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两手发力”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近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不断健全市场机制,拓宽工作领域,推进水价改革,开展水权试点,强化水利建设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助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
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 优化水库管理体制
安徽省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合作,2022年省国开行、农发行等11家银行新增涉水建设项目中长期贷款419亿元;抢抓政策机遇期,积极申报争取水利专项债,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水利项目和资金。
安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相继实施了淮水北调配水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建设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投资约47.9亿元。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印发全省水库、水闸、堤防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评价办法及标准、操作手册示范文本等。
目前,全省共有12个水管单位(19处工程)通过水利部工程管理考核验收、246处工程通过省级标准化管理评价,省直管工程基本实现标准化管理,60%以上的市级管理工程、部分县级管理工程实现省级标准化管理。全省在创建肥西、定远、广德、庐江、宁国等5个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2022年评估验收全椒县等7个县(市、区)为省级示范县。
安徽督促各地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经费、人员和措施,推动区域集中管护、政府购买服务、“以大带小”等管护模式改革,提前实现对全省3084座分散管理小型水库的专业化管护全覆盖。积极加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投入力度,省级水利工程运行维修经费由2016年的800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15亿元。
推进水价改革 完善水权制度
聚焦水价这一关乎民生的要点,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省水利厅配合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4项机制,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情况纳入粮食安全考核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在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下,安徽努力推进农业用水价格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保障工程良性运行,促进节约用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4321.42万亩,占改革总任务5990万亩的72.1%,征收水利工程水费7.85亿元,共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1505.8万亩。
在探索完善水权制度方面,安徽出台水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方案和水权交易管理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水权确权及水权交易的原则、对象、范围、流程等。积极推进水权确权试点工作,根据全省水资源自然禀赋条件,分别在新安江流域、江淮之间、淮河以北地区开展水权确权试点,不断积累水权制度改革经验。
在水权确权试点工作基础上,安徽鼓励各地区积极开展水权交易,探索构建多模式水权交易新格局。六安市金安区结合当地实际,完成全省首宗水权交易,黄山市完成新安江流域首宗水权交易,合肥市完成安徽省首宗地热水水权交易……这一系列探索对推动安徽省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工作方式 提升建管水平
安徽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印发全省水利系统建设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年方案,全面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项目法人以及质量、检测等重点环节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设管理人才培养方式、评价手段和培养机制,培养满足全省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要求的建设管理人才队伍。
全省积极推进质量管理标准化,深化质量提升和质量考核工作,印发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标准化手册,编制水利建设质量管理标准化手册,推动建设工程质量提档升级,细化调整省对市质量考核细则,促进全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同时,安徽组织开展“黄山杯”“禹王杯”创优工作,引导激励经营主体增强质量意识。开展2023年水利工程乙级资质等级质量检测单位“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持续强化检测管理,进一步创新监管方式,优化监管措施。
全省加大对水利行业招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加强对水利建设项目履约行为的监管,推进与省公管局等部门的联合监管,真正实现招标文件的承诺和履约现场“两场联动”。持续抓好全省水利施工、监理等10类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评价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强化信用信息和评价结果应用。
安徽将继续围绕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六条实施路径,深入推进“两手发力”,大力实施“安徽水网”工程,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防洪保安网,更加健全的供水保障网,着力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提升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安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澎湃新闻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