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院馆工作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博物馆

题目:疫情新常态下,全球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趋势分析

资料提供时间:2022-12-22

目录

更多

疫情新常态下,全球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趋势分析 文章下载

疫情新常态下,全球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趋势分析

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为后疫情时代新常态

1.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求加剧

“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两天就会新增一座博物馆,平均每25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并全球蔓延,非接触式、智慧化服务成为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的基本属性,因而博物馆的传播和服务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线上。在2020年疫情背景下,博物馆普遍长期闭馆,但我国仍推出陈列展览2.9万余个,教育活动 22.5万余场,接待观众5.4亿人次,网络观众数以亿计。

2020-202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简称ICOM)进行了3次博物馆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调查,报告呈现了近两年博物馆数字活动的国际样貌和基本走势。

2020年3月其公布的《博物馆、博物馆从业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有85000家博物馆受疫情影响被迫关门谢客,其中大约13%的博物馆可能将永远关闭。美国博物馆联盟2020年7月发布的《关于COVID-19对美国博物馆影响的全国调查》披露,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相关财务问题,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文博机构或将永久关闭。

2.博物馆数字技术运用的国际态势

2021年5月ICOM的第三次调查数据显示,博物馆开始探索数字化技术在疫情“新常态”下的应用,博物馆已经逐步建立起不同的数字传播渠道。

第一,从博物馆数字化相关战略调整情况看。在所调查的博物馆中,2020年9月到2021年5月的变化是:“重新审视数字化策略”由 76.6%增至 83.4%;“增加专门工作人员”从38.7%增至41.9%;“增加数字化预算”从43.2%增至52.1%;“增加数字化服务内容”从74.8%增 78.6%;加强员工培训从53.8%增至64.6%。

第二,从博物馆数字活动相关的人力资源投入看。有全职数字化员工的,2020年4月、9月和2021年5月的占比依次为26.1%、21.8%和21.9%;有非全职数字化人员的,这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55.7%、56.8%、61.0%,不到一年之间占比逐渐增加;没有专门数字化人员的,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18.3%、21.5%、17.1%。从数据可以看出趋势,非全职从事数字化工作的员工比例在增加,表明博物馆人力资源的配比向传播和数字活动方面转向,而没有任何专职数字化员工的博物馆比例有所下降。

第三,从传播和数字化活动在博物馆总预算中所占比例看。所调查的博物馆中,传播和数字化活动经费预算超过总预算10%的,2020年4月、9月和2021年5月的占比依次为11.8%、12.0%、13.4%;介于6%-10%之间的,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11.0%、14.9%、15.6%;介于1%-5%之间的,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23.8%、29.4%、20.8%;不足1%的,三个时间点的占比依次为17.8%、19.7%、24.2%。可以看出,虽然受困于财政状况恶化,但计划将用于数字和传播活动的博物馆的预算比例增加了6.2%。

第四,从博物馆的各种线上活动看。在所调查的博物馆中,各种线上活动较疫情之前有所增加。按活动类型划分:2020年4月、2020年9月、2021年5月的线上藏品占比依次为18.0%、34%、32%;在线展览依次为16.4%、16.1%、22.0%;活动直播占比依次为19.1%、21.8%、28.1%;使用社交媒体占比依次为47.5%、41.9%、53.4%。2021年5月,闭馆后开始线上活动的博物馆,线上藏品、在线展览、活动直播、使用社交媒体的占比分别是9.7%、17.4%、26.5%和3.8%。

图 ICOM于2020年4月-2021年5月期间开展的全球博物馆调查主要数据。

零点有数制图

二、数字化建设在博物馆和观众双向视角下的必要性

从博物馆服务观众角度来看,新兴技术手段可以将珍贵的文物数字化,通过数字设备精确地将文物还原到虚拟或者现实的场景中,还可以实现各类群体线上线下的实时交互。

这样的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博物馆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例如,河南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除了建立博物馆官方网站,还率先尝试针对藏品的数字化处理,使得观众可以在线浏览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和藏品平面图像。

进入21世纪后,博物馆数字技术逐渐从单一的线上产品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品,具体的使用场景包括博物馆展陈、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服务和博物馆文创设计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三维扫描/三维打印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手机移动客户端开发技术等。

从观众反哺博物馆角度来看,博物馆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的观众反馈数据和参观者的个性化信息,从而让博物馆有机会为观众定制个性化的导览服务。在大数据背景下,博物馆可以了解不同参观者的需求,通过“情景感知系统”,通过后台算法分析提炼参观者的个性化偏好,并一次归纳形成“同性”群体,从而提供群体的定制服务,提供更加准确和合适的导览内容。

这种方式可以应用到博物馆展览的策展、布展中,可以结合参观者手持设备的定位功能,对参观者观展路线、在每个展柜前停留的时长等信息进行采集,从而帮助优化博物馆展厅的分区、动线设计、观众的导航、分时分流、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定时定岗等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帮助博物馆进行实时调整和方案改进,更好地提供观众定制服务。

图2 博物馆和观众双向视角下的数字化建设示意图

零点有数制图

三、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博物馆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充分体现了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高度重视。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而让文物“活”起来,自然离不开文物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由国家文物局协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16年发布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鼓励有条件的文物博物馆开展智慧博物馆工作。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两次提到“博物馆数字化”。

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中央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我国在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战略目标。《意见》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及相关工作表述很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以业务需求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逐步实现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

2021年11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印发,这是首次将科技创新放入标题,并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文本中分别提到了要“加快推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零点有数制图

2022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价值和作用不容小觑。

南早网2022-8-3

 

 

以会展赛引聚创新资源,抢抓机遇筑暖巢育繁枝 文章下载

以会展赛引聚创新资源,抢抓机遇筑暖巢育繁枝

自7月底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HICOOL创新大赛、服贸会、科创中国企业创新大家谈……各类会、展、赛接踵而至,机器人大会、服贸会也将陆续登场,各种创新成果、创新资源集中亮相。工委书记杨秀玲指出,要充分利用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和金融街论坛”三大经贸平台,围绕区域特色探索打造具有经开区特色的“两区”建设平台,吸引全球创新要素资源集聚经开区。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行业会、展、赛不仅是代表着行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更是汇聚行业龙头、全球最新解决方案以及市场商机的商务化平台,也是深度对接全球创新资源的融通平台。从远处看,如今的腾讯是从高交会拿到了发展壮大的“第一桶金”,近处看,2021年服贸会达成各类成果1672个,5场高峰论坛、近200场专业论坛和行业会议,2021年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了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从小处看:安川首钢MOTOMAN-GP12机器人的量产感谢机器人大会。“此前我们的机器人抓取只能实现2D识别,但在2017年的机器人大会上,我们与亿达四方结识并成为合作伙伴,建立了一套有效的3D设计标准,这仿佛给我们的机器人装上了‘眼睛’,实现了立体识别。”安川首钢总工程师胡婷表示,“这样的技术共享,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

△安川首钢的MOTOMAN-GP12机器人。资料图

以会为媒、以展促产、以赛引才,以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为例,十余家区内企业在展馆展示的新产品收获了订单或合作意向,大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签约金额达53亿元,进一步促进机器人领域新技术、新成果的落地转化。

