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台海局势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台办

题目: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资料提供时间:2023-04-21

目录

更多

香港内地要实现融合发展 最关键是要让人流动起来 文章下载

香港内地要实现融合发展 最关键是要让人流动起来

过去五年政协履职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禁毒委副主任、香港警务处原处长曾伟雄一直心系两地,始终扮演着沟通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桥梁”角色,今年全国两会他依旧关注香港的未来,尤其是香港的青年人如何共享时代发展机遇。经历疫情的冲击之后,如今的香港发生了什么变化?香港要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两地又要如何真正实现融合发展?曾伟雄接受南方都市报独家专访,对此作出回答。

谈香港发展

“重启大巴”要给多点时间

南都:香港去年9月率先改变了防疫政策,目前香港完全走出疫情阴霾了吗?

曾伟雄:疫情对香港的影响非常大,香港市民也非常期待防疫转向,目前已经全面放开,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但香港要完全恢复,回到之前繁荣的状态,还需要一段时间。

举个例子,香港大巴已经停了三年,重新启动需要过程,很多游客很久没来香港,要让他们有重游的想法也需要时间。但是我有信心,香港可以全面恢复,但是要多给一点时间。

南都:近期,香港蔡天凤被谋杀一案引起舆论高度关注,有公众会对香港的治安产生怀疑?

曾伟雄:这起案件大家都很关注,是恶性刑事犯罪,犯案的手法令人震惊,有人继而对治安产生担忧,我们非常理解,但我必须指出,香港总体治安情况还是非常好的。

举一个例子,我们叫罪案率,计算每10万人口之中的犯案总数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治安状况,香港的罪案率比全球大多数地区要低,去年每10万人口之中的犯案总数是900多人。

我还是警务处处长的时候就有一个心愿,希望香港的罪案率能下降到1000以下,我在任期内做到了,至今仍维持在1000以下,这也证明香港的治安环境良好。

南都:香港国安法实施之后,给香港发展带来什么变化?

曾伟雄:香港国安法非常有针对性,主要是治理危害国家的问题,很多人都说,有了国安法以后,香港由乱及治,这是无可争论的。

谈履职情况

搭建两地“桥梁”初心未变

南都:据说每年参会前,有许多人对您说要当好内地和香港的“桥梁”,具体如何发挥?

曾伟雄:过去五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除了参政议政以外,我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推动香港和内地凝聚共识,促进香港和内地加强沟通交流合作。从我个人而言,“桥梁”的角色一直没有变,但内涵可能有所改变。

举个例子,在改革开放初期,如果香港是提供资金和技术,那么内地更多是提供劳动力跟土地,现在发展格局产生根本性改变,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内地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两地一定要各自发挥所长、取长补短。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香港要主动融入内地,实现融合发展,最终才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南都:今年带来什么提案?

曾伟雄:我今年依然关注香港如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如果只想单方面谋求发展,有明显的局限性,香港经济要发展,必须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才能再次迈上高峰。我们常说两地要融合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融合,也是社会、政治的融合,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以前我们父辈那一代,很多人从内地迁到香港,仍然有很多亲友在内地,但对新一代香港青年人而言,这种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亲缘纽带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研究两地往来的基础,所以我会特别关注如何推动香港的青年人参与融入国家发展,这也是我未来的提案中将持续关注的重点。

谈两地融合

亟须打破制度壁垒

南都:香港青年人如何与祖国建立连接?

曾伟雄:让中华文化根植于香港社会是目前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让香港新一代年轻人接触、认识、体悟中华文化,青年人也要真正了解中国,了解国家最新发展现状。就像华侨一样,他们远在海外,一代又一代人在国外生活,但对中华文化依然有认同感。

南都:香港在鼓励青年人至内地就业生活,但也有网友反映,两地在企业制度、企业薪酬等存在诸多差异,很多青年人意愿不强。

曾伟雄:要实现融合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让人流动起来。无论就业也好、创业也好、求学也好,港澳地区的年轻人要回到内地自由流动。目前因为制度上的差异仍有种种壁垒,如何把这些壁垒打破非常重要。比如资历认证,我以前做过调研,两地实现彼此之间的资历互认仍然局限在特殊的几个行业,未来能不能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再比如两地薪金、税率、税收上的差异,这也是一个问题。

香港青年人应意识到,香港的未来离不开国家的未来,它必须融入国家发展,青年人必须改变观念,这是必经之路。年轻人不仅要抱有愿意到内地工作的心态,也要抱有愿意到内地生活的心态。如果在内地挣钱生活,可能收入就不太会成为一个问题。但如果要两地往返回到香港生活,可能会很艰难。遇到困难是必经的过程,但我相信随着两地逐渐融合发展,在经历这些“阵痛”之后,最终能解决这些难题,香港的年轻人能真正愿意留在内地发展和生活。

谈禁毒形势

呼吁消除对吸毒人员的歧视

南都:作为国家禁毒委副主任,怎么看待近年的禁毒形势?

曾伟雄:首先我必须强调禁毒工作永远在路上,不能有所松懈。全球的毒品问题正不断恶化,我们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但在我参与国家禁毒治理工作的这几年里,从2019年至今,国内的毒品问题正在持续改善。

相反,全球吸毒人员的数据在不断上升,全球大概80亿人口,吸毒人员约3亿,这个比例和中国的数据相比,相差甚远。

南都: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始终是一个难题,香港的戒毒康复工作做得很好,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曾伟雄:吸毒是需要处理的违法行为,这是社会共识,但吸毒人员也是受害者,香港在戒毒康复方面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经常会到一线了解情况,内地的工作也在不断改善,很多地方在开展戒毒康复工作时,除了保证他们不会重新吸毒之外,还会确保他们学会一门技能,可以回到社会重新就业。社会对吸毒人员的确带有一些歧视,很多地方也通过一些激励手段,为吸毒人员安排职业技能训练,介绍他们到一些企业工作,这些做法都非常值得鼓励。

消除对吸毒人员的歧视,政府和志愿团体都在不断努力,希望国家也能通过推广经验,让社会不再对吸毒人员带有歧视的眼光,让他们真正能够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南方都市报2023-3-13

 

 

