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祖地文化优势 助力两岸融合发展——记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在闽调研
福建作为对台工作的前沿地带和主要阵地,也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与试验田。8月14日至20日,全国台联、福建省台联、福州市台联、宁德市台联组成联合调研组,来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的福州市、宁德市,围绕“发挥祖地文化优势 助力两岸融合发展”主题开展调研。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福建省台联副会长欧阳迪莎、福州市台联会长杨军、宁德市台联负责人余泉等参与考察调研。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挖掘闽台历史文化渊源,充分发挥福建对台湾的祖地文化优势,助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下去到有台胞台企的地方摸实情,协助台胞办实事,探索闽台融合发展新路。
挖掘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都说两岸同根脉,从何可见呢?福州台湾会馆及福鼎秦屿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的历史即是见证。
14日,郑平率联合调研组到福州台湾会馆考察。调研组在讲解员介绍下参观展厅,了解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台湾施行的情况,追溯两岸民众交流交往的历史脉络,调研榕台交流、融合发展现状,并与福建省台联、福州市台联工作人员就全国台联台胞之家联谊站工作情况进行座谈。
在福州台湾会馆考察座谈
座谈会上,杨军介绍,福州台湾会馆的存在,本身就说明台湾学子在清朝时期就远赴大陆考学为官,两岸学子早有交流联系,在会馆展厅陈列的“台湾海峡(东山)陆桥”图文、昙石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两岸族谱等,揭示海峡两岸自古是一家。她表示:“福州台湾会馆自2020年11月1日复建揭牌以来,相关部门和社团在会馆开展各类活动132场次,接待涉台单位、团体等472批次7000余人次,到会馆参观的宾客25万余人次,现已成为榕台两地交流的重要场所和亮丽名片。未来,我们一定会更进一步把挂在会馆的全国台联台胞之家联谊站招牌做实做响。”
郑平参加座谈
郑平肯定会馆用心发掘祖地文化,发挥福建对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的优势,积极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工作态度。他指出:“从清政府在乡试、会试中为台湾士子专门另编字号,设立保障名额的对台融合举措,到后期‘福州伯身背三只刀——剪刀、菜刀、剃头刀’过台湾创业生活,为台湾带去两岸共同的城隍、五帝民间信仰,共同的马蔺草、番薯种植生产技术,共同的石雕、木雕建筑技艺,对台湾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段段历史,都传递且证明了榕台两地‘根’上的连结,我们应当在此基础上加深两岸历史记忆,凝聚两岸民心,增进台湾同胞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
在秦屿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瞻仰戍台英雄
15日,在福鼎调研期间,调研组前往秦屿戍守台湾将士墓群缅怀戍台英雄事迹,详细了解戍台将士墓群相关保护、修缮等情况。此墓群安葬的是随郑成功赴台驱荷拼死沙场的92位秦屿籍士兵,以及康熙年间随施琅收复台湾、戍守台湾的180多位殉难、病故官兵。
“整个戍台的年代大部分时间集中在清代。这些从福建各地抽调的戍台将士,其当时的主要任务包括收复台湾、平定台湾、三年一轮换戍守台湾、在闽台沿海消灭海盗及抵抗外国侵略军......”调研组成员在戍台将士墓群前听取讲解员讲述戍台将士可歌可泣的历史。余泉表示:“此墓群是福建将士横渡海峡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历史见证,也是闽台两岸血气同根最为直接的实物佐证。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宁德市对台历史,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与心灵契合。”
弘扬两岸相通的习俗文化和信仰
都说台湾同胞有80%的祖籍在福建,许多福建人所爱好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也流传至台湾。福鼎的茶文化与福清石竹山道教文化即是见证。
台湾地理气候宜种茶,但台湾本来并不产茶。清朝嘉庆年间,福建安溪人自家乡带来茶种,种植于台北县深坑乡,因该地为福建安溪人的聚居地,便积极推广种植。台湾少数民族本来没有饮茶习惯,自闽粤一带移民增多,茶树广种后,台湾饮茶之风才日盛。
现如今,两岸茶文化、茶产业的交流交往比以往密切且多样了。15至16日,调研组来到世界白茶发源地——福鼎市,考察白茶茶文化对台推广的现状,了解福鼎与台湾之间的历史联系。
在品品香(上)、绿雪芽(中)、六妙(下)白茶企业考察
调研组分别赴品品香、绿雪芽、六妙三大福鼎白茶龙头企业,参观品品香自主研发的标准化生产车间,以及了解其作为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长期以茶为媒,促进两岸文化、经济交流的事迹;走访绿雪芽白茶庄园,看到该茶园融合台湾慈济环保观念,把“涵养大地 关爱生命”作为企业理念,参与制定《白茶》国家标准,坚持绿色生态茶园有机化管理并与大地共生息;走进六妙白茶博物馆及其首创的数字化智慧茶窖,了解白茶的前世今生,感受茶产业客制化服务的魅力。
调研组表示,过去十年,福鼎白茶以“黑马”姿态在中国茶叶市场异军突起,成为综合产值逾百亿的富民产业,不仅带动当地居民摆脱贫困,还带起全民喝白茶的风气。这也反过来促进福鼎白茶走向标准化、精准化的生产道路。台湾目前喝白茶的人还不多,福鼎应该抓住这个空白,把福鼎白茶名片传递到每位爱茶的台湾同胞手中。