△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会。资料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各类会展赛就是创新要素的“秀场”,先进的技术、产品、服务通过高效、便捷、安全的方式展示在世人面前,会展赛带来的技术流、商品流、人流、信息流,是升级“亦庄智造”的绝佳契机。

我们必须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通过参会参展、论坛参会、大赛汇聚各方人才的机遇,广泛搜集掌握投资信息,紧盯前沿创新领域,主动出击开展网络招商、小分队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全面加强与企业的对接。我们必须打造好属于自己的城市“会客厅”,瞄准产业图谱,围绕产业主链通过各种品牌活动,摸排企业上下游重要客户资源,深度挖掘招商线索,扎实推进产业链招商。枝繁巢暖,有凤来栖,招大、招新、招链,最重要的是一手抓招商,一手抓服务,我们要在各类智慧招商平台上汇聚创新要素,还要在为创新要素集聚落户上做好全流程服务保障,以创新生态吸引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信息链扎根,涵养资源整合、要素集聚的创业生态。

当然,机遇不仅是“机”更是“遇”,抓住了、用好了,才不负时代的馈赠、历史的青睐。依托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汇聚更多创新资源,加强会展赛及各类科技创新资源的联结与共享,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探索形成具有亦庄特色的会展招商模式,下足“绣花”功夫,“快干”“实干”“会干”,产业“新动力”就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北京新闻网2022-8-2

 

 

存续文化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我国文物事业交出亮眼答卷 文章下载

存续文化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我国文物事业交出亮眼答卷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为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人民网推出“文化这十年”系列报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艺术事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先秦时期的日食甲骨、错金干支仪,明清两代的罗盘、望远镜,当代的FAST缩比模型核心部件馈源舱……这个夏天,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的力量”展览里,400余件(套)文物、50余件模型向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诉说着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壮阔历程。

展览中展出的错金干支仪。人民网 韦衍行摄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物事业取得显著成果,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延续文化根脉 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历经228个日夜,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于7月21日完工,卢舍那大佛“大修”后重现真身。这是继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奉先寺时隔50年再启大型保护工程。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做好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等重大工作顺利完成。目前,国家、省、市县级文保单位数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115%、58%、88%。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市舶司遗址。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泉州申遗成功,是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力证。至今,我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实施了石窟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万余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预防性保护、系统保护积极推进。

探源溯流,叩问来路。将现有文物保护好的同时,更通过考古工作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我国十年共推进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良渚、二里头、陶寺、石峁、三星堆等多个遗址的发掘进展牵动人心,“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等项目让水下封存的历史重见天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古老密码,正徐徐展现。

其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说。

发展文博事业 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在良渚博物院“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里,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琳琅满目,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良渚博物院展览现场。良渚博物院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十年间,博物馆数量增长60%,年度举办展览数量增长144%、接待观众数量增长119%,现有备案博物馆6183家,其中91%免费开放……“到博物馆去”已成为社会新风尚。

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今年,陕西考古博物馆、湖北考古博物馆相继对外开放。跨越时空、穿越古今,两家大型考古博物馆以考古的视角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让公众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海风习习、阳光烨烨,屹立在维港之滨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门开启,九大展厅游客如织。来自故宫博物院的914件珍贵文物齐聚香江,向本地居民及世界游客讲述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通过3D扫描、互动感应装置展示清代郎世宁的《八骏图》,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中的马向他们走近,感受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

近年来,博物馆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展陈水平,更加立体多维、生动鲜活地展示文物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物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让博物馆的“外墙”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得到无限延伸。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中,网友能在云端体验清理草泥层、背部贴纱布、表面清理、拼接壁画残块等繁复而精密的壁画修复工作,深度了解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随着展览的创新、技术的革新,博物馆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让观众不仅能在方寸之间遇见浩瀚无垠的历史,更能走向光彩夺目的未来。

让文物活起来 不断挖掘阐释文物价值

“展卷人”穿越时空,来到《千里江山图》即将完稿之时,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进入画家王希孟的艺术世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这幅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搬上舞台,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目前,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6处。“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工作在新时代的一项新课题。

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强强联手”,推出了一批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博类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受到观众广泛欢迎。

平实从容、精益求精,《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贴近生活式的拍摄手法,将文物修复中的工匠精神娓娓道来;

吉光片羽、一眼千年,《国家宝藏》以现代视角解读文物,让历史文化遗产生动述说过去,映照出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

追根溯源、旁征博引,《中国考古大会》首创考古空间探秘形式,全景展现中国考古事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

十年来,文物工作者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物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让人民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新时代新征程,奋力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必将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网2022-8-5

 

 

奋楫争先谱新篇——首都会展集团成立一周年 文章下载

奋楫争先谱新篇——首都会展集团成立一周年

赓续前行,奋楫争先。

2022年8月3日,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一周年媒体沟通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沟通会采取线上云直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方式,首都建设报、中经网会展、中外会展等媒体参加,首都会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明乾,首都会展集团总经理周一炜出席。

2021年8月2日,北辰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旗下北辰会展集团为基础,引入首旅集团、首钢建投、京东科技及法国智奥会展集团四家战略投资者,正式更名为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十四五”开局之年,首都会展业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过去的一年,是首都会展集团矢志不渝、务实奋进的一年,会上播放了首都会展集团成立一周年宣传片,全面展示了首都会展集团在重大国务政务活动服务保障、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功能、整合协调北京市会展场馆和项目资源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首都会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明乾在讲话中表示,过去一年里,首都会展集团聚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北京服务”,围绕集团发展定位,积极实施国际化、品牌化、数字化发展战略。在重大国务政务活动服务保障方面,充分发挥“北京服务”品牌优势,圆满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梳理总结服务保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活动的经验,牵头定制行业标准,为今后的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和行业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在推进首都“三平台”建设方面,充分总结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承办经验,全力做好2022年服贸会、2022年中关村论坛市场化运营工作,为首都“三平台”建设持续提速;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首都会展集团积极承接中国科幻大会、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等品牌政府展项目,发挥首都会展平台企业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培育、收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打造自主IP项目,打造会展全产业链,加强与国际会展组织的沟通对接,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展会,积极吸引国外会展产业资源要素集聚。作为国内运营会展场馆数量最多、整体规模最大、承办会议档次最高的会展运营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自持及受托管理会展场馆24个,场馆管理总面积606万平方米、会展团队5000+人,顾问咨询项目55个。同时积极参与编制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全力投入首都会展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

他表示,首都会展集团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北京会展业发展的高度关怀和大力扶持,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对全力办好服贸会、加快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殷切希望。面向未来,首都会展集团将继续坚定信念、奋进不辍,在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和北辰集团的正确领导下,以发展首都会展业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做优做强服贸会,加快资源整合、积极培育和引进优质会展项目,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会展生态圈,坚持创新发展,为实现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会展企业集团目标继续奋斗。

随后在媒体提问环节,首都会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明乾,首都会展集团总经理周一炜分别回答了到场媒体关于首都会展集团业务发展、服务首都功能和服贸会筹备及服务保障工作等问题。

初心伊始,砥砺前行。过去一年交出的答卷是首都会展集团不懈努力的结果,更是以首都会展集团作为北京市会展平台企业推动首都会展资源、要素加速集聚,构建首都会展业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擘画的集中体现。未来,首都会展集团将围绕打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专业运营商、高端国务政务活动服务商、首都会展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会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标杆四大定位,不断提升重大国事活动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加速推动国会二期、新国展二期建设,完善打造首都对外交流、国际交往平台载体各项功能,进一步提升北京市会展业综合承载能力;全力做好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首都“三平台”市场化运作和服务保障工作,探索展会模式创新,为北京市培育和引进更多品牌展会,为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环球网2022-8-3

