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农业农村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省**市农业农村局

题目:各地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

资料提供时间:2021-12-24

目录

更多

抓好“三农”工作加快乡村发展 文章下载

抓好“三农”工作加快乡村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发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为我们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目标,抓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连庄镇作为拥有50个村庄、6.7万人口、10万亩耕地的农业大镇,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显得就尤为重要。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把“三农”工作当作第一要务紧紧抓在手上,谱写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改善提升的新篇章。

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多年来促进农业增效的成功实践。我们连庄镇在这方面主要抓了三手。

一是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连庄镇规划建设园区面积4万亩,园区内包括旅游观光、设施农业、高效种植等区域。镇政府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搞好了园区内的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同时还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其中包括1500亩的喷灌田,为农业增效夯实了基础。

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让农民现场看,学着干,在全镇陆续涌现出种植富硒农作物亩收入超万元的垂耀家庭农场、高裴村无花果农场,亩收入近2万元的西野庄金银花种植基地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顺势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带动农户发展,2020年全镇就新增“万元钱”3578.36亩,居全县首位。

三是抓好农产品深加工。我们通过引导和加强服务,使8全镇农产品的精细加工有了很好的开端,像农垦金银花合作社的金银花茶,垂耀家庭农场的富硒黑小麦面粉、金谷小米,高裴无花果的加工项目等。丰富的乡村经济业态,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拓展了农业增效的空间。

做好农民增收大文章。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群体,抓好农民增收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和城乡居民之间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

抓好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大力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并健全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通过利益联结、组织带动、政策扶持机制,带动农户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目前,已培育合作社93个,家庭农场30个,其中高裴远鹏家庭农场、常庄科犇财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农场,东野庄荣兴果木合作社、西野庄农垦金银花合作社被评为市级示范社。这些新型经营主体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东野庄荣兴果木合作社吸纳农户260余户,西野庄农垦金银花合作社则带动了100多户种植金银花,走上富裕路。

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育职业农民,是改造传统农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农民素质,镇政府组织农民参加县职教中心举办的农村电商、数控机床、特色种养等技能的培训班,使3000多农民有了一技之长,他们中间还涌现出了种养的“土专家”“田秀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助力了农民增收。

农村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搞好乡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需要,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

搞好农村建设,要从基础设施抓起。我们首先抓好了“饮用水”工程。原来连庄镇各村饮用的都是含氟量高的地下水,今年我们集中力量狠抓了农村生活用水置换项目,铺设地下管道20公里,使全镇农民都饮用上了长江水。再就是大力推进“双代”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气代煤”6955户、“电代煤”2241户、太阳能+166户,确保了群众清洁做饭,温暖过冬。第三是全面推进改厕。今年超额完成了1000个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任务,累计改厕6430个。还加强了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运,各村都设置垃圾桶,确保垃圾不落地,打造整洁的农村环境。

在推进农村面貌提升中,还狠抓了绿化美化,全镇已累计造林2.3万亩,绿化覆盖率达65%,我镇的东张古村还被评为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邢台日报2021-4-16

 

 

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契机——乡村文化主题民宿 文章下载

乡村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契机——乡村文化主题民宿

当前,在乡村振兴与文化强国双重国家战略之下,乡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理念需要厘清,公共政策需要跟进,机制需要创新,社会力量需要引导并鼓励,政府、专家、民间的集合发力才能实现乡村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为2035远景目标实现提供支撑。

1 乡村遗产,从选择题到必答题

当前我国有6000多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国保省保文物集中连片的近百个,这些乡村遗产面临着比一般乡建更困难的局面。

能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几乎无一例外都分布在交通偏远的地区,基础设施极度欠缺,污水、垃圾、交通的治理都需要大笔的投入弥补历史欠账;人力、智力、财力匮乏,很难吸引优秀人才长期驻留,先进理念难以普及;当地政府普遍财政困难,社会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这种局面下,保护都举步维艰,更不用说活化利用了。

但是,当下的形势发展却使得乡村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是一项国家战略,对于未来经济内循环、就地城镇化、保就业促消费至关重要。而乡村农文旅的融合,以“一产+三产”的模式保障农业提质增效,弥补一产经济效能不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国家发改委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中指出,“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是新时代促进局面消费扩大升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只有农业旅游难免千村一面,发挥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以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值得探索的一条道路。但是,这条道路在策略和技术层面都有不少要解决的问题。

2 需要厘清的观念

“法无禁止即可为”与“法无许可不可为”,在法律法规的执行尺度上,各个地区的标准并未统一,这就使作为乡建先锋的浙江,很多成功经验难以推广到其他地区。法律法规的条文也有很多尚待进一步探讨、明晰的空间。例如“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社会普遍认为文物“不能动”,很多政策或资金投入绕着文物走,本来价值最高的文物,反而最难得到关注。在乡村,由于建筑物更多为私人产权,更是对文物认定出现很大的抵触情绪。事实上,不得改变原状的是文物本体,如果附加的措施是具可逆性的、低干预的、对文物价值没有损坏的,可以得到审批许可。最突出的例子例如故宫午门展厅,古建筑的内部地面、藻井、壁画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漂浮的玻璃盒子又为展品提供了环境密闭可控的适宜空间。虽然乡村遗产建筑不必以如此高科技的方式处理保护与利用的问题,但是方法是有的,技术上可行。法国著名的世界遗产丰特弗罗德皇家修道院(Fontevraud L'H te),位于卢瓦尔河畔的乡村小镇,修道院被整体改造为酒店,内部装修现代简洁,采用了整体可装卸的办法,没有对建筑本体有任何损害,充分满足了可逆性的要求,材料并不昂贵,只是需要更精细化的设计而已。

对于文物建筑“不能动”的误解需要澄清。建筑师、运营者更有耐心与责任心,能够让最古老最精美的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大理喜洲的杨品相宅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不仅是运营成功的民宿——喜林苑,更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向很多国内外游客讲述白族民居的历史,传播地方文化。

此外,文物保护法中的“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其实,这里反对的是将文物抵押、转让、上市、变现等等行为,如果文物只是作为经营空间,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团队运营不是不可以;如果政府拥有所有权,主管部门行使监督权,社会力量进行合理化运营,是对文物利用更为有利的方式。

事实上,文物无论其建筑物还是附着的土地,依据法律并不能形成企业资产,资产评估值为“0”。企业只能依靠未来10~20年使用期经营收入产生回报,很难实现资金平衡。对于量大面广的乡村文物建筑,政府财力难以覆盖,不仅不必谈虎色变,更需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厘清错误观念,完善公共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做好保护和监督的基础上,探索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3 倡导什么,反对什么

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家文物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推介乡村遗产酒店,推动农村非国有文物建筑及其宅基地依法流转”,为乡村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政策依据,并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分类编制开放案例指南”,公共政策体系未来愈发完善,无疑将激发更多人将视野投向乡村遗产。但是,在广泛性的实践开始之前,倡导什么与反对什么还是需要一定的社会共识。

必须明确保护是一切的基础,利用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对于政府、产权所有者、社会力量、运营机构,这是必须具备的价值观。只有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对利用的讨论和探索才有意义。

建筑师是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执行者,但是精英主义和自我主义是经常出现的误区。建筑创作需要控制在合适的尺度,设计的古朴与时尚需要维持微妙的平衡。乡村遗产的改造与利用需要建立在价值认知的基础上,而价值的挖掘需要热爱的态度以及敬畏之心,文化的表达而非建筑的表达应成为追求的目标。建筑师需要始终持有尊重与理解的态度,而非自我炫耀,因为遗产不允许试错。

乡村遗产的利用必须以文化彰显为主旨,摒弃牟利的目的。虽然在目前的文旅产业发展中,土地平衡几乎成为一切文旅投资的出路,但是对于乡村文旅,出于遗产环境维系的原则,土地开发的模式无法走通。近年,也出现了在梯田景观边建设别墅小镇的行为,遭到了各界的反对和批评。对遗产环境的破坏,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大大降低了遗产价值,也使乡村文旅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能力。乡村遗产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也需要多资金渠道的支持,但是,文化的传承需要始终秉持初心。乡村文旅的开展,更需要微改造的模式以及精准的投入运营管理。

4 值得借鉴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个复杂问题。除了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要考虑如何富民,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要考虑与产业结合,带动农业增收,培育特色产业;还要考虑营收平衡,才能维持自身发展。这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与系统的解决方案。有两个有趣的案例,可以从多种角度提供借鉴。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第三批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占地逾400hm ,以安吉古城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为对象,通过历史文物展览保护、考古研学教育、田园农耕乐游等进行专业化运营。其中布局有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共建的安吉古城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与北京大学共建的“考古博物大学堂”,以及利用原有乡村建筑改造的龙山驿酒店,作为遗址公园专有体验活动的配套设施。

过去面对大型考古遗址保护红线里的村庄,保护规划的策略通常是变为“无人区”,成本巨大,得不偿失。今天除了对占压重要遗址的局部建筑物予以拆除,村庄可以保留下来与遗址共存,在为文化旅游提供配套设施的同时,也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另一个案例是位于云南红河州红河县撒玛坝梯田畔的康藤红河谷帐篷营地。虽然红河县的梯田并不在世界遗产范围,但是这个营地的许多做法都自觉地遵循了遗产保护的原则,并给出了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将哈尼梯田的价值进行了生动解读与传播,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样本。

营地所在地原来是一个废弃的名叫“石头寨”的小村庄,由于交通不便,多年之前村民就不得不整体外迁,营地必须建设一套可达性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以及水电。与普通的乡村民宿相比,这样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营地对废弃的石头寨进行了景观整理,营造出一种类似“马丘比丘”的遗址美学。用于住宿的帐篷,形象自然朴实,与农田的基调统一,整体形成了一种山地聚落原生的场景感,体现了匠心与精细化设计。

在运营方面,绝大多数员工都来自附近的村庄,当地的年轻人获得了很好的就业机会。这些年轻人不需要走出大山,就可以接受高水平的职业培训,了解新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通过非遗等手作体验,外来者了解到哈尼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营地的物资供应来自于当地,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通过特色食物,提供了一种农产品的营销路径。特别是对梯田米的推广,更体现了对梯田保护的本质认知。营地推出了梯田“永续计划”,在农户与外部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通过高附加值的种植让农户受益。营地将茶马古道上著名的迤萨古镇、瓦渣土司府、他撒十二龙泉、苏红寨、宝华镇以及梯田景观串联起来形成环线,展现了马帮文明、土司历史以及哈尼族独特的农耕文化,成为一个大型遗产群落的文化锚地。

只有17间帐篷的营地在运营方面的收益,相对于修路架桥等巨大的建设投入来讲,几乎是很难平衡的。但是康藤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即通过品牌战略而非个体项目获益,不失为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到了一条中间道路。

