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追寻踪迹,探索历史,感受新生机——官河古道觅古迹 文章下载

追寻踪迹,探索历史,感受新生机——官河古道觅古迹

对于黄岩这座曾经的江南水城,官河古道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保存灿烂文化最丰富的“长廊”。伴随着那长长的流水,沉淀下太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河流上的桥梁水闸、石雕碑记,岸上的长街短弄、台门故居、塔宫寺庙以及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风物掌故、民风民俗,都是属于这块土地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

它们守望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城市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它们是一方水土情感的化身,是一方水土生活的积淀,是一方水土历史的纪念。今天,让我们追寻它们的踪迹,探索它们深厚的历史,感受它们重新焕发的生机和活力。

一桥二闸虹卧波

城西,西江河上卧有一座五洞桥。这座历经岁月沧桑,见证黄岩历史变迁,曾经陪伴一代又一代黄岩人成长的古老石桥,这几年挖复五洞恢复旧貌,五起五伏,秀丽轻盈。如今,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老桥,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再现历史文化地标的风采。

桥东矗立着一座青铜塑像,那是曾经主持修建五洞桥的赵伯澐。只见“他”脚踏石阶,凝视着五洞桥方向。赵伯澐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就在这桥边长大,一度外出做官,最终又回到这里。他主持重建被水冲垮的孝友桥,方便百姓出行。因为独特设计,增设过水桥洞为五洞,从此,这座石桥有了另外一个称呼——五洞桥。

而今漫步于桥上,两边水波浩渺,迤逦伸展,远处街巷分明,青砖黛瓦,绿树横斜,别样雅致。遥想当年,赵伯澐晚年定居桥边,闲时踏步五洞桥,竹扇长袍,风和景明,满心欢喜。而今,赵伯澐的立像就在桥东,日夜守护着这座他心血浇铸的石桥。

游步道沿河蜿蜒延伸,由五洞桥往北沿江走一段,就进入永宁公园。再往东走一段,就看到了1933年修建的西江闸。西江闸横架南北,方正造型,简洁现代,两岸杨柳青青,河上碧波荡漾,环境幽静。这是黄岩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曾经发挥着防止咸水回潮、储蓄淡水的作用。

西江闸由台州乡贤胡步川工程师负责设计兼办,中间那根闸墩留存“西江闸”隶书三字就是他的遗墨。闸室外还有《西江闸工程纪略》和《修理西江闸碑记》两块碑记,记录了当年坎坷起伏的修闸历史。

离开西江闸,往东继续前行,来到环城北路,不远处,就会出现一条往北的小路,路口旁有一个不大起眼的小房子,这就是外东浦闸,近年新建了外东浦泵站。走到一旁的那株大构树下,俯身查看,可以看到东浦闸的底部建筑,河岸两侧整齐的方石,三角形分水石依然是旧时的模样。

今天的外东浦闸有点寂寞,但是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记得以前开闸放水时,湍急的河水打着漩从桥下涌过,发出一阵阵隆隆的巨响;记得闭闸时,东边东官河水波澜不惊,西边永宁江水潮涨潮落、汹涌澎湃。

这一路走来,旁边水波荡漾,移步换景,美景应接不暇,途经的一桥二闸似三道霓虹卧波,是官河古道上一段独特的风景线。

儒释道和教化长

儒释道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华大地的血脉里流淌,流到东海之滨黄岩,在这座生机勃勃的江南小城里打上鲜明的烙印。

黄岩儒风历来兴盛。位于老城中心位置的黄岩孔庙,正是儒家文化的象征,最能体现这座城市的儒雅。孔庙又称文庙、庙学、儒学等,为县级学府,也称县学,是传承儒家学说、祭祀孔子,选集本县生员以应试科举的场所。明代时,孔庙设教谕、训导各一名,为黄岩培养出了大批人才,直至清光绪末,科举制度被废停办。

始建于唐,屡毁屡建的孔庙,现位于学前巷2号,现存建筑有万仞宫墙(遗址)、奎星阁、泮池泮桥、大成门、两厢房、杏坛、大成殿等建筑,完好地保存了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形制特征,为浙江省内现存史脉较为悠长有序、整体布局保存最完整的县学、孔庙建筑群。

黄岩历代崇尚佛教文化,留存多处佛塔,源远流长。城内庆善寺塔,城东九峰公园里的瑞隆感应塔则是标志性佛教古建。庆善寺塔,现在城关大寺巷现区总工会内,六面五级,塔内原系中空,缘梯盘旋可达顶层。近年重新修缮竭力恢复旧貌,并加灯光亮化,夜晚之际流光溢彩。

庆善寺塔下原有庆善寺,建于晋永和元年(345),地处城中黄金地段,规模宏大,俗叫“大寺”,历代香火极盛,明代被倭寇所毁,惟塔尚存至今。南宋诗人王十朋途经黄岩时曾留宿庆善寺,写有《宿庆善寺》一诗留世,中有“山前十里雪,夜入梦魂香”一句才华横溢,光彩夺目。

城东九峰公园里的瑞隆感应塔,五代德韶所建,底层砌须弥座,六角七层八面,仿楼阁式结构,造型巍峨壮观,建构精致优美。周边松柏参天,宝塔兀然,直指九天。佛塔经历代维修,虽然略有倾斜,但矗立至今,阅尽人世沧桑。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松林涛声阵阵,犹如梵音不绝,妙响洗尘,相伴千年。

黄岩城南,委羽山孤峰崔嵬。在一派青绿的山明水秀江南山川中,既不高大也不奇峻的委羽山并不起眼。而这座看似寻常的小山,却是大名鼎鼎的道教天下第二洞天所在。道书《登真隐诀》与《真诰》称:“委羽山,天下第二洞天,号大有空明洞天。”

来到委羽山,走进大有宫,你能真切体会到浓郁的道教文化气息。正在筹建的全国首个道文化公园,令人期待。

老街老宅古韵悠

青砖黛瓦的老宅,美丽整洁的街巷,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目睹了历史的浮沉,见证了城市的变迁。黄岩老城的面积并不大,有故事的老街巷却不少。有空去走走黄岩的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在大街小巷里晃悠晃悠,来一次文化深度体验之旅。

黄岩旧时就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设永宁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为黄岩县。宋元时期,城区街巷基本格局已成,明清成熟完善,五支河沟通街巷,水网密布,桥梁众多,市肆繁华,人气甚旺,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说。不过,这数字其实是象征性的,寓意吉利而已。

古老的街巷,见证了黄岩城市发展变化,浓缩了黄岩城市文化变迁历史,也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蕴含着多姿多彩的人文资源,也是本地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黄岩立面提升改造老街小巷,遵循“求同存异、修旧如旧”原则,以青砖灰瓦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作为统一,实施绿化、净化、美化改造,着力打造美丽街巷,不仅留住了珍贵的历史文脉,也让街巷重新焕发了生机。

东禅巷这条古老小巷里,东禅酒厂文创园成为小巷文艺新地标。百年酒厂的工业遗存改造与原创文化园区、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完美结合。桥上街里,改造老房子,新开几家茶馆,茶或者酒,就着眼前迷人的五洞桥夜景,情调十足。

孔园不远处的司厅巷,古称里仁坊,名字里最初藏着花月书礼四厅,风雅十足。而今街巷里小店林立,热闹喧杂,凌乱拥挤,守着无数代人的回忆与岁月相伴,历经朝代更替,四季流转,徐徐铺展开去,渲染出一幅带着烟火气息的俗世风情长卷。

黄岩老街巷里,一幢幢保存完整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仍存,王士骏故居、徐昌积宅、朱谦宅、林蔚旧居、牟育宅、王彦威故居、卢洛平宅、王棻故居、江若幹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立牌,还有俞宅、汪宅等一批乡贤故居如星般散布城区各处。迁移到方山脚下的横街柯氏先祖祠牌坊,闪耀着柯氏一门三院士的荣光。

五洞桥边易地复建的中共台属机关旧址(原淑德小学)较为特殊,积淀了浓厚的地方建筑文化色彩,流传着明代国子祭酒谢铎五凤楼的传说,同时又具有革命历史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而今除了陈列中共台属特委史迹,还被辟为黄岩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穿梭在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间,残陋的砖墙和如今美好的姿态缠绕重叠,屋檐下的石阶被滴水石穿的坑洞,仿佛倾诉着老宅的深邃和悠久的历史。街巷的历史,跟随着岁月斗转星移。坊巷里的人物,却从来不曾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沧桑文物证历史

有空,就去黄岩博物馆新馆看看文物。黄岩博物馆新馆位于黄岩城南,二环南路和金带路交叉口。远远望去,黄岩博物馆新馆犹如一块方正大石。其黄色巨石造型源于黄岩石与黄岩的瑰奇传说,若是从空中俯瞰,其实是由五块巨石组成,稳稳地落于地面。中间有一座蓝色多角玻璃罩顶,犹如清澈的黄岩溪水流淌其间,呼应“黄岩枕流”一景。玻璃顶不仅为馆内提供良好的自然采光,倒映着蓝天白云,让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若阳光照耀,更是流光溢彩。

黄岩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收藏有8200多件藏品,其中84件国家一级文物,在整个台州排在首位。馆内陈列展厅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主要有四个展厅:天赐永宁展厅是黄岩历史文化陈列,以黄岩的历史发展和人文精神为主脉,依托收藏的精品文物,多角度解读黄岩;浮屠奇珍展厅是灵石寺塔文物陈列,撷取出土的4000余件文物中的精品作线性展示,还为珍品文物精心设计了馆中馆作重点展示;千峰翠色展厅是黄岩窑青瓷陈列,从历史概况、工艺技法、器形纹饰三个方面对沙埠窑青瓷作系统性的展示;铁骨丹心展厅是陈叔亮书画陈列馆,厅内展示以其捐赠的国画、书法作品为主线,并以照片墙的形式再现了其作为一个革命者却完美地集传统文化人格于一身的非凡人生。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博物馆里盛放的不仅仅是文物,还是这座城市的整个历史。在这里,我们从一器一具、一笔一画、一针一线、一榫一卯中听到或有趣或高远、或清雅或孤寂的声响,去欣赏美,器物的质感、纹饰、造型以及它背后或离奇惊险或悲欢离合的人与事,去学会感慨匠心巧思,生发叹息和敬重之心。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个动听的黄岩故事,感受到了这方水土文化的绵长。黄岩博物馆,让我们走进一段段尘封的历史,感受这方土地的前世与今生。

黄岩网2021-1-26

 

 

永泰大力推进古庄寨保护和活化利用 文章下载

永泰大力推进古庄寨保护和活化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亲切的话语、深深的嘱托,在永泰各界人士的心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遗余力,树立了光辉典范,让大家深受鼓舞。

永泰庄寨作为福州古厝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现存较好的庄寨共152座。其中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98座,体量之大、数量之多为全国罕见。

同安镇作为永泰庄寨最集中、规模最大的乡镇。多年来致力于搭建庄寨资源活化的平台,充分挖掘庄寨文化、家风文化、乡土文化,建立培养同安文化讲解员队伍。以庄寨为载体形成集科普、教育、宣传为一体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新阵地。

仁和庄

同安镇党委书记张卫忠:永泰庄寨既是古建筑,也是文物。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把庄寨保护好。要在保护好庄寨的同时,继续深入挖掘、整理、弘扬庄寨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我们要进一步挖掘爱荆庄的女绅文化,青石寨的仁和精神,嘉禄庄的孝友文化,九斗庄的理学精神,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讲好永泰庄寨故事。

爱荆庄

同安镇党委书记张卫忠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进一步挖掘庄寨的文化底蕴,把庄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擎动力。

风火墙

通过保护性开发,做好活化利用,实现庄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庄寨文化生命力,使庄寨保护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爱荆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永泰庄寨的保护与发展正是一次接地气的实践和探索。

竹头寨

目前,在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永泰古庄寨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白云乡北山寨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北山寨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福建考察调研提到关于古建筑保护利用这方面的工作,让我们对北山寨保护利用更有信心了。”福州大永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骏表示。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近年来,公司团队整合优秀资源,进行活态化运营管理,把现代人的生活理念植入庄寨中。通过打造“白云相爱”运营共享品牌和系列文创产品,形成白云庄寨联合共同体。

北山寨

同时也通过举办“荣誉寨主”等活动,让北山寨重焕新生,成为永泰庄寨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北山寨

福州大永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骏:我们现在目标是把它打造成一个附近乡村全域旅游的中转基地,成为永泰全域旅游的一个亮点。把乡村具有个性的资源整合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庄寨文化得到更好的、更广泛的传播。

北山寨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

永阳古城

在城乡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镇风貌特色、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嵩口古镇

嵩口镇作为永泰县的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嵩口镇创新性地实施一些卓有成效的举措,使得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鹤形路

“2008年,我们嵩口古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6年又获评中国特色小镇,十多年来,我们嵩口镇党委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古镇庄寨、古民居以及古街的抢救性保护中做了许多的努力和尝试。”嵩口镇宣传委员吴善荣表示,目前嵩口镇严格依照规划对古庄寨、古民居、古街区进行抢救性保护。

鹤形路

始终秉承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古镇道路提升工程,提升重要景观节点,以达到对古镇的空间肌理与环境风貌的整体保护。

龙口厝

据初步统计,目前嵩口已对160多座古庄寨、古民居进行恢复性保护,总面积约达5000平方米。

德星楼

嵩口镇宣传委员吴善荣: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对福州三坊七巷的活化利用做了很重要的指示,我听完之后备受鼓舞。下一步,我们嵩口镇党委政府将加大古镇的抢救性保护和开发利用,使我们古镇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文化名镇。

网易号2021-4-15

 

