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技能培训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xx职业学校

题目:如何写好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答卷

资料提供时间:2024-01-19

目录

更多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因电而生 倚电共兴 培养优秀电力人才 文章下载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 因电而生 倚电共兴 培养优秀电力人才

聚才引智,建“双碳”强校,产教融合谱“双高”新篇。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重庆电力高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西部地区以能源电力为办学特色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实现“双碳”目标、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产教融合、加快人才培养、确保就业服务“不断线”,以高质量职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学校前身为重庆电气工业学校,于1953年5月成立,是全国首批7所电力中等专业学校之一。目前是由重庆市政府部门主办,重庆市教育部门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共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历经70年发展,因电而生,倚电共兴,坚持“立足电力,服务重庆,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始终深耕能源电力行业,形成了“校企一家,联合育人”的办学特色,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

服务实现“双碳”目标

涵养人才“蓄水池”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无论是低碳环保新兴行业,还是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电力行业,都需要涵养人才“蓄水池”,充足的人才保障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重庆电力高专积极服务实现“双碳”目标,着力打造服务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学校不断优化“双碳”专业布局,以提升“双碳”素养为核心,重构“共基础、分方向、互拓展”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动风光互补、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赛项培育,着力培养服务实现“双碳”目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加大“双碳”领域人才引培上,学校积极构建“双碳”师资体系,发挥新能源装备技术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带头作用,参与电力行业的专业标准、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制定,把“双碳”理念贯穿师资队伍培养全过程,精准引进“双碳”领域紧缺的一线专家、技术骨干,聘请电力企业高端人才到校担任产业教授。推进校企“1+1”双组合的专业带头人模式,推动校企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产教优秀人才柔性流动。

深化“双碳”联合培养,推动“双碳”领域产教融合。学校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联合牵头成立重庆电力职教集团;与重庆能源工会联手发起重庆电力行业产教合联盟,打造电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工业园区等联合牵头打造重庆市先进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与重庆市巴南区、重庆智慧总部新城等联合牵头建设成渝地区平急一体化产教联合体;在电力装备材料、电力应急保障领域开展合作,与国网重庆综合能源等企业共建重庆市“能源碳中和产业学院”“能源碳中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快培养“双碳”领域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加强“双碳”国际交流,推动“双碳”领域服务输出。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理工学院共建国际学院,培养“双碳”领域国际学生;与德国施耐德电气共建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牵头编写坦桑尼亚国家职教体系的电气工程类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发多语种在线开放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主动为塔吉克斯坦丹哥拉变电站、印度尼西亚中爪哇(Cilacap)电厂等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积极推动海外订单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技能服务等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

赋能乡村振兴

履行社会责任

学校充分发挥电力专业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为重庆市垫江县砚台镇太安村打造“光伏+农业”项目,实现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双效应”。

太安村过去以单一的花椒产业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受市场因素影响,花椒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花椒价格下滑。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引领下主动作为,选派一名中层干部到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结合该村地理环境,提出了打造“光伏+种植”的“农光互补”产业模式,将光伏电站与农业生产、人工种植相结合,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农光互补项目按“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方式,实施“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在发电板下种植喜阴的中药材——黄精。该项目两期占地4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电池板594块,由33组光伏阵列组成,目前黄精种植态势良好。通过此举实现一地两用、复合收益,在发展绿色新能源的同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该项目充分发挥镇党委与驻村工作队、太安村“两委”班子协调作用,形成“党组织围着项目转、党员盯着项目干”的发展局面,推动土地的复合利用,完善机制体制,实现集体和村民利益共享。这是学校产教融合助推多方共赢的成功示例。

太安村的“农光互补”项目促进了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项目光伏装机容量为335.16kWp,年上网电量可达30万千瓦时,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余万元,可长期持续增收,而光伏板下种植的黄精,每年可带来10余万元的收益。随着社会效益叠加效应显现,引导部分脱贫村民参与建设,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该项目还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按每年发电收入的30%向太安村监测户、脱贫户及低保户分红,从而增加重点帮扶对象的转移性收入,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投运后,还为脱贫户提供了多个长期公益性岗位,帮助脱贫户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项目生态效益同时也得到优化提升,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77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3.8公斤,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51公斤,具有良好的生态环保效应,将有力推动太安村村集体经济走上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推进产教融合

