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城史研究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博物馆

题目:延续城市文脉 守护“集体记忆”

资料提供时间:2021-11-28

目录

更多

走进成博“列备五都”展,看秦汉之际的城市风貌 文章下载

走进成博“列备五都”展,看秦汉之际的城市风貌

2021年2月9日至5月19日,成都博物馆本年度第一个大型原创展览“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在一层特展厅面向公众开放。本次特展由四川省文物局、山东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指导,全国15家参展单位共同主办。

作为呈献给成都市民的新春文化大餐,展览汇集“五都”所在地的300余件/套反映秦汉时期城市生产、生活的精品文物,其中珍贵文物152件,一级文物62件,另有32件最新的考古出土文物是首次向观众展出,全方位展示秦汉大一统历史背景下,蓬勃繁荣而又迥异多姿的城市风貌。展览为我们理解城市与人、城市与区域发展、国家兴盛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注解,用文物奏响了一曲献给城市和城市建设者的颂歌。

巍巍大汉 列备五都

以展览再现碑刻所载盛景

2010年11月5日,天府广场东御街口出土了两通汉代石碑,碑身上两千多横稳疏阔的汉隶文字,记载了汉代成都的地方官制、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经济面貌和文学水平。其中裴君碑上“巍巍大汉”“列备五都”的字句,更是有力凸显了汉代成都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何谓“五都”?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建立起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汉承秦制,真正从思想、文化上建立起多元统一的“东方帝国”。随着刘邦“天下县邑城”政令推行,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洛阳、邯郸、临淄、宛(南阳)、成都等五座城市,成为仅次于京师长安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号为“五都”。“五都”是秦汉盛世孕育出的城市文明之花,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精美缩影,更是辉映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最佳注解。

本次展览从秦汉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入手,聚焦“天下之中—洛阳”、“海内名都—临淄”、“埒富王城—邯郸” 、“南都帝乡—宛”、“天府之国—成都”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勾勒出秦汉盛世之下的社会风貌,彰显城市文明的壮丽诗篇。

大汉之兴 城邑之荣

城市建设推进国家兴盛

大一统政体下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郡县制的逐步确立,疆域的扩张,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加之刘邦“天下县邑城”政令推行,确立了依靠郡县城市网络直接统治全国的管理模式,一些郡治则发展成为全国性经济中心。

城市的发展为国家兴盛奠定了扎实的根基,缔造出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盛世。工艺精美的彩绘陶仓楼彰显着汉代高超的建筑技艺;构造繁复的彩绘百花灯寄托着汉代人祈求永恒幸福、羽化升仙美好愿景;姿态生动的乐舞百戏俑再现出汉代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庭院画像砖描摹出汉代庭院、宾主娱猎等生活场景……文物载史,勾勒出汉代城市发展,文化繁荣的缩影。

五层彩绘陶仓楼 焦作市博物馆

七盘女舞俑 洛阳博物馆

天下奇珍 尽现五都

城市商贸带动经济发展

秦朝以咸阳为中心的陆路和水路交通网,被汉政府充分利用变为商贸通道,大大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京师长安与各大城市之间,也形成了往来便利、商贸频繁、政令通达的道路交通网。

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茂陵的铜盆、铜甑、铜釜及染器,其上刻有“五年奉主买邯郸”以及“阳信家”的铭文。阳信为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皇室特地购买邯郸生产的铜器,不仅证明了邯郸铜器优秀的品质,更体现了当时交通网络的发达,各地产品能够自由流通。

邯郸的铜器,临淄的铜镜,南阳的铁器,成都的蜀锦和漆器……一件件特色鲜明、造作精美的商品在交互与流通中,完成了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浸染与交流融汇,也为各城市的运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错金银嵌绿松石铜镜 山东博物馆

丝路迢迢 文明之歌

城市文化承载东西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辟,连接东西,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在汉代城市的市肆里,不仅是货品和技艺在流转,更有不同文明的交互与碰撞。本次展出的文物中,不乏带有异域文化特色的珍品,见证了2000多年前中国城市的“国际范儿”。

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齐王墓的银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曾在中国馆展出。它中间的银盒饰有交错的莲花瓣,是西方波斯国家(今伊朗南部埃兰地区)器物的典型风格,上边的三个兽钮和底下的圈足则是来到中国以后加上去的。这件中西合璧的器物,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是最早见证之一。

成都地区自古便是南北交流、中西交流的重要据点,西汉成都有当时最先进的丝绸织造技术,蜀锦也在此时通过南、北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饮誉中外,成都跻身一流城市。

两千多年前,秦并巴蜀,新筑城邑,从此,成都城两千三百多年城址未移、城名未改、中心位置沿用不变;两千余年后,在古老城市的中心,一场再现汉代都市繁华风貌的展览徐徐拉开帷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亦是孕育和创造文明的社会空间,在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站在十四五规划的起点,成都博物馆隆重推出“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展,以时代见证城市发展,以城市辉映盛世华章。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解读一座城市在时代背景下生长、发展的动力与意义,致敬我们深深热爱、又为之奋斗的城市,致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弘博网2021-2-24

 

 

走进忻州市博物馆 探寻城市文明发展的厚重底蕴 文章下载

走进忻州市博物馆 探寻城市文明发展的厚重底蕴

博物馆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生活的文化标签。博物馆彰显一座城市的底蕴,给城市注入灵魂,更是城市发展的巨大财富,探求城市的发展历程,历史的遗迹和馆藏都是其有迹可循的丰富资料。博物馆与城市文明是一个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因此,接待与服务为参观者提供便捷服务,用温暖的微笑迎接参观者,都影响着人们对城市文明程度的评价。

9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忻州城区长征西街的忻州市博物馆,切身感受博物馆逐步完善的服务功能,探寻忻州文化和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历程中厚重的历史。

记者在忻州市博物馆内看到,不大的院落里整洁干净,任馆长正在带领着全体馆员,从展厅到接待大厅,认真细致的为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功能而忙碌着。大厅里学雷锋志愿者服务站的牌匾非常醒目,各种标识一目了然,文物宣传栏更加吸引眼球,宣传资料整齐的摆放在参观者可以触手可及的地方,可供观者休息的座椅整齐摆放。可以看出,他们共同为提升忻州市博物馆的参观环境,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完善了许多服务功能,大大提升了市民及参观者对博物馆的满意度。大厅内两位年轻志愿者,热情引导着前来参观的市民,她们专业娴熟的讲解,赢得了参观者的频频点头称赞。

据了解,忻州市博物馆现馆藏文物有4000余件,最早的文物为旧石器时期,晚到清朝时期。展厅所成列的均为其精品,这些发掘于忻州境内的文物,承载着忻州发展厚重的历史文化,也反映忻州文明进程中的演变细节。

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文化综合体,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博物馆所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教育资源使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用好的服务质量对待博物馆的工作,发挥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会更好地感受我们的城市,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

忻州网2021-9-10

 

 

着眼世界 放眼未来 中铁•长春博览城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文章下载

着眼世界 放眼未来 中铁·长春博览城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城市的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作为东北的物理中心和东北亚的几何中心,长春拥有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的高度定位。近年来,长春的城市发展也备受各界关注,而作为长春十四五发展规划重中之重的会展业又将会给长春的城市发展带来哪些改变?

2021年6月5日,东北亚会展经济高峰论坛暨中铁·长春博览城品牌发布会在长春净月潭益田喜来登酒店成功举办。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先生及其夫人知名外交活动家、中国外交官协会副会长秦小梅女士;长春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宋葛龙;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女士;长春市商务局会展处处长冯长远以及各级领导、知名专家学者、各级媒体人等参加本次盛会。

东北亚会展经济高峰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会以“世界都会 展聚未来”为主题,全体大会发言嘉宾分别围绕“中铁·长春博览城项目情况”“长春积极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政企协作,合力促进城市发展”“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的规划设计理念”等主题作主旨演讲,并在东北亚会展经济高峰论坛暨围绕会展生态、会展经济、会展城市等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旨在破共商发展大计,展望美好未来。

高屋建瓴,洞见未来

长春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宋葛龙表示,会展产业搭建了一个联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经济贸易平台,并延伸至城市金融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推动城市GDP和人口的增长。

长春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宋葛龙先生致辞

而会展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能带来的GDP增长,还在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相互交流、学习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碰撞,从文化层面、从精神层面,焕新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向上活力。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先生发言

李肇星部长在发言中表示:会展业对举办地的基建、人民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是提升一座城市地方素质、国际竞争力的良机。习近平主席曾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城市举办大型展览、会议能够为城市带来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通过会展推动城市先进配套建设。一个规模型的会展区,它的服务配套一定是符合国际化标准的,从而带来包括交通、商业、商务等先进配套设施,在服务会展的同时,也会应用于城市运营和民生福利,会展改变城市的同时,为人民营造更繁华、宜居的生活方式。

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女

杨澜女生表示会展业会是解决长春乃至东北青年流出的一大法宝。而长春天然具备举办大型会展的良好条件,但举办什么样的会展很重要,会展经济一要切实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布局、产业优势;二要着眼世界、放眼未来;三要在工业技术创新领域着重发展,长春一汽在智能制造、智慧科技领域拥有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和创新能力,应重点发挥这样的优势,举办与之相关的国际展会,推动科技进步、人才创新、经济发展、城市升级。

责任央企巨著,会展改变城市

近年来,中国中铁置业积极推进以会展为核心的城市片区开发,政企合作新模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其成功开发的中铁·青岛世界博览城项目,年各类重要展会参展参会单位逾万家,参会参观人数逾350万人次,解决就业岗位1万余个,拉动地方GDP年新增100亿元以上。

中铁·长春博览城项目鸟瞰图

中铁·长春博览城位于长春市政府旁、人民大街上,总建筑面积约443万㎡, “以展为基,以会为引”,着力打造东北亚区域综合规模最大、承载能力最强、配套功能最全、科技水平最高的会展新高地,成为东北亚区域政治、经贸、文化交流展示的新平台。

东北亚国际博览中心进入稳定运营期后,年度展览面积约170万平方米,新增客流量约510万人次,新增固定就业岗位约1万个,带来临时就业超过约20万人次。带来行业直接收入约17亿元,拉动区域GDP增长约170亿元。

总投资400亿 中铁·长春博览城华美绽放

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长春的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推进。7普长春市人口的增长,近期央企集中超900亿投资落位,营商环境的不断提升……这些都在述说着长春发展的决心!

五星级酒店及会议中心效果图

实力央企中国中铁,为创建东北亚中心城市而来,助力长春城市发展!我们看到了央企的责任和担当,也看到了央企对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发展的信心,作为长春人我们更相信和期待中铁·长春博览城项目的早日落成。

6月6日,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明珠广场B座的中铁·长春博览城城市展厅已盛大开放,欢迎每一位关注长春发展的贵宾到场参观。

百家号2021-6-6

 

 

以艺术手法表现宏伟的历史画卷 背后是激情和匠心 文章下载

以艺术手法表现宏伟的历史画卷 背后是激情和匠心

全新亮相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正成为最热门的红色打卡点之一。在该馆的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中,除了珍贵文物和图文史料外,艺术家们以激情和匠心创作的一批美术精品也不容错过。

昨天,部分重点艺术作品的主创人员接受记者采访,在谈及创作体会时,大家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荣幸。艺术家们表示,参加这样的主题创作,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创作水准,也让他们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大型瓷板组画,烧制工艺国际领先

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前厅的三幅大型瓷板画让人印象深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日出东方》,15米长、5米高的面画上,绘有中共一大会址、红船、井冈山、瑞金、遵义、西柏坡、天安门等革命圣地,层次分明,生动立体。左侧的《中流砥柱》展现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右侧的《民族脊梁》,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三幅组画相互呼应,形成空间整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征程。

“2019年我们团队接到三幅壁画的创作设计任务,在感受到光荣与兴奋的同时也倍感压力。这一年多的创作设计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惊喜,至今难以忘怀。”参与创作的董春欣透露,整个创作期间,经历了20多稿的修改,团队成员多次到革命圣地现场观摩采风,对壁画的材质进行了反复的推敲与实验。一开始考虑选用陶板雕刻绘画的形式,但是由于此次壁画体量的巨大,以及工艺条件的限制,最终选用了瓷板画。这三幅画用高温烧制,艺术效果的呈现达到了最好,烧制工艺是目前国际领先的。“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创作,更是一次深刻的党史学习教育。”他说。

从一楼大厅下了电梯,便到达序厅,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立体群像“迎面而来”。这组铜制雕像一改往常艺术作品中代表们坐着开会的形象,而是创造性地表现了13位一大代表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的历史瞬间。他们风华正茂,英气勃勃,象征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走向全国,走向辉煌。据创作者蒋铁骊介绍,这件作品采用了青铜铸造的艺术手法,使雕塑闪烁出金属坚硬与沉稳的质感,传达出澎湃激昂的革命情怀与坚定信念。“艺术创作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只有在中国有,也只有在当下文化发展机遇里有。”蒋铁骊感叹,用作品记录红色历史,用创作弘扬红色文化,这是时代赋予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展厅中尺幅最大油画,首次全面且正面反映党的早期组织成员

7米长、3.5米宽的《星火》是展厅中尺幅最大的油画,也是艺术作品第一次全面且正面反映党的早期组织成员。画面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50余位成员器宇轩昂地迎面走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加入党的队伍,领导工人运动,开展建党活动,如同星火燎原,为中国革命谱写了崭新篇章。

“历史画以叙述性场景为主,大多有具体的历史事件作为支撑,而《星火》表现的50几位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如何把他们放在一个画面中,且呈现出历史感、精神性和感染性,是创作的一大难点。”油画的创作者之一陈树东是来自北京的军旅画家。他告诉记者,在大量阅读了58位党的早期组织成员的人生历程、回忆录及影像资料,对他们的身世、形象有了基本把握后,他决定把《星火》的重心从“历史的真实”转移到“艺术的真实”上来。“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现场,也可以是艺术家对历史的感受和领悟。”因此,《星火》一画弱化了叙事因素,而是通过写意的手法、特定的氛围来体现一种斑驳、庄严、凝重、宏大、遥远的历史感。艺术作品的画面中人物要有关系,不能处理成肖像式的,该画作则弱化每一个人的外轮廓,把他们整体的结构色块统一起来,产生一种雄浑气势的画面效果。人物的身份、性格则通过服饰、色彩的运用来表现。比如,陈独秀穿的是白色西服,而李大钊则穿着长袍大褂,手上还拿着一本书,体现其学者形象。

“这是集体创作的结晶!”陈树东坦言,他在创作中感受到上海方面满满的诚意。“多位专家曾多次到北京研究、探讨创作方案,提出宝贵意见,使这一创作得以顺利完成。”

“一大”陈展项目总设计师胡晓云透露,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的艺术作品都是定向创作的,在各种条条框框之下,要把主题很好地表达出来,又要遵循艺术规律,这对创作者是很大的考验。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达到了预期。这些作品虽然采用的材质、艺术语言不同,但是气质都跟场馆贴合,就连展馆建筑的外立面,都通过主题装饰的艺术化演绎,成为展陈的延续。以外墙转角部位上的铜质浮雕为例,主题为党史中6个重要历史阶段,包括“开天辟地”“指路明灯”“新生力量”“力量之源”“星火初燃”“伟大复兴”,极大地增加了建筑的故事性。

“浮雕表面的抛光与研磨感和暗部区域形成强烈对比,以像素为单位构成的画面,也是对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革命志士的隐喻,我希望能借此表现出一种艰辛与磨炼后的绽放。”创作者邱嘉说。

文汇报2021-6-24

 

 

肖剑:城市文化语境中的博物馆已成为实现城市功能的重要部分 文章下载

肖剑:城市文化语境中的博物馆已成为实现城市功能的重要部分

当下,博物馆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正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变得越来越紧密。很多城市宣布要建设100座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城”。东莞市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昆明市在2008年也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自此之后很多城市都开始向这一称号迈进。

2009年关于昆明市要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新闻报道截图

西安市在2010年确立“博物馆之城”的发展目标,武汉市在2012年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奋斗目标。仅2016年,南京市、广州市与青岛市都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城市文化发展目标,佛山市在2017年召开建设“博物馆之城”重点工作推进会。2020年2月,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郭志红提出要“强力推进博物馆之都建设“,同年4月,郑州市人民政府印发《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加快推进三年100家以上各类博物馆建设,打造城市重点文化 “会客厅”。同年5月,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在“博物馆之城建设谋划思想汇”研讨会正式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

北京市文物局指导召开的“博物馆之城建设谋划思想汇”研讨会

2021年1月,苏州市政府召开“百馆之城”发布会暨“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品牌发布活动。而在即将召开的泉州两会上,民革泉州市委员会拟提交《关于泉州打造“博物馆之城”助力文化强市建设的建议》。

“百馆之城”发布会暨“一城百馆、博物苏州”品牌发布活动

随着如火如荼的博物馆新馆建设、旧馆改造与非国有博物馆申办,博物馆会对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带来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并且对其进行研究?笔者特地就这一问题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肖剑研究员进行了交流。

肖剑研究员在英国拉夫堡大学完成了博士课程,专注于媒介与文化分析的研究。她现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墨尔本大学公共文化研究员以及青云文社研究所学术主持。肖剑研究员曾任职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原英国《Nottingham Evening Post》记者,《Mind》记者,英国“New Art Exchange” 美术馆策展人,并参与策划多项国内展览。

肖剑研究员

肖剑老师针对研究生开设的《美学研究方法》分为 “创意城市”、“博物馆”与“民族景观”三个部分,学生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学习美学的研究方法。

从《美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理念可以看出,“博物馆”被放置在了城市文化的语境中,作为实现城市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师生讨论、研究和反思。因此,无论是以博物馆为主题来向学生们介绍不同的研究方法,还是通过相关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博物馆作为城市现象、博物馆展呈、策展、收藏、观众还是精神内涵,都最终围绕人、城市和空间的关系而展开讨论。

《美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城市博物馆与个人

(为方便阅读,笔者简称“Y”)

Y:可以请您解释一下您课程中出现的“个人博物馆”概念吗?这个概念与“自我民族志”有什么联系呢?

