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17年信息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博物馆

题目:2017年博物馆工作信息第46期

资料提供时间:2017-12-20

目录

更多

做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文章下载

做好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文物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十九大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文物工作者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情不断高涨。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深刻阐述,让文物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他们通过积极推动本职工作再上新台阶,承担起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历史重任。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自信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这让文物工作者越发认识到,丰富的文物、生动的展陈能够让公众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

十八大以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积极发挥文物“金色名片”的作用,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举办文物出入境展览近70项,观众达1500余万人次,展地涉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的23个国家,成为众多中外“交流年”“友好年”“文化年”以及国家领导人出访等外交活动中的亮点。

“我们联合相关机构共同研发的‘文物带你看中国’3D展示系统,通过与观众互动,增加了展示的趣味性,让文物‘活’起来。该系统目前已在丹麦、法国、老挝、尼泊尔、澳大利亚、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落户,并形成了品牌效应。”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军介绍。

作为致力于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把面向社会大众的宣传教育当作自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各地博物馆积极践行文化惠民,在常规展览活动以外,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加强配套活动,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越发显现。

“成都博物馆始终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开展社教活动。不论是敦煌丝路大展的‘梦回唐朝——敦煌唐朝服饰亲子互动体验活动’、帝国夏宫展的‘五彩缤纷俄罗斯’,还是刚落幕的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的‘从莫奈到小明’活动,都是从游戏中体验文化、从娱乐中汲取知识。为配合常设展‘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中国木偶展’,我们之前还邀请了美国的IBEX木偶剧团来到博物馆,通过木偶剧的表演形式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启博物馆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博物馆界在新时代的要求下,正在不断实践创新。在近日举行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高峰论坛上,博物馆馆长们齐聚一堂,探索博物馆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思路。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琪表示,博物馆的跨区域合作不仅是地理范围内的馆际联合,更是博物馆之间展示、研究、收藏、宣传的文化交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积极开展联合办展活动。从建立博物馆展览体系到展览推广及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形式,在加强馆际交流的同时,博物馆合作的模式和路径不断拓展。”

深圳博物馆自1981年建立以来,利用区位优势和文化同源性,与港澳地区文博机构展开了多领域、多层次的持续交流合作,始终处于与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的前沿。“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时代,深圳博物馆要利用湾区经济结构开放、资源配置能力高效、国际交往网络发达等特点,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担当合作龙头,不断与港澳地区文博机构拓展合作广度,挖掘合作深度,在展览、讲座及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发掘合作新亮点。”深圳博物馆副馆长蔡惠尧说。

关于馆际交流的形式与内容,河北省唐山博物馆馆长鲁杰有着诸多思考。他认为,馆际展览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展览交流是其中最为普遍的交流,也是馆际交流的核心形式。在“强强联手”的同时,进行“强弱联合”甚至“弱弱得强”,能够使展览交流从松散的合作发展成战略性运营的集群联盟。

为文物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天津博物馆宣教部党员张凌菲参与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的讲解接待工作。谈及这段经历,她表示:“祖国的强大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能用自己的声音向更多的人讲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是我一生的荣耀。”

十九大闭幕后,中国园林博物馆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会,邀请了十九大代表、颐和园导游服务中心副主任韩笑宣讲。韩笑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对青年寄予厚望。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党代表,我将围绕中国梦去追梦、筑梦、圆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位于湖北武汉的江汉大学,武汉博物馆举办的“给力武博,因为有你”大学生志愿者校园招募海选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秉承‘牢筑大学生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的理念,武汉博物馆积极引导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在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担当的过程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武汉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连晓芳

中国文化报2017-12-20

 

 

在上海博物馆走进“墓室” 千年壁画“活”起来 文章下载

在上海博物馆走进“墓室” 千年壁画“活”起来

记者 颜维琦

循着甬道走入,左右两边是栩栩如生的文吏、仪卫及骑行马队,抬头可见拱顶以黑彩精勾细绘的云气纹。缓步走进墓室,抬眼可见北壁的夫妇饮宴图,转身又依次可见东壁鞍马仪仗图、西壁牛车出行图以及南壁两侧绘有鼓吹图的门洞……

此刻,你仿若置身苍茫寥廓的三晋大地,身边的讲解指示牌提醒你,这是在黄浦江畔上海博物馆的展厅。

上海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正在沪上展出,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展览遴选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两个时期的12组89件墓葬壁画作品,堪称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生活画卷,向人们呈现了那个时代宗教、礼仪、风俗、建筑、服饰、音乐、饮食等诸多历史文化信息。展品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展出,这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壁画艺术原作特别展览。

尤为引人入胜的是,展览创新展陈方式,重新搭建复原了整座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观众得以走进“墓室”,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壁画艺术的风貌。

鲜活的古代生活画卷在眼前展开

夫妇对坐,备茶上茶,厨房侍宴,杂剧演出,手持团扇漫步郊外踏青的女子,边做刀削面边欣赏伎乐的男童,在马厩喂马的男子……行走在展厅中,日常生活的细节扑面而来。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重要舞台,保存了诸多优秀文化遗产,其中的二十二万五千余平方尺的古代壁画,堪称世界壁画艺术的宝库。

此次展览精选了北朝和宋金元时期约1620平方尺的墓葬壁画,包括北齐娄叡墓出行图、水泉梁完整壁画组合、九原岗大型建筑图以及宋金元散乐百戏、孝悌故事、家居生活、花卉草木等诸题材作品,试图向公众再现六世纪北朝上层的社会缩影和十至十三世纪北方平民社会的真实风情。这些国宝级珍稀艺术品,绝大多数是出土修复后首次亮相,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博物馆展览史上北朝和宋金元艺术史的经典之作。

山西博物院院长张元成说:“北朝和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中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会交融的两个重要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山西地区出土的这两个时期的墓葬壁画中有许多汉族与北方各民族共聚一堂的画面,无论从艺术史、文化史还是社会史的角度而言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平定西关村M1壁画墓》中,画面人物形象生动。北壁“内宅”垂帐床榻的左侧是一位身穿襦衫长裙、头绾高髻的女人,右侧站着一位身穿圆领长袍的髡发男子。东壁“杂剧”四人化装演出,一人在旁伴奏,诙谐有趣。西壁“进奉”描绘了一个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长袍的男子指引三名小厮,两个抬着酒缸,一个手捧酒具。

《阳泉东村元墓》的墓室主体壁画中,一派热闹的生活景象。三名男子忙碌地准备茶点,从格子窗中可以依稀看到主人似乎在等待茶点,另一侧,一名男子端着食物正欲进门,一名男童边做刀削面边欣赏伎乐,画面最右侧还有两位端酒的侍女似乎也止步聆听。

此次展览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件展品是《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墓道北壁壁画》,它长3.2米,高3.5米。壁画中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建筑中华丽的门楼、庑殿顶、复杂的斗拱、重复的额枋、特殊的瓦钉、彩色的铺地砖,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生动、逼真,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资料中未曾见过。这是首次在同时期墓葬壁画中发现木结构建筑,让我们有幸第一次在壁画中领略北朝建筑的风采。

在壁画中探察古人的精神世界

《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壁画》中的“鞍马游骑图”引得不少观众驻足。作品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骏马神采奕奕,情趣盎然。观看者站在任何位置,都有身临其境之感。图中先有导骑二人,前者端坐枣红马上凝视前方,后者勒马回首关注后续队伍。主骑马队居中,或骑或行,有的悠然前行、有的回首翘望,最后又有两骑紧随主骑队伍,前者策马扬鞭,全神贯注注意前方,后者马头高扬,骑者躬身伏于马背,脚踩马镫,紧勒缰绳奔驰向前。

这些壁画不仅内容精彩,而且均为艺术佳构。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北朝时期的墓葬壁画,其主人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是绘画主题大多为仪仗图、出行图等,表现了他们生前的战功和权威。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从艺术的角度佐证了当时各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塑造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

杨志刚介绍,“宋金元时期,位于辽阔的黄土高原东部地区的山西,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极为繁荣。这个部分的墓葬壁画中大多都会有墓主人的形象出现,他们往往是当地的士绅、富户。展览中的各组宋金元时期壁画作品,展现出当时的生活百态,往往给人以‘家’的温馨气氛,这充分反映了该地区北宋以后的丧葬习俗。那时人们将墓葬视为‘吉宅’‘庆堂’,是后世家族繁荣兴旺的关键与保障。”

这些壁画往往贴近现实生活,有些描绘主人生前的故事,有些讲述主人的理想境界。《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的壁画有“离家求识”“仕途青云”“暮年仙居”等场景,描绘了墓主人年少时离家谋求仕途,老来还乡隐居的理想人生,同时还营造了墓主人仙逝后的来生世界。

《忻州南呼延村壁画墓》壁画形式简洁大方,内容朴素典雅,极富文人情怀,借花卉与诗词衬托主人的清高雅洁。正对门洞的北壁绘有一盆含苞待放的牡丹,郁郁葱葱。壁画引用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的名句“无穷名利无穷苦(恨),有限时光有限身”,抒发墓主人对人生和时局的感叹。

千年壁画“走出来”,活起来

此次在上博展出的《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是一件“活起来”的文物。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水泉梁村。张元成介绍,“山西博物院于2008年6月进行了考古发掘,采用‘复原性保护’的新方式,把原本置于自然环境中‘不可移动’的壁画切割成数十个块面,揭取搬迁后,进行修复、养护,再按照原有的墓葬结构拼接复原,是国内复原较大型墓葬壁画结构的一大成功案例。”

墓葬壁画是一种保存在特殊地下环境中的文物,不可控的自然环境变化,是此类壁画存在与否的关键因素,大量埋藏在地下的壁画,在出土发掘之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鉴于此,对墓葬壁画的保护,目前主要采取揭取搬迁后异地保护的方法,将“不可移动”的壁画转化为“可移动”的壁画,搬进室内进行修复、保养,基本实现了壁画的抢救性保护,保证了壁画的安全稳定。

为了探寻博物馆与民众互动的新功能,此次上海博物馆重新搭建复原了整座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杨志刚介绍:“在双方博物馆人员的努力下,墓室的搭建按照由主体到外围,由骨架到顶部的顺序进行。由于进入墓室的甬道较为狭窄,出于文保的考虑,设计了一条通透的玻璃通道,顶部隐藏LED灯带照明,以便呈现更好的观展效果,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走进墓葬内部参观,近距离欣赏这组气势恢宏的北朝壁画。”

壁画经过了上千年岁月的洗礼,是一种脆弱易损的文物。虽然经揭取保护处理后初步达到稳定状态,但它们对环境变化依然非常敏感。杨志刚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此次展览中壁画的安全,上博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的技术团队从展柜的制作、温湿度监控、照明调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保障。在保证展示效果的同时,根据不同展柜的需求,放置了调湿剂和调湿器,让长期处于山西相对干燥气候中的壁画,到了上海也能安然无恙。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3月4日,其中朔州水泉梁北齐壁画墓专室需要现场预约参观。为了让更多观众了解山西壁画艺术,上博还同步推出网上展览,虚拟还原相关墓葬壁画的原状,讲述“重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光明日报2017-12-19

 

 

长春: 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文章下载

长春: 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是悠悠岁月赋予一座城市的荣耀。历史文化名城,既是一座城市过去文化繁荣的标志,更是其未来文化繁荣的发端。日前闭幕的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长春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要以文化兴市战略为引领,抓住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利契机,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全市上下要按照全会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书写好新时代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新篇章。

长春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既有新石器时代、辽金等时期的遗存,也有伪满洲国建筑群等重要遗迹,以及昭示新中国工业建设辉煌成就的大量工业遗产,还是我国著名的“汽车城”“电影城”“文化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今年10月,国务院同意将长春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我市在更大空间上谋求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平台。全面加强长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既是让我市文化继续繁荣的必要路径,也是我们从文化的来处重新找到出发的力量、重树文化价值、培育文化信仰的一种文化良知。

要尽快建立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管理体制,制定并实施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方面,要成立长春历史文化保护委员会,在摸清长春历史文化家底的基础上,启动全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认定和保护,力争尽早全面实施长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另一方面,尽快出台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条例和办法,从法规层面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界定,全面加强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刚性,进而形成名城保护的法规体系,把长春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严密保护起来。

要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对最能代表城市印象、传承城市文脉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积极促进长春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城市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一要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模式方法,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城市生活,激发起城市主人的责任与担当,构建名城保护“一盘棋”体系,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二要在保护过程中既重视维护旧建筑、遗存的风貌,更要与时俱进,深入挖掘其使用功能,在生态、环境承载的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利用,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振兴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名城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

文化是城市的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春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软实力。全市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觉,周密、科学、精细地推进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让这一散发着深厚历史文化魅力的金字招牌继续散发文化的光彩。

历史文化,是悠悠岁月赋予一座城市的荣耀。历史文化名城,既是一座城市过去文化繁荣的标志,更是其未来文化繁荣的发端。日前闭幕的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长春作为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要以文化兴市战略为引领,抓住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利契机,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全市上下要按照全会的决策部署,多措并举,书写好新时代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新篇章。

长春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既有新石器时代、辽金等时期的遗存,也有伪满洲国建筑群等重要遗迹,以及昭示新中国工业建设辉煌成就的大量工业遗产,还是我国著名的“汽车城”“电影城”“文化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今年10月,国务院同意将长春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我市在更大空间上谋求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平台。全面加强长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既是让我市文化继续繁荣的必要路径,也是我们从文化的来处重新找到出发的力量、重树文化价值、培育文化信仰的一种文化良知。

要尽快建立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管理体制,制定并实施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方面,要成立长春历史文化保护委员会,在摸清长春历史文化家底的基础上,启动全市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认定和保护,力争尽早全面实施长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另一方面,尽快出台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条例和办法,从法规层面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各项要求予以明确界定,全面加强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刚性,进而形成名城保护的法规体系,把长春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严密保护起来。

要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对最能代表城市印象、传承城市文脉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积极促进长春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城市品牌形象和影响力。一要创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模式方法,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让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城市生活,激发起城市主人的责任与担当,构建名城保护“一盘棋”体系,营造全社会人人参与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二要在保护过程中既重视维护旧建筑、遗存的风貌,更要与时俱进,深入挖掘其使用功能,在生态、环境承载的范围内开展各种形式的利用,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振兴传统产业、发展新兴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名城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相得益彰。

文化是城市的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春加快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软实力。全市上下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市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自觉,周密、科学、精细地推进长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让这一散发着深厚历史文化魅力的金字招牌继续散发文化的光彩。

长春市政府2017-12-12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章下载

伊春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局),市政府各委、办、局,中、省直各单位,各企事业单位:

为全面提升我市文物保护管理水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17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16〕4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精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铭记“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的政治使命,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和能力,为伊春三次创业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20年,全市建立起遍布城乡的文物保护网络,文物资源状况全面摸清,文物安全形势不断好转,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大险情全面排除,保存状况良好;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有效落实,保存状况明显改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责任到位,保存状况基本稳定。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管理体系日臻完善,馆藏文物利用率普遍提升,文物陈列展览质量显著提高。文博创意产业持续发展,文物展示与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文物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一)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及时核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依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推进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格落实“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保管机构)要求,加强文物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保护,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防止因养护、维修不当造成破坏。

(二)加强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城市改造和新农村、棚户区改造建设中的文物保护,突出工作重点,区分轻重缓急,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不可移动文物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因建设工程确需迁移、拆除的,应当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积极配合省级相关部门做好基本建设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切实提高时效。

(三)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文物资源目录和数据资源库,全面掌握文物保存状况和保护需求。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及时抢救修复濒危珍贵文物,优先保护材质脆弱的珍贵文物,分类推进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预防性保护工程,为展陈珍贵文物配备具有环境监测功能的展柜和柜架囊匣,完善文物监测和调控设施。

(四)加快推进博物馆建设。推进民营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建设,形成一批具有鲜明行业和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群。完善博物馆管理机制,加快理事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市级博物馆与基层博物馆借展、联展、巡展合作机制。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管理,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征藏工程,丰富基层博物馆藏品数量。

(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支持和指导群众自治组织依法保护、管理、使用区域内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研究制定文物保护补偿办法,依法确定补偿对象、补助范围等内容。利用公益性基金等平台,采取社会募集等方式筹措资金,解决私人产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的资金补助问题,使文物所有者和使用者更好地履行保护义务。制定文物认养等鼓励措施,对社会力量自愿投入资金保护和修缮市、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可依法依规在不改变所有权前提下,给予一定期限使用权。

三、推进文物合理利用

(一)有效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推动有条件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使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定期对公众开放,培育以博物馆和文物旅游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文物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科学确定文物景区游客承载量。实施文物资源共享工程,加大信息开放力度,向公众提供一批重要文物藏品信息资料,以及分类检索、查询等服务。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品开发经营试点,实施一批具有示范带头和产业拉动作用的开发项目,打造一批文博文化创意品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精品文物、精品展览数字制作与推广,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加强文物交流与合作。加强博物馆对外文化交流,积极举办互展、论坛、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与科技合作等活动。实施智慧博物馆项目,推广建设生态博物馆、流动博物馆。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作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陈列展览,以及文物影视节目、图书等多媒体出版物,促进文化遗产领域交流合作的网络化建设。

(三)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制定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满足公众基本文物收藏鉴赏需求,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拓宽文物流通渠道,规范古玩旧货市场文物经营管理工作。

四、加强文物法治建设

(一)加强普法宣传。将文物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纳入普法教育规划,深化文物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主题活动,加大文物法律法规普及力度。

(二)强化文物执法工作。各地要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文物执法职责和执法力量,科学合理划分不同层级的文物管理和执法职能,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制,强化预防控制措施,加大执法巡查力度,加强文物执法人员培训,不断提高文物执法人员素质。畅通文物违法案件举报渠道,建立案件分级管理、应急处置、挂牌督办等工作机制,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文物执法的科技支撑水平。各级文物部门要依法履行执法职责,采取委托方式执法的,要加强对委托执法机构的监管。完善文物保护责任制度,推行政府购买文物保护服务。

