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博物馆

题目: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

资料提供时间:2022-12-22

目录

更多

人间好物:“藏起来”不如“拿出来” 文章下载

人间好物:“藏起来”不如“拿出来”

有这么一座文化富矿:

它来自于民间,也藏于民间,而且正在反哺民间。

它是人间好物的集合,也是璀璨历史的见证,更是平凡生活的缩影。

它就是民间收藏。

数据显示,我国公立博物馆藏品总数为 1469 万件,而民间藏品数量据估算已经是馆藏数量的 10 倍以上。

可以说," 国宝民藏、藏富于民 " 造就了民间收藏奇迹般的梦幻,而让这些人间好物从 " 藏起来 " 走向 " 拿出来 ",则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文化能量。

宁波千峰越窑青瓷博物馆

" 藏起来 " 不是民间收藏的最终目的。

藏家,藏家,也并非因为 " 藏 " 而成为大家。

将文物 " 藏起来 ",通过私人收藏占有文化之 " 物 ",只是涵养文化之 " 魂 " 的初始阶段。

因收藏带来的喜悦感,因占有好物带来的满足感,也可能很快消散。如果把藏品束之高阁、藏之深闺,那不但让其失去了活力,还会折损其固有价值。

毕竟," 用进废退 " 的法则,不仅适用于自然生物,也适用于那些 " 人间好物 "。

巧夺天工的瓦罐器物,栩栩如生的大师画作,恢弘壮丽的石碑石刻 …… 这一件件倘若都 " 养在深闺人未识 ",那么在自然状态下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以至于没落残损,最终难逃被人遗忘的命运。

" 文物不能没有尊严地沉睡在库房,只有面对公众,它们才能真正活起来,真正神采奕奕,光彩照人。"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这样说。

" 藏起来 " 是为了 " 传下去 "。这个 " 传 ",不仅是传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艺术馆收藏了诸多东方艺术品,而其中大多来自查尔斯 · 朗 · 弗利尔先生的私人收藏。一位中国学者在考察时,被允许深入弗利尔艺术馆的库房,对感兴趣的玉器进行测量线绘,并获赠一些原版彩色照片,通过将相关素材编入成书,让流失海外的文物得以继续 " 传下去 "。

收藏是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本着守护文物、传承文化的态度才能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它们记载的历史与创造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 " 价值外溢 ",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手里有了人间好物,如何 " 拿出来 " 也是一门学问,方法对头就能更好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浙江人民就用他们的智慧给出了许多答案。

很多浙江籍收藏家手握藏品后,往往倾向于这样一个选择——建博物馆。

早在 1989 年,温州就通过民间集资建设了瑞安肇平垟革命纪念馆,成为省内最早的民办博物馆之一。2021 年,温州已注册民办博物馆 58 家。乐清铁枫堂铁皮石斛博物馆、龙湾白水民俗博物馆、洞头东海贝雕博物馆 …… 温州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着眼传承发展 " 千年商港 " 文化,加快打造 " 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 "。

在 " 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 " 的鄞州,民办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气象万千。目前,鄞州共有 38 座博物馆和美术馆,大多数来自民间,其中甬宝斋锡镴器熨斗博物馆、千峰越窑青瓷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创办者都是收藏家起步,他们融个人爱好与家国情怀、地域文化与民族记忆于一体,从细微处展现别具一格的文化肌理。

位于宁波鄞州的雪菜博物馆

当然,并非所有藏家都有时间、精力来开办博物馆。

文物捐赠,便成了另一种将文物 " 拿出来 " 的好做法。

在浙江,不少博物馆的发展壮大都得益于文物捐赠的力量。2008 年开馆的宁波博物馆,从筹备之初就公开向民众征集藏品,并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响应。其中,香港著名宁波籍收藏家哲夫捐赠数十张反映清代宁波历史的明信片、邮票,我国著名 " 海上丝绸之路 " 研究者、北京大学宁波籍教授陈炎先生也整理 6000 多册书籍、手稿及文献资料捐献给家乡博物馆。

" 收藏古籍是我个人的爱好,但是我也深知,个人能力有限,古籍公藏是一个大的趋势,版本馆的成立为古籍的保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古籍收藏家金亮先生说。去年 5 月,金亮向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捐赠了 10 种 782 册(件)珍贵古籍,包括五代雕版《陀罗尼经咒》、吴越国时期 " 雷峰塔经 " 等,对构建分馆藏品体系意义重大。

除了创建民办博物馆、文物捐赠之外,更具灵活性的文物托管则是通过将文物的所有权和管理使用权分开,给 " 拿出来 " 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为丰富馆藏资源和妥善保存民间珍贵文物 , 宁波博物馆尝试推出文物托管办法。民间收藏家将私人藏品委托博物馆管理,并签订相关的托管协议,托管文物的所有权仍归委托人所有,博物馆则可根据藏品类型、质量等情况对藏品进行展览和学术研究。

文物托管制度,既为保管条件不足的藏家提供了方便,也激活了社会闲散文物资源,使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走出个人收藏的狭小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价值。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打造文博强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民间收藏的力量不可或缺。

改变做法、创新打法,让民间收藏的功能持续放大,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文化建设,是许许多多民间收藏家和民间博物馆正在做的事情。

当前,浙江许多民办博物馆正在持续探索发展新模式:

通过文创产业、课程培训、专利商业化、藏品出租等方式探索博物馆长期运营的方式,构建涵盖展示、收藏、鉴定、拍卖、金融、文化艺术品消费等全链条线上线下交易体系;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突破时空界限,推动 " 小而美 " 的复合型文化空间成为 " 博物馆 +" 的新场域;

努力找到馆藏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嫁接点,以社会化运营等方式进入市场、融入社会,不断盘活博物馆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等等。

各类创新做法在提升文物保护传承利用水平的同时,正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像今年 6 月,温州的青灯石刻艺术博物馆举行了 2022 塘河青灯市集全国美学大会,全国一大批热爱美、追逐美、创造美的游客蜂拥而至;乐清铁枫堂铁皮石斛博物馆、龙湾白水民俗博物馆、洞头东海贝雕博物馆等延伸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向公众开放露营、举办派对等新潮活动,形成 " 展示 + 餐饮 + 文创 " 一条龙的融合业态,最大限度释放文化消费活力。

" 李叔同与温州 " 系列展

还有像温州衍园美术馆,成立五年来,联手温州博物馆、温州美术馆、浙江大学、温州春兰草堂等书画界单位,先后合作举办 " 李叔同与温州 " 系列展、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 120 周年师友书画展等近 20 场高质量展览,打通了文物互通壁垒,传递了悠悠长河里的地方名人文化。

从私人珍藏到社会共享,让文物回归文化,浙江文博领域的这场创新打法,正在显示出更加具有灵活性、执著性和带动性的深层力量,源源不断为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活力。

把文物 " 拿出来 ",让文化 " 活起来 ",将文脉 " 传下去 "。

新浪网2022-8-2

 

 

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打造有温度的博物馆 用创新语言讲好千年故事 文章下载

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打造有温度的博物馆 用创新语言讲好千年故事

提起博物馆,你会想到什么?

在传统游客眼里,博物馆是承载浩瀚文明的艺术殿堂,讲述岁月故事;在国风爱好者心中,它是凝结华夏结晶的历史课堂,展现东方之美;在当地寻常百姓家看来,它是传递城市精神的文化名片,见证沧海之变。

博物馆记载了人类历史和文明记忆,“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新时代,如何让这所“大学校”讲好文化故事,是博物馆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常州博物馆在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颂新时代的精神追求上,进行了多方探索。为此,凤凰网江苏专访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透过馆长视角,来看常州博物馆如何用新时代语言讲好文物故事。

常州博物馆馆长 林健

让文物讲述故事,融入生活

作为一座拥有2500多年建邑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常州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灵秀的人文精神。在这片悠久文明的沃土上,诞生了承载常州基因和血脉的常州博物馆。良渚玉器、春秋战国原始青瓷器、宋元漆器与瓷器、明清书画等3万余件/套文物藏品,是常州博物馆独有的馆藏特色,而如何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让人们真正感知历史和文明,是常州博物馆功能所在,也是让文物藏品“活起来”的意义所在。

让文物讲好故事,常州博物馆有其自身的探索实践。据林健介绍,常州博物馆一方面积极举办反映不同地域文明的专题展览,彰显文化魅力,另一方面着眼“小而精”、“小而有特色”的原创展览,让文物进一步走进民众生活。

“丝路瑰宝——敦煌艺术大展”、“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探究石窟艺术与不同时代的关系;“中国龙文化特展”,是溯源“龙城”常州的佐证;钱维城《苏轼舣舟亭图卷》归乡特展,寄托乡愁,娓娓道来苏轼与常州的情缘;“稚子童心——常州博物馆藏童趣文物展”,以文物为媒,回忆童年乐趣;浪漫传说——七夕的节俗与风物,则是在文物中探寻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近几年,常州博物馆的展览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内涵,关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以新时代的语言展现古文物价值,延续常州本土文脉。”林健说。

“常州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打造一座有温度的综合性博物馆。”据林健介绍,常州博物馆积极融入百姓生活,让更多青少年的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例如,已持续十余年的“跟着文物游常州”研学游活动,以常州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串联起常州较有代表性的遗址古建、文博场馆、名人故居等,带领青少年全方位了解常州历史,用学思感受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博物馆内的少儿自然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也是江苏唯一一所专门面向少年儿童的自然博物馆,展出各类精美自然标本600余件,引进自然类文创产品千余种。展览寓教于乐,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前来“打卡”,已然成为常州博物馆内的网红地标。