福州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写好“通、惠、情”三篇文章 文章下载

福州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写好“通、惠、情”三篇文章

优你康来榕开辟新天地,不到两年项目投产,先后有20多名台湾技术骨干随公司来榕发展;台青李浩杰来榕创业9年,春节前夕搬入台胞公寓后,感觉家的氛围越来越浓……一湾浅浅的台湾海峡,挡不住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两年来,福州市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中先行先试、大步迈进,围绕“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在榕台经贸产业对接、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榕台线上线下交流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性、开拓性的实践,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城市,让台商台胞在榕工作更加顺心、学习更加安心、生活更加舒心。

台资企业优你康隐形眼镜生产项目落地福州。

以通促融

经贸合作结硕果

近日,走进位于马尾区的台资企业福建优你康光学有限公司,无菌车间内生产线运转不停,一片片隐形眼镜完成包装后从这里走向全国。

优你康1992年在台湾创立,2019年来榕开辟新天地。现在,5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将实现月均1100万片隐形眼镜的生产能力。

优你康的到来,为福州视光学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企业采用工业4.0全信息化生产线,生产一片隐形眼镜只需0.5秒,比同业快数倍。企业研发能力也居同行前列,成为大陆地区唯一能实现硅水凝胶隐形眼镜量产的厂商。

走出生产车间,走进田间地头。连日来,台湾农人林世明忙着打理凤梨基地,期待着8月的收成。他的基地近300亩,位于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台湾有优良水果品种,大陆有丰富的土地资源。1998年,林世明带着台湾火龙果踏上榕城热土。他不但自己种,还带动周边78户农户种植火龙果超千亩。随着火龙果市场逐渐饱和,2020年以来,他又将目光对准台湾凤梨,打算等种植技术成熟,再传授给周边农户,带动大家增收致富。

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深化榕台农业融合发展的一大平台。截至目前,落户园区的涉台农业企业有58家,园区总产值37.32亿元。

上述只是榕台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两年,福州坚持以通促融,着力打造两岸经贸互联互通的第一家园。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372项,合同台资11.67亿美元;全国台企联在榕设立产业工作委员会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办公室,为大陆唯一一家……两岸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完成台胞公租房配租手续的台胞展示租赁合同和公租房钥匙。

以惠促融

打造逐梦首选地

“周边邻居都是老乡,我们经常串门聊天、喝茶喝咖啡,亲得就像一家人。”来榕创业9年,台青李浩杰春节前夕搬入台胞公寓后,感觉家的氛围越来越浓。

安居方能乐业。作为台胞“登陆”筑梦的“第一站”,2021年7月,福州率先试行在榕就业创业台胞住房保障,推动台胞安居工程建设。位于晋安区桂溪社区的保利香槟国际小区,是福州台胞公租房的集中地。2022年1月至今,206户304名台胞先后入住。如今,这里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台胞聚居公寓。

为了让台胞更有归属感,福州创新以台胞服务台胞的做法,推选福建首位台胞“楼长”、聘任台胞担任社区主任助理,支持、鼓励台胞参与两岸社区治理,更快、更好地融入福州。

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台胞们融入感不断增强,他们组建微信群,商讨更好维护、管理公寓楼的方法,还带来台湾的社区管理理念。

两年来,福州坚持以惠促融,着力构建更加便捷便利的第一家园。不仅住房有保障,福州还出台了《鼓励台湾同胞来榕就业创业的十条措施》《福州市关于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惠台利民新举措;设立“台胞医保服务窗口”等服务台胞专窗;推动实现“e福州”APP台港澳同胞线上实名认证及设立“台港澳”服务专区……给在榕台胞实实在在的归属感、获得感。

筑好“安居巢”,引得“凤来栖”。如今,福州已成为台湾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从海滨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台胞融入榕城大地。截至目前,共有260多人次在榕台湾人才获评省“五四青年奖章”、省“三八红旗手”、福州荣誉市民等省、市荣誉奖项,280多名台胞被聘为市台湾人才专家库成员。

以情促融

交心交融谋发展

两年来,福州坚持以情促融,着力建设两岸同胞交心交融的第一家园。

年初,随着福马“小三通”的恢复,福马交流更加热络、紧密。在元宵节前夕,30余名马祖乡亲组团来榕,和在榕台胞、福州市民一同欢度元宵;2月19日,马祖县长王忠铭率领马祖经贸文化交流联谊会一行,搭乘连江黄岐至马祖白沙“小三通”首班客轮来榕参访交流,马祖官方层面首次与福州相关部门达成共同推进与马祖地区“新四通”(通水、通电、通气、通桥)的共识。

不仅如此,设立马祖同胞同心驿站及马祖同胞服务站;持续开展“两马同春闹元宵”等福马交流系列活动;在连江和长乐新增9个5G站点,便利马祖同胞通信……两年来,福州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福马共同家园”及“一日经济生活圈”建设加快推进。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常来常往才能越走越亲。两年来,福州市举办了200多项线上线下榕台交流项目,举办交流活动数量全省第一。其中,海峡青年节被国台办点赞为两岸青年交流“金字招牌”,10项次活动被列为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

去年是海峡青年节十周年。第十届海青节全年举办36项活动,约3000名台湾青年参与,首次参加的超过80%。截至目前,海青节共计吸引近3万名两岸青年参会,成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重要平台。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福州市将持续写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紧扣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建设目标,勇于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新浪网2023-3-23

 

 

打造蓉欧枢纽 助推融合发展 加快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 文章下载

打造蓉欧枢纽 助推融合发展 加快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聚焦“打造蓉欧枢纽 助推融合发展”,依托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成都产业园建设,坚持需求为本、瞄准市场,共赢为上、协作汇力,问题为重、服务优先,创新探索基层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实践,努力为川台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一、树立需求导向和靶向思维——向市场找项目

