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职教改革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xx职业学校

题目: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资料提供时间:2024-01-19

目录

更多

市域产教联合体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文章下载

市域产教联合体推进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布了第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自此,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一体两翼”工作格局正式全面铺开。

对照此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建设数量从“2023年底前建设50家左右”压缩到首批建设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体现出国家层面统筹“两翼”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遵循“坚持少而精、形成示范性”,有序务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工作部署。

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从产业园区来看,其中23个为国家级产业园区,5个为省级产业园区;联合体覆盖全国21个省份,其中江苏入选3家,天津、安徽、四川、山东、广东各入选2家,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贵州、陕西各入选1家;从主导产业来看,主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从牵头院校来看,有2所普通本科院校(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1所职业本科院校(泉州职业技术大学),19所国家“双高”院校,5所省级“双高”院校。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更加注重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政府统筹,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投入,调动和发挥校企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为今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市域产教联合体本质上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新机制,内在逻辑是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在政府统筹下,整合优质资源要素,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办学,打造产教同频共振、伴生成长的命运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下一步,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要把握五个“实”。

一是政府统筹力度要“实”。政府不仅要紧紧围绕建设目标优化政策供给、强化制度保障,牵头规范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运作机制,明晰政府、市场、学校三方的权责界限,还要宏观指导区域内院校专业布局,引导建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引领、以产业岗位能力标准为基础、以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的区域产教匹配共融生态。

二是校企合作机制要“实”。产教融合知易行难,关键在于与产业、与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够不够紧密,要让职业教育真正围绕产业需要来办学,让企业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去,校企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要“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更是职教战线的使命职责。要以深层次联合培养为核心,以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等项目为牵引,建立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提升职业院校培养行业人才的关键能力,优化升级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把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推到产业一线发现真问题,在创新一线研究真问题,在需求一线解决真问题,从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技术协同创新要“实”。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身处生产第一线,既要为破解“卡脖子”问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要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中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急行业企业之所需,通过校企共建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方式,以应用需求带动基础研究,探索建立技术协同创新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支持和畅通教师参与一线科研实践和技术创新,及时掌握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构建科研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练就一身“真本领”。

五是组织实施管理要“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市域产教联合体要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但是实体化运作绝不能简单停留在章程、停留在纸面。市域产教联合建设不仅要出文件,更要抓落实;不仅要看干了什么,还要看干成了什么,要建立科学、长效的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实现“政行企校”协同破解产教融合机制性障碍真正破题,让各方在深化产教融合中都能获益,推动产教融合持续向纵深发展。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23-10-17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文章下载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 深化产教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创建于1953年。70年来,学院立足自身实际,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计,牢记嘱托闯新路、感恩奋进建新功,胸怀强烈的使命感,担当作为。尤其是2018年学院党委组建以来,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办学宗旨,不断加强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个“黔字号”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历史人文、交通环境等因素,合理布局,不能千篇一律。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自升格为高职以来,就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早在2020年党员大会上,学院就把围绕乡村振兴办学写进了大会报告。

方向既定,目标可期。学院扎实推进改革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融合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学院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职业教育频道《梦开始的地方》栏目播出。该案例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品创新等方面,对学院近年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做法进行了全面报道。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探索和总结,学院提出了四个“黔字号”的办学理念。

树牢“黔字号”理念。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三为服务”(为政府谋思路、为企业谋项目、为群众谋幸福),“四个贴近”(贴近政府、贴近产业、贴近市场、贴近群众),“六方融合”(政府+学校+企业+农户或合作社+金融+电商),优化专业布局,把招生、培养和就业放到产业链上,将学院建成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人才培养的“头等舱”、技术转化的“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培养“黔字号”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资源。学院率先实施“黔匠培养工程”,抓好黔菜、黔酒、黔粮、黔茶、黔药、黔艺术、黔电商等“黔系列”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培养“出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本土化技能型“永久牌”人才。

开展“黔字号”研发。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黔菜研究院、正大黔菜研发中心、生态特色食品研发基地、食用菌研发中心、药膳食材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作用,深入开展生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技术、加工标准、产业模式研究。

服务“黔字号”产业。办好黔菜学院、酿造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管理学院、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学院、阿幼朵艺术学院、民族民间文创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做好贵州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孵化,补齐贵州生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短板,助推黔菜、黔货出山。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在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学院产教融合成果获得了与会嘉宾的赞誉。

“立交桥”“孵化器”“双主体”

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新路

职业教育工作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在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搭建产教融合发展的“立交桥”。产教融合强调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密切联系,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需求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产教融合还可以促进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搭建产教融合发展的“立交桥”,使产教融合从“二元结构”到“六元结构”,形成“政产教农金销”的产教融合模式,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学校、企业、群众独力“想做做不了”之事,通过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农户、金融、市场的整合,变成大家“想做即能做成”之事。

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的“孵化器”。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衍生的新型办学模式。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利用产业学院这个“孵化器”,以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方式组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并构建其内部运行机制,即校企双方依托产业学院共同成立董事会、监事会、院务委员会。目前,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已经成立了15个产业学院,未来争取做到所有的专业群或专业都有产业学院支撑。

培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双主体”。校企协同育人“双主体”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理念。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培养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单纯经验学习,而是工学交替、知行合一。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构建了“七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即学校工厂一体、教室车间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作业产品一体、知识技能一体、传承创新一体。

今年9月7日,学院举行2023级烹饪工艺与营养大师班开班暨授聘仪式。“大师班”的开办,就是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实践。“大师班”的招生对象为贵州省餐饮从业人员或从事餐饮教学研究人员,学制三年,毕业后颁发高职专科(大专)毕业证书。这批具有大师技能的学员入校后,既是黔菜学生,又是黔菜师傅。作为学生,他们将严格按照专业要求和教学安排,系统完成专业文化知识学习和考核。作为师傅,他们又是学院黔菜教师的重要补充,协助学院开展烹饪类专业学生黔菜技能实训,培养懂黔菜且具有黔菜技能的烹饪类专业学生。