(三)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由文物、公安、住建、国土资源、行政执法、规划、环保、旅游、宗教等部门参与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和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文物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对文物资源密集、文物安全形势严峻的地区,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公安执法配合,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影响恶劣的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文物安全事故,要严厉逐级追责,并对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四)建立健全惩戒机制。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建立文物保护和文物执法工作年终绩效考核制度、终身追究制度,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失职渎职造成文物破坏、被盗或流失的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管,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造成文物和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五、完善文物保护保障措施

(一)落实文物保护责任。各地要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文物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将文物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或综合治理体系,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要求,即“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各地行政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文物工作负总责,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文物工作专题汇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要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职责,逐级落实文物管理单位的责任主体。建立完善发改、财政、行政执法、规划、住建、国土资源、文物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有效推进文物保护管理的合力。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二)保障经费投入。各地要把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改变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来源的单一格局,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绩效管理和监督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将国有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畴,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落实保护资金。

(三)加强队伍建设。制定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通过定向培养、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重点加强拔尖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不断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选优汰劣、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完善人才奖励机制,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才的作用。加强基层文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努力解决基层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投入、编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四)加大宣传力度。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博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了解我市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相关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充分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各类新闻媒体要积极开设专题、专栏,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大力宣传文物保护先进典型,及时曝光各类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伊春市人民政府2017-12-19

 

 

醉心木雕二十年 合肥木雕非遗传人修复古建数百座 文章下载

醉心木雕二十年 合肥木雕非遗传人修复古建数百座

今年4月,肥东县八斗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计氏宗祠燃起了大火,这座乾隆年间祠堂损毁严重。记者日前获悉,眼下这座古祠堂的修复工作已经结束。而主持修复工作的正是安徽庐州木雕非遗传人徐明安。在徐明安20多年的木雕生涯中,已成功修复的祠堂达数百个,是一位名符其实古建筑修复专家。

自幼便学习木雕

徐明安的工作室坐落在古色古香的三河古镇南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来到时,木工们正在满是木屑的工作室内裁制木料,徐明安则在工作台边挥舞着自己的凿具。

徐明安告诉记者,他的木雕手艺还得从祖父的师傅开始说起。据介绍,其祖师傅姓陈,是位进过京的木匠,清末流落至肥西三河,便在此安顿下来。徐明安的祖父 13岁时,陈师傅看他可怜便收其为义子,并将自己的木雕手艺传给了他。民国时期,徐明安的祖父已经成为三河古镇上有名的木雕艺人。

作为庐州木雕的第三代传人,徐明安 13岁时开始学习木雕,22岁开始独自承接古家具、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得到西安、广州、苏州等地客户的认可。“别看我岁数小,我做出来的东西,大家都夸好。”徐明安说,不同地方的古建筑风格不同,要深入研究各地的风土文化和各类木雕的寓意,才能做到修旧如旧。

专注修复古祠堂

徐明安擅长雕刻各类人物、动物、花草。“《封神榜》里的各类神仙,《三国演义》里的关公等战将都不在话下。”但徐明安告诉我们,近些年他只专注于修复各类古祠堂、古建筑,小的木雕几乎不接。

“修复古祠堂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古建筑,另一方面我也想把自己的修复技艺不断发扬和升华下去。”徐明安说,在三河古镇的大街小巷,随意抬头一看可能都会看到他们徐家三代人修复的古建筑。

在徐明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三河古镇上有名的仙姑楼,这里的各类精美木雕作品全部出自徐明安之手。在一面雕有唐僧、桃子、石榴、葡萄、葫芦等形象的隔扇前,徐明安介绍,“桃子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多子多孙,葡萄代表子孙昌盛,葫芦代表宝贝,家传万代,多子多宝的意思。”

据了解,徐明安在 20多年的生涯中已经修复了数百座祠堂等各式古建筑。其中不乏肥东的梁氏祠堂、渡江战役纪念馆内章氏祠堂等有名的古祠堂。徐明安介绍,章氏祠堂八十年代修复过,但是当时找不到专业的人修,风格不大对,他去了三次,重修了一座,比原版还有韵味,章氏后人都很肯定。

手艺难觅传承人

“木雕技艺怎样做到与古建筑的风格相统一?”记者问。“这就像写书法、临字帖一样,古建筑也有其中的章法,熟练了就自然能把握其中的风格。”徐明安说道。

在徐明安的工作台上,排满了大大小小的 30 多种木雕工具。其中有圆凿、扁凿、通心凿等。徐明安说,小凿子一般用来雕刻眼睛、翅膀等,圆凿雕刻花叶、花瓣及花的枝干。边说边做,徐明安拿起一块木料用笔随意地画出一条如意祥云,执起一把凿子熟练而又迅速地沿着图案进行定位,将图案凿出一个大概的形状。

“做一个如意头花撑要一两个小时,修一座古祠堂要七八个月,长的要一年,现在这手艺没人愿意学了。”说起木雕技艺的传承,徐明安很是无奈。“我倒是想收徒弟,但得有人愿意学才行。”

徐明安表示,作为木雕非遗传人,他希望能遇到愿意学习的子弟,将自己的手艺传播、推广下去。

左勇

安徽网2017-12-18

 

 

西湖博物馆2017年工作总结暨2018年工作计划 文章下载

西湖博物馆2017年工作总结暨2018年工作计划

2017年,杭州西湖博物馆认真贯彻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在区(局、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博物馆管理、社会服务、西湖学研究、 档案工作等方面大力推进,较好的完成了既定目标。今年共接待游客约85万人次。现将2017年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博物馆管理稳步提升 以博物馆达标竞赛活动为重要载体,积极找差距、补短板、强举措、促提高,提升博物馆整体水平:

1、让文物活动起来。今年共举办临时展8场,送展2场。自主策展的《匠心筑梦——东阳明清木雕展》,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合作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唐都三彩精华展》等都获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湖畔寻古——讲述西湖考古的故事”特展,获第十一届(2016年度)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优秀奖。

为更好地宣传西湖世界遗产价值,让西湖文物活起来、走出去,组织《锦里西湖如画图——馆藏西湖织锦精品展》送苏州园林博物馆外展,《馆藏中国木版年画特展》送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外展。包括清康熙章采《西湖十景通民屏》在内的5件馆藏文物精品在《钱塘觅珍——杭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展出;《清乾隆行宫图》在浙江博物馆年度大展《清高宗乾隆特展》展出;馆藏姚虞琴《红梅图》在江南水乡博物馆《姚虞琴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展出。为南高峰考古发掘等提供了相关影像资料,既宣传了西湖博物馆藏品,也促进了博物馆对藏品更好的研究利用。

2、让服务亮起来。积极发挥博物馆公共教育服务功能,继续推进品牌活动建设:深化“杭州市青少年西湖明信片设计大赛”和“我是小馆长”这两项活动的品牌化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成效。创新推出深度体验课程《西湖四季》以及第三课堂语文学习系列之“重逢苏轼”,通过自主设计课程模式和学科融合的形式,让未成年人更深入地理解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年完成日常场馆接待学校50余所,接待青少年学生102000余人,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系列教育影片90余场,第二课堂刷卡次数18858次。

打造智慧型博物馆,加快软件服务的提升,利用多媒体、微信和智能手机等各类终端技术建设智慧型博物馆。推进智慧讲解、数字化展览服务项目,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游客即刻就能生成浏览,了解西湖文化及展厅藏品的详细内容。进一步深化VR技术,使之更好对西湖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解读,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福利。

推出“墨香西湖”诗词系列文创产品及活动,利用馆藏精品“西湖十景册页”将原文物诗词转化为字帖临摹形式,推出“西湖织锦福袋”文创产品。积极参加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通过各类活动宣传介绍我馆的文创产品。我馆开发的清行宫图获得2017年浙江省博物馆十佳文创产品入围奖。

3、让队伍强起来。组织开展西湖博物馆首届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大赛。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与在杭多所大学的志愿者协会签订共建协议,建成一支团结务实的公益服务队伍。通过培训,考核,提升服务技能等方式,使志愿者能独立承担西湖文化宣讲工作。

以后G20前亚运时代及打造杭州国际化大都市为标准,组织开展各类专业讲座、培训、学习等共计75批次331人次,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推动了博物馆服务管理的提升。重点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2017年度星级讲解员大赛,我馆获两名四星,一名三星和两名二星的成绩。一名讲解员获浙江省优秀讲解案例比赛一等奖。完成金砖五国厦门会议接待工作,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研究和传播项目,获得了同行好评。

媒体宣传方面,西湖博物馆官方微信发布量为671条;新闻媒体发布信息量为156篇(次),其中,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发布13篇(次)。荣获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学会授予的“最佳媒体宣传”项目。

4、让研究深起来。今年共征集文物22件套。2016年底,对近三年新征集藏品进行定级鉴定,新增包括书画、瓷器、钱币等七大类77件(套)文物被定级为珍贵文物,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75件。完成文物总账以及2016年新定级珍贵文物藏品档案编写工作。

西湖学研究稳步推进。稳步推进《西湖全书》编纂;《西湖文献集成续辑》(11-20册)、《西湖景观题名文化研究》已正式出版;完成《西湖学论丛》(第八辑)的编辑出版,完成《西湖学论丛》第九辑的征稿;课题《西湖一勺水——杭州水井地图考略》完成编纂;完成“西湖文献资料数字化服务平台”的技术开发。

持续推进课题《“西湖记忆”项目之西湖疏浚史》。推进2017年度创新创优项目《浙江通志·西湖专志》编纂工作,已顺利通过省志办组织召开的初审会,对初审稿还将不断修改、完善。加强与城研中心的交流合作,推进城市管理者培训课程《西湖综合保护研究》的初稿及教材编写工作,推动西湖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5、公共安全零容忍。紧绷安全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消防、维稳、反恐、园林养护等责任要求,坚持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安全有序游览环境。重点做好平安护航十九大工作,今年共签订各类责任书70份;排查整改安全隐患40余条;实现对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的精准管控;全年组织开展安全、消防、反恐演练4次计105人次;实现设备维修迅速及时,设施运转基本保持正常。着力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确保了“不出事”目标的圆满实现。

6、档案工作求精细。认真做好全区基层单位档案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提高全区档案人员业务能力水平;做好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档案接收工作;做好G20博物馆筹建相关档案资料收集和协调工作。助力最多跑一次,完成名胜区在浙江政务网上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电子归档工作;做好档案管理软件的深化和完善;完成平安护航十九大档案安全执法检查工作。

(二)党建工作扎实稳固。全面落实思想建党和制度管党要求,党建基础进一步扎实稳固:

1、全面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单位党建主体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不动摇,规范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开展提醒谈话8人次,责令检查2人次,民主生活会等其他措施22人次。

2、强化党建引领。从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三会一课”,以“固定主题党日”为载体,强化行业党建工作,6月15日,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国妹、市纪委常委吴凤莲、管委会领导一行参观考察西博馆广场党员志愿服务岗和展厅共产党员示范岗工作;2月25日,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基地作为名胜区第二批固定主题党日活动点正式揭牌,至今共接待18批次1200余人;积极参与行业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人人都是微笑点”主题活动,三名员工当选为优秀工作人员;开展廉洁好家风主题教育活动,荣获演讲比赛个人二等奖及组织奖;每周三在广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岗,为市民游客免费提供茶水、旅游咨询服务。

3、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支部的自转能力,同时结合“智慧党建”加强支部日常工作的过程管理。完成一年两次对党员的先锋指数测评考核,进一步加强星级党支部规范管理和评选。全面完成全市“西湖先锋”党群服务微平台,积极领办微心愿。做好“美丽西湖我的家”党员志愿服务,进社区率100%。 完成“基层党建主干系统”工作,做好“全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录入及校核。严格发展党员,今年 1名预备党员转正式党员。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带头落实党的十九大的各项任务,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推动博物馆事业向纵深发展。

完善博物馆展陈建设:为进一步加大对馆藏文物的展示,满足观众参观游览需求,做好博物馆展厅精品文物展示区改造工程。强化加强对全馆安全生产、维稳反恐、消防安全、设备设施安全等管理,确保博物馆平稳安全有序。

擦亮西湖品牌,提升博物馆知名度:打好西湖文化品牌,增强与国内外相关博物馆、湖泊管理机构的相互沟通,进一步整合社会上与西湖相关的文化、产业资源,推出西湖联盟品牌,全方位向世界展示西湖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南宋、西湖元素,打造南宋文化、西湖文创产品展示平台。

讲好西湖故事,加强社会服务功能:紧紧围绕讲好西湖故事宗旨,深挖展览主题。加强对已有藏品资料的研究、整理,丰富展品内容,扩大对外交流。在原有两大主题交流展的基础之上,继续整理新的展览主题,如西湖新老照片对比展、浙派书画展览等,不断扩大展览规模、品质和影响力。

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做优“我是小馆长”、青少年明信片大赛系列品牌活动。不断完善西湖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继续推出《西湖四季》的西湖文化教育课堂。加大博物馆工作的社会融入度,让文化活起来,深化社区服务,运用“移动博物馆”的方式,让文化展陈走出场馆,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优秀的讲解员在社区做实地讲解,让广大市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成果。

加强藏品管理与学术研究:西湖博物馆在文物征集中应更侧重对西湖文物的整体梳理以及对地方学研究有重要价值。因此在继续加大文物征集的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对博物馆藏品的研究力度。整合资源,加强与兄弟博物馆之间展览交流。

加强西湖学研究院学术地位,进一步扩大西湖学的影响力。以《西湖全书》编纂为抓手,加强西湖学研究项目的管理。以《西湖学论丛》(第十辑)的征稿及编纂工作为契机,加强与省内地市和省外系统兄弟单位及高校的合作,整合各方专家资源,构建专家库。组织专家对《浙江通志·西湖专志》不断充实完善,力争在2018年底前完成高质量的《西湖专志》终审稿。

坚持党建带动: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继续巩固深化“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在具体工作中深化“党建+”理念;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开展博物馆“党员志愿服务岗”活动,做好影视教育基地固定主题党日活动点品牌建设,不断引领党(团)员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努力打造我馆党建长效品牌。

西湖博物馆2017-12-13

 

 

闲逛台州,总有心灵憩息的地方 文章下载

闲逛台州,总有心灵憩息的地方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台州人在忙碌之外,也有悠闲的一面,房子车子虽是许多人在物质上的奋斗目标,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台州人有了精神上的追求,或是自我的提升,或是内心的恬淡。

闲了,喝杯茶;闲了,翻本书;闲了,去周边可以给予内心休憩的地方走走。台州有没有这样的地方呢?当然有,而且很多,且听我一一道来。

家乡的公园,有家乡的“风味”

在台州地图上搜索关键词“公园”,结果有上百个之多,台州市民即便稍稍回味,脑子里总能想到几处风景,和合公园、灵湖公园、九峰公园、中央山公园……每一座公园,都承载了当地市民无数美好的回忆片段。

家在临海的市民,幸福感一定不会低,如果住在灵湖畔,更是出门便是景,有自然风光,更有人文景色。市民们若有闲情逸致,灵湖西南角的临湖邀月景观,更是值得常去的好所在。临湖邀月由文津别院、得月园和澄心茶馆三组建筑群组成,闲步院内,眼前假山层峦叠嶂,绿树高低掩映,亭台楼阁错落,每一处景致无不体现江南园林的精巧典雅。除了看在眼里的美,浓浓的文化气息在这儿随处可见。文人墨客爱书画,这儿的将军书画博物馆陈列了各类作品;老外们过来,张秀娟剪纸艺术中心绝对能让他们瞠目结舌;琴棋书画,总能在这儿找到“集结地”。对于“老黄岩”来说,家里的相册中,想必都能找到在九峰公园留存的记忆。从一百多年前的九峰书院到如今的九峰公园,这儿从来不乏文化的痕迹,由于风景秀丽,古迹诱人,九峰公园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公园内有历史悠久的古亭、古塔,公园内的书院和书画馆,更为九峰公园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

遍地开花的博物馆,带你回看家乡的历史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的记忆,要了解一座城市,就要去看看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开放于去年的台州博物馆,就是台州历史沿革的重要见证。

去年7月份,台州博物馆开馆,免费向市民开放,这无疑是台州市民的一项重要福利。台州博物馆拥有藏品2000多件,涵盖了青铜器、陶瓷器、石刻、木雕等,通过实物陈列和声光电交互技术等呈现方式,带领市民穿越时光,倾听台州故事;天台千年古刹国清寺旁的天台博物馆,受到“佛宗道源”的熏陶,走进馆内,似乎更有历史韵味;经过五年多的精心设计施工,坐落于临海灵湖畔的临海市博物馆新馆,已于今年5月18日试开馆,将台州府城的千年历史,都浓缩在这座厚重且时尚的展馆里。

除了综合性博物馆,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博物馆,也是市民们闲时去开拓眼界的好去处,如黄岩的中国柑橘博物馆、临海国华珠算博物馆、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等,有兴趣的市民不妨一看。

截至今年上半年,台州已有国有博物馆11家,非国有博物馆27家。包括温岭博物馆和玉环博物馆等计划开建或正在建设中的博物馆,未来几年,台州还将迎来一波博物馆“开馆潮”。

文化台州给艺术一片滋长的土壤

“能将自己喜欢做、热爱做的事当成一生的事业,是一种幸福。”吴刚说,“伴着玻璃早晚琢磨,和伴着家人一样幸福。踏足过许多国家和地区,转了一圈回来,仍然觉得台州是最适合我的地方——吸引我的不仅是台州的山水,更因为台州的文化气息。”

作为吴子熊玻璃艺术馆的传人,吴刚似乎天生自带“文艺属性”,艺术源于生活,在吴子熊玻璃艺术馆的作品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类别的创作元素,山水花鸟、人文书画,而台州这片土地,更是给吴刚的艺术创作注入无穷的灵感。

“许多新崛起的城市,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让高楼拔地、桥梁飞架,但一座城市的内涵,是钢筋水泥架构不来的。”吴刚说,而台州这个年轻的城市,既让人感到蓬勃的朝气,也没断了文化的传承。