 

中消云助力古迹遗址保护,传承文化初心 文章下载

中消云助力古迹遗址保护,传承文化初心

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该纪念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1982年提出,并于次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2届大会上得到批准,旨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促进遗产保护的代际传承。

古迹遗址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屡次发生的知名古建筑着火事件表明,火灾仍是古迹遗址及各类文物古建筑的最大安全威胁。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及各类古迹遗址数量众多,消防安全问题凸显:

消防设施难部署,缺乏技防手段

建筑多木质结构,火灾蔓延速度快

人为隐患问题多,消防安全管理难

建筑环境复杂,消防灭火救援难

人流大、人员密集,疏散逃生难

为有效确保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中消云基于自主物联网核心技术,推出智慧消防解决方案。

集中监管,高效处置

建成统一的集中管理平台,对文物古建筑各区域的消防安全、视频监控等系统进行统一监管,人员、资源配置更高效;

动态监测,实时预警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采集消防监测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对疑似火灾报警、隐患实现事前预警,减小损失;

无需布线,安装简便

智慧消防设备通过2G/4G/NB-IoT通讯,无需布线,安装便捷,不会因为安装施工对文物古建筑造成损坏;

隐患排查,减少损失

通过重点区域、关键部位部署的感知设备,实时采集和传递消防设施运行状态;通过移动端捕获消防安全相关的各类巡检、值守、隐患处置等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山西督军府旧址

这是一所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署衙门,是中国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官府大院。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大元帅潘美帅府,民国时期阎锡山督军府.....不断变换的身份,这所饱经风雨的大院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巨变。经历了历朝历代的不断改扩建,这座大院已经成为占地面积数万平米的庞大建筑群,并保留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2017年省政府迁出,督军府旧址开展了全面修缮,并于2019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文明日新月异,而对于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老建筑群,毫无疑问,火灾仍是其最大的安全威胁,现代化技术成为保护文物古建筑的的重要手段。

NB智能感烟火灾探测器,筑起古建筑消防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实时探测火灾所产生的烟雾浓度,发出报警声,并联动消防云服务平台,第一时间将警情信息以短信、电话形式通知安全管理人员,及早发现火情,快速响应处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NB手动报警按钮,为警情传递及人员疏散创造先机。发生火灾时,按下手动报警按钮,立刻传递警情信息至云服务平台,并联动声光警报器发出声光警报,提醒现场人员快速撤离。

智慧消防水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并杜绝消防用水安全隐患。

火知眼火灾隐患防控系统,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云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化、可视化的集中监管,实时监控建筑群中安装的智能探测设备,并实现了火灾报警控制器主机联网,及时发现消防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燃。

如今,在这座占地35110平方米的古老建筑群中,中消云所提供的火知眼火灾隐患防控系统、智慧感烟火灾探测器、智慧火灾报警按钮、智慧消防水监测设备等一系列物联网消防设备,提供着24小时全天候安全守护,使这个一千多年的古建筑群肆意散发着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精髓与风采。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聆听着她所诉说的历史文化记忆,领略这座千年府衙的无尽风采。

晋中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始建于隋朝,拥有1400多年历史。这里是晋商旅游黄金线路的起点,《铁梨花》、《乔家大院》、《走西口》等50余部经典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她以古建筑艺术为载体,是城市、政治、宗教、商业与民居文化的集结地。如果说山西古建筑是一座宝库,那么榆次老城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建筑修建年代可追溯至宋、元、明、清、民国各期,历经岁月沧桑,向世人展示了历史积淀的厚重之美。其中的明代建筑玄鉴楼更是被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评定为全球最精美的100处古建筑之一。

走进榆次老城,其宏伟的气势、精湛的艺术与完备的功能背后,又是什么保障着她的安全有序运转呢?从一座座古建筑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端倪:

建筑中驻足仰望,NB智能感烟火灾探测器实时探测烟雾浓度,为消防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NB手动报警按钮为警情传递及人员疏散创造先机;智慧消防水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室外消火栓水压,杜绝消防用水安全隐患;中消云火灾隐患防控系统,实现了老城各区域消防安全的可视化、智能化、全方位监管,使四方宾客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尽情体味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与生机。

截止目前,中消云已服务于全国4,0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产品应用于760,000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累计为2,000,000平方米的文物古建筑场所提供了消防安全服务。保护文物古迹,传承文化初心,中消云智慧消防助力历史记忆亘古流传。

智慧消防物联网2021-4-19

 

 

文物也能认养?守护,让千年古迹重获新生 文章下载

文物也能认养?守护,让千年古迹重获新生

当人们走过绿意盎然的乡间小道,和桃花灼灼的长长画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水头镇大张村随处可见的大型墙画往往让他们惊叹不已。墙画记录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新时代生活的历史巨变,让人心生无限感慨。村党支部书记白晓兰介绍说,这些富有时代感的墙画是曾在村里插队生活7年多的天津知青孙建君2018年回村时创作的。

2018年,孙建君等人与大张村村委会签订协议认领了创建于清嘉庆二年的大张王氏宅院南北厢房古院落,集资修缮。

修缮后的正房阁楼被命名为“守望楼”,映射出了山西省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前行画卷。

山西省沁水县湘峪古堡。新华社发

游客在山西省广灵县壶泉镇涧西村内参观游览。新华社发

张壁古堡街景一角。资料图片

探索,让文物保护的实践生动起来

明朝万历年间的“四牌楼”历经岁月侵蚀,在临汾市曲沃县新修的马路边显得陈旧不堪。当年想要修缮,需要30万元资金,而每年县文物局却只有六七万元的经费,面对大量的文物修复,现有经费可谓杯水车薪。

“当时,曲沃县的民营企业已有一定规模。我就琢磨,与其在这等‘接水’解资金之渴,不如插根管子到‘井口’。”时任曲沃县文物局局长的孙永和说。忐忑的心情碰到了满怀的热情,让孙永和没想到的是,企业家纷纷慷慨解囊。“有碍县容”的“四牌楼”就这样被修葺一新,成了贡院街上游人喜爱的景点,也成为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的示范项目。

2010年10月,曲沃县人大通过《曲沃县古建认领保护暂行办法》,先由县级政府出台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办法出台后,一批当地民营企业家积极响应、迅速行动。

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修复的濒危文物越来越多,文物保护事业在曲沃县全面开花,从一处到多点,从一县到一市再到全省。曲沃县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运营管理,为全省开了一个好头。

从2017年开始,山西省密集出台《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等系列配套政策,“文明守望工程”开启了近五年的探索征程。

“这是临汾的一个宝贝!”在襄汾县敬村,一座认养后即将完成修缮的金代观音庙让山西古建专家贺大龙大为兴奋。古庙结构完整,在其内墙右侧《大金国碑文之图》的落款为“王戌岁皇统二年孟夏四月”,可证明其年限。贺大龙介绍,元大德七年,临汾地区发生了我国有记录以来第一场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史料记载当时是一片废墟,这座金代古建筑震而不倒,可谓弥足珍贵。

文物的合理保护和修缮背后,是临汾市政府、文物部门、当地村民以及认养企业的不懈努力。五年来,临汾市已累计签约认养文物31处,已完工15处,正在施工7处,投资金额达6170余万元。每年对涉及文物保护的景区(景点)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30亿元,其中用于文物保护的约8亿元。

不止临汾,从晋西到晋南,这片土地涌现出许许多多文物保护的生动实践。

融合,为历史遗产注入发展活水

走进山西省晋中介休市张壁古堡,这座曾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于一体的千年城堡,经历岁月洗礼依然让人流连忘返。

由于过去村民缺乏对传统文化和遗存的保护意识,在千年堡墙上挖洞养殖,将百年明清建筑直接拆掉建成水泥房,1990年至2009年,约一半的古建民居消失。

“凡是涉及旅游文化的项目,都将以‘对文物保护是否有利,对文化传播是否有利’为衡量标准。”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路斗恒这样承诺。认养张壁古堡后,凯嘉公司前后投资4亿元用于保护、开发、建设,共修缮了164座院落,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古堡风貌。

如今,张壁古堡旧貌依旧,却蕴藏着无穷的新活力。公司将每年4月15日的门票收入全部捐出,实现了旅游开发反哺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丰富了文物保护利用的认领模式。

在晋城市阳城县,有一个山水环抱、古色古香的千年古村——中庄村。走在其中,青砖碧瓦的棋盘院,幽深神秘的明代暗道让人称赞连连。

“古建认养”政策更给中庄村注入了发展的活水。“村集体以租赁的方式把属于各家的大院集中起来,与专业公司签订了25年的整体修缮、运营协议。大家不用自己出钱就能修复保护老院子,过几年还能逐年增加分红。”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江林介绍说,中庄村采取权属不变、集体租赁、集体修复的方式,对30余处古院落进行了修缮,破解了文物保护与利用发展的难题。如今中庄村建起了游乐场、采摘园,打造出了产业新业态。

从中庄古堡到大阳古镇再到郭壁古堡,晋城市范围内遗留的太行古堡多达117处。目前,太行古堡文物密集区已形成45.1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集聚群,解决就业6000余人,实现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

认养,千年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我在这里上过小学,那时候村里没有教室,老师就利用闲置的戏台讲课,当时我就坐在那里……”年过六旬的王贵喜指着白衣庵里的戏台回忆道。他2019年认养并修缮了家乡吕梁市交口县中村的白衣庵、华神楼、山神庙等四处荒废的古建筑。

山路崎岖,山石嶙峋,目光所及,一片荒芜,这便是平遥县黄仓自然村。在这片杳无人烟的地方,有造像16龛,因长期暴露在外,已严重损坏。当地企业家裴月亮认养后,对两岸摩崖石窟实施了保护修缮,现北岸石窟已修缮完工。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这么珍贵的东西,如果不好好保护,造成破坏,那多可惜哩。”当地村民张勉朝认领的是建于唐代的广仁王庙,距今已有1170多年历史,是全国仅有的三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为了保护文物,这里冬天不能生火也不能用电,一到雨天还漏雨,环境很艰苦,但张勉朝没有怨言,一做便是15年。

由于多年来缺乏保护,正殿瓦顶破损漏雨,墙身开裂,亟待修缮,张勉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万科集团主动介入,及时弥补资金短板,打破了古庙维护的窘境。仅用一年时间,广仁王庙便重新焕发生机,恍若回到千年前,再现了大唐风华。

山西文明守望工程,守护住的是历史留下的宝贵遗产,也守护住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距离汾阳城不到10公里的南垣寨村曾是“汾商大家”杏花村宝泉益汾酒的老东家、“汾商巨子”王澐的发祥地。王氏家族在此建成了由堡门、门楼、东西堡楼、堡墙及十余套二进、三进住宅组成的古堡。可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遭到拆毁,仅留残垣断壁和破砖烂瓦。

2018年武文宝和武文强兄弟俩通过文明守望工程认养古堡部分旧址——南垣堡址后,本着文物保护原真性的原则,尽量还原了堡内建筑。漫步其中,屋舍俨然,穿梭其中则曲幽多变,庭院之间巧妙连缀,仍感晋商风采。“想要继续把这片古堡修缮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集贤堡文化和晋商创业守业诚信经营的固本理念。”武文强说。

守望,增强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

“地上文物看山西。”据统计,山西省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有量达58375处、可移动文物320多万件,另外还有许多文物收藏散落民间。随着“文明守望工程”的不断推进,5万余处三晋文物迎来新生。

“众手搭”项目,营造全社会支持文物工作的良好氛围;“巨手擎”项目,鼓励社会力量认领认养文物建筑;“妙手集”项目,鼓励和扶持创办特色博物馆、纪念馆;“巧手创”项目,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千手护”工程,形成当地群众与文物部门的工作合力;“小手托”工程,培养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兴趣爱好和文物保护意识……

一间间颓圮的庙宇、一座座风化的石刻、一幅幅褪色的壁画得到了有效保护,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山西各地已经出现了不少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志愿者团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在山西慢慢形成。

目前,全省文物认领认养项目累计238处,吸引社会资金约3亿余元,其中2020年认领认养项目95处,吸引社会资金约1.1亿元。

关山难越,前方也并非坦途,也偶有因缺乏科学文物修复理念、认养文物后却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出现。

“部分认养企业对文明守望工程的认识不够,简单将认养看成政府要求企业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没有真正形成传承历史文化的自觉。”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资源处处长王振华说,虽然实施出台了30条政策,但除税收优惠有明确规定外,其他政策条款缺乏明确的红利和优惠条件,市场和社会的活力还有待于充分释放。

实现从文物大省向文物强省的转变,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传承好千年技艺,培养一批熟悉文物修复的人才迫在眉睫。”贺大龙说。

文物守望之路漫长,唯有久久为功。山西人正在以“上对五千年文明负责、下对子子孙孙有交代”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努力蹚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子。(李建斌 杨珏 伏沼竹)

中国孔子基金会2021-4-18

 

 

千年古郡治浙江台州章安的“破圈”之路 文章下载

千年古郡治浙江台州章安的“破圈”之路

作为历史上浙东南沿海的千年古郡治,素有“海疆都会”之称的浙江台州章安近年来颇显“低调”。伴随章安老街(回浦段)修缮后迎来重生,底蕴深厚的章安重归民众的视野。

“千年古郡治,台州寻根地。”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孔兵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诠释章安。

追溯章安历史,西汉时建回浦县,东汉时改名章安,三国时置临海郡,其后作为郡县治所,一直延续至唐武德四年。章安一度成为历史上浙东南沿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230年,卫温船队从章安港出发首航台湾。

