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集团化办学①|品牌化、集团化激活优质资源
在东莞深入推进教育扩容提质中,集团化办学与品牌学校培育工程同步进行。2018年东莞开启第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一批品牌学校作为龙头校组建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化办学提质增效。
2022年8月26日,东莞市第二轮中小学幼儿园集团化办学启动,70个新组建的教育集团、共207所成员学校,不仅实现东莞镇街园区全覆盖,还辐射到省内韶关、揭阳,开启跨市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其中,以品牌学校为龙头的教育集团有48个,集团内成员单位88个。
从品牌化到集团化,实质上是由个体辐射集群,最大化激发薄弱学校办学活力,深化品牌学校的示范引领和龙头作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共享和流转,最终解决区域优质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重大课题。
多元模式灵活组建教育集团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改进管理模式,探索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逐渐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地方经验”,上升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的重要举措。同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提出,以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组建办学集团,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
东莞积极落实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2018年,“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被写入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制订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形成激励机制,搭建集团组建框架,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
同年5月,市政府印发《东莞市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明确全市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实施路径、时间表和路线图,采取“名校+分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形式来组建教育集团,设立1.2亿元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专项资金。在6月举行的全市教育扩容提质推进会上,南城、东城、寮步、莞城、东城、松山湖6个镇街(园区)分别与东莞中学、东莞外国语学校、松山湖中心小学、莞城英文实验学校、东莞幼儿师范学校、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现场签订了集团化办学协议,标志着东莞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正式启程。
在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进程中,东莞通过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首先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区片区和松山湖片区开展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先由一个龙头学校和一个成员学校组建教育集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选择和探索不同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其他片区,逐步增加集团成员学校、扩大教育集团规模,逐步形成跨区域、跨学段、跨领域的多元发展格局,形成了具有东莞特色的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
目前,东莞集团化办学有紧密型、托管型、联盟型、复合型四种模式。紧密型即为两校一个法人主体、一套领导班子、一体化办学;托管型即集团内各学校法人不变,龙头学校向成员学校委派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团队,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资源等,整体提升成员学校办学水平;联盟型是在保持学校法人、经费运行、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龙头学校通过开展教师共同研训,组织学校互动交流等方式,带动成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复合型则兼容了紧密型、托管型、联盟型多种合作关系。
集团化办学的四个关键词
品牌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分配,集团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通过理念辐射、管理共建、资源共享、平台互通,形成发展共同体,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理念辐射让成员学校择优而从、各美其美。在培育过程中,品牌学校的发展理念不断得到淬炼更新,各项品牌要素不断趋于完善和稳定,并且开始显现品牌的移植和传播特性,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社会的认同。在集团化办学中,这些经过考核的先进理念有效辐射成员学校,并产生了化学反应,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大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为例,成员学校大朗镇新民小学传承和借鉴中心小学“和美教育”的理念框架,又结合自身校情进行重构,提炼梳理了“和雅教育”理念体系,为新民小学的整体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系统指引。参照中心小学和美教育课程体系,新民小学打造了品雅课程、智雅课程、艺雅课程、健雅课程以及行雅课程在内的“五雅课程”体系,对应“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