吴子熊玻璃艺术馆坐落在中心大道边,挨着市民广场,偷得半日闲暇,吴刚喜欢出门闲逛,看看孩子在草坪上放风筝,大学生在水池边作画。

“单是市民广场这一圈,就有尝不完的文化大餐。”吴刚说,“我们的台州博物馆,用高端大气的呈现方式来展示源远流长的台州文化,特别对孩子们来说,是开拓眼界的好去处;如果还有余闲,市图书馆逛逛,也是不错的文化点心,于身于心都有益;若你还有吹拉弹唱的爱好,那么去市文化馆小露一手,总能找到琴瑟和鸣的知音;还有即将开放的科技馆,将来也会是喜欢天文地理的孩子们爱去的所在……”吴刚说,台州的文化氛围,是每个寻常百姓都能切实触摸并感受得到的。

几十年前,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或许就是一家人的文化生活来源,而现在,文化在台州人的生活里,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我身边不少朋友,偶尔会去体育馆听场演唱会,去椒江剧院看出歌剧,或者去老城区的老粮坊喝一下午的茶,当作对紧张工作节奏的一种舒缓。”吴刚笑谈。

“宜居”两字,不止畅通的路和高耸的楼,也不止湛蓝的天和碧绿的水,给文人以笔墨,给歌者以管弦,让艺术家有一方适宜创作的土壤,这就是我们的台州。家在台州,对吴刚来说,是一种特别的幸福。

台州晚报2017-12-6

 

 

苏州博物馆举办“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特展 文章下载

苏州博物馆举办“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特展

12月16日,苏州博物馆“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展览之二“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将正式与观众见面。展览展出清代苏州藏家吴氏祖孙收藏,展期持续至2018年3月11日。

自2016年起,苏州博物馆秉承“继承、传播、弘扬苏州文化,培养公众文化艺术素养”的社会使命,开始举办“清代苏州藏家”系列学术展览。清代时期,苏州是收藏家汇聚之地。其中,尤以郡中几大家族最为著名,涌现出一批收藏家,他们对中国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文房的蒐集与鉴赏,既代表了传统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苏州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的成功举办,受到海内外观众的欢迎,获得广泛好评。继此次“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之后,苏州博物馆还拟于2018年、2019年举办“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特展。

苏州吴氏作为晚清到民国苏州地区著名的收藏世家,从祖父吴大澂开始,就以所藏青铜器、玉器、书画、碑帖、古籍、文房等闻名江南,至梅景书屋主人吴湖帆,在继承祖父藏品的基础上,继续四方蒐集书画、碑帖,因此成为近代最著名的书画家、鉴赏家。此次“梅景传家”特展,苏州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周密筹划,成功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苏州文物商店,以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等国外内10家文博机构的吴氏祖孙所藏青铜器、玉器、书画、古籍、碑帖、文房精品汇集一堂,并苏州博物馆相关馆藏共计130件向观众展出。内容涵盖了新石器时代玉器,商周青铜器,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绘画,宋、明碑拓,以及明清文房用品、吴氏一门手迹等。苏州博物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观众在了解从愙斋到梅景书屋、吴氏祖孙两代人收藏概貌的基础上,进一步追寻以吴氏为代表的苏州收藏家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通过对藏品的解读,沟通古今。特展沿袭“烟云四合”展览安排,亦分前、后两期,将于2018年1月29日换展。

配合此次“梅景传家”特展,苏州博物馆不但邀请策展人和业内多位专家举办六场系列文博论坛讲座,还策划有全形拓制作艺术课程、文人印章篆刻课程、洛阳嵩山研学之旅、梅花主题诗歌吟诵雅集等多项展览专属教育活动,力求实现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知识性与观赏性兼顾的办展思路。同时,为了让观众能够有更好的参观感受,本次展览在常规专职讲解员、志愿者义务讲解、专家特别导览和微信自助导览等多种导览形式的基础上,特别为苏州本地市民和50岁以上的老年观众,推出了吴语方言导览和免费语音导览,为不同需求的观众提供全方面的展览解读。

为了能让观众在参观展览之后,还可以“将博物馆文化带回家”,苏州博物馆为此次特展设计开发了多款文化创意产品,让观众能够在参观结束之后,将展览相关的元素长留在生活之中。同时,“梅景传家”特展图录与配套延伸读本也将正式上柜销售。

李军 江伟达

国家文物局2017-12-14

 

 

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政策 提升文物工作传播能力 文章下载

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政策 提升文物工作传播能力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党支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体会

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了战略部署,也对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文物工作的新要求,要注重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深刻领会文物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丰厚滋养。“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文物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是推动文化兴盛的深厚滋养。文物工作者要注重对文物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传承文物价值,萃取文化精华,延续中华文脉。二是深刻领会文物资源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珍贵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物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国家形象的“金色名片”。文物工作者要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古老中国和现代中国,让中华文化焕发生机、彰显魅力。三是深刻领会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目标任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治国智慧,不断赋予文物资源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统筹协调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使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文物保护法制建设、政策研究和新闻宣传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法规政策,进一步提升文物工作传播能力,为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良好环境。一是以推进《文物保护法》修订为重点,完善文物法治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要坚持依法保护、依法行政,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推动重新启动《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结合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进程,深化调研,凝聚共识,进一步完善修法思路和条款内容,切实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鼓励有条件的省、设区的市制定文物保护利用地方性法规,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综合试点。二是以落实文物政策举措为依托,夯实文物制度保障。要增强制度意识,统筹好文物保护基础性制度建设与政策标准制定,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体系。持之以恒地抓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落地,推动出台《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重点解决好重大举措的操作性和执行性问题,出台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强《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政策性文件实施情况调研,把政策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文物工作和加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三是以提升文物宣传效果为抓手,营造文物工作良好氛围。认真落实文物领域意识形态责任制,高度重视文物舆情监测引导,按照统一、重点、精准的原则提出具体要求,管好看好自己的阵地,旗帜鲜明地传播正能量。深化文物保护法规政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知识普及主题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法治宣传工作,促进文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围绕文物保护利用的重点工程、重大考古发现、重要事件、典型案例和部门协作、执法督察专项行动,举办有影响、有分量的主题宣传系列活动。打造网络新媒体矩阵,建立文物新闻发布常态化机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加强文物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对外文物展览在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方面的重大意义,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援助工程和合作考古项目在大国担当和文物保护理念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展现中国文明形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国家文物局2017-12-19

 

 

全国90座博物馆“晒”文创 文章下载

全国90座博物馆“晒”文创

记者任磊斌 黎湛均

“广州文化产业交易季”大幕拉开后迎来一个“重头戏”: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博览会(简称“广州版博会”),12月15日在广州体育馆2号馆正式开幕。本届广州版博会以“文博创意·版权交易·艺术授权”为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传承、融合(跨界)、创新”为特色,吸引国内90多座博物馆、文物单位及20多家优秀互联网企业、文化企业参展。今日9时至16时,市民仍可前往免费参观。

“古风新赏———文博创意与现代生活”展览作为本届博览会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汇聚了全国五十余家文博单位和文化企业开发的特色文创精品300件(组),展览以“生活家庭、工作学习、休闲娱乐”为主题,再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

本届版博会将策划组织一系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广州体育馆的展会现场开设“最美Coser”巡场和“铩梦江湖”国风舞台剧比赛。比赛结合古风、三国、汉文化的元素,以版博会为平台,构建历史与当代、传统与时尚的生活体验空间,打造国内时尚性、创新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跨界文化盛会,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ACGN爱好者对博物馆所蕴含和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注意,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留给年轻人,同时为整个展会营造增添了浓重的历史和文艺气息。

另外,本届版博会科技创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占相当比重,突显出高科技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展示当前新技术、新装备在文创领域的应用发展。其中,展会期间将采用超次元虚拟主播系统,通过实时动作捕捉技术,将真人动作数据实时传递到电脑从而形成特制动漫形象,让虚拟主播与现场嘉宾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次元壁之间的碰撞。

链接

穗探索民间资本介入文保项目的通行规则

“传承与重塑———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论坛”前日在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进行。论坛邀请部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及国内知名的文物保护专家,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与城市关系;文化遗产与市场运营的规则;新时期条件下,文化遗产如何通过阐述历史价值,增添区域文化自信;通过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增添新的使命。

在现场,论坛嘉宾先后听取了十几个国内优秀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推介。在听取各种推介后,话题聚焦到民间资金介入“文保—活化”项目,尤其是金融资本进入的可能性。有专家建言要厘清以下问题:如何让钱进来,怎样的规矩进来,要达到什么目的?

作为专注于文物保护利用的法律制度研究法学博士,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冀韬既是论坛的主持人,同时又是一个“行内人”。他认为广州应该先行先试,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探索文保方面民间资本介入的通行规则,并且要有所突破。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对于社会资金介入文物保护项目首先表示了大力支持,并认为市场运作的底线在于需要文物部门去定义哪些资源是可以开放的,而文物周边的社区居民要有话语权。

南方都市报2017-12-17

 

 

尼木县文物局2017年度工作总结 文章下载

尼木县文物局2017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县文物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依法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物资源状况基本摸清,一批重点文物得到抢救保护,文物保护状况明显改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全县文物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县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1个、可移动文物435件、不可移动文物67处、古籍文献有420部。现将我局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文物安全工作迈出新步伐

一是顺利通过全市2016年度文物安全责任目标考核验收,荣获全市文物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县文物局与各乡镇、相关责任部门签订了《2017年度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与野外文物看管员签订了《野外文物看管人员的协议》,层层落实文物安全管理责任。三是继续落实拉萨市文物局文物安全检查记录、文物安全巡查日志及文物安全值班报告等制度,向各乡镇文保单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春节、藏历年期间文物安全工作的通知》(尼文物发{2017}1号)《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十项管理制度》《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尼文物发{2017}3号),《关于下发尼木县“文物法人违法违规案件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尼文物发{2017}4号)等在全县开展文物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对辖区内文物点开展安全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备案,及时进行整改。同时,落实文物库房各项制度,开展了文物库房安全检查、盘点工作,确保了库房文物安全。四是坚决打击文物犯罪。积极配合公安等机关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建立文物安全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共排查19次,有力的维护了全县文物的安全。

二、健全体制,夯实基础,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对辖区内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资料进行充实完善,对破损文物标志碑及文物展示牌及时进行了更换修复。并装订成册《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文物消防安全制度》、《行政审批服务指南》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做好了政务服务平台的事项梳理和西藏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文物审批工作。二是法律法规宣传到位。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消防安全系列宣传活动进文物单位,通过编印发放书籍资料、媒体宣传、短信提示等手段向群众宣传文物安全的重要性,在节假日,提醒群众注意安全用火,确保文物古迹的安全,发放“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及图册、光盘等宣传资料1000余份。三是执法监督有力。加强对文保单位的日常巡视与突击检查;实行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坚持文保单位的24小时值班制度。积极兑现2016年的工资33600元。

三、保护为主,服务民生,文物保护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推动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圆满完成了尼木县切嘎曲德寺文物平安保护工程前置手续办理工作及投资10万元切嘎曲德寺文物防水工程修缮工作及投资10万元如巴寺文物安防保护。二是积极配合市文物局做好了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基本情况调查表统计、建国以来被盗文物暨相关案件信息统计、问题地图统计等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任务。三是利用资源优势、每半年举办一次文物保护培训班。派业务骨干赴内地参加文物培训,提升文物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储备。

四、加大宣传,合理利用,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一是为充分展示我县丰富的文化遗产,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促进我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在前期收集整理的基础上,我局编纂完成了尼木县文物保护法宣传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尼木文物的历史。二是为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知识宣传,年初我局还印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条例》。坚持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向广大农牧民群众摆放宣传版面、解答现场咨询等形式宣传全县文物工作取得的成果,使广大市民更形象、深刻的了解文物保护过程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本次宣传共摆放宣传板15块,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五、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17年我局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圆满完成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从工作中看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人员不足。目前县文物局只有1人,没有相应的编制,除了负责本职工作以外还要做其他工作,尼木县文物分布广、工作量大,人员就更显得非常紧张。

二是缺乏专业人才。我局现有的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员,为此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效果不明显。因此,增加人员编制的同时配备一些考古发掘、古建筑保护维修、文物鉴定与修复等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是文物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从我县的情况来看,农牧民群众和相关单位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强,认为文物保护仅仅是政府和文物部门的事情,对联动机制存在应付和敷也,置之不理、与己无关,需要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使我县的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是资金不足。虽然县政府逐年增加文物保护经费,但文物修缮费用高,规格高、门槛高,没有相应资质,无法承担修缮任务,所以基本上只能解决一些技术难度相对低的工作,所以治标不治本,对后续工作带来了一定隐患。

六、下一步计划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局将进一步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以“抓铁有痕、滴水穿石”的工作韧劲,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1、坚持保护第一、抢救为先、预防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继续做好我县文物保护工作。

2、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安全隐患检查力度,确保尼木县各类文物的绝对安全,同时积极搜集和整理资料,做好新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

3、继续做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鉴定工作,切实做好我县可移动文物维护工作。

4、协调我县文物保护单位负责人,及时组织局工作成员到实地调研,争取在2018年落实我县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切嘎曲德寺和吞弥桑布扎故居的修缮项目。

5、针对我县各类文保单位和重点文物点水资源不是很宽裕,存在发生火灾事故时缺水的现象,联合县消防部门,向县政府申请资金,为部分文保单位和收藏可移动文物较多的文物点修建水池,以便发生火灾时就近取水灭火。

6、争取资金,编纂尼木县《文物志》

7、争取资金,对11家文物保护单位远程监控平台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新浪2017-12-18

 

 

美国学者许杰谈博物馆藏品与策展 文章下载

美国学者许杰谈博物馆藏品与策展

12月1日,珞珈讲坛第209讲举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为例,谈“藏品陈列、展览策划的学术定位与综合手段”。

讲座伊始,许杰介绍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概况和历史。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因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风格而享有极高的地位,更因其创始人布伦戴齐提出博物馆应该成为“文化沟通、人民友善的桥梁”的理念,使该博物馆成为美国西海岸特别是旧金山地区民众了解亚洲文化的窗口。

许杰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博物馆及其藏品应以专业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用深入浅出的方法使观众得以欣赏艺术品。由点及面,引发观众自行探索的兴趣,这是博物馆的基本定位。具体来说,需要围绕藏品陈列、展览策划探讨其学术定位与综合手段。

就藏品陈列的学术定位而言,其基本原则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做多层次、多元化的解释,从而满足拥有不同背景、兴趣和教育程度的观众的需求。许杰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小臣艅犀尊为例,指出基于艺术品的学术研究,可以从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历史文献,还有不同时期、不同文明的犀牛形象进行横纵对比等许多角度,对艺术品做不同的解读,引发不同观众的思考。而具体展示这些解读需要对展览进行合理的策划。

许杰说,在展览策划的学术定位方面,学术研究同样不可或缺,是展陈故事的基础,故事本身又是取舍策展手段的标准。以策划美国首个介绍亚洲地区特定文化的不丹文化展的策划为例,许杰提出策展应该深入研究并体现各地区文化的特殊性;视觉效果和观众参与也很重要,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策划的兵马俑展中,良好灯光效果、博物馆管理、传媒与市场推广、高科技等手段都给观众欣赏展览带来积极影响。

许杰还对策展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说,一方面,策展要与今天、当代的生活相联系,用熟悉的文化将观众引入陌生的文化,如瑜伽展的策划中通过使观众将现代的个人体验与古代的瑜伽相联系引发观众兴趣;另一方面,策展过程中对文化沟通、重大国际事件的关照也是很有必要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阿富汗展、上海城市艺术展等都与相关事件相呼应。将亚洲艺术放在世界艺术的环境中综合考察,更容易使观众产生认识、探索的兴趣。

新闻网2017-12-12

 

 

民办博物馆百花齐放赢发展良机 文章下载

民办博物馆百花齐放赢发展良机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成为百姓新的诉求。这其中,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每逢节假日期间,国内各大国有博物馆人满为患的景象屡见报端。尽管如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于五千年来沉厚的文化积淀,国有大型博物馆所毕竟空间有限,能够有机会展出的作品除了少数精品之外,其他很多文物艺术品只能躺在库房中等待时机,而对于很多尚达不到文物等级却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小众藏品,则更难有机会博得一席之地。不过近年来,国家正在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支持和帮扶,让一批颇具特色和创新精神的民办博物馆赢得发展良机。其中一些民办博物馆开馆不久,便吸引了众多民众前往观展,受到广泛好评。

日前,河南郑州的民办博物馆人迎来了“重大利好”——依据新出台的《郑州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他们将获得真金白银的补助和奖励。这是继洛阳、开封之后,该省又一城市出台政策、拿出资金支持当地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据介绍,河南目前有博物馆330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19家,并且形成了具有行业、区域特色的博物馆体系。“非国有博物馆的不断涌现,体现了公众对文物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康国义说,在众多民间收藏家努力下,大量藏在民间的文物、艺术品走出“深闺”。康国义同时表示“鼓励和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将目光转向民俗、艺术相关的主题,填补河南省博物馆门类空白,让更多的群众接受多样性、专题性、特色性文化的熏陶。”

而在“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民办博物馆同样呈现出百花齐放发展之势。如近日山东高密市夷安文化博物馆迎来试开馆。据高密市博物馆副馆长柳建明介绍:这家个人馆是由文化部门提供一闲置场所开办的,由收藏者唱“主角”,免费对外开放,收到良好效果,其展品皆植根于本土,与当地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如有一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照片,能够如实复原当地的老城楼、老街区、老胡同、老牌坊状貌。现在有的胡同名字还在,但景观已不复存在,结合照片上的旧迹看新发展,真让人有隔世之感。据收藏者说这些照片有的是从国外拍回来的,当时高密一地驻有英、美、德多个国家的传教士,许多照片是他们拍摄的,他们回国以后,把照片带回各自的国家。柳建明表示:这些照片当地档案馆多无存,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资料的空白。展出的还有200种地方钱币,有打着当地戳记的银锭、银元宝,有标着高密字号的药房、布衣店、粮油作坊、糕点铺等所开钱庄发行的钱票,及印制钱票的木版、铜版和各式印章等。参观者面对面看了这些以前曾在本地域流行过、今日头一回见的实物,直呼开了眼界。其他展品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土地契约、身份证、门牌(图1)、寺庙登记证(图2)等。有几本民国时期的证书上面落有一个县长的名字,叫“曹梦九”,传说此人习用鞋底惩治不守规矩之人,得外号“曹二鞋底”,根据此人编写的故事在高密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有些参观者来展馆,看了一遍不过瘾,会连着来看好几遍。说这些展品不板着面孔,有根系,与脚下生活的土地紧密相连,看后让人倍感亲切。据了解,现该馆正在上报审批当中。

