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8年信息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中学

题目: 2018年中学工作信息第43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8-11-22

目录

更多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需用好管好 文章下载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需用好管好

基于11个省33个县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显示——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需用好管好

教育装备的配置与使用,是影响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开展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的配置和使用状况如何?到底什么样的教育装备才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真正需要的?如何帮助小规模学校提高装备使用率?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所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11个省33个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共收回有效县级问卷32份、校长问卷443份、教师问卷4216份、学生问卷4926份、家长问卷5388份。本文将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状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教育装备总体有保障但仍需抬高底部

在义务教育普及中,国家和地方对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及标准有一定的要求。但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有限,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配置不足的情况长期存在。

(一)基本教学仪器设备数量相对不再严重缺乏

校长问卷调查显示,在学科教学仪器设备中,数学、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仪器设备配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校长反映最为缺乏的学科教学仪器设备是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超过十分之一的百人以下学校表示缺乏(10.53%)。总体上,与信息化设备、办公设备和生活设施相比,基本教学仪器设备对于学校来讲不再严重缺乏。但调研发现,部分县市乡村小规模学校,数学、科学的教学仪器设备陈旧无法使用,音体美等相应的设备器材相对不足且破旧,以低成本的器材为主,主要是锣鼓、跳绳、立体几何石膏像等。

(二)在信息化设备配备方面还需加强

国家将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作为缩小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差距的重要手段。调研发现,部分发达地区或者重视信息化的县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网络覆盖率以及数字教育资源设施设备配备率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在信息化设备配备方面,乡村小规模学校仍存在以下问题:

1.两成应开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没有计算机。校长问卷调查显示,有三年级及以上年级(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百人以下学校有学生用计算机的平均生机比达到4.32∶1,远远低于百人以上学校生机比(14∶1),这说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需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有三年级及以上年级的百人以下学校,没有学生用计算机的学校比例为22.75%。对于办学条件中设施设备需求的调查,28.07%的百人以下学校反映最缺乏信息化设备。仍有接近十分之一(9.27%)的百人以下学校反映没有教师用计算机,实地调研中,我们也时常会听到教师们对专用计算机的渴求。

2.网络尚未全覆盖且数字资源相对缺乏。尽管乡村小规模学校网络连通取得了重大进展,仍有5.85%的百人以下学校未连通互联网,而这些学校的网络连通将会是艰难的“最后一公里”。已连通互联网的出口带宽不足制约了小规模学校网络在线课堂的顺利实施。校长问卷调查显示:规模大的学校互联网出口带宽要好于规模较小的学校。已连通互联网的学校中,出口带宽在10M以下(不含10M)的百人以下学校为8.18%,百人及以上学校的这一比例仅为1.90%。有近四成(38.60%)的百人以下学校表示缺乏可用的数字教育资源。

(三)图书资源配置质量亟待提高

校长调查显示,缺乏图书资源的学校比例为4.29%,百人以下学校这一比例为2.92%。部分县市实地调研发现,乡村小规模学校能提供给孩子们的图书有限,且种类单一。实地调研发现,有的学校没有配备图书室或阅览室,极少数学校有捐赠图书并在教室后面设置图书角。而有限的图书也较为陈旧,副本率高,且很多图书不适合儿童阅读。半数以上(56.9%)的教学点认为现有图书并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调查分析显示,教学点或村小中,希望增加图书类别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68.22%。

(四)教师办公设备配置需求强烈

调查显示,办公设备是校长们认为除信息化设备之外的最缺乏的设施设备,22.81%的百人以下学校表示最缺乏办公设备。实地调研发现,部分教师反映备课用的电脑老化,是学生用机淘汰下来的,运行很慢且常出故障。一些学校没有打印机和复印机,或者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学习和考试资料的复印需求。教师的办公电话配备不足,特别是有寄宿生的小规模学校,教师要经常用自己的手机来联系家长或给学生用。在学校办公设备需求方面,除照相机外,对各类设备有需求的学校比例都在一半以上,其中有72.71%的学校表示需要配置摄像机,59.59%的学校表示需要配置复印机。

(五)部分学校生活设施不能满足基本需求

校长问卷调查显示:百人以下学校没有食堂或伙房的比例为22.81%,没有卫生厕所的比例达到29.82%。在饮水水源上,百人以下学校自备水源的比例为47.37%,仍有3.51%的学校没有水源。29.82%不能提供热水。

按规定应供暖的地区百人以下学校都有取暖设备,以独立供暖为主。教室内生火炉的比例达到46.60%,学校小锅炉供暖的比例为10.68%,电暖气、空调、电锅炉、碳晶板等电暖比例38.83%,地热、集中供暖等仅1.94%。百人以上学校教室内生小火炉的比例也达到15.85%。实地调研这些地区学校时,教师和学生也反映了教室内生火炉方式的安全和教室环境卫生问题。在供暖方式选择上,提高农村学校清洁能源设备的供应需纳入政府考虑范畴。

二、教育装备的使用与管理亟待改善

(一)已有教育装备的使用率不高

1.学科教学装备配置需要更新升级。从学科教学仪器配备来说,一方面,国家关于学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出台时间太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绝大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科教学仪器配备需要更新升级;另一方面,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多数地区按照三级的配备标准配置,需要根据发展需求提高配备标准,保证能够开齐开足实验课。校长调查显示,27.31%的学校反映本校实验仪器设备不能支持分组实验课的开设。此外,新标准中还需明确学校对于实验器材的保管规范及有效管理的问题,如有些药品或化学药剂需要按一定要求存放,以确保配置的仪器设备能够有效为课堂教学服务。

2.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存在闲置现象。实地调研发现,一些配备了信息化设备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设备闲置现象。在一些学校,现代教育设备的配备没有带来教师教育教学习惯的改变。调查发现,教师能力不够也是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存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购存在不同批次的设备差异,早前配备的设备老化并经常出故障,很多已经不能投入使用。一些校长、教师也反映学校信息化设备的维修困难,出了故障常常半个月都得不到维修。

3.已有图书的开放借阅率有待提高。部分县市实地调研发现,除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外,图书室的图书每周都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能去借阅,通常一周一次。学生调查分析显示:在教学点或者村小,有21.38%的学生反映班级里没有图书,26.61%的学生反映图书不能随时借阅。

(二)已有教育装备的管理不规范

1.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理念滞后。一些学校为了凸显自身的硬件设施,重视教育装备购入而疏于管理:一是相关领导在观念上缺乏对管理的重视,难以在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教育装备的使用受限,应用无法跟进,装备不能发挥作用,实用功能大大降低;三是一部分校长总是担心教师和学生用坏设备,习惯将设备锁起来自己一人掌握钥匙,造成设备的闲置。

2.对教育装备的使用和维修支持不足。随着学校教育装备不断创新与普及,计算机教室、移动多媒体与固定多媒体设备相继在教学中应用。校长问卷调查中发现:学校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本身维修仪器设备故障的能力不强,另外,由于大多数教师尚未具备较熟练的操作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不当或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教育装备故障,而又缺乏故障处理能力。一旦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学校选择“联系厂家”“社会企业”“上级部门”的比例分别是36.57%、20.77%和20.32%。也有部分学校在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选择“自行解决”,由学校教师负责日常维修或寻求校外维修人员解决。仍有6%的学校无法维修仪器设备。

三、怎样面向未来配好用好教育装备

(一)研制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配置标准

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配备不足的问题,建议基于目前已有学校装备标准基础上,考虑这类学校的特殊性,研制适合小规模学校的装备标准。依据国家有关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相关标准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的国家底线标准,满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让乡村小规模学校拥有同等的教学条件和有效教学,保障师生基本生活需求。在研制标准过程中,建议遵循底线原则、差异原则和需求原则。根据教育装备的定义,对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型来确定教育装备配备标准:文科类、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化设备、通用类设备、生活设施设备以及安保设备。

(二)创新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配置方式

在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配置满足学校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的教育装备,需要创新配置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以租代建”。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装备更新换代的频率相当高,需要从整体性、区域性去通盘考虑,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避免重复建设。可在政府的主导下,采取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学校根据需要进行购买,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促进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另外,“以租代建”还可实现管理的专业化。教育硬件资源的管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比如网络的维护、电脑的维修、软件的更新等,需要一支常态化的专业队伍,以让师生获得最优质服务。

(三)提升教育装备管理规范性和应用效率

1.健全教育装备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严格的教育装备管理制度。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于已配备教育装备的管理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与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二是做好教育装备的日常管理。学校要对教育装备的日常管理有明确要求,相关负责人员要做好教育装备的科学存放、维护保养、借还登记与卫生清洁工作。三是建立激励师生充分应用教育装备的机制。学校需要制定激励师生充分应用教育装备的相关机制,确保教师的使用频率,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性能。

2.做好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专业培训。一是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随着教育装备的不断添置,学校要发挥全员维护的思想,开展教育装备培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在使用时也有一定的维护技能。二是加强教师装备应用的专业培训:一方面,要让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了解现代教育装备的功能和作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让这些教师掌握与现代教育装备配套的教学法,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需和有效应用教育装备,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效果。

(四)健全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支持保障体系

教育装备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持和条件,如何更好地维护、管理和使用,需要健全支持保障体系。

1.确保技术支持保障。完善教育装备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是保障教育装备的正常运行,提高教育装备的应用效益,避免建而不用、限制浪费现象应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健全教育装备的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建立省、市、县、学校及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五级联动的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县级要设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中心,负责教育装备的管理和技术支持。在技术支持服务机构的统管下,由专业技术支持服务队伍来负责学校设备数据维护、设备入库、运行故障报修、报损等全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实现对学校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及时到位,以及对教师技术操作与应用的有效管理和指导。

2.确保教学法支持保障。要保证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装备能够充分有效应用,还需为教师提供有力的专家支持系统。一是要明确相应教研人员、挂牌责任督学对于小规模学校教师教学支持与指导的责任与义务,通过现场指导、远程指导、网上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确保教师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指导与支持。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网上教研与现场连片教研有机结合,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指导和支持。通过有效教研,可以帮助教师提升使用教育装备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帮助教师将设备和资源的使用与自己熟悉的方式结合起来,在各学科日常教学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最终达成低技术环境下产出高教育质量的效果。

[本调查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状况调查研究”(GYH2016010)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还有:张文静、武向荣、余蓉蓉、燕新、程蓓和史亚娟。任春荣兼本文通讯作者]

改善教育装备补齐基础教育发展“短板”

张乐天

看了中国教科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状况调查,认同之处良多。首先,很欣赏作者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关注,尤其是对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状况的关注。这样的研究主题,切合时代的需要,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其次,很肯定研究团队的研究精神和运用的研究方法。文章所展示的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装备状况是通过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11个省33个县的深度调查而获得的,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代表性。研究者为此的精心设计和辛勤付出跃然可见。再其次,文章从不同维度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装备状况的分析,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分析细致中肯,对面向未来配好用好教育装备的建议合理可行,值得教育决策者借鉴。

作为一位有着乡村情结并一直关注乡村教育的研究者,我对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同样有着思考并怀有深深的期待。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形成与存在,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乡村人口居住分布和学校设置等因素密切相关。今日的乡村小规模学校,一方面有着历史的沿承,另一方面受到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乡村小规模学校也处在变化之中。然而,无论如何,乡村小规模学校依然量多面广。乡村小规模学校承载着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使命,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育有着长足的发展,这也包含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这种发展,既体现在学校教育装备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上,也体现在学校师资队伍的改善上。但从另一种角度看,与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办学状况相比,甚至与乡镇中心学校办学状况相比,小规模学校依然处在相对弱势或相对劣势的地位。由于中国区域差别的存在,不同区域间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些地处偏远或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状况堪忧,已成为乡村教育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烙下了乡村贫困的深深印记,成为义务教育依然存在不均衡现象的重要表征。

当前,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中,进一步强化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事关乡村振兴,事关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大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千家万户的期盼,是最重要的惠民工程。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保障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们需要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寄予更深切的关注。决不可因其小而小视之。在一定意义上,唯有真实地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中国有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方可真正实现。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事,也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大事。因为人的发展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与关键。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装备,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质量。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基地专家)

研制切实可行的教育装备底线配备标准

左晓梅

不论是国家政策要求还是地方实践需求,研制出台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成为重点关注问题。而教育装备既是办学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要解决和突破的难点。从标准研制的前提出发,课题组在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各主体的调查问卷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了教育装备相关问题,既关注现状,更注重需求。

教育装备的缺乏严重影响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需要教具的数学课、需要动手操作的科学课、原本就缺专业教师的音体美课程,如果学科教学仪器设备缺乏,教师们难以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城市优质学校纷纷开始探索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创新丰富教学活动的同时,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缺乏信息化设备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实地调研中,见得最多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课堂是依然是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教师拿着破旧的讲义站在讲台上。有年轻的数学教师反映由于教具的缺乏,孩子们对立体图形的认识都停留在纸上和生活中不太规则的物件上。座谈中一位校长说,体育课就是跑步和做操,音乐课成了歌曲欣赏,美术课是教师教什么学生画什么。

教育装备的管理和使用不当造成了新的浪费。实地调研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大多数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舍中都会有一间杂物室,里面会堆放各种废弃的教育装备。问及为何会废弃,一是由于教育装备存在不同批次购买的差异,早先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由于教师不会用而闲置;二是由于管理不规范或操作不当导致很贵的设备出现故障,而故障维修又不及时,一闲置也就不能用了。从投入上来看的确成为一笔很大的浪费。

基于现状和需求,分析如何为乡村小规模配好教育装备,确实是一个难点问题。面对学生数为100以下且年级、教学班数不一的这部分学校,需要从保障教育公平的角度,坚持够用实用好用的原则,研制切实可行的教育装备底线配备标准,满足学校所有年级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在满足底线标准的基础上可以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打造特色提供装备上的相关支持。

在为小规模学校配齐教育装备的同时,更要重视管理和使用,而提高管理和使用水平的关键在于教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现有教师队伍状况决定了教育装备的应用水平,整体教师老龄化且部分学科专业教师缺乏,教师的培训机会少和客观上的“出不去的困境”,又导致能力短板得不到提升。而现实情况是为这些学校配齐小学科专业教师几乎不可能,实行“走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但更多的还在于已有教师的培训提升。除了远程网络研修,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送“培”上门:一方面,以小规模学校的管理片区为单位,定期送“培”上门,有效提升教师能力;另一方面,教研和电教人员在提供指导和支持时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将小规模学校的对口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对教研和电教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中加权重计算工作量。

中国教育报2018-11-15

 

 

教育之道在立人——记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立人教育” 文章下载

教育之道在立人——记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立人教育”

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始终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评判教育能否满足需要的终极指标。学校“立人”工作包括两方面:从目的论诉求看是“立什么样的人”,从方法论诉求看则是“如何立人”。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关系到学校自身永续发展而具有本质重要性的问题,也关系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原则问题。地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石门中学近年来以“立人教育”为旗号,统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来阐释自己对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的看法和理解,并以此构建自己的办学个性和特色。

石门中学创建于1932年,地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是广东省首批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

86年岁月如海。洪波涌起,星汉灿烂。她恰似高挂云帆破浪前进的船,“一叶高悬浪拍天”,写尽风流!

这是始终高举试验、示范的旗帜,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激流奋进的86年。

这是始终怀着“教书育人、服务乡里、回报社会”这个朴素的初衷,求真务实,从平凡中创造非凡的86年。

这是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培养德智音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道路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在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的86年。

在南海,石门中学是一扇亮丽的窗口,透过她,人们可以发现、感受、领悟到什么呢?

