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
扮靓成长底色
——邵阳市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董以良 通讯员 阳静 赵慧珍
稻田里插秧、小溪里抓鱼、厨房里炒菜……春末夏初,邵阳市各学校的劳动研学实践如火如荼开展起来。青山绿水间,学生放下书本,拿起劳动工具,感受劳动的乐趣,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近年来,邵阳市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社会的“支持作用”,结合地域特色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模式,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完善评价“硬指标”,
让劳动教育铺得开、落得下
“在实践中,我学会了择菜、切菜。热爱劳动就是从做好自己的事开始。”这是洞口县山门镇市镇完全小学学生禹露在“实践活动成果表”上写下的劳动体会,她还因表现出色获评班级劳动之星。
市镇完全小学建立了一套以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整体评价机制,通过周评、月评、期评相结合评选出“劳动之星”或“活动达人”。“学校还设计了家庭实践情况表、劳动工具使用记录等评价表格,根据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劳动素养考核要求细化评分标准,以保证每一个劳动环节都具体可测。”校长尹秀文介绍。
“评价的指挥棒不变,改变就只能浮于表面。推动劳动教育落地开花,需顶层谋划、高位推动,邵阳市从政策上、制度上强化开展劳动教育的支撑保障能力。”邵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恒荣介绍,邵阳市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评价实施方案的考评细则、建立了对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的督导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导范围,将区域性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对县市区教育督导内容。
同时,明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采用自主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通过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每次活动必评,全面客观记录学生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经过前期探索,各学校在评价改革上新招频出,既提高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创新了劳育评价的手段,又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李恒荣说道。
打造多元“小农场”,
让劳动实践沾泥土、接地气
石头小农庄里,农耕小能手栽种、填土、灌溉,干劲十足;稻草人小展厅内,小小讲解员介绍传统农具、分享农耕生活;小石头实验室里,手工小能手组装播种无人机模型……5月11日下午,绥宁县李熙桥镇双元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热闹非凡。
双元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偏远山区,教育资源落后。2020年以来,学校在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石头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充分发挥山区学校独特的地理优势,将7亩闲置土地改造成集农耕、展厅和实验为一体的劳动教育基地。
“课堂搬到田间,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维度的学习机会。在这里,学生认识农具、参与种植、探索农业科技,实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劳动教学目标。”双元学校校长莫季凤说道。
以双元小学为缩影,近年来,邵阳市各中小学迎难而上、因地制宜,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合作等方式,积极为学生打造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劳动实践基地,多措并举保障劳动教育的有序、高效开展。
学校场地不足、校园经费不够,如何开展沾泥土、接地气的劳动实践?在隆回县滩头镇,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邵阳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沐仙湖研学基地打开了学子参与劳动实践的新天地。“基地根据不同年龄段分层设计了农耕体验、美食制作和非遗传承等6大板块共64个劳动课程,将游、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中体验劳动之美、提升综合素养。” 基地负责人伍冬云告诉记者。
校内打造创新多元的劳动实践场所、校外建设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在劳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邵阳市着力整合资源,不断夯实劳动教育基础。目前,全市精心培育了7个湖南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8个市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112个校内劳动基地;打造了1个省级劳动教育试验区,12所省级、21所市级劳动教育实验学校,形成“一校一品牌”的劳动教育发展新样态。
构建共育“同心圆”,
让劳动体验日常化、生活化
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邵阳市各学校精心谋划“双减”背景下多学科融合劳动的育人模式。
“适宜西红柿生长的温度是多少?我们在种植西红柿时需要注意什么?”新邵县小塘镇罗家坳小学在校园开辟了校内实践基地,除了带领学生种植蔬菜,校长黄美容还在写作课上鼓励孩子写植物观察日记。
“先找到涂色位置,小面积用小笔芯,大面积用大笔芯……”在隆回县群贤小学,学校依托当地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设了“非遗文化+劳动教育+创新教育”课后服务项目,带领全校1400余名学生体验“滩头手工抄纸”“滩头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
一二年级学习叠衣服、系鞋带,三四年级学会分担家务,五六年级做一道菜给爸爸妈妈 ……武冈县思源学校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劳动元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定制”各学段劳动清单,以家庭为基础,让劳动教育“生活化”。
近年来,邵阳市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此为依托,不少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关爱劳动者”“护水小卫士”“关爱老人”等公益活动和垃圾分类、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常态化劳动体验。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习惯,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引导,还需要将热爱劳动的意识根植在大教育的范畴之中,更需要家庭、社会携起手来,构建共育‘同心圆’。”李恒荣表示。
科教新报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