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上半年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职业学校

题目:2018职业教育工作信息第19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06-01

目录

更多

杨凌职院:构建四个一流体系 打造一流高职名校 文章下载

杨凌职院:构建四个一流体系 打造一流高职名校

2月10日,陕西省教育部门公布了普通高校“一流学院”遴选结果,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一流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这是杨凌职院继国家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后获得的又一重要殊荣。喜讯传来,全院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倍感振奋。

近年来,杨凌职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内涵发展,提出“61410”发展思路,核心是通过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流专业发展体系、一流人才与人事管理体系、一流支撑与保障体系,着力打造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学院专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实施、人才保障体系运行良好,荣登“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榜单,在2018年—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11名。

推行“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构筑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杨凌职院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率先在全国高职院校实施以学分为导向的“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创新创业课”“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架构,破解了专业能力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课程模块内含通识课、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等4个方面共9个子模块。其中:通识课包括公共基础课、文化艺术课和行为养成课;专业课包括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能力培养课;个性发展课则是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自修、选修的学习活动及成果,包括舞蹈类、声乐类、书画艺术类、体育类等专项技能和证书;创新创业课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及成果,包括论文、专利、作品等创新成果,社会实践、创业活动或创办企业等创业成果。

为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杨凌职院专门成立了“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在实施中,除专业课外,“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对行为养成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的学分也进行认定与登记。每学期结束后,按照学分实施及认定部门所制定的学分认定细则,将学生获取行为养成课、个性发展课和创新创业课的学分计入学生成绩卡,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创新意识、创业能力进一步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近3年,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赛获奖43项、省赛获奖128项,位居陕西高职院校前列;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项数和名次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有4名学生获全国、陕西省十大学生创业明星称号。办学84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16.5万人,近5年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7%以上,学院连年都被评为陕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构筑一流专业发展体系

一流学院建设离不开一流专业支撑。近年来,杨凌职院紧密契合国家战略、紧贴产业发展、紧扣内涵建设,瞄准建设“全国一流高职名校”目标,把专业建设摆在首位,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开展专业评估诊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改善专业实训条件,构建起结构合理、适应社会、内生动力、外有保障的专业发展体系。

按服务面向,杨凌职院将专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现代林业技术、水利工程、建工技术、信息技术及机电一体化、现代经贸和旅游管理、生物制药与化工生产、畜牧兽医8大专业类群,坚持“农林做特、水利做优、土建做强、机电做精、管理做新”的建设思路,以6个一流专业为核心,带动13个培育专业同步建成一流专业。同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诊断,健全专业预警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新增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停办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坚持每年3000万元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专业集群建设专业大类实训中心,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一流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如今,杨凌职院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专业办学特色正逐步彰显。学院先后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参与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3个、主持建设课程24门;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部级和行指委精品课程27门,院级精品资源课96门;主持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6个,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13个,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7个,位居陕西省高职院校前列;共开设63个高职专业,其中国家级别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别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一流人才与人事管理体系

教师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教师发展了,才会有学生的发展。近年来,杨凌职院坚持实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教师能力提升、名师引领、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优化、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等6项人才强校专项计划,出台多项政策制度,通过持续地实施“内培外引”并举的发展思路,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实施“428”计划,打造立体人才人事管理体系。即在20个高水平骨干(一流)专业实施专业教师428配备计划,即每个骨干(一流)专业有2名专业带头人、2名教授、2名博士、2名实训指导教师、8名双师型骨干教师,着力打造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坚持“内培外引”并举的发展思路,多渠道、多层面吸引人才。先后引进教授2名、博士(后)6名,使在校博士达到32名,吸引了50多名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涌现出一批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特别是国家级别教学名师马乃祥教授和“青年杰出人才”李龙博士的引进,进一步加强了学院的师资力量、提升了学院的影响力。此外,学院还与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签订“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合作协议”,引进荷兰朗蒂斯教育集团12门现代农业技术专业课程,现已开展相关培训;聘请10名来自知名企业的企业经理人作为大一新生的企业班主任;聘请3名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为技能导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数量达到571人;建立教授、名师工作室,做好传帮带工作;每年安排20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境)培训;利用学院农科教基地及校外综合实训基地,为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搭建平台。

大胆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方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事管理体制。坚持“按需设岗、公开竞争、择优聘用、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建设科学、准确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和目标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使用、考核、评价和约束工作机制及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环境。同时,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和职工奖励办法,出台教师工作量考评办法,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并坚持向一线教师、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倾斜,充分发挥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优化内部治理与保障能力,构筑一流支撑与保障体系

一流支撑与保障体系是建设一流学院的坚强后盾和重要保障。杨凌职院通过创新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等方式,逐步搭建起优质的支撑与保障体系。

激发党建工作活力,筑牢思想政治保障。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杨凌职院立即制定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在全院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同时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极大地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增强了全体教职员工投身学院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学院大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施“三环联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并积极做好统战和群团工作,促进了学风的根本好转。

制定完善改革规章制度,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按照“小机关、大教学、大一线”思路,杨凌职院积极推进机构改革和人员聘任,优化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重点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深化资产管理和资源配置改革;推进后勤管理改革;稳步推进院务、党务以及办学信息公开。制定改革方案10项,制定、修订规章制度133项,完善决策程序和工作流程,清理、规范协调议事机构50多个。

推进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建立先进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杨凌职院以建设数字化、智慧化校园为目标,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深化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加强图书信息和档案建设,持续增大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水平位列陕西省之首,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验校。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杨凌职院将不忘初心,继续紧紧围绕“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不断求索、创新、进取,举院一致,真抓实干,在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突出办学特色,走出一条既扎根杨凌、服务陕西、惠及全国,又融通中外的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

中国教育报2018-5-30

 

 

长江师范学院“教学团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下载

长江师范学院“教学团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从管理到治理:“三全育人”体系的融与通

——长江师范学院“教学团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长江师范学院 杨双 王东辉

教学工作和团学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大阵地、两条主线,但两者不融合、不联动的“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出现了思政教育工作弱化虚化等问题,使得众多高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破解这一难题,长江师范学院积极引入“治理”理论,打破部门壁垒,以合作与互动的思维一体化推进教学与团学工作,显著增强了育人体系的整体性、协同性,使得教学团学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了良好的总体效应。

打破壁垒 开启新的探索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度倚重广大青年,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巨大动力。

长江师范学院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识,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开启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2009年2月,学校召开第三次教学工作会,明确提出“学科专业转型、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人才培养目标转向”的转型发展要求,并创新提出“教学团学一体化”工作思路,着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先后出台《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制定教学、团学工作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改革过去第二、第三课堂和第一课堂各自为政的做法,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时注重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和第一课堂相结合,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学生科技活动、创业活动、文化活动等团学活动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

2012年5月,学校进一步深化举措,出台《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一体化”实施方案》,创新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保障机制‘三维一体’互动,教学、团学‘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方案一方面坚持“通识引领、专业成长、实践成才”的培养理念,确保学生既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又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修养;另一方面按照“与学科专业对接、与人才培养对接、与学生成长需求对接、与团学工作规律对接”的思路,主动将团学工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学与团学育人指向不集中的难题。

方案科学整合团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重构团学工作模块体系,使团学活动的目标价值指向人才素质的每一个培育点,推动教学团学的“双线培养”。其中,大一重在“养成教育”,大二、大三重在“素质拓展”“实践育人”“专业应用”,大四重在“专业应用”“实践育人”。模块学分由各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认定,作为学生毕业、授位的依据。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领导小组,总览全局,协调各方;建立了育人团队共享机制,确保教师、团学队伍等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推行项目化管理,着力提升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设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保证各项措施落实落细。

至此,教学团学“一体化”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变“管”为“治” 构筑新的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也为高校向纵深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014年,学校借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理论成果,变“管理”为“治理”,以合作与互动思维,创新育人机制,建立起“345”团学工作治理体系,实现了“教学团学一体化”探索实践的提挡升级。

其中,“3”是指衡量学生工作是否真正育人、是否服务到位、是否章法有度的“三把标尺”;“4”是指立足需求形成一种学风建设新格局、立足问题建好一批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基地、立足专业培育一批文化育人品牌、立足服务完善一个学生服务体系的“四个重点载体”;“5”则是指找准目标、找出经验、找到问题、找到办法、找到思想的“工作五味”。

“345”治理体系的构建,高度遵循“治理”理念,力求通过结构和秩序的创新,激活各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达至“目标同向、载体同建、资源同享、节奏同步”的“一体化”目标。

目标导向上,坚持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出“学校工作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团学工作以学风建设为龙头”的口号,并以“四个对接”为纽带,持续推进教学与团学“育人目标同向而行”。

载体建设上,着力探索“教学与团学载体同建”的具体路径,按照立足需求导向、立足问题导向、立足专业导向、立足服务导向的要求,重点抓好“学风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基地、文化育人品牌、服务体系”四个载体,现已基本形成“一院一学风、一院一基地、一院一品牌、一院一体系”的大学生工作新格局,涌现了如外国语学院女生教育、化工学院资助育人、财经学院志愿服务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催生了如传媒学院“印象鉴湖”、机电学院“机电梦工场”等高品质文化育人品牌。

资源配置上,依据“三全育人”体系,组建了“班导师+项目导师”的本科生导师团队,构建起以“学科专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工作体系,创新提出“核心任务+增值服务+拓展工作”的导师职责,提供专项经费,努力推动“教学与团学育人资源一体化”,专业教师纷纷加入到学科专业活动指导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多维引导中,充分发挥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作用。

联动机制上,针对教学与团学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步调不一等问题,运用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建立教学团学运行联动、任务同下、考核同名、成果同评等方式方法,确保了“教学与团学育人节奏同步”。

“三化四同” 凝练新的经验

历经9年的持续探索与实践,学校的教学团学“一体化”育人模式从初步探索,到框架成型,再到提挡升级,育人合力逐步形成,育人成效同步显现,并逐步固化为学校教学工作和团学工作的行为自觉。

通过持续的探索总结,育人经验逐渐清晰:一是“三化”:形态课程化、内容体系化、运行规范化;二是“四同”:目标同向、节奏同步、载体同建、资源同享。

如今,学校教学工作和团学工作两条战线的人员,不仅各自围绕育人中心开展本职工作,还主动参与育人的各项工作,形成了“以功能互补实现价值共增”的良好态势。

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有108名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2016—2017年,学校共聘任948人次担任班导师,聘任2000多人次担任项目导师,设立专项经费500多万元,受益学生达39457人次。校园内,处处皆有专业教师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班导师和项目导师指导学生成长的生动画面。

学生的思想道德向上向好,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不断涌现。2009年以来,共有3人次获重庆市“感动校园”人物荣誉称号(含提名),靖易同学更是一举荣获全国高校“十大自强之星”称号。

学生学风明显好转,素质能力明显增强,学生考研热情和成绩大幅度提升。近三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发表论文937篇,创造、表演代表性作品666个,申请专利228项,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别奖励497项、获省级奖励1093项,学生科研立项767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693项(其中国家级别14项、重庆市级78项)。特别是在文化品牌建设中,仅2017年的时间,学生共荣获国家级别168项、市级612项学科竞赛或科技学术创新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稳步增强。其中,刘畅同学在校期间创办了网络视频脱口秀《畅所欲言》,点击率破百万,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胡川、于磊两名同学在校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在全国大学生第四届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国首届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荣获40余项奖项,成为学生科技学术创新的“领头羊”。

此外,学校围绕教学团学一体化的探索实践成功申报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3项,发表《教学、团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究》《高校教学工作与团学工作一体化探析》《基于“团学与教学工作一体化”的“三维双线”育人模式初探》《浅谈学生工作治理与地方高校育人服务体系的构建》等多篇研究论文。在出版的《教学应用型大学之路——长江师范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专著中,就教学团学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予以专题阐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分别以《学生工作从“管理”转向“治理”——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为大学生扣好“第一粒纽扣”》为题,对学校的“教学团学一体化”研究进行推介。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团学工作者的本职主业,也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希望学校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的经验与成效,能为大家提供借鉴,共同做好大学生工作的担当者和开拓者、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陪伴者和引路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长江师范学院 杨双 王东辉)

中国教育报2018-5-24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之路 文章下载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之路

闪烁在内蒙古草原上的一颗教育明珠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之路

“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每当人们听到这委婉悠长的旋律,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内蒙古大草原。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就是一颗闪烁的教育明珠,坐落在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及其前身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师范学校等,具有五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历史,是锡林郭勒地区仅有的一所高等学府。高职音乐教育专业200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经过十余年的沉淀,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了显著成效。

