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政策措施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区水利局

题目:水利系统发布的“十四五”规划

资料提供时间:2022-04-21

目录

更多

万全县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章下载

万全县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1 总则

1.1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2)万全县委办公室关于做好“十四五”项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1.2 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经济、奥运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为统领,把万全作为水源涵养地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4)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5)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3 规划范围

万全县防洪、水源、饮水、供水、节水、污水处理、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等水利工程项目列入规划。

1.4规划期

2021~2025年(规划)。

2 水利发展规划

2.1 农村饮水安全规划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水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总体要求,注重轻重缓急、近远结合、量力而行、可以持续的原则,综合采取新建、扩建、配套、改造、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使广大农村居民喝上更加方便、稳定和安全的饮用水。

2.2 城镇供水工程规划

(1)加强水源地建设安全优质供水

万全县供水总公司准备在南水厂附近打机井3眼;建泵站、配电设施;规整院内,对院内进行绿化、硬化、亮化;铺设DN300输水管网2000米。计划投资2000万元。

(2)万全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规模:改造县城旧管网10000米;改造县城旧水表10000块。计划投资3000万元。

(3)实施更加合理的阶梯水价,落实节约用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方针。

2.3农业节水灌溉规划

(1)从源头抓起,节约农业用水支撑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灌溉用水量,遏制地下水超采,继续落实上级的节水压采策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社会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粮食安全。

(2)对大规模种植面积实施管灌、滴灌节水,主要完成安装各类防渗管道、机井更新及配套,安装县域中心智能灌溉控制管理系统,安装乡(镇)中心智能灌溉控制管理系统,安装村中心智能灌溉控制管理系统,安装机井远程监控系统控制器。

(3)建立健全万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

2.4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规划

“十四五”期间,计划在北部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范围明显,沟道多、群众参与治理积极性高的区域进行治理,内容包括完成京津风沙源工程治理任务:小流域治理60km2;水源120处;节水120处。

2.5 防汛抗旱规划

(1)继续加强县域内主要河流治理和水库建设,提高重点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加快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洪能力。

(2)加强山洪灾害防治, 提高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快实施搬迁避让和重点治理。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地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对滑坡、泥石流等重点突发性山洪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示范,开展重要城市和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4)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教育培训体系。

(5)着力推动水利工程体系抗旱能力建设、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建设、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以及抗旱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积极争取储备中央防汛抗旱物资。加快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抗旱减灾体系,形成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国抗旱减灾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

2.6 污水处理利用规划

万全县污水净化研究中心自运行以来,为我县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做了巨大贡献。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做了以下重点安排。

(1)做好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工程后的各项运行管理工作,确保水质稳定达标排放。

(2)完善或改进中控在线系统工程

(3)积极配合支持污水处理后中水回用项目,使排放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成为景观水的主要补充水源。

(4)分步实施万全县污水净化研究中心污泥深度处理工程。

(5)大力发展中水综合利用工程浅流湿地水生植物种植及主城区厂区向人工湿地。

2.7河道治理规划

近几年洋河灌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灌区工程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干渠道的安全输水能力明显提高,轮灌周期缩短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促进了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深入进行,推动了灌区内群众参与灌区工程建设和用水管理和群众投劳参与项目建设积极性。

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善灌区的灌溉条件,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后期实施万全县洋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是非常紧迫的任务。

衬砌万全洋河灌区未衬砌的干渠及98条支渠防渗衬砌。在扩大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节水等几个方面,同时,渠道险工段及病险建筑物的除险加固对灌区的安全运行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找法网2019-4-2

 

 

曲靖市水务局主要领导解读曲靖“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文章下载

曲靖市水务局主要领导解读曲靖“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规划背景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关之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既要巩固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本着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目标做好水利规划。

规划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是用全局的视野做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到2035年要建成“八大现代水网体系”的目标,紧扣省水利厅的部署和要求,广泛征求各县(市、区)和项目区干部群众意见,及时召开研讨会,就站位全局、扩大视野,高水平编制好 “十四五”水利规划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深入思考事关曲靖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着力补齐突出短板,构建曲靖特色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全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和支撑。通过多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专题研究会商,局党组理论中心组集体研讨确定,有效抢住6月底前进国家、省总盘的窗口期,上报“十四五”水利项目1235件,总投资874亿元。同时,规划上报“十四五”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项目1502件,总投资42.29亿元。两项合计规划上报项目2737件,总投资916.29亿元。

二是用成网的理念抓谋划。服从服务于麒沾马珠江源大城市一体化建设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中心城市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和水资源配置,聚焦“一县一业”现代产业发展,按照建设现代水网的体系思路,在全市 “一张网”的规划架构下,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着力谋划构建城乡供水保障网、现代产业节水支撑网、江河防洪安全网、水生态文明修复网、智慧水利数字信息网“五张网”。其中,城乡供水保障网涉及重点水源、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重点水系连通工程、乡镇抗旱水源工程、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集中供水工程等7大类1904件项目,总投资344.76亿元(含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项目42.29亿元)。现代产业节水支撑网涉及新建大中型灌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2大类33件项目,总投资106.61亿元。江河防洪安全网涉及重要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等3大类385件项目,总投资101.312亿元。水生态文明修复网涉及水土保持、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3大类467件项目,总投资363.6亿元。智慧水利信息网涉及南盘江干流及支流自动监测项目,总投资2.03亿元。2020年,着力推进关乎全局、影响重大的项目前期工作。目前,投资35亿元的黑滩河水库、投资93.7亿元的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投资70.6亿元罗师大型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恳请省厅在协调进入国家项目和资金盘子方面给予大力关心支持。

三是用一盘棋思路强监管。深入学习领会“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坚持“一盘棋”思路谋化推进水利行业监管工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以“智慧水利”等现代水利建设为重点,紧盯水生态修复保护和红线控制,牢牢抓住关键点,下出“先手棋”,从加强河湖库渠实时监控、水质监测监管、水土流失监管等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实施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以及加大水利建设领域市场管理力度等水利行业监管的方方面面,下足功夫、打好基础,力争通过“十四五”的努力,实现平台化、实时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水利监督制度体系,努力营造强监管的态势和氛围,保障和促进水利行业安全稳定有序发展。

四是用一体化改革破难题。首先,加大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针对全市还有26.04万人靠分散式供水工程供水,占农村人口的4.97%,其中有19.22万人仍然完全依靠小水窖供水,占农村人口的3.67%的情况,着力破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散弱,水源工程不足、保障能力偏低的问题,加快实施“十四五“饮水保障规划项目,全力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逐步用城市管网延伸、新建和改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等方式,基本清除小水窖供水情况,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按新的饮水工程评价标准达到95.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77%。其次,加大农业农村水价一体化改革力度。集中精力、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加快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项目,加大计量设施安装建设,科学核定农业供水水价、农村供水水价,充分体现水商品属性,发挥水价杠杆作用,实现“以水养水”目标,确保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管理,长期发挥效益。再次,加大建、管、用投融资一体化改革力度。通过积极搭建水利投资建设管理平台,畅通水利建设领域市场进入渠道,充分与省水投长期深度合作等方式,全力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吸引社会资金注入水利建设管理市场,形成新生力量,注入新鲜血液,夯实曲靖水利发展基础。

在具体目标和相关指标方面,曲靖市将通过推进“十四五”水利项目的落实落地,力争到2025年新增蓄水库容 2 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 4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24.46亿立方米以内;水功能区主要水质达标率提高90%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300平方公里。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 80%以上;流域面积 50 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管理范围基本划定。

曲靖市水务局2020-12-29

 

 

遵义市河长制“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文章下载

遵义市河长制“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制定遵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关于强化河长制的有关要求,根据《贵州省河湖长制“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十四五”遵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强化河长制,不断推进河流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构建责任更加明确、协调更加有序、监管更加严格、保护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人民更加满意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和格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上做实水文章。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推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有效保护河流资源,促进河流休养生息,维护河流生态功能。

(二)坚持党政主导、公众参与。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及相关部门职责,引导和凝聚各方力量,协调推进河湖管理保护工作。

(三)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河湖实际,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因河施策,就库定措,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保障治理长效。

(四)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地下相协调,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整体保护、科学规划、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河流综合功能。

(五)坚持依法监管、严格考核。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推进河库管理保护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河库管理保护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严格考核,切实发挥河长制作用。

三、工作目标

用水总量控制方面:全市2025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7.2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均下降16%;

在城乡环境整治方面:县城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9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方面: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25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5.05%;森林蓄积量达到1.5亿立方米;历史遗留矿山恢复治理505.5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57.4%;

水环境质量方面: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在90%以上。

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复,河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得到明显提升,重要河流生态流量基本得到保障,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流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建成一批“美丽河流”“健康河流”“幸福河流”。

四、工作任务

(一)强化规划引领,高标准统筹河库管理保护

组织编制实施《遵义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遵义市“十四五”节约用水规划》等重要规划。针对河流具体特点,及时修编实施“一河一策”,完善“一河一档”,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编制河流生态环境有关的规划应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专项规划相衔接。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综合考虑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工业和能源局、市林业局、市综合执法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二)强化刚性约束,高质量推进水资源取用水管理与保护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强化用水总量管控,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河湖流域水量分配和地下水水量指标制定,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对重点取水口和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实施在线监测。完善水库、水电站、重要取水工程生态流量监测设施,加强重点河流生态流量管控,保障河流基本生态用水。到2025年,完成5条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编制,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率达到85%。加大取用水监管力度,构建合理规范的用水秩序。(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三)强化整违治乱,高效率推进水空间管控

深入推进河流“清五乱”常态化规范化,认真落实3号、4号总河长令,压实责任,全面排查,边查边改,动态清零。夯实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基础,对已完成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成果进行复核,编制流域面积50~1000平方公里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结合实际,基本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在重要河流和重点湖库周边划定生态缓冲带。强化河道采砂管理,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制和《贵州省河道采砂管理重点河段、敏感水域采砂管理规划(2021-2025)》,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加强涉河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和行政许可,严禁超项目类别审批。(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四)强化源头治理,高强度推进水污染综合防治