促进人才共育

重庆电力高专历经70年发展,在专业上形成了服务能源电力的源、网、荷、储、用全产业链专业体系,覆盖火电、水电、核电、光伏、风电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领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电力毕业生。近3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在83%以上,50%以上的毕业生入职国有大中型企业。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坚持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共育密不可分。

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强化精准对接,促进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围绕能源电力产业链需求设置专业,建立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精准服务行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开办专业“三不设”原则,即不是服务重庆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的专业不得设置,没有行业领军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的专业不得设置,没有明确的就业市场需求对接的专业不得设置。让专业设置符合现代用人需求,实行专业“红黄牌”制度,每年末开展专业办学情况评价,对黄牌专业提出警示,对连续两年的红牌专业缩减招生指标或停止招生。近3年,学校对接重点产业新增专业点16个,专业设置与国家重点产业及重庆市支柱产业高度契合。

强化联合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坚持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联合制定计划、组织教学、开发课程、聘任教师、质量评价”的校企“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开发教材40余种,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占全部开设课程的90%以上。校企共建张毅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谭世海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新能源装备技术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数量的50%。共建“企业教师工作站”和“教师企业生产实践基地”13个,每年安排1/3专任教师到企业跟班或顶岗实践。

强化互融共生,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学校积极构建合作办学生态圈,加强行业联系,反哺行业发展。学校作为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供用电专委会主任单位、电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公室,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中主动发挥牵头示范作用。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联系,学校每年主动走访行业企业100余家,在人才培养、学生发展、技术服务等多方面进行调研交流,加强企业与学校的交流互动。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学校与重庆市电力公司、海装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共同组建风力发电、垃圾发电等各类订单班22个。

重庆电力高专作为电力人才供给侧,将坚持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携手行业企业,围绕国家“双碳”目标,积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职教智慧和力量。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2023-10-19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五模块”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下载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五模块”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专业群为单元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实施“专业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诉求,切实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实现人人成才。课程体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军工文化、南阳文化,创新设置“公共基础、专业群基础、专业方向、拓展、综合实践”五模块课程体系,形成“1+N”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实施效果显著。

强基固本,构建融入“三文化”的公共课程模块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思政课,开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五育”并举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各专业公共课总学时占比均超过25%,部分专业高达40%,充分保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加强文化素养教育,融入三类文化课程。一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历史,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二是利用学校军工特色院校优势,开设“军工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的军工“四特”精神,学习“一次做对、万无一失”的军工标准,养成具有“忠、毅”思想品性、“精、优”质量观念、“严、细”工作作风的军工作风。三是利用学校属地南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开设“南阳文化”课程,进一步了解厚重的南阳文化,学习诸葛亮、张仲景、张衡、范蠡等历史名人故事,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热爱南阳、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感受历史名人为人类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动力。

注重潜能,构建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模块

根据专业群组群逻辑“基础相通、岗位相近、能力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把群内各专业培养能力相同的课程或者是培养专业基础技能的课程设置为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以专业群为单元同时开设和学习。该模块课程设置一定的理论知识,为群内各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建立稳固的基础。该模块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在群内各专业岗位发展迁移打下基础。该模块课程设置科学,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其将来在相关岗位间的就业拓展。

面向“双高端”,构建融入“三新”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作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职业能力培养要面向“双高端”,即产业链的高端岗位和高端产业。“双高端”岗位一般是技术含量较高、可以进行创新、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从事的工作岗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在这一模块,该模块课程设置也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是否先进,也在该模块得到充分体现。学校各专业将行业产业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及时融入核心课程内容,永远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紧跟产业更新、技术升级的步伐,真正做到专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以生为本,构建素质拓展模块

