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卓:天津博物馆将城市集体记忆融入博物馆发展中
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诸多变化,也对博物馆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据统计,全球近90%博物馆在疫情中闭馆,有分析认为近13%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疫情期间,中国的博物馆也都临时闭馆2个月以上。疫情也深刻影响着中国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近些年来不断被提及的线上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等话题成为核心话题;疫情之后,“智慧博物馆”的打造,博物馆产业升级等问题何去何从?
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一座有102年历史的博物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作为一家地质类博物馆诞生之后,天津博物馆在很多方面引领着博物馆行业的发展,例如“帕诺拉玛式”自然景观陈列,在当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在如今的很多自然类博物馆依然沿用。
如今的天津博物馆,有了新的建筑,散发着一座大型现代化博物馆的新鲜气息;在其背后,则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几经变革,记录着一座城市甚至是中国从近代走来的百年历史足迹。天津博物馆百年来累计藏品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其收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
疫情过后,天津博物馆算的上是较早一批恢复有序开放的博物馆。在强化防疫措施和人员管理的前提之下,天津博物馆的工作早已恢复正常,并已经在积极筹备与疫情相关的一场展览。
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
作为馆长的陈卓,持续忙碌在博物馆一线,约访安排在了他工作的间隙,午前,他从博物馆近几年来的展览之变、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博物馆的文创思路拓展等多方面深入探讨,呈现了一位多年来实践在博物馆管理一线,并具有深厚的博物馆学专业基础的“博物馆人”关于博物馆的思考:
后疫情时代 博物馆开放模式会发生永久变化
YC艺术网:陈馆长您好,2020年疫情至今,博物馆行业都受到较大影响,能否首先简单谈一下天津博物馆对2020年总体计划的调整,以及对疫情的应对?
陈卓:突如其来的疫情波及到了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相应的,我们也根据疫情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可总结为“一暂停二强化三新增”。
即:“暂停”线下人员密集型的社教活动;“强化”防疫措施和人员管理;“新增”一是指新增“天津博物馆票务预约系统”和“客流监控系统”,二是新增展览的线上直播或展示,三是新增与疫情紧密相关的见证物征集及展览筹划的工作内容,如目前我们正在紧张筹备“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暂定名)”。疫情来势汹汹,天津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首先考虑的就是保障广大观众和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因此,应对疫情我们先后采取闭馆、限流、有序逐步恢复开放等手段,确保观众和场馆安全。不过在此期间,博物馆的日常工作没有停滞,博物馆仍在发挥为公众服务的社会职能。
YC艺术网:国家文物局倡导博物馆收藏抗疫见证物,天津博物馆近来在这方面有哪些动作?
陈卓:早在2020年2月21日,天津博物馆就发布了公告,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疫情见证物,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热烈的反响和支持。截至目前,我们共收到了300 件/套见证物及1000余件影像资料,包括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签名的防护服、援鄂请战书、武汉市江岸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赠送的锦旗、武汉公交司机家属感谢信、纪念册及珍贵的视频、照片等等,这些见证物为我们筹备和策划的“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暂定名)”提供了有力的展品支持。天津博物馆也一定会妥善保存这批见证物,让后代了解和铭记这段特殊的时代记忆。
YC艺术网:您如何看待疫情对博物馆行业的影响?
陈卓:这次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疫情,给博物馆行业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全球近90%博物馆在疫情中闭馆,有分析认为近13%博物馆可能永久关闭。中国博物馆也普遍临时闭馆达2个月以上,很多馆至今尚未重开。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开放模式或许会发生永久的变化,疫情中的一些尝试可能会深刻地改变博物馆,例如,直播等新模式带来的展览、宣教及传播等方面革命性变化;疫情期间网格化的管理模式倒逼场馆的服务更加精细化;博物馆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到了新时代发展的潮流之中等。
博物馆要重新思考一系列问题,包括该如何将突发公共事件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如何制定博物馆的量化评估标准(如单凭进馆参观人次、活动场次和展览数量等单一标准来考核博物馆),如何更好地通过展览、专题活动,宣传国家各项关于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展览的结合等等。
清 华嵒山雀爱梅图轴
清 黄慎 蹴鞠图轴
YC艺术网:近期,天津博物馆常设展“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进行调陈,这一展览向来是天津博物馆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此次调陈的重点藏品与思路是怎样的?