聚焦城市功能挖掘重点项目,围绕青白江国际门户枢纽的核心功能定位,突出开放型经济特别是“两头在外”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落地鲲宝物流西南总部、台嘉二期等一批台资项目。加快促进一批符合城市发展定位、顺应主导产业发展脉络的重点台资项目落户落地。聚焦链主企业挖掘链条需求,按照建圈强链理念“顺藤摸瓜”找准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依托重汽王牌、嘉合置业等重点制造业、服务业龙头企业,成功落地端子科技、极限运动西南总部等一批配套台资项目。聚焦未来趋势挖掘发展潜力,把准“双循环”“碳中和”等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外引内培,鼓励中国建筑院重庆分院、成都金属材料产研院等科研机构与台嘉玻纤、台玻玻璃等一批台资企业共建研发实验室或开展重大课题合作,引进落地总投资14亿元的台湾巨皇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

▲ 鲲宝物流西南总部供应链服务中心项目开工仪式

二、树立共赢导向和协作思维——搭平台添活力

坚持用好用活各类资源,借力商会、协会、峰会等,搭建沟通桥梁、汇聚发展活力。配合上级部门创新机制体制。主动承担两岸产业合作区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职责,牵头探索跨区域对台产业交流合作新路径。组织召开2022年联盟理事会会议,精心研究细化联盟工作机制等4方面、15项工作举措。利用湖南“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论坛”、山东“泉城论坛”等活动,组织19个联盟成员单位务实开展交流。协同兄弟单位强化区域合作。聚焦“双城记”“都市圈”等中央、省、市重大战略部署,探索打破行政区划,围绕构建两岸产业合作区成德眉“三园联动”发展格局,精心组织召开联席工作专题会议,签订合作发展协议,着力推动形成“共建两岸合作区、助力推进同城化”区域发展新态势。抢抓各类活动契机擦亮园区品牌。抢抓进博会、东莞台博会等重大活动契机,积极对接各地台商协会,组织举办“亚蓉欧开放合作峰会”、台商座谈会等活动,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提升。

▲ 2022年两岸产业合作区发展联盟理事会会议

三、树立问题导向和用户思维——重实效优环境

聚焦战疫情、拼经济,站位台资企业角度深入一线纾难解困。抓“雪中送炭”。疫情期间,帮助台玻、台嘉等重点台资企业实行“防疫泡泡”模式,纳入高温限电“白名单”,在水电气方面全方位保障台资企业要素供给。抓“精准滴灌”。支持台玻、台嘉等重点台企投入科研经费,实施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全区台资企业实现总产值26亿元,税收近3亿元。简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推行区领导“一对一”服务企业模式,鲲宝物流、乐极限运动等项目实现拿地1个月即开工建设。抓整合资源。会同区投促、发改、工商联、园区管委会等,打造“蓉欧驿·商峰荟”“管家小欧”等服务平台,针对性协调解决台企生产运行和台资项目建设节点困难问题。加快优化审批注册流程,实施“一窗通办、一次配齐”“审批变承诺”等“极简”政务服务新模式。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2023-3-20

 

 

对话全国人大代表练月琴:深化苏台融合发展 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凝聚更多台胞力量 文章下载

对话全国人大代表练月琴:深化苏台融合发展 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凝聚更多台胞力量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台湾问题时,现场掌声雷动。近段时间以来,伴随着呼吁两岸融合发展,恢复正常交往交流的声音越发恳切,全国两会也积极回应两岸同胞热切期盼,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送来阵阵暖风。

作为对台交流合作大省,长期以来,江苏持续在促进两岸经济合作中勇担重任、在深化两岸各领域交流中走在前列、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近年来,江苏对台工作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未来江苏又将如何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方面持续发力?为此,中国台湾网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练月琴。

中国台湾网记者:请您介绍下过去五年间,江苏对台工作有哪些亮点?

练月琴:五年来,江苏对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为推进祖国统一和“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江苏对台经济交流合作优势不断巩固。截至2022年底,江苏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3万个,实际到账台资超870亿美元,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超6600个,吸引利用台资连续19年居大陆各省份第一。2022年江苏新增台资项目超720个,实际到账台资超20亿美元,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近百个。

在苏台企融入新发展格局程度显著提升。发挥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平台作用,创新成立苏台企业合作联盟,推动台企、民企、国企加快融合发展、合作共赢步伐,助力提升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支持台企用好大陆资本市场,目前, 25家在苏台企在大陆上市(挂牌),深度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发展。

在苏台企高质量发展成色不断彰显。在苏台企紧跟江苏高质量发展进程,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目前,江苏省共有71家台企获得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认定,占全省总数五分之一;58家台企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工厂,83家台企获得省级智能车间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09家,共有高新技术认定有效期内的台企747家。

苏台交流交往不断走深走实。五年来,江苏省累计开展各项对台交流重点活动近500场,交流领域涉及卫生、教育、经贸、体育等诸多领域。截至2022年底,江苏共有海峡两岸交流基地6家、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12家。支持台湾青年来苏实习、就业、创业、生活,自2016年起,累计服务台青创业项目超1650个,服务台青实习就业创业超1.75万人次。

江苏涉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江苏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2022年发布实施《江苏省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以大陆首创性立法形式,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台利民政策措施,为苏台各领域交流合作提供法治保障。

中国台湾网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同心共创复兴伟业。同时,随着两岸关系回暖,岛内“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呼声越来越高,下一步,江苏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两岸开展多维度交流合作?如何在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落实同等待遇举措及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持续发力?

练月琴:江苏是经济大省、开放大省、科教大省,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经济韧性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江苏省在高水平持续高质量深化对台经济合作的信心所在。

我们将以推动《江苏省对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为抓手,促进各级各类惠台政策落地落实落细,持续优化涉台发展环境,用心用情用力为台企台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支持在苏台企走稳走好高质量发展、融合发展之路。一如既往为苏台青年互学互鉴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更多便利,支持台湾青年与大陆青年同心同行,携手打拼,追梦圆梦。

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这是深化对台文化交流的优势所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江苏文化大省优势,持续开展苏台文化交流,以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为重点,打造品牌对台交流活动,在探寻两岸文化渊源、深挖苏台文化联结上下功夫,与台湾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两岸同胞的“根”与“魂”。

中国台湾网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强调“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体现了大陆对台大政方针的一以贯之,展现了对国家统一的希望与信心。您对此有何评价?也请您谈谈对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涉台内容方面的一些理解和感受。

练月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台内容言简意赅、清晰有力,阐明了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和主要政策方向,体现了大陆携手台湾同胞共创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诚意和担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之年。江苏将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和对台大政方针,不断完善同台胞台企分享发展机遇和落实同等待遇的政策,勇于探索苏台融合发展新路,以江苏实践为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增添助力,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凝聚更多台胞力量。

中国台湾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大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您作为一名对台工作者,将如何引导、帮助广大台湾同胞加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进程中来?