学校设置拓展模块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增强未来就业后跨专业岗位或向本专业岗位纵深发展的能力。学校设置技能拓展模块,该模块又分为生活素质拓展课程和技能素质拓展课程。对于生活素质拓展课程,主要开设生活技能、体育单项、艺术单项类等选修课,如演讲与口才、羽毛球、萨克斯、书法等技艺类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一门课程,从而锻炼出自己喜欢的一项生活技能或者一项特长,终身受用。对于技能素质拓展课程,学校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后在本专业岗位纵深发展或者到其他岗位上就业拓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或快速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强化实践,构建综合实践模块

该模块主要面向专业群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有三类:综合实践课、毕业设计、岗位实习(主要是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该模块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确定学生是否能够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标准。

学校构建课程体系后,以专业群为单元,采取“1+N”形式制定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1”是指每个专业群采用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培养内容相同的写在方案的前半部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专业群方案全要素单独制定,附于其后,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离开专业群仍可以独立实施,从而形成了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架构体系。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10-17

 

 

淄博职院凝练“齐地匠心”育人理念,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文章下载

淄博职院凝练“齐地匠心”育人理念,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天然禀赋资源和潜在精神富矿。当前,如何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育人效能,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耦合融通,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关键是在“两创”方针指引下探索文化育人新路径。淄博职业学院设学齐国故都,拥有齐文化研究与教育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学校聚焦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以理念为先导、课程为根基、平台为支撑、实践为检验的文化育人体系,为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提供了职教方案。

确立以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为特色的“齐地匠心”育人理念

传承发展,凝练“齐地匠心”育人理念。根植齐文化沃土,汲取齐文化精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齐文化中蕴含的国工、巧工理念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中蕴藉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耦合融通,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为标识的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思路,凝练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和学校特点的“齐地匠心”育人理念,成为全校师生思想、言行、形象的精神引领。

革故鼎新,诠释“齐地匠心”职教内涵。学生追求精思善为、精工细作,以德为本、德技并修;教师崇尚精心施教、精致育人,以德立教、德技双馨;行政教辅人员注重精细管理、精诚服务,敬业为旨、专注为要。对应学校工、商、医三大专业类别,分别树立“工者崇精”“商者重信”“医者仁心”的专业育人理念与价值追求。“齐地匠心”育人理念在润物无声中锻造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工匠气质的“职业人”。

构建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1+N”课程体系

开发知行合一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开设“齐文化今读”公共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齐文化礼义廉耻“四维”教育纳入入学教育课程。探索实施“要义解读”和“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传统文化核心要义解读为主线,传承和创新匠心文化;实践教学依托自建齐文化体验馆等,通过陶琉制作、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建设博专相济的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对接学校工、商、医等专业类别,分别开发“齐地工商文化”“齐地中医药文化”“齐地旅游文化”等17门公共选修课,打造传统文化“课程超市”,勾连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和育人指向,实现学生素养博雅与专业精深同向同行。

筑造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应用”研究平台

打造以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为特色的研究平台。先行成立专门机构——稷下研究院,统筹文化推广普及、创新开发、资政育人工作。建设专兼结合、校社融通师资库,夯实传统文化研究主体力量。打造“线上+线下”资源库,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资源和实体资源融合发展。系统推进“七稷一馆”传统文化普及行动,设立稷下论坛、稷下学术沙龙、稷下课堂、稷下学社,出版《稷下论丛》,编辑《稷下茶座》,讲好稷下故事,建设齐文化体验馆,使传统文化真正作用于师生的思维、交往和文化创造方式。

探索以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为特色的研究方向。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激励教师将课题、专著等学术成果重构为通识课程核心内容与专业课程文化模块,使学生成为文化研究的直接受益人。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城市发展动力,承接省市各类调研任务,以成果产出赋能文化强市建设,构建学生“自我认同—城市认同—家国认同”乡土认知图式,形成“学在本地—热爱本地—留在本地”文化留人长效机制。

拓展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校内+校外”实践路径

汇聚校内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要素。发挥学生实践主体作用,培育稷下学社等学生社团,举办齐文化普及月、“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形成自觉传播传统文化的校园风尚。彰显文化场馆实践载体功能,建设全国高校首个齐文化体验馆,借助3D投射等现代科技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打造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普及阵地。创新文化实践呈现方式,编排山东快板、三句半等贴近学生的艺术作品,实现从触动观念到改变行为的积极变化。

