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年信息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中学

题目: 2018年中学工作信息第46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12-13

目录

更多

以有机思维建设别样班级 文章下载

以有机思维建设别样班级

当前,社会的节奏加快,学校和班级也未能例外。有人提议,班主任不妨走得慢一点,多关注教育内容的系统建构。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班主任孙伟菁以有机思维全力打造“全纳、自主、延伸”的别样班级生态场。值得关注。

以有机思维建设别样班级

孙伟菁

全纳,让生命自信绽放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展示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思想、各异的追求,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轨道上自信而快乐地成长,保持持续的探索兴趣和发展动力。

班主任应该拥有“全纳”的胸怀,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构建安全的精神家园,让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独一无二的美丽。

反思以往的教育实践,由于过于追求“短平快”的“战果”,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追求完美无缺的成果,人们往往过多强调集体意志,却忽略了个体的独特需要。我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践行“全纳”理念。

在日常管理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现在带的这个班,多数学生颇让老师和家长费心的学生,他们自卑胆怯、被动退缩,很难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雪上加霜的是,班上有4名习惯、学业“双滞后”的成长困难学生,甚至有学生初中入学成绩是一位数。

我常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

我们班点缀板报的花花草草是幼儿园使用的卡通墙贴,采用的免作业金牌、表扬信等是小学教师的激励策略。只有尊重儿童天性、保有赤子之心,才能真切地共情,才会发自内心地接纳。只有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才能与他们达成精神上的沟通。

当教师的心中有了爱与尊重,就会在日常教育中利用各种契机帮助学生实现活力的激发、潜能的挖掘、才气的滋养,就会静待花开的一天,一定能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集体活动中,为每个孩子成长护航。作为践行“全纳”理念的班主任,绝不应有“为活动而活动”的应景与功利。我们的活动宗旨不是为了获得佳绩,而是让每一个孩子有舞台可展示,有快乐可体验。

让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都能得到充分展示,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健康地生长,让他们收获终生难忘的体验活动,这才是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

五月歌会、经典诵读及其他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我们班都是全员参与,一个也不能少。

此外,班级开展的手抄报展示、才艺表演、“班级十最”评选等活动和自行策划、分工协作、轮流主持的主题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

在评价机制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在美国研修时,有个英文老师设置了一把荣誉高椅子,坐上去的学生极富自豪感,展示时便多了一份自信与激情。

之后,我们班也设置了一把“荣誉红椅子”。每天都会有一个小朋友被选中坐上“红椅子”——或是为班级布置打印材料,或是值日班长敢于管理,或是完成积累本的态度有了改观,或是主动提醒同学带好美术课工具,或是犯了错误认真反思,或是某科考试成绩有了飞跃……

只要有改变,人人都有机会。选拔的理由也许有些随性,但“荣誉红椅子”督促我和学生每天都用赏识的目光发现他人的闪亮之处,努力为每一个孩子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

多了一把“荣誉红椅子”,也多了一批好学生。类似“红椅子”的评价举措在我们班还有许多,践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努力走在从过度倚重分数转向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的评价改革之路上。

自主,使成长真实发生

许多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可以用“无微不至,无所不知”8个字来形容,然而我认为,这样的“敬业与细致”并不值得提倡,因为它可能剥夺了学生最为可贵的东西——独立与创意、自主探索的兴趣、承担后果的经历等,从而失去成长所需要的精神底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缘于班主任不敢放手。

放手之后或许能看到别样的精彩。

学校的经典诵读决赛于5月已经画上句号,但回想排练的日子,我还会时而开心得嘴角上扬,时而感动得潸然泪下……

曾经,学生年龄尚小、经验不足,我只有闭门造车,依照歌词苦思冥想每一个动作和队形,起止落在哪个字上都要逐个标注准确,设计图上画满了圆圈和三角,怎一个“累”字了得?

一年后,我不再死撑硬挺着充当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女神”。既然班主任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下岗”,退居幕后,那么我一定要学会示弱、懂得装傻。我列出了近期任务后,无奈地向学生表示:此次活动只能靠你们自己了。到底是全员登台还是有特长的学生展示?30人一致举手赞成一个也不能少,并保证不怕苦、不叫累。嘿嘿,于我心有戚戚焉。

形成共识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思考:“我能为此次经典诵读活动做什么”。不出所料,自告奋勇者层出不穷。于是,网购物美价廉的服装,与店家沟通、定款式、选型号、付款……没有一个环节让我操心。接下来,扇子、胡子、头饰、脸贴等道具也都被热情能干的小朋友一一搞定,当然还有那些给力的家长,他们是班级的强大后援团。

那次经典诵读活动,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展示,所以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在参与中成长。

成长就是虽然有学生在舞蹈方面是零基础,但通过几个姑娘的群策群力及双休日冒雨一起排练,非专业人员有了专业范儿;成长就是曾经讲话细若蚊蝇的孩子,站在领诵的位置上完全能hold(掌控)住;成长就是平日数学只考一位数的学生竟成为最佳男配角,“小太监”一亮嗓全场爆笑……

虽然我们不是最高奖项的获得者,但整个活动中,网购服装和道具、编排舞蹈、制作PPT、伴奏配乐、设计队形全都由学生负责,没有一件事让家长和老师操心,没有一个孩子置身事外。在这个舞台上,大家都展示出了独特的自己。也许他们仍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这份纯真、稚嫩、执着、激情是如此可爱、珍贵和美丽。

尝到了放手的甜头,我们班又接连筹划了“班级公约我制定”“温馨教室我设计”“主题班会我策划”“家园建设我有责”等系列活动,因为班级采取的都是自主管理模式,孩子们意识到主见比顺从更重要,经历比获奖更重要,热爱比分数更重要,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延伸,把活动过程拉长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许多班主任过于追求效率,可追求得很紧张、忧惧、疲惫,不管最后失败还是成功,都忘记了享受这个过程。得失心太重的班主任,也必然会干扰学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长。

教育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情。班主任唯有耐心地等待与守望,保持平和的勇气与力量,方可实现师生彼此心灵的互动与成长。所以,在教育实践中需要重视活动的效果,但不能迷信。班主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活动中的激情是不可靠的,甚至在辨析中达到的理性认识也是不持久的。因为,成长中的个体具有相当强的原始享乐本能和自我中心本能,班主任还需要通过延伸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将体验内化为自悟,将认知转化为行动。

比如,我们学校坚持了十几年的义捐义卖活动,我在自己带的班级做成了系列课程,即“义捐义卖”班本课程。

课程设计背景:义捐义卖作为学校的一项品牌活动,十几年来一直坚守的意义并不在于最后善款数字的多少,也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把这一学校传统活动建设成班本课程,有利于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平台。

课程创新点:该课程不仅以义卖当天的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活动前的小组策划与分工、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都是义捐义卖活动可以进一步挖掘的价值所在。各个小组策划设计的创意比拼、经营策略的交流,每个成员责任担当、协作能力、互助意识的增强,可以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提升。

课程内容:

课程一:分小组,用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各自的策划书并张贴在板报上。图文并茂的策划书上有奋斗目标、团队口号、具体分工、创意广告,充分展示各组的特色,这是义捐义卖活动的预热环节。

课程二:在学校义卖活动前开展班级内部拍卖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拍卖成功的关键在于物品的独特性,拍卖的益处是自营自销、提升本班的业绩。

课程三:回顾、分享、总结、表彰。每个人都是亲历者、讲述者、思考者。各组分享生财之道,总结本组得失,展示每个人的付出,讲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努力让义捐义卖活动的效益最大化。

实施效果:对活动进行整体规划与细节关注,在每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深入思考、用心总结,学生彼此借鉴、互相分享,梳理出有益的启示:比如大声叫卖、流动促销胜于守株待兔、羞于开口;设计摊位、精美包装胜于零散摆放、粗糙外表;洞悉人心的敏锐、动摇心旌的表达、咬住价格的坚定是盈利的王道;锁定目标人群(比如“盛产土豪”的班级、低年级涉世未深的小朋友、不好意思还价的校领导等)、开发低风险高收入的项目(比如抽奖、套圈等)、提前发广告预定来争取时间、用COSPLAY(角色扮演)吸引顾客眼球是来年要努力的方向……成长重于成绩,实力缘于努力,团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数千元的盈利。

作为一名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活动后我顺势布置一篇作文《成长,在悄悄地发生……》;或是开展一场以“义捐义卖应该重义还是重利”为题的辩论比赛,让学生在“爱心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和“我们应想方设法提高营业额”之间大战几个回合;或是为各组推选出来的爱心大使撰写颁奖词;或是用气泡图来分析一下本次义捐义卖的得失……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融通与延伸让生命实现了成长。

课程评价:对每个小组的爱心大使、班级宣传海报负责人、留下清扫垃圾的志愿者、广告视频的策划宣传者进行表彰,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集体奖励,对提供精彩案例、认真分享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加分和免作业金牌的奖励……多元的评价让每个孩子有舞台可展示,有快乐可体验,有经验可收获,有回忆可珍存。

学生的品德修养是逐渐引导养成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用大活动的理念整合设计,构建班级活动育人的大棋局。正如义捐义卖课程中的预热、分享、总结、展望等环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放慢教育的节奏,拉长教育的时间,优化教育的过程,在当前教育大背景下,班主任不妨走得慢一点、步履再从容一些,关注教育内容的系统形成,以宏观的视野、分层的设计、有机的思维,搭建立体的教育结构。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12-12

 

 

学校文化理念设计:价值导引及框架 文章下载

学校文化理念设计:价值导引及框架

内容提要:学校文化理念的设计是在一定的价值引领下进行的,价值导引表现为学校文化理念设计首先是一个“赋予意义”的过程,学校文化理念的设计需要提炼核心价值,需要基于公共理性,并且是一种过程性的文化活动。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包含的核心内容有:核心理念、学校精神、教育理念、文化主题、培养目标、发展愿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管理理念、学校口号等。学校文化理念设计需要遵循校本性、个性化、哲学性、简明性、生成性、互动性等原则。

关 键 词:学校文化理念 价值导引 理念体系 建构原则

标题注释: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研究”(立项号:B-a/2016/02/25)和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中长期项目“江苏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完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学校文化理念设计混乱的澄明

1.只“做”无“思”

不能说学校校长及教师没有认识到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他们也可能认识到学校文化究其主要实质是核心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行为方式。但是由于学校日常工作主要表现为“做”,于是“做”就成为了学校文化的全部,而对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这样的背后意义的搜寻显得不足,于是学校工作表现为分领域或分部门地进行,或者按照上级的要求尽力达成目标就算圆满。更有甚者,很多学校提炼不出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发展方向,更不清楚学校的教育主题或者教育主张,表现为认识成果的不足。究其原因,不是他们不想“思”,而是不会“思”。

2.“思”而“迷乱”

也有很多学校很想“思”,也在“思”,但是因为理论的不足,表现出学校文化理念表达的混乱。比如,有的学校将学校理念、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混为一谈;有的将培养目标、学校口号、誓词、教师文化等堆砌在一起,在学校的楼廊、标志物或文本中到处布满话语,以为话语多就是学校文化的理念表达,其结果是给阅读者带来思想上的混乱,显示出一地的“文字垃圾”。

二、学校文化理念设计的价值导引

1.学校文化理念设计是一个“赋予意义”的过程

学校文化理念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赋予意义”的过程。实践中有一种论调:学校工作只要做就行了,干吗要用理念文字表述?这种论调其实是否定了学校文化的实质,学校文化的实质在于核心价值观及其引领下的行为方式,这就说明,学校文化不仅在于做——行为方式,还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不然,“做”可能就是低水平的做,没有目的的做,没有追求的做,其做的效果与品质也就可想而知了。

学校文化理念设计的重要意义在于用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念引领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挖掘每项工作背后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意义建构与价值提升的过程,它能够让庸常小事拥有更多隽永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为学校成员的发展提供更高境界的文化思想空间。

2.学校文化理念的设计需要基于公共理性

公共理性说的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要基于教育基本规律,基于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教育国策,要在符合上述框架与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培养目标、办学追求、历史传统作特色追求。但千万不能自说自话,做违背素质教育的事情,比如有的高中学校,在墙壁上公然写上“只要没学死,就往死里学”。一句话,虽然学校文化是校本的表达与特色追求,需要一所学校相关人员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建构,但绝不是不遵循教育逻辑的自言自语与自行其是。

3.学校文化理念的设计需要提炼核心价值

学校的核心价值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深深地根植于学校办学历史和校长的办学理念中,核心价值一旦形成,便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统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学校的特色。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就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历史及现行的众多价值观念中提炼出一个具有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表现在物化形态上就是核心理念的表述。“学校核心理念,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哲学思想与价值标准,是一切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是学校文化的灵魂。”[1]

学校文化的理念设计必须要有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就是一根红线,贯穿于学校文化理念的全部。如果把核心理念比作树干的话,那么,枝与叶才是其他理念的表现,当然,核心理念也是树根,起到奠基与滋养的作用。强调学校文化理念设计要有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核心理念的简明、统摄、一以贯之,以达到学校理念体系化与结构化的目的。那种没有核心理念的学校文化设计,虽然每个理念版块似乎都说得有道理,似乎都正确,但是理念之间缺少逻辑关系,各说各的话,不能形成整体的逻辑力量,更不能起到统领学校文化实践改变的作用。