“三业联动”“三链衔接”“三产融合”

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效

2019年,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与贵州省清镇市、贵州黔菜出山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三方共建黔菜学院、黔菜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食品研发等方面开展合作。4年来,形成了“8+3”黔菜人才培养体系和“223311”平台支撑体系。

“8”即八大菜系,指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是中国餐饮文化的精髓;“3”就是黔菜的三个基本要素,即贵州食材、贵州文化、传统黔菜制造工艺。

“223311”即“两院两馆三室三赛一会一论坛”。“两院”即黔菜学院与黔菜研究院,“两馆”,即卫城黔菜文化博物馆(静态)与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黔菜文化博物馆(动态黔菜体验店),“三室”即卓荣、孙正林、万玉宝3个大师工作室,“三赛”即黔菜技能大赛、中国餐饮大赛和国际食品技能大赛,“一会”即中国餐饮大会,“一论坛”即黔菜发展论坛。

贵州省水果种植面积大、种类多、品质好,但深加工是短板。学院利用自身独特优势,积极与各个区县对接,把生产过剩的水果加工成果酒、果醋、果汁等饮品,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研发成功的产品有清镇市鸭池河酥李白兰地、织金南瓜白兰地、薏仁米白兰地、龙里刺梨饮料等。目前,学院正和织金县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加强合作,推动织金南瓜白兰地等产品落地见效。

在服务生态特色食品产业方面,研发的产品有剑河食用菌酱、纳雍深加工“滚山鸡”等。特别是食用菌加工方面,学院2020年与剑河县签订合作协议,在食用菌产业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技研发、产品加工、产销对接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学院研发团队根据现有菌类原料、设备条件、生产能力进行反复试验,成功研发出4款食用菌酱并推向市场。与此同时,还制定了食用菌产品配方及加工标准。

贵州是我国四大中药材产地之一。学院在服务药膳食材产业方面,研发的产品有赫章天麻口服液、天麻泡片、天麻宴,剑河太子参茶、太子参咀嚼片,兴仁薏仁米口服液、薏仁米茶等。现正推动有关研发成果的转化。

2022年,学院与贵州中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学院,建有55个直播间,共同打造“一县一业一平台,一村一品一直播”农村电商品牌。50多家企业入驻平台开展合作,提供供应链服务。另外,还在乡村振兴帮扶点仁怀市建有2个直播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学院自觉承担起传承贵州民族文化的重任,成立阿幼朵艺术学院、民族民间文创产业学院,共同挖掘、整理、传承、创新贵州民族文化,并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涵养师生文化自信,不断赋能乡村振兴。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音乐舞蹈系、阿幼朵艺术学院结合地方文化,突出民族歌舞特色,成效明显。阿幼朵艺术学院师生参与了2022年海峡春晚、庆祝建军95周年“八一”联欢文艺晚会、《乡村大舞台》、贵州电视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等大型演出。

民族民间文创产业学院师生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开展人才培养和艺术创作,以红军长征强渡鸭池河战斗为主题,为清镇市新店镇和学校创作大型红色文化浮雕,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院在乡村振兴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衔接”,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不敢有丝毫的自满,但怀有无比的自信。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战略目标,主动前瞻布局、奋力开拓新局,努力把学院办成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为开创群众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学院力量!

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2023-10-13

 

 

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破解难题对接需求,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 文章下载

上海工业技术学校:破解难题对接需求,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路径

今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围绕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其中,《实施方案》鼓励引导职业院校优先发展先进制造等一批新兴专业,有效推进学科专业体系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在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系列政策的大背景下,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航天领域智能制造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探索出一条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我国的航天制造业持续保持人才结构性需求,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合作共赢。

产业发展提出人才新课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航天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火箭发射量攀居世界第一,发射种类从运载火箭、卫星等延伸到星、箭、弹、船等多个领域,产品加工难度、质量要求同步提高,生产制造模式发生根本变化,逐步过渡到以多轴加工、增材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

WDCM上传图片

与此同时,上海经济建设提出了“打造高能级航空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上海航天承担着大国重器的设计制造使命,需要一支跨专业跨领域,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然而,航天领域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和从业人员培养模式单一、定位不准及核心职业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制造业核心课程主要根据学科体系设置,与智能制造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存在脱节;人才培养仍以学校为主,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亦不多见,尚未完全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掌握单一加工技术的应用型人才;校内实训设备、实训项目与企业运作差异较大,校内外实训实习环节尚不能一体化。

面对这些掣肘航天领域智能制造发展的现实难题,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开始合作,于2019年正式形成“学校+企业”命运共同体,联合打造航天领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联手培养专业人才。

融合出的人才培养新理念

为应对航天工业发展对中职生培养目标匹配度、培养成效适用性带来的挑战,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针对航天产品高新技术密集、产品质量零缺陷、工艺规程能力、精神品质要求高的特点深化实践探索,成功破解航天工业人才培养从服务传统制造转变为适应先进加工制造的关键教学问题,创新了改革理念,形成“三共同三渗透”校企合作精准培养模式与育人机制。

WDCM上传图片

这一育人机制处处体现“融合”特色。首先是“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渗透航天精神”。校企双方紧贴航天加工制造业发展,合作推动以适应航天工业发展需求的多轴加工、增材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和以航天精神、产品质量零缺陷意识为代表的职业素养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规格。

其次是“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渗透先进技术”。校企共同围绕航天加工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专业课程体系,将航天技术标准与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核心能力相对接,开发涵盖“行业标准-职业能力-企业产品-学校课程”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新增课程10门、调整课程36门、开发教材16本,成为上海首个开发增材制造课程、编写多轴加工教材的学校;与航天合作开发虚拟仿真软件22套,以适应航天制造业关于先进制造设备和高端编程软件的教学和实训需求。