让文物“走”出去,畅游“云端”

“钱维城是位怎样的画家?他为何要画舣舟亭?《苏轼舣舟亭画卷》为何如此珍贵?《石渠宝笈》是什么?”新冠疫情发生后,常州博物馆在自己的官方抖音上第一次进行线上尝试,在“云端”和观众们一同领略历史画卷。

“日常观展时,观众需要尽量保持安静,但看博物馆直播时,观众大可成为‘话痨’。” 常州博物馆讲解员表示,云上看展的新形式,搭建了可以对话、参与和互动的新平台,博物馆和市民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

线上展览,是疫情期间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新方式,如今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文博界发展的新趋势,常州博物馆也不例外。

在林健看来,新冠疫情虽然给博物馆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孕育了新的机遇。如何于危局中开新局,创新传播方式和文化体验以实现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常博人面临的挑战,但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也激发了博物馆的创新潜力。

林健介绍了常州博物馆在后疫情时代的创新尝试:一是创新文化供给模式,依托藏品资源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出云展览、云课程、云直播等云服务;二是运用新媒体平台,建立传播矩阵,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三是实施“博物馆+”项目,促进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等跨界融合。常州博物馆主动拥抱新技术,用三大创新尝试于危机中育新机。

据了解,常州博物馆基于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如“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江户の风景——日本浮世绘特展”“腾飞之龙——从龙到鸟的演化之旅”等,都会相应地推出线上展览。其中,“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云展示项目,荣获了“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十佳项目”。

疫情发生以来,常州博物馆创新服务方式,先后开通官方抖音、官方微博和视频号,加大数字文化产品供给。目前,官网累计点击量超372.9万次,推出“云展览”“云直播”“云课堂”等60余项,服务线上公众超1600万人次。

新技术催生博物馆的变革与创新。近年来,常州博物馆明确了数字化建设的新方向:通过构建文物数字资源库,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能力;通过搭建自有虚拟化云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快速、安全共享;通过提升数字化应用服务,如票务预约系统、语音导览小程序等,丰富数字化服务形式,以提升该馆的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从加大文物数据共享度、提高服务应用人性化等方面着眼,加快常州博物馆数字化转型,让文物藏品从博物馆中‘走’出去,让观众‘云游’博物馆更便捷。”林健说。

让文物进入良夜,与游客“夜话”

跨界融合是当下博物馆发展“年轻化”的有益尝试。去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为实施“博物馆+”战略举旗定向。如今,“博物馆+旅游”“博物馆+文创”等跨界融合新业态,也成为了常州博物馆研究的新课题。

据林健介绍,常州博物馆近年来一直坚持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内涵和文化元素,通过自主开发、授权开发、成品引进等手段不断丰富文创商品种类。目前拥有各类商品2000多种,其中自主研发的极具馆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200余种,并逐渐形成系列商品,如馆藏精品系列、书画复制系列、文博图书系列、常州非遗系列、自然标本工艺品系列等。

一部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启发了人们对夜间博物馆的幻想。与此同时,为发展常州夜间文旅经济,常州博物馆也开始走进良夜,让游客与博物馆展开“夜话”。

在2020年5月的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常州博物馆推出了建馆以来的首次夜间专场活动,300多名预约游客和特邀嘉宾走进常州博物馆,现场气氛热火朝天。今年常州文化旅游节期间,常州博物馆将在夜间延时开放,通过开启“文博奇妙夜”,丰富百姓夜间文化生活。

今年国际“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 The Power of Museums)。在林健看来,博物馆的力量是文物通过多样化表达与转换传递出的力量。博物馆借由文物,通过展览、教育、数字化推广等方式,一方面展现艺术魅力、展示古人智慧,促进交流互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由文物组合叙事下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实现博物馆对于社区建设、数字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带来助力。

常州博物馆的丰富藏品,既是有迹可循的历史印迹,也是讲好常州故事的绝佳素材。未来的常州博物馆,必将让文化遗迹跨越时间长河焕新龙城,勃发生机。

常州博物馆2022-8-2

 

 

凝聚共识,多措并举 合力守护文物遗迹 文章下载

凝聚共识,多措并举 合力守护文物遗迹

为保护察右前旗的历史文化遗产,察右前旗人民检察院开展“党的生日话职责-保护文物遗迹,践行公益使命”专项活动,立足法律监督职能,聚焦辖区内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多措并举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强化对行政机关履行文物保护职能的监督,为助力文物遗迹保护工作开创新局面。

一、调阅历史资料

察右前旗人民检察院通过查阅资料、与察右前旗文化和旅游局召开联席会议,梳理辖区内各类文物遗迹,其中:

庙子沟新石器遗址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黄旗海南岸丘陵地带,经考古发掘研究和碳14测定证实,遗址距今约5500年至5000年间,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掘面积最大、遗迹保存最完整、出土遗物最为丰富的遗址,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集宁路古城遗址位于察右前旗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系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集宁路为元代的建置,最早是金代的集宁县,建于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当时是草原与中原地区商贸交易的重要场所,元代初年,升为集宁路,属中书省管辖。

二、会签协作机制

我院与察右前旗文化和旅游局召开联席会议,与会人员就辖区内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下一步深入推进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就联合开展文物保护等工作达成共识,双方共同签署了《文物保护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机制”中明确了双方在联合培训、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工作会商、协作保障等方面的主要工作机制及工作职责,形成文物保护工作长期、全面的协作机制,共同发力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做细做实。

三、实地走访调查

我院联合察右前旗文化和旅游局,深入实地查看辖区内的部分文物遗址,对遗址的保护现状、周边环境进行了摸排,在摸排过程中听取了察右前旗文化和旅游局文物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介绍,并就有关问题与其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制发检察建议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结合我院办理的一起盗掘古墓葬刑事案件以及当地文物遗址保护现状,经与察右前旗文化和旅游局沟通协调,我院将向其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建议其进一步提高文物遗址保护工作质效,并积极开展文物遗址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文物遗址保护意识。

五、探索文物遗址保护长效机制

下一步,察右前旗人民检察院将继续对察右前旗辖区内文物遗址保护现状进行走访调查,针对发现的问题主动与相关行政机关积极联系沟通解决,同时积极向人大、政府汇报工作并建议组织文物、公安、城建等部门齐心协力参与文物遗址保护行动,发挥公益诉讼职能,践行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者的使命和担当,运用检察监督,促进依法监督与依法行政同向发力,持续凝聚公益保护共识与合力,为文物遗迹筑起法治“保护墙”,守护文物遗迹,传承文化根脉。

文物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文物古迹、遗址,经历岁月沧桑,传承历史文化,要加强文物遗址、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讲好庙子沟、集宁路等察右前旗文化故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第二检察部2022-8-1

 

 

 

洛阳:探索“博物馆+”模式 激发文化活力 文章下载

洛阳:探索“博物馆+”模式 激发文化活力

近日,洛阳市文物局举行“五联五促”联企业座谈会,助力非国有博物馆质量提升。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在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频频“出圈”的同时,洛阳市一些有特色的非国有博物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让非国有博物馆更健康地发展?

主题丰富多样填补多项空白

青花瓷器、五彩瓷器、粉彩瓷器、色釉瓷器……在位于洛龙区的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看到,展品上的生动图案记录了诸多历史故事及民间生活的片段。

这里馆藏陶瓷2000余件(套),约5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明清瓷器主要种类展、清代瓷器系列展等7个展区,可谓瓷器爱好者的天堂。

想了解中国围棋的历史脉络,就一定不能错过洛阳围棋博物馆。作为洛阳市首批非国有博物馆之一,该馆收藏有41大类210种3万余件(枚)棋子,藏品蕴含的围棋文化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

从洛阳市文物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非国有博物馆增至53家,非国有博物馆在册藏品52221件(套),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1家,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主题涵盖非遗技艺、陶瓷、石刻、动漫等,填补了洛阳市博物馆门类的多项空白。

资金短缺和人才难求成为制约发展的两大因素

“以前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定义是对国有博物馆的补充,后来提升到重要的组成部分,再到现在的一视同仁,我觉得这是对非国有博物馆近年来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作出贡献的一个肯定。”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馆长陈树威说。即便如此,非国有博物馆发展也依然面临着困难,资金短缺和人才难求成为制约发展的两大因素。

陈树威介绍,和财政全供的国有博物馆不同,非国有博物馆都是由个人投资承建的,大到博物馆建设、藏品管理,小到房租、水电费、员工工资,都由个人承担,日子长了,也有点“吃不消”。

在走访洛阳龙门博物馆、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时发现,人才引进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难题。

洛阳龙门博物馆馆长王迪说,想招一名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首先大家认为非国有博物馆的工作不够稳定,其次非国有博物馆工作人员受到职称评定限制,即便高工资也很难吸引专业人才。

此外,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功能是否完备、展陈水平高低也关系到洛阳市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

形成集聚效应激发内生动力

受疫情影响,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非国有博物馆如何实现良性循环?