健全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建立水质目标、受纳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排放口、污染源企业全链条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体系,着力推进不达标水体汇水范围内的有关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持续推进磷化工企业总磷特别排放限值。规范入河排污口管理。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对沿河化工企业聚集区等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风险隐患开展调查评估,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和整治措施,计划完成全市8个地下水环境质量国控点位监测。

持续抓好工业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双十工程”。持续开展涉水行业企业和开发区水污染深度治理,推进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分类管理、分期改造,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强化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与整治,严格执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快推进重点敏感环境区域周边涉重企业污染治理。在锑、汞、锰等矿产资源开采利用集中区域,推动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推进船舶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渣场尾矿库污染整治,严禁在长江重要支流1公里范围内新(改、扩)建渣场尾矿库,坚决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填埋等违法问题。深入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推动磷石膏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提升城镇污染治理水平。加快完善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体系,配套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置设施,完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雨污分流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工作。推进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域,对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禁养区开展专项排查整治;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鼓励发展不投饵生态养殖。(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能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五)强化综合整治,高水平推进水环境治理

建立全市水环境流域空间管控体系。实施以水质控制断面和水功能区相结合为基础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实现主要河流、水库、水质控制单元、水功能区和水质管理目标全覆盖,建立包括流域、河流、水功能区、水质控制单元、相关行政辖区的水环境流域空间管控体系。开展重要河库水生态环境评价,增加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水生态恢复。

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分级分类深入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千吨万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风险排查整治,梯次推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强化农村水源地日常监管。加大对国家控制断面、全国重要水功能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及农村千人以下水源地水质监测。进一步强化监测机构能力建设,提升监测技术水平,认真做好全市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到2025年,完成“千吨万人”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整治。

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开展县级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

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逐步向 30 户以上自然村寨延伸。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基本普及农村卫生厕所。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建设农村“美丽家园”。以县域为单元,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建设。(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六)强化系统治理,高要求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快建设乌江、赤水河等重点河流生态保护带,实施乌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示范工程。加强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采取封育保护、抚育补植、建设水源涵养林和生态保护林等,加强生态修复和涵养水源。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强化森林抚育,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推进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加强水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珍稀特有鱼类的科研保护工作。全面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非法捕捞。

加强河道拦蓄、水系连通、河库调度。实施湘江上游河段生态补水、洛江河水系连通及补水等连通工程,改善水体流动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因地制宜开展重点河段和中小河流生态化治理,规划实施中小河流治理300公里。

科学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统筹各级各有关部门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美丽遵义建设。

建立健全河流休养生息长效机制。对生态超载的河流实施治理与修复,保障河流生态用水,退还河流生态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流水生生物资源。

持续开展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赤水河等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要求,持续推进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综合执法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七)强化重点保护,高质量推进重点流域生态修复

以设市级河长的河流为重点,因地制宜划定缓冲带区域,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重点河流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稳步推进乌江、赤水河及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推进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深化乌江34号泉眼等重点污染源关键控制性污染治理工程。强化城镇污水治理,补齐流域内城镇污水收集和治理设施短板,完善配套截污管网建设,进一步提升流域内各城区排水与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强乌江干流水库联合调度,强化水库水电站生态流量监管。开展重点河段水生生物本底调查与评估,加强水生生物生境及资源恢复研究,逐步增加和恢复珍稀鱼类种群和数量。推进乌江干流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筛选部分良好水生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对水生态系统严重受损的区域,实施植被种植、和岸线清理复绿等综合整治工程任务,开展重点区域人工湿地建设。

重点实施乌江流域矿山修复、土地综合整治、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重点治理区地质灾害防治等,实现区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8%,水土保持率达到71%,乌江源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结合有关重点任务制定《贵州省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攻坚行动方案》。

推进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赤水河流域治理跨区域协同长效机制,加强对流域内赤水市、仁怀市等重点河段水域污染源监测,提升重点工业行业废水治理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实行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持续推进流域内城镇污水、白酒行业深度治理,定期开展流域水生态本底调查及水生态完整性评估,推进赤水河流域河滨缓冲带生态修复、特有鱼类典型栖息地修复试点。紧紧围绕赤水河流域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实施流域生态环境源头治理和系统保护修复,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夯实高质量绿色发展基础,实现流域县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6%,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水土保持率达到76%,湿地保护率达到55%。结合有关重点任务,制定实施《赤水河流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

推进其他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其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提高有机肥使用范围;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试点建设农村垃圾、污水收集运维体系,有效降低农村面源污染。完善流域内城镇污水管网配置,实施雨污分流,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切实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加强工业污染源防治,加大流域内开发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实施清污分流改造工程,有效控制开发区污水对外环境污染。试点流域及主要支流生态修复,保障主要支流生态流量,结合实际情况试点实施生态调查及修复工程,开展增殖放流,维持土著鱼类种群稳定。(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业和能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八)强化生态优先,高效能推进流域绿色发展

完善重点流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煤炭、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升级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推动造纸、印染等企业实施清洁化改造,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发展生态健康渔业。因地制宜发展水库生态渔业,打造一批大水面生态渔业示范基地和中小型库区生态养殖基地。大力推广“稻+N”模式,打造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推动建设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

积极推进小水电绿色创建。优化水电站调度方案,保障电站下泄生态流量,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

建设幸福河流。大力探索“水美+休闲+旅游+体育+健身+康养”等经济发展新模式,开展“美丽河流”“健康河流”“幸福河流”“美丽水库”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保护传承弘扬水文化,推进江河文化及地域水文化挖掘与利用,重点推进赤水河文化、乌江文化等的传承与弘扬,让美丽河流、健康河流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幸福河流。

全面开展河流健康评价,逐步建立河流健康档案。(市工业能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文体旅游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府)

(九)强化执法监管,高态势推进河库管理保护

落实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强化行政监管与执法。强化河流执法联合监管,扎实开展河库执法监管。强化水生态环境检察工作力度,深化“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机制,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加强对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充分利用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加强各职能部门监测和执法数据的共享,严厉打击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常态化开展“贵州生态日”河长巡河活动,强化督导检查、暗访督查和执法检查,着力解决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小水电生态流量下放不足、污染水体、电鱼毒鱼等破坏河湖保护的突出问题。(市水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府)

(十)强化部门合力,高标准推进专项行动

推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林业、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结合乡村清洁行动、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开展以农村河流、沟渠、山塘、水池等小微水体为主体的“清水”行动,结合中小河流生态化治理、水土保持治理、国土绿化行动等开展岸线整治修复、美化绿化的“绿岸”行动。(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体旅游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府)

(十一)强化技术创新,高质量推进“智慧水务”建设

围绕“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目标,进一步完善系统遵义市智慧水务系统,加强与水利部和贵州省河湖大数据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充实完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和岸线保护利用规划成果等内容,逐步实现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APP等,提高河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市水务局、市大数据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府)

五、完善河长制工作体制机制

(一)完善河长组织体系。设置流域河长,由干流河长担任流域河长,通过流域+区域设立河长,进一步补齐流域统筹短板,提升流域统筹协调能力和效率。继续聘请水利专家、环保专家、环保组织负责人或招募志愿者义务担任民间义务监督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设立巡河员、护河员、河道保洁员等公益岗位,健全基层河库保护队伍,努力构建全方位、一体化、多层次的河库保护格局。(市河长制办公室,市级河长制责任单位、团市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府)

(二)完善河长制统筹协调机制。参照其他省、市好的经验做法,构建河长制工作高效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各级河长制办公室组织、协调、分办、督办的作用。(市河长制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三)完善流域统筹区域协调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完善流域河长协作机制,明确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管理责任,推动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河流管理保护格局,消除河流治理保护真空带。不断完善总河长牵头抓总、各级基层河长积极响应的上下联动机制,突出重点难点问题交办督办;建立完善河长制部门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不断完善政府机关、群团组织、媒体力量、社会公众共同治理管护河流的整体联动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河流管理格局;不断完善跨流域、跨行政区域河流管理保护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共商共治共享。(市河长制办公室,市级河长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府)

(四)完善河长履职机制。全面落实河长治河护河政治责任,推动河长依法履职。按照《河长湖长履职规范》,分级分类细化河长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各级河长的具体职责、任务内容和履职方式,推动任务清单化、台账化,压紧压实各级河长职责。强化农村河塘沟渠管护工作,落细落实小微水体管护责任,打通河流管护“最后一公里”。(市河长制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府)

(五)完善河库管理保护制度。建立河流问题排查整改销号制度,分级建立问题台账并督促整改销号;制定河长制述职制度,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完善河长制考核问责制度,压紧压实各级河长和有关责任单位的职责;完善河长+检察长巡河制度,强化司法保障。(市河长制办公室,市检察院等市级河长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实施河长制、维护水库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实。各级河长要知责明责、担责负责、履职尽责,认真落实《河长湖长履职规范》。各级河长制办公室、河长制责任单位要做好河长的参谋助手,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分办、督办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在河长的统一指挥下,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形成河流监管和保护合力。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如期实现河长制各项工作目标。(市河长制办公室,市级河长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二)加强经费保障。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应将河流管理保护工作经费和治理项目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涉河工程建设管理,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健全长效、稳定的河流管理保护投入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资金保障。各部门积极参与,统筹相关资金,根据部门职能职责形成治理合力,在水域岸线、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完善河流管护队伍,解决河流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三)加强技术支撑。围绕河长制开展河流生态基流、河流健康评价、河流管理范围划定、黑臭水体治理、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治理恢复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综合执法局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四)加强激励问责。进一步研究河长制考核指标,优化考核的指标、方式等,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对河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向上级积极争取相应激励奖励,对河长制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激励表彰;对失职失责的单位或个人,提请严肃问责。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履职不力,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问责。(市河长制办公室,市级河长制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五)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平台,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贵州省河道条例》《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广泛宣传。鼓励、引导、培育更多民间组织有序参与河流保护,进一步推广五马河生态保护协会群众参与模式,扩大民间组织影响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载体,做好河长制正面宣传。开展河长制“六进”(进党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流、珍惜河流、保护河流的浓厚氛围。科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分批次、分年度开展各级河长、河长制办公室和责任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普及河流管理保护政策规定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履责能力,为强化河长制提供支撑和保障。(市河长制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团市委等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新蒲新区管委会)