内化于心

办新时代“立人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石门中学的校训“任重道远,毋忘奋斗”,就是要激励一代代石门学子心系国家、民族发展,勤奋学习,立志担当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

石门中学新时代“立人教育”,正是传承石门中学一贯的育人理念,优化和整合各种资源,着力营造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并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构筑平台,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石门中学的“立人教育”是一个思想教育体系,是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从立德、立志、立学、立品、立身五个方面全方位育人。其中,立德为魂,立志为纲,立学为基,立品为韵,立身为本,缺一不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丰富而完整的立人教育体系。

该校校长李卫东表示,“‘立人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站立起来的人’‘大写的人’,是能担当起社会责任,并能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古人谈“立”,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石门中学新时代“立人教育”,冠以“立”字,其意深远。既有“树立”即“立德、立功、立言”之意,又有“担当”即“承担社会责任”之责。将树立和担当联系起来,其逻辑关系是先“立”,然后才可以“担”;因其“担”,而彰显“立”。

新时代石门中学的“立人教育”,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系统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站在新时代,体现新思维。石门中学新时代“立人教育”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立德”,重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学生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立志”,重在教育学生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让学生能够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

“立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立品”,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与人为善,乐于奉献,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提高自己的格调与品位。让学生明白,不仅仅自己要追求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与自己息息相关,我们应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

“立身”,重在教育学生身体不仅是自己的、家庭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我们不但要加强身体锻炼,更要不断提高健康素养。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更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身体健康不仅事关自己的前途命运,更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息息相关。

多措并举

打造“立人教育”体系

在实践中,石门中学通过活动育人、环境熏陶、课程引领等方式来实现“立人”的目的。

在活动育人方面,打造“立人教育”校园活动体系,育人活动系列化。充分发挥涵盖各个领域的50多个学生社团的作用,确保学生全部参与。在石中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在5年内将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游泳队、辩论队等老牌社团打造成享誉省内外的品牌社团。继续开展如18公里徒步、校内生存挑战活动、走访知名校友企业家、走进名高校、扶贫助学活动、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调查德育作业等综合实践活动。把“我的人生路”名人演讲系列活动打造成独一无二的石门品牌。

“环境熏陶”强调受教育对象生存的外在环境对其成长、成才和发展的影响。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影响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立人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良好的环境氛围是“立人”的重要外部条件。石门中学以“环境熏陶”为孵化器,通过打造“生态校园”“文化校园”和“创新校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熏陶。

在课程引导方面,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给受教育对象以合理的营养配方和知识构成。为此,石门中学特开设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能够因材施教,是培养尖子生、特长生,整体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更有效方式,石门中学也因此在学校场室、师资力量等配套上做了大量的投入。同时,学校建立了“立人教育”综合性尖子生培养机制,创新“有为班”课程设置,进一步引进社会机构和名高校加强对综合型尖子生的指导,进一步加强“有为班”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培训指导,让更多石中特长生、尖子生被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

扩容提质

建设智慧校园

在2018年南商教育基金奖教奖学大会上,石门中学与大沥镇政府部门签约,石门实验学校计划在明年完成搬迁工作,原址划归石门中学用作扩建。

“扩容提质”是石门中学在新时代改革发展中吹响的号角,机会与挑战并存。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历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石门中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另一方面,2018年开始的新高考与新课程改革,省内外名高中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给石门中学带来了新挑战。作为老牌名校,石门中学面临校园面积偏小、设施设备陈旧、师资配备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品牌建设不强等诸多困难。

因此,作为佛山市“卓越高中”的石门中学更要抢抓新时代发展机遇,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成国内乃至世界一流高中,助推“品质教育,学在南海”的品牌建设。

扩容提质,打造智慧校园成为石门中学打造一流高中的重要抓手。石门中学将由原占地120亩扩容至近180亩的水平,将更有利于石门中学的长远发展。在扩容的同时,石门中学还将以智慧校园的建设提升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具体包括:对信息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传统实验室进行改造升级;增加走班教学专用课室;建设创新科技实验室,包括建设石门中学创客中心,集成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建造STEAM教学综合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纳米创新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

在软件方面,石门中学目标是2018年内基本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使用科大讯飞的智学网系统和讯飞易听说智能评分系统、智慧课堂系统,通过教与学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使石门中学具有完善的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真正能做到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教学、智能化评价。

李卫东校长表示,新的智能化教学场室设施的投用,将极大地增强学科竞赛优势,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打造学科尖子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校园的扩建,也能在增加优质学位的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小班制教学。而原校扩建的方式,更有助于石门中学“老字号”的历史传承,增强学生、家长、校友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石门”品牌在厚重的历史传承中再添新辉。

新时代,在愈加步入国际化激烈竞争的广阔世界之后,我们发现,如今的较量,不仅是经济实力,更为关键的是人才。在这一背景下,石门中学的办学历程和办学经验更是弥足珍贵。

雄风猎猎,战鼓频催,我们为不断奋进的石门中学而骄傲!

中国教育报2018-11-22

 

 

南岳区一中:一所薄弱学校的完美“逆袭” 文章下载

南岳区一中:一所薄弱学校的完美“逆袭”

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曾几何时,由于种种原因,南岳区一中几乎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而今,她正以惊人成绩刷新着人们对她的认知,成功实现了一所薄弱学校的完美“逆袭”:自2008年起,每年高考成绩位居衡阳市同类学校前列;2015年,二本上线率居衡阳市同类学校第一,超过10所市级示范性高中;2017年,学业水平考试一次性合格率居衡阳市同类学校第一,超过10所市级示范性高中;2018年,高考二本上线率、学考一次性合格率成绩再创历史新高,接近省示范性高中水平,超过大部分市级示范性高中……

立精神:身处绝境,负重前行

十多年前,一提起南岳区一中,当地老百姓个个摇头。为了保证学生生源数量,学校老师暑假几乎没有休息,因为要到初中毕业生家里去走访,不厌其烦地一个个做工作,把学生劝到学校来读书。即便这样,生源数量也没办法保证,生源质量就更无从说起,学校发展陷入了恶性循环,走到了“生死存亡”的绝境。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困境,南岳区一中全体教师没有“畏难而逃”,没有“自甘堕落”,而是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克服种种困难,负重前行。奇迹总是偏爱努力的人。历经十年卧薪尝胆,学校终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今天,记者走进南岳区一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每一个教师身上那种拼搏奋发的精神和深深的凝聚力。在南岳区一中,每个教职员工都是学校的主人,每个人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他们都在为“全面打造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创市级特色品牌高中”默默奉献着。

创理念:因材施教,突出特色

“学校发展,理念先行。”一个学校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有自己先进的办学理念。

囿于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南岳区一中的录取分数线不足600分,所招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不是特别好,很多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对人生的道路没有科学的规划,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只有对孩子们采用合适的教育,进行人生激励,让他们重新燃起希望,树立自信,才能使他们获得跨越式的成长。基于以上情况,学校采取两步走战略:一是因材施教,教育产出优质高效。通过采取“精准指导,优生拔尖、普遍提高”的教学策略,实行分层分班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使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快速提升。这样的教学方法,创造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弱进特出”的教学奇迹。在该校136班,41人参考,二本上线26人,二本上线率63.4%;138班41人参考,二本上线35人,二本上线率高达85%!二是发展特长,艺体教育全市领先。按照“自愿选择、重在参与、发展特长、培养能力”的原则,鼓励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选择“文化+特长”的成才模式。近三年高考,该校美术专业二本上线率高达7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9%)36个百分点,2018年,旷佳欣、刘雯、李雨菲、王南岚等同学分别被西安交大、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美院等全国著名高校录取,刘双、旷宇、吴瑞芳等26名同学被一本院校录取。一张张录取通知书、一所所名牌大学,都彰显着该校特色教育的魅力!

美环境:对标一流,形胜一方

学校有标准化田径运动场、篮球场、体育馆、图书馆、智慧电子黑板,学校坑坑洼洼的道路变平整了,教室、公寓安装空调了,学校食堂有了全新面貌,学生吃得更香、更放心了……说起学校近年来发生的变化,南岳区一中师生如数家珍。

近年来,南岳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校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先后投资400万元,新建一栋图书馆,并购买了17320册新图书,极大地丰富了师生业余文化生活;投资1200余万元,用于运动场、篮球场建设,彻底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投资100余万元,用于学校绿化建设,现在的校园四季苍翠,鸟语花香;投资300万元,用于学校地下管网及道路油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投资60万元,用于教室智慧黑板建设,教学终端设备为全省一流;投资50万元,建设理化生实验室;投资30万元,建成了学业水平考试考点,这是学校首次设立国家级考点……除此之外,学校还对教室、宿舍进行了翻新改造,在教室、宿舍安装了空调,学生就餐全部改用消毒餐具,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越来越舒适。

现在的南岳区一中,校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处处显示出布局的优雅精致,置身校内,举目四望,处处有文化,处处有景观,厚重的人文底蕴与精美的校园环境得到了完美的契合。下一步,学校将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校为契机,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打造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育人氛围,把南岳区一中建设成为最美校园。

精管理:宽严相济,润物无声

该校校长谢小才多次强调:“一个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一切要为教学服务。”在绩效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方面,谢小才提出要向一线教师倾斜,决不能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该校领导班子带领班主任进班督学,还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实行全员公开课制度。学校要求人人都上公开课,并定期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强化教学反馈交流,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与课题研究、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强化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研促发展。学校制定了《南岳区一中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南岳区一中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微课题”教研活动,课题覆盖了所有学科,动员全校教师参与,逐渐培育了一批科研骨干和优势学科。教育科研带动了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了学校发展的新跨越。目前学校主持的《创建生态环境下普通高中教育特色模式的探索开题报告》正在积极申报省级课题。

骨干教师李云告诉记者:“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给我们学校带来了正能量。他们都很平易近人,尤其是谢小才校长,经常走进教室听课,走到我们中间,和我们谈心。他们给我们一线老师更多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让教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温暖和力量。

树信心:点燃激情,梦想成真

“尽管我们的一些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基础,但是他们的成长不应该被压抑,而应是自由、幸福地成长。”谢小才说,“我经常对老师们讲,不必苛求每一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很优秀,关键是看他们在学校是否能够和谐、健康地成长,关键是看孩子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学校给了他们什么。”

为了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关爱,南岳区一中提出“帮助每一名学生找到自信”的教育理念,实行小班化管理、分层次教学,要求全体教师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刚刚带领高三毕业班138班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主任贺展谈起班里的学生时,深有感触地说,他所带的这个班,刚入学时,大多数中招分数只有六七百分。当时面对这些学习成绩不好又不遵守学校纪律的学生,他也曾经感到茫然和失望。

“校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常找我谈心,不仅使我增强了自信心,也让我改变了对这些学生的看法。”贺展说,“其实这些学生并不笨,只是学习上缺少毅力,自制力较差,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于是,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他经常通过一些成功的事例和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激励每一个学生。遇到学生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会主动找其谈心,并安排各科老师抽出时间为学生无偿补习初中阶段课程,不论哪一名学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他都会给予表扬和肯定。

“刚开始,我对我们班的学生时刻都不敢放手,到了后面,他们都能遵守纪律,学习也都非常自觉。”贺展欣慰地告诉记者,“我们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非常快,2018年高考,一本上线26人,二本录取35人,二本上线率85%”。说到这里,贺展难掩内心的骄傲与自豪。

“我在南岳一中重新找回了自信。”回忆起刚进入南岳一中时的情景,138班学生旷宇记忆犹新,她入学时成绩只有500多分,在学校老师的关爱和鼓励下,她的学习成绩提高得非常快,最终被青岛科技大学录取。

类似旷宇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他们曾是一度遭到冷落的学生,来到南岳一中后,对自己的未来都充满了信心,并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大学梦。

光荣与梦想同行,泪水与汗水铸就辉煌。我们深信:南岳一中人一定会伴着冉冉升起的朝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会在衡阳这片热土上树起一面教育创新的大旗,点亮一盏教育改革的明灯。

科教新报2018-11-21

 

 

记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厦门市启悟中学 文章下载

记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厦门市启悟中学

集邮育人三十载 文化积淀显特色

——记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厦门市启悟中学

厦门市启悟中学是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学校坚持集邮育人,让集邮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入校本教材。学校把集邮与课程资源、学生德育、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环境进行整合,建立了系统的校园集邮育人体系。三十载坚持不懈,砥砺前行;三十载承前启后,薪火传承。学校在积淀丰厚集邮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走出了特色办学之路。

1. 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传承积淀三十载

厦门市启悟中学前身是创办于1937年的“启悟学校”,1953年由福建晋江地区政府部门命名为“同安第三中学”,2002年9月更名为“厦门市启悟中学”。学校历经81年风雨磨砺,已发展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

上世纪80年代末,学校创建荔园集邮社。当时,学校有荔园集邮社、荔园文学社和荔园书画社三个兴趣小组,这三个社合称“荔园三社”,同安三中也由此成为全国较早成立集邮社团的中学之一。

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忘记了那带有手写温度的信纸,还有邮票、信封与明信片。但在上世纪80年代,学生们更高兴的事莫过于收到信件了。信封上精心挑选的邮票备受关注,小小方纸上包罗万象、色彩斑斓。学生们经常把自己收到的信封上漂亮、有意义的邮票剪下,小心翼翼地放在热水里,让信封纸褪去,再晾干收进集邮册。

与普通邮票爱好者不同,同安三中的集邮实现了系统化、理论化、知识化。80年代末,学校成立集邮社后,集邮成为学校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举办集邮知识讲座,邀请行家传授集邮知识,拓展了小邮迷的知识面。通过定期开展集邮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换集邮品,交流集邮体会,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1999年6月,同安三中在厦门率先推出毕业纪念明信片,印有时任校长苏柳森的题词“迈向新世纪,缔造新辉煌”,并附上手绘的校园风光“读书亭”图案。这枚独特的明信片,兼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同时发挥着在师生间、同学间表达情谊的作用,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外地邮局对这枚明信片产生浓厚兴趣,特地前来索取并咨询。

厦门市启悟中学校长陈长兴说,30年来,在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学校的集邮活动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科渗透的桥梁,在培养爱国主义思想、陶冶高尚情操、丰富文化知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体现了“启思明德,悟理达行”的办学理念。

2. 开设校本课程,普及知识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高中新课程精神,学校编印集邮校本教材《集邮ABC》《校园邮话》,每学期分别在初一年级、高一年级开设集邮选修课,向每一届学生普及集邮知识,实现集邮“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的目标。学校将30年的荔园集邮社历史汇编成册《荔园邮迹》,让启悟每名师生都能深入了解集邮社悠久的历史,感受学校办学特色。

《荔园邮迹》这本校本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邮识荟萃”,介绍了集邮历史、集邮常识、邮票来源,世界邮票知识等内容。还有一些与邮票有关的故事,让学生一读到教材就对集邮产生浓厚兴趣。

教材第二部分为“邮品欣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师生创作的校园纪念图章、校园手绘纪念封、校园明信片,校园邮折都被展示出来。

教材的第三部分为“邮花飘香”。内容包括集邮与校园文化、历届集邮文化展的画面、夏令营活动展示、特色教学成果展示、特色办学展示等内容。

学校拥有一批长期活跃于集邮天地的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何金挺是同安区集邮协会副秘书长,陈笃豪老师是厦门市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同安区集邮协会副会长。同时学校重视集邮骨干教师培养,每年在集邮活动的开展、师资力量的培训上都给予经费保障,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各级集邮专题培训。

学校还与邮局和集邮协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邮局工作人员会定期上门,对学校的信封和邮戳等物品的规范性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一些对集邮有兴趣的学生,还有机会到邮局实习,得到培训。

厦门同安集邮协会副秘书长邵毅斌介绍,邮局为学生提供集邮服务,基本没有赢利,更多的是出于公益性考虑。她说,其实,绝大多数学生在集邮上的费用,每年没有超过100元。

同安区邮政部门还经常与学校联合,深入其他学校,举行集邮知识讲座,举办邮展,传播集邮文化。邵毅斌介绍,邮政部门和集邮协会还组织老集邮迷,拿出自己的收藏品,供学生欣赏。她说,很多老集邮迷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的学历,他们的讲解,让学生大开眼界。

据介绍,在展览的过程中,为了能节约费用,学生们都自己动手制作邮框,邮政部门也经常免费提供各种展框,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树立节约和环保意识,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

3. 德育为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邮的性质决定其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首先,方寸天地包罗万象,是一部百科“教材”。丰富多彩的图案可以直观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厦门市启悟中学书记张益群说,学校开展集邮活动着眼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集邮活动的全过程,让每次集邮活动都能培育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民族责任、团队精神和进取态度。

学校至今共举办25届邮展,刻制了25枚纪念图章。邮展、图章的主题均反映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融入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邮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努力建构学生的情感价值体系。比如开展亲情感恩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在教师节那天,一些学生向教师献上“谢师卡”;同学成功、失败、生日等重要时刻,送上一张“友情卡”或“快乐传真卡”;新春佳节,深情制作“慰问卡”,向劳动者献上自己的敬意;红色之旅活动中,通过制作“寄情卡”“托志卡”缅怀革命先烈……

开展集邮活动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邮票作为一种艺术品,收藏的过程中需要非常细心,任何一个细小的差错就会造成邮品破损,影响其价值。因此,在保存邮票时必须要有仔细、认真的好习惯。通过集邮,培养了学生细心的好习惯,进而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更加懂得注重个人校服穿着的整洁、规范;懂得打扫卫生时注意边边角角的卫生保洁;懂得做作业时要规范书写,保持书写清洁的习惯。