4.学校文化理念设计是一种过程性的文化活动

学校文化理念的设计其实是一种过程性的文化活动。这就意味着:一方面,学校文化的理念设计需要思想与实践的互动,或许是实践一段时间后的理性反思,或许是理念设计后的实践改进,但一定是理念与实践的互动提升;另一方面,学校文化理念设计也是一个过程,它不是现在完成时,应该是现在进行时,更应是将来完成时。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学校不断进行文化诊断、文化改进与文化提升的原因,其实这也是学校优质发展的一种表现。

三、学校文化理念设计的框架

对于学校文化理念设计框架的思考,就是用要素分析法去建构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的内容。

1.学校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理念是一种体系化的表达,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沈曙红认为,“办学理念分为基础性理念与应用性理念两个方面,基础性理念是指具有内核性与稳定性、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办学行为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的哲学体系,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以学校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和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应用性理念是指由基础性理念生发的,具有阐释性、实践性、灵活性特征的办学指导思想。它可能因学校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2]笔者是从学校文化理念的核心要素入手,也就是寻找学校文化理念的核心要件,以罗列的方式去建构学校文化理念的体系。

2.学校文化理念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辨析

(1)核心理念与其他理念之间的关系

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理念体系中的关键性、基础性、概括性、统领性理念,是理念体系中的上位概念。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逻辑起点,是一所学校文化追求的质的表现。在学校文化理念体系建构的过程中,应当把核心理念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始终,也就是说,其他理念的建构是从核心理念生发出来的,其他理念是核心理念的某一侧面的表达。如果上升到学理层次上的追求,校风、学风与教风其实不能算作学校文化理念,因为校风、教风与学风是学校文化的实然现象,是师生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是学校精神的外在体现,就好比是通过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就能够看到这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解到这个人的整体行事作风。也就是说,核心理念、校训、学校精神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应然追求,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想、质量与特色的追求,学校现实的状况也许与应然追求有差距,所以通过学校中人的言行表现就体现出实然的学风、教风与学风。本文之所以将校风、学风、教风放到学校文化理念体系中来表述,是因为要体现“设计”的意图,意味着学校在工作的状态中要追求其背后意义的表达,因为意义表达能够引领学校实际工作向更高境界进步。

(2)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之间的联系

学校精神是一种带有价值倾向的思维认识,需要经过实践上升到人的意识层面与精神境界,所以学校精神带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校风与教风、学风是一种包含的关系,因此校风也决定了教风与学风。校风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只要学校人员存在,校风就会存在。不同学校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校风,就是因为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活动方式,所以校风是一所学校的客观形象。学校精神与校风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学校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而校风是在这种价值取向引领下表现出来的学校形象。学校精神提供的目标是学校发展需要达成的,而校风则是在达成这些目标过程中逐步成型的,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精神是校风形成的前提条件,校风是学校精神的外在体现。

校训作为训导、激励之语言,是学校文化核心理念的精髓之所在,相对于核心理念来说,校训更为具体可行,对于校风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

3.学校文化理念建构的原则

(1)校本性原则

学校文化理念的思考一定是学校主体的思考,那种通过察看其他学校获得只言片语、拼盘式的理念表达不能算是学校文化理念。校本性的原则就要求学校办学主体认真实践,积极反思,寻找属于本校自己的表达的句子,让别人通过学校文化的理念表达,就能够看出这所学校自身的思考与实践。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对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办学历史作系统的回顾与梳理,结合学校的现实情况及未来走向的设计,系统地思考学校文化理念的凝练。

(2)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原则与校本性原则是相关的,只要每所学校的文化理念是校本的,那自然也就是个性化的,因为每所学校都有所不同。个性化的原则体现的是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实质强调的是学校文化理念的独到之处,独到的学校文化理念不是与一般的理念完全对立的怪异理念,而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念与学校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对于“独到”的理解不应绝对化,“独到”不是漫无时空界限的独一无二、空前绝后,而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独到”。“独到”不仅指内容上的,也指程度上的。比如,某所学校的文化理念,别的学校也有,但是这所学校比别人理解得更深刻,贯彻得更自觉,这也是独到。比如,某些文化理念虽然很多学校都有,但是在这所学校不被忽视,不被遗忘,能够得到始终不渝的贯彻,这也就会成为该学校的独到之处了。当然,独到的学校文化理念不是凭空思辨的产物,不是为“独到”而“独到”,而是在解决个性化办学问题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和逐步完善的。个性化的学校文化理念主要来源于学校领导者对自身办学实践的深刻感悟和科学总结,从实践中认识新规律、提炼新思想,通过对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总结创新而来。独到的学校文化理念也来自于对学校传统的大胆革新,革新的前提是怀疑与反思。世界各国的学校文化理念都可以作为某所学校文化理念产生的基础,或者说是继承与发扬,但传统中总会有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腐成分,大胆地剔除这些陈腐成分,提出新的见解,就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办学思想。

(3)哲学性原则

学校文化理念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源于办学实践,当然也包含对于已有思想的反思,还包含对于构成这些思想的前提的反思。这就要求我们在建构学校文化理念时,首先要具有哲学反思的意识,这种反思的意识要贯穿学校文化理念建构的始终。这也体现了学校文化理念建构的几个层次:对于新办学校而言,需要对实践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学校的文化理念;对于已有一段办学历史,或者是已有了一些学校文化理念的表达的学校,就需要对已有的学校文化理念进行反思。但这种反思需要对构成已有的思想的前提、规划与依据进行批判,经历思考—提炼—提纯的过程。

(4)简明性原则

尽管学校文化理念需要进行高度的理性概括,需要运用哲学的思维形式——反思,表达的是最深刻、最抽象的概括,但由于学校面对的对象不仅包含学校中的人,还包含社会,所以学校文化理念的建构需要遵循简明性的原则。简明的语句不仅易记易懂,而且易于传播,最为关键的是,简明的语句最易表达学校文化理念的核心内容。

(5)生成性原则

学校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家庭结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就是变动不居的,因此,学校文化理念也处于动态生成的状态之中。虽然说,学校文化理念体系中基础性的核心理念变化存在滞后性,但当学校在新历史机遇期所制定的新战略与原有理念相抵触时,必须要求学校文化与之相匹配。这就要求学校文化理念要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适度扩大其外延。

(6)互动性原则

学校文化理念设计的互动原则表现在多个方面。从与人的互动角度来看,有与学校中的教师、学生及员工的互动,也有与社区人士、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学者的互动;从学校发展的时空关系来看,有与学校历史传统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互动,也有与班级、年级及教研组等文化的互动;从与实践的互动角度来看,与学校中的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及师生员工的实然言行有关。互动原则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学校文化理念产生的机制,也就是说,学校文化理念的产生不是单凭校长或者几个行政人员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需要对学校历史传统、学校实然文化状态、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及特色发展、学校发展愿景等作系统的反思。学校文化理念的确立,还与当下教育的普适价值,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性质、功能和目标的认识有关。互动原则在本质上也会促进学校文化理念的不断生成。

上海教育科研2018-11-29

 

 

宜生德育:向教育深处漫溯 文章下载

宜生德育:向教育深处漫溯

“当遇到突发事件,不论是旁观者还是深陷其中,你怎么办?”这是“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重庆市璧山区青杠中学心理教师田恒为学生开设的一节专题班会课,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情绪管理失败的后果,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有了情绪怎么处理的方法。

针对整个事件的讨论会、班会课、情景剧等在璧山区的每所学校都有开展。这是该区倡导并践行“宜生德育”的一个缩影。从生活中来到课堂中,通过全程、全员教育,让素养渗透到学生的生命里;在课程化、系统化建构中,通过行动育德让价值观入脑入心,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

这就是“宜生德育”的魅力所在。

行动育德,始终站在学生立场

对璧山区八塘初中校长袁贵寿来说,做校长3年来每年都在突破。

他不仅要带领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由弱到强,让农村孩子体验不一样的学校教育,还要突破自己。这个不擅长唱歌的腼腆汉子,为了鼓励学生善于表达,每年新生入学他都唱校歌给学生听。

袁贵寿不会忘记2015年初来到八塘初中时面对老百姓满意度低、学生大量流失的窘境。如何尽快转变学风、教风,激发当地百姓对学校教育的共建热情,是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正当他“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璧山区教委基于“一生之城”构建的 “宜生德育”让他拨云见日。“宜生德育”鼓励每所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地拥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以生命为核心实施适合校情的德育探索。

就这样,袁贵寿带领教师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竹笛,把竹笛制作搬进学校,通过竹笛把竹的正直、自信、担当提炼为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提出学校“一生一世界,一竹一自然”的发展愿景。

“宜生德育”强调细处着手、小处落实,从真实的案例中发现德育生长的土壤。为了找到撬动学生从身边的事改变自己行为的支点,袁贵寿曾经把一个盛满垃圾的袋子放在学生下课必经的路上,他要找到第一个弯腰拾起垃圾袋的学生,一个,两个……有学生视而不见、有学生一步三回头地看……终于有一个学生弯下腰拾起轻轻放到垃圾桶里,袁贵寿激动得跳了起来。接下来,他与师生一起重构学生的心理历程,捡与不捡一度成为校园话题。如今,偌大的校园不见一个垃圾桶且干净整洁,这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这样看似简单却影响深远的改变,一直在璧山的学校上演。但在推进“宜生德育”的初期,却遇到不少阻碍。有农村校长说:“农村学生的习惯根深蒂固,家庭环境就是这样,不可能改变过来。”也有校长说:“学生处于逆反期,习惯不好纠正。”类似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为此,当时是璧山区教委教育科德育专干的曾佑惠,主动请缨到最偏远、资源匮乏的逸夫小学进行‘蹲守’,她要改变现状以正视听。

曾佑惠以教师身份参与到学校德育课程建设中,结合农村的地缘优势,深度挖掘当地的植物资源,让学生参与到植物的播种、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中,梳理、形成“希望的田野”校本课程,构建“以爱育爱”的德育课程体系。成果出来后,曾佑惠在这所农村学校召开现场会,请大家“检验”成果,推脱、抱怨的声音逐渐散去。

现在已经是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的曾佑惠,是“宜生德育”的倡导实践者。随着区域推进的深入,她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因为德育变得不一样,更让她坚信:站在学生立场,已成为璧山区教育人践行“宜生德育”的共同价值遵循。

在金剑小学,让学生津津乐道的不仅有别具一格的“开学秀”,还有班级承办的升旗仪式。他们感动于食堂厨师婆婆劝他们别挑食的关心,也会主动向校长罗章志提出校园安全的建议。用罗章志的话说,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他们不仅接受“教育”,更能“教育”成人,每一位师生都应该成为“自育”者,主动参与到学校建设和生命成长中……

让学生站在学校发展的正中央,璧山区教育人把“宜生德育”的根深深扎在课程、课堂、文化等方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学科渗透,小处彰显“大德育观”

随着“宜生德育”的深入推进,每所学校都在建构属于自己的德育课程体系。据曾佑惠介绍,在第一批课改项目中,“宜生德育”就立项了见面礼、就餐礼、出行礼、入学礼、入队礼、入团礼等10个礼仪项目,2个阅读项目,2个公民项目。

实验小学的“出行礼”是其中之一。该项目通过体验的方式,变被动督导为自主管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探寻落根途径,让学生的雅行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017年,此项目还成为重庆市首批德育特色项目之一。

位于城区的东关小学,在局促的校园空间里,形成了包括“自律生长系列、自主生成系列、自立生活系列”的“达礼课程”,让学生在各项课程及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

当然,课程体系的完备并不能替代德育的真正落实,德育还要走进学科,发挥学科育德的功能。

当许多教师在追求课堂问好的整齐、声音洪亮时,璧山实验小学音乐教师赵冬梅打破千篇一律,让学生在钢琴简单的节奏下唱着“你好,你好,老师你好”“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赵冬梅通过音乐课的引导,改变学生的日常行为,不失为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但又与教师素养有很大关系,如何才能让整个区域动起来呢?”曾佑惠“不安分”起来。

“午餐时间到,肚子咕咕叫。午餐到,先洗手,保持安静排好队,文明就餐要做好。”这是文风小学三年级(4)班学生沈宝怡通过“就餐礼”创作的儿童诗,也是教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就餐体验后创作的成果。

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左对数字不敏感,两三天下来,数学的练习题基本“全军覆没”。璧山区八塘小学校教师靳明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把小左叫到身边,在作业本上写下“1加2等于几?”只见小左脑袋一歪,先后伸出两根手指头认真地说:“1加2等于2”。靳明红笑着和他一起数起了手指头,一次一次练习、一次一次试错。终于,小左的小手能够数对一道习题了。

“与孩子相处的同时,我也雕刻着自己的生命。我为他们留下了什么?是单调孤独的数字,还是美好的情感和高贵的品质。”靳明红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

这样碎片化、零散式的尝试在璧山中小学不乏破冰者,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形成学科育德的合力呢?

