市职业学校的前列。

与此同时,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民主协商,形成了“以人为本、求实创新”的领导理念。学校形成了完备的制度汇编,让各项管理都有章可依。在具体管理机制上,学校着力建设内驱型管理机制,严格执行“三步六阶”管理办法和工作运行机制(“三步”:决策过程,工作过程、监控过程;“六阶”:眼光前瞻、决定民主、执行高效、过程规范、评价科学、反馈公正),使全校教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得以释放。

在先进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人心稳了,方向明了,学校活了。学校的发展让全体教职工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内涵,有了依赖,有了作为,一所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的职业名校正在傲然崛起。

2 坚持人才兴校,用雄厚的师资队伍夯实发展根基

治校之道,教师为本。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容德汇才”的校训,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任务,通过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建设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狠抓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专业教师以“双师”标准自我加压,努力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水平,通过校本培训,省级和国家级别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学校专业教师快速成长为胜任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合格教师。2013年以来,有785人次参加了校本培训,62人次参加省级培训,23人次参加国家级别培训,1人赴德国学习,1人到台湾学习,25人次进入企业实践。目前,学校拥有双师型教师121名,中高级职称教师155名,省市县级教学能手45名。近年来,有山东省特级教师1人,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1人,有3名教师获得国家级别说课一等奖,5名教师获得了省级优质课二等奖,有市级名师5人,2名教师被评为黄河口首席技师。

同时,学校大力开展教科研活动,其中,国家级别科研课题结题2个,省级科研课题结题5个,市级科研课题结题10个。与此同时,学校老师积极参与黄河口新型农民学校创建工作,承担了学历教育、农技师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个千人计划”的组织管理及教学工作,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学校还着力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开展“铸师魂、育师德、树师表”“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邀请专家作报告、举行青年教师演讲比赛、青年教师座谈会、评选师德标兵和最美教师等措施,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师德要求,提高了师德修养。

3 坚持专业强校,用扎实的校企合作激活改革动力

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学校依托万达集团、胜通集团等当地大中型企业,重点建设机电一体化、数控加工、建筑工程施工、会计电算化、旅游服务与管理、化学工艺等专业,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每个专业都成立了专家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政府、企业、学校、上级教育部门相关专家担任委员会成员,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学校还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水平。

2015年,学校机电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现代农艺、数控技术应用、会计电算化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示范性专业;护理、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与管理、化学工艺、计算机平面设计等5个专业被认定为规范化专业;机电专业为省级重点骨干专业,2017年成为全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2017年度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建设立项专业。

学校根据学生基础和志愿,将学生分为就业班和升学班。积极推行“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就业班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半,最后一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考核合格,颁发中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引企入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就业班学生就业率达到98%,升学班春季高考本科录取率全省名列前茅。

在校企合作领域,学校牵头成立了黄河口职教集团,不断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学校紧密围绕服务东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这条主线,作到了全日制教育与社会培训双翼并举。近3年,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5409人,完成包括黄河口农民培训的中短期社会培训45000余人次。

4 坚持文化立校,用多元的育人举措提升教学品质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更能表达一所学校的灵性、内涵,更能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以“容汇”文化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以“容德汇才”为校训,以“砥砺德行,人尽其才”为校风,以“胸怀河海,润物无声”为教风,以“正心成人,漉行求技”为学风的校园文化价值体系。

学校注重文化育人,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一是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以环境文化熏陶人、感染人。二是引入企业、创业文化,以企业、创业文化塑造人、提升人。三是充实师生精神食粮,以精神文化引导人、教育人。四是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以活动文化培养人、锻炼人。

学校始终坚持“先成人,再成才”的育人原则,不断探索新的德育形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活动育人方面,学校通过举行清明节、教师节诗文朗诵比赛、“学习之星”“文明之星”评选、“文明风采”“雷锋精神校园行”金秋晚会、手抄报比赛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组建军鼓队、腰鼓队、体操队、武术队、田径队等各种兴趣小组,丰富学生校园生活;通过举办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和创先争优意识……

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环境和高尚文化的熏陶,使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9项,并且连年获得东营市同类学校总分之冠。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教育质量,这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时刻牢记教育使命,积极践行素质教育,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幸福的未来,使他们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綦延辉 张跃志)

中国教育报2018-6-22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强质量 瞄准优质创一流 文章下载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内涵建设强质量 瞄准优质创一流

近日,省政府相关领导莅临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南交院)调研,对该校探索构建厂校一体、股份制双主体、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经验和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她嘱托学校负责人在建设交通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教育培训优势,提升交通运输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建好高速公路科普馆,提升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担当作为,发挥更大作用,让接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学生实现人生出彩和个人价值。这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让省领导寄予如此厚望。下面笔者带你走进这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

一所享有“河南交通人才摇篮”美誉的高校

在河南省交通系统设计、建设和管理单位,无论是交通运输管理单位,还是项目工地,不出三个人你准能见到河南交院校友;在全省各大汽车品牌4S店,你会碰到河南交院的“熟人”,在知名物流企业,你会看到河南交院人的身影。这就是一个学校“看得见”的历史和影响力。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源自创办于1953年的河南省交通厅干部训练班,历经河南省交通运输干部学校、郑州交通专科学校、河南省交通学校等历史沿革,隶属于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交通运输特色鲜明的工科院校。2004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校;2008年,被批准为“河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09年,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4年被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201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2015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定向培养直招士官培养工作,2016年士官生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学校。

建校65年来,学校在“以人为本、通达于道”办学理念指引下,发扬“明德励志善学致用”校训传统,传承“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经世致用、唯实唯新”交院精神,培养了近10万名交通运输专门人才,一大批校友成为交通运输系统的技术专家和各级管理干部,为河南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被誉为“河南交通人才摇篮”。