 

 

数字会展认知偏差亟须被校正 文章下载

数字会展认知偏差亟须被校正

数字会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加快了数字会展发展的进程,但数字会展的产生与疫情关系不大。长期来看,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将成为会展活动的常态。数字会展打破了时间差、空间差、语言差和成本差,让国际间交流合作更加容易。

传统会展如何做数字会展?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也是一个未能得到统一认定标准的问题。在数字会展模式开始之前,笔者就曾服务80多场线下国际交流活动。在组织和参与国际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线下活动存在很多痛点,比如活动都有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一旦错过就永久错过;参会者多是“广场式社交”,不可能做到跟每个人交流,往往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人;信息留存有限,报名签到信息分散且数据价值有限。

受疫情冲击,很多会展活动的主办方不得不考虑数字会展模式。采用该模式后,服务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但现阶段离实现真正的数字会展还有一定距离,存在认知偏差,有以下四个误区。

误区一,数字会展等于连线直播。许多国际会展活动主办方认为“zoom会议+直播”就是数字会展。其实不是。首先,zoom仅仅解决了“熟人”之间的音视频通话。主办方通常需要把zoom的房间号和密码通过邮件和短信发给受邀参会嘉宾,而主办方触达范围以外的“陌生人”往往难以参会。其次,受限于时间资源限制,zoom房间里面只有少数人有发言的机会,大部分只是听众;再次,跨语言交流通常需要接入同传翻译,成本较高,文字互动也常常难以打破语言障碍;再其次,zoom会议对于参与者权限管理难度较大,主办方运营压力通常较大;最后,即便接入大会直播,往往也只是单向信息传播,观众参与感较低,互动性不足,信息留存有限。采用这样的方式,只是把线下会议搬到线上,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组织和参与国际会展活动的效率和体验。

误区二,数字会展等于虚拟展示。目前,虚拟展示可以分为2D平面展示、360实景展示、720实景展示、3D模拟展示和元宇宙形式。观众线下参展需要一个个“逛”,线上参展则可以“搜索”和“推荐”,效率获得极大提升。数字会展无法替代线下展会的体验感和信任感的建立,因此,数字会展不是“复制”线下,而是“赋能”线下。

误区三,数字会展等于数字营销。通常,业界在谈论数字会展时首先想到的是传播和扩散影响力,至于如何获得更多的流量,关注点主要停留在传播层面。其实,如今互联网流量都很贵,泛流量也没有什么意义。更值得主办方思考的是如何获得精准流量,以及流量来了能否留住和转化。如果获得流量仅仅为图个热闹,参会、参展企业没有收获,那可持续性就成问题。

误区四,数字会展等于电子商务。过去,一些主办方十分关注数字会展的交易功能,希望建立数字商城。但是会展活动的流量能持续多久,会展企业做电子商务运营能否跟得上,会展活动观众的转化率有多高,会展企业的推广力度有多大,这些问题都不好解决,关键原因是消费者已经被电子商务平台“教育”过了,养成了一定习惯。

笔者认为,数字会展的核心应该是借助科技的手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于用户交流并减少障碍,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提高企业间的合作效率并发现商机,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帮助主办方建立私域流量并积累数据。

可以说,数字会展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当数字会展工具极大地降低组织和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成本并提高交流效率之后,那些原本没有能力办线下活动的主办方将有机会组织线上国际会展活动,那些一年只能办一场的国际会展活动的主办方将有机会提高活动频次,那些目前只有少数外国人士参加的国际会展活动将有机会迎来更多的国际客商。

过去的国际交流效率不高,很多人因为参会的时间差、空间差、语言差和成本差而错过一些活动。当下,数字会展可极大缩小这些差异,吸引更多人参与国际交流。

随着数字会展的发展,国际交流活动的数量、规模、频次不断增加,活动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主办方既有机会从每一场活动中积累用户并持续叠加自己的私域流量,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懂”用户需求,甚至可以通过各种数据报告“看”到活动总结和用户画像。承办方不仅能够通过数字会展的技术能力极大降低运营的成本和压力,而且有机会通过线上展位、付费解锁、线上广告位等多种方式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参与者(观众、嘉宾和企业)中对于参与成本敏感的用户或者时间成本极高的个体用户,现在都可以通过更加高效和低成本的方式参会参展。而这些,将极大地提高国际会展活动的质量。

中国贸易报2022-7-14

 

 

三龙湾 勇担重任引领佛山会展业复苏 文章下载

三龙湾 勇担重任引领佛山会展业复苏

今年以来,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已举办多个展会,表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资料图片

7月初,第二届FME佛山国际机床展举行,成为2022年FME华南地区首场机床专业展会;月中,第二届中国(佛山)智能机器人博览会揭幕,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打造国际交流平台。

随后,作为该行业年内首展的2022大湾区国际橡胶技术展暨2022大湾区国际胶粘剂、密封剂及涂料涂装展,及2022广东国际燃气技术及装备展览会等也在潭洲会展顺利举办……进入下半年,位于三龙湾科技城的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下称“潭洲会展”)接连以高规格展会引发关注。

今年以来,受到疫情波动的影响,国内会展业发展时断时续。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下,佛山防疫形势趋稳,成为国内少有的有条件举办大型展会的城市之一。

上半年,佛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747.79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强大的活力与韧性。背靠万亿级制造业体量,作为行业龙头的潭洲会展超前布局,坚定科学防疫,看准节点,率先复展,引领整个佛山会展业走向复苏。

展望下半年,会展经济要在稳住经济大盘中发挥独有作用,三龙湾更要当龙头、做先锋。

●肖霞霍而漫

疫情下会展经济的潭洲战法

7月31日,2022广东国际燃气技术及装备展览会在潭洲会展落下帷幕。为期三天的博览会不仅有最先进的技术、最新成果的产品,也有众多业内顶尖大咖齐聚。

“以本次展览会为契机,我们将继续在产品生态与技术创新上发力,助力佛山高质量发展。”参展的佛山老牌家电企业万家乐相关负责人说。

近期多个展会顺利举办的背后,离不开潭洲会展在科学施策、疫情防控方面的努力。

7月,佛山突发疫情。潭洲会展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会展发展,严格落实市、区、镇各级防疫要求,开展联合防疫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为展会安全举办提供良好环境。

展会期间,潭洲会展与举办单位自觉从严从细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在疫情期间,潭洲会展能够举办这样高规格的展会,既需要担当,也需要抢抓机遇的独到眼光。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潘东生表示,当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热门话题,而会展经济、会展场馆在促进商品流通、扩大市场规模容量的过程中有显著促进作用,以展会来推动各行各业稳步发展十分重要。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潭洲会展一直坚定信心、练好内功。2020年,潭洲会展就成为疫情后广东首个恢复办展的大型专业展馆,吹响广东会展业复苏号角。