遗产赋能乡村,乡村维护遗产,这将是一个保护与利用互为一体的美好图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将遗产保护与乡建结合,将文化展示与文旅产业融合,将文化主题的民宿作为乡村文化复兴传播的锚地,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我们期待着这一探索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开辟更为成熟的路径和范式。

腾讯网2021-8-19

 

 

乡村旅游如何发展?附1个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文章下载

乡村旅游如何发展?附1个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一二三产结合的重要推动力,在乡村振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并留住游客?如何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不是把乡村当成旅游景区来开发运营。晟景文旅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从产品体系、产业融合、供需对接等方面着力。

#1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当前,乡村旅游已经摆脱了农家乐式发展,更多地依靠特色民宿、特色餐饮与特色文化吸引游客,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因此,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是关键。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探索更多优质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努力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探究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和精品线路,发展专项旅游和定制旅游产品。并且可以将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相结合,丰富旅游中心产品体系。

在产品体系基础上,优化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布局,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目的地进入通达性和便捷性。形成一个从中心产品到边缘布局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2促进乡村旅游与三产融合

旅游业具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力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旅游业具有强大的融合性。乡村旅游可以凭借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结合,撬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乡村旅游如何与一二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与第一产业结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挖掘本地产品卖点,将农村符号融入现代化元素,满足人们内心认定的乡村、乡味,进而对广大游客产生吸引力。

与第二产业融合涉及到农产品深加工和旧房改造等,其实就是解决客户的各种需求。农产品深加工把产品变成礼品,解决了“购”的需求,也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旧房改造,保留乡土特色,又具备现代化设施与功能,满足了城市人来农村的心理需求。

与第三产业融合是和信息互联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养老产业等的融合,也就是要发挥和利用旅游业的服务功能,为乡村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3推动乡村旅游供需对接

据全国乡村旅游检测中心首次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国内出游人次高达2.3亿人次,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数约为1.93亿人次,约占全国国内出游人数的84%。经营收入方面,全国乡村旅游经济总收入也达到了531亿左右。可见,乡村旅游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

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且成果显著。互联网时代,应该积极开展乡村旅游宣传推广,注重发挥新媒体、电商、OTA等线上平台的作用,创新旅游宣传推广和营销方式,引导游客进入和产品输出。

通过互联网推广,拉动乡村旅游消费。实现乡村旅游的发展成果与广大游客的出游需求对接,最大限度地刺激乡村旅游,反哺乡村发展。

#4案例分析

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恩阳区兴隆镇北斗村的乡村振兴规划。

北斗村位于四川巴中的兴隆镇,主要产业是农业,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是最大的优势。

如何依托本地基础农业实现旅游业发展?

晟景文旅的做法是,依托北斗村农业优势,以现代农业为核心,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占位川东北乡村振兴示范带“产业高地”,同时,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和民宿经济。

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北斗村建设成集生态农业休闲、特色农业示范、文化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巴中“城郊旅游休闲目的地”。

北斗村是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延长了产业链,经济就能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不管是北斗村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还是前文提到的完善产品模式、推动供需对接的发展对策,发展乡村旅游,提升质量、保留乡村特色,落点到“乡村”上才是重点。

四川晟景文旅 2021-8-20

 

 

三亚“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子 文章下载

三亚“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子

在旅游业态百花齐放的今天,回归大自然,人们的游兴正浓,“农旅”融合的项目也越发引人“深玩”。在三亚,“乡村民宿”以其独特的网红气质,吸引一批又一批游人,而以芒果为媒的“乡村旅游”也悄悄崭露锋芒。近年来,三亚坚持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立足产业特色优势,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游客在三亚一热带水果基地,参观果园、体验采摘乐趣、了解热带水果种植。 李学仕 摄

A 果树认养

解锁三亚乡村游新模式

“认养一棵芒果树,需要899元,这棵树就是你的了。”最近,海南水果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称“水果岛”)海南热带水果基地总经理张清有点忙,自从推出“果树认养”模式之后,他每天都要解答游客的咨询,这也让他乐此不疲。

水果岛基地成立于2014年,种植芒果1100亩,每年产量200多万斤以上。张清口中的“果树认养”,是消费者通过购买认养的方式,在一年时间内,在水果岛基地拥有一棵芒果树。“住在大城市的人们,在果园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棵芒果树,果熟了,能到园里摘也能邮寄到家。这样的方式比直接购买芒果有趣多了。还可以通过摄像头,时时了解到果树的生长情况和参与管理,当闹市中的‘农民’。”

小芒果,大产业。三亚芒果种植面积近40万亩,主要种植象牙、红金龙、台农和金煌等四个芒果品种,每年出岛量约70万吨,产值60亿元,是三亚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如何挖掘芒果产业产值,三亚探索“农业+旅游”,打破传统销售渠道,让大众既能吃上新鲜芒果,又能获取更多的乐趣。“果树认养”就是三亚的创新。

游客在芒果种植基地品尝新鲜的芒果。 三亚日报记者 李学仕 摄

“果树认养”,是水果岛探索“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实施“农业+旅游”发展战略,拓宽企业销路,走“互联网+农旅”的销售方式。

“现在,已经有200多棵芒果树有了新的‘主人’。”张清说,这些认养者分布在全国各地,他们平时也会到果园里看看,亲自体验芒果管理的快乐。随着越来越多人认养果树,水果岛基地也逐渐热闹了起来,聚起了乡村旅游的一团“火”。

B “农旅”融合

“融”出新路子

这几年来,三亚积极发挥热带农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旅游”成为三亚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生态园区采摘与“尝鲜”,增加了游人的乐趣。

今年3月,三亚乡村旅游采摘节掀起市民游客“乡村游”旋风。大茅远洋生态村作为采摘地点之一,也迅速聚集了人气。

一采摘基地的工作人员帮助游客采摘心仪的水果。 三亚日报记者 李学仕 摄

从海南环岛高速迎宾互通进入海榆中线(即224国道)往五指山方向5公里,就到了大茅远洋生态村。沿着村道,车子经过一座漫水桥,水不深,仅没人脚面。过了桥,就是生态村的核心区。

“再次来到这里是因为小朋友和伙伴的暑假之约选在这里。在这里能体验田园生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在田野上,让孩子回归自然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

“在城市待了许久,全家人到乡村走一走,真的不虚此行。”游客王女士说,满眼都是绿油油的田园美景,稻田、农庄、小河、鸡鸭鹅和小羊,构成了一幅唯美的乡村图画,一家人乐开了花。

“大茅远洋生态村是农旅融合的新业态,其‘农业+教育+旅游+科技’的多产业外延特性,给了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探索大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机会。”大茅远洋生态村项目总经理刘岩涛介绍,大茅远洋生态村还通过村企融合,辐射带动大茅村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民宿产业,盘活农村闲置房屋和土地,使土地增产、村民增收。

事实上,“农旅”融合在三亚已初见成效。从“乡村民宿”到“乡村采摘节”,一条条乡村游的新路子,打通了三亚乡村游的“脉络”。而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近年来,三亚也铆足了力气,统筹城乡发展。目前,三亚已有中廖村、青塘村等17个海南省星级美丽乡村,亚龙湾国际玫瑰谷、三亚槟榔河文化旅游区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大茅远洋生态村、水稻公园等共享农庄,不仅激活了本土经济,也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丰富了三亚的旅游业态。以中廖村为例,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现在的中廖村凭借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发展起了旅游业,打造起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吸引了游客到此一游。

俯瞰大茅生态远洋村,田园风光优美。 三亚日报记者 陈聪聪 摄

C 吃上“旅游饭”

拓宽就业路

“农旅融合”让三亚“好山好水”的招牌一天比一天响亮,良好的旅游态势,也带动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在水果岛,通过“农旅”融合,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一个个就业岗位。

“每天在果地里察看果树有没有病虫害,工作轻松。”董亚文是水果岛基地附近的村民,也是基地的一名员工,入职以来,他的工作时间从不固定变成早八晚六,中午还有专门的床铺休息,工资也比务农收入高,够一家生活还有余。

得益于企业的发展,水果岛基地内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附近村民和三亚周边市县乡村的村民,经过公司统一培训后上岗。目前,仍在建设的水果岛基地能提供就业岗位近60个,后续最多可达200个。

而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截至目前已带动博后村和六盘村6000多农民增收,直接安置当地村民就业589人,以合作社方式间接安置就业500多人,在整个产业链中解决就业达2000多人。

在大茅远洋生态村,截至2020年底,项目共带动446户农户,提供了200多个工作岗位,其中固定岗位84个,片区内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8620元增加到2020年的21500元。昔日这个贫困乡村摇身一变,成为创业致富的“平台基地”、治愈身心的旅游胜地、备受欢迎的研学教育目的地,在创造可观收益的同时,改善了乡村环境,带动了乡村的振兴与发展。

农村有景可看、农业有事可干、农民有钱可赚。如今,三亚正在拉长“农业+旅游”的产业链,在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下一步,三亚将继续依托田园风情,构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通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的通道,真正实现山水作底、产业为骨、特色铸魂的乡村旅游“样板”。

三亚日报2021-7-23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文章下载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带规律性、方向性的问题。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还比较陌生,但是,它正在走进人们的视野。《乡村振兴》杂志今年第八期的“关注”正是“用艺术点亮乡村”,《人民日报》也开辟了“乡村振兴,艺术为何”专栏就在前不久,首届四川乡村艺术节又成功举办......