一所彰显示范品牌的国家级优质院校立项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市,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是求学创业的理想之地。学校占地面积1086亩,拥有郑东新区、航海路、桃源路、新郑龙湖等四个校区和济源小浪底校外大型实训基地,教学设备总值1.6亿元,图书馆藏书80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及研究生近2000人。现有专任教师775人、校内外兼职教师19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398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76人,“双师素质”教师42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交通运输职业教学名师、省部级职业教育与工程技术专家库专家30余人。花园式校园、完善的实训场馆、现代化的图书馆、先进的体育馆、全国百佳食堂,为师生修身治学提供了优越条件。

学校现为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学校、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解放军联合参谋部与教育部确定的河南省首所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河南省汽车行业、物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首批河南省诚信规范招生示范院校”“改革开放40周年具有国内影响力河南十大高校”等荣誉称号。

一所执着于内涵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校

近年来,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凝炼品牌示范校建设经验,立足内涵发展,打造“品牌专业、示范基地、优质课程、名师团队和学习空间”五位一体的品牌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水平逐年提高。

“交通行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开办什么专业;打造品牌专业服务交通强国示范省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河南交院院长李强介绍了学院立足行业需求,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的理念和经验。

——构建交通特色专业人才培养链

深入贯彻国家、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坚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三路并进”,对接交通运输产业链,打造涵盖公路、汽车、物流、轨道、水运、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九大专业群43个交通特色专业,建成了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优势品牌专业、校企合作精品专业25个;拥有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河南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一大批校企合作品牌基地,省部级、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通识课程80余门;建成了获评“省优”的网络学习空间,立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等9个专业教学资源库,搭建了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网络教学空间”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时时处处在线课堂,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受到师生欢迎和好评。

——人才队伍建设瞄准“国际范”

“人才强校”,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国际理念的人才队伍,是学院又一品牌战略工程。在国际化办学框架下,该院主动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技术应用型大学开展合作交流,每年选派20名—30名优秀教师进修研修,学习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标准、课程体系,引进国际通用课程资源。每年引进海外留学归国研究生,辅之以“引、聘、送、下、带”和校企双向互聘交流等措施,打造由行业领军人才、专业(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的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开启“厂校一体”办学新模式

引资本进校园,开启“厂校一体”办学模式,是学院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该院依托牵头成立的河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先后建成了一汽大众合众明德销售有限公司、河南交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红橙假日酒店、河南金途集团、河南海威路桥工程咨询公司、郑州天意驾校等六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接收学生实训、实习、就业达4000人次,创造近7个亿的产值,开启了“前厂后校、厂校一体”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牵手名企育技术技能精英

河南交院校内汇集了宝马中国、奔驰汽车、捷豹路虎、沃尔沃建筑设备、一汽丰田、上海通用、常林重工、陕汽重卡等知名品牌,成为人才培养及员工能力提升“品牌”基地;广泛联姻,搭建平台,与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招商物流、泰宏集团、思科网络、万豪集团、郑州轨道交通、福建大汉船务公司等上百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辟200多家校外教学实训基地。依托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和自建的小浪底大型综合实训基地,改革创新,探索出了“厂校一体、现代学徒”“四能并重、两轮交替”“工学八结合、岗位零对接”等先进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深度融合,工学紧密对接,思想教育润物无声,打造“英才生”“品质生”和“精英生”。

该院宝马中国BEST英才培训项目实训基地,七系宝马轿车一字排开,实训系统服务器直通宝马总部;物流管理专业占地近1000平方米的现代物流供应链生产系统,高大上的仿真汽车装配生产线,让全省前来该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的专家、带队教师和参赛学生大开眼界,交口称赞河南交院实训基地“真牛”。

该院汽车专业、道桥专业学生连续十年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各类技能大赛,摘金夺银,成了“获奖专业户”,为河南省职业教育赢得赞誉。毕业生以优良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青睐和社会好评。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招生以200%的报考率持续领跑,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

——打造一个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环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创性地构建了一个闭合运转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环”,将专家评议、自我诊改和第三方评价有机统一,建立了质量控制闭环。依托学院牵头成立的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指导评价专业建设;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四对接”要求,大力开展校内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行自我质量评价与改进;引进麦可思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全方位评价,扬长补短,完善提高。

这就是河南交院人才培养质量有口皆碑的“秘诀”,也是笔者走访该院的切身感受。

一所根植交通服务发展有力的高校

开辟全省首家涉外培训业务,为柬埔寨培训20名交通运输管理干部,彰显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作为;每年,2万余人次。这是河南交院为交通运输行业开展干部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单。

全省首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落户该院,获批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拥有四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研发全省公路水路“品质工程”标准,打造一个交通运输新型“智库”。这是河南交院科学研究的实力。

一年近百个项目产值近亿元。该院独资设立的河南交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每年完成1000公里以上的道路工程试验检测及技术咨询业务,创合同产值近亿元,成为服务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终身教育,随时“充电”。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合作,提供自本专科到硕士学位的在职学历教育,开展成人函授、远程教育和自学助考,为交通运输系统行业职工、在校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社会服务框架。

一所全省首家定向培养士官成就“校中之军”的高校

2015年,河南交院成为河南省首所定向培养士官院校。现招收规模扩大到火箭军、空军、公安现役部队、军委国防动员部队四个兵种,在校士官生1120人。这是该院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迈出的一大步,不仅为河南考生献身国防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河南省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注入了新的内涵,增添了新的亮点。