肖剑:在我的理解中,博物馆是对物品的收集、收藏和研究,再按有助于观众理解的方式去将它们展出。相对于更为宏大的以国家、文化机构或是企业为主导博物馆,我把个人博物馆看成是个人的风格和意志更为明显的博物馆形式。我还是记者的时候,曾经去土耳其专门访问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建造的“纯真博物馆”,一个以他小说为蓝本的博物馆。我以此写了一篇文章叫《建造者的征途》,其中就比较了凸显帕慕克个人品味的博物馆和土耳其其他国家博物馆。我觉得他的纯真博物馆就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制造”(在理论上)你自己的艺术博物馆“。

豆瓣话题“我家是个博物馆”

肖剑:“自我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很适合去思索博物馆策展思路的。你的博物馆收藏可以基于任何你想要的东西,只要它跟艺术品有关。例如,这个系列可以基于你喜欢的颜色,你喜欢的主题,你对浪漫的伟大描绘,你欣赏的人物等等。换句话说,什么都行。唯一的标准是你对你的收藏主题给出一个深思熟虑的解释,你为什么选择它。

我在课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如果自己建博物馆会怎么操作。他们都或多或少加入了自己的历史、物品、成就或是情感作为策展的主要元素。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从他们的“建造”中感受到每个人的个性、兴趣所在和审美品味。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Y:您认为现代城市博物馆应该如何呈现城市记忆?在叙事策略上可以采用哪些方式?

肖剑:我觉得博物馆其中一个功能是促进城市再生。近年来,都市治理经由文化来引导都市再生发展,有些博物馆则是基于保护城市历史以及社区共同记忆而生。那么,是否可以让更多的人和城市发生联系,或者是让原住民去参与讲述,从而通过博物馆去构建城市记忆这件事变成一个链接城市原住民、城市居民、创意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叙事策略可能会变成一种社会参与,尤其是在叙事主体变得越来越多元的情况下,“小历史”策略可能比宏大叙事策略更适应现代城市的记忆呈现,结合本地传统、融合现代想象的空间展呈策略能对本地历史文化起到再建构的作用,而以参观者为主体的叙事策略则让博物馆变成可沟通的氛围和环境。

漳州市博物馆

Y:您认为城市博物馆如何培养观众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肖剑:城市博物馆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去策划和呈现,是第一步也是培养他者文化最重要的一步了。因为博物馆可以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氛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获得一种完整体验。我以上海的犹太人博物馆为例,要让本地居民和外国人对这种他者文化产生兴趣,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共鸣。无论是从中国语境下去探索外国人的故事线索,还是研究从外国与中国文化交汇、交流之下对本土语境产生的影响,主体不同,视角和视野也会随之而变。只有当“他者”开始在“自者”语境中,或是与“自者”产生了较强的关联,这种基于双方的尊重可能才会真正地建立。

苏州博物馆

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形象

Y:您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博物馆如何在扩大城市文化形象宣传中发挥作用?

肖剑: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下,博物馆作为全球竞争的美学象征符号,是重要的城市象征,所以也是构建城市形象的重要一环。博物馆是个很好的传播媒介,能够起到好的对外传播的作用,也能通过对城市记忆的构建去提亮城市文化,加速文化传播,也能通过结合优质内容与空间体验来加深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镇江博物馆

Y:您认为以博物馆为媒介构建城市文化形象有哪些方式?

肖剑:博物馆作为媒介空间,是通过城市传播系统以及叙事建构策略来对人们的日常实践产生影响的。博物馆作为福柯口中的“异托邦”,勾连的是想象与真实、在场与缺席,所以这也会激发出城市形象流动、鲜活和极具想象力的一面。

西安博物院

Y:您认为数字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建设是顺应信息时代建设的常态吗?

肖剑:我认为谈数字和智慧本身就是顺应信息时代建设的姿态或是举动。博物馆建设从现代语境下看既要满足习惯于数字交互和数字表达一代的功能需求,又要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一个社会途径。那么技术上的智慧是可操作且必要的,比如我对V&A博物馆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个以音乐展览为主题的展览现场上,戴上耳机,不仅可以欣赏每一个展品前的音乐作品,展品之间的衔接也极为流畅,所以进入展览现场,听觉的音乐和视觉的作品相互交织,营造出了一种氛围。这就是“数字化”最打动我的一点,让参观者和博物馆变成了一种协商和对话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也认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所带来的影响,而这一点可能会削弱博物馆作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实现过程,但总体而言,对于那些能够使用新技术的人们来说,技术是一种赋权,加强了参观者的主体性。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Y:您如何看到以城市地标为核心的博物馆建设现象?

如前所说,博物馆是美学符号,也是城市的象征。每个主要城市在都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都把建设标志性博物馆纳入规划。无论是过程还是最后的落地,博物馆建设都可以带动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协作。那么博物馆建设不仅仅是在回应现行文化政策,倘若能够集聚多方的思考,尤其是原住民的现状和想象,这种城市地标就不会停留在对外的城市形象的构建中,而是能够聚合市民之力,变成一种精神地标。

宁波博物馆

Y:您认为城市博物馆如何反思城市的历史与记录城市的现在?

肖剑:我们常说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但城市博物馆可以在空间布局和叙事策略上对历史、现在有个比重的配置。在过去,博物馆对于历史更多的是描述和呈现,但当他成为公众参与的平台和方式时,“现在”就变成了一个重点和焦点。

吐鲁番博物馆

Y:那么博物馆如何定义城市精神、认同与特质?

肖剑:博物馆可以成为“城市的客厅”,但也是城市的生产空间。博物馆对于社区乃至国家,都可以激发出身份认同感,博物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分配也会设定认同方向,并促进城市想象的发生;从地方文化、城市历史中去汲取记忆和各种元素,也有利于形成城市的特质;而城市的精神力所在是人,当人们的参与感越来愈多,博物馆和城市的精神联结也就随之越来越强,而城市认同也会扩散到更多的人群和更大的社会空间中去。

成都市博物馆

城市文化语境下博物馆人的反思

Y:您认为城市文化语境中的策展人与馆长还应当担任哪些角色?

肖剑:我最近在写一篇关于上海交响乐博物馆的论文,以此为例,我觉得馆长和策展人参与到了城市更新的过程当中。上海交响乐博物馆的馆址是个老洋房,当时在对房子进行升级的时候,是否建成博物馆,让它赋予公众角色,就成为了一个决策问题,而这个决策本身离不开馆长对于城市空间的认知和预期。

上海交响乐博物馆

上海交响乐博物馆内部

Y:您认为中国当代博物馆还存在哪些问题?与您在英国所参观的博物馆相比呢?

肖剑:我觉得主要还是受众。国外热爱展览的人层次丰富,无论是从年龄、性别、国别都呈现出一种更为世界主义的倾向,因此国外博物馆通常不只是展呈的环境,还变成了一个探讨的公共空间,我在英国的时候时常碰见法国人面对艺术品滔滔不绝(羡慕他们的假期)。甚至于那些无声的、外在的肢体细节、表情姿态都能营造出一种有趣的对话。同时,基于历史原因,国外很多博物馆的收藏都更具国际化,因此本身都带有异域文化的吸引力,而中国博物馆可能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以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方式让更多的人接受。当然,目前博物馆普遍都在面临被商业化的危机,这在让博物馆去精英化的同时也会损失一定的专业性。

肖剑老师参观英国V&A博物馆Tim Walker展览

Y:我看到您参加2020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提交的论文是关于“数字时代下摄影对城市记忆的媒介化重构”,那么您认为博物馆存在媒介化的问题吗?

肖剑:如果就我这个命题来看,博物馆对城市记忆也有媒介化重构的功能。策展的功能可能就在于此,将记忆重构,对空间进行打造,对观展方式和路线的塑造,都能让历史或分割、或凸显、或整合,那么在此之下营造的集体记忆也会呈现出相应的状态,同时还将重塑个体记忆。博物馆对城市历史具有梳理、再呈现的过程,它也是城市和人重要的链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城市的感知。

弘博网2021-4-26

 

 

一书纵览厦门全域千年历史 《厦门简史》首发 文章下载

一书纵览厦门全域千年历史 《厦门简史》首发

《厦门简史》是一部令人赏心悦目的厦门史,它用发展的眼光、宽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去审视厦门的历史,大篇幅著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厦门史,不仅全面总结过去,对厦门未来的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突出了“古同安,今厦门”两位一体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梳理了厦门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的发展脉络,可以了解厦门今天为什么得到这样好的发展,因为有文化底蕴、有文化支撑;该书也充分体现了厦门的优势和特色,比如港口优势、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对台的区位优势等;《厦门简史》还附录了名人简介和大事记,能够更好地对外宣传厦门。

  我认为《厦门简史》这部著作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前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讲到厦门历史,是从厦门建城开始,也就是6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本书有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提出了古同安的历史是厦门文化历史的根,这就把厦门的历史推到了一千多年前。这本书也基本厘清了“古同安,今厦门”的历史渊源,为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依据。《厦门简史》不仅为学界提供参考,还有助于普通读者全面了解厦门历史。

  《厦门简史》的可贵之处在于,重新梳理了厦门历史的研究思路,用史实说话,明确提出厦门历史是同安历史的延伸,通过同安和厦门古今沿革息息相关的地缘、亲缘、文缘,比较圆满地厘清“古同安,今厦门”这一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脉络,从而消除以往将厦门历史定位于“建城于明朝”的旧史误导。回眸千年古城,正本清源,重现历史真容。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简史就是城市文化的浓缩和记忆。《厦门简史》站位高、视野宽阔、内容丰富,能够在短时间内收集这么全面的资料,我看了觉得很震撼。这本书通过对“大厦门”历史的研究,清晰地呈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闽南文化依然是厦门的文化底色,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厦门的城市文化发展,对台胞、侨胞的文化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简史》为厦门人特别是新厦门人学习和了解厦门提供了全方位、客观的历史遵循。书中有大量内容讲到厦门的近现代史,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学习厦门的近现代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资料。本书还为我们思考厦门今后如何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对政府部门做好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历史遵循,让我们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更加尊重历史,进一步增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

  《厦门简史》的出版发行,为我们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这本书对厦门历史进行了全面翔实的介绍,对于我们研究厦门、制定厦门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研究《厦门简史》,从中获取启发,从而更好做好发改工作,进一步推动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厦门简史》是我们社科研究的一个突破,对学界进一步研究厦门具有开放性意义。地方历史文化对地方发展起到重要的精神支撑,该书的出版一方面树立了厦门的地方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对我们讲好厦门故事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当前我们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四史”要跟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厦门简史》正好提供了学习地方历史的素材。

《厦门简史》以新时代厦门的概念去思考记述区域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的今天,我们呼唤一部能以新时代厦门的概念重新梳理和总结厦门历史的著作。《厦门简史》打通了厦门古今的史学著述,现有的厦门区域史学著述大多聚焦明清以来的厦门历史,这些著述虽然小切口、深切入,但存在可能把厦门的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割裂开来的隐患。本书在史学著述的基础上,把古代和近现代的厦门历史打通了。此外,本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一个“简”字,以短小精悍的篇幅,实现提纲挈领、主脉突出,做到易读易懂,非常见编纂者的功力。

厦门网 2021-8-11

 

 

延续城市文脉 守护“集体记忆” 文章下载

延续城市文脉 守护“集体记忆”

“市民代表先睹为快”万寿宫采风活动举行

冬日暖阳照耀下的豫章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勃勃生机。作为2020南昌十大文化重点工程之一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基本完成,即将对外开放。16日上午,由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南昌日报社和南昌市政公用集团主办,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和南昌万寿宫文化街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市民代表先睹为快”万寿宫采风活动举行,市民代表分批来到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感受万寿宫历史文化的厚重氛围和“文化之城”发展的强劲势头。

修旧如旧

感受豫章千年历史文化传承

南昌万寿官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占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

市民代表沿着广润门城楼——铁柱万寿宫(古戏台)——南昌总商会旧址——合同巷——清真寺——利玛窦广场——罗英故居——翘步街——万寿宫牌楼的参观路线,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感受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魅力。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活动采取人员佩戴口罩分批参观的方式进行,每批人员不超过20人,每半小时一批,全程测温扫码入场,做到疫情防控和先睹为快两不误。

步入古色古香的广润门城楼,周边是醋巷、棉花市、带子巷、箩巷、铁柱万寿宫。活动讲解员管雅丽介绍,万寿宫街区一直是南昌的商业中心,从宋代开始就有了“千船万帆广润门”的佳话,明清时期更是江南三大商贸中心之一。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以“修旧如旧、保存历史记忆、让文化融入生活”为宗旨,保护街区历史遗存,恢复街区街巷肌理及传统建筑风貌,激活街区繁华的商贸人文气息,保护和利用该区域的历史及文化内涵。

看着雕梁画栋的古戏台,修旧如旧的铁柱万寿宫以及许逊治水的雕像,听着讲解员生动翔实的解说,大家一个个神情专注。作家褚兢告诉记者:“看到曾经的破旧棚户区变成了充满文化韵味的仿古建筑,心中感慨万分。2200年历史的文化积淀是如此深厚,这里的每一处都记录着城市的历史演进轨迹,令人十分震撼。置身其中,我仿佛在穿越历史。”

“广润矗门楼,街区结队游。老邻寻故地,旧貌已新修。”昨日的参观中,原住民刘顺保用一首绝句《重访》来表达他的心情。“平时喜欢写点诗歌,因为以前住在这片,写了很多关于万寿宫的诗歌。”每到一处景点,他都念出了自己为景点所作的诗。“现代洪城镶古色,三街五巷簇新宫……”“老街风貌图文现,万寿仙宫史料查……”在采访中,刘顺保透露,自己对万寿宫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不仅因为家住万寿宫,更因为万寿宫历史底蕴深厚,庆幸能够先睹为快。“所以我还写了一首《万寿宫采风》:匆匆去接龙,恰巧处高峰,抢快明心愿,终能访旧踪。”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中,可谓处处皆景,处处写满了南昌故事。“走进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跨越南昌千年历史。”市民代表项云告诉记者。“虽然我是从小在这里长大,有很多新的历史文化故事我也是听完讲解才知道。比如我从小就知道这里有罗家大宅,但今天才知道原来这里出了一位著名桥梁专家罗英,是钱塘江大桥总工程师。可带孩子来参观学习,了解家乡的文化。”

集体记忆

见证万寿宫新面貌新活力

在南昌人的记忆里,有江西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万寿宫,伴随着江右商帮的发展演变,万寿宫其实也是江西人通向世界的商业名片。在南昌总商会旧址,墙壁上部分刻画着“万寿宫”字样的古老墙砖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些砖全部是古老的万寿宫遗留下来的砖块,每一笔都刻下了岁月的故事。

“我以前就居住在醋巷,这里因为棚户区改造征迁,我就搬走了。时隔多年回到这里,很熟悉,很亲切。破旧民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感觉大不一样。”今年49岁的叶青告诉记者,获悉南昌万寿宫历史街区征集市民代表先睹为快的消息后,她马上就报名参加了。“一直想回到这里看看,想知道小时候和伙伴们玩耍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样了。”叶青说,“看完以后只有激动、惊喜、赞叹、期待这几个词能形容我的心情。不仅破旧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充满了历史和文化韵味。”

2020年以来,南昌在城市建设中,坚持“留住城市的记忆”,对折射城市发展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老街巷进行了“美颜”。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建筑非常有赣鄱特色,复原并保留了晚清赣派民居风格的三街五巷,总建筑群共123栋,其中晚清赣派民居风格的建筑共118 栋,含45 栋历史风貌建筑。曾居住在翘步街附近的罗丽霞说,南昌历史就藏在城市的角落里,记忆就刻在一砖一瓦上,街区的每一处都在演变成风景。罗丽霞说,“我在万寿宫街区度过了我的少年、青年时代,对这里非常有感情。真是没有想到,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变得这么漂亮、干净。在这里,既能感受城市的美,也可享受生活的美。”

和罗丽霞一样,今年71岁的老人李建中自幼就居住在万寿宫街区,五年前搬走后,这次重新走进万寿宫街区,非常激动。他指着一栋建筑对记者说,“这里就是我以前的家!如今亲眼见证了万寿宫街区的新面貌新活力,相信南昌一定会更好。”

“合同巷取名并不是商业合同,而是另有典故……”“我晓得,合同巷和一位元代的状元郎有关!”参观合同巷时,听到讲解员的讲解,原住合同巷30号的程巧非常激动,听到自己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南昌典故,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合同巷的一切都无比熟悉,重新回到这里,感觉这里一砖一瓦都充满了亲切感。”今年35岁的程巧回忆起小时候合同巷的生活场景,嘴角不自觉微笑起来,“从前这里都是民宅店铺,街坊邻居非常友好,有浓重的烟火气息。那时候的房子都是青砖房,一排排古老的木头门,邻居中间就隔了手掌宽,我们这边的阳台是可以直接跨过去到邻居家的顶层,小时候我们串门都是飞檐走壁,想起这些真是开心的回忆。”时隔多年再次回到万寿宫街区,程巧激动之余,又觉得充满期待。“现在的万寿宫街区和以前比,既有熟悉的感觉,又有全新的味道。地上的青石砖、建筑的颜色都让我想起小时候,全新的布局和建筑,又让我觉得充满了文化味道,我在这里看到了回忆,看到了变化,更看到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活化”思维