如果你打开百度,输入“艺术乡村建设”“艺术振兴乡村”这样的与乡村艺术化相关的关键词一定会弹出许多相关案例来。这个现象值得我们研究。

乡村艺术化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讨论。我是一名“三农”工作者曾经连续七年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工作思考过一些前瞻性的问题。

乡村特色工艺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讲: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三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热情,来自高等院校、艺术研究院、规划设计院的画家、诗人、音乐家、雕塑师、设计师们纷纷走进乡村,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一个遍及大江南北的艺术乡村建设热潮,正在蓬勃兴起。

2018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对浙江省宁海县葛家村进行艺术改造和提升,葛家村因此而“网红”。大约3月个月之后,又有30支高校艺术团队进驻宁海县30个村庄,与村民一起,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艺术设计和改造提升。

宁海县则启动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设计改变生活三大行动,计划3年内建成一批艺术特色镇、艺术特色村、艺术特色风景线······

与此同时,2018年7月,一群不同专业的艺术家,满怀激情,顶着烈日走进浙江省松阳县,启动百名艺术家入驻松阳乡村计划。艺术家们将与地方合作,开展书画艺术创作、艺术品展览交易、文化沙龙、艺术策展、艺术交流、教育培训、文创设计等活动,力争把松阳县打造成为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艺术家集合地,以艺术推动乡村振兴。

这些事例让我们看到,艺术乡村建设呈现出一些新的亮点、特点和趋势。

比如:绘画、舞蹈等众多艺术门类协同,融合发展;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同台共舞,相得益彰;艺术融入乡村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注重彰显乡村的生态、文化等独特价值,越来越记得住乡愁;由点到群,一些地方形成了星罗棋布的艺术乡村群落;当地村民开始入场,逐步担当艺术乡村建设的主角。

这些新的亮点、特点和趋势,集中到一点,表明艺术乡村建设正在走上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乡村特色街道

乡村艺术化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概念,还缺少明确的界定。我国著名美学家高建平强调,乡村艺术化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任务,是乡民在追求经济发展,生态宜居的过程中,对自己环境的美化。这几句话点到了关键。

作为一名实际工作者,我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碰到乡村艺术化问题的,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才开始着手这个问题的研究。虽然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但是,也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

在我看来,乡村艺术化是指在全面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农民的内在情感、激发农民的创造性,让他们作为主体,同艺术家、企业家、市民等各界人士一起,重新认识乡村的存在价值,重新发现乡村的内在之美,因村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绘画、诗歌、摄影、手工艺等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体验,把乡村的人居环境和日常生活艺术化,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这里,请大家注意最后这句十分重要的话,就是“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来的。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里面有山有水有村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艺术家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绘出了他心中的“美丽乡村”。

“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我理解,就是要把艺术与乡村融合起来,为乡村插上艺术的翅膀,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底色。这正是乡村艺术化。

当艺术涵盖了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并且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因的时候,乡村就基本艺术化了。村艺术化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同时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乡村特色农家院

这样的乡村艺术化,带着乡愁,烙上农耕记忆,体现着农家情趣,充满着乡土气息,承载着乡村价值,展示着乡村内在之美,寄托着人们的田园梦想。

就目前的认识而言,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乡村艺术化,这就是:自然山水,艺术田园,农耕体验,诗意栖居。

天蓝地绿、山青水碧、风清气爽、鸢飞鱼跃、蛙鸣鸟叫,表现出山水林田湖草内在的和谐,是自然之美。自然山水是乡村艺术化的天然底色。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践行“两山”理论,关闭矿山,调整产业结构,修复了生态环境,让人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走进余村,你会陶醉于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间。

田园也有意味,其景色随区域、季节而变幻,并在日月照耀下,与山川、村落交相辉映,成为乡村独特的风景线。艺术田园是乡村艺术化的鲜明特色。在云南省红河谷,哈尼人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辛勤耕耘,开垦出了满山遍野的层层梯田。鸟瞰红河谷,哈尼梯田精美又壮观,你会情不自禁地说,那才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农业生产中,人们与鲜活的动植物生命过程打交道,可以变农业劳动为农事体验,从中分享农耕之美,品味人生乐趣。农耕体验是乡村艺术化的文化标识。四川省雅安市蒙顶山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当地传承千年茶文化,形成了完整茶产业链,游客可以体验、分享着农耕之美。来到蒙顶山下,采茶、炒茶、品茗、听故事,其乐无穷。

有了自然山水、艺术田园、农耕体验,再加上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丰富多彩、特色鲜明、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乡村便成为人们的诗意栖居之地。诗意栖居是乡村艺术化的综合体现。四川省丹巴县中路藏寨,经过历史的演变,形成今天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中国景观村落”。

置身中路藏寨,那里雄壮的雕楼、多彩的民居、欢乐的歌舞、浓郁的风情,还有满天的星星,让您如临仙境、流连忘返。

从新时代我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发达国家乡村的演变轨迹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强烈的需要来看,乡村艺术化应该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不错,人们仍然关注着乡村“空心化”现象,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乡村特色物产

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其乡村必然要经历一场痛苦的蜕变和重生,由衰落走向复兴。这样的演变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证实。如今,发达国家的乡村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英国传统村落、德国施雷勃田园、荷兰羊角村、日本合掌村还被誉为“童话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让我们看到,未来我国的乡村,将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干事创业的广阔天地。正在启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让我们对高品质生活宜地有了梦幻般的期待。网红李子柒视频和“丁真的世界”,则让人们更加向往带着乡愁的诗意乡村。这正是乡村艺术化的土壤和条件。

历史发展规律、现实生活条件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让人们深深地感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应当顺应乡村发展潮流,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的新路子。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必须以发展为前提。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一定带来艺术的繁荣,艺术的繁荣也可能发生在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

但是,作为艺术与乡村融合的乡村艺术化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只有当人们越过温饱、进入小康、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跨越的时候,乡村艺术化才会逐步形成发展浪潮。

因此,乡村艺术化发展,必须首先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上下功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十四五”期间的乡村振兴将集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三件大事。在做好这三件大事的同时,应当分类指导,积极有序地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当然,乡村艺术化发展也不是机械地对应于乡村发展的某个阶段。事实上,一些贫困村在脱贫过程中就走上了乡村艺术化发展的路子,并且因艺术而获得了发展的新动能,这正是人们所说的“艺术点亮乡村”。相反,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较快的村,村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却不见增长。这倒值得反思。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重新认识艺术。

所谓艺术,是指十八世纪在欧洲确立起来的概念和体系,包括绘画、雕塑、舞蹈、诗歌、音乐等。它从远古走来,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深刻演变,越来越丰富多彩。如果只是用画廊、歌剧院、博物馆、收藏家的眼光看艺术,显然艺术是乡村玩不起来的“洋玩意儿”,乡村艺术化便无从谈起,只能是艺术家们下乡搞点创作、展示之类的活动。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来看,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生活中。或许,只要农民群众带着情感、用心做事、沉浸其中,以至于忘了我是谁、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达到了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讲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的“高峰体验”,就有了审美的、艺术的体验,就能把每一件事做成艺术。

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所说:“聪明的技工投入到他的工作中,尽力将他的手工作品做好,并从中感到乐趣,对他的材料和工具具有真正的感情,这就是一种艺术的投入。”这可能也是一些近现代理论家、艺术家们说艺术是游戏、艺术是生活、艺术即经验、艺术即直觉的原因吧?

这样的艺术,重在创作主体的投入和体验。别人是不是把它看着艺术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参与者实实在在从中获得乐趣,进而获得心灵的净化。

乡村特色小镇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重新审视乡村。

从我们汉字的辞源上看,“艺”最早指的正是“种植”,这说明艺术与乡村有着天然的联系,说明艺术最初正是源于乡村。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城乡对立起来,认为城市才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乡村则是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显然,这里必须打破传统工业化、城市化中形成的思维定式,重新认识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们意识到,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人们由此看到,乡村有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山水、田园、农耕、院落等多样化的内在之美。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我国著名美学家高建平特别强调了乡村的田园生态之美、传统故事之美、有机生长之美和家园情感之美。乡村艺术化发展就是要彰显乡村价值,展示乡村内在之美,让乡村更有韵味。

所以,一些地方把旧轮胎、废电视机、破自行车等废旧物品搬到乡下去,为乡村植入“艺术”,打造景区景点,是值得注意的。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彰显个性魅力。

过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往往一个地打造出来了,其他地方便会蜂涌而至,去考察学习,甚至把别人的做法原模原样的搬回去。有的地方还抄到了国外,搞起所谓的“欧洲风情小镇”。

应该说,借鉴是有益的,但复制却是乡村艺术化的大忌。不管你复制谁,复制得怎样,一时引起了多大的轰动,都是不可取的,应当反对。我们必须看到,不同的地方,其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经济基础、文化底蕴、社会生活是各不同的,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需要突出个性,绝不能千村一面。另一方面,人们的审美情趣更是千差万别,需求多样化日益显著。

而个性正是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一般说来,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艺术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是否有鲜明的个性直接相关。凡是没有个性特征的所谓“艺术”,不管出自谁的手,都注定不会有生命力。

因此,乡村艺术化发展,不管从哪个方面入手,侧重哪种样式的艺术,都必须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彰显各自的个性。即使是同在一个地方、各方面情况也都差不多的村庄,也应通过艺术设计和丰富的文创活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予各自鲜明的个性,展示艺术化的魅力。只有特色鲜明、各美其美,乡村艺术化才有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需要坚持农民主体。

有人以为,艺术乡村建设、乡村艺术化是艺术下乡,是艺术家们的行为,离开艺术家们乡村艺术化根本就无从谈起。似乎普通老百姓在艺术问题上就没有话语权,农民只是艺术乡村建设的旁观者和被动接受者。这样的认识显然是狭隘的。

乡村艺术化当然需要政府、艺术家、企业家等多种角色参与,协同推进;但主角无疑是农民群众特别是当地村民,乡村艺术化本质上更主要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觉实践,无论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农民。

强调农民是乡村艺术化的主体,是因为乡村是他们生长、生活的家园。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布满了他们的足迹,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他们的情感,一砖一瓦都洒满了他们的热血,一声一响都牵动着他们的心灵。村庄自然是属于他们的,乡村艺术化当然由他们说了算。

只有当农民群众了解艺术,重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以主人翁的身份,怀着满腔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乡村之美挖掘出来、展示出来,营造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艺术化,乡村才会让人们更向往。当然,强调农民主体并不排斥各方面的参与。

事实上,乡村艺术化要有艺术家的启蒙,艺术家进村能让村民们懂得艺术是什么、艺术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怎么利用艺术来建设美丽家园;要有政府的鼓励,好的政策能够广泛动员农民,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有市民共创共建共享,市民们来了才更有生机和活力。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对刚刚脱贫的村来说,艺术化是不是还有点遥远?