“有人认为,只有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人文学科才具有育德价值,这样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德育与学科的融合,也阻碍了教师在这方面的尝试。”不服输的曾佑惠带领团队开始在自然学科上“动刀子”。

曾佑惠说:“许多教师在上数理化生学科课时,为了体现学科育德,不惜在课的最后环节往德育上生拉硬靠。以数学学科为例,如果过分强调知识、方法的传授,就会忽视数学蕴涵的情感、体验、精神,我们要构建的是‘大德育观’,需要学生把数学与生活、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素养建立起联系。”

就这样,一份关于《璧山区初中数学学科育德的指导纲要》正式出炉,这份包含了学科简介、育人目标、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与教学案例的“纲要”,成为数学学科育德的行动指南。

“一项制度要让大家共同遵守,就要考虑其能适用于大部分人的共性、可实践性的内容。”璧山区正则中学数学教师、兼职教研员李洪兵是纲要的共同制定者,也是积极实践者。

李洪兵真切地记得,在一次集体备课上,一位教师分享到在讲授二次函数时,一个学生以“我为什么要学这么难的二次函数,买菜又用不到”的调侃,让教师不得不反思日常的学科教学。

在进行七年级下册《有序数对》教学时,李洪兵创设了这样的合作学习环节:出示璧山区108路公交线路图,每个站点都有相应的序号加以区分,如果把每个站点看作直线上的一个点,如何确定一条直线上一个点的位置?在李洪兵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逐步得出想要的答案……

如今,璧山区中小学18个学科的教研员均拟定了相关学科的育德纲要,部分学科还把育德要求在所有学段体系化。“以德育为首,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坚守学生立场,教学向着教育的方向转变,让课堂真正看得见人,看得见学生的未来。”曾佑惠的深度思考,学科纲要的出台,让更多像李洪兵一样的学科教师坚定了前进的方向。

社会拓展,德育伸向广阔世界

每当放学时间,璧山实验小学下课铃响,每个班级的小黄帽志愿者都会带领同学前往各自的公交车站……没有教师的“耳提面命”注意队形、注意安全、注意形象,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

在公交车上,“小黄帽们”成为公共秩序的维护者、监督者。“只要有‘小黄帽’在,车上的秩序与环境都有保证。”一位公交车司机发出这样的赞叹。

从校内走到校外,这是璧山区实验小学独具特色的“出行礼”的另一种样态。

“引导学生学会生活,课程的育德价值就呈现出来了。”曾佑惠把“宜生德育”的触角从学习走向生活。

在拥有近2500名师生的文风小学,受场地限制,学校没有统一就餐的食堂,在近40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唱就餐歌、自主排队打饭、饭后漱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就是学校结合“宜生德育”,提出做影响孩子一生的“就餐礼”。其从“卫生、劳动、礼仪、感恩”等习惯着手,实现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的育人目标。

“放学回到家,奶奶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饭菜,强忍着口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用香皂洗手,然后我负责给大家盛饭,还要监督大家践行‘光盘行动’。”张瑞鑫在家庭日记中写道。

家庭日记搭建起学生与家长互动、沟通的桥梁,实现学生言行举止校内与校外的统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地处农村的八塘初中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如何疏导孩子心理上的症结,袁贵寿信奉“解铃还须系铃人”。

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八塘初中轮番上演: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跳竹竿舞,家长需要帮助的时候,孩子该怎么办?组织会烘焙的家长给孩子过集体生日,当把蛋糕相互抹在对方的脸上时,彼此相互一笑,爱的信号被相互接收……

“‘我很爱你,就是不说’‘你的爱,我感受不到’是现在许多家长与孩子感情的现状。学校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让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顺畅起来、感情流通起来,感受到彼此的爱。”袁贵寿一脸自豪。

高三年级学习任务重,但璧山中学高三学生在学习之余依然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以年级为单位,分成不同的小组,相互结伴去学校的实习基地、父母的单位进行一整天的上班体验。

璧山中学还为高三年级学生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成立生涯发展中心,组建生涯规划师团队,并通过进课表、论坛、沙龙等方式,让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图。

“高中生对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学校教育不能依靠简单、粗暴的说教,而要触及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有体验、有触动。”璧山中学德育副主任王益乾对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

“德育无小事,通过‘宜生德育’的实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未来社会生存的相关能力。”璧山区教委主任张忠一直非常重视德育,他告诉记者,全员参与、无处不在的德育,是璧山教育人向高处行的必然。正是以“宜生德育”为切入点,璧山新一轮课改计划才得以成型并付诸实施。

学校“自转”,走向“宜生”新境界

“从小到大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当梦想照进现实,面对一个班级里学生‘鸡毛蒜皮’的小事,学科专业素养上的缺失,一度让我彷徨、困惑。”刚参加工作时的凤凰小学教师李梦雅左冲右突,需要一个打破成长困境的突破口。

而此时,璧山区以“宜生德育”为载体,放大示范效应,着手组建“曾佑惠德育工作室”,培植一批教师的崛起。

采访当天晚上,曾佑惠带领德育工作室几个成员针对高中生面临的问题与困惑,讨论主题班会的主题与开展形式。不知不觉,时间指向了10点,室外飘落着零星小雨,泛着丝丝寒意;室内思维不断碰撞,气氛融洽。

“有了工作室大家庭成员的集智集力,我们成长路上不再孤单。”虽然自己设计的主题和环节不断被打破与重建,璧山中学教师王薇的心里依然温暖如春。

“曾佑惠德育工作室”包含阅读、课堂教学、课程建设3个工作坊,每个工作坊有相关的带头人,带头人独立组建相关学习小组。这样一种圈层式组织架构,把十几位教师聚集在一起,在发挥每个人长处的同时,实现教师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组团成长。

“看似工作室的作用是‘孵化’名师,其实我们更想看到教师借助这个平台带动所在学校的发展,让学校从行政命令下的被动跟着走,到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转’。”曾佑惠希望每个成员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这样的变化已经在发生。在加入工作室一年的时间里,李梦雅逐渐变得从容。“课间10分钟许多学生都是在打闹、嬉戏,何不把这10分钟利用起来,开发一系列的‘悦享十分’课程,让学生在课间也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刚刚入职的凤凰小学教师周强,虽不是工作室成员,从未落下工作室的任何一次活动,他的班级“悦享课程”体系也逐渐丰满起来。

璧山区做的远不止这些。

“宜生德育”体系在2015年形成之初,璧山区中小学以项目制推进,逐步形成学校特色的项目体系,并进行了相关的拓展。如何串起这些散落在各个学校的‘珍珠’,形成具有辐射力、影响力的项目矩阵?璧山区开始把各个学校“合并同类项”,在放大辐射作用的同时,让一个项目矩阵的几所学校自行运转起来。

2018年4月,璧山区组织专家组对璧山中学、璧山实验小学等26所学校申报的89个项目进行了立项评审。专家组推荐出43个项目进入现场答辩,并提出建议和意见,最终合并同类项目。

就这样,七塘小学(牵头学校)、丁家实小、逸夫小学合并为“田园课程实践研究”;福禄小学(牵头学校)、璧泉小学、保家小学合并为“编织课程实践研究”;青杠实验小学(牵头学校)、文风小学、来凤小学、八塘初中合并为“礼仪微课程实践研究”,每个项目给予2-3万元的经费支持。

以“礼仪微课程实践研究”为例,青杠实验小学的入学礼、文风小学的就餐礼、来凤小学的升旗礼、八塘初中的入团礼各有千秋,且都向上向下进行拓展延伸,如青杠实验小学把入队礼贯穿新生的整个学期,并有礼仪课;八塘初中在开展入团礼前先举行离队(少先队)仪式,等等。如何把各自学校的特色做深、做透,并在一个项目矩阵里生发新的创新点,作为牵头学校的青杠实验小学副校长黄学静不停地思考。

“整合后的项目矩阵需要打破学段、课程、学校间的壁垒,要想冲破这些壁垒考验着每位校长的智慧与勇气,虽然压力很大,但我们坚信这条路是对的。”黄学静有焦虑也饱含着希冀。

伴随着实施的不断深入,璧山区“宜生德育”先后收获了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等荣誉,真正撬动了整个区域教育的发展。

“有焦虑才会想办法,有希望才有动力。让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自行运转起来,摆脱行政的依赖,体系化的‘宜生德育’才更有生命力。”曾佑惠对未来信心满满。

中国教师报2018-12-12

 

 

以设计思维重构作业 文章下载

以设计思维重构作业

作业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作业设计。本期,我们特别推出“以设计思维重构作业”主题,以飨读者。

作业分层冷思考

胡 斌

与教育同行交流了解到,某地一直推行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组布置作业,作业采用弹性结构,分为基础作业、能力作业和提高作业。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认为此举是一种创新,有效解决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能让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生吃得好。

细思量,这种利用成绩排名、不考虑学生动态发展而分组布置作业真的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吗?不可否认,个体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个体差异不是仅依靠作业分层就能解决的。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只有受到足够重视才能激活成长内驱力。不科学的作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思和行产生“惰性”,造成了标签效应,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也容易陷入变相分“快慢组”的泥潭。

作业分层,需要教师科学界定作业分层的“组”,把握作业分层的“度”,体现作业分层的“点”。

界定作业分层的“组”,即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分类的标准和策略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思考能力和兴趣偏好,将表现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这种分组指向的是教师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再组织学生充分进行组内和组间互动学习和有效作业。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是合理分组的基本原则,也是作业分层的显著特征之一。需要说明的是,界定作业分层的“组”并不是对学生进行歧视教学,而是采取针对性更强、更细致的教学策略。

把握作业分层的“度”。一般情况下,作业分层应照顾每个层次的学生。基础类作业,针对基础较差、学有困难的学生设计,作业量较少、难度较低,以模仿性、基础性题目为主;提高类作业,针对基础一般、学业中等的学生设计,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作业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及变式、判断、比较和一般综合题等;创新探究类作业,针对的是班级中学有余力的学生,以综合性、拓展性题目为主,一个题目可以安排多个知识点的综合练习。实际上,这种简单的布置作业方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不仅中等学生和基础较差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优秀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科学把握作业分层的“度”,要求教师在关注“题量、难度、时间”三个因子的基础上,设计作业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又要考量教学内容和学情变化等因素,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差异,运用科学方法将学生短期内划分到某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作业,进行分层批改、分层评价。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体现作业分层的“点”。这个点指评价,教师可以采取“不同作业、不同评价”的方法,发挥评价的作用和功效。当然,这样的评价会带给教师更大的工作量,但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我校的作业评价是:自评——每次作业后,学生对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态度、质量进行自我评价,以“我很棒”“我尽力了”“我还需要努力”三级评价来自我评价;家长评——根据学生自评,家长对作业进行客观评价,以“很出色”“认真了”“需要努力”三级评价来评价;教师评——根据学生自评、家长评的结果和作业整洁度、正确率、是否创新等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评价方式既有一目了然的等级评定,也有激励的言语评定,比如“老师又看到了你的进步,不乱涂乱画了”“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你‘优’吗?因为你的作文内容与众不同”等。这种评价方式的特点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丰富的评价主体和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

作业分层到底怎么分?如果不能在主体与主导、规范与灵活、统一与多样等多对矛盾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么作业分层只不过是皇帝身上那件透明的、不客观实际的外衣而已。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中心小学)

重新定位作业的“三维目标”

孔凡海

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巩固、应用,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业”迷失了应有的价值取向,将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变成了试题的重复与固化。究其根本,在于我们对作业性质的定位出了问题,仅仅把作业当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没有明确作业的过程、方法和目标,也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进而导致学生作业负担重、厌烦作业等问题的出现。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启动“作业育人”改革实践模式,提出以巩固知识、体验过程和激发求知的作业育人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作业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作业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业育人就是要寻求突破作业单一功能限制,以教学三维目标为导向,实施多样化的作业设置策略,拓展作业内容与形式设计,丰富学生作业的过程、方法的习得以及情感的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育人功能。

针对传统的英语教学和作业设计强调语法功能、弱化话题功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状,英语组教师进行了作业改革。比如,预备阶段音标学习,改变原来的抄写模式,布置打卡类作业。学生根据每天所学的音标进行同步模拟发音,家长督促孩子打卡上传。这种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并督导学习,还能促进家校共育。此外,教师还让学生制作精美的音标小卡片,小组不定期抽读,助力学生识读音标,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学习预备单元的常规句型后,教师制作主题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的个性小卡片,以五色小彩旗的形式,把个人爱好和兴趣特长用英文书写、装点、张贴。这些灵活多样的作业类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乏味的抄写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作业改革初步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一是要跳出知识、技能的局限,使学生在做题、解题过程中总结、体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要在强调知识性目标的同时,注重作业的过程体验和思维方法的习得,进而树立态度、情感目标,深入挖掘作业价值。三是要改变单一作业模式,不断拓展和丰富作业内容、作业形式,增加作业设计的灵活性、趣味性、生活性、实践性,从而让作业的过程富有意义。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投入精力高质量完成作业,有滋有味地感悟作业的妙处,而不是将做作业当成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北辛中学)

基于教学全程设计作业

刘世辉 邱玉连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布置随意化、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作业兴趣、作业习惯。为此,我们设计了符合学生需求和新课改要求的作业,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对学习的兴趣。

借助网络,课前准备作业。信息时代,师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所以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形成自己的认识,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两项作业:一是查找有关器官捐献的知识,二是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态度。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这一重点句时,先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体会文中人物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再请学生结合课前所查资料谈一谈对捐献器官的新认识,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调动感官,课中巩固作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课上,我们让学生的肢体动起来、大脑转起来,调动学生感官,促进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好动、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便依据学生兴趣设计作业。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的精彩描述给双龙洞配插图。

小学生不仅乐于动手,而且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学习《扁鹊治病》一课时,我们要求学生分组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演一演、评一评。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写作、合作、表演等能力,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文本阅读,学生可以将饱含情感的文字与自己的情感连接。如教学《将心比心》一课时,我们抓住“一位阿姨帮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这一重点句,采用移情体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且在班上说一说,有意识地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实践体验,课外延伸作业。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处处有、时时有,教师只要善于把握机会,巧妙创设情境,就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提高实践能力。