4. 活动育人,集邮活动丰富多彩

“我很喜欢集邮这项活动,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集邮夏令营了。通过小小的邮票,可以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希望今年能有不一样的收获。”启悟中学初二年级的小营员说。

2018年7月5日上午,启悟中学首届市级集邮夏令营暨启悟中学第十三届集邮夏令营开营,来自同安区各个中学的45名初中学子在4天的夏令营时间里探寻集邮的意义、学习集邮贴片的制作、感受集邮文化的魅力。这是启悟中学众多精彩活动中的一项。

厦门市青少年集邮协会前会长曾金国老师,为营员们作了一堂精彩的集邮讲座,他以“一带一路”为线索,讲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邮票故事。

在集邮夏令营活动中,营员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欣赏邮票的图案美、内容美。

除了本校的夏令营活动,启悟中学的师生还一起走出去,传播集邮知识和文化。2018年5月31日下午,退休的副校长陈笃豪、教师李志艺与同安集邮协会一起,前往莲美中学举行集邮贴片巡回展。李志艺老师向莲美中学初一年级全体学生讲授了“邮话厦门”的集邮知识。初一学生认真听讲座,并积极互动回答问题。

李志艺老师以邮票为载体,厦门的园博苑、“集美学村”等风景名胜都被一一讲解。

学校日常除了教授学生集邮知识外,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集邮赛事。如经常举办集邮贴片制作比赛、邮品邮展、集邮夏令营活动等,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区级集邮活动比赛,成绩斐然。

5. 科研引领,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素质

学校把集邮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语文组李志艺、谢宗戟、杨寿松教师探索集邮与学科相融合的作用,做好课题研究,收到良好成效。

在2013年同安区教学科研课题“利用集邮提高语文教学素养实践研究”中,对集邮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相整合、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进行总结,并就促进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展开研究,还开展了具体实践。

教师通过收集、研究有关邮票,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比如,通过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档案珍藏》邮票中篆、隶、草、楷、行这五体文字的成套邮票,来让学生理解古汉字知识,让学生直观了解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形体。这些让学生形象感知、积累了汉字知识。

集邮也加深了学生对古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的理解。在小小邮票家族中,有不少微型“挂图”“插图”。比如孔子小型张的边饰,是描绘儒家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图案都被呈现,这些可以加深学生对“六艺”的理解。

历代著名的文学家,如屈原、曹植、柳宗元的形象也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家》系列套票上,元杂剧《西厢记》、昆曲《牡丹亭》也由套票形式表现其主要情节,这些邮票都是我们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而且名著邮票的选图大多是典型情节,更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校探索集邮与语文课堂结合的道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鉴赏邮票,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作者的了解。在中学语文100多篇基本课文篇目中,附有作者肖像插图的屈指可数,然而,这些入选课文的作者,多是名家伟人,大多数都可以在邮品上一睹其风采,如:现代中国科学家竺可桢,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李白、杜甫等,都出现在邮票上。通过这些名人邮票,学生可以从不同的画面了解其生平。那些衬有背景的名人邮票,学生通过对人物背景图案的赏析,也有助于更深刻了解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成就。比如,邮票中青年鲁迅身后的街景,即是《孔乙己》《故乡》等故事发生的环境。

学校李志艺老师在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公开课“我也追星”“寻觅春天的足迹”时,课件引用了相关邮票图案,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受到同行的好评。

学校把集邮活动与作文写作相结合,在让学生受益匪浅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

6. 结出硕果,特色成就校园文化

学校的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处处渗透集邮特色。路灯灯杆悬挂邮品常识,让学生在进出校园的时候都能看到,做到时时普及;每间教室的班牌、教室内的方寸天地设计,也融入邮票元素;教室走廊墙壁悬挂张贴宣传画、师生作品,并采用齿孔形边框或是信封式样;集邮课教室将集邮知识介绍、学校集邮特色发展历程与师生集邮实践活动融为一体,设计成窗帘。

学校的少年邮局按照邮政局的模式建造,让学生活动时仿佛置身于邮局之中。少年邮局外还设置邮筒,用来收集师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校LED屏定期播放邮票赏析视频、介绍集邮知识等。这些举措营造出集邮特色鲜明的文化环境,学生身处其中,能时刻感受到强烈的集邮文化氛围。

集邮活动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为学生搭建了一所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平台,也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集邮课要求每名学生期末必须制作一页邮集,以备评分。绝大部分学生经过集邮辅导员的规范指导,都能制作一页邮集。厦门市2013年中小学生“爱我中华”一页邮集比赛中,学校8名学生分获市级二、三等奖。

学校的集邮特色也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2001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集邮在中国》摄制组到学校拍摄“同安三中校园集邮文化活动”,导演崔淑芬等4人在省、市、区邮协领导陪同下莅临校园拍摄后并在央视四套播放。《中学生周报》《中国集邮报》《邮政周报》《福建邮花》《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峡导报》、市区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十余次报道学校集邮工作。

学校集邮基地建设也是硕果累累。2003年12月学校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称号,这是全国首批95个集邮示范基地之一,学校是厦门中学中仅有的一个。2010年9月28日,厦门市邮政部门批复成立了厦门市首个学校少年邮局。

2012年学校应邀参加苏州“第二届全国少年邮局联谊会暨苏州市少年邮局成立十周年庆典”。学校第二任少年邮局局长林培弟应邀参加并做经验汇报。2013年9月,学校陈笃豪、李志艺、何金挺、陈英为4位教师和学生李叶宛愚的9框邮集参加“台湾高雄两岸邮展”,并载誉归来。

近些年来,学生也频频在各类集邮活动中获奖。2013年在福建省邮政公司主办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大家齐行动”主题教育之环保明信片设计大赛中,高一学生吴一锋同学绘制的《垫板上的世界》喜获厦门地区仅有的福建省一等奖。2014年邝晨在厦门市中小学生“快乐成长”活动中,邮票设计荣获中学组一等奖,其作品被厦门市邮政部门作为邮资纪念封发行。2018年初二学生何舜宇、钟梦婷获得第二届福建好少年书信节“我是当家好少年”集邮贴片制作省三等奖。

集邮进校园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活动,以集邮作为学生教育活动载体,给学校办学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育内容。集邮不仅能够形成别具一格的集邮特色校园文化,而且给启悟中学带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让学校走出一条创建校园集邮文化的特色之路。

中国教育报2018-11-15

 

 

巫山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章下载

巫山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厚积薄发 成就教育大美

巫山素有“渝东门户”之美誉,也被外界称赞“三峡最美是巫山”。

巫山之美,美在风景奇秀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雄奇险峻的“巫峡十二峰”等风景无不让人向往;巫山之美,美在文化内涵,神秘古老的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更添城市魅力;巫山之美,更美在教育,一座座漂亮的校舍、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份份优异的成绩单,共同组成了大美巫山的动人画卷。

历来有重教兴教传统的巫山,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抢抓机遇,知难而上,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投入、实举措、广覆盖,为教育发展蓄足了能量和后劲。全县学校硬件升级换新颜,教师队伍提档发展上水平,学校一校一品放光彩。

厚积薄发,砥砺奋进。巫山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书写着均衡教育的奋进之笔,带来异彩纷呈、繁花似锦的教育景象。

对话均衡>>>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以“穷县办大教育”的行动,加快教育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经济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艰难的情况下,加大投入,解决了一大批阻碍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教育取得可喜成绩,全县尊师重教氛围进一步浓厚,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特色不断彰显,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未来要持之以恒巩固教育优先地位,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构建均衡公平的格局,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营造人人出彩的氛围,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巫山县委书记 李春奎

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既是今天,更是明天。发展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巫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全力保障教育资金的投入,满足义务教育刚性需求,加大对上级资金项目的争取力度,多渠道筹资,确保投入上不扣一分,教师待遇不差一分。补齐师资短板,多渠道引进骨干教师,培养全科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人尽其责、人尽其用。

一方面教育均衡发展让劳动者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大幅提高,人才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县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另一方面,教育均衡发展也使人口素质得到普遍提升,整个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安定,美丽巫山建设更有活力。

——巫山县县长 曹邦兴

1 校舍之美

教育优先 让乡村校园成为最美风景

清晨的阳光照耀进巫山当阳小学漂亮的塑胶运动场,只见孩子们精神抖擞,手握锣鼓,欢快流畅地展示着鼓艺,整个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漂亮的校舍、完善的功能室、标准化的食堂,让这所巫山最北边陲的学校成为当地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乡村孩子享受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巫山县委、县政府对老百姓的庄严承诺。

为顺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巫山县把该项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发了《巫山县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案》等文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

在巫山,教育的事是头等大事,全县上下齐心合力共谋教育发展。县人大、县政协大力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近两年先后5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视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创建工作,结合实际号脉问诊,解决困难和问题,全方位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巫山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不遗余力地保障教育投入,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坚持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及村校教学点倾斜的原则,2015年-2017年共安排教育经费34.01亿元。

为缓解城市化进程引发的教育资源新的供给矛盾,巫山加大了教育用地供给力度,多方权衡,毅然决然在寸土寸金的县城西转盘附近划出20余亩地用于修建南峰小学B区,解决了1000多名学生的上学问题。

将百姓需求作为教育发展的立足点,所有的教育改革行动都从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巫山大力统筹实施标准化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

数据显示,2015年—2018年,巫山共投入5.81亿元,新建学校6所,实施新建项目70个107837平方米、改扩建和维修项目455个,增加学位4000余个。升级教育装备,3年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为学校采购5668台计算机、2228套班班通多媒体设备、471198册图书及配套设备设施,装备六大功能室535间、实验室106间,为107个教学点配备了教学点数字资源设备、音体美综合活动包和科学数学教具柜。

如今在巫山,随处可见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和花香树绿的校园,学校已经成为全域旅游中的最美景点,孩子则成为巫山最大的希望。

2 师资之美

外引内强 引领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坚守在这偏远高寒的山沟里41个春秋,四十年风霜雨雪,四十载苦辣酸甜,从没动摇我对教育事业的追求,没有减少我对学生的挚爱,没有削弱我对业务知识的渴求,没有降低我对家乡教育奉献的热情。”获得第五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的巫山县邓家小学小岩村校教师粟国林是扎根山区、默默奉献的典型代表,在41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真的就如一盏烛光,照亮了山里孩子前行的路,也为巫山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奉献。

巫山县实验小学黄慧敏老师也深受学生欢迎,她在17年班主任生涯中,践行轻松快乐的管理理念,采用岗位责任制,将班级的劳动、公物的管理设定相应的岗位,从小培养孩子们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品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巫山着力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组合拳”,出台人才引进新办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培育起一大批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为凤筑巢引人才。巫山出台《巫山县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并用好用活该办法,近3年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为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定向补充教师598名,学科教师结构不配套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贴心政策留人才。巫山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以及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等,并在职称评定和岗位晋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实施周转房项目24个,组织教师每两年体检一次,关爱资助困难教职工6300余人次。

“我们不仅住进了干净舒适的教师周转房,每个月还比城里老师多了几百元,让我们觉得在哪里教书都一样。”在巫山偏远教学点教书的老师腾创敏幸福地感慨道。

在巫山看来,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过硬的专业水平才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巫山县大力推进国培、市培、县培、校培“四培联动”,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在培训中,严格在‘实’字上下功夫,请重庆市专家、本土专家以及一线教师骨干开展务实的培训,力争让每一个教师在培训中有所得、有所长。”巫山县教委人事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去年巫山教师人均培训学时109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巫山非常重视教师学历进修,县政府特意拿出700多万元,用于支持教师学历提升。此外,巫山探索建立教师“县管校用”的机制和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城镇学校与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9%,有效地激发了人才活力。

打好发展组合拳,培育“四有”好老师。一系列务实之举助力巫山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如今正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力量,共同助推全县教育迈向更优水平。

3 内涵之美

一校一品 找到教育向内生长的动力

巫山县大昌小学打造绘画、手工等特色,让孩子们用巧手描绘出五彩的童年;巫山县官渡小学打造“梦想课程”,给孩子一个学会“做梦”、敢于“造梦”、勇于“追梦”的梦想摇篮;巫山初中成为重庆市中小学美育改革实验校,让孩子与美相遇……

一校一品,成为巫山最美的风景,滋养着每一个孩子更好成长,多元成才。

“教育均衡绝不是千校一面,而是各美其美,百花齐放。”在巫山县教委负责人看来,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平均主义”,而是鼓励各个学校办出特色,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留有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近年来,巫山因地制宜念好“本地经”、走好“开创路”、打响“特色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德育品牌学校、文明礼仪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美育教育特色学校等特色项目品牌的创建和评选。目前全县有51所学校创建为国家、市级特色学校,逐渐形成“一片多特色、一校一品牌”。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巫山始终以不懈努力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为目标。

巫山县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实施方案(2015—2020)》,扎实开展“三微”教研、农村微型学校教育模式实践研究和“133生本高效课堂”实践,推进教研联盟,建立中小学教学质量奖励机制。深入整合体育、艺术、科技、劳技等教师资源,实施“送教制”“走教制”,促进“2+2”项目、“1+5”行动计划和课程辅助活动的落实,确保了开齐开足课程,让孩子享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

追求硬件的完善的同时,更注重教育的内在生长,这是巫山教育部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的初衷。多年来,巫山努力挖掘教育内涵,不断沉淀教育底蕴,向内生长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并向外绽放出了芬芳。

4 民生之美

精准扶贫 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暖阳

“我家4个娃娃都在读书,要不是享受了教育资助政策,恐怕都读不起书了。”曲尺乡龙洞村4社陈嗣连说。陈嗣连是建卡贫困户,全家共有6口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陈嗣连感慨,是教育扶贫政策帮助他们解决了孩子学费开支困难。她算了这样一笔账,大女儿通过教育资助,已经顺利大学毕业,实现就业。二女儿享受到大学资助5271元,三女儿读高中每年能享受近5000元的资助,四女儿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能享受到1500元的教育资助,这些补助让陈嗣连夫妇不再为孩子上学的事操心。

“求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全力落实好教育资助政策确保贫困户家庭孩子都能圆了入学梦”是巫山教育的重中之重。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巫山打通入学通道,全面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出台《巫山县九年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实施方案》,采取“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送教上门”相结合方式,实现县域适龄特殊少儿“全覆盖”受教育。

对于精准实施贫困家庭学生关爱资助,巫山县委、县政府将“精准教育资助”纳入“1+6+11”政策体系,巫山县委教育工委、县教委制定了各类政策措施7项、保障措施9项,制定《巫山县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实施方案》等文件,健全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阶段全覆盖、不断档的资助政策体系,3年累计资助10.1万人次14307万元,无一人因贫困失学、辍学。

巫山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农村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3年累计落实中央膳食补助资金8680万元惠及学生12万人次,实现“营养”“教养”双提升,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合格率达到98%。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巫山格外注重扶观念、扶信心,扶知识、扶技术,让贫困群众拥有一技之长。

一方面,巫山办好职教扶技,构建“学校+基地+行业+乡(镇)村”的培训模式,3年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1万人次。另一方面,组织教育系统4919名干部教师结对帮扶6518户建卡贫困家庭,完成走访10万人次。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有声”,落到点上,扶到根上,构筑了巫山城乡孩子的幸福基石,汇聚成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的幸福图景,形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画卷。

链接>>>

强化督导智能 提升百姓教育满意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山深处的巫山县金坪乡袁都村,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据巫山县教委双龙教育督导中心主任李文介绍,巫山县金坪小学袁都教学点建于1972年,后因就读学生少停办了5年时间。去年,部分家长要求在袁都村就近入学,巫山县教委得知情况后,迅速走访村民,最终投资10多万元,恢复设立金坪小学袁都教学点。

回应百姓需求,解决教育发展难题,助推全县教育均衡,巫山强化督导工作,全力为教育工作保驾护航。

巫山县先后成立了教育督导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立足监督、检查、指导、考核、评估的教育督导新职能,不断加强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职能,确保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同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县教育督导委员会、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片区教育督导中心、学校督导工作室”四级教育督导机构,设置教育督导中心11个,任命专职督学3名,聘任责任督学64名、兼职督学49名、学校督导工作室主任57名。全县学校全覆盖悬挂了责任督学公示牌。

2015年以来,全县教育督导机构专兼职督学、责任督学累计开展各类教育督导1100人次,接受家长来信来电来访950人次,对学校下达督导整改通知书280份,帮助学校、家长解决实际困难132个。

华龙网2018-11-15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41学校特色发展纪实 文章下载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41学校特色发展纪实

“美的教育”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41学校特色发展纪实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庄子提出的美学命题。大千世界之所以神奇美好,就是因为它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其实,我们孜孜以求的教育之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绽放自己的美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这样的教育,才美,才妙,才真!