锻造校外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力量。实施“齐文化六进计划”,针对机关、社区等不同受众开展订单式宣讲,构建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化传统文化普及格局。开展“文化服务行动计划”,协助企事业单位策划文化场馆、研学基地和旅游景观,开辟传统文化实践场域。组建师生宣讲团,承担中国陶瓷博览会、党领导中国(淄博)工业百年主题展等区域大型活动的宣讲工作,提升传统文化实践层次。

当下,职业教育已步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发展阶段,增强适应性是新发展阶段的突出要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首先要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固然要有卓越的技术技能,但滋养这技术技能的、推动人永续发展的却是深层的文化素质。就此而言,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任重而道远。

淄博职业学院2023-9-26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纪略 文章下载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纪略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发展的基石。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重中之重。建校70年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始终围绕交通运输行业办学,秉承“自强不息、明志高远”的校训,以“奋斗、开拓、执着、担当、包容、奉献”的“水韵”精神为引领,坚持“立足交通、面向湖北、服务需求、育训并举”的办学思路,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建设,于时代大潮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形成了突出的行业职教办学优势,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底蕴,服务国家和湖北发展战略以及服务交通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和贡献度持续提升。

七十年初心不改:

栉风沐雨,旗帜领航,永葆精神底色

学校始建于1953年,几十年来,虽几易校址,数更校名,但始终坚持服务宗旨,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服务交通、服务社会的首要选择。2003年,经湖北省政府部门批准,原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和武汉水运工业学校合并组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校由此迈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党建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开展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动党建工作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专业群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积极探索“党建+”新模式,以“党建+固本培元”“党建+示范引领”“党建+产教融合”为抓手,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2022年学校物流教师党支部成功入选湖北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七十年步履不停:

“三进一融”,提质培优,落实立德树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精准思政,打造思政工作品牌。创新思想导师进学院、职业导师进班级、素质导师进社团,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的“三进一融”育人模式,通过“灯塔计划”“匠魂计划”“出彩计划”,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三进一融”育人工作获2022年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小候鸟”志愿服务团队获评2022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学校以提质培优为主线,着力补短板、激活力、提质量,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扎实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现设置船舶与航运学院、物流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开设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国家示范专业1个、国家骨干专业7个、国家现代学徒制专业2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7个、品牌(特色)专业11个。建有国家实训基地4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是上汽通用项目ASEP示范教学中心。学校荣获国家首批教材建设奖,主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1个,获国家、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

七十年躬耕不辍:

开放办学,校企合作,拓展教育边界

学校主动服务交通行业及区域发展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持续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校行企军”多方合作和对外交流,不断巩固以物流职教集团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平台,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经过多年积淀,学校已形成行业协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和院校多方协同、多元联动的“双会多元”育人模式。建有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教育部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生产性实训基地。牵头组建了长江经济带物流职教发展联盟、邮轮职教发展联盟。成立了长江港航物流联盟人才委员会。牵头组建的湖北物流职教集团入选国家首批示范职教集团。与3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共建智慧船运等9个产业学院、智慧制造等9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以及“武汉地铁”等45个订单班。获批成为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50所“经世国际学院”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一带一路”国家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中方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单位等,先后与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

七十年进取不息:

深化改革,勠力创新,增强前行动力

学校坚持引育并举,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明显改善,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高。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5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学校有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湖北技能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是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现有教职工75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37.4%,“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

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着力构建立体化、精准化的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产—学—研—用”合作高地和社会人员终身学习高地。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平台建设,获批成立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资源分站、湖北省科协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科协、湖北省机械工程协会高教专委会。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大型船舶水下清洗机器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荣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七十年弦歌不绝:

厚德载物,桃李芬芳,再谱发展新篇

办学70年来,学校已累计为国家交通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15万余名管理干部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先后获评国家教育部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院校、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等。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轴系安装与调试项目一等奖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

七秩芳华,筑梦未来。站在新的起点,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服务湖北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强化综合交通底色,彰显航运、物流特色,突出智能数字亮色,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群。积极开展高层次职业教育和中外合作教育,构建多层次、国际化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形成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新格局。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具备职教本科办学能力的国家“双高”校,在湖北交通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交响中,奏响属于自己的奋进乐章!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023-10-10