练月琴: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江苏关怀之深,期望之重。作为对台工作者,我们将立足于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深化苏台经济融合发展,支持台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走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

我们将继续支持台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等转型升级机遇,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持续推动苏台企业合作联盟机制化建设,鼓励台企与国企、民企携手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联合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

我们将持续放大江苏各类对台经济合作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两岸企业家峰会永久会址等平台载体作用,持续释放江苏涉台经贸载体活力,不断深化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昆山市建设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建设,促进台资经济区域协同发展。

我们将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不断提升同等待遇政策落实质效,持续打造一流涉台发展环境,助力台胞台企更好融入“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实践,团结广大台胞携手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台湾网2023-3-13

 

 

“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文章下载

“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大有可为”

“我们平时主要在厦门集美做乡建乡创工作,这次论坛让我们认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新农人,见识到许多从未接触过的农产品。关于如何发挥青年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大家通过观点的激荡碰撞,互相学到了很多。这种交流很有意义。”厦门青青之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长、台青吴炳璋说。

以“讲好乡村故事、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2023两岸新农人乡建乡创发展论坛近日在厦门举办。两岸学者、农创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携手共创繁荣未来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论坛致辞时表示,希望两岸同胞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科技升级、特色产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有更大发展,期待两岸民众多见面、多交流,更好了解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彼此。

福建漳平台品樱花茶园董事长、台胞谢东庆是2022年度“三农人物”,也是该奖颁发18年来首度获此荣誉的台胞。“今年是我来大陆的第27个年头了。早期过来的台农年龄都比较大了,需要二代三代接手,这些年轻人懂得新媒体,也有前瞻性思维,可以帮助产业更好地发展。”谢东庆说,“大陆市场非常大,希望台湾年轻人多来走走看看,大陆机遇很多。”

“去年百度三农类视频总播放量达到587亿次,许多三农作者用镜头记录美好生活。”百度百家号政务媒体合作总经理李洁说,今年将继续招募并培养用心经营的创作者,欢迎台青、台农积极参与,携手共创繁荣未来。

“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大有可为,而且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益力康(中国)集团董事长、在厦台商宋茂清说,台湾土地有限、人工昂贵,相关农业政策也比较僵化,农业在台湾发展很困难。而大陆市场广阔、农业用地成本低,加上相关政策的扶持,可以很好地发展。若两岸能够更好地融合发展,更多台湾青年就能够来到大陆,结合当地资源施展抱负。

帮助台青逐梦大陆

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经济学系主任、台籍教师林承铎说,这次交流捋顺了金融、助农与直播三方的关系,梳理出三方可行的合作模式,为下一阶段两岸青年携手深化乡建乡创工作提供了方向。

台湾新农人尚未在大陆站稳脚跟之前,融资方面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大陆相关政策与银行信贷为其提供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扎根发展。林承铎说:“我在活动前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大量实际调研获得了实践数据,梳理出目前政府部门为台湾新农人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如国台办等部门公布的‘农林22条’等。我也总结了大陆一些银行推出的涉农金融产品,希望对台湾新农人在大陆发展的融资有所帮助,更好地参与祖国大陆乡村振兴事业。”

“刚来大陆的时候,多亏有关部门提供的补贴和帮助,才有了今天茶园里樱花的盛放,成为亮眼的景观。我和当地朋友打成一片,互相拜访,喝茶饮酒,就像在自家一样,不分彼此。扎根大陆多年,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谢东庆说。

三壬真(厦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台青翁鼎钧说,在一些台湾年轻人的传统认知中,农业通常是中老年人在做,但论坛现场,他见到了很多年轻人。事实上,两岸年轻人都在纷纷返乡发展。台湾近年来农民数量减少,台湾青年返乡创业也在尝试观光农业、精致农业的方向,打造农业特色品牌,通过新媒体进行推广。“台湾年轻人用文创包装稻米,但是规模比较小,跟大陆产业相结合,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更多台青来大陆创业,帮助两岸青年更好地携手发展。”

推动两岸青年交流

作为论坛配套活动,一场助农带货网络直播也火热举行。南北农货汇聚直播间,两岸新农人卖力推广。来自东北的关东大海哥带来了长白山的林下参,吴炳璋则热情推荐了福建的铁皮石斛。

扎根四川成都十余年的台青宓欣怡,长期从事农文旅融合产业项目。“台青很需要跟这些‘三农’创作者学习,跟电商直播者学习。之后如果有机会,我们也会带更多的台青朋友到厦门,到沿海电商直播比较发达的省份来学习交流。”她说。

“我是来自内蒙古的博主,有个社交平台的账号上,我的台湾粉丝占到了62%,可以看出他们对草原生活很感兴趣,我也经常跟他们互动。我来参加这次论坛,发现有做自媒体的台湾新农人看过我的视频,大家原来如此亲近。”自媒体人多多其木格说。

论坛期间,两岸新农人共同走访集美城内村,参观两岸大学生乡建乡创实训实践基地、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两岸婚俗体验馆等,听集美创业台青唱响《城内之歌》。

“我们台青团队一起努力,从餐饮、文旅、文创、研学四个方向,打造城内村新形象。我们很喜欢这个村,村里两岸同胞情感非常深厚。我们也希望以城内村为样本,汇聚台青力量,吸引更多两岸青年朋友一起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厦门青青之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台湾阿美人姑娘赖淑珍说。

本次论坛上还进行了海峡青创学院“两岸乡村人才头雁培养基地”签约仪式,该基地由百度百家号、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海峡人才厦门工作站三方共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3-27

 

 