按照培养协议,士官生学制三年,前两年半的专业学习由学院负责,最后半年入伍实习,由招收部队负责,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享受现役士官待遇,“军”字招牌吸引众多优秀考生热切关注,竞相报考。河南交院集中学院优秀教学团队,整合优质实训场地,实施“职业技能+军政素质”培养计划,培养士官生的理想信念、磨炼意志品质,养成军人作风和内务卫生习惯,打造“校中之军”。

一批“士兵一样的学生”正悄然为河南交院的学风、教风、校风注入阳刚之气和正能量。从外表到素养,从课堂学习到举手投足,士官生在校内两人成排三人成行的“准军人形象”,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士官生志愿者参加2017年春运安全守护专项行动,赢得了交通运输部门、公安部门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过往群众的一致赞扬;首批100名士官入伍受训,很快崭露头角,受到了培养部队的高度评价。

一所致力于立德树人人生出彩的高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河南交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大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助学生成才,人生出彩。

博鳌亚洲论坛,河南交院学生志愿者们给与会代表留下了美好印象,受到了组委会的肯定和表扬;在一汽大众合众明德汽车销售公司,还在毕业实习的卢浩同学,就创造了一个月销售40台车的纪录,被公司评为“销售冠军”;大三学生李文强开发的“河南省交通工程造价专家管理系统”,得到了省交通运输厅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多年来,河南交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师师德建设和学生素质培养全过程,致力于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载体,先后开设了道德讲堂、青年讲堂、艺术讲堂、士官学堂和班级团课,简称“四堂一课”,形成了特色育人品牌,相继在全国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年会上作典型介绍,被河南省教育厅作为工作经验进行推广。“三节两月”(即读书节、文化艺术节、技能竞赛节,学风建设月和廉政教育月)活动轮番开展,“明德·尚行”校园文化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教育学生做一个“明德励志善学致用”的有为青年。

好风凭借力,创业正当时。在谈到学院未来发展时,河南交院党委书记曹焱信心满怀地说:“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下,汇集全院师生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国家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成‘省内领先、行业一流、军民融合、全国知名’的交通运输类高等职业院校。”

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该院大力实施“一校建设两轮驱动三路并进四大基地五个一流”工程,建设一所国家级优质校,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两大体系,施行创新发展行动、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攻坚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三路并进”计划,打造河南省交通运输行业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交通运输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基地、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交通运输行业干部职工继续教育品牌基地等四大基地,争创优势专业一流、实训环境一流、信息化水平一流、治理能力一流、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高职院校,为交通强国示范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再立新功。

我们有理由相信,走过65年辉煌历程的河南交院必将乘风破浪,再创美好未来。

河南日报2018-6-13

 

 

发展职业教育 锻造“大国工匠” 文章下载

发展职业教育 锻造“大国工匠”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更阐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人力资源支持。(6月26日《人民日报》)

职业教育的发展,体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全社会也逐渐扭转了读职校“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这既为广大“蓝领”赢得更多尊严,同时也想我们诠释了: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可以说,职业教育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技能水平,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

但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领域的软肋。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还普遍存在。职业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蓝海,就需要通过改革,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职业教育的两个支点:一是加强师德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就如同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杠杆,能够通过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学生。第二个支点是贴近实际,走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课本上开机器”,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就不会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机床旁、蹲在车间里,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精准对接社会发展用工需求,才能为职业教育赢得应有尊重。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尤其在今年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不能缺位。现在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每一个细节都执行到位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而职业教育也应该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结合起来,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一门技术、一种本领,更应该是价值的传递、精神的涵养和人格的建立。通过创新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式,促进下岗工人走进职业教育课堂等方式,能够培厚人力资本的土壤,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实践的精准结合。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关口,经济的转型升级呼唤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也迎来广阔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相信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不仅能迎来自身发展的春天,更能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既有真才实学、又有高尚品德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职业教育这朵“野百合”,一定会开遍原野,让更多的“大国工匠”,为更高更强的“中国制造”筑基。

时评在线2018-6-27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文章下载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如何有效推广“现代学徒制”,如何使“中高职衔接/贯通”立意更高,如何使“双创”更具技术性、专业性等,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必须回答的新课题。

现代学徒制在试点推广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涌现出一系列问题。目前来看,现代学徒制试点成本较高,甚至在个别地区出现形式化现象,不少职业院校难以找到合适企业进行现代学徒制合作。即便找到合适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一旦企业新员工需求减少,合作就难以为继。对此,在试点推广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借鉴德国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着力打造一批教育型企业,即赋予有资质的企业以教育机构的地位,使其成为与学校同等重要的教育机构。教育型企业的遴选应设置严格的条件,尤其是遴选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头羊”式的企业和学生向往的企业。对于这样的教育型企业,国家要通过免税、减税或补贴政策等,鼓励他们把相当一部分岗位留给中、高职院校实习的学生,并且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能够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与劳动保障。

目前职业院校对参与中高职衔接/贯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相当于而非高于普通高中起点的高职人才培养水平。亦即,如果这些升上来的中职毕业生能够与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一样顺利完成学业,就已经完成了中高职衔接/贯通的目标。实际上,这大大误解了中高职衔接/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本义,其目标实际上主要在于培养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与一般的技术技能人才相比,这批人才“宜早培养”“宜长期培养”“宜贯通培养”。

自“双创”概念提出以来,职业院校表现出较大的热情,投入较大精力,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但也涌现出两类问题。一是“双创”教育技术含量不高。在不少职业院校中,“双创”教育主要形式是“双创”比赛、开网店等,往往与技术创新无关。二是“双创”教育与专业相关性不高,并未实现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此,我们应鼓励在校学生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创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创业。一方面,应明确“双创”教育的重点是创新,而非创业;另一方面,应将“双创”教育融入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体系,实现与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文化的融合等,根据专业类型的不同对“双创”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