 

 

江苏构建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文章下载

江苏构建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2003年,江苏省成立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全省中职优质办学资源,在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中设立分院或办学点,举办五年制高职。

经过20年的探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经验,探索建构了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南京鼓楼医院产科护士王洁珣是个有着11年护理经验的“老”护士,虽然她今年只有26岁。2012年,初中毕业的她进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学习,开始接触护理专业知识,5年后转入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继续本科学习。王洁珣以扎实的医学基础、熟练的护理技能,在江苏省政府奖学金项目的申请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成为剑桥大学交换生的机会。

20年如一日,通过对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重构,江苏成功走出了一条五年贯通“一体化”育人的实践道路,为职校生的成功创造了无限可能。在最近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项目获得特等奖。

五年贯通培养为何能在江苏这块土地上蓬勃发展?这种跨越中职和高职两个办学层次的办学模式,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日前,记者走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一探究竟。

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

五年制高职,20世纪90年代曾在全国多点开花。当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批国家重点中专校纷纷试点举办五年制高职。

五年制高职能够在江苏做大做强,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必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乡镇经济蓬勃发展,这些乡镇里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基础非常雄厚,不少中职学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外部资源方面甚至优于很多高职院校,但很难直接升格获得发展资源。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严峻,这些中职学校更是对发展五年制高职充满期待。2003年,江苏省成立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全省中职优质办学资源,在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中设立分院或办学点,举办五年制高职。

曾任江苏省副省长的王湛,是当年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发展的重要决策者,他回忆:“我们探索并积极推进五年制高职发展,主要基于三点朴素的认识:一是培养更多专业思想更加稳定、专业能力更强的专业技能人才,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三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这种“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从一开始就印刻着“率先探索、先行先试”的时代标签。

先行先试,意味着无经验可循。办学伊始,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面临着标准体系缺失、教学过程失范、办学治理低效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逐一攻克。但在问题的化解中学院发现,其实很多问题都有同一个归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往往中职和高职各管一段,未能形成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培养的脱节。由此,“一体化”三个字浮出水面,成为化解众多难题的一把钥匙。在这一理念下,学院把“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治理”作为改革的逻辑主线。

2007年,学院启动课程改革,对人才素养、专业技能、岗位实践进行五年贯通的一体化设计,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各办学单位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每年滚动式修订。

经过20年的探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经验,在全国率先建构完成五年制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党委书记刘克勇说:“一体化设计,开发五年制高职标准体系,明确一体化育人的基本规格,解决了‘育什么人’的问题;一体化实施,再造五年制高职教学流程,探索一体化育人的实施路径,解决了‘如何育人’的问题;一体化治理,健全五年制高职治理机制,创新一体化育人的治理体系,解决了‘育得怎么样’的问题。”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这标志着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融合,办学实践的现实定位

本地生源、本地培养、本地就业,“在地性”是江苏五年制高职的独特优势。正是因为这一独特优势,使得在上一轮江苏经济腾飞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五年制高职,进入新时代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刘克勇告诉记者,全国有1400多所高职院校,位于县和县以下的很少,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与县城相距不过几十公里,但因观念认识、体制机制和历史惯性等因素,很难深入到县乡产业中,这也使得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意回乡就业,这种“城市中心”导致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招收的新生中,县及县以下生源占80%以上,其中农村生源占70%以上。学院毕业生多年生源地就业率在85%以上,回乡村服务就业比例在65%以上,服务中小企业比例在80%以上。20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33万名毕业生。“我们五年制高职在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刘克勇说。

正是因为“在地性”这一独特优势,使学院提出的区域融合、平台融合和目标融合都融合得“丝滑”而顺理成章,真正实现了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为实现“区域融合”,学院结合各区县人口规模和产业发展,参照各中职学校的质量指标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统筹布点,同时引导各办学单位对接本区域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差异化设置专业。