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东风41学校秉承“育人至上,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营造“美”文化,彰显“美”特色,丰富“美”内涵,全面实施“美的教育”,不断提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学校以美雅校园、美妙课堂、美德教师、美誉学生作为美丽41学校的四大标识,通过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使“美的教育”日臻完善。通过建设多元化的“美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在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

教师全面参与课程建设——我的课程我做主

东风41学校李立华校长强调,学校基于办学理念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提供适合可选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为积蓄和开掘源源不绝的创造力量,学校鲜明提出“我的课程我作主”的理念,依托“人人参与”“多元平台”策略,指导教师全面参与课程建设,充分激发教师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使教师自觉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理念,思考“我”对什么感兴趣、“我”能设立什么课程主题、“我”需要实现什么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课程菜单进行讨论、修定、完善,适当通过家委会征求家长代表的意见。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再次对菜单中的课程进行增删,固定课程项目,确立为校本课程。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延伸、拓展和补充,形成了多个课程群,如:语文课程群,以语文为核心课程,以绘本阅读、名著阅读、国学经典、古诗吟唱、序列习作等为创生课程;数学课程群,以数学为核心课程,以数学古题、数学故事、数学与生活为创生课程;英语课程群,以英语为核心课程,以日常口语、情境英语、英文歌曲为创生课程。此外,还有信息技术课程群(编程、动漫、机器人、创客)、体育课程群(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音乐课程群(音乐剧、合唱、戏曲)、美术课程群(纸艺、儿童创作画、创意手工)、科学课程群(科学小发明、小实验)等。可以说,每位教师都能在课程建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都能有一番作为。

“我的课程我做主”,41学校给予教师尊重、机会和恰当的引导,让他们在自己的“梦田”中,“种桃种李种春风”——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也促进自身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提升,从而在未来的专业发展中占得先机。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我的舞台我绽放

2018年4月,东风41学校隆重举行了樱花美育节暨课程建设展示活动。经典诵读、乐器合奏、英语达人秀、少年篮球秀等逐一登场!全面开放的学科课堂,充满创意的艺术作品,精彩纷呈的学科表演,使校园成为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传递美的欢乐海洋。40名教师全程编导,500余名学生参与表演,2000余人现场观演。活动还首次借助十堰头条APP进行同步直播,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此次课程展示活动就像推开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学校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融物理、生物、化学、科学为一体的“鸡蛋撞地球”、自制酸奶等课程实践活动,音标比赛、趣配音比赛、单词听写大赛等课程竞技活动,“拼音对对碰”“数字连连看”“奔跑吧,乘法口诀”等低段学科趣味游园活动,让校园时时处处充满生机。东风41人认为,“美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找到更美丽的路径,成为更美好的自己。为此,学校遵循全面性、均衡性、整合性、开放性、自主性、主体性和校本化原则,构建了以美德、美智、美体、美育为支撑的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其核心素养。

美德课程就是将德育活动常规化、系列化、课程化。坚持开展养成教育活动、志愿者活动,通过日行一善、小手拉大手、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美德教育。连续5年“假期无作业”。以生态文明、民俗调查、艺术修养、传统文化等为主题,让学生围绕十堰地方特色自主选择,展开调查与实践。

美智课程以创客教育为特色,旨在面向每一个学生,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发展思维、启迪智慧,形成乐学、恒学、慧学的学习力。学校设立了创客实验室,开设了普及型和竞赛型两类创客课程,将信息技术与科学、工程、艺术、数学、物理等学科内容相融合,使课程实现系统与开放。创客课程的普及和社团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师生曾携收纳机器人、机械臂、智能教室自动感应门等作品代表十堰市教育部门参加了由市宣传部门等主办的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得到了参观者的高度赞誉。正如李立华校长所言:“我们希望借助创客教育,让孩子近距离感受科技的神奇与魅力,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体验。”

美体课程致力于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锻炼健康的运动体魄,塑造乐观坚毅的高尚品格。学校将优势项目篮球、足球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篮球课、足球课,让其成为人人能参与、人人能参赛的一项基本技能,以球健体、以球增智、以球促德、以球励志。学校先后被十堰市体育部门授予“十堰市业余体校篮球训练基地”“十堰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国家教育部门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

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将创意手工融入美术课程、戏曲合唱融入音乐课程。向晶晶老师带领学校百人少年合唱团参加了第二届十堰市少儿春晚节目选拔赛,以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直接晋级。万丽、陈燕老师组织学生代表东风教育机构于10月30日赴湖北荆州,参加了第十一届湖北省黄鹤美育节全省现场展出,以“凤舞九天”的楚文化为主题的创意手工制作备受关注,获得评审组一致好评!

一切存在皆教育——美雅文化溢芬芳

东风41学校坚持以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营造科学与人文并举的育人氛围,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此外,学校的自主开发类环境隐性课程也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市内一流环境,创全国一流品牌”的东风教育品牌战略指导下,学校将高雅艺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美雅校园,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校园四季有花开,处处有景致。纸伞、版画、脸谱、剪纸等师生自制的传统手工艺品成为极美的风景。学校还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师生足不出校就能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启迪。

同时,“师德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的美德教师为学生树立了身边的榜样;突出精讲多练、突出学生活动、突出学法指导、“作业分层,当堂检测”的美妙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可以说,校园中的一切教育元素都在释放着美的力量,东风41学校百余名教师用至善之心,欣赏、宽容、尊重、期许,激发学生与人为善的感恩情怀;用至美之行,示范、引领、熏陶、鼓舞,培养学生美言善行的高尚品格!

天地之间,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而美丽的存在,当我们的教育能真正尊重、呵护、成全、升华每一个生命的时候,教育之美就开始显现了。东风41学校将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领师生共享美的教育、共赴美好人生,不断走向优秀与卓越!

中国教育报2018-11-15

 

 

去功利化愿景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路径探析 文章下载

去功利化愿景下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路径探析

——基于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落地生根是困扰当前我国教育评价的难题之一,其难处在于如何保证评价方式的便捷性、评价过程的真实性、评价机制的常态化和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让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入打开了一扇门。海安中学借助互联网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推动了学生的“真发展”、评价的“真落实”、招生的“真挂钩”,其探索经历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过程:从应付到担当,从倒逼到自觉,从成功到成长。海安中学用十多年的实践验证了去功利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中学应该为、可以为、有作为的事情。

当前,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似乎陷入了“两难”境地:高中认为大学不重视、不使用中学提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因而没有实施评价活动的积极性,影响了综合素质评价的进程,“你不用,我评了干什么”;大学认为中学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信度不高,不敢使用,“你不真,我怎么用”。如此“扯”了十几年的“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考录取中“参考”的作用依旧十分有限。2014年12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列出了时间表,要求“各省(区、市)要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制订具体办法,于2015年8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是困难重重,有心无力。

作为普通高中,尽管难以左右综合素质评价的接轨工作,但我们是否可以追问一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除了为高校录取服务以外,综合素质评价还有没有其他的价值,甚至更有意义的价值?这个问题想清楚了,也许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新的思路和新的追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海安中学”)在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体会到,开展去功利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学不仅可以为、应该为,而且能作为、有作为。

一、综合素质评价到底难在哪里

(一)综合素质评价的“肠梗阻”

普通高中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动议,最早出现在2002年12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通知》要求“高中应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并将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细化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维度。“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最初则出现在2004年2月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意见》要求“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要通过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监督制度的建设,体现公正、公平、公开。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2008年起,综合素质评价陆续进入高校录取环节。

综合素质评价刚刚起步时,纸质成长记录袋是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载体,曾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推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工作量难以承受。过去,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前或者临近毕业前的一段时间,将一个学期乃至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梳理整理、考核评比,面面俱到,时间紧、任务重,要想真正做好、做到位并非易事。即使在平时,要想查阅某个学生的具体材料,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效率相当低下。尤其对规模较大的学校来说,还受学生档案存放时间、空间的限制,每到分班都要重新分类整理。有的学校还把综合素质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来实施,教师、学生叫苦不迭,认为评价工作是额外负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使综合素质评价很难落到实处、很难真正取得实效。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强化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统领作用,各地均采取措施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管理工作。如有地区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体高中教师的职务行为”,也有地区要求把“评价工作作为学校领导、教师的职务行为,给予班主任、科任教师工作量合理认定”。从实际效果看,这些做法仅仅是行政层面的一厢情愿,缺少教师发自内心的主体认同,也缺少教师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的自觉意识和主动精神,结果是“上头热、下面冷”。

第二,公正性难以保证。真实记载学生的成长经历是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客观性的前提条件。纸质档案时代,由于学生的心得成果“沉睡”在档案袋里,相互之间无法分享和交流。至于档案袋中提供的成果是不是由学生本人完成,无法监督,也无人监督。因此,评价的内化激励和外化榜样功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而学生考试成绩、体能、体质数据等属于个人隐私的内容,如果不放在纸质档案袋内,材料就不完整;如果放进去,又容易外泄。放与不放,成了评价工作的两难问题。在评价结果功利化和诚信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不少人有“别人造假我不作假就要吃亏”的心态,最后变成“法不责众”,学生为了有个不错的光环,有意填写失实的信息。教师抱着“任务式”心态,评价方法简单草率,常常以文化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定的标准。翻看教师给学生的评语,80%的用词是相同的,千篇一律,都是空话、套话,缺乏个性化的描述,有时教师根本就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综合素质评价“形同虚设”。

第三,常态化难以维持。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是其成长经历。学生在经历有意义事情的那一刻,往往印象深刻、感受良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深切的感受会逐渐衰减直至淡忘,有些过程性资料甚至都无从找起,自我教育的最佳时机就这样白白错过了。在考前复习最紧张的那段时间,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佐证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等,再对评价结果公示,把评价的流程认真地走下来,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不少时间。这显然不太切合学校的实际,因为考试分数和评价结果孰轻孰重,教师和学生心里都自有一杆秤。功利化的心态,人之常情的选择,让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学生用“混”的方式对待综合素质评价,评价过程常常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的多,常态化实施的少;突击性、任务式、走过场的多,平时没有积累,甚至一动不动,到了时间节点上“糊弄一下”的不在少数。由于常态评价没能落实好,只重终结性评价,忽略过程性评价,评价的矫正功能、激励功能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发挥。一些班级甚至出现了因为保管不慎,整个档案都丢失的现象,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只能应付式弥补。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没有让综合素质评价产生应有的效应,反倒使学生把综合素质评价当儿戏,误导了学生。

第四,科学性值得商榷。综合素质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生理等不同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要将学生的内在素养转化为可以观测的外在指标,就更非易事。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公民素养时,一些二级指标与其他发展指标的关系就难以厘清,学生填写时难以操作。再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虽然很重要,但一旦评价起来,就难以避免主观因素的掺入,很难科学、客观地评判。一些地区把综合素质指标进行分解,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赋予不同的分值,通过折算、累加的办法量化打分。事实上,相同的总分,其构成可能不完全相同,对应的也可能是两个实际上完全不同质的学生。再者,即使是同一项评价指标,也不能简单地用分数作比较。例如,两个学生道德品质的量化得分分别是90分和89分。按照评价规则,90分为A级,89分为B级。1分之差就直接判定为两个不同的等级,并以此来区分两个学生的道德品质,这种做法会贻笑大方。事实上,这种量化评分的做法,其评价结果既可能因为评价指标本身缺少科学的依据而不能真正客观、公正评价学生,也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系统性的特点,把完整的人“肢解”为零散的、缺少内在关联的各个部分,并最终通过“冷冰冰”的分数把“活生生的有个性差异”的人表现出来,是典型的见分不见人的做法。退一步讲,即便每个学校自身的量化评价标准都是科学合理的,但不同学校的标准不具有统一性,也就不具有可比性,硬要扯在一起,评价的效度必然难以服众。因此,某个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和结果最多只能对本校学生有效,对其他学校不具有普适性。[1]

有的地区规定了重点高中与普通高中优秀率的比例,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所在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捆绑在了一起。学校做不做、怎么做都无所谓,反正指标已经下放到学校,干好干坏不影响大局。不同学校的学生也是一个道理,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突破评价指标数的限制。这种评价方式过早地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忘记了学生是成长中、发展中的人,必然会挫伤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心灵。有的地区把竞赛获奖作为标志性成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等级相关联。事实上,这些成果是不是学生自身的“真成果”还有待考证,而且获奖的毕竟是少数,被淘汰出局是多数人,这些被淘汰的多数人的真实参与就该被忽略吗?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教育的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个体家庭的差异也是显然的,这种以证书作为评价结果认证方式的做法,对农村家庭的学生和那些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而言,就难言公平了。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评价方式的公正性、评价过程的常态化以及师生对评价的态度是制约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有效、持久开展的关键性因素。事实上,在许多地区、许多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依旧没有摆脱“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被赋予厚望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就只能沦为为评价而进行的评价,必然会偏离评价的初衷,评价的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二)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之间的问题

从最初提出“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的概念开始,教育部就期望通过与高考挂钩来促进和引领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002年的要求是“为高校招生提供更多的学生成长信息,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校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中的地位。同年12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又进一步明确了高中和高校的责任:“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高等学校要制订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并且对“综合素质评价”内涵的认识也日趋明晰,突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而淡化了对综合素质相关佐证材料的甄别排名,要求“谁使用谁评价”。作为中学,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有意义的成长经历,帮助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避免学校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局面。教育主管部门的思路非常正确,希望通过高考指挥棒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都能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如今,综合素质评价走过了15年历程,但如何让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生根似乎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当前,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的问题,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因果困境非常相似,中学要等高校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纳入高考录取以后再认认真真地见行动,高校要等中学提供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真数据再使用。大家都在“等”,究竟有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打破“僵局”的方法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深入打开了一扇门。

二、互联网怎样为综合素质评价服务

去功利化不是不要功利,而是要回归到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来考量,不能忘记初心。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这也是一种功利。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手段,一种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手段,一种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突破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简单挂钩的怪圈,需要中学和大学都突破思维定式,都从自身想一想、问一问,我们到底可以有什么为、怎样为,而不是相互埋怨扯皮,把责任推给另一方。互联网恰好为处理这一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大学可以从自主招生开始,要求报考的学生将佐证材料“晒”在自主招生的平台上,接受社会的监督。最了解学生情况的人应该是其身边的人,包括其同学、老师,最有效的监督是身边人的相互监督。高校不必太担心学生“作假”,只要把可以公开的材料放到阳光下,只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作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已经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高校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让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有方向、有目标、有选择。

海安中学与同济大学共建的“苗圃计划”已有6年多的时间。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同济大学安排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对这些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及发展方向,初步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高二的时候,海安中学与同济大学组织双向选择,让自己想去又符合同济大学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学生进入“苗圃”,跟着大学教授开展创新性实验研究,完成相关的课题任务。高三上学期,同济大学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综合评价,再次双向选择,达到“苗圃计划”标准的学生将获得同济大学自主招生的优惠奖励。“苗圃计划”对人才培养有期待,但它强调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志愿,淡化了功利色彩,它力求解决不同学段自顾自、相互脱节的问题,实现中学与大学的贯通式培养。同时,这种方式也缓解了中学相关师资、设备不足的矛盾,及早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发展潜质。无疑,同济大学的“苗圃计划”为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招生“真挂钩”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中学同样也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解决综合素质评价“肠梗阻”的问题。

(一)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便捷性

任何一项工作能否持久和成功,主要取决于工作主体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不仅取决于工作主体对这项工作的认可度,还取决于这项工作的工作量。综合素质评价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如果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活动,完成各项任务,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怎样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一是转移给学生,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全部交还给学生,千斤重担众人挑、天天挑,就不会感到特别累。二是构建电子平台,采用批量导入和导出、及时统计与反馈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简单机械劳动。一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感受到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不仅没有增加他们的负担,而且还成为其教书育人的有力助手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把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当成自己的“分内事”,想方设法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二)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