其实,近年“网红”的艺术村,不少是边远的建卡贫困村,山西省和顺县的许村、甘肃省秦安县的石节子村都是,明月村也曾经是成都市的市级贫困村。为什么贫困地区乡村艺术化能成功呢?通常正是因为贫穷,他们留住了传统文化,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住了田园风光,留住了乡愁。这些,正是乡村艺术化的重要源泉。

在许村,正是村里那些老房子引起了当代艺术家渠岩的关注;如果许村先富起来了,可能那些老房子就通通被拆掉,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许村国际艺术节”。“明月国际陶艺村”,也是源于有两三百年历史的“明月窑”。

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

最后介绍五个案例:一个是由文创走向艺术化的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明月村曾经是成都市的市级贫困村,如今引起海内外关注,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村”和旅游打卡地。这一切,源于2013年。从那时起,他们保护创建于明代的“明月窑”,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激活了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130多位新村民,催生了40多个文创项目,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明月村的嬗变,正是在于它走上了乡村艺术化发展的路子,是艺术“点亮”了明月村。

另一个是把农业做成景观的四川省汉源花海果乡。原本只是一个水果基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汉源县以“农情四季、百里画廊”为主题,规划了乡村之画、历史之画、自然之画、田园之画、家园之画“五幅画卷”,引导千家万户参与,形成了“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庄园”的四季农业景观,展示了田园之美,观光、体验、美食、民宿等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再一个是展示工艺之美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乡村十八坊。战旗乡村十八坊是在党的十九大后创建的,汇聚了当地各种传统手工艺。走进乡村十八坊,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便会呈现在您眼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昌布鞋,等等,都成了游客青睐的旅游产品。如果说工艺是“用即美”的话,那么乡村十八坊的小手工艺之美,就美在传承优秀文化,美在提高生活品质,美在增加乡村就业,美在富裕一方百姓,美在它是绿色产业。

乡村特色建筑

第四个是被诗歌点燃的四川省都江堰市七里诗乡。七里诗乡所在的原柳街镇是中国农民诗歌之乡和中国田园诗歌小镇。八百年前,陆游来这里写下了《夜宿布金寺》。三百年前,这里又兴起了现编现唱、男女皆宜的薅秧歌。他们弘扬诗歌传统,成立柳风农民诗社,创办中国田园诗歌节。在此基础上保护林盘、整治院落、新修绿道、培育民宿、鼓励创作,定期举办薅秧节、丰收节、田园诗歌节,打造了七里诗乡。

第五个是艺术激活乡村的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2000年创办于距东京200多公里的新潟县,每三年一届,致力于打造乡土的在地艺术节。创办人北川富朗联合日本国内外艺术家,发掘农村存在的意义,把梯田、农舍、雪景、山川以及日常生活用具作为艺术的元素和符号,进行艺术实践。这个艺术节已经举办了七届,创作了上千件艺术作品,有效激活了当地乡村,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典型案例。

以上五个案例说明:乡村艺术化源于乡村,源于乡村的山水、田园和生活。在工业化、城市化中,乡村既要融入现代文明,又要留住淳朴,留住传统,留住美丽,留住乡愁,保持独特魅力。

因此,乡村艺术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反对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无论如何,不能以艺术化之名,把乡村变成城市的“试验场”“垃圾堆”。

以上,就什么是乡村艺术化、乡村为什么要艺术化和怎么探索乡村艺术化发展之路,作了交流。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个“三农”工作者,囿于个人视野,对乡村艺术化问题所做的一点粗浅的思考。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从渐渐清晰的发展脉络中看出,艺术化是乡村发展的未来,广大乡村地区将逐步走上艺术化发展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顺应发展规律,回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适时把艺术与乡村融合起来,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毋庸置疑,未来的乡村将因艺术化而与城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人们将在那里诗意地栖居!

文化产业导刊2021-5-2

 

 

四川省成都市乡村规划师制度发展探访 文章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乡村规划师制度发展探访

早在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在总结统筹城乡实践和“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基础上,向全市乡镇派驻专业规划师,组织编制村庄规划,提升乡村规划水平。11年来,成都市累计招募十批乡村规划师共520余人次,乡村规划师参与灾后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土地整理等聚居点建设项目783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217个,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镇村规划成果。近日,记者走进四川省成都市,对乡村规划师制度一探究竟。

深入一线,统筹谋划,村庄因你而美好

“村里重新规划建设后,路修得更宽,房子建得更漂亮,住得也更舒服。我就在村里工作,家门口赚钱的同时还能享受生活。”成都市简阳市平泉街道荷桥村樊大姐说。

几年前的成都市简阳市平泉街道荷桥村还很破败,沿着山腰的单向水泥路、零散分布的红砖黑瓦破旧房屋、产值低下的传统农业,村子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14年时,还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三年前,乡村规划师曾文婷入驻平泉街道,简阳市将荷桥村作为市里重点规划提升对象。曾文婷挨家挨户走访调研,通过对荷桥村地形地貌、村居生活、产业发展等综合分析,并且与农业、国土、住建、发改等多部门沟通协商多次,最终形成了“荷桥精品林盘”规划方案。

“用专业人做专业事。”成都市城乡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佳告诉记者,国内乡村规划工作相对城市还比较空白,主要体现在农村规划人才不足、编制水平不高、规划和建设脱节等,十多年来我们探索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将专业规划人才导流到乡村,形成较为完善的解决方案。

乡村规划的难点痛点,乡镇党委政府最有感受。“由于村民居住分散,乱搭乱建、超标准建房这些都是传统难题,最关键的是各种乡村新业态项目、新村项目的实施落地,需要大量的规划和落地工作,乡村规划师凭借其专业知识,成了乡镇党委政府的得力参谋,能跟第三方进行有效沟通,确保规划不只是‘图上画画’,而是适宜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有效科学安排。”崇州市白头镇党委书记李铭剑说。

为了让村庄更美好,不少乡村规划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坚持。崇州市乡村规划师裴辉为了村口的一颗大树不被砍,多番协调,最终他的意见被采纳;曹云华曾因为新村房屋户型不符合村民生活习惯,和规划设计单位反复沟通。

“只见新村不见村民,这样的乡村建设失去了乡村的本底。”曹云华2009年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设计公司工作,2018年初成为一名乡村规划师。几年下来,他对乡村规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村民也越来越亲近。哪家要建新房,总会找他去出出主意。“以前自己瞎弄,建出来的房子洋不洋、土不土,现在大家伙开建前都要找小曹来看看,审美水平越来越高。”村民告诉记者。

通过统一规划,荷桥村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采取整村流转模式,流转土地1874亩、林地1021亩,有序引导村民通过土地经营权、房屋财产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产业项目;用好各级资金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立全域流转、全域规划、统一建设运营的“两全一统”招商体系。

协调交通部门,荷桥村通村公路建设列入简阳市“乡乡连道路提升工程”。中铁二十四局集团西南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按照荷桥村道路规划方案,将单向水泥路改造为7米宽双向两车道柏油路,串联起新居工程、高标准农田、景观节点,让旅游产业成为荷桥村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1993年出生的曾文婷,国内重点大学规划专业毕业后便在西南设计研究院工作,后来看到成都招募乡村规划师的通知,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乡村规划师队伍中去。

“看着荷桥精品林盘的完工,想想这是自己的成果,确实让我很有成就感。”曾文婷说。

据了解,成都市自2010年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以来,乡村规划师共参与规划审查项目将近1800项,提出建议2000多份,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规划1565项,协调解决基层矛盾922项、协助编制规划管理文件13项,实现成都市100个镇100%行政村全覆盖。

有归属感,也有困惑,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荷桥村第一书记邓勇告诉记者:“我们之前就想给村里做规划,但缺乏专业支持,一来没有资金请规划公司,二来就算做出规划也没有资金建设,所以专业规划一直停留在想法阶段。但是自从镇里来了乡村规划师后,有了专业支持,我想村子发展的机会来了。”

乡村需要规划师,规划师也需要乡村。

2013年,张睿应聘成为第三批乡村规划师,已在乡村规划师队伍中工作了8个年头。“我之前驻村时天天都要和施工方抠细节,不仅要现场抱着设计图纸和施工方一一核对,还得和水务、电力等部门反复协调与项目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张睿说,“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有些不愉快,但最终完工后的效果很好,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确实是有满满的获得感。”

“我们会定期换岗,调到不同岗位、不同乡镇,之前大家在学校所接触的都是城市规划,但是到了乡镇,做规划却是另外一幅模样,农村土地、农民生活、农业产业等都是在乡村规划中要考虑到的,经过这一轮接地气的锻炼,乡村规划师都会发展成为懂农业、懂农民、懂农村的专业人士。”张睿表示,乡村振兴赋予了乡村建设的历史重任,而乡村建设的重担急需真正懂三农的职业规划师,所以我十分看好这份职业的前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看好乡村规划师职业,但曾文婷和张睿都也有着同样的一份疑惑。“就是我知道乡村规划师未来必有大发展,但是具体的路到底在哪里却很迷茫,目前成都市会有相应晋升到体制内的指标,但这个通道还是比较难的。”

乡村规划师引进的多、留下的少。虽然十多年招录乡村规划师有520余人次,但目前在职的只剩下100多人。

中国人民大学城乡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裕民提出建议,需要让乡村规划师成为政府的“正规军”,从资金、晋升通道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让城市“反哺”农村,让乡村规划师更加有自豪感与获得感,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乡村规划建设中。

持续探索,未来可期,乡村规划师大有可为

记者在成都市乡村规划师公开招募方案中看到,应聘乡村规划师,需要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具有注册规划师或建筑师执业资格,或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5年以上。从目前在任的成都乡村规划师来看,30%都具有研究生学历。他们主要来自社会招聘、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选调任职和选派挂职。

据了解,目前成都建立“市级归口、属地管理、市县职动”的管理机制,市局下设乡村处作为全市乡村规划工作的牵头部门,乡村政府负责对乡村规划师工作效率、质量、廉政等日常事务的管理,区(市、县)政府负责乡村规划师的统筹管理。

“我们还在持续探索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为确保‘招得好、用得好、激励好、培育好’,我们今年先是上调年薪到15万元,并且通过社会招聘途径任职的乡村规划师,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且符合招考岗位条件的,相关区(市)县事业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在乡村规划师队伍中有一定名额的定向招聘。”张佳告诉记者。

“通过选派挂职途径任职的乡村规划师,连续两年考核优秀且符合选拔任用条件的,在挂职期满1年内,原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实行提名推荐,经本人同意,根据区市县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相关乡镇领导班子建设需要,选拔担任相应职务。并将表现优秀的乡村规划师推荐担任高校教师、乡村振兴学院讲师和青年委员。此外,成都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笔乡村规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师招募、年薪、培训费用等。”

截至目前,成都市共发放乡村规划专项资金约1.6亿元,同时吸纳了近3亿元的社会资金投入。“预计今年乡村规划师岗位离职率会大幅下降,未来会形成可持续性职业发展路径。”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石楠秘书长向记者介绍,目前以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为蓝本的制度已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在广州,规划部门已聘请163名规划师入驻各城乡社区,集合规划、建筑、景观、照明等专业人才,实现城乡全覆盖推广。

在北京,各区政府每年为每位乡村规划师提供10万-30万元不等的资金保障,每位乡村规划师均与属地形成一对一的固定服务关系,在严格准入的基础上,形成至少4-5年的跟踪陪伴关系。截至目前,北京全市已有15个城区及亦庄开发区完成了乡村规划师聘任,共签约了301个规划师团队,覆盖了318个街道、乡镇和片区,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除广州和北京外,上海、重庆、杭州、南京、珠海、临沂等地也已先后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今年是乡村建设元年,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乡村空间规划体系任重道远,乡村规划方兴未艾,乡村规划师大有可为。”石楠说。

农民日报2021-9-17

 

 

泉州市德化县让乡村发展尽显魅力更添活力 文章下载

泉州市德化县让乡村发展尽显魅力更添活力

走进德化县杨梅乡著名的“银杏村”安村村丁荣角落,一幅和谐秀美的田园风光画映入眼帘:金黄灿烂的银杏树点缀着古老淳朴的小村落,一排排齐整的竹篱笆和干净整洁的村道交相辉映,满眼都是村庄的宁静与闲适。

