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泠泠:奋力谱写云南文物保护利用崭新篇章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文献。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奋力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
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云南丰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全国各地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对文物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文物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新时期文物工作规律性认识,为做好新时期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磅礴力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云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丰富。是生物繁衍地、人类发源地、多元文化交汇地。有距今5.7亿年前寒武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洋脊索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距今1.3亿年前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动物群、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和500万年前的元谋古猿化石、37000万年前泥盆时期的鱼类、18000万年至5000万年前中生代晚三叠纪至白垩纪时期称霸14000万年之久最大的陆生物——恐龙,使云南成为世界瞩目的探索生命演化和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成为我国古生物的故乡,人类生存、繁衍的摇篮。云南考古已近百年,元谋人化石地、晋宁石寨山滇王墓等重大发现,展示了红土高原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的历史画卷。改革开放以来的江川李家山青铜时代墓地等一系列重大考古新发现、通海兴义遗址田野考古等,是百年中国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挖掘文物资源,全面整理、阐释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抗战时期,南迁的中央研究院曾昭橘、吴金鼎等考古学者来到洱海流域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并编辑出版了《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甲编》,开启了云南文物考古工作历程。1941年8月,万斯年等人到剑川县城北部,发掘出土陶火葬罐5件、粗瓷花瓶2件等,为云南最早发掘火葬墓的记录,并以《云南剑川元火葬墓之发掘》发表于1957年1期《考古通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3月,云南省文物委员会成立,其后相继成立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队(198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云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设立文物处。1988年,在省文物考古队基础上扩组建云南省文物考古所,负责全省文物调查、考古发掘工作成绩显著)。自1955年3月开始,由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发掘工作组开始第一次考古发掘晋宁石寨山墓葬2座,出土铜鼓等重要遗物。1956年开展第二次考古发掘,发现了“滇王之印”,并出版《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随后分别于1958年、1960年、1996年对石寨山进行了三次发掘,实属西南考古最重要发现。1965年发现“元谋人”,1972年发掘元谋大墩子、永仁菜园子、宾川白羊村、永平新光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云南石器时代考古打下了基础。1955年——1965年先后进行了晋宁石寨山、玉溪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等古墓群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且颇具特色的青铜文物,是我国青铜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文物珍品。巍山垅扜图山寺院遗址发掘,腾冲西山坝古城址的勘探,以及昆明官渡羊莆头等滇文化遗址发掘,浓缩了古滇国的文明精华,使两千多年前的古滇国面貌得以比较完整地重现在人们面前。随后相继进行了昭通东晋霍承嗣壁画墓的清理发掘,1978年大理崇圣寺三塔塔藏文物清理出了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佛教文物和石钟山石窟艺术瑰宝。云南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不仅因为它美丽如画的风景,更因为它绚烂多姿的文化,特别是丰富的文物遗产,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探究。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有效利用。新中国建立以来,根据国务院通知要求,先后进行了三次全国性文物普查(第一次1956年,第二次1981年,第三次2007年),据2020年4月30日统计:(一)云南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14704项(其中一般性不可移动文物9679项)。(二)云南省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64项,居全国第十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0项,居全国第12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32项,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97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64项)。(三)云南省拥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区90个,在全国排名第十位(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居全国第7位: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会泽、通海。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9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9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个)。(四)云南有中国传统村落708个,居全国第二位。(五)云南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世界记忆遗产1项。(六)云南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7项居全国第9位、传承人125人居全国第8位。(七)云南全省各地分布着历史遗迹、纪念建筑、文化遗址、古建筑、雕刻、绘画、书法艺术、古墓葬、石窟造像、碑刻题记等等丰富的文化遗产,犹如一部宏大的史书,完整准确地讲述着云南的历史。
大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具体举措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列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十九届六中全会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首次写入党的历史决议,“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中央深化改革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文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各级党委和政府文物保护责任意识显著增强。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文物科技创新,不断拓宽文物利用展示途径,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4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具体任务为:一强化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单位认定,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立云南文物资源目录,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工作机制。健全珍贵文物藏品档案,完善征集、登记、定级和退出机制。加强文物安全设施建设,严惩文物犯罪,强化文物行政执法和督察职责。二推动文物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文物领域基础研究成果、关键性技术和专有装备的运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文物科技保护、考古勘探发掘、博物馆展览设计布展、文物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运用。推进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运用研发、成果转化。建设云南考古研究标本库、考古实验室。加快云南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建设,推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大基础数据开发力度。建设“文游云南”数字开放平台和云南省文物考古所考古体验馆。建立所院联合实验室、科研工作站,创新协同机制。三全面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围绕“人类起源与旧石器考古”、“云南青铜时代考古”及“南诏大理考古”、“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等重点考古研究领域,深入开展古人类和现代人类起源、云南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与聚落形态、汉晋至南诏大理时期的古代城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重大学术课题研究。积极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四强化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加强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和抢救性保护工作,强化文物本体保护和风貌管控,严格审批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和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基本建设项目。严格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加快推进普洱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五强化革命文物保护传承运用。持续开展全省革命文物资源调查摸底登记。统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文山州左右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滇西抗战史迹、西南联大旧址等重点革命文物系统保护与综合利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推动博物馆和社会文物管理高质量发展。扩大全省博物馆规模数量,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成云南博物馆群落建设。七大力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打造“古滇文化”、“南诏大理文化”、“茶马古道”、“滇越铁路”、“西南联大”、“滇西抗战”、“聂耳和国歌”等文博品牌。八壮大文物人才队伍。制定《云南省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推进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引进文物高层次人才。
不断推动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要推动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云南省加强文物交流与合作,建设南亚东南亚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基地,搭建交流平台,持续开展与东南亚国家的文物保护与区域考古合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交流、外援文物保护、藏品展陈、文物修复与人才培养工作,加大博物馆展览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学习强国20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