“守望相助,始于初心”,是学院创新发展的基石

锡林郭勒盟是蒙古族的聚居地,这里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堪称民族艺术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传媒的兴起,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师“歌王”哈扎布的离世,民间以“口耳相传”为主的呼麦、潮尔道、长调、阿斯尔、马头琴等多种传统音乐的流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守望相助,始于初心”,践行责任和使命。如何抢救、保护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瑰宝在各民族的“守望相助”中得以延续,成为了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学院自2003年组建以来,始终站在历史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大力扶持民族音乐教育,建设综合艺术楼、马头琴音乐厅等1.2万余平方米的民族艺术实训基地,提供了充裕、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购置完备的音乐教学设施,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育人环境。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响应号召和创新。为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学院为各中小学、乌兰牧骑等单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度合作的实践平台,总结出了以“教、学、演”为代表的“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学院还聘请一批本地区和国内有影响的民族艺术大师,组建学院独具特色的专家团队,为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院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文艺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号召,以传承和弘扬多元民族文化为宗旨,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入手,进行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与完善,从自发走向自觉,逐步实现了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规范化。

探索并实践了“五结合”的育人新机制

总结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民族音乐专业的办学经验,逐步形成了“五结合”的育人模式,并已成为国内民族音乐教育行业的示范性成果。

——学校教育与民族艺术传承相结合:以民族传统音乐教育为切入点,经过抢救性挖掘,将潮尔道、呼麦等濒临失传的民族传统音乐项目引入课堂,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专兼职结合的师资人才库,由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转变为规范、科学的学历教育,使其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课程建设与民族艺术资源抢救整理相结合:多年来,学院围绕民族区域特色传统音乐,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构建了教辅教材、课件、教案、课程标准、视频等系列教学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传统音乐教学资源库,形成了传统音乐标准化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民间“口耳相传”的传统音乐无书面理论支撑的难题,实现了传统音乐形式与时代同步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与“非遗”传承人相结合:学院聘请国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担任专业带头人,引进蒙古国呼麦教育大师敖都苏荣,潮尔道国家级传承人芒来、道尔吉,乌珠穆沁长调传承人查干呼等担任客座教授,承担教学任务或指导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名家”引领示范作用,有效开展相互间的“传帮带”工作,实现“双提升”,既提升了校内师资的专业技能,又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教学技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相结合:近年来,学院根据岗位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双需求”人才,探索出了学校与演出团队、教学与演出需要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与岗位、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上实现了全部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学院申报成立了自治区乌兰牧骑培训基地,为社会培训在岗在职乌兰牧骑演员的同时,让在校生参与高规格培训,使学生积极践行“乌兰牧骑精神”,继承“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光荣传统,提升了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演”三个育人环节相结合: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生理论与技能的“学”、师生舞台实践的“演”三者融为一体。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在“非遗”传承大师的带动下,多方合作搭建技能展示平台,形成了“教中演、演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演”育人新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教室舞台化、师生角色化,教、学、演环环交融、相互促进,实现了高效率人才培养目标。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是学院创新发展的秘诀

坚持“文化自信”,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是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民族音乐专业办学宗旨,也是学院打造响亮特色品牌的成功秘诀。

经验之一: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结合。近年来,学院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使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实现了由口耳相传走向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的轨道,提高了民族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院为了更好地普及与传承民族艺术瑰宝,编写了呼麦、马头琴、长调、蒙古筝、潮尔道等校本教材,将民间口耳相传的传统音乐系统化地呈现在书本中,制作了课件、音视频等形成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为继承、创新、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经验之二:使濒临失传的民族艺术焕发了活力。以一批“非遗”项目为代表的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人才培养从自发走向自觉,解决了人才断层、艺术作品口耳相传、教材缺乏等问题,确保了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

如呼麦、长调、潮尔道、马头琴等蒙古族艺术得到了抢救、整理、保护。学院还建设了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编写了《潮尔道》《呼麦》《长调》《马头琴》《蒙古筝》等专业教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验之三:扩大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学院组织师生赴江苏、四川等12省市区进行巡演传习活动,优秀学子多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和自治区、各盟市电视台的文艺演出活动。民族音乐标准化教学模式取得的成果得到认可。2017年学院潮尔道专业导师应邀赴中央民族大学进行了为期40天的授课,充分展示了学院教师教学水平。民族音乐专业师生还应邀赴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蒙古国等国家进行民族音乐艺术交流,国际交流呈现活跃气氛。

经验之四:满足了艺术市场对民族音乐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与行业专家、艺术传承人等共同制定既能适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展示民族传统音乐魅力,又能在艺术团体胜任表演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试评价标准等,明确素质、知识、能力目标,使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培养和输送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需的民族音乐传承人才。

近5年来,学院共培养了735名民族音乐人才,为活跃本地区和广大牧区文化艺术提供了人才保障,打造了以大型室内实景剧《蒙古马》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名片。

经验之五: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近年来,学院先后在锡林浩特、乌兰浩特、赤峰、包头市和辽宁、云南等地建立了十多所“民族音乐传承基地”,为青少年传播和推广民族传统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学院创新的“五结合”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被国内兄弟院校或地区认可和借鉴,先后有呼伦贝尔职业学院、新疆喀什、四川甘孜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职业教育考察团,前来学院考察学习民族艺术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人类文化宝库,在国家多民族共同繁荣政策指引下,必将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历史重任,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探索与思考还仅仅是一个开始,在未来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探索更加符合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制定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艺术人才,实现民族传统艺术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教育报2018-5-21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撷英 文章下载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撷英

鲜明的思政导向 喷涌的党建活力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工作撷英

王丽英

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课题。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如何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学校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是各大院校党务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目标。

这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百花齐放式的党建工作图景,喷涌的党建活力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校园和谐,社会满意”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提供了充沛正能量,更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党建工作范本。

融合紧密,引领有力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

“融合得越紧密,引领得越有力。”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劳赐铭总结自己多年的党务工作经验时这样说。

近年来,学校党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将党的建设与学校发展事业融合起来,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与“服务三农”的使命担当融合起来,使得党对学校的领导全面加强。

“党建+发展”。学校全力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和 “基层党建全面落实年”系列活动,以启动“百万学生走出校园,十万党员走进村社”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月活动为抓手,通过参与“五水共治”和“剿灭劣V类水”行动、寻访工匠精神、供销文化体验等专题活动,引领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服务社会。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开展表彰先进活动,搭建“微党课”平台坚持党支部书记上党课制度,创新建设“主题党日活动”党建载体等,全面筑牢学校的党建工作基础。

为了进一步突出“牵头”和“抓总”,学校党委以学校章程为总纲,修订完善了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出台《系(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党的建设有条理、有规范;同时,积极优化基层党组织,配齐配强党组织书记,定期开展党务干部专题培训,构建出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

在党的建设引领下,学校发展呈现蓬勃态势,连续4年获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A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优势特色专业。

“党建+思政”。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对“立德树人”的领航护航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自上而下逐级传达会议精神,并及时出台《思想政治工作要点》等系列文件,明确目标,罗列任务和要求,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学校党委一方面狠抓主渠道,设立思想政治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库、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改项目,深化“四立”目标导航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建设官网官微等新媒体舆论阵地、推进“学校文化校园建设年”项目、实施“清朗网络·青年力量——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等工作,从强化思政教育实效性、占领网络宣传高地、加强文化校园建设、注重校园安全稳定等方面入手,牢牢把握学校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2017年,学校被评为“5A平安校园”。

“党建+三农服务”。为了进一步深化办学特色,切实承担起“服务三农”的使命,学校党委积极督促各级党组织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找准党组织“服务三农”的切入口,创新党员“服务三农”平台。学校先后成立了浙江合作经济管理学院等“三农智库”,并立项培育了7个服务“三农”的党建品牌。其中,市场营销教研室党支部“服务师生促党建、深入农村送科技、对接系统创特色”党建品牌入选浙江省高校党建特色服务品牌案例;以集群化、集约化、规范化为导向的“农民点菜 学院送餐”服务三农党建示范群被推荐申报教育工委100个党建工作示范群。

1111,党建“活力代码”

——信息技术系党总支

作为“代码人基地”,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党总支的“1111”党建工作模式颇有“代码范儿”。

系党总支认真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提升党建和思政工作科学化水平,构建出了以“一个体系、一个品牌、一项行动、一个平台”为内涵的“1111”党建工作模式。

“一个体系”,即一个完备的党建工作体系。信息技术系党总支秉持“党领导一切”的工作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构建了以“民主决策机制、学习教育机制、党内民主机制、作用发挥机制、考核监督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效完备的“一点两线三面”党建工作体系;并积极落实党政联席会议、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检查监督、考核整改等工作,强化总支和支部的分层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被学校评选为“优秀基层党组织”。

“一个品牌”,即“一支部一品牌”活动。系党总支坚持精品化路线,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品牌创建,扎实开展师生工作室、为农技术服务、人才和党建共建共育、党建和学业双结对、学习兴趣小组等各项工作,搭建起了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特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并重的“一支部一品牌”工作框架。其中,电子商务党支部创新“师生工作室”和党员服务队等党建工作载体,通过深入推进“‘把脉问诊’乡村路 电商服务助三农”的党建特色品牌建设,向社会提供“三农”电商培训以及服务29项,累计辐射人群超过4000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一项行动”,即“一党员一项目”行动。为了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系党总支将党的建设与教学、社会服务、学生工作充分融合,要求每位党员至少有一个志愿项目,有力地推进了党员意识强化。同时,系党总支不断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通过完善“党员质量提升工程”,强化入党积极分子交流会等工作,强化党员培养和发展全过程教育。

“一个平台”,即信息技术系的党建育人平台。通过平台,系党总支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深化“知书达礼”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目标导航”工程建设,切实提升“四立教育”水平。系党总支还积极参与学校党委组织的“剿灭劣V类水”等社会热点工作,开展“五水共治”志愿活动,组织 “寻匠心 做匠人”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学校的“百万学生走出校园,十万党员走进村社”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月活动中,信息技术系更是做到了党员全覆盖、学生全覆盖,彰显出澎湃的党建活力。党建育人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2015—2016年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集体”。

统筹兼顾,“厚德示范”

——财务会计系党总支

与信息技术系相同,财务会计系党总支的党建工作也烙有鲜明的系部特色——统筹兼顾了会计“重实践”与财务的“放眼量”。

系党总支旗帜鲜明地提出“学在经常”的口号,狠抓经常性的党内学习教育,以学校党建品牌“政治学习分享日”为平台,深入学习《新党章》、党的十九大精神、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等,全年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2次,院系领导讲党课9次,系党政联席会议22次,教师支部共开展“三会一课”32次;在全系大一大二年级开展形势政策课学习,系党政领导班子、党员干部与思政教师共同授课;系党总支还特别将党建学习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扩展到群众、民主党派,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学好”的基础上,系党总支进一步提出“做在平常”的要求,制定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问题整改清单,严格星级评定倒排制度并帮助末位支部整改,以优异的质量完成党建品牌2个、校园文化品牌1个;成立系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全年开展思想动态研判10次;健全党员干部三联系制度,全年党员教师走访寝室;不断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2017年度发展学生党员35名,转正学生党员24名。3月2日,财务会计系“党员之家”竖起一棵“雷锋树”,学生“许心愿”,党员教师“领心愿”,虚功实做的党建活动,引发了强烈反响。

系党总支坚持问题导向,边做边改补齐短板,针对新现象、新问题,迅速回应并积极改善。2016年开始,系党总支针对未发展对象特别制定了总支书记谈心谈话流程,为未发展的同志指明具体改进方向,人性化的举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财务会计系党总支十分注重特色创新,一方面,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谋划和推进网络思政工作,通过微信群、线上推送等方式开展内部“零距离、广范围”的线上交流活动,用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等深化党员学习内容,累计发送党建信息1200余条,微信平台关注量超6000人,阅读量超32万人次;另一方面,系思想政治特色班级“厚德示范班”创新将行善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了“互联网+公益”,累计做好事34393件,捐赠金额4732.11元。

辛勤耕耘之下,财务会计系党总支党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系主任、系党总支书记潘上永教授荣获第二届“浙江省高校最受学生喜爱的书记”;会计154班团支部荣获“全国一千个活力团支部”“浙江省百强团支部”称号;赴龙游“道德实践”小分队获得了青春浙江2017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最佳魅力团队”的荣誉称号,夏欢老师以票数首位的成绩获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个人称号;“政治学习分享日”主题党日活动被学校作为优秀案例推荐至浙江省教育工委。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里,国贸系党总支的“红色先锋”e党建工作室、人文系党总支学生党员红色成长积分制、工程系党总支的“农事流水线”、工商系党总支的“五个一”党建服务工程……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党建实践,如百花齐放,让校园春光尤盛,希望尤盛。

中国教育报2018-5-28

 

 

素质教育“看得见”“推得好” 文章下载

素质教育“看得见”“推得好”

成都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推动中小学教育现代化——

素质教育“看得见”“推得好”

92.1%!“理想信念”成为了学生监测评价指标中平均得分率最高的一项。

在四川省成都市日前召开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报告解读会上,市政府总督学陈蕾发布了成都的评价结果,并亮出了让人振奋的这项数据。同时,报告显示,睡觉时间越长以及作业完成时间越少的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公民素养”“人格品质”“理想信念”“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情绪行为调控”上的得分率越高。