疫情发生以来,全球会展业大幅萎缩,但潭洲会展仍安全举办展会及活动150余场,展览规模近140万平方米,接待观众130万人次,签约引入全新展览项目42个。

这与潭洲会展积极修炼内功,招展引展,储备项目密不可分。

日前,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三龙湾)管委会(下称“三龙湾管委会”)、佛山市商务局与深圳会议展览业协会进行座谈交流。会上,三龙湾管委会与深圳会议展览业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两地将围绕品牌工业会展打造、湾区城市会展业联动协作发展共同努力。

潭洲国际会展中心2022年全年展会计划有40场,展览规模约100万平方米,题材涵盖机械装备、智能机器人、陶瓷建材、数字经济等。其中工业展35个,占比87.5%;工业类展会展览面积占比约85.8%。

引进新展览项目创历史新高

会展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会展业的复苏不仅惠及行业本身,而且是畅通产业链各个节点、促进更高水平“双循环”和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关键一环。

在展会数目逆势上扬的同时,潭洲会展对佛山全市会展业的带动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今年5月25日,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在线发布《2021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在全国样本地级市、自治州中佛山市排名跃升至第二,全国样本城市中排行第17,其中多项指标潭洲会展占比较大,表明在潭洲会展的强劲带动下,佛山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各地会展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但佛山会展业发展速度反而加快,这也意味着,佛山会展危中寻机,实现了弯道超车。

会展经济是佛山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佛山最大的会展平台,潭洲会展近年来已经成为佛山会展经济的龙头。

在广东省商务厅官网公布的2022年“粤贸全国”系列活动目录中,潭洲会展有7场展会入选,其中5个展会为2020年之后潭洲会展引进的全新项目。特别是广东(佛山)国际机械工业装备博览会已经获得了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成为三龙湾国资投资培育、也是佛山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认证展会,开创了佛山展会专业化、国际化历史先河。

目前,潭洲会展已吸引包含北京励展、北京中联、上海华墨、天津振威、苏州改联等10余家龙头会展企业落户佛山。另外,潭洲会展还形成了“会展+”产业新形态,打造会展产业区,已入驻了众多展会配套服务商,赋能佛山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潭洲会展已举办展会及活动超270场,展览规模超350万平方米,接待专业观众超430万人次,为全国疫情常态化下展会的举办提供了佛山经验。其签约引进新展览项目42场,创历史新高。

打造岭南工业会展新城

如今,三龙湾会展业正快速提升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地位,推动构建分工合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湾区会展业发展格局。

“今年初,我们发布‘打造全国工业会展第一品牌’潭洲会展行动计划,围绕矢志不渝工业会展特色、‘会展+’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流会展营商环境、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4大方面,瞄准15个目标,制定了30项措施。”三龙湾管委会副主任张云说,“我们正逐项逐条推进实现这一行动计划,同时也将以更有力度的措施高品质高标准建设佛山潭洲国际会展服务业集聚区。”

日前,深圳市联合车展管理有限公司与潭洲会展签订合作协议,这是佛深会展合作的首个项目。这一合作正是按照《潭洲会展行动计划》要求“矢志不渝聚焦工业会展特色,找龙头主办、招品牌展会,融入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潭洲会展在国际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今年以来,潭洲会展在全国首创办展服务手册,发布了《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办展服务手册(2022年版)》,包含6项办展指引、22项办展服务,形成了一套模块化、流程化、清单化、标准化服务清单,将展馆基础服务、增值服务融入展会服务全生命周期中,以标准化工作指引和可视化流程要求,形成“基础+增值”“主业+跨界”的优良服务输出,为主办方和展商提供形式多样的全面服务,多维度实现“拎包办展”。

此外,潭洲会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搭建起“益晒你”会展服务窗口,为客商提供疫情常态化下办展审批协调、咨询、代办等办展服务。

根据《潭洲会展行动计划》,潭洲会展还将加强数字会展建设,搭建“益展通”会展服务平台,力争在一年内实现主办“一平台全通办”、展馆服务申请秒下单、一日回复。

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完善会展专项扶持政策,更加鼓励、聚焦工业会展引进举办,并围绕会展产业链补链强链、市场主体集聚、绿色环保、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新的政策周期内,将潭洲会展专项扶持政策强化成为针对性更强、专业度更高、全国独特的专项工业会展扶持政策。

未来,三龙湾管委会将进一步推进落实《潭洲会展行动计划》,将潭洲会展片区打造成为水乡优美、商业繁荣、展览活跃的岭南工业会展新城,努力打造全国工业会展第一品牌。

南方日报2022-8-5

 

 

过了110年,我们为什么这么爱去博物馆? 文章下载

过了110年,我们为什么这么爱去博物馆?

在热浪冲袭下的7月,很容易就对中国国家博物馆着迷。在北4的展厅,不需要经过漫长的飞行,你就能清晰地窥见罗马贵族的生活场景;在北9展厅,一条清晰的考古线轴能带你穿越百年,从河南仰韶游历至内蒙古赤峰……

在文博爱好者看来,这个盛夏无疑是个狂欢季。

为了迎接建馆11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不仅开设了中国百年考古成果展、文保成果展,还与意大利博物馆合作,举办了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首个国际展。为国博庆生的“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也将通过线上的形式展出,22个国家的25个知名博物馆会在35位国博馆馆长的带领下,通过互联网开启云游之旅。

这是国博的高光时刻之一。110年的时间里,它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博物馆,近20万平方米的空间共有48个展厅,馆藏文物超过143万件。上海大学教授潘守永长期对博物馆学有所研究,在他的观察里,包括国博在内的诸多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正在逐步扩大。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鲜有人会把1921年与国博联系在一起。大众所熟知的是,中国的考古以1921年河南仰韶遗址的发现为起点,历经百年沉淀。而在这同一年,河北钜鹿开始的古城发掘也为国博的考古拉开序幕。

1921年7月,“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这是国博的前身,也中国博物馆事业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最初博物馆是文物的“仓库”,文物都珍藏其中。直至1926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才正式对外开放,开馆首日接待的观众就超过了4万人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77家文博单位都向国立博物馆提供了文物支援,总量达到了3万余件。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四羊方尊也是这一时期进入国博的。五湖四海的“宝贝”群集于此,新的博物馆终得以组建。1959年8月,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竣工。

△ 资料图:游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观展。

在潘守永的印象里,国内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的。他向《中国报道》记者介绍,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政策的驱动下,国内博物馆的数量有了明显提升,不少此前存在的博物馆也有了“新的气象”。他告诉记者,金相分析、铸造工艺分析等技术就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被引入博物馆工作中的。

国博是个鲜明的例子。200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全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开馆。

在学界看来,国博从成立之初的9名馆员、1万多件馆藏文物,成长为如今143万余件馆藏、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公共博物馆的旗舰,这期间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也正说明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来自国博官方消息显示,今年6月29日起,为了迎接成立110周年的重要时刻,国博推出了“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从藏品征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三个方面,讲述国家博物馆110年来的历程。240余件考古出土代表性文物从海、陆、空不同维度立体展示了百余年来国博考古不断开拓进取的历程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现任国博馆长王春法看来,国博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通过展览塑造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完整的中华文化形象。在《《紫荆》杂志署名文章中,王春法指出,中国不仅是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还是一个非常有活力、前景光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不仅要展示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更要展示奋进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到博物馆去”成为新浪潮

社交平台上,去博物馆看展正成为了一种年轻一代新的文化浪潮,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上,关于博物馆见闻的分享也吸引来了不少流量。