WDCM上传图片

最后是“共同运作产教融合基地,渗透质量文化”。学校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打造了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集教学、实训、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定制式、共生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确切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重要思想。通过基地的运作和双方的共同努力,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问题,为职业院校、上海航天及社会其他行业提供长期发展所需求的技能人才。

成果斐然形成人才新局面

这一轮产教融合以来,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共为上海航天培养了300多名毕业生,成为其招聘技术工人的首选,多人成为航天重器关键部件加工核心团队中的技术骨干。

WDCM上传图片

产教融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也更加强有力推动了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依托航天领域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基地下辖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已获批为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立项项目,学校还牵头成立了上海市增材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并成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人才培养能力已获得广泛认可。产教融合还促进了师资能力提升。基地已成为上海市职业院校骨干教师孵化基地,为全市各级各类教师提供企业实践,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目前已达到77%。

除了为航天事业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学校还通过产教融合,与企业合作制定了数控、模具人才标准,开展社会认可的岗位人员培训工作,成为行业较为权威的评定组织,同时开展面向中职和高职数控、模具专业骨干教师的专门化培训,真正形成了“企业离不开、业内都认可”的局面。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2023-10-9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聚焦产教融合 丰富航运人才培养内涵 文章下载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聚焦产教融合 丰富航运人才培养内涵

高素质航运人才的培养是现代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在航运事业新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始建于1960年的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守著名教育家张謇先生的航海教育理念,以“自勉自奋 祈通中西”为校训,依托自身专业背景和优势,积极谋划航运人才培养思路,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院校和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可持续创新高质量发展,丰富航运人才培养内涵,提升航运人才培养质效。

理思路,夯基础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作为江苏省交通运输部门与南通市共建高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对接南通船舶海工等优势产业,积极探索“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为南通市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成立南通市船舶工业行业“江海红帆”产教融合党建联盟,充分发挥“大联盟、大融合、大党建”的作用,构建“凝心聚力、协同一致、优势互补”的党建联建工作体系,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船舶工业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南通船舶与海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成立智慧港口职业教育集团(港口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集团内成员单位共同建立互学互进、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全力加强港口相关的学科群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能力和水平。参加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及航海院校等14家单位代表共同参与的“江海联运”产教联盟工作座谈会,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等进行探讨,梳理产教联盟工作思路。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进一步理顺产教联合体组织构架、完善产教联合体章程,共同谋划产教联合体重点工作,为着力打造国家级别市域产教联合体集智聚力、协同攻关,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强教学,抓实践

产教融合要求高校将产业建设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学校一直将产教融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输送高质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宗旨,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找准校企协同育人的契合点,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教学实践,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研创新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分批次组织专职教师开展实船学习交流,聚焦航运、物流、海洋特色领域开展教学科研,进一步加强教师对船舶的认知和了解,丰富对行业的认识,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支持和鼓励航运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职业规划导师,强化教学内容的即时性、生产性和实用性。先后与南通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池州港远航控股有限公司等众多航运企业签署智慧港口产业学院和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书,打造校企合作亮点工程,培养更多港口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建文化,造氛围

航运业对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航运人才作为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工作者”,是推动航运业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学校扎实开展校园航运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航运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氛围。

组织各二级学院在本学院廊道等合适场所,以展示墙、展板等创新方式集中宣传各自开展产教融合的重点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展示学校产教融合成果,更好地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产教融合氛围。建设将航海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的招商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文化墙,以文化墙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成立校张贴画绘制工作组,设计16幅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富有航海文化元素的系列船员安全标识张贴画,由海事部门正式发布。举办“扬帆新丝路 奋楫新格局”航海文化灯谜系列活动,以传统灯谜文化为载体,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航海精神,弘扬航海文化,营造独具特色的航海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建设高素质船员队伍,服务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加入全国船舶行业职教文化建设联盟和全国舰船与航海博物馆联盟,推动全国船舶行业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和发展,为增强职业教育文化传承与传播功能、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开放共享平台、协同提升文化育人能力发挥积极作用。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023-10-13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专精特新行业人才 文章下载

深化产教融合培育专精特新行业人才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具有特色性、引领性和变革性等显著特点。行业特色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行业特色高校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科学设定一流学科建设目标,以产教融合推动特色一流学科建设,以特色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特色人才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专精特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支撑。

产教疏离制约行业类人才培养

部分行业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紧密,学科建设疏离产业发展。一方面,由于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度不高,导致部分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逐渐疏离。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学科专业单一化发展的制约,少数行业特色高校在面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学科专业“松绑”、市场驱动及高校评价体系等影响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发展求大、求全,发展不均衡,学科专业特色不明显等。

部分行业高校学科特色淡化,从事应用性研究的动力有待提升。一方面,少数行业特色高校在追求排名和大跨步发展中忽略了自身学科特色,一味追求“高大全”,削弱了学校的特色优势。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错位”,导致了高校在统筹协调保留传统行业特色和培育新的面向地方经济需求的办学特色上遭遇难题。另一方面,不少行业特色高校教师仍然存在重理论研究轻应用研究的现象,因此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上积极性不高。此外,一些行业特色高校在协调立足行业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纵向科研项目与横向科研项目之间的关系上存在困难,阻碍了服务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能力的提升。

部分行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一方面,人才培养理念固化,不能及时根据新时代社会需求进行调整,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高校办学模式应由学科导向、专业分割转变为产业需求导向、跨界融合,致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适配人才。另一方面,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导致人才专业特征模糊,影响了高校人才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的契合度和适应度。此外,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单一以及培养环节不完善等问题,也是导致行业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差异化需求的原因之一。

制度短板限制产教融合深度

学科与人才评价体系单一,制约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一是破“五唯”后学科评价标准尚未得到及时有效修正,分学科、分行业、分层次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及时构建起来。二是应用研究的评价标准尚未得到及时确立,在职称评聘、人才评审、项目评价等过程中论文、获奖等传统标准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束缚了科研人员从事应用研究的积极性。