这是杨梅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杨梅乡以“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治理美”为抓手,奏响乡村振兴曲。

产业有活力 乡村发展有底气

立冬过后,位于杨梅乡上云村与尤溪县中仙乡交界处的500多亩油茶果相继成熟,进入最佳采摘期,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上,青里透红的果实压弯了枝条。油茶果园里,随处可见村民穿梭其中采摘油茶果。

几年前,油茶种植基地所在的这片山还是一片荒山,如今不仅成了绿水青山,也成了“金山银山”。“今年是油茶丰收年,共采摘了12.5万公斤油茶鲜果,预计可比去年增收两三万元。”上云村党支部书记林月森说,在此基础上,今年村集体新种植500多亩油茶树,再3年左右可挂果采摘。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提升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一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重要助力。除了种植油茶,杨梅乡成立农民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按照“高标准农田+农业企业+基地+园区”的发展模式,坚持连片开发、规模推进的原则,投入资金94万元建设云溪村高标准农田290亩,建设拦水坝1个,硬化机耕路1000米,建设护岸750米,修复水渠1100米。

除此之外,杨梅乡还利用“飞地招商”政策,引进抽水蓄能项目和高新陶瓷产业园项目,总投资额达80亿元。该项目于2021年9月纳入国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

展现新姿态 乡村发展有魅力

“用上干净、卫生、充足的自来水,解决了我们的烦恼,感谢政府为民办实事。”杨梅乡西墘村村民方明思激动地说道。西墘村位于杨梅乡东部,距乡政府8.5公里,海拔720米,长久以来,村民用水都是各家各户到山上挖沟造渠引山泉水到自建的蓄水池。水质没保障,雨水充足时,村民不用担心饮用水问题,但一到干旱,缺水便十分影响生活。

今年年初,杨梅乡政府征集“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解决饮用水问题,是西墘村民最大的呼声。6月份,杨梅乡政府投入21万元,深入推进该村农村饮用水提升工程。寻找新水源地,建设蓄水池、沉淀池……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1个月时间,西墘村新寻找水源地3处,建设蓄水池、沉淀池各1座,新铺设输水管网8.6公里,入户管网3.2公里,替换老化管道5公里。如今,清澈甘甜的泉水流进修筑在山上的蓄水池,经引水管网,源源不断地流入村民家中,轻轻拧开水龙头,甘洌的泉水就“哗哗哗”地流了出来,全村105户群众都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是杨梅乡党委、政府助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悉,2018年以来,杨梅乡围绕“美生态”“优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投入1400多万元推进雷潭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建设生态护岸护脚1000余米、亲水游步道4000多米、景观荷花池2座和6000多平方米绿化景观带,留住了野趣乡愁,美化了绿水青山;大力推进“一清二整三美化”,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先后清理路边垃圾、河道漂浮物等垃圾10余吨,向群众发放《环境卫生整治倡议书》1200多份,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实践养成。

新农村网 2021-12-24

 

 

濮阳乡村干部“导师帮带制”:成长有人帮,发展有方向! 文章下载

濮阳乡村干部“导师帮带制”:成长有人帮,发展有方向!

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河南省濮阳市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等干部群体,探索推进“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选聘482名帮带导师,与乡村干部交流工作经验,在党务村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提供帮助。

“当干部就要能吃亏,要保持初心、坚守本色、守住底线……”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对两名“90后”村干部说。李连成有着丰富的乡村治理经验,他是这两名村干部的帮带导师,常常为年轻干部解疑释惑。

近年来,濮阳市聚焦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书记、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等干部群体,探索推进乡村干部“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发挥优秀干部示范作用,切实提升乡村干部工作能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交流经验方法 打开工作局面

“在土地流转后,一定不能急于开工搞建设,要先认真做好整体规划。规划的过程看上去费功夫,但经过合理规划后,工程干起来后不返工,其实总体进度变快了。”李连成正手把手教刘恩召如何稳步规划、推动集体增收。

31岁的刘恩召,今年当选为濮阳县柳屯镇朔村党支部书记。刘恩召计划流转村里的土地,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产业项目。但对如何做好高质量规划,刘恩召还缺乏经验。在李连成的指导下,刘恩召带领村两委干部稳扎稳打,先成立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整合分散种植农户土地400多亩,种植绿化苗木20余种,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打下了基础。

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濮阳市共选取6个县(区)、32个乡镇、410个村开展“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选聘导师482名,确定帮带对象483名。面对组织的号召,李连成主动申请当起了帮带导师,向乡村干部传授工作经验,介绍自己的治理心得、创业经历和致富经验。“不同村不一样,不同干部也不一样。首先要清楚乡村干部的短板在哪里,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提升能力。”对如何帮带,李连成深有体会。

关国伟是一名“90后”退役军人,回村后担任起村干部。由于基层工作经验少、发展思路欠缺,关国伟一时打不开工作局面。帮带导师孟国营带领关国伟一起走巷入户,发现村委会北侧的废弃坑塘堆满了垃圾,严重影响村内环境,村民对此有意见。

孟国营带着关国伟去寺庄乡、西邵乡等地学习坑塘治理办法,建议他充分发动村里党员集思广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村庄治理,一周时间就将坑内垃圾全部清理完毕,种植了绿化苗木和油葵。在村里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原来的废弃坑塘变成了葵花园。

为提高帮带导师能力,发挥示范作用,濮阳市有关部门举办专题讲座,由李连成等优秀党员干部向其他帮带导师传授经验。同时,在濮阳县委组织部推动下,李连成组织帮带导师和乡村干部围绕党务村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开展座谈交流,想办法、谋思路,凝聚集体智慧,解决棘手难题。

提升治理效能 推进强村富民

“多亏了卢午申的指导,我们李沙窝食用菌基地少走了一些弯路,村里也找到了发展增收的好路子。”清丰县韩村镇李沙窝村党支部书记刘九锋说。卢午申是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党支部书记,曾打造建成西赵楼食用菌基地,他负责帮带刘九锋,加快李沙窝村集体经济发展。

为解决一些农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经验不足等问题,濮阳市安排专业人才、技术能手等帮带集体经济薄弱村村干部,协调解决资金、技术支撑、产品销售等难题,帮助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强村富民。

卢午申到李沙窝村调查研究后,发现李沙窝村干部虽然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但缺乏清晰的发展规划。针对这种情况,卢午申建议初步规划以农业合作社为载体,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到产业发展中。村干部们要积极主动行动起来,提前寻找优质销售渠道。西邵乡李苑村党支部书记李殿雨负责帮带西邵乡苏苑村党支部书记苏银增,针对苏苑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李殿雨带领苏银增通过走访群众,发现苏苑村可以依托村内集体经济组织,充分用好濮阳市相关贷款政策,发展芦笋种植,整合挂面作坊。

经济发展、产业富民,离不开优化基层治理。濮阳市坚持“以强带弱”,安排基层党建示范村、“星级支部”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帮带,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带动提升农村干部治理能力。

“处理村级大小事务时遇到什么难题,我都可以第一时间找导师请教。”台前县某村的年轻村干部崔新现充满感激。崔新现的帮带导师是台前县夹河乡沙湾村党支部书记崔师海,崔师海在乡村治理方面经验丰富。跟着崔师海一路学下来,崔新现常常试着用“家常话”跟乡亲们讲政策、谈发展,让村民听得进去、记得下来。

组织观摩学习 解决发展难题

“导师帮带制”效果如何,能否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是重要标准。濮阳市组织试点乡镇举办“师说”交流课,让帮带导师结合集体经济发展、农村矛盾化解等课题谈经验、说办法,突出帮带机制优势,为各村村民解难题、办实事。

为了给基层干部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平台,濮阳市组织试点乡镇每月举办1期“学有”论坛,由帮带对象就帮带感受、帮带效果等情况进行交流。“办好群众的事,不仅要急群众之所急,更要想群众之所难,办群众之所需,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到家。”南乐县福堪镇马村党支部书记王光辉讲述着自己的帮带故事。

麦收期间,马村恰逢连续强降雨天气,有些村民对抢收麦子却不积极,王光辉很着急。帮带导师李兴敏带王光辉了解情况,原来部分群众担心,现在小麦含水量高、售价偏低,不好卖出去,抢收费钱还费力,不划算。在李兴敏的指导下,王光辉主动与本地面粉厂展开对接,积极联系收割机进地抢收,并与粮食收购点联系,打消了群众顾虑,现场收购群众小麦90余吨。

为及时调整帮带内容、方式方法,濮阳市组织试点县定期召开座谈会,掌握帮带情况、需求变化、工作成效。濮阳市组织开展逐村观摩活动,形成“以看促提、以比促提”的帮带模式,在互相学习中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各村村干部在观摩中,相互交流心得、探讨经验。“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摩、打分评比,我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后要提高标准、聚焦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好政策在我们村落实。”南乐县梁村乡后翟村党支部书记袁占轩说。

截至目前,受益于“导师帮带制”试点,濮阳市的一批年轻村干部快速成长,帮带对象所在乡村累计落地产业项目310个、涉及资金6400余万元,化解信访矛盾纠纷1200余起,取得了初步成效。

人民日报 2021-12-14

 

 

开封西姜寨:以乡镇工作“三结合”推动乡村发展上台阶 文章下载

开封西姜寨:以乡镇工作“三结合”推动乡村发展上台阶

近年来,西姜寨乡把理论学习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理论学习对领导干部来讲,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政治责任。常言道:刚骨在身,立地顶天,刚骨不存,烂泥一摊。乡镇工作既要领导村两委的工作,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学习好理论,才有刚骨,理论强了,工作才有骨气、履职才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西姜寨乡把乡镇工作“三结合”的指示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调研课题,深刻领悟精神实质,在学思践悟中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政治功能,强化组织建设,以提升组织力的成效带动整体工作提升,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强化党建引领,发展乡村产业。党的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原动力,西姜寨乡以党建“5+N”活动为统领,以特色农业产业化为牵动,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努力走好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子。一是加强党建阵地建设:新建标准化村级党建服务阵地14个,实现了全乡高标准基层阵地全覆盖,文化广场、活动室、书屋、基层党校等场地一应俱全,为服务群众创造了条件。二是突出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在全乡叫响“我是共产党员,向我看齐”、“我们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我们”等口号,引领乡风文明活动,持续举办爱老敬老孝老饺子宴活动,持续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评比活动,打造了好人一条街、英雄街、军民共建村、青创基地等大美西姜寨名片,形成了文明的乡风氛围。三是推进三产融合:在三产发展中,西姜寨乡以农业为基础,企业为龙头,服务业为经济增长点,全面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农业带动工业、支撑旅游服务业,工业和服务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爱思嘉农旅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着力走好产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启用乡土人才,激发乡村活力。人才是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和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有机结合的关键,坚持以产教融合培育乡土人才、以真情实意关爱回乡人才,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发展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村经纪人队伍,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经纪人,使其成为农民的“眼睛”看市场、农民的“耳朵”听信息、农民的“腿脚”跑经营,带动广大农民树立市场意识、了解市场信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民双创队伍。倡导外出能人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其营造安心顺心舒心的创业环境,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三是建设一支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持续开展各类实用人才培训活动,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四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村干部队伍。提高乡村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技能,实施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制度,给乡村干部搭建展示锻炼的舞台,形成按一线工作积分来重用干部的良好导向。