比如《乡下人家》这篇课文介绍的是乡村人家的生活场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似。学习这篇课文后,我们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田园风光、调查生活情况、回忆农村趣事,并将此次实践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按照要求写下来,真正将课上所学转化为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语文学科作业除了重视教材学习外,还应培养学生从课外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习《文成公主进藏》后,学生对民间故事产生了兴趣,我们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文成公主进藏的不同版本故事和民间故事,加深学生对主人公形象的理解。

作业是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补充、巩固和延伸,教师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出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且愿意去做的创新作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兴趣,让学习在学生心中绽放异彩。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芦溪县芦溪镇第二小学)

设计一种素养表现型作业

李 静

如何让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作业的完成深度落实?我们通过研究“学习信息与资源、任务与活动、展示与评价”等项目,创新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开展基于素养表现的案例探索,促进学习可见化、生活化、生命化。

研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作业改革。以数学学科为例,知识点的高度抽象是数学的特质,教师精设练习是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在认识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比如,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的作业设计(见右图):

三个问题既渗透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又关注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让学生用字母算式表示规律的设计,便于学生总结算式规律和在解题中运用规律。

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考活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数学素养的形成尤为重要。提高学生逻辑思维,需要教师设计作业时注重学生判断与推理能力、思维有序性、建模思想的培养。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判断,如这次考试能否合格、上衣与裤子搭配是否合理等,判断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数学学习存在较多的概念与定理,通过对概念和定理的判断、推理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给出算数结果和两个因数的一部分,让学生推理出完整的结果和因数(见右下图)。这样的推理性作业有一定难度,实践中学生却乐于尝试。教师适时设计这样的作业,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有益的。

所谓思维的有序性,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思考、操作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序性,教师可以在设计作业时有意识地体现。比如在认识大数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3、5、7三张数卡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如果学生不按照一定的顺序摆,那么摆出来的数字很可能会有重复或者遗漏。如果按照从大到小、从最高位摆起就能避免重复和遗漏,并快速摆出来。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有序思维得到提升。

建模思想作为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可以让学生感知模型、理解模型,在实践中应用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构建相似的、变式的、开放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借助问题情境建立模型,体会模型产生的过程,从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率”后教师设计的开放题目:足球比赛时,学校为学生准备的饮料有24箱可乐和26箱雪碧,每箱都是24瓶。作业要求学生统计饮料数量,并联系生活中可以用乘法分配解决的问题,编一道题目考考同桌。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尤其是编题的过程就是强化建模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数学的奥妙,还能加深理解数学建模思想,增强学生数学建模的应用意识。

数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应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程,在作业中落实数学思想是每一个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渠道,作业这个习以为常的教学环节值得每个教师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8-12-12

 

 

探索“大学附中”的创新发展之路 文章下载

探索“大学附中”的创新发展之路

——成都大学附属中学以“一体双翼”助力师生成长

大学附中是一种颇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办学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的辐射有助于提升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

成都大学附属中学创办于1992年,自建校以来,学校依托成都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品位。近年来,为适应成都市区域教育高位发展和成华区优质教育倍增工程的需要,学校根据新时代教育的国家战略,依据当前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价值多元的现实背景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确立了“育美德,成大器”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依托成大,探索创新,多元发展,促成大器”的办学思路,“一体双翼”助力成长的办学特色日渐凸显,即:以“美德教育”学校文化为主体,以“三段式”课堂教学和艺术教育为双翼,为师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借力合作办学,依托“一体双翼”,成大附中培养了一批批德美艺馨、多元发展的“大器”学子,探索出了“大学附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教育改革的伟大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构建美德校园文化之主体:凝心聚力,塑造学校核心价值体系

2009年9月,成大附中制定了第一阶段《成都大学附属中学特色发展规划(2009—2015)》。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分线条、分层级不断推进特色建设工作。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滋养学生,凝聚全校师生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理念铸人文校园灵魂,以文化载体显人文校园特征,以文化活动展人文校园风采,着重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温馨雅致、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学校以“育美德,成大器”办学理念为灵魂,构建了基于学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美德文化体系,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教师与学生发展目标,形成了“一训三风”。激励全体干部教师以培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全球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己任,向着学生合格加特长、学校规范加特色、人民满意的现代化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精心设计了校门文化、地面文化、墙面文化、园区文化、浮雕文化、长廊文化、班级文化等,通过环境文化建设彰显办学理念,使校园成为无声的教科书。同时,学校还注重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让学生立德、润心、塑形。读书活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美德艺术节、美德体育节、美德人物评选、对外交流等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不断生成、传递、弘扬正能量,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有健康身心、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四有”学生。

打造“三段式”活力课堂之翼:提升质效,培植智慧与能力生长的沃土

成大附中借助成都大学的师范资源,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强大的师资为依托,学校进行了“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当堂训练”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段式”教学的第一段是指“指导自学”,通过“导学”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导学案开展自主学习,记录疑难。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段式教学”的第二段是指“互动解疑”,包括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上台讲解“展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互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乐合作、会合作。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共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三段式教学”的第三段是指“训练达标”,教师通过“点评”“反馈”让学生知识过手、能力增强。这是进一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由知识到能力的提升过程,是问题再生成的重要过程。学生通过当堂训练,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和反馈,并对自学过程进行反思,增强了自学的信心和能力。

学校本着“1234”的原则渐进式推进“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实现一个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依靠两个载体:导学案和小组合作;注重三个调整:教学关注的调整,课堂结构的调整,学习方式的调整;呈现四个形态:自主,合作,探究,提升,使教室真正成为“学堂”。

“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努力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引领、点拨、启发、提升、激励作用更加突出,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了教与学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效果持续优化,高考呈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所省内外学校慕名前来交流学习,校领导多次带领教师赴外地学校献课、指导。

高扬艺术教育之翼:以美育人,为学生架起成长成才的金桥

2009年,成大附中与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签约,成为成都大学艺术教育实验学校。以成都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培训基地建立为契机,双方开启了合作办学的新篇章。通过在教学资源、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艺术交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学校为学生搭建了高起点、专业化、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平台。

普及提升并重,建立艺术课程体系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好普及性课程,开足开齐美术课、音乐课,同时开设舞蹈课、合唱课、竖笛课、书法课、艺术作品鉴赏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艺术熏陶。同时,学校组建了多个艺术社团,美术社、合唱团、舞蹈队、话剧社、动漫社、经典诵读社、播音与主持社团、写作沙龙等社团,在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培养学生艺术修为、展现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给具备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学校开设了多种艺术拓展性课程,除已有的美术、音乐优势外,还在播音与主持、戏剧影视、声乐、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动漫制作、舞蹈表演、摄影、雕塑等方面对艺术教育进行拓展,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优秀学子。学校还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经常性组织艺术鉴赏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成都大学观摩教授现场作画,聆听教授对经典艺术作品鉴赏和对画派艺术文化的解读等,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借力高校师资,提升艺术教育水平

学校请高校教师参与到艺术教育之中,艺术专业课实行大学教授和专业教师共同执教的授课形式。聘请成都大学知名教授担任学校艺术教育专家团艺术指导,在美术、动漫、音乐、舞蹈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与培养。教授们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学能力给学校的艺术教育以很大助力,实现了艺术特长生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拓展了学生的成才渠道,近几年学校艺术生高考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

拓展合作办学空间:整合共建,促学校发展进入新境界

前行之路,永无止境。2016年9月,成大附中制定了第二阶段《成都大学附属中学特色发展规划(2016—2025)》。学校旨在借此进一步实现普通高中与高校的有效融合,借助成都大学丰富的专业资源,结合本校实际,通过整合共建,促进特色升级。今后,双方将在品牌共用、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课题共研、特色共创、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成大附中将依托成都大学建设三大中心:数字美术中心、传统文化中心和创客实验中心。双方的合作将更多地转向多元人才培养和师生的协调发展,转向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双边互动共赢,深度探索合作办学模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到2020年,附中和成都大学“校地共建”机制基本完善;到2025年,“校地共建”的成大附中成为大学附中同类学校中的高水平附属中学,力争名列前茅,实现校地合作,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成大附中将进一步依托高校,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多元发展,使学校的发展之路更宽广,让学生成长的天空更精彩。

(成都大学附属中学 田 敏 何先哲 刘向东)

中国教育报2018-11-28

 

 

书写高考改革的时代篇章 文章下载

书写高考改革的时代篇章

今年夏天,当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送到时,云南考生崔庆涛正和父母在老家会泽县一处建筑工地上拌砂浆。为补贴家用,有时他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面对通知书,崔庆涛把手洗得干干净净,这才用笔在快件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此前,崔庆涛去过最远的城市是省会昆明。通过高考,他得以走出大山,走进北大,走入不一样的人生阶段。

比改革开放更早一年迈入不惑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已走过41年的风雨历程,亿万国人像崔庆涛一样通过高考改写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恢复高考,是“文革”后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先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篇章在1977年冬天奏响序曲。作为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之一,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材、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服务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序曲:一场考试开启伟大历史篇章

1977年,十年“文革”阴霾初散。当时人们还不大了解气象学上“暖冬”的概念,但一项注定要载入共和国史册的重大事件,让大批国人的心在那个冬天温暖起来——570万考生带着激情与渴望走进考场,高考制度被废止十余年后重新恢复。

那年农忙过后,福建省龙岩县江山公社下乡知青刘海峰读到了俄国作家阿克萨柯夫的《学生时代》,并在读书笔记中抄录了一句话:“一个从未受过中学和大学教育的人是一个有缺憾的人,他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在水田里插秧、割稻子时,刘海峰并不知道自己的大学在哪里。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一场关乎刘海峰以及数以千万有同样困惑的青年能否上大学、如何上大学的重大决策,正在酝酿之中。

1977年8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召开。提出召开这次会议的,是刚刚复出的邓小平。

33位科教界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出席,他们中既有物理学家周培源、数学家苏步青、生物学家童第周、光学家王大珩这样的著名学者,也有查全性这样的中青年代表。但几天会议下来,敏感话题几乎没有被触及。

8月6日,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何东昌谈到,大学新生文化素质太差,许多学生只有小学水平,他痛心疾首。这一发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直沉默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突然“开炮”,将问题的矛头直指当时的高校招生制度。

查全性说,现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埋没了许多人才。没有考试,不仅大批热爱科学、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上不来,就是那些有才华的工农子弟也被一股“走后门”的歪风阻挡在大学之外。如果改进招生制度,每年从600多万高中毕业生和大量知识青年、青年工人和农民中招收20多万合格的大学生,是完全有可能的。

“查教授的发言说中了要害,不管招多少大学生,一定要考试,考试不合格不能要。不管是谁的子女,就是大人物的也不能要。”几天来一直参加会议的邓小平回应,“我算个大人物吧!我的子女考不合格也不能要,不能‘走后门’。”

其实,在召开这次座谈会前,邓小平已几次提出恢复高考的设想,并将其作为拨乱反正的一个突破口。代表们的肺腑之言,与邓小平的思考不谋而合。

8月8日,邓小平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

高考制度的重大转折出现!

当年10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恢复统一考试,由省级命题;招生考试在冬季进行,新生春季入学。

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雷激荡,迅速传遍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在山村渔乡、牧场工厂、营房和课堂,数百万青年拿起课本,准备迎接人生的机遇和挑战。

刘海峰抱着“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心情走进考场,并最终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现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是国内理性维护高考制度的著名学者。

1977年不仅是刘海峰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高考恢复保障了高校生源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使社会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也有力推动了拨乱反正。

恢复高考整整一年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此,中国走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科学有效:不断探索的高考改革

1000多年前,唐代史学家沈既济在论人才选举制度时提出“物盈则亏,法久终弊”,这8个字也道出了高考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

恢复高考,打破了“出身论”“成分论”,荡涤了“读书无用论”的浊流。但随着一届届高考的举行,“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的倾向日渐突出。“唯分是取”的评价单一性问题,逐渐成为高考面临的主要内在矛盾之一。

2001年,一篇名为《赤兔之死》的满分高考作文,在互联网刚刚普及的中国迅速爆红。作文通篇使用古白话,以三国历史为基础,创作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殉身的故事。虽是临场之作,却想象力丰富,内容新奇,令人拍案。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南京十三中理科班学生蒋昕捷。正是因为这篇文章,高考“落榜”的他,引发了社会对于人才标准特别是“偏才”“怪才”的大讨论。

事实上,在这篇作文诞生前3个月,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省在高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选择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高校尝试自主招生改革,社会反响强烈。基于这样的背景,蒋昕捷最终被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破格录取。

从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重点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国人已经明显感受到,虽然高考“问题清单”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拉长,但国家一直在努力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顽瘴痼疾。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中国教育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的,高考制度概莫能外。

从早期理科7门、文科6门的考试科目,到1999年开始推行的“3+X”科目设置,40多年来,高考改革始终沿着科学选材的轨道,不断求解考试模式的多样化创新,考试内容也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渴求。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9月,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中国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提出高考“3+3”新政策,并在上海市、浙江省先行试点。

上海考生除参加语文、数学、外语3门传统高考科目外,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的科目组合,进行“选课走班”;外语考试一年两考,择高分计入成绩;贯穿高中学习生涯的综合素质评价也作为高校招生的参考依据。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意见》提出的很多要求,如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得到了积极、稳妥的推行和实施。”刘海峰说。