融合发展,需要为台湾问题“脱敏化” 文章下载

融合发展,需要为台湾问题“脱敏化”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台工作的重大政策主张。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提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准确理解这一表述的含义,是将其贯彻落实到位的前提和基础。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纵向深化,主要指将已经在经济社会领域开展的融合发展项目做精做实;二是横向拓展,主要指将已经具备条件但尚未实行融合发展的领域和项目尽早提上日程。说到底,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在更多领域、更多方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近年来,经过大陆多方努力,两岸融合发展已经日渐成为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切实举措,成为落实“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和“共圆中国梦”等对台工作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台湾同胞的一个中国认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的一项“民心工程”。

尤其是2018年以来,大陆先后出台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胞台企发展的“1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后,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大陆生活学习创业就业,深度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

但记者近期在基层调研中,也遇到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融合发展方面不到位的情况,而原因是一些人在观念上受到长期以来对台湾问题因不了解而产生“敏感”的刻板印象所困。比如,某高校一个学院,本打算邀请一位两岸问题专家给学生作“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的讲座,但当方案报到学校有关部门后被打了回来,理由是“台湾问题太敏感”。再如,某新闻单位为因应两岸关系发展,打算开辟涉台报道,方案报到主管部门也打了回来,理由同样是“台湾问题太敏感”。还有,南方一家知名民营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原打算聘用一位台湾省籍员工,但在最后一个环节还是放弃了。原因仍然是“涉台太敏感”。类似以上情况在多地并不鲜见。上述情况表明,“敏感”已经成为融合发展的“拦路虎”。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不能连自己都不自信、不敢正视。对台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融”上,讲究方法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反“独”促统上,敢于发声、敢于斗争和善意斗争。

多位地方涉台部门的同志在与记者座谈时表示,因经历过一段特殊时期,尤其是1950年到1990年之间的几十年时间,两岸长达近40年几乎隔绝,当时大陆很多有台湾亲属的家庭,确有一些人因这层关系被错扣“里通外国”“台湾特务”“海外关系”等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帽子”,让很多人后来对“台湾”这个词逐渐讳莫如深。即便到了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很多人面对来自海峡对岸的同胞还是心存顾虑。事实上,即便到2005年,连战开启国共两党“破冰之旅”之后一段时间,由于很多地区和部门之前没有与台湾地区政党、政治人物、社会打交道的经历,交往中难免会过分谨慎,甚至一些人为了“求稳”和“不出事”,干脆直接拒绝了参与两岸交流,这样的谨慎也慢慢地把新时期台湾问题“敏感化”了。

多位涉台人士表示,台湾问题因有外部因素干扰,有时确实复杂严峻,在某些情况下存在敏感问题,但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本身并不敏感,因为有严格的政治纪律和保密纪律,只要我们工作中严格地执行纪律,按照中央对台大政方针执行,与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对标对表,正常交流和促进融合就不敏感,也不会“出事”,而越是回避越容易将正常问题敏感化。尤其一旦人为地把保密当成神秘,对正常交流无限上纲上线,必然会将正常交流“敏感化”。“怕事”和不作为的结果,还可能造成“寒蝉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刻意绕开台湾问题,不敢参与交流,拒绝两岸融合深化,这不仅违背中央有关对台工作精神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初心与使命,绕开台湾问题走,还可能把对台主动权拱手让给“台独”和外部干涉势力,这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会造成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和二十大报告中,把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为党的历史重任。

由此可见,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已经是全党共识,事关14亿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因此,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投入到两岸交流和融合发展中,投入到祖国统一大业中,才能凝聚起14亿中华儿女解决台湾问题的广泛社会共识,对“台独”和外部干涉势力也才能形成威慑。

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是一项“民心工程”,统一前要做,统一后还要做。统一前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统一后做,有利于弥合、化解两岸社会之前就存在的误解和成见。

两岸融合,应该是多数人普通人之间的融合,非两岸仅仅是少数从事涉台工作的人的融合。只有广大台湾同胞、台企与广大大陆同胞、企业间的多领域融合,才是真正的融合,才能增进两岸广大同胞之间的相识相知相信,融合也才能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两岸一家人和两岸心灵契合。

要做到上述融合,在保密前提下,有必要在全社会开展对台湾问题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在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中普及,给台湾问题一定程度上“脱敏化”,让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思想包袱,敢于和愿意参与交流,促进融合。只要我们严格执行对台工作的政治纪律、保密纪律,就能让两岸融合走细走实走深。

人民政协报2023-3-24

 

 

学者谈两岸交流持续热络:顺应民意 展现融合发展决心与信心 文章下载

学者谈两岸交流持续热络:顺应民意 展现融合发展决心与信心

年初以来,两岸经贸、民间交流持续热络。大陆涉台学者受访表示,大陆积极推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顺应两岸民意,展现了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的强大定力、决心与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政治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柳英表示,近期台湾民众对于放宽两岸交流交往、尽快加强各领域交流的呼声十分强烈。“台湾民意基金会”的民调显示,有七成七的民众乐见两岸恢复交流、降低紧张关系。台湾主要工商团体也积极赴大陆考察。大陆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说明大陆始终站在两岸人民的立场,为两岸人民谋福祉。

柳英续指,从历史的角度看,大陆一直坚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正常化,也是其中的主要推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台湾民众、企业等都不应该缺席。交流合作常态化,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向台湾同胞分享大陆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和条件。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松岭表示,两岸交流持续热络,释放出积极、和缓信号,既是长期以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落实,也是大陆对于坚持既定对台方针政策的战略定力的明确表现。

朱松岭认为,两岸开展交流,可以增进民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化解对立情绪。通过交流扩大联系,也可以破解民进党当局制造两岸“脱钩”的企图。他还指出,去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结果显示,岛内民心思变。顺应民众求和平、求发展的民意,加强两岸交流,可以让台湾岛内要求和平发展的声音越来越大,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去年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中提到“排除干扰、克服障碍,不断扩大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朱松岭对此表示,此处的“干扰”主要针对外来势力,“障碍”则主要来自于民进党当局。

他续指,外来势力一直在干扰两岸之间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这种干扰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明目张胆。而民进党当局上台之后,也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制造出一系列障碍,试图阻碍两岸正常交流往来。因而排除干扰、克服障碍,不断扩大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才能使两岸的和平发展继续往前推进。