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参与此次活动的市民代表中,原住民占了大部分。南昌万寿宫文化街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刚透露,开展此次活动主要是想表达感谢之情。“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得到了包括原住民在内的广大市民的支持,给了我们很足的动力。可以说,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凝结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灌注了很多市民的期待和热盼。作为回馈,我们在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即将对外开放前,邀请各年龄段的市民代表,包括很多当年的原住民,走进街区体验。希望表达我们的这份心意,也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 ”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城市资源是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满足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利用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黄志刚透露,街区初步计划2月初亮灯并对外开放,商业项目将在5月全部入驻正式开街。整个街区商业业态主要划分为六大特色业态区域,满足不同的人群消费,分别是:尚品街(主要包含酒店、影院、酒楼、酒吧、生活馆等业态);潮尚领地(主要包含新零售、潮玩、音乐餐吧、时尚书店等业态);赣味人家(主要包含江西传统风味、网红餐吧、地方特色等业态);文创市集(主要包含演艺剧场、特色市集、咖啡生活、文创工坊等业态);江西礼物(主要包含南昌老字号、非遗文化、传统技艺体验等业态);南昌市街(鲜花、甜品、休闲、烘焙等业态)。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最形象、最生动的外在表现。下一步,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将以打造“赣鄱文化第一街”为目标,注重还原历史性以彰显其文化特质;强化地域性以凸显其独特气质;融入市井化以突显生活品质,让街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实现旧风貌中产生新价值,提供本地市民渴望的休闲生活,也为外地游客带来旅游生活化新体验。黄志刚说:“面向未来,我们会以发展的思路、动态的理念制定各项举措,保护历史建筑,也赋予建筑新生命新角色,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平衡。我们将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让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守护城市文脉、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场所。”

南昌日报2021-1-17

 

 

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文章下载

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使这里自古就是帝王建都之地。丰富的历史遗存,也让陕西历史博物馆成为全国闻名的博物馆之一。有人将其形象地概括为:“一座陕历博,半部中国古代史”。对于陕历博(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们有着太多的好奇和深入窥其根本的欲望,采访中,侯宁彬馆长用生动的讲述和丰富的例证为我们展开了陕历博那些恢弘过去绘制的历史画卷。

中国古代文明的印证者

一直以来,陕历博就享有很高的声望,单从藏品数量来讲,就达到170多万件,它们远可追溯至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近到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些见证物。当地人形象地说,在自家菜地一锄头下去都可能改写整个历史。对于初访陕历博的人,应该如何根据历史去了解镇馆之宝呢?侯馆长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 侯宁彬

首先,要了解陕西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地位。比如,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承载了如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众多的包括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周、秦、汉、唐等辉煌盛世在内的14个王朝或者政权都曾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陕历博收藏和展示的就是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了解了这些信息再来参观才能有针对性或能有目的地去观赏藏品。

陕历博又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是收藏和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座艺术殿堂,1991年6月20日建成开放,当时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国家级博物馆。陕历博本身的建筑也很有特色,是一种“中央殿堂,四隅崇楼”式的唐风建筑群,被列为新时代的一种标志性建筑,在结构和气势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陕历博的藏品不仅数量多、种类全,最重要的是品质比较高、价值比较大。在这些琳琅满目的藏品中,有见证礼乐文明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千姿百态展现多彩生活的历代陶俑,还有一些精美绝伦重现盛世气象的汉唐金银器,以及举世无双独步天下的唐代壁画。这些都是大家进馆前需要了解的信息。

充分利用传播渠道 让文物“活起来”

近期,国宝类文博类节目大火,陕历博也因此备受大家关注,成为“网红博物馆”。在谈到传播渠道对于传统博物馆的影响时,侯宁彬馆长说:“杜虎符、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还有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阙楼仪仗图》这三件藏品在《国家宝藏》一亮相便大放异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了解到它们所承载的灿烂文明。陕历博在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文博类栏目的亮相,对于公众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也让博物馆的文物活了起来。”

《国家宝藏》等“让文物活起来”节目大火,给陕历博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最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和排长队的盛况。观众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各地,且年轻化趋势在不断加强。第二,进一步彰显了陕历博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国家宝藏》不仅关注文物本身,还透过文物让大众了解文物背后的一些感人故事。在介绍文物本身的历史背景时,还介绍博物馆的一些工作特征,比如,节目在介绍陕历博文物的时候,就介绍了陕历博的文物保护、壁画修复等一系列工作。第三,节目的热播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博物馆的自我革新。大家的关注让博物馆有了压力——该怎样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让游客对博物馆更加热爱,更愿意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文化。

《国家宝藏》播出以后,陕历博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希望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制定了“后国家宝藏”宣传战略,策划组织了博物馆之夜晚会,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走进身边博物馆 寻找陕西国家宝藏”等系列活动。

第二,加大了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宣传销售的投入。从2017年开始发行的陕博日历,以《国家宝藏》节目重点推介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作为创意的出发点,与知名品牌、社会企业合作,开发了上千款特色鲜明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既能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也能通过这些与公众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衍生品真真正正地把博物馆带回家。

第三,积极改进博物馆服务。比如,分时段预约入馆参观就极大地减少了排队时间。另外,线上推出的关于“明星文物”的深度介绍也让游客更加便捷地了解知识。

真正从需求出发 创新展览方式 促进文化交流和自信

在谈到陕历博的各种展览原则时,侯馆长说:“策展活动引领了社会风尚,展现了博物馆文化影响力,也让大家树立了文化自信。陕历博以陕西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世界古代文明、丝绸之路、长安文明、交流互鉴等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境内外原创性展览。”

“长安丝路东西风”展览聚焦汉唐长安,以东西文化交流,全方位呈现出汉唐长安不仅是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而且是唐代丝绸之路的中心,是对欧亚大陆发生深刻影响的世界中心城市,是当时各地人们寄托梦想的国际化大都市。该展览于2018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之“精品奖”。

2018年在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举办的 “秦始皇和兵马俑”主题展览,于号称英国“文化之都”的利物浦的周年纪念活动期间举办,集中展示了秦汉的崛起、成就和遗风,在展览内容的设计上提供了巧妙独特的阐释和表达方式,另外,还与当地剧场合作,为年轻游客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展示风格与手法上,创意性地设计提供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式展示空间、动态视图和静态文物相结合的多感官体验。创新性的展览方式为游客提供了一场气势恢宏和难以忘怀的视觉盛宴。

“云”上展览 足不出户享历史繁华

疫情期间,陕历博大力开展“云展览”“云教育”,推出国内首个疫情主题线上展“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电子见证物虚拟展”,承办“文物系荆楚 祝福颂祖国——文博战线抗击 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引发参观热潮。

推出144个博物馆虚拟展馆、125个数字专题展览、900余件文物云介绍、145个线上专题讲座和百家博物馆讲读平台,讲读博物馆APP阅读量达到54万,满足了广大网友疫情期间“足不出户云游博物馆”的美好愿望,并联合相关媒体发布漫画《唐妞系列防疫宣传图》,被媒体和网友转发上千万次,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利用微博发布消息及时、简短有力等特点,及时发布参观服务消息,引导观众文明有序参观;每天发布馆藏文物的文字、图片、视频,同时邀请知名学者等一起直播“云逛展”等内容,让观众感受到博物馆是有生机的、接地气的、形象是饱满的。积极参与微博旅游和微博文博的线上活动#云游博物馆#、#国潮东方美#等,打造博物馆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

博物馆作为公共社会机构,需要将观众变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参与者,而社交平台正是观众与博物馆之间联系的重要渠道之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这样的社交平台。侯馆长说,博物馆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普及性和便捷性,为社会、为观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服务。

用更多丰富的主题展览充实2021

在谈到2021的展览计划时,侯馆长说,2021年有几个重要节点: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二是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在陕西举办,三是陕历博建成开放30周年。因此,2021年的展览也将主要围绕这三个重要活动来规划。关于前两个主题,我们会按照中、省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做好相关工作。与此同时,也会规划自己的展览。比如,“百年强体 永恒记忆”展,一方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和全民健身事业的高度重视和领导,同时也反映中国娱乐、体育从古至今的传承和发展。另外,还会对“大唐遗宝——何家村出土文物展”进行改造提升,并结合陕历博建成开放30年纪念活动举办博物馆发展历程回顾展等。

展览交流方面,除了继续推进“兵马俑西班牙展”“意大利展”“韩国展”之外,还会联合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等组织举办以传承黄河文明、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和宣传活动。希望微博和《中国国家旅游》杂志以及其他媒体平台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陕历博的工作,当然,陕历博也会继续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把博物馆文化传播得更好,让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

陕西历史博物馆2021-1-22

 

 

学苑论衡:构建城市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文章下载

学苑论衡:构建城市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在城市史研究的话语体系中,欧洲模式、欧洲经验是城市历史叙事的中心,而关于中国城市的历史叙事往往被边缘化。其实,中国的城市发展无论从规模化、体系化上看,还是从持续性上看,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我们要努力构建城市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书写中国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

在城市史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习惯于以欧洲城市发展为“理想类型”去衡量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凡与欧洲城市发展模式相悖者皆为“反常”或“偏离”。这无论在认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不科学。人类文明史表明,城市的起源与发展因地而异、道路不一、形态多样。因此,仅仅依据欧洲城市的历史叙事来总结概括世界城市的历史全貌,进而形成城市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与话语体系,显然缺乏客观性与全面性。构建城市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应破除西方学者的学术成见,以更加宏大宽广的视野、客观科学的立场全面研究城市起源、发展、转型、变革的过程,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及其他东方城市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的历史角色,将中国城市发展置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作长时段的全面考察。

中国城市发展有几千年历史,中华大地是城市发展绵延时间最长、发展进程最为连贯完整的历史舞台。虽然在不同时期,城址的选定、城市的空间分布与职能结构时有变动,但整体上构成一个绵延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的连续性的城市发展谱系。在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盛大气象塑造出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这样规制宏大的帝都皇城、通都大邑;南北交融、东西互动所形成的覆盖九州、辐射四海的商业活动孕育出苏州、扬州、广州、泉州、汉口、佛山等为数众多的商业都会。它们的规模、功能、影响远超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城市。中国的城市发展历程为我们全面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一个完整样本,为我们深入揭示城市变迁的机理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历史素材。

如果说中国城市发展以其绵长、连贯、系统为城市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完整样本,那么,中国所拥有的极为丰富的关于城市的典籍文献则为我们书写中国城市史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历史资料。从《周礼·考工记》《史记·货殖列传》到《汉书·地理志》;从《洛阳伽蓝记》《三辅黄图》《雍录》到《唐两京城坊考》《宋东京考》;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到《历代宅京记》《汉口丛谈》,以“城邑”“市镇”为记述对象的典籍文献代有所出、系统连贯。唐宋以后,各朝《会要》均设“都邑”类目,大型史志类书《通志》设有“都邑”专题。极为丰富的城市史专题文献为我们重新书写中国城市史、构建城市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中华文明、植根中国历史,将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置于一个连续的历史时空,我们可以全面系统地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入考察社会变迁的大趋势与城市发展的内在关联,深入探讨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地理格局变迁、人文传统变革与城市发展的关联。这些基于中国历史本身的城市叙事将书写一部全新的中国城市发展史,构建起城市史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

人民网 2021-8-20

 

 

年内70余个新建、升级文博场馆具备开放条件 沈阳建百馆讲述城市故事 文章下载

年内70余个新建、升级文博场馆具备开放条件 沈阳建百馆讲述城市故事

沈阳市朝着博物馆“百馆之城”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市民、游客将有更多选择、更多角度去回顾、阅读这座城市。记者10月27日获悉,下月,新建的沈阳博物馆、北大营抗战遗址纪念馆将陆续开放;年底前,将有70余个新建、改扩建、升级的文博场馆具备开放条件。

沈阳市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博物馆“百馆之城”目标任务;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力争到2023年,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00家以上,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家文博场馆。围绕目标明确工作方案,沈阳重点实施“十大特色品牌博物馆建设提升工程”,推进全市国有博物馆建设,包括沈阳故宫博物馆扩建工程、新乐遗址博物馆扩建工程、沈阳工业博物馆建设工程、沈阳博物馆建设工程、沈阳非遗博物馆建设工程、“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改陈提升工程等;细化十大精品工程、县区综合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名人名居博物馆、六大片街区博物馆、红色资源博物馆等8类100余个项目。

沈阳市文旅广电局局长关蓉晖透露,目前,“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沈阳工业博物馆、沈阳年轮艺术博物馆已经完成提质升级、全新开放;新建的沈阳博物馆、北大营抗战遗址纪念馆即将于下月开放;沈阳市美术馆、新乐遗址公园、沈阳故宫博物馆分馆等项目的选址和规划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位于沈河区市府大路363号、具有“城市客厅”象征的沈阳博物馆建设工程尤为受到社会关注。此前,沈阳博物馆曾推出“百万收藏计划”,公开“发帖”向公众征集能展现沈阳人民生活、具有浓重沈阳文化印迹、体现沈阳城市发展建设历程的物证和书证藏品,以期与全市人民共同打造一座“人民的博物馆”,让它成为每一位沈阳人自己的编年史。

链接

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将得到这些扶持

沈阳打造博物馆“百馆之城”计划推出后,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非国有博物馆热情高涨。作为配套政策,《沈阳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已经出台。

相关扶持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对国家文物行政部门评估确定等级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奖励;新建非国有博物馆补助;展厅面积租赁补助;免费开放门票补助,对年度接待免费参观1万人次以上且全年免费开放天数不少于240天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免费开放门票补助。申请享受扶持资金补助的博物馆,必须完成民政部门登记并在省文物主管部门登记备案,正常运行1年以上,并通过市民政部门年检。

目前,沈阳市已有7家完成登记备案的非国有博物馆。通过明年一年的严格运行考核后,2023年初将可兑现第一批扶持补助资金。

辽宁日报2021-10-28

 

 

南宁火车站的变迁史,凝聚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文章下载

南宁火车站的变迁史,凝聚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宁先民就用自己制造石器从事原始农业和渔猎生产;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此为南宁建制之始。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南晋州更名为邕州,此为南宁简称“邕”之起源。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南宁由此得名。

在1900年,南宁开始有了图片、影像的记录,经过了一百多年岁月的洗礼,充满了历史性的建筑物有了怎样的变化,可以从这些老照片当中一探究竟。

20世纪五十年代的南宁火车站

铁路新秀初长成

开站初期,南宁站的总体建筑面积4512平方米,仅有5个股道,1台旧铲车。站房面积275平方米,仓库3座,货场面积4500平方米。每日开行货车2对、客货混合列车1对。

1955年8月1日,中越两国正式办理铁路客货南宁站为国际联运业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特别是援越抗美年代,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南宁站发往越南各地。

20世纪60年代的南宁火车站

大庆之年换新貌

1978年,为庆祝自治区成立20周年,能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南宁火车站进行第一次改造——旧站房被全部推倒重建,新建起来的站房框架沿用至今。

“1978年2月16日南宁站站房扩建、新建工程开工。增建了贵宾室、售票厅、行包房、办公楼、站台、雨棚、天桥以及广场等设施,施工9个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站长的刘循阎说到,“当年11月20日完工,一共完成新站房面积12065平方米。其中候车室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开始兴建时的18倍。12月1日恢复办理客运业务。”

从1978年扩建后的照片中可以看出,重新装修后的南宁火车站跟现在的南宁火车站大致相似。新站房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设计布局合理,雄伟壮观,朴实大方,颇具民族特色。

20世纪70年代的南宁火车站

千禧纪元展新颜

时光悠悠,南宁火车站经过60多年的发展,依然屹立于南宁市中心,她为南宁的交通运输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于时代的发展,南宁火车站也不断进行扩建改造装修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2000年10月20日,车站的主体站房又历经了一次旧貌换新颜的变迁。装修后的主体站房宽敞明亮,与软席候车室、售票大厅融为一体,成为首府南宁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与时俱进,永不落伍是南宁站发展的主旋律。

据南宁站宣传助理孙西林介绍,2003年,南宁站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站旗、站歌、站徽,火车站精神、管理、安全、服务理念等一应俱全。2004年,为迎接南博会的召开,车站再次进行装修,主要包括两个候车室的改造,对售票大厅、天桥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和整个站区环境的美化和相应的配套系统建设。此次装修进一步优化了服务设施,提高了服务档次,使南宁站得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前来赴会的四海宾朋。

2014年12月26日南宁东站正式投入运营,新建成的南宁东站位于凤岭北路北侧,距离南宁站约为10.4公里,总建筑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耗资约为60亿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重要的铁路客运枢纽和规模最大的客运铁路站,与已有的南宁站互补,共同推进广西铁路运输的发展。

腾讯网2021-1-13

 

 

旧城复兴:如何突破城市的发展瓶颈? 文章下载

旧城复兴:如何突破城市的发展瓶颈?