互联网在为交互、开放、平等的对话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相互学习、交流、监督提供了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基本原则是“谁评价谁负责”,每个用户都要实名登录,完成相关任务的主体即使在界面上不显示姓名,在后台也可以检索出,只要作假,总会在某个时间显现出来,特别是在与高考录取“高利害”关联的时候,更是如此。这对电子平台的每个用户都是一种威慑,让每一个评价主体都对自己的行为慎之又慎,不易、不敢、不愿甚至不能搞歪门邪道,不诚信问题就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三)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化

学生在搜集、整理和填写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意义的经历时,也会及时总结反思、内省提升。因此,学生填写成长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是达成综合素质评价最终目的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有统计功能,学校有每个班级填写相关栏目的统计表,班主任有每个学生填写情况的统计表,通过逐层逐级及时地跟踪了解,能“迫使”每个学生都必须按时完成成长平台的填写工作,以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的常态化。填写工作的常态化,又“倒逼”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常态化。学生只有参加了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应的栏目才有具体内容填写。这就促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在各类活动中竞显身手。电子平台如同一个坐标系,多维度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通过平台,学生既可以纵向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分析自己的进步所在,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也可以横向分析比较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找出自己的薄弱与不足。在纵横驱力的作用下,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作出更客观的评价,更准确地自我定位和自我规划,服务自身成长。[2]

三、海安中学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从源头上看,海安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有点“歪打正着”的感觉。2004年,有教师建议在学校新开发的校园办公系统中增设一个项目,由班主任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班级调整时,新班主任能尽快了解学生原有的状况。增设栏目的建议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和支持,栏目很快被开发出来,取名“学生成长记录”。大家发现,填写学生成长记录,不仅让教师得到“实惠”,学生的受益会更多。每个学生都希望给新班级、新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都希望自己的闪光点能经常被老师发现,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就特别注意言行举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2009年,在参加全国综合素质评价研讨会时,海安中学发现他们已有的做法与当时众多专家提出的综合素质评价应采用“观察、记录、分析”的新思路“不谋而合”,这激发了他们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在认真学习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努力,他们自主研发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这个平台继续称为“学生成长记录”)。2014年,他们推出了学生成长记录电子平台升级版,并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16年他们再次推出学生成长记录电子平台手机APP,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登录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方便地记录和审核学生成长经历的内容、查阅任何学生可以公开的所有资料。回首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海安中学的师生们惊喜地发现,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中,自己经历了一个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过程。

(一)从应付到担当

海安中学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尽量不增加教师的负担”。原本每学期结束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要由班主任统一打印发放,如今学生无论身居何处,都可以登录平台,直接查阅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表。学生毕业时,所有评价表都可以一次性输出,既省时又节能,既提高了效率又减轻了负担,教师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爱上了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他们深切感受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他们不再把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更注重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频率和效果,注重学生全面素养和个性特长的提升。师生既是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使用者,也是平台的开发者,更是平台的管理者,他们不仅关心平台怎么使用,也经常对平台“挑刺找碴”,为平台的完善提建议。

以前,有些教师给学生写评语时总喜欢借鉴网上现成的模板,现在他们都深知自己在电子平台上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多双眼睛注视着,也就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为了给学生写出一份恰如其分的评语,准确地给学生画好像,教师平时就要有意识地搜集素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如此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过去多了许多,师生关系也更为融洽了。

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有一项考核指标,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面对大家发表3分钟的中英文演讲,这项工作需要占用语文课和外语课将近一周时间。由于语文课和外语课的课时本身就很紧,有人提议让每个学生在家拍摄一段演讲视频,上传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上,一样可以接受师生的评判,而且可以成为学生永久的记忆。没想到,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都异口同声地说:学生在家录制视频的感受与当众演讲的场景不是一个概念,用语文课和外语课来做这项工作,值得!

(二)从倒逼到自觉

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开发之初,学校通过统计表、排行榜等形式“迫使”班主任重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通过班主任的督促将压力传递给学生,“倒逼”他们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但在实践中,师生都越来越感受到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变被动为主动,筹划组织、积极参与各类有意义的活动,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证明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已不再是功利地为填写而“假”活动,而把活动当作体验成长欢乐的路径;活动也不再是强人所难的事情,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3]他们的心态更加阳光,也更加积极向上,同学间你追我赶、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氛围日益浓烈。

以前,在评选各类先进时,“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屡见不鲜,文化成绩突出的学生往往抢占了评先的机会,至于体育成绩怎样,班主任很少关注。为了达到评先要求,班主任改动体育不达标学生成绩的现象也时常发生。现在,体育成绩由体育组专人直接上传到平台,上传之后就不能更改。评先评优时必须先过体育成绩这一关,网上有数据,人人均可查。这样一来,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对平时的每一节体育课、每一项体育测试都非常重视,全校学生的体育成绩优秀率明显提升。学生的体质好了,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013年9月24日,因学校食堂管理系统线路故障,1000多名同学就餐时未能刷到卡。当天晚上,就有300多人主动到食堂补刷。到第二天晚上,主动补刷卡的同学将近千人,半数以上班级当时未刷卡的同学全部补刷卡。学校要求学生及时把这件事记到电子平台中,不少同学还把自己当时思想斗争的情况写了下来,班主任也及时给补刷卡的同学点了赞,未刷卡的同学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一件小小的事情,通过平台让所有学生都经受了道德的洗礼和熏陶,让诚信成为学生更自觉的行为。

(三)从成功到成长

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学生成长过程中每一个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很重要。经历意味着已有、实有、拥有;意味着做了什么,做了多长时间,这些都是可以考证的。经历还意味着置身其中,感受到什么,体验到什么,觉悟到什么。[4]同样经历一项活动,不同学生内在的体验不全相同,从中获得的成长也不全相同。对学生来说,成长历程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都是人生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为了分数、名次、奖牌等,强迫孩子接受榨取式训练的做法必将毁了孩子的一生。因此,学校明确告知学生,评价本身应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交流和成长的过程,不会简单地以结果的成败论英雄。学生在描述成长经历时,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但不唯成果,重在记录自己的参与经历,记录自己的成长体验与感悟收获。

2017年9月,学校举行合唱节,要求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要登台,某班级超级胖的三个学生就为难了。如果登台,一是影响班级形象,影响整体效果,二是买不到合适的演出服。如果不登台,一是脱离了集体,内心很自卑;二是从小到大一直没有登过台,内心很渴望。班主任统一了学生的思想,名次可以不拿,但所有同学都要登台,一个也不能少。超级胖的学生让家长把演出服改了又改,大大方方地全都站到第一排,赢得了所有观众的一片掌声。比赛结束以后,那几位同学都激动得哭了,他们不仅把演出服珍藏起来,还暗暗定下了减肥计划,他们的脸上又露出了久违的自信笑容。

海安中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始终坚持“去功利化”的理念,他们的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一开始就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分析学生的发展状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指明学生的努力方向。他们始终认为:育人是综合素质评价不可偏离,更不能偏废的核心价值,高中学校应该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文章。功利性过强,往往会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有的甚至会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甚至会南辕北辙,甚至把学生引上邪路。评价只有尊重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对学生发展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获得教师、家长、学校与学生的同步成长。

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

 

 

景弘新变 文章下载

景弘新变

当一所因课改成名的学校步入高原期,突破自我往往变得艰难。湖南株洲景弘中学或许是个例外,5年来,景弘不断求新求变,在自主管理、课程整合等方面升级既有课改成果,由此也摸索出一条别样的发展新路。

景弘新变

本报记者 黄 浩

走过15年,景弘中学又迎来了新的使命。无论是对4年前新上任的校长李飞国还是他的班子而言,机遇与挑战从未如此真切地摆在眼前。

5年前,景弘中学10周年校庆前夕,本报曾以“青春景弘”为题,7个版联动全景式呈现了这所因课堂教学改革而蓬勃发展的民办学校。青春作桨,课改为帆,10年间,景弘创生了自己的课堂模式,形成了自己的课改文化,也培养了一批年轻有活力的课改教师。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他们走向未来的资本。

从来没有一种经验可以一成不变,在课改高地上前进,还能突破什么?还能怎么突破?许多遭遇课改高原期困扰的学校迫切想知道这一问题的答案。当我们怀着好奇与疑惑再次走进景弘中学,在抽丝剥茧般的访谈之中,问题的答案变得渐渐清晰。

今天的景弘中学,依然是一所以课改为特色的学校,但与5年前相比,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它又显得那么“不一样”。

“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

夜幕降临,景弘中学的教学楼里灯火通明,丹桂逸出清香。在这所走读与寄宿混搭的学校,晚上还有2500多名学生需要在教室里再度过一段学习时间。

一名来自广西桂林的副校长听说有如此多的学生留校,感觉很头疼:“那得多少老师才能管住”。但奇怪的是,转了一圈后,这位副校长发现除了三两个巡视的教师偶尔出没,大部分时间根本见不到教师的身影。

更让他难解的是,教室里并没有老师值守,学生要么在安静地阅读,要么在悄无声息地完成着自己的作业。走入校园,如入无人之境。

10月6日,景弘中学举行期中考试,全校3个年级62个教室要举行470场考试,每场考试开考铃响,老师进场分发试卷、核对完考试信息后,便齐刷刷地都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干起了自己的事,考试终了前5分钟,再次回到教室收取答卷。这是景弘中学的无人监考。

“已经实行5年了。”李飞国说,教室没有监控设备,全凭学生自觉。但从多方信息综合来看,舞弊的现象几乎没有出现过。

在景弘中学,“自主”“自治”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学校甚至规定,自习课不准教师进教室,也不准教师控制、干涉这段时间,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

在李飞国看来,只有实现更高程度的自主,课改才能走向深处,自主也是突破课改高原期的一把钥匙。这是在新形势下景弘人的新思考,在享受“课改红利”十多年后他们发现,基于“一三六”课堂模式的课改,从操作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教师对课堂流程的掌握、导学案的使用等都已熟记于心,但现实却是,学生的“五官苏醒”后,自主学习不够充分,合作学习的方法过于单一,探究学习形式大于实质。这是景弘课改的痛点,也是许多课改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共同痛点。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李飞国一直谋划着一场“二次革命”,从何处突破?2014年,学校搬迁至新校园,学校团队在充分总结前期课改经验的基础上,最终还是从安身立命的“课改”上做文章:更充分地践行“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这一办学理念。

“所谓‘学生自己的学校’,其根本特征就是自主管理、自主学习。”李飞国说,课堂为学生而改,活动为学生而开,文化为学生而生,环境为学生而造。学生没有良好的自主自治意识与能力,就不可能产生有效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展示提升。不久前,他特意在办公室墙上刷上了“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这一行字。

在李飞国的设想里,景弘前10年课改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接下来的课改要把整个校园还给学生——给学生最充分、最全面的自主空间和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治能力。

怎样“将整个校园还给学生”?以学习小组为核心,景弘的自主管理与自主学习从课堂开始向校外延伸,学生即使离开学校依然有组织。景弘中学对学习小组的管理遵循着一个雷打不动的原则:核心理念就是团队评价,事事相关、处处体现学习小组的存在。

班主任齐超告诉记者,依托微信等工具,各学习小组成员回家完成家庭作业时,组长依然会组织组员进行沟通,周末的作业当天就需要反馈,组长也会在第一时间收集整理;暑假期间,每个小组都会不时地“打卡”,相互交流一周的计划……“学习小组的功能更加立体化,班主任被慢慢解放出来。”齐超说。

为了将自主自治向更深处推进,景弘中学组织全校教职工研发了具有景弘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自主自治管理》。 该课程包含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则与自我修养、各学科自主学习的方法及其对学生的要求、学习小组职责分工与岗位培训、制定“班级公约”等内容,学校每年组织七年级新生学习此课程,需要全日制学习一个月。

如今,公共图书自主管理、早晚自习自主管理、食堂自主管理、宿舍自主管理、考试监考等常规管理,甚至连课堂对老师的评价都已经全部交给学生。

“无限放大自主学习,是景弘课改纵深推进的方向。”李飞国相信,在未来的景弘课改中,将呈现出这样一种生态——自主学习在高度私人化状态下进行,实现学生与教材资源背后编著者的对话,学生与导学案背后教师的对话。而随着“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学生观和教学观的进一步落地,学生一定会还给景弘更多惊喜。

从“如何学”走向“学什么”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曾经有过一段著名的“吃饭论”。

“起初的课改,就好像几个人一起吃饭,从大家各吃各的变成举杯共饮,气氛活跃起来,积极性也高了。”一名课改专家在分析当前一些课改学校的高原现象时指出,但问题是饭菜并没有发生变化,“食欲再好”恐怕也会出现营养不均衡的现象。

换言之,当课改走向深水区,仅仅研究学生“如何学”已经不够,而需要深度挖掘到底“学什么”。

随着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布,景弘中学负责教学管理的副校长詹艳平开始深入研究:如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后,走向真正的深度学习,实现真正的学科育人?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景弘中学的一些教师已经发现了问题。

比如,物理学科中的“运动学、力学、电学”部分都要用到一次函数及图像、性质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第二个月开始学习“运动学”。但是,数学教材《一次函数》这一章内容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这给物理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扰。英语教学中,教学方式局限于单词记诵、语句分析等碎片化的片段,难以形成体系,等等。

詹艳平在无数次听课后不断反思“核心素养究竟如何在课堂落地”,她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教师需要对学科有整体的认识。目前,景弘中学正致力培养教师的“大学科观”与跨界思维、整合思维,以适应新时代对学生培养的需要。

比如,针对物理学科与数学学科教学脱节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与探讨,物理学科组长杨宏美主动找到数学学科组长李小艳商量,最终商讨决定,数学老师在不影响数学教学的前提下,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将《一次函数》调到八年级上学期的第一个月学习。同时,在课堂上尽量引用物理、生物、地理、化学的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应用等。

“这不仅初步实现了跨学科的教材整合,更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突出了新课标强调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教学追求。当然,学生在学习中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学科的重要性。”詹艳平说。

詹艳平还讲述了自己在景弘听过的一节语文课,教师在教授《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并没有局限于字词大意、诗歌背景分析等内容,而是借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向学生介绍了湖南等地的名酒和中国的酒文化,包括饮酒的礼仪、各地习俗与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分享了“人生何处不相逢,相逢何必曾相识”“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的交友观,旁征博引,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在詹艳平看来,这样的解读没有将学生拘泥于送别的惆怅情感之中,而是“倡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世界,引领学生的生活态度”。她认为,这就是教师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表现。

如今的景弘,不少教师都拥有这样的“大学科”意识。八年级生物教研组组长张义告诉记者,尽管生物学科的理科属性较强,但在备课教研过程中,生物教师不仅关注学科本身的知识点,更会拓展到相关人文知识。“比如,生物研究历史比较长远,关于科学发展史与科学家的故事有许多,我们在教教材的同时,还会挖掘更多背后的故事。”张义以“细菌”这一内容为例表示,生物教材上仅仅介绍了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但教材没有写的是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过程。“教材用大量篇幅表达对巴斯德的敬仰,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人。事实上任何一项科学成就的取得,前面可能都有无数的铺垫与艰难的探索,我们要给学生讲述更完整的生物史——这是很好的育人素材。”张义说。

不仅是语文、生物学科,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学科教学研究之风在景弘盛行,每个学科的教师都在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英语学科为了克服教学“碎片化”的弊端,探索了一套“情境化教学模式”。上课前教师会先预设一个“生活场”,然后引导学生一整节课在这个“场”的情境里学习、对话。历史学科初步实现了教材整合后的“同主题教学”,教师将三年的历史教科书内容分类整合,同一类课教师只就一个事件上示范课,其余同类型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学中掌握研究历史的方法,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真正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近几年景弘中学通过引入高效读写、思维导图、学习导图等工具,助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支撑着核心素养教学转化行动研究的落地。

高效读写通过训练学生眼脑协调,让学生不仅阅读速度加快,而且理解力与专注力明显增强。不久前,记者在景弘中学的一节语文课上看到,学生阅读文本的速度平均达到千字每分钟,最快的学生每分钟能阅读1400字,而且在关于文本内容的随堂检测中,学生正确率达到80%以上。思维导图则更为常用,课程中心主任张艺告诉记者,学生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结构、分享阅读心得、背诵课文、构思作文、总结解题方法,思维能力明显提高。比如语文中的现代文阅读,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将背景、环境、人物形象分条列出,往往从一个文本中可以提取出超量的信息。目前,这一工具不仅学生在用,教师备课也会经常用到。

“过去我们研究‘怎么学’,研究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这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当课改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怎么学’与‘学什么’不可偏废,我们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詹艳平说,以知识和技能为终极目标的教学只是最浅层次的教学,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在学科育人。