在陈树威看来,政府扶持只是“雪中送炭”,将博物馆和产业深度融合,激发非国有博物馆的内生动力,是破题的关键。

“目前,我市大多数非国有博物馆分布零散,社会影响力较小,无法形成集聚效应。”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余杰说,要做大做强非国有博物馆,推动其良性发展,可实施“博物馆+”模式,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就是“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旅游”“博物馆+研学”的成功探索,其体系由博物馆、爱和小镇、三彩文创园、中国三彩艺术馆等组成,形成了集艺术展览、民宿休闲、文创研发等于一体的新概念博物馆和度假旅游目的地。

洛阳网2022-8-1

 

 

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 文章下载

博物馆如何影响市民生活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博物馆建设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赋能城市在社会、经济、人文的价值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博物馆事业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北京、西安、大同、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纷纷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

7月26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图为参观者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内观展。

为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高质量发展,了解市民对博物馆建设的看法,刻画居民参观博物馆的行为特征,2022年4月至5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经济研究所在北京、西安、南京三个“博物馆之城”建设城市展开问卷调研。调研共计收到北京有效问卷1122份,西安528份,南京545份。

市民对“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程度较高

北京、西安、南京三地居民对“博物馆之城”建设认知水平较高。91.71%、87.12%和78.17%的北京、西安和南京受访者知晓“博物馆之城”建设。历史类博物馆是最受三地受访者喜爱的博物馆类型,三地最喜爱此类博物馆的受访者占比为53.01%。此外,最喜爱艺术类博物馆的受访者占比为17.44%;最喜爱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受访者占比为15.40%;最喜爱综合性博物馆的受访者占比为14.15%。各类博物馆均有一定受众,“博物馆之城”建设不仅关注博物馆供给数量,更对博物馆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博物馆对所在城市的人文气质和居民生活有重要影响,居民对其所在地区的博物馆印象最为深刻。北京地区受访者印象最深的博物馆排名前三位分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其他受访者填写的博物馆还包括: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卢浮宫、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北京天文馆、中国科学技术馆和中国美术馆。西安和南京地区受访者对北京印象最深的博物馆与北京地区结果大致相同,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名列前茅。西安和南京居民对当地印象最深的博物馆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

博物馆参观的群体差异明显

受疫情影响,2019-2021年三地受访者线下参观频次均值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2019年为2.06次,2020年、2021年分别为1.88次、1.80次。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参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超过半数三地受访者过去一年有参与过博物馆线上展览。北京、西安、南京分别有58.28%、50.11%和36.47%受访者曾参与过线上展览活动。线上展览参与次数和闲暇上网时间呈现正相关关系,闲暇上网时间越长的群体线上展览参与频次越高。同时,线上展览参与形式在不同年龄层群体间呈现异质性,60岁及以上受访者群体线上展览参与度较低。

线上展览与线下展览两种形式各有优势。参观过线上展览的受访者认为线上展览形式最主要的优势为“互动参与,科技感强”和“内容丰富,使用便捷”。受访者认为线下展览的两个最明显优势是“沉浸式体验感受更直观”和“讲解交流,能学到更多东西”。线上展览的便利性、新颖性与线下展览的现场感、社交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博物馆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展览形式,拓展受众群体,满足不同群体的偏好和需求。

博物馆参与和认知情况也存在年龄群体差异,博物馆对于年轻群体的吸引力有待提高。例如,50-59岁群体最关注“博物馆之城”建设,该年龄区间有90.59%的受访者知晓“博物馆之城”建设。从线下参观消费水平来看,50-59岁群体是博物馆的消费主力。从线下参观频次来看,20-29岁居民群体参与频次低于样本平均水平。进一步细分参观类型来看,20-29岁年轻人在线下参观时偏爱民营美术馆,对民营美术馆的支付意愿也更高,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全样本平均水平。

文化和美育培育对于提升博物馆的参与度具有积极影响。调查显示,具备相关专业经历和知识的受访者具有更高的参观频次水平。本人或者亲友有从事过文化艺术、考古、博物馆等相关工作或相关专业学习的受访人群的参与频次高于没有相关经历的受访者。美育教育和文化资本的代际传承对于提升文化素养和增加文化参与有重要作用,需要社会长期积累和培育,目前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博物馆之城”建设要体现公众需求

博物馆和城市、市民的关系越来越近,博物馆提供开放性的平台促进公众的交流与思考。三地受访者最关注博物馆的因素为“博物馆展品的陈列布局”“展馆设计和主题内容富有特色”和“展品本身”,此外影响参观印象的因素包括“博物馆讲解与相关服务”和“博物馆的外观设计及内部氛围”。博物馆参与者更加注重博物馆的品质,对博物馆门票敏感度较低,75.28%受访者认为“博物馆应该低收费或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确定收费标准”,只有24.72%受访者认为“所有博物馆都应该免费”。

近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为参观者在观看展品。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居民生活方式的选择。“增长知识,培养审美”和“解压放松,休闲娱乐”是线下参观中最主要的两类参观目的。家庭出行和朋友结伴出行是最主要的两类线下参观出行方式,家庭出行占比为46.42%,朋友结伴出行占比为34.72%。同时,博物馆的距离是影响市民进入博物馆的因素之一,尤其在亲子和休闲目的为主的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博物馆可以成为亲子活动、家庭出游、约见朋友的休闲社交场所和寓教于乐的教育场所,成为人们放松享受、社交交流的休闲空间。“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是受访者认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最亟待提升的两方面内容。

未来路径

综合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和受访者建议,笔者认为,“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可以多角度着手。

其一,提高博物馆的亲民性,注重博物馆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互动。博物馆从关注历史中的“物”的稀缺和价值,转向重视当下生活中“人”的感受与需求,突出人民性反映了博物馆整体价值观的提升。博物馆需要为公众访问、享受服务提供便捷通道和均等机会,建立平等良性、和谐互动关系。

其二,增加博物馆的新颖性、放松感,注重休闲与美育融合,提升对公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公众文化参与度。博物馆要让文物艺术品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让观展者得到更好的感官体验、精神收获和价值影响。推动博物馆展览展示教育活动及其他功能进入商圈、社区、机场、车站等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学术研究和知识性,博物馆需要把休闲功能做得更好。

第三,将科技和智能数字化融入博物馆建设中,提升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通过科技手段增强博物馆之间数字资源调动,吸引年轻人走入博物馆。传承中华文化遗产,开发数字藏品、艺术衍生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第四,创新博物馆的宣传方式和形式,提高博物馆以及活动的影响力。调查显示,知名文物、综艺节目、网红元素会直接影响一部分居民是否参观博物馆的决定。通过多样化推广方式,举办更多有活力、有影响力的活动,能够让博物馆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

金融时报2022-8-5

 

 

博物馆群,刷新鄞州文化的高度与厚度 文章下载

博物馆群,刷新鄞州文化的高度与厚度

这个暑假哪里最火?去试开放的周尧昆虫博物馆看切叶蚁,去宁波(鄞州)博物馆看恐龙展一定会上榜。

在鄞州,逛博物馆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越来越火出圈的时尚。

爱上一座城,有很多理由,在博物馆看到历史与当下,也许是其中一种。

目前,“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鄞州拥有博物馆、美术馆38座,平均每4万人一座,远超发达国家水平。博物馆群,正一遍遍刷新鄞州文化的高度与厚度。

爱上博物馆

哪里博物馆最多?在宁波,这个答案一定是在下应街道湾底村。

中国插花艺术馆、宁波服装博物馆、鄞州非遗馆、旗袍文化会馆、千峰越窑青瓷博物馆、水墨艺术馆……

一个村的拥有,就是一个鄞州博物馆群的生动样本。

中国插花艺术馆,宁波唯一的国字号民营博物馆,也是鄞州首个陈列生命实物的博物馆。带着露珠的鲜花绿叶成为大师手下的作品,让部分展陈内容经常更新,这里也是一个集培训、赛事、书画交流、古琴艺术等活动于一体的场所。

宁波服装博物馆,是省级非遗项目——红帮裁缝技艺主题馆。

鄞州非遗馆,几经升级,已经成为游客参与体验、学生研学、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此外,旗袍文化、青瓷文化、书画艺术……汇聚在不同场馆,带给参观者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鄞州博物馆多姿多彩的形态,丰富多元的视角,开放包容的胸怀,都在一个村的样本里体现。

湾底村博物馆群是“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的一个缩影。

鄞州的博物馆有多美,有多酷,不去说馆藏,单是建筑外观就能惊艳时光。

中国首位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设计的新乡土主义作品,在宁波一共有4个,其中3个在鄞州,并分别与3个文化场馆对应:宁波(鄞州)博物馆、宁波华茂美术馆和鄞州公园“五散房”之一的李元摄影艺术馆。

简约而灵动的造型,旧石料与老砖瓦砌成的瓦爿墙,修竹、睡莲、水系,寄寓乡愁,也传达现代,这是宁波(鄞州)博物馆。

四面环水,有着江南民居清新典雅审美特色的,是宁波华茂美术馆。

参差的瓦爿墙,大跨度坡顶,青砖堆砌立面,在协调的色差之中,不同材质与造型的拼贴,交错出雅致清淡的美,这是李元摄影艺术馆。

爱上博物馆,其建筑本身就是最美的藏品。

酷炫的场馆远不止王澍的作品。

迁址后的周尧昆虫博物馆今天正式开馆,围绕“蝶”展概念,造型和布局以此为主题展开,兼具昆虫翅膀的轻薄质感,获得2021年普罗奖最高荣誉“铂金奖”;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由享誉全球的葡萄牙国宝级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设计,这也是截至目前他设计的唯一“黑色系”作品,也是国内首座以艺术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已是宁波的网红打卡地,获得“2020年度全球最佳建筑”等荣誉;堪称不可移动文物的庆安会馆,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蕴藏多种民俗文化——妈祖文化,船文化,商帮文化,随处可见精美石雕、木雕、砖雕,是一座令人目不暇接的雕刻艺术馆……