遵义日报2022-3-7

 

 

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往哪走? 文章下载

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往哪走?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水利部部长鄂竟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是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工作重点、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全面贯彻了习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就保障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了治水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了当前水安全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深刻回答了我国水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我们做好水利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鄂竟平部长提出的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准确把握了习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讲话精神实质,全面践行了“十六字”治水方针的总体要求。

关于节水优先,习总书记强调,治水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等多个环节。当前的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这就要求从根本上转变治水思路,把节水放在治水工作各环节的首要位置,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开展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并强化水资源取、用、耗、排的全过程监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正是落实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关于空间均衡,习总书记要求,面对水安全的严峻形势,发展经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都必须树立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这就要求既要从国家区域发展的大战略出发,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需求;更要“以水定需”,根据可开发利用的水量来确定合理的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和规模,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倒逼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发展布局优化,强监管是实现需水管理的应有之义,补短板是实现空间均衡的基础支撑。

关于系统治理,习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等。这就要求准确把握自然生态要素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系统监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补齐水生态修复治理短板。

关于两手发力,习总书记强调,保障水安全,无论是系统修复生态、扩大生态空间,还是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分清政府该干什么,哪些事情可以依靠市场机制。水是公共产品,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手软,该管的要管,还要管严、管好。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要求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法规或采取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对水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干预、调整和管理,以达到保持供需平衡、维护经济稳定的目的。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要求政府通过完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市场主体作出最理性的选择,实现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是对当前政府履行水治理职责的具体部署,体现了两手发力的要求。

二、科学揭示了新时代治水的主要矛盾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治水矛盾也相应变化。鄂竟平部长指出,我国治水主要矛盾从人民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判断意义重大,深刻洞察了中国国情深刻变化对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必将对今后水利工作重心和重点任务产生重大影响。

这一科学判断把握了新老水问题相互交织、特别是新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水安全形势。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防汛抗旱能力显著提升,防汛抗旱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洪涝灾害和干旱的威胁。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未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仍可能有一定增长,由此带来的新水问题挑战将更加严峻。

这一科学判断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需要的变化。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结果,城乡居民民生关切主要集中在收入、医疗、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领域,对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政府办事效率、社会治安、社区服务、文化生活(含体育)和司法公正。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与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直接或密切相关,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民生问题。水利改革发展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这一科学判断符合国内外水利发展规律。纵观欧美日发达国家水利发展阶段,基本都是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上世纪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后重点进行水系景观建设和水系生态修复,目前基本实现河流健康的目标,进入加强管理和巩固提升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水利发展已进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强化管理并重的阶段。治水矛盾的变化正是这一发展阶段特征的体现。

三、准确把握了新时代治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治水要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鄂部长指出这是对新时代治水方针的总概括,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治水方针的总抓手。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正是以“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分精准地抓住了解决新时代治水主要矛盾的突破口。

准确把握了治水对象的变化。在水旱灾害防治为主的阶段,水治理的对象主要是水,防止水多或水少对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影响。随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水治理的对象逐渐演变成规范和约束引发上述问题的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治水对象发生了显著变化。

准确把握了治水内容的变化。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初期,治水主要是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和水旱灾害防治水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安全保障需求,治水内容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水治理内容逐渐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统筹协调和指导规范越来越重视,对各类用水主体、涉水矛盾、突发事件等的社会化监管力度越来越大。

准确把握了治水手段和方式的变化。随着治水矛盾的转化,过去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及水利工程措施的治水方式,对除水害兴水利是必要的、有效的,现在对补齐部分地区的水利发展短板仍有重要作用。目前,日益突出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更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需要根据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引导人的价值选择、规范人的活动尺度、约束人的自我私欲,治水手段和方式相应发生变化,主要应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及价格、准入等措施进行严格监管。

四、明确部署了新时代治水的重要任务

鄂竟平部长从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全局,立足水利改革发展实际,准确把握了新时代治水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对今后一个时期治水的重要任务进行了明确部署。

水利工程补短板,就是要重点加强中西部、东北、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防洪、供水、生态修复、信息化的短板建设。一是实施防洪提升工程,加快大江大河防洪达标建设,加快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设。二是实施供水提升工程,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石漠化治理、黄土高原和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治理,加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辽河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治理,加强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生态修复。四是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洪水、干旱、水工程安全运行、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节水、江河湖泊、水土流失、水利监督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水利行业强监管,就是要全面强化水利行业的监管,重点强化河湖、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行政事务的监管。一是强化江河湖泊监管,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为目标,全面监管“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二是强化水资源监管,开展流域和区域水量分配,监管各流域各区域实际用水量,落实节水优先,把节约用水纳入重点监管。三是强化水利工程监管,在做好水利工程建设招投标、进度、质量等安全生产监管的基础上,重点监管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下大力气消除中小水库安全运行隐患,强化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运行的监管。四是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全面监管水土流失状况,全面监管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情况,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展监测。五是强化水利资金监管,确保水利投资不被挤占、挪用、套取、贪污、滞留,不虚列工程支出、违规支付工程款,确保配套资金如期足额到位。六是强化政务监管,对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水利部党组重要决定安排、水利政策法规制度规范性要求、水利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及其他需要贯彻落实的重点工作进行监管。

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吹响了新时代治水兴水管水的号角,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进一步明确补短板、强监管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扎扎实实做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滨州水利发展有限公司2020-4-28

 

 

淮南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章下载

淮南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过去五年水利建设成效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五年。五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五年来,我市水利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水利改革发展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一)水旱灾害防御成效显著

五年来,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洪预案体系及抗旱水源调度预案体系,防洪抗旱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成功防御2018年“温比亚”台风暴雨袭击和2020年淮河流域性洪水;有效应对2017年严重夏旱和2019~2020年秋春连旱,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水源科学调度,合理控制内河、湖泊、塘坝、水库水位,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始终保持适度蓄水,保障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生态用水需求。全市小水库雨水情系统、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并投入使用。

(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

五年来,开工建设了国家172项重大水利项目的引江济淮工程(淮南段)、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寿县九里保庄圩加固工程以及唐山保庄圩工程。安徽省淮河流域西淝河等沿淮洼地应急(淮南片)工程、世行贷款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淮南片)工程、禹王(朱集、瓦埠湖)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泥河(架河、肖严湖、万小河、梁家湖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先后建成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进一步增强我市防洪减灾能力。“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87.69亿元。

(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市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实施解决了未通水贫困村52个,部分通水贫困村62个,全面解决了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和改善农村自来水人口107.46万人,凤台县尚塘水厂荣获2020年度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称号。更新改造小型泵站25527千瓦,新建、加固小型水闸99座,改造中小型灌区8个、9.9万亩,扩挖塘坝5363口,整治河沟404条,修复、新建机电井263眼,改造灌区末级渠系36.2万亩。完成2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实现全市范围重点中型灌区全部改造一遍的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1.4亿元。

(四)水资源管理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五年来,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实行用水计划管理,健全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和监管。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全市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36.2%和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5年的0.55提高到2020年的0.565。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节水型企业、单位建设。建成33家节水型企业(其中省级节水型企业20家、市级节水型企业13家),节水型高校1所。制定并发布了《淮南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淮南市人民政府第146号令),完成了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非法水源井关闭任务。编制并印发了《淮南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5-2030)》《淮南市“十三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淮南市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方案》《国家节水行动安徽省实施计划淮南市实施细则》《淮南市“十四五”节约用水专项规划》等,完成寿县、凤台县、潘集区、毛集实验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五)河湖长制推进更加有力

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南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印发《淮南市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意见》,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出台河长会议、河长巡河、交办督办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市级河湖长制信息化平台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市河长办、市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监督协作推进河湖长制工作的意见》,市河长办、市公安局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建立“河湖警长制”的通知》。推行“五老河长”、“企业河长”试点,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河湖管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浓厚氛围。聘请4名“专家河长”,对淮南市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供独立、公平、客观的咨询和判断。全面完成市级重点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范围划定,开展全市河湖“清四乱”、淮河干流岸线专项整治、生态区域违法建设排查等各类行动,河道采砂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采砂公益诉讼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六)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

五年来,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全面整治入河排污口,完成95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编制完成《淮南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及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淮南市河湖生态流量控制和健康评估》并推进实施。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编制完成并批复《淮南市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02个,市本级完成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2008万元。强化预防监督管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遏制。

(七)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开展社会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开工建设潘集区入淮排污口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潘集区泥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合理利用金融政策,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和专项债,解决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工程等建设资金不足难题,促进工程建设实施。利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契机,成立淮南中安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为构建水利投融资平台提供有效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压缩行政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项目招标投标全面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开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工资支付工作管理。深化水管单位体系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及水利确权划界,启动河湖体制创新试点,加强河道采砂、河湖管理监督执法,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重大水事违法案件,执法监管能力得到加强。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二、未来五年水利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体部署,在立足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涉水事务管理等水利发展规划指标目标,防洪除涝、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修复、水利信息化等短板。扎实谋划新一轮“一规四补”,全力推进灾后水利建设;巩固提升水利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新一轮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加快以淮河行蓄洪区调整改造、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淮河淮南段岸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为主要内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发挥河湖长牵头的制度优势,推动落实河湖长制“六大任务”,持续改善河湖管理面貌。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行业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水法治体系初步建立,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水利投融资机制逐步健全,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淮南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一是水旱灾害防御。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防洪薄弱环节基本消除,防御洪水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大幅提高。持续推进淮河干流治理,加快推进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干堤淮南段基本实现达标提升;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提高排涝能力,沿淮重点洼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统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利工程在区域中的防洪、供水等作用,优化完善年度调度方案,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配置,指导受旱地区科学调水,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二是水资源配置。到202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0.8亿m3以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20年下降16%和15.5%,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节水型企业建成50个;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5;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非常规水利用率达到25%,非农业用水计量率达到100%,大中型灌区渠首计量率达到100%。

三是城乡供水保障。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9%。

四是水生态保护。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地下水与水量双控管理,基本遏制地下水超采。

五是现代水治理体系。河湖长制取得实效,完善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强化依法治水管水,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行政执法能力持续提高。