中国高教研究2018-6-26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新型城镇化高素质建设管理者 文章下载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新型城镇化高素质建设管理者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河南建院)成立于1956年,是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直属单位。建校62年来,学校致力于培养新型城镇化和建筑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开拓进取,被誉为河南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

办学悠久服务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

河南建院经过6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河南省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河南省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院校、河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南省建设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和河南省建筑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向省内外建设行业和各行各业的建设领域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成就了一大批建设决策管理者和大型建筑企业的领军人物,有的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党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在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行业管理和指导下,学校与省内外建设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市政工程建设与管理及各行各业的建设与管理部门和企业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就业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专业氛围,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色鲜明

学校设有土木工程系、建筑系、工程管理系、设备工程系、建设信息工程系等8个教学系(部),开设有44个专业,已建成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3个省级特色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等5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秦继英工作室、工程造价专业王辉工作室两个技能名师工作室。涵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房地产和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的专业布局,为与省内外116家大型建筑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学校2017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8.29%,“专升本”报考人数793人,603人被本科院校录取,报考录取率达76%,占同届毕业生总人数的15.1%。学校优秀毕业生不胜枚举,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收入高已经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良好声誉。

提质发展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提供人才支撑

学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建筑业转型升级中,积极服务于河南省建设行业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服务于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等重点工作,培养建设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成为集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建设类职业教育基地,全省建设行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基层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基地,建设领域科技推广基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应用型智库。

土木工程系

助推建筑产业现代化

土木工程系是我校成立最早的系部,现拥有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道路桥梁及高速铁道8个专业。其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不仅是学校深入探索应用本科和中高职衔接的试点专业,还是河南省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具有3个专业方向即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装配化施工和钢结构方向。

土木工程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高级职称教师20余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专家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省教学名师1人,具有国家注册建造师、造价师等资格双师素质教师6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比90%。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达4800余人。

土木工程系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为学生营造了高仿真度的情景化校内实训基地,已建设实训车间、实验室10余个,并成立了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主要方向的河南省教学名师技能工作室。

土木工程系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双主体育人”,实现共赢发展。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安装工程公司、河南省第五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40余家大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建立了广泛联系,为学生专业实习和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便利条件。

土木工程系每年都要开展多项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技能竞赛的内容涉及面较广,覆盖了教学中的各个重点知识环节,同时通过学生参与河南省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近几年多次在全国和省级高职学生技能竞赛中夺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土木工程系五彩缤纷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与发挥创造力的舞台。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增加了人生阅历,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建筑系

融合艺术和工程技术

建筑系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单位、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师资培训基地。建筑系专业是艺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有艺术和空间想象能力,又有扎实的施工技术和项目实施能力。

现开设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装饰石材方向)、古建筑工程技术、展示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等11个专业及方向。其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是河南省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为河南省品牌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就业前景好。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城市规划、室内装饰设计与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等企业和单位,从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施工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及管理、动漫设计与效果图制作、工程概预算编制等工作。毕业生毕业两年即可考取二级注册建造师和助理设计师等证书,并以注册建筑师、注册规划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为发展岗位群。

师资水平高。建筑系拥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合作氛围浓厚、业务能力强、双师特色突出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其中注册规划师、一级建筑师、高级室内建筑师、高级景观设计师40余人,双师素质教师占90%。

专业优势明显。建筑系拥有建筑装饰实训中心、装饰仿真实训室、建筑模型与构造展示室、家居体验馆、3D打印工作室、插花压花实训室、建筑动画制作中心等10多个国内一流的校内实训室,并与国内、省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60多家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校企互融精心打造专业品牌,逐步形成了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学特色。

科研能力强。近年来,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1个,精品课程4门,主编并出版教材60多本,核心以上论文150多篇,荣获各级各类优秀教学成果奖100多项。

多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地厅级各类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得大奖。全国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个人特等奖、一等奖及团体一等奖若干。

工程管理系

着力城市治理现代化

工程管理类专业侧重建设领域规划、设计、施工、城市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组织实施、管理应用,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工程管理系采用全方位锻炼、分阶段实习实训等教学模式,加强实战训练,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零距离就业”。

现开设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筑经济管理、安全技术与管理、物业管理、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会计(建设会计方向)9个高职专业及专业方向,成立了工程造价专业河南省教学名师技能工作室。其中,工程造价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和品牌示范校重点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为河南省品牌示范校重点专业。

工程管理系是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指定的建设行业岗位证书考评点,面向全校学生开展造价员、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等八大员合格证书培训和考试。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工程监理企业、招投标代理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施工管理、招投标的策划与实施、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工作,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工作环境舒适,发展前景良好。

工程管理系致力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成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实训室、项目管理沙盘实训室、模拟招标投标实训室、BIM技术实训中心、VR智慧体验中心、工程现场安全体验实体区、虚拟区等10余个校内综合仿真实训场所。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具有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师、国家注册造价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30余人,经济师、会计师、房地产估价师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等“双师”素质教师40人。

实施深层次校企合作,与中天建设等数十家省内外知名建筑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实训就业平台。

设备工程系

着力建筑设备智能化

建筑设备是一栋建筑、一个社区直至整个城市安全稳定、高效节约运转的关键,涵盖了电力、电气、通信、供暖通风、给排水、电梯、智能楼宇等各个方面,数字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性强。设备工程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增强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深化对实践技能理解的能力,为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储备。

