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农业农村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农业农村局

题目:奋力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资料提供时间:2022-04-29

目录

更多

浙江桐乡探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 文章下载

浙江桐乡探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

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之后,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重申这一点。这进一步凸显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空间载体的重要性。县域城乡融合怎么推进?

  浙江省桐乡市提供了一种实践参考。2020年以来,该市城乡二元结构全面消融: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增长,日益呈现出产业共荣、服务共享、生态共美等新气象。其基本做法,是将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放在一个篮子里统筹协同,一方面“做大蛋糕”,一方面“分好蛋糕”,推进共同富裕和全面富裕。

  乡村成为产业链的发起点

  桐乡市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腹地,居上海、杭州、苏州黄金三角中心位置。2021年,桐乡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709元,比一些大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要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背后,是乡村的快速崛起。

  “保守估计,明年我们至少赚2000万,村民可以分红。”在康馨文化园里,屠甸镇汇丰村党委书记陆炳康介绍着园区景观,不忘算算村里的共富经济账。

  康馨文化园是汇丰村整合利用各级政府支持资金建立的文旅平台,2019年、2020年共接待游客125万多人次,仅靠门票村集体就增收393万元。不过在陆炳康看来,文化园的平台作用还没得到充分发挥,台上的戏怎么唱、怎么把村庄经营好,还得好好琢磨,毕竟“光指望门票收入太初级了”。

  汇丰人最终想到了婚纱摄影。在康馨文化园,一座欧式风格婚纱影楼与园区环境相映成趣。影楼拥有170多个室内场景、40多个室外场景,是浙江最大的婚纱摄影基地。“桐乡每年大约有5000对年轻人结婚,我们有这么好的场景和配套服务,竞争力很明显。”陆炳康说,依凭便利的公路、高铁,嘉兴、杭州、上海都能成为其辐射市场。

  近年来,桐乡政府不断对乡村赋能,通过“村庄经营”的方式使乡村独有的生态价值、情感价值、资源价值、空间价值日益显现。崇福镇南阳村书记张国伟表示,南阳利用自身距离杭州较近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电商、物流等产业,日益成为杭州大都市圈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这一过程中,南阳同步推动景区化建设,打造3A级旅游级村庄,将产业园区建设和村庄改造提升融为一体。

  在桐乡,乡村之于城市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资源要素输出,而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身份——成为产业链、价值链的发起点。一组数据为证:2021年,桐乡城乡居民收入比1.56:1,连续8年保持嘉兴五县最优比,这个数字不但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1.94∶1的全省平均水平。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超4万元

  2021年,桐乡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709元。桐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逻辑是坚持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五化”协同推进,明确县、乡、村功能定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尽可能实现城乡发展同权。

  一是将“村庄经营”作为产业链、价值链起点,推动乡村资源的城乡共享。在桐乡,城乡融合发展不是以城市为主、乡村为辅,而是将二者放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框架中进行统筹考量。“村庄经营”将村庄的人、财、物、地、技、产、景、文等“三农资源”统筹整合入市,实现了村庄价值发现、产业升级、资源共享。

  槜李是桐乡的特色名果,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栽种历史,桐乡槜李又以桃园村最佳。近年来,桃园村邀请专业公司进行整体规划运营,通过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带动槜李啤酒、果汁、冰激凌等深加工产品产业发展。不仅如此,桃园村还组织开发了槜李盲盒等文创产品,举办桃李文化节,建设650米长贯穿千亩槜李园的空中景观栈道,吸引了不少长三角的游客。桃园村党总支书记凌峰说,村庄经营带来了稳定客流,槜李种植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乡村闲置的集体资产也得到了有效利用。“村里的一处旧仓库被一家餐饮公司承包,年租金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15万元。”

  二是将乡镇作为特色产业聚集中心,打造镇村联动共富产业链,推动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桐乡没有在县城和周边大搞开发区,而是以培育特色产业、垂直产业冠军为出发点,积极培育七大产业名镇。这“七个产业星座”在桐乡分布比较均衡,且产业链条外接全球、内联镇村。

  濮院镇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全国毛针织服装生产基地。2019年,濮院镇永越村成为桐乡市首个经营性收入过1000万的村。据永越村党委书记庄明火介绍,该村正围绕“时尚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对上海、杭州等地产品设计师、新零售平台公司的吸引力。目前,濮院正形成“毛衫产业大脑”联动多个产业功能村(时尚、创意、设计、发布)的“1+N”产业空间布局。

  三是将县城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心,强化对乡镇、村庄的辐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化。桐乡充分发挥县城在公共服务中的供给优势,推进医疗、教育、文化部门人员“县聘乡用”,强化公共服务向乡镇、村庄辐射延伸:基本建成省、市级三甲医院托管下的县域医共体,建成“半小时公路交通圈”,义务教育阶段在读新居民子女达2.53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93.4%。

  四是构建多维度融合互嵌、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着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应用场景,基层治理不再分为城和乡两个单元,实现了社会建设、治理的一体化。例如,桐乡集成开发“纠纷调处”“在线法院”等6个子场景,上线“社区法官”56名,与全市217个村(社区)无缝对接,累计为7860名当事人提供预约调解等全生命周期纠纷解决方案。

  五是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兜底机制。桐乡2014年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后,五次提高低保标准,通过市、镇、村联动,建立包括低保、医保在内的社会保障兜底机制。例如,“大病无忧”保险(针对医改未覆盖范围)由桐乡政府财政和村集体共同出资支付。桐乡还建立了反哺乡村的多元帮扶机制,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门资金反哺到村,2020年全市村级组织市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达1.77亿元,平均每村100万元。

  数字化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挑战也随之出现,城乡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进一步打通。

  一是“做大蛋糕”的同时,要防止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转向人群差异。像桐乡这样的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持续弱化,但要防止城乡差异转变成人群差异。这就需要进一步精准施策给城镇低收入群体、农村低收入群体、外来新市民,保障他们权益平等、发展机会均等。可以考虑建立人群差距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养老保险的城乡全覆盖向全部人群全覆盖(尤其是新市民),进一步落实好支持新市民的保障政策。

  二是城镇化战略与乡村建设协同推进,不能搞成城市“摊大饼”,不能“消灭乡村”,而是需通过改革挖掘乡村要素资源,深化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目前在桐乡内部,城与乡和谐共生、资源共享,城乡融合发展的韧性越来越强。改革再向前探伸一步,就需要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要素市场。可以考虑进一步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进资源要素在城乡范围内自由和充分流动,挖掘乡村要素资源价值,推进城乡资源平等交换。

三是城乡统筹推进数字化改革,用数字化打通城乡融合发展的梗阻。数字化是破解“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技术工具。作为数字农业先行地区,桐乡已建设了不少数据平台系统,耕地面积、村庄分类(如居民收入、特殊人群情况)等“三农”数据完成了收集,但平台和数据的使用还不充分。从全国多地情况来看,数字化建设普遍面临平台“割据”,数据应用少等难题。可以考虑统筹规划,打造省市县镇四级联动、分布协同式的统一数字化系统,优先打造统一的“数字三农”平台,推进农业产业链和农村供应链数字化。

经济参考报 2022-3-17

 

 

做好后续帮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文章下载

做好后续帮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

新的一年,各地从保障增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入手,努力让易地搬迁安置的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编 者

多渠道促就业——

稳定收入更安心

腊月一到,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气温就降了下来。在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棉伙棉伴公司袜子厂,几百台智能织袜机成列排开,同时运转,“哒哒”作响。生产线上,车间班长陈鲜来回穿梭,查机器参数,装织袜彩线。

而3年以前,陈鲜还没有任何织袜的手艺,“以前一家四口住在郧阳区五峰乡,家里地不多,春节一过我和丈夫只能外出打工维持生活。”陈鲜说。位于秦巴山脉的十堰市郧阳区山地面积占了80%以上,耕地只有10%左右,不少群众日子过得清苦。2018年底,湖北省最大的单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郧阳区青龙泉社区建成,1.5万多人陆续从大山里搬到集中安置点。

住了这么多人,靠什么生活?郧阳区政府选择香菇和袜子作为兜底产业,当年11月,棉伙棉伴公司袜子厂成立,香菇种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也迅速建立。“2019年3月,我进入袜子厂上班,从家里步行20分钟就能到,每月能挣6000多元。”陈鲜笑着说,她的丈夫王青峰还在政府安排的技术员指导下承包了3个香菇大棚,年收入有6万多元。

不仅如此,青龙泉社区通过盘活社区厂房、车间和办公用房,出台房屋“零租金”措施,专班协调水电路“三通”,引进翻袜、玩具、农产品加工等“灵活务工”扶贫作坊。社区居委会主任张颖介绍,针对有能力、有意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社区还会联系区内企业提供劳动技能培训。

如今,搬迁户在新家站稳了脚跟,找到了致富路。“一家人都在身边,日子比蜜还甜。”陈鲜说。工厂外,不远处的香菇大棚里,王青峰正在采摘新一茬的香菇,盼望着春节能卖个好价钱。

近年来,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湖北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在大中小型安置区发展产业园和新型业态,同时,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的经营体,在场地租金、经营费用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其中,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实现就业1年以上的企业,可按每吸纳1人补贴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补,更好地帮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加强配套建设——

完善设施更贴心

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移动新村,整齐的楼房林立,远处的黄土地上,背坡处残存着没来得及消融的雪。“生活好多啦,以前在山沟里住,到了冬天连水管都能冻住。”68岁的村民刘芝兰坐在村医务室的门口,晒着冬日的暖阳,露出笑容。

这个村以前在山沟里,易地扶贫搬迁后到了平川地带上。搬迁到新村后,村里有了阅览室、活动广场;再后来,村卫生室“从无到有”,还配备了常驻的乡村医生。“看病比以前方便多了。”刘芝兰有什么不适,走不多远就可以找到村医史润珍。

现在,史润珍出诊随身携带一个医疗箱,“以前的医疗箱里是体温计、听诊器,现在的这个小箱子叫‘手提式一体机’。”只见这个“一体机”屏幕如平板电脑大小,侧面有8个接口,“可以实现心电图、心率、血压血糖测量等诸多功能。同时能实时将数据回传县级医疗中心,碰到疑难杂症能实时在线交流。”史润珍说。每个月,史润珍都上门对村里高龄老人、高血压患者等重点人群进行随访和用药指导。

阳曲县从2017年开始了城乡医疗一体化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包括搬迁村在内的村级卫生室的新建和改造,加强村医的配备和待遇提升。“我们投资700多万元完成村级卫生室改造。目前,阳曲县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改扩建。”阳曲县医疗集团负责人王海娟介绍。

目前,山西已组建各类医联体80个、省级专科联盟40个,帮扶县级医院166所,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1.3万所,654所乡镇卫生院全部配齐X光机、生化分析仪等设备。

记者了解到,2021年山西省投入15.22亿元进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据统计,山西省安置区累计建设环境卫生设施658个,建设市政公用设施1090个,建设公共服务设施802个,建设“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313个。

强化社区服务——

满足需求更尽心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幸福家园安置区,一场培训很是热闹。河湟刺绣传承人俞兰正为安置区的妇女学员培训青绣技艺,指导数十名学员练习针法均匀和插针平衡。“参加培训的妇女普遍有刺绣基础,我重点在色彩搭配和精细化上做指导。”俞兰说。下一步,俞兰将联系刺绣公司给技艺好的妇女下订单,让大家在家做针线活增收。

“这个培训正适合我!”村民严秀兰是第一个报名的学员,她平时很喜欢做针线活,但此前苦于没人指导,绣品“变不了现”。

利用冬闲,三合镇加大安置区技能培训力度,已组织就业技能培训19期,培训850人次。搬迁群众热情颇高,驾驶、烹饪、泥瓦工等实用项目很受欢迎。

幸福家园由三合镇邦业隆、翻身、窑洞、索尔干,庄科村六、七社共四村两社搬迁而组成。据介绍,“四村两社”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2016年,平安区采取“离山下川、进镇上楼”方式,在三合集镇统一规划建设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

近年来,安置区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帮助搬迁群众适应、融入新的生活环境,安置区在幸福家园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整合资源推行“一站式”服务,设置就业指导站、物业公司、电商服务中心、村级事务代办点、党员关系转接窗口,充分运用幸福家园党群服务中心的多个功能活动室,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党员志愿者入户走访了解搬迁群众的生活状况及困难所需,结对联系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安置区还积极开展象棋、踢毽子、广场舞等活动,组织志愿者提供放电影、送学上门等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日报2022-2-5

 

 

通化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文章下载

通化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近年来,通化市以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乡村全面振兴行动”为引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强基础、调结构、促增收、惠民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势头。