产教融合政策机制与智力投入评价标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是产教融合政策引导机制不完善,产教融合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路径有待进一步明晰。二是缺乏对于人才智力活动贡献的有效评价机制,人才在产教融合创新中的投入贡献评价标准不统一,人才参与产教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进而导致产教融合内生动力不足。三是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学科人才智力转化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科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联合度不够。

产教资源共享政策体系不完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资源受限。一是一定程度上存在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缺失、资源共享理念不足等问题。二是产教资源共享支持政策不完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三是产教融合创新成果转化政策不完善,学科人才服务产业科技创新攻关的动力不足。

系统布局培育专精特新人才

坚持行业高校内涵式发展,主动把握产教融合发展优势。一是明确行业特色高校的责任和使命,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前沿,以一流人才培养为中心,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着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在发展定位上,学校要主动融入行业发展,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科研合作、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突出行业特色高校的服务面向,从服务行业发展逐步转向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实现增强服务力、提升贡献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在彰显行业特色、突出优势上下功夫,把发展重点从注重规模和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追求质量与内涵,依托行业产业链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项目,主动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做好教育供给侧改革。

加快产教融合政策制定,推动一流特色学科建设。一是要加快产教协同创新政策建设,提升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发展的行业服务能力。一方面,制定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发展政策,强化行业高校一流学科发展落实好“四个服务”,不断擦亮学科发展特色。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导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精准定位,确保专业建设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二是要加强产教服务协同政策制定,提升行业特色高校学科建设的输出能力。一方面,加快制定产业平台服务行业高校学科培育的协同政策,激发行业高校按需培育学科增长点,淘汰过时、需求不足、人才过剩的学科。另一方面,加快制定行业高校学科建设服务行业创新的反哺政策,将学科创新政策根植于行业创新需求,将科学研究嫁接到行业创新难题攻关中,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优化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加速科技创新迭代升级。一是不断优化产教融合发展制度的匹配性,深化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保护和支持人才的智力贡献与知识产权。一方面,优化产教融合创新与技术攻关的政策引导机制,通过财税政策调节和科研项目投入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引导与支持,提高行业高校、科研人员、企业等不同市场主体参与科技创新与研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和落实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对行业高校和科研人员在行业技术创新研发中的贡献给予充分合理的评价,保障科研人才的智力投入和知识产权产出。

二是完善产教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成果共享。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落实奖金、荣誉、收入分配等多种激励政策,引导行业高校科研人员根据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应用前景广阔、企业急需的创新成果,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实现共享。另一方面,重视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或创新联合体,实现多学科、多主体、多部门、多区域的交流与协作,切实推进新兴技术创新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依托产教融合共生模式,强化专精特新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行业发展的滋养,行业创新与技术升级离不开一流人才的培育与反哺。在推动产教融合发展中应解决好共生发展机制,发挥好各自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专精特新高层次一流人才的培养。一是重视产业和学科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和优秀创新团队的联合引育,让高层次学科人才有肥沃的产业土壤滋润,让产业技术难题攻关有高层次学科人才的支持。

二是重视借助产教融合平台,加强人才资源共享共建,培育专精特新后备军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成为支持落实“四个服务”的人才蓄水池。

三是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自我提升与委托培养相结合的专精特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科人才及产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与业务水平。

南京工业大学2023-10-16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三院同构”产教融合新模式 文章下载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三院同构”产教融合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支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支撑显得尤为重要。要为重大产业园区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就要大力推动产业资源转化为职教资源,支撑园区发展,健全政产学保障机制等。作为成都市重点打造的一所工科职业院校,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瞄准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坚持同园区联结、与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把学校建到产业园区,把课堂搬到生产线上,“引园筑院、推院助园、链式融通”,探索构建“三院同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同频共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和产业园区高质量协同发展。

“引园筑院”,构建“三院同构”育人新体系

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引领学校体制机制改革,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起,就开展了“以产业链为导向的集群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课题研究,破解产业资源转化为职教资源不足的问题。

学校主动对接园区产业链,规划专业群组建二级学院,并依托园区企业群组建特色分院,联合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学院,形成了构建二级学院、特色分院、产业学院的“三院同构”育人新体系,培养园区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

“引园筑院”,从产业企业需求导向切入,学校主动对接成都市蒲江县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龙泉驿经开区、高新区科技工业园、淮州新城、青白江国际物流港等产业园区,打造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物联网与信息安全、数字财金、智能建筑五大特色专业群。“因群施策”建成五大二级学院,配套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园校企政行共育人才。吸纳园区参与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服务园区贡献度建模,建立学科专业评估、建设、退出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适应性。

入驻园区联手企业组建“特色分院”。采用“政府部门投入、园区承载、高校运营”等模式,二级学院入驻产业园区共建制造类特色分院。校内二级学院和园区特色分院双核驱动,实施园区“认岗融入、跟岗融合、顶岗融通”工学交替及成建制开展生产性实训、校内理虚实一体教学,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与专项技能,提升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2017年起,学校实施《“一园一院”工程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探索以“园中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并全面实践。2022年9月,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共建的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在成都国际职教城正式开学,这是学校首个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实体产业学院。产业学院通过“地方建+企业投+学校办”的办学模式,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结构,“管理共治、专业共办、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共研、人才共育、课程共设、师资共用、教材共编”,打造政企校三方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至今,学校已建成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1个、特色产业学院7个,实现特色产业学院对专业群全覆盖;新开成都产业园区急需专业19个,建成国家轨道交通示范专业点1个、国省市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7个。相关成果入选四川省首批21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学校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得到显著增强。

“推院助园”,构建平台赋能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当新兴产业变革来临,高职院校如何能及时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只有人才培养不与企业需求脱节,跟随产业变革不断迭代升级,才能破解学校支撑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推院助园”,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服务园区发展与反哺“三教”改革并举并重,打造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策源平台,构建育训结合、科教融合、产创融合的综合赋能新模式。