六是智慧水利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面支撑水利业务应用的大数据中心,水利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水利数字化、网络化和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全市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高,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水旱灾害防御。到2035年,全面完成我市淮河干流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行蓄洪区建设及其他洼地治理,基本建成淮河干流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河中游综合治理等治淮骨干工程。建成肖严湖等沿淮洼地大中型泵站,重点区域排涝能力显著提升,防洪排涝短板基本补齐。实施完成淮河干堤淮南段达标建设、淮河干堤凤台段达标建设,提高城区防洪能力,全力打造淮河安澜。

城乡供水和水资源配置。到2035年,建成引江济淮及二期工程,实施完成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城乡供水能力得到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形成全社会共同节水的良好局面,水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

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实施完成淮河岸线淮南主城区段环境综合整治,主城区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地及入河排污口周边环境得到管控及改观。继续开展采煤沉陷区水系连通工程及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力度,营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成淮干正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寿县九里保庄圩加固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淮干峡涡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洼地治理工程、安徽省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建设工程、淮河干流堤防提升达标工程等。实施凤台县永幸河、寿县陡涧中心沟等中小河流治理,推进瓦埠湖、肖严湖等易涝地区排涝能力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快淮河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施淮南市主城区淮河沿线水环境治理,重点实施淮河南岸田家庵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瓦埠湖、高塘湖、焦岗湖等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环境。加大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加快凤台县、潘集区采煤沉陷区水系连通与综合治理。

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大力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供水工程规模进一步扩大,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进一步规范,水费收缴和维修养护经费进一步落实,水质检测体系更加健全,供水水质进一步提高,建设市、县两级供水工程信息化中心,努力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建设,启动实施中型灌区项目建设,补齐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短板。积极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监督检查力度,达到监督检查全覆盖,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

四是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完善节水技术标准体系,实行节水评价制度;实施水资源承载能力分区管控,以市县为单元划定水资源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和不超载地区;优化调整用水结构。分级建立各类用水户用水计划,分级负责监控,加强用水过程管理,规范用水行为。建立开发节水调水监控平台,逐步实现节水调水在线监控和信息化管理。实施地下水位与水量双控管理,基本保持现状开采水平或略有降低,加大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力度,有效防止出现地下水超采区。开展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

(二)进一步强化各项监管,促进水利管理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江河湖泊监管。建立界线清晰、权责落实的河湖管理与保护体系。全面完成主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湖泊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完善各级河长办工作机制,督促各级河湖长和各级责任单位履职,形成河湖保护管理工作合力。建设清洁型、生态型河湖。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压实河湖长主体责任,协调调度各方科学施策、系统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等问题。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河湖治理与保护。发挥社会参与、民间监督的作用,推动河湖管护常态化。

二是强化水资源监管。加快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加快制定完善水资源监管标准,明确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水量分配指标、生态流量管控指标等,建立节水标准定额管理体系。加强地方协调并积极配合完成国控二期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控;完成市级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对已建成的监测站点,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日常巡查维护,水资源取用水监测站点故障率、系统数据上报率、数据完整率、数据及时率符合规范要求;列入重点监控名录全部纳入监控系统;加强水资源在线监控能力建设,严格用水户的取用水监管;开展水权交易,探索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资源使用权。

三是强化水利工程监管。落实“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建管机制,严格执行“四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制度和监督机制,保障水利工程质量总体可控、稳步提升。推进水利工程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抓好已建工程安全规范运行,开展工程管理现代化试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水利工程招标监管,强化市场主体行为动态监管,引导市场主体履约守信,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水利项目公示制度,形成多元化监督格局。建立水利设施运行管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积极筹措管护经费,确保水利设施长久发挥效益。加强项目档案管理,提高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是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坚持问题导向,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责任追究为抓手,构建系统完善、权责明晰、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监管体系,全面履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法定职责。建立行政审批、监督检查与行政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发挥信用体系约束、行业组织自律以及媒体和公众监督作用,推进水土保持监管制度化、规范化,提升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提升监测和信息化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加强生产建设活动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减轻人为水土流失。

五是强化水利资金监管。全面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加强对资金规模大、涉及范围广、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水利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突出抓好中央和省级重大水利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健全水利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水利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推动水利资金整合,建立健全检查、抽查、验收、总结、考评等管理制度,对水利项目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

六是强化水行政事务监管。结合行政权力清单,合理划分各级事权,建立较为明晰的省、市、县区水利事权关系。积极推行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技术服务等水利公共服务向市场购买,进一步明确购买水利公共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制定绩效评价标准。加强基层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强化水利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一专多能、服务高效的基层水利职工队伍。

四、投资匡算

根据“十四五”期间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与建设任务,“十四五”水利投资共分为防洪提升、节水和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整治与水生态修复、行业能力建设等四大类。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测算,淮南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总投资592.42亿元。按水利建设主要任务划分,防洪提升工程302.96亿元,占51.14%,其中大江大河治理工程244.98亿元,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10.5亿元,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山洪灾害治理、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水毁修复工程10.02亿元,重点区域排涝能力建设工程13.46亿,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建设24.0亿元。节水和水资源配置工程164.61亿元,占27.79%;水环境整治与水生态修复工程123.5亿元,占20.85%;行业能力建设工程1.35亿元,占0.23%。

五、工作举措

(一)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综合考虑建设需要、基础条件等因素,组织专班加快推进全局性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为工程建设实施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落实工程建设资金。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各级财政投入。利用水利融资政策,争取加大信贷资金投入规模,用好金融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保证大规模水利建设资金需求。

(三)加快工程建设进度。按照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严格工程建设“四制”管理,加强工程建设协调力度,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前提下,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工程早日发挥效益。

(四)强化各项监管。根据“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江河湖泊、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水行政事务等各项监管。

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2021-7-6

 

 

广西南宁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 文章下载

广西南宁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

2月8日,《南宁市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十五届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

《规划》是根据《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安全保障“十四五”规划》编制,是“十四五”时期南宁市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系统总结评估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以全面提升南宁市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从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明显加强、水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四个方面提出了12个主要指标。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规划目标、规划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与南宁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 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南宁市规划项目总投资908.03亿元,其中乡村振兴水利保障工程投资 110.01 亿元,占 62.25%;主要抓好7个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按照“消隐患、提标准、控风险”的思路,全面实施防洪提升工程,使南宁市主城区防洪标准达到 200 年一遇,横州市、武鸣区城区和上林、马山县区防洪标准达到 20 年一遇以上,全面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整体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和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是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按照“强骨干、增调配、成网络”的思路,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抓紧推进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全市水网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南宁市第二水源工程、宾阳县水资源配置工程,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进一步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强化大中小微供水工程协调配套,完善水资源配置体系。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 39.40 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 2020 年下降1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 2020年下降1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3 以上。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城乡供水保障和应急供水能力明显增强,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 1 亿立方米以上。

三是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按照“严保护、重治理、提质量”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水源涵养、河湖保护和地下水保护,实施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维护河湖健康,全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升到 83.12%以上。重点河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深入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显著改善,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要求。

四是强化乡村振兴水利保障能力。按照“保底线、提效能、促振兴”的思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加大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上林县城乡一体化供水网工程,在兴宁区、西乡塘区、邕宁区、武鸣区、宾阳县、马山县等建设一批农村集中连片规模化供水工程,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 97%以上,规模化农村集中供水率(千吨万人)达到 60%以上。实施大型灌区五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仙湖灌区、六冯灌区、六蓝灌区、西云江灌区等 10个重点中型及一般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持续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落实后期扶持资金直接发放规划、美丽家园建设规划、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创业就业能力建设规划、散居移民基础设施完善措施规划,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水平。

五是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按照“强感知、增智慧、促升级”的思路,把握“需求牵引、应用至上”的总体要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涉水信息监测能力建设,提升水利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形成实用安全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构建网络安全和保障体系,提升水利业务智慧化水平。

六是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按照“重创新、破障碍、激动力”的思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强化河湖长制长效机制、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深化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改革,探索研究水权制度建设方案,探索推进水权交易,完善水生态补偿机制。

七是提高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按照“建机制、强能力、提水平”的思路,围绕水利法治建设、涉水事务监管、水利科技创新、水利人才队伍建设、水文化建设等方面,全力提高治水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制度治水、制度管水。

《规划》强调,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履行各级政府职责,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中国水利网2022-2-11

 

 

媒体解读|山东水利“十四五”规划出台 未来五年将实现这些目标 文章下载

媒体解读|山东水利“十四五”规划出台 未来五年将实现这些目标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十四五”开局之年,山东水利着眼于加快构建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山东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为未来五年水利发展确立目标。9月1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山东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进行解读。“到2025年,山东现代水网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本建立,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明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全面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山东特色水安全保障体系。”山东省水利厅厅长刘中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水利发展总体目标。

围绕这一总体目标,《规划》具体明确了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其中,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89.2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1,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到90%,新增水库库容12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70%,堤防达标率达到77%以上,现有存量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率100%,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完成率100%,水土保持率达到85%以上,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完成国家分解任务,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水量)达标率达到90%以上。

同时,《规划》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市县配套、供水保障、防洪提升、水生态保护修复、数字水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六类重点水利项目共1088项,项目匡算总投资3855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投资2143亿元。

“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山东严重水患与严重干旱并存,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孙涛坦言,比如洪水风险依然是我省心腹大患,省级骨干水网尚未实现全省覆盖,局部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

孙涛表示,“十四五”时期,是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支撑保障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夯实水安全保障基础,加快建设一批水资源保护利用、防洪减灾、生态保护重点项目,这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围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水利部门将通过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挖掘弘扬传承优秀水文化四个方面重点任务贡献水利力量。”山东省水利厅发展规划处处长刘建基介绍,山东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主的河口生态保护区,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限制或禁止开发性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探索建立黄河水资源弹性调度利用机制,大力发展农业节水产业和技术,实施淄博马扎子、东营王庄等11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确保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以黄河干流、蓄滞洪区、支流河道为架构,加快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推进东营等沿海地区海堤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沿海防潮减灾体系,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大众日报2021-10-27

 

 