开设的专业有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电梯工程技术、消防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城市燃气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市政工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其中,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按照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养;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是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联合奥的斯电梯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和西继迅达(许昌)电梯有限公司按照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设备工程系是河南省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就业实训基地,建有地源热泵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数十个实验实训室,为学生具备相应专业的实操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毕业生主要从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经过实践锻炼就能获取注册建造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楼宇自控系统工程师等资格证书。

设备工程系拥有一支年轻、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具有注册设备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20余人,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客座专家20余人。与央企中核二三公司、中建钢构、奥的斯电梯公司,并开设入学即等于有工作的“奥的斯订单班”。

建设信息工程系

建设智慧城市

建设信息工程系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业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充分运用、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建筑信息和城市信息资源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供及时、互动、高效、智能的信息服务为手段;以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作为宗旨。建设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9人,40岁以下专任教师中硕士或研究生学历以上共21人,占总人数的72%,教授、副教授4人。是“河南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高职教育专委会”常务会员单位。

目前所开设专业涵盖计算机类和通信类,2018年度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四个招生专业。

其中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河南省高职品牌示范专业。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是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培养专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联合培养,为通信行业培养符合行业用人标准的高质量合格人才。软件技术专业在2017、201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河南省选拔赛中获得“软件测试”赛项省赛一等奖,同时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软件测试赛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合肥京东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保持长期校企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向企业输送合格毕业生。建设信息类各专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就业前景,学生就业行业前景好,工作环境优越,薪资待遇高。

建设信息工程系遵循“求实严谨,团结奋进”的校风,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建立了集计算机教学、实训、科研于一体的实训体系,包含“企业网搭建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计算机硬件与数据恢复实训室”“光传输实训室”“智能感知实训室”“数字影音中兴”“4G通信技术及VR仿真实训室”“数字创意实训室”“软件开发实训室”等十几个专业实训室。为全面实施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校企合作方面,信息工程系长期以来奉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向,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合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国思科公司、深圳松大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对于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评价,为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河南日报2018-6-13

 

 

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两年成效显著 收官战役打响 文章下载

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两年成效显著 收官战役打响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三五”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路线图。为推进《行动计划》,日前,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发布了2016至2017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绩效报告。

三级推进:教育部规划管理,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实施

为顺应政府职能的转变,《行动计划》创新管理模式,国家、省级、学校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形成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在《行动计划》形成65个任务、22个项目后,细化各地分工,搭建管理平台,强化过程监控,建立年度绩效评价制度,督促各地推进落实。同时,在国家层面出台系列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省级层面,32个省份制定了省级实施方案,承接具体项目和任务。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任务启动率93%,项目启动率88%。有21个省份任务启动率达到100%,河南和新疆两个省份任务启动率小于80%,北京未填报数据。有24个省份项目启动率达到100%,宁夏、海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启动率小于70%,北京未填报数据,西藏的项目启动率是零。

项目启动后,实际布点情况很关键。据统计,2016年项目布点率达92%,2017年项目布点率达到160%,这是由于各地主动增加布点,很多省份布点率远超原来承诺的布点率。各省份项目实际布点数排在前三名的是广东(1790个)、浙江(1691个)和江苏(1582个)。

项目布点最终要看实际经费投入。项目启动前,各省份预估总投入205.9亿元,2016年各省份共投入45.20亿元,2017年投入80.56亿元,合计125.76亿元,省级财政经费执行率达到61.08%。两年来,省级财政投入经费排在前三位的是广西(14.57亿元)、浙江(13.78亿元)和福建(10.61亿元),省级财政投入总额超出预算的有10个省份。

除了经费投入外,各地还出台了一系列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其中统筹区域高职发展的文件82个,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文件117个,促进高职院校提高质量的文件156个。

在院校层面,各高职院校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主动承接项目任务。通过两年建设,高职院校在体制机制创新、特色专业群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积累、交流与合作、产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感非常强。

两项重点:优质校树起发展新标杆,骨干专业支撑产业发展

《行动计划》中有两个重点项目——优质校建设和骨干专业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建设200所左右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发展的“新标杆”。

截至2017年,有26个省份立项建设了403所优质校。这些优质校中有80%来自原来的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及各省份确定的示范校,这既体现了“扶优扶强”的总体趋势,也说明“示范”“骨干”不是衡量学校优劣的永久标签。优质校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院校重新洗牌,传递了“不进则退”的压力,调动了力争上游的发展干劲。

在优质校的遴选形式上,有10个省份采用了梯次建设方案,将优质校明确分为国家级和省级,或者分为重点建设项目和培育项目,在经费投入上体现出差别。各地经费数据显示,用于优质校建设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总计投入41.4亿元,拉动地方财政投入23.4亿元,行业企业投入和学校自筹经费51..52亿元,总计达到116.32亿元。

优质校的年报数据显示,每所优质校平均在校生规模9853人,平均横向技术服务、纵向科研经费和技术交易到款额达900万元,生均教仪设备值达1.18万元。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支持建设一批“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高水平骨干专业。各地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设了3930个骨干专业,支撑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东、中、西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布点数差距不大,广西、陕西、重庆、山西、云南、四川等西部省份布点数还高于部分东、中部省份。有854所院校参与了骨干专业建设,涉及408个不同专业,布点数超过50个的骨干专业有17个。

从专业布局来看,装备制造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布点最多,均在10%以上,说明骨干专业的大类布局与产业布局基本吻合。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占4.38%,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占33.02%,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占62.60%,符合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有113个骨干专业只有一个布点,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专业,与本地支柱产业密切相关。