城市更新又称 旧城复兴,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城市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征,也暴露出不同的问题。城市化的常态形式就是人口集中和经济活动集聚,当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产生“城市病”,经济学解释为过度集聚导致集聚不经济。

这个时候会出现郊区城市化,即人口、要素向城市郊区扩散,城市功能向偏离城市中心区转移,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即城市蔓延,在我国表现为“摊大饼”现象,甚至出现城市郊区化,城市功能向中心城市的外围疏散,这一过程会伴随不同程度的中心城区空心化,即老城区功能老化。 中心城区历史积淀的文化因素、业已存在的金融活动,以及城市原住民的居住改善需求,驱使城市政府重视老城区的振兴,即旧城复兴。

在演变机制上,经济集聚和城市病、郊区城市化和城市蔓延、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空心化等现象是城市化社会自组织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的结果,更多的是自生自发过程,而旧城的衰落和复兴需要政府介入和政策引导。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开展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比如,浙江的“三改一拆”、广州的“三旧改造”,其他中小城市也都面临城市更新的任务,在实践中也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难点及对策如下:

资金筹措。旧城更新是一项民生工程,既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也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和私益性,直接受益的是局部区域的群体,因此,财政资金不宜大包大揽,但是居民自发筹资也无法形成集体行动,而且仅靠居民出资也难以完成较大项目的建设。主要问题表现为两点:一是如何通过财政资金杠杆来撬动市场力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融资机制和方式;二是建筑物、公共设施后续运营维护的资金如何维持。

解决的思路是,一要通过前瞻性规划设计,根据项目的商业化和公益性程度,确定是政府主导、市场主导,还是双向并重;根据功能定位、建设体量和改造方式,结合空间形态、设施属性,分阶段、分区块制定融资方案;二要充分挖掘旧城资源的商业价值,保证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其实老城区富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具体项目上结合空间结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创意设计,可以通过引入时尚元素、数字化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唤醒沉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激活低效资源。

规划统筹。大规模的旧城更新涉及区域功能的重新定位,用地性质调整面临商业化和公益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融资难问题,需要一定的商业化,甚至需要必要的房地产开发;旧城更新目的是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重新焕发城市功能,并注入城市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元素。如果不能统筹协调好两者关系,很容易沦为变相的房地产开发,有悖于旧改的初衷。

针对这一矛盾,首先要坚持民生优先,突出公益性;其次,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以微更新为主,小区块改造、用地小块出让;再者,广泛听取周边居民意见,反映真实诉求,修建能够反映最大民意的公共设施。在改造后的用地上规划建设大型设施时,在程序上遵循信息公开、市民参与原则,引入社会运营许可理念,推行合作治理,探索合作共赢的可持续运营模式。

开发保护。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城市的根和魂主要存在于老城区。城市更新遭遇的最大难题是就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和灭失。旧城保护性开发远比建造新城难得多,其难在于三点:其一,文化资源保护的专业性;其二,城市文脉表达的特色性;其三,城市文化保护的人文性。如果没有专业性的文化文物管理、城市记忆碎片的粘合、城市人文情怀的坚守,城市更新都会在强大的市场化力量下被碾压得支离破碎,甚至荡然无存。建议在城市更新决策层建立专家委员会,吸收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专家参加;发挥民间力量,在项目启动之前做好各种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民间传唱等历史记忆印记的收集归档工作,建立城市的历史“基因库”;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建立历史与现实对话、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文化连接,把文脉资源演绎成为时代新风尚、文明主旋律。

利益协调。主要表现在微更新、微改造方面。“老破小”环境提升、设施更新、功能修补,涉及居民切身利益,比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修建养老设施、健身设施、垃圾收集装置、贯通小区的游步道等,有的直接受益、有的间接受益、有的会受到影响,难以取得一致意见。

化解这些利益纠葛,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建立社区、业委会协同治理机制;发挥社区大党委统筹协调作用,通过民主协商、反复沟通逐渐形成共识;还需要做好利益受损者的经济补偿。可以借鉴国外社区利益协议模式,分析利益相关者诉求,寻找利益连接点,最大限度获得居民的认同和支持。另外,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上,建议引进能够既帮助街道社区分忧,又能提供成本适当、后续服务有保障的企业,而不是仅仅考虑最低价格或者纯粹的市场行为。

社会科学报2021-2-28

 

 

唤醒城市记忆 挖掘沪上记忆宝藏 文章下载

唤醒城市记忆 挖掘沪上记忆宝藏

提起上海,哪些是刻在你脑海中的城市记忆?是矗立在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是陆家嘴拔地而起的“天际线”,是门庭若市的南京路步行街,还是世博园?提到有关上海的记忆和想象,脑海中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定格在建筑、街道和公园里,这些独特的物质文化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精神,使上海的城市轮廓更加清晰鲜明。

如今的上海,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可漫步的,公园是可休憩的,城市是有温度的。在这里,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有街边巷尾的烟火气,又有摩登都市的高级感,城市文脉通过各种形式得以延续,城市记忆在各种载体中传承和发展。

换种形式游上海

申城故事多,“建筑可阅读”。

说到“建筑可阅读”,沪上百姓再熟悉不过。这项在上海已经持续了3年的文旅项目,持续推进了上海著名历史建筑对外开放,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技术让建筑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可见、可读、可听、可游。如今,“建筑可阅读”已经成为体验城市历史、触摸城市记忆的重要通道。

最近,“建筑可阅读”又增添新花样,一辆通体蓝色涂装的“建筑可阅读”专线巴士将五卅运动纪念碑、外白渡桥、金陵东路码头、豫园城隍庙以及东方明珠等上海经典地标建筑的游玩线路串联了起来,以“观光车+微旅游”的全新体验方式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上海的人文历史。

登上专线巴士,一踏入车厢,耳边的语音播报便开始介绍停靠站点等信息。入座后,每个座位的正前方贴有一张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巴士沿线所有的建筑名单,点击建筑便能看到文字以及语音导览信息。与一般观光车不同,这趟专线巴士在每个站点都设有导游,她们将带领乘客深入“阅读”这些经典建筑。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但你们知道吗,造型独特的东方明珠设计方案当年却差点被否决。当时,有关部门认为斜撑结构施工难度大,在国内几乎没有先例,而且球体外观不利于工艺设备布置,更倾向于传统的结构造型。”在东方明珠站,导游王燕华带领乘客走上明珠环岛的过街天桥,为大家讲述东方明珠的故事。“最终,在设计方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努力下,东方明珠方案得以通过。上海就有敢想敢做的劲头,要建一座超常规的、100年后都不会后悔的塔……”讲到这,不少游客都为这段历史拍案叫绝。从广东来沪的一对夫妻说:“城市巴士搭配导游讲解,这种形式让我们很容易就记住了东方明珠的前世今生,了解到那个年代的历史,生动有趣有新意。”

“其实,阅读建筑就是阅读上海的城市变迁,就是体验上海的城市文化,就是感受上海的城市生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表示,“建筑可阅读”就是要从上海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切入,锻造上海文旅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市民游客透过一幢幢优秀建筑、一片片历史街区,以近距离、慢生活、微旅行的方式,去发现“里弄小巷”的别样景致,去体验“梧桐深处”的美好生活。

换个高度看上海

J酒店上海中心位于世界第二、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顶部,这家酒店的最高楼层位于上海中心大厦120层,高度超过556米,自今年6月对外营业开始,便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高度关注。虽说“空中酒店”“上海之巅”的标签让J酒店上海中心具备天然的吸引力,但作为酒店运营方的锦江集团仍然将打造中国自主高端民族品牌酒店、创新传递上海文化和城市特色作为管理追求。

成立艺术服务部,是上海锦江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力最近一直思考的事情。如今,以J酒店上海中心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不仅在硬件上达到世界级标准,更通过高标准的管理服务和独特设计充分展现了本土文化。正因如此,规划中的艺术服务部将成为J酒店上海中心未来统筹管理和宣传酒店所蕴含的上海乃至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虽然新部门还在酝酿,但酒店内相关的城市文化类资源已经初具规模,许多设计细节都在通过酒店视角和设计语言诉说着一个崭新的上海故事。

“J酒店的品牌名称和标识蕴藏了深刻的本土文化含义。”夏力说,J品牌有3层含义:首先,J酒店标识的形状与上海市花白玉兰绽放时的花瓣造型相似,象征着上海勇为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其次,J字母是锦江集团的汉语拼音首字母,代表了酒店运营方;最后,J字母也代表着中文“杰出”的“杰”,既展示了上海的文化内涵,又融合了国际风格,体现了海纳百川的理念。

走进J酒店上海中心,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更为明显。上海锦江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公关总监何红说:“J酒店上海中心的一系列艺术设计和陈列,比如101层金属丝编织的罗马式穹顶、103层琉璃雕铸的中国水墨意境的祥龙、120层长达30米体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意大利马赛克壁画等,使酒店呈现出熔铸中西、优雅灵动的艺术馆氛围。”

在酒店一层的迎宾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高约8米、宽5米、重达15吨的红色水晶石库门。石库门代表了上海传统建筑文化,红色的雕刻门头则在光线变换中璀璨壮观。不得不赞叹,传统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赋予了海派石库门文化新的表达形式。

乘坐高速电梯直达101层J酒店上海中心大堂,在大堂西侧的双层玻璃幕墙上,张贴着一张特别的贴画,这幅贴画正对着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并做成了建筑群的镂空外形,辅以文字释义,透过这幅贴画便可以一一对应俯瞰外滩上的历史建筑。

“通过这幅贴画,我们会为客人讲述外滩故事。上海和平饭店藏着什么故事、海关大楼的钟声背后有何意义、上海人的外白渡桥情节……让客人通过酒店独一无二的视角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J酒店上海中心私人管家经理瓮佳函说,他们正借助酒店的视野资源让客人“换个高度看上海”。

换个空间逛上海

老机场摇身一变,成了跑道公园;曾经的中国民航发源地,如今成了百姓休闲娱乐的开放空间。这座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徐汇滨江地区的龙华机场,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大型机场,建国后一度成为新中国的航空门户。龙华机场长约1830米的混凝土跑道修建于1948年,直至2011年机场关闭,其承载飞机起降的使命才正式宣告结束。

跑道,也赋予改造项目承建方西岸集团与设计单位sasaki事务所灵感,其在改造中为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设计

出多样化线性空间,将街道和公园组织成为统一的跑道系统,通过应用不同的材料、比例、地形及其活动项目,

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

漫步在这座开放式的跑道公园,记者发现园内道路采用了上升、下降及俯视地面的体验设计,让置身于公园的人想起乘坐飞机的感受。机翼形状的灯杆设计,呼应了这里的航空工业史。

“尊重城市发展历史,并且将历史与开发建设相结合并非易事。”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可央说,尊重城市历史并不是一味地保留,改造项目也不是非要做出瞻仰性、纪念性功能才叫传承,把日常使用场景与地区文化历史相结合,更能塑造出既满足百姓使用需求,又能唤醒城市记忆的空间。

“我们委托同济大学对整个地区的历史遗存进行全面梳理,形成留改拆分类方案。最终决定把原来的机场跑道全部保留作为公园主通道,局部破损跑道进行了原样修整,最终机场跑道换了一种方式延续了‘生命’。”叶可央说。事实上,徐汇滨江地区除了龙华机场以外,还有煤矿堆场、水泥厂、粮仓等工业遗迹,通过城市更新、产业升级、品牌打造,市民群众加深了对区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西岸集团整体负责徐汇滨江地区的改造开发,不单单是跑道公园反映了城市发展,整个徐汇滨江地区有着诸多历史的遗存都在讲述这里的变迁。”叶可央认为,“活化”历史遗存并不一定要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才行,而是要根据实际需求让历史融入现代生活,让其能够穿越时空为现代人所用,在实际场景中活生生地用起来,从而起到了传承和激发整个地区活力的作用。

经济日报2021-11-28

 

 

涵养城市文明 瓯海民办博物馆群串联成线 文章下载

涵养城市文明 瓯海民办博物馆群串联成线

在温瑞塘河南白象段,静静伫立着石刻博物馆、珐琅彩博物馆,记录着这座城市前世今生;在一梁一柱、一石一瓦间定格城市文化基因,引领人民追寻温州城的记忆和温度。

近年来,瓯海区委区政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以文为魂、以商为基、以游为业,通过“民办政补、民藏政扶”的办馆模式,沿着温瑞塘河一带总共布局了7个各具特色的博物馆,1号石刻博物馆、2号珐琅彩博物馆分别于2019年、2020年国庆前开馆。这些文化多元、风格迥异的非国有专题博物馆,构建生态怡然、文化璀璨、商贸繁盛、交通便捷的塘河(南白象段)滨水区,如同一座城市的“月光宝盒”,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乡愁,也成为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闪亮名片。

雕琢城市记忆“招馆令”走出新路子

瓯海区率全市之先开启了民办博物馆建设新模式,走出“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新路子。为择优建设博物馆,瓯海区分批向社会发出“招馆令”、在民间遴选办馆方。

如诗如画的塘河风景与历史印迹的博物馆群相映生辉,为魅力塘河烙上厚重的文化底色,抒写温州精神赓续、文脉流转。石刻博物馆在保存、展示温州石雕石刻艺术中,用一梁一柱、一石一瓦定格旧时光;法琅彩艺术馆以法琅彩文化为载体,博览奇珍,追溯历史,领略风情,让公众充分领悟珐琅彩文化的内涵;“园”艺术馆通过定期规划展览及文献介绍当代艺术品,进一步推动本土艺术发展与研究;博山美术馆依托名家名师书法及艺术作品的展览活动,向大众传播高雅艺术文化;东经包装艺术馆主要展示传统古法造纸及现代纸制艺术品,诠释千年纸文化的历史变迁。

今年9月份,温州珐琅彩艺术博物馆开馆,它是一家集珐琅彩研究、工艺品收藏和交流传播为一体的非国有专题博物馆,馆内展示了珐琅工艺在瓶、碗、盘、碟等不同瓷器上的精美创作。走进博物馆,只见一件一件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的展品静静地陈列在橱窗里,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市民吴翔鸥告诉记者,这个博物馆开放时间很好,今年因为疫情不好带孩子出去旅游,这种家门口的博物馆就很适合孩子参观、学习。

探索“博物馆+”新路径让“高冷”变“亲民”

为促使博物馆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瓯海区“输血”“造血”双管齐下,结合沿河景观工程公园配套设施用房规划,为民办博物馆提供建馆用地及明确其30年使用年限,并在配套建设、审批、资金、税收、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政策扶持;预留一定的自营面积,允许馆主从事与博物馆(艺术馆)开放活动相关的餐饮、茶吧等配套服务。

塘河博物馆群位于南白象核心区块,周围有万象城综合体、万丽酒店等现代商业区,商贸业发达,交通便捷。坚持“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的原则,10月29日,青灯市集开幕,“霸屏”朋友圈,成为网红打卡点,文旅业界交流会、手艺人夜话系列专场、“塘河人家”原创城市民谣音乐专场、精品研学等20多场主题活动轮番上演。本次青灯市集是瓯海区创建首批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和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的一次重要活动,也为激活温州市夜间经济提供了创意,积累了经验。

破茧成蝶,未来可期。一个有味道、用特色、有记忆的塘河博物馆群的建成,随同梧田老街等多元支点,共同带动千载塘河的嬗变,撬动南湖新区的发展,打造瓯海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腾讯网 2021-8-21

 

 

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 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 文章下载

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 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

“市十二次党代会为未来郑州发展描绘了蓝图,为今后加快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和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任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局将贯彻落实好此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郑州市实现“两化五强”和打造“四个高地”的远景目标,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郑报全媒体记者 成燕

聚焦国家和省市战略实施,统筹勾画文化遗产保护蓝图。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市委市政府“文化强市”战略部署,全市文物系统将重点依托郑州山川地理中心区位和“早期中国”的文化优势,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构建世界大河流域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在国家战略层面,联动黄河战略相关城市共同唱好“黄河大合唱”;在省内联动郑汴洛,共同讲好“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文化发展故事;在郑州层面,立足发挥“山、河、祖、国,早期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积极构建以文物保护利用为引领的沿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和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总体格局,实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同时加大宋陵数字化保护利用力度;依托“考古中国”“考古中原”重大工程,夯实夏文化保护利用。

不断加大遗址保护活化利用,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以“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西山遗址、青台遗址、汉霸二王城、荥阳故城、大运河郑州段等考古研究及保护展示为依托,我市将建设沿黄文化遗产廊道,着力支撑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配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将打造黄河沿线集中展示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主线的黄河生态文化带,加快推进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商代王城遗址保护、双槐树“河洛古国”等重大遗址项目建设,持续推动“生态保遗”新模式,建设100家以上各级各类博物馆,增强郑州黄河历史文化的辐射力。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全面提升郑州文化遗产影响力。该局将深化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加强与埃及卡尔纳克北部孟图神庙、罗马尼亚多布若瓦茨的考古发掘研究及学术交流,以世界大河流域诞生的文明古国为展览主题推出《大河文明展》精品展览。同时探索文化文物资源与文创开发应用的跨界融合发展新路子,借鉴汲取“唐宫夜宴”“天工开物”“龙门金刚”等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实践和文创经验,持续加大文化遗产文创开发和活化利用。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利用裴李岗遗址发现的8000多年前旱作农业、稻作农业农作物种子,开展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等创新利用实践;结合研学游教育实践,利用河洛古国、大河村、西山古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重要文化遗产,开展“早期中国”“华夏精神之旅”“古城、古都、古国”等考古专题研学旅行,展示中华文明风采。

郑州晚报2021-10-22

 

 

建设“博物馆群落”,丰富城市文化滋养 文章下载

建设“博物馆群落”,丰富城市文化滋养

博物馆建设

近年来,曲江新区积极探索“文化立区、产业强区”发展之路,先后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传统产业规模,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特色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努力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奋进曲江,产业领航”系列宣传,将聚焦曲江文化产业发展的奋进之路,呈现各领域改革创新的积极作为,推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好的经验与做法,为迈向更高质量发展蓄积力量。

第八篇我们将走进曲江的博物馆群落,感受背后的人文气息与精神滋养。

01

丰富市民生活

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人们的精神图腾。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在助推博物馆建设的路上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目前,曲江“博物馆群落”已形成强大的聚集效应,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博物馆达24座(民办14座,行业10座)。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1座(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三级博物馆1座(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

区内博物馆展厅总面积超过5.2万平米,展品数量3.5万余件,免费开放率达83%,开发和引进各类文创产品近600种。每年举办各类展览、活动百余场次,接待市民游客约300余万人次,一座座博物馆丰盈着市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小小博物家”系列活动,自2012年5月18日启动至今,累计策划组织各类公益性活动300余场,直接带动30多万人次走进博物馆。给予人们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多次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栏目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曲江新区紧抓时代机遇,鼓励支持博物馆不断创新,进行数字化转型,在此条件下,众多博物馆借助AR、VR、云服务和5G技术,在各个维度不断创新,以科技赋能加深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深层互动,丰富观众视听体验的同时,加快文化知识的传播速度及广度,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走近文博、亲近文博。

02

紧抓时代机遇

擘画博物馆建设新蓝图

作为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新区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以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和城市品质升级为己任,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为公众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种的可能。

一体化建设:跟着文保项目建设走,搭建曲江“博物馆群落”空间构架。

以文保项目为依托,规划建设博物馆。以保护文化遗产、共享文化资源为核心,在大明宫、城墙、秦二世陵、杜陵、大华纱厂等文保项目规划建设中,提前布局、精心策划,通过实施文化遗产资源博物馆形态化展示,搭建曲江“博物馆群落”空间构架,丰富展示内容,完善传播体系。

精细化管理:建立“一馆一档”管理体系,促进博物馆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制定出台《西安曲江新区公共文化场馆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博物馆的信息备案、日常监管、年度考核等工作程序,建立起“一馆一档”的博物馆标准化管理体系,打造各具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促进曲江新区博物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全面化扶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资本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