几经岁月沉浮,如今作为浙江省首批10个“千年古镇”之一的章安,其历史肌理已融于老街、桥闸、寺庙、古墓甚至遗址之中。

浙江台州“章安剪纸”传承人杨计兵与他的剪纸作品 范宇斌 摄

老街拾遗:保护性修缮迎重生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随着城市化进程提速,章安正加速“破圈”之路。

走进东西延伸、长约660米的章安老街,百年老店方万盛、黄裕泰当铺、武进士蔡殿魁故居、洪氏贞节牌坊等至今留存。横跨老街的回浦河之上,一座章安古桥连接两端,是章安辉煌历史的见证……

老街居民叶伟正世代居住于此,他回忆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章安老街依然是椒江北岸的商业重心,店铺林立。每月赶集之日,商贾云集,非常热闹。”

经过一年半包括市政设施、古建筑修缮及环境整治在内的修缮工程,章安老街(回浦段)如今重换新颜。

老街在修缮过程中,特意按照原有位置,保留下这块照壁,希望借此留住乡愁记忆。”章安街道宣传委员徐群超指着“古郡书吧”后院一块清代照壁介绍道。

周义阳在章安老街上进行拓片展示 范宇斌 摄

“拥有一大批文物保护点的章安老街是古章安历史的浓缩。”章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周晓正表示,当地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文物古迹活在当下,更好地实现其精神、情感和地标性价值,服务于现代生活。

从传统文化入手“破圈”尝试,近期已有剪纸、竹编、木雕、砖雕等10多位非遗传承人入驻老街。

据周晓正透露,章安老街在展示传承本土非遗同时,也将引入台州各地非遗,打造微型非遗博物馆群,延续老街的生命力。同时,老街将继续进行细化修复,实现架空电线入地、无线网络覆盖、基础设施提升等。

阮慧红介绍台州椒江传统建筑砖雕 范宇斌 摄

非遗集萃:传承中留住乡愁记忆

章安人杨计兵从小跟着奶奶学习剪纸,如今,他还拥有另一个身份——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章安剪纸传承人。在他手里,一把剪刀可以把章安民俗风情、乡村古郡变幻为纸上艺术。

“非遗传承的关键是活态传承,要把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并结合现代元素衍生出更多文创产品。”杨计兵说,多年来,他坚持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及产品创新,让章安剪纸持续焕发活力。

当前,非遗活态传承是各地历史文化街区对外展示的重头戏。非遗传承振兴老街成为章安的“破圈”尝试之一。

在章安,坚守匠心是本土非遗传承秘诀。如78岁的叶宰雷一家四代在老街以制锡品为生,历时百余年,匠心不改;69岁的非遗竹藤编制传承人郑米华,将一根根竹藤经过20多道工序,制成“金鸡元宝”“白鹤起飞”“鱼跃龙门”等活灵活现的工艺品……

章安人张祥喜19岁开始学箍桶,40多岁时开始收藏民俗老物件。“老底子的‘十里红妆’少不了我们这些箍桶匠,老手艺传承着生活美学,老物件则能道出许多故事。”张祥喜说,老街是非遗人传承非遗、交流互鉴的最佳平台。

古时,章安陶瓷烧造业繁盛,制砖工艺流行。如今,祖传椒江传统建筑砖雕技艺的阮慧红受邀入驻章安老街。她说:“展示传承椒江砖雕技艺,就是希望章安传统砖瓦的古法烧造、雕刻技艺不断章。”

同样,章安木雕因题材丰富、技法精湛,颇受欢迎。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委员王林杰希望在老街上能有一席之地,为弘扬章安文化添砖加瓦,他也愿意向更多年轻人传授木雕技艺。

台州椒江非遗传承人郑米华的竹藤编制作品“鱼跃龙门” 范宇斌 摄

“破圈”之道:一江两岸致未来

一条章安老街连接起过去、现在与未来,而这只是章安重新出发的原点,守正创新才是“破圈”之关键。

眼下,椒江“一江两岸”成为台州市区重点区块建设的热土地,椒江江北新区将着力营造古今辉映的人文魅力。

“我们将以古郡千年文化引领章安复兴征程,奋力打造‘台州根文化’的亮丽金名片。”周孔兵介绍,章安将建设好历史人文胜地、蓄势赶超旺地、人居生活福地、治理特色阵地。

放眼浙江,千年古城复兴的号角已奏响,该省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创新性探索,通过对文化挖掘、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避免“千城一面”。

此背景下,章安将结合老街保护与开发,传承古郡文化根脉。如依托乡贤馆,建章安史料馆,传承乡愁记忆;以农业转型、文化寻根、古村保护为重点,以九子山、太平山等沿山生态发展带为依托,鼓励培育农事体验、康养度假等新兴消费热点,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江北新区开发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战略所向、机遇所在。”椒江区委书记王宗明表示,章安作为江北新区核心区,资源禀赋优势明显,要树立国际化视野、大湾区格局,积极拥抱台州二次城市化机遇,前景可待。

从章安远望椒江,一艘艘船舶驶向东海,椒江南岸高楼林立,椒江北岸望山见水忆乡愁。一江两岸,映射出台州发展之未来,也是观察千年古郡治章安复兴的最佳窗口。(完)

中国新闻网2021-4-4

 

 

上亿年的“宝贝”被烧成砖头?古生物化石该如何保护 文章下载

上亿年的“宝贝”被烧成砖头?古生物化石该如何保护

红砖厂旁边裸露的石层里,三叶虫、角石等几亿年前的化石随处可见;路边其貌不扬的小山坡,随手一挖便是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几千件收来的鱼龙、海百合化石堆放在地下室一直没有得到修复,一些化石逐渐风化……

贵州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全省沉积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广泛,蕴含大量古生物化石,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贵州省级地质公园青岩古生物化石群、乌当遗迹地等重要化石群、地层剖面遭到破坏。

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可充分调动专家力量,加大投入,合理开发化石资源,建立相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和科普、研学基地,探索“石旅结合”,开展建设性保护。

几亿年的“宝贝”随处可见

小山坡上稀稀落落地修建了几栋民房,村民在这里生产生活,饲养牲畜。山坡岩层表面因为风化变得酥碎,很难与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联系在一起。

但是当你在裸露的岩层随手一挖,便有可能挖到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这里是贵阳市青岩古生物化石群,也是贵州省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介绍,青岩古生物化石群由13个门类组成,已发现214属419种,是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后的生物复苏-辐射最为典型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群,其丰度和多样性全球罕见,代表地球历史时期的第三次大辐射。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生物复苏,而且也是探索当代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构建的源头。

“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2.5亿年前,随后的生命大爆发经历了1000万年,而全世界目前唯一能找到这次生命大爆发证据的遗址,就是青岩古生物化石群。”童金南说,他于2016年到贵阳考察研究发现,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青岩古生物化石群已经大面积消失,仅剩棒头坡一处,但至今未得到有效保护。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调研员王红梅告诉记者,青岩古生物化石群是指产于贵阳青岩地区青岩组中所有生物化石的总称,它以双壳类、腕足类、菊石类为主,包含有六射珊瑚、牙形类、海绵、腹足类及陆生植物、藻类等多门类的化石群。

王红梅表示,青岩古生物化石产地2006年就已列入花溪省级地质公园,但由于面积过大,管理上相对粗放,没有专门对化石产区坐标进行矢量化。另外,此地位于青岩镇中心区域,受青岩玉带湾畔安置房和青岩双狮路市政工程项目影响较大。

在棒头坡一带的山体上,记者看到,有三处移民安置房建在化石产地上。“涉及村民用地的拆迁补偿,相关工作流程较长,目前当地正在组织兑付土地、房屋补偿工作,补偿兑现后,可立即进场进行环境整治和剖面清理。”王红梅说。

近日,记者在其中一处民房房主刘先生处了解到,补偿款项已经到位。“土地和房屋的补偿款已经收到,东西正在陆续清理,近期准备搬走了。”刘先生说。

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一处奥陶纪古生物化石组合,是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野外实践基地。该学院讲师兰天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有6条完整的地质剖面,但是由于缺少保护,目前只剩3条了。

“这里发现过软体动物的化石,它们本身的身体是软组织,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概率很小,生物的软组织能够保存下来,这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兰天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受到当地生产生活影响,岩层表面风化严重,而在不远处,两条地质剖面已经被房地产项目覆盖。兰天对此表示惋惜:“地方发展确实会逐步挤压化石群的空间,如果剩下这3条剖面也没有了,我们的实践基地又得换地方了。”

王红梅表示,隧道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房地产项目等都不同程度对地层剖面造成破坏。

化石保护“既缺巧妇又缺米”

记者调查发现,资金、人才和保护意识欠缺,给重要化石群的保护带来困难和挑战。

化石太多导致“轻重难分”,保护意识欠缺。在贵州一些化石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工程建设中挖出化石屡见不鲜,加之地方部门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识别化石重要程度,保护意识逐渐淡漠。

记者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凯新红砖厂发现,这里蕴藏着大量志留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三叶虫、角石等化石随着该砖厂取石造砖而暴露出来,随处可见,很多化石随着杂石已经被烧成了砖头。

童金南告诉记者,如此大量的化石集中在这里,就算没那么重要,全部被烧成砖头,也着实可惜。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近日组织了贵州省古生物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前往实地调研核实。结果显示,凯新红砖厂内所产的古生物化石种属,在贵州产出区域广泛,产出种类较多、数量丰富。加之开挖的页岩经长期风化后,化石裸露容易采集,尽管化石种类并不具备稀缺性,但依然可作为青少年科普教学场所。

专项资金紧张是影响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重要因素。王红梅介绍,化石保护的专项资金,都是由省级财政拨付,资金比较紧张。

很多化石保护区由县级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却缺乏专项资金支持。青岩镇党委书记刘友谊说:“虽然知道化石需要保护,但是涉及拆迁补偿,这笔资金镇里、区里都没有,只能等专项资金,因此才拖了这么多年。”

据了解,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对青岩古生物化石群产地做保护规划评估,2020年向贵州省财政厅申请了600万元的专项经费,目前已落实300万元。

化石保护还缺乏专业人员。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化石群地质公园管理处执法队队长李斌告诉记者,2000年至今,关岭县多次开展打击古生物化石盗挖盗采专项行动,收缴珍贵海百合、鱼龙化石多达几千件,但一直堆放在地质公园的地下室。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人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修复,一些化石逐渐风化。

鉴定各个化石群、各类化石的稀有程度和科研价值是化石保护工作的重点。花溪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硕告诉记者,地方上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去进行鉴定。

“不是所有的化石都能被发现,一些无脊椎类动物的化石没人发现或者在意,地方缺乏专业人士。如果不是专家说,我们不知道哪里有化石,也不知道哪些化石需要保护。”杨硕说。

“石旅结合”开展建设性保护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摸清贵州古生物化石“家底”,合理的化石采集及科学研究能够科普化石知识,提升化石价值,增加群众保护意识。他们建议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不让保护影响发展,也不让发展破坏保护”。

王红梅介绍,贵州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7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及保护规划,目前全省共圈定了66个具有保护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产地,“古生物王国”称号名不虚传。

在实际工作中,化石保护容易与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冲突。王红梅介绍,这66个具有保护价值的化石产地中,有8个世界级的化石产地已纳入全省生态红线进行保护,其他58个化石产地也纳入了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管地管矿一张图”平台,在项目用地预审规划选址及矿业权设置审批中进行避让管控。“要保护,但也不能过度保护,经过专家评定有保护价值的,地方发展需要作出一定牺牲。”王红梅说。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元龙认为,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特别是化石群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古脊椎动物化石早就作为文物看待,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而无脊椎动物化石也可以作为文物保护。

“只有主管部门、群众提高了对化石的重要性、保护性的认识,才能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赵元龙说。

赵元龙、童金南建议“石旅结合”开展建设性保护。国内外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均陈列大量化石,宣传古生物化石及演化,展示化石的形态、进行科普教育,部分化石自然保护区还能吸引游客参观,带动地方发展。

比如贵阳市自2020年以来组织1000多名中小学生到安顺市关岭化石群地质公园进行研学,学生们在现场能够接触地质学、文物学等知识,了解两亿多年前三叠纪时期古生物化石的形成、化石种类、分布等,了解生命起源至今的沿革过程。

“化石产地可进行化石村建设,不仅可作为科普基地,还可提高化石村群众保护化石的意识。部分保护等级不高,但是观赏性强的化石还可以做工艺品。”赵元龙说。

刘友谊认为,青岩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建一个化石博物馆或科普基地,既能保护化石,也能把化石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杨硕介绍,尽管省里成立了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但是和地方上的对接较少。基层作为珍贵化石发现和保护的一线,加强化石鉴定、保护的知识很有必要。童金南、赵元龙等专家建议,化石保护主管部门应重视专家作用,建立起与专家沟通的长效机制。

新华每日电讯2021-12-2

 

 

古老长城重焕新生机 文章下载

古老长城重焕新生机

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四万里,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

《长城保护条例》施行15年来,6000多名保护员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沿线15省区市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科技赋能长城保护,在“活化”传承中,长城脚下一座座古村落告别贫困,古老长城也焕发新的生机。

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壮大万里长城新“护卫队”

初冬,一场降雪后,河北省秦皇岛城子峪长城内外银装素裹,66岁的张鹤珊像往常一样,在这里巡护长城。

张鹤珊家住秦皇岛市海港区城子峪村。1978年,23岁的张鹤珊踏上了守护长城之路,一把大镰刀、一只蛇皮袋是他巡护长城的“标配”。

43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在长城上走40里山路,劝走过放羊倌,“吓”跑过偷砖人,记录了20多万字的长城笔记……