三点思考:认识须深化,执行有偏差,保障待发力

《行动计划》两年来执行效果显著,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引人深思。

第一,认识须深化,亟须高度重视。数据显示,还有部分省份的任务(项目)尚未全部启动实施。北京未填报数据;新疆任务启动率低于70%;黑龙江、海南、西藏、宁夏等4省份项目启动率低于70%,黑龙江、海南、西藏等3省份启动项目实际布点率低于70%;西藏、北京、上海、宁夏、新疆、海南等省份未确定优质校建设名单,西藏、北京、上海、宁夏、新疆、云南未确定骨干专业建设名单;部分省份承诺资金到位率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江西、海南、西藏、内蒙古等5个省份两年省级财政投入不足本省预估投入20%。各地和行指委须认真履责,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第二,执行有偏差,亟须精准推进。一些骨干专业布局过于集中,如会计、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和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的布点院校数均超过100个;一些服务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专业布点很少或没有布点,“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10大重点领域中的“农机装备”领域尚未布点;个别院校骨干专业布局不合理,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骨干专业数达到30个,还有14所院校骨干专业建设数超过15个。建议各地和各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紧贴区域产业规划,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另外,过程管理监督仍有不足,少数地区和行指委的绩效总报告相关指标数据和绩效采集数据不一致。建议各省份把数据填报情况或执行情况,作为省财政资金拨付的依据。

第三,保障待发力,亟须突破藩篱。一些急需的政策进展缓慢,如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已有相关的法律、制度、规定明确赋予,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相当多的改革停留在制度层面。高职生均财政拨款12000元,但一些地市级政府举办的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未达标。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好发改、财政等部门关系,确保生均拨款水平真正落实到位,同时改善高职院校办学环境,吸引多方资源参与办学,鼓励行业企业积极投入经费。此外,绩效机制也有待健全,地方和行指委要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深化省级统筹作用,尽快建立验收标准和评价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验收任务。

职教天下2018-6-2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机制研究 文章下载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机制研究

内容提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机制问题。研究表明,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对人岗匹配,技能掌握对能力胜任和环境适应,课程资源和专任教师对知识掌握,课程资源、实践条件和实训实习对技能掌握,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和实践条件对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均呈有效作用;而知识掌握对能力胜任和环境适应,兼职教师、实践条件、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对知识掌握,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理论教学对技能掌握,兼职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均呈无效作用。鉴于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需要深度融合产业教育性资源、扩大教育资源产业性属性、挖掘理论教学实践性智慧、发展实训实习反思性实践、重视认知结构产业性预设、强化知识测评产业性导向。

一、问题提出

促进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强调,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并对高职院校办学资源和教学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1];翌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又提出人才尤其是制造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2],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赋以重望。因此,本研究在《决定》实施中期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实施初期,运用实证方法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机制问题,探明机制中的有效和无效作用路径,寻求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改革路径,这对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好落实《决定》精神以及为制造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进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空前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明显变化,有学者开始关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的问题[3]。随后20年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研究话题一直处于低迷阶段。但近10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性问题已然成为热点话题,诸多学者分别从某一区域产业发展或某一类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相关问题,其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人才培养过程优化是提升产业适应性的主要路径

尽管研究者在不同范畴上探讨了促进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发展的改革路径,但强调通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来使其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已成为共识。其主要观点包括:高职院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承担着基础任务[4],其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就必须革新人才培养过程[5],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与教育教学模式[6],建立多渠道培养、多元化评价、多层次使用、多方式激励、多方位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7],并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过程[8]。

(二)办学资源条件与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性紧密相关

办学资源尤其是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等,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重要条件因素。其主要观点包括: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是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9];整合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10];产业转型升级也要求职业教育强化岗位技能培养、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团队[11],尤其要建立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真实实践教学资源与环境、实践型教学团队融合[12];此外,研究者在探讨高职教育适应诸多具体产业领域,如智能交通[13]、新型工业[14]时,也提出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

(三)产教协同机制影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程度

促进产教协同被视为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程度的重要路径。其主要观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15]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16];应强化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动态匹配和“同频共振”[5],强调市场导向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4],注重培养多元技能人才以增强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对接[17];应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产学研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改革等[18],整体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和保障体系等[19],使人才培养质量更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三、理论构架与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表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根本路径在于优化办学资源条件和促进产教协同,前者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条件性因素,后者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生成性因素。尽管已有研究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某些增长点,但从实证出发,遵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逻辑,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源条件、教学过程、培养效果与产业适应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探讨该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及其系统优化路径仍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吸纳已有理论观点,立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逻辑,来构念并分析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源条件、教学过程和培养效果影响其产业适应的系统结构。

根据有关研究,本研究将资源条件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实践条件;将教学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将培养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将产业适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毕业生专业选择和从业兴趣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匹配、专业能力与产业工作任务匹配、通识就业能力与产业工作环境匹配,且分别简称为“人岗匹配”“能力胜任”和“环境适应”。鉴于本研究以局部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情况为分析对象,其难以有效探索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数量与产业发展人才总需求之间的协同关系,故在产业适应衡量方面排除了人才培养总数量与结构同产业人才需求总数量与结构的匹配因素;同时,鉴于本研究仅考察高职院校内部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机制,故在产业适应衡量方面排除了高职教育系统外部影响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机制构念模型,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假设1:在单所高职院校中,培养效果直接对产业适应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即各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质量对学生服务产业时人岗匹配、能力胜任和环境适应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

假设2:在单所高职院校中,资源条件和教学过程直接对培养效果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即各高职院校拥有的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践条件质量以及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质量,对学生服务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

假设3:在单所高职院校中,资源条件直接对教学过程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即各高职院校拥有的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实践条件直接对适应产业所需的理论教学以及实习实训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说明