内涵与外观一样令人流连忘返。这么多座博物馆,各有各的主题,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气质。其中,非遗类的博物馆是较有辨识度的一种类型,除了前面提到的湾底村的插花、宁波服装、鄞州非遗,还有雪菜博物馆、甬式家具博物馆、金银彩绣艺术馆、朱金漆木雕博物馆、骨木镶嵌博物馆、甬剧博物馆等。

同时,在鄞州的博物馆中,还有沙孟海书学院、周尧昆虫博物馆、吴永良美术馆、毕春芳艺术馆、沙氏故居等规模、层次、定位各不相同,凸显名人文化品牌的博物馆、艺术馆,还有记录地域文化、变迁历史的滨海博物馆,以及散落在各社区、村落的家门口“迷你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就是感受传统,链接现代;走进博物馆,也是在历史、文化、科技、自然等知识百科的“终身课堂”接受熏陶。在艺术审美中沉醉,在文脉传承中获得力量,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遇见另一个自己。

好物拿出来

办博物馆,简单地说,就是把好物藏起来还是拿出来的一个选择。

在鄞州大地,为什么有那么多博物馆、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有浩如烟海的“人间好物”,而越来越多的人有把它们拿出来、让社会共享的文化自觉,以及撬动更多参与公共文化热情的引导扶持机制。

去年底,省文物局公布《浙江省文博事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数据(2020年度)》,在纳入评估的81个区(县、市)中,鄞州以94.82分位列浙江省第一。

同时,看一组数据:鄞州拥有不可移动文物862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宁波三江口、海丝申遗点天童寺,国有馆藏文物藏品93932件/套。

家底之丰厚,足见历史底蕴之厚重,“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有着优秀的基因。

更多的场馆来自民营。撬动多少亿民间资本投入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现在已经难以统计,但撬动这些巨资以及民间藏家、民营企业家热情的,就是政府的扶持和引导。

2008年,鄞州掀起民办博物馆热,鄞州积极鼓励、扶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模式开了全国先河,“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建设就此起步。

私人收藏向公众化转型,以及企业家投身公共文化事业提升品牌内涵,构成了鄞州民间资本热衷博物馆建设的大背景。

区文广旅体局党委书记张行君认为,发动民间力量建博物馆,是探索公共文化投资多元化、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多年来,鄞州创新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民办博物馆发展,涉及资金补助、用地保障、人员配备、建立推广传播平台等。

紫林坊艺术馆是鄞州首座民办博物馆,创办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骨木镶嵌技艺传承人陈明伟,他告诉记者,馆内有他的收藏和他创作的精品,办馆的初衷就是希望把宁波的工艺美术发扬光大,将传统技艺之美传递给公众。

华茂集团先后打造宁波华茂美术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其几十年积累的珍贵藏品为办馆奠定了基础。元明清的文人字画精品,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等国内现当代名家的作品,提香·韦切利奥、菲力比诺·利皮等西方大师们的作品,展示了美术馆的实力、品格,也成为本地艺术爱好者的精神殿堂。

其他如鱼文化博物馆、陶瓷博物馆、熨斗锡镴器博物馆等,都是在政府倡导推动的良好氛围与风尚之下,民间藏家或者民营企业家以办馆的形式把珍藏好物拿出来进行展示,免费向公众开放,让它们真正活起来。

注入新活力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博物馆有能力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的能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强大的?

博物馆热的兴起,一方面,有着中华优秀文化自身的魅力,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源于博物馆自身的破圈、跨界,与更多社会资源链接,与年轻群体链接,与时尚潮流对话。

从央视的“国宝会说话”节目到故宫的网红文创,从苏州博物馆的一票难求到三星堆面具引发的关于文物的话题……突破时空界限,做好“博物馆+”新场域,盘活博物馆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成为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十余年来,鄞州进行了不少探索。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行的“中华瑰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艺美术展上,紫林坊艺术馆馆长陈明伟的两件骨木镶嵌作品亮相。

多年来,陈明伟一边坚持工艺美术精品创作,黄杨木雕作品《人参如意》和骨木镶嵌作品《万工床》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一边致力于博物馆文创品的推陈出新,先后开发了骨木镶嵌文房系列、家具系列等,2020年,他推出了骨木镶嵌箱包系列,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获得工艺美术界专家的赞誉。

另两家宁波传统工艺美术“三金一嵌”技艺主题博物馆——金银彩绣艺术馆、朱金漆木雕博物馆也在服装、床上用品、工艺品、传统家具、佛像艺术等领域探索了产业化传承。

使用灰雕艺术创作的现代家装作品、渔船制作与餐具容器结合、钉碗技艺的瓷板画、越窑青瓷的虎形筷架……非遗馆里的文创产品,同样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鄞州,开发和展示文创品,已经成为许多博物馆的标配。

博物馆走出去、引进来的交流,也让文物“流”起来、传起来。宁波(鄞州)博物馆与国际国内众多博物馆合作举办过许多高规格临展,宁波服装博物馆也与湖北恩施等地结对办展。

当下的暑期,博物馆也是研学活动的热地。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设立了国潮、版画、我与大师等八大系列美育课程,宁波纳得美术馆推出融入艺术和美学传播元素的特色主题夏令营,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体验感强的雪菜博物馆、鄞州非遗馆、甬式家具博物馆等,时常出现学生人头攒动的场面。区文保中心主任金琪军说:“在文博场馆开展研学,通过专家介绍、课题研究、互动主题游戏、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可零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跟祖先在精神层面进行沟通。”

宁波水墨艺术馆、汇港美术馆构建收藏、拍卖、艺术品消费等线上线下交易体系,鄞州连续多年举办的文创设计大赛,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设计师将目光投向这些文博场馆,设计、开发更多文创品,使鄞州的人文资源更好地走向市场。

数字化场景建设将是“博物馆+”的趋势,无论是增加数字文博“沉浸游”,云展览等线上体验空间,还是在线下场馆之中植入更多数字技术,如周尧昆虫博物馆打造的虚拟体验区等,都是吸引流量、提升博物馆效应的途径。

有传承,有创新,对于鄞州,一个全新的博物馆时代正在到来,那一扇扇向公众打开的线上线下大门,将为鄞州文化强区建设注入新活力。

鄞州区人民政府网站2022-7-30

 

 

从延长开放时间到全天开放——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文章下载

从延长开放时间到全天开放——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除了电影院、酒吧、KTV等热闹的娱乐消费场所,疲倦的城市人还能否寻得一处静谧的休闲之地,充分享受文化滋养?夜间开放的博物馆,或许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遗憾的是,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尝试过延时开放,举办夜间巡游、夜宿博物馆等活动,但将“夜间营业”常态化的博物馆仍是稀缺。

在浙江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试营业一个多月以来,前来体验的观众已超过两万,进入暑期后,人数更是持续攀升。该场馆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一个300平方米的小型文化空间,营业时间是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时至午夜24时,周六、周日则全天24小时开放。这一时长上的大步突破,在国有博物馆中还是首创。以此为讯号,我们能否期待,“后来者”也许会层出不穷,让博物馆也成为城市夜生活的主场之一?

观众在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内参观。

观众需求牵引博物馆不断尝试

近日,《长江日报》对一则“市民建议”的连续报道成为一桩美谈:6月下旬,武汉市民康先生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建言,入夏以来,夜游汉口江滩的人越来越多,希望粤汉码头旁的横渡长江博物馆能在夜间开放,为夜游江滩增添文化气息。7月6日,武汉市江滩办就响应了这一建议,宣布从7月8日至8月31日逢周五、周六,横渡长江博物馆开放时间调整为12时30分至20时30分。据报道,7月8日开放夜游当天,该馆总客流量316人次。其中,在16时30分(以前的闭馆时间)后的客流量为146人次,对比以往同期数据,当天客流量增加了1倍多。

同样人气旺盛的,是地处杭州市中心、交通便利的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以前我们常接到游客打来的电话,白天忙着逛西湖、赏美景,到了晚上想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但大部分博物馆都是‘朝九晚五’开放,很难满足大家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升级。”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谈道,早在2014年就有了开设“夜间博物馆”的想法,正巧近期博物馆收回了一处沿街310平方米的门面房,适合打造成单独的文化新空间,便开始了24小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试运营首日,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就在15时到24时的9个小时内接待了700多名游客。工作人员介绍,因适逢暑假,几乎每天从10时30分到21时30分都是高峰时段。为保障观展质量,场馆只好限流每小时100人,许多观众在门外排队等候。为了“错峰”,有些观众选择在周末的一大早或凌晨两三点前去。一位市民在观展后留言:“24小时博物馆开放后,我们又多了一个参观游览之地,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能学习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知识。”

进入暑期,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据周报数据显示,7月4日至10日这一周,馆内平均每天接待940人。分时段来看,16时至22时,每天有三四百人入馆;22时至24时,平日虽不超过50人,周末却飙升至近200人。

“博物馆的晚上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它有着不同于白天的安静和视觉上的感受。这种特别的体验对于公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博物馆之美》这本书里写道。他认为,博物馆延长开放到晚上作为一种常态,对于所在的城市和公众,都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在晚间开放,无论时间长短,都反映了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公民素质。

