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鸡市教育“双减”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最近,在张新科副主席的带领下,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城区和县上多所学校,通过实地察看、走访了解、听取汇报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市教育“双减”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市级有关部门开展了充分协商。
一、基本情况
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方案》要求,周密部署、及时启动、统筹推进、精准实施,全市教育“双减”工作初见成效,呈现以下特点:
(一)党政重视,部门联动进展快。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民生重大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市委副书记为第一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落实部门监管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出台了“双减”工作《实施方案》《重点任务清单》等制度措施,有力有序推动了工作开展。市教育局等职能部门积极跟进,密切协作,狠抓落实,全市教育“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的目标。
(二)组织有方,减轻“两个负担”效果好。鼓励学校试行“花式作业”“花式课后服务”,我市中小学生作业总量明显压缩,课后服务质量持续改善。全市应开展课后服务的363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落实“5+2”(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课后服务模式,参加学生251769人,占比90.05%;参与教师19664人,占比96.4%。对全部义务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重新审核,压减率达91.8%,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归口管理”,全面规范价格公示、合同签订和资金监管等事项,义务教育校外培训负担大幅降低。
(三)把握契机,工作创新亮点多。以推动“双减”政策落实为抓手,结合“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许多成功做法得到充分肯定。全面实施“作业革命”工作经验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交流3次;率先在全省建成课后服务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报名、选课、缴费、考勤、退费、评价“一网通管”;《宝鸡市建设校外培训机构网上巡查系统,严控机构培训行为》被评为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做好“双减”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家校社协同合力不足。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对“双减”的认识仍不统一,行动上的合力尚未形成。一是家长“望子成龙”期许仍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焦虑未减,难免在态度上选择怀疑或观望、在行动上选择小幅“对抗”。二是升学率考核导向未变,学校和教师在分数与减负之间不易掌握平衡,很多初中阶段教师仍靠“刷题”“加时”来提升学生成绩。三是面对“双减”政策让渡出的时间,社会承接力量不足,多数适合学生校外活动的公共场馆开放时间与学生在校时间重合,未能更多更好发挥作用。
(二)学校工作量显著增加,校内学足学好面临考验。一是学校面对改革仍处在探索阶段,做法不一、各自为战,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上区域、校际差异较大,距离优质均衡目标尚有差距。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明显,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对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提出挑战。三是课后服务保障仍不充分,财力物力跟进滞后,多数学校结构性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三)阶段性任务虽已完成,成效巩固任重道远。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受到严格限制,但面对升学压力,部分家长和学生仍存在补差提高或巩固改善的需求,社会面迎合需求由明转暗,出现居家辅导、一对一补课等隐形变异问题,成果巩固与反弹风险之间矛盾增大。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实现归口管理后,严把准入关口、规范经营行为、防范无序竞争成为主要工作任务,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三、几点建议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双减”政策落实落细,对于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进一步凸显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推动教育教学理念深刻变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建议:
(一)营造氛围再加力度,持续提高思想认识。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九个坚持”要求,加大对“双减”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来认识“双减”工作,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要推广科学理念。大力宣传推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阐释德、智、体、美、劳新时代新内涵,推动树立“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扭转“应试教育”错误导向。
三要转变家长观念。鼓励和动员学校及有关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积极行动,进一步改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网络研修或开设家长学校等形式,为家长提供全方位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合理的人才观、教育观,掌握理性、科学的教育方法,在人格引领、个性涵养、价值观熏陶等方面发挥好作用。
(二)提质增效再上台阶,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做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内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杜绝“校内不讲校外讲”“课上不讲课下讲”现象,切实做到应教尽教;做减法,进一步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改进考试方法,降低过重作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做乘法,优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正视差异因材施教,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让每名学生在课堂都能学足学好。
二要优化课后服务。做好课业答疑解惑,要因人而异分类辅导,让“学困生”能够补差提高、“学优生”实现巩固改善,不再产生新的校外培训需求。丰富第二课堂,努力提升艺、体、科、劳类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参与率,可试行优秀教师多点执教,让优质资源辐射更广、惠及更多。探索制定校外人士公益性参与课后服务制度,整合退休教师、专业机构人员、志愿者等各方资源,为师资不足的学校提供支援;还可在部分学校试点,出台补充性改善性引入校外资源相关标准和规定,以校企合作、劳务派遣等方式引才入校,提升社团活动水平。拓展第三课堂,发挥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图书室、社会实践基地等机构作用,构建实践教育大课堂;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涵盖更多内容、整合更优资源、搭建更多场景,建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公益性课后服务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教育大阵地。
三要加强师资建设。支持学校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作业设计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组织引导教师参加科普、艺术、体育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探索建立课后服务加班补助办法,明确经费保障方式,进一步激发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督查监管再下真功,巩固拓展“双减”工作成效。
一要形成长效机制。坚持党委政府高位统筹、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常态长效促推进,持之以恒抓落实。坚持各级领导包抓机制和责任督学定期督查制度,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督导检查机制,确保制度执行到位,不留死角。
二要坚持刚性治标。做到对学科类校外培训保持高压态势不动摇,对非学科类培训坚持规范管理不放松。建立校外培训监管执法队伍,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标准及管理规定,严格落实归口管理责任,坚决查处隐形变异培训、众筹私教、虚假宣传、恶意涨价等行为。建立灵活举报机制,对群众举报、舆情监测等渠道反映的问题,快速核查联动处置,对查实的违规行为,可适当加大曝光、处罚力度,形成有力震慑,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巩固好校外培训治理成果。
三要持续强基固本。不断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和办学水平,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城乡间、学校间优质师资结对帮扶、交流轮岗,优质课程、教研成果等资源共享,进一步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改革教育政绩考核制度,将教育均衡发展程度、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学生课业负担状况等纳入考核范围,扭转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片面教育政绩观、教育质量观。探索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尝试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或试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实现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项选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纾解因升学引起的教育焦虑,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
宝鸡市政协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