本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X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状况为研究对象。考虑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存在校际差异,以及确保样本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状态的稳定性和效益的滞后性,本研究选择了X省具有3届以上毕业生的30所高职院校,并以所选高职院校的2015届学生培养过程及其产业适应状况作为分析对象。在分析对象中,国家示范(骨干)项目高职院校约占20%,地方示范(骨干)项目高职院校约占27%,一般高职院校约占53%,涉及研究对象2015届学生61653人,涉及19个专业大类,毕业后就业流向涉及所有产业。

(二)数据来源

根据“构念模型”及“研究假设”,通过问卷量表测量了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实践条件、理论教学、实训实习、知识掌握、技能掌握、人岗匹配、能力胜任和环境适应等11个变量的数据;变量测量均采用LIKERT量表形式;11个变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832~0.902之间;量表测量在学生毕业近1年后通过专业的“网络问卷调查与分析平台”邀请毕业生访问问卷网址并对问卷做出反应来实现。问卷共计回收23173份,总回收率37.5%,单个样本院校的问卷回收率均在30%~45%之间。

(三)变量说明

在产业适应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包括人岗匹配、能力胜任和环境适应,自变量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在培养效果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包括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自变量包括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实践条件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在培养过程回归模型中,因变量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自变量包括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实践条件。此外,鉴于本研究主要分析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机制,因而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变量的测量内容上主要关注教师教学能力。

五、研究结果

(一)培养效果对产业适应的影响

为估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对其产业适应的影响,本研究以培养效果的变量为自变量、以产业适应的变量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3个回归模型中,模型1(F=1044.234,p=0.000)、模型2(F=535.180,p=0.000)和模型3(F=366.656,p=0.000)均高度显著,且自变量解释因变量变异程度均在95.4%以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能掌握对人岗匹配、能力胜任和环境适应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增量效应,同时知识掌握也对人岗匹配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增量效应。

(二)资源条件与教学过程对培养效果的影响

为估计高职院校办学资源条件、教学过程对培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资源条件和教学过程的变量为自变量、以培养效果的变量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个回归模型中,模型4(F=90.018,p=0.000)和模型5(F=245.914,p=0.000)均高度显著,且自变量解释因变量变异程度均在93.8%以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课程资源和专任教师对知识掌握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增量效应,课程资源、实践条件和实训实习对技能掌握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增量效应。

(三)资源条件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为估计高职院校资源条件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资源条件的变量为自变量、以教学过程的变量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概括见表4。在2个回归模型中,模型6(F=307.536,p=0.000)和模型7(F=37.392,p=0.000)均高度显著,且自变量解释因变量变异程度均在80.6%以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和实践条件均对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增量效应。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3个假设在实证分析中得到部分验证,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机制中,现已形成部分有效作用路径,但同时存在无效作用路径,这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能力提供了切入点。

(一)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作用路径

1.生成人岗匹配的有效作用路径。知识与技能掌握质量在提升学生获得同专业和兴趣相关度高的工作岗位方面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且技能掌握质量比知识掌握质量影响人岗匹配的直接效果明显。课程结构与课证融通质量、专任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学生知识掌握质量对人岗匹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课程资源比专任教师间接影响人岗匹配的效果明显。课程结构与课证融通质量、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实训岗位的专业相关度、技能训练效果及其教师指导质量,通过技能掌握质量对人岗匹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实践条件比课程资源和实训实习间接影响人岗匹配的效果明显。此外,课程结构与课证融通质量、专任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先后通过学生实训实习和技能掌握质量对人岗匹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课程资源比专任教师间接影响人岗匹配的效果明显。

2.生成能力胜任的有效作用路径。技能掌握质量在较大程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满足产业岗位需求方面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课程结构与课证融通质量、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实习岗位的专业相关度、技能训练效果及其教师指导质量,通过学生技能掌握质量对能力胜任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实践条件比实训实习和课程资源间接影响能力胜任的效果明显。课程结构与课证融通质量、专任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先后通过学生实训实习和技能掌握质量对能力胜任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课程资源比专任教师间接影响能力胜任的效果明显。

3.生成环境适应的有效作用路径。技能掌握质量在较大程度提升学生适应产业岗位物理环境、人际关系和工作内容方面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课程结构与课证融通质量、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实习岗位的专业相关度、技能训练效果及其教师指导质量,通过学生技能掌握质量对环境适应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实践条件比实训实习和课程资源间接影响环境适应的效果明显。课程结构与课证融通质量、专任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先后通过学生实训实习和技能掌握质量对环境适应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且课程资源比专任教师间接影响环境适应的效果明显。

(二)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无效作用路径

1.资源条件的无效作用。兼职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对帮助学生通过知识掌握质量来提升对口就业岗位取向、专业知识胜任岗位和适应环境程度的效果不明显;课程结构与课证融通质量、专兼职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对帮助学生通过技能掌握质量来提升对口就业岗位取向和岗位兴趣程度的效果不明显;兼职教师教学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来增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质量,进而提升学生对口就业岗位取向、专业知识胜任岗位和适应环境程度的效果不明显。

2.教学过程的无效作用。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通过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质量来提升学生对口就业岗位取向、专业知识胜任岗位和适应环境程度的效果不明显;实训、实习岗位相关度及其教师指导质量和技能训练效果,对帮助学生通过知识掌握质量来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胜任工作岗位和适应工作环境程度的效果不明显。

3.培养效果的无效作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质量直接提升学生技能和知识胜任工作岗位程度的效果不明显,以及直接提升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物理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内容程度的效果不明显。