从2013年起,成都被列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5年来,该市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评价改革机制,切实扭转了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有力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科学运用评价,破解素质教育难题

“我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能够主动思考,学会和同伴相互合作去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形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而不仅仅是单纯获得知识。”在2016年度的监测中,成都市龙泉驿区土桥小学数学教师梁丽南所在班级的监测数据整体非常“亮眼”,“如何让学生真正愿意做这些事情,我的办法就是外在的奖励,激发内在的动力。”基于市、区两级开展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引,这所本不起眼的乡村小学近几年异军突起,成为龙泉驿区教育评价改革成就的缩影。

然而,说起第一次监测的情况,往日的委屈还呈现在龙泉驿区教育局局长黄与红的脸上:“2015年,在全市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抽测中,我区五、八年级的监测结果非常不理想,这让我们很受刺激。之前几年,全区大力推进了教育综合改革,为提升教育质量可以说不遗余力。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不过,黄与红和她的团队很快从委屈回归理性。他们认真研究本区报告情况,以监测结果显露出的问题作为引领本区转变教育质量评价观念的重要契机,扭转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的质量观念;通过科学的量化评价和充分的事实依据,多维度综合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扭转之前不良质量评价倾向,引领全社会回归教育理性。同时,龙泉驿区从教育行政和教学业务两条线入手,督促学校深化改革,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终于,在2016年度成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抽测中,龙泉驿区整体情况取得明显进步,很多指标达到全市前列。

由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不计总分,不对区(市、县)和学校排名,只报告各个项目上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这就让各区(市、县)教育局和学校找到了进一步改进的点位和路径。目前,全市22个区(市、县)教育局及其抽样的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改进提升方案。各校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目标的倒逼机制由此形成,基于诊断和改进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正逐渐成为成都教育管理者和各校师生的普遍共识,素质教育实施难的问题初步得到破解。

健全体系机制,奠定科学评价基础

不久前举行的一次考试后,龙泉驿区十陵小学五年级(2)班学生范慧仁拿到了一份成绩分析报告,包括成绩单、综述、优势弱势科目、科目进退步、成绩所处的位置等5个方面的内容。报告清晰地呈现了她学业成绩的横向与纵向发展情况及下一步应努力的方向。

而在成都市武侯区,借助已搭建的“云+端”数据平台建立的督导与监测应用平台,通过对各部门分别采集的全区学校及学生各类零散数据的优化整合,形成了学生个性成长基因库。该区正是由此对区域发展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给教育决策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参考,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些年,武侯区聚焦教育质量,强化导向,促进发展,协同推进,以‘1224’模式着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武侯区教育局局长陈兵说。所谓“1224”模式,即“一”套体系:成立以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领导小组,深化教研科研培训监测一体化;“两”个平台:依托已搭建的“云+端”数据平台,建立综合督导评估系统和区域教育监测平台;“两”项对标:一是对标国家标准,二是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四”个指标:围绕“百花绽放、百舸争流”的区域发展目标,总结出了解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包括品德及身心健康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资源配置和绿色发展四大维度的指标体系。

武侯区的“1224”模式,是对成都实验区保障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机制的有机呼应。“成都市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专业机构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即由专施‘督政、督学、监测评价’的教育督导机构牵头,负责综合评价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改进提升的督导等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业务处室和学校负责结果运用的改进提升,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等国内教育评价专业机构的专家和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监测评估研究所具体负责评价指标细化、分析解读、运用指导等相关专业工作,实现了行政和专业双向互动协同推进。”成都市教育局督导办主任刘科说,“2015年2月10日,成都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签署了《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合作框架协议》,为深入推进实验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也是引入第三方评价,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政策的成功尝试。”

深化评价改革,谱写新时代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成都市2017年底开展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在继续坚持原有内容基础上,与中国教育学会会商,增加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监测评价。这种在实验过程中对指标体系的不断修正、调整与完善,是一以贯之的。

2016年10月,基于对成都实验区改革工作的高度评价,教育部在成都市召开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现场交流会”。随后,成都市乘胜追击,将该项改革继续推向纵深。先是将该项改革作为成都市政府改革项目,并在市政府转发的《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育人生态”,推进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2017年4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成都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通过开展市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引领各区(市)县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引导和督促学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印发,关于招生考试的评价改革,国家的顶层政策设计已经完全明确。

对此,成都市也树立起了自己新的目标:把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纳入了对区(市)县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中,年终也进入到对区(市)县教育工作的考核中,并要求各区(市)县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考核评价学校;把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参考,逐年改进逐年提升教育质量;指导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育教学,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同时学校也要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本校教育质量的优势和短板从而进行改进,逐年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帮助和扶持在办学中存在困难的学校,对存在违规行为且在规定时间内不落实整改要求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逐步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从而接受社会监督;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贯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配合发力,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中国教育报2018-5-22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思路与举措 文章下载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思路与举措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摘 要: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最为关键的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总要求,坚持服务宗旨,把握需求导向,主动调整职业院校办学功能、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高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中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要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首都发展新要求,主动调整办学功能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地处首都,要立足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着力增强学校发展定位与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高精尖经济结构相契合,科学规划学校事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专业集成优势和所处区位优势,丰富办学功能,增强服务能力和竞争实力。为此,学校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分析研究了北京市“三城一区”创新体系建设相关规划,以及打造高精尖经济体系的十个产业专项规划,明确了服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学校党委提出,在发挥既有国民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加快提升学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功能,形成职业教育与培训同等重要、初次职业教育与继续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在夯实基础、练好内功的同时,主动调整内部机构,健全和完善学校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参与办学的双向机制,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办学新格局;贯彻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和国家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加快提升学校参与国际合作、开展涉外培训、发展留学生教育的能力,形成师资队伍建设“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职业人才培养面向国内与国际兼有的办学新格局。

促进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主动调整专业布局

要解决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按照“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的原则科学合理优化、设置专业,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相适应的专业布局。近年来,学校依据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建立起了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数量做“减法”的同时,提升了专业对接产业的匹配度,并努力改善生源结构和就业结构。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学校认真研究了自身特点和优势,围绕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提出专业建设品牌化新标准,重点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优势专业、短线专业、特色专业。2018年1月,学校组织进行了学校专业群和骨干专业调研论证,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和智慧服务技术两大领域组织专业群,形成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专业架构,着力形成一批重点发展的优势专业、“即插即用”的短线专业和重点培植的特色专业,并从实际出发研究老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新内涵、调整新定位、发挥新作用。

为企业参与职教开拓空间,主动调整办学机制

《意见》指出,要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支持引导企业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近年来,学校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紧密合作关系,开发区在支持教师企业实践、学生企业实习、校企合作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出台了有力的保障政策,学校与开发区共建图书馆、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了多方位支持和服务。但在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方面还存在不足,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此,学校将进一步开放办学,着力为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开拓空间。一是强化校企合作,主动拓宽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渠道,改进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将企业和职场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改革试验,创新现代学徒制实现途径。二是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一批新课程,构建适应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标准建设,推行科学评价。三是结合专业特点合理布局和提升“教学实训中心”功能,与企业共建、共管、共用“生产性体验中心”“未来技能中心”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顶岗实习、企业见习、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规范管理,推进学生实习实训规范化管理。

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主动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北京市职业教育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职业学院的办学功能从单一的高中后学历职业教育拓宽到初中后、高中后以及成人职业教育等多方面。要使这些不同类型的学习者都能成功就业,必须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创新针对不同需要、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学校党委提出要加快探索初次职业教育、继续职业教育以及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中高职衔接、军事职业教育、国际职业教育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利用好贯通培养、自主招生、士官人才培养、中高职衔接等政策,形成面向复合化生源结构的职业教育解决方案。坚持立德树人总要求,深入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项计划,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深入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机制,探索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人才评价新机制。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与企业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化人才;与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配合国外的中资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推进产教协同创新,主动调整科研体制机制

《意见》指出,支持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校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同时,提出要开展产教融合城市、产教融合企业试点。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建立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亦庄工作站电科院分平台、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科研体系,在开放共享学校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开发新型产品、攻克技术难关等科技服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承担企业技术研发、产品研发任务,发挥学校与企业联合科研优势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学校党委提出要积极融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采取校企共建研发机构等措施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与企业、科研机构和兄弟院校合作加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研究。面向企业创新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应用型研究,加强横向课题引导,加大纵向课题培育,激励教师将创新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用于人才培养。同时,重视加强未来技能研究,提高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开发的前瞻性。

加大培训产品开发,提高职业培训服务企业的能力

面向企业开展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在当今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下变得越来越重要。“鼓励企业向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购买培训服务”是《意见》的又一政策亮点。通过学校调查发现,培训服务呈现“两头热”的现象。一是以国家职业资格和企业生产运营基本要求为重点的基础性培训需求量较大,如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安全生产培训、职工素质培训等;二是以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企业创新前沿领域培训需求量大,如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近年来,学校持续承接了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组织焊装工、冲压工、模具工、发动机装调工、机动车检验工、汽车涂装工等七个工种的初、中、高级技师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承接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数控加工技能大赛、叉车技能大赛、北汽集团可编程控制器技能大赛等各个行业企业不同的技能大赛,还承接了开发区首席技师培训、京东集团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培训等高端培训项目。学校党委认为,能否在开发区企业职工培训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能否开发出企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高端培训项目,同样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此,学校要深化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改善培训条件设施,鼓励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需求并开发培训服务产品,将培训服务纳入二级学院考核和教师绩效分配制度改革范围,切实提高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意见》中提出的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学校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制度环境,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一是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标准制定教师队伍建设战略规划,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队伍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采取教师下企业实践、参加国内外培养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打造优秀教师队伍。二是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多渠道、多形式聘请企业专家、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国内外专家学者加盟执教,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等师资培训基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三是构建科学的教师职务评聘体系,完善“双师型”教师考评办法,实施符合职业教育办学特点的职称评审制度。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纳入教师的工作职责,促进广大教师各施其能、人尽其才。

学校办学进入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时代,对比《意见》提出的一系列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理念、政策、目标和举措,我们在调整办学定位、专业布局、办学机制、科研机制、职业培训、人事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这四个“合”是指导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始终遵循、一以贯之,努力探索首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新路。

《北京教育》杂志2018-5-25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亮点与启示 文章下载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亮点与启示

在台湾经济腾飞的每一个阶段,技职教育都进行着相应的变革,其经验值得大陆高职院校借鉴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亮点与启示

何应林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次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第二次进口替代、经济转型升级、高科技工业出口扩张等五个阶段,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成为世界发达经济体,其技职教育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从规模、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优质的人力资源。其中有很多值得大陆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亮点”。

一是不断完善课程计划。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系所课程计划执行与调整的基本模式为:Plan—Do—Check—Action。其中,Plan是指制定系所整个培养周期的课程计划,Do是指执行系所课程计划,Check是指检查系所课程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调整,Action是指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系所每个月会开会讨论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作出的调整,参与对象为本系所教师。每学期期中的时候,系所会邀请业界代表1至2人、学者(其他有相同或相近系所的学校的教师)1至2人、系友1至2人参与对课程开设情况的讨论。新设系所前两年的讨论会没有业界代表和系友参与,只有学者参与,到了第三年,有学生实习了,才可能有业界代表参与。

二是重视毕业生作品展示。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对不同系所的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不一样,工科类、设计类的要做出实际产品,并安排毕业作品展示,而文科类的要求写论文或研究报告,并通过“简要汇报+海报”的方式进行展示。例如,树德科技大学的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制作的实物类作品就有三次展示,一次在校内,两次在校外(其中一次在学校所在地高雄市,另一次在区域中心城市台北市);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和圣约翰科技大学的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完成论文或研究报告后,不仅要参加系所举行的口试,还要将研究成果做成海报,张贴在系所教学场所的公共区域。无论是哪一类展示,不仅有本校本专业师生参观,还有本校其他专业师生、相关院校师生、业界代表等参观,甚至还会有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参观。展示现场,展品作者(1至3名毕业生)不仅要向参观者详细介绍自己的成果,还要回答参观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是专业课教师兼任职能部门领导。在台湾的一些高等技职院校,职能部门的正副职领导都由系所专业课教师兼任,而不是由专门的行政人员来担任。这与大陆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双肩挑”的情况有所不同,后者往往是专业课教师兼任本专业或者所在二级学院的领导,而不是学校职能部门的领导。这样做既有节约办学成本的考虑,也是为了增进学校对师生需求的了解,以便作出的各项管理决策更加“接地气”。

四是培育教师第二专长。由于少子化的影响以及吸引力不如普通高等学校,台湾一些高等技职院校面临生源不足的发展困境,其部分专业可能会停止招生或转型为其他专业。由于专业课教师必须取得任职资格(获得相关专业学位或一定数量的相关课程学分)才能任教,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在原有专业取消或转型时,可以转到别的专业或课程去任教。树德科技大学是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中办学质量较好的一所学校,尽管目前生源状况良好,但获悉有的高等技职院校遭遇生源困境,该校就未雨绸缪,迅速制定和实施了《教师培育教学第二专长实施办法》。