深化环境治理,优化乡村生态。创造舒适、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是取信于民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积极推进绿色革命,抓好春季植树造林黄金季节,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二是推行“厕所革命”,在全乡实施了厕所无害化改造。三是推行垃圾革命,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倾倒、分类收集,日日清运,集中处理。四是推行“能源革命”,农作物秸秆禁止焚烧,实施全量化综合利用,既解决作物秸秆往哪去的问题,又解决原料、能源从哪里来的问题。

创建文化名片,富裕乡村生活。文化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文化产业,实现“游开封、逛朱仙、吃住在西姜”的旅游梦。一是挖掘古文化:十八弯岳飞大战牛头山古战场文化、十字坡文化,盘鼓文化等。二是传承古文化,如爱心饺子宴为代表的孝道文化。三是创建新文化,如民宿文化、爱思嘉农业嘉年华景区的农旅文化等。民宿文化,采用“设计+建造+运营+增值服务”的创新理念,把群众闲置的院落改造成具有特色的乡村民宿群,采用四种运营模式进行运营(即精品民宿模式、美好住家户模式、美丽庭院模式、员工宿舍模式),年收益达354.4万元,反哺了乡村经济。爱思嘉农业嘉年华景区,占地390亩,投资4.8亿元,是以高科技展示、农业观光旅游、研学基地为内容的现代都市农业样板,包含蔬汇高科、汴州粮仓、花开盛世、扶正本草、果趣农乐、汴都水韵六个主题场馆。2020年9月,第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设在西姜寨,省委书记王国生出席活动现场。景区运营半年多,销售门票突破100万张。文化产业已成为西姜寨乡环境优美、绿色环保、创效增收的现代服务业。

突出组织功能,加强乡村治理。组织建设是乡村治理的基石,突出组织优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西姜寨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一是在村民自治上创新路,丰富村民自治实现形式,落实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一约三会”建设,加强村务财务监管,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二是在依法治理上用真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三是在道德建设上强引领。树好文明乡风,传好良好家风,塑好淳朴民风。四是在基层保障上出实招。扎实开展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集中整治活动,强化新换届村两委班子教育培训,发挥“头雁”作用,使村级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

“三结合”理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走好群众路线夯实了基层基础,是做好乡镇工作的根本遵循。

河南科技报2021-5-30

 

 

高校专家共话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 文章下载

高校专家共话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

为探索“贵州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立足省情、放眼全国,构建“培内力、活机制、开新局”的长效基础,高质量推进本年度贵州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9月28日,由该课题组联合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主办的《贵州“十四五”时期乡村建设行动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高端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贵阳召开。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江海学刊》编辑部、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学术期刊的13位知名学者作为特邀嘉宾在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学者们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取向、政策调适、工作方法、核心关键、落地模式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

立足国情省情,把握政策定位和调适

武汉大学吕德文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初心使命的重要表现。在实践中一是要充分保护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做大蛋糕”过程中的积极性;二是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分好蛋糕”。进入到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制度实践中,构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三是注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建立以社会主义劳动伦理为基础的健康的精神生活,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黄其松教授认为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国家战略,而我国又有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尤其体现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贵州在此基础上,更面临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巩固期。因此,如何做好我省乡村振兴进程中复杂任务之间、区域差异之间、多重目标之间的政策调适,对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达成政策目标非常关键。

复旦大学贺东航教授进一步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参与、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宏大工程,既要形成政府和市场分工协同的良性互动机制,也要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县级政府在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是执行落实上位规划。在“地”、“财”、“人”、“治”(治理方式)、“路”(发展模式)等问题上需要着重研究并创新思路。

积极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文化治理作用

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云南大学周平教授认为,我们要实现的是一个全新的乡村发展目标,涉及到塑造新的产业、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因此,乡村振兴工作首先要充分发挥政权治理或体制的力量,充分发挥好村两委、第一书记乃至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其次要利用政权、组织的力量对乡村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次要培育和塑造新的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引导生活、规范行为、维护秩序、涵养心灵的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院长陈华森教授提出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思政育人促进乡村振兴。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瞄准人才培养工作,着力构建课程思政、管理思政、科研思政、实践思政的大格局,全方位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教授则从贫困山区对口帮扶的具体工作机制入手,分析介绍了四川大学对口帮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过程中的重要探索:“人才嵌入”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支持、“医疗嵌入”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医疗服务水平、“ 教育嵌入”人才培养体系、“产业嵌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路相伴“异地搬迁”解决群众“留的下”问题。

贵州大学贵州基层社会治理高端智库副主任段忠贤副教授就做好新时代高校特色智库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谈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认为关键在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立足科学深入的调研,把握发展趋势、切中实践需求,为政府决策多提供高质量资政建言。

抓住核心关键,创新工作方法

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就乡村振兴实践谈了三个关键问题:一、如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根本途径是拓展增收空间,打通城乡,依靠市场。政策的主要作用应是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一般农业地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基本秩序,提供保底;二、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府应着力于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公共服务,并未农民可以真正有效地进入到市场体系之中提供协作,脱贫地区才会有活力;三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红梅教授结合对贵州特色山地农业发展的深入调研,提出政府除了公共服务、基础社会建设外,应在林下经济、民俗旅游等确定的12个重点发展产业中,注重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合作的运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确保农户、村集体和社会资本共同受益。

南京审计大学张振波副教授从乡村治理内生秩序的生成和维护角度,分析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提出应注意乡村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结和柔性互动,特别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非正式关系”提供的“非正式秩序”、“非正式支持”和“非正式问责”,这影响到了政策在基层社会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江海学刊》编辑部成洁编辑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入手介绍一些地方探索的“协商治理”工作方法。认为“协商治理”既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了外生性的理论与技术指南,也为乡村建设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锻造奠定了知识、程序、话语、素养的制度载体。需要通过优化乡村协商治理的制度体系、具体机制、文化氛围,为乡村建设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平台、技术和文化支撑。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操作和具体模式上,南京审计大学苑丰副教授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尧龙山村、赤水市白云乡平滩村及国内其他省份探索的“村社全要素股份合作”改革的成功经验入手,认为以村两委为骨干、倡导发挥乡贤的积极作用、以敬老互助为纽带,开展全要素股份合作的操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村集体“空壳化”、村庄“空心化”、合作社“空转化”、政府财政资金使用后期管护不足、社会资本逐利性强等困境,建立了村庄要素全、产权清、政府市场社区联动的乡村振兴格局。

论坛由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院长金太军教授主持并做会议总结。

中国青年网2021-10-11

 

 

从职业到事业 “南粤家政”开辟乡村发展新天地 文章下载

从职业到事业 “南粤家政”开辟乡村发展新天地

来自广东省肇庆市农村的伍爱是一位单亲妈妈。婚姻破裂使她一度陷入困境,没有收入来源自己生活都成问题,何况还要照顾女儿。

一个偶然机会,伍爱听说当地政府开办了“南粤家政”免费培训班,这让多年不工作的她看到希望,“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养好女儿。”现在的伍爱不仅是金牌月嫂,而且成了月子中心的部门主管,在城里安了家。“村里很多姐妹看到我的变化,很多人都来打听去哪里学习。”伍爱说。

伍爱的大变化得益于2019年8月广东启动的“南粤家政”工程。针对市场紧缺的母婴、居家、养老、医护四个服务类型,“南粤家政”工程重点实施四大培训项目,并围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战略,面向老区苏区、民族地区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建立家政扶贫输出基地和接收安置基地,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培训支持力度。

找保姆难、找好保姆更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家庭对保姆的需求激增。同时家政行业又面临着有效供给不足、行业发展不规范、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广东“南粤家政”工程推出系列措施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

让群众用上放心家政,首先要解决质量问题。广东多所院校、企业、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等纷纷行动起来,开发家政工种的培训课程,开发了27个“南粤家政”培训课程标准,12个培训补贴标准,开发了10本“南粤家政”培训教材。

2020年6月,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设立了广东首个家政本科专业。据统计,广东35所本科高校、35所高职院校、107所中职学校和106所技工学校已开设家政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3.1万人。

除了标准体系和培训体系,“南粤家政”工程还十分注重打造诚信体系。家政服务员“人证合一”验证正在广东各地加速推进。目前,“广东省家政服务公共平台”已录入服务员信息81万多人次,完成验证人数超过11万人。

家政服务曾被认为是“只要有力气就会干的活”。在政策鼓励下,家政行业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推动这一传统行业加快转型。

51家庭管家隶属于广州为想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记者在其广州总部的后台看到,消费者在 App或微信下单后,客服会与客户沟通具体诉求,个性化定制方案,每个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及每一次的服务完成情况都有相应的反馈,使服务作业有标准、有记录、透明化。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副院长黄丹凤认为,互联网的运用使家政业更精准、透明、便捷。当前,新模式、新技术加速涌入传统家政业,新工具的使用正在减轻家政人员的工作强度,改进工作方式,推动传统家政向智慧服务转变。

两年来广东建设了一批“南粤家政”综合服务示范基地、产业园、服务超市和基层服务站点,各地涌现出“南粤家政羊城行动”“鹏城管家”“丹霞月嫂”“德庆管家”等地方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有效促进城乡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数据显示,“南粤家政”工程开展累计培训逾77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23.7万人次。进入家政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学历越来越高,专业化正在撬动“阿姨”转化为受人认可的职业和充满活力的事业。

新华社2021-10-10

 

 

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打造平安法治乡村 文章下载

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打造平安法治乡村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我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的开局之年。市委组织此次考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次的浙江之行我感受颇深。”近日,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方智接受采访时表示,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体现了传承和创新,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高度契合。具体到我市这样一个农业大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就是要以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和农村社区三大建设为抓手,实现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农村基层治理,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方智表示,近年来,我市以乡村善治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基层平安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首先是深化严打整治。打掉涉农村地区黑恶组织58个,清理涉黑涉恶和“村霸”等问题村干部47名,基层政治生态实现了根本性好转。今年将推进健全扫黑除恶常态长效机制,定期排查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其次是提升防控水平。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心防体系建设,在每个村设立了民警联系点,在中心村和治安复杂村建立了规范化警务室,农村地区主要路口、重点部位视频监控全覆盖。农村社会心理服务方面也有了新突破。今年,我市将完成“雪亮工程”主体建设,加快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届时农村地区治安防控体系将会覆盖更全面、效果更明显。第三是多元化解矛盾。前期我市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常态排查机制,形成了“三调衔接”“五调联动”和特色调解有益补充的良好局面,培育了“六尺巷”“乡贤”“三孝”等调解品牌,98%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了及时妥善化解。下一步,将充分发挥乡村综治中心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