“降雪后,长城更要及时巡护,积雪融水对古老的长城敌楼危害很大。”张鹤珊说,为保护长城、宣传长城文化,他学会了抖音直播,现在他有37万粉丝。

长城,历经两千多年持续营造,涵盖春秋战国、秦、汉、唐、明等12个历史时期,总长度超过2.1万公里。

长城保护并非易事。

这条巨龙,在无数山峦间蜿蜒前行,在山海关与大海交融,在偏关与黄河“握手”,一路上与群山缠绵,一直深入到荒漠戈壁。

这是一场文物与时间的赛跑。

保护长城首重法治。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建设长城保护员制度。

15年来,这支队伍日渐壮大,目前长城沿线已有6000多名保护员,他们像张鹤珊一样,成为长城保护最前线的主力。

甘肃敦煌西北90公里的戈壁滩中,河仓城遗址静静矗立。这座疏勒河畔的古城遗址是汉代储备粮秣的仓库,是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58岁的张建军和55岁的妻子陈万英,2012年作为基层文保员在这里“安营扎寨”。夫妻俩就像两千多年前的戍边战士,每天巡护河仓城遗址,一趟2小时。

起初这里只有一方窑洞、一张床、一口井。几年后,敦煌市文物部门帮他们建起了新房,陆续通了水、电、网络,还安装了监控设备。“我们现在很喜欢大漠戈壁,想给后代留下宝贵的汉长城印记。”陈万英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民众自觉守护长城,各地纷纷成立长城学会或长城保护协会,这是我国大力推进长城保护的一个缩影。”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表示,文物部门力量有限,只有靠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让万里长城更长久传承下去。

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长城脚下看冬奥、冬奥赛场看长城”,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一大亮点。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河北将秦皇岛山海关、承德金山岭、张家口大境门和崇礼等4个长城区段作为重中之重。

张家口崇礼冬奥核心区,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就在桦林东段古长城脚下。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观赏长城,崇礼目前正在实施桦林东段长城展示亮化工程。效果展示图上,夜色中被灯火点亮的长城绵延于崇礼群山之间,成为冬奥盛会中的醒目背景。届时,世界各国冬奥健儿都将领略到中国长城的风采。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嘉峪关关城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制定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在文化和旅游部统筹指导下,长城沿线15省区市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因地制宜编制各省份规划,细化实施方案。

北京市规划明确“一线、五区、多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布局;河北省围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四类主体功能区和五大工程建设优化项目布局;甘肃省成立了“甘肃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研究中心”……

交通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支撑。记者从山西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山西省规划建设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主线贯穿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内外长城沿线,串联起偏关、雁门关、平型关等众多景区景点。

山西省偏关县有“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的美誉。老牛湾——平型关长城风景道项目已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目前,位于偏关县境内80多公里的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一期项目已全线贯通。这条风景大道沿线共修筑了20处停车区、观景台、驿站,均为长城文化体验胜地。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不单纯是通达路,更是彰显历史内涵的文化路。”偏关县委书记王源说,在这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里,我们能深切体会到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弘扬新时代长城精神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长城,见证了一场又一场浴血奋战,凝聚起全民族力量。

喜峰口,长城抗战的主要战场之一。1933年,国民革命军第29军曾在喜峰口、潘家口一带依长城阻击日军。长城抗战是中国人民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潘家口水库修建后,喜峰口、潘家口两座关城和部分长城被淹没到水下。它们犹如巨龙潜渊,形成独特的“水下长城”景观,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

河北省迁西县党史研究室主任马振说,长城抗战点燃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中国军民在喜峰口抗战中取得了胜利,也是“九一八”后的首次大捷,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娘子关,自古就是军事重地。抗日战争时期,娘子关防御战、百团大战之磨河滩战斗,谱写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日的壮丽诗篇。

董耀会在秦皇岛山海关长城脚下长大。他说,见证无数血雨腥风的巍巍长城,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象征。

如今,长城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长城精神,也给长城沿线贫困村落带来生机活力。

长城脚下许多村庄偏居一隅,山多地少,曾深陷贫困。如今,村民靠着长城吃上旅游饭,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小康村,沿长城串成了“珍珠链”。

20世纪90年代,娘子关开始挖掘以“雄关”“秀水”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娘子关村民告别吃不饱饭的历史。2013年,娘子关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起,每年60%的旅游收入归村集体,村民按土地入股,目前每人每年能分红1500元。

除了叫响“红色长城”,深入挖掘开发喜峰口长城抗战、黄土岭战役、山海关保卫战等沿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河北还实施长城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景观整体风貌修复,建设长城风景复合廊道,打造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全国样板。

喜峰口西潘家口段的“水下长城”也正迎来新生。水库水位涨落,加剧了风化作用对墙体影响。2016年9月开始,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向社会公开筹集资金,对箭扣和喜峰口的两段长城本体进行修缮。

“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妥善保护长城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古朴历史风貌。”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勇说。

针对土质长城保护难度大的问题,近年来甘肃省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的“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并掌握了锚固灌浆加固、支顶加固、表面防风化等一系列土质长城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保护理论和工艺技术规范。

为给长城这一世界奇迹长久留档,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正在建立长城全线的图像与三维数据库。从2018年至今,他们已为5500公里的明长城墙体留下数字化档案。

长城许多重要关口、城墙与当地生产生活区域紧密相连,保护长城永远在路上。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李哲说:“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用科技赋能长城保护,推动‘活化’传承,将长城文化、长城精神传播到全球各地。”

新华每日电讯2021-11-30

 

 

强化古迹保护、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 文章下载

强化古迹保护、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跃升,文物机构队伍力量增强、结构优化,文物领域社会参与活力不断焕发,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初步实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建设持续推进,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得到更好挖掘阐释。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体系基本健全,重要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更加优化,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文物工作在坚定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加彰显,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形成资源管理全覆盖、法律法规更完备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与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实证我国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博物馆强国建设成效显著,红色基因得到有效传承,根植于深厚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规划》要求,强化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工作。坚持以确保文物资源安全为核心,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管理工作,增强防护能力,加强执法督察,严厉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守牢文物安全底线。健全文物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文物登录制度,健全文物调查、申报、认定、登记、定级、公布、降级和撤销程序,梳理明确文物法定命名体系,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总目录并与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做好衔接。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系统整合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数据库、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革命文物数据库等,加强文物资源大数据应用。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探索推行“文物长制”,建立健全文物安全责任体系,完善部门协作共商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强化文物行政执法督察,加强文物督察力量,开展国家文物督察试点,加大文物督察科技支撑力度,持续实施专项督察和联合督察。提高文物安全与执法督察科技水平,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加大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等防盗窃盗掘预警技术研发应用和相关装备配置力度。

《规划》强调,全面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遵循文物保护和考古特点规律,加大要素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多学科协同,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文物领域科技应用水平,带动解决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支撑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基础研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专有装备研制升级,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加强标准化建设。

《规划》明确,提升考古工作能力和科技考古水平。坚持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加强对考古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供给,健全“先考古、后出让”制度,提升古遗址、古墓葬考古和保护水平,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和阐释。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编制并实施“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加强大遗址保护,实施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强化国家文物局主导作用,发挥地方积极性,坚持考古先行、保护第一、融合发展、创新驱动,系统做好大遗址考古研究、空间管控、保护管理、开放展示工作,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大遗址保护管理利用体制机制。完善建设工程考古制度,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统筹推进相关考古工作,划定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试点实施建设工程考古区域评估机制。加强边疆考古和水下考古,优先发展边疆考古,重点加强新疆、西藏、东北和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大力发展科技考古,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鼓励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合作,推动科技测年、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等科技考古分支发展。

《规划》指出,强化文物古迹保护。坚持系统整体保护,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完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体系,发挥重点项目示范效应,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强化重要文物系统性保护,实施重要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统筹城乡文物保护,保护和延续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城市文脉,将文物保护与老城保护、城市更新相结合,强化本体保护和风貌管控。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督管理,完善对存在重大险情、重大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抢救性保护的机制。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重点推进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西夏陵、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二里头遗址、景德镇御窑遗址申遗工作,培育三星堆遗址、万里茶道、钓鱼城遗址等预备项目。提高预防性保护能力,编制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导则,按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文物特别丰富的市县、省域三个层级开展常态化、标准化预防性保护,基本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变。

《规划》要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坚持保护第一,充分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文化、汲取奋进力量。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强化革命文物研究阐释,拓展革命文物运用方式,深化革命文物工作内容。

《规划》强调,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坚持公益属性,突出社会效益,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发展,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多样化水平,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优化博物馆布局,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夯实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基础,提升博物馆藏品管理能力,健全藏品登录机制,推进藏品档案标准化、信息化建设,逐步推广藏品电子标识。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提升博物馆展陈质量,加强对藏品价值的挖掘阐发。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

《规划》明确,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加强对民间收藏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优化文物鉴定服务和文物进出境监管,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多层次文物鉴定服务体系,提升文物进出境管理服务水平,构建文物追索返还常态化工作格局。

《规划》指出,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文物资源推进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强文物价值阐释传播,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要求,加强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完善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创新成果转化路径和传播推介方式,推动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规划》强调,壮大文物人才队伍。坚持文物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原则,综合施策推动构建与文物资源规模、文物保护利用任务相匹配的学科结构、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不断健全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机制,弘扬践行“莫高精神”,让文物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人民网2021-11-15

 

 

揭秘古厝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仓山路径”:亭榭楼台今犹在 更喜气质改 文章下载

揭秘古厝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仓山路径”:亭榭楼台今犹在 更喜气质改

保护提升后的阳岐河两岸风景秀丽。

风景如画的阳岐河畔,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阳岐严复故居完成修缮,正在开展严复相关展陈布置前期工作;古色古香的烟台山历史风貌区里,爱国路2号(早期美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旧址)计划6月底前完成基本布展,开始试运营;在全省率先依托古建筑建成的22座村博物馆免费开放,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打卡点……

近年来,仓山区围绕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先行示范区、打响闽都文化品牌,切实加强对文物、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打造了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阳岐风貌区等,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品质的同步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古建筑不仅得到有效保护,还被合理地保护性开发利用,既盘活了文化遗产,又留住乡愁记忆,成为群众了解仓山乃至闽都文化的窗口。

全方位整治提升

阳岐风貌区(一期)下月开放

“门前一泓水,潮至势迟迟。”蓝天白云下,石板路曲巷通幽,沿河两岸的房屋、树木、植被等倒映在水中,村民们或驻足欣赏美景,或一起话家常,幸福的笑容在脸上绽放……近段时间以来,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的阳岐河两岸成为不少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

福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阳岐村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家乡,拥有尚书祖庙、严复故居、玉屏山庄、“午桥”等众多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去年7月,仓山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启动阳岐风貌区(一期)保护提升工程,坚持系统、综合、整体的理念,通过拆除违法建筑、立面景观改造、市政配套设施改造等方式,对历史建筑周边环境实施整体提升。

不到一年,阳岐河沿岸等地实现大变样,一个成规模、景观美、人文底蕴深厚的历史风貌区重现芳华。“一期工程主要对阳岐河沿岸水系景观及片区内的69栋建筑实施提升,并对严复故居等6处文物及历史建筑开展修缮,目前正在开展收尾工作,6月将完工开放。”项目相关负责人27日告诉记者。

新浪网2021-6-1

 

 

黄山市黟县:打造古民居保护利用新业态 文章下载

黄山市黟县:打造古民居保护利用新业态

5月25日,笔者来到黟县宏村景区,绿水青山蔚蓝天,粉墙黛瓦马头墙,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安静地惊艳着时光。漫步在宏村的青石板上,如同步入一卷悠远华丽的历史画卷。

多年来,黟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建立县、镇、村和旅游公司、民间自律组织的四级保护管理网络,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古建筑群进行“网格化”管理和国保重点古建筑实行“亮证”管理。将景区门票的收入提取20%作为文物保护资金;吸收4名徽学专家,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委员会。今年来对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屏山消防等重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提出意见20余条,解决明经湖水养管护等诸多疑难问题63个。

该县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本,探索委托管理、产权转让等创新利用模式,全面盘活闲置资源,引入有实力、有高端文化品位、热爱徽州古建筑的人士参与业态打造,以“委托管理”方式推进古祠堂的保护利用,采取管、放结合的“委托管理”新模式,由社会资金负责维修、由主管部门实施监管,解决国有公共文物的保护利用难题。总结古民居流转试点、古建筑委托管理经验,创新祠堂、古道、名人故居等古建筑保护利用方式。5年来吸引社会资金近10亿元,打造艺术酒店、民俗客栈等19种新兴业态,建成精品民宿、写生基地、特色酒吧等320余处,培育抛绣球、开蒙礼等民俗文旅体验项目31个,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万元。2016年获评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

同时建立长效保护机制,近3年整合各项资金3亿多元用于遗产地文化资源保护,为全县92处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为2个遗产地、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及重点古村落600处古建筑挂牌二维码,向游客数字化展示,让更多海内外游客参与古民居保护和传承。并举办西递宏村成功申遗20周年系列活动,推出《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之路》等书籍20余册。

央广网2021-5-28

 

 

皮市街,“古运河重生”的探索 文章下载

皮市街,“古运河重生”的探索

编者按:应广陵之约,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李广春发表题为《皮市街,“古运河重生”的探索》的署名文章,新华社等国内主流网媒纷纷转发,截至目前,累计阅读量已达40多万。