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对大陆高职教育有着如下启示:

一是发展要务实。从前面几个“亮点”可以看出,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很务实——学实技、做实事、解实情、出实招。在课程方面,学生学习的内容来自业界的实际需求,而且这些内容会根据业界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在毕业设计环节,学生都要实实在在地去研究、设计,不仅要能做出有新意的真实成果,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应对“口试”专家和参观者的各种提问。在作管理决策时,管理者注意倾听师生的意见,了解师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闭门造车。在应对生源短缺问题时,既对学生负责,不让不具备资格的教师担任有关课程教师,又为教师着想,不让他们无书可教。如此务实的精神与做法,值得大陆高职教育认真学习。在人才培养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应该真抓实干,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力促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更新要持续。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各系所教师每月都开会研讨本系课程计划,每学期期中还邀请业界代表、学者和系友参与研讨。一旦发现并确认问题,会及时对课程计划进行更新,然后执行新的课程计划。这样做有利于保证课程计划的科学性,并使其与市场需求同步,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的课程计划执行与调整模式估计大陆高职院校都能够理解和认同,但很少有高职院校愿意在实践中严格实施,持续对课程计划进行更新。其实,要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课程计划,教育教学理念、教师素质、实训条件等的更新也要持续进行。

三是主次要分清。学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对象,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主要实施者,管理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的辅助人员。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的核心,其需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活动的质量,应受到足够重视。台湾的一些高等技职院校深谙此中道理,聘请了一批专业课教师兼任职能部门领导,以便学校能更好理解基层师生的需求,作出适当的管理决策。然而,在大陆一些高职院校,端着“官架子”的管理者才是核心,教师和学生见到他们战战兢兢,师生的合理需求难以受到重视。要想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分清主次,重视师生需求。

四是动作要迅速。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直接的联系,主要通过人才培养来推动经济发展。为了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需要持续关注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并在观察、研判到可能发生的变化时,迅速采取更新课程计划、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实训条件等措施。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8-5-22

 

 

特色办学彰魅力 多元教学培英才 文章下载

特色办学彰魅力 多元教学培英才

宝山职校在市中职(技工)学校技能竞赛中38人参赛35人获奖

16个项目参赛,100%获奖;38人参赛,8人获得一等奖、21人获得二等奖、6人获得三等奖……在刚刚落幕的惠州市2018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学生技能竞赛上,惠州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宝山职校”)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十分亮眼。这不仅吸引了许多市民关注的目光,更让这所学校成为升学季中,学生与家长们的热选。

据悉,作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抓手,这是全市职业类学校与技工类学校共同参与的技能竞赛,其比赛结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了解赛事背景的人都不禁好奇,宝山职校究竟有何“教学魔力”,能够在这样高规格的赛事中,这样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取得佳绩。

带着同样的好奇,记者走进了这所已有14年办学历史的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在与校长、教师、学生的直接对话中,解读该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模式,一展其优质化、品牌化的办学风采。

学生多能多证适应企业需求

2004年,作为国家第一批星火计划学校,宝山职校经市教育局批准,由宝山教育集团投资建成。身肩重任,注定这所学校会以高起点起跑。创办伊始,学校就以打造广东一流民办职校为标准,将创建示范学校作为办学目标。经过14年的建设、发展,如今学校占地面积已有13万平方米,配备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可同时容纳5500人学习、生活。

14年时光荏苒,没有给这所学校留下太多斑驳的历史痕迹,反而因为教学思维的屡屡创新,和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让这所学校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校长庞振全认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是教学思维和教育方式创新的不竭动力。据介绍,宝山职校从创办之时,就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以“面向市场,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以“理论与实操同步,课堂与车间一体”的教学理念奠定了办学的基础,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重点对学生实施“意识、行为、技术、能力”四适应的教育、培养。

14年的实践、创新,学校围绕核心的办学思想,立足于校情、学情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德育为首,突出“以人立班,以班立校”的德育工作思路。与此同时,学校还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根据新时代下企业用人环境的改变,学校创新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教学工作思路,以“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实操课服务,实操为技能服务”为原则,通过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执行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实训教学管理,实现学生多能多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成为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说到实践为重,庞振全介绍,学校依托集团投资建设的16000多平方米的实训场馆、价值2000余万元的实训设备,不断增加实训学时,以增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展企业共育途径,通过与450多家企业合作,搭建了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平台,并与6家企业达成定向培养计划,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更为以后的就业铺好了道路。此外,学校共有32个社团,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

“以赛促教”全方位培养

据悉,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宝山职校,在办学中尤其注重抓住一切资源和契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其中,“以赛促教”就是最为突出的表现。

作为我市职业教育行业的一大年度盛事,市2018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暨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学生技能竞赛的举办,给广大职业院校提供了一次宝贵的“练兵”机会。在本次比赛中,宝山职校的38位参赛选手,与30多所学校、800余名强劲对手同台竞技,最终凭借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娴熟的操作技艺,以及沉稳的心理素质,取得优异成绩。其中8人获得一等奖、21人获得二等奖、6人获得三等奖,参赛选手获奖率92%。而在选送的16个参赛项目中,有5个项目获得一等奖,16个项目全部获奖,获奖率达到100%。无论是单项获奖数量,还是总获奖率均打破了学校历史纪录,大赛总成绩更是位居全市职业(技工)学校前三。

对于这个成绩,庞振全并不感到意外。“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型赛事,目的就是通过参加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进一步让师生在比赛中看到自身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取长补短。”在本次大赛中,凭借“广告设计与制作”项目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刘家虎笑言,自己平时在学校的组织和老师的建议下,会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可能是平时参赛经验丰富,所以这次比赛我挺有信心,觉得一定会获奖,只是没想到能拿到一等奖。”

同样获得一等奖的朱少迎和舒祥续也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们小组第三次参加这样大型赛事了,“平时积累的多,操作经验丰富,比赛也没什么好紧张的。”

14年办学成绩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庞振全的不意外,还因为在学校办学的14年间,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如全国技能大赛、广东省技能竞赛、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各类行业技能比赛。

2007年 学校被评为“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8年 荣获“全国民办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 建成“广东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 学校列入全国第一批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试点单位2015年 获得“惠州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2016年 获得“惠州市三十九职业技能鉴定所”称号2017年 获“惠州市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称号

连续八年获“惠州市招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生说

“管理严格校风好”

采访时,距离中考仅有20余天,宝山职校也正式迎来了2018年秋季班的招生季。本届秋季班,该校计划共招收900人。

记者采访中得知,有着这样一份荣誉清单,又加上本次技能竞赛的“捷报频传”,很多学生与家长更加坚定了选择宝山职校的决心。

“以前以为职业学校都会管理很松散,学不到什么东西,真正来到这里才发现,我们学校不仅管理的很严格,校风好,还非常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宝山职校2016届学生黄伟岑说,“以我们专业来说,与常规的英语教学相比,更加注重英语的实际交流能力。”

庞振全透露,宝山职校的学生就业率每年都能达到100%。根据后期跟踪后的数据显示,宝山职校的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并能在本行业中享受到高于他人的工资待遇。

“听朋友介绍,这所学校从学生进入校门开始,就为学生定制了整套的职业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引导课、职业生涯课、就业指导课等系统设计,让孩子们对职业方向和人生规划有个清晰定位。”在学校招生处,学生家长庄先生说,“我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挺好的,今天先过来了解了解情况。”

朱少迎同学回首了自己两年多的学习历程后,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推崇有加,并笑言,自己即将迎来实习期,现在发愁的不是没有企业可选,而是可选性太多,有点难选。

庞振全最后说道:“家长的肯定,学生的认可,是我们前行的原动力,未来我们会继续坚持特色化办学路径,深化‘三全’育人内涵,努力诠释‘工匠精神’,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东江时报2018-5-25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转型 文章下载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转型

科技产业革命促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转型

“即使是百度这样的大品牌公司,现在也是越来越难招到人了,原因是什么?就是整个行业像大数据和云计算方面的行业人才缺口特别大!”近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上,百度云数据科学家沈志勇提起目前企业的用人困境由衷地感叹。

“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沈志勇分析说,缺口这么大,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整个社会都出现了需求,这也是很多创业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最头疼的事——招不到人。

每次科技产业革命,都会引起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就在这次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取代传统速记员为大会做速记服务的是速度更快的即时翻译器。上午的会议刚结束,所有的参会人员都收到了完整的会议实况记录。实际上,就在会议现场,参会的各国代表都可以通过小屏幕分享不断滚动播出的英汉文字实况。

“这一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产业革命的特点,就是在满足手工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能够更快更好地大规模批量生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陈秋明从历次科技和产业革命角度来分析职业教育怎样顺应时代,进行自身的转型升级。

人类在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作坊式的手工、小规模生产,对应的职业教育的形式就是学徒制;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机器生产,建立了工厂制度后,早期的职业学校也应运而生;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电气化,大规模的流水线、标准化作业成为常态,为适应这种需求中等职业学校大量出现;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信息化,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社区学院、英国的技术学院等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应运而生。

“每一次科技产业革命,都会引起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这已经成为历史的发展规律。”陈秋明阐述了当下新一代科技产业革命的特点:手工工厂时代的私人订制规模太小,而大工业化时代可以批量生产却无法实现人工定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流动实现了自动化。关键技术装备从单机装备智能化发展到了智能工厂制造化、自动化水平从生产装备的自动化发展到数据流动的制度化,比如销售服务人为干预的因素越来越少,一部分脑力劳动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制造业大部分是生产型制造,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将向更为深层的服务型制造转型,而重复性的、机械性的、程式化的工作将可能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世界银行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对各个国家目前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比例进行了预测,中国达到了77%。目前海尔空调已经有了无人工厂,京东也上线了无人超市,建设银行也有了无人银行,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了我们的生活每个角落。

职业教育将成为必须接受的未来之考

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职业教育而不是学历教育。在现代社会中,也许这将成为一种主流共识。

“在德国,如果你有一个好产品,你就会获得非常高的满足感,这是更值得德国社会认可的一种价值观,”来自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职教专家Oliver Diehl分享道,“在德国,政府正在做的事情是搭建一个有竞争力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又有包容性,能够给每个对某个行业感兴趣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实际上,即使在制造文化发达的德国,人们也经历过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两条路之争。Oliver Diehl说,早期的德国学生,大概有90%的人去接受职业教育,只有10%的人接受大学教育,但是这种情况在过去几十年来,逐渐变成了60%的大学教育和40%的职业教育。然而人们也发现,在高校录取的这些学生中有大概28%~30%的辍学率,也就是说有30%的大学生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位教育。通过这样的反思,德国社会目前也认识到,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是两条路,都能通向人生的成功。

而在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变成了莘莘学子必须面对的未来之考。我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葛维威介绍,目前,中国有职业院校1.21万所,年招生929万人,在校生2682.40万人,其中,中职学校1.07万所,年招生579万人,在校生1577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97%和39.88%;高职院校1388所,年招生351万人,在校生1105万人,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普通高等教育的46.06%和40.13%。“职业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葛维威说,全国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年均向社会输送近千万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人工智能时代的职教机会在哪里

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目前的职业教育模式仍然是大工业时期形成的,能适应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但随着时代发展,企业生产方式的进步,这种操作性的工作岗位需求越来越少。陈秋明感叹,“给高职院校带来的时间不多了,但机会和挑战并存。”

就在几个月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平安集团就联合成立“深职院—平安科技金融学院”一事进行了反复沟通和磋商,期望打造国内最大的金融职业化人才培养平台。

平安国际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赵羚志介绍,平安不仅在做保险认证培训,还包括计算机、房产、理财以及证券等方面人才培训上都有涉足。“平安要建立一个双师制的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解决目前师资方面匮乏的问题。”赵羚志介绍,要让更多既了解企业文化,又了解专业知识的老师回归学校,让学生更有就业竞争力。

这是产教融合的一个典型案例。陈秋明介绍说,深职院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从原来的技能型人才转型成为支持型、创新型、技术型的人才。转型的关键就在于产教融合、职普融合、技术和文化融合、教育和生活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通过对学生的‘六融合教育’,让学生在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培养其职业认同,再通过职业来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陈秋明说。

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转型成为企业家的摇篮。高技术的发展使得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生产方式更加多元,所以高职院校不仅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还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够以创业的精神投身就业。“在深职院,毕业生一年内实现创业的比例大概是4.43%,年内实现创业的比例是12.7%”。

陈秋明认为,高职院校还要转型成为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从原来的专注人才培养转型为既专注人才培养,也专注于技术研发。比如深职院建立了十大应用技术和创新中心,其中有一个已建成的就是引进了美国康奈尔大学霍夫曼诺奖团队,成立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同时,还成立了长江学者孙立宁教授牵头的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及长江学者苏宏业教授牵头的智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这个研究院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深职院的分室。

陈秋明说,高职院校还要转型成为市民的终身教育学校。深职院从原来的专注于校内学历教育转变到现在的深圳市民的需求在哪里就把学校办到哪里,办真正接地气的高职教育。

记者 刘芳

中国青年报2018-5-28

 