关于印发泉港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文章下载

关于印发泉港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政策解读

一、规划编制的背景和依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国运,水济苍生,兴水治水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安全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水资源是保障经济和社会安全高效运行的基本要素。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中央、福建省、泉港区重大决策部署,泉港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基本思路,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紧贴乡村振兴战略,聚焦饮水安全等实际问题,结合水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安全工程、防洪排涝工程、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水资源管理、水库除险加固、智慧水利建设等重点领域项目,坚持“站得高、看得远、谋得准”的规划理念,谋划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升区域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加快水生态建设、水旱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步伐,以“打造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和洪涝防御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健康幸福河湖”为主线,绘就“库塘天水一色、人水和谐永续”的美丽生态画卷,为泉港区打造成为“国际绿色石化城、海丝门户枢纽城”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根据《泉州市水利局关于切实做好“十四五”水利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谋划工作的通知》(泉水办〔2021〕61号)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区政府组织编制了《泉港区“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基本概况

《规划》共分八章,认真总结了“十三五”泉港区水利发展成效,分析了问题短板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区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布局,以健全安全可靠的洪涝防御体系、健全均衡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健全清新和谐的河湖生态体系、健全智慧共享的数字水利体系五及健全多元开放的监管与改革创新体系五个体系为重点,提出了“十四五”全区水利发展的主要任务、谋划了重点项目。《规划》现状水平年为2020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展望目标年为2035年。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发展布局:“十四五”期间,主要围绕防洪安全保障、水资源高效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河湖生态清新和谐等四个方面,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标准,打造符合泉港区情的安全水网、高效水网、生态水网和数字水网,为泉港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3.主要任务:“十四五”期间,泉港区水利发展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集约节约、河湖生态清新和谐等方面,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标准,加快完善系统完备、科学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采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打造具有泉港特色的安全水网、高效水网、生态水网和数字水网,努力建设“生命河、生活河、生态河”的美丽幸福河湖,为泉港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具体为:

——健全安全可靠的洪涝防御体系。主要计划实施以堤防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蓄水工程的调洪作用,构筑“上调下防,库堤结合,疏挡并重,滞泄并重”的江河防洪(涝)安全体系,保障区域流域防洪排涝安全。包括:推进境内重要溪流综合整治、推进水库水闸本质安全提升、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山洪灾害防治能力等项目。

——健全均衡高效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主要计划实施围绕“挖潜力、强骨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针对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不匹配的问题,通过推动骨干引调水工程、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城乡供水一体化、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逐步建成“丰枯调剂、内引外调”的泉港高效水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包括:稳步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等项目。

——健全清新和谐的河湖生态体系。主要计划实施围绕“重保护、促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科学遵循“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水生态文明建设”循序渐进的治理理念,突出“水”这一生态核心要素,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重点河湖综合治理与修复,强化重要河湖基本生态水量(水位)保障,加强水土流失防治,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构建“蓝绿交织”生态空间,逐步打造美丽河湖的绿色生态水网,打造一批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包括:开展水生态修复与安全保障建设、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及水美乡村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项目。

——健全智慧共享的数字水利体系。主要计划实施基础环境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积极推动水利大数据中心和综合平台建设、逐步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水利感知网)、网络安全保障建设等项目。

——健全多元开放的监管与改革创新体系。主要计划实施行业强监管(强化江河湖泊监管、强化水资源监管、强化水利工程监管、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强化风险监管、加强水利资金监管、加强水利行政事务监管)、改革促发展(深化价税改革、加快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探索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水利法治建设和科技创新)等项目。

四、水利发展相关名词解释

1、江河堤防达标率:指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中达标堤防长度占比。

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服务人口100人以上且供水到户的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受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农村规模化工程供水率是日供水规模1000吨以上或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的规模化水厂的受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受益人口、总人口是指除城关镇外的农村和城镇人口。

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指对区域内存在水土流失的土地采取的所有治理措施面积。

4、水土保持率: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域面积的比例。

5、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划定了河湖管理范围、明确了岸线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的重要河湖数量占重要河湖总数量的比例,其中重要河湖是指设立了市级河湖长的河流和湖泊。

泉港区人民政府2022-1-20

 

 

广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解读 文章下载

广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十四五”规划解读

“十四五”时期,广东省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切实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通过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十三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节水体制机制基本构建。出台《广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广东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省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节水型社会格局初步形成。建成30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占全省县(区)总数23%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

节水减排生态环境效益逐渐显现。用水总量减少38亿立方米,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72.3%提升至88.5%。

节水监督管理不断加强。新修订用水定额覆盖全省各行业用水量的90%以上。90%现状许可水量、60%用水总量的取用水户实现在线监控。

节水市场活力明显增强。15个坐便器产品型号获得国家水效领跑者称号。完成了广州和惠州市用水指标交易。完成4宗合同节水项目。

二、“十四五”时期广东如何构建节水型社会建设新格局?

(一)规划目标

到2025年,建成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体系,全省节水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基本完善,节水基础设施基本补齐,节水监管能力明显增强,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提升,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

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全面达到国家下达目标要求。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0年的0.514提高到2025年的0.535。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0%以内。

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2020年的82.4%提高到2025年的85%。

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由2020年的3.6亿m3提高到2025年的8.0亿m3。

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率,全省由2020年的23%提高到2025年的60%,珠三角核心区由2020年的40%提高到2025年的90%。

展望2035年,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节水型社会新格局。

(二)南方丰水地区的节水特色之路

节水空间格局:构建与“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相适应的节约用水空间格局。

节水标准体系:实现节水监督管理有标可依、创新驱动有标引领。

节水能力建设:构建数据全面共享、业务在线协同、管理合规有序的全省智慧节水管理平台。

节水市场创新:水效领跑者用水产品数量领跑全国。

节水理念意识:强化“节水就是减排”的理念普及。

(三)总体布局

珠三角地区:高效集约、高质发展

对标全国高标准节水水平,强化工业节水和城镇节水,深入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智慧节水建设,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匹配的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高效多元、协调发展

强化农业节水增效,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加快临海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加大海水和雨水利用,形成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节水型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优先、适水发展

加强农业和农村节水,抓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打造生态节水型灌区,加快城乡供水保障设施建设和节水器具普及,形成与生态功能相适宜的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

(四)重点任务

1.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用水过程管理。推动出台《广东省节约用水条例》,研究制定用水总量管理办法,严格取水源头管控,加强用水监督管理,健全节水标准体系等,切实在取用水过程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新增50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

2.推动农业节水增效,挖掘农业节水潜力。加快推进韩江粤东、茂名高州水库、雷州青年运河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及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35个节水型灌区、5个水效领跑者灌区;推广喷灌、微灌、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肥一体化、覆盖保墒等技术;加强农村生活用水设施改造,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改革实施面积2550.50万亩。

3.推动工业节水减排,提高工业用水效率。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控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在火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建设,建成20家以上节水型标杆企业和10家以上水效领跑者企业;推进现有企业及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建成10家节水标杆园区。

4. 推动城镇节水降损,提升城镇用水效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节水型城市群,将深圳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节水典范城市,全省建成6个水效领跑者城市;对使用年限超过50年、材质落后和受损失修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及节水型居民小区建设,从严控制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业用水。

5.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构建多元用水格局。将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在缺水型城市广州市、深圳市和东莞市等市优先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在惠州市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以及茂名市茂南区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珠海桂山岛海水淡化工程等5个海水淡化利用项目;推进雨水集蓄与利用。

6.推进智慧节水建设,提升监管现代化水平。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契机,健全节水用水统计制度,补齐取、供、用水计量监测基础设施短板,构建数据全面共享、业务在线协同、管理合规有序的智慧节水管理平台,推动节约用水监管能力现代化。

7.深化节水市场机制改革,加快节水技术和产业发展。聚焦水价重点领域和水权机制改革,建立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激发节水市场活力;开展用水产品水效领跑者行动,建成10个以上用水产品水效领跑者;推进合同节水管理,每年新增1~2宗合同节水示范项目。

8.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节水素养。制定公民节水行为规范,征集广东节水形象,拍摄制作节水宣传片,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全社会共同节水;培育及扶持一批节水护水公益项目和志愿服务组织;加强节水教育培训,建成15个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广东省节水办2022-4-11

 

 

河南:“十四五”期间 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 文章下载

河南:“十四五”期间 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

4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奋进十四五 建功新时代”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对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关情况进行介绍和解读。河南省水利厅厅长孙运锋首先就2021年12月31日颁发的《河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发 韩姗姗摄)

《规划》立足河南省情水情,对河南省水安全保障进行了总体布局:以自然水系为基础、重大引调水工程为通道、综合性水利枢纽和调蓄工程为节点,完善防洪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构建“三横一纵四域”兴利除害现代水网,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规划》提出,到2025年,河南省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增强,1-5级堤防达标率达到77%;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3;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优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3%;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达标率90%,水土保持率提高到88.55%;兴利除害现代水网框架初步建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兴利除害现代水网基本建成,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水安全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25项省重点水利工程 构建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

孙运锋介绍,为推进《规划》落实落地,河南省水利厅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省级层面,谋划了“十四五”期间拟实施的25项重点水利工程,估算总投资1841亿元。

河南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石世魁对25项重点水利工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省水利厅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谋划了25项“十四五”期间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其中,防洪减灾类13项、灌溉供水类8项、调蓄类4项。这25项重大水利工程和已建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以及自然水系,将构建成以自然河湖、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的河南省“三横一纵四域”兴利除害现代水网,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 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水平

河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魏振峰介绍了河南省“十四五”期间农村供水工作的具体情况,魏振峰强调,河南省水利厅积极探索“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供水“四化”新路径,把实施农村供水“四化”,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提升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头等大事。“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在60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供水“四化”工作,到2025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60%以上。

加强水利工程补短板 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2021年汛后,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汛能力提升问题,全面查改防汛风险隐患。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水利工程补短板提升防汛减灾能力的意见》,切实加强水利防洪工程建设;省防办下发各市病险工程、险工险段等防汛风险问题清单,督促各地逐一落实销号。通过开展洪水模拟分析、加强水利工程修复与加固、修订完善防洪预案、整治妨碍河道行洪问题、强化行业管理水平等举措,全面提升全省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据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冯林松介绍,全省计划“十四五”期间及早完成162座病险水库、52座病险淤地坝、15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工作,全面提升防洪能力;今年汛前验收完成444座病险水库、7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和168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