  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70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户、省级49户,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6个,14户企业被评为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百强企业,位居全省第二;通化县光华镇、辉南县辉南镇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大力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创建,新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1户,累计发展到50户,数量居全省第二位。“邂逅梨花故事,栖居美丽乡村”“脱贫攻坚辟新径,踏青赏春柳河游”“追寻红色记忆,共享康养通化”三条精品线路入选2021年吉林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春季精品线路景点。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完成,68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登记赋码工作,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82.2万人,工作进度列全省第二名。其中,672个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发放证书,占总村数的97.8%。二是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多种形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渠道。截至目前,通化市29个乡(镇、街)220个村开展了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三是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各县(市、区)6个“三变”改革整乡试点全面启动,集安市入选省“三变”改革试点。四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访工作,遍访了37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821家家庭农场,为空壳社僵尸社清理工作打下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4459户、2359家。国家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省级示范社11个、市级示范社50个。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97.27万亩,占二轮家庭承包面积的48.6%,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不断提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制定印发了《通化市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工作方案》,扎实推进“三清一改一建”5个方面24项任务,综合整治农户庭院和全面清理冬季积存的生产、生活垃圾。截至目前,全市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资金2.24亿元,清理整治庭院11.7万次、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2万吨。全市配备固定保洁人员8826人,动用各种车辆、机械32995台(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5.7万吨、农村公路7394公里、村内沟渠4102公里。筹资1600万余元用于改厕工作,全市6648户农村改厕任务全部完成。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2.6万户,总数达到20.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6.4%;集安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中,辉南县、集安市、柳河县及市本级分别位列一类档第5位、第6位、第11位和第13位(通化县位列二类档第16位),总体成绩居全省第一位。

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持续推进。为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现场及线上培训班737个,培训各类人员84807人次,其中农技人员1338人次、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3055人次、新型职业农民2076人次、一般农民78168人次、其他农业从业者170人次,农民创新创业能力大幅提高。同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新品种37个、主推技术30项、面积320万亩(次)。

通化日报 2022-2-11

 

 

沃野万顷绘新篇——安顺市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文章下载

沃野万顷绘新篇——安顺市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具有“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今年以来,安顺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现代化推进大会等部署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5.66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排位全省第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15元,同比增长11.6%,增速排位全省第五。

紫云自治县硐口坝区蔬菜丰收

加快构建山地农业产业体系

平坝区十里万亩蔬菜产业园核心区在5千亩连片青庄坝区,去年2月以来,这里经过土地平整化建设,水利管网铺设全覆盖,纵横的机耕道实现串联,为20余种蔬菜等农作物实现规模化发展、机械化耕种、科学化灌溉、快捷化运输奠定了基础。如今,这里一片片蔬菜在宽广的土地上绘就出丰收的巨幅油画。

十里万亩蔬菜产业园只是我市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高田村种植的蔬菜长势正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工作,将其纳入市委1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内容统筹安排,提出了“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思路,明确了“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数智化、全球化、融合化”的发展定位,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1+10”配套工作方案,成立市推进农业现代化专项组,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奋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岭牛养殖基地

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加快构建山地农业产业体系,特色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韭黄标准化绿色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独有的蜂糖李种植基地及40个省级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西秀辣椒、平坝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关岭关岭牛、紫云红芯薯“一县一业”产业新格局。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夏粮及秋粮均获得丰收,面积、总产实现“双增”。

辣椒丰收百姓喜笑颜开

同时,我市不断夯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今年17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0.19万亩、新增耕地4.35万亩。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创新选育出水稻、玉米、大豆等10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认)定。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全市农膜回收率73.29%,完成秸秆综合利用55.9万吨,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1%……

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雁,安顺市把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加快农业提质增效的“助推器”。

在镇宁自治县牛来香公司,记者跟随工人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进入加工厂车间。一阵阵轰鸣声传来,解冻、煮肉、凉肉、炒制、摊盘、烘烤、分拣……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各自忙碌,经过10余道流程,历经10余小时,五香牛肉等产品新鲜出炉。

加工厂车间里工人们在包装牛肉

“牛来香”是一家集商品牛的屠宰、加工及销售为一体的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其产品能从普通生产车间走进航天“空间站”。公司已建立十五万亩绿色食品优质牛养殖基地,拥有日屠宰活牛300头的屠宰线、国内一流技术水平的全封闭牛肉干生产线、真空软包装生产线各一条及400吨冷库一座。

牛来香公司系列产品

据了解,该公司产品分别有牛肉干系列,各种品的烧烤牛肉,真空软包装五香牛肉、牛筋、牛肚、农家鸡、鸽子、鸭肫和最新研发的预制菜等系列产品,年产量可达4000吨。

从2003年开始,“牛来香”公司就实施了扶贫养牛项目,农民按市场价每卖给公司一头牛,补贴农民100元,引导农民改变“养牛只养耕牛,不重视发展商品牛养殖”的旧习,带动周围村寨农户稳定就业,累计收购当地生姜、辣椒、花椒等辅料覆盖10000余户。

“牛来香”公司只是我市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思路,带领百姓共同富裕的一个例子。

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84家,已建立“村社合一”合作社982个。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7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5.5%,在全省各市(州)名列第二。全市建成679个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4393个网络店铺,农特产品电商及物流配送体系基本成型。

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

近年来,安顺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盘活“沉睡”的土地。

如何盘活“沉睡”的土地?塘约村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带动。

如今的平坝区塘约村

作为贵州农村脱贫攻坚的“样板村”,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组织、村委会、合作社“三套马车”并驾齐驱,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模式。短短几年时间,塘约村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的4000元提高到2021年的682万元,人均收入从不足4000元提高到23162元(2020年数据),实现了从省级二类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为农村脱贫打造出了“塘约样板”。

“十四五”乡村振兴谋新篇,塘约村村干部们表示:“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好好干,定能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让塘约更美、农民更富。”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三权”促“三变”农村改革顺利推进,成功探索了“塘约经验”“大坝模式”,有效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得到了中央、省的高度肯定,成为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改革的样板之一。“塘约经验”在全市1053个行政村(涉农街道)有力推广,“兵支书”经验遍地开花,百姓实实在在增收,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迈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搜狐网 2021-12-30

 

 

武拉平:发挥数字经济新农具作用推动新消费发展 文章下载

武拉平:发挥数字经济新农具作用推动新消费发展

近日,人民网财经研究院举办了“新消费视野下的短视频直播发展”闭门研讨会,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武拉平在研讨会上表示,要发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等数字经济技术,推动新消费发展。

武拉平认为,短视频和直播销售是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一个完善的市场产生有以下条件:市场中有无数个卖方和买方;信息完全透明;任何行业、市场都没有进入和退出的壁垒。他说,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以上条件。

具体来看,技术从主体上消除了差异,使得更多主体能够进入市场;同质化的标准要求减弱,使得差异化的产品能够进入市场;信息更透明化;行业进入和退出更容易。

信息通信技术还使各地特色的资源、产品更好来满足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通过手机这一“新农具”将各地土特产品、特色资源等推向大市场,将资源变为产品、让产品产生效益。

他表示,技术还有溢出效应等其他未发现的功能有待总结。除销售产品外,视频直播还可能带动农耕文化、旅游等相关方面的宣传,产生溢出效应。“比如在视频平台直播了某一产品的时候,我可以把它的生产过程、制作过程也直播出来。”

目前,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武拉平认为,农村地区是新消费很重要的领域。数据显示,2010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率是76.23%,这表示居民收入的76.23%都用于消费。而202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是93.7%。这表明,收入在增长的同时,消费的比例也随之增加。相比较,城市居民2010年和2020年这项数据分别是88%和77.64%。

从市场角度看,武拉平认为农产品市场在经历转变:由重视产品市场逐步向重视要素市场转变;由重视表面深入到本质;由重视现货市场慢慢转向现货和期货市场并重;市场由多环节向产销对接转变;由重视商品实物的流动向重视信息流和价值流转变;由重视线下到重视线上改变。

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数字经济“新农具”的作用,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武拉平建议,提高农户的数字技能,只有农民的技能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治理和维护网络生态;加强农村地区物流网点建设以及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向农村地区延伸;进一步加快乡村数字化建设,推动城乡互动。

潇湘晨报2022-4-29

 

 

盐城市推动新时代家庭工作创新发展 文章下载

盐城市推动新时代家庭工作创新发展

近年来,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有效协同的家庭家教家风工作责任体系,全市形成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机制

将家庭文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盐城市文明委制定下发《盐城市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盐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召开全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动新时代家庭工作创新发展。盐城市妇联、市教育局召开全市“家校共育”工作推进会,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双减”政策落到实处。

将家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总体部署。盐城市纪委监委将家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体部署,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盐城市纪委机关、市文明办、市妇联在全市党员干部家庭中开展“树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廉洁文化进家庭”等系列主题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家促廉、家庭助廉”工作品牌。

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范畴。 盐城市定期召开全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推进会,把家事纠纷预防化解纳入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总体布局。 盐城市妇联、法院、司法局、民政局等部门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家事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在市县司法局挂牌设立“幸福家”公证法律服务站全覆盖,以家庭平安促进社会和谐。市妇联深入推进“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让好家风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器。

注重联动叠加

丰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时代内涵

阵地联建,推动家庭建设长效开展。盐城市妇联在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普遍设立“妇女儿童之家”,为家庭提供理论政策宣传、家庭教育指导、创业就业培训、留守困境儿童关爱、维护合法权益等服务;建设“妇女微家”569个,常态化开展微议事、微公益、微服务;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儿童成长指导中心等地建设公益心理咨询服务中心4个,已为妇女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100余人次,跟踪服务婚姻家庭个案30余个。

活动联办,推动家庭建设同频共振。盐城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妇联连续五年举办最美家庭颁奖礼、先进事迹报告会、家庭文化月等活动。盐城市纪委机关、市文明办、市妇联开展“清正家风”故事会活动,征集“家风故事”作品108篇并择优汇编,举办讲述比赛及宣讲活动。盐城市妇联、教育局、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部门 每年开展寒暑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通过对儿童思想引领、生活资助、心理关爱等方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项目联动,推动家庭服务精准深入。盐城市妇联实施“春蕾计划”“美好书桌”等公益项目,为 盐城市及铜川270名困境孩子捐赠每套价值1600元的“美好书桌”;携手市教育局持续推进“粉红伞”女童保护项目,全市共发放防性侵教材20余万册;实施“美丽健康万家行”项目,赠送1000份关爱女性专项保障,服务保障妇女10万余人。

创塑工作品牌

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人心

持续深化“树清廉家风 创最美家庭”主题活动。盐城市妇联联合市纪委监委抓牢领导干部关键少数,连续四年开展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召开领导干部家属廉洁教育大会、组织领导干部家属参观廉政教育专线、举办“清廉家风”故事宣讲、组织廉洁家风作品巡展等,以清廉家风涵养党风政风、带好社风民风。盐城市妇联连续两年荣获“廉政教育专项奖”。

创新开展“最美家庭”寻找活动。盐城市文明办、市妇联将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创建评选活动与文明城市创建评选相结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融合,不断扩大家庭文明创建覆盖面和参与度。截至目前,盐城市共涌现出全国文明家庭3户、各级最美家庭5万余户。盐城市妇联进一步健全激励帮扶机制,设立线上线下“最美家庭”光荣榜,对生活困难的“最美家庭”给予帮扶,营造德者有得、争当典型的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书香飘万家”家庭亲子阅读品牌活动。盐城市妇联每年下发《关于开展“书香飘万家”家庭亲子阅读活动的通知》,通过开展“百佳书香家庭”创建评选、聘请家庭阅读推广人分享阅读经验、举办家庭阅读故事分享会、寻找“书香润德最美家庭”等举措,引领广大家庭在乐享阅读中建设好家庭、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教。

加强宣传引导

营造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浓厚氛围

教育引导扩面。盐城市妇联组织家庭教育“一法一条例”专题讲座、宣讲会、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编印发放《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宣传资料近10万册,扩大“一法一条例”社会知晓率。充分运用公益广告、短视频、文艺作品等形式宣传我市推进家庭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千家万户落地生根。

典型引领有力。盐城市妇联每年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家教百场公益巡讲“三进”活动,广泛传播“立德树人、为党教子、为国育才”的科学家教理念和方法。依托盐城电视台、盐阜大众报等主流媒体和盐城宣传、盐阜女性官微宣传“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的感人事迹,让全市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见贤思齐。

联系服务到位。深入开展“我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实践活动, 盐城市妇联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最美家庭、三八红旗手家中调研走访,引导基层通过颁奖送奖、定向扶持、统筹帮困解难等方式将服务家庭落到实处,全力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断提升妇女儿童和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搜狐网 2022-4-11

 

 

手机成为大棚“新农具”,潍坊农业发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 文章下载

手机成为大棚“新农具”,潍坊农业发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

9月14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全面小康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潍坊专场,邀请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运等,围绕“潍坊发展越来越好,群众生活更加美好”介绍有关情况。

  潍坊是农业大市,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发布会上,潍坊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常祖领介绍,近年来,潍坊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从五个方面求突破、求创新:

  一是在制度机制创新上求突破。潍坊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健全乡村振兴五大专班工作推进机制。获批建设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形成了农产品快速通关等33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唯一的东亚畜牧交易所每天交易额突破4亿元。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办理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额106亿元。开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已流转宅基地使用权188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715.5亩。创建全省第一个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授信额度82亿元,贷款余额61亿元。

  二是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潍坊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更新到第七代,手机成为大棚“新农具”。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比荷兰温室节能50%以上。建成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国字号”产学研平台,种业研发企业发展到44家,“十三五”期间取得新品种权84个。国内首台340马力CVT拖拉机成功下线,240马力CVT拖拉机实现量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4%。开发应用农业大数据平台、物联农机服务平台、“慧畜牧”“慧种田”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监管平台,发展智慧农场200多家。