他同时强调,新高考“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难度很大的改革,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实验并确定可行性之后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因此,要全面实现高考改革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高考底色

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和高考制度来说,1999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

为了让更多学子有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我国高等教育从这一年开始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据统计,1998—2005年,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

录取率逐年提高的同时,高考背后的教育公平,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2018年高考季,一封实名举报信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河南4名考生家长称,自己孩子的高考答题卡被调包,导致其实际成绩与预估成绩相差巨大。随后,当地纪委监察委成立专案调查组进行逐项核查,全面收集证据,查明了“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的事实。

高考舞弊是对高考公平的最大挑战,防止舞弊一直是高考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出台,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考试招生环境综合治理,有力维护了良好的考风考纪。2015年,“考试作弊入刑”成为《刑法》条文,对于净化考试环境、维护高考公平公正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高考录取率差距一直存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回应百姓期盼,教育部于2008年启动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协作计划实施9年间(2008—2016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了12个百分点,如果按在校生规模1万人折算,相当于为中西部地区增设了100多所普通高校,圆了100多万中西部地区学子的大学梦。

2015年8月20日,清华大学2015级新生韩储银与3300多名同学坐在偌大的综合体育馆,在校长邱勇的开学致辞中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昨天在新生报到的现场,我见到了来自甘肃的韩储银同学。他出生在农村家庭,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今年他入选清华自强计划。”

作为清华大学第四届“自强计划”入选学生,韩储银获得了50分的高考加分,以总分724分的成绩,被清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录取,迎来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

从2012年起,我国启动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覆盖全国832个贫困县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区,致力于提升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截至2017年,通过国家、地方、高校3个专项计划的实施,全国重点高校共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

公平和科学一直是两难问题。理论工作者或许更关注效率科学,但老百姓最关注公平,科学一旦伤及公平,老百姓就不答应。教育公平在满足最大多数人公平的同时,也不放弃保障少数人的公平。

2013年12月,决定放弃残疾人单独招考而参加普通高考的45岁盲人李金生,来到河南省确山县教育局报名,却因“目前高考还没有盲文考卷”未能成功。几番争取和沟通,李金生最终获得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2014年6月7日,李金生成为全国首位使用盲文卷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考生。李金生的一套盲文版试卷,从命题、制作到运输都凝聚着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努力。

身体残疾限制了一些人追逐梦想的机会,家庭贫困有时也是考生无法逾越的障碍。

从云南昭通的漫漫群山到上海复旦大学的三尺讲台,鲁绍臣最知道自己走过的万水千山。1998年,家里只有几亩田的鲁绍臣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却因4年里几万元的学费、生活费而忐忑。正当全家人为钱发愁时,央行颁布《助学贷款管理办法》,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开始起步。

2017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全国发放国家助学贷款409.16万人,发放金额284.20亿元,占高校资助金总额的27.05%。其中,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89.52万人,发放金额270.23亿元。

为国选材:高考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因为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那三届”学人(指恢复高考后的头三届考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他们中,有从广西出发来到冰天雪地的吉林、在长春地质学院与地球物理结缘的黄大年,有在大学食堂排队买饭都要拿出英文单词本背诵的中科院院士李永舫,也有受到改革开放感召在留美期间转学经济学的清华大学教授钱颖一。

刘海峰认为,从表面上看,高考仅仅是一项教育考试,但能否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进入大学深造,却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深刻影响。恢复高考后3年入学的90多万学子,毕业后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中国的经济起飞和高考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此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40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事业成绩斐然。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2012年至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增长到45.7%,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40%目标。

恢复高考后的40多年里,我国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目前,我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1.9年,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8000万人,继续保持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的地位。

2010年至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岁—64岁)占总人口比例从74.5%下降至73.4%,但与此同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8.75%提高至11.01%。高考的完善、教育的改革同经济社会进步之间的紧密关联,恐怕任何人都难以否定。

41年前,邓小平果断拍板,在当年而不是下一年恢复高考,因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如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审议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40年来,我国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招生制度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历经大大小小的改革有30余次。实践证明,高考制度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必将在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保障教育和社会公平、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也只有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高考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红利及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我会回来,要给大山带来不一样的变化。”走出大山的崔庆涛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崔庆涛的梦想可期,像崔庆涛一样通过高考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亿万国人梦想可期。

中国教育报2018-11-28

 

 

学生自杀事件频出,教育该补哪些课 文章下载

学生自杀事件频出,教育该补哪些课

近段时间,中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给了学生太多的压力,还是学生太脆弱?

本期,邀请了两位第七届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聚焦这些问题,探讨根源、提出应对策略。希望能引起你的思考!

话题:如何拯救学生的脆弱心灵

对话嘉宾:

张爱敏 第七届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长垣县樊相镇中心学校教师

王素青 第七届河南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汤阴县实验中学教师

学生自杀事件频出,为哪般

张爱敏:当血淋淋的事件出现在眼前,我们总会感叹生命的脆弱,这不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该如何承担起预防的责任?追本溯源,我们要补齐心理健康、生命教育与抗挫教育这些课,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求知的快乐、成长的幸福。

王素青:相关研究表明,“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教师行为失当”“作业没完成”“家长期望值过高”等是导致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

张爱敏:一些区区小事竟然成为孩子自杀的原因,怎不让我们唏嘘。现在的孩子从小没有经历过,甚至没有思考过应该如何处理现实中的挫折、磨难及情绪问题,很容易在某些突发问题上产生过激行为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另外,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自我价值感缺失,甚至会用极端方式惩罚父母,测试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重要性等都是造成自杀的因素。

王素青:从对中国中小学生自杀案例的分析来看,最典型的自杀是长期学习压力导致的瞬间崩溃,自杀的诱因不过是“最后一根压死骆驼的稻草”。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突然自杀,没有人能猜透为什么,没有前兆、没有导火线,突然之间,孩子选择了离开。

张爱敏:归咎于家庭,问责于学校,追溯于社会,但最终的痛苦只能由家庭承担。给孩子的人生道路中铺设一道安全的防火墙,让悲剧不再重演,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加主动和警觉,要时刻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防止突如其来的诱因击垮学生的心理防线。

生命在花季凋零,谁之过

张爱敏:学生身上出现种种问题,暴露出我们的教育问题。

王素青:是啊!我们的教育只是把各种知识成堆地塞进孩子的脑子里,但这些知识并没有让他们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上有所提升。他们甚至不会料理自己的衣食住行,不能与人融洽相处,更无从谈起责任与担当。

张爱敏:虽然应试教育让少年的生活中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但不能撇开家长对自家孩子自杀所应负的主要责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思想决定着孩子的思想,父母的性格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情绪左右着孩子的情绪。当一个孩子感觉生活无趣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时,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父母竟然没有觉察,说明父母很失职。

王素青:步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如果他们的家长能高质量地陪伴和教育他们,能深入细致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在心理上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帮助,让孩子找到温暖的避风港湾,也许,这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就不会上演。在生活中,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的生存技能、抗挫能力缺失;如果与孩子沟通不畅,会导致孩子不断积压怨恨。这些生活上的细节都需要家长格外重视。

张爱敏: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估计,我国6—16周岁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看到学生随笔本上的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天天叨叨着让努力学习,从不知道我们的压力有多大。如果我们老师天天关注的只是平均分、优秀率,会让孩子陡增压力,成绩差的孩子就更不好过了。

王素青:是啊。作为老师,我们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时刻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另外,还要把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实现家校并肩携手的局面。

张爱敏:让我们再一次审视一下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吧!网络泥沙俱下,很多内容扭曲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甚至唯我独尊。

王素青:生命在花季凋零,是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既源于“熊孩子”心理脆弱——从未遭遇过困难、挫折,也源于父母关爱不足,也不免有应试教育压力太大及部分师者专业素养较低等。

孩子的生活中,不能只有“黑白”两种颜色

拯救脆弱的心灵,需要家庭的温暖、老师的用心

张爱敏:面对一个个在花季凋零的生命,难免让家长和身为教师的我们揪心,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做才能挽救孩子脆弱的心灵?我们该拿出一套怎样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既能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性,又能使其健康成长,而不是把其逼上绝路呢?

王素青: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性格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这是一个孩子性格成长的三部曲。当今的教育,缺的还有“逆商教育”,就是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处理能力,在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困难时所具备的能够保持理智和乐观的能力。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容忍力,经常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快乐,容易满足;二是培养孩子乐于运动的习惯,训练孩子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善于发泄负面情绪;三是父母自己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少打击、多鼓励,让孩子积极乐观地看待每一个问题,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乐观积极的好榜样。家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港湾,父母之爱永远是孩子最后的退路。

张爱敏:作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后,要注意跟进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当学生的性格、情绪突然发生变化,发现一些失去理性或怪异的行为,不时提到“死亡”“离开”“永别”“生活没意思”等词语或者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没有希望,有意回避朋友或亲人,不想和人沟通或希望独处时,我们务必要做好安抚工作。

前几天,我遇到一个欲轻生的小姑娘,给我写了封很长的信,描述了她在学校的种种不如意,她向我表示想转学,甚至想过割腕。她说,每想起妈妈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接送自己,自己却以糟糕的成绩来回报,就不能自已……小姑娘说自己好像抑郁了,好想摆脱一切烦恼。

王素青:是吗?如果我们认为自杀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应让人守护着,确保其安全,然后再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措施。

张爱敏:是啊。那天,这封信让我震惊,也告诫我自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给孩子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首先感谢她对老师的信任,并描述了她身上种种的优点、长处,转述了班级师生对她的赞誉。我告诉她转学也未尝不可,同时帮她分析了转学后的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她考虑能否自行解决。最后,请她权衡利弊,无论做何种选择,老师都支持她。

王素青:是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多疑、易冲动,善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作为班主任,在沟通时,一定要用同理心,实施“共情教育”,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尊重,特别是感受到安全感。

张爱敏:2016年,我还救下一个坐在教学楼三楼走廊护栏上的一个七年级学生。因为受到老师批评、同学的嘲笑,她放学后突然跑向三楼,坐在护栏上,任凭班主任怎么喊都不下来。由于我教她们班的心理健康课,校长给我打电话,让我过来劝阻。当时,也没多想,我小心翼翼地上了三楼,并站在不远处与她聊天,然后我慢慢地靠近她,一把把她抱了下来。回到家,躺在床上,我失眠了,突然有点后怕。第二天,我又约见了她的父母和科任老师,做了进一步的沟通。

教育要时刻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王素青:由此可见,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设立学生心理辅导机构,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予以有效辅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平时,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开展生命教育,能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张爱敏:拯救孩子脆弱的心灵,唯有家庭、社会、学校三方一起努力,产生教育合力的叠加效应,学生才能坚定不移、大步向前,更好地发展自己。期待我们的教育在统筹配合、优化运作下,能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教育时报2018-12-11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初中Scratch编程课程实施与研究 文章下载

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初中Scratch编程课程实施与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成为21世纪的核心技能。初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实施Scratch编程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逻辑思维、创新能力,整体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对区级课题“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初中信息科技‘Scratch编程’课程实施与研究”的成果与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对学生计算思维与编程能力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成为21世纪的核心技能。2013年底,美国非营利性组织 Code.org发起“编程一小时”倡议和活动,旨在让学生们不再认为编程是一件神秘并且遥不可及的事情,任何人都能从基础学起。但以往初中课堂一直缺少一款适合的编程软件,而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Scratch软件通过积木式指令让学生有机会去思考、表达、创新,成为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训练的有效载体,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模块化编程软件。

2.探索通过课程实施整体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

初中信息科技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2014年起,上海市普陀区就对教师开展了相关培训,而在2017年新版《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下称《教学基本要求》)中,已经明确写入了以Scratch为实施平台,让学生体验人机交互与编程。通过课题,可以不断丰富Scratch教学内容、收集案例、积累资源,拓展课程实施的内涵,同时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情况,提炼不同类型的教学建议,整体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概念界定

1.Scratch

Scratch是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开发的一款面向儿童的可视化编程工具。通过让孩子们创建游戏、视频和音乐,教会他们一些编程基本概念。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通过拖拽的方式即可轻轻松松地学会编程。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2006年3月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提出的。它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反映了计算的根本问题,即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思维、Scratch编程等方面的专著、论文等进行查阅分析,了解相关的研究经验成果和前沿动态;通过对各种Scratch教材中的活动、案例等进行深入解读、分析与改进,形成对研究有价值的指导和借鉴。

2.行动研究法

根据制订的研究计划,在本区4所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活动中开展实践探索和反思,形成一批Scratch教学课例集(教学设计、教案、实录、反思)和学生作品集。在实践中积累课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改进方法、总结经验,丰富初中年段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内容。

3.调查研究法

设计调查问卷和评价量表,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将抽象的计算思维能力转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一些指标,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教师和学生开展访谈,了解学习Scratch编程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分析Scratch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产生的效果,并修改完善评价量表。

四、实施过程与策略

1.基地学校落实重点目标与区域整体推进相结合

根据前期文献研究,综合得出与Scratch紧密相关的关键字。截至2017年12月,前三位依次为:Scratch+游戏,共25篇;Scratch+计算思维,共19篇;Scratch+STEM(含STEAM),共12篇。

课题组的4所基地学校根据参与教师的研究特长,从这些关键字中提取、确定个人的研究方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