国博110周年展览预告一经发布,“90后”赵欣就关注到了。“最新的几个展览不分先后,都很想去看看。”赵欣是个爱逛博物馆的人,去到不同的城市,当地的博物馆也是必打卡的点。

赵欣觉得,如今的国博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有时国外的大展也会在国博展出。在她看来,博物馆是个学习的好途径。为了不浪费学习机会,看展之前,她会翻些背景介绍,做些功课,以便“能看明白个一二”。

7月下旬,赵欣点开了国博的预约界面发现,连着5天时间都已“约满”。“越来越抢手了。”赵欣认为,这几年,被新冠疫情搁置旅游、出国留学计划的年轻人都开始向博物馆的大小展览里集聚,国内国外的“好东西”都能看个大概,看展之后大家也会在互联网上分享观后感、打卡实录。

潘守永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博物馆行业。他仍记得刚入行的时候,以国博为代表的博物馆是个大众眼中“高冷”的存在,太过专业的考古、文物知识成了人们前去看展的一道隐形门槛。但让他欣喜的是,随着近几年大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博物馆也在展览策划、展品陈列、配套讲解等方面的建设在同步推进。他分享了一个可观的数据:2020年,即便在疫情的影响下,全国博物馆的观众也达到了5.7亿人次。

△ 游客在首都博物馆观展。

潘守永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学在博物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展品的直观性,大家可以通过眼睛看到的展品来学习相应的古代文化知识。”潘守永说。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杜鹏飞也注意到了诸如抖音、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上关于博物馆的科普潮。在他看来,潮流是一个趋势,也是对博物馆常规传统业务的有力补充。

杜鹏飞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博物馆线下的活动都受到的冲击和影响,年轻一代新平台、新传播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

让文物“有温度、活起来”

博物馆走近公众的过程里,技术是难以忽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博物馆行业从事多年,潘守永告诉记者,如何让橱窗里“冷冰冰”的文物有“温度”,甚至“带的走”,已经成为当下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方向。他表示,就选择来博物馆的观众而言,其看展需求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丰富,从“看得懂”“好看”到“记得住”,这些都推动着博物馆有所“变”。进入互联网时代,观众也有了新的欣赏方式,博物馆则要积极适应公众文化消费的需求与习惯。

博物馆专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也说,发展博物馆事业、“活化”文物,首先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透物“见事、见人、见精神”,同时要把学术性内容转化为平民化语言,让观众能够看得懂。陆建松说,博物馆讲好文物故事后,还要创新传播方式,让知识视觉化、趣味化、体验化。

记者注意到,让文物有“温度”不仅是学界共识,也是近年来贯穿博物馆发展方向性政策的重要内容。

2017年颁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曾对此有了针对性的表述。文件中明确提及,在“十三五”期间,要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

△ 资料图:游客在国博参观展出的陶狗。

潘守护向记者介绍,如今借助于科技手段,各大博物馆都在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博物馆在展品的陈设、讲解、虚拟现实等方面已经突破了文物的单一维度,而是从其价值、内涵等多维度做到了让文物“活起来”。他以国博近期推出的“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为例,观众只需触碰展品前方的玻璃,就能将西吴壁遗址、木炭窑模型等展品的知识点收入眼中。而这块由透明OLED显示屏拼接成的玻璃也能通过互动数字化体验将展柜的展品全方位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除此之外,国博于近期推出的虚拟形象“艾雯雯”也是其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智慧博物馆的一大亮点。依托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艾雯雯”将国博的140多万件馆藏知识都收入自己的知识库里,通过三维与实景视频合成渲染技术和精准还原的三维透视空间关系,她还能“走”进了现实场景,担起了讲解员的职责,与前来观展的游客互动。

“未来逛博物馆,或许会看到更多虚拟人在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文化数字化已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艾雯雯”则是国博在文化数字化领域拥抱元宇宙的一次试水,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范例式的尝试。

潘守永说,中国推行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近几年,不仅表现在展厅陈设的科技感,也包括博物馆的自身建设,文物保存展示、修复研究等多个方面。与自己刚入行时相比,今天的博物馆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不是一味地盲目地追求新技术。”潘守永提醒,随着技术的更迭,让文物“活起来”的形式会更为多元,但技术只是手段,文物的“文化内涵”、展品的历史故事等内容才是关键。

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

△ 资料图:观众在国博参观各国语言版本的《论语》。

在文博爱好者的回忆里,国家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合作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蒙古国国家博物馆等12家国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等或许能有一席之位。

用王春法的话来说,这是国家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在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方面作出的一系列探索。

在过往的成绩单里,国博还曾赴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新西兰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等举办各类展览。潘守永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间的展览交流、互动也受到影响。但随之衍生的线上观展,云游博物馆等方式也在为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新思路。

一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博聚合馆内181项展览信息、60余个虚拟展厅、50多部相关视频,推出40多个网上展览,邀请观众“云”游博物馆,仅2020年在线观展人次就超过了两亿次。

△ 资料图: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

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博物馆事业不仅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而且呈现出免费开放深入推进、文物保护能力日益增强、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等特点。

多位受访专家都认同,作为人类文明见证物的重要收藏机构,博物馆理应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文明交流互鉴也成为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1年5月,国家文物局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王春法建议,为了使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我们需要以国际化表达,从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看中国贡献,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的现状,站在世界的角度为中国辩护。中国的文博机构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更自信的立场与国际博物馆同行交流互动,参与到国际的文化传播中去,推动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报道2022-8-2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构建“会展+”生态圈 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 文章下载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构建“会展+”生态圈 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

会展场馆的利用率直接反映行业“景气指数”和服务升级。近两年来,疫情对全球会展业产生深重影响,也同样给中国展馆运营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在这期间,品牌会展场馆如何坚守主业,加速了哪些方面的基础建设?开拓了哪些新业务维持运营、稳定员工队伍?在新一轮场馆竞争中,有效的数字化将对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升级产生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网会展中国频道日前对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总经理唐雪进行了专访。

做好资源整合,构建“会展+”生态圈

自2016年投入市场化运营以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一直在主业方面升级服务创新,做好资源整合,构建“会展+”生态圈。唐雪介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停办、缓办,但是杭博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调整运营思路,做足谋划与预案。

从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和提升:

第一,配合杭州亚组委将4D展厅改建成为杭州奥体中心国博壁球馆。杭博团队凭借属地优势及专业的场馆运营能力成为壁球馆运行团队主力军。对杭博来说,是从“会展接待”进入到了“赛事运营”一个新领域,发现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第二,创新思路,打造消费平台。结合杭州地方文化与杭博特色文化,在去年11月推出了本土文创品牌——“杭博·希客”,旗下有杭小博、商务、G20衍生三大系列50余项产品。

第三,在创新突围上,杭博自创的甜品品牌“麦可爱”是在疫情期间创新推出的“小甜品”品牌,目前销售额累计两百多万,单日最高销售额达7万,一个“叫好又叫座”的成功尝试。厨师团队因此被调动了极大的“创作热情”,趁着展馆二层美食廊全新开业,推出了“范小厨”(中式快餐店)、“例面”(中式面点)、“BanBurge”(汉堡店)、“Green Restaurant”(西式简餐店)四家门店。凭借时尚的外观造型,美食廊还成为了参展商和观众必去的一个打卡点。

01dff43da82d45131a974fcdcbc1a08a.jpg▲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全景