专业调整一直在路上。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学院聚焦智能制造、现代农业、学前教育、护理、现代服务业等技术技能训练周期长、教学内容复合性强、贯通培养优势明显的专业,增设专业点、扩大招生人数,同时退出一批办学条件不足、用人需求不旺、就业水平较低的专业。在无锡机电分院,校长蔡军告诉记者,随着无锡物联网中心地位的凸显,从2017年起,学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满足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

各办学单位还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实现校与企的平台融合。刘克勇介绍说,学院明晰合作主体的育人权责,组建了“鹏程职教集团”“苏北财税共享服务中心”“京东校园商务中心”等30多个层次分明、梯级合作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立德树人、德技双修”,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德与技的目标融合,是校企成功合作、毕业生受到欢迎的关键。“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现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关注课程与学生终身发展的匹配,构建‘成长式’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观与素质教育课程观的有机融合。”刘克勇说。在这样的育人理念下,五年制高职的各类课程都有准确的功能定位,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进阶要求,形成工学交替、学用互嵌、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

五年制,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褚志平每年都会参加医院的招聘工作,在同等条件下,她更加青睐五年制高职的毕业生,“他们操作能力强,可塑性强,临场应变能力更好”。

在制造业企业无锡高新区的航鹄精密机械公司,记者也听到了相似的评价。公司办公室主任周百桃说:“我们使用的五轴加工中心,一般三年制的高职毕业生,至少要经过一年锻炼,才能从操作工转为调机员。而五年制高职学生只用半年,最短的三个月就可以调机,因为他们在学校的实践学习时间最长。数控机床操作需要积累和沉淀,没有一定时间的训练很难达到我们要求的水平。”

“专业基础牢、职场黏性高、发展后劲足”,用人单位贴在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身上的这些“标签”,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校长张宁新看来是必然,这与五年制高职“长周期”教学的优势分不开。“较强的综合技能一定需要较长时间培养,五年制高职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技能培训与岗位融入的无缝衔接。”她说。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庄西真认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仅“宜长”,而且“宜早”。五年制高职学生处在“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期”,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14岁起,人就进入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由于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容易对技术技能产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

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与交叉融合,劳动力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涨。而复合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呈现“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可迁移”等特征。复杂的职业能力需要长时间的技能训练,也更加符合初中起点的学生进行长学制学习,而这正是五年制高职办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学生培养起点早、技能训练时间长、教学内容复合性强的特点,实行模块化提升,后一模块在前一模块基础上深化推进,切合素质养成、知识获得、技能习得、创造力提升的累积效应与年龄效应。“一二年级突出知识入门、单项技能、职业认同等基础性要求;三四年级突出知识关联、多项技能、职业定向等综合性要求;五年级突出知识应用、综合技能、职业发展等创新性要求。”刘克勇说。

在长达20年的实践与探索中,江苏五年制一体化人才培养形成了既定的原则、路径、程序和内容,并在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制度体系实施上不断深化与完善,为全国职教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江苏范式”。2021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发起成立的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得到了20多个省市高职院校和多家全国性行业企业机构的积极响应。

专家点评

五年贯通培养 可学可借鉴

邢晖

江苏20年磨一剑,构建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践,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当下,乃至于今后,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向何处去”,都有着重要的历史、现实和前瞻性探索意义。一方面,解决了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自身存在的办学标准缺失、教学活动失范、学校治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学生可持续成长探索了一条先行先试且成功有效的新路。

好成果的标志,在于能否可复制可推广。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一体化”育人理念,开发了专业建设、教学实施、教师发展、质量保障等全要素、全过程、全领域标准体系,构建了贯通五年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机制,这些标准、课程、机制等被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借鉴和采纳。

好成果的标志,在于它的效度和贡献度。办学20年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中县及以下生源占比80%以上,毕业生生源地就业率在85%以上,为县域经济发展输送了30多万名毕业生,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成果的标志,在于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的创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包括技能人才培养的起点要早、培养周期要长、培养方式要接续(“宜早、宜长、宜贯通”)的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培根”理论,丰富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内涵,填补了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空白。

值得深思的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本身是一种创举。在20年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中职学校艰难命运的齿轮刚刚开始转动,江苏中职就先行一步寻求突围之路。这一成果同时也启示了职业教育:路在脚下,要审时度势,以改革和创新求更大更好的发展。