  三是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求突破。抓牢粮食生产,创新推行“田长制”,建立村级粮食安全监管员制度,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坚持绿色导向,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0%以上,水肥一体化面积超过110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牧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建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浙江大学诸城高品质肉研究中心、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集成蔬菜、畜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084个。创新投入品生产企业ABC分级监管模式,全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机制,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整市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市555家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额突破100亿元。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潍坊配送分中心。先后引进了正大集团360万只蛋鸡、新希望六和300万头生猪、伊利10万头奶牛以及龙大、大北农、民和、中粮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培育10家产值611亿元的全产业链农业龙头企业,10家产值87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畜牧、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过千亿元。3个县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是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上求突破。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农村宜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74个。“四好农村路”、农村饮水安全、数字乡村、农村电气化、农村清洁能源等工作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逐步并轨,3公里为农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五是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上求突破。创建五星级村党组织2400多个。探索出了“四治管理”“三自治理”“街坊议事”“道德银行”“以孝治村”等一批乡村治理典型模式。7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570个、文明家庭250个。79%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672个村达到100万元以上。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9:1,今年上半年为1.65:1。

新浪网 2022-1-23

 

 

通化市:发展“菜园子”保障“菜篮子” 文章下载

通化市:发展“菜园子”保障“菜篮子”

近年来,通化市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把“菜篮子”工程建设摆上突出位置,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能力、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调控保障机制等措施,推动全市“菜篮子”工程持续发展。全市蔬菜生产面积超过10万亩,产量近24万吨,人均300余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摄入500克以上蔬菜计算,通化市蔬菜自给率超过60%。

  压实“菜篮子”负责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菜篮子”首先是政府的责任,通化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把“菜篮子”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定期调度、及时研究解决辖区内“菜篮子”生产的重大问题,不断提高蔬菜、食用菌、棚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和调控保障能力。各相关部门间强化协同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全市“菜篮子”工作。

  多方投入,稳步提高生产能力。坚持以提高围城乡镇自给水平与建立远郊乡镇蔬菜生产基地相结合,加大科技、良种投入,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建设模式,稳定蔬菜生产面积,逐步增大棚膜生产面积,切实以“菜园子”保“菜篮子”。全市现已建成省级蔬菜示范基地37个,超过30亩的棚膜园区达到17个。2021年,全市投入资金5000万余元,新建棚室350亩,蔬菜生产棚室面积达到1万亩。冬季蔬菜生产以叶菜和山野菜为主,对居民生活需求提供了蔬菜品种调剂。

  应用先进技术,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品种,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作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综合无害化防治等农业新技术,提高生产设施化水平,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温室大棚、喷滴灌、农业加工包装等农业设施装备。引导种植户向高产品种、优质安全、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组织各地开展追溯试点,推动各地落实责任、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监管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全链条监管、全程可追溯管理和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体系。2021年,配合国家、省级检测蔬菜样品量500余个,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8%以上。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种植水平。为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全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科技入户、科技下乡、专题培训等形式,整合技术资源,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大棚生产一线,结合农时,举办培训会、办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蔬菜生产者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栽培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解答群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以提高菜农科技素质,帮助菜农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引导农民由传统单一的蔬菜品种向花卉、食用菌、山野菜、大棚水果等优势产业发展,已基本形成了春提早和秋延后、反季节蔬菜供应的生产体系。

通化日报 2022-1-20

 

 

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推动县域“数实融合”弥补发展短板 文章下载

全国人大代表魏后凯:推动县域“数实融合”弥补发展短板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乡村常住人口49835万人,比2020年减少了1157万人。

  一边是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一边是县域乡村人气不足、人才短缺,人口、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记者采访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大家普遍认为,数字经济是年轻人的经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县域乡村也有不少发展新机遇。

  “宇宙中心”曹县:5年8.6万人返乡,带动50.3万人就业

  “年轻人返乡后既能够照顾老人,也可以抚养子女,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曹县曹城镇党委副书记兼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说,这些年来村里培养了200多名大学生,企业从各地引进的大学生也是200多名,进、出基本持平。2016~2020这5年时间里,她所在的曹县人气兴旺,吸引了8.6万人返乡创业就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万家,带动50.3万人就业。

  “北上广曹”“宇宙中心”,2021年曹县一举成名,从脱贫县变成网红县,年轻人发现,淘宝上卖的汉服每三件就有一件产自曹县,此外,曹县还是全国唯一的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建有7个海外仓。

  曹县淘宝店主胡春青和妻子孟晓霞在试穿自己设计制作的汉服。胡春青是博士生。

  巨变发生在短短5年间,2016~2020年,曹县新增13个“淘宝镇”、117个“淘宝村”,使淘宝镇达到17个、淘宝村达到151个,分别占山东全省的1/7和1/4,多年位列“全国淘宝村百强县”第二名,产业发展和人气兴旺互为因果,形成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中办国办去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解决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问题,“加快建立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载体及师资、标准、认证体系,开展线上线下(300959)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训”。

  王银香说:“县域乡村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产业,曹县这样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在良好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农村电商走到了全国前列,让很多人意想不到。”

  大别山牧羊女:冷链+平台,黑山羊鲜肉终于卖出省了

  除了进工厂、开网店,回老家做农民有前途吗?大别山的黑山羊养殖户们给出了答案:能。

  大别山横跨鄂豫皖三省,当地黑山羊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3年以来,以湖北罗田县为中心,一大批大别山农民通过养羊脱贫致富,目前饲养总量超过26万头。

  罗田县骆驼坳镇农民熊小锐早些年在上海、广州工地打工,“没有技术,个子太小,力气活干不过别人,赚不到什么钱,还受气受欺负”。2015年,他听说老家出了个“大别山牧羊女”,带领乡亲们养羊,便回去了。6年后的今天,他家养了300多头羊,不仅早早脱了贫,家庭年收入已达到20万元。

    熊小锐所说的“大别山牧羊女”,是42岁的全国人大代表、锦秀羊创始人刘锦秀。2003年,刘锦秀返乡创业,19年来扎根山区,组织各方优化羊种、打通市场,带动了当地整个产业的发展,获得“大别山牧羊女”的美名。

  刘锦秀介绍,从卖毛羊到卖整羊到卖冻羊,再到卖盒装生鲜羊肉切片,过去两年,通过接入冷链系统和数字经济生态,他们攻克了“鲜肉不出省”瓶颈,成功打开全国一二线城市市场,为养羊农户持续增收引来了源头活水。

  2020年,刘锦秀在盒马的培育支持下购置冷链车、挂牌“盒马村”,从那以后,一只黑山羊从山上到北上广深市民餐桌,最多只需48个小时。她说:“数字经济不仅连接了更广阔的市场,还提供数据能力,帮助我们洞察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用数字经济连通绿水青山,农民种好菜、养好羊就能致富。”

  数字新农人:手机成为新农具,种出40元一颗的黑草莓

  在发达地区,农业早已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不能靠天吃饭,现在这个年代,数字技术必须走在前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嘉善一里谷创始人孙军说。

  一里谷是海底捞的供应商,因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具备标准化、稳定的产出能力和敏捷的供应链能力。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在孙军的园区里,整齐分布着温室大棚与无尘厂房,大棚内装有阿里云红外摄像头与各类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全天候精准采集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数据,传输到监控大厅的屏幕上,农技人员以数为据,实时调整种植方式。

  孙军试种出了一种黑草莓,每颗价值30~40元,他希望通过品种突破,带领身边的农民持续致富。作为“数字新农人”代表,孙军已经初步打通农业“研、产、供、销”全链路数字化,他说,接下来将重点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为乡亲们提供更好的社会化服务。

  魏后凯:推动“数实融合”弥补县域发展短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告诉记者,中国县域拥有全国70%的人口、90%的面积和50%的GDP,地位至关重要。这些年县域发展整体较快,但存在三个方面的短板:一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相对薄弱;二是产业支撑不够,就业岗位比较缺乏;三是要素集聚不足,人才资金比较短缺。

  值得注意的是,县域发展的相对水平有所下降。魏后凯列举了一组数据:“2013年,我国县域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7%。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下降到67.4%,不到6年时间,相对水平下降了9.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县域跟城市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另外,内部分化也比较严重,百强县的势头非常好,但一些落后县发展水平比较低。”

如何破解发展难题?魏后凯认为,县域应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全方位深度融合,弥补发展短板,激发一批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县域起点低、前景大,可以集结先进的数字技术,适当采取跨越式发展策略。”他说。

新京报 2022-3-9

 

 

临泉:奋力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章下载

临泉:奋力谱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口规模230万,与皖豫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临泉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做好农业这篇大文章,谱写推进农业华丽转身的发展新篇章。

大粮仓:粮食菜园一抓到底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重要基地,临泉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把农业作为临泉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着力谱写“农”字新文章,主抓优质小麦、优质玉米等当家粮生产不放松,在巩固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持续提高粮食单产,“十三五”期间,临泉县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20亿斤,产量居阜阳市第一。临泉这片占全国耕地面积千分之一的土地上,生产着全国五百分之一的粮食。

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临泉县不断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红薯、食用菌、花卉、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面积稳定35万亩以上。同时,积极培育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特色农产品优势村,加快推进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家庭农场+农户”合作共同带动产业发展,形成了滑集镇靳桥村、陶老乡早里店村、宋集镇刘大村等12个市级“百村百品”特色农产品优势村。

临泉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临泉“三粉”曾享誉全国。近年来,临泉县大力推广红薯种植,老集、吕寨、黄玲、瓦店等乡镇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和加工。吕寨镇以“村级党组织+经营主体(大户)+农户”的模式,引领全镇发展薯业。黄岭镇走“企业+农户”的方式,不断拓展“三粉”生产规模,成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目前,全县红薯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形成了“三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抓粮食生产不忘蔬菜产业发展,临泉县充分发扬种植芥菜的传统,大力推广芥菜种植生产加工业,临泉芥菜丝在全国已小有名气,成为中原地区的“网红”产品,“吕大寨”“碗北老家”等一批知名芥菜品牌畅销全国。

作为全县蔬菜生产的龙头,弟兄蔬果公司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积极培育当家品种,专供香港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近万亩,每天通过冷链车运往香港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新鲜蔬菜超过10万公斤。

目前,全县蔬菜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蔬菜年总产量超过1000多万公斤,占阜阳市的26.5%。

此外,临泉县还立足土壤肥沃、雨水充足、无霜期长等优势,狠抓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药材种植已达6万多亩、近20个品种,中药材加工企业25家,中药材年加工量300多万公斤。

立足农字作文章,临泉县第一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截至2019年,一产增加值81.4亿元,较2015年增加15.9亿元,年均增长4.85%;肉蛋奶总产15.44万吨,位居阜阳市第一;蔬菜总产107.9万吨,占全市26.5%。

大牧场:肉羊肉牛“齐头并进”

作为农业大县的临泉,农作物资源极为丰富,发展饲养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5年,临泉县实施《中原牧场计划》,大力发展优质肉羊养殖业。随后,又大力发展优质肉牛、生猪、肉鸡蛋鸡生产加工,形成了“特色大突出、优势大发展、产品大开发”三大路径,着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四化进程,努力实现“提升质量、扩张总量、创新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效益”五项突破,实现“羊业领跑、牛业跟进、猪业稳健、禽业飞扬”的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格局。

为从根本上推进养殖业的发展,临泉县编制实施了《中原牧场战略提升规划》《临泉县肉羊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先后出台《临泉县“临羊”品种培育奖补办法实施细则》等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扶持畜牧产业发展,加快实施省“158”行动计划,积极开展省“一县一业(特)”肉牛肉羊产业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示范创建。目前,临泉县建成安徽白山羊祖代种羊场1家,建成“临羊”核心选育场3家、扩繁场3家。积极引进安徽绿帝食品、安徽毅达食品两家牛羊肉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肉牛肉羊40万头(只),年产值可达数亿元。安徽宝临食品有限公司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加快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是临泉县着力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肉类生产加工基地的重要一环。2018年,临泉县着手建设中原牧场冷鲜城项目,这是皖西北地区唯一5万吨国家一级冷链仓储物流中心。该项目依托中原牧场的品牌效应、管理经验、客户资源、渠道优势,着力打造中原冷鲜产品后勤保障基地、食品加工与大宗交易业务首选地、区域内最具特色和规模的冷鲜产业冷链物流港、中原冷鲜农副产品冷链枢纽中心,3小时经济圈范围内的区域核心市场。

临泉县还积极引进天邦股份500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总占地约360亩,总投资约38亿元,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重点建设待宰车间、屠宰综合车间、副产品立体库、分割肉立体库、肉食品加工车间等。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屠宰500万头生猪及深加工的能力,带动就业3000多人,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年税收约5亿元。

此外,年产2000万只肉鸡、总投资2亿元的和盛集团三德利项目,总投资2.09亿元的1500万只肉鹅产业一体化项目都在积极推进中。目前,全县肉类养殖加工在建项目18个,其中养殖类项目14个、冷链物流1个、屠宰加工3个,项目总投资约29亿元,已经完成投资5.2亿元。

“十三五”期间,临泉中原牧场建设取得了骄人业绩:2019年,全县肉羊饲养量133.19万只,肉牛饲养量17.4万头,生猪饲养量129.23万头,禽饲养量2083.43万只,规模养殖比重达80%,肉蛋奶总产15.4万吨,畜牧业总产值56.97亿元,占农总产值的比重达37.2%,成为该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中原牧场”成为临泉县一张靓丽名片。

大市场:网上网下“搏击前行”

丰富的优质产品需要更大的市场来容纳。临泉县在满足本地群众需要的同时,着力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精准对接城市消费群体,在极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取了网上网下两个发展空间。