 

确立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全面对接优质资源 文章下载

确立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全面对接优质资源

北京晨报记者从通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获悉,2018年,通州区将加大教育改革发展力度,完成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改建工程,开工建设人大附中通州学校,加快黄城根小学、育民小学落地。

7项重点任务启动

2017年10月,市教委启动《通州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支持计划(2017-2020年)》,提出根据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实际需要,将通州区确立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文件明确提出14项重点任务,包括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打造区域教育特色亮点4个方面。目前启动7项重点任务。

拟建133所学校园所

据悉,通州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0所,其中幼儿园126所,小学83所,中学38所,职业高中2所,特教学校1所。在校学生11.8万,在职教职工10729人。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按照副中心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的整体工作安排,在市教委统筹下,目前副中心教育专项规划即将稳定。

155平方公里规划教育用地386公顷,拟规划新建学校、园所133所,包括幼儿园69所、小学35所、中学29所,教育承载能力扩大一倍。特别是对于三类区域予以重点保障:行政办公区;人口聚集程度高、入学矛盾尖锐的建成区;以及原属乡镇地区、对标副中心需要加强的教育发展薄弱区域。

对接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通州区行政办公区6平方公里内教育资源扩充基本稳定。在市教委统筹和兄弟区支持下,通州区行政办公区及周边区域教育发展全面对接优质资源,规划中学3所、小学5所、幼儿园12所,预计可服务人口10万。

据介绍,目前重点推进2所中学、3所小学、6所幼儿园建设,中学由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人大附中通州学校承办,小学由北师大未来实验小学、黄城根小学、育民小学承办,幼儿园由东城区、西城区对接优质资源,目前已确定北京一幼海晟园、北京五幼、北海幼儿园等品牌幼儿园。2018年3所幼儿园、2所小学开学,2019年3所幼儿园、1所小学开学。

北京晨报网2018-5-23

 

 

苍溪县:发展职教助力乡村振兴 文章下载

苍溪县:发展职教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如何培育出本土人才?如何阻断代际贫困?近年来,苍溪县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子,着力培养、造就大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发展建设带头人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成了“一把手工程”

5月9日,苍溪职中会议室里特别热闹,县委书记、县长正和相关部门讨论全县职业教育发展问题。“要尽快解决职中扩建校园征地的问题,校门的道路年内立项开工,在梨博园、猕研所划拨土地,用于农学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县委书记在讨论会结束时提出要求。这几年,每半年就要召开一次这样的职业教育联席会。“原来我们要主动找书记、县长解决一些困难,现在书记、县长隔三岔五问我们有什么需求。”说起职业教育的变化,苍溪职中校长深有感触。

苍溪是国家贫困县,工业欠发达,留不住人才,县委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实施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该县县长担任县职中的名誉校长,并成立政府部门、相关企业、职业学校为成员的县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决策职业教育整合中的重大事项和突出问题。先后投入近亿元把县职中整体搬迁至县城,校园面积扩大到120亩,完善了学习和生活配套设施,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出台优惠政策引进了30余名专业课教师,并把职业学校聘请外聘教师拿入财政预算。打破条块分割,冲破部门藩蓠,整合培训项目12个,构建了全县一体的“大职教”格局。

贫困户学到了“真经”

这几天,河地乡白山村猕猴桃种植户李勇特别忙。白天和家人一起在自己的50亩猕猴桃园里施肥和疏枝,晚上要到村委员会上夜校,“我从农学专业老师那里学到了技术,估计明年一年我就能将前几年的损失补回来。”

李勇曾经对发展猕猴桃产业彻底死了心。4年前,他凭着自己的经验就能种好,进行猕猴桃栽培,结果30亩的猕猴桃因为得溃疡病全部砍掉,不但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还搭进了前期投入的5万多元。他当时发誓,这辈子宁肯到附近打散工挣点小钱,也不种植猕猴桃。

“前年,政府开办了农村夜校,不耽搁白天干活的时间,免费不说,上课还有补贴。开始我就冲着补贴去试听了几晚上,觉得不错,所以我就坚持下来了。”李勇感到以前自己种猕猴桃完全是“瞎搞”,既没有技术含量,也不懂管理,更不了解行情。

学到了技术,了解了市场,李勇又燃起了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希望,重新建起了规模更大猕猴桃园,对脱贫更是信心满满。

近年来,苍溪职业教育主动履行职业农民培育的重任,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对接地方特色产业结构,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发种养技术、创新创业、电商营销等课程组合,编写了农民看得懂的教材,推行现场模拟、亲身体验、案例引导等教学方法,开办了田间课堂、院坝课堂、农民夜校等“流动课堂”,送教上门,推动职业农民培训延伸入户头、覆盖到园区。近三年,先后培育职业农民800余人,覆盖特色农业产业面积6万多亩。

农村留住了“秀才”

雨后初晴,在苍溪梨博园的果园里,苍溪职中农学专业的45名学生观看了雪梨大户韩茂勇的演示后,正轮起锄头练习挂果期梨树的施肥要领。韩茂勇今年有了一个让他心里美美的称呼:“韩老师”。年前,苍溪职中与他签订了协议,今年起,他就是职中的外聘教师。“每周我都在自己的梨园给职中的学生上一天专业实践课,主要教他们雪梨栽培技术。”

韩茂勇也是苍溪职中农学专业毕业的一名学生,毕业后没有去大城市里闯,而是扎根在家乡,留下来用所学专业知识发展雪梨产业,当时乡亲都说村里留下了“秀才”。如今他的雪梨园近100亩,年产值超过60万元。

据介绍,苍溪每年列支近1000万元职业教育专款,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引导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让专业的“鞋”更合产业的脚。据统计,2017年,全县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50期、12.3万人次。现代农艺、旅游、学前教育、汽修等专业本地就业率超过45%。

“毫不夸张地说,全县20余万特色产业从业人员中80%以上都参加过我县职业教育的技术培训,85%的技术骨干都是我县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生。”苍溪县教科局局长李桥生自豪地说。

教育导报2018-5-29

 

 

前有方向 脚下有路——浙江省海宁卫生学校自信教育纪实 文章下载

前有方向 脚下有路——浙江省海宁卫生学校自信教育纪实

60%的学生,通过五年一贯制升入大学。

20.6%的学生,通过单考单招升入大学。

19.4%的学生,就业,并通过函授或远程就读大学。

一所专门化的中职卫生学校,招生热门,考生及家长舍近求远报读,技能大赛年年夺金摘银,护士执业考证全国前列,99%的就业率,98%的用人单位满意率,学校是怎样成长发展的?是怎样让义务教育阶段竞争中失利的学子,成为充满自信的人生竞争者?

提个人自信:先让动起来,再谈学起来

新生刚入校时,进行一次学习目标及职业的调查,80%的学生很迷茫,为什么选择海卫,为什么学习医药卫生专业?经历过中考的失利,很多人自信心受到一定的打击,于是在海卫的第一课,不是教育学生如何通过努力考上大学,而是自信初始教育四举措重树学生信心!

一是以微笑培养自信,“今天,你微笑了吗?”自信从微笑做起,由教师做引领,通过教师自然亲切的微笑,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对老师这个人有好感,进而喜欢听其讲授知识,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表现,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微笑,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其中包含的是师生的友善和真诚,沟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海卫更鼓励学生要每天微笑,要求头抬起来,胸挺起来,脸笑起来。只有抬起头,灿烂地微笑,才能自信地对待每一天。

二是以问好学习礼仪,会礼仪的人是自信的,问好是海卫学子自信教育的第二步,见到学校的教师,驻足并问好,遇到外来人员时,更要礼貌地问好。问好是件简单的事,当简单的问好成为一种师生的习惯,礼仪逐渐形成,伴随着一系列的“交际礼仪”“护理礼仪”“职业礼仪”课程的开设,学生的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以遵纪树立规则,规则意识是文明的标志,规则意识越强,公民素质越高。新生入学就有序开始规则教育,逐渐培育对规则的认同度。开学第一课是极具海卫特色的军事训练,强纪律观念,树团队意识。随后一系列法治讲座、法院旁听、防火防震演练、校纪校规测试等,规范检查,有效落实,让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四是以活动体验育人,海卫的活动很多,只有你想不到,每个学生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各类大赛云集:职业素质形象大赛、专业技能锦标赛、校园红歌赛、十佳歌手大赛、厨艺大赛、天使助学海报设计赛等,各类社团汇聚:青春藤舞蹈社、本草种植社、药膳空间社、梦想化学社,创业规划社等,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激扬青春,表达个性,展现自我,体验我能,强化竞争力。

微笑绽放脸庞,举止彬彬有礼,行为遵规守纪,活动自信参与,当这样的形态出现在每个人身上时,美丽教师、阳光学生已成为海卫的美丽风景,在这样的环境下,已不需要教师反复叮嘱,学习努力成为每位学子的自我要求,勤学厚德守纪文明成为整个学校的主流。

扬文化自信:先谈讲奉献,再谈重责任

文化是每个人的精神支柱,海卫文化深入人心,育奉献之心,担重托之责,走品牌之路。

多年来,海宁卫校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坚定地跟着党走,结合医药卫生的职业特点,建设海卫特色天使文化,树每个海卫师生的文化自信。

1.育奉献之心

无论你问哪个学生对海卫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他们都会骄傲地告诉你:“选择了海卫,选择了奉献。”这是进校看到的第一句话,鲜红的颜色代表海卫人坚定卫生职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三年的学习生活,海卫学子处处可看到奉献,海卫的教师无私奉献,把爱给了学生,海卫的学子学奉献,并把奉献延伸至职业生涯,于是很多学子在毕业后,会把这句话变成很多的版本:“选择了护理,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医院,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健康事业,选择了奉献!”这就是海卫文化的自信所在。

2.担重托之责

每个走进海卫的人,回头看,就能看到海卫大门后镌刻的黑色大字:“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个学生接受海卫的生命教育,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当明白医药卫生职业肩上所担的是生命的责任时,多学一点知识,多一份生命的希望,多练一份技能,多救治更多的人,于是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需求。

3.走品牌之路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追求品牌的必经之路,“建品牌学校、做品牌教师、育品质学生”是海卫的品牌追求。

海卫的教师处处以品牌化自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因此,海卫教师在全国、省级各项教学能力比赛中勇立潮头。海卫的品牌化追求无声地润泽每个海卫学子,作为海卫的一员,学生自我设计、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增强自信,提高知识技能运用能力,从细节处着手,不断追求卓越。2017年省中职护理技能大赛,夺取四枚金牌中的三枚,另有一枚银牌,两名学生代表浙江参加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再获一金一银,其中张辉同学是以全国总分之冠的成绩夺金,含“金”量十足;2018年省护理技能大赛,海宁卫校再获两金两银,继续保持全省独占鳌头的局面;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连续三年均获金牌。品牌化更表现在海卫学子升入高校及参加工作后,成为学习及工作中的佼佼者。

成人生自信:抬头望远方,低头看脚下的路

随着三年职业教育的实施,在第三年,海卫的毕业生除了毕业的基本条件外,还具有这样的一些素质。

1.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开设天使起航课,使每个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目标,并有为之努力的方向。通过对自我的全面分析,对社会职业环境、社会人才需求的分析,学生会确定一个长远目标(职业目标)及一个短期目标(在校目标),并为之奋斗!

2.有清晰的路径。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路径,知道如何考上高等院校,清楚考哪些科目,明白择业与就业的区别,了解就业需要的条件。因此不同的学习层次,知道不同层次的发展路径。适合继续学习发展的,争取机会到大学深造,可通过“3+4”中升本,“3+2”中升大专学习或单考单招实现。适合直接就业的,实现先就业,并通过函授远程方式提升学历。

3.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三年的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创造新生活的手段,学习是终身职业,终身学习会对自己的人生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毕业后的大部分学子,通过毕业调查反馈,都选择了继续深造,大部分学生完成大专及本科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已硕士毕业,成为大学的护理教师。

4.有对抗挫折的信心。因为海卫给予了许多的平台、足够多的机会,让更多学子经历挫折与失败,体验成功与喜悦。在经历挫折时,有班主任、天使导师、心理氧吧老师以及同学的安慰与帮助,明白挫折是人生路上的泥泞,从而学会对抗挫折,树立自信。

海宁卫校本着对卫生职业教育的坚守、对育才先育人的深刻理解、对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努力、对未来医护人才的期许,以办好人民满意卫生职业教育的决心,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信心,努力通过教育让每个学子都充满自信,明白生活会更好。因为前有方向,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只要迈开双脚,希望和幸福就在远方!

