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欠债村、脏乱村全国文明村,"逆袭秘笈"是——
2020年,农业农村部开始向社会公开推介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从那时起,来自北京的村庄就从未缺席过榜单。
乡村发展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建设不仅要搞产业经济这些“面子”,更要注重乡村文化发展这张“里子”。而乡村文化正是北京许多乡村治理的第一步和关键抓手,乡风文明也正源源不断地为京郊农村发展提供着澎湃动力。
01怀柔北沟村:
以“村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
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脚下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北沟村。村庄依山而建,安静而整洁,房屋虽紧凑却不显杂乱。村里的一幢二层建筑是北沟村村委会,有完善的办公室、会议室和图书室。村委会前的小广场干净敞亮,周边布列着精神文明宣传栏、村务公开栏和传统文化宣传壁画。村民都习惯围坐在广场边上沐浴阳光、聊聊现如今村里的好日子。
北沟,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东北部,距怀柔城区18公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北沟村曾是渤海镇有名的贫困村,村党支部被列为“后进”,集体欠账8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但近年来,北沟村却发展迅速,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最美的乡村”等荣誉称号,俨然成为一颗耀眼的乡村明星。
带来这些变化的推手正是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全和他带领的一班村干部。
王全从2004年开始担任北沟村党支部书记,之前他是一家乡镇企业的厂长,过着安定的日子。但看到村子日益破败、村民无所事事,尤其是孩子们那一句“长大了,不让人知道有一个北沟村”的话刺痛了他的心。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挺身而出,挑起了北沟村村支书的重任。
上任之初,他首抓班子建设,团结一帮人,大家不做碌碌无为的官,一心干实事。这个班子特别稳定,一直维持到现在,每次换届选举都能得到村民的拥护。从王全等村干部的作为和北沟村的发展来看,北沟村近年走出的是一条“制度立村、环境美村、文化兴村、产业富村、发展成果共享”的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讲话中提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找准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常抓不懈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2008年,北沟村在民主建设实践上大胆创新,深入每户征集意见,经党员会、代表会和户主会签字表决通过了涉及村里方方面面的《村规民约》,通过的文件中共修订完善了22大项、260小项条款。
为了让《村规民约》真正外化为村民的行为自觉,北沟村不仅为每户村民发放手册,每月村内广播还不停滚动播放《村规民约》,让“约定”内容烂熟于民心。
王全说《村规民约》涵盖了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农村养狗问题,《村规民约》规定狗能出院,但一次不拴绳年底就要扣200元,现在村民晚上遛狗都知道要牵绳了,这就是规矩。还有垃圾自觉分类投放、车辆不乱停乱放、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等等,从个人到家庭再到集体,“约定”已经成为了北沟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道德标尺。
与此同时,为了树立起村干部“真干事、干实事”的全新形象,北沟村率先在全镇成立了“党员保洁服务队”,为每名党员划分了责任区,挂牌公示,并将每月5日开展的义务保洁活动制度化。一根扫帚、一把铁锨,不仅扫净了北沟的村头巷尾,更扫亮了党员在群众心中的模范带头形象。
回顾北沟村的发展历程,以文化立村、以文化兴村正是它快速发展的密钥。
村里于2008年起就搞起了“传统文化进北沟”活动,制定了《北沟村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定期组织村民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庄子》等传统经典;成立了道德评议小组,组织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十佳好公婆”“十佳好儿媳”评选表彰活动,有效促进了村庄和谐发展。
村里还投资200万元建设了文化广场,村头的墙壁上刻有黄底红字的“和为贵”三个大字,“程门立雪”“管鲍之交”“岳母刺字”“司马光砸缸”等典故也上了村里的文化墙。村内修建了“传统文化一条街”,这项举措不仅在北沟村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村民,同时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5年,北京市首个“中华孝心示范村”正式落户北沟村,北沟村也成为了全国第20个被授予此牌的示范村。
2016年,村里又投资为村中40多名老年人建起了老年活动“栈”,占地370平方米的“栈”内设有老年人食堂、洗浴室、娱乐活动室。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吃住,食堂为老人提供科学营养的膳食,在确保每顿四菜一汤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老年人的饮食结构,让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安享晚年。
“文化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这是王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0年5月2日,坐落于慕田峪长城脚下,包含北沟、慕田峪、田仙峪、辛营四个村子的“长城国际文化村”举行了开村仪式。它是怀柔区渤海镇为整合农村社会文化资源而实施的重点工程,力求通过深挖长城文化、乡土文化、国际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内涵,优化生态环境、突出村落特色,构建“吃在田仙峪、住在北沟村、游在慕田峪、购在辛营村”的一体化建设格局。
长城国际文化村优美和谐的社会氛围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使村民的闲置房屋有了出租挣钱的机会。
美籍华人唐亮女士在北沟投资建设了商务会所——“小庐面”,从此翻开了外国居民入住北沟的历史。在唐女士的牵线搭桥下,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外国朋友也陆续在北沟村安家置业。他们将租来的民宅加以精心设计和布局,在不破坏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西方元素,在北沟村搭建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初步投资取得成功后,唐亮女士又在北沟村投资了另一个项目,将村中废弃的琉璃瓦厂改造成“瓦厂”酒店,吸引了众多外宾来到北沟村。
