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师资建设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xx学校

题目:中小学校如何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资料提供时间:2024-08-26

目录

更多

山东省扎实推进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 文章下载

山东省扎实推进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

为教育强省吹响“强师集结号”

——我省扎实推进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工作

□ 张桂玲

决胜全年,行于春始。

3月4—5日,龙年新春开工伊始,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在淄博市召开。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8部门以及16市教育局、21所高校的负责人等近2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教师发展大计,为教育强省吹响了“强师集结号”。

加压奋进

一道全省强师的“动员令”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刚刚结束、教育部教育家精神2024年巡回演讲热度正酣之际,这次基础教育“强师”推进会可谓主题明确,正当其时,用意深远。

教育强省,何以要基础教育强师先行?这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关,也与山东教育当下的实际发展现状有关。

基础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奠基任务,是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根基。

回顾来路,山东教师队伍建设有着厚实的积淀。省委、省政府曾印发《全面深化新时代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省教育厅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题作典型发言,山东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十条经验”曾获教育部高度评价……

2022年8月,山东获批全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10个试点之一,是教育体量最大、教师人数最多的区域,所以责任更重,挑战更大。

担子越重,越要砥砺前行。“开展改革试点,建设基础教育强师,是推进我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最基础、最迫切的需要,是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待的主动作为,更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这样强调。

据悉,去年8月,山东省印发了改革试点的实施方案和任务清单,提出了24项改革举措。但关键是,如何在试点周期——2025年底全部落地见效?

这场新春开局之会,正是力图寻求其破题之道、解题之策发起的一道动员令。

热气腾腾

一次名师成长之道的“现场探秘”

纵观此次会议,有三大亮点。

一是参与人员覆盖面广,包括省直部门、各市及承担着师范生及教师队伍培养的21所高校的负责人。此次会议链接起了决策者、实施者、研究者共商共研共发力,凝聚共识,共赴新征程。

二是注重实效,节奏紧凑。3月4日下午的现场调研结束之后,晚上19:30,分成3组的圆桌座谈会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有哪些?何以破阻?未来如何精准发力?热烈的讨论一直持续到晚上22:00以后,大家仍意犹未尽……

三是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尤其是现场调研环节,通过“让现场说话,让事实说话,让教师说话”,让与会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学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经验”。

淄博市教育局作为此次会议的承办者,在名师培养方面可谓成绩喜人:2023年,2人入选齐鲁最美教师,5人入选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人入选国家级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累计培育1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教学名师,每200名教师就有1名省级以上名师……

这样的成绩从哪里来?名师成长是否有道可循?影响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这也是每名参会者心中待解的一个“谜团”。

3月4日下午,从淄博市实验幼儿园到张店区实验中学,再到张店区重庆路中学……在有限的时间里,3所学校分别从劳动教育、科技教育、体育呈现了丰富而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浓厚学术氛围自然流淌其中,似乎让大家看到了名师培养的“淄博现象”背后的些许“奥妙”。

“种植课,新教师不懂种植,怎么办?”“孩子播下的种子没有发芽,失败了,怎么办?”在淄博市实验幼儿园教研活动展示环节,教育部双名计划人选、全国模范教师王冰带领工作室成员以“小种子,大成长”为主题,对种植劳动的价值观进行了探讨。最后,教师们在相互碰撞与渐趋深入的追问中形成了一个共识:“种植活动既是课程,更蕴含着综合育人的大学问”。

一所幼儿园何以培养出7位省级以上名师、特级教师?“窥一斑而知全貌!如此高质量的教研,教师不成长都很难!”观摩中,一名与会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向远而行

一张通往未来强师的“路线图”

对各地各校前期的大量探索和实践,哪些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未来的路怎么走?具体应该干什么?怎么干?

3月5日上午,围绕“总结交流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情况”“对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推进作出部署”两大议题,从省直部门的发言到淄博、济南、烟台等市教育局和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8个单位的经验分享,再到最后副厅长孙晓筠的讲话,“干货满满”的3个小时让与会者心中的答案越来越清晰。

“试点的意义在于敢为人先、突破创新。我们要聚焦现实问题勇探新路、不落窠臼,努力探索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形成一批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未来改革试点的六大重点工作,包括健全教师工作领导机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全面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地位待遇。”讲话中,孙晓筠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既接天线,又接地气。会议层次高、内容实、形式活、效果好。”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方辉说。

“了解了政策形势,学习了先进经验,明确了改革任务。”谈及收获,东营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培禄表示,下一步,东营将立足实际,对照试点要求,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创新性谋划“自选动作”,努力将东营打造成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先行区。

德州市教育和体育局人事科科长任冬梅说:“会议既有现场名师团队的教研展示,又有深入研讨和经验交流。我深深地感受到淄博经验确实具有很强的借鉴推广价值。今后,我们将会再次来淄取经。”

“这次会议也为各市、各高校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为高校与地方开展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和U-G-S协同发展搭建了平台。”齐鲁师范学院副校长张兆明说,该校将继续立足学校优势,遵循“成为站在中小学教师身边的人”的理念,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师素养提升。

春风浩荡,击鼓催征。一张方向明确、路径清晰的“齐鲁强师路线图”正在徐徐展开……

山东教育报2024-03-11

 

 

防治校园欺凌 学校和教师的应为与可为 文章下载

防治校园欺凌 学校和教师的应为与可为

近日,因为数起校园欺凌事件的集中曝光,引发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令人痛心、揪心,防治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话题和难题,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来讲,如何进行有效防治?

加强网格化管理是务实之举

王寿斌

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尤其重视防范和治理校园欺凌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偶发事件仍时有发生,恶性欺凌事件并未销声匿迹,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当前,防范校园欺凌不能松劲,专项治理任重道远,工作举措还需要走深走实,加强“网格化”管理或可成为防范校园欺凌的务实之举。

一是信息排查网格化,翔实摸清底盘。“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准确摸清校园欺凌的“底数”,才有可能提前介入、防微杜渐,把欺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恶性事件发生。网格化排查包括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排查的结果要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共享,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又能提升治理效度。对于那些出现欺凌苗头或有欺凌“前科”的学生,学校要全面了解相关信息,必要时可追溯到前毕业学校或到公安机关摸底,最终保留“案底”,以备重点关注。

二是宣传教育网格化,坚持防治结合。许多欺凌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源于当事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染上了社会恶习。因此,加强网格化宣传教育至关重要。学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普法教育,强化每个学生的守法意识,又要对重点对象开展专题教育,以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帮助受欺凌的学生,让他们知晓自我保护和求助的方式,避免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三是家校协同网格化,实现精准发力。通过分析不同的校园欺凌事件可以发现,被欺凌的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或来自离异家庭,他们长期与父母天各一方,与祖父母共同生活。当他们受到校园欺凌,尤其是遭受暴力胁迫时,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大多选择忍受,期望通过委曲求全以息事宁人,结果却是欺凌者有恃无恐、得寸进尺。很多时候,初期的欺凌行为已经存在并延续一段时间,家长和教师却浑然不知,直到酿成大错。因此,迫切需要在学校层面恢复定期家访制度,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蛛丝马迹,以便及时介入并有效控制。

四是职责分担网格化,压实主体责任。日常精准落实责任主体和压实主体责任,实行“网格化”的职责分担,才能防范校园欺凌事件于未然。从学校书记、校长、法治副校长到学生处(德育处)主任、班主任、任课教师,直至安保人员、宿舍管理员,都要承担相应的监管职责,确保不留责任盲区。在空间监管上,要对教学区、宿舍区、食堂区、运动区、图书馆、地下车库、楼宇天台等区域配备相应的网格管理责任人员,确保不留监管盲区,不给校园欺凌提供发生的条件。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校长)