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育训结合赋能人才供给,服务园区企业员工及校内外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在全国总工会、成都市总工会和教育、人社等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聚合区域企业和研究院等资源,在校共建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1+X”培训中心及大区办公室、“智能设备维护与维修”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形成校内平台与园区特色分院多核驱动人才培养平台。

坚持以现代治理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供给,探索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三更新”机制。一是体制机制方面,出台《二级管理专业评估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专业设置围绕产业需求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校企融通方面,创新实施“五千企业走访服务”活动,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企业需求及时更新机制;三是改革试点方面,试点项目化教学改革,建立课程内容围绕企业生产实际实时更新机制。

在“五千企业走访服务”活动中,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区域为节点、企业为重点、学校为基点,全面拓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链主”企业合作,主动对接、实地走访、线上调研,利用信息技术精准抓取重点企业发展规划、岗位标准、用人需求、技术服务需求、实习实训资源等关键信息,构建“五千企业走访动态数据图景”,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报告、产教融合需求报告、就业分析报告,科学指引学校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更新,服务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重大产业战略相匹配。3家合作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

打造技术技能平台,紧跟产业发展需求精准推进“三教”改革。科教融合反哺“三教”改革。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组建增材制造院士工作团队,建立高端智库;联合成都地铁等共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智慧运维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以团队、平台为支撑,以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工艺改造为引擎,项目研究与园区实践相结合推动“三教”改革,驱动科研、服务、育人协同发展。

积极打造产创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双创”孵化器,构造“教育引导、苗圃培育、项目孵化、助推创业”的“双创”体系,成功获成都市认定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成果转化基地,产创融合推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协同赋能。通过以教促产、以教助产、科教融合、产创融合,学校为园区改进工艺30项、共研专利59项。“移动式大型钢轨铣磨车高性能刀具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航空复合材料构件高端刀具研发项目荣获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二等奖。87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135名企业技术人员被聘为兼职教师,校企混编建成22支高水平教科研团队。参与建成国家教学资源库2个,主持建成省级课程5门、教材97部。

“链式融通”,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引园筑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要让企业“唱主角”,实现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同频共振。“推院助园”,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出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破解政产学同频共振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瞄准“组织链”“利益链”“文化链”三个关键,以创建产教融合型园区及企业为动力源,强化园区综合承载桥梁及企业重要育人主体作用,政产学共建服务成都贡献度评价指标,创新形成基于园区承载、企业主体、学校评价的“贡献导向”产教融合驱动机制,促进“链式融通”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

在融通组织链方面,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携手园区及企业共建学校理事会及理事分会,“三级联动”共同治理二级学院、特色产业学院。园校互聘“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导师制”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

在融通利益链方面,以建设“园中校”为着力点,建立以服务贡献为导向的产教融合驱动机制,将学校评价作为企业获得政策扶持的重要考评依据,推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职教集团等共享资源、开放服务。

在融通文化链方面,则是促进价值共鸣。组建含高校教授、园区领导、企业专家在内的天府文化教师队伍,开展天府文化课程和活动。共建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打造产教文化融合育人空间。融通园企校文化,精技立业。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助力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

自“三院同构”产教融合新模式实施以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获各类竞赛国家奖项49项、省级奖项218项,毕业生就业率、在川在蓉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学校已累计为成都各大产业园区输送毕业生近1万人,开展社会培训27万余人次。园校企共建国家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基地、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人才育训基地、精密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及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产教融合项目,形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高端智库和科教融合发展格局。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10-20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共治如何运行 文章下载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多元共治如何运行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年7月,教育部支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暨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常州成立。此后,冠以“全国”之名和省级层面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和成长环境,持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而进行的重大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其既定的功能和作用,关键在于其实体化运作,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若不能实体化运作,则会重走“职教集团”的老路。那么如何实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体化”运作呢?笔者以为要从治理模式、管理方式、内生机制几个方面入手。

建立多元共建治理模式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一个由政府主导,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组织形式。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综合性组织,以“共同发起、共同参与、共同受益”为原则,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体化,首先要选择适合的治理模式,合适的治理模式对于实现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鉴于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者的多元性、平等性,共同体应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事业部制工作机制。由牵头部门、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成立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会,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会商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激励、信息共建及品牌活动等环节的制度体系,对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营进行顶层设计。组织制订产教融合共同体重点任务规划,并将工作分解到相关成员单位。同时,根据产教融合共同体功能定位、目标和主要任务,理事会还应成立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实体性的事业部,分别由共同体中不同的单位牵头负责,以推进理事会各项决策的落实。

推行项目任务管理方式

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目标就是实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最终实现产教协同发展。而要达成上述目标,参与各方就必须共同发起和实施产教融合项目、协同完成产教融合发展任务。

有目标、有任务,共同谋事、协同干事,把事做成,既是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也是实现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要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体化运作,就必须在理事会领导下的事业部工作制治理模式下,设立专门的项目任务,以项目式、目标化管理方式,促进各成员单位协同作战、聚力攻坚。

具体来说,理事会应根据成员单位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安排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项目,并根据轻重缓急设立年度或阶段性项目和工作任务,及时研判项目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各事业部具体牵头组织项目实施工作,并承担项目进度监测、工作督导和考核评价等职责;每个项目则实行项目负责制,以项目任务集聚产教资源,项目负责人由各事业部组织在成员单位内负责选拔、理事会聘任。各项目可打破地域、单位界限,从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抽调工作人员。

只有紧盯目标任务,严格夯实责任,全力推进每一个项目的落实,努力破解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难题,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探索有效运行内生机制

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健康有效的运行机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产教融合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由于以政府主导、市场为基础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生机制尚未形成,产教、校企“两张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要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体化,使共同体各方能够通力合作,主动开展工作,需要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的总体架构下,推动以产权融合为基础的、微观层面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以政府主导、产业(社会)资本注入职业教育领域为主要内容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改革,就是机制创新的集中表现。

当前,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应充分整合国家政策资源,通过投入资金、技术、设备、场地、管理等方式,共建具有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性质的现代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工匠学院、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平台),并按照股份占比、贡献度等依法进行效益分配,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化”运作。