中国教育报2018-5-30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以文育人纪实 文章下载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以文育人纪实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以文育人纪实

一颗小小的种子,从萌芽、生长到收获,需要阳光雨露和精心浇灌。每个学生都是宝贵的种子,如何让这些宝贵的种子健康成长,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梦想。

作为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粮食院校,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粮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专门成立粮食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充分挖掘粮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行业特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模式——“五粮文化育人”理念和“三维协同模式”,并将其运用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学院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9项、省级以上思政类奖项23项,学生参加校外竞赛获国家级别奖项41人次,省级奖项667人次,其中省级以上德育类竞赛获奖230项次,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多次被江西省教育部门授予“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五粮文化育人”理念 播种希望洗礼成长

彭珍,一个来自大山深处的男孩,插秧、农忙、割稻……他自小就对粮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感。作为江西工贸职院的一名学生,2016年起他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始接触五谷粮食画,以五谷画作为介质传播粮食文化。他说,现在才真正懂得粮食不仅是用来食用的,还可以用来感受。

“不忘教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学院党委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凝聚办学特色、探索特色职教路上从未停步。自2012年开始,学院立足办学传统、理念、精神和文化,充分挖掘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进行融通与拓展,形成了“五粮文化育人”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了办学实践中。

粒粒皆辛苦,感知粮缘中的“敬”与“礼”。在江西工贸职院,每名师生都会讲井冈山“朱毛挑粮的故事”、长征途中“一袋干粮的故事”和“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袁隆平的故事。学院把每名学生都看成是种子选手,要求每名学生具备种子般的精神力量,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对生命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憧憬。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每月一次的入党宣誓、每年一次的清明祭扫先烈、每年一次的全院师生“微型马拉松”比赛……春去秋来,周而复始,笃定而执着,学生时刻都能感知到粮缘中的“敬”与“礼”,并内化为对党的“忠”与对国的“爱”。

浓浓稻香情,认识粮情中的“勤”与“俭”。学院积极开展世界粮食日活动、粮食文化寻根活动、爱粮节粮“光盘行动”“节约大比拼”技能竞赛节活动、凌志讲坛、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活动等具有行业气息、院校特色的校园品牌活动,并在活动中融入“绿色、环保”等“勤”与“俭”的理念。

品质赢未来,体味粮品中的“诚”与“信”。学院坚持将学生“诚实”与“守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来培养,通过实行诚信诺言、无手机课堂、无人监考荣誉考场等锤炼学生的诚信品质,并将诚信教育融入了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好人好事和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中,营造“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校园氛围。

粮稳天下安,探究粮安中的“责”与“献”。学院将“粮稳天下安”中“责任”与“奉献”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面向所有学生开设“职业素质修炼”课程,通过活动与项目锤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通过项目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建立专业社团,参与专业活动,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探究责任与奉献;组织学生从学校徒步至小平小道,重走“朱毛挑粮小道”;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见习、企业顶岗实习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成长中感悟责任的意义,在实践中体味奉献的价值。

技艺代代传,成就粮艺中的“传”与“新”。学院通过挖掘、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民间技艺五谷粮食画,形成了以粮食五谷画为核心的粮食文化产业链。成立粮食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粮食文化创意产业园、五谷粮食画双创孵化基地,依托省级五谷画大师工作室,组织师生开展凸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五谷粮食画创作。学生在五谷粮食画的创作中,传承了古老的民间艺术,融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就了“粮艺的传与新”。

“三维协同模式” 精心培育润物无声

为了让“五粮文化育人”理念落地生根,江西工贸职院从教学育人、实践育人和环境育人三个维度,系统设计粮食文化育人的具体载体和方法,形成11个育人平台,创设19个生动鲜活的育人形式,挖掘整理68项教育素材,构建粮食文化育人的“三维协同模式”,真正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依托两大课堂,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育人。“第一课堂”即课程教学,江西工贸职院针对全院所有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了“粮食通识”必修课程,针对部分兴趣更加浓厚的学生开设了3门粮食食品类公共选修课程,还将粮食文化育人融入了通用职业能力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文化育人的有机贯通。彭珍感慨地说:“老师用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故事,教导我们要有种子精神,成为种子选手,这对我影响很大。”

学生社团、世界粮食日、粮食文化寻根等特色校园活动,是粮食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学院品牌社团粮食传统文化协会开展的粮食主题书法作品展、粮食主题诗歌朗诵比赛等系列活动,生动展示了爱国爱粮、诚信至上、传承创新、奋斗进取的粮食文化内涵。

依托两大实践,推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社会实践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平台,为提升社会实践的文化育人功能,江西工贸职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专业见习、企业顶岗实习、技术服务、粮食科技周进社区、“点对点文化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实现了传统粮食文化与现代职业文化的融合。

学院还搭建了粮食文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成立了粮食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粮食文化创意产业园、五谷粮食画双创孵化基地、五谷画大师工作室,挖掘、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民间技艺——五谷粮食画,用艺术作品的形式,画眼前的事、写行业的实、表心中的情。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育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了中华粮食传统技艺,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粮食精神艺术产品。

依托两大环境,贯彻潜移默化环境育人。校园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课堂,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方面。走进江西工贸职院的校园,粮食文化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教学楼、实训室、食堂、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各个场所处处体现着“五粮文化育人”理念,尤其是以“穿越”为主题的粮食文化长廊,以繁体“丰”字为主题雕塑的粮食文化名人系列雕塑等文化景观设计,实现了粮食文化在校园景观的“硬着陆”,师生置身其中,滋养心灵、温润品行。

在建设校园物质环境的同时,学院还借助新媒体技术重点打造了网站专题《E米空间》、广播专题《五谷史话》、微信公众号三大校园宣传媒体,推进文化制度建设和宣传,构建粮食特色校园精神环境,增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全过程融入优秀文化 谷韵魅力内化于心

学院自觉承担起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任,构建“五粮文化育人”体系,启动“一廊一园”项目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优秀粮食文化内化于学生心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

在教学中,学院始终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主动对接国家和江西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企业成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昌南工业园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达100多个,学院整体科研实力不断攀升。2017年,学院荣获江西省第十五批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学院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以职业需求为标准,将“五粮文化育人”理念融入教学计划、课程、教材等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修炼”“岗前适应性训练”等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积极推进省级优质院校专业群建设,优化落地“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连续14年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2017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23项,其中国家级别奖项2项;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获奖49人次,荣获省级思政类奖项8项、省级辅导员类奖项3项;学院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江西省直属机关第十四届文明单位等诸多荣誉称号。

育人就如同培育一粒种子,校园文化就是滋养种子实现梦想的养分。而时刻把立德树人放在心头的校园文化,就是江西工贸职院的办学初心。

中国教育报2018-5-31

 

 

青海:职业教育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文章下载

青海:职业教育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改革开放40年,青海省职业教育经过起步奋斗、调整完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规模扩大到内涵发展的跨越,谱写出改革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湟中职业教育中心坐落于西宁市多巴新城,校园面积达21公顷,绿荫环绕、鸟语花香下传出阵阵读书声,这里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学校已经开设医药卫生、能源与新能源等12大类26个专业,其中护理、民间传统工艺等六个专业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业,拥有140个专业实训室,169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结合各专业特色进行了合理的课程设计,制定了明确的培养计划。

湟中职业教育中心中医学教师 钟光英:"第一年开设的课程有一些最基本的中医理论基础课,第二年开创一些中医基础操作技能课。第三年到医院去实践,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都能进入工作岗位或者是直接进行继续再教育学历。"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不仅设置了适合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骨干专业,也配有符合地方特色发展的传统专业。专门开设的民间传统工艺课程,成为学校特色专业。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从零基础,到现在已经能较好地独立完成民间传统工艺作品的设计制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所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实训等各方面已经初具规模的职业教育中心,是由原先的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而成,也是我省新时代青海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湟中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 吴永德:"通过三校合一,湟中职教中心整合了湟中县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的投入,给学生专业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一个环境。升学率和就业率都能达到98%以上。"

湟中职业教育中心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同时,学校还积极与一流高校支教团合作,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驻青海湟中职业教育中心分队队长 丁超凡:"我们觉得应该针对学生的一个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层次、多维度的培养还有评价体系。使得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真正喜欢,乐意去学习,乃至于愿意去为它奋斗一生的这样的一个领域和平台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上,更注重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方向培养。为了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7家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育人新局面。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学生 张天亮:"学校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打造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使我们更好的立足于交通运输行业,面向社会提高我们的社会适应性。"

中锐网络青海就业经理 杨鑫:"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实践的场地,以项目式或者任务式这种教学来作为基准来进行,已经有五名学生分别在青海的分公司,以及在甘肃兰州分公司进行入职了。"

在教师队伍的储备和建设中,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互聘互用“双师型”教师、开展高水平专业建设,充分发挥了职业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功能。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黄平:"今后以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为抓手推进院校,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学院打造成区域离不开行业都认同国际交流的优质院校。"

在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中,青海职业教育走过了起步奋斗、调整完善、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在不断改革实践中,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办学条件逐步优化,产教融合日益深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和提升。

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 荆德刚:"我们从1978年我们职业教育的人数不到一万人,到现在2017年,我们职业教育在校生数现在10万人,这个变化应该说是翻天覆地的。未来,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产教融合方面,跟企业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把我们的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打通我们职业教育上高等学校的立交桥,提高我们青海职业教育的质量。"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2018-5-28

 

 

聚焦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闽菜”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文章下载

聚焦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闽菜”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构建长效机制 行企标准育人

——聚焦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闽菜”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闽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历经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风味菜形成菜系。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以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别具一格,曾多次出现在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国政要的国宴上。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闽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统。

可是,曾经辉煌的闽菜,如今日渐式微,面临着创新无力、一线厨师流失、人才断层、闽菜文化研究落后等诸多问题。基于此,2015年福州市政府部门责成市商务部门牵头协调,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负责,启动《福州市闽菜技艺文化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制定工作。这部走在全国前列的、以保护区域内优秀传统技艺文化为宗旨的地方性法规,为重振闽菜技艺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作为推进这项重大工程的载体,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依托办学传统优势,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探索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学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成功之路。在重振闽菜技艺的同时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

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的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于1859年(清咸丰九年)创办的东亚首所私立女子学校——毓英女子初级中学。新中国成立以来,这所走过百年沧桑的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历经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艰苦创业并发展壮大、新世纪以来的内涵提升,走过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累计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学校是福建省首批国家级别重点职专、全国首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示范学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单位、“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项目学校”。学校曾先后荣获福建省文明学校、福州市文明学校、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学校、福州市绿色学校、福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福州市平安校园、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先进职工之家、福州市书法篆刻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以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学校和“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为项目抓手,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学校始终秉持“以改革谋发展,以创新求突破,用文化体现价值,用行动改变现状”的工作理念,紧紧把握福建省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了7大类19个专业。主要涵盖工艺美术和旅游两大专业门类,其中包括两个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两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民族工艺品制作(寿山石雕)和民族工艺品制作(脱胎漆器)专业,在2017年、2018年分别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特等奖。

学校致力于努力实现“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区域教育,打造一流旅游、工艺人才教育基地”的工作目标,融通政府资源、融合产教优势,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育人,拥有导游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工艺美术专业省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烹饪专业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旅游专业省级中等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等,同时建有智慧旅游教育创新实训基地、旅游专业名师工作室和“非遗”专业大师工作坊等政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闯出示范新路子,在职业能力培育上开辟示范新土壤。

实践篇

1.推动相关领域法规建设,搭建政、企、行、校共建平台。

2017年11月经福州市人大机构通过,福建省人大机构批准《福州市闽菜技艺文化保护规定》,将政府行政、企业经营与学校办学三种行为,在振兴闽菜的目标下,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学校立足于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着眼于完善职业教育培养行业急需人才的政、企、校联动机制,统筹推进课题攻关与“规定”起草,以课题实践问题引导“规定”基本框架的形成。为此,在“规定”长达两年的起草过程中,学校领导广泛接触各利益相关方,最终随着各相关方对于职业教育发展共识的不断深化,搭建起了一个政、教、行、企四方联手发展职业教育的跨界平台。工作推进过程中取得的主要经验,均写入“规定”,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2.运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人员稳定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是福州市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与行业指导委员会的秘书长单位。学校激活平台运作初步完成了教学团队建设。

学校着力改变以往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各上各课”,充其量只是在形式上形成“1+1”的双师结构的现象,以“教学同台、研讨同桌、技能互学、素养互补”四项举措,促进企业教师“人在心在”,将“融合型”双师教学团队的建设导向深层次。

3.以时代先进性衡量与筛选闽菜传统文化进入课堂。

闽菜文化,是福州区域文化尤其是“三坊七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特别是豪门生活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使之服务于现代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要有所取舍。对闽菜传统文化,学校一向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诞生于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涵,已经不适应或者不符合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传承与创新,就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在今天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的新内涵,这样才能使传统闽菜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从而对我们培育新时代闽菜技艺与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创新篇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促进地方保护法规出台。

闽菜技艺与文化传承的立法把职业教育纳入法治轨道,纳入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同时,市政府商务管理部门责成并指导中职学校负责地方专项法规《福州市闽菜技艺文化保护规定》的编制,学校专业骨干教师承担起草任务的过程中,同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地方法规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该法规的顺利出台,使得学校声誉与教师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显著提升。