制定出台《西安曲江新区关于支持公共文化场馆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西安曲江新区关于支持公共文化场馆发展的实施细则(试行)》,在场馆建设、提升改造、日常运营、临时展览、公益活动等方面给予资金补贴和奖励,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来曲江新区建设博物馆,形成各种力量、各种资本投入建设博物馆的繁荣局面。

长效化合作:推进馆校馆企合作,提升民办博物馆造血功能。

通过策划实施“小小博物家”系列活动和组织博物馆与旅行社开展研学合作,推进文教结合,使有条件的博物馆与适合学校、旅行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有计划的把博物馆艺术欣赏、教学实践、志愿者活动引入社会公教体系,服务中小学生“第二课堂”,实现博物馆自我造血、文化传承功能叠加。

产业化发展:发展文博文创产业,形成曲江“博物馆群落”系列IP。

通过策划实施“传统的未来——文融乃博·品创至新”主题活动,鼓励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IP资源,与国内优秀文创企业、高等院校等在创意设计、产品研发、人才培育、技术支持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利用来自社会的多方优秀资源,推动博物馆建立公开透明高效的文创开发机制,一批带有曲江“博物馆群落”鲜明印记的文创新IP横空出世。

未来,曲江新区将继续通过政策引领,持续推进建博物馆建设,鼓励博物馆跨界探索,依托新兴技术手段丰富博物馆展出形式,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滋养释放更多可能。力争打造出国内一流的博物馆群落,以提升整个曲江新区乃至西安市陕西省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曲江官方2021-2-21

 

 

赋能商业综合体与艺术村落 看民营艺术空间构建城市文化生态 文章下载

赋能商业综合体与艺术村落 看民营艺术空间构建城市文化生态

一个城市艺术空间生态的丰富是城市文化多元化的重要表征,这期我们介绍的十家民营艺术空间、美术馆与博物馆,精彩各异。有在今年6月刚刚成立的【下上】艺术空间,也有成立了15年之久的太阳山艺术中心;从空间所处的环境看,有多家是在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内的,如无际空间、海涵艺术空间、华润大厦艺术中心,也有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与艺术村落,展现其独特生命力与生长形态的,如吉可立STORE;还有就是带有创办者特色,展现出创办者艺术与文化情怀的,如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深圳市和畅园博物馆、深圳东方美术馆等。这些空间,以其所带来的艺术内容,以及与城市生活的融合,呈现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无际空间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华三路(近地铁购物公园站E口)

开放时间:周日—周四 10:00—22:00;

周五 /周六 10:00—22:30

LANIAKEA,在夏威夷语中意味着“无法丈量的天堂”。无际空间,取义于LANIAKEA,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利用不同的艺术体验形式,以淡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空间创立于2020年5月,位于COCO Park商业综合体内,采用开放式的艺术空间,融合极简的美学风格,根据不同的展览主题对空间进行再设计,在固定的空间内完成多样的呈现。

该空间重点关注当代艺术领域,致力于发掘当下极具潜力的新兴艺术家,并通过独立展览记录其成长轨迹。意在打破公众对于“艺术门槛”的刻板印象,创造一个超越感官的世界,拉近公众与艺术的距离。空间设有展览区、阅读区、休息区、文创区。不定期举办小型演出、艺术活动、沙龙讲座、手作体验、电影放映分享等,让静态展览与动态形式相互结合,希望观众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格调,尝试发掘那些被忽略的感知。曾举办“探寻本真”沈周来个人展览、“浮遊”邓瑜个人展览、李枪艺术装置作品展、侯晓晖艺术展等众多展览。

吉可立STORE

地址:深圳观澜鳌湖艺术村启明街94号

开放时间:预约看展(电话:13798378163)

吉可立STORE成立于2018年世界杯期间,位于深圳鳌湖艺术村。最初为球迷聚会之场所,后来逐渐成为“精酿啤酒种类最多的咖啡馆”,2019年7月调整为展览空间。

刚刚结束的展览是“隔路闻香——张进水墨作品展”。正在展出“伐木累——西早工坊木作展”(7月18日至8月18日),下半年准备在深圳宝安做一个新的空间。

吉可立STORE的空间很小,因此展览主要是以架上绘画为主,目前已经做了17个展览,都是艺术家的个展项目。没有明确的学术方向,初心就是希望能够为艺术家们提供多一个展示的空间和宣传通道,搭建一个艺术家与观众和收藏家沟通的平台。

海涵艺术空间

地址:福田区深业上城LOFT小镇C区LC526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10:00-下午06:00,周一闭馆

海涵艺术空间2017年成立于深圳,空间面积约280平方米,是一间集中国当代艺术推广、交流、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体空间。该空间专注于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者之一,致力于整合当前先进、前卫的艺术展览运作体系,以艺术家个展、群展以及综合展览等方式,展示国内当代艺术生态。该空间自开业以来推出了《观今》开幕展览(2020年),《最好的时代》(2020年),《物象的提喻》(2020年),《夜行之诗》(2021年),目前在展《洛德世界:起航》,由艺术家劳家辉策展,后续会推出三个群展并参加2021艺术深圳展。

【下上】艺术空间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侨香路中航沙河工业区1栋西北角

开放时间:需预约观展(预约电话:13714999715王先生)

【下上】艺术空间是今年6月刚开业的一个新空间。空间首展“非长”于6月中旬开展,呈现一次“非长”态的艺术展,展出了王川、老赫、卢巍、吴国全、远宏、肖飞、王亚韶、姚智、段玉洁、唐明伟、钟天悦等艺术家的作品,展期至7月30日。

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布龙路18号赛格ECO中心五栋12楼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7:00,16:3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2019年5月开馆,是一家以个人收藏为主体,并针对收藏的专项藏品所设计建造而成的专题性博物馆。该馆现有馆藏文物1000余件(套),均是来自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柬埔寨、伊朗、叙利亚等国的古代雕刻艺术精品。目前常设展览主题为:《佛像渊源·缘路 亚洲佛教艺术造像展》,展览分为贵霜时期艺术、帕拉时期艺术、吴哥时期艺术三个展厅。其中,贵霜时期艺术与帕拉时期艺术展厅给世人留下佛教造像艺术的起源以及延续1000多年的起伏、发展踪迹,对中国佛教艺术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吴哥时期艺术展厅则是古代东南亚艺术的宝库,这些艺术珍品展现了丰富的佛教内涵以及精湛的雕刻艺术。

深圳市梵亚艺术博物馆填补了我国域外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的一项空白,并且所收藏的藏品都是来源于我国推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为推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华润大厦艺术中心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科苑南路2666号中国华润大厦B1层美术馆

开放时间:9:30—21:30

华润大厦艺术中心位于春笋B1层,集合了一间美术馆与一个开放式发布厅。2018年底正式启幕。在艺术中心打造之初,设计师姚仁喜先生就希望在公共空间中强调“人的活动”。而约3000㎡的美术馆作为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多元业态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无限可能的交际空间,为艺术展览、企业、品牌文化展览等内容落定创造了可能。该艺术中心曾举办“追光者-天才梵高筑梦大展”、“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真迹沉浸特展”。目前正在进行的展览是“中国航天文创CASCI《漫无边界》官方航天艺术展”(7月15日至10月10日)。

太阳山艺术中心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布吉大芬油画村老围47号

开放时间:每日10:00-18:30

太阳山艺术中心坐落于大芬村深处,2006年,创始人陈求之先生为保护原址中近乎荒废的、超100年历史的客家民居而建造的艺术空间,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陈求之别具匠心地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融合在其空间艺术创作之中,使得艺术中心糅合了徽派、客家、京派、苏州园林及现代设计等诸多元素。是集展览展厅、剧场、咖啡茶室、文创商店、美术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空间。其环境优雅,风格传统却不失现代时尚:古典的中式建筑,带访客聆听岁月的回响;现代化功能性的空间,为艺术家、学者们提供作品展示、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场所。太阳山艺术中心独有的古朴氛围让人仿若置身于一个穿越时空的古宅,庭院清幽,唯美雅致,青砖黛瓦,古色生香,游鱼流水、花草树木点缀其间。

太阳山艺术中心自创立以来共计举办展览50场、艺术活动30场,如”价值的链接——穗汉名家展”、“圣彼得堡的骄阳——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精品展”、“‘关注本土’深圳中青年油画邀请展”、“灵韵·笔墨——深圳三老(鲁慕迅/祝焘/齐辛民)书画精品联展”、“中韩艺术交流展”、“‘无题-无式-无限’当代水墨艺术大展”等。

深圳市旭生美术馆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大道4004号旭生大厦

开放时间:9:00-17:30(每周一闭馆)

深圳市旭生美术馆成立于2013年5月11日,该馆定位为重点为打造具有中国风格,能够传之久远的艺术精品,传承发展中华艺术文化。开馆以来,该馆举办近100次展览,其中国际当代陶艺优秀作品展、刘文西中国画作品展、首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展、画说深圳——美术长卷展、艺联双宝书画结缘——陕西宝鸡与深圳宝安书画交流展、“一带一路”少儿美术教育作品展、“周铁宁大景写意花鸟画画展”、深圳市中国画学会年度展、廿四品·2016广东省中国画学会花鸟画年度学术展、宝安区书法·美术·摄影艺术联展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书画展览。目前该馆正在展出“‘党在我心中’宝安书法作品专题展”(7月7日至31日)。

深圳东方美术馆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竹子林深圳东方银座美爵酒店7楼(地铁1号线竹子林站B2出口)

开放时间:9:30-20:00 星期一~星期六

深圳东方美术馆成立于2015年,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设有主展厅、影像厅、特展厅、学术交流厅、四间艺术家工作室。该馆开馆至今,已举办了一系列北京、深圳、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地区知名艺术家的画展、艺术讲座和官方纪录片首映以及“东方杯”外国人汉字书法大赛等活动。目前该馆正在展出“圆梦东方”——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书法展(6月27日至7月27日)。

南都报2021-7-25

 

 

广州博物馆:与城市史结合讲述百年党史,水陆空联动打造红色学堂 文章下载

广州博物馆:与城市史结合讲述百年党史,水陆空联动打造红色学堂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博物馆策划承办的“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于4月28日上午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隆重开幕。该展览是广州市首个全景式、完整、直接反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主题展览。开幕仪式上,广州博物馆联合广州公交集团客轮公司、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推出的“红动羊城”党史文化水陆研学行同期举行首发仪式。

8馆、100件藏品、近200幅图片

讲述百年党史

“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集合了广州、上海、北京三地,8家博物馆,100件文物,近200幅图片,以上海和广州两座城市发展为视角,以城市史与党史相结合的策展方式,通过对三次浪潮的展示,全景式完整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既有筚路蓝缕的艰辛,又有创造辉煌的成就。展览分“开天辟地——黄浦潮”、“轰轰烈烈——大革命浪潮”、“翻天覆地——珠江潮”三大部分,完整呈现建党百年的历史和广州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在广州博物馆隆重开幕

展览运用史料、文物及造景等,概括、精要地展示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四个重要节点:1921年,奔涌不息的黄浦浪潮席卷全国,成为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1924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潮起珠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78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又在珠江之畔拉开序幕;2012年,走进新时代,广州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逐潮而上,出新出彩。本次展览是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广州博物馆特别打造的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部生动教材。

高级别藏品汇聚

多件文物难得一见

展览展出国家一至三级文物,即上级别文物共计37件(套),占比超过1/3。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18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展出广州博物馆藏一级文物《雍宫式范》卷轴,即道光皇帝与其6位后宫佳丽的“合影”。选用此件文物是因为这是一件珍贵且少有展出的与道光皇帝直接相关的文物。

《雍宫式范》 一级文物 广州博物馆藏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皇帝。他出生于1782年9月的一个清晨,降生之时,他的父亲嘉庆皇帝和爷爷乾隆皇帝谁都没有意识到这位皇子在未来将要承担的责任与危难。1820年,旻宁登基,他是清朝第八位、清军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1840年,英吉利的坚船利炮叩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为终结。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身不由己地被拖入了世界的洪流,从而拉开了中国近代大变革的序幕。此后的8年,道光皇帝苟安姑息、拒绝变革,使中国内忧外患的局面日益严重。

《雍宫式范》为宫廷画师为道光皇帝与其后妃所作的肖像卷轴,纸本、绢本设色,上绘7位人物,分别为道光皇帝、孝慎成皇后、全贵妃、和妃、静妃、彤妃及某妃(未标注)。汉代时,辟雍、明堂、灵台三者合称为“三雍宫”,其中,辟雍,亦作“璧雍”等。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今北京国子监内辟雍于清乾隆年间建造,为皇帝讲学之所。明堂为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典礼之地;灵台为观测天象,预测福祸之地。可见,“雍宫”即指天子从事讲学、朝觐、祭祀等活动的庄严之地,而“式范”则有楷模、垂范之意。卷轴中的道光帝与后妃们均穿朝服,是希望以其在上述庄重场合的仪表垂范后世、威仪天下。

农民是国民革命的最有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十分重视农民运动,而广东又是全国农运的先行区。广东走出了“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农运领袖阮啸仙等农运干部。这次展览就首次展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审计长”的阮啸仙烈士使用过的布“绶带”。从1923年至1926年,阮啸仙主要从事农民运动,他的足迹遍及岭南岭北的广大农村。在广州创立的农民运动讲习所,阮啸仙担任了一至六届教员及第三届的农讲所主任,为中国农运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

展览还展出广州博物馆藏的另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广州解放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广州解放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一级文物 广州博物馆藏

这面现在看来已经微微泛黄的红旗,见证了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市民迎接解放军进城的重要历史时刻。制作红旗的想法来自于当时广州东亚酒店的进步组织“职工同乐会”,凭借着东拼西凑得来的物料、收音机中听来的信息及报纸上的国旗图样,进步工人马明秘密缝制完成了这面珍贵的五星红旗,让它成为了广州历史上永远值得记忆的一抹红色。

水、陆、空联动

打造全方位“红色学堂”

市民除了在广州博物馆观看展览,活动还联合了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和公交集团客轮公司和新白云国际机场策划陆、水、空三方联动的展陈宣传,实现全方位的党史学习教育。

作为广州市“家门口的红色学堂”,一汽巴士“红色公交”自2020年7月份发车以来,通过“党建+公交+文化+旅游”的模式,依托公交车在城市穿梭流动的优势,与广州农讲所纪念馆等红色单位共同开展红色文化讲堂、党史移动宣讲等主题宣传活动,是沿线红色文化资源共享的平台和载体,也为市民、游客探寻广州红色文化印记提供了便利,成为了羊城移动的“红色学堂”。

结合本次特展,广州博物馆与一汽巴士公司联手在公交10路线、B1路线上打造“红色公交·一车一党史”主题车厢,让市民群众更通过公交这一流动的窗口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广州发展变化。其中在途径广州解放纪念像、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等多个红色文化遗址10路线上,以“循红色足迹,看英雄广州”为主题,通过别具一格的车身设计、车厢装饰,以视频、图文等形式向乘客展示多个英雄广州红色故事,带领市民一同学习党史、重温革命事迹,领略英雄风采。在展现改革开放新形象城区的B1路线上则选用陆上公交“巨无霸”18米公交车为载体,以“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作为主题,利用更宽敞的空间向市民展示广州“出新出彩”城市新面貌。届时,主题公交还配有志愿服务讲解团,定期开展沿途介绍红色经典、讲述红色故事,以为市民提供移动讲堂服务。

“循红色足迹,看英雄广州”主题车-10路公交车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主题车-B1公交车

除了地上跑的“巴士”,还有水中游的“客轮”。结合展览主题,广州公交集团客轮公司以“听见花开”、“花城看花”两艘主题船为载体,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船身内饰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图文设计,并辅以多媒体互动的方式,船舱顶层更是贴心地设置了留影用的红色打卡点。乘客在船舱内可以沉浸式感受党史文化。

珠江客轮主题船内饰

2019年以来,客轮公司就探索红色文化融入船舶,此前结合红色漫画内容打造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书”红色教育主题船,同时推出了水上红色教育主题航班,服务学习团体乘客超万人次,受到广泛好评。此次结合“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红色教育水陆联动,一汽巴士公司和客轮公司联合推出了“红动羊城”党史文化水陆研学行活动,活动依托“公交+客轮”让市民群众立体体验独具广州特色的红色之旅。

“红动羊城”党史文化水路研学行启动仪式

同时,客轮公司与广州博物馆积极开展“从黄浦潮到珠江潮”主题志愿讲解服务队共建工作,通过讲解团队交流培训的方式,加深志愿讲解服务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和红色文化的认识,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在“红动羊城”党史文化水陆研学行中,市民游客可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搭乘“红色公交”参观游览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广州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感受历史风华,再登上红色主题船开展党建活动、红色互动体验,感受广州城市发展变迁。

展览开幕当天,新白云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海天长廊文博馆内同名主题展览也同步上线,全方位打造“红色学堂”。

白云国际机场T1航站楼海天长廊同名展览展厅

创新教育活动

助力党史学习教育

广州博物馆配合“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精心策划了以下活动:

打造“家门口的红色学堂”,配合展览策划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深挖越秀公园里的革命遗迹,并以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为核心内容,策划研学活动,对党员、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加深他们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发挥本馆文物藏品丰富的优势,策划“看文物·学党史”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做深做透,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建立专业的志愿讲解队。为了保证讲解的专业度,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财经大学马列主义学院等高校组建学生以及教授志愿讲解队,通过他们的专业讲解为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提供讲解服务。

以展览为主题,开展馆企校跨界合作。与本土知名品牌——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跨界合作,以展览内容为设计元素,与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啤酒包装设计大赛,全力打造广州博物馆X珠江啤酒联名款“潮啤”。

紧抓潮流脉搏,开发配套文创产品。采用当下最时尚的盲盒形式,将各时期公交汽车、水上客轮与城市红色文化遗址相结合,制成两个系列共10款的带印章手办小摆件。市民分别可在本馆、机场、红色公交、主题船等地自助购买此系列文创品,后续根据市场反映将陆续推出新品。

展览配套文创产品——广州印记盲盒系列

公交车上的盲盒自助售卖机

据了解,本次展览展期将至10月15日,广州博物馆欢迎广大党员、群众前来,看英雄广州,听党史故事。

广州博物馆2021-4-29

 

