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民办博物馆探索“以馆养馆”新路
最近几天,马屿镇净水村的温州采成蓝夹缬民办博物馆馆长王河生有点忙碌,他正在准备参加今年3月23日的温州文博会,这次他将继续带去馆内研发的多项夹缬衍生产品亮相展会。
近年来,民办博物馆一直是公办博物馆的有益互补,但由于经营成本等容易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而在温州采成蓝夹缬民办博物馆内,目前除了藏有1000多件实物展品外,现也开发了夹缬、扎染、蜡染、彩印花布等多个类别的文化衍生品,走出了一条民办博物馆创新又创收的新路子,基本实现“以馆养馆”目标。
开发50多种夹缬技艺文化衍生品
蓝夹缬,是不少瑞安人熟知的一种非遗印染技艺。从2007年开始,原本生活在北京的王氏染坊传人王河生回到马屿老家,在村里成立靛青专业合作社开始规模化种植靛青,并在2008年开始自筹资金筹建温州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古色古香的蓝夹缬博物馆内,摆放着传统的织布机,四周悬挂着各类蓝白相间的蓝夹缬背面、服饰、围巾、靠枕以及茶席、茶托等生活用品,以及多款色彩鲜艳的麻布和丝绸面料的彩缬技艺产品。
前来蓝夹缬博物馆的参观者,如今还能捎一个喜欢的文化衍生品回去。王河生介绍,目前他们已先后开发了夹缬、扎染、蜡染、彩印花布等四大类别的衍生品,包括服饰、围巾、包、桌布、挂件等五大系列的夹缬产品,目前已开发销售50多种产品。这些产品均由博物馆及合作社生产制作。“以前在参加各种展会时,碰到很多人喜欢蓝夹缬图纹但缺乏实用性,于是我们就想办法把传统蓝夹缬融入到现代时尚生活中,把它商品化。”王河生说。
创新开发文化衍生品的同时,夹缬产品的价值也更多地被挖掘出来。据介绍,一款同规格的彩色夹缬,因为繁琐的工艺和高昂的成本,其售价是蓝夹缬的30倍左右。另外,靛蓝和青黛是博物馆内的拳头产品,靛蓝供给国内的传统印染企业作为原料,而青黛则主要向药企供应,因为生产能力有限,属于供不应求的稀缺产品。
展会与网店两条腿开拓销售渠道
作为非遗传承人,一直以来,王河生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蓝夹缬技艺。眼下,蓝夹缬博物馆也是人气不俗的参观地,成为不少学生游学的“大课堂”。1000多平方米的采成蓝夹缬民办博物馆内,除了产品展示厅外,还有炼制染坊和游客体验大教室,除了日常生产,还承担生产制作演示和DIY制作的作用,游客或学校团体前来时可以体验蓝夹缬制作工艺及靛青染料炼制操作全过程等。“现在博物馆一年接待游客人数达2万人次,基本是周边地区及省内外的中小学生和高校大学生,有时候甚至安排不过来。”他说。
除了开发生产相关的文化衍生品,王河生也在积极地拓宽销路推向市场。“我们每年都会参加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各地的文创、农博类展会,一方面推广蓝夹缬这项非遗技艺,增加大众对其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会展示我们的衍生产品。”他带着蓝夹缬衍生品“试水”市场,先后在2015年深圳文博会、2016年温州时尚文化博览会、第11届中国(义乌)文交会等不少展会上引起关注,还收获了超过百万元的订单。在2016中国义乌文博会和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还有客人一口气花5000元买现场制作的围巾。
另外,王河生还利用网络渠道,实行展会和网络两条腿走路的销售方案。蓝夹缬博物馆开通了淘宝店等网络销售渠道,上架了蓝夹缬手工制品、板蓝根、红糖等特色产品,吸引了很多外地消费者购买。据王河生介绍,2016年蓝夹缬博物馆与靛青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总额已超过150多万元,目前可以说基本实现“以馆养馆”的目标。
民办博物馆如何“养馆”、“守馆”
在我市,除了温州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外,还有不少民办博物馆。与公立博物馆的“大而全”相比,民办博物馆的特点是“小而专”,特色鲜明,与公办博物馆形成有益互补。因为性质的原因,民办博物馆大多为自收自支,一切运营成本均由经营者个人承担,因此也容易出现发展后劲不足,出路难的问题。
据了解,在温州地区,目前能达到以馆养馆的民办博物馆,除了采成蓝夹缬博物馆外屈指可数。在采访中,王河生坦言,他们的销售利润并不高,民办博物馆如果没有补助的话,也时常面临亏损问题。“我觉得未来民办博物馆的发展要趋于专业化,吸收更多更好的藏品同时,可以适当地与商业化做结合,拓宽文化的受众市场。”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目前我市登记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13家。我市的民办博物馆经营者都是个人爱好私藏为主,不存在盈利。也有像维加斯服装文化博物馆这类民办博物馆,场馆场地坐落在企业厂区内,讲解员由企业工作人员兼职,成本压力相对较小。
据市博物馆副馆长贾瑞新介绍,近年来对于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大多提倡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形成文化输出,达到“以馆养馆”强化自我造血的功能,这样才能走得长远。未来,我市对全市的民办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分类的业务指导,完善我市民办博物馆的管理机制。以《博物馆条例》为指导,吸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实现民办博物馆活态融合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瑞安日报2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