为拓展网上销售渠道,临泉县在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中原牧场”企业店铺,展示展销产品38款。开设“中原牧场”抖音官方账号,注册“中原牧场食品生鲜专营店”抖音小店,成立直播运营中心,邀请县领导、网络红人等直播“带货”,销售额200余万元。在农业银行E管家APP扶贫商城开设“临泉县中原牧场农特产品购销公司扶贫店铺”,上线产品22款,同时为全国农行系统提供采购服务,销售额550余万元。自建“中原牧场”电商平台,已全品类上架产品200余款。

为推进线下销售,临泉县积极为安徽警官学院、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理工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和机关食堂单位提供蔬菜配送,与皖能集团、中央厨房、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等建立长期供销渠道。设立线下农产品展销门店5家,其中合肥4家、临泉1家,实现销售额2200余万元。

在疫情防控期间,临泉县积极拓展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渠道,保证“菜篮子”产品销售顺畅和均衡持续供应。与合肥庐阳区菜大师合作,帮助高塘镇东张老庄村(贫困村)销售南瓜共40000斤、杨桥镇笨小子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咸鸭蛋20000枚,帮助陶老乡詹营蔬菜种植合作社销售芹菜万余斤,帮助杨桥镇蔬菜种植户销售四季青12000斤等。

一手抓市场拓展,一手抓市场主体培育。目前,临泉县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511家,家庭农场总数达3986家。

临泉县还下大力气建设中原牧场牛羊交易大市场,大大促进了安徽、河南、湖北等中原地区省份牛羊交易。大市场建有活畜交易区、服务区、检疫检验区、污物处理区、停车场等功能区域,辐射周边十多个省份。截止到2019年底,大市场登记的牛羊客商和经纪人已超过1000人(次),入市交易商品牛羊1800批(次),累计成交肉牛一万多头,交易额1亿多元。大市场的建立实现了“兴一个市场、富一方百姓、活一处经济、带一批产业”的发展目标。

“厚道临泉人,放心农产品”。“中原牧场”区域公用品牌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十三五”期间,临泉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2019年,全县农产品“上线进城”实现销售收入20.4亿元,其中,“上线”销售额8.3亿元,“进城”销售额12.1亿元。

大建设:现代农业腾飞加速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是临泉县加速农业转身的重要举措。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泉县结合脱贫攻坚,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田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基础平台作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推进;结合农业经营主体实际需求,重点建设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急需的通田到地的末级灌溉、机耕生产道路等设施。

2016年-2019年,临泉县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9.75万亩,涉及杨桥等11个乡镇,项目总投资62800万元,完成新打机井6125眼、桥梁1901座、涵管桥2683座,疏浚沟渠238公里,修建道路396公里,植树32.7万株,节水灌溉4.96万亩。

项目的实施,让全县农田沟、路、林、桥、涵、井实现全方位配套,大大改善了农田生产条件,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97500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9600亩,改善灌溉面积436820亩。2019年,临泉县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获得全省“综合排名提升最多先进县”。

与此同时,临泉县还大力开展低洼地治理和土地深翻项目。陶老乡早里村2000亩治理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000万,年产淡水虾、南美对虾、河蟹等各类水产品65万公斤,年产值2000多万。2018年以来,全县整合项目资金4500万元,对宋集、鲖城、滑集等16个乡镇实施深翻作业,完成农机深翻作业74.32万亩,拨付农机作业服务资金3465.79.万元。

围绕“五水同治”治水总纲,临泉县以“大干三年、打个水利翻身仗”为目标,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十三五”期间,临泉县累计投入5亿元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新增改善灌溉面积62.86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13.73万亩。通过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灌溉、排涝条件,显著增强了除涝减灾和抗旱能力,水利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为下步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注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为现代农业营造良好发展空间,临泉县还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目前,全县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户)451家,建设4家集中处理中心、3个有机肥生产厂、1个沼气工程,年生产有机肥12万吨,年生产天然气(沼气)720万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9.14%,设施配套率达93.67%。

安徽日报2022-1-21

 

 

黔东南州雷山县高质量发展的全域路径 文章下载

黔东南州雷山县高质量发展的全域路径

天下苗寨看西江。正是三月阳春季节,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里照例是游人如织。

“现在西江千户苗寨7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农民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不到两千元增长到2021年的2.3万余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到1.1万余元以上。”西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工委书记李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

作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的西江苗寨是全县旅游发展的龙头,头昂身动,雷山县以苗族文化带动的全域乡村旅游近年来直接或间接带动3.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脱贫,被列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贵州省唯一入选联合国“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的县,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子。

“乡村旅游+全域布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

苗山逶迤看主峰。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区域管理”和“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要求,雷山县成立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的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多规合一”统筹推进旅游开发和脱贫攻坚,打造“大西江苗寨群文化旅游圈”、“环雷公山生态旅游圈”、“苗疆走廊乡村旅游圈”,把全县68个国家传统村落和100多个苗寨串联起来,统筹规划建设,建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驿站和自驾游营地,坚持星级酒店和精品民宿同步推进,建成4星级以上酒店4家,精品民宿、农家乐600余家,可接待游客床位数22600多张,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基层示范试点建设”为抓手,实现处处是景、随地可游,推动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持续井喷。2019年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评估,旅游业对全县GDP贡献率达41.5%,辐射带动超过1万户建档立卡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乡村旅游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和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雷山县全县植被覆盖率达94%,森林覆盖率达72.75%,是首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和贵州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全县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2%,共有350多座苗寨,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国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多、国家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谈到发展思路,雷山县政府县长游美昆解读认为:“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雷山县结合县域实际,依托绿色生态和民族文化这两个‘宝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路径,村寨兴则全县兴,全域旅游就是一个走新路开新局衔接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全程抓手。”

“乡村旅游+全产业融合”:打造多业共赢产业生态集群

全域旅游为面,乡村旅游为点,产业融合为线。如果说全域旅游就是一幅俯瞰县域经济发展的磅礴写意画,那么产业融合就是雷山县精致描绘乡村旅游的细腻工笔画。

走进西江镇麻料村脱贫户潘寅学的茶坡,只见春树绽绿,茶叶新发,一片怡人春景入怀来。潘寅学算了一笔账: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家种了4亩茶园,养了3头黑毛猪,加上打工收入,去年收入三万多。

潘寅学只是全县农民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雷山县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组织方式和因户施策、先建后补政策,围绕乡村旅游做农旅融合的“山地文章”,稳定实现常住人口中的农民人均1.5亩茶、半亩药、一亩菜(菌)、一头猪,持续带动2.3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工旅融合补短板,雷山县围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工业,从旅游、农业中抓出工业来,以茶叶为主的特色食品加工业、以银饰刺绣为主的旅游商品加工业达2040户,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1100余户脱贫户通过就近就业实现增收稳定脱贫

城旅融合提品位,按照“建筑风格民族化、内部设施现代化、居住条件人性化”的要求,雷山县推进城镇景区化,积极打造“西江—县城—大塘”特色城镇旅游带,让原生态和现代化巧妙融合,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西江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按照旅游小镇理念来打造,配套建设茶叶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苗族特色饮食一条街,引进“扶贫车间”28家,解决就业岗位1200多个,吸纳就近就地就业574人;文旅融合显特色,精心打造了《蝴蝶妈妈》《美丽西江》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剧目,全国首部苗族题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西江盛典》正式演出,向世人呈现多姿多彩苗族文化的盛宴。

数旅融合添活力。雷山县围绕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大数据,建成了西江景区智慧旅游系统,探索创新景区“大数据+全民共治”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全域旅游生态圈打下坚实基础,给旅游插上了大数据的“翅膀”,直接和间接带动创业就业2000余人。

康旅融合增内涵,雷山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发展的根基,雷山成功列入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培育壮大以休闲养生、徒步探险、户外体育等为重点的旅游产业,打造全国知名健康养生基地,促进大健康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共建共享”:持续带动脱贫群众参与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

一人富不是富,一时富不是一世富。

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持续发力,雷山县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引领作用,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业态发展联动,积极鼓励和引导景区景点周边群众直接经营餐饮住宿,管理停车场,开办农事体验和旅游项目,出售农副产品和旅游商品,出租房屋等自有资产,共享旅游发展成果。西江景区直接带动景区群众就业2000余人,7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有48户村民成为百万元户。

就业服务带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雷山县优先吸纳当地建档立卡劳动力到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就业。西江景区无偿提供436个摊位、800多个服务岗位给景区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村民经营,其中建档立卡人口320人,累计吸纳周边村寨群众2800余人到景区内务工。郎德景区吸纳700余人就业创业,带动40余户150余人脱贫。

利益共享驱动。据了解,西江景区每年从门票总收入中提取18%作为民族文化保护资金,对景区民房保护完好的农户进行奖励,2020年民族文化保护分红894万元。郎德苗寨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共享机制,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每人参加表演各记工分一次,户均年增收达8000余元;产品供给拉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引导当地群众有针对性地发展蔬菜、黑毛猪等特色种养业,并以“景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产销衔接。西江商会组织周边各村寨农产品无缝对接景区农家乐,带动周边村寨发展规模种养殖基地22家,家庭农场154家,其中建档立卡户53户。成立了西江景区电子商务旗舰店,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寨580多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茶叶种植、银饰刺绣加工等产业,带动2230余名脱贫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发展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业是民族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好平台’,又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大舞台’。雷山县要千方百计把‘乡村旅游+’做好,衍生更多业态,培育更多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雷山县县委书记杨锦春说。

农民日报 2022-3-21

 

 

平邑县创新“一核四链”种业发展模式 高质量开展农业“芯片”攻关行动 文章下载

平邑县创新“一核四链”种业发展模式 高质量开展农业“芯片”攻关行动

平邑县高质量开展农业“芯片”攻关行动,闯出了一条以科企融合为核心,育、繁、推、服四链叠加的“一核四链”种业发展新模式,成功创建国家级中药材和省级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2021年3月,参与选育的4个玉米新品种在印尼成功审定;11月,农作物选育获重大突破,中农天泰新选育的4个玉米、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截至目前,累计选育出天泰、邦玉等系列玉米新品种25个,累计推广2亿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达200亿元,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了平邑贡献。“一核四链”种业创新平邑模式入选山东省地方改革案例,由省委改革办报送中央改革办。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平邑中农天泰科研带头人刘宁带领科研人员实地查看玉米新品种长势

平邑天泰种业在第十三届“全国种子双交会CST”上推广玉米新品种

一、背景动因

种子被喻为农业“芯片”,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平邑县推动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主要依托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种质资源优势。平邑“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独特地貌特征,具有冬冷夏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种质资源丰富,成为天然的“育种场”。二是革故鼎新的主体转型优势。原国有县种子公司在全省种业系统中率先完成“改事转企”,成立了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变管理思维为经营思维,正向研发能力、创新活力得到激活。改制后的企业获得了具有全国范围经营资质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被评为“中国种业骨干信用企业”,成为山东排名第二、跻身全国前列的种企,完成了从销售“门脸”到“育繁推服一体化”的蜕变。三是日臻完善的政策供给优势。平邑始终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将种业上升至国家战略后,将重点支持中农天泰、方圆药业等持证种企发展纳入县委一号文件、县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工作要点,明确把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种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等作为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的主攻目标,成为种业创新高效发展的强大推力。基于此,平邑县推动科企深度融合,厚植种业发展肥壤沃土,具备了将种业发展优势转化为胜势的先决条件。

平邑县农作物良种标准化繁育推广基地披上“黄金衣”奏响“丰收曲”

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新品种推广会在平邑县科研育种试验基地举行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科企融合为核心,搭建创新驱动平台。以改制后的山东中农天泰种业有限公司为主体,不断加大企业攻关投入力度,建立起以创新为纽带的新型“人企”关系,推动科企融合、优势互补,持续增强种业创新转化力,构造种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动力。中农天泰每年将营收额的10%以上用于种业研发,打造了一支以博士、硕士为骨干力量的46人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带头人刘宁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院校紧密合作,开展育种、加工储存等多学科研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等项目26项,获各种奖励20余项、植物新品种权21项、种子生产加工繁育软件著作权5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起草制订行业标准7项。中平药业与山东农业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参与制定了金银花道地药材认证标准。2021年11月,国家金银花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建设项目成功落户平邑。

(二)做专“育种”链,推进“芯片”创新突破。依托种质资源优势,牢牢抓住第三批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绝佳契机,指导普查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山林丘陵,联系老农民、老专家、老技术人员, 收集各类种质资源150余份,完成鉴定评价5000余份。九间棚、中平等药企以普查的20余种传统道地金银花种质资源为样本,试验筛选出3种花蕾期长、产量高的金银花新品种,成为金银花发展史上的一场巨大革命。中农天泰聚焦玉米种质资源匮乏难题,在用好本土种质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历时3年先后拜访省内外100多位玉米育种专家,创制玉米种质材料2000余份,贮藏农作物种质资源3万余份,建立了品类齐全、储备丰富的种质资源库,选育并成功通过国审、省审的玉米品种35个、小麦品种2个、花生品种5个,通过审定数量居山东种业企业前列。