2020年瓦厂酒店易主2049集团。酒店依然保留了七八个原始的窑洞,作为会议室或餐区,置身其中犹如来到欧式古堡。五彩晶莹的琉璃瓦通过粘贴重组被设计成一幅幅抽象的艺术品,碎片铺就的走廊、镶嵌的墙面和房舍前后、草坪四周拼接成的图案,都为酒店平添了中西文化融合的艺术氛围。
“北沟村的瓦厂精品酒店,堪称是北京郊区民宿的早期示范,除了在国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美国前第一夫人、荷兰国王、以色列总理、好莱坞影星、NBA球员、国内著名导演、演员及歌手都曾在瓦厂留下过足迹。瓦厂酒店还曾入选猫途鹰‘旅行者之选’中国最佳家庭旅店和民宿。”说起关于长城国际文化村建设和当地文化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变化,王全书记就满心满眼的自豪和骄傲。
如今,北沟村不仅建有高档艺术展馆、精品民宿院落,还有高水准的旅游接待站、老年人幸福驿站,更有村级物业管理公司。实现了街道绿化美化有人管,村民大事小情有人上门服务,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现代化村庄初步形成。
02通州仇庄:
用“德”聚人心 以“孝”敦民风
以前的仇庄村是远近闻名的乱村,村里吵架闹事、打架斗殴的特别多。同时它也是出了名的脏村、落后村,村里的主街道破旧杂乱,一下雨就全是泥泞,村民进出十分不便。为改变村庄面貌,仇庄村以坚持推进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为主抓手,将孝道文化融入到村庄治理,用“德”聚人心、以“孝”敦民风。如今,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不仅改变了环境,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1998年,农村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仇庄村分田地时,却没人主持大局,王书信临危受命,出任了仇庄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觉得村民的这份信任来自于他早年间管理企业的经验,也来自于他与父母、兄弟姊妹间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
刚刚上任之初,王书信对于怎么当好一名村支书并没有思路。彼时的仇庄又穷又乱,百废待兴。王书信觉得只有当文化和信仰立起来,负能量才能被驱逐。在此后至今的很多年里,“孝道与德善”成为了王书信带领仇庄发展的切入点,也成为了仇庄的核心文化。他希望传统文化能占领村民心中的“高地”,引领村民不断振奋精气神、汇聚正能量。
王书信上任第一年,仇庄村就设立了“老人节”,每年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慰问金。2014年,又为193户家庭提炼制作了家风、家训、家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家庭化,让仇庄村家家户户过日子都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为什么要操心村民的家事,王书信的答案很朴实。因为家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小家的和谐稳定不仅能有效降低乡村治理成本,村庄也会因为村民家庭的和睦团结而凝聚力量,好的家风就会成为乡风,影响更多的人。
在王书信眼里,文化建设搞的就是一股精气神,为的就是村庄积极向上的活泛劲儿。家训家风的重申看起来有些古板,可老话讲“有言之教谓之训,无言之教谓之风”,这些都是社会文明的基础,也是乡风文明的底气。“风气”足了,就成了“风俗”,自能传承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不仅要搞 “面子”,也要注重“里子”。什么是“里子”?王书信提到了村民内心的幸福感,“对于农村来说,幸福感未必是实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王书信眼里的新农村,一进村庄得是“主街绿,横街花,村民房前屋后还要种瓜点豆”,“得保留住农村的特色,也要搞好家乡的文化”。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融入中国人血脉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村民内心幸福感的来源。
与那些背靠绿水青山的美丽乡村不同,仇庄村既无青山可依,也无绿水相迎,“但要能把老百姓的思想意识,给它归置得干干净净的,保护好了,那大家也能收获自己心灵上的一片绿水青山,这同样也是金山银山。”王书信说。
03北京大山里藏着一个
“世界最美图书馆”
在怀柔大山之中的交界河村,有一座像柴禾堆出来的建筑,曾经是中国地区唯一上榜的“世界最美图书馆”——篱苑书屋。它吸引村民走进图书馆,为农村发展注入知识的力量。因为书屋,越来越多山外人认识了交界河村,他们到这里读书、到这里消费,也把外面的见闻带到了村里,书屋成了一座连接山村与外面世界的桥梁。
在京西门头沟王平村有一座姐弟俩建起来的博物馆——潭王路村史馆,三间不起眼的平房里展陈了几万件老物件儿。20多年间,祁淑芬姐弟俩几乎翻遍了周边每一个村子,从破败的房屋里、落满灰尘的柜子里、坍塌的墙角下,把那些被遗弃的老物件一件件地打捞出来、清洗干净,作为珍品陈列展出,收集历史的痕迹,留住岁月的记忆。
在昌平区的长峪城村,山梆子戏流传已有上百年。当年来自河北、山西等地的戍边将士带来的小调,经演化成了今天的山梆子戏。非遗传承人罗世民多年坚持继承弘扬这种古老唱腔,在泛娱乐化的当下,为传统文化寻找新落点,也守住了长峪城村人的精神之魂。
04“三治融合”
打造文化振兴“北京样板”
2021年9月,北京市召开了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未来要提高认识,深刻把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意义;要突出思想价值引领、突出乡土文化多样性保护、突出高品质文化供给、突出实现两效统一,抓好落实,高质量完成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要在精细上下功夫、在示范上谋创新、在融合上显特色、在保障上见真章、在统筹上求实效,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北京样板。
2022年5月,《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发布,要求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特别强调,要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形成与首都功能相适应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新局面。
05树牢首善文明旗帜
久久为功建设首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中,京郊乡村应该如何建设?北沟村和一批京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乡村发展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20年来,在当地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如今我们推动首都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理念,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更好改善农村面貌、造福农民群众,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BTV新闻 202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