教师要履行法定职责

郝盼盼

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极端恶性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对欺凌者实施严厉法律制裁的强烈呼声。为了依法防治校园欺凌,保护未成年学生,国家通过立法和修法对这一问题给出积极回应,有关法律法规都有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条款。从法律视角,教师应明确自身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角色与职责。

什么是校园欺凌,教师要建立准确认识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0条对校园欺凌作出了概念界定,即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这个概念包含特定主体、主观故意、手段方式、损害后果等几个核心要素。但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很难用法律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育部出台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通过类型化的方式界分校园欺凌,在第21条第1款归纳了侵犯身体、侮辱人格、侵犯财产、恶意排斥、网络诽谤或传播隐私等五类欺凌行为,并对每类欺凌的典型行为方式进行了描述式规定,如侵犯身体的欺凌是指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他人身体或者恐吓威胁他人,便于教师识别和把握。同时,为了避免校园欺凌概念的滥用和泛化,在第21条第2款作出了适当限定,强调了力量的不对等性(在年龄、身体或者人数等方面占优势的一方)、主观恶性明显(蓄意或者恶意)、伤害后果的严重性(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现实中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也多具有这几个特点。

校园欺凌通常是团体行为,有欺凌者、附和者、助威者、旁观者,甚至还有人将过程录制传到网上传播,造成了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不同于一般的学生意外伤害,校园欺凌往往对被欺凌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严重创伤,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有些极端事件甚至出现了学生死亡或自杀。

认识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校园欺凌问题上,教师要建立准确认识,了解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和典型行为方式,把握校园欺凌的特征,精准识别校园欺凌。同时,既不能泛化校园欺凌概念,将学生所有的委屈、伤心、不愉快都归结为欺凌,也不能窄化校园欺凌概念,将校园欺凌等同于嬉戏打闹或者玩笑。

预防校园欺凌,教师要落实规定动作

校园欺凌是未成年学生当中发生的一种不良行为,有些是严重不良行为,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构成了犯罪。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确定了“预防为主、提前干预”的基本原则。为切实做好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22条要求教师采取三项规定动作,一是重点关注,二是及时沟通,三是及时干预。

在重点关注方面。一要重点关注特定人群。因身体条件、家庭背景或者学习成绩等可能处于弱势或者特殊地位的学生,在学校更容易被孤立、排挤,这是要重点关注的群体。二要重点关注高发年龄段。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校园欺凌的高发期为11岁—13岁,即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这与学生的青春期基本吻合,是学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寻求在团体中的地位,随着学业难度增加如果跟不上学校的学习,有些学生就会转入亚文化群体中,形成团体式欺凌行为,在欺凌事件中炫耀力量、炫耀关系、炫耀地位。犯罪心理学上甚至出现了“初二现象”这样的名词,表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比较集中的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恶性犯罪。初中阶段是预防校园欺凌尤其要重点关注的阶段。三要重点关注多发场域。根据对以往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地点的统计,卫生间、学生宿舍和校门口是校园欺凌的3个多发区域,这些地方具有一定的隐秘性,需要学校和教师重点关注,加强巡逻巡查。

在及时沟通方面。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产生困扰、造成伤害,被欺凌者通常会有一定的异常反应。有时是心理异常反应,如情绪失落、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交流等,有时是身体异常反应,如身上有伤痕、鼻青脸肿等,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情况,并及时向学校报告。如果学生确实遭受了校园欺凌,教师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

在及时干预方面。教师要关注和留意《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21条第1款例举的五类欺凌行为,比如发现有学生恶意排斥、孤立他人,教师要及时干预,避免学生陷入关系欺凌事件中。基于校园欺凌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主观故意性、力量不对等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等特征,给教师干预这类问题留有时间和空间,通过积极预防和及时干预,多数问题都可以在萌芽状态得以解决。

治理校园欺凌,教师要积极履职

首先,必须明确制止校园欺凌是教师的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8条规定了教师的法定义务,其中第5项是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校园欺凌毫无疑问是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教师发现后有义务进行制止。《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确立了首问负责机制,规定教职工发现学生权益受到侵害,属于本职工作范围的,应当及时处理;不属于本职工作范围或者不能处理的事项,应当及时报告。

其次,教师有职责对欺凌他人的学生实施教育惩戒。为了应对校园欺凌,国家在治理校园欺凌的政策文件中提出“强化教育惩戒作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2021年3月1日,《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正式实施,为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提供了法律依据。其中,第7条规定了6项可对学生实施惩戒的事由,欺凌同学是法定惩戒事由之一;第8条规定了教师可用的6项惩戒措施,包括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等。当出现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教师可以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一般教育惩戒。如果情节较重,教师可以提请学校进行严重教育惩戒或者纪律处分。

最后,教师有职责教导学生和指导家长共同防治校园欺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教师要对学生开展防治校园欺凌的法治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去侵害其他学生正当合法权益,坚决抵制校园欺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16条,防欺凌是家庭教育的法定内容,但有些家长这方面的家庭教育能力欠缺,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防欺凌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防治校园欺凌问题上,既需要教师积极履职,也需要家校社协同。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付出、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参与,也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付出。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要像安全事故一样防

雷思明

近年来,关于防治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政策已经日益完善,为何校园欺凌现象仍屡禁不绝?我认为,问题出在执行环节。而学校作为执行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执行力度上显然是不够的,在教育、预防、发现和处置方面都出现了问题。

极少数学生为什么敢于“顶风作案”欺凌同学?原因无非有三:一是这些学生道德品质、是非观念出了问题,导致价值观扭曲,认识不到欺凌行为的违法违规和严重危害性,而这显然与学校、家庭的相关教育不到位有着莫大关系。二是这些学生总觉得自己下手的时候是背着成年人进行的,受害者和围观者不敢告发,因而不会被学校和教师发现。三是这些学生知道就算被学校发现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学校往往会选择息事宁人,对欺凌者“从轻发落”。

校园欺凌事件给受害学生造成了身心伤害,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残或者心理疾病,给受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蒙上了阴影,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我认为校园欺凌事件也属于安全事故范畴,学校应像重视校园安全问题一样重视校园欺凌的防治,像防范安全事故一样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是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对于防治校园欺凌的宣传和教育切忌走过场、做样子,不能只让学生看几段录像、喊几句口号应付了事。教师要扪心自问,是否设计了内容科学、形象生动的专题课程?是否做到了让学生入脑入心、有所触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同理心,增强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学校管理者也应反思,学校是否真正履行了相关责任?