对此,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类似高密夷安文化博物馆这种办馆模式很值得借鉴:一方面解决了公立博物馆展品不够丰富的问题,一方面又给那些有志于收藏、而苦于无力打造合适馆舍的个人收藏者一个展示藏品的平台。借用这个平台,把锁在私人“深闺”中的藏品请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大众,是尚佳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时也指出:要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拓展文物资源利用途径,加大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力度,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支持各方力量参与文物事业发展,积极开发文物资源创意产品,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健康发展,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使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河南山东两省的举措,无疑给出了良好的范例。

王国良

新浪2017-12-20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迫切需要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文章下载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迫切需要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12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国实际对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做出部署要求,为用好大数据、赢得新时代发展的战略主动指明了方向。这次专题学习是在我国大数据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关键时刻进行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将助力新时代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新时代文博信息化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和明确任务。

全面理解和深入领会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意图。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正如总书记指出,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从全球视野看,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已成为趋势,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大数据是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最具活力和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一个阶段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在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交汇之际,大数据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动力、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抓住大数据,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15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及时发布了《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深入解读了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6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下印了《关于组织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的通知》,进一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了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为保障数据安全和加快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确立了一大批大数据工程。国家文物局给予了高度重视,及时申报了《国家文物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并列入国家发改委项目库。该项目旨在建设全国一体、区域统一、互联互通的国家文物局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开放文物数据,为文物事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为文物行业用户、社会公众提供数据开放与分析服务。联合产学研用单位实施,形成一个混合云支撑环境、一个大数据处理分析系统、一个文物公共服务门户、一套数据共享开放制度体系和不少于五项的数据服务。探索“公益+商业”运营模式,预计项目完成后五年内年均市场收入3000万元。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迫切需要以大数据为支撑。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文博领域也迎来了新机遇和面临新形势,可以用四个“前所未有”给予描述:总书记、党中央对文物事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要求程度前所未有;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需要惠及的迫切愿望前所未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支持能力前所未有;各级文物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文博工作者一心一意让文物活起来的前进动力前所未有。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我国文博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大变革的今天,我国文博领域信息化工作更是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家文物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还在努力完善和积极争取落地,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彻底解决困扰行业数据利用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

共享与服务是文博大数据的主旋律。共享与服务,是大数据发展的本质,本轮大数据发展的目标是要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文博信息化建设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步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历程,特别是“‘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以及“三普”和“一普”项目的实施,积累数据量多达600TB,较完整地覆盖了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具备为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所形成的辅助决策管理系统初步满足了部分文物管理的相关需求,为今天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文物信息2017-12-19

 

 

南京首家民间抗战博物馆:“为了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文章下载

南京首家民间抗战博物馆:“为了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我的父亲武藤秋一,作为日军第六师团的一名士兵参加了针对南京人民的侵略加害行为,对此我表示深刻的反省和谢罪。”

12月12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从一沓史料中找出一封道歉信,该信是由武藤秋一的之子田中信幸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写下的。

就在两天前的12月10日,田中信幸将其父在战争中的信件、日记等300多件物品捐给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

对于这些史料物品,吴先斌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一部分用于博物馆展览,一部分将用于学术研究,因为“这是控诉侵华日军罪证的实证”。

自2006年12月,吴先斌从企业家身份转身投入南京民间记忆打捞的专职工作,创办无政府财政扶持的民间博物馆,已走过了11个春秋。

在吴先斌看来,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崇高的理想、背负多大的使命,他只是将其视为“一项工作”,脚踏实地地搜集史料,并以平民的视角,向更多民众传播与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知识。

“民间博物馆的存在是国民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与民间博物馆的丰富程度相关。”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教授认为,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从民间的视角去收集展示抗战记忆,可作为国家博物馆的补充,也是城市记忆不可缺少的部分,目前已受到南京学术界的认可。

【澎湃新闻对话吴先斌】

“种下历史之基因,结出历史之果”

澎湃新闻:什么样的经历促使您创办一家私人性质的抗日战争博物馆?

吴先斌:我祖籍安徽和县,1964年9出生在南京,一直跟父母生活在南京。8岁那年,外公带我去南京秦淮河边洗澡,在石头城桥边,外公告诉我,“当年日本人在这里杀过很多中国人”。这是我第一次听说那段历史,听后比较好奇。我想,外公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对战争有痛苦的记忆,所以触景生情说了这句话。

第二次接触这段历史,是在1983年的冬天。那时候在南京大学电教室工作,在临近下班时接到一个电话,上级领导要求我留下来整理一盘从美国带回来的内部材料。

在播放这盘磁盘时,画面中人物痛苦的表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我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南京大屠杀研究第一人高兴祖那里得知,这是美国牧师马吉先生在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拍摄的14分钟短片。从此,这段无声短片一直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

这就叫“种下历史之基因,结出历史之果”,所以就做了这个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澎湃新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博物馆?您的文物是如何搜集来的?

吴先斌:这个博物馆2006年12月12日开馆,已经满了11周年。不过,在此之前,我就接触到这类史料,开始注意这方面的文物搜集。

在早期,信息不够发达的情况下,文物主要来源于旧货市场。那时候,几乎每个礼拜六、礼拜天,都是早晨4点起床,4点半赶到南京朝天宫文物市场,然后一整天就待在那里。随着网路普及,我开始在网上寻找文物,还有就是参加拍卖会。馆里的文物95%是个人收藏,主要是用以上三种形式,很少一部分是社会征集的。

目前,现在博物馆有5700多件文物,我收集文物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有文物信息的记载,让文物自己会说话,而不是仅靠旁边一堆文字来解释。

“为了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澎湃新闻: 请您谈谈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筹办的经过。

吴先斌:1986年,我辞了南京大学电教室的工作,下海经商,做装饰生意,1992年在南京雨花区安德门开厂,成为华东装饰材料厂厂长。1997年,工厂达到发展高峰期,员工达到400多人,一年几千万元销售额。随着装修材料市场不断萎缩,我转向了金融行业,在2006年开始(酝酿)做博物馆。

当年,刚好有厂房闲置下来,我自己设计、装修,搞文物陈列,其间也找了多位专家、学者为博物馆的主题策划、陈设提供建议。

澎湃新闻:您的博物馆让人印象深刻,感觉更注重个体和细节,在展览的内容里有反映南京市民的,也有反映中国士兵的,还有反映日本士兵的,此外不少勋章也在展览之列。

吴先斌:抗战的主要经过都是博物馆关注的对象,博物馆在南京,南京大屠杀是个重要历史事件,所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南京,如果其他地方有涉及到抗战的重要文物,我们也会去收。

我们博物馆主要以普通人在那场战争中的经历为主。这也是我们馆跟其他博物馆不一样的地方,或许其他馆展示的是一些宏观事件。我的馆是以平民为主要线索来展示,是为了纪念每一个不屈的中国人。

访客超30万,大家越来越关注这段历史

澎湃新闻:办馆11年来,社会对博物馆认可度如何?

吴先斌:现在每天来的参观者平均有300人,接待访客已经超过30万人,党政机关、学生、市民、国际友人都来参观过博物馆,更多的是群众自发前来,学者也占很大一部分。

博物馆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说明大家越来越关注这段历史。

澎湃新闻:在办馆的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先斌:做博物馆11年,个人付出很多。这个付出,大家都理解为投了不少钱,其实很多事情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我从40岁开始做这个博物馆,到现在50多岁。这是一个男人最美好的年华,我最美好的年华给了博物馆。

这是表象方面的,我没有办法改变历史,但历史改变了我。通过学习,我从历史的门外汉,到现在可以和历史学家一起探讨,达到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目标。

从个人内心方面来讲,在认知这段历史之前,我更多的是一个“愤青”。通过对战争困难的了解,对历史的学习和理解,现在变得更理性、冷静,不会盲从。

“办馆11年,压力越来越大”

澎湃新闻:您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说,“民间博物馆现在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收藏搞上去了,但是研究搞不上去。研究和收藏不能平衡。”现在这样的发展缺陷有改观吗?

吴先斌:没有,这个问题将在民间博物馆长期存在,因为民间博物馆没有雄厚的资金引进专家学者。我们现在的办法主要是加强跟高校的交流联系,参加高校的研讨会,借此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

澎湃新闻:请用一句话总结下11年来的办馆感受。

吴先斌:压力越来越大,这个压力来自资金、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多的是来自资金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我在其他方面的收入进行投入。

澎湃新闻:在压力之下,有没有想过找人合伙办馆?

吴先斌:从来没想过,这是一个不盈利的事。目前还没人愿意合作。这也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爱好,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澎湃新闻:脑海中冒出来过放弃的念头吗?

吴先斌:没有。如果放弃,之前所有的努力和坚持就前功尽弃了。

澎湃新闻:博物馆还有其他规划吗?

吴先斌:目前正在筹备开设南京保卫战展览,将展出300件文物,争取明年开馆。这个展览布展力求专业化、艺术化,让民众更了解这段历史。

南京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是牺牲的将士值得缅怀和纪念,他们曾是这座城市抵抗精神的象征。

澎湃新闻2017-12-13

 

 

河北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世今生—— 元中都的文化守望 文章下载

河北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前世今生—— 元中都的文化守望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在湮没于历史烽烟700多年后,2017年12月2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地处塞外边城张家口的元中都遗址最终入选,成为我省历史上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这一刻,对于我省文物考古和保护工作,无疑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那么,元中都遗址如何实现了河北零的突破成功入选?围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环节,我省究竟做了哪些工作?这些工作,对今后我省的文物考古和保护利用有哪些借鉴意义?

“活化石”:见证元代遗失的都城

若干年后,考古学者张春长已垂垂老矣,当他再回忆起2017年12月2日早晨时,除了寒冷的北风,可能就是这句话:“元中都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老兄,你威武了!”

威武这个词,从来和瘦弱的张春长不沾边。但那天清早,当一身脏泥的张春长拖着疲惫的身躯爬出行唐故郡探方,见到这条故友发来的短信时,他突然间觉得自己真的很威武,想大哭想大笑。然而,不擅言谈的他还是压住内心的激动,静静地抽了一根烟,然后背靠土垄发了一条朋友圈,仅仅写了这样一句话:

“那个曾经荒凉的地方,曾经和我有点儿关系。”

烟花易冷,往事随风。“荒凉的地方”俗称“白城子”,也就是如今世人所熟知的张家口市张北县馒头营乡元中都遗址。而那个“曾经”,其实整整耗费了以任亚珊、张春长为领队的考古队员们长达十年的青春。“从30岁出头,一直到40来岁,我们那一批人最宝贵的光阴,全融在了那个荒草漠漠、冰雪覆盖的边陲之地。”张春长目光中闪着泪和笑。

这不是一般的发掘,是我国考古历史上少有的“主动性发掘”,而之所以“主动”,其实正是为了寻觅和论证一个草原民族所建王朝遗失的都城。都城,对于一个王朝和国家的意义,已无须赘述,如长安城之于汉唐、汴京和杭州之于赵宋、北京城之于明清。但这些都城及其建筑在后世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上来说,存在一个为常人所不熟悉的难点,即文化层叠加。换言之,很难严格界定那些遗存及建筑的确切年代和演变历程。

比如目前正在进行考古挖掘的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尽管出土了不少器物,但文化层太过丰厚,至少涉及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而这些信息,唯有进行真正发掘才能提取出来,并且需要仔细分析考证才能逐步弄清楚其演变真相,还原正定古城城池逐渐扩建演变过程。

这个工作是漫长而艰辛的。那么,有没有这样一座城,既历史地位重要,又信息明确单纯,同时能够准确反映中国古代都城的营造制度呢?很显然,是元中都。

据《元史》记载: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朝皇帝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在旺兀察都肇建元中都,与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一带)并称“三都”,存世五十多年后被烧毁。

不到一年就编纂完成的《元史》,其粗糙众所周知,许多地方记载模糊,甚至错误。再加上元代本身的史料就少,所以后世已不知所谓“旺兀察都”在哪儿,明清两代地方志的记载更是以讹传讹。“白城子”就这么湮没消失在历史中。

元中都遗址被重新发现的过程极具偶然性和戏剧性,而争议更是不断。1997年,关于“白城子”就是元中都的争论到达顶峰。当年7月,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著名考古学家宿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徐苹芳、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世枢、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任亚珊等前往“白城子”进行了实地考察。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省一批风华正茂的考古工作者汇聚坝上,扎根荒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考古发掘。

“城大致是方正的,坐北朝南,宫城内有一些微微鼓出地面的土包,以高台为中心、南北为轴线对称排列。”回忆起初次驻足这片废墟时的情景,张春长说,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天子中而处”“以高为贵”,“站在台上眺望,不仅观风看水望地势,甚至追着大雁看,我突然有种奇妙感觉,此乃形胜之地,绝非寻常所在”。

此后的考古发掘证明,张春长当时立足之地就是元中都宫城正殿——一号大殿的基址所在。而经过漫长的勘探、测绘,考古人员进一步确定,白城子的城墙由内向外由宫城、皇城、郭城(外城)三重城墙相套而成。“三重城墙,是只有都城才能采用的、等级最高的城市规格。建筑对称布局,是古代中原都城建造的传统。”张春长说,虽然都是都城等级,但元中都与元大都的规模相差甚远,与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的元上都却基本相当,“作为陪都,其规模和环境与上都相似,这是合乎礼法规制的。”

而随着考古的深入,一种在元代考古发掘中前所未见的角台结构显露出来——角楼台基平面呈曲尺形、从宫城西南角起向东向北呈三级缩折后分别与宫城的南墙和西墙连接。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出阙”结构,源于汉唐流行的建筑形制。而更重要的是,“三出阙”是阙制中的最高等级,是“天子之制”,即显示其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形制,这再次为证实白城子为元中都遗址提供了有力论据。

“元中都考古发掘是我省在坝上地区进行的首次考古发掘,成果非常丰厚。”张春长说,作为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后又返回草原所建的都城,元中都可谓上承宋金、下启明清,对于了解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渊源演变极为重要。同时,这毕竟是一个由马背上的民族建立的都城,从选址到都城设计的细节,都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可称之为元代都城‘活化石’,是研究元代都城的珍贵考古实料,汇聚草原和农耕两大文明,尤其在研究元代都城建设理念、城市制度、建筑特征以及雕塑工艺方面的标本作用,无可替代。”

“破谜团”:揭开元代宫廷那扑朔迷离一页

曾经参与修复元中都遗址一号大殿的省古代建筑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国宾,最近正在读海子的诗,其中一句令他特别有感触:“群山正在下雪,山坳中梅树流淌着今年冬天的血,无人知道的,寂静的鲜血。”12月5日,刘国宾对记者说,海子这句诗令他想起元中都的前世今生。

已有三座都城(哈剌和林、上都、大都),为何还要兴建一座?草原广袤,为何选址于此?短短四年,因何又遭废弃?从都城到行宫,它经历了什么?兄终弟及,叔侄相承,这座城池里上演了什么?最后又被何人付之一炬?是真被烧毁了吗?

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北方游牧民族在历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蒙古民族,曾经纵横万里,大大影响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如果说,元中都考古发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确定了元中都所在地,并寻觅到古代都城营建及建制的“活化石”,那么更为久远而吸引人的则是填补了史料空白,弥补了历史空缺,印证了关于元代历史的诸多传说,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走出了坚实一步。

“大元”这个国号,是郭守敬的师傅刘秉忠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的意思提出的。刘秉忠,是元朝政治体制最主要的设计者,也是元上都、元大都两座都城的设计者。但元朝历史,由于文字起源落后,政权存在时间短等问题,导致始终扑朔迷离。

1307年,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孛儿只斤·海山继位,世称元武宗。仅仅登基10来天后,他就一纸诏书,在今张北县建立新都城。为何?