央广网2022-4-8

 

 

【文字解读】《珠海市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章下载

【文字解读】《珠海市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近日,《珠海市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经珠海市人民政府同意,由市水务局印发实施。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重点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这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 治水思路,紧紧围绕珠海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发展目标,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守护底线,把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谋划水利布局,强化涉水事务监管,加快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努力把珠海的河流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珠海市建设成为“区域重要门户枢纽”“新发展格局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新典范”和“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等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目标

统筹做好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的“六水”文章,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的城市与地区,紧紧围绕“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和“两化三型”城市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2025年,建成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和水利现代化监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防潮洪除涝能力提升工程

1.完善江河沿海防潮洪体系:将四大联围和城区海堤等按照最新潮位全面提升至百年一遇防潮洪标准。开展中珠联围以及横琴新区海堤200年一遇提升工程前期工作。

2.稳步推进防洪除涝薄弱环节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继续推进全市内涝点整治。

3.系统开展农村水利治理:以实施排灌闸站建设与更新改造、农村河涌整治、农村碧道建设和山洪拦截与排导设施建设为重点,分类有序推进农村水利治理。

(二)实施水资源保障工程

1.提升原水供给保障能力:重点推进澳门珠海水资源保障工程,配合实施珠中江供水一体化工程,实施开展平原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

2.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监测和调查评估,加强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保障对澳供水安全。

3.增强水厂生产能力:通过水厂建设,优化中部城区、西部地区供水格局。

4.完善供水配套设施:推动全市各分区供水连通管网建设,逐步实施优质供水。

5.加快海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万山区供水格局,继续推进水库扩容(改造)工程,实施海水淡化工程。

(三)实施河湖健康保障工程

1.高质量推进建设碧道:高质量开展碧道建设,“十四五”时期规划建成265.3公里碧道。

2.实施河湖综合治理:持续加强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凤凰河流域及情侣路沿线、黄杨河流域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北库群生态修复(一期)工程。

3.加强河湖水系连通:结合农村水利治理,以联围为研究对象,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

(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1.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进珠海市智慧水务工程,构建“五个一”格局。

2.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扩大实时在线监测的深度、广度和密度,加强水文工作服务水利工作的能力,实施水文工作实施方案。

四、投资规模

“十四五”时期,共规划建设项目88宗;建设项目总投资为467.5亿元,“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322.5亿元。规划8宗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投资88亿元。

珠海市水务局2021-7-20

 

 

关于《青山区(化工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文章下载

关于《青山区(化工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青山区(化工区)建设青山绿水红钢城、全面深化水务改革的关键时期。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编制“十四五”规划工作的统一部署,特编制《青山区(化工区)水务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旨在总结“十三五”时期水务建设成效及经验,结合当前治水主要矛盾和形势,确定“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全区水务工作提供支撑。现就《规划》进行政策解读。

一、《规划》的编制依据

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市级文件,并结合青山区实际,经青山区委常委会第十一届一百二十三次会议研究同意,制定了《关于加强青山区(化工区)“十四五”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青规编办〔2020〕3号)、《青山区(化工区)“十四五”区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目录建议清单》。根据相关规定,青山区(化工区)相关单位需编制有关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规划》为需编制的专项规划之一。

二、《规划》的编制过程

根据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要求,编制并报送了《青山区“十四五”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立项申报表》、《青山区城乡建设局“十四五”规划纲要基本思路》,将编制工作分为“前期研究阶段、规划起草阶段、衔接论证阶段、审批发布阶段”四个工作阶段。

自2020年5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经过现场踏勘,征求市水务局、区人大、区政协、区发改局、区规划分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城建局、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召开专家咨询会,完善规划编制内容,形成报批稿。之后获得区政府批复,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最终形成此《规划》。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水务建设成效,结合当前治水主要矛盾和形势,确定“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

(一)“十三五”时期水务建设成就

建设成就:防洪水方面,对武青堤(铁机路~武丰闸段)堤防江滩进行提档升级,丰富了长江主轴,青山江滩二期获得2017年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完成了倒口湖险点改造,实施了青山江滩码头景观提升改造。排涝水方面,新建了港西二期泵站、新龙角湖泵站、北湖二泵站、北湖闸泵站等4座大型排江泵站,流域系统外排能力提升了3倍;消除顽固渍水点包括21号公路石化南门、金家咀铁路涵洞、胡漖村等,北湖周边渍水得到明显改善。治污水方面,青山西部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周边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建了北湖污水处理厂和白玉山污水处理站,青山东部生活污水处理实现零突破,污水骨干系统基本建立。保供水方面,加强港东水厂饮用水源地保护,新建了港西泵站排口一级强化处理设施,削减排入长江污染物总量;完成了现有的二次供水改造,保障“最后一公里”供水安全。

存在问题:武惠堤防洪工程生态景观功能不强,亲水资源化利用不足,长江堤防沿线涵闸尚有病险存在;部分区域存在系统抽排能力不足,部分排水通道标准偏低,局部地区排水次支管网有待完善;湖泊港渠水质提升任务依旧紧迫,污水收集系统亟待提质增效;供水管网漏损较为严重,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二)当前治水主要矛盾和形势

水资源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品质、生产发展息息相关。现在,人们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人们关心更多的是自来水敢不敢直接喝、河里的鱼敢不敢放心吃等。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水利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服务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时期,青山区需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内涝和城市水环境污染等突出城市病问题。

(三)“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及布局

总体目标:依托湖泊水系发育、城水交融的特征,努力把水优势变为发展优势和竞争胜势,持续推进“四水共治”,到 2025 年全区防洪排涝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供水体系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城乡水体综合功能稳步提升,水务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完善,基本实现幸福河湖的总体目标,为青山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青山绿水红钢城提供有力保障。

总体布局: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规划形成“5+1”的水务发展总体布局。包括构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形成排蓄畅通、调度灵活的城市防涝体系,形成控源截污、综合治理的水生态环境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多源互补的城市供水体系,形成总量控制、用水高效的节水体系,构建智能高效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

(四)“十四五”水务规划建设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包括6大板块。

防洪水:重点实施江河防洪和环境综合整治、涵闸除险加固等措施,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转变。武青堤(武丰闸至八吉府大街段)已纳入市级百里沿江文化长廊建设项目,武青堤(八吉府大街至北湖泵站段)规划纳入区级堤防整治项目。

排涝水:重点实施系统性外排泵站新、改、扩建工程,系统整体排涝能力达到30~50年一遇。开展排水次支管提标改造和局部渍水点改造。

治污水:从污水管网建设、排水管网混错接改造、源头雨污分流、管道修复清淤等方面,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从港渠综合整治、湖泊岸线排口整治、湖泊水体生态修复、人工湿地建设等方面,改善北湖、竹子湖、清潭湖、严西湖等流域水环境,消除黑臭及劣五类水体

保供水:实施港东水厂设施及取水设施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开展新建片区给水干管系统建设,持续开展二次供水改造。

抓节水:实施城市老旧管网改造、降低管网漏损率;推进工业节水改造,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推进农村生活节水;开展非常规水源配置、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强雨水集蓄利用等。

水管理:建设集“安全水务、法治水务、水务监管、创新水务、文化水务、智慧水务”为一体的水务综合管理体系,推进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2022-4-7

 

 

“十四五”时期邹平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文章下载

“十四五”时期邹平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十三五”以来,邹平市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紧紧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为总目标,持续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五年来,累计投资46.86亿元,完成各项水利工程67项,新建大型水库1座,新建提水泵站2处,治理河道126.79公里,除险加固中型水闸1座、山区水库5座,清淤疏浚沟渠373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8万亩,新增蓄水能力3078万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达到85万亩,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受益人口19.59万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十四五”时期,邹平市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紧扣邹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奋战十四五、再造新邹平”的战略部署,围绕“南拦、中连、北调”的治水思路,加快建设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涉水事务监管体系,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到2025年,全市新增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377亿立方米以内,户户通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6,万元GDP用水量降到50立方米以下,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万元工业值用水量降到25立方米,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95%。

“南拦、中连、北调”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

“南拦”方面:在南部山区,投资1.8亿元实施抗旱调蓄水源工程、投资6亿元实施雨洪拦蓄引调水工程、以及芽庄湖、黛溪湖综合整治等工程措施,对南部山区21座小型水库和100座塘坝,以及黛溪河、潴龙河、淦沟河、白泥河、卧狼沟等64.49km长山区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通过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提升改造、河道疏浚、新建拦水坝等措施,提升南部山区水利设施防洪减灾水平,提高地表径流的拦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雨洪水资源利用效率,涵养地下水水源,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中连”方面:在中部平原区,通过实施孝妇河提升改造工程、杏花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骨干河道治理,拦蓄地表径流和过境客水,通过实施胜利河—杏花河水系连通、芽庄湖—郑一沟水系连通、潴龙河—新月河—黛溪河水系连通等工程,配套完善水网体系,构建不同流域兼顾相济、多线连通、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促进水资源协调均衡和合理配置。

“北调”方面:在北部引黄地区,以黄河水、长江水、小清河水为支撑,通过对引黄灌区改造、渠系综合整治、引水泵站等建设,抢抓时机,调引境外客水资源,以境外水补境内水,以丰年水补枯年水,以余区水补缺区水,加快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现代化水网体系。

提升监管能力不断强化水利行业监管

强化河湖监管。紧紧围绕建成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全面强化河湖管理,深入推进河湖长“有名”“有实”“有能”。进一步修订“一河(湖)一策”和河湖岸线利用管理规划,积极开展河湖管理标准化示范镇建设。扎实推进小型水库规范化管理,积极争创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

强化水资源监管。开展农业用水量计量工作,提升完善工业、生活、商业用水量计量方式,落实节水优先,把节约用水纳入重点监管。2021年,重点实施邹平市水资源信息化系统模块升级项目和年度水源地保护与管理水质化验项目。开展年度节水型单位创建,组织20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小区或学校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积极争创省级节水型单位。