点亮每一盏微创新之灯

对15岁的景弘而言,突破自我并非易事。人人皆知,“课改是景弘永恒的命题作文”,只要找准了课改的方向,他们便义无反顾。但与此同时,课改永无止境,景弘也在不断寻求每一个创新的风口。

比如,他们一直在追求文化建设创新,让课改滋养在文化中。景弘中学62个教学班的教室外走廊上都挂着3块展板,分别是“师说板”“管学大黑板”“学堂文化板”,每块板上都写满了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走进教学楼,你会被各种黑板、白板包围,可谓景弘一大“特色”。

这些板块“各司其职”,“管学大黑板”用于学生自主书写知识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板书在人人都能看见的走廊里,任何人经过时都可以作答,顺便帮忙纠正一下错别字。“学堂文化板”上记录着班级共同推选的文化名人事迹,每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名人学堂”,如“胡适学堂”“润之学堂”“冰心学堂”激励着师生向他们学习。“师说板”则更为别出心裁,学生在左侧写下想对老师说的话,老师则在右侧给予回复,那里就是班级的“朋友圈”。

七年级1802班的全体学生就在“师说板”上给温老师写下了一封信,他们说“您的幽默给我们带来许多乐趣,我们十分喜欢您。但是我们的课代表很不给力,比如把控时间不到位,我们一定要改进……”温老师则在一侧回复:“这是我唯一受到夸奖的师说,万分感动!课代表非常给力,无须妄自菲薄,以后我们一起努力,打造生动的历史课堂。”

这样拉家常式的对话随处可见,大家可以在黑板上随意留言、“吐槽”。一句“哈哈”、一句“我们共同改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瞬间被拉近了,让人体会到师生之间暖心的氛围。

“课改往前走越到深处,更多需要依靠自下而上的微创新来推动。”张艺认同这样的说法,今年她就主导了学校教学节的创新设计,以往的教学节都是由学校课程中心提出主题,然后各个年级组织教师说课、赛课,进行教学比武,张艺表示,今年的教学节课程中心将只提思路,放大学科组的自主管理权,“让他们自己去发挥,如何在教学节上更精彩地展示自我”。在她看来,这是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的一次微创新。

还有,关于教师培训方面,由于学校新教师日渐增多,教师对课改理解的程度差异越来越大,詹艳萍正在尝试采用分层培训的办法,让培训更有针对性。对40岁以上的骨干教师、26岁以下或是未在学校待满3年的新教师以及26-40岁的中青年教师,詹艳平都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培训方案。

可以说,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都有景弘人创新的智慧融入其中。而一系列的微创新,把学校课改推向纵深,带来了学校质量的整体提升,受益最多的无疑是景弘的学子。

几年前,湖南科技大学学生王建特意在景弘中学“蹲点守候”近3个月,对景弘模式下成长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最终写出自己的毕业论文《景弘模式对学生后续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他从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情况、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生活与健康、探究能力与艺术素养5个方面作出分析。数据显示,在景弘模式下成长的学生在团队精神、乐于分享、懂得宽容、勇于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而从教学岗位转向管理岗位的韩立双感触或许更深,近年来由他负责的对外培训与扶植项目遍地开花,“景弘模式”已成为当地备受认可的一大品牌。在景弘的帮扶下,娄底市新化东方南北文武学校从难以招生、濒临倒闭,到今天发展到两个校区共5000名学生,势头迅猛,校长感慨地说,“在景弘的帮助下,我们终于像一所学校了”;溆浦县两所课改基地校在植入“景弘模式”后,成绩从镇上倒数提升到一二名,令当地老百姓刮目相看……

这就是今天的景弘。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总会忠实地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5年前,《青春景弘》写下了这样一段结束语:每一个景弘教师,都在努力成为课改的执行者和创新者,为真正实现“景弘梦”而努力奋斗!5年后,这段结束语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景弘——它已变得更加稳重、成熟,但依然青春——与5年前一样,这所学校全体教师的平均年龄仍然不到30岁,景弘的青春传奇,正在并将继续由他们书写。

中国教师报2018-11-14

 

 

俄罗斯:重拾劳动的德育功能 文章下载

俄罗斯:重拾劳动的德育功能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劳动教育地位弱化,导致青年缺乏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不尊重劳动,却崇尚不劳而获,引起了俄罗斯社会各界的担忧。近年来,俄罗斯重拾苏联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创新劳动教育活动形式和保障机制。——编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苏联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苏联劳动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具有时代特点。

今天,俄罗斯的德育,延续了苏联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2015年发布的《2025年前俄罗斯联邦德育发展战略》确定,劳动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要吸收儿童参与劳动活动和社会公益性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儿童尊重劳动、劳动的人和劳动成果;培养儿童自我服务的技能及劳动的需求,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儿童合作劳动和独立劳动的能力,并能够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儿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帮助其将来更加理性地选择职业。2016年,俄罗斯教育科学部部长在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会议上倡议中小学校恢复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地位弱化引起社会担忧

尽管苏联历次教育改革在“重视知识教育与重视生产劳动”之间摇摆,不同时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劳动教育始终是苏联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形式多样、校内和校外教育共同组成的劳动教育体系。

十月革命后,1918年10月,苏维埃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确立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苏联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师范大学的教研室对劳动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在劳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后,劳动教育的地位弱化。俄罗斯中小学开设的“综合技术”课承担了劳动技能、劳动观的培养功能以及生涯教育的功能,但是,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较少,几乎不参加体力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及生产性劳动。劳动教育地位的弱化导致缺乏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的现象在青年中普遍存在,体力劳动不受尊重,付出少而回报多,甚至不劳而获的人被认为是“会生活的人”。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引起了俄罗斯社会各界的担忧。

2001年2月,《俄罗斯联邦国家2001—2005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出台,重新强调德育。《2025年前俄罗斯联邦德育发展战略》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引起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以及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机构共同关注。

继承劳动教育方面的好传统和经验,加强劳动教育的动议在俄罗斯社会得到广泛支持。2015年,俄罗斯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74.7%的受访者同意这样的观点,即“中小学校必须要教学生学会劳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学生必须要参加学校劳动,包括学校值日、班级值日和生产劳动实践”。仅有10.2%的受访者表示反对。

尝试引入“社会公益性活动”概念

社会公益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基本类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提高社会公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也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儿童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在俄罗斯缺少法律支持,俄罗斯与劳动相关的法律只有《劳动法》,该法中的劳动所指的只有一种形式,即有偿性的雇佣劳动。

《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意愿参加或不参加教育计划中未列活动没有做出规定,因此,如果未经家长同意,现存的法律实际上禁止吸收未成年人参加学校教学计划没有规定的劳动活动。学校只有在获得家长书面同意和学生本人同意后,才可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之类的社会公益性劳动,包括打扫学校卫生、浇花、擦黑板等自我服务性劳动。

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通过制定《劳动教育条例》,在经过家长和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活动。比如,有些学校的《劳动教育条例》规定,五至七年级学生,每学年参加10天的劳动,每天平均2小时;八年级学生,每学年参加10天劳动,每天3小时;十年级学生,每学年参加15天劳动,每天4小时。

为消除儿童参加公益性劳动所面临的法律方面的掣肘,2017年11月,俄罗斯国家杜马教育科学委员会会议讨论劳动教育法律草案。委员们提出,必须要修改法律,使学校可以组织劳动教育实践。前不久,俄罗斯国家杜马通告显示,国家杜马正着手在相关法律中引入“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概念,希望根据儿童心理生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根据教育组织的章程,为组织自愿的、无偿的劳动创造法律基础。

在生产实践中开展道德教育

“学生生产队”是农村学校七至十年级参加生产劳动的重要形式,最早的学生生产队于1954年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俄罗斯”农庄建立。作为学生生产队发源地,斯塔夫罗波尔地区保留了学生生产队等苏联时期的劳动教育传统。

2017年,斯塔夫罗波尔地区有112个学生生产队,229个中小学学生联合会,这些组织都设在学校中,有3.5万名五至十一年级学生参加。学生生产队一般联合耕种土地,联合使用企业机械,依托补充教育机构组织跨学校的生产队,学生参加小麦、土豆、蔬菜等农作物耕种。当地农业大学每年组织农业生产技能大赛,优胜者可进入大学学习农业专业。

“大学生劳动队”是苏联时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最早的大学生建筑队活动开始于1959年。但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大学生劳动队活动停止。2003年7月9日,俄罗斯联邦政府青年事务委员会在莫斯科召开了“关于国家支持大学生和大学生劳动队”的会议,会上建立了由教育部副部长任主席的跨部门协调委员会,支持建立“全俄罗斯大学生劳动队”。2004年2月17日,在纪念大学生劳动队建立45周年之际启动了“全俄罗斯大学生劳动队”活动。2015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确定每年的2月17日为“俄罗斯大学生队日”。

“全俄罗斯大学生劳动队”以为青年人提供临时就业机会为目标,同时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其基本任务包括,促进在读学生和毕业生临时就业或者长期就业;吸引青年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开展文化和社会工作,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俄罗斯各行业培养储备人才。

“全俄罗斯大学生劳动队”继承了苏联“大学生劳动队”的传统,其成员是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继承了苏联时期按专业划分的传统,分别组建了建筑队、教育队、农业队、服务队、列车乘务员队等;继承了参加落实国家最重大基建项目的历史传统,大学生建筑队先后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相关会议场所建设项目、喀山大学生运动会场馆建设项目、索契冬奥会场馆建设项目、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场馆的建设项目等。

作为俄罗斯最大的青年社会组织,“全俄罗斯大学生劳动队”共有来自74个地区的24万名参加者。除了参加暑期劳动以外,还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包括帮助老战士,帮助儿童院、中小学校,帮助能力受限儿童等。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8-11-9

 

 

北京实验学校开展“魅力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文章下载

北京实验学校开展“魅力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教育的魅力从何而来

——北京实验学校开展“魅力教育”综合改革纪实

周清华

“魅力教育的魅力何在,在我看来,就是要办‘孩子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创造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探究幼小初高可借鉴的普适规律,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发展奠基。”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校长、党委书记曾军良如是说。

北京实验学校是北京市海淀区唯一一所“幼小初高十五年一体化”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学校。这是一所既“老”又“新”的学校——所谓老,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由民国总理、著名慈善教育家熊希龄先生创办的香山慈幼院,后发展为北京市立新学校;说它新,是因为2015年6月才更名为北京实验学校,并与北京平谷区4所分校共同组建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但是“魅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早在2012年就已经起航。在曾军良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推动75项教育教学改革,其中45项已分别获得全国及北京市、海淀区一等奖,学校连续获得北京市“身边的好学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先进单位”“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魅力课程:聚焦整体育人

构造“一方池塘”,服务孩子“自然成长”;点燃“一束火焰”,启迪孩子“自己成长”;敲打“一块燧石”,引领孩子“自由成长”;推开“一扇大门”,促进孩子“自觉成长”。这是北京实验学校的魅力教育理念。与此相对应,学校立足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打造魅力教育的课程体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涵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国际课程等多元课程类型,丰富基于云平台的网上选修课程,建构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形成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的课程结构,建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十五年一贯制魅力课程体系。

魅力课程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达到了“整体育人”的效果。在这一课程体系的目标下,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调研能力、难题解决能力、讨论沟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重点。

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学校开设外教课程,常年聘请外籍教师上课,让学生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课堂,增进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荷兰等国的20余所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鼓励学生开展国际游学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学习优秀的西方文化结合起来。

扎实的科研为魅力课程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北京实验学校的魅力课程建设彰显科研特色,学校与海淀区、北京市及全国教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造课程科研联合体,建立了教师与专家学者相互沟通的平台。学校还专门设立了课程科研处,由特级教师、一线教科研骨干组成,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北京实验学校“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制度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所有教师都参与校本课题或区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大家以课题为引领,以课例为载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学型科研活动;以读书为载体,以读书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型科研活动。近5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海淀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北京市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

魅力课堂:激发学习活力

针对基础教育高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青少年成长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曾军良提出魅力课堂的概念,并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魅力课堂“三原则”“四归还”“五不讲”“六特别”“八追求”“八策略”“十要求”等系列经验。探讨激发学习活力的办法,深究增强教学魅力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学力,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灵性的生长,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激发学习的活力,培育学习的激情,激活生命成长的动力,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增强教学魅力,提升教师品位,提高学科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现学科育人,这是课堂教学的目标。魅力课堂就是“引力场”“思维场”“情感场”,而形成 “温暖、思考、美丽、开放”的魅力课堂文化是打造魅力课堂的基础。

北京实验学校与北京市教科院联合推举魅力课堂探索研究课,举办魅力课堂教学节。2015年10月15日举办了规模宏大的魅力课堂教学节活动。来自全国各地兄弟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幼小初高的家长代表,市、区领导与教研员近千人分别走进各学段的课堂,开展系列魅力课堂研讨活动。5年来,每个学段、每个教研组、每个年级组、每个备课组,都创新开展了系列化的魅力课堂相关活动,魅力课堂逐步成为美丽、合作、开放、分享、思考的课堂。

魅力教师:在研修中快速成长

魅力教育的魅力,集中体现在教师身上,而教师的魅力,一半来自个人的魅力,一半来自学校的培养。

为防止外行领导内行,学校将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分开,成立学术委员会,由4个学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干部、科研干部、特级教师、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组成,每两周开展一次活动,内容与形式涉及专题培训、研讨交流、思维碰撞、工作反思、总结升华等。教师们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师生共同成长。

除了课程科研处,学校还设有学法研究中心、教师研修中心、体育与健康中心、艺术与科技教育中心,通过专业的组织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还成立了特级教师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王冬梅工作室、北京市周清华教科研名师工作室,4个工作室就是培养教师的4台发动机。一批青年教师通过工作室的名师引领和朋辈互助快速成长起来。

每学年年初,学校调研教师的培训需求,开展个性需求的教师培训活动,教师有自由选择权,缺什么补什么。每年学校设立国内考察学习项目,分批到全国各教育发达地区参观学习、考察研究。每年学校给每位教师购置10本书,成立了多个教师读书社团,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这一系列培训丰盈了教师的精神世界,教师博学多才、视野宽广,在课堂教学中就更加自信,更有魅力了。

魅力学生:人人都有闪光点

魅力学生不是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是善于学习的学生。在北京实验学校高中部,开设有一门特殊的校本课程——学法指导课,课程内容以曾军良校长的专著《高效学习方略》为基础,从情感教育、励志、脑科学、认知论及学习方法等角度,系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学校还成立了国内基础教育界首个学法研究中心。

“关注每一个”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为此,北京实验学校推行“全员导师制”。中学部的每位教师要当6—12名学生的导师,导师要与指导的学生每天见一次面,每周简短交流一次,每两周发送一条激励短信,每月开一次集体会议,每月进行一次深度对话与交流。导师制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了启迪心灵、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效果。

对于学困生,学校成立学困生辅导班,采取过程性评价,取消成绩排名;鼓励优秀生牵手帮扶学困生;每月设立进步奖、拼搏奖。这些做法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为他们提供个性成长空间。学校在高中学段开设了熊希龄人文实验班、医学科学实验班,目前已经进行两届“1+3”教育模式试点培养。学校常年聘请市区业务部门名家、名师任教学指导专家;聘请清华、北大医学部和海军总医院、空军总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教授作为实验班的客座教授,开设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一体化活动课程。实验班满足了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为各类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魅力德育:以体验润泽心灵

上午大课间的时候,若你站在北京实验学校操场上,你会发现他们的课间运动也是一道风景。学生们或跳华尔兹舞蹈,或练习中华太极扇。这其中融入了德育的内涵: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追求美,塑造美,提高交往能力,养成阳光心态,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让德育变得有魅力,让学生乐于参与、入心入脑并非易事。从学校层面讲,必须有相关机制推动和保障,班主任工作室、家长学校、社会大课堂,都是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的有力抓手。

学校的“三个注重”让德育生动可感:

注重行为养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每学期开学前,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白做文明学生的准则;利用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有计划地进行养成教育;在校园内设立文明标语宣传栏,让环境感化人;利用班会时间,召开文明及学习道德模范主题班会,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注重自我管理和规则意识教育,推行班级项目制管理改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的管理者,让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体验责任、承担责任、明确规则、遵守规则、主动成长;赋予团委会、学生会更多的责任与权力,比如他们可以自主组织升旗活动,自主开展志愿者活动,自主开发微信公众号等。