4所基地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分工如下表所示。

同时,将Scratch教学内容扩展到近20所初中,通过信息科技课中的新技术探究以及拓展性课程开展了面上的实践。

通过点上课题基地学校重点突破、面上区域整体探索的形式,区内近50%的初中开展了Scratch编程教学,实施的途径主要有单独设立Scratch拓展课、在信息科技的新技术体验模块中实施和通过兴趣小组及社团以参加相关竞赛带动。

2017年12月发布的《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正式增加了“人机交互”的相关内容,通过让学生使用Scratch编程实现和体验人机交互程序,而2018年的初中信息科技学业考试也正式将Scratch纳入了考核内容。课题组的实践为区内各校开展Scratch编程教学,打好对接《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做好了准备。从对学业考试中涉及Scratch的两道试题的分析来看,实施了Scratch教学的学校整体比未开展的学校得分率高21.4%。

2.游戏主题让学生体验从“玩家”到“设计师”的转变

游戏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以游戏为例开展Scratch编程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体验从“玩家”到“设计者”的转变。课题组在硬件条件较好的江宁学校运用PicoBoard、WeDo套件、传感器等开展了研究。

在实践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三个游戏《超级马里奥》《不要停!八分音符酱》《王者荣耀》,分别设计了“超级马里奥——用滑杆控制角色移动”“不要停!八分音符酱之声音传感器应用”“王者荣耀之光线传感器初体验”三个项目活动,将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过的游戏相结合,通过滑杆、声音、光线三种传感器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布置任务自主制作游戏来引导学生进行“玩家”到“设计者”的角色转换,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认知内驱力,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传感器在Scratch编程中的作用。

课题组发现,由于学生编写的程序都是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因而减少了设计游戏内容、规则、人物等众多环节,能够快速切入编程学习的主题;而从参考游戏范例、修改范例再到对范例进行再设计、再创新,有效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克服了学习编程的畏难情绪,逐步掌握编程技能。学生了解了原来自己热衷的游戏也是通过编程实现的,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编程的热情,同时迷恋游戏的情况也有所减少。

3.以问卷星为平台,开发单元网络学习支架

模型化是计算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也是建立学习方法模型的一种途径。同时,由于信息科技课程课时有限,使用网络平台也势在必行,课题组在延河中学开展了基于问卷星的Scratch网络学习支架的实践。

课题组将每个单元设计为学习资源、3e学习单、作业提交三部分。其中学习资源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支架,包括微课、微视频等。教师在课前可以制作微课或微视频,发布到平台上,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或者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学习资源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3e学习单分别是课前预学单、课中探索单和达成自测单,包括学习目标、任务操作要求、在线练习、自我测试、评价反馈等功能。直接让学生利用Scratch去编程实现还是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将每个程序的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易于解决和实现的小任务,让学生通过问卷星中的关联逻辑功能查看学习任务,并按照学习任务的要求层层递进完成任务。此外,一般还会在3e学习单中设计1~2道测试题,通过平台的统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姓名、答题正确率、答题时间和答题的具体结果。而在课后则让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业,并完成对课程以及自身学习情况的评价量表,通过多元化过程性评价,锻炼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

4.通过不同方式,测评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效果

对学生计算思维提升情况的评价一直是研究的难点,课题组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王旭卿教授将计算思维分为计算概念、计算实践、计算观念的建议,以铜川学校为实践基地,通过测评题、任务型作品和开放型作品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测评。

计算思维评测题以主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将计算思维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能力,包括前测题和后测题两个部分。测试均为百分制,分析Scratch编程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作用。评测后发现,学生计算思维后测题的正确率相比前测题的正确率明显提升,即Scratch创意编程的学习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帮助。

任务型项目活动作品需要学生完成限定内容的程序作品。教师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分别给予作品“优秀”“良好”“需努力”三种等第的评价,最终统计出全部作品评价等第结果,并对其统计分析完成评测综述。课题组发现,学生的学习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学习内容虽然简单,但由于学生并不理解计算思维,评测结果中“良好”居多;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逐渐理解适应了计算思维的学习,“良好”逐渐转化成“优秀”;而随着程序学习中较难的链表、循环等内容的出现,学习又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学生“优秀”率下降;而后在整个编程体系逐渐完善之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逐渐内化,并逐渐习惯了计算思维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于是“良好”又再次大量转化成“优秀”。但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存在着“掉队”的学生逐渐增多等情况。

开放型项目活动作品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自选内容的程序作品。除了包含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各项表现以及项目资料各项指标的自评、互评、师评外,还包含项目程序的单独评测。项目程序的评测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程序的完整性,从游戏初始化判断、角色对话、人机交互、角色交互、计分机制、游戏结束判断这6个方面进行评测;另一方面是教师针对每个程序的个性化点评。这个评测标准本着开放的原则进行,主要从学生的程序作品中捕捉其思维动向,以发现其计算思维能力的成长。课题组发现,学生经过学习,其计算思维、编程能力均有一定提升,但也存在学生对程序效果的预期过高等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Scratch编程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研究,各基地学校学生对Scratch编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与不开展Scratch教学的学生相比有所提升。

(2)各基地学校对教学内容与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推进了课程的实施。通过建立在线自主学习平台、开发基于游戏的程序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习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中信息科技课时少、内容多的困境。后续将对各基地校形成的优秀课例、教学资源、学习平台进行梳理,配合课题形成的教学资源、平台共享给区内各学校,为后续信息科技人机交互内容的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

(3)对初中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也不仅仅局限于Scratch等模块化编程软件。在信息科技的项目学习过程中,通过项目活动任务要求的布置、明晰,对工作步骤的优化,其实也体现了计算思维中的抽象、建模的核心。

2.建议

(1)编程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编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后续将思考如何超越传统的编程教育,将编程、计算思维与工程思维进行结合,通过跨学科、STEM的方式从信息科技学科的计算思维培养拓展到生活中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管课题组验证了Scratch编程教育对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有一定帮助,但由于课题仅开展了两年时间,仅对学习了一年的学生进行了测量,因此后续还要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来综合评估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实际效果。

(3)随着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出台,初中也需要在目前模块化编程的基础上,开展人工智能编程语言Python

网易2018-12-1

 

 

让孩子飞向远方——记桃源一中办学育人实践 文章下载

让孩子飞向远方——记桃源一中办学育人实践

“孩子是未来,学校要做的,就是让孩子腾飞,飞向自己的远方。”12月3日,记者走进桃源县一中(简称“桃源一中”),校长燕立国说。

强身健体,才能赢得人生长跑

桃源一中坐落于县城西南部,自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创建,至今已有111年的历史。走进校园,楼舍巍然,苍翠互映,灯箱诗墙,书香氤氲……

上午10时,正值大课间时间,跑操让安静的校园生机勃勃,能量满满。“孩子正值生长发育关键期,有健康体魄,才能赢得人生长跑。”校长燕立国说。学校坚持“两课两操两活动”,即使是高三,每周两节体育课,每学期一次运动会,都不曾落下。2017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中午12时20分,走进食堂,多个窗口前都排起了长队。窗口上标注着5元区、8元区、10元区等,供应着荤素搭配的不同套餐。一位学生从食堂大师傅手中接过满满一大碗5元餐,冒着热气的米饭上,盖着粉蒸肉、筒子骨萝卜汤和清炒大白菜。

桃源一中是县级中学,不少孩子来自农村,家境不宽裕。 “5元餐的价格,11年没变。因为我们想,最困难的孩子,也要让他吃饱、吃好。”桃源一中副校长邵华文说,学校食堂坚持保本不盈利原则,今年上半年因肉价大幅下跌食堂有了利润,学校决定全部返还给学生,给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每位学生充值100元。

“有一天早上我早操前打了一碗粉,不小心跌了一跤全洒了,没想到等我跑完早操回来,食堂的爷爷不仅给我洗干净了碗,还给我做了一碗新的等我回来吃。”高二学生宋家沅回忆起这件事情,至今还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在食堂二层,一面墙贴满了学生留言。“桃源一中的食堂是最有人情味的食堂”“每次把碗交到你们手上的那一刻,觉得自己超级幸福”……

“一个好学校,首先要让学生吃得好。”燕立国坚信,一道好菜,不仅能温暖学生的胃,也能温暖学生的心。

生本课堂,让学生思考认识世界

操场和食堂,让孩子们积蓄了腾飞的身体能量;而课堂,让孩子们获得了腾飞的精神力量。

走进高一1818班的地理课堂,同学们正三五成组,热烈讨论不同纬度下风向的变化,然后推举代表上台阐释结论。45分钟的课堂,老师刘美桃更像一个乐队指挥,引导学生思考、演练、表达、归纳。“上课完全不可能走神,只觉得一节课上得好快。”陈冠儒同学说。

这样的课堂在桃源一中有规范的校本表达:“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把思维权、演练权、表达权、归纳总结权下放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老师快乐教,学生快乐学,向课堂要效益,才能够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在教职工大会上,燕立国如此说。

针对部分老师太拼的状况,学校规定老师一不加班加点,二不乱印资料,三不搞题海战术。晚上10时5分,熄灯铃响,寝室按时熄灯,不允许熬夜。“牺牲学生健康得来的高分,没有意义。” 燕立国说。

课堂还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一个阵地。

班主任冯国华每次的班会课上,都会选取一个爱国主题,《不问西东》上映后,他自己剪辑播放相关片段,激起学生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他的班上,先后有3名学生考上了飞行员。

语文老师张晖湘,利用课前5分钟鼓励学生就时事轮流演讲,开展公民教育。有一次学生讲了中兴事件,她发出“中国自主研发芯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谁来承担?”之问,好几个同学立刻站起来“我来承担”,其中田乐径今年就报考了北京科技大学的电子专业,以实际践行自己的承诺。

情感教育,伴随影响孩子的一生

教育是通过心与心的碰撞、通过平等的交流而达到的。在桃源一中, “情感教育”是推动学生腾飞的另一个动力。

“其实很多学生的问题不是学习造成的,而是源自情感缺失。”燕立国要求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绝对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情感、家庭、生活,综合找出孩子的问题根源。

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肖程老师,有学生傅诗易沉迷于网游,甚至有了弃学的念头。肖程了解到他父母长期在外经商,家境虽好但无人陪伴,于是充当起“临时家长”,每天早上来到寝室叫他起床,陪他晨跑督促他学习,假期就把他接到自己家,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关心调教,“帮助他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他跟我说,学习其实也蛮有味的,后来就越来越努力了。”后来,傅诗易考上了长春建筑学院。

在桃源县一中,比起优等生,后进生的待遇更加“高人一等”,享有“谈话优先、座位优先、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的四个优先权。

1703班学生黄柔斌从一所农村学校考进桃源一中,一开始成绩名列班级倒数几名,班主任朱程楠找她谈话:“学习要讲究方法,预习复习都很重要,不懂的就来问我。”在老师帮助下,她不仅成绩进步,还担任了学生会干部;

谢沛珊父亲早逝,妈妈改嫁,跟着舅舅生活的她曾一度要辍学,班主任彭迪斌到处给她筹学费,后来她发愤读书,以661分的高分考上了武汉大学;

周杨同学高三前成绩一直名列班上倒数几名,但罗勇华老师从没放弃他,每一次考试后都跟他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学习方法,高三后他进步神速,后来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

……

这样暖心又令人振奋的故事,每天都在校园里发生,悄然改变着一些人。

华声在线2018-12-7

 

 

国学经典教育的师资困境及破解思路 文章下载

国学经典教育的师资困境及破解思路

师者以至道为本源而创作经典,并以载道之经典自学而教人,最终完成对至道的彰明与传递。显见,在这一逻辑线路中,师者仍是其中的枢纽环节。

国学经典教育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诸多优秀传统,同时,也由于各种难以避免的原因,衍生出种种弊病与缺憾。就当今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而言,也还面临着诸如内容、方法与师资等一系列困境有待应对和破解。这其中,师资困境又最为关要和棘手,其对国学经典教育的整体困境具有枢要性影响。毋庸讳言,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国学经典教育的发展之路都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困境的产生、应对和破解,既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对此,我们仍需保持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努力攻关克难,不断推动国学经典教育以更加有力的步伐迈向前进。

一、师资困境对国学经典教育整体困境的枢要性影响

当前,国学经典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具体来说,有三种困境是最为基本的,分别关涉到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师资等方面,而师资困境又是其中的枢要所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能否有效应对和破解师资困境,不仅关系到内容与方法困境的解困与否,同时也决定着国学经典教育整体发展结果的成败。这里,倘若我们对三种困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做一梳理,便可清晰窥见师资困境相对其他困境而言,其所具枢要性影响更加明显。

首先,就国学经典教育的内容困境而言,其主要表现为因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在储量和体量上的超级丰富与巨大,以及在传承和变化上的极为悠久与多端,而造成的在国学经典教育过程中,难以对内容选择适度精当与适合到位的困境。而要破解这一困境,显然是不能依靠内容本身的自动变化和调整来达成的。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乃在于,能否有谙熟经典和博古通今的教师,做成在浩如烟海的经典宝库中披沙拣金的工作。而且,教师在所选国学经典教育内容上不仅要能选出精华和精粹,还要能选得适度和适合,这就绝非一般专业水准的教师所能承担和完成的了。因此,这也就在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困境的破解上对来自于师资专业支撑的力度和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言之,倘若没有师资困境的有效破解,显然也就会对内容困境的真正破解造成非常直接和深入的不利影响。