2.基于法规与利益双动能的长效性校企合作机制的成功构建。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双赢愿景,由于双方体制机制、视野以及诉求的不尽相同,并非总能自然达成。学校立足于职业背景的教学团队建设、立足于职业任务的项目课程建构、立足于职业工做标准的质量评价、立足于职业使命的技艺与文化传承,这四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推进,标志着“法规引领”和“意愿导向”双动能驱动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成功构建。

成果篇

学校“闽菜”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福州市烹饪专业教育中异军突起,短短两年时间内便独树一帜,并在专业领域发挥着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中餐烹饪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输送往福州各大星级酒店,分布于聚春园大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福州万达威斯汀酒店、福州中庚喜来登酒店、福州世纪金源大饭店、福州世茂洲际酒店等口碑酒店一线岗位,为传承与发展闽菜技艺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特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用人单位对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毕业生的普遍评价。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良好效应,近三年,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西餐烹饪专业招生规模持续攀升,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烹饪专业内涵提升和品牌建设。

学校连续三年(2015—2017年)承办福建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烹饪项目竞赛,连续七年(2011—2017年)承办福州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烹饪项目竞赛。

2016年6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赛项上,黄灵亮老师带领团队代表福建参赛,获得一金一银三铜的好成绩,其中金牌是以闽菜传统技艺和味型为基奠,通过中西结合来发扬闽菜文化。

2017年6月,黄灵亮老师在福建省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亚明杯”创新菜品交流比赛中带领团队获得6枚创新菜品金奖。

2017年9月,中国烹饪协会世厨联青年厨师委员会成立,黄灵亮老师被推举为中国烹饪协会世厨联青年厨师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被任命为福建区域负责人。

2017年10月,第三届中国酒店及餐饮业职业教育国际论坛在重庆举办,由于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和黄灵亮老师个人在福建地区的突出贡献,经过专家评委会严格审查、考核,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最终被中国烹饪协会、全国餐饮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评为“全国餐饮职业教育优秀院校”,黄灵亮老师被评为“全国餐饮职业教育优秀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8-5-17

 

 

俄罗斯职业教育质量的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源起、模式及关系 文章下载

俄罗斯职业教育质量的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源起、模式及关系

内容提要:俄罗斯在职业教育质量管理领域不仅创建了关注“合格”的政府评估体系,而且创建了关注“排名”的社会评估体系。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在产生的原因、主体、方法等方面多有差异。为了完成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致要求,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机构通力合作:政府评估是社会评估的基础,社会评估是政府评估的有益补充。

自199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颁布与实施以来,俄罗斯准政府机构通过行使“有能力,完全不顾别人的反对实现目标”[1]的官僚权力,构建了相对比较完善的、自上而下的政府问责机制,即政府评估体系。“官僚的权力要想实现合法化,只能通过增补那些同行团体中的‘有道德的’权力到委员会”。[2]最近几年,随着“教育解国家化”思潮的发展及教育机构自主权的扩大,俄罗斯创建了社会问责机制,即自下而上的社会评估体系。时至今日,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机构通力合作,协同为教育消费者提供客观、全面的教育质量信息,帮助教育管理者做出更具合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决议。

一、关注“合格”的政府评估

政府评估,即准政府机构对申请参加评估的所有职业院校进行质量判断的活动。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是政府评估的主要依据,它与俄罗斯对职业院校在办学条件、划分类型与类别等方面的指标要求都是预先设定的,是一种事前的约定性标准。职业院校只需使其提供的服务达到这些标准的要求,该服务即被认为是合格的且有质量的,职业院校随之被授予开展教育活动的系列资格。俄罗斯职业教育质量的政府评估是关注“合格”的评估。

(一)政府评估的缘起

由于俄罗斯职业院校的类别多样化,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所以,政府部门不仅需要引导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资源及状况在教育服务市场中准确定位,而且需要对职业院校的经费使用状况及收益进行问责。政府评估是促进职业院校合理定位和回应政府问责的重要工具。

1.教育机构合理定位的需要

为了回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与国际职业教育结构接轨,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时期的优秀教育传统,创建了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机构:中等技术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伴随着职业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其招生对象、教育大纲、教育活动、培养内容及财政拨款亦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职业教育机构多样化发展不仅涉及学校定位问题——哪些学校是中等技术学校,哪些是高等专科学校等,而且涉及需求者选择的多样化:受教育者去哪里学习、雇主在清晰了解自身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去哪类学校招人等。199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教育机构的国家地位(按其实施的教育大纲的层次和专业方向而定的该教育机构的类型、类别)在对其进行政府评估后予以确定。[3]

2.教育机构回应政府问责的需要

俄罗斯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拨款一般遵循“政府评估—确定教育机构的类型与类别—确定该类型与类别的教育机构用于每名学生的费用—制定政府拨款标准”这一程序,政府评估是确定拨款数额的基础。除此之外,如果职业院校培养质量不达要求,国家可以通过教育管理部门对该院校提出诉讼,要求该院校赔偿其他教育机构在培养这些毕业生所需的追加费用。“不仅仅是谁付账谁点唱,而且付账的方式也是怎么唱的决定因素。”[4]所以,职业院校在获得拨款的同时,需要向上级管理机构提交资源使用情况及结果的信息。不管从外部——国家需要获得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全面信息,还是从内部——教育机构应对外在压力及内在发展需求而言,俄罗斯需要这种质量评估机制。

(二)政府评估的环节

199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规定,教育机构创立的程序及活动章程要经过认可(лицензирование)、鉴定(аттестация)和国家认定(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аккредитация)等三个连续的环节。通过认可,职业院校可以获得开展教育活动的许可证和参加鉴定的资格;通过鉴定,职业院校可以获得进入国家认定程序的鉴定证书;通过国家认定,教育机构可以获得国家认定证书及为毕业生颁发国家统一样式毕业证书的权力。认可、鉴定和国家认定相互依存、依次递进,共同构成政府评估的完整进程。办学许可证、鉴定证书和认定证书的有效期限都是五年,证书满期后,职业院校需要申请再认可、鉴定或国家认定,迎接新一轮的评估。

1.认可——对基本办学条件的认可

认可由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检察署、俄罗斯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关(简称为认可机构)组织实施。其中,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检察署(Федеральная служба по надзору в сфере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науки)创建于2004年,隶属于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下设包括“教育质量评估程序及技术部”在内的28个部门,行使对教育质量进行国家监控的职能。在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检察署成立之前,俄罗斯学校国家鉴定督导司是实施质量管理的主要机构。认可的目的是检查已注册的职业院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条件(例如防疫和卫生标准、校舍、学生和工作人员的保健等)是否符合预定的、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相应要求。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基建标准、教学场地设备、保障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学生及教育工作人员的卫生健康保健、教师受教育程度和人员编制。

为了确保认可活动的顺利进行,得出客观可靠的认可结论,俄罗斯采取了若干举措。一方面,保障提交信息的真实性。《教育活动认可条例》规定,办学许可证申请人要确保提交材料的可靠性和填写资料的正确性。如果达不到此要求,该机构的认可活动会被中止两个月。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合作。认可机构与联邦税务局、联邦财务部、联邦医疗—生物所、从事土地测量与绘图工作的联邦行政部门合作,[5]认可进程中以这些机构得出的相关结论为重要参考依据。除此之外,相关专业社会机构的代表亦有权参与评审教育机构提交的材料,他们基于参观学校,与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座谈等方式开展实地考察,分析并检查提交的文本材料的真实性并得出专家结论。认可机构在专家结论的基础上做出为职业院校“颁发许可证(拒绝颁发许可证)”的决定,并将职业院校的注册信息、申请材料及最后的认可结果公布到认可机构的官方网站上,以便于利益相关者查阅。

2.鉴定——对教学质量的鉴定

鉴定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检察署对已获得办学许可证的职业院校的培养内容及水平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预定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活动。鉴定的目的是保证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达到国家预定的最低标准。鉴定需遵循客观、独立及公开的原则,每五年进行一次。鉴定费用由申请鉴定的职业院校支付。对刚成立的职业院校来讲,其第一次鉴定要在它获得办学许可证至少三年之后,且在第一届学生毕业后进行。

鉴定由职业院校自我评估、鉴定委员会的外部鉴定和得出鉴定结论三个连续的步骤构成。第一,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职业院校依据一定的检查项目对自身培养内容、水平的检测,其目的是确定职业院校对参加外部鉴定的准备情况,促进职业院校构建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形成统一的有关俄罗斯职业院校质量信息的中心数据库,节省鉴定费用。第二,外部鉴定。鉴定委员会基于职业院校提交的自我评估报告等材料对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的成员不仅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或)地方自治机关的代表,还包括职业院校的管理者、国家—社会组织代表、教学方法协会代表等。第三,得出鉴定结论。基于鉴定委员会成员的鉴定报告,形成鉴定结论。如果职业院校获得了否定的鉴定结论,那么,该学校需要制订改进不符合国家教育标准的教育活动的计划,并将与该计划相关的信息提交给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检察署。如果职业院校对给出的否定结论不满意,可以依照法定程序提出上诉,在获得否定结论的12个月后申请再次鉴定。

3.国家认定——对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估

国家认定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简称为认定机构)对已获得办学许可证和通过鉴定的职业院校的国家地位的认定过程,是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认定结论是确定职业学校所属的类型与类别的基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过去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改为联邦、地区与地方三级管理。所以,在教育质量评估领域,俄罗斯建立了多层次的认定模式:由俄罗斯国家教育认定署(Национальное аккредитацион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в сфере образования)负责对隶属于联邦(中央)教育管理机构的职业院校进行国家认定;由俄罗斯联邦主体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对隶属于它的职业院校实施国家认定;由联邦(中央)教育管理机构或联邦(中央)教育管理机构委托的联邦主体教育管理国家机构对非国立职业院校实施国家认定。

为了保障国家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组建了每年都予以更新和完善的国家认定中心数据库,该数据库为认定机构实施质量检查提供信息保障。“国家认定的分析材料是基于职业院校提交的文件、国家认定中心数据库中与该机构申请地位相一致的类别指标等信息的总和”。[6]在对认定材料进行审查的基础上,认定机构得出是否向职业院校颁发国家认定证书的决议。国家认定证书是一个文件,该文件可以证明教育机构所属类型与类别,证明该机构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水平符合联邦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要求,证明职业院校有权力给毕业生颁发国家统一样式的相应水平的毕业证书。

(三)政府评估的意义

1.保障最低教育质量

首先,俄罗斯通过政府评估,“筛选”出达不到最低质量要求的职业院校,并要求这些院校制订相关计划以改进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教育活动。这有利于保障职业院校达成最低质量要求。其次,俄罗斯通过政府评估,给予顺利通过政府评估的教育机构一定的奖励:国家财政拨款、办学许可证以及为毕业生颁发国家统一样式的毕业证书的权力。“奖励本身就能引起变化与提高”,[7]这些奖励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及其教职员工的质量责任感。最后,政府评估是一种分类评估,它旨在依据一定的类别与类型指标对申请评估的机构进行分类,这有利于教育机构的合理定位,防止教育无序发展带来的质量危机。

2.促进职业院校构建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如上文所述,自我评估是职业院校参与质量鉴定的必要条件,其创建目标之一是促进职业院校构建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政府评估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推动学校自觉构建内部监控体系以担负保障教育质量的职责,提升学校保障教育质量的能力。以伏尔加格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及国际ISO9000族标准,创建了包括内部审计、教学督导、学生考核及自我评估等在内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对“输入”层面的教师及财政投入,“过程”层面的教育大纲的设计,“输出”层面的毕业生考核及雇主意见等进行全面、定期的常规检查,实现了学校及员工的质量责任担当,生成并促进了学校质量文化的发展。

二、关注“排名”的社会评估

社会评估是指政府与学校之外的专业评估机构依据一定的目的,有选择地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判断,并提出改进意见的活动。“今天,在建立社会参与教育管理机制的背景下,为国立与私立教育机构创建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估方法成为教育体系改革中最有争议的问题。社会排名是社会参与教育管理的重要机制之一”。[8]与关注“合格”政府评估不同,社会评估的重要方法是依据质量评估结果对职业院校进行排名。

(一)社会评估的缘起

社会评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既是“教育解国家化”思潮的产物,是教育政策的国家—社会共管原则在质量管理领域的反映,亦是职业院校主动发起的、以提高教育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的运动的产物。

1.教育的解国家化

“教育解国家化”即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性利用和管理,改变国家作为教育改革行动的唯一缔造者和主体的状态,使教育不再仅是一种国家活动,而是使其成为利益相关者共同涉足的国家—社会共管领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1992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将国家—社会共管教育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提高了国家—社会共管教育的地位。“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是一种教育领域的政治措施,任何政治措施本身都代表或蕴涵着政府对于教育事务和教育问题的一种价值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鼓励什么或禁止什么的一种价值选择。”[9]俄罗斯政府鼓励并支持教育质量社会评估这一做法与苏联解体后“教育解国家化”的教育思潮相呼应,并受教育“国家—社会”共管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2.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