管理共建让集团运行高效统一、行稳致远。要让集团化办学走得更远更稳,必须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让实施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因此共建管理机制是组建东莞教育集团的首要条件。例如,常平镇以第一小学和振兴中学为龙头学校的2个教育集团均成立了教育集团理事会,下设“一室五中心”,分别作为教育集团的决策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同时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激励、考核制度,确保人员、资源、经费等得到保障。
资源共享让集团办学质量提升、多点开花。优质资源的使用和流动向来是集团化办学的焦点,在这一点上,东莞的品牌学校“各显神通”。
比如,融合龙头学校优质课程资源,构建符合成员学校发展特点的课程体系,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教育集团的“融通课程”,东莞一中教育集团的“慧雅课程”,万江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榕乐课程”等,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作为曾经的“三跨式”教育集团,石碣镇袁崇焕中学教育集团以袁崇焕中学为龙头,重点托管公办的序伦小学,同时扶持碣识学校、莞华小学两所民办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龙头学校不仅派出多名行政和骨干教师挂职成员学校,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还以结对的形式培养集团名师和名班主任,实施“班主任导师制”,每月进行2次班主任送课到校。
平台互通让学生培养多位一体、迸发合力。瞄准学生发展这一核心,一些教育集团发挥品牌学校平台优势,通过龙头学校与成员学校合作设计各种文化活动、研发跨校活动课程等途径,搭建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等多位一体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例如,莞城中心小学莞城运河小学集团化办学期间,双方共享“云上书院”阅读考级平台,实现两校学生阅读考级“同平台”“共交流”;共建师生“文化交流”平台,两校学生共同参与、分享文化活动;共促“优秀少年”联谊互动平台,推动两校学生互学互进。
推动优质教育全域品牌化
集团化办学期间,在袁崇焕中学的示范引领下,集团内各成员学校开启特色化发展之路,序伦小学以“知序明伦”为核心打造序伦教育,碣识学校专注“劳技”教育,莞华小学着力“英华”教育和校园篮球文化,实现以强带弱。
2019年,石龙第三中学获评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集团化办学以来,其成员学校石龙镇中心小学和石龙镇中心小学西湖学校,接连获评第二批和第三批品牌学校,实现以强出强。
松山湖北区学校,2018年筹建伊始就孕育于与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松山湖实验小学组建的教育集团之内,校长也由松山湖实验小学校长兼任。两校之间血脉相连,在品牌辐射带动下,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以强培新。
品牌学校通过集团化办学源源不断“造血”,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缩短了新建学校的成长期,促进了薄弱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了区域乃至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第二轮集团化办学开启,东莞开展集团化办学共培养了71名校级干部,其中正校长11人,执行校长和副校长60人;有319名教师走上了学校中层干部的管理岗位;教师获镇级以上荣誉2998人次(其中市级以上荣誉883人次),获镇级以上竞赛奖项15 920人次(其中市级以上奖项6747人次),师资队伍实现快速成长;成员学校学生获镇级以上比赛奖项16 396人次,其中获市级以上奖项4918人次,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一批成员校如莞城平乐坊小学、常平司马中学、洪梅中学、长安厦岗小学、大朗新民小学等办学水平快速提升;集团成员校中有13所成员学校成长为市品牌学校,一批批学校逐渐成长为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
截止2022年12月,东莞市13个教育集团评为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在全省排名第三。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集团化办学的满意度每年均在98%以上,优质教育全域品牌化的趋势已经显现。
以品牌学校为依托,集团化办学的步伐正在加快。“十四五”时期东莞将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优化集团化办学体制,提升集团化办学质量,扩大集团化办学影响力,推动集团化跨市帮扶等工作,到2022年底,实现参与集团化办学的园区、镇街达到100%;到2025年,全市教育集团达到60个以上,集团成员学校达到180个以上,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基础教育集团。
如何走出一条特色可行的集团化办学新路,关系到教育集团长远持续的内涵发展。对此,松山湖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做出了自己的探索:秉承龙头学校松山湖中心小学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依托“全人课程”体系和“问题+”教学范式等核心技术,成员学校寮步镇西溪小学以“组织再造”模式,从“术、道、人”三个方面着力,先植入课程体系,再植入“问题+”教学,打造“松溪样本”;成员学校企石镇江南小学创新“外挂电梯赋能”模式,从“标准赋能、课程赋能、课堂赋能”三个方面着力,同步植入课程体系和“问题+”教学,打造“松江实践”;成员学校大岭山实验小学进一步打造“外挂电梯赋能”2.0,从文化赋能、课程赋能、课堂赋能、评价赋能等四方面同步植入,营造高质量发展“山湖胜景”,探索集团化办学“松岭范式”。2022年7月,该集团以“从单一化移植到多样化创新”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入选全省15个优质基础教育集团案例。
从共建共享到协同育人,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创新,搭乘集团化办学的快车,品牌学校的“造血”能力正在持续输出。
南方日报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