 

非中心城市的美术馆与博物馆该如何做? 文章下载

非中心城市的美术馆与博物馆该如何做?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艺术越来越多的介入到二三线城市甚至是乡村之中,不管是艺术介入的规模还是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重新塑造了非中心城市的文化面貌,另外一方面,也在改变着艺术创作、展示的方式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在近些年,艺术介入也从早期的展览、嘉年华向更深层次发展,这其中要数大量美术馆、博物馆等空间的建设,使得艺术可以长久的落地,成为一个地方文化的新高地,比如位于西北腹地的银川当代美术馆,位于中部重镇武汉的合美术馆,当然也有像新建立的位于广东顺德的和美术馆,合肥中环美术馆等等,艺术以及美术场馆的去中心化正在逐渐的成型。

当然,这里面也不是没有存在问题,建筑设施我们已经可以设计建设的非常完好,如何做内容?并且能持续性的输出好的内容,此外,还有场馆的运营、人才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尤其是这些场馆在建设的时候,投资都是几亿甚至几十亿,给人造成的印象,只要场馆建设的好,就一定能成功,还有就是钱不是问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县城,十座博物馆

“我的余生就献给青田了。”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荣誉主席贾方舟说。

6月5日,“2021中国青田博物馆群论坛暨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在青田县举行,青田将在东堡山华侨文博生态城启动东堡山博物馆群项目,规划建设咖啡博物馆、相机博物馆、红酒博物馆、华侨珍宝馆、当代艺术馆、进口日用品博物馆、石雕艺术馆、陶瓷艺术馆等十个博物馆,积极探索博物馆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青田博物馆群设计规划意向图

贾方舟为东堡山博物馆群总馆长、东堡山当代艺术馆馆长,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就呼吁中国的企业家建立博物馆,进行艺术收藏,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奔走,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做青田博物馆群的总馆长,贾方舟讲将为青田博物馆发展鞠躬尽瘁。

青田博物馆群设计规划意向图

作为东堡山当代艺术馆馆长,关于场馆未来的规划,贾方舟讲到,因为青田是华侨之乡,青田人在海外开疆拓土,赢得了在事业上的成功,同时,中国的艺术家走向海外,获得成功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就想把重点放到这块上来。首展可能会考虑到在海外获得了荣誉、获得了成就,在海外的当代艺术中有一定地位的艺术家,为他们做一个展览。同时,也会做一个领军人物的专馆,设一个专馆的目的就是,因为一下子还没有那么充分的收藏,所以这个专馆就会一个一个地陈列最重要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做相对长期的展示,他设想至少一个展览要展示一年以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充实藏品。

青田博物馆群设计规划意向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主任白明受聘为东堡山陶瓷艺术馆馆长,作为馆长,他对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这座馆未来将会成为一座青瓷馆、白瓷馆以及当代陶瓷艺术馆。美国OLI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著名建筑师林兵为东堡山石雕艺术交流中心顾问,在林兵看来,博物馆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提升,对于一个城市的提升非常重要,它的建筑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但是必须与它所处的文化结合。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在近些年中,中国每年以300个美术馆、博物馆的速度在递增,在未来可能会建的更多,所以美术馆、博物馆的建筑形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到东堡山石雕艺术交流中心,这座建筑依山而建,就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功能区分有展厅、艺术家工作室、以及教育、接待等等,林兵希望这座博物馆是为青田石雕量身定制。

钱不是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共有5535家博物馆,559家美术馆,如此众多的美术馆、博物馆有多少家是被人们记着或者认识的?有哪些是成功的?

在批评家孙振华看来,数量非常少,就他个人经验来讲,被大家所熟知的有今日美术馆、合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等一些非营利美术馆和艺术院校美术馆,当然,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僵尸”美术馆,或者名存实亡的美术馆,所以在建设美术馆或者博物馆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场馆做不好,这非常重要。

青田县委、县政府聘请专家:聘请范迪安为中国青田博物馆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卫为中国青田博物馆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俞孔坚为东堡山华侨文博生态城景观环境设计总顾问

在孙振华看来,做不好的原因,首先是经费问题,他曾接触过很多人,都说钱不是问题,其实,钱才是最大的问题。很多时候,美术馆或者博物馆运营不下去,就是经费难以为继;其次,场馆的运营机制也是制约发展的大问题,办什么样的展览?如何决策?运营和管理要靠制度,而不是凭借经验或者想法;还有就是人事和专业性问题,似乎现在做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很容易,但其实很难。

合美术馆作为民营美术馆的典范,已经成为武汉甚至是全国民营美术馆的又一个标杆,执行馆长鲁虹讲到,合美术馆一年运营经费1500万,所以钱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这里还不算建筑费用;场馆的设计在鲁虹看来也非常的重要,在接手合美术馆之前,建筑已经建好,由于没有专业人士介入场馆建设,对场馆的功能、定位提出要求,所以在具体使用中出现很多问题,建筑不是用来看的,好用才是关键,当下存在的问题就是很多场馆出现了好看但不好用的现象。

聘请艺术馆馆长及顾问:聘请贾方舟为东堡山博物馆群总馆长、东堡山当代艺术馆馆长,倪东方为东堡山石雕博物馆荣誉馆长,白明为东堡山陶瓷艺术馆馆长,林兵为东堡山石雕艺术交流心顾问,红梅为东堡山石雕艺术交流中心主任

美术馆的人事也是大问题,有时候人员过多就会相互牵制,所以合美术馆现在的团队只有8个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人多好办事,恰恰是人少好办事,但前提是选好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也讲到,资金真的是大问题,“央美美术馆今年的资金减少一半,很多活动和展览都做不了。保证美术馆持续发展,资金来源、资金池是最重要的。”

他还讲到,城市小不是问题,但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场馆也不是大就好,我们要量力而行,做到精准。

博物馆发展的未来:

提前规划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发展,很多还没有达到很专业的水准,又面临着新的挑战,这是一个变革时代,新的博物馆形态在不断的建立。

博物馆未来如何发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看来,青田博物馆群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受众,谁来看?肯定是青田本地人,在扩大就是温州和丽水或者最多是浙江的受众。所以,博物馆首先要服务好本地的受众,不要做高冷的博物馆,要与社区民众生活相关,做到好玩好用,让大家愿意去,而不是首先考虑吸引外地人。

青田是华侨之乡,我们应该建立中国和欧洲文化对话和交流,在批评家殷双喜看来,要让欧洲的博物馆、当代艺术、高端文化跟青田对接,将来在这里举办当代艺术展,不要只展示国内的当代艺术,还要邀请欧洲的知名当代艺术家过来,要和世界对话。

而在清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看来,国际化是必要的条件,但仅仅国际化还不够,今天,看展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殿,所以要让大家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这点该是青田从城市运行的角度应该考虑的;还有关于建筑,将来运行的主体到底是谁?不能让它变更用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讲到,体验性特别重要,此外是美育,通过不断地互动在体验中获得认识和思考,在不断的思考和认知中生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能够生成对区域文化的认知,在体验当中,能够连接到最顶尖的最新的具有未来价值的艺术,从而带动这个区域的整体发展。

“中国青田博物馆群论坛”研讨会现场

批评家王林则讲到,青田是一个县,县在中国非常的重要,中国现在有2843个县级行政区划,再加上数量不少的中等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的文化现状及其未来演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化问题。

他建议是不是可以在青田做一个中国中小城市的文化创新的论坛、年会或者是双年会,王林举例到自己做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围屋之变—关于中国移民建筑的对话”,在威尼斯建筑展后,会把这些作品完整地保留下来,在龙南建立一个“围屋之变”的小型的博物馆,把它留在龙南县。

在王林看来,今天的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地域自身的文化建设,它一定是跟全国的资讯、世界的资讯发生互动交流,建立这样一个渠道,把传统艺术、非遗艺术、当代艺术、国际艺术联系起来,一定要有一个统领性的、学术性的、前沿性的文化思考。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则讲到,此次博物馆群建设与刘建武夫妇的收藏有关,他们三十年大宗藏品积累,为博物馆建设和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外,还有浙江省、市、县对土地开发的举措和文化项目倾斜—-省市县长工程东堡山博物馆群,也为博物馆群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再加上国内艺术领域顶尖学者们的建言以及经验分享,必定会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可能,甚至是改变中国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也未可知,这也正是青田博物馆群建设值得被期待的地方。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则给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博物馆群建设要找准文化站位和学术定位。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文化功能,要彰显博物馆的文化属性和公共文化服务的作用。博物馆一方面要保存和展示历史经典,另一方面要激励当代艺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要连接传统与未来,因此,要在文化发展的目标上形成东堡山博物馆群的定位。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有些建筑即将实施,我希望在这个基础上更加优化布局、提炼内涵,在更宽广的视野中找准这个博物馆群时代的定位,使华侨文化、石雕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得到展现,又使之形成青田文化的总体气象。

二是博物馆建设要优化生态、突出特色。今天的博物馆已经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东堡山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刚才周书记也特别强调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同步建设这样一个好的理想,尤其谈到了“博物馆+”的发展前景。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在东堡山博物馆群的建设中更多地突出整体生态优势。昨天晚上我和与会的专家们都看了模型,也对模型做了一些思考,有的专家还专门实地勘查了地形,比如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国际著名的建筑师朱锫先生就说到,这恐怕不仅是一个博物馆群,而是一个博物馆聚落。博物馆群更多指向它的形态关系,而博物馆聚落会更加注重博物馆建筑自身和生态的关系。为此我建议进一步研究东堡山博物馆群不同馆舍之间的关联和它与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关系,构筑起单体与单体之间、群落与整体自然生态之间、整个博物馆群与青田城市未来发展之间更多的具有文化高点的概念和做法。

三是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科学管理、持续发展。博物馆建起来也许不太难,但是要经营下去却是考量博物馆在规划建设之初的学术理念。这次来了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他们都有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的管理经验,比如说如何在博物馆建设之初就做好学术规划,如何及早地培训和打造一支管理人才队伍,使得博物馆开张运行之时就有了充分的学术准备,例如展览的策划、藏品的研究和活化的学术注入,例如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也就是社会美育如何能够有丰富的形式开展起来,也包括博物馆在数字信息时代应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社会传播方式等等。总而言之,科学管理才能够使得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能够形成文创、文旅各方面新的效益。

【结语】博物馆的发展,不是数量取胜,也不是一腔热血就可以做好的,就像专家们讲到的,这是一项非常系统和需要科学规划的事业,期待未来的博物馆发展能越来越好。

艺术头条2021-6-29

 

 

发挥首善之区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之路 文章下载

发挥首善之区引领作用 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之路

“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更新”写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迅速成为这几天代表们审议发言中的高频词。城市更新应该从哪些领域入手?城市规划与群众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科技创新在城市更新中应如何发挥作用?吴晨、伊彤、徐滔三位全国人大代表,结合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焕发的无穷魅力,积极建言献策。

吴晨代表:五大路径引导城市复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常年参与城市发展设计规划。他回忆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国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30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要求,北京要发挥首善之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之路。”

吴晨建议,在城市更新行动的基础上,提出“北京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风貌恢复、产业升级、活力营造、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五大路径,引导城市复兴。

他用近期首都城市复兴几个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鼓楼西大街是核心区控规批复后首个更新亮相的历史街区,它的街区复兴就是以风貌恢复为引导,以传统风貌为基调,展现街区历史的变迁。新首钢地区作为新时代北京城市复兴的新地标,已走向产业升级引导下的城市复兴之路。北京坊则以建筑设计和城市空间为人称道,成为北京市民最向往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吴晨认为,文化传承对城市复兴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就是以文化传承为抓手,充分利用滨河、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文化凝聚活力,以活力带动产业,最终实现文化传承的区域整体复兴。

“当然,在引导城市复兴过程中,科技创新也必不可少。”吴晨说,北京未来应完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拓展应用场景,推动试点先行,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积累经验。

伊彤代表:吸引AI企业深度参与城市智慧化改造

来自科技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也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智慧”层面的思考。

伊彤说,城市更新离不开智慧建设,但就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各部门各自为政,影响了建设效果。她在调研中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平台,难以实现不同城市间城市大脑的互联互通,因此也就无法形成面向更高层级或更广区域的智慧化城市大脑。在政策上,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国内互联网或传统信息化行业龙头企业承担,由于缺乏各类市场主体的有序参与,一些擅长AI智能化改造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很难参与其中,进而无法实现最先进的城市智能化改造。

为此,伊彤建议,推动各级政府在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推动数据确权、明确合法利用数据的前提下,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各类数据集中融合汇聚和综合智能分析,建立健全数据辅助决策的机制,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政府决策方式。鼓励以更加开放的市场化模式,吸引AI创新型科技企业深度参与城市智慧化改造。

徐滔代表:责任规划师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徐滔则用激情洋溢的审议发言,把代表们带到了卢沟桥、永定河、宛平城,“很多人都熟悉卢沟桥和抗日战争纪念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卢沟桥下的永定河是干涸的,旁边的宛平城也因为缺乏规划设计,显得有些零乱。”

就在2020年,她再次来到卢沟桥,不禁为城市更新的成效惊叹:“变化太大了!”永定河碧波荡漾,湖面上飘荡着小船,码头上大爷大妈跳起了广场舞。永定河的水活了!宛平故城也旧貌换新颜。

徐滔认为,正是近年来以落实城市总规为引领进行的一系列城市更新卓有成效的积极实践,擦亮了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她说,近几年,北京设立的责任规划师、驻点规划师队伍,把规划送到了街道、乡镇,跟老百姓在一起。宛平城的规划就是充分征求了老百姓的意见,“既散发着活力又不失乡愁和回忆。我们为这样的城市更新点赞!”

北京日报2021-3-10

 

 

产业导入促历史片区蝶变转身,市北蝶变焕新“进行时” 文章下载

产业导入促历史片区蝶变转身,市北蝶变焕新“进行时”

跳出钢筋水泥铺盖的现代雨林,迈入城市更新的4.0时代,我们需要一个更具温度、更具底蕴,亦更具生命力的城市。

在著名城市规划师、作家简·雅各布斯看来,“一座城市的生死与城市街道是密切相关的。那些承载着交通之外的,作为城市中重要公共空间的部分才是让街区、城市保持活力的关键。”

在历史片区内的街道内,众多不同时期的特色建筑参与书写了青岛城市的发展史与变革史,文脉绵延、积淀深厚。而现在,随着城市格局的不断更迭扩张和核心主城区定位的更新,以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越来越多老街区,在保护街道外貌和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正期待着迎接更具时代价值的新使命。

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市北的历史文化街区:近日,市北区于海泊路举办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座谈会,市北建投集团汇报了市北区历史街区总体规划方案及工作推进情况,在市北区委书记张新竹,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原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中国旅游集团专家委员会成员于冲,天泰集团创始人王若雄,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徐飞鹏等领导、专家的深度讨论下,市北历史文化街区在深度探索城市更新保护、时尚美学提升、街区生态营造等方面,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作为主城核心区,对于市北区而言,如何运用好历史街区的土地空间和城市存量,其核心在于熟练把握市场模式,通过产业导入、商业配套的形式,方能真正实现老城复兴。

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市北,正以“新航运、新金融、新贸易”三大旗帜构建城区发展的生态体系,将港口作为最大抓手做好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更通过依托引入头部企业、机制改革等方面系统性做好垂直产业延展。

一个全新的、具有市北发展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正不断崛起。

立足中国北方,打造具有“烟火气”的历史街区样板

放眼全国找寻优秀的历史文化街区转型示例,不管是借鉴成都如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太古里,或者是借鉴上海田子坊历史街区,再或者居住类历史风貌区改造典范南京小西湖,我们可以发现,从空间维度还是概念维度上来看,它们都是既包含建筑、街道、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物质元素,又具有民俗、历史存在情结等文化因子,这些也是当下历史街区能实现价值重塑、吸引新鲜人流的密码。

而中国的国内大循环,必然是跨越南北、东西互济的循环,在这样一个大的国家背景之下,青岛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又是北方第三大城市,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

结合城市更新的角度,青岛如果想要破题融入发展新格局,势必要承担起加速南北发展协同、推进北方城市崛起的职责,从这一角度来看,其主城核心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盘活现有的空间存量和产业存量。

中国北方,急需一个历史街区改造的样板,而如今的市北代表青岛,有决心,也有勇气打造出一个具备老城特色,更具开放发展新引力的“新”历史街区。

而历史街区需要“烟火气”,更需要“人”所带来的生命力。

站在更新的起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市北带来了更多元的发展舞台。当打造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成为青岛的使命,打造国内一流的历史街区,如今的市北亦可以说是天时地利。

而要实现“人和”,以“人”为主语,或许历史街区的改造关键亦浮出水面,市北需要打造更具魅力化的历史文化街区,吸引人才、居民、游客,真正做到在建筑、商业与文化上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为城市、街区赋予生命力,必须要清晰地认知到一件事:城市更新是一种渐进式的探索,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换句话说,在城市转型升级,街道再度“复苏”的这一过程中,当路径已然清晰,我们需要给予“新生力量”生根发芽,“新鲜血液”再度涌动的时间和期许。

从吸引人口这一方面来说,市北的发展规划已然昭示了其吸引力。在历史街区内,一张产业带动商业共同发展的名片正不断推广。

更重要的是,集全球的高端力量,运用总部经济、平台思维等手段发展历史街区,是市北布局的大谋略;而运用商业、文旅的手段进行服务配套,不断吸引大众来到市北共同发展,这可以看作市北对于历史街区的精细雕刻。

显然,一个更具生命力和市北标签的历史文化街区,将立足于中国北方,以全球化的视角辐射全国,将生产与生活有机融合,进而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立足“7+1”有序导入产业,打造综合型历史文化街区

追溯历史便不难发现,市北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位从不局限于一个单一的元素,不管是商贸往来还是居民居住,昔日,这里作为城市都是一个小的、鲜活的有机体,充分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生活需求。