二是加大对校园欺凌的识别和发现力度,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诚然,学生实施欺凌行为会刻意背着教师和其他成年人,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就发现不了。首先,欺凌事件高发时段一般是课间、午休及放学前后等几个时间节点,高发区域则是厕所及其他偏僻角落。学校可通过加强重点场所的值班巡逻密度,在偏僻场所安装监控设备等多种途径,及时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其次,学校还可通过定期对学生开展反欺凌问卷调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欺凌现象。最后,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信箱、邮箱等多种举报通道,及时受理学生、家长及教师等关于欺凌事件的举报。

三是加大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认定力度。按照规定,学校应成立由学校相关人员、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有关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参与的防治校园欺凌小组,负责预防和宣传教育、组织认定、实施矫治、提供援助等工作。接到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报告后,学校应立即开展调查,并及时提交防治校园欺凌小组认定和处置。然而实践中,部分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愿意将相关争议行为认定为校园欺凌,而是将其界定为“矛盾冲突”“玩笑打闹”,试图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实际上,这样无原则地袒护,最终只会助长欺凌者的恶行,恶化学生的正常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因此,学校唯有加大力度,实事求是地认定校园欺凌行为,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从而实现遏制、预防校园欺凌的目的。

四是加大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力度。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及时对受害者采取救助、帮扶措施,对欺凌者采取相应的行为矫正和教育惩戒措施。其中,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应当对欺凌者给予点名批评、责令赔礼道歉或做书面检讨等教育惩戒措施。对于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学校应对欺凌者实施相应的纪律处分,还可以邀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予以训诫。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学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配合家长、有关部门将欺凌者转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治。其中,涉及治安违法或犯罪的,学校应及时报警,由公安机关对欺凌者实施治安处罚,或者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作者系北京市冠衡律师事务所律师,第八届北京市律师协会教育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4-03-27

 

 

山东日照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文章下载

山东日照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数字化拓宽强师之路

徐宣清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呼啸而至,教师如何转型方能适应教育数字化浪潮?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积极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挑战,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教育数字化,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新时代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

抓好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领导力

开局决定结局,起势决定态势。日照市从抓好顶层设计入手,通过强化领导力推动教师数字化转型,较好地提升了教师数字化思维、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政策驱动:坚持政策先行,绘就教育信息化施工图,先后出台了7个相关框架文件,规范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明确分阶段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列出工程建设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吹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号角。

领导推动:实施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为代表的多个数字能力提升项目,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项目办公室,整合电教、教研、师训等职能,一体化推进软硬件建设、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数字技术应用等工作,从组织上保障数字技术与教学科研协同推进,提升数字技术应用的效率和效益。

CIO带动:在中小学推行CIO(首席信息官)制度,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统筹推进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技术在教学管理、学科教研、教师成长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应用。CIO具体负责推动教育数字化教学实践应用,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凝聚数字共识,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教研的内驱力和主体意识,带动教学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型。

考核联动: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和质量评价,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继续教育学分、评先树优、绩效考核“三挂钩”;将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纳入校长任职目标考核、学校年度考核和对区县政府教育履职评价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

抓牢“底座”建设,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支撑力

日照市抓牢硬件建设,构建了“互联网+云平台+云资源+教育应用”的体系架构,为数字化提供坚强“底座”支撑。

升级城域网:大力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自2020年起,投资1500万元升级日照教育城域网,采用裸光纤直连到校的方式,整体实现万兆到区县,千兆到学校,百兆到课堂。城区学校实现了校园主交换机光纤直连到楼宇,千兆到桌面应用。

构建云空间:投入600万元,建设完善日照教育云平台,为全市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载体。构建实名制网络学习应用空间,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赋能。依托该平台,全市共开通学校空间386个、教师空间3.31万个,开通率达100%。

集聚云资源:一是建设以学科为中心,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为主体的市、县、校三级数字化资源库。二是积极探索在云录播、云直播基础上,教师通过应用教育云平台等完成课堂实录、微课制作、电子备课等,并进行资源的上传、整理和共享,构建共建共享的资源库。

打造数字化校园:立足学校实际,不搞高大上、大而全,注重设备技术的易用性、适用性和匹配度,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先后投入7500万元,推进数字校园升级,中小学教室均安装大屏幕触控一体机、智慧黑板等多媒体设备;建成580个自动录播教室,全市中小学录播设备普及率达到98%;近10所中小学率先实现普及型高清录播系统“班班通”,稳步推进学校数字化实验室、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电视台建设;投资5000万元在全市城区94所中小学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抓细素养提升,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应用力

采取任务驱动策略,从常规应用着手,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精准测评的数字化教学机制,创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生态,以数字化撬动教师高水平专业发展。

全员培训:聚焦实践应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行动,全市先后投入650余万元开展全覆盖的教师数字素养专题培训,确保“齐步走、不掉队”。

骨干先行:将数字化应用能力纳入各级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名师名校长培育的必修科目;面向局长、学校主要负责人举办5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班;面向分管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组织人工智能骨干培训班,先后组织1200名骨干到先进地区和学校观摩学习。

动态提升:每年市级设立专项培训经费25万元,动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定期举办培训班;实施“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依托省教师教育网,采取线上线下混合的研修方式,组织全市2.5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不少于72学时的研修,设立网络数字化“课程超市”,教师培训由“配餐”转向“自助餐”,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得到提升。

示范引领:开展教育数字化应用案例评选推广行动,征集、推广典型案例108个;开展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大赛,让榜样教师走在前、作示范;推动经济条件和技术基础好的区域、学校争创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优秀学校,培育引领一批智慧校园。

云端教研:以县为单位,建立一体化教研云平台,积极探索基于云平台的多样态教研模式。建立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学科教研协作组2520个,云端教研成为区域或校际教研的“标配”;利用录播设备和云平台直播、录播功能开展网络直播、网络评课活动1760次;利用师生展评模块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师生展评活动1735次。

专家护航:建立涵盖全部学科数字化教学、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动态专家库,选拔60名骨干入库,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护航。

抓实融合应用,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能动力

推进人工智能背景下智慧校园的融合应用,推动全领域、全业务、全要素、全流程的教育数字治理,赋能育人变革实践。

教学研赛融合聚能: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和数字展评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融合创新。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教育数字化应用,通过数据采集精准挖掘课堂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流程再造;广泛组织开展课题遴选、成果展评活动,通过微课、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案例等教赛展联动活动,实现以研促教、以教促学、赛教融合。近3年来,全市共立项省级以上教育数字化课题项目152项,在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01项、国家级奖项21项,有1项数字化成果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资源建设储能:进一步优化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确保教育用户“全覆盖”,为师生提供“不打烊”的教学服务。开展区域特色资源建设,丰富体现“五育并举”的专题资源,拓宽课后服务优质资源供给。建立覆盖全学段、各学科的星级数字教育资源库,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面向乡村教师免费开放。目前,已建成全学段、全学科、全课程资源库,具备教学、科研、管理、展评等功能。依托教育云平台,积极开发特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其他特色资源,构建市、县、校三级数字资源库,全市教师通过教育云累计上传本地教学资源378.8万件,视频资源19.4万件,课堂实录3.8万节。

教学应用释能:数字化的目的不是建而是用,教师应用数字技术要像呼吸一样自然。日照市通过链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师生及家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平台。强化数字技术在网络教研、优课评选、远程送教等方面的应用,不断丰富积累优秀数字化网络教学教研资源,拓展教学的时空。推进乡村学校“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在乡村学校的广泛应用。创新实施镇域“同上一堂课”模式,形成中心小学带多所完全小学的“1+N”教育模式,实现镇域教学一体化、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

(作者系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原总督学,现为日照师范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4-03-08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理论基础及表现形态 文章下载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理论基础及表现形态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理论基础

一、人类教师为何需要赋能

人类教师自身具有重复工作倦怠误差较高、信息加工相对片面低速、自我学习过程较为延缓、知识经验个体局限等缺陷,我将这些缺陷总结为七个方面:1.教师对学习者学情分析具有主观性与片面性,以经验主义取向、宏观分析为主,个体关照不足。2.教师对教学内容分析具有主观性与局限性,主要基于主观经验进行知识内容分析和重难点提炼。3.教师对教学资源检索与加工相对低速,主要原因是检索描述困难、筛选的准确性难以保障、信息加工费时费力。4.教师在集体授课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兼顾个体学习者的需求。5.学习支持服务难以有效适配学习者需求,教师答疑解惑相对滞后,不能及时给予反馈。6.学习评价内容片面、方式单一、结果模糊,尤其在多知识层面的评价、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对能力素养的评价等方面相对匮乏。7.教师对知识内容讲授、作业批阅、试卷批阅等重复机械的工作容易产生倦怠性、误差性。综合以上原因,可以得出人类教师需要智能技术赋能的结论。