2021年5月18日,观众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参加“奇妙夜”系列活动。

其实在疫情发生前,为促进夜间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的文旅部门就策划组织了博物馆的“集体行动”,与城市的夜间旅游线路挂钩。广州文旅局在2019年8月组织了广州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8家展馆夜间开放,即逢周五、周六、周日延时至21时,并在夜间提供与白天基本一致的讲解服务。上海文旅局在2019年7月至9月首次试点博物馆常态夜游项目,选取14家试点博物馆在周五晚上延长开放;而2021年6月至8月期间,参与该项目的博物馆扩充至30家,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极丰富的夜游选择。遗憾的是,在疫情影响下,文旅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种联动形式的“博物馆热”还在逐渐恢复当中。

2022年7月12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出通知,北京地区博物馆将开展延时开放等活动,点亮暑期“夜京城”。各博物馆还将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晚间夜场文化活动,或依托已经计划开展的活动,适当安排晚场接待等。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夜生活的新地标,在炎炎夏日中为观众开启一场美好的“博物馆奇妙夜”。

多元化的博物馆空间,让观众流连忘返

“以科教活动为主、讲解为辅”是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或许也就是这一定位,使它在试营业的一个多月中聚拢了大量人气。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教人员洪磊告诉记者,在暑期,24小时博物馆一周会举办数次包括化石挖掘、火山科学实验在内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周末的夜场更是被很多家长和孩子“提早锁定”。

观众在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内参观。

为了让全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有愉快的观展体验,在这方300平方米的小天地中,互动设备随处可见:按动鸟类标本下方的按钮,就能听到它独特的鸣叫声;花10元钱的材料费,给鱼类简笔画上色后,用AR装置扫描,投影幕布上就有鱼儿轻盈游动;还有“我与恐龙比身高”趣味装置,元宇宙剧场可以点播科普电影、看线上展览。看累了,观众还可以在阅读区点一杯咖啡,或者品尝24小时博物馆限定款雪糕和甜品,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现在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的发展方向,跟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洪磊说,以前进入博物馆,就是“看”展览,标本都放在橱窗展柜里,现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在陈列上有场景模拟、互动展项、多媒体等多元化的形式,再结合活体标本展箱,给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

洪磊在导览的同时,注意观察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不同兴趣:小朋友都喜欢以浙江出土地命名的恐龙,比如杨岩东阳盾龙、礼贤江山龙、丽水浙江龙;中青年观众会更倾心于岩石矿物和本土鸟类、昆虫;而老年观众会更喜欢研究中草药植物和五谷杂粮种子。“以身边的动植物、矿物为主题,就是因为大家平时都能接触到,但是并不了解。挖掘身边的知识,更能启发观众的兴趣。”洪磊说。

如果说“24小时”是通过时间的延伸让更多游客来到博物馆,那么当参观接近尾声,选购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则是让博物馆再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试运营期间,24小时博物馆定制蝴蝶与甲虫水晶标本、24小时博物馆logo雪糕已经和观众见面,接下来博物馆还将开发陨石、太空系列在内的多个文创产品体系。

诚然,人们期待着博物馆融入城市晚间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中,让更多文化资源得以更方便的亲近。但如果延时开放只是延时打开面积巨大的展厅,给博物馆人力、资金造成负担,反而会形成资源浪费。因此,让博物馆“越夜越精彩”,离不开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摸石头过河”,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多方面支持。

夜间开放“不简单”,面临重重挑战

“展览、活动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夜场的吸引力,观众不是大门敞开就会来的。”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曾在采访中表示,夜场不应该只是简单开放,应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让大家在这个时间有不同于白天的享受。

提起博物馆的夜间活动,就不得不提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上元之夜”灯会,当时因“一票难求”成为坊间热议话题。“抢票流量太大导致网站服务器瞬间崩溃”“黄牛票最高炒到9999元”等消息令人咋舌。究其原因,除了适逢节日,“稀缺性”才是个中关键——“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的噱头,不能不让人眼馋。

由此社交平台上纷纷展开讨论:为什么夜间活动不能经常性地推出,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有专家分析,增加照明设施、大量铺设电线会增加故宫里的安全隐患,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担不起这个风险;更别说夜间管理游客的难度,还有一些文物也不适合夜间展览、需要适时休整。

成都博物馆,家长带小朋友在夜间体验成都漆器制作。

其实不光是故宫,对于我国各级博物馆来说,要将夜间开放常态化,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陈履生认为,创造更多的夜间专场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不仅延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更会面临延长开放带来的安保问题、管理费用的增加等情况,因此博物馆需要更大的经济投入来维系夜间开放。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木木美术馆(798馆)就曾尝试延长开放时间到21点,同时搭配沉浸式艺术疗愈、音乐会、即兴喜剧体验等夜间活动。“美术馆在798艺术区内,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适合在周末和节假日延长开放时间。同时,根据用户调研结果,仅仅延长开放时间并不能显著促进观众来看展,而是需要给观众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理由。”创始人林瀚表示,目前还不会尝试24小时开放,要依据防疫政策和美术馆所在园区的管理要求,再结合美术馆受众的需要综合评估。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24小时博物馆就因人力不足,在7月初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科教人员。据严洪明介绍,24小时博物馆整个运营管理团队由9名全职人员组成,暑期增加了2名兼职人员,同时博物院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包括藏品组、宣教组、经营组、安保组在内的19人专班,来保障“精彩不打烊”。

同时,与基础运行、宣传推广、人力管理等成本等并驾齐驱的挑战,是博物馆能否提供与24小时“相得益彰”的内容与体验。挑选哪些优质的文化产品支撑夜场,这既考验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也体现博物馆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能力。

近年来,博物专家经常强调“在地性”,即讲好本土故事,其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加深对本土的认知,了解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而对身边动植物的兴趣,就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开端。

如果说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9000平方米的常设展厅,讲述的是从生命爆发到人类诞生的“宏大叙事”,那么24小时博物馆就是兴趣营地。这里展示的300余件标本,是从27万件馆藏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浙江地区出现的动物、植物、矿物,并且计划每个季度从海量馆藏中更新部分展品。

“创新展览展示,推动藏品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我们博物馆人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严洪明表示,此前浙江自然博物院就曾通过众筹、众包、众创等形式,调动潜在观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这一次24小时博物馆开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种新的拓展尝试,在用活博物馆藏品和场馆资源的同时,着力服务教育“双减”助力“双提”,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当代使命。

弘博网2022-7-20

 

 

“博物馆奇妙夜”再升温,能否点亮城市夜经济? 文章下载

“博物馆奇妙夜”再升温,能否点亮城市夜经济?

夏日难耐,若是能在暑热散去的傍晚感受博物馆奇妙夜,或许是很不错的选择。7月20日,广东省博物馆发布“2022年暑假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从7月22日起至8月26日,将周五闭馆时间延迟到晚上20:30。文创新品发布、古琴音乐会、宋元书画特展、敦煌艺术沙龙……一系列夜间活动拉满了观众的期待值。

“夜间博物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多有尝试,但大多难以长期开展。在今年这个特别炎热的暑假,国内多地“夜间博物馆”再度吸睛,更是有了常态化开展的趋势。作为“夜经济”的一部分,“夜间博物馆”能否在“尝鲜”之余找到长足发展的模式,刺激和带动文旅消费,备受关注和期待。

“越夜越美丽”

夜间博物馆“上新”

在浙江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院· 24小时博物馆”已试营业一个多月。作为国内首家24小时开放的国有博物馆,自6月9日开馆运行以来,前来体验的观众已超2万。

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

据了解,该馆周报数据显示,7月4日至10日这一周,馆内平均每天接待940人。其中,16时至22时,每天有三四百人入馆;22时至24时,平日虽不超过50人,周末却飙升至近200人。“夜间博物馆”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7月12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出通知,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将开展延时开放等活动。博物馆纷纷在夜间开放,并似乎有了常态化的苗头。

实际上,博物馆在节假日延时开放、举办夜间活动早就掀起过热潮。2019年,故宫博物院“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轰动一时,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免费预约开放让公众欣喜不已。

故宫首次夜间开放。

去年“5·18”博物馆日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了“当好奇心遇到标本”——2021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今年博物馆日,河南省洛阳市的洛阳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也纷纷开放了夜场活动。

上海自然博物馆“奇妙夜”。新华社发

广州也早有尝试。“夜间开放”的概念并非突然提出,文博二级研究馆员、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全洪表示,各级政府部门一直在筹划。早在2019年8月,广州12家博物馆陆续在夜晚“亮起来”,为“广州之夜”开了一个好头。

粤博2022年暑期博物馆之夜公告。

据悉,2020年,广州市内多家博物馆再次推出夜间活动,并进行延时开放。除粤博暑期博物馆之夜、沉浸式夜游活动外,在202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越王博物院)就曾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间21时,并增加夜间线上展览导赏;广州博物馆免费开放镇海楼展区至21时;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也组织过“夜场猜灯谜”等夜间活动。

观众夜游镇海楼。

“商圈+精品文化”

为夜间经济引流

记者了解到,尽管早有筹划,但一方面,“夜间博物馆”因受疫情影响,进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尚未能凸显其效益;另一方面夜游活动品类单一是博物馆推行“白+黑”模式遇到的最大问题。

“关键在于展览选题和展示手法。”全洪亦表示,“如果博物馆只是延长开放时间,展览内容依旧与日间开放相同,会对大多数市民观众失去吸引力。”全洪希望夜间博物馆能够吸引更多市民参与,以精品文化项目推动打造夜间经济。