社会评估这一政策之所以得到支持和实施,除了受国家—社会共管的价值取向指导外,还受制于职业院校对自身利益的呼求。最近几年,职业院校不断扩大的自主权将学校推向了改革的前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生存发展的压力,职业院校之间展开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政府评估的目标之一是确定教育机构的类型与类别。它在帮助教育机构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10]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职业院校主动寻求专业社会评估机构的帮助,以求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获得专业支持以制定促进本校发展的具体举措”,[11]通过赶超型的发展模式、优质的教育服务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进而维护和稳固本校在教育服务市场上的良好形象。

(二)社会评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社会评估政策的形成

由于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央集权国家,且公民社会的构建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十几年内,质量保障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国家手中,社会力量制定质量标准及参与质量检查的行为是有限的,社会力量参与质量保障的权力是微弱的。独立于政府评估之外的社会评估是最近几年才被鼓励和推行的。

另外,俄罗斯拥有悠久的中央集权制管理文化,久远的文化给国民造成一种文化惯性,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家远远大于社会。在公民社会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在构架职业教育质量社会评估体系时,俄罗斯依靠国家权力(例如立法、制定条例与建议等)来制定社会评估政策,保证社会评估行为的合法性,推动社会评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例如,2009年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部长与俄罗斯工业企业家联盟主席合联名签署了《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社会评估体系的条例》,该条例规定了俄罗斯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社会评估体系的原则、目的和方式。[12]除此之外,2013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关于创建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工作质量的社会评估体系》、《对教育机构工作质量施以社会评估的方法建议》等法规条例将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权力合法化、评估方式规范化。

2.社会评估的模式

目前,在俄罗斯职业教育领域,初步成型的社会评估模式主要有两种:教育大纲质量的社会评估、教育机构工作质量的社会评估。

第一,教育大纲质量的社会评估。博洛尼亚宣言建议,教育质量评估应该由经过国家教育管理机关承认的具有独立性的机构实施。2003年,俄罗斯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并于2005年创建了教育质量社会检查及事业发展署(Агентство по общественному Контролю Качества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и Развитию Карьеры,简称АККОРК),它是俄罗斯第一所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专业社会评估的机构。目前,教育质量社会检查及事业发展署已成为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的下属成员,成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亚太地区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欧洲数字化学习质量研究基金会、欧亚教育质量保证网络、中欧和东欧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网络的正式会员。教育质量社会检查及事业发展署提供的服务包括:对教育大纲质量进行专业的社会评估;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审计与认证;管理咨询等等。

在“教育大纲质量的社会评估”中,教育质量社会检查及事业发展署既是评估的实施者,也是评估指标的制定者。社会评估的实施阶段有三个。第一阶段,依据评估指标,教育机构会开展自我评估或填写相关的问卷,并提交相关的报告和重要文件。这些文件是专家快速、全面了解该校质量信息的重要来源。第二阶段是专家进入职业院校进行现场考察,分析学校提交的信息,并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的访谈等获得更深入的质量信息。第三阶段:召开“圆桌会议”,得出检查结论,在检查结论中会标明该教育机构的发展优势及劣势,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和举措。

在实施社会评估时,教育质量社会检查及事业发展署需要遵循几个主要原则:(1)诚实及独立性原则,即该机构开展社会评估的过程是独立的,不受政府的控制,是公正的。(2)有效性,即该机构得出的检查结论可以保障学校有效调整未来的教育活动。(3)责任感,即该机构的活动是透明的,该机构需要将有关评估的文件和方法的信息公布到网站上。(4)对职业院校的多样性和自主性进行认证,即该机构在对职业院校的质量进行检查时,要特别关注职业院校的多样性及其开展教育活动的自主权。(5)鼓励社会合作,即该机构促进吸引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质量评估过程:学生、雇主、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代表。

第二,教育机构工作质量的社会评估。2013年10月14日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副部长巴瓦卡(А.Б.Повалко)批准了《对教育机构工作质量施以社会评估的方法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明确了对教育机构工作质量施以社会评估的主要目的:第一,满足学生及其家长择校的需要;第二,满足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竞争力的需要。除此之外,《建议》规定了社会评估的主体、参与机构以及评估的方法。

独立于政府组织之外的专业评估机构是社会评估的主体,社区理事会、实施教育管理职能的俄罗斯联邦权力执行机关和地方自我管理机关是社会评估的主要参与机构。在评估中,这些机构各执其责,分工协作,且政府部门对社会评估的介入是有限的。因为政府机构虽然有权参与质量评估,但是它们并未踏入社会评估实施的核心区域,只在外围负责一些服务型工作。这可以从社会评估主体及参与机构的主要职责分配中看出。专业评估机构主要职责在于:制订对教育机构进行排名的方法和程序;按照教育机构的要求,检测教育质量;分析社会评估结果,依据评估结果为教育机构制订促进其未来发展的建议等。社区理事会的职责在于:在专家的参与下,组织讨论质量评估标准;在地区一级编制申请参加教育质量社会评估的教育机构的清单等。实施教育管理职能的俄罗斯联邦权力执行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的职责在于:管理社区理事会的活动;将参与社会评估的教育机构的名单公布在地区一级教育管理机构的网站上;保障在相关电子网站上公开教育质量社会评估的结果等。

“对所有类别的教育机构及其教育大纲进行排名是教育机构工作质量社会评估的主要方式,包括使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的教育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排名。”[13]排名是对教育机构工作质量实施社会评估的主要方法,也即专业社会评估机构依据教育机构工作质量指标及每一指标的分值及权重,逐项检查教育机构的工作质量并为其打分,在打分的基础上对参加评估的教育机构进行排名。由于地区的教育发展特点及利益相关者对质量评估的需求不同,教育机构工作质量的社会评估标准及指标具有区域差异性。以科米共和国为例,其职业教育机构工作质量的社会评估标准有:有关机构信息的开放性和准入性;学习条件的舒适性及获得服务的准入性,包括针对残疾人的服务;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善良、礼貌和能力;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教育机构活动结果。

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及提高评估的公信力,专业社会评估机构在实施评估时,需要做到信息公开。首先,专业社会评估机构必须公开对教育机构进行社会评估的方法、工具、评估指标,以及每个特定指标的分值和权重等信息。其次,在对同一类型教育机构进行排名时,专业社会评估机构需要以某类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导向,确定评估指标的优先项及权重。最后,被公开的评估信息应该包括相应的反馈机制:专业社会评估机构需要针对评估结果,对被评估对象做出相关解释;教育机构需要对专业社会评估机构解释自身公开报告的信息参数,亦需要对利益相关者就取得的分值进行解释。

(三)社会评估的意义

1.凸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

准政府机构通过认可、鉴定与国家认定三个环节,对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进行考查。测量综合实力可能会使专业或大纲的优势和不足相抵消,从而使得学校之间的专业或大纲差异和特点变得模糊。与此不同,社会评估将评估对象聚焦于职业院校的某专业职业教育大纲或教育机构的工作质量,评估关注的焦点更明确。这有利于凸显某所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及专业特色,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择校或专业。另外,在对同一类型教育机构工作质量实施社会评估时,专业社会评估机构以某类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为导向,确定评估指标的优先项及权重,即评估指标与评估质量信息的服务对象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也成为教育机构工作质量社会评估的关注焦点,这有利于提高利益相关者获取的质量信息水平。

2.促进质量保障的社会治理

《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规定,应该通过加强国家权力机关、教育管理机关与社会各界力量的合作来保障优质的教育质量,指出只有在教育体系与国民经济、文化、科学、利益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代表、家长及其雇主的经常协作中,才可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社会评估是独立于政府评估之外的一种评估模式。作为社会评估主体的教育质量社会检查及事业发展署、独立于政府组织之外的专业评估机构等都是代表公众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自治性的合法组织。在社会评估中,专业社会评估机构是评估的主体,它以“主导方”的身份,而不是“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教育质量评估这一公共话语体系。俄罗斯职业教育质量社会评估政策的实施是俄罗斯实施社会治理的重要反映。

三、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的关系

政府评估与社会评估是俄罗斯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估的主要形式。在保障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活动中,政府评估是社会评估的基础,社会评估是政府评估的重要补充。

(一)政府评估是社会评估的基础

由于俄罗斯拥有长达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制的传统,所以,虽然进行了政治民主化改革,但是它目前仍处于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态势。俄罗斯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虽然已经不再由政府单一主导,但是政府评估仍然占据权威地位,是社会评估的基础。

1.政府评估中使用社会评估结果的有限性

目前,俄罗斯既创建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政府评估机制,也创建了社会评估机制,且社会评估的结论是准政府机构得出政府评估结论的重要参照。但是,依据2013年《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的规定,政府评估之外的评估结果不能“中止或取缔代表学校有资格开展教育活动的许可证,中止或剥夺学校的国家认定证书”,[14]即社会评估结论不能改变重要的教育行政决策。正如社会学家本奇(Bengea)所言,“谁有最大的木棍(实力最强),谁最有可能定义质量。”[15]在俄罗斯职业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估体系中。国家的“赤裸裸的权力”及“官僚的权力”占据了质量管理的制高点。

2.政府评估对职业院校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由于政府垄断了关乎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最核心资源:国家预算拨款、办学许可证、给毕业生颁发国家统一样式的毕业证书的权力,进而控制了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命门”,所以,政府评估对职业院校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决定性的。职业院校可以不参加社会评估,但是不得不参加政府评估。顺利通过政府评估是职业院校在教育服务市场立足的根本。

3.社会评估为职业院校通过政府评估做准备

教育质量社会检查及事业发展署及区域性的专业社会评估机构虽然具有第三方的性质,但是在社会评估的实施中,仍然不能忽视政府评估对职业院校的影响。专业社会评估机构有时依据由行政力量主导制定的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当评估结果不符合国家要求时,专业社会评估机构可以为学校指出不足及劣势,并提供改进和完善教育质量的专业建议。

(二)社会评估是政府评估的有益补充

政府评估在保障每名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保证联邦统一教育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在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能为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建议,不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便于择校或专业的质量信息。社会评估是俄罗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质量评估形式,它的实施有利于弥补政府评估的缺陷。社会评估是政府评估的有益补充,它的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为政府评估提供帮助

“对于质量机构来说,能够使得评估过程及结果合法化是它们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它们需要学术界的支持,来组成一个同行评议所需的身体力行的评估团,并在院校间为已得出的决议达成共识。”[16]教育质量社会检查及事业发展署与区域性的专业社会评估机构是独立于政府与学校的第三方机构,其成员不仅包括雇主、学生代表,还包括专门从事质量评估研究的专家。专业社会评估机构在实施评估时,可以更好地保持价值中立,较多地体现价值多元取向。自2011年起,在政府评估中,国家质量认可、鉴定和认定机构可以参考专业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得出质量检查结论。

2.为教育机构提供帮助

专业社会评估机构为教育机构提供专业建设方面的帮助。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应该具有问题诊断、监督、导向和促进其发展的功能。政府评估通过认可、鉴定和国家认定等环节主要发挥问题诊断及监督功能,找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教育行为,并不为教育机构提供质量改进的建议。与此不同,专业社会评估机构在实施评估时,一方面,吸引来自学术界的专家参与评估,他们熟知教育构成并了解某一专业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努力吸引学生参与评估,希望用学生的视角来评价教育质量。专业社会评估机构会依据质量评估结果,为职业院校准备改进教育质量的专业建议,并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其进行再次评估,分析质量改进建议的执行及完成情况。

社会评估为职业院校提供获取预算外资金的机会。由于政府评估是一种“合格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职业院校的创新机制的发展,不利于在职业院校之间创建良好的竞争环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职业教育经费模式正由官僚模式向市场模式过渡。“所谓官僚模式,是指资源根据政府明确规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院校……而市场模式是指院校的生存直接依靠出卖学术服务的做法。”[17]目前,职业院校既可以获得俄罗斯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划拨的教育经费,亦可以通过有偿教育服务等方式获取预算外资金。顺利通过政府评估是职业院校获得国家预算拨款的重要途径。社会评估通过将某所职业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较,凸显其办学特色、专业特色以及教育大纲,办学特色与优质教育大纲,它是帮助职业院校在市场份额中获得更多的“蛋糕”、预算外资金的重要手段。

3.为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帮助

政府评估是一种合格评估,它通过预定的质量要求将所有申请参加评估的职业院校划分为质量合格的和不合格的两大类,并没有依据其质量高低将“质量合格”的职业院校进行排名或选优。与此不同,关注排名的社会评估允许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论是将要毕业的中学生,还是招收毕业生进公司工作的雇主,允许他们了解到,谁更好,谁在教育服务市场上更差一些。[18]此外,与对职业院校的综合实力进行考查的政府评估不同,社会评估将评估对象聚焦于教育机构的某专业职业教育大纲或教育机构的工作质量。这有利于凸显职业院校的特色,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择校或专业。

外国教育研究2018-5-25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