二、智能技术能否为人类教师赋能

智能技术相比较于以往的信息技术,主要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助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积累,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事物规律、规则、程序等进行模型刻画、算法优化,进而可以实现对人类部分工作的替代;二是能够赋能现有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学习能力能够赋能其他技术,使得其他信息技术的功能得以延伸与拓展,进而为教育教学的技术赋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智能技术赋能人类教师可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能够为教师挖掘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教育教学机理提供可能。2.基于学情分析的优质资源推荐能力,能够精准适配学习者需求,实现因材施教。3.基于图像、语音等多元交互能力,能够实现资源检索、虚实融合空间构建、机器智能答疑、语言能力练习与测评。4.基于智能代理的辅助,能够赋能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5.基于机器天然优势的重复工作能力,能够帮助教师从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综合以上优势,可以得出智能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教师赋能的结论。

三、教师与智能技术的关系

在日益富含智能技术的教育环境中,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会受到冲击与影响,是人们急切关注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近期内虽不会被机器取代,但随着新兴技术提供的辅助越来越智能,教师将更有可能专注于高技能的任务,比如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管理,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更加完善的学习成果评估。因此,人类教师与智能技术将承担起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人类教师在价值导向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应当承担起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学生品德的感染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学生实践的引领者、教学资源的整合者等角色。得益于技术成熟度的影响,虽然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成熟,但可以承担起作业批阅的助教、学情诊断的分析师、素质提升的教练、体质健康的保健师、个性指导的顾问、成长道路的规划师等角色,帮助减轻人类教师的负担。可见,智能技术与人类教师的关系是互为补充、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智能技术将人类教师从繁重、枯燥的机械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人类教师也需要思考工作内容的转型升级,共同构建人技协同的智能教学环境。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育教学的表现形态

一、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可能表现形态

智能教育应用的关键技术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基础,直接影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效果。基于当前教师对智能技术的应用需求,如备课需求、教学需求、评价需求等,我们对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产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现阶段可能的表现形态,主要包含四个方面:1.教学应用方面,如教学课件制作、智能辅导答疑、拓展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推送、规划教学路径、智能测评分析、学习预警反馈等;2.创新教学方面,如虚实融合教学、远程协同教学、自然交互教学、感知适应教学、数据驱动教学、智能管控教学等;3.教研应用方面,如助力自我诊断、虚拟场景试讲、课堂行为分析、教研资源推荐、智力资源推荐、调整教研节奏、人工智能名师引领等;4.管理应用方面,如课堂教学管理、日常考勤管理、校园安全预警、智能交易服务、身心健康监测、良好习惯养成等。

二、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理想表现形态

当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对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理想表现形态做了一些思考和总结。首先,我们期待教育生态的平衡回归,期望智能技术介入教育系统成为常态化的共识,希望智能技术与教育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系统结构。其次,我们期待人类教师和智能技术的优势各自彰显,期望智能技术能够发挥自身的存储、运算、分析等优势,同时人类教师能够发挥自身的情感关怀、创新引领等作用。最后,我们期待人技延异的迭代发展。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延异运动”,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人类教师的应用创新,人类教师在工作中的应用创新,又会引发新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而对技术本身产生新的诉求,引发驱动技术的发展。二者相互驱动、共同发展。

三、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不同层面作用

鲁本·R.普特杜拉博士建立了一种技术与教学整合创新模型——SAMR模型。在该模型中,S表示替代,技术作为工具替代某些要素,但在功能上没有变化;A表示扩增,技术作为改进工具,实现功能上的扩增,但结构上没有变化;M表示修改,技术支持对重大任务进行新设计,在结构上出现局部变化;R表示重塑,技术支持创造全新任务,引发结构与模式产生本质变化。

南昌大学学者基于这一模型,对人工智能助教系统的功能进行了细分,即“AI替代”(S)、“AI协助”(A)、“AI增强”(M)、“AI赋能”(R)四种。“AI替代”是指教师无需参与,可全部交由人工智能助教系统独立处理,如批改作业等重复性体力劳动的工作。这些教学行为教师一样可以等质完成,只是实现方式不一样,人工智能助教系统仅作为教学工具,并没有改变教学本身的结构,属于“替代”阶段。“AI协助”负责为教师提供一些辅助性的支持工具,促使教师更专注于教学中创造性程度较高、情感导向性较强、本身规则性较弱等只有教师可以胜任的工作,这正是人工智能助教系统所缺失的。这一阶段人工智能助教系统仍然充当传统教学工具的替代品,所处理的工作教师也能完成。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助教系统参与的效果会优于教师,也为教学过程带来实质上的改进,属于“扩增”阶段。“AI增强”负责的是教师可以独立完成但表现并不是很出色的工作。该阶段人工智能助教系统的使用与教学任务的设计相结合,改变了原有任务的教学行为,这些教学行为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助教系统的驱动才能完成,属于“修改”阶段。“AI赋能”负责的工作通俗来说就是教师本身无法完成、但人工智能助教系统使教师能完成的工作。该阶段人工智能助教系统的参与促使教师创造全新的学习任务,为教师带来深刻的变革体验,属于“重塑”阶段。总而言之,教师与人工智能助教系统的这四种关系是生态系统,而不是层次结构。理想的教学生态系统是人工智能助教系统成为教师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教师生态位有效整合,两者的工作边界没有切实的分割界限。可以发现,随着智能技术在教育结构重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弥补教师在生理素质、知识掌握、情绪管理以及认知能力等方面缺陷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因而客观地看,人工智能助教系统可以作为教师的“代具性存在”以弥补教师的“缺陷存在”。

人技协同背景下的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框架

智能时代下新兴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变革影响,使得智能技术正在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演变为变革教育系统结构的内生变量,因此对教师的智能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本体知识

这一方面包含概念术语、技术原理、智能环境、产品认知、创新教学五个维度。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理解技术相关概念术语的内涵与特征,掌握智能技术的基础知识,这是理解技术实现逻辑、分析技术问题解决逻辑的基础;掌握技术的底层原理、实现过程与行为逻辑;了解常见的智能教室、智能学习环境;充分认知常见的技术产品或系统,明确其技术应用和优劣势;认识并理解“互联网+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变革作用与影响。

二、意识情感

这一方面包含价值认同、主动学习、技术敏感、角色定位、设计思维五个维度。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对技术本身的价值认同,能够认识到智能技术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具有主动运用智能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意识;具备对前沿智能技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合理认知技术的现实可能和未来使能,理性看待技术的优劣势,避免对技术的盲目理性论或单一威胁论;能够准确把握智能时代下教师和技术的角色定位;具备主动应用智能技术创新设计教与学活动的意识,能够理解技术应用所引发的信息茧房,具备突破技术应用所导致的信息边界。

三、应用能力

这一方面包含资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开展、智能评价、智能管理五个维度。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依据自身需求利用智能技术自制或加工修改资源,能够利用智能技术定制获取个性化资源,并能辨别优质资源,能够合理选择与整合智能技术资源,为教与学活动开展提供适切资源;能够借助智能技术创新设计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应用;能够借助智能技术观察、收集课堂反馈,判别学生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活动,能够与智能机器或代理开展人机协同的教与学活动;能够利用智能技术评估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能够借助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数据的伴随性采集,开展基于数据的学情诊断评价;能够利用智能技术创新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管理,能够利用智能技术进行个人知识存储、分类管理。