(三)做精“繁种”链,推进“土壤”品质升级。重视耕地地力提升,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5.3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争创“国字号”繁育基地,先后成功获批山东省第一批杂粮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药材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成功入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良种繁育进入“国家队”名单。打造全程繁制种基地,中农天泰在海南三亚建立120亩育繁科研基地,建起了固定的育种站,实现了“一年三个世代”南繁北育交替繁殖,大大缩短了种子从“实验室”到“农田”周期。探索推进航天循环农业,在平邑银线河畔规划建设了占地550亩的产业基地,打造集航天科技展示、航天育种技术开发、高新技术推广、生产试验示范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同时,中农天泰在全国不同区域建设育种基地1200余亩,智能育种温室1000平方米、抗病鉴定圃1000平方米,建立稳定的亲本繁育基地及杂交种繁育基地3万余亩,在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建有标准化种子繁育基地5万余亩,通过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装备相融合,为高品质育出新品种打下了“土壤”基础,现代种业发展走上了快速路。

(四)做宽“推广”链,推进“种业”保供兴农。充分发挥良种的科技支撑和先导作用,强化种子推广,让更多先进经验和技术“种”在田间地头,以产兴农,以企带农,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平邑县成为全国专用玉米良种推广大县。中农天泰系列玉米品种,年推广面积均在500万亩以上,累计在黄淮海、东华北、西北等玉米主产区产业化推广2亿多亩,亩均增产幅度达5%、增收约100元,累计增产80亿公斤、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达200亿元,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带动种业上下游及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借势平邑县被列入2021年农产品电商销售百强县为契机,推动“种子+电商”实现种子产品线上销售,多个玉米新品种跨省出国,促进了县域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平邑金银花种植面积增至65万亩,年产干花1.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60%,带动31万花农增收致富。

(五)做优“服务”链,推进“堡垒”建强见效。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补位,筑牢种业品质品牌,不断优化种业指导服务,打好种业“翻身仗”。发挥党建凝聚力作用,委派党政领导干部到中农天泰等涉农企业担任“红领书记”,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中农天泰成功创建市级优秀党支部,实现了党建和企业发展的双赢。依托村和企业党支部阵地优势,通过支部共建、科普教育、农民培训和现场指导交流等,大力推广作物新品种,保障粮食稳产保供。坚决筑牢种业品牌,天泰商标经《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认定,在美洲、欧盟、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平邑金银花”品牌价值由2017年的51.65亿元一跃达到322亿元,跻身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百强。

中农天泰科研人员进行玉米种子选育

三、经验启示

(一)政府引领下的“科企融合”是推进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平邑县制定出台了支持种业发展的措施及方案,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优化了种业成长环境,保障了种业健康发展,释放了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力。种业企业、科研高校充分汲取政策壤土养分,合力开展科技攻关,将企业科技创新难题作为高校科研机构攻关课题,催生了创新动能。

(二)人才战略下的“智慧种业”是推进种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平邑县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出台激励政策,大力招引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和高学历人才,加之中农天泰每年固定比例的技术研发和人才激励投入,共同营造了爱才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为种业人才体系建设和基层种业管理机构人才储备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全产业链下的“链条重构”是推进种业发展的不懈动力。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产业振兴的“必答题”,平邑县科企融合下的“育繁推服”一体化发展路径,持续在建立健全种质资源利用、品种研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改变了传统育种机制和研发模式,促进了科企紧密合作,有效破解了原创性种质稀缺、种质资源保护不够、科企融合不足等“卡脖子”难题,有效推动了种业做优做强做大,着力担负起做强农业“芯片”、护航粮食安全的时代责任。

临沂市委改革办2022-1-5

 

 

立足优势 再铸辉煌 ——吉林省新农业发展走笔 文章下载

立足优势 再铸辉煌 ——吉林省新农业发展走笔

2021年,我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800亿斤,达到807.84亿斤,同比增加47.24亿斤,净增量居全国第二位,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五位;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2875万亩,居全国首位;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完成耕地轮作面积150万亩;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19个……

立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抓实干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围绕种子技术、耕种技术、黑土地保护、园艺特产等方面,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一份吉林农业的“优粮”成绩单,彰显出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在新征程上谱写农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的决心。

农机农技融合 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1年,我省抓住科技兴农的“牛鼻子”,在智慧农耕上下足功夫,基于5G网络的智慧监测系统、植保无人机播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抗旱节水、统防统治……现代农业科技和大数据应用在农田里“碰撞”,让粮食生产更有“科技范儿”,农民种粮更轻松。

在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四周安装着地块物联网环境监测设备,摄像头、传感器成为了千里眼,直接把数据传到农户手中,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温度、湿度、阳光、降雨量、气压、风速等,基于5G网络的监测系统都能监测,每个田间角落都能看到。连虫害预警都有,就像是气象哨,及时地提醒我们。”大屯村村民孟庆臣感叹,打开手机APP就能看到水稻长势,通过大数据分析,春天选择适宜温度插秧,秋天根据籽粒饱满程度实时收割,现在农民种粮,真是挑上了“金扁担”。

与此同时,大批农业科技特派员长年累月下乡进村,把一项项技术落实到田间地头,一幕幕科技增绿、科技护绿的大戏在黑土地上演绎。

一年来,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合作社推广了水稻密苗机插技术和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用新技术、新思维进行了种植,一公顷地多打了2000多斤,多收入个三四千元都正常。”孟庆臣说。

“为加强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示范推广,2021年,我省发布推介农业主推技术49项、主导品种115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100%。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区),开展生物防治水稻二化螟、水稻病虫害飞防作业等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技术示范推广,推进粮食生产绿色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一级主任科员郑宏阳说。

农业科技为农兴农强农。近年来,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位居粮食主产省第二位。

除了生产机械,我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迭出。农业信息化在全国实现“五个第一”,即12316、12582平台与农民互动服务量第一,农业电子商务进村入户第一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覆盖面第一,易农宝APP省域用户量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中国移动服务农业示范基地。

良种良法配套 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

2021年6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科研与示范基地落户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在吉林出彩农业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试验田上展开大豆种子研发工作。

“2020年,公司开始与吉林市农科院开展合作交流,在技术、研发、产量各个方面得到提升,培育出大豆蛋白高、含油量高的无腥味大豆新品种。”公司基地部门经理张晓慧说,2021年,公司种植大豆共计3000亩,其中大豆新品种培育基地150亩,培育新品种20余个。

好种育好粮。为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近年来,我省深化种业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全面提升种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设立种业发展基金3亿元,重点实施“五大提升行动”:

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提升行动。制定《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总体方案(2021—2023年)》和《农作物、畜禽、水产、食用菌、中药材5个分物种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保护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保护。协调省发改委立项,投资1500万元,推进省农科院建设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进与中科院、中化集团先正达公司等开展科研合作,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正在推进春玉米育种中心、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东北中心、种子生物学院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种业创新高地。协调省科技厅实施“主粮作物良种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行动”,突出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主粮作物品种提质增效,组织省农科院、吉林大学、鸿翔种业等联合开展科企攻关。加快优良品种更新换代,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341个,其中玉米237个、水稻69个、大豆32个、小麦3个。

主体培育能力提升行动。启动创建公主岭国家级现代种业产业园,对铁北种业一条街进行统一规划,建立3000亩玉米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区,支持种业企业资源整合,与先正达公司、鸿翔种业等企业签订入园框架协议,安排了建设用地、研发地和制种田等,引导重点企业向园区集聚。推行“强种贷”,帮助企业协调发放贷款1.5亿元。组织举办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培训班,提升科技人员和种子企业等各类主体素质。

育制种基地能力提升行动。争取国家投资3000万元,支持洮南市国家级10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提档升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设施持续完善,启动公主岭市10万亩水稻制种大县等项目,推进玉米、水稻、大豆等40万亩标准制种基地建设,提升省内供种保障能力。

种业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2021年以来,查处种子案件136件,取缔无证经营业户104个,吊销生产经营许可证3家,没收种子1722公斤,召回问题种子2.04万公斤,有效保障了春耕用种安全。

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金秋时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随着微风荡起层层波浪,一人多高的玉米株青翠茁壮,饱满的玉米穗在其间或隐或现,一派喜人景象。

“‘梨树模式’能养地,秸秆粉碎烂了之后地不干,保肥保墒,黑土层就又厚又好了,根扎得深了,抗倒性强了,产量肯定就高了,收益也就好了。”梨树县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说,2021年的玉米产量与同期相比增收了5%到10%。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从理念上来看,梨树模式体现着我们的黑土地利用和保护;从技术来看,对比传统耕作技术,它是颠覆性的。以前耕种前地里不能残留秸秆,现在是在满地覆盖秸秆的条件下播种。这样的耕作方式,是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2021年,我省出台了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施意见,制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10个方面38条具体措施,构建起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护路径,探索形成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深翻还田、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十大黑土地保护模式,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同时,“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也初见成效。

省农业农村厅黑土地保护管理处处长刘彦佐介绍,2021年,梨树示范基地进行“梨树模式”优化集成,玉米亩产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高产纪录,在西部示范推广盐碱地治理等相关技术近20万亩,重度盐碱地水田亩产417公斤,增产近7倍;轻度盐碱地亩产625公斤,达高产田水平。

在配套设施方面,全省新增免耕播种机6000多台,总保有达到了3.5万台;启动了农机化智慧云平台保护性耕作作业监测,实现了全省统一管理。目前全省已安装电子终端监测设备2.5万台,监测面积达到1700多万亩,约占实时面积的60%。同时,用足用好作业补贴和农机补贴两笔钱,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标准由每亩25元逐步提升到40元,农户一公顷地补助600元,极大提高了农民保护性耕作积极性。

截至目前,全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2875万亩,实施面积占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计划面积的40%以上,稳居全国首位。农安、长岭、双辽等15个基础较好的县市开展整县推进,实施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一个环境良好、土壤肥沃、旱涝保收、永续利用的大粮仓,正在吉林大地上建成。

吉林日报2022-1-19

 

 

荆州发展数字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荆州发展数字农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荆州市认真落实《“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数字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业生产仍呈现出“大农业、小生产、小主体”特征。为此,必须主动适应全球数字化发展潮流,以打造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通过对传统农业充智赋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补齐数字基建短板。先进地区的经验表明,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载体。在这方面,荆州市存在明显短板。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将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成立由市县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发改、商务、供销、财政、文旅、人社、经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数字农业建设领导小组”,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通过“新基建”推进农村互联网、5G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建设荆州高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以科技园区、企业实体、家庭农场、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农民生活为核心,建立“荆农云”大数据平台,为基层提供技术、文化、生活等全方位公共信息服务。配置环境传感、远程监测、视频监控、信息交换等设施设备,打造田间管理、农技农机服务、农商农旅融合、生态保护、共享农场、乡村直播等综合数字化平台和乡村数字网站。充分发挥荆州高新区国家级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的引领作用,形成既接地气又上星云的数字农业发展软硬件支撑,对接全国、全省12316工作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的12316农业服务平台。

  切实促进数字技术转化。数字技术要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促进传统农业各领域、各环节数字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结合荆州实际,全面引导IT行业服务“三农”,建立农民农事生产生活一码通、一卡通、一网通、网网通,实现资源、环境、医疗、教育、交通、供销等具体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和监测、预警、服务智能化,满足农民对数字化技术、资源信息的消费需要。加大数字“扫盲”力度,培养“产消合一”的数字劳动者,提高新型农民职业化程度和数字化应用能力。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农民爱用、常用、易用、好用的手机APP,开展手机农务通APP、12316微信公众号等使用培训与宣传推广,让手机尽快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加大数字农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推广力度,尽快将农业传感器、智能装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结合乡村数字网站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深化“政府+邮乐购站点+数字惠农网站”运营模式,整合农业农村部门及邮政企业服务“三农”资源,探索一站多用、共建共用模式。

  注重培育数字经济规模。规模化是数字化的前提。尤其在数字农业发展初期,规模经济效益更容易抵消数字农业的投资成本。要积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规模,鼓励市场主体开展大宗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休闲农业网上营销、放心农资网络下乡等现代农业经销活动。商务、农业农村、供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推进农业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深化农产品产销衔接,提高产需双方信息获取和处理效率。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通等环节智能种养系统、重大疫病(病虫害)监测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12316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和农产品消费数据研判系统,力争全市建设8个智慧农业产业园、100个左右数字农业种养基地,形成集团效应。打造荆州高新区数字农业发展与物联网深度融合示范区,引领农业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推介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软硬件,辐射带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及乡村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全覆盖。

  大力提升数字治理实效。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建立以村民为中心,政府主导,企业、营运商共同参与,政民、政企、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数字乡村多主体协同建设与治理模式。认真总结江陵县颜闸村美丽乡村数字建设经验,力争2022年每个乡镇有1-2个行政村推广实施。搭建乡村数字门户网站,建设乡村基础数据库和居民户管理数据库,绘制乡村电子地图,推行网上应用示范和物联网应用示范,村民“足不出户”即可“办事”。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推动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资源共享,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水平。

全面推动数字商旅创新。发展数字商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大力推广沙市区岑河童装电子商务成功经验,支持县、乡、村整合数字商旅资源,注重培育特色优质农产品、地方美食品品牌,按照“数字化+产业化+公司化+电商+农户”发展路径,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产销衔接,带动农民增收。鼓励电商企业、电商平台、惠农数字网站运营商,将要素资源下沉到村、服务到户。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供应链、运营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确保农产品出得来、出得快、卖得好,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一店”省级示范村达500个。以县或乡为单元,统筹建设电商产业园、创业园、孵化基地等,探索“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机制,完善产品加工、分级包装、仓储物流、产品展示等基础设施,为创业电商主体做大做强提供项目孵化、电商代运营、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创新乡村智慧旅游,在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山水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乡村,加强5G网络、5G+AR导游、网红打卡、智能传感器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方面实现“透明化”的智慧景区,提供实时热力、客流来源、客流趋势、应急预警等服务。

