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的“清镇实践”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
眼下,正是向日葵盛开的季节,在清镇市卫城镇犀牛村,数百亩金灿灿的向日葵迎风盛开,流光溢彩,吸引了省内外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欣赏美景、拍照打卡。
村党支部书记林丹喜上眉梢,“这些天,前来游玩打卡的人还真不少,最多的一天共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下一步,我们将推出符合游客需求的产品,有效拉长旅游旺季的周期,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集体经济“抱团发展”,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犀牛村是清镇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1”发展模式的“后起之秀”。2022年,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他经济主体”联结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共同发展的模式,犀牛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
近年来,清镇市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率先在全市有条件的10个村和2个乡镇探索推进村集体“1+1”发展方式,通过组建村集体混合所有制公司,示范带动其余22个村主动进行试点,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全市181个村因村施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广袤乡村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高位谋划坚持系统推进 健全“三个体系”
走进犁倭镇石牛村坝区连片的温室大棚,蔬菜大棚鳞次栉比,棚内各类蔬菜长势喜人,一根根藤蔓随风摇曳拔节生长……现代农业“蔬”写着乡村新图景。
“我们村农户每年每亩有700元承包权保底和500元的经营权阶梯分红,村集体参与项目经营管理,每年每亩可获得20-50元所有权分红。”石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良凯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富不富,全靠党建带,是党建引领,让村里的集体经济筋骨“强了起来”。
从6月初开始,清镇骆家桥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1200亩螺丝椒、泡椒、彩椒、线椒等便进入丰收期。一串串绿油油、红灿灿的辣椒,不仅为村民带来丰收的喜悦,更带来红火的日子。
解决群众增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清镇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提上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连片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一个个“菜篮子”产业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寨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解决群众增收大问题。
健全组织保障体系。成立由书记、市长领衔的工作专班,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将试点内容作为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一号工程”,以10个试点村带动其他22个村同步发展。整合各级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支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撬动社会、金融等各类资本2.3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健全制度机制体系。围绕股权分配、技术支撑、经营管理、风险防控等短板盲区,印发《试点工作方案》《清镇市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及财务管理若干制度(试行)》,配套出台支持措施36条、制度67条。组建综合协调、经济指导、法务保障3个工作组,实行试点“三包保”机制,形成一套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制度体系。
健全工作责任体系。明确把试点工作作为单位年度党建成效考核、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推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同时,把试点建设工作作为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的规定动作,通过比路径、比干劲、赛实绩,压紧压实责任,推动知责履责。
“乡村要振兴,产业一定要兴旺,我们将持续巩固现有集体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式,多样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农民增收致富。”贵阳市政协副主席、清镇市委书记付涛表示,清镇市将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揽,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和美乡村。
党建引领坚持整体推进 用好“三股力量”
“农村闲置资源不断增多,农村空闲的资源如何‘生金’?”红枫湖镇大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学伦说,按照“组织引导、群众自愿、因户施策”的原则,鼓励村民充分利用自家房前院落、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全力激活村民致富增收新动力。
“大冲村是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所以我们把乡村振兴的重点放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上,积极打造快消品市场供应项目,推动一三产融合发展。”黄学伦说,村里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产业项目,每个村民都是股东,今年,村集体经济年收益有望突破6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超过2.3万元。
没有经验可循,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考察和论证,大冲村以发展特色旅游为依托,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同时,坚持党建引领,用好用活每项政策,让特色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为将闲置资产改造成“聚宝地”,大冲村还投资入股近心·阿曼达庄园和梦幻花谷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大冲村盘活利用项目已建成投入运营,累计盘活20宗(完成率100%),盘活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2万余元、20户农户共计增收92万余元。
怎样激发各自能动性?如何找到利益契合点?清镇市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深挖各村优势特点,将“党建链”嵌入“产业链”,利用“党带群、先带后、富带贫”的方式,搭建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双赢平台,通过“三股力量”全面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破茧化蝶”。
用好“金融”力量。实施“政银”干部互派随岗,从金融系统择优选派9名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金融助理员,在整村授信、发放乡村振兴发展贷款等方面效果明显。制定《股份经济联合社示范章程》《联合社财务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强化指导,推广黔农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强化“三资”及财务管理。
用好“职教”力量。搭建“校地合作联动、共谋乡村振兴”平台,授予专家工作站10个,颁发聘书、邀请108名职教城院校专家为9个乡镇村集体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运用职教师资力量组织试点村集体混合所有制公司管理、财务人员围绕企业管理、股权设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开展“小班制”精准滴灌培训。
用好“驻村”力量。统筹市县乡三级驻村工作力量,破解各驻村工作队单打独斗局面,将9个乡镇划分为3个特色产业片区,将46支驻村工作队整合为9个驻村分队,大力实施发展思路联谋、特色产业联推、信息资源联享、发展能力联提、比武活动联开、一线堡垒联建的“六联”行动,开展“驻村第一书记为农产品代言”等活动。
多向发力坚持协同推进 探索“三种模式”
青山氤氲,薄雾蒙蒙。
在小坡村深水井组黄桃种植基地里,黄桃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果实,清新而茁壮。
“产业选择之初,我们在充分考虑村集体这个因素同时,还得兼顾企业、农户、集体这三方的利益分配。在确保农户土地流转费用不少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发展奶牛、蛋鸡养殖、辣椒种植等产业,今年预计可增加超48万元的村集体收入。”王庄乡小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仕飞说,小坡村明确以“生态有机水果为主、家禽养殖为辅、两红文化带动”的产业发展路子,在当地产生了虹吸效应,通过吸纳村干部群众入股运营,帮助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助农增收。
为让产业发展结构更加多元,让产业发展质量更加稳固,让产业发展红利更多惠及村民,小坡村乘势而上,与贵州贵苗夫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流转土地2410亩发展水果种植项目。
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优势,清镇市牢牢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帮扶、资金支持、项目带动,积极构建多元化、特色化产业布局,赋能乡村振兴。
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原则,立足资源禀赋,一村一策找准主导产业,稳健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主导产业3000万羽肉鸡项目落地建设,为村集体增加收益100万元,辐射带动200余户养殖大户增收4000余万元。
通过多种举措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盘活了集体沉睡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总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大力推行“党建+集体经济”模式,逐步形成“一产主导、多产融合”的发展格局,村集体经济扩量提质增效迈出可喜步伐,有力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村民”抱团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一村一策,突出一村一品,在土地较为平整的区域,通过提供劳务、农机服务等增加集体收益;在矿产资源丰富的村,通过提供物流运输增加集体收益;在闲置资产较多的村,通过盘活闲置大棚、校舍、厂房等增加集体收益。
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村民+N”抱团发展。鼓励条件成熟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国有或民营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促进集体、农户双增收。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通过创新财政资金改革试点引导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农房、土地等发展“滑翔伞”基地、露营基地等乡村旅游项目。
探索“跨村联共体”抱团发展。在有序推进10个试点村工作基础上,打破资源受限瓶颈,在条件成熟的2个乡镇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方式,搭建镇级村集体经营主体,通过第一阶段与国有企业混合经营,孵化、培育村集体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逐步增强股份经济合作联社经营管理能力,实现联动发展。
在村集体经济快速壮大过程中,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有了实实在在的“金钥匙”。
贵州日报 20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