为更吸引公众关注,“夜间博物馆”又增加了哪些新意呢?记者留意到,广东省博物馆“2022年暑假博物馆之夜”的首场活动是“粤博文创专场”。

当晚,粤博将举办文创新品发布会与文创促销活动,以“吃喝玩乐、云游博物馆”为题,串起新品发布会。文创专场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推出文创雪糕、“荷塘粤夏”特饮、水下考古盲盒等文创新品。

全洪认为,“夜间博物馆”会给文创、研学等与之直接相关的产业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显然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博物馆及其周边饮食、体育、影视、各类商品销售,可以推动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

“人们当然期待体验‘博物馆奇妙夜’,应该让夜游博物馆成为‘博物馆+’‘文旅+’的重要方向。”全洪解释道,“夜间博物馆”是由商圈与精品文化项目共同打造,是夜经济的一部分,提倡文化赋能,以岭南文化特色完善夜间经济产业链。

“夜游”品牌化

玩转文化消费新模式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也认为,无论是从促进文旅消费还是公共教育的角度来看,博物馆如何能推出吸引观众的文化活动才是最关键。“博物馆在夜间开放上,需要有多种渠道去吸引观众。博物馆需要策划有足够吸引力的配套主题活动,或跨界融合项目,才能打造出博物馆自己的品牌。”

朱晓秋向记者介绍,作为以古建筑“镇海楼”为主馆址的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充分利用明城墙、古建筑策划有夜间特色的“跨界”活动,如诗会、朗诵品鉴会等,并计划年内推出“城墙夜色”等夜游活动。“镇海楼之夜”就是广州博物馆的品牌夜间活动项目,曾携手中国大酒店推出两季“消失的名菜”发布活动,每次推出都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

“消失的名菜”活动现场。

“‘消失的名菜’品牌活动已经做了三年,打破了文化项目需要财政经费支持才能推进的困局,目前该项目已可以进行市场化运营。这当中,如何将‘躺着’的文物转化为可‘吃’的文物,输出其中的文化和故事,是博物馆吸引客流、推出文旅深度融合、带动文旅消费的关键。”朱晓秋说。

在广州,“夜间博物馆”如何在对文化消费上起到“催化剂”作用?

“广州的夜生活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夜游博物馆’当然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出新出彩。”全洪认为,提升广州夜间博物馆的品质,更主要的是内容方面。可结合5G技术、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打造故事灯光秀,或是让建筑和展品在现代科技和炫酷灯光下展现出博物馆特有的魅力,增强互动体验,以此吸引游客。

粤博露天电影放映活动。

同时他表示,博物馆也要加大创新力度,提升运营意识,活化文化资源,开发打造年轻化、精致化、休闲化的项目,并结合文物展览、文创商品、手作体验、主题餐饮等形成夜游产品体系,带动经营收益。“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合力和长远规划才能打造出‘夜游广州’精品线路。”全洪说。

腾讯网2022-7-20

 

 

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文章下载

24小时博物馆,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除了电影院、酒吧、KTV等热闹的娱乐消费场所,疲倦的城市人还能否寻得一处静谧的休闲之地,充分享受文化滋养?夜间开放的博物馆,或许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遗憾的是,虽然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尝试过延时开放,举办夜间巡游、夜宿博物馆等活动,但将“夜间营业”常态化的博物馆仍是稀缺。

在浙江杭州,“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试营业一个多月以来,前来体验的观众已超过两万,进入暑期后,人数更是持续攀升。该场馆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打造的一个300平方米的小型文化空间,营业时间是周一至周五的上午10时至午夜24时,周六、周日则全天24小时开放。这一时长上的大步突破,在国有博物馆中还是首创。以此为讯号,我们能否期待,“后来者”也许会层出不穷,让博物馆也成为城市夜生活的主场之一?

1.观众需求牵引博物馆不断尝试

近日,《长江日报》对一则“市民建议”的连续报道成为一桩美谈:6月下旬,武汉市民康先生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建言,入夏以来,夜游汉口江滩的人越来越多,希望粤汉码头旁的横渡长江博物馆能在夜间开放,为夜游江滩增添文化气息。7月6日,武汉市江滩办就响应了这一建议,宣布从7月8日至8月31日逢周五、周六,横渡长江博物馆开放时间调整为12时30分至20时30分。据报道,7月8日开放夜游当天,该馆总客流量316人次。其中,在16时30分(以前的闭馆时间)后的客流量为146人次,对比以往同期数据,当天客流量增加了1倍多。

同样人气旺盛的,是地处杭州市中心、交通便利的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以前我们常接到游客打来的电话,白天忙着逛西湖、赏美景,到了晚上想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但大部分博物馆都是‘朝九晚五’开放,很难满足大家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升级。”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谈道,早在2014年就有了开设“夜间博物馆”的想法,正巧近期博物馆收回了一处沿街310平方米的门面房,适合打造成单独的文化新空间,便开始了24小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试运营首日,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就在15时到24时的9个小时内接待了700多名游客。工作人员介绍,因适逢暑假,几乎每天从10时30分到21时30分都是高峰时段。为保障观展质量,场馆只好限流每小时100人,许多观众在门外排队等候。为了“错峰”,有些观众选择在周末的一大早或凌晨两三点前去。一位市民在观展后留言:“24小时博物馆开放后,我们又多了一个参观游览之地,不仅可以消暑纳凉,还能学习到很多有趣的自然知识。”

进入暑期,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更是“一票难求”。据周报数据显示,7月4日至10日这一周,馆内平均每天接待940人。分时段来看,16时至22时,每天有三四百人入馆;22时至24时,平日虽不超过50人,周末却飙升至近200人。

“博物馆的晚上是非常特别的,因为它有着不同于白天的安静和视觉上的感受。这种特别的体验对于公众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在《博物馆之美》这本书里写道。他认为,博物馆延长开放到晚上作为一种常态,对于所在的城市和公众,都是非常重要的。博物馆在晚间开放,无论时间长短,都反映了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公民素质。

其实在疫情发生前,为促进夜间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的文旅部门就策划组织了博物馆的“集体行动”,与城市的夜间旅游线路挂钩。广州文旅局在2019年8月组织了广州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等8家展馆夜间开放,即逢周五、周六、周日延时至21时,并在夜间提供与白天基本一致的讲解服务。上海文旅局在2019年7月至9月首次试点博物馆常态夜游项目,选取14家试点博物馆在周五晚上延长开放;而2021年6月至8月期间,参与该项目的博物馆扩充至30家,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极丰富的夜游选择。遗憾的是,在疫情影响下,文旅行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种联动形式的“博物馆热”还在逐渐恢复当中。

2022年7月12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出通知,北京地区博物馆将开展延时开放等活动,点亮暑期“夜京城”。各博物馆还将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晚间夜场文化活动,或依托已经计划开展的活动,适当安排晚场接待等。博物馆正在成为人们夜生活的新地标,在炎炎夏日中为观众开启一场美好的“博物馆奇妙夜”。

2.多元化的博物馆空间,让观众流连忘返

“以科教活动为主、讲解为辅”是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或许也就是这一定位,使它在试营业的一个多月中聚拢了大量人气。浙江自然博物院科教人员洪磊告诉记者,在暑期,24小时博物馆一周会举办数次包括化石挖掘、火山科学实验在内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周末的夜场更是被很多家长和孩子“提早锁定”。

为了让全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有愉快的观展体验,在这方300平方米的小天地中,互动设备随处可见:按动鸟类标本下方的按钮,就能听到它独特的鸣叫声;花10元钱的材料费,给鱼类简笔画上色后,用AR装置扫描,投影幕布上就有鱼儿轻盈游动;还有“我与恐龙比身高”趣味装置,元宇宙剧场可以点播科普电影、看线上展览。看累了,观众还可以在阅读区点一杯咖啡,或者品尝24小时博物馆限定款雪糕和甜品,可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现在博物馆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科普教育、陈列展览的发展方向,跟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有了很大区别。”洪磊说,以前进入博物馆,就是“看”展览,标本都放在橱窗展柜里,现在经过一系列改革,在陈列上有场景模拟、互动展项、多媒体等多元化的形式,再结合活体标本展箱,给观众带来别样的体验。

洪磊在导览的同时,注意观察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不同兴趣:小朋友都喜欢以浙江出土地命名的恐龙,比如杨岩东阳盾龙、礼贤江山龙、丽水浙江龙;中青年观众会更倾心于岩石矿物和本土鸟类、昆虫;而老年观众会更喜欢研究中草药植物和五谷杂粮种子。“以身边的动植物、矿物为主题,就是因为大家平时都能接触到,但是并不了解。挖掘身边的知识,更能启发观众的兴趣。”洪磊说。

如果说“24小时”是通过时间的延伸让更多游客来到博物馆,那么当参观接近尾声,选购博物馆“量身定制”的文创产品,则是让博物馆再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试运营期间,24小时博物馆定制蝴蝶与甲虫水晶标本、24小时博物馆logo雪糕已经和观众见面,接下来博物馆还将开发陨石、太空系列在内的多个文创产品体系。

诚然,人们期待着博物馆融入城市晚间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中,让更多文化资源得以更方便的亲近。但如果延时开放只是延时打开面积巨大的展厅,给博物馆人力、资金造成负担,反而会形成资源浪费。因此,让博物馆“越夜越精彩”,离不开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摸石头过河”,更离不开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多方面支持。

3.夜间开放“不简单”,面临重重挑战

“展览、活动的质量高低,决定着夜场的吸引力,观众不是大门敞开就会来的。”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曾在采访中表示,夜场不应该只是简单开放,应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让大家在这个时间有不同于白天的享受。