元代汗位继承,是一种蒙汉杂糅的方式——嫡长子继承与“忽里台”大会公推大汗的双轨制。前者,是自上而下指定,后者,是诸王自下而上推选。这一成吉思汗确立的皇位“双保险”,往往会“不保险”,因为最终是军事实力决定候选人。长期镇守漠北的海山,是靠军队和漠北诸王的推戴夺得的政权。但当时的大都,是其帝位竞争对手、弟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势力范围。

为了避免兄弟相斗,双方约定皇位“兄终弟及”“叔侄相承”,而史书则美饰为“武仁授受”。然而仅四年后,从大都传来了“帝崩于玉德殿”的消息。武宗的弟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是为元仁宗,并立即宣布“罢城中都”“还中都所占民田”。就这样,尚未投入使用的元中都终止了成为帝都的命运,继而降格成为皇家行宫。

冷落的中都,后代皇帝偶有巡幸,如泰定帝至治三年(1323年)在此做了一次佛事,打了一次猎。其真正的衰败其实从“武仁授受”之际就埋下伏笔。天历二年(1329年),已称帝的文宗图帖睦尔与其兄和世王束

产生争斗,两人皆为海山的儿子。文宗图帖睦尔以将帝位让给和世王束 为由,将之从漠北骗回,在元中都的行宫,上演了兄弟相残的一幕。《元史》卷33《文宗纪二》载:“庚寅,明宗崩,帝入临哭尽哀。燕铁木儿以明宗后之命,奉皇帝宝授于帝,遂还。”

兄弟相残令文宗此生再无胆量巡幸中都。中都,就这样凋零湮没。

自此之后,历朝历代在草原地区都再没建立过新的都城。那么,元中都究竟为何人所烧毁?“有说是红巾军烧毁的,但从考古的角度说,我们只能提供出元中都确有火烧的痕迹,从考古实物还没有发现元中都是被何人焚毁的。”参与元中都考古发掘的第一任领队任亚珊认为,至今这还是一个不解的历史之谜。

但是,纵观元代近百年历史,元中都的肇兴和湮没有其必然性。当年,元朝官僚机构之膨胀和吏治之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中都工程不但耗资巨大,而且劳役繁重,“死于木石者甚多”。国库告急,民怨沸天。“都城是王朝的心脏,地处草原的元中都在农业、经济、文化、历史层面底子都很薄,对全国的总控辐射能力先天不足,很难支撑起一个庞大的都城架构,即便作为都城起用,运行成本也会非常高。”张春长分析说。

“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面对逐渐显露真容的元中都,有学者如此激动地说。

所以,无论是仁宗罢城、还是文宗弑兄,元中都的废弃与其说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不如说是历史必然,这是一个梦幻般的错误,也成为草原都城史上带有悲情色彩的绝唱。这座兼具农牧文明的元代都城虽只昙花一现,却见证着大元王朝的国运中衰与皇族争权的那段史实,印证了历史上许多难解之谜,蕴含耐人寻味的历史教益。

“立标杆”:引领我省文物保护发展工作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是一对孪生兄弟。

元中都遗址发掘以来,2000年被列入“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元中都遗址的重要性,在任亚珊、张春长等人埋头挖掘了十年后,2008年省古代建筑所的刘国宾等人开始着手实施元中都遗址修复保护工程。他们没想到,这个最初基于“保护好文物”“让老百姓了解”的初步构想,会在后来的十年中逐渐奠定元中都遗址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这个概念是在国家推进大遗址保护实践进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这个概念进入文物保护领域,是在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中。2001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称其为“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2009年12月,国家文物局制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将其正式定义为“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保概念,涉及经济、文化、环保等多方面因素,要突出公益性。比如,大遗址编制保护规划,就是单独的遗址保护,是普遍性的,都需要编制。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必定是有条件的,是少数的,需要另申请立项,最后经过评定批准。”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告诉记者,具体条件中有两条是硬指标:一是要有经省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规划;二是要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长期考古计划,并要专门编制符合保护规划的遗址公园规划。另外,还要编制《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书》《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和《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计划书》。

在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记者见到了刚刚从慈溪返回的贾金标副处长,从他手中获取了一份材料,上边详细列出了为推动元中都遗址入选而展开的各项工程:

2009年,实施元中都一号大殿遗址实验工程。

2013年,实施元中都一号大殿遗址保护工程。

2014年,实施元中都皇城南门、宫城西马道和小广场保护工程。

2015年,实施元中都宫城南门、西南角台建筑遗址夯土保护及排水系统工程;元中都遗址环境整治工程。

2016年,实施元中都遗址宫城西城墙南段保护工程……

“通过实施这些保护工程,不仅使遗址本体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起到展示作用。”贾金标介绍,尤其是2013年元中都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后,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元中都遗址保护区管理处,编制25人,设综合办公室、遗址开发科、遗址保护研究科、遗址规划建设管理科,全面负责遗址保护开发的各项工作。同时,通过地方政府对遗址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绿化,建造停车场、服务中心、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套水网、电网、无线网、照明系统,还对遗址保护区的区界进行了标识,修建了围栏,树立了界碑界桩。

“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说到底就是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根脉产生现实影响。对这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我们有一句话:意在可持续保护与研究,杜绝遗址公园化;重在有重点阐释与展示,力保公园遗址化。”张立方说,遗址公园的建设要以秉承保护元中都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展示考古信息和文物遗址信息,保持元中都遗址的历史环境基本不变。以元中都遗址本体为核心,以周边地区的草原、山水环境为依托,通过合理的游览路线组织,串联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与遗址点,将构建元中都遗址生态、文化、景观大格局,最终达到集考古研究园、历史文化园、生态观光园、休闲娱乐园于一体的公园效果。

十年辛苦不寻常。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元中都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在走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其文物修复和保护,依然如是。而入选乃至今后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

河北是文物大省,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一种肯定,但绝非终点。入选之后的路更长、任务更重。“目前,元中都遗址已能够接待游客参观,建立考古遗址公园的条件已完全具备,将分五期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87亿元。”张立方说,单就考古和文物保护来说,今后我们还有一系列重要工作要做,比如对遗址周边的墓葬区及窑址区进行勘探和发掘,掌握其特征;比如系统整理发表2013—2016年的调查、勘探发掘资料,展开多学科的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没有终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在燕赵大地上看到更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泥河湾、中山古城、赵王城、邺城……我们可以尽情去穿越历史,那肯定不只是梦想。

今天,我们站在隐蔽于茫茫原野的元代都城遗址,想象着这座塞北荒凉的孤城,曾经拥有过怎样的豪华奢侈,以及它那如昙花绽放般的短暂历史。如今,它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迎来更多的有缘人,为他们讲述自己的传奇故事。

河北新闻网2017-12-19

 

 

既是百科全书又是文化客厅 关强:不断提升博物馆社会功能 文章下载

既是百科全书又是文化客厅 关强:不断提升博物馆社会功能

记者 李政葳

如今,博物馆已不再是一个冰冷、孤独的存在,而是逐渐成为教育的热课堂。日前,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公开课走进了首都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现场举办了一堂“走进博物馆——与博物馆一起成长”的公开课。

“博物馆,既是一本百科全书,收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同时它也是一个文化客厅,向所有人开放,提供‘教育、研究和欣赏’的服务。”关强这样说。

馆里既有国之重器,又有泡菜、西瓜

“国内的博物馆出现得比较晚,其实收藏文物与博物馆是两个概念。中国以前都是皇家私人的收藏,博物馆更多的则是要有‘共享’。”关强说。

我国第一个博物馆是由清末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通过私人力量创立的南通博物苑,其初衷一是保护文物,二是附益教育。截至目前100多年过去了,国内的博物馆也从最开始的一家,到现在的4800多家,登记在册的国有藏品有1.08亿件(套)。

“博物馆种类丰富,好比千人千面。既有国之重器的国家博物馆,也有‘藏’着泡菜、西瓜等藏品的特色博物馆;既有首博等气势恢宏的建筑,也有隐藏在巷子里的社区博物馆。”关强提到,国内博物馆目前大致可分为综合类、历史类、艺术类、遗址类、人物纪念类和自然科技类。

其中,综合类博物馆多是展示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方面藏品,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各省的省级博物馆都属于这一类。历史类博物馆则是以历史的观点来展示藏品,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较为典型;艺术类博物馆展示的藏品凸显了艺术和美学价值,比如,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就是纪念馆,它们主要纪念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比如,西柏坡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等。”关强说。

“每件藏品走进博物馆都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蔡元培曾经说,“博物馆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鼓励创造精神”。这在关强看来,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博物馆首先是一个发现美的地方,这里收藏着祖先创造的物质之美。关强以千里江山图、素纱襌衣、铜奔马等珍贵文物为例,介绍了文物所蕴含的工艺之美、造型之美和色彩之美。

不过,关强也坦言,这些数以万计的文物藏品看起来富丽堂皇,但是每个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走进博物馆背后都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以扬州隋炀帝萧后墓发现的萧后凤冠为例,这是目前国内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凤冠。“出土时可能想象不到,别说熠熠生辉了,看着就是一堆碎石块。”关强说,后面文物修复师用整整两年时间,一点点把所有的残品拼接起来。其中,也有很多不是拼起来的,一半左右的轮廓形态通过研究复原,最后再经过策划、讲解员的解说,这件藏品才真正走到观众们的面前。

“从最早发现到最后能成为一个藏品,实际上经过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修复工作者的努力,以及后面展览策划人、讲解员的投入等,这些一个都不能少。”关强说。

博物馆藏品背后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博物馆同样也是学习的场所,在这个穿越千年的空间里,观众可以真切感受到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这场公开课上,从玉猪龙到甲骨文,从来通杯到匈奴王冠,关强现场展示了一张张璀璨夺目的照片。如何解读文物藏品里封存的历史文化信息?

“传统美德在博物馆里从来不是教条空洞的,藏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述着美德故事。”关强现场列举了四羊方尊、中华第一龙等珍贵文物,解读了其中蕴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比如,四羊方尊好像四只羊在背对背地开会,传说尧舜时代代表四方各族领袖被天子招来,让他们反映百姓不同的意见。“所以,四只羊代表着深居庙堂的重器,期待着四方百姓的声音,寓意的是‘民主’的内涵。”关强说。

“文物里蕴含的民族精神,在博物馆里的感受有时比看电影更为真切。有些文物与近当代的抗战精神、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等紧密相连。”关强说。比如,虎门销烟池、朱德手枪、海外华侨抗日战争捐款汇票、《开国大典》油画等,仿佛像是一部近代史,用最真实的力量讲述着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加强藏品“数字化”,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一种名为“你好,兵马俑”的黑科技引发人们关注。它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为观众匹配与自己最像的那个兵马俑,并显示该兵马俑所在的号坑、位置。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与发展,让不少博物馆焕发“新颜”。

关强介绍,南京博物馆推出很多“智慧导览”项目;有些博物馆还为重要文物配有二维码,通过扫码聆听介绍、观看图片;VR等新科技产品也在广泛应用,比如首都博物馆去年举办的妇好墓VR影视,观众戴上VR眼镜就可以一步步走进妇好墓,让人们感觉身临其境。

另外,现在不少博物馆正在把藏品“数字化”,不仅可以让游客看到藏品更加精巧入微的细节,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在家“游览”。比如,敦煌博物院远在甘肃,且每次参观人数相对有限,其精美的佛教艺术壁画、雕塑,就可以通过“数字敦煌”等科技手段来实现。

关强还提到,现在各类博物馆还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比如,河北博物院专门有“你画我演”的脸谱填色游戏;浙江自然博物馆里可以感受恐龙出现时地动山摇的感觉;江宁织造博物馆可以体验养蚕;端午节可以到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既可以参观也可以吃粽子;南京博物院专门有一条民国长街,反映了民国时候的民风,人们可以坐在茶馆里喝茶、磕瓜子、听戏。“为了大家能有更好的体验,各个博物馆已经下足了功夫,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关强说。

关强还现场展示了一张图片——左边是“愤怒的小鸟”,右边是山西省博物院的文物“鸮卣”,卣是酒器的名字,鸮是猫头鹰的意思。“很多人把它们摆在一起,因为他们看起来很相似。很多博物馆都有许多珍藏的好文物,我们也在通过一些研究和开发,提取它们的元素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也是各个博物馆努力的方向。”关强说。

光明网2017-12-18

 

 

关于松江唐经幢的历史地理问题 文章下载

关于松江唐经幢的历史地理问题

杨 坤

松江唐经幢,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筑,在现存唐代经幢中也是保存较为完整和体量较大的一座。建国以后,曾先后公布为江苏省乙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现在所矗立的位置,是在松江区中山东路西司弄43号中山小学校园内。虽然1964年修缮后,唐经幢被提升到现在地坪的位置,但点位未曾改变过。因此,唐经幢除了其自身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外,自然还有着极其重要的城市历史地理的考古研究价值。

唐经幢题记给我们的信息,是乐安蒋复和吴兴沈直轸制造陀罗尼经石幢一所,“立于通衢”。已经讲明白立幢之地,是华亭县城的通衢。那么,是否就可以认为唐经幢立在华亭县城的十字路口呢?

从南宋《云间志》以降的华亭县城内的路桥记载,可以明确县城所采用的路网结构,是以丁字路为主干的。也就是说,华亭县城东西大街,西至通波塘东岸有支路往北,东至今方塔园望仙桥一线有支路往南。其余弄、巷,都是在此主框架上进行衔接的。另外在东西大道南侧,还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市河,而唐经幢就在这条市河南侧百余米处。从南宋及其以后的华亭县城的河道、湖泊变化情况看,除了通波塘是兴役将其加宽、加深外,其余均逐渐湮塞或稍有疏浚而已。因此,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记载,但从一千两百年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来看,不难推测唐天宝十载 (751年) 华亭建县以后,其县城的地貌除了快速增加各种建筑以外,自然地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如果这样的推测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过去对唐经幢立于华亭县城十字路口的说法,显然并不完全妥当。当然,造成这样的认识,也似乎和旧有关于唐代县级城市一坊十字街的结论有直接关系。那么,唐代的华亭县城是否就采用了一坊十字街的城市规划方案呢?

南宋华亭县衙署,其址在今天的松江二中校园内。以唐经幢得名的石幢巷,位于衙署西南一百五十步。在这个区域,有一处很重要的经济场所,那就是华亭县市。如 《云间志》 称“县治在市东北五十步”、“市桥在县西三十步”。正德 《松江府志》 还记载,“中和楼,在普照寺前,下临阛阓,民富物华,为一市最佳处。宋绍定间邑宰程熹建,张即之题额”。普照寺,其址在华亭县城东西大道北侧、今松江自来水厂一带,始建于唐代乾元年间 (758—760年)。唐经幢西侧,则是华亭西湖所在。这些虽然都是南宋 《云间志》 甚至是明代方志的记载,但整个布局使人不禁联想起 《东城老父传》。“大历元年 (766年),依资圣寺大德僧运平住 (长安) 东市海池,立陀罗尼石幢”,这个片断记载,恰好跟华亭县城的普照寺、陀罗尼经幢、西湖、市等处所,一一对应。只不过彼称“东市”,而 《云间志》 称此为“西市”而已。

然则,华亭县有没有“东市”呢?在 《云间志》 中,县东南三百三十八步有“米市桥”。该桥又名“谷市桥”,崇祯 《松江府志》 称其已废,且有二:“一在棠溪书院东,一在兴圣塔东”。另外还有牛市泾,在玉带河北,西通徐家桥,东至龙门寺东城下。米市桥、谷市桥、牛市泾,应该都因与其相邻的市场而得名。根据步数推算,米市桥就在望仙桥北侧,仅两步距离。而据崇祯 《府志》,谷市桥位于照壁东侧。所以,米市大约是在今方塔园内望仙桥与天妃宫一带的地块内。元至正二十年 (1360年),龙门寺自黄土桥迁至米市桥东南。同年正月沙门大欣撰 《龙门寺记》,称寺所处“南瞰川流,北通市阓”,印证了米市桥与牛市泾一带的市场,在元代仍很繁荣。南宋许尚 《华亭百咏·赵店》“日日黄尘路,喧豗涨市声”,可见西市也很兴旺。

唐代的长安城,在大内南门外设置东市和西市。南宋华亭县的米市、牛市,位于华亭县衙署的东南侧。始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 (949年) 的兴圣教寺,也紧邻米市。所以,虽然尚不敢直接断言,唐代华亭县城的规划方案就是长安的精简版,但宋代华亭县东、西市的城市格局,受到了唐长安城的深远影响,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松江唐经幢的历史地理坐标,也因为唐人小说里的建筑事例,而更加妥帖于当年经幢周边的城市环境。若然,则“市”有时和“通衢”的逻辑界定,是可以部分相通的。

 

 

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25年后再“变脸” 文章下载

大英博物馆中国展厅:25年后再“变脸”

宋佩芬

2017年12月14日,在18个月的漫长整修后,主要陈列中国文物的大英博物馆33展厅,对公众重新开放。

在11月的预开放阶段,一位重量级的嘉宾来剪了彩,她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5年前,大英博物馆33号厅经历了一次大型整修,完工后,也是她来剪的彩。这些年里,英国女王一共来过三次大英博物馆,这也就是说,其中的两次,她都是为中国馆而来。

剪彩之后,女王观看了展厅中的中国玉器、瓷器、绘画和丝绸之路文物。“她对我们展出的每一件藏品都非常感兴趣。”大英博物馆中国部门主任霍淑吉(Jessica Harrison-Hall)说。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家国立博物馆,有两百六十多年历史。博物馆分为10个部门,中国部门隶属其中的亚洲部。目前,大英博物馆拥有包括书画、青铜、玉器、瓷器、织品、雕塑、金属、漆器、服饰在内的2.3万件中国文物,它也因此成为海外收藏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主要陈列中国文物。1992年,在香港商人、收藏家何鸿卿的资助下,33号展厅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东方文物展厅”。除了中国文物,这里还有南亚和东南亚文物。而在2016-2017年的整修完成后,陈列有了较大调整,33号展厅也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展厅”。

作为大英博物馆的老员工,霍淑吉见证过伊丽莎白二世25年前的那次剪彩。当时她刚进入大英博物馆一年。当时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的陈列方式还很传统,中国馆用的是透明玻璃展柜,从这一头就能看到那一头。而在此后的25年里,中国馆的所展出的展品几乎从来没有替换过。

而此次整修完成后,中国展厅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照明和布展都变得更加现代化,展品也做出了调整:70%得以保留,30%被更换。此前一些因条件所限无法展出的藏品,比如书画和纺织品,也可以展出了。

近日,腾讯文化在大英博物馆对霍淑吉进行了专访。以下为采访内容。

“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的地位非常高”

腾讯文化:大英博物馆是如何建立中国收藏的?它们主要是在什么时期,通过哪几种渠道进入博物馆的?

霍淑吉:中国文物是通过多种方式进入大英博物馆的收藏的。大英博物馆在1753年建立,一开始就有了中国文物——来自汉斯·斯隆爵士的玻璃器皿。这也是最早进入我们馆藏的中国文物。

接着还有一批非常重要的中国文物,它们来自弗兰克斯爵士的收藏。他在1876年将私人收藏捐给大英博物馆,其中有许多瓷器,最重要的是永乐的甜白釉碗。

在绘画方面,1880年左右,有一百多件中国书画进入博物馆,它们来自曾在日本海军医学院任教的威廉·安德森教授;在20世纪初还有一批书画进入。这两批书画成为我们中国书画收藏的基础。而《女史箴图》是约翰逊上尉捐赠的,1903年进入馆藏。(注: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英军上尉约翰逊得到了《女史箴图》。外界认为他是趁乱盗得,约翰逊的家人则称是被其救过的贵妇所赠。)

到了20世纪,我们还得到了东方陶瓷学会的帮助。东方陶瓷学会成立于1921年,他们的会员给我们捐赠了不少中国文物,有瓷器,也有漆器。

大英博物馆的敦煌文物是斯坦因1909年带到伦敦,1919年进入收藏的。

腾讯文化:大英博物馆的哪类中国收藏最强?