  法治作为重要保障在乡村善治中如何体现?方智介绍,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引导农民群众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目前已创建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65个。同时充分融合地方戏曲元素,打造法治文化品牌。今年,我市将以高水平标准体系引领法治乡村健康持续发展。在夯实乡村法治文化广场等线下阵地、“安庆普法”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的同时,在村民中选拔3.6万名“法律明白人”、在村干部中培育1千多名“法治带头人”,到年底实现村民小组“法律明白人”、行政村“法治带头人”全覆盖。还将进一步健全“司法救助+扶贫”协同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农村社区是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下一步将如何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治理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治理需求,只有在网格化、信息化和社会化方面狠下功夫,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通过网格化让治理更加精细。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创新推出单元长、联防长制,同时全面推进政法干警进网格,有效充实了网格力量,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各项任务。”方智说,下一步,我市将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为契机,推进市直机关干部下沉乡街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其次通过信息化让治理更加高效。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市综治信息系统已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通。再者通过社会化让治理更具活力,坚持党建引领、三社联动,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治理活力不断增强。还将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协同和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三社联动”试点为抓手,建设一批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一批村(社区)社会组织,吸纳一批村(社区)志愿者,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新浪安徽 2021-8-13

 

 

江北新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江北新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 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江北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部署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以“五大振兴”为抓手,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我国的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为守住脱贫攻坚的成果,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江北新区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五大振兴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高速健康发展。

一是聚力产业振兴,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积极打造盘城葡萄特色产业品牌,发展“现代农业+”新型产业。以发展特色葡萄产业链为重点,稳步发展农业产业链,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新品种选育攻关,因地制宜推进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特色鱼、金陵鸭等产业链建设。目前,新区创建省级农产品品牌1个、绿色食品品牌8个、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个,石佛茶林果园“福童”雨花茶获2020年度南京市雨花茶暨名特茶质量评价金奖,长芦板鸭进入省100道地标菜。

二是聚力人才振兴,强化富民增收能力。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强化科技转化和成果应用,引进专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三带”行动计划、中青年拔尖和优秀乡土人才计划等,培育出省级“三带”行动培养对象高瑞雷、市非遗传承人徐地泉等一批乡土人才。把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结合“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帮助群众就业。

三是聚力文化振兴,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建成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1家,全面更新农村体育健身器材,文明村建设全面达标。深入实施各类文化科技惠民工程,打造新区首届灯彩节、青年戏剧节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四是聚力生态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改善民生设施条件,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实现全覆盖,农村新建污水管道286公里,污水处理设施192套,旱厕拆改任务全部实现,“农户源头分类+入户收集员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去年至今累计完成289公里四好农路建设,8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营造“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靓丽景象。

五是聚力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全面落实村书记“区街共管”和“两委”班子成员人选联审机制。结合街道机构改革,构建分工负责、合力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各级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以组织活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建成部局横向联动、区街村纵向联动积案化解机制,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三级党群服务阵地,家事社区调解工作室等农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共排查办结突出涉农信访矛盾纠纷4件,调解矛盾纠纷8046件。

以“九大任务”为重点,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江北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通村组道路建设,提升农村通组入户道路通行条件。实施滁河四柳河口段、东方天河堤防消险等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现涉农街道编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清单全覆盖。

二是抓好公共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省定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要求,新区每个街道幼儿园、小学、初中各建设1所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任务。实施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三年提升计划,投入10亿元对基层医疗卫生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医疗设备配置、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等进行全面提升。新区9个建制村已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银发助餐点全覆盖。

三是抓好乡村治理。健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深化“三社”联动机制,促进农村社区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引导农民有序参与,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推动村(社区)建立“新乡贤”工作室、“法律明白人”辅导站,完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动“网格+警格”深度融合。

四是抓好脱贫攻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加强就业创业引导扶持和社会保险、医疗合作政策实施以及急重病灾资金救助,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新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2万元以上,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五是抓好稳产保供。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提高粮食产能和效益,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力争优良食味稻米种植面积占比达58%,水产养殖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4500亩、2500吨左右。强化“菜篮子”生产保供能力,稳定地产生猪产能,今年新区自建猪场预计6月初投产使用,猪场已付500万定金在牡丹江订购3200头受孕能繁母猪,9月份可产猪仔,有效提高新区生猪存栏数。

六是抓好绿色发展。按照中央、省市10年退捕禁捕部署,完善执法协调联动体制机制,提升人防、技防能力,多措开展退捕禁捕政策宣传,强化长江水域无证船舶整治,加强非法捕捞综合执法检查,妥善处理各类矛盾。推进肥药双减,推动农药零差率统一配供,高标准打造长芦街道全国沿江化肥、农药“两减”示范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能力,加快推进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

七是抓好耕地保护。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等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对抛荒地、未利用耕地等指导复耕复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综合应用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轮作休耕等耕地土壤保育措施,加快提升耕地基础地力。

八是抓好“万企联万村”行动。制定新区“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实施方案,对各村(社区)项目逐一开展实地考察,组织签约会活动,包干复审、图片编码、系统录入等。目前,13个项目全部录入系统并通过省厅认定,总投资4.7亿元,在全省105个区县中位列第一名,联建覆盖率100%,项目材料完备度100%。

九是抓好以地换保。全力保障农民权益,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换保工作涉及群体多、专业性强,历史遗留矛盾复杂的情况,率先全市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审核及人员身份确认。共涉及新区7个街道9955人,其中有承包经营权证自愿退出人员3016人,全部签订放弃承诺书并收回权证;无证人员6939人,全部按政策完成备案手续办理。

以“三大改革”为驱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潜力

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新区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牢固树立产业立乡、产业强乡的发展理念,推进集体产权制度、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农村金融服务改革,探索多元融合发展模式,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潜力。

一是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区所有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登记完毕,43个涉农社区全部完成成员身份认定、折股量化、股权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等改革,量化集体经营性资产8321.4万元,发放股权证书3.9万本,涉及社员11万人。

二是推进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先后出台《江北新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等三个文件,搭建村集体财务监管平台,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推进“村务卡”管理非现金结算制度,“村务卡”涉农村居覆盖率达100%。规范集体资产处置行为,严格落实“应进必进”规定。今年以来,新区“三资”平台共录入项目标段64个,其中成交62个,成交额2214.97万元,溢价632.97万元。

三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建立以政府引导、保险机构市场运作模式为主体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有效弱化农业经营风险。发挥“金陵惠农贷”支农惠农作用,在充分发挥新冠疫情防控农业农村组作用和做好农村地区防控同时,帮助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渡过难关,为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000万元、贴息5万元。

以“五大监管”为职责,提高农业农村发展合力

江北新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立足市场监管职能,找准落脚点、抓住切入点,精准聚焦、靶向发力,从五个方面下手,积极为新区“三农”高质量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一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合格证”和“追溯率”体系建设。实施“绿箭”行动,加大农资打假护农力度,增加农药残留检测力度,组织开展蔬菜农药残留及农药、禽蛋兽药残留及兽药、生猪屠宰、水产品兽药残留等执法检查行动,加强常态化监管,全域未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

二是强化农药行业管理。新区规模农药生产企业9家,占全市农药生产企业的41%。新区严格落实农药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监管措施,加强问题排查整改,有效遏制农药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落实情况的日常检查,今年开展检查50家次,邀请专家51人次,出动检查人员230人次。

三是强化农用机械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完成农机年检工作,加强政策宣传,有效预防和遏制农机事故发生。今年以来开展检查72次,出动人员180余人次,检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户72家次,排查问题整改率100%,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四是强化疫病防控管理。按照“常年程序免疫,春秋集中免疫”原则,对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蓝耳病等实现“应免尽免,不留空当”。针对传染性大、死亡率高的非洲猪瘟等疫情,严格落实日排查、日报送、24小时值班等。加强欣乐屠宰场规范管理,派驻6名协检员和2名官方兽医实施全过程屠宰管理。加强一枝黄花、小麦赤霉病、水稻病虫害、草地贪夜蛾、美国白蛾等防治,防范农业经营风险。

五是强化行政审批监管。全面梳理涉农服务事项审批流程,编制完善办事指南,积极承接自贸区行政审批事项13项,推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开展“互联网+监管”工作,对照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加强现场核查,提供专业指导服务,依法合规完成行政许可审批。

下一步,围绕乡村振兴20个字、5个方面总要求,结合新区实际“十四五”总体规划,新区将统筹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各类要素安排,建设长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葛塘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盘城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泰山农商综合体示范园。重点抓好葡萄等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办好盘城葡萄采摘节,加强葡萄小镇建设和全域旅游规划落实,促进融合发展。同时,因地制宜择优发展路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大公共服务、公益事业、公共管理建设投入,吸引撬动社会多元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小城镇开发建设,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中国发展网2021-6-24

 

 

创新“红色+乡村”模式 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发展 文章下载

创新“红色+乡村”模式 红色基因助力乡村发展

阳春三月,扬中渡江文化园,新坝镇新治村讲解员正在饱含深情地为游客介绍着“大辫子姑娘”颜红英“我送亲人过大江”的故事。参观完渡江文化园后,游客还可以在三江湾尽情游赏,在徐府乡村休闲园垂钓、采摘,在当地民宿休闲体验。

近年来新治村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村庄的红色故事愈久弥香,2019年全村接待游客20余万人。像新治村这样的“红色”乡村在镇江并不少见,近年来,镇江市文广旅局积极探索3种“红色+乡村”融合发展模式,将一个个被人们淡忘的红色故事鲜活地呈现在乡村大地上,用红色基因推动乡村蓬勃发展、脱贫致富。

中心辐射 协同发展

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为核心的茅山红色旅游已成为镇江红色旅游的拳头产品,然而独木不成林,通过探索“中心辐射、协同发展”的带动模式,有效释放了红色旅游集聚效益,解决了红色旅游业态单一的问题。

近年来,茅山通过“重温抗战史、重走铁军路”深度挖掘与梳理,新发现周边新四军取水点、茅山道院惨案发生地等200余处抗战遗存。在做好遗址保护的同时,修缮了原新四军纪念馆和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建设了廉政馆、将帅馆以及陈毅、粟裕和小号手铜像等红色景点,对九龙山景区新四军大坝、修械所、后方医院等抗战遗址进行景观改造,呈现出“皓月当空,繁星点点”的茅山红色旅游发展态势。陈庄村,这座茅山脚下有着红色印记的村庄,也将根据乡村旅游专项规划,重现“红色文化·内涵陈庄”的红色乡村气质。乡村旅游项目,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有效盘活了农村“冷资产”。