强化水利工程监管。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安全运行监管,完善水质检测体系,保障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继续加强对3条骨干河道和21座山区水库运行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实现21座小型水库、8座中型水闸及小清河堤防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下大力气消除水闸、水库安全运行隐患。强化对施工、监理、检测等市场主体质量和安全行为的检查,保障在建重点水利工程质量安全。

强化水土保持监管。继续利用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成果,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严格生产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人为水土流失不发生。加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系统应用,加快转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监管覆盖面。

立足信息共享全面建设“智慧水利”

以“智慧水利”为目标,建设邹平水利大数据中心。通过加快河长制管理系统建设,加强水利信息采集站网建设,全面构建起覆盖中小型河流、水库的雨水情监测站网,覆盖监测断面、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中型水库和主要湖泊、主要水功能区、规模以上取水户和大型灌区的水资源监测站网,实现水利全方位感知,搭建水利全业务云海,打造水利全时空智能。

大众网2021-3-8

 

 

《元氏县“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文章下载

《元氏县“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解读

一、出台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关于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格〔2020〕1262号)和河北省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冀发改价调〔2020〕1539号)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元氏县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元氏县实际,制定《元氏县“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二、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分三部分,具体如下:

(一)总体目标。共3项改革目标:1、进一步完善产权明晰,管护主体和责任明确,管养经费稳定落实的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管护长效机制;2、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水权确权到户,超用加价,水权市场化流转基本实现的农业灌溉节水激励机制;3、“十四五”期间新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标及年度实施计划。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共8项改革任务及相关单位责任分工:1、进一步完善以县、乡、村三级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用水合作组织;2、进一步明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3、建立农业水权制度;4、完善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灌溉计量设备;5、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6、分级制定农业水价,逐步实现成本定价;7、实行水权管理超用加价;8、多方筹集节水资金,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三)工作要求。共4项工作要求: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督导;2、强化协调配合;3、加强政府考核;4、做好舆论引导。

政策法规

元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元氏县“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关于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格〔2020〕1262号)和河北省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冀发改价调〔2020〕1539号)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县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产权明晰,管护主体和责任明确,管养经费稳定落实的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管护长效机制。

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水权确权到户,超用加价,水权市场化流转基本实现的农业灌溉节水激励机制。

在巩固“十三五”已完成37.344万亩的基础上,新增苏村、南佐、北正等3个乡镇3万亩耕地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标,其中2021年1万亩,2022年1万亩,2023年0.5万亩,2024年0.3万亩,2025年0.2万亩。

二、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进一步完善以县、乡、村三级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用水合作组织

基层管水组织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组织保证,是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的关键,进一步完善以县、乡、村三级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的用水合作组织十分必要。各乡(镇)、村要将其做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过去已成立的要在服务内容、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上加以规范;新增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区域要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职能包括:从事辖区内工程维护、正常水费和超水权额度用水加价水费收缴、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使用与管理、水权证管理、水事纠纷协调、节水宣传等。(牵头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水利局、行政审批局、民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

(二)进一步明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

对新建农田水利工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落实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

产权归国家所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原则上由水利部门管护,也可委托村级协会或专业公司、个人等管理使用,由水利局发放使用权证。

产权归集体所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县政府发放产权证。凡承包给个人、股份合作组织或委托村级协会管理的,由村委会给其发放使用权证并签订工程管理责任书,在水利局备案。

产权归个人或小组所有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县政府发放产权证和使用权证(自建自用的除外)。委托给村级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签订管护协议,需自己管理的要接受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监管。(牵头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水利局)

(三)建立农业水权制度

制定“十四五”《元氏县水资源使用权分配方案》,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成果,对全县水资源进行评估,对农业灌溉水源总量控制,按有效灌溉面积分配给各用水户,并发放水权证。农业可分配水量为县域确权的可分配水量扣除合理的生活、非农生产、生态环境用水量和预留水量后的剩余水量。(牵头单位:水利局;配合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完善农田水利工程,配套灌溉计量设备

各乡(镇)、村要督促产权人或使用权人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养护和完善,水利局及其他部门要跑办一批工程完善专项资金,建立农业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供水计量设施建设,暂时无法配套的要实行移动式水表定时测算电水比例,以电折水计量办法,移动式水表由水利局负责提供。渠灌区全部实现斗口及以下计量供水,末级渠系根据管理需要细化计量单元。新建、改扩建工程要同步配套计量设施。(牵头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水利局、农业农村局、供电公司)

(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实施科学精准灌溉。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业灌溉水量。构建与水资源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布局,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推广雨热同期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加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大力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积极推广农机深松、播后镇压、小畦种植、限水栽培等农艺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鼓励推广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耙耱保墒、开沟借墒等旱作农业技术。加强农业节水技术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提高农民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意识和技术水平。(牵头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农业农村局、水利局)

(六)分级制定农业水价,逐步实现成本定价

农业水价按照价格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八一灌区骨干工程实行政府定价,由县价格主管部门管理:末级渠系供水以满足管水组织运行成本为前提,实行政府指导价。小型渠灌区、井灌区,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管护的农田水利工程水价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结合水资源紧缺状况、供水单位运行情况和农业用水户水费承受能力等实际,灌区骨干工程农业水价逐步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不含固定资产折旧)。末级渠系逐步达到全成本水价。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管护的农田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社会投资部分按照全成本加利润原则测算。(牵头单位:发改局;配合单位:水利局)

(七)实行水权管理超用加价

各级农民用水户协会要建立准确统计水量、电量、水费制度,逐井建立水量、电量及水费收缴台账。坚持“定额管理、水权限额、节奖超罚、合理负担”的原则,对农业用水推行“水权管理、超用加价”等水价改革模式,使节水灌溉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促进农业节水。采用地下水灌溉的,超水权额度用水加价20%。同时完善水价公示制度,由各级农民用水户协会公开用水指标、实用水量、水价标准、水费额度,增强水费征收的透明度。加强水费的使用监督,防止乱挪用、乱开支,切实将水费用在供水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的合理开支范围内。(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配合单位:发改局、水利局)

(八)多方筹集节水资金,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统筹各级财政安排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补助、收缴的加价水费、上级补助的专项资金以及社会捐助等,落实节水资金来源,主要用于实施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在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重点补贴农户定额内用水,在充分考虑可持续性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根据节水量对实施节水的管护主体、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户给予奖励。将农田水利资金投入重点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性高、工作有成效的乡、村倾斜。(牵头单位:财政局;配合单位:水利局、农业农村局)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督导。各乡(镇)、村及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改革重点任务,积极推进落实。要细化年度改革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人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各项工作。要强化工作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推进。

(二)强化协调配合。加强农业水价改革与相关改革的衔接、综合运用工程配套、管理创新、价格调整、财政奖补、技术推广、结构优化等举措统筹推进改革。发展改革、财政、行政审批、水利、农业农村、民政、电力、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水价改革工作的调度,对接上级要求和时间节点,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改革。财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落实农业水价财政补贴政策,积极支持水价改革。水利部门要做好计量设施配备、农业水权确权和水资源调配等水价改革基础工作。电力部门要做好计量设施安装、改造及扩容等配合工作,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要积极指导各乡(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高效节水措施。行政审批和民政部门要做好县、乡、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注册、登记、管理等工作。

(三)加强政府考核。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政府考核机制,采取检查、抽查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把改革进度、成效等作为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不折不扣地将改革落到实处。

(四)做好舆论引导。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县宣传部门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我县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导农民提高有偿用水意识和节约用水的自觉性,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

元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2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元氏县人民政府2021-3-1

 

 

《湖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解读 文章下载

《湖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解读

经省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8月24日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了《湖南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面总结“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分析研判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系统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水安全保障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全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规划》起草背景是什么?

党中央高度重视水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为推进新时代治水提供了科学指南。我省是水利大省,水情历来是湖南最大的省情,水安全始终是全省面临的重大挑战。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推进治水兴湘,为《规划》编制、实施打下了较好基础。《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重要论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我省水安全保障现实基础,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对标对表国家、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及湖南省水安全战略规划等制定。

2、如何落实开门编规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省水利厅于2019年4月正式启动《规划》编制。今年4月,在调研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开展14次专题研究及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初步成果。先后征求了9个省直单位和14个市州水利局意见,协调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出具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意见,省生态环境厅、省司法厅出具了规划环评、合法性审查意见。《规划》起草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全面汇总、逐条分析、认真研究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建议,充分吸纳,确保《规划》真正的集民智、纳民意、聚民心。

3、《规划》编制要求和原则如何把握?

《规划》编制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方面要求和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大局,发挥保障作用。对接国家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衔接省规划纲要部署,突出服务保障“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加快构建“湖南水网”。二是坚持统筹布局,注重规划衔接。以全省水安全战略规划为总揽,注重与流域综合规划、专项实施方案衔接,完善“一个总规、两项支撑、若干专题”的水安全保障规划体系,体现规划统筹、分步落实。三是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项目支撑。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原则,提出洞庭湖区重要堤防加固一期工程、城市防洪、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洞庭湖区北部补水二期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切实发挥重大水利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4、《规划》的框架和内容怎么安排的?

《规划》共三个部分十一章,设专栏七个。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第一章现实基础、第二章规划思路,阐述“十三五”水利改革发展主要成效,全面分析水安全保障现状与新形势新要求,提出《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及总体布局。第二部分为分论,包括第三至九章,逐项阐述水安全保障主要任务。其中第三章提升防洪减灾能力,针对我省洪涝灾害防御短板,谋划提出洞庭湖水系治理、水库建设及除险加固、城市防洪及中小河流治理、水旱灾害风险管理4个方面内容;第四章优化水资源配置,依据饮水用水合理需求,提出完善水源工程布局、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灌区现代化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4个方面内容;第五章改善河湖水生态,落实守护好一江碧水要求,提出涉水生态空间管控、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水土保持生态治理4个方面内容;第六章持续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围绕实现移民后扶中长期目标,对移民民生保障、产业转型升级、美丽家园建设和创业就业能力提升作出系统安排;第七章深化落实河湖长制,重点就制度体系建设、管护能力提升、幸福河湖建设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第八章投资规模及重点项目实施安排,测算提出资金规模与用地需求,明确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梯次推进思路、标志性工程实施安排;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环境影响,提出减缓措施。第三部分为结尾,包括第十章强化水行政管理及第十一章保障措施。

5、《规划》如何体现我省水利特色?