提升组织效能 激活人才创新价值

唐雪表示,在疫情对行业、展馆经营产生的诸多影响中,对一个品牌展馆来说,稳定员工队伍至关重要。杭博在“稳队伍”方面做了三项主要工作。

一是提升组织效能。可以理解为从内部管理入手,企业进行管理机制变革,包括对流程、制度现存的问题进行梳理,重新优化组织结构,建立一个符合“第六代会展场馆”理念的高效运转机制。目前,杭博已开展对集团化组织架构优化进行研讨,也希望通过这次的架构设计能够为其他综合性场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是激活人才价值。组织活力提升了,员工价值才更有可能被激活。受疫情影响的两年来,杭博一直注重员工培训。比如,开展“领杭者”计划,给杭博培养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管理储备力量;开通杭博大课堂、小课堂、微课堂,以培养一支一线师资队伍为目标,同时做好各领域的干货培训课堂;建设数字化培训平台,以便于规划和把控培训整体进度,管理企业讲师及课件,为集团化发展奠定数字化的基础。从效率、绩效、驱动三方面入手,通过建立有激励效应的绩效体系、赋能员工个体的创造力与活力,为后疫情时代杭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是当好技能“考核官”。今年6月,杭博获批“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杭博的身份有了一个新突破,摇身一变成为了“考核官”,可以对有职业技能等级需求的本单位职工进行自主认定,并发放相应证书。证书效力等同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可查。

创新场馆运营模式 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

唐雪认为,在一个以多变为常态的不确定的时代,数字化是确定无疑的大趋势。打造“第六代会展场馆”的核心是通过数字化的思维改变传统的场馆运营模式。2018年,杭博与商汤科技(SenseTime)携手围绕智慧运营、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体验五个方面共同打造智慧场馆。当前,五大模块均已上线,系统在企业降本增效与服务品质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如特色化的“云上看馆”“AR导航”“杭博APP”等成果注重于提升数字化全流程服务体验。

“杭博未来将继续从企业管理与业务经营两方面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 唐雪表示,针对企业管理,通过对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利用,实现从信息化建设迈向数字化建设,从操作流程、管理手段、质量分析等方面全面提升内部数字化程度,通过全面的数字化升级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真正实现数字赋能。针对业务经营,继续探索技术与会展场景的融合应用,基于自身数字化实践成果不断完善升级,以期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网2022-7-28

 

 

创新理念 探索数字文保新路径 文章下载

创新理念 探索数字文保新路径

长城是中国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云游长城”系列公益成果正式上线。作为全球首次将云游戏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探索,毫米级高精度“数字长城”让人眼前一亮。

“云游长城”是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系列公益成果。“云游长城”的上线不仅是科技赋能、助力数字文保的成功实践,也是创新文物保护理念、路径的有益探索。

高新技术打造“数字长城”

长城“数字化”概念已提出多年,然而多数产品还只局限在图片、全景和三维模型的简单采集和展示层面,“云游长城”借助科技加持打开新局面、提供新体验。

在“云游长城”微信小程序内,用户通过利用游戏技术生成的“数字长城”,可直观体验影视级超写实的沉浸式场景,光线追踪、实时渲染、模拟攀登的脚步音效等,让人身临其境。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考古清理、砌筑、勾缝、砖墙剔补和支护加固等简单有趣的线上互动,了解长城保护和修缮知识。此外,用户的线上参与还可以转化为线下公益,“云游长城”设置知识答题环节,用户参与互动后可获得“小红花”,这些“小红花”通过腾讯公益平台配捐的方式用于支持相应的文保项目。

“云游长城”的诸多亮点给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技术公益的一种探索,‘云游长城’用逼真、普适的场景,让更多人得以沉浸式体验长城的雄伟壮观,切实感受长城保护和修缮的重要性。这是对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探索。”

“云游长城”的出色表现背后是强大的技术作为支撑。据腾讯互娱副总裁、“数字长城”研发团队负责人崔晓春介绍,为构建逼真的环境和优质的体验,“数字长城”中创新性综合运用了多项技术,包括高精度毫米级还原、腾讯自研的PCG生成技术、实时渲染和动态光照技术、云游戏技术等。研发团队通过独有的云游戏传输流控算法,解决目前大部分终端存在的本地存储和渲染能力达不到要求的问题,确保在手机等移动端也能呈现3A级的观看效果和交互体验。未来,“数字长城”还将输送到长城沿线的多家博物馆,为游客提供更具科技感和沉浸感的参观体验。腾讯基于“云游长城”所开拓的数字文化技术管线,也将应用于后续更加多元的数字文化项目。

科技助力数字文保

“云游长城”是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的实践。多年以来,数字技术的永久性、复制性、即时性、高效性以及智能化、网络化,为文物保护管理、展示传播、深度研究等提供先进工具,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回顾我国数字文保事业的发展,刘玉珠认为,“数字敦煌”项目非常典型且意义非凡。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向全球免费共享敦煌石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

另外一个典型个案就是故宫。“数字故宫”通过数字技术把故宫“搬进”线上程序,既遵循文物保护的初衷,也达到丰富参观体验的效果。早在1998年故宫就成立了资料信息中心,着手建立文物藏品管理系统;2003年成立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借助数字化技术强化博物馆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基本功能;2020年,故宫博物院发布“数字故宫”小程序,进一步整合故宫在线数字服务。

可以说,数字文保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全国文博机构、头部科技企业以及众多媒体纷纷加入,通过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大量数字文化精品,出现了“文物的时空漫游”“遇见敦煌”等数字展览,《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综艺、影视产品。此外,考古、博物馆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也相当出彩。“仅2021年,全国文物机构推出的云展览就有3000多个,点击量约41亿,这说明公众对于文博产品需求旺盛。”刘玉珠说。

在数字文保领域,少不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参与实践。2018年,基金会和敦煌研究院、腾讯共同启动“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以线上创意互动为传播方式,吸引大众参与;2020年,启动“数字重生——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数字化保护”项目,发起了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和文物数字重生等一系列公益项目,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刘玉珠表示,相较于传统的文物保护措施,数字文保有着契合文物保护研究展示需求、有效利用海量文物资源、利于吸纳社会力量等优势,数字文保和传统文保有效结合,能够为文保事业开辟新局面。

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

尽管数字文保推出不少优秀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数字文保的实践中也存在不少挑战和瓶颈。例如,文物细分领域众多,场景需求多样,而单项数字化技术应用开发成本又较高,不易迅速普及推广;文物数字资源开发过程中标准不一,制式混乱,数据库互不兼容;数据安全保障、资源开发收益、IP权益分配等机制尚未解决,参与各方多有顾虑,动力不足;社会参与不足导致优质产品供给不丰富,低层次开发、重复开发较为多见等。

刘玉珠认为,数字文保需要紧紧依据国家规划,借助政策扶持,加强与科技领域的合作互联。总之,文物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云游长城”的上线就是多方共同努力的成果。从2016年开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就与腾讯携手,启动实施系列公益项目,致力于通过社会力量让公众关注并了解长城,主要深耕长城修缮和宣传创新。2020年,双方有了制作一款便携科普产品的计划,开始进行长城在公众展示和参与领域的全新探索,对长城资源进行趣味化、体系化和可控化的数据处理,最终推出“云游长城”这一科技领域、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文保的创新产品。