(三)增强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变革策略

1.深度融合产业教育性资源,扩大教育资源产业性属性。提升办学资源条件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程度需要发展产业资源的教育属性和教育资源的产业属性,将产业生产实践文化与要素融入教育资源条件,提高其对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的支撑度。一要构建产业与教育专业人员之间的有效交互轮岗制度。搭建并畅通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获取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和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获取产业领域执业资格证的“立交桥”,提升产业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教学能力和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生产实践能力,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推行两类人员交互轮岗。二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产业文化建设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教育文化建设。其中,校内实训基地产业文化建设应突出产业生产实践文化的融入;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教育文化建设应突出学校教育文化的根植。三要增强课程资源的产业或岗位价值教育负载功能。设置专门的产业或岗位价值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服务产业或岗位的认知与情感,强化专业课程的产业或岗位认知与情感教育功能;在课程资源中重视产业或岗位价值教育素材的有效选择和组织。

2.挖掘理论教学实践性智慧,发展实训实习反思性实践。提升教学过程产业适应性的关键问题是学生如何获得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技能,因而有必要在理论类教学中培养实践性智慧和在实践类教学中发展反思性实践,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产业生产实践智慧和在产业生产实习中形成理性经验。一要以全面且可检测的教学目标引领教学设计。全面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其中,知识与技能维度重在强调获得产业生产实践特定领域所需的系统知识与成套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重在强调获得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实践性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重在强调对服务产业或岗位的认同感或兴趣。同时,教学目标应能在教学结束后得到实际检测。二要以产业实践性思维实现理论的产业实践化。产业实践性思维在理论教学中更加强调真实问题解决的实践逻辑,注重将由概念、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转化成应对产业生产实践问题的“智慧”,将理论知识或工作经验还原成产业生产实践问题解决过程,善于挖掘操作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教学,训练学生的“工匠”思维,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产业或岗位态度。三要以反思性实践获取产业生产实训实习中的理性经验。应鼓励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学会反思,追求实训实习的“知识建构”目的而非单一的“技术熟练”目的,让学生更多获取实践所需的默会知识。实训实习过程反思包括对专业实训实习情境的反思和学生自身的反思,其必须在培养目标规定的实训内容和实习岗位中进行。

3.重视认知结构产业性预设,强化知识测评产业性导向。学生知识学习结果是否胜任产业工作岗位和适应产业工作环境取决于认知结构与产业生产实践情境的匹配度。因此,要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结果适应产业需求程度,就必须在学前强化学生认知结构预设和在学后强化学生知识测评的产业性特性。一方面,学生认知结构预设是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精准化和具体化,是对学生学习结束后认知结构发展应然状态的描述,其内容表现为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结构;学生认知结构预设的产业性特征则要求以服务产业特定领域生产实践为目标,围绕特定产业生产实践领域来筛选科学概念并构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图式,其属于“实践”中心的跨学科、复合型知识体系重构。学生认知结构产业性预设的广度主要取决于预设的学生就业面向,而学生认知结构产业性预设的深度则取决于预设的学生产业实践的复杂情境。另一方面,学生知识测评的产业性导向要求有效发挥知识测评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作用,根据特定产业领域的实践标准来测量和评价学生知识建构水平,其又可称为“产业实践标准参照评价”。强化学生知识测评产业性特性的评价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以学生就业面向的产业实践要求为尺度,借助产业实践单一性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某项知识建构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其重在引导学生获取符合产业实践需求的知识,并逐步扩大或改组符合产业实践需求的个体知识结构;二是以学生就业面向的产业实践要求为尺度,借助产业实践综合性问题情境,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最后状态进行终结性评价,其重在判断学生最终形成的个体知识结构是否符合产业实践的需求,并判断学生认知结构达成预期的程度,以寻求补救措施。

中国高教研究2018-6-20

 

 

把工匠精神刻入职校学生的心中 文章下载

把工匠精神刻入职校学生的心中

职业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之一。职业院校必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工匠精神刻入学生心中。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是指有技艺专长的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制作或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精神理念。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工匠精神。在思想层面,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行为层面,就是开拓创新、持续专注;在目标层面,就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因此,我们决不能把工匠精神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手工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它其实是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精神。

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工匠精神还应该包含理想信念、爱党爱国、诚信友善等价值取向。工匠精神是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它首先体现为职业操守,这种职业操守,不是靠法律或制度限定,而是来源于“道德的力量”和“职业精神”。

职业院校强化工匠精神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现在的青年学生,其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契合,如若他们这一代具有工匠精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职业院校加强对青年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本质上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引导学生静心学习、刻苦钻研、百折不挠,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在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要重视实践育人,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路径;要加强对学生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困难增大。除了产业结构本身原因外,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是关键的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制造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只占5%;技术工人队伍中,初级工、中级工占比达到73%,高技能人才比重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水平;另外,74%的进城务工人员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六成以上没有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在非公有制企业、小微企业,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一个国家的产品质量往往被视为一国之文明程度、一国产品之信誉,往往是一国之国民尊严。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制造”正在向高端、智能、绿色、优质阔步迈进。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支持和参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因为职业教育可以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提供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职业教育中国方案、中国标准。

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坚持育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场地、人员互相兼职,校企双主体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形成是靠各个教育环节的累积和养成的,因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文化课教学还是专业课教学,无论是实验实习实训还是顶岗实习,都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

产业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被普遍认可和遵循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产业文化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中华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工业文明传播对我国行业的文化影响;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中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业文化。目前,职业院校学生对本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行业的历史文化和企业文化知之甚少,迫切需要通过产业文化史的学习提升其整体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广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等举措,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引进行业规范、职业规范和岗位规范,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开展能够展示工匠精神的各种比赛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的工匠精神实践和养成。

(作者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教育报2018-6-19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