四、伦理安全

这一方面包含法律法规、道德准则、隐私安全、合理应用、公平享用五个维度。在这一方面,教师需要能够主动了解并遵守智能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重视并遵守智能时代的道德准则;能够向学生示范传授智能技术在学习中的合理应用与道德伦理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智能技术使用观;具备信息安全意识,能够有效维护自身的数据安全;能够在教与学活动中合理应用智能技术,避免技术滥用、泛用、错用等,努力使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能够均等享有利用智能技术开展学习活动的机会;能够示范并带动周边同事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新兴技术推动教育走向智能时代,新型教育生态和教育发展亟须教师转变角色,以胜任未来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学习新的数字技能,善用智能技术,而智能技术开发者也必须学习教师如何工作并创建在现实环境中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帮助教师为智能技术驱动的教育做好准备。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会有一定的担忧。尽管智能技术压缩人类的思维空间是大势所趋,但我们更需要明确教学应该如何开展。简而言之,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最终走向应该是催生教育教学范式在知识观、课程观、环境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管理观等方面的变革与重构。

江苏科技报2024-03-11

 

 

教师成长:学校办学发展最大的事 文章下载

教师成长:学校办学发展最大的事

尹怡华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重要力量与资源。济南高新区奥龙小学自2012年9月建校以来,始终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学校办学发展的有力举措,走出了一条规划引领、团队带动、课题研究、机制推进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并取得鲜明办学成效和特色。近5年来,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学校、山东省信息化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思政课改项目学校、济南市首批新优学校、济南市学科教研示范校、济南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本版特开设“济南高新区奥龙小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系列报道”专栏,介绍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期待读者予以关注。

教师成长:学校办学发展最大的事

尹怡华

如果说教育是促进生命成长的重要路径,学校则是实现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就是引领一所学校中的生命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尤其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生命成长和被引领影响的关键期。如何发挥好学校教育的全部力量,润育孩子小学6年的童年时光,为其一生的健康幸福成长奠基,是作为校长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目标与方向。

我们认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重要力量与资源,“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教育最重要的保障。近5年来,济南高新区奥龙小学坚持“和合共进,润心育人”的核心办学理念,在“和润”教育品牌文化的引领下,始终把教师专业成长的事当成学校发展建设最重要的事来做。

一、基于规划的引领

我们坚信,所有走进学校的教师都是一粒粒充满希望的种子,通过培育和指导,每个人都可以快速成长,逐渐成为团队中的新秀教师,进而发展为各学科业务骨干、专业研究引领性的首席教师,最终发展成为在不同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教师甚至更高级别的各类名师。2018年初,学校结合师资队伍现状,确立了以“种子教师——新秀教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领军教师”命名的教师梯队建设规划,并逐步确立各梯队建设的系列指标体系。希望通过建设教师梯队,让每名教师都始终胸怀梦想与希望,都有机会成长为更满意、更加优秀的自己。

二、基于团队的带动

“和合共进,润心育人”是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各级各层面的共同体建设与应用也是学校进行全面创建的基本运行举措。学校成立的教师学习支持中心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和梯队打造工程的重要阵地,也是开展教师学习、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机构。该中心主要以各学科、各层面、各领域的动态共同体为基本单位推进运行,重点涵盖以课程建设、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等为主要层面的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通过项目式、共同体、各类成长沙龙、各界专家的引领与指导等多种举措,推进教师队伍的共同发展与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奥龙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化基本运行单位,结合学校教师师资力量、优势特色、名师骨干等实际,通过国内外先进理念举措引领、学校顶层设计规划和教师自主构建、同伴相互协作等举措,持续构建不同层面、不同范围、不同主题领域的诸如“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坊”“师徒共同体”“同伴互助组”等为主的“动态”运行单位和成长集体,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系列业务练兵和研讨学习等活动,促进全体教师达成“专业化全面发展”“个性化自主成长”和“校本化持续共建”的总目标。

三、基于研究的设计

参与研究永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和长久之路。2019年,学校选定“校本化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机制研究”为题进行设计并成功申报立项为省级“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YC2019369),开始全面系统地开展以“教师共同体”为基本单位,聚焦教师梯队培育和高效课堂建设为主路径,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高质量办学发展为总目标的有效机制研究与建设。

前期主要是通过深入调研、分析教师队伍现状和发展目标需求,系统追问教师队伍发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怎么样”,将真实问题做成研究课题,进行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研究过程中,多举措、多层面实施,整体融合推进,持续开展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建设系列工程。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化、可持续性的路径、方法、策略、模式等,也推动了学校各层面工作精细化管理和高效性建设,构建起集组织建构机制(Construct)、高效运行机制(Operate)、成长评价机制(Assess)和持续创新机制(Innovate)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COAI一体化运行机制”,是学校教师梯队建设和专业发展校本化研究实践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成果。

四、基于机制的运行

学校设计确定的“种子教师——新秀教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领军教师”校本化教师梯队建设机制,是学校进行教师团队建设、促进团队和个体共同提升的重要推进机制。具体运行过程中,则重点依托以上科研建设成果即“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COAI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推进,进行常态化有序运行和实施。

其中,组织建构机制(C)是以“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坊、师徒共同体、同伴互助组”为常态化运行的基本单位,自主性、动态性和灵活性循环建构。高效运行机制(O)是基于自主、动态、灵活组织建构的教研共同体,主要通过“骨干引领式、项目带动式、同伴互助式、聚焦研讨式、专家引领式”等多种路径和模式推进,每学年以实施“N+X”大练兵项目为主的促进专业成长的典型做法。成长评价机制(A)是基于学校梦想梯级评价机制、教师KPI绩效考核等多举措,激励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形成的以1个“中心”、2个“层面”、3个“体系”、4个“结合”构建组成的评价运行机制。即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侧重业务学习和梯队建设层面2个“层面”内容,涵盖“动态共同体、学习项目制、持续引领式”3个运行“体系”,遵循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诊断性与激励性相结合、全面性与个性化相结合、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4个结合基本原则的评价运行机制。四大部分既独立存在,又有序连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滚动循环、持续提升,凸显出显著的动态性、持续性、发展性、创新性特点。该机制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实效性与可推广性,相关经验多次在省、市教育论坛会议中被推广分享,得到各兄弟学校、上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媒体的广泛推介与参考。该成果还被评为济南市2020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

五、基于“自觉”的成长

学校由原有制度层面的推进,到现在有效机制的运行,教师队伍建设逐渐走向自主自觉发展的新阶段。不仅有团队整体运行的高效呈现,而且呈现出不同教师个体的自主自觉优势引领和带动。每名教师发挥各自优势,找准自我优势生长点,牵头各个小项目。不仅有系列骨干教师的重点引领项目,推动学校各项重点工作有效落地,而且有各具特长的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带动学校特色工作的创建。在奥龙小学,每名教师都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人人都是学校发展和个人专业成长的主人,自觉、主动、自我发展,推动学校全面创建和特色生成。

六、基于“思考”的深化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COAI一体化运行机制”的科学建设与高效运行,是真正“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教研共同体为主体”“以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为切入点和落脚点”的校本化教学研究成果,是一种将日常教学、教学研究、个人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专业成长方式,切实促进并突破了当前小学教育校本教研和教师学习成长中面临的形式单一、被动运行、虚假合作等困境,促进教研成效高效生成。它对学校高质量办学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队伍梯队持续建设以及各项品牌特色的创建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更是学校全面工作管理精细化、高效性落地的重要举措和力量。