《规划》提出了构建四个体系,抓好五项改革,实施十项任务,推进十大标志性工程。

四个体系,即防洪安全体系、饮水安全体系、用水安全体系、河湖生态安全体系。

五项改革,即水权益、节水、城乡供水、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管护改革。

十项任务,即洞庭湖水系治理、水库建设及除险加固、城市防洪及中小河流治理、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灌区现代化建设、水土保持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移民后扶、深化落实河湖长制、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行政管理。

十大标志性工程,即推进洞庭湖区重要堤防加固一期工程、大兴寨水库工程、金塘冲水库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椒花水库工程、洞庭湖北部地区分片补水二期工程、犬木塘水库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6、有哪些举措保障《规划》的实施?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举措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水安全保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主动与其他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做到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治水合力。

二是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主渠道引导作用,落实中央支持水利金融政策,积极争取金融信贷、地方专项债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稳定和扩大水利的投资规模。

三是科技保障。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引领,重点推进省级水利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及应用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机制,确保充分发挥科技“加速器”作用。

四是人才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统筹推进省市县三级水利骨干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基层水利人才振兴,持续加强干部培训,不断提高水利干部工作水平,为水安全保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湖南省水利厅2021-9-25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实施 文章下载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印发实施

本站讯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层面首次编制实施的水安全保障五年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在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基础上,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后报请国务院审批。《规划》系统总结评估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以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以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为重点,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规划目标、规划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规划》明确,“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水利改革创新,提高水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规划》提出,到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抓好8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按照“严管控、抓重点、建机制”的思路,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推动水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加强重大水资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按照“强骨干、增调配、成网络”的思路,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配置,抓紧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强化大中小微供水工程协调配套,加快形成以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供水灌溉工程为目、以重点水源工程为结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三是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提高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按照“消隐患、提标准、控风险”的思路,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堤防、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提升防洪工程标准,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四是加强水土保持和河湖整治,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按照“严保护、重治理、提质量”的思路,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加大重点河湖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五是加强农业农村水利建设,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能力。按照“保底线、提效能、促振兴”的思路,加大农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倾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水平。六是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按照“强感知、增智慧、促应用”的思路,加强水安全感知能力建设,畅通水利信息网,强化水利网络安全保障,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改造,加快水利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水利体系。七是加强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提高水利创新发展能力。按照“重创新、破障碍、激活力”的思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推动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水利改革发展瓶颈。八是加强水利管理,提高水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全面加强水利法规制度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监管,推进科技人才创新和水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规划》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凝聚各方力量,科学有序推进水安全保障工作,奋力书写治水安邦、兴水利民新篇章。

水利部网站 2022-1-11

 

 

【市水利局负责人袁长友解读】《池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文章下载

【市水利局负责人袁长友解读】《池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袁长友】6月28日,池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池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下面就《规划》决策背景依据、制定意义、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等几个方面作简要解读。

一、决策背景和依据

(一)决策背景

“十三五”以来,我市水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水利行业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全市防洪排涝标准、供水安全保障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得到全面提升和改善,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推进池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池州市开创现代化“三优池州”新局面的关键阶段,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池州市必须深入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全面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统筹谋划、系统解决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水灾害等新老问题。编制《池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加强池州水利发展“十四五”顶层设计不仅显得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二)决策依据

1. 安徽省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

2.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池政〔2021〕10号);

3.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池州现代水网规划的批复》(池政秘〔2020〕251号);

4. 水利专项规划:《农业灌溉供水专项规划》、《全市农村居民供水安全保障规划》、《池州市灾后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编制《池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谋划“防洪水、排涝水、供优水、保绿水、秀美水、管好水”,着力解决生态系统大保护前提下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补齐防洪、供水、水生态、水文化、信息化等短板,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推进重点领域监管,努力提升池州市水利改革发展水平,为建设“三优池州”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为构建“两山理论”的池州模式奠定基础。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市水利局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5个工作专班,组织开展多轮调研座谈,多轮次向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汇报,紧盯国家“十四五”水利投资动向。2020年底,形成《规划》初稿,2021年2月,书面征求了各县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共15个单位的意见,累计收到12条反馈意见,采纳10条,未采纳2条。2021年3月28日,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征询省市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并修改完善。2021年4月30日,在局网站和市政府网站上发布公众意见征集公告,公告期内未收到修改意见建议。2021年6月15日,市政府第6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池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送审稿)。2021年6月28日,经过市政府同意,正式印发。

四、工作目标

规划到2025年,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水行业监管能力显著提升,水利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设。长江干流池州段总体达到防御长江1954年洪水标准,池州市主城区防洪标准50~100年一遇,县城防洪标准30~50年一遇,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沿岸城镇防洪标准总体达到20年一遇、农村总体达到10年一遇。池州市主城区排涝标准30年一遇,县城及重要建制镇排涝标准20年一遇,农村排涝标准总体达到10年一遇标准。

——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用水总量控制在9.12亿m³以内(贯流式火电用水按耗水量统计,再生水利用量超出水资源规划部分不列入),十四五期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15%、13.6%,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5,工业用水5万m³以上在线计量率达100%。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不断完善以城乡一体化和区域规模化为主体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建立健全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推进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中型泵站改造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工程。

——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涉水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土保持率到达91%以上,初步建成与池州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面实现人为水土流失全过程常态化监管,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水行业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以河湖长制为载体的河湖管护责任基本落实,河湖面貌显著改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水法治体系初步建立,河湖、水资源、水工程监管能力全面提升,水利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五、主要任务

(一)实施防洪提升工程

1. 大江大河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实施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工程、长江干流池州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胜利镇幸福洲外滩圩迁建工程、305外滩圩提标工程,秋浦河综合治理工程。

2. 控制性枢纽工程。新建2座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实施大板水库、东山水库移民工程;实施34条中小河流、21条山洪沟治理;实施7座水闸、247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易涝区排涝泵站项目24个。

(二)实施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1. 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贵池区秋浦河至宝赛湖连通工程、九华山风景区映月潭抽水站补水工程。

2. 提水工程。改建贵池区木闸提水站工程,新建东至县黎村提水站工程。

3.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进一步加强节水载体建设,强化节水宣传教育,推进三县一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4.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实施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以及九华山风景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发展。

5. 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实施25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三)实施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1. 重点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池州市“三河五湖”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升金湖、秋浦河、九华河等重点河湖生态修复工程11个。

2. 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施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

3. 水土保持及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实施17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新建水文监测预警等基础设施,开展水利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水利科技新技术新材料研究,水利科技推广等工作。

六、创新举措或新旧政策差异

综合池州自然地理、地形地貌、经济社会布局、水系分布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把握池州市江河(湖)关系和水系演变客观规律,从要素、功能、格局等不同视角,系统谋划池州水利发展“十四五”总体布局。结合池州主体功能区划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需求,初步形成“一带三区七廊”的总体布局。“一带”指长江干流(池州段)保护修复带,“三区”按照地形地貌与地理高程划分为西北平原区(圩区)、中部丘陵区、东南山地区,“七廊”指大通河、九华河、白洋河、秋浦河、黄湓河、尧渡河、龙泉河等流域面积500km2以上的7条主要河流。

长江干流(池州段)保护修复带。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强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理念,统筹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岸线保护与治理、干流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和河口湿地建设等,推动长江池州段率先建成皖江经济带最美绿色生态安全廊道。

西北平原区(圩区):围绕城镇化主战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做好城市防洪排涝、供水保障、排污口治理;结合生态休闲度假区建设,依托水系连通,弘扬水文化和打造水景观,打通水上旅游线路。

中部丘陵区:结合丘陵地貌特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保障绿色农产品基地、新兴产业等用水需求以及农村饮水和城镇集中供水。

东南山地区: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主,加强山洪沟治理;结合休闲旅游、禅修养生等,适度进行水文化景观建设;严格管控生态红线区开发活动,预留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用地及生态空间。

七廊:以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和文化景观提升为重点,全力打造安澜之河、清水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致富之河。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县政府的水利发展工作责任,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主动与其他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水利发展工作合力。

(二)深化前期工作。压茬推进各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积极协调落实项目建设条件,推动项目多开早建。

(三)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水利投资,多渠道筹集市县配套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

(四)强化要素保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全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落实要素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五)严格监测评估考核。加强对规划目标指标实施进展监测,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加强对规划目标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监督,分析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

八、下一步工作考虑

下一步,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池州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要求,分年度抓好水利项目落地建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池州市水利局2021-7-8

 

 

《合肥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文章下载

《合肥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

近日,合肥市水务局、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合肥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描绘合肥水利发展新蓝图。“十四五”期间,规划总投资436亿元,计划到2025年,城市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

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5%

据《合肥市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十三五”期间合肥全面启动三达标一美丽项目,规划实施23个万亩圩口,76个万亩以上灌区、795个中小型水库达标建设和5条美丽河流建设。水利扶贫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通过实施自来水管网延伸和入户工程,全市112个贫困村全部接通自来水,超计划解决168.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自来水管网覆盖84个乡镇1285个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集中供水保证率100%。

到2025年城区防洪标准更进一步

《规划》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节水优先、人水和谐、统筹兼顾、预防为主、改革创新”六项基本原则,到2025年,合肥市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明显增强,重点河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利工程补短板和提档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涉水事务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全面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十四五”期间全面补齐流域防洪排涝和农村水利短板,构建蓄泄兼筹、防治并重的防洪保安体系。合肥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肥东、肥西、长丰、庐江、巢湖等县市达到50~100年一遇;合肥市中心城区排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

依托引江济淮、淠河总干渠及滁河干渠,构建“淠水东送、江水北上、淮水南下、湖水东流”四水互济的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形成“优水生活、湖水生产、流水生态、江水补源”的水资源配置格局。用水总量控制在34.4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下降1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3%,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水利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4亿m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以上。

加快实施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河湖水生态和水环境修复,加强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升水文监测能力,完善水文预报预警方案;开展合肥市智慧水务建设任务,包括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和水生态管理等信息化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水平。结合巢湖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建设,充分挖掘历史文脉,打造巢湖特色水文化。

合肥晚报2021-9-27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