陈卓:这次调陈主要是将18件/套清扬州画派作品从库房“请”出来,跟观众朋友们见面。包括有华嵒的《钟馗赏竹图轴》、李鱓的《柏树凌霄图轴》和郑燮的《兰石图》等。此次调陈思路有二,其一是为了文物安全着想,按照规定书画类一级文物展出时间不能超过三个月,一般文物不能超过半年。替换掉的书画作品展示的期限已满,需要回库房休养;其二是我们按计划,持续推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画派的作品,使观众能够系统了解古代书画的发展脉络和艺术风格。
智慧博物馆 不是仅仅把线下“搬到”线上
YC艺术网:疫情是把双刃剑,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说,加快了智慧博物馆的步伐,尤其是线上博物馆、文物数字化等工作,请问天津博物馆的文物数字化进行是怎样的?
陈卓:天津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很早,但多年来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出现停滞,但是这种局面在2019年得到改善。天津博物馆成功申报国家文物局文物数字化保护专项,智慧博物馆一期建设由此正式启动,先后完成了前期筹备、方案撰写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全新的藏品管理系统、统一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智能大数据分析展示系统、智能导览系统、观众管理系统、宣教服务平台、融媒体发布系统。
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性质、实际工作,力争将智慧博物馆建设与天津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相融合,借鉴其他博物馆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天津博物馆发展的智慧博物馆之路,进而延伸天津博物馆的科研、服务功能,在传承文化、传播文明、服务公众等方面做出贡献。
乾隆珐琅彩芍药雉鸡图玉壶春瓶
YC艺术网:您觉得文物数字化之后,重要的是什么?
陈卓:文物数字化的最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保护,二是展示。
从保护层面来讲,对于文物进行高清扫描文物之后储存数据,便于此后研究时的检索、使用和研究,尤其是纸质文物,打开一次都是对文物的损伤,而数字化可以随时可以检索出来观看、研究,而且文物细节在图像中放大,更便于研究与观看。
一位小观众在天津博物馆一楼大厅触控屏了解博物馆馆藏文物
从展示层面来讲,文物数字化更便于藏品的展示,我们目前就在博物馆的一楼大厅通过触控屏的方式呈现了已数字化文物的观看,尤其是像玉壶春瓶等瓷器类文物,都会在底部有款识,而在玻璃柜里展出的时候只能呈现一个角度,有时候会用镜面反光来呈现底部的款识,供观众查看。但是文物数字化之后,观众就可以通过高清图像360度观看瓷器的全貌。这使得博物馆在文物的展示能力和交互体验上得到提升,为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和服务模式。
YC艺术网:近期,天津博物馆发布了“文物数字化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请问在文物数字化方面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陈卓:在文物数字化方面,我们制定了一个三年计划,在三年之类将我们馆藏的1000件纸质一级文物全部完成数字化扫描。完成纸质文物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对瓷器等器物类文物进行扫描。
天津博物馆大数据平台监测观众数据
YC艺术网:那天津博物馆在“智慧博物馆”的打造上,下一阶段的计划又是怎样的?
陈卓:数据是智慧博物馆建设及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物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文物三维数据的采集,对二维文物的超高清扫描。同时,还要继续深化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通过申请相关项目,完善天津博物馆革命文物有关工作,通过文物数字化挖掘天津地方历史的新亮点,通过智慧展示、5G技术将我们的全国十大精品陈列——中华百年看天津进行全面的升级。
此外,5G技术方兴未艾,天津博物馆业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并且联合推出了5G智能互动体验展,今后还将根据5G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紧密结合,开拓创新。
YC艺术网:您觉得在未来的博物馆中,线下博物馆和线上博物馆的职能分别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更好的结合与互补?