提起博物馆的夜间活动,就不得不提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上元之夜”灯会,当时因“一票难求”成为坊间热议话题。“抢票流量太大导致网站服务器瞬间崩溃”“黄牛票最高炒到9999元”等消息令人咋舌。究其原因,除了适逢节日,“稀缺性”才是个中关键——“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的噱头,不能不让人眼馋。

由此社交平台上纷纷展开讨论:为什么夜间活动不能经常性地推出,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有专家分析,增加照明设施、大量铺设电线会增加故宫里的安全隐患,木质结构的古建筑担不起这个风险;更别说夜间管理游客的难度,还有一些文物也不适合夜间展览、需要适时休整。

其实不光是故宫,对于我国各级博物馆来说,要将夜间开放常态化,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陈履生认为,创造更多的夜间专场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不仅延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更会面临延长开放带来的安保问题、管理费用的增加等情况,因此博物馆需要更大的经济投入来维系夜间开放。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木木美术馆(798馆)就曾尝试延长开放时间到21点,同时搭配沉浸式艺术疗愈、音乐会、即兴喜剧体验等夜间活动。“美术馆在798艺术区内,客流有明显的‘潮汐’现象,适合在周末和节假日延长开放时间。同时,根据用户调研结果,仅仅延长开放时间并不能显著促进观众来看展,而是需要给观众一个足够有吸引力的理由。”创始人林瀚表示,目前还不会尝试24小时开放,要依据防疫政策和美术馆所在园区的管理要求,再结合美术馆受众的需要综合评估。

浙江自然博物院的24小时博物馆就因人力不足,在7月初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科教人员。据严洪明介绍,24小时博物馆整个运营管理团队由9名全职人员组成,暑期增加了2名兼职人员,同时博物院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包括藏品组、宣教组、经营组、安保组在内的19人专班,来保障“精彩不打烊”。

同时,与基础运行、宣传推广、人力管理等成本等并驾齐驱的挑战,是博物馆能否提供与24小时“相得益彰”的内容与体验。挑选哪些优质的文化产品支撑夜场,这既考验博物馆的专业水平,也体现博物馆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能力。

近年来,博物专家经常强调“在地性”,即讲好本土故事,其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加深对本土的认知,了解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而对身边动植物的兴趣,就是生态保护意识的开端。

如果说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9000平方米的常设展厅,讲述的是从生命爆发到人类诞生的“宏大叙事”,那么24小时博物馆就是兴趣营地。这里展示的300余件标本,是从27万件馆藏中精挑细选出来的,都是浙江地区出现的动物、植物、矿物,并且计划每个季度从海量馆藏中更新部分展品。

“创新展览展示,推动藏品活化利用,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是我们博物馆人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严洪明表示,此前浙江自然博物院就曾通过众筹、众包、众创等形式,调动潜在观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这一次24小时博物馆开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种新的拓展尝试,在用活博物馆藏品和场馆资源的同时,着力服务教育“双减”助力“双提”,践行“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当代使命。

光明日报2022-7-19

 

 

博物馆,“潮”了! 文章下载

博物馆,“潮”了!

如今不论是剧本杀、密室逃脱这类娱乐活动,还是旅游演艺、话剧演出、博物馆展览等领域,都开始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服务。

身着知府官袍,置身于威严的“县衙”内,在绑着铁链的罪犯和手拿扇子的书生中寻找破案线索……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而是剧本杀游戏所营造出的沉浸式氛围。

“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能体验超现实的刺激,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个娱乐项目。”剧本杀资深玩家35岁的林维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现在出现的一些空间装修、灯光及音效都很逼真的沉浸式场馆,能让玩家有更好的沉浸体验。

事实上,在如今不论是剧本杀、密室逃脱这类娱乐活动,还是旅游演艺、话剧演出、博物馆展览等领域,都开始注重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着力打造沉浸式体验服务。“这让观众、游客能如同演员般,融入舞台和情境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有分析指出,沉浸式体验为文旅深度融合创造了新机遇。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据相关报道,时下许多文旅项目正利用动捕技术、VR技术等为消费者制造沉浸感,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共享科技发展成果。

旅游开启“看剧模式”

7月19日晚,蒸汽游船“知音号”在武汉长江上起航,船上载着“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行探访团成员们,深入感受武汉发展变化和老汉口长江文化。

“这里的灯光好神秘!”“为什么这些哥哥姐姐穿的衣服和我们不一样?太美了!”“这里是迷宫吗?感觉在穿越。”探访团成员们还未上船,演员们已经就位。

推行李的服务员、卖报纸的小妹,逼真的场景一下子就把人带入长江边20世纪的大武汉,灯光、音效、投影、实景等诸多细节吸引着探访团成员们,他们在“看剧模式”中感受长江底蕴。

没有固定的舞台和座位,观众能在剧场中自由行走,直观地感受故事所处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更可以近距离观看演员们的服饰样貌、言行举止。

因其独特体验和强互动性,这种演艺方式不仅吸引了外地游客,也吸引了本地市民。有武汉市民告诉媒体,他曾和家人专门去体验“知音号“,轮船上亦有不少本地人。“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新鲜有趣,更加深了一家人对武汉历史的认知。”

“当下,沉浸式体验被广泛应用于文旅行业,尤其是旅游演艺中,摆脱了传统‘你演我看’的单向传播模式和固定的舞台布景后,沉浸模式通过双向互动让游客更好感受景区的文化内涵,强化旅游的体验和记忆。”有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在一些城市,不少沉浸式旅游演艺已成为“网红打卡”项目,除了湖北武汉的《知音号》演出,山西平遥的《又见平遥》演艺等项目也都受到年轻人的关注。

不光在旅游领域,“沉浸式”体验已经延展到了教育和党建方面。为了增强学生对新时期国防军事知识的理解与热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月21日上午,泉州市乐峰镇暑期公益班在福山村“党建+”邻里中心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开展国防军事教育与体验课。

据报道,在邻里大讲堂上,教官讲解了国防军事知识概述以及伪装知识。随后,孩子们列队来到了党建小公园事先布置好的模拟小战场进行“沉浸式”体验战场环境,学习军事战术。躲避陷阱、低姿匍匐……在隆隆的“炮声”中,孩子完成了一场军事挑战,并在欢呼雀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国防军事教育,增强了规则意识与抗挫能力,体悟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

▲如今,超现实的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图/郭鹏

博物馆也“潮”起来

在此前发布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这为博物馆开发沉浸式体验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力和活力。

近一年来,部分博物馆围绕剧本杀开发新体验项目受到业界和公众的关注。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很多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以角色扮演、剧情推理等方式为载体,以体验为核心、以历史为线索,使参与者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沉浸历史的乐趣。“这彰显了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新价值。”业内人士表示。

“要牢牢抓住沉浸式体验的关键点、切入点、着力点,以艺术启发和教育引导,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艺术和精神滋养。剧本质量是否过关、模拟场景是否逼真,决定了剧本杀是否‘好玩’。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最终目的是让观众在学与玩中解读历史、阅读文物,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满足人民群众文化和旅游的新期待、新需求。”

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行业在数字化展示、情景式布展、交互设计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通过深入洞察新生代人群特点和喜好,使展览构思精巧多变,富有审美内涵和视觉冲击力。

北京居民张水生,最近正计划带着孩子去博物馆感受一下沉浸式游馆。“博物馆的传统展出方式为文物、图片、展柜等直观展示。如何让展览充满沉浸感,我和家人都想象不出来。”张水生告诉记者,一旦博物馆能让孩子体验到超时空的魅力,“游、学的效果将大不一样”。

总之,沉浸式体验火爆的背后,实则是消费需求的改变。

有分析指出,长远来看,沉浸式体验项目仍有迭代升级的空间,尤其要在加强故事情节设计、优化体验上下功夫,力求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民生周刊2022-8-4

 

 

储祥银:以会展为载体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储祥银:以会展为载体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中宣部等27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内容形式创新,着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围绕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拓展合作渠道网络、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积极探索高水平开放路径、大力发展数字文化贸易、健全文化贸易合作机制、提升便利化水平等28项具体任务举措。

文化贸易是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经济体之间通过货币媒介进行的文化交换活动;文化贸易包括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服务贸易,兼有有形货物贸易和无形服务贸易的双重属性;文化贸易是国际文化经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会展的产业属性和经济功能决定了会展与文化贸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有机联系,会展高质量发展既是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容和载体,又是推进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平台和抓手。

会展是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

图片

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指出: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明确: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这里既强调了会展是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而且被归位于传统文化产业,从来就是;同时也明确了会展还是现代文化市场的重要形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通知【2004(24)】界定,文化及相关产业包括:文艺晚会、运动会、大型庆典、艺术、模特大赛、艺术节、电影节、展览、博览会、民族民俗活动策划、组织,其他文化商务服务等。2018年修订的文化产业最新分类标准9大类、43中类、146小类中,会展被列入第七大类“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第二十九中类“会议展览服务”,特指“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

国家《“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发挥各类文化产业展会交易平台作用,鼓励搭建统一开放的区域性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平台。”

国家十分重视会展在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建设中的作用,相关文件明确界定了会展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标明了会展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市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文化会展的地位日趋显要

图片

受文化部产业司委托,笔者曾对2014-2017年期间的文化会展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对全国展会的调查统计,2017年全国共举办涉及文化的展会617场,占全国展会数量(10358场)的5.96%;展览总面积916万平方米,占全国展览总面积(14285万平方米)的6.41%。2017年文化展会数量比2016年减少92场,展览面积增加61万平方米,单体展会平均面积达到1.48万平方米,比2016年的1.21万平方米增加了22.31%,展会平均规模扩大,展会影响力提升,经济效益向好。