因地制宜打造亮点。古运河畔的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浓缩了运河文化的精华,古城遗址脉络清晰、历史街区风貌完好、街巷格局特色明显,在全国古城保护的样本中屈指可数。近年来,扬州聚焦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因地制宜活化传统文化,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城风貌。双东历史文化街区吃住行游购娱应有尽有,成为扬州文化旅游胜地;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依托盐商文化和会馆遗址,成为扬州美食文化又一展示窗口;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发挥历史文化名人效应,突出市井文化,成为扬州文化创意众创空间。皮市街东邻古运河,北连东关街,南接南河下,是一条在政府服务和引导的基础上,由原住民和创业者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文化街区。本着既能改善老城区交通,又能彰显古城老街特色的原则,地方政府在拓宽道路、配套公共设施的同时,对皮市街沿线古城老街风貌也进行了系统修缮和保护。皮市街原长600余米、宽3米,2006年改造拓宽至9-11米。目前,皮市街是远近闻名的网红一条街,有咖啡馆、杂货店、书店,以及各种特色小吃等,市井烟火气浓厚,休闲文艺范十足。

盘活资源规划引领。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淀,是留住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深挖其文化内涵,建设历史文化展览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活化利用和生动展示历史文化遗存。一是在规划引领上有创意。街区更新规划不仅要在物理空间、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更要将文化融入到规划的各个方面、渗透到规划的各个环节,特别要体现有生活气息的市井文化,有文化创意的生产力布局,有风情万种的文化生态,有文化消费的生意,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创新创造创未来的生机等“五生”文化。要注重规划的弹性、人性和经济性,变“削足适履”的强制适应为“水到渠成”的柔性引领,使发展规划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融合的需要,又能以用户思维为导向,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想方设法利用“外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主动引入专业团队,吸纳新理念、活思维、妙点子,补齐创新能力不强、内生动力不足的发展短板。二是在古城更新上用巧劲。更新修复要见人见物见文化,着眼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着眼于高品质生活打造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像绣花一样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微更新。通过居住条件的宜居化、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创业就业手段的多元化,进一步激发古城的生机和活力。要注重生产场景的复建,注重市井生活的传承,注重生意场所营造,坚持以“文化集市”为努力方向,以文人互相唱和、文化互动交流为重点,着力营造产业基础好、营商环境优、发展潜力大的街区氛围。三是在营销策略上走新路。通过面向社会征集历史街区更新修复的金点子,文博场所展陈向全社会征集方案,对每一个历史遗存、每个古巷,向全社会征集民间文学、导游讲解词等,促进全社会高度关注历史街区更新、激发社会参与热情。通过文化地标和电子导览图,外地游客可扫码一次生成反复使用,扩大社会传播效应。四是在加大投入上多元化。在历史街区的文化建设上,应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尽量减少政府大包大揽、提包入住的做法。鼓励自带设计方案、自带文化项目、自带投入资金,共同参与文化建设。

融入运河文化建设体系。扬州古城大运河核心展示园已被纳入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皮市街作为古城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展示点,应高起点规划建设、高标准保护修复、高水平招商运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街区。一是活化运河文化基因。要梳理街区历史文化肌理,协调推动发展与保护传承的关系,把合理利用作为保护传承的有效手段,彰显“古运河重生”的魅力。二是立体呈现街区文化内涵。皮市街有很多的名人、名宅、名院,比如朱自清故居、吴道台宅第、王少堂故居、蔚圃等。坚持修旧如旧,确保街区及周边风格统一协调。对附近名人故居、文化场馆的修复,要注重文化交流的汇通和思想学术的串联,如刘氏盐商住宅、楠木厅、二分明月楼等,既要符合原有功能,也要注重公益属性,活化展陈利用,彰显特色风貌。三是运用创意涵养文化生态。创意引领和精选业态是涵养历史街区文化生态的抓手,是皮市街更新的重点。要借助“网红打卡地”的名气,依托毗邻古运河、双东、何园的地利,在文创企业引进、文化项目组合、文化主题营销等方面进行探索,着力吸引游客、集聚人气。联动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开展“打卡皮市街”“夜游皮市街、寻味老扬州”等旅游项目。利用开放空间连续推出中小型书画展览,举行小剧场活动等,用文艺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群常驻,用文化创意增强街区活力。有针对性持续推出特色主题活动,通过读书会、公益沙龙、嘉年华等趣味艺术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围炉烧饼”“大油火烧”等经营数十年的老店,是老扬州有口皆碑的美食,要用扬州美食提升文化吸引力,用乡愁滋味体现文化魅力。

项目牵头融合发展。皮市街街短路窄、业态迥异,更新前期要精心选择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合作单位和企业,从顶层设计着手,拓展皮市街南接何园、南河下,联动周边街巷同步改造,实现街区由短变长、由线成片。目前沿街店面、民居、历史遗存直观感受水平不一,保护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对荒废民宅议价回收、规整利用,对公有房屋进行渐进式腾出,实现产权统一管理、统一策划,改建成为融合美食、阅读、手作、非遗、文化市集、创客空间等多项目为一体的创意空间。如入口处田家炳中学可进行异地迁建或合并,一些大型事业单位利用率不高,可考虑腾退置换,用以建设众创空间、服务中心或公共停车场等。同时注重社会参与,结合“一城三都”建设,在美食文化、运河文化、休闲文化等方面收集整理皮市街原住故事、网红热点,通过“两微一端”、抖音、快手等平台展示发布,进一步提升皮市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广陵区人民政府2021-2-24

 

 

福州古厝集团探索古厝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新路径 文章下载

福州古厝集团探索古厝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新路径

福州古厝保护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州古厝集团”)始终坚持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课题,大力挖掘文化和旅游内涵,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工作,坚持深入挖掘并展示福州古厝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的现实价值,创新经营、规范管理,盘活街区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商贸生活气息浓郁、城市发展脉络永续的福州历史文化街区。

一、顺应时代潮流,推进机构改革步伐。

福州古厝保护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原名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2008年11月成立;2020年2月,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变更为“福州古厝保护开发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4月,正式揭牌成立。福州古厝集团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福州古厝>序》重要精神,推动古建筑保护不遗余力、传承历史文脉一以贯之,主动融入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总体发展规划,扎实推进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前期相关工作,以“古厝”为着力点,深耕保护开发领域,做大做优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在主动适应发展的引擎驱动下,福州古厝集团着眼于大力推进福州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修复运营工作,针对原有管理模式已不匹配日益增长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需要的现状,对组织架构进行改革,构建管控型集团与业务拓展型子公司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建立管理科学、规范有序、运转协调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实现多措并举,提升古厝品牌价值。

一是注重建章立制,确保修复工作有章可循。

福州古厝集团在修复开发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梁厝和南公园等街区过程中,注重“谋篇布局再下笔”,通过以“政府组织、部门指导、地方调查、强强合作、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的方式开展规划编制,编制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规划,确保保护修复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保护历史遗存,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福州古厝集团始终将保护修复视为第一要务,坚持专业团队、复原传统工艺,全力推进各街区古厝保护修复工程,力求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已成功完成了水榭戏台、小黄楼、二梅书屋、芙蓉园以及采峰别墅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修复工作。

三是坚持活化利用,优化各类经营业态。

福州古厝集团坚持“活化利用、传承弘扬”,做好业态引入及展陈布展工作,举办各类展览及活动,讲好闽都故事。吸引永和鱼丸、同利肉燕、聚春园等老字号商铺回归;引进福建华侨文化展示中心、福建省工艺美术博览园、中国商印展览馆、朱紫书苑等优质业态。

四是开展文化活动,着力培育品牌价值。

福州古厝集团结合传统民俗和街区文化定位,大力推出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文化展示与文创消费相融合的城市综合休闲场所。五是夯实街区建设,积极打造智慧街区。福州古厝集团已启动智慧旅游开发工作,在自媒体平台提供古厝介绍、美景直播、VR古厝展示、语音讲解等服务;完成三坊七巷智慧街区一期建设,资产管理系统、支付宝小程序、智慧公厕、智慧景区一键游均已上线且运转良好。

三、紧抓历史机遇,加强保护创新能力。一是专注工程建设及技术输出。

福州古厝集团稳扎稳打,全面提速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程技术输出。正在加速推进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南公园、梁厝、新店古城、师大学生街等项目。其中,梁厝街区一期37栋古建筑已完成外立面修缮;南公园街区已完成一期范围内建筑立面整治及市政道路、园林景观等公建配套工程量约100%;积极配合省商务厅,狠抓上下杭高品位步行街区规划建设,吸引高端品牌尽快落地入驻。

二是抓住世遗契机,推进“六个一批”项目工作。

福州古厝集团以第44届世遗大会为契机,紧紧围绕福州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和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着重推进“六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同时,持续推进街区内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工作及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联合申遗工作,补齐街区旅游服务短板、增加旅游特色亮点,通过夜景灯光、绿化景观、坊巷美化、停车场建设等工程,切实解决游客在街区住宿难题,完善旅游产业链,全面提升街区服务品质。

三是探索旅游新模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福州古厝集团以历史文化内涵为基础,通过新颖的视觉传达技术,多渠道展现古厝魅力,打造古厝视觉创意之城。着力规划、创造、打响品牌,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各类媒体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在端午、中秋、国庆等节点,与央视、省广电集团合作,进行全天候直播,大力宣传地域特色及节日习俗。同时,通过搭建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打造数字坊巷,提升游览体验。还将举办历史文化特色展,收集世遗有关资料,开展特色古厝展、非遗文化艺术节,展现古厝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持续积极对接优秀文创研发团队,通过深入挖掘提炼历史文化元素,开发景区系列文创产品。不断强化品牌运营,提升企业文化形象,通过拍摄企业文化宣传片,加强企业形象宣传。

东南网2021-3-17

 

 

当文物古迹遇上沉浸式业态开发:边界何在,能否两全 文章下载

当文物古迹遇上沉浸式业态开发:边界何在,能否两全

编者按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未批准八达岭古长城沉浸式实景遗产游览项目,认为其对长城“整体景观风貌存在一定负面影响”。这对方兴未艾的沉浸式文旅提出了一系列思考题:以交互体验、光影效果为特征的沉浸式业态能否走进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地?其边界何在?怎样才能既保护文物,又借助科技手段帮游客提升游览体验、增进人文收获?

3月29日,本版曾以“在数字意境中漫步:沉浸式体验缘何成文旅‘新宠’”为题,和读者一起走进梦幻绮丽的沉浸式空间;今天,针对业态发展中的新问题,我们邀请文物保护、文化旅游、视觉艺术等领域学者及沉浸式业态相关专家为您深度解析,并以国际视野比照观察,就我国沉浸式业态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在“千里江山图3.0”展览现场,参观者体验数码互动。新华社发

本期嘉宾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常志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 吴丽云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大伟

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 刘 兵

“即使只存在小概率风险,也须慎重”

——莫忽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红线

记者:“沉浸式”正在成为文旅热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走形”与隐忧。此次八达岭古长城沉浸式实景遗产游览项目未获批准,带来哪些启发与警示?

刘兵:沉浸式产业是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形态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经济业态,其核心是沉浸式交互体验,主要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内容创意的深度融合,创造出高价值体验经历。“十二五”以来,我国沉浸式技术与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出现了30多种沉浸式新业态和产品,几乎覆盖文化旅游新兴消费的所有领域,代表了我国未来体验经济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要注意的是,八达岭古长城沉浸式实景遗产游览项目未获批,并非沉浸式本身的问题,而是考虑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遵循文物遗产保护的政策红线,处理好文物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关系。如何深刻领会和贯彻中央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要求,在严格遵循文物遗产保护政策、不影响长城等古迹整体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打造全新体验场景和运营模式,是当前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演员在大型沉浸式演出《乐动敦煌》中表演。新华社发

李大伟:“文化遗产沉浸式游览”并不违背文物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但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确保其安全,既包括文物本体的安全,也包括周边历史风貌的安全。从现实情况看,并非所有文化遗产都具备开展沉浸式游览的条件。项目相关设施建设如果影响文物安全、破坏历史景观,是一种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也与让人们通过旅游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初衷相违背。

吴丽云:依托数字文化资源进行新文旅业态和产品的开发,是文物古迹焕发新活力、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但科技应用应有边界,即不能对资源本身及其价值造成破坏或产生不良影响。一旦两者有冲突,理应遵循保护优先原则。沉浸式场景的打造借助声电光影,意在将静态的、单一的遗产地场景,转化为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体验场景,其目的无可非议。但沉浸式场景的构建多会涉及器材、设施、设备的导入和搭建,与《长城保护条例》第十八条中,禁止在长城上架设、安装与长城保护无关的设施、设备,会产生冲突,即使只存在小概率风险,也须慎重。鉴于此,文化遗产地的沉浸式游览,可考虑在遗产地保护范围之外,打造不依托文物本体的沉浸式体验项目。

“核心是文化IP的挖掘,而不是声光电”

——勿在商业与文化的矛盾中迷失

记者:除了影响甚至破坏整体景观风貌的可能性,在沉浸式文旅的发展中,还会出现哪些误区或不良影响?

常志刚:主要误区有:过度依赖技术、追求特效,对体验者采取立体包围式感官轰炸;过度强调商业要素,攀比跟风,导致资源浪费和不可持续;忽视环境要素,导致对景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破坏,等等。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内容要素的忽视。不少项目的内容创作由非专业人士操刀,品质不高,甚至将文化遗产歪曲、篡改和低俗化,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背道而驰。实际上,只有充分运用沉浸式业态的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形成优质的内容,才能产生长久的、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中的光电效果。光明图片

李大伟:“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对于沉浸式体验而言,技术只是手段,内容才是核心。脱离了文物本身而编造的虚假故事,不仅不能增加文化内涵,反而是对文化的一种伤害。因此,沉浸式项目开发应注意把握真实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尺度,尤其是内容的真实性,要以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游客“身临其境”、心驰神往。

刘兵:沉浸式产业的核心是文化IP的挖掘,其次是以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造就全新的文化艺术叙事表达,丰富先进文化价值的体验方式。因此,沉浸式产业的发展要以文化IP的挖掘、体验和价值转化为核心,以文化科技融合、空间创意及互动业态创新为支撑,按照文态、业态、形态、生态四合一的方式整体推进,防止单纯秀科技、秀声光电,而忽略了文化内涵及价值体现。

“形成全品系列的沉浸式业态”

——由“浅尝试”向“深发展”转变

记者:真正高质量、可持续的沉浸式文旅应该是什么样?我国沉浸式业态近年来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初步经验?

