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在哪里
促进优质均衡 实施扩优提质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新在哪里
本报记者 孙和保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简称《优质均衡意见》),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扩优提质行动》)。8月30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上述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扩优提质行动作了系统阐述,解答了为什么推进、怎样推进等问题。
城乡一体化促优质均衡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当前义务教育面临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要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说。
在学前教育方面,甘肃省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布会上,甘肃省教育厅厅长张国珍介绍说,2022年全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4%、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6.24%、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74%,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中西部省份学前教育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性变化。
《优质均衡意见》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要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切实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
以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成为许多地区的共同选择。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在发布会上说:“郑州市已成立108个义务教育优质集团,覆盖学校540所,2025年覆盖率可达到85%以上。”集团化办学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抓手。
上海市则通过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以城带乡,通过整体托管、专项突破,提高142所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在学区集团广覆盖的基础上,当地又建成一批紧密型学区集团,强化骨干教师有效流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考核评价,进一步缩小校际办学差距。
“近年来,我们聚焦缩小办学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难群体接受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性支持政策。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上,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都用于中西部地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国家统一了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实施了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说。
据张国珍介绍,自2012年以来,中央和甘肃省投入学前教育经费达到178.9亿元,年均增幅17.5%,学前教育成为甘肃省历史上投入最多、发展最快、幼儿得到实惠最多的学段。2016年起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实施减免保教费政策,累计惠及幼儿715万余名。
加快优质均衡创建已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共识,对此《优质均衡意见》分别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到2027年,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供给总量进一步扩大,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到2035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教育强国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总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
新优质学校为优质均衡提供新动能
发布会上田祖荫介绍说,《扩优提质行动》致力于进一步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广东省深圳市创新思路,多管齐下扩大优质高中资源。
“我们探索‘高中园’建设模式,由优质名校分别牵头,高标准建设4个高中园,每个高中园各有3—4所高中,园内高中在设施、师资、课程、后勤服务等方面资源共享,实现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名校带新校快速发展的倍增效应。”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深圳大力推动高中多样特色发展,2023年首批创建10所理工、人文、艺体等特色高中,2022年高中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
针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充分、部分县中水平不高以及群众焦虑的问题。《扩优提质行动》提出,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二是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部属高校和省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等方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三是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率先开展特色办学试点,积极发展综合高中,推进职普融通。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深入挖掘现有优质普通高中校舍资源潜力,并结合实际优化招生计划安排,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
以深圳为例,自2020年至2023年,深圳市共新改扩建41所公办普高、新增5万个公办普高学位,推动高中阶段年招生规模由2019年的8.2万人提升至2023年的12.5万人。未来两年,深圳还将新改扩建10所以上公办普高,新增2万个以上公办普高学位,公办普高录取率将持续保持稳定。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扩优提质行动》主要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校际差距大问题。通过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制定区域优质学校成长规划,倾斜支持帮扶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成长为优质学校,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
“建设新优质学校,是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一项新举措,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新优质学校建设应突出新的育人方式、新的发展方式两个特点。”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说,“充分发挥新优质学校引领作用,在办学价值取向、育人方式变革、学校治理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信息技术赋能等方面,通过关键项目驱动实施引领行动,探索学校发展新方式,促进更多学校走向优质办学”。
据悉,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课程教学变革及支持系统获得了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让师生享受优质的课程也是新优质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陈云龙介绍说,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开通pad端和PC端,上线了“实验教学说课”“科学公开课”“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等优质资源,资源总量增至5.04万条。
师资是优质均衡的重要支撑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师资的不均衡一直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促进师资在区域、校际的均衡,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
“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完善交流轮岗保障与激励机制,加快推动县域内校际间师资均衡配置。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加快实现集团内、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田祖荫说。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持续优化教育经费结构,将更多资金用于教师队伍和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实现教育投入重点由“物”向“人”的转变。比如,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特岗计划,每年为中西部农村地区补充超过5万名教师;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骨干教师、校长开展深度培训。
以甘肃为例,为建强壮大师资队伍,甘肃省出台了公办园编制标准,核定市县两级公办园教职工编制为2.7万个,近3年增加公办园专任教师12000余名,公办园在编教师占比达到75%以上。同时在甘肃,所有乡村幼儿教师每月可享受人均不低于400元的生活补助,幼教师资的稳定性和职业幸福感持续提升。
“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郑州市核定新增中小学教师编制2.27万个,近两年已面向社会招聘教师1万多名,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4000多名。”王丽娟补充说,“教师培训、评优、评职名额向农村学校倾斜,近三年有近千名乡村教师通过绿色通道获评中、高级职称,2万多名乡村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
深圳市则大力推动优秀教师交流轮岗,2023年教师交流轮岗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在编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从经费、师资等方面全力支持高中高质量发展,“优秀高中校长教师培养工程”等累计培养500多位市级骨干校长教师。
“我们要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田祖荫说。
中国教师报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