荆州日报 2022-2-8

 

 

机械设备事件点评: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改革行业发展有望提速 文章下载

机械设备事件点评: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改革行业发展有望提速

事件:

2022 年1 月5 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点评:

政策规划显成效,机械化高质量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格局形成。《“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向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行业的发展,持续对行业管理机制的优化、转型升级的规划调整,农业机械化取得较明显的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国农机总动力为10.56亿千瓦,较“十二五”末增长1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1.25%,较“十二五”末提升7.4pct。国家对行业发展提出目标,“十四五”末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75%。

展望2035年,国内农业机械化取得阶段性与决定性的进展,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全覆盖的目标前进,机械化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中低端市场产品产能过剩和同质化严重,协同配套和政策及管理服务有待加强。目前,行业面临挑战主要如下:(1)农机产品研发制造亟待加强。由于国内企业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工艺等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未能很好满足农务人员需求。国内企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高端产品较依赖进口产品。(2)协同配套亟待加强。农机、农艺、农田等与机械化生产的不协调问题较为明显,影响制约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和作业质量与效益,尚未能满足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农机作业、存放等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机装备的使用效率与寿命。

(3)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和管理服务有待提升。在对于支持农机研发创新、机械化发展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举措仍不够丰富。在农业机械化管理服务仍有不足,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亟待加强。

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改革,行业发展有望提速。《规划》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大力推动机械化与农艺制度、智能信息技术、农业经营方式、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引领推动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高效发展。《规划》强调四大基本原则包括:(1)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2)坚持政策扶持、市场主导;(3)坚持创新驱动、协调发展;(4)坚持系统谋划、协同推进。

同时,加大强化支持发展政策举措,着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快发展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积极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绿色化、做大做强农业机械化产业群产业链、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管理。

投资建议: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规划对行业有明显的成效,同时提出对行业未来发展目标。目前农机行业急迫需提升研发制造能力、协同配套措施以及对农机行业的政策与管理服务。国家将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等措施,也强调以四大基本原则为市场导向。建议关注:国内首家AI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引领行业智能化发展的中联重科(000157);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加速转型升级步伐,业绩不断获得提升的一拖股份(601038)。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滑,行业景气度下降,海外贸易环境恶化,政策变动风险等。

东方财富网 2021-1-10

 

 

北京平谷区打好“一策+五能”组合拳 推动设施农业发展走在前列 文章下载

北京平谷区打好“一策+五能”组合拳 推动设施农业发展走在前列

  近年来,平谷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东起夏各庄镇,西至马坊镇,北到马昌营镇,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设施蔬菜产业带。2021年以来,平谷区坚持问题导向,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为引领,以智慧农业、数字化转型为支撑,努力打好“一策+五能”组合拳,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策”

  即《平谷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和系列配套政策。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推动下,“菜篮子”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21年全区实现蔬菜面积3.2万亩、产量7.3万吨,连续2年完成市级稳产保供任务。

  “五能”

  包括产能、智能、绿能、动能和售能。

  保存量、找增量,稳中求进扩产能。区农业农村局持续加大生产奖励力度,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老旧设施升级改造,积极生产,恢复产能。对2016年1月1日以来从事过畜禽养殖,自愿拆除原有养殖棚舍后新建农业设施的退养户,按照相关要求给予50%奖励,扩大面积。2021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1.3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40.88%),产量3.06万吨(占总产量42.09%)。其中西红柿、黄瓜、菠菜、芹菜、辣椒等蔬菜面积较大。

  重科技、强引领,力促设施提智能。在沱沱工社、康安利丰等企业合作社打造设施智能化提升数字农业试点4个,促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数字化技术在设施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打造平谷区集约化育苗中心,实现年育苗800万株提升育苗标准化水平。在峪口镇新建高效智能温室50亩,目前已完成选址。增强平谷区蔬菜产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数字化、标准化水平。

  减药肥、保安全,助力生产增绿能。按照1亩地补贴施用1吨有机肥标准,开展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行动,累计发放2.1万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农户购买使用统一补贴产品名录内化学农药等产品给予补贴,提高绿色防控覆盖面积和使用率。回收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183.3万件、33.5吨,废弃地膜82吨,试验示范可降解地膜300亩。净化农田环境,提升耕地质量。

  强组织、探模式,整合资源添动能。创新支部引领、农民和村镇参股、龙头企业互惠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由镇级整合村级蔬菜用地,形成集中连片园区750亩,成立马坊镇蔬菜产业专业联合社,建设的动态仓储中心日储备能力达1万吨,由龙头企业康安利丰负责生产运营,辐射带动全镇生产。打造“沱沱工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散户”模式,建立全产业链条集约化育苗新模式,将农户的“小菜园”发展成为优质绿色的“大菜篮”。

  拓市场、稳销售,畅通渠道强售能。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产销机制,建立“建-产-销”全产业链产销模式、“直供基地+联合社”“直供基地+合作社+种植户方式”“合作社+新农人”等销售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工程,建立电商销售、专店专柜专销、直供直销等销售渠道。全年销售设施蔬菜3万吨,产值1.7亿元,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局将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持续深入打好“一策+五能”组合拳,推动平谷区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农业向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建设高大尚平谷贡献力量。

平谷融媒 2022-2-25

 

 

贵州合兴:“五条路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文章下载

贵州合兴:“五条路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引擎。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合兴镇在长线村探索符合实际的“五条路子”发展模式,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困难多资源少”“散松小”等难题,着力提升村级组织“造血”功能与质量,努力蹚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

  一是抓好设计“铺路子”。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缺少思路和发展定位的难题,合兴镇组织专业人才到长线村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帮助村党支部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引导长线村“两委”盘活土地资源、产业资源以及村集体性资产,通过申报项目、吸引投资、反租倒包等模式,立足坝区优势、区位条件,将闲置资源转化为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本,保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立裕德果蔬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两委”成员在合作社中任职,组织和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成为合作社社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成100亩避雨栽培设施。合作社采取“村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按照“菌蔬轮作”新模式,发挥最大效益,养鸡生蛋,实现一年四季“地不荒、人不闲”,带动长线村群众增加务工收入30万余元。村级集体经济累计达100万余元。

  二是选优头雁“强班子”。近年来,中央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合兴镇利用换届契机,建强“领头雁”队伍,赋能乡村振兴。通过配强配好村级领导班子,做好老中青结合,不拘一格将年轻、有文化、有经营管理经验的人才选到村“两委”岗位上来,建设农村专业化队伍,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现在的长线村“两委”班子年龄更小、学历更高、能力更强。截至目前,全镇15个村(社区)均实现了一肩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2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49%,平均年龄38岁。

  三是入村帮扶“结对子”。以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没有足够条件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导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难度大。合兴镇立足长线村实际,统筹整合驻村帮扶力量,以一名副科级干部包村、一个工作队驻村、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联村“三个一”方式帮助长线村发展集体经济,想法设法解决“万事开头难”。安排两名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镇干部到长线驻村,邀请种养殖专业技术人才到长线作技术指导,从幼苗移栽、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饲草种植、牛舍选择、消毒防疫等进行精心教学、跟踪指导,确保产业发展有人抓、有人会抓、有人跟踪落实。着力培育一批具备复合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参加产业拓展、市场对接、素质能力提升等技能培训。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制度,推进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完善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精准把脉“开方子”。合兴镇把长线村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示范村打造,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培育支柱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新一届村班子瞄准肉牛养殖市场前景,成立裕德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理事会会长,村“两委”成员在合作社交叉任职,两套牌子、一套人马,探索“村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打造“1公司3产业”,同黄牛集体德江公司合作,发展肉牛产业、饲草产业和蔬菜产业,形成三种产业业态,实现“村丰民富”。肉牛养殖场由长线村集体负责实施,打造3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分三期进行,其中一期项目已完工。为解决肉牛养殖前期资金投入大难题,由黄牛集团德江公司提供牛源,一期投放能繁母牛100头,现在已全部入栏。公司与合作社从利益联结、市场供应、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村集体和农户、合作社、公司的紧密联系。鼓励群众以土地经营权、领养肉牛等方式入股合作社发展,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获取利益,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为保证稳定的饲草来源,长线村规划种植饲草500亩。村集体采取定向包收的方式向村民收购,村民没有后顾之忧。从村民增收方面来看,村内一部分闲置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先后流转了1000亩土地,使农民的土地变成资本红利,每年都有稳定的租金收入,也为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从集体经济方面来看,长线村原来的政府“输血”模式转变为自行“造血”模式。项目注重打造蔬草畜循环经济,养殖场粪便经过堆积发酵后,为坝区蔬菜产业和饲草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有效提高蔬菜和饲草质量,形成蔬草畜互动的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模式。该项目预计年出栏育肥牛90头以上,预计销售收入达到16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将增加20万元。

五是考核激励“压担子”。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积极性对于集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合兴镇发挥镇、村两级党组织书记齐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用,镇党委书记谋划路径,压实村党组织书记直接责任人责任,实行镇党委书记、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四级责任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推荐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将经营管理绩效与村干部报酬相挂钩,“实打实”提高他们的收入,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导向清晰,不断激发基层干部主动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干劲,让干部有奔头、尝甜头。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会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村干部担当,解除村干部干事创业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严防贪污腐败,防止挪用、截留集体资金现象。

新浪网 2022-2-21

 

 

巴南:以“1+3+N”试验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文章下载

巴南:以“1+3+N”试验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远山如黛,茶园春意盎然。3月18日,记者走进巴南区二圣镇定心茶园,满园翠绿映入眼帘,淡淡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作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巴南区围绕“1+3+N”试验区,全力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1+3+N”试验区是什么?

巴南区城乡一体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1”即1个“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在巴南区惠民、二圣等5个镇街24个行政村内先行先试,全面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3”即3个“专项试点示范区”,建设木洞、东温泉、丰盛“特色小城镇示范区”,打造“鹿角—界石—南彭”生态示范区,推进龙洲湾、鱼洞、莲花、一品打造协同发展区;“N”即多个“强镇带村试点镇”,建设以小城镇和集镇为中心的农民生活服务圈。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惠民智慧总部新城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巴南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园、惠民智慧总部新城,发展城乡融合重点项目,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为全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先行。

临近清明,正值采茶的好时节,定心茶园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茶农们挎着竹篓,忙着采摘茶叶。

▲巴南区二圣镇白象山定心茶园。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二圣镇白象山海拔在800米以上,全年光照适宜,生长季雨水充沛,土壤条件优厚。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重庆茶业集团在此打造了4000亩高标准示范茶园基地——定心茶园,所创立的“巴南银针”“巴渝红茶”“傲雪腊梅”等系列产品,去年荣获第十三届国际名茶评比大赛金奖。

“近年来,二圣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政府+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带动全镇3600户种植茶叶,并探索‘茶康养+旅游’模式,持续举办采茶节,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发展格局。”二圣镇党委书记刘俊军介绍,去年二圣镇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茶产业成为全镇主导产业之一。

二圣镇的茶产业发展,是巴南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巴南现代农业产业园范围覆盖二圣镇全域、惠民街道胜天村、显林村,天星寺镇芙蓉村、花房村等10个村,已形成以‘梨、茶’为主导产业,以渔业、花卉苗木、稻+N、柑橘、樱桃等其它产业为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并构建起‘两山一湾’空间布局。”巴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两山一湾”如何布局产业?该负责人解释,“两山一湾”为白象山、天坪山以及月亮湾。其中,白象山以茶文化中心为引领,以茶园为特色,天坪山主要以梨为支柱产业,实现梨园、茶园、花园、田园“四园互映”,“两山”之间以月亮湾渔村为纽带,布局和培育主城最大的生态鱼养殖基地。“去年,现代农业产业园梨产业基地已达8833亩,产量近万吨,并成功申报‘二圣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茶产业基地已达6510亩,并建立起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无公害无性良种生态茶园。”巴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现代农业产业园外,惠民智慧总部新城也正在规划建设中。

惠民智慧总部新城位于主城东部槽谷,包括惠民、南彭、南泉、天星寺4个镇街部分区域,是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总部为主的开发新区。

重庆智慧总部新城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惠民智慧总部新城产业定位以创新为驱动,以智慧高端生产性服务为引领,提升东部生态区域产业能级,利用生态资源,形成生态消费服务功能体系,同时引入创意体验项目,塑造多元化产业特色空间,为重庆东站高铁新经济区、广阳岛生态城、国际生物城、经开区等提供技术支撑、研发服务,实现产业互补。

围绕文旅、生态、休闲农业

打造3个“专项试点示范区”

▲巴南南彭多彩植物园。巴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巴南区东温泉镇不断提升东温泉风景区服务质量,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满足游客智慧旅游服务需求。

而在景区外,镇上的人居环境也得到改善。通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东温泉镇已完成公共空间与道路景观改造、绿化提升工程、配套设施建设、道路改造工程。