关于下一阶段的两岸交流,柳英则指出,两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最为紧迫的领域之一。在她看来,两岸产业合作,尤其是制造业合作基础较好,但当前面临着投资过度集中于ICT产业、高科技产业合作水平低、两岸产业体系融合度不足等诸多问题。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等大背景下,两岸产业合作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

她认为,如今大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两岸产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两岸制造业应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向高质量发展合作转型,以大陆内需市场及产业生态为主,共同打造两岸自主的产业链、价值链,让台胞、台企分享发展红利,厚植和平统一基础。

中国新闻网2023-4-3

 

 

成都市青白江区台办:打造蓉欧枢纽 助推融合发展 加快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 文章下载

成都市青白江区台办:打造蓉欧枢纽 助推融合发展 加快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建设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聚焦“打造蓉欧枢纽、助推融合发展”,依托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成都产业园建设,坚持需求为本、瞄准市场,共赢为上、协作汇力,问题为重、服务优先,创新探索基层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实践,努力为川台融合发展添砖加瓦。

▲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三园联动”发展助推成德眉同城化建设工作专题会

一、树立需求导向和靶向思维——向市场找项目

聚焦城市功能挖掘重点项目,围绕青白江国际门户枢纽的核心功能定位,突出开放型经济特别是“两头在外”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落地鲲宝物流西南总部、台嘉二期等一批台资项目。加快促进一批符合城市发展定位、顺应主导产业发展脉络的重点台资项目落户落地。聚焦链主企业挖掘链条需求,按照建圈强链理念“顺藤摸瓜”找准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依托重汽王牌、嘉合置业等重点制造业、服务业龙头企业,成功落地端子科技、极限运动西南总部等一批配套台资项目。聚焦未来趋势挖掘发展潜力,把准“双循环”“碳中和”等新形势、新任务,坚持外引内培,鼓励中国建筑院重庆分院、成都金属材料产研院等科研机构与台嘉玻纤、台玻玻璃等一批台资企业共建研发实验室或开展重大课题合作,引进落地总投资14亿元的台湾巨皇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

▲ 鲲宝物流西南总部供应链服务中心项目开工仪式

二、树立共赢导向和协作思维——搭平台添活力

坚持用好用活各类资源,借力商会、协会、峰会等,搭建沟通桥梁、汇聚发展活力。配合上级部门创新机制体制。主动承担两岸产业合作区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职责,牵头探索跨区域对台产业交流合作新路径。组织召开2022年联盟理事会会议,精心研究细化联盟工作机制等4方面、15项工作举措。利用湖南“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论坛”、山东“泉城论坛”等活动,组织19个联盟成员单位务实开展交流。协同兄弟单位强化区域合作。聚焦“双城记”“都市圈”等中央、省、市重大战略部署,探索打破行政区划,围绕构建两岸产业合作区成德眉“三园联动”发展格局,精心组织召开联席工作专题会议,签订合作发展协议,着力推动形成“共建两岸合作区、助力推进同城化”区域发展新态势。抢抓各类活动契机擦亮园区品牌。抢抓进博会、东莞台博会等重大活动契机,积极对接各地台商协会,组织举办“亚蓉欧开放合作峰会”、台商座谈会等活动,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提升。

▲ 2022年两岸产业合作区发展联盟理事会会议

三、树立问题导向和用户思维——重实效优环境

聚焦战疫情、拼经济,站位台资企业角度深入一线纾难解困。抓“雪中送炭”。疫情期间,帮助台玻、台嘉等重点台资企业实行“防疫泡泡”模式,纳入高温限电“白名单”,在水电气方面全方位保障台资企业要素供给。抓“精准滴灌”。支持台玻、台嘉等重点台企投入科研经费,实施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全区台资企业实现总产值26亿元,税收近3亿元。简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推行区领导“一对一”服务企业模式,鲲宝物流、乐极限运动等项目实现拿地1个月即开工建设。抓整合资源。会同区投促、发改、工商联、园区管委会等,打造“蓉欧驿·商峰荟”“管家小欧”等服务平台,针对性协调解决台企生产运行和台资项目建设节点困难问题。加快优化审批注册流程,实施“一窗通办、一次配齐”“审批变承诺”等“极简”政务服务新模式。

川越海峡2023-3-17

 

 

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走深走实 同胞走近走亲 文章下载

两岸融合发展:交流走深走实 同胞走近走亲

从推动打破两岸隔绝对峙,到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从第一位台商到大陆投资设厂,到如今台资企业总量达数万家;从20世纪老兵赴大陆探亲大潮,到新时代台湾青年“登陆”就业创业浪潮……30年来,两岸逐步开启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崭新格局。两岸交流走深走实、两岸同胞走近走亲,成为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大陆始终对台胞台企关怀备至”

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一直以来,大陆顺应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增进了解沟通的共同愿望,积极为两岸交流合作创造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祖国大陆继续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同等待遇。

2018年,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条措施”迅速落地见效,推动两岸在学术、文化、教育、体育、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交往不断深化。2019年,大陆再出台“26条措施”,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台胞台企提供同等待遇。2020年助力台企“11条”、2021年“农林22条”、2022年惠及台胞的个体工商户新政相继出台,越来越多的台胞台企从中受益,在奋斗中收获累累硕果。

“大陆惠台政策越来越多样和细致,比如‘农林22条措施’的出台,就给我们做农业的台湾人很多帮助,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在这里发展事业。”台湾高雄科技大学硕士毕业生陈燕儒已扎根广西10年,成为一名“新农人”。受惠于“农林22条措施”,陈燕儒的事业发展更上层楼。

“我1998年就来到大陆,属于最早一批来大陆发展的台商。”台商林文礼说,20余年在大陆多地打拼,感受到大陆惠台的种种利好。林文礼近来落户浙江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打算借着惠台政策的东风,发展大健康产业,助力大陆乡村振兴。

台湾青年黄柏翔扎根大陆金融行业发展多年,如今就职于中国光大集团。“大陆落实落细各项惠台利民举措,是我留下发展的关键因素。”黄柏翔说,选择到大陆工作,他得到了很好的基础保障,拥有升迁评优的机会,深深感受到大陆方面的诚意与温情。“企业不仅为台湾员工提供了‘五险一金’,还有补充医疗保险与企业年金、探亲假和带薪事假等保障,和大陆同事一样同等待遇。更重要的是大陆的广阔舞台为台青成长成才、发展事业提供了无限可能。”

“大陆始终对台胞台企关爱备至。”全国台企联会长李政宏表示,各项政策措施助力台胞台企渡难关、创新机,真情实意令人感动。

“这里是实现梦想的最佳舞台”

两岸记者走访厦门知名台企 感受台商投资区变化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大陆各地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越来越多台胞台企扎根大陆,分享机遇、共享成果,到大陆的广阔天地追梦圆梦。他们向岛内同胞喊话:“这里是实现梦想的最佳舞台,你的所有梦想都可以在大陆放飞,撸起袖子干吧!”