其次,就国学经典教育的方法困境而言,则主要表现为在传统社会得以普遍使用的诵读法、践履法和示范法等国学经典教育多元方法,与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学生在身心特点、教育影响、生活情境、知识储备以及人生阅历等相关因素之间的错位与不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国学经典教育方法困境的形成,其根由并非只在于方法本身,更在于方法使用时所面对的时代、社会和人的具体差异。然而,正所谓教无定法,运用之妙,在乎其人。如上之因时代、社会和人的具体差异而造成的国学经典教育方法运用上的困境,实质上是可以基于教师在方法运用过程中的妙思睿智和灵活变通,来加以因势利导和因人制宜而消弭于无形的。这也就说明了,归根结底,教师才是国学经典教育方法运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所在。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唯有师资困境先行得到有效破解,也才能实现对国学经典教育方法困境的根本破解。

最后,还需指明的一点即是,关于师资困境对当下国学经典教育整体困境所具枢要性影响的解析和体认,不仅是基于国学经典教育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势而作出的理性考衡,同时也是对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经师道合一的国学经典教育传统在逻辑理路上的交相呼应。南朝刘勰曾指出:“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文心雕龙·原道》)又言:“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文心雕龙·宗经》)北宋周敦颐也提出了类似主张:“文所以载道也。……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通书·文辞》)在国学经典教育的传统语境中,经典、师者与至道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统一的本质关联。师者以至道为本源而创作经典,并以载道之经典自学而教人,最终完成对至道的彰明与传递。显见,在这一逻辑线路中,师者仍是其中的枢纽环节。经典、师者与至道三者之间能否形成和谐统一的本质关联,主要还是取决于师者的作用和表现。因此,若从国学经典教育的如上传统来审视的话,将师资问题作为当下国学经典教育发展问题的枢要所在,从逻辑理路上也是与之交相呼应的。

二、国学经典教育师资困境及其破解思路

毋庸置疑,正是由于师资困境对国学经典教育整体困境所独具的枢要性影响,才使得我们在考虑国学经典教育发展困境问题时,也就必然地将师资困境作为首要课题来加以重点对待了。那么,就当前来看,国学经典教育的师资困境主要又有哪些表现呢?对此,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国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机制困境及破解思路

当前国学经典教育师资困境的首要表现即是国学教师职前培养机制的先天不足。作为从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专门教师,国学教师本应具有名正言顺和顺理成章的学科出身和专业身份,但当下的实际情形则不然,国学教师在学科出身和专业身份上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归类无门和边界不明状况。

尽管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在内的十余所国内著名高校已然设立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院,并在本科和研究生程度上创办了国学专业,大力培养国学专业人才。但从教育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我国现行的从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学科体系中,正式的国学学科体系的设立,实际上仍是尚付阙如的。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在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接受过国学专业教育,并在毕业后到中小学校担任了国学教师的,其所取得的学位仍然不是国学学位,而是诸如文学、历史学或哲学等其他相关学位。因此,基于这一学科出身归类无门和专业身份边界不明事实的存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中小学校的绝大多数国学教师是不能称之为国学学科的专业教师的。这一职前培养机制上的先天不足情形的存在,也使得中小学国学教师不得不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之中,其国学经典教育工作的开展自然也就受到了相当程度的不利影响。

破解如上困境的办法和途径,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是否设立国学学科这一源头问题上作出回应和解答。关于这个问题,赞成与反对的声音都有存在,呈现出一派众说纷纭的现状。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即是,不管大家的意见如何不一和各在其理,只要我们需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并且需要将这一工作作为一种常态性工作持续地做下去的话,那么国学,就应像中小学教育中的其他学科专业一样,也当获得其名正言顺的学科出身和和顺理成章的专业身份。这样做,既是契合学科法则和专业原理的,也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当然,即便是真的要设立国学学科了,也还是要在广泛合议、反复论证和长期试验等综合元素有机整合的样态下小心推进的。比如,哪些院校可以开设国学院系?哪些学生可以就读国学专业?国学专业的学生应如何来培养,其就业出路何在?作为中小学国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模式和方案应如何设计,具体的培养活动又当如何展开?等等。凡此种种问题即便是在国学学科得以设立的前提下,也还是均须进行全新细致和全面深入的思考与应答的。可以说,从设立国学学科的角度着眼来破解国学教师职前培养机制先天不足的困境,乃是一项艰巨耗时而又牵涉甚广的系统工程,绝非唾手可成和一蹴而就的。

(二)国学教师的职后发展困境及破解思路

除职前培养机制的先天不足外,国学教师的职后发展也受到一系列不利状况的困扰,尚需不断克服和改善。

第一,目前中小学校开设的国学课程,基本上是以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为主,与那些和考试选拔息息相关的核心课程相比较而言,国学课程的地位普遍不高。这种状况的存在,也就直接削弱了大多数国学教师在学校整体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中的受重视程度,使得他们的在职培训工作基本处于关切不够和无序松散的状态之中。

显见,这一困境的造成,实质上还是由国学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决定的。国学课程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提高了,国学教师的受重视程度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而其在职培训状况的改善也才真正能够落地生根,并最终得以开花结果。当然,从更根本的层面来看,这个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当下的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模式和制度是紧密相关的。可以说,只有当国学对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价值和作用,能够真正提升到足以影响到原有模式和制度不得不加以改革的程度,才能从根源上彻底破解这一困境。

第二,在当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具体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成效不佳状况,这种状况主要是由国学教师的量之不足与质之不高所造成的。当前,中小学校的专职国学教师数量很少,而由正宗国学专业科班出身的专职国学教师数量则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国学教师均是由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教师兼任的,这也就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均对国学教师的教学成效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我们知道,与一般情形上的文史哲相关学科相比,国学学科还是有其自身相对独特的学科特质和专业要求的,其所涵盖的学科领域和专业范畴也并非单一的相关学科所能比拟的。因此,没有经受过长期深入的国学学科和专业的专门学术训练,是很难完全胜任国学经典教育的教学工作任务的。

破解如上困境的关键,一方面需要从国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源头上加以逐步改善,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增强国学教师在中小学教师整体队伍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需大力提高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的学科标准和专业要求。当然,不难推测的是,能够将如上改进措施落实到位,做出成效来实质上还是很不容易的,其所牵涉到的不仅仅是国学经典教学活动这一具体层面的问题,还包括国学教师培养制度和专业发展模式等更深层面的问题,需要统筹兼顾和系统调整,解决起来也就绝非易事了。

第三,当今中小学国学教师职后发展所遭遇到的另一困境,即是教师业绩评价受到功利至上取向的不利影响。众所周知,我们当今所处的是一个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全球化时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应用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接纳,人们一旦掌握了这些学科、知识与技能,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就可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安身立足。受此影响,社会大众对于中小学教师业绩的评价,也往往是基于一种功利至上的立场和取向出发,追求“短平快”式功利价值的获取和实现。一旦教师工作难以与这一立场和取向相契合,那么,其业绩的评价也将陷入被降格以待的窘境。

就国学教师的业绩评价而言,其价值取向和实效性的体现恰恰是与“短平快”式的功利至上的取向不相一致的,国学教师凭借经典教育的方式,所致力于完成的价值取向,不在单纯为了获取现实功利,而更在于学生人格状态与精神风貌的美化与升华,诚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而这一价值取向的实现,也注定不会是短时之功,乃是需要长久之力的。杜维明先生曾讲道:“我们现在所看的经典,不管是儒家的还是两希文明的,都是智慧之书。为什么一般来讲年纪比较大的人比较有智慧?因为智慧要经过积累,要经过经验,要经过体悟,要经过体知,这都需要时间。”[2]质而言之,国学经典原本就是历史长河经久沉淀的智慧产物,国学教师本身对于经典的透解和传授,也是在其人生阅历的长期累积和人生体悟的不断增长中达成的,而学生接受国学经典教育的效验,也主要是在其生命成长的漫长过程中,基于其对人的终极存在价值的发掘以及人的完满发展结果的获得而得以体现的。因此,在对国学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价时,应摒弃虚浮短视的功利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场,依循国学经典教育的特有运行规律,努力保持渊深静默的心态和持久不懈的耐性,切实做到既中正公允而又不失实效。

中国德育2018-12-6

 

 

让更多教育家从大地里“长”出来 文章下载

让更多教育家从大地里“长”出来

相信教师的潜力,就是相信种子的力量。不要让“名师”成为揠苗助长的无根基速成品,不要让设计出的“教育家”成为转瞬即逝的昙花,必须回归培养优秀教师、教育家的逻辑起点和路径:深沉的爱、广博的土壤和自由的空间。

让更多教育家从大地里“长”出来

陈连林

陈连林,现任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党支部书记,特级教师。曾任北京中学副校长、朝阳区豆各庄中学校长。

“孩子,你再不好好学习就送你到豆各庄中学读书去。”

前些年,说这些话的家长对学校的印象已经习以为常,孩子们听到这些话也见怪不怪。

但这些话传到我的耳朵里时,内心掠过一丝酸楚,更多的是不甘。后来,我从北京中学副校长的职位离开,到朝阳区豆各庄中学做校长。短短两年时间里,这所在人们心中的薄弱校成为“北京市教改领军学校”“北京市传统文化实验学校”“朝阳区中考质量优秀校”。而且,学校有30多位教师竟然拥有1个国家课题、7个北京市立项课题和多个区级立项课题。

到底是哪些“奇招”“妙招”改变了这所学校的生态?重塑了这所学校的形象?

其实,一切都要回归到“本”、回归到“源”上。既然豆各庄中学的学生家长基本上是外来务工人员,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教育中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尊严,这比给学生什么稀罕资源都重要得多。由此,我开启了“田园学校”的办学旅程:用优美的晨诵开启每一周的校园生活,用每天阅读名著半小时种植美好的“种子”,用田园课程促进内涵发展,用丰富活动营造自由发展的肥沃土壤。因为学校为孩子们创造了生命舒展的田园,所以他们心存光亮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我心里,教育就是一份良心活,“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我总是对师生们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教师,在我眼里就是散布在每所学校的种子,生长于中国大地,栖息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相信教师的潜力,就是相信种子的力量,要相信他们最终会成为大自然的独特风景,成为有个性的优秀教师。

作为校长,应该为教师提供广博而自由的成长土壤,使教师充分汲取养料,人人尽展其才,向着优秀和卓越的方向迈进,乃至于成为群星璀璨的教育家,这是学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承担的使命之一。

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共产党宣言》所昭示的“初心”。马克思说,未来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只有在那里,“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在教师培养中,我们只有致敬广博而自由的大地,尊重教师的个性,秉持全面发展理念,营造适合教师自由呼吸的土壤,才能使优秀教师涌现出来,为教育家的“顺产”奠定厚实基础。

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教师培养,出台了许多“名师工程”“教育家工程”等,这些举措对推动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何不让“名师”成为揠苗助长的无根基速成品,不让设计出的“教育家”成为转瞬即逝的昙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换言之,我们涌现出的名师和教育家,应该是从大地里自然“长”出来的,而不是“人造”出来的。陶行知、夏丏尊、晏阳初等穿越历史时空的真正教育家,是自己从大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打造出的供人围观、汲汲于浮名实利的赝品。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培养优秀教师、教育家的逻辑起点和路径是一样的:深沉的爱、广博的土壤和自由的空间。

让教师成为有“文化之根”的中国人

站立在中国大地上的教师,要有深沉的爱,需要熟悉自己脚下土地的属性和文化之根;儒释道等众多的流派汇聚成泱泱中华文化之河,在这其中强调“担当和责任”的入世精神,应该成为教师和有志于成为教育家的优秀教师的人格支撑。教师工作的繁重和琐碎、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家长素质的参差不齐和社会环境对教育的高期待等种种因素,使得教师职业不是风花雪月般的娇贵,而需要面对真实的、矛盾的现实生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强调的爱岗敬业,除了职业规范的约束外,如何让教师真正从内心认同、喜爱自己的职业,对于职业有生命的敬畏,而不是一味用外在的制度和纪律来规训,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冰冷枯燥的灌输说教是无力的,学校要从“立人、立德、立功、立言”角度,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讲习班”,引领教师学习儒家的担当精神,让教师生命在平凡岗位上发光,让每个教师成为热爱本职工作的闪亮星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教师来说,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中寻找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进而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环境,是立命之本。

教师需要内心安宁、心境平和,拥有立足本职工作的“温和而坚定”的韧性,需要不抱怨和执着投入的坚守。这难道不是沐浴文化之光、“素其位而行”的崇高吗?

教师如果没有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仅仅是有高学问、高学历和高名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学生又有何益?