注重实践教育,积极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运动会、少代会、跳绳比赛、学生艺术节比赛、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让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博物馆、文物古建单位、军营、科研院所、大学校园、街道社区等开展职业体验、调研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困难群体,服务社会。

如今,北京实验学校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方面,走在了全国教育创新的前列,并将为京津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提供鲜活样板。

(作者系北京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科研副校长,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8-11-14

 

 

常德:教育之花绽放文明之城 文章下载

常德:教育之花绽放文明之城

常德地处湘西北,是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常德教育成绩斐然:所有区县市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认定, 在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上,该市教育局被评为全省综合考核优秀单位,一次领回了9块奖牌……

2017年6月,时任常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曾艳阳作为唯一市州代表,在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教育强市”成为常德一张响亮的名片。

请看绽放在文明之城的教育之花——

1 大力度投入,全面改善办学环境

武陵区甘露寺小学是位于老城区的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小学,金秋十月,记者走进这所“老校”,立马被其小而精致的校园所吸引。五彩的校园文化墙上,孩子们的书画作品展示其间;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快乐地游戏玩耍;小花园里,三三两两的孩子拿着书在小石桌上享受阅读时光;新建的实验室、阅览室、美术室、心理室……一应俱全。“乘常德教育‘三年攻坚’的东风,财政先后在我校投入900余万元,新建了教学楼,扩宽了操场,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该校校长欧熊飞满脸自豪地说,“如今我们是一所设备先进、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品位的城区小学。”

常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启动教育“三年攻坚”,以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全市职业教育相对薄弱、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城区学校扩容提质、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和市城区数字化建设四大工程。

“以前我们每天都要去开水房打热水洗澡,有时候去晚了打不到水,冬天只能用冷水随意抹一把脸,现在可方便了,热水通到寝室,学校越来越有家的感觉。白衣中学的周同学一脸幸福地打开水龙头直接用热水洗脸。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配置了太阳能设备,热水直接接入寝室。

“攻坚”这三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农村学校彻底“翻身”,一所所校舍整齐、环境优美的学校拔地而起。三年里,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45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71所,建成标准化学校82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6万个,新建校舍建筑面积77.8万平方米,采购各类教学、生活设备81.5万台(件、套),47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了“学生有桌子吃饭、有热水洗澡、每人有一张床铺睡觉”的基本条件。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常德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底,常德市委、市政府启动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将新一轮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作为行动的重点。决定用三年的时间,在市城区和县城新建、改扩建23所学校,新增学位5万个以上。仅2017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达到 16亿元,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近90亿元。

2 大手笔激励,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今年教师节,常德市对荣获“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的16名教育工作者和4个教师团队分别给予10万元奖励。自2014年起,该市开全省之先河,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以“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为标准,分别给每个获奖个人或团队奖励10万元,此次已经是该市举行的第三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表彰活动。

常蒿路小学校长谢英是本届“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之一,这名拥有“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常德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领航校长”等名号的女校长,先后在桃源县漆河小学、武陵区新兴小学、东升小学、育英小学、卫门口小学、工农小学就职。从农村小学到城市小学,她犹如一个教育女战士,将自己的光和热播洒进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她常用任正非的这句话勉励自己和同事。每到一所学校,她都尽己所能,竭力为学校谋发展,为学生找快乐。她说:“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孩子们找快乐,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做一个有素质的中国人。”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中共常德市委副书记、市长曹立军表示,全社会要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好氛围,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加大教育投入、坚持社会共同参与、坚持关心关爱教师,共同担负起教育发展的重任,不断推动常德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展教育,教师是关键。近几年,常德为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师工作室),全市成立名师工作室11个,推荐参选特级教师29名,开展各级各类培训近5万人,培育了一批“名、优、特”教师。计划到2020年,全市保有市级骨干教师5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50人。特级教师80人,名优校长20人。

3 多层面育人,培养阳光学生

在常德市第一中学,每个入校的学生都要给3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校长唐会荣提出的“为学生3年和30年着想”的办学主张,不仅对学生在校3年负责,还教会学生与将来的社会、与世界相处的能力。今年7月,第五届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在青岛举行,该校学生代表围绕“小型与轻型武器管控”努力发出本国声音,师生9人收获“最佳组织奖”。中国好校长获得者、常德市第一中学校长唐会荣介绍,校园里巍然屹立的两棵古银杏树见证了一中百年风雨,以这两棵饱经风霜,仍深扎大地的古银杏作为精神图腾引发出的一中“尚真尚实、合心合力、自觉自为、共生共荣”的校园文化,培养了一中学子自觉成长、自主发展的能力。

记者到被授予“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的东升小学采访时,正逢老师带孩子们在设计邮票。传承邮票文化,传递集邮兴趣,该校的集邮社团特别受孩子们喜爱。除此之外,每周一至周五的下午,街舞、拉丁舞、绘画、摄影、声乐、集邮、英语戏剧等20多类、50余个社团都活跃着孩子们的身影,“一生一艺”作为学校的重点打造工程。“给孩子们营造快乐的校园时光,让他们对学校生活有所期待,能更好掌握知识、享受童年。”校长高丽鹏颇有感慨地说,“学校应在给孩子送上知识盛宴的同时,为孩子送上终身受益的艺术修养。”

学校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是培育阳光学生,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在常德的校园里,“一生一艺”“一校一品”等特色育人模式,于润物无声中给学生多层面的滋养,让学生如阳光般灿烂、温暖地持续成长。

4 多维度提升,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武陵区丹洲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城郊小学,这所小学的视频课设备已与坪湖、泽远、太平3个村小形成网络联校。丹洲乡中心小学与3所村小将音乐课、美术课一同打造进固定课表,补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短板。该校副校长刘莹回忆第一次用网络联校给农村孩子上音乐课的场景:“课上,我同时教4所学校的孩子一起唱歌,让他们比赛唱同一首歌,孩子们可兴奋了!”“我们以前没有专门的音乐和美术老师,现在每周都有老师隔着屏幕给我们上课,前不久的美术电影课上,我还举手回答了问题呢!”坪湖村小四年级学生李乐涵告诉记者。

信息化不仅在教学中最大化的运用,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也随处体现。丹洲乡中心小学副校长郭强打开手机,轻扫了一下教室门口的二维码,该班级近期的教学进度、班主任工作重点、活动开展等情况一览无余。“很多学生的家长在外务工,不管相隔多远,家长们都可以根据二维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郭强介绍。

信息化不仅缩短了城乡教育差距,也缩短了务工家长和留守孩子的距离。近几年,常德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澧县芦茅村是常德市第一中学的帮扶对象,该村朋朋的父亲12年前过世,他随70岁的爷爷一起生活,正当爷孙俩为朋朋的学习犯愁时,常德一中不仅将朋朋破格录取,还免除了他高中期间的所有费用。如今朋朋有专门的学习导师,还有学校发放的助学金,校长唐会荣特意给他送了一把吉他,这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自信活泼。每一年,常德一中都会破格录取多名像朋朋一样的孩子到校就读。

今年10月,鼎城区第一中学先后组织管理骨干和教学骨干分两个批次赴衡水考察学习,并将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教学理念传授给鼎城区二中和鼎城区六中,全面提升区内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落户常德市第一中学,录取空军飞行员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所有区县市均被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市、区);常德市第一中学、武陵区北正街小学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

常德教育,正朝着人民越来越满意的方向努力,教育强市,正向跨越发展的征程迈进……

中国教师报2018-11-7

 

 

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立人教育”撷英 文章下载

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立人教育”撷英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立人教育”撷英

陶继新

近年来,成都市金牛实验中学的立人教育做得风生水起,硕果累累。那么,什么是立人教育,他们又是如何实践立人教育的?这些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

立人教育的“一一三二X”体系

何谓立人教育?刘仲文校长说,我所理解的立人教育,既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又是一种教育实践风范。立人教育表现为一种根源于人的至性至情,又超越于实用理性之上,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美好存在形态的追求。他们的立人教育的要义,全面体现在“一一三二X”体系中。分而解之,方可见立人教育的内蕴丰沛之美。

第一个“一”是指“一种办学思想”,即“养浩然正气,强立身之本”。孟子有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刘仲文校长认为,师生的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大气;养己之气,亦能惠及他人。立人教育的旨趣,是为长期滋养师生的浩然之气,进而化润人的心灵,成其行动,显其浩然之风。

第二个“一”是指“一个培养目标体系”,即“明德善学,立己达人”。刘仲文校长认为,《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立德之纲,纲举目张,理应放在培养目标体系的第一位。“善学”是对“学会”“会学”的超越,恰如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学记》所言:“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学生善学,学生的收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立己达人”取自孔子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刘仲文校长认为,人要想有所成就,立身是本,不过,只有自己立身还是不够的,还要立他人。这样,既有了“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自我修炼,还有了“君子成人之美”的精神境界。孔子所说的“达”,远远超越了他的弟子子张所说的“闻”,因为它的要义在于“质直而好义”,而不是“色取仁而行违”。

只有尽力让自身“立”与“达”且尽力让他人也“立”与“达”的时候,才真正抵达了“止于至善”的境界。

“三”是指“三条路径”。

路径一:“立德树人。”《大学》里面讲“君子先慎乎德”,并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根深才能叶茂。刘仲文校长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一棵树,德是根本,财是枝末。要想“树人”,必然固本,“本立”才能“道生”。

路径二:“立文养人。”刘仲文校长认为,学生需要学好学科知识,更要习得学科文化。这里所说的学科文化内涵着人文精神与学科规律的要义。因为学科中不只有知识,还有人文精神之美,即使数学等学科,也常常闪烁着人文的亮色;任何学科,都有其内在的规则,都有道之所存,只有通晓了这些规则,才能步入以不变应万变的天地。所以,学科文化特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结构化。教师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感知学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并据此设计教学活动。如数学新授课设计了引、导、探、习、悟等五环节的范式,其中的“悟”就是悟的思想方法。复习课则另有范式。再次是学科的价值,对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考虑与设计,如在让学生了解英语学科价值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其他国家的文化,还要思考如何处理好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问题。思品课、地理课等学科,都要思考这个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研究中美两种制度哪个更加民主的问题,很让人振奋的是,研究结果一致认为,中国比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好,也更适合中国国情。这种由学生自己研究得出来的结论,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效果更好,也更能深入他们的心里。

路径三:“立身存人。”刘仲文校长认为,身之在,人方存。所谓身,当然有外在身体之身。《论语》中曾记载了孔子的高足曾子病重时“召门弟子”说的一段话:“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对自己的身体非常重视,最终做到了全身而来,全身而去。是“怕”吗?当然不是,是自律,他不但保全了自己的身体,更因时刻不忘自我修炼而抵达了高贵精神的殿堂。“存人”不只是关注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思想与心性的修炼以及积极兴趣的激发、培育、保持等。

“二”是指“两项措施”,即统整课程、序列活动。为了让立人教育的理念落地,学校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立人教育课程体系,由立德树人、立文养人和立身存人3个板块组成。立德树人课程主要包含“法仁静雅”课程等。立文养人课程主要是由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拓展课程、引进的校本课程等组成。立身存人课程包括艺体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社团选修与社会实践课程等。序列活动是指他们实现了每类课程活动的序列化。

“X”是指“若干支持项目构成”,即科研强校、精业强师、创客教育、四年制初中教育改革等。刘仲文校长认为,这些实践项目既是独立的实践领域,又是相互支撑的系统实践,经整合后都和谐地融进了立人教育的支持系统。

“自主、导学、行知、铸魂”的立人课堂

立人教育的价值主张与立人课程,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生成更大的能量。为此,他们进行了立人课堂的研究。

刘仲文校长说,他们首先确立了“自主、导学、行知、铸魂”的立人课堂理念。

“自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必备要素。只有自主,才有内驱力,以至形成努力学习与积极探索的品质。“导学”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道而弗牵”,从而让学生爱上课堂,高效学习。“行知”强调的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学科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取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境界。知行合一,不但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知行合一的学习品质,而且还可以引领学生走向学以致用的广阔天地。铸魂是铸造学生的高尚品德之魂、坚忍不拔的精神之魂、学科文化之魂。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将知识与铸魂分离而教,而是让其合而为一,让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习得知识的同时,“道法自然”地升华到铸魂境界。

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各个学科进行了立人课堂范式建构的研究。通过全校教师的认真探索,对各学科的课堂范式进行了基本主张的理论阐释,也通过青年教师赛课、轮流上课、同课异构的验证,把课堂范式转化成具体的实践标准与操作流程。

为了更好地提升立人课堂的质量,学校还于2013年启动了合作成长小组的建设与研究。首先,这种小组不是临时与无序的结合,而是长期与有序的一级学生正式组织,每个小组由4或6人组成,全组在组长的领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合作成长活动。

班级中的小组建设,本着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分组。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尽管有上中下之别,可却都赋予其不同的责任与义务。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在合作成长中,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合作成长小组既有思想体系,也有应用体系。

他们的思想体系有三个核心词。

核心词一:帮助与对话。他们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不再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内外的学科帮助为主。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对话关系,其中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有生生之间的对话。不再是师道尊严,而是师生平等。有的时候,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与疑问,课堂中出现孔子所说的“当仁不让于师”的教育景观不再是偶然现象,而是成为一种常态。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这里也变成了现实。这一改变,大大激发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开放与多元的思维在学生那里绽放出来。

核心词二:民主与自主。小组中的很多问题是在民主环境中自主解决的。比如小组成员间出现了矛盾,一般不必向班主任汇报,而是小组自主协调解决。其他如过关单等,也是集合小组成员的智慧,共同“过关”。于是,班主任从繁琐的检查事务中抽出身来,减少了师生不必要的冲突频率,也少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多了持续不断的生命飞跃以及享受教育的幸福感。

核心词三: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首先要有独立思考、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还要有希望并帮助本组其他成员不断成长的精神需求。小组也由此称之为立人小组。这样,立人小组就形成了一个发展共同体,以至形成了一种小组文化。

为了检验小组合作成长的质量,他们每个月都要进行优秀小组的评选,只有合作意识强、合作效果明显的小组才能获得“优秀合作成长小组”的称号。

合作成长小组的应用体系不只存在于课堂学习中,也存在于课外、校外甚至国外。据副校长刘成菊介绍,她带领学生到瑞典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时,也是按照这种原则与方式把学生们分成了不同的合作成长小组。当把他们分到不同家庭的时候,合作成长小组这一级组织彰显了巨大的作用,让瑞典友人感慨且赞叹不已。

有耕耘,就有收获。2018年,金牛实验中学的合作成长小组建设研究成果获得了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两年,学校获得四川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四年制初中教育改革项目取得巨大成效,中考教学质量连年位居成都市较高水平。金牛实验中学立人教育着力于立己达人的宗旨,形成了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实践的完整体系。相信他们立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在未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教育报2018-11-15

 

 

“互联网+作业”走向情境化个性化 文章下载

“互联网+作业”走向情境化个性化

一味地强化知识技能的反复训练,仅仅把作业从纸笔搬到网络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互联网+作业”走向情境化个性化

张生 王思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作为全新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变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迅速转变,最终对生产者这一要素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在“互联网+”时代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意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人。由于人工智能被大量运用到生产的各个部门,一般劳动力被大量解放,生产力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个体必须成为不可替代的创新人才。在此背景下,教育的核心关注点必然要从传统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理解、应用转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从显性为主的知识技能传递变为更加隐性、抽象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业对于教育评价的作用

相应地,教育评价也必将从对于学习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向学习高阶思维的评价转变。“互联网+作业”就是在“互联网+”这种新的生产力背景下,作业训练的目的从巩固、评价学生所学知识技能转变为训练人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素养,同时考虑利用新的“互联网+”技术,让作业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联通性、及时性、交互性、展示性、智能性等特点,开展新的作业方式和作业内容以及重构作业活动的全流程,进而支持新的育人目标的达成。

传统作业以纸笔作业为主要载体,教师通过作业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达成度,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指导。有些作业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忽略对人尤其是人的核心素养的测评,评价标准统一,个性化水平较低,形式单一刻板,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的作业方式和内容有些方面已经不满足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作业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一致的,经历了从主观评价到客观评价,再到主观评价为主的过程。在农业时代,作业考查内容是少部分知识和人的素养,评价方式和标准主观化,如孔子以“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通过开放性问答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工业时代注重对客观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因此作业的评价也变得非常客观,对错明确。所以在作业中客观题所占比例较大,即使是主观题,也强调有可参照的评分点,抑制了教育中人的个性、创新等能力的发展。