再以四方路街区的里院为例,老青岛人口中的“有钱不用出里院” 直接说明广兴里的结构更类似现在的综合商业体:除了贸易功能,围绕广兴里,戏台、说书场、茶社等娱乐休闲场所成为当时的“标配”,不管是固定铺位经营的商户,还是流动叫卖的摊位,在当时,在广兴里,居民居住、消费、娱乐、商贸等多种需求都能被满足。

如今,把握四方路、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无棣路、黄台路、三江路、长山路这七大历史街区,附加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市北将结合后续的招商、产业更新,致力于打造集产业复合型、商业复合型、居住复合型于一体的综合型历史文化街区。

在四方路街区,这里以青岛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广兴里)为核心,依托深圳工业设计协会等优质资源,已经集聚了德国黑马创新设计思维实验室、海尔创新设计中心等18家海内外设计机构。在这一龙头带动下,不少高端项目正陆续被这片同时具有老城韵味与创意前景的“宝地”吸引。

还是以广兴里为例,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落地,更为这片街区的发展提供了国际化平台,对历史文化记忆示范片区乃至整个青岛的发展,都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化空间,在资源上为街区赋能。同样,青岛国际化的设计驱动拓展能力和街区的文化积淀也将双向赋能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  去年11月28日,位于馆陶路街区的青岛新金融产业园正式揭开面纱。今年以来,市北区坚持以大项目支撑大产业,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全力构建“1+6+N”产业载体支撑体系,扎实推进RCEP试验基地建设,系统推进港产城融合、高效联动、协同发展。据了解,青岛新金融产业园为入驻企业提供以金融服务为主,9大类27项服务内容,覆盖了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目前,青岛新金融产业园已入住新金融企业32家,包含了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诸多新金融门类。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借助RCEP试验基地的政策契机,馆陶路在建设青岛新金融集聚区的基础上打造了RCEP青岛企业服务中心。作为推进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建设的重要落子,中心正助力企业更好地掌握和应用RCEP协定,为企业在青岛乃至整个山东的发展保驾护航。未来,市北还将赋予其文化旅游功能,深度激发老城活力。

这些种种都成为市北历史文化街区有序导入产业的生动案例。

而从概念上来看,当下的市北趋向于从文化引领、业态升级、物质优化三个维度更新历史文化街区,并通过平台化运作模式,搭建“开放共享、互为生态”的产业平台生态圈,实现历史城区产业发展的体系化运作。

显然,不管从产业、商业、居住,还是从物质、文化的纬度考虑,市北的历史文化街区与4.0时代的城市更新概念,可谓是完美契合。

以RCEP为名,打造重要协同区和产业先行承载区

纵观全球城市发展和改革,结合中国城市更新过程,不可置否的是,一个开启存量焕新、内涵增值的城市4.0有机更新时代已经成为当下的主题。

城市4.0时代,旨在“环境提升、产业升级、人口导入”三位一体产城融合发展,是以尊重人权、体现人文为宗旨的更新理论,旨在推动城市内的产业更强、城市更新、人民更好。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任务,要求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

可以说,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增量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正退出历史舞台,城市更新正成为当下中国城市建设的主旋律。从“新区开发的增量发展”到“城市中心重构的存量挖掘”,这也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如今城市更新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随之而来的是,老城焕新成为城市更新的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建筑都在穿行的岁月里留下沧桑的故事。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决定着城市的品位。”

2020年年初,当15个攻势带来了无限可能,抓住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机遇,为助推大港片区转型升级和核心区产业发展,市北充分发挥历史街区的产业承载作用,使其成为推动青岛市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0年5月28号,广兴里——这座被修缮焕新的青岛“里院样板”正式开业纳客,老城区与新产业的碰撞也就此开启。

2020年年末,随着市北区抢抓RCEP机遇,规划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市北区历史城区也迎来了全面腾飞的新机遇。历史文化街区与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仅一街之隔,被定义为“RCEP产业先行承载区”。

从青岛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定位的更新无疑意味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再度升级。

而乘RCEP东风,历史文化街区作为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重要协同区和产业先行承载区,市北区历史城区围绕RCEP进行产业布局,正加快城区产业落地、集聚,实现老城区复兴发展。

时间走到现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座谈会也在四方路街区举行,更成为市北在确定打造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这一大发展路径之下,对于以广兴里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再度复盘整合,亦更清楚地剖析了其接下来的发展脉络。

整体来看,这片厚重的土地,将携手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重要协同区和产业先行承载区,形成“RCEP引领、平台运作、三核驱动”的历史街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已经可以期待,以文化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市北历史文化街区将最终实现宜产、宜商、宜居、宜游的历史文化街区新潮流。

半岛全媒体2021-8-25

 

 

陈卓:天津博物馆将城市集体记忆融入博物馆发展中 文章下载

陈卓:天津博物馆将城市集体记忆融入博物馆发展中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诸多变化,也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据统计,全球近90%博物馆在疫情中闭馆,有分析认为近13%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疫情期间,中国的博物馆也都临时闭馆2个月以上。疫情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不断被提及的线上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等话题成为核心话题;疫情之后,“智慧博物馆”的打造,博物馆产业升级等问题何去何从?

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一座有102年历史的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作为一家地质类博物馆诞生之后,天津博物馆在很多方面引领着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例如“帕诺拉玛式”自然景观陈列,在当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在如今的很多自然类博物馆依然沿用。

如今的天津博物馆,有了新的建筑,散发着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的新鲜气息;在其背后,则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几经变革,记录着一座城市甚至是中国从近代走来的百年历史足迹。天津博物馆百年来累计藏品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其收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

疫情过后,天津博物馆算的上是较早一批恢复有序开放的博物馆。在强化防疫措施和人员管理的前提之下,天津博物馆的工作早已恢复正常,并已经在积极筹备与疫情相关的一场展览。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

作为馆长的陈卓,持续忙碌在博物馆一线,约访安排在了他工作的间隙,午前,他从博物馆近几年来的展览之变、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博物馆的文创思路拓展等多方面深入探讨,呈现了一位多年来实践在博物馆管理一线,并具有深厚的博物馆学专业基础的“博物馆人”关于博物馆的思考:

后疫情时代 博物馆开放模式会发生永久变化

YC艺术网:陈馆长您好,2020年疫情至今,博物馆行业都受到较大影响,能否首先简单谈一下天津博物馆对2020年总体计划的调整,以及对疫情的应对?

陈卓:突如其来的疫情波及到了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相应的,我们也根据疫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可总结为“一暂停二强化三新增”。

即:“暂停”线下人员密集型的社教活动;“强化”防疫措施和人员管理;“新增”一是指新增“天津博物馆票务预约系统”和“客流监控系统”,二是新增展览的线上直播或展示,三是新增与疫情紧密相关的见证物征集及展览筹划的工作内容,如目前我们正在紧张筹备“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暂定名)”。疫情来势汹汹,天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首先考虑的就是保障广大观众和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因此,应对疫情我们先后采取闭馆、限流、有序逐步恢复开放等手段,确保观众和场馆安全。不过在此期间,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没有停滞,博物馆仍在发挥为公众服务的社会职能。

YC艺术网:国家文物局倡导博物馆收藏抗疫见证物,天津博物馆近来在这方面有哪些动作?

陈卓:早在2020年2月21日,天津博物馆就发布了公告,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疫情见证物,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热烈的反响和支持。截至目前,我们共收到了300 件/套见证物及1000余件影像资料,包括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签名的防护服、援鄂请战书、武汉市江岸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赠送的锦旗、武汉公交司机家属感谢信、纪念册及珍贵的视频、照片等等,这些见证物为我们筹备和策划的“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暂定名)”提供了有力的展品支持。天津博物馆也一定会妥善保存这批见证物,让后代了解和铭记这段特殊的时代记忆。

YC艺术网:您如何看待疫情对博物馆行业的影响?

陈卓:这次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给博物馆行业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全球近90%博物馆在疫情中闭馆,有分析认为近13%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中国博物馆也普遍临时闭馆达2个月以上,很多馆至今尚未重开。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开放模式或许会发生永久的变化,疫情中的一些尝试可能会深刻地改变博物馆,例如,直播等新模式带来的展览、宣教及传播等方面革命性变化;疫情期间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倒逼场馆的服务更加精细化;博物馆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到了新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等。

博物馆要重新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该如何将突发公共事件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如何制定博物馆的量化评估标准(如单凭进馆参观人次、活动场次和展览数量等单一标准来考核博物馆),如何更好地通过展览、专题活动,宣传国家各项关于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展览的结合等等。

清 华嵒山雀爱梅图轴

清 黄慎 蹴鞠图轴

YC艺术网:近期,天津博物馆常设展“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进行调陈,这一展览向来是天津博物馆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此次调陈的重点藏品与思路是怎样的?

陈卓:这次调陈主要是将18件/套清扬州画派作品从库房“请”出来,跟观众朋友们见面。包括有华嵒的《钟馗赏竹图轴》、李鱓的《柏树凌霄图轴》和郑燮的《兰石图》等。此次调陈思路有二,其一是为了文物安全着想,按照规定书画类一级文物展出时间不能超过三个月,一般文物不能超过半年。替换掉的书画作品展示的期限已满,需要回库房休养;其二是我们按计划,持续推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画派的作品,使观众能够系统了解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风格。

智慧博物馆 不是仅仅把线下“搬到”线上

YC艺术网:疫情是把双刃剑,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加快了智慧博物馆的步伐,尤其是线上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等工作,请问天津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进行是怎样的?

陈卓:天津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很早,但多年来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出现停滞,但是这种局面在2019年得到改善。天津博物馆成功申报国家文物局文物数字化保护专项,智慧博物馆一期建设由此正式启动,先后完成了前期筹备、方案撰写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全新的藏品管理系统、统一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智能大数据分析展示系统、智能导览系统、观众管理系统、宣教服务平台、融媒体发布系统。

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性质、实际工作,力争将智慧博物馆建设与天津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借鉴其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天津博物馆发展的智慧博物馆之路,进而延伸天津博物馆的科研、服务功能,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服务公众等方面做出贡献。

乾隆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YC艺术网:您觉得文物数字化之后,重要的是什么?

陈卓:文物数字化的最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保护,二是展示。

从保护层面来讲,对于文物进行高清扫描文物之后储存数据,便于此后研究时的检索、使用和研究,尤其是纸质文物,打开一次都是对文物的损伤,而数字化可以随时可以检索出来观看、研究,而且文物细节在图像中放大,更便于研究与观看。

一位小观众在天津博物馆一楼大厅触控屏了解博物馆馆藏文物

从展示层面来讲,文物数字化更便于藏品的展示,我们目前就在博物馆的一楼大厅通过触控屏的方式呈现了已数字化文物的观看,尤其是像玉壶春瓶等瓷器类文物,都会在底部有款识,而在玻璃柜里展出的时候只能呈现一个角度,有时候会用镜面反光来呈现底部的款识,供观众查看。但是文物数字化之后,观众就可以通过高清图像360度观看瓷器的全貌。这使得博物馆在文物的展示能力和交互体验上得到提升,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和服务模式。

YC艺术网:近期,天津博物馆发布了“文物数字化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请问在文物数字化方面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陈卓:在文物数字化方面,我们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在三年之类将我们馆藏的1000件纸质一级文物全部完成数字化扫描。完成纸质文物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对瓷器等器物类文物进行扫描。

天津博物馆大数据平台监测观众数据

YC艺术网:那天津博物馆在“智慧博物馆”的打造上,下一阶段的计划又是怎样的?

陈卓:数据是智慧博物馆建设及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物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文物三维数据的采集,对二维文物的超高清扫描。同时,还要继续深化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通过申请相关项目,完善天津博物馆革命文物有关工作,通过文物数字化挖掘天津地方历史的新亮点,通过智慧展示、5G技术将我们的全国十大精品陈列——中华百年看天津进行全面的升级。

此外,5G技术方兴未艾,天津博物馆业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并且联合推出了5G智能互动体验展,今后还将根据5G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紧密结合,开拓创新。

YC艺术网:您觉得在未来的博物馆中,线下博物馆和线上博物馆的职能分别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更好的结合与互补?

陈卓:博物馆的性质和定义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于“物”,对文物的实体展示是博物馆区别于图书馆等其他文化机构的根本。数字化的文物做得再高清再逼真,也无法替代人在展厅与文物面对面交流时的触动。此外,展厅的布局、光线甚至气味,展品之间实际的大小与尺寸比例等,是构建起观众对展览认知的重要框架,也是线上彼此割裂的单幅展品或虚拟观展无法实现的。因此,尽管如今线上博物馆发展势头强劲,我始终认为,线上博物馆只能作为线下博物馆的补充。

线上博物馆可以引发人们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线下的博物馆欣赏实体的文物。尤其在文化和旅游走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直播等线上手段,可以帮助线下博物馆成为人们社交和“打卡”的重要场所。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线上博物馆优势突出,包括空间和展品有无限延展性,易于传播、易于互动、易于保存等。随着5G等新技术的发展,观众在线上观展也会越来越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官体验也会更丰富。

我们希望未来线上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全新的、虚拟的、真正的博物馆,而不是仅仅把线下的博物馆“搬到”线上。相信未来线下和线上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走向融合,能够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和特色,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共同发挥博物馆各项社会职能。

天津博物馆:为城市留存记忆 为文明传承守望

YC艺术网:您在天博馆长致辞中,以“为城市留存记忆 为文明传承守望”为主题,能否简单谈一下天津博物馆如何“为天津这座城市留存记忆”?

陈卓:作为天津地域最大的历史类综合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始终将“为城市留存记忆,为文明传承守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的留存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我们创新展陈内容和方式,致力于打破博物馆围墙,更好地将市民的集体记忆融入博物馆的发展之中。具体包括:

(1)举办城市主题展览,摒弃以往以馆藏文物的质地、类别为依据举办专题陈列的做法,更多地策划和举办文化主题类展览,系统展示城市文化样貌,讲好城市历史文化故事。如天津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华百年看天津”“天津人文的由来”。

(2)策划城市文化旅游路线,从博物馆的展览和文物出发,带领观众走出博物馆,规划城市文化旅游路线,让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遗址遗迹)实现互通互联,互为印证,追寻和见证城市发展足迹。目前从我们天津博物馆出发,已经形成了近十条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线路。

(3)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宣传。天津博物馆近年来把对近现代文物的征集重点放在红色革命文物上,并充分利用陈列展览、文物保护、人才储备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与有关部门合作,对天津现存我党早期遗址遗迹、名人故居和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进行调查、考证和抢救性保护。此外,组织宣讲小分队走进社区、学校、企业、部队进行宣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4)将当代正在发生的,与城市的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囊括进博物馆的展示范畴之内。如前面提到的“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暂定名)”,此类事件凝结着市民的集体记忆,博物馆有义务留存好这份独特的时代记忆。此外,我们还尝试以活态展示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抓取和塑造天津这座城市的特色。

YC艺术网:您谈及了创新展陈内容和方式,观看天津博物馆的百年历史,从建馆之初至今,不断在展陈方面具有创新性的探索,例如一百年前的“帕诺拉玛式”自然景观陈列方式,至今都被很多自然博物馆继续沿用。近些年来,天津博物馆在展览展陈方面有哪些新的经验?

陈卓:新的展陈方式就是主题展览,博物馆大部分展览都是按照时间线索来展陈的,这种展陈的有点是清晰,但是这类展览的主题不够鲜明。我们近年来试着做主题展览,也就是围绕一个文化现象,把不同类别的馆藏文物串联起来,反应一个主题。

“鹾之韵——长芦盐业与天津城市文化的往昔岁月”展览现场

比如2017年我们的一场原创大展“鹾之韵——长芦盐业与天津城市文化的往昔岁月”,当时就在馆藏文物中选取了170余件和盐文化相关的作品组成展览,其中包括重要的盐商家族以及与其往来的南北文人、盐政官员的作品,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自古和盐文化有很重要的关系。

“智启津沽——严修与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展览现场

还比如2019年的“智启津沽——严修与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展览,围绕着天津近代史上的杰出人士严修展开,通过160余件文物,200余张历史图片,呈现了严氏家族及严修的仕途生涯,以及严修在天津这所移民城市中,思想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之后,励志教育救国,创办了南开学校体系,全面展现了严修对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和社会转型作出的重要贡献。

从观众反馈而言,此类主题展览的影响力明显更加吸引观众,配合展览我们还出版了画册,并在每周六开设和展览相关的讲座。

YC艺术网:近年来,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包括文创、衍生品、公共教育等方面,天津这座城市大众对于天津博物馆的关注度有何变化?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天津博物馆近几年来有怎样的措施?

陈卓:作为从业人员,近年来我们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就拿天津博物馆来说吧,从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观众参观人数每年都在攀升,社教活动的响应度和参与度都在提高。相应的,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天津的市民更有兴趣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源头进行追溯,部分市民观展心态也有明显的变化,由之前的鉴宝赏宝的心态转移到对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甚至哲学美学的求知。

针对观众兴趣点和心态的这种变化,近年来我们将策展的重点由专题类转变到主题类展览,如目前在展的《交融与肇兴——辽金时期的天津》就讲述了天津城市聚落发轫的历史,便于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天津这座城市,了解天津开放、包容特色的缘起。除了展览,在社教、文创、科研等方面我们也坚持深耕细作,开拓创新,发挥好博物馆的各项职能,不负公众的期待。

范宽《雪景寒林图轴》 天津博物馆重要藏品

YC艺术网:天津博物馆建馆百余年来,无论在藏品、展陈等博物馆领域专业角度多个层面引领了行业的发展,在当下呈现出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博物馆走到了哪个阶段,接下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陈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博物馆如今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展览数量、参观人数还是社教活动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的馆舍建设等硬件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楼宇的自动化,展览的数字化,宣教的互联网化,文保的智能化。放眼全球博物馆行业,中国的博物馆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也可以说是引领风骚。

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博物馆软件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比如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我们还有较大的欠缺。接下来就是“保优势,补短板”的阶段,要解决“重硬件建设,轻服务意识”、“展览数量多,质量不够高”、“文化创意不足”、“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

YC艺术网:您个人在博物馆专业已从事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您近年来关注的博物馆话题是什么?

