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赋能首都教育高质量发展!
协同备课、双师课堂,城郊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足不出教室,沉浸式“云”游博物馆;Ai作业分析助力减量提质;借助VR虚拟技术身临其境探究脱贫之路……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023年2月,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进行深入交流讨论,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关注。
4月22日,北京市将召开数字教育大会,大会以“数字赋能与教育创新”为主题,围绕数字教育赋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助力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并发布《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规范(试行)》。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说,“北京市数字教育大会的举办恰逢其时,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的有力回应”。
在北京,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发生,正当其时。
数字赋能加速度 铺就发展高速路
通过教育公共服务门户——“京学通”,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需要的全量教育信息服务,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一键直达”,实现了从入学登记、信息采集、资格审核、电脑派位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北京市教委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列为重点工作,多年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凝练了“素养为先、优质协同、融合创新、首善引领”的工作理念,设计了“北京教育信息化总体框架图”,制定了《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和《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多个文件。
目前,北京高校、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等近3000个单位实现了100%接通互联网。其中,千兆以上带宽入校占比超过70%,无线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建成以一库、六系统、N应用为框架的北京市教育大数据体系,打造了全市教育数据共享交换的“数字基础底座”。
在这个“数字基础底座”上,汇聚了57个教育业务系统的320张数据表,2.7万个数据要素,共计5.78亿条教育数据。北京市教委以场景驱动支撑综合改革,统筹建设了教育公共服务、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公共资源“三大平台”。例如,通过“互联网+”校园安全管理平台,可实现视频监控互联互通、安全工作闭环管理;通过“掌上督导”平台,督导人员可实时将督导数据上传平台,以数字化促进督导业务流程再造。
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教育信息化在顶层设计、基础环境、教育大数据、应用场景和标准规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条件。
数字赋能促均衡 提升师生获得感
在北京一零一中学的一间教室里,音乐教师曹媛源弹起了古筝,2000公里外,四川省昭觉中学地地古曲老师和着动人的旋律唱起了歌,网络信息技术让两地师生实现了共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
“我认为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们应该把数字放在十分位……”在史家胡同小学主题为“比大小”的数学课上,革新里小学的同学们正在积极为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们出谋划策。
面对数字赋能所蕴含的巨大可能,北京市教委创新线上教学模式,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推进“双师课堂”试点,将传统单师授课模式变为名师(团队)指导和同时授课模式,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名师线上流转。
去年中考刚出分,朝阳区和平街一中地理市级骨干教师李冬生就接到了东城区广渠门中学一名学生的一对一辅导呼叫请求。“李老师,我第一个告诉您,我考了61分!”2020年,为支持学生居家自主学习,北京市教委基于原有“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上线了“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答疑服务平台”。动员全市骨干教师上线服务学生疫情居家学习和平时课后的课业辅导需求。两个月前,这名学生中考地理一模成绩刚过30分,李冬生是她在“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服务平台”找的线上一对一辅导教师。记者了解到,整个辅导服务平台记录全市共有8900余名中学教师为全市近10万名初中学生提供了300万余次个性化在线辅导。
为助力教师专业发展,2021年,北京市教委上线“中小学教师开放型在线研修管理服务平台”,为通州、密云、延庆、门头沟4个远郊区1.7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服务。“先到‘名师直播’讲堂观摩,确定个人课堂实践前的问题和需求,再进入‘一对一研修模块’请专家指导”,延庆区十一中学青年教师赵秀娟说,“这是普通一对多培训无法比拟的。”研修平台集结了北京中小学特级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超过4200人。
一根网线,连接城郊,一个平台,汇聚资源,数字技术让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老师拥有更多获得感。
数字赋能提质量 构建育人新场景
数字化教学条件的不断转型升级,也催生出更多的教育数字化应用新场景。
“不出教室我就能360度无死角看到文物的细节,比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的还要清楚……”史家胡同小学的倪佳彤同学上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后十分兴奋。
史家教育集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资源数字化,精选近百组贯穿中华历史的文化遗产,以“活起来的数字文物”为载体,基于校园智能交互屏幕构建沉浸式、交互式、体验式课堂,架起博物馆与校园之间的数字桥梁,为学生提供基于博物馆资源的人文素养建构课程。
课上实时监测运动数据,提供专业运动分析,心率异常及时示警,确保学生运动安全;课余时间学生们到操场PK引体向上,立定跳远、50米跑等,没有老师和裁判,刷脸也能训练,成绩和排行“现场就看”,后台还会开出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智慧操场”系统为体育教学构建了新场景。
借助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学校为学生构建“安全、有趣、智能、高效”的智慧化体育运动环境,通过智能监测与数据采集功能并结合体育大数据系统,实时分析学生运动数据,对学生运动表现给予精准点评与建议,满足师生在日常教学、课后运动、体育测试、体质检测、家校共育、健康大数据等多元场景应用需求。
“老师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数据,能够提高我们体育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广渠门中学体育教师满志元介绍。
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如何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减轻作业负担同时,如何做好教育评价与互动……在北京,智能化学情诊断分析及精准教学实践正在助力校内提质增效。
这两年,北京东城区的家长们发现,孩子的课后作业变少了。进入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试点后,东城区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减负增效,教委统筹编制了电子化作业,针对知识点、学科核心素养等进行重点标注,把“教、学、评”与作业设计统一到课程标准上,从源头提升了作业质量。同时,引入的AI作业分析系统,大幅减轻了教师负担,使得分层教学、个性化反馈、定制化作业等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作业减量提质。
数字驱动的育人模式变革还发生在高校校园。北京工商大学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新维教学空间,建立大数据动态分析系统,实现商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数字化保证学校人才质量培养。
“在个性需求方面,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及个性化发展,实施‘自适应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空间;在能力导向方面,我们从强调知识到注重能力,教学工作围绕技能的培养而展开;在学习驱动方面,我们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带着清晰目标和使命进行学习。”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介绍。
数字赋能转方式 激活发展新动能
小米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科院计算机所芯片集成电路实验室、元宇宙课堂……这些教育场景并非发生在高校,而是发生在北京一零一中学的校园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北京一零一中学英才学院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与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联手建立了十多个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资源,让大学教授、院所研究员与教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现实。校长陆云泉表示,“学校将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智慧教育生态,以智慧评价引领学生全方位发展。”
在北京科技大学智慧教室里,借助VR虚拟技术,同学们走进学校定点帮扶的甘肃省秦安县小寨村,化身驻村第一书记助理了解小寨村的脱贫之路。“就像真的参与到了小寨村的扶贫一样,我们国家的扶贫工作太不容易!”帮助村民销售完秦安苹果的周艺舟同学表示。利用VR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展思政课,是北京科技大学创新思政课教育的一次有效探索,也是北京科技大学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育人模式的一个缩影。学校深入推进数字化建设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采用线上+线下空间结合的设计理念建成智慧教室17间,自主设计搭建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在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教、学、测、评全流程数字化。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将人工智能创新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建立“智能知识、智能能力、智能思维、智能应用、智能态度”五位一体的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模型。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学校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行为分析,逐步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未来课堂……
到2025年,北京市数字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具有情境感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等特征的教学场景广泛普及,教育数据资源协同共享,智能教育服务深入应用,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初步形成,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
李奕说,北京数字教育大会是北京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将结合大会开展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和问题导向,通过大会统一思想、树立理念、营造氛围、提出对策,进一步推进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腾讯网 202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