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在创造了人自身的同时,也创造了外在于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一环境既是人发展的限制,也是人发展的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未来社会人趋向于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特别强调劳动教育,加快实施“五育”教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政策基础。
当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导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已出台实施。
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小学劳动教育,不断内化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深入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透视小学劳动教育现状与问题,提出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策略。
新时代迫切需要加强劳动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
新时代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要求与时俱进,强调教育必须着眼于开发学生潜能。新时代下对劳动的定义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1.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延续
为加强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认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在2015年7月份,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或与劳动相关的技术课程。
同时,也对具体的实施途径进行了相关要求,对各个环节包括校内、校外、家庭劳动、社区劳动、公益性劳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其他学科要有机地融合在劳动教育中如在各个科目中渗透劳动教育。
自核心素养出现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政策性文件中,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就开始探讨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方式、核心素养的贯彻执行等在课程中如何实现。
尤其在课程目标上,学校在落实核心素养上应高度重视,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才的主要场合。
核心素养以人的成长为主力,在课程上要关注学科之间科目的渗透,这能够为小学劳动教育的贯彻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作为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要着力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的观念、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要及时更新。
小学劳动教育强调小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体验性,为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机会。
2.小学教育阶段劳动教育问题更加迫切
小学时期是劳动教育价值观念培育期,也是自主劳动习惯养成期。
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对于劳动的认识和引导极为重要,这将为他们日后对劳动价值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培育奠定基础。
但是,当前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小学生的劳动机会较少,劳动教育观念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导致出现了部分学生轻视劳动、不愿意劳动的现象。
这种情况的发生:
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讲就是劳动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设备匮乏,劳动课程的实施杂乱无章;
其次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仅仅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不愿意让学生劳动,认为这是一种时间浪费。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说,对劳动教育的宣传不到位,很多学生渴望一夜暴富,甚至不劳而获。
因此,劳动教育的调整应从各个层面加强规范。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关键时期,但在此过程中,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标准的影响,很多学生身体素质令人堪忧、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
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确立起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思路至关重要。
为何重视劳动教育
目前劳动教育未被像其他科目一样纳入考核体系,因此各个部门和学校、家长等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五育中的地位不够突出。
基本上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在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发展都是各自实行,实施效果微乎其微,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很不利,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也有不利的的影响。
根据文献和调查发现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大概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增强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规范性,将各个环节都贯穿到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是提升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合理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成长需要,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最后是在劳动教育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通过研究核心素养如何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劳动教育,可以为劳动教育教师提供理论基础,使得小学劳动教育更好地开展。
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
1.加强劳动教育师资职前培训
首先,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学科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专科、本科、研究生专业中,在师范类高校中实现劳动教育的源头培养。
其次,高校应积极争取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加强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开设劳动、职业、技术相关的课程,拓宽劳动教育培养的路径。
在课程设置上,从四个方面指导劳动教育准教师:
1.注重劳动教育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理智基础”;
2.注重劳动技能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他们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供机会;
4.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研究素养。
另外,课程的设置还应体现时代性,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聘请校外或企业专家指导学生的劳动实践,不断拓展他们新思路。
因此,劳动教育教师入职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如何把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上实践中,为进入新角色做准备。
2.加强劳动教育师资职后培训
为适应入职后的教学工作,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主要是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知识、反思自己的劳动过程和劳动实践,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促进自我劳动教育专业水平的深入发展。
在培训中要关注教师对自我成长的发展需求,通过培训提高实施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同时也要关注教师对培训的反馈,及时与老师取得沟通,保障其培训的效果。
在培训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训内容的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设计符合学生年龄阶段有趣、生动、深刻的培训内容。
教师的职后培训还要关注学生劳动技能以及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劳动技能如木工、电工、焊工是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劳动安全知识如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用刀等也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训,教师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因此教师的职后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各种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做出贡献。
改进劳动教育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2020年3月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全面纳入学生全面发展的全过程,从顶层设计到基础推进,劳动教育正在受到高度重视,小学阶段应全力培养。
2.注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上的劳动教育之外,各类实地参观和动手操作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很重要,如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社会中观察、实践;
少先队活动,充分发挥少先队的榜样和模范作用;
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五一劳动节、雷锋日、母亲节等激发学生兴趣,体验劳动者的艰辛;
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能够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校园和教室中的板报、宣传页等都起着提高学生劳动素养、落实劳动目标的作用,把劳动融入到多样化的劳动实践中。
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当以实践活动为主,作为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3.突出劳动教育实践节点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小学劳动教育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每个学段要达到的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处在启蒙阶段,对劳动教育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劳动观念的认识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简单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如在劳动过程中指导学生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书包、文具等,并展示、交流和汇报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阶段(3-4年级)学生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学会与他人协作,初步具有自己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心。
第三阶段(5-6年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符合学生年段的活动增强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如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差异的不同,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和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活动的阶段应循序渐进、互为关联和相互促进
网易 20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