2017年,文化展会共涉及文化艺术、动漫游戏、工艺美术、新闻出版、互联网、广播影视、茶叶、珠宝、旅游、佛事等22个细分行业,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内容的文化艺术(303场)、动漫游戏(157场)、工艺美术(23场)三大行业共举办展会483场,占文化展会数量的78.28%;展览面积671万平方米,占文化展会面积的73.25%。2016年,三大行业共举办展会508场,占文化展会数量的71.65%;展览面积556万平方米,占文化展会面积65.03%;与2016年相比,三大行业在文化展会中的占比,数量增加了6.63%,面积增加了8.22%。

各省、市、地区都非常重视文化会展的发展。2017年,全国除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未统计到文化展会外,其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都举办了文化类展会,其中名列前十的省市是江苏省(69场)、上海市(65场)、山东省(44场)、广东省(42场)、河北省(39场)、江西省(33场)、浙江省(31场)、河南省(31场)、重庆市(30场)、陕西省(28场);十省市共举办展会412场,占全国文化展会总数的66.77%;展览面积579万平方米,占全国文化展会总面积的63.21%。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的加速,文化核心内容产业的展会发展迅速,占比不断攀升。2017年,新闻出版、广电影视、文化艺术、动漫游戏业及互联网五大产业共举办展会512场,占全国展会数量的4.94%;展览总面积714万平方米,占全国展览总面积的5%。文化产业展会发展势头良好,在文化类展会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动态相比,2017年,文化产业展会数量占比从2014年的47.64%增加到82.98%,面积从48.64%增加到77.95%;三年分别提升了74.18%和60.26%。

文化产业展会单体规模渐趋扩大,规模效益不断提升。2017年,统计到的512场文化产业展会,展览面积714万平方米,单体展会平均规模达到1.39万平方米;其中,10万平方米以上展会4场,5-10万平方米展会14场,3-5万平方米展会53场, 1-3万平方米展会160场;与2016年相比,10万平方米以上展会增加2场,5-10万平方米展会增加2场,3-5万平方米展会增加17场。大型展会数量增多,单体展会平均面积增加,2017年文化产业展会平均规模比2016年增加了0.18万平方米。

会展是文化贸易的有效载体

图片

会展是文化贸易的传统业态模式,是文化贸易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会展带动的人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跨境流动与合作,构成了文化贸易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贸易是跨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交易,是跨文化的经济交往与合作。相较一般会展,文化会展的信息传导尤显重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大,对其他文化的理解、接受、兼容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除了市场供求信息、产品技术信息、产业和企业发展等一般经济、市场信息外,文化、思想、习俗的了解、沟通、交流十分重要。通过会展平台,通过人员的流动交往、文化的沟通交流,促进不同国家文化的相互了解、认知、认可、认同,产生文化交易的欲望,进而达成交易,实现跨境文化贸易,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跨文化的信息沟通,不同文化的交流、理解和认同是跨境文化贸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通过会展活动的组织,带动商品、物资、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跨国家、跨区域、跨业主流动,扩大市场规模,带来更多交易机会,促进贸易扩大;通过最新技术、最新产品、最新服务的展示和最新思想、理念、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国家、跨区域、跨业主转移与重新组合配置,促进新思想、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和优势要素的组合配置,提高要素、资源使用效能,推动产业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从一定意义上讲,会展是根据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要,人为打造的市场,紧密联系着供给和需求,在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构建起桥梁和平台,将散布在不同时点的交易机会汇聚一起,促成交易实现,带来交易效率的提升和交易成本的节约。文化会展正是基于这样的原理搭建了文化会展平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贸易的扩大。

德国莱比锡书展(Leipziger Buchmesse)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创办于19世纪初叶,每年3至4月在德国莱比锡展览中心举行,既是世界著名的博览会展活动,也是国际图书交易的重要场景,更是跨境文化贸易的平台。

国内文化会展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贸易扩大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到2017年12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促成的合作意向、协议及交易项目总金额达8838.33亿元人民币,其中产业投资类项目总额5597.55亿元,占71.21%,产品贸易类项目2263.5亿元,占28.79%。另据义乌2016年统计公告披露,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文交会)举办11届以来,累计交易额超过382.16亿元,累计外贸出口额超过234.07亿元,累计参会专业采购商超过90万人次,显现出文化产品贸易的重大集聚效应;统计公告称,2016年,义乌全年实现文体用品出口106.8亿元,文交会外贸成交32.67亿元,占30.59%;文交会对义乌文化产品出口的贡献率超过30%。

会展高质量与文化贸易高质量密不可分

图片

会展属于综合性服务业,可以为所有的行业服务;会展还是先导性服务业,是所有服务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通过汇集各类发展要素,有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会展的产业属性决定了会展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会展信息传递、交易扩大、产业促进的基本功能决定了会展还是推进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意见》第22条关于“拓展文化贸易合作渠道”中指出: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重点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更好搭建文化贸易展览展示和洽谈交易平台;支持企业参加重要国际性文化节展。明确界定了会展对于文化贸易展览展示和交易促进的平台作用。

根据国家《“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点产业展会,鼓励产业特色鲜明、区域特点显著的文化产业展会发展,推进文化会展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发展云展览等新业态;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依托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中国展区”计划,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重要国际性文化展会,推动文化贸易平台建设;组织文化企业以“中国展区”形象集中亮相国际重点产业展会,拓展国际市场合作渠道,提高中国文化品牌国际知名度;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线上展览、展示和交易会,举办线上推广活动;支持建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联盟,联系国内外知名文化和旅游企业,搭建年会、论坛等活动平台,促进各国企业交流与合作。《规划》对文化会展的提质增效和文化贸易会展平台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意见。

笔者认为,会展不光是促进文化贸易发展的平台,更是文化产业的有机构成和文化贸易的重要内容载体。推进会展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既是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又是推进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在推进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会展行业首先应当提高办会办展的质量,提高会展服务水平,不断根据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发展的需要,创新理念、创新题材、创新服务,率先推进会展高质量发展,策划、搭建更多、更好促进文化贸易发展的会展平台,为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努力。

中国贸易报2022-8-3

 

 

博物馆纷纷涌入数藏赛道,该如何守住文化遗产的尊严? 文章下载

博物馆纷纷涌入数藏赛道,该如何守住文化遗产的尊严?

自数字藏品在国内走红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其中。

博物馆里沉睡千年的宝贝们,不再仅仅是藏在箱子里的“老古董”,也成为被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

据《全国博物馆数字藏品(文创)发行月报》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的博物馆数字藏品就不下500款。

01

自去年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等众多国内文博机构,纷纷联手数字平台,争相进军文创“元宇宙”。

去年6月23日,支付宝联名敦煌美术研究院推出敦煌飞天和九色鹿皮肤,全球限量发行16000张,两款皮肤发行当天被瞬间抢光,热度空前。

图源网络,侵删

2021年10月,湖北省博物馆发行了10000份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吸引了约60万人在线抢购。11月,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根据太阳神鸟、大金面具等文物推出6万份“数字文创”,在50秒内售罄。

河南博物院则在12月16日发布了文创数字藏品“妇好鸮尊”,售价19.9元,限量10000份,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表示,粉丝们对他们推出的文创数字藏品认可度很高,这也有助于文创数字藏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提升。

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数字藏品也大出风头。单是广东便有多家博物馆连续上线多款数字藏品,合计发行数量达到65000份。

可以看出,数字藏品的热潮已经席卷了国内的各大博物馆,甚至有人认为,最早和元宇宙进行亲密接触的就是最传统的博物馆行业。

在此热潮的推动下,今年4月,广东省博协下发了《关于国际博物馆日集中宣传数字文化产品的通知》,号召各级博物馆通过正规授权方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创新创作,发布数字藏品。

02

遗憾的是,这些数字藏品中,有许多都只是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层面,即把藏品进行3D扫描,搬到“云”上,再由区块链技术加持——就像是有着独一无二标记的数字化文物复制品。

在专业人士看来,不是把现实世界搬到虚拟世界就是进军元宇宙,基于原始文物数据的二次创作设计,才是博物馆数字藏品充满想象的未来。

中国园林博物馆就做到了。

2022年6月,中国园林博物馆开辟了数字文创的宣传渠道,并响应国务院4月颁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做好园林古籍等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播。

在此政策及文化背景下,特别策划了主题为《典籍中的园林》系列数字藏品,存在于典籍却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园林因此得以“复活”。

图源微园林

该馆收藏了许多园林发展的见证物和相关文化史料,将藏品与古代文集、图谱、册页等文献和史料等恰当对应、融合、再度创作,实现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从典籍到园林的直观再现。

然而,越是火热,越是需要冷静思考。如今,许多博物馆涌向数字藏品开发,市场已趋于饱和,甚至可能会出现泡沫化严重的情形。

对此,我们更应该关心进军数字宇宙的征程中,博物馆要如何守住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尊严与自主性。

博物馆数字藏品的价值首先应该在于其无界的文化传播价值。如何把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更年轻态、潮流化的方式传递出来,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是其发展“正道”。

事实上,创意是最大的抓手,而现有的探索还远远不够。

有专家提出,数字藏品与应用场景的配合大有前景,而如何能做到有效开发,则又是另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期待平台与机构都能探索出更有趣的内容,使文创在数藏领域发展得越来越好。

搜狐网2022-7-2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