霍淑吉:应该是瓷器。当然了,全世界最好的中国文物还是在中国大陆与台北,但如果要说中国以外的中国文物收藏,大英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可以说是最强的。

和其他博物馆相比,我们最强的地方在于收藏的广泛性。有些博物馆收藏了非常精彩的玉器、青铜器或书画,但我们最注重的不是呈现最精美的文物,而是让藏品来说故事,所以我们也会展出略为逊色的文物。

每个博物馆的陈列风格都不同,比如荷兰国立美术馆就是从美学的角度来陈列的。而我们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展示文物,希望观众能通过这些文物,认识中国的政治、社会、工艺创作等方面的演变。

腾讯文化:你是瓷器专家,请深入谈谈大英博物馆中国瓷器收藏的由来,以及大维徳爵士的收藏。

霍淑吉:我们的中国收藏中,最精彩的要算大维徳爵士收藏的1700件瓷器,以及大英博物馆本身的8000件瓷器。它们可能是中国以外覆盖范围最广的瓷器收藏,其中包括17件汝窑。大英博物馆的明瓷和大维徳爵士的清瓷都是最高等级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许多中国的外销瓷。编着第一本英文字典的约翰逊博士,有一个很大的外销瓷茶壶,可以装3.5公升茶水。在当时的英国,中国外销瓷非常流行,卖得也很贵。后来,这个茶壶到了约翰逊的好友皮奥兹夫人手里。她过世之后,茶壶被拍卖,一位英国议员买下了它。后来,弗兰克斯爵士从这位议员的女儿手中买下它,捐给了大英博物馆。

弗兰克斯爵士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是西方第一个为中国瓷器写目录的人,还策划过伦敦的中国瓷器展。他的收藏非常丰富,他对大英博物馆的重要性仅次于大英博物馆创立者汉斯·斯隆爵士。

腾讯文化:在你眼中,中国部的镇馆之宝是哪些?

霍淑吉:在书画领域,《女史箴图》与敦煌文物应该是最重要的。

在瓷器领域,是我们的汝窑。在青铜器方面,是一件周朝的簋。公元前1050年,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这件青铜器上的长铭文就记载了这次战役和之后的事件。它现在被陈列在中国馆的高古文物柜中。

至于我们年代最古老的文物,是仰韶文化的陶器。

腾讯文化:《女史箴图》被称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开卷之图,这样珍贵的藏品,一般会在何时对外展览?

霍淑吉:《女史箴图》一般一年展出8周,上一次展出是在今年的7、8月份,但因为我们的展厅周边需要维修,明年它暂时无法展览。下一次展出会在2019年。在现在的展厅内,你可以看到它的电子版。

腾讯文化:中国文物在大英博物馆的整个收藏体系中,居于什么位置?

霍淑吉:地位非常高。我们占了大英博物馆展线最长的33号展厅,而且在博物馆的95号展厅,还有中国瓷器。这些都显示了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重视。

英国女王很少到大英博物馆,但为中国馆来了两次

腾讯文化:11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中国展厅剪彩揭幕。这在英国的博物馆中常见吗?

霍淑吉:英国女王很少到大英博物馆。中国馆1992年整修重新开幕时,她来剪过彩。2000年大英博物馆大堂新建后,她来剪彩开幕。之后就是我们这一次。

她在25年后又重回中国馆,我们都非常兴奋,也感到非常荣幸。她对我们展出的每一件藏品都非常感兴趣。

腾讯文化:你是1991年加入大英博物馆的。在你的记忆中,当时的中国文物展厅是什么样子?现在有了哪些改变?

霍淑吉: 当时和现在完全不同。以前窗下有一排柜子,可能是1950年左右安装的,非常不适于展示文物。新馆把它们全部拆除,在原地摆上了雕塑或是新的柜子。

当时我们的柜子都是透明玻璃,从展厅的那头可以一眼看尽全部的展品。现在我们将每一个历史时期分开,每个时期的展示都很全面,观众可以深入认识不同时代的中国文物,认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直到今天的历史。

此外,新馆的地板、采光都和旧馆也有很大的不同。

腾讯文化:在展品的陈列方面呢?

霍淑吉:这一次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们重新考虑了如何陈列展品。从1992年到新馆整修完成的这段时间内,中国馆的陈列几乎从来没有替换过。现在我们保留了旧馆70%的展品,新增加了30%,所以改变非常大。在时间跨度方面,以前我们的展品只到18世纪,现在则包括当代。我们还增加了丝绸之路的文物。

过去因为条件所限,我们的许多文物无法展出。当然,我们不会把藏品都囤到库房,所以它们中许多都被借到不同的博物馆巡回展览。而现在,我们过去无法展出的文物,比如书画和纺织品,都可以展出了。我们现在展出的一件战袍,以前就从未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过。

此外,25年前没有手机,很少人知道互联网,当时的讲解牌非常简单,可能只写了“花瓶,15世纪”。但在今天,我们可以为观众提供许多讯息,包括彩图、重要引言,甚至包括中文图说。

腾讯文化:大英博物馆以什么为线索来讲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挑选展品有什么标准?

霍淑吉:从一开始,我们就决定要按照不同的历史时代来展出展品。我们有许多很精彩的18世纪文物,但我们必须考虑到每个时期的平衡。

在阐述历史方面,策展人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但必须同时考虑展示空间的问题。这也需要平衡。

腾讯文化:纳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霍淑吉: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决定要将中国的当代艺术放进去,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一般而言,观众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反应都很好,而且我们可以经常更换展品。

“中国观众的反应让我们非常惊喜”

腾讯文化:这25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部门有哪些具体影响?

霍淑吉:对我们最大的改变,不在于陈列的展品,而是在于我们呈现它们的方式。我们现在有中文的多媒体导览系统,这是大英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导览版本。大维徳爵士收藏的1700件瓷器都在95号展厅展出的,它们中的每一件都有中文的解说。

另外,博物馆的许多书也有中文版,比如有关大维徳爵士收藏的书。我们还在故宫的帮助下,翻译了《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陶瓷》这本书。

我们也在中国举办越来越多的展览,比如在北京和上海巡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我们也和V&A博物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瓷之韵》展。我们还在中国展出过印度、近东、埃及、希腊等地的文物,这可能是这25年来最大的改变。

腾讯文化:说到“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这个展览在中国引发了参观热潮,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霍淑吉:中国观众的反应,特别是社交媒体上的反应热潮,让我们非常惊喜。两地博物馆所挑选的第101件展品也充满了想象力。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挑选了2001年中国重返世贸组织时使用的木槌和签字笔。在上海,上海博物馆把展览的100件文物精心制成了二维码。这都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

腾讯文化:大英博物馆近年来收藏的中国文物,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霍淑吉:主要有当代中国绘画、版画、雕塑、漆器和玉器等。我们有一件展望用不锈钢制的《假山石82号》,有一件郑祎2012年用瓷器做成的长袍。

今年年初,我们买了一个佚名艺术家在1965年完成的国庆庆典手卷,上面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最近我们还收了一个观音的拓本,观音是康熙时期的,拓本是1940年代在云南拓的。

至于比较早期的文物,因为我们的收藏规定非常严格,所以最近入藏的不是很多。但我们收到许多精彩的捐赠,比如一个金代酒瓶。它在1935年来到英国参加万国博览会,后来被不同的藏家收藏。去年著名建筑师戈尔丁去世,它被赠给了我们。

现在我们正在展出元代画家谢楚芳的《乾坤生意图卷》,这幅画是我们1998年买下的。我们可以追溯它的收藏史:它在1797年就到了英国,是我们目前所知的最早来到英国的中国传统绘画。

近年来入藏的另一件比较重要的书画,是我们2010年从一位英国藏家手中买下的《出猎图》。它是宋元时代的绘画,但上面还有一个明代的收藏印,这说明它可能来自宫廷收藏。

最新入藏的,是今年我们特别订做的一件漆器。(注:犀皮漆天地盖盒)

腾讯文化:你们还从拍卖会上买藏品吗?

霍淑吉:很少,这对我们而言太难。我们买文物的过程非常缓慢,拍卖会的速度太快,尤其是如果价格拍高了,我们无法像私人买家一样当场决定是否加价,所以我们很少这样做。

腾讯网2017-12-14

 

 

对每一件“国家宝藏” 杭州都有一套细致的保护措施 文章下载

对每一件“国家宝藏” 杭州都有一套细致的保护措施

“以西湖为代表的中国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道路,对全球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国家具有参考价值。”这是北京大学宋峰教授,在今年3月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实施评估》评审会议上讲的。

今年,因为对西湖、运河“双世遗”的保护,杭州获得了国家住建部、全国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

杭州,是一个有历史、有传承的城市。作为遗产管理者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运保委),就像杭州人的“历史管家”,替杭州人去探索历史,还想尽办法保护好历史,让“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更称得起“历史名城”。记者 刘云 通讯员 斯金叶

“双峰插云”的一“峰”露面 最市中心的劝业里以前是城郊 对历史的探索今年有很多新发现

今年,杭州考古界的“成绩单”已经亮了出来——截至11月中旬,杭州考古47项,发掘墓葬88座,出土文物标本3050件(套)。

在这些对历史的探索里,有很多新发现,让人意外。

比如今年新挖掘出的南高峰塔遗址。它的来头可不小,和人人都叫着很熟,可从没人真正见过的“双峰插云”有关。

2011年西湖申遗时,官方《西湖申遗文本》中,对“双峰插云”,是这样描述的——

南高峰、北高峰相距5公里,峰顶南宋时各有古塔一座,每逢云雾低横之日,自西湖西望,群峰隐晦而塔尖分明,因此得“两峰插云”景名。清代,峰顶古塔皆毁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南巡杭州,御题景名,改“两峰”为“双峰”,并在洪春桥旁建观景亭和御碑亭,标示为该景观的观景点。

你看,“双峰插云”美的重点,并不在于两座山,而是两座山的山顶上,都有一座尖尖的塔。而这个塔,一座,是南高峰塔;另一座,就是和它遥遥相望的北高峰塔。

就在今年,在南高峰山顶,找到了南高峰塔的塔基,根据塔基判断,塔是六角形的。而且当时是前塔后院,前有南高峰塔,后有荣国寺塔院。

遗迹找到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市园文局、市运保委)想让杭州人能真真正正看到西湖十景里的“双峰插云”,目前正在组织专家进行复原方案的论证。

让人意外的,还有劝业里遗迹。

现在的劝业里,可以说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一边面临西湖,一边靠近龙翔桥。

就在这里,挖掘出1500平米的遗址。发现的东西真不少,比如一根木头做的引水管,是800多年前,杭州人用来从西湖里引水的水管,说明以前杭州人喝水是靠西湖的。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西湖边不到200米的地方,发现了两座墓葬。墓葬应该是唐代早期的,里头倒是没什么特别,普普通通,看样子是普通老百姓的墓葬。但它的意义却不简单,有了它就相当于给隋唐时期杭州城垣的范围定了一个坐标,因为城市里面一般是不会出现墓葬的,所以可以推断,现在最市中心的劝业里,在当时还是城郊呢。

另外,在萧山湘湖边发现了21座春秋至明代的墓葬,规模宏大造型考究,为研究明代的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资料。在临安区政府大院里,还找到了五代古建筑遗址。

今年还发现了南宋仁和县址、宋元时期城墙、元代兴福寺及明清海塘等重要遗址。通过考古露面的一处处遗迹,让杭州人更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

366862件(套)宝贝!

这个数字值得杭州人骄傲

杭州,一共有多少件文物?

从2012年开始,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到今年结束。

可移动文物,一般是指博物馆里大大小小的馆藏物品,比如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的陶瓷、玉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的古茶具等。与之相对应的,就叫不可移动文物,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指桥梁、墓碑、建筑物等。

建国以后,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这相当于,给每一件文物办理类似“身份证”和户口,都必须有文物编号、定名、年代、类别、质地、尺寸、数量、完残程度、照片等。

花了5年时间,杭州的文物工作者彻底摸清了自己的文物家底,最终得出来的数字,很值得“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骄傲。

杭州市有可移动文物366862件(套)。其中,文物古籍类总计357168件(套),一级文物1205件(套),二级文物6908件(套),三级文物39639件(套),一般文物51585件(套),未定级文物257831件(套)。标本化石类总计9694件,珍贵文物9658件,一般5件,其他31件。

这些文物有的曾流落各地,甚至海外;有的则被保存在杭州各区县市的文物单位中。出土、归乡、捐赠……虽然“命运”的轨迹不尽相同,但来到杭州,它们就都“回家”了。

因为杭州的卓越成绩,国家文物局授予了杭州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为了让杭州人更了解自家“压箱底”的宝贝,今年,杭州博物馆还办了一个“钱塘觅珍——杭州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拿出近400件文物,比如,堪称中国玉石器史上独一无二珍品的战国水晶杯、战国原始瓷甬钟、南宋方腊起义刻石、俞曲园日记手稿、李叔同《断食日志》手稿等。

也是今年,办了这场宝贝展的杭州博物馆,被评为了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了市本级一级博物馆“零”的突破。

每一处遗迹 每一件文物

杭州都想办法保护得很好

找到了遗迹,摸清了家底,之后更要紧的是更细致的保护。

为了保护好来之不易的“双世遗”,作为遗产管理者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市运保委)想了很多举措。

比如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持续推进遗产地基础信息科学化、数字化、规范化管理,初步搭建完成了遗产监测基础信息管理系统框架体系。

利用西湖景区20个监测区域的70多台监测设备,重点对节假日景区游人量进行监测。今年开始,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对遗产地游人数量进行科学管控,制定了《游人量预警管控应急预案》(初稿)。并且还将西湖边人流量最密集的岳飞墓和花港观鱼这两处遗产点,作为2017年游人量管控项目的试点单位,已为2017年十一黄金周游人量管控措施提供了相关依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今年5月1日,杭州遗产保护还为运河推出一个重磅管理条例——《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杭州因此正式成为大运河沿线27个遗产城市中首个出台运河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的城市。

《条例》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特别要强调的九种行为是明文禁止的,比如刻画、涂污或者损毁、擅自修缮、拆除不可移动文物;损毁大运河遗产界桩、标识等。如果违反,会受到严厉处罚。比如要是向大运河遗产水体或者坡岸倾倒、堆放废弃物,属于违法行为,如果逾期不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良渚申遗今年也取得了实质性推进。《良渚古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文件》已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递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

另外,杭州今年新增加了26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68处市级文物保护点。

今年还开展了20多项文保工程,比如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石佛院造像、烟霞洞造像保护工程,石质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都市快报2017-12-18

 

 

到瓯海博物馆 来一次‘夜不归宿’的奇妙之旅 文章下载

到瓯海博物馆 来一次‘夜不归宿’的奇妙之旅

博物馆是一方水土的人文荟萃之所,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然而,对寻常人来说博物馆是一个既近在身边又“远在天边”的场所,馆藏的博大与精深让一些人望而却步。为让更多人亲近博物馆,了解地域文化,瓯海文广新局联合温州都市报,于上周六晚,组织全市40名小学生在瓯海博馆内搭建帐篷、了解瓯越文化、学习拓片制作,经历了奇妙好玩的“博物馆之夜”。“瓯博之夜”虽已落下帷幕,但是瓯海博物馆探索的脚步还未停下,博物馆馆长施素娇表示:“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一种简单的方式诠释博物馆的‘高冷’,让博物馆贴近生活。此次‘瓯博之夜’是瓯海博物馆拓展社会教育功能开展的非学校教育、全日24小时制的第一次尝试,这不仅有效发挥了博物馆体验式教育的场地特色,同时让孩子们能够充分地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在体验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

12月9日晚,温州的气温低至6℃,在瓯海博物馆内却是另一番景象,40名中小学生用他们的热情点燃了这个夜晚。“准备好在瓯海博物馆来一次‘夜不归宿’的奇妙之旅了吗?”“准备好了!”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回应。

本次“博物馆之夜”由“与瓯越共眠”博物馆露营体验、“瓯越文化知多少”博物馆内定向挑战、“传承温州记忆”墨拓体验三项内容组成。

与瓯越历史共眠

“哇,这个玉好大块!”“那块尖尖的石头叫什么?”“这个名人我认识!”……一声声疑问和惊叹打破了博物馆寂静的夜晚,40名孩子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有序地参观了“瓯居海中”历史陈列厅并熟悉整个瓯海博物馆的功能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与介绍,孩子们彼此之间多了一份了解与信任。

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孩子们主动尝试搭建帐篷,或是交头接耳询问技巧,或是三三两两结伴搭建,或是出手相助乐在其中。短暂的嘈杂过后,一顶顶帐篷出现在博物馆陈列厅内。沉睡在这样一个被瓯海灿烂历史所环绕的营地中,孩子们仰望名人前辈所走过的路,渴望着从详尽的解说中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与历史共眠。

这一夜,注定是带着兴奋与启迪的。

定向活动识文化

经过一整夜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在博物馆内已然来去自如。

为让孩子们更加深入了解瓯越历史、瓯海地域文化,瓯海博物馆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定向活动,将馆内所陈列的展品及历史文化知识与定向活动相结合。孩子们接到任务后,好奇地找寻着瓯海境内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西周青铜器、东汉瓷器等各式文物并记录下它们的身影和故事。

在随后的“了解瓯海历史”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形式,以瓯海历史发展脉络为主轴,选择瓯海历史名人、区划变迁、瓯窑发展兴衰等不同主题,绘制成图并留影纪念。

墨拓手作传记忆

拓片作为记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瓯越文化太多的记忆。瓯海博物馆内的专业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堂“墨拓”课,用传统技法将刻着老温州诗词的石板用水湿润,再用拓包将墨迹印在宣纸上。当墨迹从宣纸上一层层晕开时,虽然无法重现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但孩子们却可以从拓片上窥得一二。

关于瓯海博物馆温州市瓯海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位于瓯海区行政管理中心10号楼,现有馆藏文物2500余件,其中包括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74件(组)等一批极具地域特色及学术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展馆建设走在温州的前列。馆内设有“瓯居海中”基本陈列厅、临展厅、数字展厅、第二课堂活动区,基本陈列厅以3D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全方位地展示瓯海千年历史脉络和发展沿革;临展厅大多临展省级博物馆优秀展览作品,今年9月曾开设《眼镜的故事》专题眼镜展,精致的布展诠释了眼镜的发明历程与瓯海经济发展的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厅计划于明年布置具有瓯越特色的石刻石雕展、陶瓷展和“墨香温州”书画展等。陈启明瓯海博物馆将在2018年第一季度继续推出“瓯博之夜”第二期:我与国宝对话,请大家关注展馆公众号发布的信息。

温州都市报2017-12-15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文章下载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

采访人:“侠客岛”

整 理:郑 娜

嘉 宾: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

作为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和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近几年在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开拓创新,成绩斐然。近日,本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独家对话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听他畅谈保护利用文物、传承文化遗产、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心得与体会。

做有温度的文化殿堂

记 者:故宫博物院近几年变化很大,包括环境、设施、服务等方面。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去改变?