只有以产权为基础、以利益为纽带,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体化运作,才能激发各成员单位参与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其在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3-10-17

 

 

江西省龙南市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文章下载

江西省龙南市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滴——滴——滴”,车间里响起了机器报警的声音,一台贴合机上的三色运行灯的红灯亮起。看到这种情形,赖智泉快步走了过去,把贴合机里已经满仓的线路板抽出后,搬到了车间门口。赖智泉是江西省龙南中等专业学校2020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已于今年7月毕业。在经过跟岗实习、就业培训、顶岗实习后,他留在了龙南骏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9月,他成长为中级员工。

近年来,龙南市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入推进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创新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数智工匠名师超市”、“校校会企”长学制培养机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产业发展。

搭建互动平台,夯实产教融合基础

赣州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设在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了粤港澳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科技城里面分布着150余家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需要招收大量技术人才。

为更好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促进产业发展,龙南市政府、企业、学校等参与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共进,统筹产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学校技能人才培养。龙南市选址产业园区,耗资4.2亿元修建了占地260亩的龙南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为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夯实基础。

为完善顶层设计,龙南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龙南市探索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龙南市还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构建产教融合制度保障体系,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员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此外,龙南市组织相关人员赴深圳、广州、中山等地考察学习大湾区产教融合经验,与深圳市龙岗职业技术学校、龙岗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结对共建;龙南中等专业学校与企业共建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以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双挂”活动,推动“双师型”教师到企业跟岗学习、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创新实训机制,促进产教共建共享

龙南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是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全省范围内遴选的6个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试点之一。龙南市政府整合教育、人社、工信等部门实习实训资源,建立由政府主导,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与优质企业深度融合的四位一体共建共享机制。目前,基地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总投入6700余万元,成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陈旧和与企业生产脱节的不足。

学生在生产实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在实训基地重现场景,再经过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技能培训效率,降低生产实践过程成本。

“实训基地采取冠名班的形式,企业、学校、实训基地三方合作,生源以中职学校学生为主,实训基地提供场地和设施,学校和企业都有专业教师来讲课。”负责实训基地运营和维护的龙南市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员工黄晓芬说。

优化合作模式,实现校企优势互补

对于校企共同培养人才,负责与学校对接工作的江西志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人事经理欧阳帅感受颇深。“在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这两年当中,我们实现了共赢。培养的学生越来越符合企业用工标准,专业与企业的契合度也越来越高。”欧阳帅说。

龙南中等专业学校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将电子信息专业作为学校精品特色专业来打造,开创了“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冠名班。学校对接龙南骏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骏亚冠名班,解决了公司用工问题。

根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点,龙南市政府从源头上做文章,创新“校校会企”长学制培养机制,由政府牵头,推动区域内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行业协会和优质企业通过订单班、冠名班、“3+2”或“3+3”学制培养新型工人。此外,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龙南的产业多,工业经济比较发达。我们以‘服务地方经济、对接本地产业’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产教融合新模式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龙南市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郭建龙说。

中国教育报2023-10-12

 

 

山东商业职院打造以“商”为特色的产教融合2.0升级版 文章下载

山东商业职院打造以“商”为特色的产教融合2.0升级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部署和系统谋划,这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是提升社会产业价值链创新能力,改变低附加值、高能耗、同质化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在山东省教育厅、鲁商集团的坚强领导下,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以“商”为特色的产教融合2.0升级版,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智慧农商”专业群建设路径、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机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立足产业布局专业

探索“智慧农商”专业群建设路径

学校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立足学校实际,坚持“软商硬做、冷链暖心”办学思路,秉承“技术革新三螺旋”合作理念,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围绕“智慧农商”,依据技术革新领域和内容布局专业群。依据技术革新难度分类建设实践平台,依据革新成果迭代教学内容,探索产业链技术革新引领产教协同的“智慧农商”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路径,服务二次产业同向同行,发挥专业群的示范作用。以两个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和两个省级专业群为依托,把握“产业”逻辑,以群建院,从行业企业的行为动机出发去思考产业学院的职能和建设思路,建设中国特色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建成数字营销产业学院等12个产业学院,未来将在AI+RPA数字员工方面更好地做好“智慧农商”,形成商科职业教育促进地方性发展的新格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行业建设院系

探索产业学院实体化运作机制

学校紧紧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专业群与产业群契合度较高、产教融合基础较好的学院,建设一批未来、卓越、示范特色产业学院。2023年,学校与鲁商集团整合终端消费场景资源、物理空间资源、产业技术资源等,融合集团各相关产业板块,加强内部产业协同,强化产学研,加强项目落地,发扬集团企业文化,共建预制菜未来技术产业学院,探索“预制菜+”模式,做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引领消费“四篇文章”,为集团预制菜产业“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贡献力量,为鲁商集团全面打造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商业服务领军企业注入强大活力,引领山东省预制菜产业,打造共享共赢共同体,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鲁商集团产业的能力,培养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立足科教引领创新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设置学生科研助理岗和科研助理经费,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环节,吸纳优秀学生深入参与学校的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结合X证书的技术技能要求,学生取证人数达288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9.85%,覆盖31个类别技能等级证书。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于80%,指导学生双创孵化项目100项,创业率达5%,创新创业产业学院学生创业率达20%以上,创业带动就业连续多年实现99%以上。

校企研携手积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研多主体的全过程培养培训体系,实现专业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达95%以上,引育博士100人、国家级名师3人、国家级技能大师2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2个,柔性引进院士1人、“泰山学者”工程系列高层次人才10人。2022年,校企研共建高技术现代商业服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年,学校推荐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形成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推动校企研合作内涵建设与纵深发展。

山东商业职院2023-10-10

 

 

“产教科”融合破解高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难题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下载

