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加快构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
上海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充分发挥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优势,充分用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五个中心建设所带来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形成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上海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印发《上海市学校劳动教育“十四五”规划》,部署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活动、文化涵育、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支撑服务保障等六大“行动计划”。编制《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劳动任务单》《上海市中小学居家日常生活劳动指导手册》,将劳动教育任务贯通到中小学各学段,落实到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编制《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场馆标准指南》《学生职业体验类基地指引手册》《学生劳动教育类基地指引手册》,为高质量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提供制度保障。
二、健全工作机制
上海坚持把构建“协同育人体系”作为劳动教育的前提保证。依托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市、区两级跨部门统筹协调、校内外协同、社会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统筹推进机制。目前,全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100多家,提供劳动实践岗位80多万个。同时,联动百余所职业院校开发大批劳动实践点,每年吸引10多万中小学生开展职业体验。上海尤其注重在劳动教育中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常态化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百名劳模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涵。
三、抓好课程建设
上海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对标国家课程标准,进一步深化拓展“劳动技术”课程。不断深化“学科德育”,注重对不同学科劳动教育内涵的系统梳理,探索中小学纵向衔接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已坚持8年明确高中生参与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不少于60课时;坚持40年要求高中生必须完成学农劳动一周。自2019年起,明确初中生参加公益劳动80课时、职业体验32课时。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职业体验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全市推动中小学校按要求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全覆盖。在日常劳动教育方面,推动100多所非遗传习学校和20多所非遗示范学校建设打造一批“非遗传习学校基地精品课程”,成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四、强化基地建设
上海着力建强学校劳动教育主阵地,形成一批以校内、户外空间为特色的校园劳动园地。深入推进市区两级劳动基地“整合共享”,建立首个上海市学生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光明花博邨),开发全链条的劳动教育系列实践课程。在崇明开发综合现代农业、海洋智造、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工农业生产劳动基地集群,推动企业、街镇和各区教育局等结成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联盟。组织开展“学生走进国企”“老字号进校园”“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汇聚全市九个涉农区,开发乡村振兴、农耕文明等劳动实践课程。积极拓展长三角区域劳动教育资源,已征集劳动教育基地200多家。
五、完善支撑保障
上海坚持把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按标准配齐建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常态化开展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能力和质量。坚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搭建学生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信息记录平台,实现学生劳动资源信息“一网统管”,劳动实践基地“一站服务”,劳动文化资源“一站共享”。还将进一步开展以劳动教育和校外教育为重点的地方立法研究,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
上海坚持不懈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守正创新,促进了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的形成,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共识与合力,也促进了育人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明确了志向,增强了责任,提升了能力,收获了成长。
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劳动教育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标识;必须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把爱劳动、能劳动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素养和走向社会的关键能力,鼓励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增进劳动情感、意志、志趣,升华精神和品格;必须要坚持系统化设计和推进,整体推进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做好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衔接,促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融合,打好规划、课程、活动、评价和资源保障的组合拳。
新时代新征程,上海劳动教育将进一步谋划新篇,布好新局,坚持做强做大做实公益性劳动教育基地,发挥骨干、示范、辐射功能,进一步鼓励全社会共同来关心、支持和参与劳动教育,形成校内外互补协同的劳动教育新格局。
(执笔人:闵辉)
广东新华202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