中国教育报2023-10-10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234”人才培养方案 助力科技创新 文章下载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234”人才培养方案 助力科技创新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高校,也是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和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本着“求真、求实、求精、求新”之校训,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振兴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产教融合,实施资源集聚工程

学院搭建产教融合信息平台,成立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与两个职教集团,开设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及培训平台,开启和创新“234”人才培养路径,即建设两大工程、深化两个“333”计划、实施“2222”措施,打造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

“两大工程”一是资源集聚工程,二是产业支撑工程;两个“333”计划,一是资源集聚工程中的“团队+平台”捆绑计划、师生科研共同体计划、高层次项目培育计划,二是产业支撑工程中的创新驱动计划、桥梁纽带计划、支撑产业计划;“2222”措施一是高层次人才引培措施与高层次项目培育措施,二是精准扶贫措施与新农民助力措施,三是区校互助措施与品牌提升措施,四是指中小学职业体验专业中心建设措施与志愿者服务措施。

以打造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学校为己任,学院在资源集聚工程中,致力于构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创设条件提高全院校师生,尤其是博士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将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与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捆绑建设,成立师生科研共同体,鼓励学生积极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参与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

教师将师生共研成果,如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引进其他本科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指导和促进本院校博士教师的高层次项目申报及科研活动,持续推进科教协同、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实施产业支撑工程

学院在创新驱动计划中,坚持以创新性、应用性为导向,以方向集聚、成果产业化、经济效益量化为抓手,逐渐完善本院校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市聚高中美技术合作交流服务中心的制度和机制建设,成立学院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如今,学院每年的授权专利多达500余件,其中有发明专利100余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连续三年名列全国前十,专利转化率高达30%以上。

在桥梁纽带计划中,学院坚持校企合作,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对接国家战略和江苏省50条重点产业链及徐州市24条优势产业链,整合优化资源,在上海、苏州、无锡、深圳等十多个城市建设了长期合作的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

学院尤其重视与中小微企业的联系,建立了校地、校企定期联系制度,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院职能部门、技术转移中心牵头,组织教师走进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基层对技术的需求,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教改。

教师开展“四技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迄今为止,学院已为当地3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了200多项技术难题,每年帮助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高达2.5亿元,学院每年“四技服务”创收3000多万元。

在支撑产业计划中,学院定位于服务中国产业,帮助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市场。为此,学院制定和实施高层次人才引培及高层次项目培育措施,扎实帮助本院校教师提升科研实力和科技服务能力。

学校还开展服务西部专项行动计划,对西部农村进行精准扶贫,深化与西部职业院校的互助合作关系,参与徐州市对口支援新疆奎屯活动,推进“筑梦之旅”项目,助力新农民,促进西部经济持续发展。

回馈社会,创新贡献更上层楼

学院依托专业群,推进专业和当地社区对接,成立了三个社区培训学院,打造了“苏橡培训”和“旋挖钻机手培训”两个特色培训品牌,组建起一支专业的社区培训咨询服务队伍,持续提供社区培训服务,解决当地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每年培训6万多人。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关于加强中小学生职业体验教育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学院落实国家关于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总体布局方案,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第三课堂职业体验服务,引导孩子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今天,学院已经建设了2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1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9个产业学院、2个省级中小学职业体验中心,连续4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学校,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丹心问天,矢志报国,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牢记教育使命,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为己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10-18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写好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答卷 文章下载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写好培养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答卷

2023年10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即将迎来65周年校庆。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校训精神,紧抓历次职业教育改革机遇,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北京市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A档院校等,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学校全面构建“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1+X”证书覆盖率达90%,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学生占比近50%,就业率超98%,企业满意度超96%;为部队定向培养军士生1200余人,学生的军政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充分肯定。

把好办学方向

党建引领,凝聚立德树人新动能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主动服务和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2021年,学校荣获第八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提名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获得该奖项的高职院校。推动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获评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成为首次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的高职院校。关心下一代工作成绩斐然,学校关工委先后被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国家教育部门关工委、中国关工委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学校国旗仪仗队入选“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学校获评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在“平安校园”考核中连续三年获评“优秀”。