2022年下半年,经对该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规划设计,学校继续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机制深化研究”为题进行申报,再次获批立项为山东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旨在更多地聚焦“校本教研建设”和“高效课堂建设”层面,对已有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和成果转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走向深入,带动学校办学育人目标高效达成;同时,强化校际研讨、校际共同体创建等多措并举,聚焦成果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创新与实践检验,希望在后续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能够梳理凝练出更多的典型经验和举措得以推介和应用。(作者为济南高新区奥龙小学校长)

山东教育报2024-03-18

 

 

平邑县:以专业成长引领教师走向优秀 文章下载

平邑县:以专业成长引领教师走向优秀

通讯员 王贵军

“从小玲家到学校有3条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猜一猜:她每天去学校要走哪条路线?”在平邑县开展的“我与名师面对面”教学示范课上,第五实验小学的“齐鲁名师”张翠创设的真实数学情境让课堂气氛无比活跃,也令现场的观摩教师佩服不已。

“‘我与名师面对面’活动已经成为发挥名师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探索城乡教育区域联研一体化,实现教师专业化、体系化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平邑县教体局教师教育科科长张成功介绍说。

近年来,平邑县紧紧抓住教师发展这一“牛鼻子”,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大力开展“三名”队伍培养工程等系列举措,逐步形成了一支以“省市‘三名’队伍为龙头,县‘三名’队伍、教学能手、学科骨干为中坚力量”的优秀教师队伍,成为平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基石。

聚力青春,青年教师成长百花齐放

“通过集中培训,我熟悉了教育政策法规、掌握了课程标准、熟知了基本教学常规、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缩短了角色转换期。”参加了县教体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班的青年教师田妍说。

平邑县高度重视新教师招引工作,近5年,先后有1829名新教师被补充到教育工作岗位,占全县教师总数的23%。

如何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是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平邑县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教师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拓宽培训渠道,着力完善培训机制,通过举办新教师培训班、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邀请专家举办讲座等方式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教学业务精、教育质量优的学科教学骨干,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教得好”的青年骨干教师,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3年,我县先后有2人入选国家级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27人入选省级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人选,近200人次在省、市组织的讲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张成功说。

牵手名校,匠心相传促专业成长

自2022年开始,平邑县实施了“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平邑教育共同体区域教育整体提升”项目,确定了平邑县赛博中学教育集团和平邑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为该项目的试点学校,通过与名校结对的方式实现教师快速成长。

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为平邑县量身定制了基于学校整体提升的干部、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对两个集团校的教干、教师进行了系统的培训。“培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暑假时间进行集中培训,平时为分散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采取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实现全员提升的,又有关注教师不同程度专业发展的,采取灵活、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平邑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善红说。

为实现定期交流学习,亲身感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平邑县把教干、教师的中长期跟岗学习作为全面学习和了解山大教育集团内部管理、教学教研体系的最佳方式,实现了教研活动深度融合。自项目开展以来,平邑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先后派出7批累计200余人次赴山大基础教育集团跟岗学习,从办学理念、学术领导、项目管理到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此外,平邑县还探索建设订单式培训项目,由平邑县在教学、德育、课程建设、家校合作等方面列出培训需求清单,山大基础教育集团根据清单制定出贴合平邑实际需求的“订单式”培训项目。此举让教师培训更有针对性。

培养名师,领头雁效应日益凸显

为搭建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平台,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平邑县从2019年起,在全县实施“蒙阳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已先后培育“蒙阳名师”160名、“蒙阳名校长”80名。2023年,平邑县有5名校长和教师入选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人选,11名教师、校(园)长入选临沂市组织开展的沂蒙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人选,壮大了平邑县的名师团队。

“为充分发挥‘蒙阳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平邑县积极为培养的名师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学习共同体团队,整合优质资源,为名师名校长搭建沟通交流与合作发展平台,组织名师定期参与城乡学校结对、师徒结对、送教送培等活动,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平邑县教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德泽说。

为保障和激励名师开展工作,平邑县人民政府设立了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专项工作经费。任期内,“蒙阳名师名校长”每人每月享受300元津贴,沂蒙名师名校长每人每月享受500元津贴,并要求学校优先保障名师的平时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经费。目前,平邑县已培养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沂蒙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蒙阳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近300人,梯队建设成效显著,名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领头雁”效应日益凸显。

“平邑县将持续出台一系列关于教师发展的新政策,让教师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接触到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专业成长,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推动沂蒙老区的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平邑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曹兆清说。

山东教育报2024-03-04

 

 

智能技术发展呼唤中小学教师哲学素养提升 文章下载

智能技术发展呼唤中小学教师哲学素养提升

前沿视角

智能技术发展呼唤中小学教师哲学素养提升

舒志定

信息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创新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有力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驱动下,我们不仅要积极主动拥抱新技术,研究新技术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入发展,而且要研究新技术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让学生学会在新技术构造的智能化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运用智能技术开展生活、学习、工作的主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智能技术如何发展和应用,更要关注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人的生存观念、方式的影响,这就需要关注智能技术发展提出的哲学问题,这是新时代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的新课题。

智能技术发展蕴含的三大哲学问题

当前,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被各种人工智能技术所改变。文本写作、语言翻译、制作视频图像动画等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完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助手。但是,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工业化时代技术发明的应用相比较,两者对人产生的影响有着本质差异。工业化时代的技术被视为人的身体延伸(如汽车是对人的步行、搬运物品等机能的扩展),智能技术则不仅保留了传统技术延伸人的身体的功能,更对人产生了深层次影响——它对人类提出了如何在智能化社会中生存的严峻课题,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人还会和人类同伴交往吗?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与“人工智能人”打交道,人能感受自身的尊严、价值吗?回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智能技术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更关注智能技术对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带来的三大哲学问题。

一是智能技术提供了共同体建构的虚拟化基础,诱发人的认同困惑问题。虚拟交往是网络交往的常态化方式,由此构成虚拟共同体,这与现实日常生活中建构的共同体存在着本质差异。人在现实社会中建立交往共同体,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世界以及人们通过生活生产组成的社会群体,包括国家、民族、家族、家庭或者街道、企业等群体。对共同体成员来说,共同体是看得见、能够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在思想观念层面,共同体成员之间确认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追求、共同处世规范,甚至家庭、家族这类共同体还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然而,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建立的共同体,可以脱离现实的自然、社会基础,这类共同体及其个体是通过数字技术加以呈现的,就是平常所说的靠键盘、靠输入法维系的共同体,它的最大特征是,共同体建构的基础是数字而不是客观的自然与社会,这就会使共同体成员脱离现实的、丰富的、多样的自然世界和现实社会。虽然网络交往有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的约束,但交往中的个体更容易考虑个人自身利益,导致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疏离,这不符合人是在现实社会中生活、成长的基本规律。如果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如何使学生获得对自我的认同、对社会的认同,乃至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养成正确的自我观、社会观、国家观,推进个人社会化的实现,这是虚拟共同体提出的如何完成人的认同的哲学问题。