在刘玉珠看来,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文保,首先要让社会大众意识到,文物保护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个人而言,通过数字文保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物及其内涵,体会文物所承载的中华灿烂文明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国家而言,文物不仅可以凝聚文明认同,还能够透过文物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此外,引导社会力量投身数字文保不能仅靠情怀,还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制度的保障,让各方没有顾虑、长期持久参与投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将继续致力于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数字技术助力文物保护公益事业的创新实践,为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利用、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交流贡献力量。”刘玉珠说。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2-7-5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文章下载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去年重庆智博会上,在礼嘉智慧公园开启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刷新了人们对于“文物数字化”的认知。

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互动捕捉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国宝级长卷《千里江山图》“走”出故宫博物院,在重庆市民眼前“动”了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物因数字技术而大放异彩:敦煌的飞天从壁画里“飞”出来;文献记载的“沙飞船”行驶在“光影”大运河上……文物数字化,已成为一种文化新现象。

市民在三峡博物馆通过智能平台点读李白等人的诗篇

在重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对渣滓洞、白公馆、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等多处革命旧址进行了3D虚拟建模,还开发了“巴渝往事”“红岩记忆”等AR程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11万套28万件文物已实现了数字化,线上虚拟展览以及游戏、动画等场景得以开发运用。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不仅实现了博物馆的自我重塑,也在扩展观众逛博物馆的形式。

虚拟展览

三峡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采集工作历时多年,11万套28万件馆藏文物都有了高清图片,其中2000多套文物还实现了三维化。2020年,全部馆藏文物数字资源在官网公布后,观众不用走进博物馆就能观赏文物。特别是经过三维处理的文物,过去趴在展柜玻璃上都不一定看得清的铭文、纹饰,点点鼠标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同时,数字化环扫技术也助力博物馆将线下展览搬到线上。打开三峡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观众能看到26个虚拟展览。其中既有常设展览,也有临时展览。比如,2021年举办的“神秘的巴国”展览在线下虽早已谢幕,但意犹未尽的观众仍然可以在手机上重温。“数字化技术让曾经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展览,得以在线上永存。”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主任赵卓说。

数字化带来最明显的改变,是文物可以更便捷地“走”出去。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三峡博物馆推出“百物话百年”馆藏百年历史文物展,100件馆藏文物同时在新媒体平台展示,让文物背后的党史故事得到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

小朋友试图在动态的《千里江山图》里捧住飘落的花瓣

博物馆的新体验

展览从线下搬到线上,只是数字技术为博物馆带来的最基础的改变。与此同时,VR、AR等技术也在为博物馆所用,酝酿更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是红岩革命纪念馆最受游客青睐的展区。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欣赏老重庆地标建筑遗址的三维模型,通过触摸屏设备还可以查阅老照片历史资料。能“扫”的不仅有码。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看似平常的陈列其实大有讲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打开APP扫一扫办公桌,手机屏幕上就出现了由特型演员扮演的毛主席书写并吟诵《沁园春·雪》的场景。这里用的是增强现实技术。

红岩革命纪念馆内的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市民正在观看通过十台投影机融合展示的数字影片《愈炸愈强》

3D影像和VR技术则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在“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一部3D短片将游客拉回1938年:一叶小舟划过,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然,几声轰响,街上的人们四处躲避,民房须臾之间变成废墟……置身于用三维技术还原的“重庆大轰炸”场景中,游客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段沉重的历史。通过“扫”出来的讲解、视频、小游戏,通过VR“看”到的历史故事、街景画面,吸引参观者沉浸于展览之中。借助数字化展示手段,革命历史“走出”课本、档案馆、博物馆,变得更加立体。

三峡博物馆即将推出的“体验三峡”数字展厅,通过7分钟的沉浸体验,带观众“穿越”到长江三峡的不同历史时期,游览三峡的“前世今生”,观众还可通过手势与大屏上的文物互动。为了增加沉浸感,数字展厅还设计了故事线,融合了三峡考古、三峡交通、三峡书画、三峡盐业等方方面面的文物要素,将其植入合理的场景中,为观众演绎出一个生动的故事。

三峡博物馆的一面大屏在展示“弋射收获画像砖”

动画与游戏

牧笛女开口说话,千手观音抛了媚眼……最近,如此神奇的画面出现在一部名为《如果大足石刻是一部舞台剧》的微视频里,这是大足石刻展播的“百集微视频”的开篇作,用全新的视角对大足石刻进行全景式解读,生动有趣。

几年前,在三峡博物馆“重庆老城门”系列动画里,两个小朋友“穿越”到百年前的朝天门、洪崖门、临江门,将城门故事通过童真的语言和画面重现出来。

市民在云阳县博物馆与“活”起来的文物互动

数字化语境下的文物活化利用,不只是展陈方式的改变,更是对文物元素的解剖、重构和二次演绎,从视频、动画到游戏,创意的边界在不断扩展。

今年6月11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川渝地区主场城市活动上,公布了大足石刻研究院与腾讯光子工作室群旗下《英雄杀》手游及光子探索实验室两个项目的合作计划。《英雄杀》将围绕“一石一刻造英雄”主题,在游戏中演绎大足石刻的史实故事,借以推广大足石刻。

去年,三峡博物馆则与腾讯跨界合作,在《王者荣耀》游戏推出了大乔的“白鹤梁神女”皮肤。游戏里,大乔衣着飘逸,融入了双鱼石刻中的莲花、蓂草、双鱼等元素。当她一挥神女法杖,便会出现水墨双鱼带着一群小鱼随身游动,整个画面散发出仙气和古韵,将“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传递出来。

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工作人员刘竞希说,“白鹤梁神女”皮肤推出后,官方微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7亿。

早在2019年,三峡博物馆便与腾讯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一项便是结合游戏、动漫、音乐、影视等,共同挖掘活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等代表性IP,打造重庆特色文化标签。除了“白鹤梁神女”,被巧妙植入腾讯其他游戏、历史剧的,还有三峡博物馆的古琴、国画、青铜器等文物。

扫码收听观看讲解,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文物

博物馆里的“数字人”

在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看来,通过数字化技术让历史与未来跨时空对话,可以让文物以更便捷的方式走近观众,让观众更容易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从而感知“博物馆的力量”。

在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部门,他们更像是数字产业工作者,其中不少年轻人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他们的数字化敏感度对数字化项目方案的实施、观众最终的体验感等都至关重要。

当然,作为文博项目,博物馆的数字化方案不仅要从科技的角度,更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考量。文物信息部主任赵卓便是考古学出身,2020年调到这个部门前,他的工作主要是文物保护。在文物信息部工作了近两年,赵卓深刻体会到数字化正在改变博物馆。

借助科技和互联网的翅膀,文物背后可研究的东西很多。近年来,文博界大力提倡对文物进行知识图谱开发,这在计算机语言里就叫语义网络。一件文物可以贴很多标签,当信息量足够大的时候,每一件文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讲出很多故事,一件文物甚至可以办一场展览。赵卓说,“线上展览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正好可以把文物解读得更丰富更透彻。”

上游新闻2022-8-3

 

 

博物馆数字化焕发新活力, 235万观众暑假期间在视频号上“历史课” 文章下载

博物馆数字化焕发新活力, 235万观众暑假期间在视频号上“历史课”