让教师成为有“文化之根”的中国人,热爱民族文化和脚下的土地,是应有之义。正如诗人艾青所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培植教师主体实践的自由土壤

每位教师是学校的生命主体,也是自我生命的主体;尊重教师的生命个性和教育实践的自主权,是教师个性化成长的前提。不可否认,一些学校和校长从教师成长的角度“用心良苦”地包办代替,实在有违作为“个体自由人”的成长规律。我们倡导教师的教育生命叙事,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因为它契合教师的内在生命需求,所以每个教育故事都不一样,呈现了异彩纷呈的“百花齐放”之势。从教育定位来说,教师中有擅长班主任工作的,有喜欢从事学科教学的;即便是班主任工作,有人喜欢与学生谈心解开疙瘩,有人善于与家长沟通解决困难。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有的教师喜欢课堂教学,有的教师沉浸在课程实践中;即便是课堂教学,有人采取活动式,有人采用谈话式。再从教师的成长喜好来说,有的注重实践,有的注重反思。学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而不是用“统一的模板进行塑造”,最后展现校长心目中“预设”的那个好教师的“框架”。学校不是校长的“私货”,而是全体教师的“民主社会”。

尊重教师的生命主体性,倡导教师自觉、自主和自治,每位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职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最终绽放属于自己的灿烂。

对于教师成长还要有等待之心,不是三年一个“骨干”、五年一个“带头人”的急功近利。真正的好教师和教育家,需要“静养”,需要有“教师,你慢慢来”的从容心态,而不是通过杀鸡取卵的“政绩工程”得以实现。

营造整体育人的发展空间

学校是一个立德树人、互相联系的整体,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建立一个整体概念,类似于“全人教育”的理念。这样,教师才能把学科教学放置在学校教育的“背景”观照下;否则,教师的眼光停留于学科本位的“狭隘和狭窄”,无法拥有教育家的广阔视野和胸襟。许多年前,有一位学者曾经说:“今天的儿童发展正在遭遇过早地被技术化的危险。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曾经说“我在努力寻求一种不是以孤立和封闭的方式来把握对象,而是通过联系背景和综观全体来把握对象的认识方法。”我们如何实现教师的成长发展?一是鼓励教师进行“微课程”、课程整合开发。教师具备宏观的课程视角,在课程的开发中必然牵涉到相关学科,比如语文与历史、地理学科的联系,数学与物理、化学、科技学科的联系等。二是在学生活动中培养教师的整体设计能力。每一次学生活动,不是单纯的游玩或者写活动感受的单一化形式,而是让不同的相关学科教师参与其中,挖掘潜在的学科特质,然后进行联动的综合设计。这样,一次学生活动就成为一次课程整合的研究和融合不同课程的生命体验旅程。

埃德加·莫兰还曾说过,“必须把信息和资料放置在它们的背景中,以使它们获得意义。这句话表达的就是整体育人的思想,这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它超越了割裂的、机械的碎片化教学,让教师收获了圆满完整。

养护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实验土壤

学校虽然是一个“小社会”,但因为有“学”在其中,学生的学习成长是重要职责。身在其中的教师也需要把“学”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保持教师“学”的活力,学校才能发挥探索性的、面向未来的先锋引领作用。如果学校暮气沉沉,很难想象社会具有知识更新的创新活力。教师是广博的阅读者: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可以给我们启发,教师不要像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而应有博学、融通、跨界和穿越的视野与能力。凡是学科金字塔尖的人物,诸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无不是人文底蕴深厚、厚积薄发型的人物。教师是学术的探索者:在教育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将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在关注实践中寻找破解问题的方法,并将实践过程记录下来;教师是“教育实践的感性实录”“教育实践的理性研究者”……我思故我在,思考、记录和研究,这些教育实践都能促进教师的成长。中小学教师从事的学术研究,不是故纸堆里散发着霉味的学究行为,而是存在于鲜活实践的实验探索。

总之,敬畏民族的文化和脚下的大地,弘扬教师的个性和尊重教师的创造,教师在自我成长的路途中,一定会获得自由而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我国也才会真正涌现一批有思想、有创新、有个性的教育家。

中国教师报2018-11-28

 

 

立德树人结硕果 德育之花满三湘 文章下载

立德树人结硕果 德育之花满三湘

背着小伙伴上学的何芹娇、带着全家上大学的向日葵女孩何平、用法律武器保护弱者的斗士彭月丹、身患重疾仍勇攀科研高峰的农家子弟邹勇松……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道德模范和美德标兵,似一座座精神丰碑,焕发出无声的感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激发起每个三湘儿女心中的道德力量。

过去40年,是湖南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40年,立德树人取得突出成效。让我们跟随记者的笔触,重新走近那些身边的好人,重温那些感人的故事,正是他们,筑牢了国家思想道德基础,托起了民族精神的脊梁。

邹勇松:世界以痛吻我

我要报之以歌

邹勇松是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15级研究生,出身贫寒的他自幼患有肾炎。2018年3月21日,邹勇松拿到了中国专利局颁发的新型专利授权通知书:“共享打印机”。近两年,他申请授权的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已达6项。

自2017年6月手术以来,邹勇松在没有亲人陪护的情况下,每天给自己做4次透析,至今已1000余次。

住院期间,邹勇松坚持用手机写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申请材料。他专注于各种发明,2016年3月申请的专利——“一种紧急救助处理办法”,如有人受伤需要救治,系统会根据用户位置信息,将周边医院由近及远进行排序,求助者可联系意向医院前来救援。

“共享打印机”的构想源自微信照片打印机。手术后20多天邹勇松回到出租屋休养,他的“共享打印机”创意文本已经成型。这个发明可以克服传统打印的弊端,邹勇松说:“用户只需在网站上注册一个账号,将要打印的文件上传,点击系统生成二维码,保存在手机里,然后对准打印机上的二维码扫码口,就可打印出文件了。”

2017年8月,邹勇松提交了“共享打印机”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申请;9月,提交“激光雷达自建实时地图软件”“自动打印机软件”等3项软件著作权。

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读本科时,邹勇松每逢周末都会去邮局为山区孩童寄送文具、衣服;在长沙理工大学读研期间将科研与关注民生结合:看到新闻里有救护车因交通堵塞没能及时赶到现场,导致病人去世,他便创制出“一种紧急救助方法”的发明专利。

2018年11月30日,“中国好人”、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邹勇松换肾手术成功,开启了重生之旅。

“泰戈尔有句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我把它记在了本子上。不过做了一处改动,把‘要我’变成了‘我要’——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邹勇松说。

何芹娇:漫漫上学路 有我陪你

出生于新邵县贫困山村的贫困家庭,一两岁时被母亲抛弃,父亲多病劳动能力低下,何芹娇与同村的何颖慧有着惊人相似的幼年。何颖慧更为不幸,失去母爱的她在小儿麻痹症与肌神经萎缩的重压下艰难成长,下肢干瘦无法站立,脊柱变形体重偏轻,学习生活全靠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照料。

何颖慧与何芹娇小学就读于新邵县青山完全小学。2010年秋,该上三年级了,但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已承担不了背负何颖慧上学放学的重任。年仅9岁的何芹娇主动承担起义务背送何颖慧上学的责任,这一背就是4年。

何芹娇勇担责任、无私奉献、坚守承诺,何颖慧热爱生活、不畏困难、自强不息,她们身上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

2016年9月6日,湖南省第二届“最美孝心少年”评选结果揭晓,何芹娇获“最美孝心少年”称号。

何 平:带着全家上大学

1991年,何平出生在浏阳市澄潭江镇吾田村。她的母亲患有脑膜炎后遗症,后来发展成间歇性精神病,父亲在一次车祸后失去劳动能力,因为中风瘫痪在床,而弟弟刚出生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18岁时何平考上了湖南科技大学,她将无人照料的弟弟接到自己身边,一起吃饭一起自修。虽然有奖学金和政府补助,但为了承担爸爸看病所需的巨额医疗费,她曾同时兼职打七份工。

何平在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后,为了方便照顾父母,将他们接到了学校,带着全家一起读硕士。

在学习专业课、参加课外活动、兼职养家之余,何平还将自己节省出的钱捐献给社会。

2008年7月,何平在看报纸时,得知一个男孩因为妈妈得了重病,需要十几万元治疗,但是家庭贫困,准备辍学打工。当时何平的存折里只剩3000元钱,当她想到爸爸治病的钱都是别人捐助的,她拿出存款的一半1600元,送到了男孩家里。

在学校,她总是把好处让给别人。2011年9月班上组织评选新一学年度的贫困生补助,每年有3000元,一个班只有8个名额。何平听说共有9个同学报名,就悄悄把自己的申请表收了回来。

荣誉纷至沓来,何平陆续获得了2011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南省优秀大学生、湖南省青年五四奖章、第四届湖南省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系列荣誉。2016年1月,以何平为原型的道德素质教育电影《向日葵女孩》上映。2017年,何平担任共青团长沙市委挂职副书记,推出了“向日葵青少年思想引领计划”。

“开心又不需要花钱,为什么不开心呢?”在这个拥有向日葵般微笑的女孩看来,一切苦难都是命运的馈赠。

彭月丹:“法治中国”的追梦女孩

20出头的彭月丹已经经历了不少“惊心动魄”。

彭月丹是益阳人,11岁那年,她曾用自己弱小的身体将一个女人挡在身后,而她的面前,一个男人正挥舞板凳,即将砸向倒在地上的女人。看到忽然冲进来的小女孩,男人怔住了,手中的板凳缓缓落下。那个时候,小月丹的武器不过是稚嫩而坚毅的眼神,和“保护弱者”的单纯正义感。

在考取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后,她填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法学专业,终于提起了法律之剑。这时,彭月丹说:“要用最强大的法律武器去帮助更多人。”

在校期间,她累计为他人挽回经济损失近百万元,近百名湘潭市民受到她的法律援助,近5万人次受到她的志愿服务。

只是,在提起法律之剑的同时,她也领会到了世事的凶险。在帮别人维权的过程中,她接到过恐吓电话,警告她做事要考虑后果,不该管的事不要管;在指认小偷之后被其同伙尾随了好几条街;还有人在寝室楼下堵住她多次说要跟她“好好谈谈”。除此之外,她收到骚扰短信也数不胜数。

她创办了湖南省首家高校社区法治服务协会,带领90名成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其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助力和谐新社区”的志愿服务获批省级德育实践项目,为积极构建和谐法治社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4年年底彭月丹和伙伴们创办了湖南省首家高校社区法治服务协会。协会将学校、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紧密结合在一起,主要面向无力支付律师费用、又急需法律帮助的个人或团体依法提供法律援助,并依法组织社会活动进行公益法律服务。

“我靠为权利所做的斗争赢得别人对我的尊重。”她用自己的力量,在努力追寻着“法治中国梦”。

链接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已经形成。出台了《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展高校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建立向民办高校选派党委书记(督导专员)制度,民办高校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突出成效,大中小学党建工作基础大大夯实,党组织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立德树人取得突出成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起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持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广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道德素质明显提升,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周美玲、“野百合女孩”何芹娇、“向日葵女孩”何平、“湖南省雷锋式优秀大学生”毕明哲、“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彭月丹和“全国优秀大学生”邹勇松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校园足球在全省蓬勃发展,新建和改扩建足球场1477片。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科教新报2018-12-12

 

 

传统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 文章下载

传统文化在校本课程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中华传统文化现已被国内部分学校重视并利用,其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价值

(一)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各地独特的地方文化,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和艺术技艺,但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当下,其内在意蕴、表现状态、传承情况都逐渐被边缘化。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关注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和开发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构建相关校本课程,使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感受家乡文化的内涵。此外,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增强情感共鸣,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体验。

(二)丰富的教育价值

1. 审美教育的功能

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千百年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了丰富的美,适应各个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美化着人民大众的生活。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之美,从而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美化,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力、鉴赏力,继而促使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规律,发挥创造力。

2. 发展完善学生的个性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各个地域都有传承的剪纸艺术,从剪纸的技艺来讲,主要是在纸上剪、刻、裁,通过“纸”这一媒介呈现剪纸者的技法和创意。我国劳动人民将生活和剪纸艺术相融合,使得剪纸艺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还有泥塑、面塑、花样面食等艺术形式都是如此。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建立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融入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之中,既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够让学生将日常生活和学校课程相联系,充分体会中国文化、形成爱国情怀。依托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不仅仅局限于校园、课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近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立”出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

为避免同质化办学,学校都应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构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建成学校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构建可以依托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如我们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之中,充分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

二、围绕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一)目标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设置课程的总目标。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其根本目的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为了使课程的框架更明晰,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操作,还应将课程总目标分解为几个相关联的分目标。对于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而言,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应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及相关非遗技艺,从而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过程与方法上,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掌握基本的传统文化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小小“民间艺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并为祖国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课程实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关注,防止课程在实施中出现偏差。

1. 注意学科课程相融合。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在实施过程中可与其他学科课程相融合,相互弥补,从而实现课程突破。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和美术、音乐、历史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2. 教师对“传统文化”应有明确的认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必须对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应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巧。此外,教师也必须对传统文化产生真正的认同。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好动是小学阶段儿童的特性,因此,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十分符合小学儿童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专门技艺,防止“传统文化”在实施中成为一个空壳,另一方面要注意传统文化融合了想象和设计,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成果。

三、推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对本学区开设有“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学校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推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课程开发教师及团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导致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学校很难对这些教师进行大量的专门培训,导致“知错难改”的局面,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新型课程,其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环节可以借鉴的经验本身就比较少。其次,课程实施形式较为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滨州市现有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一般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教师教授、示范,学生听讲、模仿,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兵圣故里、渤海老区,我们这里可谓处处蕴藏着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从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传统文化的教学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势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弥补教学不足,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难以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基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其开发的目的之一在于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但在课程实施中,传承的目的往往难以落到实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十分浅显,这一方面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较为浅显有关。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人民群众生活中孕育出来的艺术之花,无论是构思、内容还是立意、取材等,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和艺术的追求与感悟。然而,目前传统文化正面临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遭遇生存危机,亟待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校本课程,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山东青年报2018-12-4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