“如今,东温泉镇已初步改造成了一座‘镇随景美,景伴镇活’景镇合一的美丽山水小镇。”东温泉镇党委书记李晓秋介绍,这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宜居感,同时提升了东温泉区域景观品质,对发展“温泉+”旅游产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们正在招商引资,以区级平台公司巴州文旅集团为依托,引进文旅高端企业入驻,形成‘温泉+’产业链,做深温泉旅游,做大康养产业。”李晓秋介绍,依托镇上医疗资源和温泉资源,东温泉镇正积极建设东温泉医康养中心,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温泉是巴南区四张文旅名片之一,围绕“温泉、古镇、巴县老院子、美丽乡村”四张文旅名片,巴南区在东温泉、木洞、丰盛三个镇建设特色小城镇示范区。其中,东温泉镇依托温泉资源,衍生发展温泉地标、温泉文化、温泉街区等多元业态,建设产镇复合型的温泉主题产业社区;木洞镇依托国际生物城产业聚合能力,联动周边乡镇,拓展“医养游”产业体系,建设城乡结合型的多元共生城镇;丰盛镇依托传统历史文化名镇,带动周边共同发展,建设特殊功能型特色城镇。

除特色小城镇示范区外,巴南还在鹿角、界石镇、南彭等街道打造生态示范区,在龙洲湾、鱼洞、莲花、一品等街道打造协同发展区。

其中,生态示范区分为南温泉休闲功能区、樵坪山生态文旅功能区等,布局休闲度假、养生康体、科普教育、生态观光及新兴消费等项目。

协同发展区分为科创教育区和休闲农业区,依托龙洲湾街道、鱼洞街道、莲花街道、一品街道等街道产业和基础设施,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价值、丰富城市多样性、重塑田园生态新城镇,打造城乡结合型的多元共生城镇。

围绕整治环境、完善功能、带动产业、优化服务

打造N个“强镇带村试点镇”

“污水、垃圾没了,臭味没有了,幼儿园内的蚊虫少了很多。”谈及木洞镇五布河的环境变化,新兴幼儿园副园长蒋治感到满意。

木洞镇新兴幼儿园位于五布河河畔,过去由于沿岸污水管网违法排污,五布河浑浊恶臭。这两年,木洞镇对五布河长江入江口至木洞场镇的沿岸进行环境整治,如今的五布河河岸,已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

不只是五布河的污水得到处理,木洞镇的传统历史文化建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也即将迎来改变。

2021年,巴南区启动强镇带村试点工程,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打造2—3个强镇带村试点镇,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延伸,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目前丰盛、惠民等强镇带村试点镇的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为何要打造强镇带村试点镇?

巴南区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巴南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比较明显,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难以承载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强镇带村试点镇就是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增强城镇的人口聚集、产业承接、公共服务等功能,发挥城镇在城乡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与汇聚辐射作用。

具体怎样实施强镇带村工程?该负责人介绍,强镇带村工程分为整治环境、完善功能、带动产业、优化服务四大重点任务。

其中,整治环境方面,将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解决乱停车、乱摆摊、乱堆放等突出问题,同时有序推动城镇风貌改造提升。

完善功能方面,改造升级电力、通讯、燃气等设施设备,加强学校、卫生院、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便民服务设施。

带动产业方面,将推进现有产业提档升级,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向城镇集中,吸纳各类人才回乡返乡创业就业,同时完善接待功能,服务乡村旅游,并打造智慧城镇,建设数字乡村。

优化服务方面,将进一步规范政务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健全完善便民服务措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

木洞、丰盛场镇将利用历史文化名镇资源,对传统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完善停车场、污水处理、主要交通要道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并对古镇重要节点进行景观提升,打造特色古镇,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探索特色古镇发展新路。

惠民街道东永场镇将依托二圣茶场资源,探索茶山小镇发展新路,整治老街风貌,优化停车场、改造污水管网和茶场公路等公共服务配套。

今年巴南城乡融合发展将抓好8个方面工作

3月2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巴南区获悉,按照“1+3+N”试验区建设的要求,今年巴南区城乡融合发展将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

1 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着力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稳定居住的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人口和其他非户籍等重点人群应落尽落,畅通城市人才建设乡村通道,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2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

选择1-2个符合条件的村开展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封闭试点,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

3 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建立常态化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交易规则、抵押融资等配套政策。

4 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

完善集体资产和农户资产划定认定流程,探索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城中村改造城乡人居环境信贷支持等资金,开展木洞镇城中村改造合作试点。

5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确定3个“强镇带村”示范镇创建单位,开展小城镇提升工程、多元化美丽乡村创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10个城乡融合典型项目。

6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探索交通创新机制,探索城乡供水同网同价同质机制,在二圣、惠民等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改造、运营模式。

7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

探索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推进医疗技术、人员下沉乡村,优化学区制管理运行机制,打造木洞镇、莲花街道、南泉街道公共文化示范点,在姜家镇姜家社区打造社会化管理服务示范社区,在二圣镇集体村打造就业创业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村。

8 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继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创新农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方式。

重庆日报2022-3-25

 

 

大同:擘画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文章下载

大同:擘画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雨水时节,塞北大地仍春寒料峭、冰雪未消。像蓝色的海浪一样平铺在沃野上的温室大棚内,温度高达20OC,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大同市擘画农业高质量发展蓝图画卷的浓墨一笔。

2月11日,大同市第十六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实施‘特’‘优’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这为该市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需求侧发力,

打通产品销售堵点

日前,记者走进大同市区的一家“大同好粮”商店,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前来挑选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近些年,大同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比如大同黄花、广灵小米等产品供不应求。”店铺经理介绍道。

大同市传统的优秀农产品种类繁多。现在之所以能打开市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市加快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步伐。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注重线上与线下同步开拓市场,进一步叫响了‘大同好粮’‘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大同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颖龙说道。

大同市借助第六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央视电影频道、阿里巴巴等平台,开展公益带货直播、“黄花进北京、鲜花献奥运”活动;组织黄花丰收活动月、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和全省农展会展示展销等系列活动;开设上海国际食品产业园直营店和10多家市内直营店……2021年,消费者对“大同好粮”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产品从以前的“卖不动”变成了现在的“买不到”。

张颖龙表示,接下来还要建立区域公共品牌的标准、准入制度,创新营销模式,全面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动黄花、黄芪等特色农产品进入全国市场,带动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大项目统领,

提供农业发展支撑

2月26日,在大同市开发区2022年第一次“三个一批”活动中,以云州区华兴农博园项目为代表的20余个农业类项目分别签约、开工与投产,这也标志着该市在新的一年又推进了一批市校合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落地见效。

多年以来,大同市农业发展一直秉持“项目为王”理念,在提高自身硬实力、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2021年为例,该市实施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100个,总投资131.91亿元,完成投资56.09亿元,其中35个项目为2022年续建项目。

以恒宗集团北方医药市场项目、同药集团广盛原公司中医药文化园项目等为代表,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依托云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云州、平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及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扶持黄花、药茶、肉制品、乳品等产业,打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大项目的建设还有力推动了“北肉”平台的建设。位于云州区的山西骏腾农牧科技公司新建肉鸡养殖单元33个,6000万只肉鸡屠宰生产线建成投产,日屠宰肉鸡10万只左右,形成了集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肉鸡繁育养殖加工基地。

据了解,今年,该市将继续坚持项目为王,全面推进总投资215.44亿元的188个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发挥国际陆港北肉平台、恒宗集团、宜发同诚中央厨房、名沙食品等重点项目作用,带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成投产、达产达效。

高科技赋能,

擦亮特色产业招牌

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八大特色农业产业振兴”为主线,特别是在2月22日召开的大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又一次对“特”“优”农产业的发展做了强调,也就是要聚焦黄花、畜牧、设施蔬菜、有机旱作、中药材、食用菌、杏果、农文旅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全产业链产值今年要达到200亿元。

在这八大特色产业中,持续做大黄花产业,以形成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撑。基于这一目的,大同市今年将在云州区建立黄花核心产区,在广灵、天镇、灵丘、阳高、浑源5个县建立黄花优势产区。在此基础上,重点打造全国黄花产业发展引领区,力争年底实现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0亿元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其中,科研的力量举足轻重。为了解这一情况,记者走进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在这里,记者看到,实验室里摆满了黄花幼苗的培养皿,科研人员正在做一系列关于黄花的试验。作为我省在晋北地区设立的唯一一所从事农业科研的专业性研究机构,2020年7月30日,“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在此挂牌成立。

“建所70多年来,我们在本地‘特’‘优’作物的旱作良种攻关、农水集约高效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所所长刑宝龙说,“如开发研究的‘晋薯16号’‘晋亚6号’‘晋绿9号’,覆盖率都占到了80%以上,为我省乃至周边地区特色杂粮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做“燃料”,发展动力足。新的一年,大同市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50万亩,创建有机旱作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县1个、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1个,发展一批有机旱作农业示范乡、示范村、示范片;做大设施农业、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10家……

在塞北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高质量发展的朝阳正冉冉升起,大同市正在蹚出一条稳农与强农相辅相成的乡村振兴之路。

山西经济日报 2022-3-6

 

 

潢川县上油岗乡:对标“1335”工作布局,谋划乡村发展大局 文章下载

潢川县上油岗乡:对标“1335”工作布局,谋划乡村发展大局

2021年,潢川县上油岗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部署,把牢政治方向,主动融入老区振兴发展全局,力求在围绕振兴乡村、服务社会发展大局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加大政府服务革新力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绩。2022年,乡党委政府主动对标全市“1335”工作布局,密切联系全县工作总体布局,谋篇上油岗乡今年工作重点,以有力措施为加快实现“美好生活看信阳”愿景贡献潢川力量。

近几个月以来,全乡干部以“能力作风建设年”为契机,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产业园规划建设已成雏形,入驻企业行业地位、综合实力逐步提升;绿色生态种植产业发展,助力上油岗乡群众在致富的道路走得更远;多措并举共整治、人居环境焕新颜,自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来,上油岗乡立足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和实现“四起来”。如今,绿树清水村舍绕,宜居村落入眼来,窗明几净,笑脸相迎,处处释放着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红利”。

坚持项目为王,立足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上油岗乡产业园位于鲁寨村猴井村民组,紧邻黄淮公路,建设面积预计70亩,现已建成26亩,现入住企业一家。剩余44亩土地正在办理调规手续。入驻企业信阳合顺建材有限公司,共计投资2000余万元,借助上油岗乡区位地理和资源优势,打造以建材生产销售、运输产业集群。作为上油岗乡唯一的一家四上工业企业,带动50余人的就业,年创造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产值。

坚持绿色先行,大力发展生态种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河南三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该企业经营主体为响应回乡投资、振兴乡村经济的号召,回乡创办的中药材种植、生产、销售基地。经营内容包括种植基地建设、药材初加工厂区、仓储物流基地建设工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由企业带动、农户参与、药企产品回收、政府扶持,多方合作组成,企业建设示范田,推广种植技术,增加地方产业收入,通过产品加工,助力药企发展。全城采用国际化生产、加工、包装标准,着力就中草药绿色健康的理念推广,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带动30余人就业,当地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信阳金麟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玫瑰种植技术产品开发推广项目。本项目三期共占地500余亩,建成玫瑰标准化种植,玫瑰产品开发生产基地。主要产业为玫瑰育苗、种植、示范基地,玫瑰产品深加工。建设相对应的玫瑰烘干和提炼精油车间。引进一系列玫瑰加工设备,建成现代化玫瑰加工厂,创新发展,带动产业经济发展,推广产品深加工技术,提升玫瑰产业附加值。后期预打造南河湾玫瑰庄园,可以开展观花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采摘、观光场所,促进带动居民的收入。

坚持资源倾斜,大力开展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全乡人居环境。自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上油岗乡始终把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和实现“四起来”作为主要目标任务,通过强化各项工作举措,着力形成“人人参与、村村争先”的良好局面。一方面组织各村公益性岗位、村级保洁员对公共场所进行常态化保洁,宣传引导群众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卫生整治,另一方面多渠道、号召在外的成功人士开展对应的捐助活动“我为家乡修口塘”,彻底改变了农村池塘脏乱差的形象,多种相关人居环境改造活动的推进,进一步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形成共同参与、群整群治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全乡共拆除旱厕217处、拆掉私塔乱建、残垣断壁540余处,清理陈年垃圾1200余处,绿化植树30000余棵。“通过整治,村里变化大得很,以前,道路两边、房前屋后都是乱七八糟的;现在,道路平平坦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路旁树成行、满眼尽是绿,煞是养眼。”张张笑脸相迎、户户窗明几净,幸福溢于言表,处处释放着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福利。

回看来时路,“孝老敬亲”饺子宴,“三星文明户”评选会,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树立文明新风尚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增强榜样的力量。翘首新征程,我们坚持锚定“1335”布局争先出彩。全力发掘上油岗产业优势,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助力信阳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品牌。践行服务企业、群众的初心,助力潢川营商环境优化。始终坚守党建引领、提升全域网格治理能力,为上油岗乡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潢川网2022-4-29

 

 

常德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18年居全省第一 文章下载

常德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18年居全省第一

  常德素有“洞庭粮仓”之称,9个县(市、区)中有8个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7个是国家粮食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连续18年居湖南省第一。

  春风吹拂的3月,沅澧大地春耕忙,为今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珍惜方寸地,留给子孙耕

  “现在退林还耕政策好,把橘树林恢复成农田,留下几亩口粮田后,全部流转给种粮大户,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连日来,西湖管理区西湖镇鼎兴村村民姜友平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将自家80亩橘树林改建成标准化农田。在村干部帮助下,他申请5万元免息贷款,全家人做起小生意。他算了一笔账,今年收入会更多。