二是智能技术主导人的改造,诱发人的意义迷茫问题。智能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帮助人完成生活生产任务,减轻人的劳动付出,这已在众多企业、服务行业变成现实。在前谷歌工程师库兹韦尔看来,未来可以将云计算技术与大脑皮层连接,打造出功能更强大的人类大脑。脑联网技术的发展,可能将学生的自然脑连上云技术变成“互联脑”,学生还需要像现在这样读书、写字、考试吗?而且通过云技术变成的“互联脑”,可能不是某一个人的知识、技术,而是一群人的“共有大脑”。这样强大的智能技术将不断制造人与互联网、人与技术融合的新形态,如果在一个自然人身上植入人造芯片、人造神经等智能技术,自然人与机器人的界限将难以区分,那么人的意义是什么?当人对自身活着的意义感到迷茫,就难以建构人的主体性。

三是智能技术环境建构的学习方式,诱发人的全面发展的挑战。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学校编排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组织、系统化地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品德等方面发展。然而,在智能技术建构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研究者发现,儿童和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在屏幕前进行读写活动,儿童已熟悉和习惯了这种有图有声音的读写模式,虽然形象、具体、生动,有助于改进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它可能萎缩了人的抽象能力。还有,智能技术可能会给人的决策判断能力带来改变。人依据智能技术建构的大数据作出决策,人的决策能力得到提升,但与此同时依赖人的经验、直觉和顿悟作出决策的机会越来越少,人的能力相应减弱,进而导致人对自身实践、自身经验的轻视以及通过感官获得经验的功能的退化。

教师必须关注智能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哲学问题

面对智能技术发展提出的哲学问题,中小学教师不能回避。因为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伙伴,学生已经成为“数字居民”。学校也在积极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开发网络课堂、组建虚拟教学共同体,借助网络与智能技术开展教学工作。

不可否认,采用这些教育教学组织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师生、家长更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流沟通。但是,作为教师必须牢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智能技术提出的哲学问题,要研究这些问题的出现对落实“育人”任务构成的挑战,要使学生避免沉迷网络,避免成为没有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的虚拟个体,避免成为有知识有技能但缺乏对现实生活充满激情和感性活动的“机器人”。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哲学素养,以便能够对智能技术带给学校的教育教学问题作出深刻的哲学思考,进而能够引导和教育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小学教师哲学素养提升的三条路径

如何提升中小学教师哲学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教师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信仰。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教师要牢固树立的哲学立场是解决学生如何成人问题。将人的问题置于知识教学、技术创新的首位。要教育学生把“人之为人”作为学习的首要任务,要让学生明白人的价值、人的意义等基本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自身就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关于人的意义、人的价值的正确看法,进而研究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塑造学生的成人成才观以及正确的技术观,在使用智能技术中找到人的位置。

教师要确立反思与批判的教育立场。反思与批判是哲学素养最突出的特点。人工智能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渠道,形成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达到的信息资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只要点击鼠标就能轻易获得这些信息,这是好的一方面。与此同时,学生获取信息、获得知识,辨析信息真与假、知识对与错,只需要抽象的逻辑推演,不需要通过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交往,容易导致学生感性活动、感性经验的消失,所以就要求教师提升反思与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坚持对学生网络学习、依赖智能技术学习的行为保持反思与批判的教育立场,要教育学生思考人如何更加主动地运用智能技术,而不是被智能技术所俘虏,要及时引导学生从网络世界中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感受成长。

教师要建构哲学、科学、艺术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这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要求,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趋势下,学生学习和接受、传播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可以通过技术生成经验、获得知识,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记去背,也不需要通过介入社会实践获得经验。面对这些改变,只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是难以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提出的新问题。换言之,学生可以依赖机器人教师、人工大脑等解决知识学习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去思考人工智能引发的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等哲学问题。就认识论来说,比如教师要思考学生个体知识是如何生成的问题。未受人工智能影响的人的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人把自身融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中获得经验、获得知识。又如个体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行”,这个“行”是指对事物的改变,是“造物”或使“物”产生相应运动。比如从价值论来说,人工智能代替我们工作,一篇文稿由类似ChatGPT来完成,人生存的意义在哪里?什么是我们值得追求的有意义的生活?这些问题,各学科教师都有责任作出思考并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关注学生学的本质、成长的本质的哲学高度,以哲学、科学与艺术三者融合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更完整的成长。

不论智能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活动,进而使每一个人过上美好生活,这是教师要信守的行为准则。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4-03-20

 

 

大亚湾第一中学“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点亮青年教师成长“引航灯” 文章下载

大亚湾第一中学“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点亮青年教师成长“引航灯”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亚湾第一中学“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点亮青年教师成长“引航灯”

龙眉山下书声琅琅,菁菁校园德渥群芳。坐落于惠州市大亚湾开发区龙眉山下的大亚湾第一中学,历经65年的淬炼,一座渔村小镇的老校园,焕发新的容光,成为我市一所高标准、现代化、规范化的完全中学。

迈进大亚湾第一中学校园,升腾的活力、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近年来,该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进行了管理层、科组层、班主任层的专业成长层面推进,打造教学、竞赛、科研、培训、交流五大平台,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形成了以机制集成、层次集成、平台集成为主要内容的“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为一个个青年教师成长点亮了“引航灯”。

“结对”课堂含金量高,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尽管只剩下不到24小时,但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在大亚湾第一中学,教师黄晓敏至今对入职前不久的“一堂课”记忆犹新,“因为准备时间不足,我本想放弃这次评比,但我的师傅用实际行动狠狠教育了我一顿,带领我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惠州市2022年诗歌鉴赏教学论文第一名。”黄晓敏说,得益于这段经历,他连续多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迄今已获得区级及以上荣誉13次。

黄晓敏口中的师傅,实际是大亚湾第一中学以“青蓝工程”活动为抓手,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一项举措。如今,“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流的教育离不开一流的教师”已成为普遍共识,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名优教师队伍,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大亚湾第一中学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推出了一批具有本校特点、针对性较强、务实管用的创新举措。按照“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学校还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构筑了教学、竞赛、科研、培训、交流五大平台。如培训平台实行全体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分类培训,针对年轻人多的现状,在青年教师中开展“青蓝工程”;科研平台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和教学水平分别设置学科研究、专项研究(学校、年级部)和国内一流专家指导参与的课题研究,改变了以往个体研究的自我封闭性。

“以前我在课堂上过于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对知识点的呈现略有不足。”在教学平台,教导处联合教科处、学术委员会每周进班听课1~2次,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把脉问诊献良方”。教师华丽云坦言,得益于教学平台的搭建,她不仅很快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还有机会走进国内外高中名校进行交流学习,获得更好的教育经验。另外,在竞技平台,学校形成了“竞赛品牌”包括“人人公开课”“121高效课堂赛课”“解题能力竞赛”等,通过层层比赛进行“大练兵”,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切磋平台。

一系列系统性的实务培训成果显著。近年来,全校教师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的论文超过200篇(部),由本校教师主持的国家、省、市级课题20余项。

以目标为导向分类分级加速教师成长

“随时关注学生课上的神情是我的习惯”“我认为知识点的呈现要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而完成”……在办公室里,教师田丽与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余沁围绕课堂演绎等方面进行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深入交流。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在大亚湾第一中学的每一间教师办公室里。在“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里,大亚湾第一中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师特点,编织起一张由管理、科组、班主任三个不同层面构成的“加速网”。

在管理层,学校减少管理层级,成立了由资深老教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为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化路径;在科组层,学校实行学科组办公,形成科组学习共同体。在班主任层,通过班主任例会、班主任论坛、外出学习等途径搭建班主任成长平台,培养具有学科教学专长又有较强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大亚湾第一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提出:力争在本发展规划年内涌现一批名扬省市的学科骨干、教学名师。各类型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至少要培养3~4名教师,以点带面,引领教师群体共同发展。这是“335”综合集成化培养模式三大机制中动力机制的一个体现,动力机制是指通过一系列教师成长目标的形式激励全校教师自我发展。另外,三项机制还包括运行机制,即制定《大亚湾第一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与素质考核的管理规定》等章程制度,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评价机制即以教学评估为抓手,督促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旭新 通讯员赵凯