“产教科”融合破解高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难题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是人才。针对高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行企优质育人资源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不足,学生真项目技能训练不足”等问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探索并创新实践了产教科“深融互助”体制机制,建设了混合所有制特色产业学院;以卓越“双师”培养为关键途径,通过构建“多模块分层级”课程体系,实施“联产承包”教学模式改革,有效破解了难题,取得显著育人成效,获得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指出,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文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关键是人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人。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不到3万人/年,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现有从业人员的人才结构分析来看,我国在除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缺乏外,复合型人才(跨技术领域,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多个岗位),骨干型人才(具备多年技术积累,能够带领技术团队)和工程型人才(精通某一岗位技术技能,熟练操作软硬件设备)的数量也严重不足。

作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数量(据统计,截至2019年,仅有2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和质量上与产业需求还有极大差距,存在“行企优质育人资源不足,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不足,学生真项目技能训练不足”,成为高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卡脖子”难题。

(一)行业企业优质育人资源不足

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具有技术复杂、工程实践要求高、人才成长周期长等特点,仅靠高职院校自身教学资源已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受限于高职院校人才支撑不足和技术服务能力欠缺问题,集成电路企业参与高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校企难以有效对接,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难以导入成为教学资源。而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偏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脱节,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导致集成电路的职教领域出现产教融合“负循环”问题。

(二)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不足

一方面,新入职的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后直接就进了校门,接触企业工程项目或到企业一线工作的机会较少,缺乏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和一线生产方法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迭代更新快,即便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老”教师,如果长期脱离企业工作环境,工程经验与技术无法得到更新,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的现象不可避免。这些都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胜任力不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学生真项目技能训练不足

一方面,由于半导体行业的生产设备精密昂贵、生产计划周密、产品良率要求高,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工学交替”入企实践,校外实训基地学生观摩多、实践少。半导体设备价格高、投入大,高职院校难以自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普遍采用“仿真”代替“实操”。另一方面,由于校企合作不深,真实的企业案例匮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又欠缺,导致学生接受真实生产项目的训练不足,与产业所需真实技能要求差距甚大。

二、依托专业建设项目,探索破解难题新思路

为破解这一难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依托国家、省级等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了多年探索。

2011年,学校依托“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项目,探索以“专业工程中心”为主体的二级机构改革,优化微电子技术专业方向,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程中心,实施课程经理负责制。

2016年,学校依托“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项目,试点二级学院改革项目,建设混合所有制创新研究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凝聚科研力量,提升技术服务产业能力,以科研带动专业建设,形成了“产教科”“深融互助”体制机制。同时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试点“承包制”教学改革,形成了“联产承包”的育人新模式。

2017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指引下,学校通过广东省一类品牌专业建设(2018年)进行创新实践,建设混合所有制特色的“芯火”产业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2019年“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微电子技术专业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和2021年广东省第二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微电子技术专业群)建设中持续创新并不断提升,促进了集成电路领域的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育人,有效解决了难题,取得了显著育人成效。

三、创新“产教科”融合新机制,实施协同育人新模式

(一)以“产教科”深融互助体制机制,构建特色产业学院,提升协同育人动能

为破解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难题,学校深入探索产教协同育人,综合校企各方优势和利益诉求,以“共赢”为目标,逐步构建起“产教科”深融互助的育人体制机制(图1)。

学校依托专业教师(团队),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教师技术攻关帮助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吸引企业协同育人,汇聚人才、需求、资源、环境等创新要素。头部企业提供“教师工作站”,开放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胜任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企业受益学校“智力服务”,主动捐赠软硬件设备,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高水平工程师参与实践教学,共组“混编”教学团队。学校得益于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物力支持”和协同培养的卓越“双师”,开展“真环境、真项目、真产品”的实训教学,使学生获得“真技术、真技能、真本领”,批量培养高质量集成电路现场工程师人才,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使产业获益,进一步强化了产教融合深度,实现了校企合作的“正循环”。

1.混合所有,共建“芯火”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多主体融合的产学研共同体,混合所有制将是未来产业学院的发展方向。学校与深圳微纳研究院(国家工信部“芯火”深圳平台)、华大九天(EDA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等多家半导体行企共同成立了“芯火”产业学院(图2),校企“混合所有”,成立理事会,设立产教融合办公室和教学指导委员会,落实双主体办学,建设集成电路工程中心,打造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立深圳芯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化运营,保障“造血”功能,形成了“产教科深度融合、校企互助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2.六位一体,有效监测协同育人成效

为持续提升校企合作生命力,首创了“行企资源投入、生产服务效益、技术服务能力、案例转化能力、教师岗位胜任力、人才培养质量”六位一体的指标体系,通过细化分解和量化评分,动态监测协同育人成效,做实“三教”改革(图3)。

3.互助机制,搭建三大平台实现互惠双赢

第一,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发平台,提升教师技术服务能力。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将有相同科研志趣、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凝聚在一起,校企共建了教育部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芯片设计工程中心和先进光学制造研发中心。专任教师通过平台,在人工智能芯片、光学镜头、氧化镓晶圆生长、高端测试装备等方面与企业协同进行技术攻关,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助推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增强了学校技术服务能力和企业协同育人动力。

第二,建设生产性实训资源平台,培养学生真岗位技能。通过学校提供技术服务和优质人才供给助力企业生产和发展,吸引头部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并捐赠先进软件或设备,共同打造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芯片“快封”中心,解决了实践教学的生产化教学场景需求,有效落实学生真岗位技能培养。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以“长岗优酬”制度,吸纳企业高水平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与专任教师混编教学。

第三,建设教师企业工作站跟岗平台,协同培养卓越“双师”。联合知名企业共建,专任教师全员轮岗,深度参与企业工程项目,联合技术攻关,助力企业解决创新难题;在项目载体中,有效提升教师实践指导、教学案例提取、教学资源转化和应用服务创新等能力。确保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助力卓越“双师”培养。

通过创新的“产教科”深融互助体制机制,学校培育了优质师资团队,打造了微电子技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集成电路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珠江学者等5人;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效,建有教育部第三代半导体应用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科基金4项,省市自科基金、教改课题32项,承担技术服务项目37项,科研项目经费总计1 920.5万元;同时带动全校联合领军企业共建了产教科“深融互助”的产业学院12个,培养校级卓越“双师”51名。