单霁翔:故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也是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馆,还是观众来访量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但这些“最”对一个普通观众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他(她)在故宫的文化之旅中获得了什么。

如果说馆所宏大,但70%的范围都立个牌子,上面写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如果说藏品多,但99%的藏品都放在库房里,人们看不到;如果说观众多,但80%的观众进了故宫后,目不斜视地往前走,并不去两边看展览,那么这个博物馆能让观众获得什么呢?这里所拥有的文化资源,能给人们贡献什么呢?

中国目前有4870所博物馆,收藏的国家珍贵文物,即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共401万件。这其中,故宫博物院就收藏着168万件,占全国珍贵文物的42%,因此故宫有责任承担起传播文化的职能。人们进入故宫博物院,不只是进入一群建筑,而且是进入一个文化的殿堂,一片文化的绿洲,所以我们要开始改变。

记 者:能举例谈谈有哪些变化吗?

单霁翔:博物馆应该是有温度的。我们现在主张精细化管理,其实应该是精细化服务,为每一个观众服务好。

过去人们到故宫,进门就很困难,特别是旺季,常常要排队一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买完票后还要验票、安检、存包,进去后已经精疲力尽。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削峰填谷,让淡季的观众增长,旺季的观众减少。我们还有序地推行全网购票,让人们节省买票时间,快速进入故宫。

过去故宫的门前广场没有椅凳,人们在树坑里席地而坐,没有尊严,于是我们做了200把椅子,这样就没人坐树坑了。过去在故宫参观累了只能坐在台阶或者铁栏杆上,把很多铁栏杆坐弯了,我们就研发了适合高频率使用、和环境协调的1400把座椅,供人们休息。

过去故宫的宫殿里都是黑的,观众往里挤,看不清楚之外,很辛苦也很危险,我们就探讨能不能把大殿点亮。因为宫殿是木结构,不能进电线,而且里面的陈设也不能长期受灯光照射,所以我们研发了一种LED的冷光源,制作专门的灯架,使其远离古建筑不发热。灯开了以后,还派专业人员值守。这样一来,紫禁城的大殿如今全被点亮了。

几十年来,故宫博物院累积搭建了135栋临时建筑,一共是14800平方米,为清理这些临时建筑,我们下了很大的工夫。经过三四年的时间,我们进行室内10项环境整治、室外12项环境整治。我们希望人们到故宫,能看到绿地、蓝天、红墙、黄瓦,看到和平鸽、鸳鸯、小鸟、故宫猫,看到花卉、植物、树木、果树,春夏秋冬各有景致。

大家可能发现我们的观众现在很少往地上扔垃圾,在墙上写“到此一游”这类字了。为什么?因为环境搞好了,他也会一起来维护。

以开放带动保护利用

记 者:现在到故宫博物院,明显觉得可看的东西多了,开放的区域多了,展览也变多了。

单霁翔:是的。

2002年,故宫的观众第一次突破700万,当时世界上观众接待最多的博物馆是法国的卢浮宫。但是过了10年,到2012年,我们就突破了1500万。去年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加起来是1400万,而去年故宫的观众接待量达到了1600万。

面对观众增长的压力,我们认为最好的应对就是尽可能地扩大开放。扩大开放的前提是要把古建筑修好。故宫从2002年开始修缮古建筑,如武英殿,由办公场所清理改变成书画馆,每天观众很多。最大的慈宁宫,清退有关部门后成为雕塑馆,每天几乎1/3的观众要来这里参观。

我们也尽可能办更多、更好的展览。今年我们精心策划的几个展览,如《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特展》、五大名窑展览,都非常吸引人。我们还设计出牡丹题材、菊花题材、瑞鹿题材等展览,结合室内、室外,物质、非物质,动态、静态的各类各时代器物进行展陈。比如牡丹花开了,我们就把洛阳的一万盆牡丹搬到故宫,把跟牡丹有关的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等拿出来展。

明年,我们还将推出“回乡展”。故宫藏品来自于全国各地,这些艺术品再回故乡,可以增加故乡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我们准备成系列地推出这类个展,如明四家回到苏州、黄公望回到杭州、扬州八怪回扬州、寿山石回福州、紫砂回宜兴。这样一来,让更多的展览走出红墙,走出紫禁城。

即便如此,故宫文化资源的呈现、文化能量的释放还远远不够。我们的藏品展览目前只增长了一倍,从过去的七八千件到一万七八千件这样的水平,只展出1%左右。除了扩大展览区域,不断加强加快文物修复,我们还在厦门鼓浪屿建了外国文物馆,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建故宫文化博物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了故宫精品博物馆,等等。这些努力还要持续,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让故宫的文物藏品更多地融入到社会中,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我们今天的目标。

记 者:不久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来故宫专程参观了文物医院。故宫有这么多宝贝,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作为参观的一个重点?

单霁翔:为了让文物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科学的修复很重要。

全世界的文物修复都是一种模式,文物藏品坏了或是需要保养了,直接送到文物修复部门,由他们送到专家手里,凭专家的丰富经验来修。今天,我们对待文物的态度是要保存我们的生命历程,所以要有更加科学的态度。因此,故宫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文物医院。

我们给文物医院配备的是故宫最长的房子,361米;配备了200名文物医生,一般国际上的大博物馆有三四十名文物修复人员已经了不起了,故宫编制很紧张,但我们拿出200名编制用于文物修复;我们还配备了100多台现代最好的文物修复设备。有了这个医院,我们的文物修复如虎添翼。我们有把握对故宫的231种类别的文物藏品进行科学修复,在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前提下,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同时进行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这就是文化加科技的力量。

创新才能吸引年轻人

记 者:紫禁城建成快600年了,现在大家反而觉得它更年轻,这其中有什么经验?

单霁翔:首先,故宫要确保“健康”。为此,我们重点推进了古建筑修缮工程、“平安故宫”工程;第二,故宫要更加“智慧”。我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来强大我们的安防系统;其次,故宫要不断开放,不断创新。

今年,故宫办了《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赵孟頫书画特展》等,70%以上的观众是年轻人。我们根据年轻人的需求进行很大的改变。比如过去展厅经常禁止拍照,可是年轻人现在用手机,不用闪光灯,对文物没有伤害。于是,我们就鼓励大家拍照。大家把作品拍走后发到网络,发到朋友圈,其实是扩大了对展览的宣传。

我们还应用科技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技术,加快网站建设,英文网站、少儿网站、APP、VR,在这些基础上研发大量的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每天都有呈现。我们也尝试去拍年轻人喜欢的影视作品,像《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影响很大,特别是打动了年轻人,70%点赞的是18岁到22岁的大学生。去年报考故宫修文物的人非常非常多,我觉得很感动。

记 者:“故宫淘宝”现在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在文创方面,故宫是怎么做到“萌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结合?

单霁翔:过去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80%不是自己做的,而是来自全国各地,什么好卖就进什么货,满足不了人们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愿望,因此我们开始研发自己的文创产品。

关于文创产品,我们总结了10条体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创产品必须要研究人们的生活,研究人们的需求。过去我们复制一些故宫的文物,很精美但实用性不强,人们买的并不多。所以,我们充分挖掘故宫文化资源,把它们的历史性、知识性、科技性呈现出来,与人们生活的需求对接起来,这样才能使文创产品真正蕴含故宫文化。

我们还和国内外一些著名品牌合作,把他们的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和故宫的文化对接起来。几方面融合以后,形成了良性循环。现在每次展览前我们都会配套推出文创产品。今年我们文创产品超过万种。当然我们也在不断淘汰、更新和加强。

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使命

记 者:网上有不少您讲话的视频,网友们很喜欢您的幽默,称您是故宫里隐藏的“段子手”,同时大家也对您记各种数字的能力惊讶不已,对此您怎么看?

单霁翔:他们说我说段子,其实我是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要用生动的语言的。故宫故事很多,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我只是在讲故事,从来没有编段子。而且,我们是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就要做到。

记数字也没什么难的。一个售货员对他身后货架上的商品价格,不能说我去看看多少再告诉顾客,他都是脱口而出的。所以,要记住这些数字并不难,因为这是工作,你平时经常用,自然就记住了,不用刻意背。

记 者:您师从吴良镛先生,与郑孝燮等老一辈文保专家有很深的交往。与他们相比,您觉得现在做文物保护是容易了还是难了?

单霁翔:老一辈文保专家学者,当时做研究和保护工作是在法制还不太健全的时候。1982年《文物保护法》公布了,国家还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1985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公约,2002年《文物保护法》修订了——今天比较完善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和与国际社会共同保护世界遗产的体系,是在老先生们长期的呼吁和指导下实现的。

但今天我们有新的难题。比如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对文化设施的要求大不一样了。再比如故宫开放再多区域,举办再多展览,到故宫访问的观众也只占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如果想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力,扩大影响力,需要不断拓展我们的传播能力和方法。

我们要应对新时期的新变化,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在前辈们的精神指引下,与时俱进地往前走。每个时代文物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都有不同的使命,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更加需要奋斗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人民网2017-12-19

 

 

东莞博物馆:架起民众亲近历史的桥梁 文章下载

东莞博物馆:架起民众亲近历史的桥梁

据东莞市文广新局数据,2004年,东莞仅有5座博物馆,远低于全国博物馆发展水平。之后,东莞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设想,大力发展博物馆,截至2016年,东莞市的博物馆数量已增加至49座。

了解一个地方,可以从博物馆开始。近年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变化表明,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文化机构,不仅关心物,更要关心人,在传播与服务领域越来越具有公众意识。这一次,我们走进东莞市博物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看看它们是怎样根据自身的特色,去活化馆藏资源,更好地服务公众的。

以研究为本 策划推出原创展览

作为一个地级市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的藏品主要呈现出两个特色,一类是能够反映东莞历史进程的典型器物,另一类是书画藏品。依靠这些藏品,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的研究为基石,针对不同的主题,展开多个研究课题。目前,课题研究成果之一《东莞古代史》已经集结成书出版。东莞市博物馆馆长谌小灵自豪地表示,博物馆能够利用自己的文物对东莞本土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梳理,并且能出版图书,这在广东省里的博物馆中是极少见的。

从去年开始,东莞市博物馆还开展了对东莞近代经济社会发展史的研究。此外,博物馆也在陆续开启一些新课题。东莞市博物馆内的书画藏品丰富,其中不乏东莞本土书画大家的珍贵藏品:有如居廉、居巢的书画精品,也有如邓白、卢子枢所悉数捐献的大量书画、笔记、画稿作品。这些藏品不仅能够呈现东莞本土书画家在美术史上的面貌,也能体现明清广东书画的发展。据此,博物馆立项,计划在明年开展对东莞美术史的研究。

围绕着博物馆的特色藏品和课题研究,博物馆以陈列展览为路径,梳理了39个原创精品展。如《莞城旧事——民国时期东莞人的生活》《花之依——东莞市博物馆馆藏花器展》《画中君子——馆藏名家梅兰竹菊绘画展》,以及近期在展出的《玉成其美—东莞市博物馆藏玉器展》等,都很有看头,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这些原创精品展都是为东莞市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而服务。对于即将在新馆呈现的艺术展览,东莞市博物馆制定专题、列举空白文物、进行文物征集,通过借助地域上的优势和行之有效的方式,东莞市博物馆在东莞本土研究上步步深耕,实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承。

培养人才 提供充分锻炼的平台

博物馆通过对内部人才的培养,是进一步带动馆藏研究、展示和宣传的一种重要方式。

博物馆多以“走出去”“引进来”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即结合专业和展览的需求,邀请专家授课、培训,或是派出人员到其他博物馆,进行同行之间的跟班学习。此外,东莞市博物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还分别设立了“策展人制度”,打破业务边界,让策展岗位向所有馆员开放,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目前正在海战博物馆展览的外销瓷展,就是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员工在保持自己正常工作的基础上,以策展人的身份加班加点做出来的。鸦片战争博物馆馆长张建雄分享了他的观点:“传统博物馆给人的印象是呆板、僵化、冷漠,没有生机与活力的,如何改变?关键是博物馆人要改变传统观念,以观众为本,提供观众需要、观众参与、观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或产品,就是要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生动地走入大众生活。”

张建雄提到,对博物馆来说,有一类人才是重要却稀缺的,那就是文物修复师。为此,鸦片战争博物馆与西北大学联合,对铁质文物进行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基本上完成了铁质文物(铁炮)的保护,通过这样的合作培养了一些专业的文物保护人士。

而东莞市博物馆则在纸质文物修复装裱方面觅得良才。博物馆曾邀请桂林博物馆的古旧字画修复装裱师邓衍成,在馆内进行了十年不间断的修复装裱。在这期间,有一位出身于书画装裱世家的年轻人蒋彬,就曾随邓衍成参与其中,最终成长为纸质文物装裱修复方面的文物修复师,并成为2016年东莞市十大能工巧匠之一。此外,东莞博物馆还有另外一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他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书画装帧专业,与蒋彬一起致力于文物的修复。

张建雄坦言,文物修复师的培养需要时间,真正有资质的人也很少,这对于地级市博物馆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人才的稀缺仍然亟需大力培养。

活化历史 用艺术手法推广文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利用为博物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张建雄表示:“时代的发展带来了观念的冲击、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关起门办馆几乎不可能了。博物馆作为一个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要在承载历史文化的同时引领社会时尚。”

为此,鸦片战争博物馆通过三维建模与信息采集构建数字文物,进而构建数字博物馆,这样观者就可以不到现场就能看到更多的文物。现在,民众只要通过数字博物馆、手机APP、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不进博物馆也能获取相应的信息。

除了技术手段,博物馆还用艺术的手法来推广文物。12月2日,在海战博物馆的《来样加工——18—19世纪中西纹章瓷展》开幕式上,一方舞台,汇集了经纹章瓷动漫比赛决出的两个吉祥物形象、原创歌曲、情景剧表演、古装走秀等与展览密切相关的表演。而舞台下,在藏品和历史知识之外,还有网络直播、“我为家族画纹章”、陶艺拉胚、触屏知识互动等活动。活动的丰富和鲜活让展览成为一个带给市民欢乐的历史体验场。

据张建雄介绍,用艺术形式再现历史风云,用技术手法诠释文物故事,力求将静态的文物转化为动态的活动,把单一的阵地解说转化为系列多元的展演,把线下的实休展览转化线上的虚拟数字展览,是博物馆“活化历史”的本来之义。

而在东莞市博物馆,丰富的互动体验活动也是他们办展的标配。东莞市博物馆基于对馆藏的研究和对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视,和东莞市教育局合作,建立了东莞市历史教育基地,积极推进馆校共建。通过对初中历史老师办班培训、制作课件并举行微课大赛,让专题讲座进校园等方式,搭建师生教育、亲子互动的平台。

此外,博物馆还将流动挂轴展送进学校、走进社区。工作人员将展览信息浓缩在竖挂卷轴里,卷好后,一辆小车就可以拉走。这种流动的微型展览方便,也受到了市民的欢迎。近期,东莞市博物馆计划推出《考古是个什么鬼?》的漫画巡展,展览内容生动有趣,将制作成三套卷轴,在校园内进行展览。

?档案?