陈卓:博物馆的性质和定义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于“物”,对文物的实体展示是博物馆区别于图书馆等其他文化机构的根本。数字化的文物做得再高清再逼真,也无法替代人在展厅与文物面对面交流时的触动。此外,展厅的布局、光线甚至气味,展品之间实际的大小与尺寸比例等,是构建起观众对展览认知的重要框架,也是线上彼此割裂的单幅展品或虚拟观展无法实现的。因此,尽管如今线上博物馆发展势头强劲,我始终认为,线上博物馆只能作为线下博物馆的补充。
线上博物馆可以引发人们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来到线下的博物馆欣赏实体的文物。尤其在文化和旅游走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博物馆直播等线上手段,可以帮助线下博物馆成为人们社交和“打卡”的重要场所。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线上博物馆优势突出,包括空间和展品有无限延展性,易于传播、易于互动、易于保存等。随着5G等新技术的发展,观众在线上观展也会越来越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官体验也会更丰富。
我们希望未来线上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全新的、虚拟的、真正的博物馆,而不是仅仅把线下的博物馆“搬到”线上。相信未来线下和线上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一定是走向融合,能够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和特色,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共同发挥博物馆各项社会职能。
天津博物馆:为城市留存记忆 为文明传承守望
YC艺术网:您在天博馆长致辞中,以“为城市留存记忆 为文明传承守望”为主题,能否简单谈一下天津博物馆如何“为天津这座城市留存记忆”?
陈卓:作为天津地域最大的历史类综合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始终将“为城市留存记忆,为文明传承守望”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了更好的留存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我们创新展陈内容和方式,致力于打破博物馆围墙,更好地将市民的集体记忆融入博物馆的发展之中。具体包括:
(1)举办城市主题展览,摒弃以往以馆藏文物的质地、类别为依据举办专题陈列的做法,更多地策划和举办文化主题类展览,系统展示城市文化样貌,讲好城市历史文化故事。如天津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华百年看天津”“天津人文的由来”。
(2)策划城市文化旅游路线,从博物馆的展览和文物出发,带领观众走出博物馆,规划城市文化旅游路线,让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遗址遗迹)实现互通互联,互为印证,追寻和见证城市发展足迹。目前从我们天津博物馆出发,已经形成了近十条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线路。
(3)加强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宣传。天津博物馆近年来把对近现代文物的征集重点放在红色革命文物上,并充分利用陈列展览、文物保护、人才储备等方面的资源和优势,与有关部门合作,对天津现存我党早期遗址遗迹、名人故居和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进行调查、考证和抢救性保护。此外,组织宣讲小分队走进社区、学校、企业、部队进行宣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4)将当代正在发生的,与城市的发展相关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囊括进博物馆的展示范畴之内。如前面提到的“天津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展(暂定名)”,此类事件凝结着市民的集体记忆,博物馆有义务留存好这份独特的时代记忆。此外,我们还尝试以活态展示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抓取和塑造天津这座城市的特色。
YC艺术网:您谈及了创新展陈内容和方式,观看天津博物馆的百年历史,从建馆之初至今,不断在展陈方面具有创新性的探索,例如一百年前的“帕诺拉玛式”自然景观陈列方式,至今都被很多自然博物馆继续沿用。近些年来,天津博物馆在展览展陈方面有哪些新的经验?
陈卓:新的展陈方式就是主题展览,博物馆大部分展览都是按照时间线索来展陈的,这种展陈的有点是清晰,但是这类展览的主题不够鲜明。我们近年来试着做主题展览,也就是围绕一个文化现象,把不同类别的馆藏文物串联起来,反应一个主题。
“鹾之韵——长芦盐业与天津城市文化的往昔岁月”展览现场
比如2017年我们的一场原创大展“鹾之韵——长芦盐业与天津城市文化的往昔岁月”,当时就在馆藏文物中选取了170余件和盐文化相关的作品组成展览,其中包括重要的盐商家族以及与其往来的南北文人、盐政官员的作品,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自古和盐文化有很重要的关系。
“智启津沽——严修与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展览现场
还比如2019年的“智启津沽——严修与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展览,围绕着天津近代史上的杰出人士严修展开,通过160余件文物,200余张历史图片,呈现了严氏家族及严修的仕途生涯,以及严修在天津这所移民城市中,思想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之后,励志教育救国,创办了南开学校体系,全面展现了严修对天津近代文化教育和社会转型作出的重要贡献。
从观众反馈而言,此类主题展览的影响力明显更加吸引观众,配合展览我们还出版了画册,并在每周六开设和展览相关的讲座。
YC艺术网:近年来,公众对于博物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包括文创、衍生品、公共教育等方面,天津这座城市大众对于天津博物馆的关注度有何变化?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天津博物馆近几年来有怎样的措施?