2016年,台青李伟国踌躇满志来到大陆。从房地产销售员做起,李伟国快速成长,如今是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华灿工场”的合伙人兼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华灿工场”于北京、成都、珠海、昆山4座城市运营超11000平方米的空间,并在台北设有办事处,服务有意赴大陆发展的海峡两岸及港澳同胞。“祖国是最大靠山。”李伟国说,“两岸青年应并肩站上大舞台,用奋斗的青春赢得共同的大未来。”

“大陆市场很大,机会很多!”台青丁翊凯扎根大陆发展多年,如今在上海一家环保公司就职。“台湾青年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最好的机遇就在大陆,因为大陆自始至终都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红利与机遇。而且,这里市场规模数十倍于台湾,汇聚了全世界非常多优秀的人才,在这里可以学到非常多在台湾学不到的东西。”

“回到大陆发展这么多年,我经营的农业产业从无到有,目前辣椒种植面积已达两万多亩。”台商庄久毅扎根广西种植“宝岛美人椒”,他成立的两岸红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获桂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带动当地6000余户村民脱贫。“还在观望的台胞,应该立马过来‘卡位’,搭乘大陆经济发展的快车,开创自己产业的一片天。”庄久毅说。

在大陆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的助力下,大批台胞踏实奋斗,在融入大陆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公益慈善、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都有台胞打拼的身影,一个个两岸融合发展、同胞心灵契合的故事精彩动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参与者和受益者,台胞的获得感、融入感、幸福感也不断增强。

“民族复兴的路上台湾不能缺席”

“中国梦不应该缺少了台湾这一块,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不能缺席。”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台湾同胞的心声。在大陆的持续推动下,越来越多台湾同胞汇入中华民族复兴大潮,他们来到大陆投资兴业,积极参与各地发展建设,也在其中分享了巨大的机遇,取得了在岛内难以想象的成就。

在与台湾一水相隔的福建,上万家台企在此生根、成长、壮大。“我们协会的会员企业从一开始的个位数,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家了。”福建厦门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吴家莹说,近30年来,大陆积极为台胞广泛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条件,来厦门发展的台商越来越多,台资企业获得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国经济百强县之首江苏昆山,30余年间累计有5300多家台资企业投资落户,近10万台胞在此安居乐业。一大批中小台企在昆山成长壮大,26家企业在大陆上市(挂牌)。“我们有幸见证、参与大陆建设发展,从中获益良多,更有志为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孙德聪说。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大陆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广大台胞台企也迎来了新机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台胞扎根大陆、建功立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两岸同胞携手,前途海阔天空。”扎根四川彭州的台胞陈贵静说。

在大陆坚持推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台湾同胞深切体会到,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他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期待从两岸交流合作中获益;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义事业中来。

“大陆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通过给予同等待遇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这成为我们用实际行动做好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正能量的‘传播者’,讲好台青在大陆发展的故事,进而相向而行、携手并进的最大底气。”黄柏翔相信,随着越来越多契人心、汇民意的举措出台落实,会有越来越多台胞台青扎根大陆、筑梦未来。

今日中国2023-4-3

 

 

交流复常是两岸民心所向 大陆专家谈做精做实融合发展 文章下载

交流复常是两岸民心所向 大陆专家谈做精做实融合发展

进入2023年以来,一系列措施推动着两岸人员往来正常化、交流合作常态化,受到海内外各方关注。王英津、陈耕等大陆涉台专家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指出,两岸交流完全复常仍需时间,融合发展日渐成为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举措,亟待将各项工作做精做实。

2016年民进党重新上台执政以来,继续推动“抗中”“去中”“脱中”的“台独”路线,近3年来新冠疫情也被其利用来阻挡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进入2023年,两岸互动出现加速回温迹象,民间要求两岸恢复交流合作的呼声高涨。那么,今年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景如何?台海春暖的态势可否扩大?

专家指,各界应研读去年8月10日大陆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其中围绕“不断扩大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提出“使两岸同胞加深相互理解,增进互信认同,逐步实现心灵契合”等重要论述。

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回顾,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就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王英津认为,这一表述对于国家统一提出一个更高的追求,即“民心统一”。只有人心归向,才能巩固国家统一大业的社会基础,从而在根本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王英津指出,过去三年虽有疫情阻隔,但两岸交流也没有完全中断。事实上,与台湾专家连线的视频会议也经常开。只是效果没有那么理想,远没有线下交流得那么透彻。

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陈耕是原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所创所所长。在融合发展的前沿观察近年两岸民间往来,陈耕也说,主要是新冠疫情这三年,困难比较大。疫情前,厦门、金门往来密切,那时他和家人每年都要到金门好几次,通过“小三通”到台湾也非常方便。疫情因素排除后,各方力量都在催促台湾方面调整政策。他相信,两岸往来完全可以推动起来,因为这方便老百姓,民众呼声强烈。

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歌仔戏着手,陈耕的文化视野从闽南跨越到台湾,及至开展整个闽南文化区域的研究。他说,中华文化中尊天敬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移居台湾的闽南族群将这一块留存得很好;不管时代怎么变,要看到台湾大多数老百姓非常珍惜自己的家乡、文化、血脉,要相信他们是有中华文化情怀的。

陈耕认为,要互相了解、理解、谅解、化解,才有最后的两岸和解。每一环节都不是立竿见影,大陆同胞要实实在在地跟台湾民众做好朋友,部分的、暂时的困难都是可以破解的。“主要是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善于借助民间力量,用文化的力量来争取。”