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积极构建全程引领、各方协同、理实一体、开放融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综合改革,构建“七位一体”工匠精神培育体系。2022年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为获批的6所全国高职院校之一。荣获“首都学生资助典型经验单位”称号,连续两届被评为“首都文明校园”,获评北京市首批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入选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优秀成果案例,被评为北京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课题1项,2门课程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实践育人基地矩阵,深化职教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育人,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在重大活动保障中上好“大思政课”。开展“三金”案例和“最美课堂”评选,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完善育人机制

深耕笃行,取得人才培养新成效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元育人为主线、专业建设为抓手、“三教”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持续完善“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开发区高端产业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努力建设首都职业教育新高地。

以双元育人为主线,构建“SCI”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产教融合载体为依托,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学校创新构建了“SCI”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并落地实施。近三届毕业生全部为书证融通型,专业复合型比例达到70%,创新实践型比例达到近30%。6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获202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1项成果获北京市特等奖和国家一等奖。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依据产业发展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的机制,围绕首都高精尖产业、高质量民生、城市运行发展需要,着力打造高端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商贸服务、文化创意七大专业群。力促专业建设“并跑”产业发展。逐步建立了专业与产业发展供求关系谱系图,建立“牵头专业+协同专业+群外教学模块”的专业群组合模型,有效提升了学校专业服务高端产业能力,近年来已经形成深度融入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的“五条线”,即服务高端汽车产业线、生物医药产业线、先进制造产业线、集成电路产业线、首都航空产业线。学校2个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专业群,5个专业群入选北京市“特高”专业群,实现学校现有专业群“双高”“特高”全覆盖,75%的招生专业进入省部级骨干专业行列。

以“三教”改革为重点,创建教育教学质量品牌。作为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学校主动联合培训评价组织,先后参与开发标准25项,获批培训考核站点51个,实现证书招生专业全覆盖。不断强化精品资源建设,打造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2门课程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课程获评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1门课程获评北京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主持的2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验收,2022年成功申报获批北京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7个。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三金”(金扣子、金种子、金点子)教学案例设计活动,遴选4批优秀教学设计案例200项,其中150项已公开出版。建立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机制,3门课程获评北京市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课程入选北京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公开课,2门课程获评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实施校级、市级、国家三级技能竞赛体系,鼓励教师把技能竞赛项目转化成开放性的实践教学项目,作为常态教学开展,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近5年,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5项,市赛一等奖41项;首夺全国“挑战杯”金奖并捧回“优胜杯”;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多次荣获一等奖。

构建“三融”格局

协同创新,汇聚多元办学新合力

学校大力发展与类型教育相匹配、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更高层次和水平的职业教育,创新职普融通,聚焦职业启蒙教育,开展贯通式人才培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深化产教融合,联合头部企业建设产教联合体,高标准推进产教融合工程中心建设;探索科教融汇,提升科研成果产出绩效,加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全面推动形成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格局。

学校搭建产教融合管理平台,形成了与开发区发展同步规划、同频共振、深度合作的办学格局。与经开区签订第二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创建“依托开发区办高职、对接产业办专业”的产城教融合发展新模式;成立政、校、企、行多方参与的理事会,依托经开区产业资源,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北京集成电路产教联合体;牵头组建的北京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学校联手企业双元育人,打造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久其产业学院,以及北京奔驰汽车制造工程师学院、北京市亦庄药品生物技术工程师学院、北京飞机维修工程师学院3个市级工程师学院;实体化运作北京市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服务开发区企业超100家,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与西门子、京东方、仪综所等单位合作创立北京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校企协作联盟;大力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开展“入学即入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试点,与北京奔驰、生物医药园、京东方、Ameco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5个企业现代学徒制中心;全面推进人才培养定制化,校企共同开展定向班、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模式培养,先后组建“国航班”“邮政班”“地铁班”“奔驰班”“冬奥双冰场馆制冰班”等20余类定向班、订单班,占比超50%。

校庆日是全体北电科人的共同节日,学校将以建校65周年为契机,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答好“教育强国,职教何为”的时代命题,向着“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技能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奋力迈进。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23-10-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