陈卓:作为从业人员,近年来我们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度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就拿天津博物馆来说吧,从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观众参观人数每年都在攀升,社教活动的响应度和参与度都在提高。相应的,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天津的市民更有兴趣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源头进行追溯,部分市民观展心态也有明显的变化,由之前的鉴宝赏宝的心态转移到对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甚至哲学美学的求知。
针对观众兴趣点和心态的这种变化,近年来我们将策展的重点由专题类转变到主题类展览,如目前在展的《交融与肇兴——辽金时期的天津》就讲述了天津城市聚落发轫的历史,便于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天津这座城市,了解天津开放、包容特色的缘起。除了展览,在社教、文创、科研等方面我们也坚持深耕细作,开拓创新,发挥好博物馆的各项职能,不负公众的期待。
范宽《雪景寒林图轴》 天津博物馆重要藏品
YC艺术网:天津博物馆建馆百余年来,无论在藏品、展陈等博物馆领域专业角度多个层面引领了行业的发展,在当下呈现出更加专业化的发展。您如何看待当下中国的博物馆走到了哪个阶段,接下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陈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博物馆如今已经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展览数量、参观人数还是社教活动都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博物馆的馆舍建设等硬件设施近年来发展迅速,基本实现了楼宇的自动化,展览的数字化,宣教的互联网化,文保的智能化。放眼全球博物馆行业,中国的博物馆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也可以说是引领风骚。
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博物馆软件方面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比如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我们还有较大的欠缺。接下来就是“保优势,补短板”的阶段,要解决“重硬件建设,轻服务意识”、“展览数量多,质量不够高”、“文化创意不足”、“缺乏复合型人才”等问题。
YC艺术网:您个人在博物馆专业已从事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您近年来关注的博物馆话题是什么?
陈卓:时代在发展,博物馆也在不停地面临着新话题,新机遇以及新挑战。博物馆人必须思考如何回答,如何应对。近年来我本人比较关注的话题包括文旅融合中博物馆的价值如何体现,博物馆如何应对泛娱乐化趋势,博物馆的经营创收何以实现等等。
YC艺术网:您所关注的问题中,“博物馆如何应对泛娱乐化趋势”其实是当下在持续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博物馆同行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观众的高关注度,但是又避免过于娱乐化的呈现方式,尤其是在各类新的传播方式扑面而来的时代,您觉得该如何把握?
陈卓:对于“泛娱乐化”这样一个词汇,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一样,为了能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博物馆,其实可以推出一些更加适应大众爱好的方式,但是不能越过底线。
文创也需要尊重历史和文物本身,比如你给宋代人穿上西服,清朝人没有辫子了这类问题还是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容易误导观众。卡通、动漫是很好看,但是却不能超出历史范围,“泛娱乐化”的“度”还是要把握好。
在创作《剥去基督的外衣》时,格列柯一改传统的透视手法,向着扭曲、非理性的方向发展,在表现题材上也有很多反传统。教会责难格列柯对主题的表现不妥,要求重画 ,而格列柯不同意,也不满于教会对他作品的评价。这件诉讼案持续多年,成为当时的名案,最后判决画作不必修改,但埃尔·格列柯只能获得三分之一的酬劳。尽管如此,埃尔·格列柯并不吃亏,因为他把这幅画依样画了十七次,卖给其他的人和教堂,获得厚利。这幅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对于富有的托莱多人来说,埃尔-格列柯就是他们想要的艺术家,就像去买路易威登或者古琦产品一样,也许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给支付他作画的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搜狐网20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