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场馆,也是东莞市属唯一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二级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080件(套),以东莞出土文物,故宫调拨文物,居巢、居廉、邓白及卢子枢为代表的明清以来广东传统书画为馆藏特色藏品,还有近现代文物、民俗文物、陶瓷、玉器、杂项、碑刻、古籍等类别的文物,藏品丰富,地方特色鲜明。

鸦片战争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由四个点构成,分别是以林则徐销烟池旧址为依托的的虎门林则徐纪念馆,以虎门炮台旧址为依托的海战博物馆,以及两个炮台管理所。整个馆对外名称叫鸦片战争博物馆,管理面积将近80万平方米,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约500万人次。

肖俏 李彤晖

南方日报2017-12-15

 

 

2017全民观展年:跨国展频频引发博物馆热 文章下载

2017全民观展年:跨国展频频引发博物馆热

就在今年一开头,法国卢浮宫126件珍宝亮相国博,紧接着上海大英展更是创下上博参观人数之最,吸引了38.4万人前来看展,最长排队时长达6小时;而就在12月初,“金字塔·不朽之宫”古埃及文物巡展第一站河南博物院前也排起长队。。。博物馆间的跨国合作频频掀起“全民看展”的潮流。

“大英展创人数之最”

要说长假排队最长的展览,莫过于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由于展览10月8号就将闭幕,许多观众趁着假日看展览,赶“末班车”,最长排队等候时间超过了四个小时。

下午一点多,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上博南门专门为大英展开辟的排队处,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处排队等候时间约四个小时”,尽管时间很长,但是还是有很多观众涌向了排队的人群,有人已经排了三、四个小时,不断有送外卖的小哥赶来“接头”,一包包午饭在人群中传递。除了备好干粮,精神食粮也不可或缺,不少人捧着书,边看边等。考虑到排队时间太长,工作人员为临时离开的观众配备了手环,观众可以暂时离开队伍出去买东西吃。

好不容易排进展厅,听讲解、看展览也十分耗费体力,但记者发现很少有匆匆一瞥的观众很多观众都看上了两个小时。据了解,自从6月29日,大英百物展对外开放以来,每天都迎来了超过3500名观众,展厅同时在馆人数也从原先的350多人放宽到450人,昨天长假首日接待观众3800多人。截止到目前为止,大英百物展总参观人数超过40万,刷新十五年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23万人的参观记录,相关文创产品的销量也达到了1560万元。

“法国卢浮宫126件珍宝亮相国博”

而在今年1月,来自法国卢浮宫的126件珍宝也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此次“卢浮宫的创想——卢浮宫与馆藏珍品见证法国历史八百年”展览,精选来自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八大藏品部和欧仁·德拉克洛瓦博物馆(隶属卢浮宫博物馆)的珍贵藏品,重现了卢浮宫从始建之初,历经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拿破仑一世各历史王朝不断丰富的王室收藏。展览分为“序幕——重修卢浮宫”“宫殿与王室收藏”“卢浮宫与启蒙运动”“拿破仑博物馆”“从权力王宫到万国博物馆”和“今日卢浮宫”六大部分,旨在向中国观众展现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建立之初即呈现的全面性和生命力,以及馆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河南博物院展出古埃及文物引发热捧 ”

隆冬的寒意没有阻止人们的脚步。12月11日河南博物院刚开门,入口处就排起了长龙,他们都是慕名来欣赏此次的古埃及文物展的。

由中国河南博物馆和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金字塔——不朽之宫”展览活动在河南博物院正式与观众见面,共有在144件珍贵文物分日常生活、宗教、葬礼仪式三个板块展示了古埃及从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2181—2040年)至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664-332年)古埃及的日常生活、宗教和丧葬习俗。此次展览的文物大都发掘于像底比斯的王后谷(现代卢克索)、阿修特地区和盖博拉地区等著名考古遗迹。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到明年3日22号,下一站将到山西、辽宁等地巡展。

作者:宋晓燕

中国文物网2017-12-19

 

 

“文化遗产公开课”走进首博 关强讲述博物馆的故事 文章下载

“文化遗产公开课”走进首博 关强讲述博物馆的故事

记者 舒珺

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首都博物馆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化遗产公开课”,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的小朋友们和慕名而来的“大朋友们”讲授如何与博物馆一同成长。

博物馆是一本立体的百科全书,是一个敞开大门的文化客厅,一节文化遗产公开课,就是向大家发出的邀请函。

在课堂上,关强介绍了博物馆的源起、多种多样的博物馆类型等知识,并以萧后凤冠这件文物为例,讲述了一件文物从发掘出土到修复展出之间的过程,生动再现了考古工作者、文物修复师、策展人、讲解员等是如何工作的。小朋友们赞叹道,原来一件文物的背后竟有这么多幕后工作要做。

博物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小朋友在这里能发现什么、学习什么、体验什么、收获什么?这是本次文化遗产公开课的重点。对于小朋友和大朋友来说,博物馆首先是一个发现美的地方,这里收藏着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物质之美。关强以千里江山图、素纱襌衣、铜奔马等珍贵文物为例,向小朋友们介绍了文物所蕴含的工艺之美、造型之美和色彩之美。

博物馆也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在这个穿越千年的空间里,小朋友们可以与历史对话,真切感受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课程通过从玉猪龙到甲骨文,从来通杯到匈奴王冠,让小朋友们了解到如何解读文物里封存的历史文化信息。

传统美德在博物馆里从来不是教条空洞的概念,藏品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述着美德故事。关强列举了四羊方尊、中华第一龙等珍贵文物,向小朋友们讲述了其中蕴藏的民主、文明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

文物里蕴含的民族精神,在博物馆里的感受比看电影还真切。虎门销烟池、朱德手枪、海外华侨抗日战争捐款汇票、《开国大典》油画,小朋友们仿佛在看一部近代史。而那些遗址、文物,则用最真实的力量,讲述着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博物馆还有很多丰富体验等着小朋友,关强在课堂上介绍了一些博物馆最新推出的互动体验,有“馆长来了”专家导览, VR/AR等科技,还有像南京博物院推出的民国长街,让观众直观感受民国生活方式。随身携带的数字博物馆,也是非常好的体验延伸。

博物馆的缘起是缪斯神殿,缪斯则是灵感的代名词,在公开课上,关强还特别介绍了博物馆的启迪功能。博物馆对小朋友来说,不止是一个单单吸收养分的地方,更是创作的源泉。很多博物馆,还专门针对小朋友推出了艺术课程。在公开课的最后,他专门强调了参观博物馆的礼仪,培养小朋友们走进博物馆,文明参观的好习惯。

参加公开课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五年级学生廖德言,是“读城”展览的小小讲解员。“来博物馆讲解既可以帮助他人,又能够锻炼自己,还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是一种很棒的体验。”他说。

记者获悉,“文化遗产公开课”是国家文物局连续三年面向社会公众开办的公益课堂,除了这节“走进博物馆”外,今年还在河南洛阳举办了“丝绸之路与我们的生活”,在辽宁葫芦岛九门口举办了“长城脚下的课堂”。文化遗产公开课还将涉及更多主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中国网2017-12-15

 

 

北京房山云居寺:增强文化自信 让古都文物“活”起来 文章下载

北京房山云居寺:增强文化自信 让古都文物“活”起来

苍松翠竹与红墙灰瓦的层层殿宇相映生辉,重峦叠嶂与淙淙清流天然成趣,游人如织拾级而上领略千年古寺勃勃生机……这便是被誉为“北京的敦煌”的房山云居寺。

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千余年,屡有修葺,声名远播。作为佛教经籍荟萃之地,寺内现存七座唐塔、五座辽塔,珍藏的石经、纸经、木经板号称“三绝”。其中,尤以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其历史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伟,被誉为“国之重宝”“石经长城”。

在14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因风化、渗水等不可抗力因素,云居寺国宝级文物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害。鉴于此,房山区委、区政府把云居寺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全区文保工作重中之重。在统一部署下,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在加大人防、物防、技防保护力度,做好日常监测、文物保管与巡查等基础工作的同时,注重在保护与利用中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北京房山石经与云居寺历史、房山石经与医学、雷音洞建筑等领域研究取得突出进展,丰富了房山石经保护和佛教文化传承的研究成果。2012年5月,房山石经及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在房山区委、区政府大力推动下,云居寺文物管理处、浙江文化遗产研究院、房山石经及云居寺文化研究中心启动石经山雷音洞考古报告的各项工作,为更好保护、展示房山石经打下坚实基础。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依据多年来管理、保护、考古等各方面专家对房山石经的调查、勘察、监测、研究、论证等工作成果,制定并上报了《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古道、遗址、部分藏经洞及石经保护工程立项报告》,目前已经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复同意。

此外,云居寺纸经、木经保护于2016年启动,经过一年多的调查、采样、检测分析,完成了保护修复计划书编制、网报网审平台填报等前期工作,目前计划书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断龙桥抢险工程设计方案经技术路线调整、专家意见征求以及方案修改后,也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一步,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将积极推进方案编制和审批工作。房山石经拓片二维扫描及雷音洞石经本体、千佛柱、七座唐塔的数字化采集工作即将开启,这既为研究房山石经提供更为准确的资料和重要平台,又为其永续传承利用提供数字化档案。为高效传承石经文化,云居寺文物管理处还与北京市计算中心合作,引入VR技术,对石经山雷音洞石经、千佛柱进行数字化采集及加工处理,构建146块石经及千佛柱三维模型、雷音洞虚拟漫游交互制作,为今后文物修复提供真实依据。目前,该技术已在对外展览中多次应用。

云居寺在做好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同时,注重加大文化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推出丰富的展陈展览活动,不断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云居寺举办了千年刻经史展、房山石经科普知识展、“敬畏千年房山石经”特色展览,走进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普洱市博物馆、福建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大理文创艺术园、上海石刻艺术研究院、河北响堂山等,还在缅甸曼德勒绿宝佛寺和仰光舍利佛寺举办了“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等对外展览。

2016年恰逢房山石经刊刻与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发掘拓印房山石经60周年,房山区举办了房山石经云居寺珍贵文物展、大型佛教艺术音乐会、云居寺首届晒经节、石经山整体考古调查暨大遗址保护规划启动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发掘拓印房山石经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书佛画禅、抄写石经”大型笔会6项文化系列活动,大大提升了云居寺在海内外的文化影响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4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对保护传承古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作出重要指示。

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得军表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抓住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契机,发掘、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为首都文物保护作出贡献,让古都历史文化与新北京现代化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中国文化报2017-12-18

 

 

“金字塔•不朽之宫”展在河南博物院揭开神秘面纱 文章下载

“金字塔·不朽之宫”展在河南博物院揭开神秘面纱

12月8日,“金字塔·不朽之宫”展在河南博物院开幕。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郑州海关副关长徐晓捷、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馆长克里斯提安·哥里克、河南博物院党委书记万捷、院长马萧林,以及来自湖南、广东、辽宁、山西等兄弟博物馆的同仁和各界来宾出席了开幕式。

百件(套)文物讲述埃及文明

“金字塔·不朽之宫”展共展出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馆藏的144套235件珍贵文物,包括木乃伊、神祇、法老的雕像和护身符及日常生活用品等,文物年代跨越古埃及前王朝至末朝时期三千年的时间,其中一些文物是首次向公众展示。

展览分为“日常生活”“宗教”“葬礼仪式”三大部分,呈现了古代埃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诸多特点,引领观众跨越时空,去认识神秘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虽然古埃及文明已经远去,但是通过本次展览,观众可以从壁画、日用品等文物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可以从雕像、石碑了解古埃及人的宗教崇拜,可以从木乃伊、随葬品了解古埃及的丧葬观念。

两大古代文明的碰撞与互鉴

中国和埃及在历史上同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华夏文明历经 5000 多年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古埃及人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富饶的尼罗河畔创造并发展了其独具特色的古代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两大文明在历史的发展中有着诸多的共性,同时,又由于自然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两种文明又各有其鲜明的特色。“金字塔·不朽之宫”展览的举办让观众有机会在同一个博物馆既观摩中原文物,也得以深度了解异域的历史文化,亲睹古埃及木乃伊、法老雕像的真容,倾听中国和古埃及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对话。

文化交流,博物馆先行

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如今已走过90年历程。为庆祝90年华诞,河南博物院积极运作将世界多地的优秀展览引入到中原大地。“国际陶瓷双年展”“非洲面具展”和当天开幕的“金字塔·不朽之宫”展览相继与公众见面。11月份,河南博物院将中原的音乐文物瑰宝带到了美国凤凰城,将中原大地的文物呈现给了世界观众。这些展览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次河南博物院将办展的领域推广到遥远的文明古国埃及,让神秘的古埃及文化与悠久的华夏文明进行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让河南观众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来自北非尼罗河畔的古老文化,感受木乃伊、亡灵书和诸神雕像给我们带来的心灵和视觉上的震撼。”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金字塔·不朽之宫”展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支持,河南博物院和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主办。此展在中国境内是一次巡展,首站在河南郑州,展览地点在河南博物院,2017年12月8日开幕,2018年3月22日闭幕,观众可持有效证件免费领票参观。

此后,该展将前往山西博物院、辽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展出。

河南省人民政府2017-12-18

 

 

80余家非国有博物馆馆长齐聚西安 共话持续发展 文章下载

80余家非国有博物馆馆长齐聚西安 共话持续发展

记者 贺桐

12月18日,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大会在西安大唐西市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80余家非国有博物馆馆长,将在会议期间围绕“新政策环境下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主题展开讨论。

会上,第一届专委会主任做工作报告,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宣读“中国博物馆协会关于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更名的批复”,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博物馆协会非国有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并选举产生第二届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讲话中指出,非国有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文化文物领域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也体现了民间收藏从“私家珍藏”到“社会共享”的文化自觉和境界提升。但客观来看,非国有博物馆内部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效能有待提高、持续运营较为困难等情况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事业的发展。

西部网、陕西头条记者了解到,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登记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1297家,占比达26.6%,其中10家被评定为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涌现出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代表。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针对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扶持”与“规范”并重,从加快现代博物馆制度建 设、提高办馆质量、完善扶持政策等三个方面,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推动解决非国有博物馆发展问题 ,已经显现出积极效果。

下午,新一届专委会召开主题研讨会,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武汉琴台钢琴博物馆、山东郓城传递红色文化博物馆、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馆长分别进行主题发言,讨论新政策环境下非国有博物馆如何可持续发展。新一届专委会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推动我国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发展,充分发挥非国有博物馆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繁荣兴盛中的积极作用。

西部网2017-12-18

 

 

《国家宝藏》河南博物院,三大国宝穿越八千年 文章下载

《国家宝藏》河南博物院,三大国宝穿越八千年

无论朝代变迁,中国的古代地图上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中心,那就是古称为中原,意为华夏之中的河南省。河南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更因为盘古创世、女娲补天、黄帝即位等一系列神话传奇,被称作是“上古文明开源之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中心向沿海地区转移,这个曾经热闹非凡的中原城市,变得有些落寞。看着那些比自己年轻太多的沿海城市一个个光芒四射的样子,河南人民站立在数朝古都的遗址之上,背靠着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期待着一场“逆袭”。

由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独家冠名的热门大型文博综艺《国家宝藏》,以博物馆为主体,以国宝文物为线索,展开了一场探索华夏文明的文化巡礼。而这自然让拥有17余万件馆藏,见证华夏历史的河南省博物院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誓要在节目中再现中华文化源头的荣耀与光彩。而本期节目也邀请到刘涛、雷佳音、蔡国庆父子作为国宝守护人与河南博物院三大镇馆之宝一起惊艳亮相,讲述它们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这是《国家宝藏》中被广为传播的一句台词。不少观众也期待跟随节目镜头,以国宝回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但节目组可能万万没想到,河南博物院所带来的一件国宝藏品,却成为了“例外”,引发观众惊叹连连,大呼文博界真是“强中更有强中手”。

这件馆藏国宝正是有着8000余岁“高龄”的贾湖骨笛,作为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它硬生生地把节目宣扬的“五千年”概念又往前追溯了将近3000年的时间,而这件国宝恰恰也证明了河南在华夏文明中不可替代的源头地位。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几千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老祖宗在河南除了必要的生产劳动之外,也不遗余力地在寻找生活的乐子,听听音乐喝喝酒唱唱歌,好一派悠然自得的样子。而说到喝酒,以及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那就更不得不提到河南了,相传最早的酿酒人仪狄,正是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所以河南在酒文化上,更是源头的源头。

正因如此,这期《国家宝藏》的另外两件宝物,都跟酒密切相关,这也恰好与节目独家冠名方水井坊高端白酒的身份 “不谋而合”。作为传承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之道上重要一环的水井坊,能够在这次与《国家宝藏》的合作中,向代表着数千年前酒文化精髓的国宝致敬,可谓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情。而有趣的是,这两位“前辈”之间却还有些互不服气,大有一副要跨越时空相互“PK”的意思。它们一件是出自商朝晚期,用于庆祝胜利,畅饮美酒的“妇好鴞尊”,;另一件则是出自春秋中期,宣扬理性饮酒、慎饮少饮的“云纹铜禁”。搞得观众也纷纷纳了闷:这大河南的酒到底是叫人喝还是不喝?

其实不少去过河南,并感受过河南酒文化的朋友,都能够在河南那些延续至今的饮酒习俗中找到答案。河南人宴会饮酒有着“头三杯酒”的习惯,意思是在大家互相敬酒之前,先一起共饮头三杯酒。这三杯酒正是河南人骨子里热情好客的体现,希望能够将美酒与愉悦与宾客一起分享,与“妇好鴞尊”所代表的“饮酒庆祝”理念是契合的。而据考证,这“头三杯酒”习俗又源自《礼记·玉藻》中记载:“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意思是饮酒喝到三杯,达到微醺状态,就差不多了,这可以理解为“理性饮酒”的一种倡导,这无疑又暗合了“云纹铜禁”所传达的理念。

所以说,在这“喝”与“不喝”的纠结之中,是河南人在数千年的文明推演过程里,对于酒文化的深度思考。而置身于“妇好鴞尊”与“云纹铜禁”这两位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酒文化的“前辈”之侧,“六百岁”的水井街酒坊无疑是年轻的,但中华悠久灿烂的文化,需要数千年的集大成者,也需要每一个百年、十年之间的传承者。水井坊恰逢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之上,在肩负着传承中国酒文化大任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跨越数千年岁月之后,那些由国宝所孕育出的古老文化与习俗,依旧鲜活地存在于民间,存在于一个个平凡的生活场景之中,在举杯与分享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出活着的传承。

《国家宝藏》从策划伊始,就希望能够以明星演绎加嘉宾互动的形式,让沉睡的国宝“活”起来,其唤醒的,不仅仅是国宝本身,更是国宝所承载、所寄托的文脉、历史、匠心、技艺、习俗。这一切堪称中华骄傲的文化精髓,不应该被博物馆的围墙与大门围合起来,而是应该在每个人的心中被记忆、在每个人的口中被传颂。更为巧妙的是,这一切恰好也是水井坊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初衷:以奠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井街酒坊600年原址之上的水井坊博物馆为基础,水井坊将传承了600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进行了延续与保护,并将其融入在高品质产品的酿造之中,让那些在岁月中愈发精进、愈发熠熠生辉的技艺与匠心,让历经岁月沉淀依然“活着的传承”,都能在品味每一杯美酒时感受到。正因为如此,水井坊与《国家宝藏》之间的携手,早已不仅仅是在初衷与理念上的惺惺相惜。观众们在节目的演绎中,看见数千年前铸造的国宝酒器,与活着传承了六百年的水井坊互相共鸣,以不同的载体与形式,将中华酒文化,以及从酒文化中衍生而出的祭祀文化、宴席文化、礼仪文化等进行保护与传承。这让文化不再只是书籍上的文字,而是真正地“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随着一家家博物馆的陆续露面,一件件国宝登上了节目的舞台,那些凝聚大师心力的画卷、荟萃顶级工艺的瓷器、千百年后锋芒依旧的兵器、回溯华夏漫长历史的乐器、以及记录中华酒文化演变的酒器,将多元精彩的中华文明逐一呈现,让一座座城市为之骄傲,也缓缓展开了一幅中国民族文化自信的长卷,让人流连忘返。而这些充满竞争力的国宝的登场,让最终能够入选《国家宝藏》年度特展的名单,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水井坊和节目组一道,号召大家走进河南博物院,与国宝亲密接触,并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微博、微信平台,为自己喜欢的国宝投票,助力其登顶国宝之巅。

咸宁新闻网2017-12-19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