惠州日报2024-04-03

 

 

中小学校长如何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文章下载

中小学校长如何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李瑾瑜

■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学校承担着优化师资队伍管理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更担负着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责任,校长应该以教育家精神为办学指引,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战略变成学校日常的生动实践。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校长需要确立的正确观念问题,也是校长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问题

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向来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的重中之重。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还是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群体走向卓越树立了标高。教育家精神既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素质内涵和崇高使命,也为我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探索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也成为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学校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的责任主体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很容易被视为一个外在结构与特征改善的问题,更容易从教师队伍的外部要素、结构、机制和数量与表现特征上去判断,并且通过数量、结构、学历、职称、荣誉以及类型等许多外在的可视化的指标去衡量。实际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从外部到内部、从政策到实践、从职前到职后、从管理到评价、从待遇到发展、从个体到群体、从数量到质量协调统一的整体。

“高素质”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更是建设的过程。尤其是教师职业的育人定位,使得教师需要承担更多不同于一般职业的独特使命,这不仅体现在职业道德、专业水准等规范性标准上,更凸显在对教师个体健全心理和人格的内在要求上。所以,从更为实质的角度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更是一个教师人力开发和能力建设的概念,是一个教师内在成长的学校专业行动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好老师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完全是大学培养的,而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岗位实践中历练出来的。

如果从教师与学校的基本关系而言,学生、教师、校长构成现代学校的“铁三角”,教师不是学校管理和使用的对象,而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和核心主体力量。教师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决定学校组织的兴衰成败,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忠诚、热忱与努力。校长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是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校最基础的工作,更是学校最持久的工作。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是从学校场域的教育教学实践起步的,是在教师日常的专业行动中实现的。学校生活不仅是教师实现职业价值和专业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实现和体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历程。

因此,学校承担着优化师资队伍管理与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更担负着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责任,校长应该以教育家精神为办学指引,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家战略变成学校日常的生动实践。

引领教师成长是校长重要的专业职责

校长对学校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在学校体系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要素。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引领教师成长”是赋予校长重要的专业职责之一。

我们也曾对近200名中小学校长进行调研,发现引领教师成长是校长管理中的重要职责。如在调研问题“您认为学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中,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您在学校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如何调动和维持教师积极性”;针对“您认为教师发展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职业倦怠”;针对“工作中令您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高,有活力”;针对“您在工作中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教师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关键。学校既要成就学生,也要成就教师;既要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将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协调起来,学校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

正是由于学校既要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负责,又要对教师的职业进步与专业发展负责,这就决定了校长是重要的教师教育者。如何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既是校长需要确立的正确观念问题,也是校长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问题。

在许多学校管理中,由于现代科层制以及精细化、数量化的“科学管理”观的影响,使得教师在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未能很好地确立,加之校长的权力角色,使得校长与教师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一些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总是处理不好。有的校长把教师视为管理和使用的对象,视为遵守规则、服从管理的“下面人”“普通人”,用简单的绩效考核、排名奖惩和规定要求等精细管理思维试图“管住”教师,这样一来,许多教师无法实现专业自主,无法参与到学校的事务中,他们常常是以被动服从者、执行者的角色开展工作,也常常以沉默者的方式应对各种事务。也有不少校长将追求高学历、高层次、高荣誉的教师占比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绩,甚至以多重方式吸引各类有“名号”的教师,将教师进行三六九等的分层分类管理,却忽视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建设,教师的成长严重受阻。

当下,学校越来越被看作是教育变革的中心,教师不仅仅是改革项目的执行者,还是在学校变革中有效地运用其知识和能力的主体。学校变革的最大力量掌握在学校教师的头脑、双手和心里。如果教师在学校里感受不到自己的地位、尊严和价值,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情意和专业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前景就不会乐观。

校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促进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教师专业成长,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贡献自身的力量,校长可通过以下策略,激发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释放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和活力。

校长应成为最“懂”教师的领导者。校长的本色是教师,校长应该是最懂得教师的人。从现实操作的角度看,校长要从以下3个层面来“读懂”教师:第一,教师是与学生相对应的关系词,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为内在依据;第二,教师是一个“活人”与“全人”的概念,教师发展在实践上归根到底是教师作为“人”的修养问题,是教师的“整全发展”与“全人教育”;第三,教师与教育系统的各种要素相关联,有分段、分科、分层、分类的特点,也有性别、年龄、地域、文化差异的特点。校长只有不断重建“教师”概念和观念,把教师还原到鲜活、真实、丰富、生动、实际的状态,才能真正把握教师劳动的多种职业特性,寻求到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方法。

校长要实现对教师教育思想的引领。教育思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高素质教师的重要素养。校长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引领,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基于探索和实践,我们提出了校长对教师“思想引领”的五步逻辑,即要明确回答以下5个问题:第一,反思自己有思想吗?校长要确认自己有思想,而且要有真正的思想。第二,思想从何而来?校长的思想不是来自书本上能言善辩的他人观念,而是来自自身的实践经验、创新体会、理论学习和凝练概括,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独特的认识。第三,思想如何转化成师生的共识?校长要把自己的思想转换成教师和学生能够理解、认同和相信的思想,形成师生的共识,与教师一起学习、交流,更要通过倾听师生的心声,将思想与学生、教师的实际需求建立连接。第四,思想共识如何转化为实际行动?要通过与学校问题结合,转换成与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相融合的项目或者活动。第五,思想行动何以证明有效?要能够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基于相应证据证明自己的思想行动是有效的。

校长要能够有效推动教师校本学习。基于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意义,教师的校本学习与校本发展是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措施。要有效推动教师学习,校长要做到以下3点:首先,要防止成为教师学习的“要求者”“规定者”和“检查者”,而要成为引领教师学习的首席学习者和教师学习的参与者;其次,要帮助教师将学习与实际的专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清晰教师面临的理论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条件性问题、心理性问题以及知识性问题,基于不同的问题性质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真正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最后,要为教师创造学习的环境,鼓励学习的发生,支持学习的行动,建立发展性的激励与评价制度,提供各种支持性的资源和条件。

校长要善于借力学生促进教师发展。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会有学生更好的成长。学生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和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力量。但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措施中,许多校长将目光放在外部的专家和资源上,忽视了学生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情意”问题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力量。所以,校长要善于借力学生寻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有效措施。要在学校倡导和营造尊师文化,营造信任、舒适、温馨的人际环境和平等尊重、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探索教师发展的“学生路线”,通过学生评教、学生建议等,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教师教育也提倡教师建立对学生的同理心,感恩学生和向学生学习。

校长要注重构建教师发展的学校系统。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教师专业发展在学校中存在明显的“冰山”效应,即校长总是把目光聚焦在教师教学问题的解决上,这如同我们看见露出海平面的“冰山”一角,但学校的管理服务、环境条件、组织特征、人际模式等会对教师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犹如海平面之下的“冰山”,我们虽然看不到,但这些因素却时时影响着教师的发展。所以,校长注重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系统,既要关注入职培训和在职发展的相互配合,重视教学本身的改善,也要对与之相关的管理、评价、服务、制度、组织、文化共同改进。通过学校全方位系统性的努力,建立能够激发教师热爱教学、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的有效机制,使教师对学校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将学校的教育理念、价值、目标和任务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并不断获得激励与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03-13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