目前,茅山管委会范围内拥有白鹭生态园等省级乡村旅游区4家;卧佛山庄入选镇江市首批乡村旅游金宿,客房入住率有时高达68%。2019年6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新标,11户贫困户完成脱贫任务。

与之同时,茅山还创造性地开发了红色研学旅游项目,为游客量身定制“红色教育套餐”,融入生态农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研学内容,整合丁庄葡萄小镇、戴庄亚夫先进事迹展示馆、天王樱花园、那田山水等热门乡村旅游园区,深入浅出的精准红色教育培训受到了众多游客欢迎。

主题定位 融合发展

近年来,丹徒区世业镇发展特色党建学习线路,并与沿线的核心吸引物串联,形成大健康旅游产业。

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世业洲四季春农业园,以休闲娱乐为代表的开心农场、以研学教育为代表的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以健康旅居为代表丰盛园……一个个成功项目的运作,让世业洲成为游客向往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大量农副产品转变为游客手中爱不释手的乡村健康伴手礼,一碗稻、樱桃、葡萄等成为致富一方的“金果果”。

满足游客多样性旅游需求,世业洲创成江苏省自驾游基地,完成世业入口处游客中心升级改造,完成整岛慢行道路建设和环岛健康步道一期工程。世业洲体育休闲旅游线路入选2019年“十一”黄金周全省唯一一家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世业洲不断丰富旅游供给产品,连续举办十届长江国际音乐节、六届“江洲杯”农民游泳锦标赛和2届“江洲杯"环岛自行车比赛,成功举办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镇江站)、中国壁球俱乐部联赛(镇江)分站赛、长江(世业洲)国际徒步旅游大会等大型康体活动,提升了世业洲大健康旅游产业的知名度。

形成产业 链式发展

友好村是扬中市有名的贫困村,2013年以来,友好村转变发展思路,打造“红色+旅游”融合的特色旅游,凸显“革命、乡愁、生态”三种文化魅力,逐步形成红色旅游发展链条。

友好村坐落在三茅街道的北江边,毗邻二墩港,产业和资源都缺乏竞争力,但村里残存的二墩港抗日故事是村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于是友好村开始系统梳理和挖掘“二墩港的枪声”。

如今踏上友好村的土地,从墙面上醒目的抗日标语,到广场上展示的飞机、大炮、坦克,从体现地域特色的渔耕文化馆、农耕文化馆、红色文化馆,到一排排革命抗战时期的建筑小品,一股浓浓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营造出了红色旅游“新妆”。

友好村党委书记郭茂祥介绍:“自2013年起,友好村陆续投建了宽心圩友好村传统村落、扬中市红色教育基地、古树名木鉴赏园、汪家圩地名文化园等项目,目前友好村大概投入了600余万元,红色旅游的整体框架逐步形成。”

2018年友好村创成镇江市党员实践课堂红色教育基地,开通了党员实景课堂,还建成了初心号红船等10余项红色项目。2019年友好村先后接纳市、县各学习单位180多家,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随着一批批单位和游客来到友好村开展党性锻炼,乡村旅游也如火如荼。

村民许跃根承包20余亩土地办起了采摘园,每周爆满的游客让他感到充实而快乐。他不无自豪地说:“以前一年收入五六万块钱,现在一年十来万,当初的红色故事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据统计,近年来友好村的红色旅游带动就业25人。

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 2021-8-29

 

 

创新:乡村发展新动能 文章下载

创新:乡村发展新动能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从浙北水乡古镇到浙南田园村落,从浙西秀山丽水到浙东海岛渔家,如果说美丽乡村是一幅五彩的泼墨图,那么因为有了产业的植入,铺陈开去的乡村振兴画卷更显厚重和恢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农村流通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农村创业创新活力迸发,农民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

在浙江,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四处蕴含勃勃生机。

新融合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公布了148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其中,浙江有6地入选,包括德清东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武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仙居仙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

农村产业融合,主要是指在以农业为依托的基础上,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目的。

近年来,浙江在加快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产业融合呈现出形态多样、质效提升的良好势头,逐渐成为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新渠道。

2011年以来,德清县东衡村以矿基复垦、全村土地大流转等改革措施,在矿山开采留下的数千亩矿基上形成了2000多亩矿基复垦耕地,建设中心村和1200亩钢琴“众创园”工业平台,推动农业资源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

记者在东衡村看见,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推出的第一个特色产业区初见雏形,几幢现代气息的大楼拔地而起,14家钢琴企业搬进了新的厂房。不远处,通过土地流转整理出的5000亩土地上,浙江水产研究基地、德清县农业众创园等项目纷纷入驻,与村里正在建设的农业观光园、钢琴特色小镇、孟頫文化园相连成片,产业融合发展的蓝图已经打开。

在浙江中部,武义县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跨界融合、多业态增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明显,逐步形成了以“农业+旅游”“农业+工业”“农业+养生”“农业+电商”“农业+超市”等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有效放大了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水平位列全省前列。

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域绿色化改革试点县,仙居将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作为重要抓手,专门发布以种植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农业标准,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以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仙居仙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占地面积约1.26万亩,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园区,并在园内从事保洁员、种植员等工作,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目前,该园区已落地项目27个,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新业态

点点鼠标,各类优质农产品便可从田间地头直抵城市餐桌;动动手指,通过手机就可完成大面积农田的施肥与灌溉;曾经的空心村,一家家网店蓬勃生长,打开了村庄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浙江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搭建“淘宝特色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互联网的基因已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缙云县北山村,没有奇山秀景,也没有丰饶物产,却在短短两三年间生长出近400家网店,开创出农村电商中的“北山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3000元上升到目前的1.3万元。

在浙江,乡村旅游既是一个融合三产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更是一个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

寒冬腊月,温州市瓯海区肇山村刚建成的桃源景观带很是热闹,前来观雪的游人络绎不绝。忙着开民宿、农家乐的周边村民,告别往年在家“猫冬”的习惯,过起了在家门口“当老板”的日子。

村党支部书记陈道聪向记者透露村里日渐殷实的“家底”:“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增加了6万多元,我们打算继续做好基础配套,打造3A级景区,擦亮桃源景观带的金字招牌。”

伴随“万村景区化”行动的深入推进,像肇山村这样的“开发一次旅游,改变一片乡村”的农旅融合案例在浙江已呈星罗棋布之势。全省目前共有乡村旅游村(点)近3万个,评定A级景区村庄2236个和3A级景区村庄285个,乡村旅游年经营总收入近300亿元。

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上,民宿经济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到节假日,家住青田县颜宅村的民宿负责人王星华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都是来预约订房的”。

颜宅村地处山区,平均海拔500米。在开发民宿之前,村里平常就住着几个老人,几乎成了“空壳村”。近两年来,颜宅村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体民宿经济,村庄发生了显著改变,成为浙江省级宜居示范村、丽水市级花样村庄。

王星华说:“没想到如今农房变成了景观、农村变成了景区、农民变成了房东、村集体变成了合作社企业;也没想到在家种种花、烧烧菜,村民每年就能拿到1万元分红。”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浙江全省民宿客房直接收入达28亿元。

有专家说,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过去难以就地资本化的农村资源,变现为发展资本,浙江乡村振兴在此条件下迎来了新的契机。

新农民

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村镇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和只剩老人、孩子留守的面貌,吸引了一大批乡村能人、大学生、工商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沈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从事物联网研究和实践15年,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副院长。2016年,他回到家乡——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创办了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以“农创客”身份活跃在长三角渔业重镇的池塘边。

在浙江各地,和沈杰一样具有高学历的“农创客”超过1600名。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不仅影响和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带动农民跟养跟种,也让更多农民分享二、三产的利润。

新一代植保无人机、农业农村智慧云平台、智能交互云种植系统、连锁庄稼医院、青创农场……这些现代农业项目,都是“农创客”的创业作品。

“80后”陈小东法学科班出身,曾在上海一家金融机构就职8年,但2013年他毅然回到海盐县沈荡镇尤甪村创业,创出“水稻+水产+瓜果”的稻田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新模式,实现了“百斤鱼、百斤瓜、百斤菱、千斤粮、万元钱”。

在浙江,企业家、成功人士参与乡村经济发展已成为普遍现象。他们不仅把新理念、新思路、新资源带入乡村,而且还把许多社会资本、人力资源导入乡村,形成了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看到生我养我的村庄比其他地方落后,心里燃起一股要去改变的激情。”宁波凹凸重工董事长朱剑君16岁离开村庄,至今已有40多年。4年前,他将企业交给儿子,自己到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万华村当起了党支部书记。

当年的横街镇万华村是一个经济“塌底”村。朱剑君以企业家的眼光,先将陈年的欠款收回来,随后,请来专业机构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并东奔西跑,为村里争项目、筹资金。

“旧村整理、新村建设将启动,商业综合体项目、四桥二路项目将实施下去。”朱剑君说,万华村今后还要引进“高新特”精品农业项目,将万华村建设成经济繁荣、四季花香的美丽乡村典范。

把人唤回来,这是乡村振兴的初衷,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之举。

新动力

义乌、诸暨、东阳三市交界的义乌市红峰村,银杏、火柿傍山绕水,山林间古越国遗迹尚存,但多年来红峰村旅游人气匮乏。“交通不便,没有规划,农家乐都开不下去。”红峰村村民金庆良说。

目前,义乌市交通投资集团正在红峰村内筹建总投资约8亿元、总规划面积320.95公顷的古越文化园,重点打造以区域乡村休闲养生和古越文化为特色的4A级的旅游综合体。

在义乌,包括红峰村在内的8个村庄牵手义乌市八大国有企业,结对共建美丽乡村。

义乌市政府负责人说,国企与乡村结对共建,可以助推乡村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一时美”到“长久美”的转变。

在振兴乡村的大棋局中,抢先落子的并不仅仅是国企,瞄准潜力巨大的产业“聚宝盆”,善于寻找机会的民间资本,早已将目光转向农业。

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全产业链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还让当地农民从中得到实惠。“青莲食品”是浙江省全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位于磐安高山深处的高二乡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引进浙江品尚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启动农业综合性开发项目——“我的幸福计划”,发展绿色精品农业,打造民宿产业带,带领农户走上增收致富路。

如今,高二乡已从一个落后山乡,变成浙江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5575元增至2017年的12175元。最近,高二乡又着手打造“我的幸福计划”升级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在嘉兴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家特殊的国资企业——平湖市强村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有5幢标准厂房,由平湖市54个村联建。厂房所用的120亩土地指标,是由其中36个村通过复垦“小、散、乱”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解决的。

“这些厂房严格按照国际制造企业的标准来设计。目前,已有来自美国、德国的两家外资企业确定入驻。今年起,这个项目将使每个参与的村集体收入年均增收超过24万元。”平湖市钟埭街道钟南村党委书记冯建卫说,打破传统思路,抱团发展给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共产党员新闻网 2021-8-29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