“互联网+作业”的新趋势

“互联网+作业”的内容要由客观走向主观,通过主观题比例增加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作业考查学生能力由低阶思维转变为高阶思维,作业题目不再停留在识记、理解、应用等简单层次,而是逐渐升维到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作业评价要由对于作业这一载体的评价转向直接面向学生个体的评价,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显性的知识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隐性知识。学生的评价维度也要由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变为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

所以当前,“互联网+作业”的新趋势在于:一是作业的客观题评判由人转向机器。这一场景在当前教学中已经基本实现。例如日常作业考试中,使用答题卡机器评分;简单的数学家庭作业中,使用手机拍照评分等。

二是在作业题目设置方面,客观题比例下降,主观题比例上升。主观作业评判标准由得分点组成,通过中间工具,如互联网平台进行数据汇聚,通过多个子维度进行素养评分。

三是作业由答案为主转向以人为主,作业的评判不仅仅关注作业本身的对错,而是关注作业过程中所体现的人的思维发展,如学生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批判性思维。

四是教师的教学和评价任务转向学生的高阶思维学习活动,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以及对于教学法有充分地理解和应用。教师在作业评价中对于学生评价内容泛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让每个学生都能变得优秀。

五是作业不仅仅是传统的纸质作业,更要利用互联网的联通性、分享性、及时性等特点,展示学生的作业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搭建创造、分享、交流、展示的新舞台。通过“互联网+作业”,把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社会和学生链接起来,形成一个高纬度、社会化、网络化的智慧育人空间。

在作业理论、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作业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融合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作业”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作业通过信息技术直接照搬到互联网平台上,也不仅仅是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替代人的工作,只实现技术上的迭代,而是在作业理论、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作业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融合创新。

“互联网+作业”要从消费观转到生成观、过程观。以往,教育的价值观以消费为主——消费知识,消费名师资源。所以“互联网+教育”大多是将传统作业、教学视频放到网络平台上,提供试题、微课,但这些仍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诉求。新的教育价值观是以创造生成为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分享、展示、批判,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挥学生多感官功能。学生生成新观点的过程就是批判和创新思维发展的载体。但这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名师和微课,知识技能作为学生学习和批判的载体,虽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也是必备的基础。

“互联网+作业”更加注重人的交互、人的智慧、人的参与。与传统作业相比,“互联网+作业”应该更加情境化、多元化、主观化、个性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作业评价的主体也不限于教师,基于互联网作业平台的使用,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作业评价中,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将和教师评价共同成为作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作业评价的效率和质量。学生在对同伴作业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回顾、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还能了解他人不同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观点和看法,进而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提升自身能力。更重要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收集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中作业行为所产生的全部过程性数据,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对学生的主观表现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长期的动态成长模型,帮助教师、家长与管理者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准确、即时的反馈。

但“互联网+作业”的新趋势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完全抛弃传统作业?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传统的纸笔作业通过理论、内容和方式的转变,也在某些方面可以达到“互联网+作业”的要求。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使用“互联网+作业”的形式,便利教学的同时却让不少家长担忧。有报道表明,网上作业致使学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视力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学生依赖电子产品,沉迷游戏教学,本末倒置。更严重的是,学生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很容易失去书写能力。在不改变作业理论、作业内容的情况下,一味地强化知识技能的反复训练,仅仅把作业从纸笔搬到网络的方式,解决不了当前的教育问题。

凡事都有两面性,对于新型作业,我们不能一味否定,应及时疏导。相较于传统作业,“互联网+作业”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内涵。教师应平衡纸质作业和互联网平台作业的比例,同时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引导家长进行有效监督和积极参与,养成学生良性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毕竟,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作者单位: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8-11-10

 

 

“全学习”让课堂变得更“智慧” 文章下载

“全学习”让课堂变得更“智慧”

2015年5月,习近平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观点。这是“全学习”的时代背景,也是未来社会需要的全新理念。那么,“全学习”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又有怎样的课堂实操流程?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全学习”理念下的课堂改进实践,为我们揭开“全学习”的面纱,丰富了学校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全学习”让课堂变得更“智慧”

李志欣

“好好学习,好好学习”是1952年六一儿童节毛泽东为北京市育英学校的题词,成为学校的校训,同时也是“全学习”理念的学校文化与历史传统根据,作为北京市育英学校的一所分校,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一直积极践行与发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内涵。

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全学习”

近年来,我国从西方引进了不少“全”的新概念,如“全语言”“全智能”“全民教育”“全育人”等,“全学习”也从这些新概念中引申出来。“全学习”思想在我国有其历史的积淀,散见于我国古代典籍中,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是全面的也是完整的,是复杂的也是具体的,是整体的也是个体的,是传承的也是创造的,是自主的也是内省的,是现时的也是终身的。

在学习方式快速迭代的今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与文化,丰富学习资源,支持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面向未来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北京市新中考方案明确指出,今后的中考将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考试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扩大选材范围,突出首都特色,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全学习”理念也正好适应北京市新中考改革的理念。与以往相比,新中考改革考试内容更加宽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实践中改变旧习惯,积极探寻课堂建设与学习方式的新理念。

四要素规范“全学习”课堂

具体到“全学习”的课堂,受特级教师崔成林“思维碰撞”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启发,结合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学校目前把理念要素规定在“成果目标、优质问题、学习活动与嵌入式评价”四个方面。

“全学习”的课堂成果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在一节课当中应当知道、理解或能够做的事情,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结果。

实施过程中,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四个纬度的设计:一是行为主体,关注谁来学,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如“我能”“我们组能”等;二是行为表现,关注怎么学、学到什么,可操作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解答”等,旨在说明“做什么”;三是行为条件,关注范围条件,如“根据参考书”“按课文内容”等,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四是表现程度,关注学到什么程度,如“没有语法或拼写错误”“90%正确”“30分钟内完成”,旨在说明“有多好”。

所谓“优质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核心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是指在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和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理解的问题。

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凸显“思维成果”,变封闭性问题为开放性问题;不要内含答案,明知故问,让学生简单迎合的问题;把问题变成一种对正误的判断;把记忆性问题变为分析比较、异同对比、分类和寻找例外情况的问题;不要只求答案,更要关注如何得出答案的问题;设计“宏大”或“本质”的大问题,大问题是指没有简单“正确”的答案,能激发学生思考,需要讨论和探究,触及学科的核心,引发其他问题,挑战未经验证的假设,质疑某些想当然的观点。

学习活动包括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群体的协作活动、师生的交互活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活动任务的设计,如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可以为“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搜集学习资料、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展示学习产品、师生评价总结”。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可以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实践验证、形成结论、反馈评价”。

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整体活动时,要注意有计划、分步骤、递进式的特点,先确定好主问题,再依次确定活动任务、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

“全学习”课堂的评价叫嵌入式评价,不仅重视评价这一动作,还要求设计好量规,它是与学习同时发生的评价,将评价融合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载体。它主要用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馈,是内在评价而不是外加评价。评价量规是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活动,是给学生搭建前进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完整的评分规则包括“等级、要素和指标”三个部分。例如,优秀(4分):完整、清楚、合乎逻辑;良好(3分):本质上是对的,但不完整或不完全清楚;中等(2分):含糊不清,但有弥补的余地;较差(1分):与方案无关、不对或没有解释。

以上四个课堂要素确定了“全学习”教学的新理念,让课堂学习由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由任意为之走向专业设计,让“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几个问题有了更加清晰、有效、科学的解决策略。

七流程支撑“全学习”课堂

“全学习”课堂追求的是“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不仅在每个流程中体现其理念价值,还要体现以学定教,采用多样化学习方式,呈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样态,下面介绍每个流程的实际操作要求与标准。

一是成果目标:教师诊断学生在单元自主学习中的学情,根据课程标准,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应达成的预期结果。成果目标主体是学生,重要元素有学习的“条件”、学习的“量”、学习的“标准”,引导学生认定目标。成果目标也就是课堂学习目标,但它是进行逆向设计,要适度,有可操作性和检测性。

二是情境导引:教师根据预期结果、学生认知水平与身心特点,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三是思维对话: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巧妙设置1-3个有思维含量的主问题,以挑战性任务或活动引导学生与文本、生生、师生等对话,逐步达到深度学习状态。同时,要利用好现代化信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以讨论、交流、竞争、辩论、分工等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展示形式灵活多样,有个人展示、集体展示,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等。教师要走到每个小组中,认真倾听、观察、点拨、强化、评价、落实,帮助学生进行有效活动,产生对话、激发思维、解决问题,避免虚假和浅层次学习。

四是拓展提升:教师要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选择多种途径和手段,主动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学习选择,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多种能力。根据问题,教师有效发挥支架作用,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展充分的学—展—评活动。

五是知识建构:教师以思维导图形式和师生更喜欢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教师先行设计知识建构工具,并教会学生运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与归纳。

六是反馈评价: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反馈内容要突出本课重点,题量、难度适宜,体现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根据教学实施情况,教师自行安排,可以安排在本环节检测,也可以安排在其他环节后检测。

七是学教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评的情况,师生课后共同反思,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收获—问题—解决办法”进行反思,教师针对“成功—不足—改进”措施进行反思。

以上七个流程环节,都有规则评价的要求,均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教师要有对应的明确、清晰、可操作的标准与证据,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当然,“全学习”的课堂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在课堂内外的呈现。比如,有的教师会设计各式各样的学生活动,课上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实践、多表达、多展示。课堂上,学生设计方案,开展科学制作、小组竞赛、协作互助;课下,学生做手抄报、自编自导自演话剧或舞台剧、诗歌朗诵、社会调查等。

“全学习”教学理念的提出,让学校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课程,如场馆学习、赛事学习、行走学习、实践学习、社团学习、问题学习、项目学习、整合学习、影视学习、仪式学习、服务学习、讲堂学习、翻转学习、节庆学习等。“全学习”鼓励学生个性成长,尊重学生的选择与兴趣多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多种学习方式的出现,实现了学习场景的相互融通,各种资源引入学校,校园的围墙被打破,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实现灵活多元,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理念,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组织学习,教育变得更加智慧,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8-11-14

 

 

“微创新”的景弘场景 文章下载

“微创新”的景弘场景

读校系列① 开栏语:再小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都有耐人寻味的教育细节。“读校”读出不同视角,让发现力促进表达力。在这里,让我们与记者一起阅读“明校”。

“微创新”的景弘场景

本报记者 褚清源

一次采访远不能抵达一所学校经验的核心部分。为了更好地抵达,更深刻地读懂,我们开启了回访系列,对过去几年报道的课改典型作长期关注。湖南株洲景弘中学我们已经跟踪关注了5年。2013年5月,中国教师报以《青春景弘》为题,用7个版报道了景弘中学的课改经验。

景弘中学的课堂改革开启于10年前。2008年10月,董事长刘勇亲自带队赴山东茌平杜郎口中学学习,两个月后的12月16日,景弘中学教师邓春林率先在自己的0813班开始实验。当时,学校成立核心课改小组,组员们把教室当成教学研究室,将“杜郎口经验”作为样本,一点一点地“临帖”。

这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在景弘人看来,“临帖”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可能大多数人会对此持质疑态度,每所学校的校情不同、学情不同,怎么能照搬、移植别人的经验?但景弘中学反其道而行,在“临帖”中理解、在理解中修正。“死去才能活来”,认真“临帖”才可能赢得重生。如果一开始就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恰恰可能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异化或窄化理解,只有在不走样的“临帖”中才可能真正读懂“杜郎口经验”的核心。于是,先僵化、再优化、后固化成为景弘中学课堂改革的推进路径。

景弘中学的课堂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实验推广中逐步落地的。2013年中国教师报记者走进景弘中学采访时,他们已经在“临帖”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校本化的改进和创新。他们是以“微创新”的方式进行校本化改造的。他们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小组建设上,首创“ABC学习共同体”,并且推出了“集智备课”“拼教”“拼学”“微课程”“自驾课”等多种教学教研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真正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今天看来,过去的10年,景弘中学逐步完成了三个重建。

一是重建了教室环境。排排坐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围坐的方式,与此同时将大量图书搬进教室,教室成了最好的图书室。此外还开展了植物认养活动,每一间教室都有植物角,教室变得更有生机。教室这一距离学生最近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互动的、协同的、生态的支持性环境。

二是重建教与学的方式。在景弘中学,学生有“大块”的时间可以自学,学生有充分暴露错误的机会,也有质疑同学观点的机会。这是景弘人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作出的决定。学习不再过度依赖教师的教,而是最大限度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尤其是伙伴学习正在改变着景弘中学的课堂生态。同学关系是成为互学共学伙伴的基础,只有这种互学关系建立了,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存在感、获得感,才会相互悦纳,才会在不懂时勇敢地说出“我不懂”。景弘中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同学”,在这样的课堂环境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之间实现了多向度、立体化的交流。

三是重建了教学内容。当学生的学习高度自主时,既有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于是单元整合、跨学科整合成为常态。为了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他们又引入了更多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课程资源,如思维导图、鱼骨图、六顶思考帽等思维训练工具,以及高效读写等课题研究成果。

回望景弘中学的10年课改路,同样有三点值得关注。

其一,10年坚持做一件事的课改精神。10年来,景弘人“咬定青山不放松”,锁定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件事,进而从课堂出发拉动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想坚持10年做一件事情,在今天的学校内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公办学校,校长被频繁调动的用人机制,让持续地做一项改革变得非常脆弱。通常继任者都会在自己的任期内另起炉灶,搞一项全新的改革,过去的改革要么被否定,要么被悬置。所以,景弘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其用人机制很好地护航了10年课改。

其二,确立了“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的办学愿景。这是景弘中学的校本化表达。他们以“办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来对标学校发展,检索和纠偏管理细节和教育细节。一所学生自己的学校,首先体现在学生享受的自由上。且不说学生通过表达平台“师说”,可以与教师自由对话;且不说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室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要的是,课上的“放羊式学习”不是盲目放手,而是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辅以有针对性的“学习地图”,这张“学习地图”就是导学案。景弘中学的导学案有两大特点,一是将知识转化成有挑战性的问题,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二是给出具体的学法提示,学生遇到困难时,有学法指导为其导航。

校长李飞国常说,让学生如“野马”驰骋于景弘课堂的“大草原”。在他看来,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学习任务给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像草原牧马,让马寻找水草丰美之地,马自然会膘肥体壮。

其三,景弘中学的课改经验是不断生长的经验。在熟练操作杜郎口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因校制宜、因生而变,以“微创新”的方式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技术和文化的迭代升级。景弘人是迷恋教学创新的,他们从不把过去创造的经验作为课改的“天花板”,但所有改革又都以学生是否在其中得到了真正发展为旨归。“微创新”不只在于“微”,更在于做适合自己的改变,推进一种校本化创新,所有“微创新”都向着支持学生学习的方向,向着师生需要的方向,“向学而生”,用学生立场丈量课改的进程、课改的宽度和深度。在这样的环境下,源于教师自觉自发的课堂“微创新”在学校蔚然成风。

他们的“微创新”并没有停留在内部挖潜上,还适时引入专家研究成果。助力景弘中学课堂改革向更深处漫溯的是,2013年6月引入的“高效读写”课题研究成果。通过这一成果的引入,学生的“海量阅读”“深度阅读”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景弘中学提出打造“500万景弘”规划,就是在不增加课时并保证理解率不低于80%的前提下,每一个学生一年的读写总量达到500万字以上,超过国家课程标准10倍。学校通过“阅读策略”培训,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总量,从而达到整体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通过“作文策略”培训,帮助学生重点解决了“不爱写”“没东西写”“不会写”等问题,改观学生作文在基本观念、价值取向、人生诉求、写作态度、学习策略、批阅方式、评价标准等诸方面的现状,切实提高了写作能力。

每节语文课有10分钟时间用来进行阅读方法训练,每天有30分钟的自主阅读时间,每周一课时高效读写模块专题训练,每月一次读书汇报会、图书漂流活动,还建立了“读写银行”,激励学生“读好书,写美文,做善事”,全程记录学生在“阅读”“创作”“实践”三个方面的精神成长。

当教育迎来“阅读为王”时代,景弘中学先行一步,早已实现了课改升级。如今,景弘中学每学期都吸引了省内外学校前来探访学习。而真正要学习一个经验,就要像深读一本书一样,阅读、反刍、实践、再阅读。景弘中学这本书,我们会一直阅读下去,期待着景弘课改的精彩续篇。

中国教师报2018-11-14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