常志刚:当今很多年轻人热衷的“剧本杀”,给沉浸式带来不少启示。它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热情,通过主动的角色扮演,实现了代入式体验。沉浸式项目可以借鉴“剧本杀”,对剧本、情节及空间进行专门设计。当然,景区的空间环境、体验模式与“剧本杀”有着很大不同,不能简单照搬。

北京中华世纪坛“拉斐尔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展览活动中,观众点击展览现场的电子屏幕,深入了解拉斐尔画作的细节。新华社发

李大伟:近年来,《上新了·故宫》《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非凡匠心》等节目,都带有一定的“沉浸”性质。它们让历史典故从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影像,兼具鲜明的主题性、参与的互动性、过程的愉悦性和内容的文化性,把看似高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拉到观众身边,让文化遗产俯身接地气,也让观众们感受到氤氲在古老历史中的文化气韵。

吴丽云:沉浸式体验产品的打造,必须依托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科技展示方式,并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让体验更生动更多维。国内游览体验类的沉浸式业态主要有四种形态,第一类是沉浸式演艺,如上海的《不眠之夜》,湖北的《知音号》,山西的《又见平遥》等。第二类是作为景区构成的沉浸式产品,如主题乐园内的3D、VR过山车等。第三类是专门性的沉浸式乐园,如贵州的东方科幻谷。第四类是沉浸式博物馆、体验馆,如山西的数字文旅体验馆、故宫推出的“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产品等。

从沉浸式业态的发展看,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一是由技术引领转向技术创新与内容创造融合并重;二是由线下沉浸式体验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沉浸式体验,以线上体验导流,以线下体验提升质感,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旅游的追求;三是由少业态的浅尝试向多业态的深发展转变,延伸至游客出游全过程,从出游前的线上体验,到出游中的住宿、交通,再到目的地的景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形成全品系列的沉浸式业态。

政策支持、行业规范、人才培养缺一不可

——做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探索者和示范者

记者:沉浸式业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给文旅行业带来真正的提升?

刘兵:2018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重点支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升级文旅产品供给、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发展融合业态等。今后,文旅业应用好政策支持,与商业购物、社交娱乐、休闲康养以及亲子教育等业态紧密融合,带动横向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和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以IP为核心、文化科技融合驱动、沉浸式体验产业为引领的文商旅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新路。

李大伟:2019年,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要以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等。为保障产业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出台相应的指导细则,从思想导向、创作内涵、审批监管、模式创新、政策环境、基础保障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体验项目,避免跟风炒作和低水平重复发展。

常志刚:沉浸式业态的健康发展,从行业方面看有三个衡量指标:一是良性的商业运营,二是技术的持续进步,三是行业的优化升级。在国家政策利好的形势下,行业自身要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使命,建立文化挖掘与内容创作品质的正确导向机制。行业组织应致力于资源整合,打造跨界合作平台,推动技术进步与行业的整体优化升级。沉浸式体验是科技+艺术的产物,文旅行业应积极行动,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探索者和示范者。

吴丽云:从政策角度,结合《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来看,未来政策的关注点可转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原创IP内容的培育、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的推动,以及文化创意在沉浸式业态发展中的引导等重点,并在税收、土地、租金等方面为沉浸式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从行业规范角度,可结合不同的沉浸式业态,出台标准,规范引导。从从业者角度,建议高校、领军企业、行业管理部门共同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系统教育、常规培训、实战培训等多种人才培养路径,为沉浸式业态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可试点沉浸式业态证书考核制度,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予以推广。

光明日报2021-4-26

 

 

打造四项“精品工程” 探索“生态司法+古庄寨保护”新模式 文章下载

打造四项“精品工程” 探索“生态司法+古庄寨保护”新模式

摘要:“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永泰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思想,探索“生态司法+古庄寨保护”改革实践,创新推出“保险买单”“专家会诊”“行政、司法、社会综合协调解决”以及“党建融合”四项机制,打造古庄寨保护“精品工程”,从而激发古村落内在活力,助力永泰全域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在永泰县的山脉间散落着152座古庄寨,历经千百年沧桑岁月而不倒,既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也承载着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是人类宝贵的文化和文物遗产。2019年10月,“永泰庄寨建筑群”成功跻身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庄寨已然成为永泰地标性文化符号。近年来,永泰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的重要论述和《<福州古厝>序》精神,探索推进“生态司法+古庄寨保护”改革实践,积极延伸司法保护触角,打造古庄寨保护四项“精品工程”,从而激发古村落内在活力,助力永泰全域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一、部门“合唱”,打造古庄寨保护“精准工程”。一是探索综合协调解决机制。2019年11月,永泰县在全省率先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行政、司法、社会综合协调解决机制”,构建“多向联络”渠道,开启了“政府引导+司法助力+理事会主体+社会参与”的古庄寨保护合作新模式。同时,县法院结合实际,出台《实施意见》13条,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任务与各方职责,为古庄寨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健全“府院联动”机制。将“古庄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纳入“府院良性互动”内容,先后召开府院联席会17场,专题研究古庄寨保护工作,破解“资金缺”“人员少”“管理难”等难点堵点问题。在县政府牵头下,永泰法院加强与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中心、乡镇衔接配合,组建15人的法官服务队,深入古庄寨开展“法治保护”联动服务、庄寨开发利用调研等协作共治活动15场。三是建立多部门“诉非联动”机制。由永泰法院与县司法局、文体旅局、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签约共建诉非联动机制,试点推行涉古庄寨纠纷“1+X多家会诊”模式,并邀请乡镇司法所、村保办、庄寨理事会等人员共同参与,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由“单兵作战”向“组团作战”转变,凝聚更大工作合力。2019年以来,诉前化解涉及庄寨保护过程中发生的违建、合同、继承等纠纷39件。

二、专家“会诊”,打造古庄寨保护“精细工程”。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机制运转有“态度”。加快法院内设机构改革步伐,整合行政庭等机构职能,单独设立生态环境审判庭(综合审判庭),实现涉生态环境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大幅提高了涉生态环境案件处置效率。特别是组建了生态人文环境审判合议庭,专门对接处理涉古庄寨保护与开发的征地拆迁、“两违”清理、邻里纠纷等案件,持续跟踪动态,分流对口处置,及时反馈工作成果,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以实实在在的成效造福于民。二是扩宽沟通渠道,司法服务有“温度”。2018年2月,永泰县率先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镇设立全省首个“古村落古庄寨复兴司法保护基地”以及在白云乡竹头寨设立“古庄寨保护法官工作室”,推动关口前移,零距离开展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各类惠民便民服务。发挥智慧建设优势,依托“移动微法院”“网上诉讼服务平台”等网络平台,提供涉古庄寨纠纷网上立案、云端调解、线上庭审等全流程、一站式诉讼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涉古庄寨案件的审判服务水平。三是依托专家“智库”,庄寨保护有“精度”。由于古庄寨保护涉及很多专业技术问题,为弥补这些专业知识的不足,2020年5月,永泰县聘请5名省级文物保护专家作为“古庄寨保护评估专家”和涉古庄寨案件审判专家辅助人,就司法服务保障古庄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关键证据认定、鉴定结论审核、案件事实查明等重要事项咨询专家意见。今年以来,专家团队为古庄寨保护提供了3条专业性建议,帮助化解5起涉庄寨纠纷。

三、保险“买单”,打造古庄寨保护“精巧工程”。一是“古庄寨保护+保险”护平安。为扩大古庄寨抢救、修复的资金来源渠道,永泰县与中国人保财险永泰分公司密切合作,给古庄寨上保险,巧用商业保险机制转嫁庄寨管理风险,补齐古庄寨受损后的赔偿和修复短板,大大提高了古庄寨的风险抵御能力。今年来,县财政拨付7.8万元用于为抢救性保护修缮较好的古庄寨投保“财产综合险”,保险金额1303.69万元,涉及省保庄寨18座,总计投保建筑面积65185平方米。二是量身定制保险项目挽损失。根据古庄寨的材质、结构、周边环境等特点来量身制定保险项目,针对古庄寨易受到火灾、爆炸、空中物体坠落、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损失情况进行投保。事故发生时,为防止或减少保险标的损失所支付的施救费用,也能得到赔偿。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古庄寨的修复,又减轻了权利人和责任人负担,最大程度挽回了古庄寨的各类意外损失。三是保险服务联动机制提速度。古厝修复,刻不容缓。为确保古庄寨保险项目承保理赔工作顺畅,法院和保险公司抽调专业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建立“法院—保险公司”保险服务联动机制,发挥“桥梁”连接作用。项目小组对古庄寨修复理赔服务的程序进行梳理、优化,缩短办理时限,并由法院对赔偿责任及数额的认定提供法律服务,保证保险理赔项目高效运行,做到庄寨及时承保、损失快速赔付。

四、党建“融合”,打造古庄寨保护“精心工程”。一是政治引领,锻造“红色引擎”。永泰县探索“党建+庄寨保护”工作模式,推进庄寨红色阵地建设,成立理事会党支部,打造党校教学点,创办“庄寨里听党说”专栏,建设党员宣传教育红色讲坛和具有庄寨特色的同安镇党校实践基地、爱荆庄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等。同时,广泛动员辖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企业、乡贤等多方力量参与古庄寨保护,引导在职党员回庄寨、亮身份,承担庄寨守护员、文明引导员、政策宣传员等职责,发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最大效应。二是立体宣传,讲好庄寨故事。为牢固树立全域遗产保护理念,永泰县将宣传工作摆到了古庄寨保护工作的重要位置,创新宣传方式,整合各类资源,综合运用“三微一抖一端”等线上平台和法治讲座、教育研学、主题活动等线下宣传以及宣传栏、宣传画等氛围营造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立体化宣传模式,打造宣传工作升级版,着力讲好古庄寨历史和保护工作的经验做法和成效,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古庄寨的保护工作。三是德治教化,弘扬传统文化。立足永泰庄寨“家文化”底蕴,以“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的爱荆庄为中心,辐射青石寨、仁和庄、嘉禄庄、九斗庄等古庄寨,设立1个生态环境司法宣教基地和成立11个庄寨志愿服务驿站,组织志愿者开展庄寨保护、文化挖掘、宣传讲解等服务活动,辐射带动周边党员群众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做到人人能讲红色故事、话家风家训、述庄寨文化,弘扬中国古代村落“女绅文化”和族亲团结、邻里互助良好美德。

永泰县委深改办2020-12-31

 

 

当古厝遇见青春 助力古厝保护,福大青年在行动 文章下载

当古厝遇见青春 助力古厝保护,福大青年在行动

闽中永泰庄寨既具有悠久的历史,又富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我国农民智慧的结晶,是数代匠人精心打磨的时光印记,堪称中国“家文化”的活化石和栖息地。庄寨建筑把居住和防御功能相结合,居住为庄、御敌为寨。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永泰地区,永泰先祖修建的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成为了闽东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更是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写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古厝保护需要每一代人的传承与参与,更是当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青年群体加入古厝保护队伍,为古厝注入新的生命力与活力,让历史悠久的古厝焕发青春。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硕博生实践队,团队现有指导老师四人、队员八人。团队成立三年来,始终坚持以“多学院合作、多学科融合、师研本协同”为原则建队,以“保护古厝、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办队,围绕“古庄寨与古村落活化与保护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多次赴永泰传统村落开展社会实践,实践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团队已发表期刊论文三篇、会议论文一篇,受省级以上媒体报道二十余次。

2021年1月20日至23日,实践队全体队员又一次赶赴永泰,围绕潼关村、洋尾村、三捷村、同安村四个中国传统村落开展古厝普查,重点调查了爱荆庄、仁和庄、嘉禄庄、九斗庄、斗星庄等多个代表性庄寨。此次调研,团队创新方式方法,田野调查、问卷访谈、专家讲座多措并举,在永泰县村保办以及各村村委的大力支持下,调研取得圆满成功。

传道解惑:专家讲座论坛

实践队抵达永泰六馆一中心聆听了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的《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思考》专题讲座,并与张主席进行了座谈。张培奋副主席创造性的提出如何最大化使用资金的“四个不”、如何充分调动民智民力的“四道门槛”和如何活化传承传统文化的“五个坚持”的思路,让我们学习到了更多古庄寨保护与活化的新思路、新方法,对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庄寨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追根求源:探寻传统村落

在潼关村传统村落建设筹备委员会负责人温加驱与村民代表温元森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对该村重点古建进行普查,通过问卷、采访、测绘等多种方式建立古厝档案;采取线上、线下问卷,村民代表访谈,村领导与乡贤采访等方式,对村民自助式保护意愿、保护现状与实践行为进行调研;搜集整理了当地古建筑的使用情况、保护现状以及权属关系的相关资料,详细了解了村庄古建筑的历史、特色以及保护工作的进展情况。通过普查,对构建“以居民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自助式保护模式有了更丰富的数据支撑。