(二)创新“联产承包”育人模式,破解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难题

依托“芯火”产业学院,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以“岗”定“标”共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以“技”建“课”共建项目化优质教学资源、“联产承包”共组教学团队,保障了教学与生产紧密耦合、技能与岗位真实对接。

1.以岗定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据岗位类别设置多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培养标准。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核心模块聚焦岗位核心技能培养,分方向开发了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应用等多模块课程(图4),按照岗位技能需求分层级设计课程,实现“岗课证融通”;同时,开设新技术、创新创业等拓展模块,满足学生专业深造、高薪就业或自主创业等个性化成才需求。依托“芯火”产业学院,校企共建项目化、数字化课程资源,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全覆盖。建设了丰富教学资源,包括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课程3门,出版教材38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9部、全国电子信息类优秀教材1部、基于企业真实案例的高本衔接立体化教材16部。

2.四项联产,实现教学要素与生产过程紧密耦合

校企在生产服务和人才培养方面实行“联产”双赢(图5):联合共建芯片封测生产线,实现了教学场景生产化;联合生产+实训,既服务中小企业“快封”诉求,又实现了教学过程项目化;联合技术攻关,解决产业共性难题,同时提升了教师工程素养;联合共建教学资源和实施技能教学,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度,满足了企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3.四项承包,实现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真实对接

第一,组建卓越“双师”教学微团队。以具备一个模块所有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卓越“双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组建教学微团队,全程负责“真环境”实训场景的搭建和“真项目”课程资源的组织,在“真产品”联合生产+实训中注入工程素养,培养工匠精神,落实立德树人。

第二,承包四项全程培养责任。教学微团队对“实训场景、课程资源、技能培养、高质量就业”四项实行“全程包干”,从学生大一期末自选方向开始,承担科技社团、技能竞赛和双创指导,结合实训、竞赛、社团等多维手段,承包学生全程和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培养,丰富学生工程实践,跟踪学生学习情况,落实“真技术、真技能、真本领”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确保学生考取高端证书,精准入行,顺利就业(图6)。

第三,改革绩效考评方案。学校构建教师分类成长发展体系,打通卓越“双师”成长渠道,并将毕业生高端证书考取率、集成电路产业就业率、就业薪酬等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评,“优绩优酬”,激励教师提升自身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切实保障学生就业质量。

实施育人模式改革以来,学校累计为集成电路产业培养了专科生1980名,联合培养本科生156名、工程硕士12名。在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 14 项(包括金牌1项、一等奖 4 项),省级赛项获奖 31 项,在“集成电路EDA设计精英挑战赛”等高水平行业赛中,与“双一流”大学学生同台竞技、同登奖台。毕业生在中芯国际、聚飞光电等知名企业高薪就业,发展后劲强劲。

四、总结与展望

学校通过打造“产教科”深度融合的特色产业学院,增强企业协同育人动能,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难自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问题;通过打造“互助”双赢的校企合作平台,解决了专任“双师”素质难提高、“双师”结构难优化的问题;通过构建“多模块分层级”课程体系和实施“联产承包”教学模式,多途径解决了学生真实岗位技能训练不足、可持续发展后劲不强问题。在体制机制、育人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获得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一)体制机制创新

产业需求驱动,科研双向赋能,促进“产教科”深融互助育人体制机制的创新。首创的“六位一体”指标体系确保产教有效互动,提升了校企合作生命力,丰富了产教融合理论。

面向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支撑和技术创新需求,联合头部企业共建“芯火”产业学院,校企联合攻关,在人工智能芯片、光学镜头、氧化镓晶圆生长、高端测试装备等产业技术前沿取得突破性成果,增强学校技术服务能力和企业协同育人动力。企业获益,主动捐赠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软硬件设备,共建校内优质生产性实训基地,反哺学校批量培养产业急需集成电路人才;学校通过技术服务产业,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实力,培养卓越“双师”,获得企业“真环境、真项目”实践教学资源,促进了产业、创新、教育、人才“四链”融合育人。

(二)育人模式创新

依托产业学院,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教师企业工作站、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平台,施行四联产+四承包育人新模式,破解了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难题。

以校企联合共建芯片封测生产线、联合生产+实训、联合技术攻关、联合共建教学资源和实施技能教学四项联产,实现校企双方“智力”和“物力”的优势互补,互助互惠,汇聚生产化教学场景、项目化课程资源、高工程素养专任教师和企业高水平兼职教师等优质育人资源。校企共建卓越“双师”微团队,实施承包制教学,全方位负责组织实训资源、打造实训项目、承担课程教学,以“师徒传授”方式,为学生提供从进入专业方向到毕业就业的全过程培养与产出服务。知识、技能、素质全面培养,“一包到底”;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高端证书、就业质量全程绩效考评,校企师资责任共担。形成了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精细落实模块教学、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课程体系创新

依托产业学院,获得集成电路产业典型工作岗位,按岗位职责→岗位能力→培养标准→课程标准,“以岗定标”重构多模块分层级课程体系,按照岗位技能分层级设计课程,学生自选方向,助力个性成才。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立体化教学资源和“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学内容与行企需求精准接轨,实现“岗课证”融通,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有力支撑了深圳及珠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以来,教育部印发《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产教融合”首次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政策用语,上升为国家意志。2019 年10月25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指出,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问题,以校企“互助双赢”为目标,以卓越“双师”培养为纽带,以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达成为支撑,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凝聚优势科研力量,构建了“产教科”融合的新生态,达成了高水平项目化教学的高质量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满足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对各类人才的“井喷式”需求,促进职业院校在集成电路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仍需要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科研创新服务、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作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微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依托“产教科”深融互助的“芯火”产业学院,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一流的开放共享教学资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建设提供“产教科”融合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借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0-8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