伴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创新形式走进大众视野,传统历史文化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其中,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类历史文化景点观光热度持续攀升,“文博游”由此焕发出发展新潜能。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博物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普及,这个暑期,腾讯微信视频号携手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与腾讯广告,在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下发起了“文博探秘——博物馆奇妙游”系列直播活动,近50家博物馆馆长带着300余件文物走进视频号,为广大视频号用户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7月6日开播至今,已有超235万观众在微信视频号观看了文博探秘系列直播,收获广泛好评。

近50家博物馆馆长暑期接力开讲,助力普及青少年博物馆教育

7月6日至7月11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来自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的33家博物馆馆长共聚微信视频号,以“手拉手:共享世界文明之美”为主题,进行了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近150件世界级藏品轮番上场。除此之外,直播活动还邀请了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山西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邯郸博物馆等一众国内各大研究院/博物馆馆长在视频号“开讲”,累计观看用户已超235万。其中,7月20日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专场,首次面向大众公布了秦陵K9901陪葬坑出土4号和28号百戏俑最新研究成果,并向观众详细解读了百戏俑背后的历史文化,新颖的直播方式与详实的价值史料,让这场直播迅速“出圈”,收获近70万用户观看。

从直播数据来看,“馆长开讲”形式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十分有效地推进了线上“文博游”深入发展,更将进一步吸引更多人关注文博知识、了解文博知识。

数据之下,则是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崭新活力。以往,普通游客参观线下博物馆,更像是参观历史的“点”,而专业讲解则能将这些孤立的“点”串联起构成历史的脉络,并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文博探秘系列直播通过创新逛展“姿势”,以微信视频号为媒介,实现了各位馆长与观众的面对面讲解,并通过讲述文物的故事,解答观众对藏品的疑惑,让观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伟大力量,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看更多文物。“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物活了”、“文化自信”等称赞文博探秘系列直播的留言在评论区不绝于耳。

博物馆蕴藏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的同时,其教育属性也十分突出,引导青少年学习博物馆藏品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青少年全面综合发展,又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参与此次“文博探秘——博物馆奇妙游”系列直播活动的视频号中,“耳朵里的博物馆”作为科普视频号,始终坚持关注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定位,致力于传播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其创立人张鹏从青少年志愿讲解员到北京郭守敬执行馆长,也始终在坚持为普及青少年博物馆教育做出积极贡献。

“八点一刻”设立文博探秘专场,助力博物馆数字化转型

7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新闻中心共同启动“美丽中国·美好生活”活动,旨在推动旅游业恢复发展,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展现人文之美。而“数字化”无疑是博物馆在疫情冲击下,仍能持续创新,实现以文化底蕴“出圈”的有力推手。反观当下文旅业态发展状况,文博行业逆势而起,博物馆也在不断拓宽数字化之路,而腾讯在此号召下举办的“文博探秘——博物馆奇妙游”系列直播活动将有效助力博物馆抓住转型契机,加速融入数字化发展浪潮。

微信视频号泛知识直播“八点一刻”于去年9月正式开播,直播重点邀请各路大咖通过知识分享与微信用户近距离沟通,科普专业知识。截止目前,“八点一刻”直播已积累了不少忠实观众。为推动博物馆实现数字化转型,助力博物馆在数字领域注入新动能、发挥新力量,微信视频号与各大博物馆深化合作,在“八点一刻”泛知识直播上线了“文博探秘”专场,用户可前往八点一刻进行直播预约专栏直播,学习文博知识更近一步。与八点一刻“文博探秘”专场同步进行的,还有微信视频号“旅行故事会”直播,用户前往“新职人”视频号直播间,即可足不出户畅游中华,了解各地特色景点与人文历史。

“文博探秘——博物馆奇妙游”系列直播活动仍在继续,文博之路也不止于此。接下来,腾讯集团还将聚焦文博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聚焦全国博物馆的数字计划,持续助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以多形式、多渠道、多举措的创新传播形式升级传统博物馆,促进博物馆与科技、民生、教育、旅游等多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时,还将通过挖掘文物藏品背后的价值,推动博物馆数字资源开放共享,用更优质的直播内容调动更多受众关注历史文脉的传承和文化自信的培塑。

北晚在线2022-8-4

 

 

数字化赋予博物馆更强大的生命力 文章下载

数字化赋予博物馆更强大的生命力

近几年,博物馆数字化的概念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词汇,尤其是中联重科工程机械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数字化改造的完成点燃了人们的热情。博物馆数字化到底是什么?能做什么?未来博物馆行业还会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有幸邀请到丁怡博士来将为我们解答。

请介绍一下什么是博物馆数字化?

丁怡:博物馆数字化是指博物馆各个工作方面全面地采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作为常用工具,使电脑成为日常的工作平台,更高效地为文物收藏、保存、展览和利用而服务。博物馆数字化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方面是要加强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保护,优化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另一方面是从“实物导向”拓展到“信息导向”,把博物馆的现场服务延伸到超越时间、空间的信息服务。直白地说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将博物馆从实体线下,投射到虚拟线上,搬到人们身边。

除开学术和历史角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我们普通大众有什么意义呢?

丁怡:博物馆作为公益事业机构,对普通大众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和培养意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范围局限性,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藏品在网络虚拟环境上生动的形象展示,并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使更多人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就能了解藏品的文化,认识藏品的魅力,提高个人文化历史素养和审美素养。

您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博物馆数字化的魅力吗?

丁怡:就比如说我在工程机械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中,大量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和3D技术,在VR展厅中,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到每个展品的“历史故事”——某一台车床它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它生产了哪些东西,它与哪些老员工有什么样的故事,它最后又是在什么情况下“退休”的,怎么出现在展厅的……这些素材都非常完善地收集起来,展现了展品的“一生”,这非常好的丰富了展览内容,使人在机械展览厅里看到的不止有“钢筋铁骨”的冷硬,还有背后的温情、奋斗、不舍等感情。馆内集合了“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等多媒体展示形式,并采用实时抽象、动态捕捉等数字技术,将空间、装饰与媒体硬件以及数字内容结合,营造立体丰富的展示环境。

从实体到数字化,除了形式上的改变,还有哪些变化呢?

丁怡:其实从本质上讲,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使博物馆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数字化技术使能够更好地保存文物记录,许多原来不方便展览的珍贵文物也可以通过数字形式虚拟展出。从内容上讲,数字化可以使展品在展出同时承载更多信息,包括背景故事、制作工艺等,还可以将展品细节化,这都是实体展反而做不到的,隔着玻璃柜,玻璃柜还反射灯光,很多展品的细节美很难用肉眼看到。通过数字化建设,藏品可以数字化,观众喜好也可以数据化,合理利用这些数据,能够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您认为,未来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数字化发展会有怎样的趋势呢?

丁怡:中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人群覆盖率明显提高,从40 万人拥有1 个博物馆发展到25万人拥有1 个博物馆,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打破思维疆界,探索更适合自己的数字化方式。我认为,未来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理念,也将逐渐从“一种工具”向“一场革命”进化。大量的技术工具——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已经可以较为充分地运用在搭建数字安防集成管理平台、文物保护大数据平台、境内外异地展览等各个方面。把技术应用于博物馆运维本身,管理、研究、服务等各个方面都逐步融入数字化理念,才能真正开启“一场革命”。

智能科技网2022-8-2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