举一反三:走进优秀古建

实践队员跟随爱荆庄鲍氏家族第八代传人鲍国栋的讲解,参观了爱荆庄、嘉禄庄、九斗庄等大型庄寨,实践队认真参观了家风家教馆、启蒙教育馆、红色记忆馆、鲍氏渊源馆等多个展馆,深入了解庄寨的文化内涵。参观“庄寨一号投资有限公司”,探寻古厝活化发展的“寨企联动”的新模式,同时对庄寨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实践队队员陈文杰调研结束后感慨道:“传承千百年的古建筑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一起守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肩负时代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古建筑保护和宣传献计献力。”

福州文明网2021-1-29

 

 

5年吸引社会资金,近10亿元!黟县打造古民居保护新业态 文章下载

5年吸引社会资金,近10亿元!黟县打造古民居保护新业态

28日,安徽省黟县宏村景区内粉墙黛瓦,绿水青山环绕,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错落有致,许多游客往来有序漫步其间。

黟县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生态示范区”等美誉。境内完整保存1590幢明清古建筑,拥有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4个中国传统村落,被称为“中国明清古民居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近年来,黟县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建立县、镇、村和旅游公司、民间自律组织的四级保护管理网络,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对古建筑群进行“网格化”管理和国保重点古建筑实行“亮证”管理。

将景区门票的收入,提取20%作为文物保护资金;吸收徽学专家,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委员会。2021年,该县对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屏山消防等重点项目进行评审论证,提出意见20余条,解决明经湖水养管护等诸多疑难问题63个。

该县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本,探索委托管理、产权转让等创新利用模式,全面盘活闲置资源,引入有实力、有高端文化品位、热爱徽州古建筑的人士参与业态打造,以“委托管理”方式推进古祠堂的保护利用,采取管、放结合的“委托管理”新模式,由社会资金负责维修、由主管部门实施监管,解决国有公共文物的保护利用难题。总结古民居流转试点、古建筑委托管理经验,创新祠堂、古道、名人故居等古建筑保护利用方式。

近5年来,黟县吸引社会资金近10亿元,打造艺术酒店、民俗客栈等19种新兴业态,建成精品民宿、写生基地、特色酒吧等320余处,培育抛绣球、开蒙礼等民俗文旅体验项目31个,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万元。2016年获评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

该县同时建立长效保护机制,近3年整合各项资金3亿多元用于遗产地文化资源保护,为全县92处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为2个遗产地、6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及重点古村落600处古建筑挂牌二维码,向游客数字化展示,让更多海内外游客参与古民居保护,并举办西递宏村成功申遗20周年系列活动。

腾讯网2021-5-31

 

 

保护文物古迹 留住历史根脉 文章下载

保护文物古迹 留住历史根脉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属黄河上游支流渭河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域内众多的文物古迹,承载着久远的厚重文明,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见证着数千年来通渭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把舵定向,如一盏明灯,指引着通渭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将文物古迹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形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良好局面,让文物古迹留得住、活起来、传下去,再现瑰宝遗珍的辉荣历史与璀璨之光。

理清文物家底 打造县域文化地标

文物保护,历来是文物工作的重点。先后通过组织开展了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馆藏珍贵文物调查等重要项目,积累了相当规模的文物数据资源,一系列清晰可见数字,廓清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境内拥有文物保护单位68处,其中战国秦长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期寺子温家坪遗址、李家坪遗址、鸡川寨遗址、通渭寨遗址、通渭一中木楼5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菩萨楼、马营碑刻群、长城梁堡址、扇儿湾遗址、华川关堡址5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5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红一方面军文艺晚会旧址 、文庙街小学毛泽东长征诗朗诵地、义岗红军烈士墓 、马营镇苏维埃政府遗址和红二方面军指挥部——贺龙住宿旧址、喇嘛墩战斗遗址、韩家岔梁战斗遗址、石堡子战斗遗址、盘龙山苏维埃政府遗址、华家岭阻击战——双墩梁战斗遗址、南屏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为革命遗址。

作为通渭县的文化地标,通渭县博物馆自1992年建馆以来,就始终秉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建馆理念,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经过近30年的建设与发展,现有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500平方米,拥有馆藏文物2026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87件,一般文物1906件,跻身全省文博系统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行列。

健全管理机制 强化重点文物保护

通渭县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在全县范围内构建起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全县文物保护工作重大问题。建立责任就是岗位,有岗就有责任的管理机制和以主要负责人或法定代表人、文物保护员为核心的安全防范管理工作责任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考核体系,推行安全目标责任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加强文博与公安、规划、国土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初步形成了以县博物馆为核心,辐射全县的文物保护网络。

史前彩陶留古痕,战国长城映彩虹。通渭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和彩陶,大多属“马家窑”、“齐家”文化。近年来,通渭县不断加强文物、标本、资料征集,充实了一大批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品。境内以彩陶艺术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遗存相当多,发展序列基本齐全,彩陶上的纹饰复杂而丰富,有种子纹、豆瓣纹、草叶纹、树纹、水波纹、涡纹、垂波纹、浪花纹,这些彩绘花纹表现了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特色和生活印迹,是先民们对生活最初的艺术体现。建立县、乡镇、村、文保单位“三级责任、四级保护”的文物保护体系。过境通渭5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战国秦长城绵延88.8公里,沿线全覆盖设置了界桩,在重点段落设立50块保护性标志牌,设立5个大型宣传牌、20个警示牌、40个小型宣传牌,聘请46名长城保护员和48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协助配合巡查和管护管理;制作长城图片展板,在学校、社区和乡镇、军营等场所进行大力宣传展出;对长城保存较好的段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在微信、快手等公众平台推送宣传80多次,不断加强战国秦长城巡查与保护工作,通渭已成为全省战国秦长城保留最为完整的县区之一。

加强展馆建设 创设终身教育场所

近年来,通渭县博物馆立足于文化遗产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进一步提升观众接待和服务能力,将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立足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调整展示陈列的思路,突出单元主题,充分利用各个时期丰富的文物资源,努力把文物陈列的原创性和特色性作为展示的中心工作,着力把博物馆打造成为加强民众终身教育的场所,从根本上改善藏品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和观众教育服务设施水平。

通渭县博物馆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基层博物馆展示提升项目试点,大力推进县级博物馆展示提升项目建设,建成由两个单元组成的基本陈列《通渭文物陈列》,核心功能区域和公众服务区域面积大幅度提升,充分体现了以“物”和“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成为展示、传承通渭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基本陈列《通渭文物陈列》第一单元“文明之旅”展出文物111件,展示了当地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生活画卷;第二单元“翰墨丹青”展出明、清、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馆藏书画作品75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通渭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的深厚内涵。2008年,通渭县“通渭文物陈列”实现免费对外开放。为了适应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充分利用免费开放资金,重新装修接待室、电子数字小展厅各1间,争取到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安防系统改造提升项目,先后举办了明清民国以来碑刻拓片展、古堡寨图片摄影展、三市六县区馆藏书画精品展、馆藏诰封展等展览活动,博物馆年接待量达7.8万人次以上。

加大宣传力度 社教活动丰富多彩

通渭县在完善和维护基本陈列的同时,根据公众需求,结合“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法》宣传周、“5.18国际博物日”等活动开展,通过市、县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媒体平台以及定西日报等平面媒体,大力宣传通渭书画文化、历史知识、馆藏精品、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的影响力和知晓率。县博物馆结合文物藏品和文献资料,参照民俗信仰的礼仪礼规,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版面、设计卡通形象、印制宣传册页,营造节庆气氛,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情感交流,唤起公众共同的文化记忆。

适时策划不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专题展览和特色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为公众提供多元的文化产品,增加了文博活动的影响力、吸引力,发挥了教育、激励、凝聚、娱乐、审美等多种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把观众由自在的了解传统文化变为自觉的文化参与者、传承者和弘扬者,积极营造了关心支持文物事业发展,珍惜爱护文物资源的浓厚氛围,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今年,从元月份开始至今,分别在国家博物馆、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庆城县博物馆、镇原县博物馆、西和县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先后开展馆际交流展览8次,同时参观学习了沿途20家以上兄弟博物馆建设;4月20日流动博物馆“五进”巡展活动在新景乡的姚河村启动,巡展活动走遍全县18个乡镇,进一步丰富乡镇群众文化生活;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县文化广场组织开展了以“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为主题宣传活动;“文物赋彩·全面小康”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开展了为期5天的通渭历史文化文物图片巡展活动 ;端午节期间在县幼儿园开展了“我的端午·与粽不同”社教活动;8月份开展了通博与第十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同行——流动博物馆走进马营古镇进乡镇巡展活动,“同庆建军佳节,共叙鱼水深情”流动博物馆“八一”进军营慰问活动,为官兵们送上了文物图片展版40余幅、通渭博物馆藏珍书40本;9月份开展了“九九重阳·通博情长”通渭县流动博物馆走进县中心敬老院活动,在常河镇开展了“通博助推脱贫攻坚 流动博物馆走进山楂小镇”活动。

文物,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记忆;文物保护,是中华儿女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未来的责任。通渭县不论在展馆建设中,还是在文物基本陈列、临时展览活动中,都在寻找着自己的路,都在不断探索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相信在通渭文博人的共同努力下,通渭的特有文化传承保护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中国县域经济报2020-12-31

 

 

成都发现先秦时期聚落遗址 为研究古蜀文化提供重要材料 文章下载

成都发现先秦时期聚落遗址 为研究古蜀文化提供重要材料

8月25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在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发现一处周代遗址——犀园村遗址。该遗址是成都平原少有的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连续发展的遗址,其春秋时期的墓地是目前成都平原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墓地,层位关系清楚,可以作为成都平原春秋墓葬考古的标尺。

  犀园村遗址的发现,对于成都平原周代文化细化时间维度、复原历史文化面貌、重现社会组织形式、揭示丧葬习俗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了解与研究古蜀文化不可多得的材料。

  发现春秋时期大型公共墓地

  2020年10月,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郫都区文物保护所,对犀方路小学项目地块进行文物勘探时,在项目红线内发现一处先秦时期的聚落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批准,2021年3月至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详勘和抢救性发掘,证实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遗址。

  发掘现场负责人熊谯乔介绍,此次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出土了大量的遗物,共清理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墓葬80余座、房址10余座、灰坑60余个、灰沟3条、窑1座、灶1座,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等遗物,青铜器主要有剑、带钩、印章、敦等,其中柳叶形剑、印章等都是典型的蜀文化器物。

  “从遗迹和遗物来看,该遗址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熊谯乔认为,第一阶段是西周中晚期,该阶段的遗迹为大量的房址、灰坑、窑址、灶等生活类遗迹以及少量的墓葬,遗物主要为罐、瓮、盆等生活类陶器,说明该遗址在这一阶段是作为居住址使用;第二阶段为春秋时期,该阶段的遗迹为大量的墓葬以及少量的灰坑、灰沟等,遗物主要是随葬用的青铜剑、磨石以及陶罐等,说明该阶段主要是作为墓地使用。

  本次发掘还积极开展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环境考古等多项科技考古工作,获取了大量动植物遗存。

  发掘多座西周建筑基址

  西周时期的建筑遗存是本次发掘的重大发现,主要分为基槽式建筑和柱洞式建筑两种。在发掘区内发现可合围建筑多达15座,同时还发现一些柱洞内埋藏了钻孔的卜甲,基槽内放置了完整的陶罐。

  “大规模的建筑群和特殊的奠基行为,表明该聚落等级不低,应是一处中心性聚落址。”熊谯乔介绍,根据遗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可以想见聚落鳞次栉比、人声鼎沸的盛况。

  据介绍,到了春秋时期,该遗址主要作为公共墓地使用。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柳叶形剑,体现了古蜀亦农亦兵的社会组织形式。柳叶形剑器形小巧、造型古朴,是最具蜀地特色的武器。而敦一般被认为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此次在成都平原的东周墓葬中也有发现,这体现了蜀国与楚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陶器是考古发掘中最常见的遗物,具有数量大、演变快、文化间差异大的特征,对于考古学分期断代和文化间比较具有重要意义。在成都平原以往发现的先秦遗址中,春秋时期的遗址比较少,出土陶器也不甚丰富。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可复原的陶器,有罐、盏、豆、器盖等,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质和时代特征,填补了成都平原春秋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这批东周墓葬还普遍存在随葬鹿骨的现象。犀园村各墓无论大小,都有随葬鹿骨的葬俗,随葬部位主要是肢骨,另有少量的下颌骨和脊椎骨。各墓随葬鹿骨数量多寡不一,多者10余件,寡者仅1件。

  “鹿在古蜀社会中具有财富象征和祭祀的意义,在成都平原,将鹿用于祭祀的现象早有渊源,在金沙遗址祭祀区就发现过大量鹿角。”熊谯乔说,随葬动物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大量鹿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狩猎业发达,表现出狩猎在古蜀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可作成都平原春秋墓葬的标尺

  “该遗址的主体年代为周代,是成都平原少有的跨越西周、东周的先秦遗址。”熊谯乔说,从目前抢救性发掘的成果看,该遗址是成都平原一处非常重要的先秦时期遗址。

  此前,成都平原发掘过上千座东周墓葬,但绝大多数是战国墓葬,可明确断定为春秋墓葬的更是屈指可数。

  让考古学家欣喜不已的是,此次发现了80余座春秋时期墓葬,层位关系清楚,出土遗物丰富,可以作为成都平原春秋墓葬的考古标尺,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熊谯乔介绍:“该墓地排列有序,朝向统一,显然经过精心规划,表明该区域是一处重要的公共墓地,对于深入研究成都平原古蜀先民的丧葬习俗、礼仪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该聚落在西周时期为居住址,东周时期为墓地,这种历时性的变化,正是探讨聚落变迁及其背后动因的绝佳材料,对于分析和研究古蜀聚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据推测,犀园村遗址处在以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等为代表的早期蜀文化向以商业街船棺葬、新都马家木椁墓、双元村墓地等为代表的晚期蜀文化过渡的关键节点上。西周、春秋二叠层的发现意义重大,为建构和完善成都平原先秦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重要材料,有助于深入探讨十二桥文化、新一村文化间的演变关系。

“由于目前整理工作仍然在紧张进行中,当前的认识仅是初步的,随着后续发掘与整理,我们相信将不断取得新的发现与更深入的认识。”熊谯乔说。

华夏经纬网 2021-8-26

 

 

保护古厝,有何新招? 文章下载

保护古厝,有何新招?