陈卓:时代在发展,博物馆也在不停地面临着新话题,新机遇以及新挑战。博物馆人必须思考如何回答,如何应对。近年来我本人比较关注的话题包括文旅融合中博物馆的价值如何体现,博物馆如何应对泛娱乐化趋势,博物馆的经营创收何以实现等等。

YC艺术网:您所关注的问题中,“博物馆如何应对泛娱乐化趋势”其实是当下在持续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博物馆同行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观众的高关注度,但是又避免过于娱乐化的呈现方式,尤其是在各类新的传播方式扑面而来的时代,您觉得该如何把握?

陈卓:对于“泛娱乐化”这样一个词汇,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为了能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博物馆,其实可以推出一些更加适应大众爱好的方式,但是不能越过底线。

文创也需要尊重历史和文物本身,比如你给宋代人穿上西服,清朝人没有辫子了这类问题还是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容易误导观众。卡通、动漫是很好看,但是却不能超出历史范围,“泛娱乐化”的“度”还是要把握好。

在创作《剥去基督的外衣》时,格列柯一改传统的透视手法,向着扭曲、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在表现题材上也有很多反传统。教会责难格列柯对主题的表现不妥,要求重画 ,而格列柯不同意,也不满于教会对他作品的评价。这件诉讼案持续多年,成为当时的名案,最后判决画作不必修改,但埃尔·格列柯只能获得三分之一的酬劳。尽管如此,埃尔·格列柯并不吃亏,因为他把这幅画依样画了十七次,卖给其他的人和教堂,获得厚利。这幅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富有的托莱多人来说,埃尔-格列柯就是他们想要的艺术家,就像去买路易威登或者古琦产品一样,也许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给支付他作画的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搜狐网2021-4-6

 

 

成都“谋城”路径:从“塔尖”向世界城市冲刺 文章下载

成都“谋城”路径:从“塔尖”向世界城市冲刺

城区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过去五年,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实现两项数据叠加,完成城市规模“量”的扩张、城市能级“质”的提升。

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被确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这是继获得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后再次被赋予国家战略使命,有利于全面增强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整体抬升成都在全国战略全局中位势能级。

无论是超大城市向特大城市的向上而生,还是城市群发展中极核作用的崛起,成都都在“速度”与“质感”中寻找平衡。

 

走向“塔尖”城市:“五中心一枢纽”功能内涵扩容进阶

变身“超大城市”的引擎,早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里就已埋下伏笔。

而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过去五年尤为高光。这是聚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年,也是成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层次。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也被称为“塔尖”城市。站在万亿元经济总量的新台阶上,走向“塔尖”城市的成都,更显奋进之姿、昂扬之态。

一年之后,成都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四中心”“扩容”为“五中心”,增加了“金融中心”功能,同时,“交通枢纽”功能拓展为“交通通信枢纽”功能。

随后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五中心一枢纽”,从“西部”进阶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在“十三五”的头两年,“五中心一枢纽”的内涵不断丰富,是对国家使命的承载,也是成都城市能级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的生动注脚。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百年大计谋“千年之变”

大城市要有大格局。过去五年,成都以千年大计锚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17年,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一锤定音,勾勒出成都目前的棋形,乃至未来的棋盘。此后,成都“东进”跨越龙泉山,推动城市空间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百年大计就此定型,成都城市格局迎来“千年之变”。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产业。2017年7月,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这是成都自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名单后首次围绕产业发展举行的专题会议。设立1个主会场,22个分会场,参会者从成都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到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从驻蓉名企到本地民企,从科研院所到行业协会,从专家学者到创业者……不常见的高调,蓄积着新的动能。

大会明确了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布局规划66个产业功能区。参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大会是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次重大会议,高屋建瓴谋划成都经济版图和产业地理,高瞻远瞩规划未来产业发展路径,必将引领成都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坚定前行。此次大会召开仅10天之后,成都市向社会发布“成都产业新政50条”,全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

同年,成都再出大动作——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明确成都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旨在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新的动力引擎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成都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变道超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抉择。

 

历史性跃升:冲刺世界城市

在圆满收官的“十三五”,“拓”与“进”揭开了成都新的发展序幕。从北向南,南北延线全部建成后,天府大道将超过伦敦、纽约、东京等大都市圈,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主轴线;由西向东,全长150公里的成都东西城市轴线,不仅连接着中心城区和东部新区,还是成渝发展主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会主场馆连接“双机场”的重要交通廊道。

往南,成都新经济活力区成长为新经济产业发展高地,平均每天就有93家企业在这里成立;在兴隆湖畔,独角兽岛启动区这座城市新地标,承载“成都智造”走向世界的梦想。向东,“东进”三年谋定成区,简州新城、空港新城和天府奥体公园为核心骨架的成都东部新区正蓄势腾飞。

五年开拓进取、砥砺奋斗,成都推动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治理体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质全方位提高,实现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跃升。

刚刚审议通过的成都“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成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明确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为总目标。既一以贯之继承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思路,又与时俱进拓展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丰富内涵,体现了成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坚韧意志和战略定力。

《建议》提出,坚持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以增强“五中心一枢纽”功能、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为主攻方向,以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为重要路径,做强主干极核,加快培育壮大成都都市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由此,推动形成成渝相向发展新格局、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新格局、区域错位发展新格局、“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四个新格局”全面铺开,擘画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十四五”发展蓝图。

央广网2021-1-14

 

 

从昔日煤城到现代化新城———由三次南迁看我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历程 文章下载

从昔日煤城到现代化新城———由三次南迁看我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历程

鹤壁,一座豫北大地上的明珠。它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市委、市政府科学论证、英明决策,抢抓机遇,三次果断南迁,带动中心城区走出山区、走出封闭,走向平原、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事实证明,鹤壁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党带领鹤城儿女勇立潮头、砥砺求进、赶超跨越的奋斗史,正是有了党的正确领导,才有了鹤壁从豫北小城到中原名城的时代巨变。

因煤建市,城市中心从煤炭资源丰富的鹤壁集迁至中山

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第43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鹤壁市的决定,市区选在了煤炭资源丰富的鹤壁集。

鹤壁建市初期,一大批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响应党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鹤壁建设一线,短短几个月之内,在井筒建设、巷道掘进、地质勘探、采煤技术革新等方面,接连创下了全国煤炭系统15项新纪录。

随着五矿、六矿的建设,市直机构不断增加,当时狭小的鹤壁集无法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建设新市区迫在眉睫。市委、市人委经过考察论证,认为大胡(因紧靠大胡村而得名,即现今山城区政府所在地)地势相对较为平缓开阔,且不占农田,适于城区建设。但建设一个新城区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情况下,为保证工作正常开展,1957年12月,市委、市人委临时由鹤壁集迁至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山城区。

1958年,我市煤炭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再接再厉,又创下了74项全国新纪录,媒体对此竞相报道,鹤壁这座崭新的城市,也开始逐渐被人们熟知。

据《鹤壁市志》记载,1958年鹤壁矿务局四矿、七矿、八矿、九矿等煤矿先后开工兴建,一矿、二矿、三矿相继投产。其中,三矿风井月进65.13米,主井楼7天零4小时建成,双双创下全国纪录。1959年4月,在鹤壁市建市两周年之际,国家煤炭工业部、全国煤矿工会在我市召开了全国煤矿基本建设现场会,来自全国各地煤炭管理局的局长和总工程师500多人参加,新华社、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河南电影制片厂还为此专门拍摄了专题纪录片。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郭沫若有感我市社会主义建设形势还提笔写下西江月一首,“鹤壁蒸蒸日上,乌金滚滚汪洋。协同钢铁与棉粮,高举红旗迈往!”

“那时候国家能源紧张,火车轮船需要煤,炼钢发电需要煤,居民取暖也需要煤,全国煤炭形势非常好,咱鹤壁的煤发热量高,很受欢迎。”上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的煤矿退休工人常青民说,“那时候矿上提倡出满勤、干满点,多出煤、出好煤,工人的思想觉悟都很高,没有特殊情况,春节假期也不回老家,自愿坚守在岗位上。”

地域受限,城市中心从中山先后南迁至大胡、淇滨

经过短暂的过渡期,1959年1月,市委、市人委由中山迁至大胡,并在此一驻就是40年。在此期间,我市的机械制造、无线电信息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这时候城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低层楼房渐渐多了起来,但整体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常青民说,“当时的道路大多还是石子泥土路,有一次我穿了一双新买的布鞋出门,结果没走到地方鞋子就被石子磨出一个洞,可把我心疼坏了。”

后来,大胡主城区的工业经济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电力、电子、化学、医药、冶金、建材、机械、纺织、服装、食品等多业并举的格局,为全市行业最为齐全的城区。

然而,因地域有限,此时的大胡已趋于饱和。同时,地处丘陵盆地,投资环境差,吸引外资能力不强,严重制约城市发展。

1986年浚县、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为鹤壁主城区再次南迁提供了空间。1992年7月,市委、市政府站在拉动全市发展、促进城市品位提升的战略高度,决定在全市中心、淇河之滨的大赉店兴建鹤壁市淇滨经济开发区。

1992年11月1日,是一个永载鹤壁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淇滨经济开发区正式开工奠基,揭开了鹤壁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这个时期,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济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当时,整个开发区由一个小镇、一个小站和一片田野组成,站前的一条街包括两旁的乡镇站所和商铺几乎就是全镇的形象了,工业企业仅有浚县化肥厂、磷肥厂和几个乡镇小厂。鹤壁火车站就是原浚县火车站,是县级站,没有进行改造,仅有6对火车停靠。107国道尚未拓宽改造,长途汽车站没有建设,京珠高速公路还没有动工。新淇河大桥没有建设,河中仅有天赉拦河坝一道坝,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总之,开发区建设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沉睡的土地。”曾担任开发区管委会总工程师的郭玉岭与他的同事一道见证了一个神话的诞生,见证了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部变迁历程。

1993年春节,正当万家团圆、尽享欢乐之际,开发区的建设者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各主要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大多没有停工。整个正月一直在紧张施工。淇滨大道建设工地春节期间同样是一派繁忙,卡车、挖掘机、推土机不停忙碌,干得热火朝天。

“1994年11月至第二年4月,被称为‘11·4工程’的太行山荒山绿化大会战全面打响,全市十万大军战太行,大家带着干粮、背着铺盖,进山植树,那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我记忆犹新。”今年72岁的陈福朝时任郊区区委副书记,回忆起鹤壁发展的点点滴滴,他感慨万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刨鱼鳞坑,那会儿没有钩机、铲车,干活儿全靠镐头、铁锹,用不了半天时间,手上就能磨出水泡。”陈福朝说。

1999年5月,淇滨区正式成为鹤壁市新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此后,金山工业园区、东杨工业园区开始建设,特邀中山大学专家高起点设计规划,招商引资同步进行,短短两年多时间,引入近百家企业,园区框架初步形成。陈福朝作为县级干部参与了园区的招商建设工作,他说:“其中的艰辛我永远不会忘记。知难而上、坚韧不拔,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

蓬勃发展,东区奏响新时代鹤壁高质量发展强音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中心城区3次南迁见证了鹤壁人民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艰辛探索,记载了城乡协调一体的华丽嬗变,描绘了建市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

没有思想的破冰,就没有行动的突围;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鹤壁中心城区的三次南迁,也是一部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实干的奋斗史。

2007年鹤煤集团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常青民的老同事、老伙计先后把家搬到了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大家伙儿住房的安全问题解决了,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先人民之忧而忧,让老百姓得到了大实惠。”常青民说。

为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增强民生福祉,2008年,市委、市政府重点谋划了三大战略支撑产业、两大新兴先导产业,金山产业集聚区、鹤淇产业集聚区、宝山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浚县产业集聚区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按下发展“快进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主城区人口不断增长,为了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条件,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于2012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

时间的洪流滚滚向前。2019年4月,鹤壁东区“诞生”,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殷切期盼,承载着富美鹤城的美好未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鹤壁东区栉风沐雨,朝乾夕惕,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思路清、发展方向明,推进快、效果好,走出了一条鹤壁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鹤壁东区作为鹤壁市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创新引领区,按照“创新驱动先导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乐活区、人文风貌展示区、精明智慧践行区”定位,彰显自身优势、持续擦亮品牌,以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拉动为抓手,奏响了新时代鹤壁高质量发展强音。

砥砺前行,未来任重道远

一路繁花似锦,一路高歌猛进。

1957年建市之初,鹤壁GDP只有0.51亿元、人均GDP仅为84元,可谓底子薄、基础差;而2020年,我市GDP完成980.97亿元,正在快步迈向千亿门槛,还有城市建设、现代农业、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等方面56张“国字号”名片熠熠生辉。

如今的鹤壁,山水交融、蓝绿交织,碧空如洗、淇水如玉,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这里的居住环境,可谓“人在花中行,楼在园中立”。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让新老城区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我市提出了“三区”协同发展要求。“三区”协同发展高度契合党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市发展实际,站位高、理念新、格局大、方向准,为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与此同时,推进两县县城扩容提质,让小城镇发展特色更加彰显。

实力由“弱”变“强”,产业由“单”变“多”,城市由“小”变“大”,环境由“灰”变“绿”,百姓由“穷”变“富”,鹤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市清洁能源与新材料、汽车零部件与电子电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日渐崛起,鹤壁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的华丽嬗变。

回顾鹤壁发展历程,正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识局破局、谋篇布局,在危机中遇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坚持中提升完善、在继承中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励精图治的鹤壁路径。

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任重道远,我们相信,鹤壁中心城区三次南迁中展现出的鹤壁担当、鹤壁精神、鹤壁情怀、鹤壁作风,将化作磅礴伟力开启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新征程。

鹤壁日报2021-6-17

 

 

博物馆在融入城市肌理 文章下载

博物馆在融入城市肌理

暑期临近,各地的博物馆格外热闹。

有人说,博物馆是城市的会客厅,博物院是一所大学校……不论出于何种目的,愿意走进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

不久前,一个好消息传来,《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勾画了持续推进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意见提到:要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目前,北京、西安、洛阳等地已不约而同地宣布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博物馆之城”意味着什么?多元的博物馆体系?丰富的展览资源?或许,远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博物馆真正融入一座城市的肌理,融入每个普通人的生活。

城市解构

“你看,这是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近日,在首都博物馆“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现场,一位父亲俯身把一座座微缩的城楼指给儿子看。

博物馆之于一座城,是认识它、了解它的好地方。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介绍,“读城”展览是首博从2015年延续至今的一个品牌项目,从认识北京的城池,到了解城中的四合院,再到解读北京城市中轴线。从宏观到微观,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风貌被一点点解构、重现。

北京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有先天优势——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岁月给这座城市烙下了深深的印迹,严整的城市布局、密布的文物古建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氛围塑造了北京独特的城市风格,整个北京城就是一座博物馆。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分布着197家备案博物馆,数量为全国城市之首,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达18家。除了国有博物馆,各具特色的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不论是从建设数量上还是办展水平上都值得称道,它们一同构建起了北京丰富多元的博物馆体系。

然而,这只是构成“博物馆之城”的基础。更高的追求,是让博物馆自然而然地融入一座城市的肌理。“博物馆可以用自身资源主动投入到城市生活中,共同建设一座城市。”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说。

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博物馆主题的航站楼将博物馆元素布满远机位的候机区,使旅客进入候机区就能感受到博物馆的氛围。陈瑞近说,很多博物馆都在机场设立了文创展示空间,有的博物馆还走进了地铁站、商场。“去年4月,苏州博物馆在上海新世纪商场推出了一个展览,24天的展览,观众量达10万,把展览、社会教育和文创结合在一起,特别适合年轻人来体验。”

文化滋养

1个多月前,“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重点展示了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在展陈设计、首都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钟梅看来,这个展览的专业性很强,一开始没想到会这么受欢迎。“这几年,博物馆确实‘火’。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高涨,特别是在新媒体传播下,一些‘爆款’藏品让博物馆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瞩目。”

此次展览展出的《玄武图》壁画前,一群孩子正在临摹橱窗里的画作。“它到底有多大,色彩怎样,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你们到博物馆亲眼看一眼,就会有概念了。”带队的老师对孩子们说。

钟梅认为,博物馆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对博物馆的需求会慢慢从简单获取知识,变成“浸入”其中,得到文化的滋养。

现在,博物馆正努力走出“自说自话”的局限,更加关注观众的诉求。“苏州博物馆自2007年开始对观众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对观众有了清晰的描述——女性、青年、高知、长三角。面对这样的观众,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相关的艺术和文化核心课程。”苏州博物馆的谢晓婷介绍。

“在策划展览时要倾听观众的需求、呼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博物馆发展、展览水平提高的动力之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副主任、研究馆员赵永说,“我们需要知道观众想要了解什么,通过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点,思考如何让这些关注点与博物馆、藏品结合起来。”

科技助力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去年大量博物馆推出“云端”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观众不能亲临博物馆现场的遗憾。据统计,国家文物局分6批推出的400多个“云端”展览,在去年春季收获了超过50亿人次的浏览量。

“去年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闭馆期间,首博以视频讲座和现场直播方式提供服务,共发布了17个视频,进行了17场直播。”韩战明说。

疫情之下,依靠新技术、新传播方式,博物馆的服务方式加速创新。“博物馆向公众分享数字化的资源;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资讯,组织上线活动;采取在线直播和观众进行直接沟通,博物馆与公众对话内容、形式更加多样、更加生动、更加有趣、更加贴近民众生活。”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说。

在“万年永宝”展览现场,依靠一套华为河图平台,拿起手机对准“绿面跪射俑”,不一会儿,这件展品就会“飞”出展柜,“跃”上手机屏幕,给观众展示它如何从出土时的残片被一片片修复完好。“希望这样的参观方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文物工作者在背后所做的辛勤工作。”华为河图总工程师罗巍说,他相信科技可以助力文博行业探索它的未来,“利用多媒体方式把文物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制作成数字内容,与原始文物展品一起呈现,相信观众一定感兴趣。”

可以预见,一座“博物馆之城”的建设,离不开科技的助力。科技的应用将让博物馆的边界逐渐消失,使服务更加高效、便捷,让博物馆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经济日报2021-7-1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