王英津指出,民进党当局想要与大陆经济脱钩,想要从人员交流、融合发展等各方面切断两岸往来,以达到其“拒统”的目的。今年,疫情的影响会逐渐散去,两岸民众都呼吁要交流合作,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民进党无法阻拦。今年虽然两岸交流合作会有所恢复,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

他指出,两岸融合发展,是一项“民心工程”。关键是措施怎么落到实处,更好地增进相关政策对台胞的吸引力。一方面,要为台湾同胞提供较为理想的就业机会,为愿意来大陆干事业者提供更好的创业平台和发展前途。另一方面,还应该往更多领域拓展,要为愿意参与国家建设的台湾同胞提供机会,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新网2023-4-3

 

 

动作频频 内地与澳门经济融合再提速 文章下载

动作频频 内地与澳门经济融合再提速

内地与澳门互动合作正进一步紧密。2月4日,海关总署发布《支持和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支持和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产业、民生和规则衔接提出了20项措施。

专家分析认为,澳门经济“一条腿走路”走了很久,但是“单腿跳”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不适应澳门经济的提档升级,而横琴的存在一大目的就在于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实现内地与澳门的双赢。目前,由于广东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相关措施把文旅、会展、商贸金融等实现并轨融合,可以为澳门多元并举的新经济发展提供优渥的条件,未来,横琴也可能会是我国更好地对接或申请高标准经贸规则的重要抓手。

20项措施出炉

1月28日,在广东省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东省委横琴工委委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符永革曾介绍,2023年,横琴将着力实施“三大工程”:特色产业牵引工程、要素跨境流动工程、民生深度融合工程。

此次海关总署发布的《若干措施》所包含的20项措施则与之“无缝衔接”。其中,在产业方面,《若干措施》明确优化参展出入境及展品通关便利化措施,支持粤澳会展业“一展两地”联动,助力横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平台;推行进境演艺动物“随到随检、检后即演、全程监管”的检疫监管模式,降低企业成本,助力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

产业措施为何主要指向会展、旅游等行业?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广东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因此,大力发展会展业,把文旅、会展、商贸金融等实现并轨融合,就可以为澳门多元并举的新经济发展提供优渥的条件、创造良好的机会。“但此外,由于澳门的国际性、海洋性,横琴发展高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也是势在必得,水到渠成。”宋向清表示。

同时,在与“三大工程”中的“要素流动”相适应的规则衔接方面,《若干措施》明确优化报关单位备案模式,加快与澳门海关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安排,向内地与澳门AEO企业实施互认便利措施。

规则衔接措施主要指向贸易合作。据悉,此前内地与澳门贸易持续增长,2022年两地贸易总值为43.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当前,推进AEO互认的措施则将使两地贸易合作更进一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AEO互认将帮助AEO企业大大压缩货物通关时间,降低企业港口、保险、物流等贸易成本,进一步促进内地与澳门贸易便利化,为推动两地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环境。“总体上,认证后有助于企业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洪勇表示。

横琴之路

“横琴其实是广东‘无中生有’建出来的一个小岛,将它创造出来,其重要目的就是促进粤澳之间的产业实体经济的深度合作,同时在规则上借鉴澳门的做法,实现内地与澳门的双赢。”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曾前往横琴实地探访,他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澳门本身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原来只是博彩业和旅游业,但澳门处于跟东盟合作的重要位置上。“这就让我们看到,面向澳门的横琴会是我们更好地对接或申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重要抓手。”徐洪才表示。

横琴要往理想的方向发展,必不可少的是“人”。为此,在民生方面,《若干措施》明确进一步便利澳门居民、澳大师生、高端人才、会展人员进出横琴。但横琴“入世”未深,产业和人凭什么来?徐洪才介绍,人要去横琴,一个是生活,一个是就业,还有一个是做生意谋发展。“横琴过去和未来的各项措施都覆盖了这些方面。”徐洪才介绍,横琴的一个特点就是对澳门的“转移”和“扩大”而非“改变”,这使得横琴既保留了澳门的优势,也让在澳门未能成长起来的产业“种子”获得成长空间。

“对于企业而言,横琴具备比澳门更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入驻之后,可以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澳门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徐洪才介绍,“对于个人而言,在横琴工作,交的个税和在澳门差不多,可以极大打消澳门人到横琴就业发展的顾虑。”

资料显示,承接在合作区工作的澳门居民,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澳门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2021年度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居民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首个执行年度,根据实际减免税额,横琴澳门居民整体税负下降达七成,初步实现横琴澳门居民个税税负与澳门趋同。

多地推动与澳合作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其中提到了“三步走”目标,第一步即包含到2024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时,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与澳门有序衔接,在合作区居住、就业的澳门居民大幅增加。

如今,距离2024年这个重要节点仅剩一年,横琴能顺利走好“第一步”吗?宋向清认为,目前看来是不成问题的。从企业增量上看,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合作区成立一周年,澳企澳资明显增长,其中新注册澳资企业705户,实有澳资企业超过5000户,注册资本总额突破1400亿元。从人数上看,据横琴边检站统计,自合作区正式挂牌成立至成立一周年,经横琴口岸出入境人员达738万人次,车辆超104万辆次,其中澳门单牌车近70万辆次。

事实上,除了广东横琴,还有不少地区均展开了与澳门的深入合作。例如,早在2018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就正式批复了安吉县建设浙澳(安吉)经贸合作区。自合作区推进以来,安吉与澳门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科技合作、对接消费市场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果,2020年,安吉县实现贸易总额50.21亿美元,其中安吉出口澳门贸易额增长2130.2%。

“澳门经济一直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在全世界,单纯依靠博彩业发展区域经济也是不多见的,因此,澳门经济‘一条腿走路’走了很久,但是‘单腿跳’的发展模式目前已经不适应澳门经济的提档升级,澳门需要进行多元化布局,需要让澳门的经济由单腿跳发展为两腿跑,由两腿跑发展成四个轮子共同发力。”宋向清表示,“不管是横琴还是安吉,都对全国其他区域具有引导和示范效应,整体上来讲,内地与澳门合作对我们国家的重大战略,包括新时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商报2023-4-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