我省地处东海之滨,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特殊的地理位置,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使得境内传统风貌建筑种类繁多,样式各异。石头厝、红砖厝、骑楼等特色古厝经过岁月的沉淀,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浓浓乡愁,体现着匠心和手艺。

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公布古厝8121栋。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时指出,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识与艺术的结合体,古建筑也是历史载体。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

如何持续深化古厝保护工作?近日,记者赴全省各地采访,调研我省在此方面的新经验、新做法。

直面难点出台法规补空白

【案例1】

《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于今年5月颁发。这是全国首部专门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期以来,古厝保护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是保护意识还不够强。一些地方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保护工作缺乏足够耐心和历史责任感,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干部群众轻视保护工作,对古厝、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意识不够高,甚至不当回事,造成古厝、古建筑被毁坏灭失。

二是社会力量发动还不够有力。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不够到位,一些有实力、有情怀的热心人士和社会团体参与保护的渠道不够畅通,可复制推广的社会力量参与模式有待建立。

三是保护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相关法规还不完善,对传统风貌建筑保护缺少有效的规范指导;专业工匠培育不够有力,掌握传统砖雕、石雕、木雕等技艺的民间师傅稀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保护资金众筹、认领认养等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信息化监管保护手段不够全面。

四是监督检查和制约措施还不完备。对文化遗产保护层层监督检查制约、压实责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有的地方因担心建设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对保护名录迟迟不认定公布或少公布、漏公布,对此缺乏强力约束;旧城更新改造中发现破坏行为,缺少有效的制约手段。

直面这些难点,我省颁发了《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条例》明确保护对象为未公布为文物、历史建筑,具有一定保护价值和建成历史,能够反映历史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对整体风貌形成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福建省智中商务策划研究院院长钟义熙说,“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有国家法律保障,但是未公布为文物、历史建筑的传统风貌建筑却没有相关法规保护。因此,我省及时出台《条例》,填补了空白。

除了积极推进立法,我省还探索出唤醒古厝发展的“三活”途径,即“盘活资产、用活资金、激活资源”。

盘活资产可上网租养古厝

【案例2】

借鉴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在传统建筑、历史建筑方面的保护经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发建设了“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去年1月,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如何盘活古厝资产,让地处偏远山村的古厝“走进”更多城里人的视野?

“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就是我省作出的新尝试。

中规院海峡租养平台负责人王伟英介绍,平台本着“轻租重修、以用为养”原则,为村落延续老传统注入新生命。租养人租赁传统村落中临山、临林、临海、临溪、临温泉等拥有不同自然风光的古厝,之后进行整体修缮及适度内部改造,既延续传统的韵味,又植入现代功能,不仅让年久失修、濒临坍塌的传统建筑得到维护,还能让租养人尽享传统文化的魅力,追寻乡愁。

来自江西的“90后”胡文亮,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租养平台上看到静轩7号的信息,十分心动。该古厝位于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西溪上游右巷口山上,可俯瞰龙潭村全貌,面积约300平方米,是典型的明清土木建筑。如今,这里成了他的艺术教育品牌孵化基地。

来自福州的徐有新,则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青峰村租养了一间位于大海边的石头厝——属清代特色建筑,石子混黄土结构,保留了木雕房梁。房屋有102平方米,15年租金9000元,修缮成本约200元/平方米。

租养平台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与工作机制,以传统村落中的建筑修缮利用为核心内容,统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建筑保护、传统工匠传承、公众宣传、社会资源调配、学术研究等各项工作,形成具有创新性的保护发展模式与工作机制。

出租流程为:乡镇动员村委会积极参与租养工作,并与村经济合作社或村公司签署承诺书,确定经济合作社或村公司为出租方主体,承担所有租养工作中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村委会同村民沟通,摸底意向租养建筑及附带的菜园、果园、庭院等,由经济合作社或村公司同村民签约,同意代为出租房屋。村委会负责采集村落信息、待租养的建筑信息,将村落信息表、建筑信息表、镇村承诺书上传至租养平台。各设区市住建等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和审核。

截至目前,租养平台上线了全省6个市34个传统村落166栋传统建筑,图、文、视频数据量达203GB,传播触达超3000万人次。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居、水居、溪居、林居、海居、温泉居、世遗居等;建筑类型、民俗文化多元,涉及客家土楼、沿海石头厝、闽南红砖古厝等。

用活资金众人拾柴火焰高

【案例3】

去年7月30日,我省首个农村古厝合作社在福清市江镜镇南宵村下和洋自然村挂牌运营;今年4月26日,顺昌县元坑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古厝经营权质押的担保方式,向邮储银行顺昌县支行贷款70万元,这也是我省首例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

古厝保护,钱从哪来?近年来,我省通过成立农村古厝合作社、开展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探索理事会制度等举措,为古厝保护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源。

福清市江镜镇南宵村下和洋自然村坐落着一座座古厝。屋檐的精巧装饰、屋内的雕栏画栋,将传统营造技艺呈现得淋漓尽致。下和洋,古时有和洋渡与海上丝路连接,清初形成货场,后繁衍成村,至今保存着13座古厝和3座学堂旧址。

农村古厝合作社成立后,通过厘清古厝产权和使用权,让拥有古厝的村民“产权”变“股权”,每人股份以拥有继承权的古厝面积计算,以一平方米20年折价2万元入股,村民占比71.2%,村集体占比28.8%。同时,下和洋还探索出一条“古厝拥有人集资、乡贤捐资、政府补贴”的“三结合”古厝修缮新路。

而顺昌县元坑古镇则利用贷款资金,对古厝进行修缮保护,同时植入慢生活业态,将古厝改造成民宿、书吧、传统文化研习所等。

永泰庄寨是闽中地区独具特色的居住与防御并重的大型民居,始建于唐朝。“庄寨保护是一场硬仗,既要和时间赛跑,又是一个凝聚人心的过程。”永泰县政协副主席、村保办主任张培奋说。

2017年,永泰县摸索出庄寨保护与发展理事会制度。理事会既对接政府,又团结族亲,让群众参与到庄寨保护工作中。

截至目前,全县相继成立了38个庄寨理事会,累计收到社会捐资2000多万元,全部用于古庄寨抢修、保护和开发。

目前,该县对庄寨采取两种管理办法:一是政府代管,即政府部门与庄寨理事会签署代管协议,年限一般是20年,政府须定期支付费用,供理事会用于宗亲的公共事务开支;二是政府当中介,引入文旅企业,企业直接与庄寨理事会签约,如引进北京摩坊时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成厚庄进行保护性开发,将其打造成集文创空间、特色农业、康养民宿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产业生态综合体。

此外,南靖、永定等县区成立土楼保护理事会,带动原住民参与土楼保护,并建立土楼历史建筑“楼长制”,明确每栋土楼都有一位楼长,定期就结构安全、防火、防盗等内容开展巡查。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五年来,我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先后有200个街区、1000多栋历史建筑得到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以17.84亿元的财政资金撬动地方和社会投入保护资金超过460亿元。

激活资源让古厝更有灵魂

【案例4】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建起四平戏博物馆和红曲黄酒博物馆,让古村落更显“文化味”,也由此激活了村里的古厝,使其在租养平台上更受青睐。

活化利用,是保护古厝最好的手段。近年来,我省引进新型业态、创新利用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力量参与,将古厝活化利用融入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中。

周宁县是我省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随着衢宁铁路的开通,游客更是纷至沓来。火爆的旅游市场,也让遍布全县的古厝有了新生机。

在浦源镇浦源村鲤鱼溪里弄一巷9号古宅前,宁德市鲤想青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顾问李可对记者说:“我们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来翻新老屋主体,在这基础上加入创意元素,将古厝打造成文艺类精品民宿。”

周宁县文旅局局长张家灼表示,尽管有了各方的努力,但古厝想要更好地存活下去,依然不易。古厝保护亟须树立一些样板,通过示范,更好唤醒村民的乡愁,并激发更多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

周宁县经过多方考察、走访,邀请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团队入驻咸村镇洋中村,统筹古厝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对古厝进行修复和开发。作为首期启动项目,“孙家大院”计划投资900多万元,建设咖啡民宿、家史文博、艺术中心等,打造文旅综合体。

瑞典籍华人艺术家程美信团队成员王明飞介绍,根据洋中古村落的现状,该团队首先对“孙家大院”中18号、58号两座古厝进行修缮。为了恢复古厝的本真,他们用新的木头做好雕刻门窗等后,进行做旧处理,让新修缮处与古厝更加整体统一。目前,这两座古厝已投入300万元,基本修缮完工。

古厝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历史内涵。全省各地不仅注重保护好古厝的外观,更在内涵的挖掘上下功夫。村庄“活”起来,古厝保护才能走得更远。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保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这个剧种长期依赖口口相传,导致众多剧本遗失,日益衰落。为此,该村建起四平戏博物馆,复兴“戏窝子”,戏班子重新开班;屏南红曲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也建起红曲黄酒博物馆,传承酒文化。

在此基础上,中国美院2016届屏南籍学生吴鸿珍返乡创业,成立宁德市千乘桥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在屏南建设社会美育综合实践基地,积极对接各地院校团队以及学生研学活动,宣传推介屏南传统建筑美学特点,进一步推动古村落、古厝的保护与利用。

“房子是用来住的”,也适用于古厝

——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事业部总工张天宇、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

东南网6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如何更好地保护古厝,让建筑遗产得到有序传承?近日,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事业部总工张天宇和华侨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陈志宏。

记者:古厝营造技艺如何传承与保护?

张天宇:古厝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包括传统建筑材料制作和传统工匠两个方面。目前,许多传统建筑材料(如砖瓦等)被限制生产。以福州为例,传统的砖窑已难寻踪影,常用的砖瓦多数依赖于外省。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不利于古厝的传承与保护,可能导致传统制作技艺的失传。而在传统工匠方面,已出现人才断层的状态。现有工匠仍是年长者为主,年轻人对此缺乏热情。

建议加大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恢复传统材料的制作,组织编制古厝营造技艺工法标准,使传统工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服务于古厝保护。同时,工匠人员培养要与相关资质挂钩,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各工种匠人。目前,省里已经出台了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传承人、传统工匠评定办法并开展评选,也在永泰、长汀等地开展古建筑材料生产基地试点等,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并督促地方推进。

记者:古厝如何活化利用?

张天宇:古厝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只有加以利用,才能体现其保护价值。“房子是用来住的”,这句话也适用于古厝,因为无人居住的古厝更容易损毁。

不可否认,相比于现代建筑,古厝在居住功能上可能缺乏一定的优势。如何有效提升古厝的现代居住功能,是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城镇化大趋势下,乡村人口的外流不利于古厝的保护。乡村振兴政策可能会吸引一部分原住民回归,但受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限制,大量人口的回归并不切合实际。在此背景下,建议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城镇居民租赁和认养古厝,参照屏南县有关实践经验,在保留原住民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城市外来住民,而这某种意义上也是乡村振兴的一种尝试。

同时,可改变单一的古厝保护模式,建议以村落为单位加以保护利用,形成一个聚居点。可相应配套一些土地租赁政策,便于人们体验“耕读文化”。如此一来,既能保护古厝和传承文化遗产,又能使乡村有效转型、恢复生机。

记者:请问怎么评价我省古厝管理现状?

陈志宏:古厝作为我省典型的传统民居类型,在各地城镇和乡村分布广泛,数量庞大,历史与艺术价值高,如福州的合院大厝、柴板厝等,闽南的红砖大厝等,沿海的石头厝等。这些古厝除了部分被列为文物、历史建筑,大多只是作为一般传统建筑,缺乏良好的保护维护。现有古厝民居主要作为居住功能,大量老建筑年久失修,如果要保护,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维修指导,整体保护状态需要改善提升。随着社会需求变化,部分古厝功能发生改变,如成为纪念馆、展览空间、社区服务等公共场所,也有部分被改造成旅游餐饮、休闲民宿等商业功能。有些传统古厝被改造的力度比较大,会出现过度商业化情况。

记者:你对古厝保护有何建议?

陈志宏:与古墓葬、古遗址等特定时代固化的遗产类型不同,古厝民居作为“活态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需要考虑延续其原有功能,赋予新功能,让古厝民居“活”起来、合理用起来。提高公众对古厝民居保护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古厝民居,鼓励社会参与古厝民居的保护、管理、展示、利用,是传统古厝真正“活”起来的关键。

新颁布的《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加强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利用,包括古厝民居等类型的保护与管理,明确保护责任和保护专项资金,相信对保护传承地域特色民居建筑文化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记者:基于我省实际,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进一步深化古厝保护和文化传承?

陈志宏:2012年《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纪念活动通过的《京都愿景》,强调了以人为核心的遗产保护,特别是市民、社区参与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方面,国内外都有不少成功经验。

传统古厝作为我省城市乡村普遍的遗产类型、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保护和传承就必须在市民和社区层面,注重改善和提高古厝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品质,改善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增加社区公共服务等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传统古厝生活设施与社区环境的改善、地方文化与建筑价值的展示,将使当地社区居民获得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真正让地方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东南网2021-6-25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用户名可以使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