  根据统一部署,今年入春以来,常德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合作,深入基层,宣传耕地保护政策,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推进‘田长制’,层层分解、压实耕地保护责任。积极改造基础设施,为粮食生产创造条件。”西湖管理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吉海波告诉记者,去年6月至今,该区处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20多起,引导村民退藕、退林还田340多亩,退养珍珠、退塘还田540多亩。

  石门县易家渡镇塘上铺村碗儿峪一处山坡上,原来居住的3户人家搬迁后,15亩耕地抛荒10多年。去年底,镇里清理荒田,修通机耕道。“珍惜方寸地,留给子孙耕。”塘上铺村党总支书记杨其洪告诉记者,该村整治抛荒地50多亩,复合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村基本实现耕地“零抛荒”。

  “坚决落实党政同责,将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任务分解压实到县、乡、村、户。”常德市委农办副主任程望生介绍,去年3月,该市出台《切实保护耕地、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加强耕地抛荒整治,依法推进耕地流转,促进耕地复耕复种,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行动开展至今,全市完成耕地抛荒治理、复耕5.8万余亩。

  今年,常德计划落实粮食播种面积882.9万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领办1个万亩以上示范片;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联片创建县级粮食生产示范片,除石门外6个粮食生产大县,每个示范片面积不少于5000亩;各粮食主产乡镇、村分别创建一个以上千亩、百亩示范片。目前,已落实市级领导示范片4个、县级领导示范片46个、乡镇级示范片281个、村级示范片2356个,示范总面积达110.2万亩。

  整治一片田,造福一方人

  安乡县官垱镇大杨树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片,6辆旋耕机依次下田作业。“沟渠、田块整齐划一,道路宽敞、排灌方便。”大杨树村党总支书记谭环平介绍,县里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田路相通、农机畅通。

  安乡县委副书记、县长徐桢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县按照农田布局合理、改造规范、绿化配套、保洁到位、生态协调理念,建成高标准农田21.76万亩,形成有主导特色、有龙头带动、有设施配套的区域产业布局,现已建立陈家嘴镇万亩优质稻基地、安康乡万亩蔬菜基地、大湖口镇万亩稻虾立体综合种养基地等。目前,该县耕地流转面积56.8万亩,流转率70.1%。其中,流转500亩以上的达到217宗,每亩年租金达到700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土地流转收入+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的农户多元增收模式。

  在澧县盐井镇洪杨村,种粮大户彭培军5年前流转500亩良田。洪杨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彭培军首先把小田整合成大田、硬化扩宽机耕道,每块田里都建了提水井,用水时拧开阀门就行,排水时通过自流口排入旁边的水渠,农田实现用水自由。

  近年来,彭培军购置旋耕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具。“没有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新技术很难推广,种粮比较效益就很难提高。”彭培军说,“现在地力好、产量高、效益大,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盐井镇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去年,该镇针对丘岗特点,以流转集中、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为抓手,有效解决耕地抛荒和“非粮化”;以水利配套、管护长效、技术应用为重点,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今年,该镇将推进智能辅助系统建设,实现高水平管护,确保高标准农田长久惠及种粮户。

  “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大举措。”常德市委农办副主任程望生介绍,该市去年整合9.5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59万亩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早稻生产前可投入使用。今年,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建设56.01万亩。

  良田加良法,增产又增收

  “以前种田靠经验,现在靠技术。”汉寿县岩汪湖镇种粮大户黄小平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从传统农业到机械化生产,黄小平越干越有劲。近年来,他筹资近1000万元购置各类农机,为14万亩农田提供耕种、植保、收割等生产服务。在农机库房里,仅插秧机就有232台。他告诉记者,一台插秧机一天可作业60多亩。

  “现代农机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汉寿县农业农村局种植管理股副股长邓丕静介绍,该县15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及一批种粮大户以推广使用水稻育插秧机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去年,全县完成机耕136万亩、机插62.7万亩。

  为牢牢扛起粮食生产责任,近年来,常德在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走出农业生产数字化新路子。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技。”为确保春分前后顺利播种,连日来,在西洞庭管理区中联智慧育秧工厂,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尤龙威手把手指导工人选种、浸种。

  2017年以来,西洞庭管理区发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先行先试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去年,中联智慧农业(水稻)项目落户西洞庭管理区。今年1月,该区启动智能育秧工厂建设,实现水稻种植生产全程数字化。

  中联智慧农业通过“天、空、地、人、农机”五位一体数据采集、模型分析,已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信息感知、智能决策、机械操作、精准作业,粮食生产实现节肥减药、增产提质。去年,300亩数字化示范田,与传统经验管理稻田相比,每季亩均增产7%、节约成本120多元。

在西洞庭数字水稻示范片,十几辆旋耕机正在作业。“春耕开始后,几乎天天有种粮大户来学习数字农业技术。”尤龙威介绍,该区目前建立了一套数字水稻全程管理标准,编制《数字大米白皮书》,探索出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水稻数字化种植模式。今年早稻生产,该区新增数字水稻示范田2000亩,涉及260户农户。

湖南日报2022-03-15

 

 

【专家观点】王凤忠:农产品加工三链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文章下载

【专家观点】王凤忠:农产品加工三链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2021年11月27日, 第十一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 顺利召开。会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特质农品全国技术中心主任王凤忠以 “ 农产品加工三链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为题作了主题报告,本文根据发言内容整理而成。

农产品加工在一二三产融合过程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它前面连接着农户,后端连接着消费者,这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在整个一二三产业中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撑力量。不管是在一产的带动上,还是在三产的提升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整个产业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沟通了城乡,亦工亦农,在整个产业链链条中,它是一个腰的部位。

农产品加工业是最大的制造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农产品加工业是国内最大的制造业。去年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营业收入应该超过23.2万亿,接近于国家的 GDP的1/5。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的产值之比已接近2.4:1,农产品加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比较高。同时,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高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9.2%的水平。农产品加工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农产品加工业是最大的民生,是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食品消费与人民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农产品加工业可最大程度的满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处在食饱阶段,填饱肚子是最强民生,农业生产基本上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的前20年到了食好阶段,更多人群讲究的是色香味,重视的是口感、色泽和包装,在这个阶段吃好了,却忽视了营养供体的基本属性。进入2020年“如何吃的营养、吃的健康、吃的科学”成为时代的主题。此时,农产品加工业为吃的营养、吃的健康、吃的科学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石。

但农产品加工业仍然存在着发展质量不高等系列相关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质量仍然不高。多数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艺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产品供给仍以大路货为主,优质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加工流通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小众类、精准化、中高端产品和服务,品牌溢价有限。

农产品加工业链条相对较短。总体上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产值规模明显偏小、产业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8.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农产品加工业三链融合度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着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足,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不足,以创新支撑全产业链不足等问题。在整个链条上,由于某一个环节,如品种、品质、品牌、加工、物流、市场标准化中某个短板就会造成整个链条的不通畅,有的是品种问题,有的是品牌问题,有的是加工技术的问题,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融合程度相对较低,也就是说常谈到的以产业链部署的创新链不足,也就说是创新没有真正地与产业相融合。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企业作为主体,对科技创新认识依然不足,在创新经费上较少,这对于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的延长是明显不足。

那么如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的振兴,我们需要做的是延伸产业链条,融合创新链条,提升价值链条。为此,农业农村部也出台了相关的各种的一些文件,我想大家应该也在这方面也看到了很多报道,应该说在三产融合方面,农业农村部做了一些相关工作。

(一)在产业融合方面:在总体思路上,在农业内外让农民分享我们整个产业链上的增值收益。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一个发展基础。三个体系也是农业农村部主推的三大体系。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完整是发展的关键,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为主线,让农民在整个链条之中分享增值收益,这是总体的思路。

(二)城乡两头:通过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来开展提质增效。一提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大量谈的是农业提供了多少粮食,仅是数量型的成绩。如何改变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模式转变,可能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传统是从土地、人力、资本、资金等要素的驱动,如何转变成创新驱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带动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的发展是一个重点目标。

资源消耗向环境友好转变做出部署。我国农业依然是高能耗、高消耗、高投入,如何向环境友好型的农业进行转变,也是一个重大的选题。

二、创新链在全产业链中的构建

1、一产科技创新:聚焦“三品一标”。包括: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

传统的“三品一标”指的是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新的“三品一标”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通过品种的选择产出更高、更优质的农产品。在品质提升方面,通过不管是一产中的品质,还是二产中的品质,以及三产的品质,而实现的整体品质提升,是以一产中品质的提升为基础,然后才能进行标准化的生产和品牌的打造。

中国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2、二产科技创新:聚焦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包括:产地初加工让利于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综合利用提升价值链。

二产的科技创新更多聚焦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上。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让产业链中参与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受益。目前来看,我国农民在产能初加工中获得的收益相对较低。通过开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也就是在食品制造端发展向下游的健康产业,延伸产业链。同时,把一些废弃物、副产物通过开展综合利用来提升其价值链。

3、三产科技创新:聚焦融合发展。包括:建设现代化物流网络、构建网络式服务体系、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

一二三产的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一下几点实现:

(一)品种培优,筑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

有一个三个苹果的理论观点,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中都存在三个苹果的现象。在市场的发展期,通过科技创新,找到了一个优质的品种,找到了产量最多的种植方式,这种产品是它获益最高期,产品供不应求,称之为金苹果期。但是中国人不擅长于0~1的原始创新,更擅长于1~100的模仿式生产。当一个地区有非常好的品种后,其他区域迅速开展模仿,这时市场同质化严重,供大于求,这就是烂苹果期。烂苹果期造成了大量砍树,大规模的砍树对产业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避免烂苹果期,需要通过农产品加工去同质化,把苹果变成苹果酒、苹果醋、苹果片,使原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生鲜类农产品实现条条大路通罗马,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加工品,通过加工品的生产,减少了生鲜农产品的供应,使产业重新恢复它一定的价值,当然也很难达到金苹果期的高额利润。比如,近两年的阳光玫瑰,在引进初期,每斤300元美金,今年的价格跌到7~8元/一斤,就是这种典型现象。

通过开展品种“专有化”“优质化”创新,提升价值链。在三个苹果理论中,通过专业化品种的培育筑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在开展品种的专业化和优质化上创新来提升价值链。但传统的农业育种中,模式是育种家选育品种,农民购买种子进行生产,之后企业收购来开展产品加工,这种模式造成是由生产来决定加工。现在需要逆向思维,通过需求导向型的思路,由加工来决定生产,市场需求什么,企业加工什么,加工需要专用的原料,育种家根据加工的需要进行培育品种,农民再开展相应的配套栽培种植。这种逆向思维能够使产业链条更优质化。

(二)品质提升,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目标

经常听到在不同的乡村总是提到我们的什么什么东西好,当问为什么好的时候,大部分时候不仅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说不出来为什么。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通过开展时空品质评价来推动品质的提升。从产地、品种、生长部位、采收时间、储运过程、保质长短等方面,来开展食用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评价。只有通过品质的评价,说明产品好在哪里。比如,苹果碎片的生产。红富士苹果好吃,主要是鲜食好吃,但它不是加工苹果脆片的好品种,而国光苹果带有一定的酸度,反而是非常好脆片的加工品类。我们现在正在开展不同时空条件下多维品质评价,构建品质数据地图,通过打造多维品质评价的标准体系,为当地的农产品说出好在哪里,以提升产品的价值链条。

(三)品牌打造,奠定农产品优质品牌化路径

一产是基础,提供了农产品加工原料,但没有税收;二产是方向,我们希望在农产品生产中把“农”字去了,形成产品,并实现标签化、商品化和品牌化。通过标签化、商品化和品牌化的开展,有了身份。有了身份才有身价,在打造的过程中,奠定了产品优质品牌的路径。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就打造的”天赋河套”区域公共品牌效应显著,2020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年度盛典上,“天赋河套”品牌荣获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第一等5项大奖,带动全市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

(四)加工延伸产业链、融合创新链、提升价值链

经济学中有一个“三刀经济”理论。传统农业经常干的就是产地初加工,这是第一刀,实现的是“粮去壳”“菜去帮” “果去皮” “猪变肉”,这一刀实现增值20%。我们希望工商资本入第二刀,也叫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实现的是“粮变粉” “肉变肠” “菜变肴” “果变汁”,这一刀实现的是产业增值60%以上。第三刀是农业生产中的共产物梯次利用,实现“麦麸变多糖”“果渣变果胶”“骨血变多肽”,实现增值3~10倍,实现了高附加值。比如水稻,做成大米增值2~30%,通过加工米糠变成米乳、米糠蛋白,产品增值30~60%;通过精加工变成卵磷脂、二十八烷醇、阿魏酸等,产品增值200~600%。

(五)科技创新支撑“三产”新业态新模式

通过工业4.0与食品制造的融合,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再工业化。将信息化、智能化的先进技术应用的食品生产、加工、包装等整个加工过程,产生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同时,构建现代保鲜储运和物流体系,强化三产建设,实现从“静态保鲜技术”向“动态保鲜技术”的迭代升级,未来将普遍采用智能冷链物流保鲜、全程冷链不间断技术,加快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保障农产品 “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处于适宜环境条件中。2020年在济南召开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提出了济南宣言,到2030年世界农产品损耗降低50%以上,实现这个目标更多的要在构建保鲜储运和物流体系方面,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结语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业态丰富提升价值链。新一代工业革命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制造、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催生了一批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创意创业、科普基地等新业态、新模式。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提升了农民的增收空间,也以丰富的业态提升了价值链条。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是实现“延伸产业链,融合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的有效发展路径。

搜狐网 2022-3-28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