在石竹山道院与住持谢荣增交流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两岸均有很多信仰者。两岸道教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台湾有很多道观的祖庭在大陆,也就是说台湾道教的根在大陆......”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福州市于山九仙观及福清市石竹山道院住持谢荣增,18日边走边向调研组成员介绍福建道教名山——石竹山。
石竹山供奉何氏九仙,千余年来祈梦文化活动在此经久不衰,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台湾同胞跨海前来祈梦解梦、观光交流。2010年与台湾阿里山签定友好姐妹山,并因与阿里山邹族人的“梦卜”有共通之处而交流甚密。在邹人汪毅纯的努力下,原本没有道教踪迹的阿里山,如今也有了九仙宫的分宫。
“听说你们还打造一个两岸道教交流的品牌活动,请介绍一下”“何氏九仙的信仰除了阿里山,你们还有分炉到台湾其他地方吗?”调研组成员仔细询问。“当前,闽台之间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竹祈梦’为主题的道教文化交流,逐步形成规模、树立品牌,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两岸重要交流平台。目前为止,何氏九仙信仰已分炉至台湾18处宫庙供奉,成为台湾宫庙的祖庭,对进一步推动两岸道教文化信仰的深度融合作出贡献。”谢荣增认真回应。
调研期间,调研组还在福清参观台南黄檗寺的祖庭——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以及在霞浦走访松山天后圣母行宫,深挖道教、佛教等两岸民间信仰与习俗的联系,弘扬这些信俗提倡的真、善、美精神,以增强两岸民众间的凝聚力。
倾听台胞台企发展诉求
都说全国台联是“台胞之家”,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如果遇到困难,都能向“家里”反映情况。调研组17日在霞浦县考察台资企业、聆听福建省台联派驻东壁村第一书记陈鹭介绍该村乡村振兴情况即是见证。
走进位于三沙镇陇头工业园区内的台企——霞浦来得(晋鸿)工具制造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车间内的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种五金匠作工具及部件的生产,一派繁忙景象。
台企考察
“我们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要是做五金匠作工具,如各类锤子、铲子,产品主要用于建筑、园林、消防、汽车等领域,目前外销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部副总黄宝明引领调研组成员走过生产车间,来到产品展示柜前,他继续讲述企业近年来发展的瓶颈,“受国际局势影响,这两年外销不好做,出口美国课税很重,所以我们考虑转换销售市场。未来将用心开拓国内市场,将公司领先的技术与国内相关产业同仁建立深入的交流合作。”
调研组成员鼓励表示:“我们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你们要把握此机会,将这些既好看又好用的五金工具带入国内市场。”
在三沙镇座谈
霞浦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东壁村在山坡上,是三沙镇一个面朝大海的小渔村,当地坐落许多设计感十足的网红民宿,来来往往的游客,无不举着自拍杆拍拍自己、拍拍霞浦最美的日落。调研组考察了“云上扶摇”“拾间海”等民宿后,聆听三沙镇工作人员汇报对台工作情况。
“三沙镇与台湾的联系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三沙镇烽火岛水营就是当时福建派出最多兵丁驻台的兵营之一”“三沙港距离台湾基隆和马祖南竿分别仅为126海里和16海里,是大陆与台湾距离最近的乡镇之一,也是全省最早开放的国家对台贸易口岸”“70年代起,三沙和台湾的交流由政治转为经贸,台湾人卖手表、收音机过来,三沙人走鱼、香菇等产品过去”“1979年三沙口岸设立全省第一所台胞接待站;1990年承派对台短期渔工劳务,至2001年年均输派渔工3160人次。”“今年三沙将继续以打造‘对台工贸旅游港口重镇’为目标,加快建立宁德(三沙)司法服务中心,积极承接台湾农业、机械、食品等项目来霞投资,将三沙港区打造成台胞台企闽东北第一登‘陆’点。”
欧阳迪莎(上)讲话、陈鹭(下)分享
陈鹭在座谈会上分享驻村2年的感受。欧阳迪莎代表调研组回应表示:“三沙镇作为霞浦对台‘前沿阵地’,与台湾渊源深厚。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我们应该抓住此一发展机遇期,把霞浦对台工作融入省里,以及多思考在三沙如何引得进、留得住台胞台企,让他们真正融入当地,提高三沙涉台元素,实现台胞台企闽东北第一登‘陆’点的愿望。”
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都说福建是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区与试验田,只要对台湾同胞好的想法、对两岸关系好的做法都能在这里育苗成长。调研期间,调研组驱车前往福清珠山村“海峡两岸三堂文化基地伍氏文化园”,了解三堂文化、姓氏文化对两岸融合的促进作用;乘船至位于福鼎东南海域的嵛山岛东角村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考察台青参与乡建乡创工作的成果。
调研组部分成员在伍氏祠堂前合影
两岸融合方式很多种,但“联合分布全球各行各业120万伍姓人士,一起来做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工作”这种方式却颇为少见。这是全国台联理事、台胞伍礼平的雄心壮志。他热情洋溢地向调研组介绍伍氏祠堂、礼堂、书堂,以及这三堂对凝聚宗情、乡情、友情的作用。他说:“三堂文化的传承使我们了解自己的根脉,凝聚同宗同乡之人的心力,只要把凝聚起来的心力放在正途,相信做什么都能有成效。” 有调研组成员表示,“在福建不仅两岸同姓之间有联系互动,形成凝聚力,不同姓氏之间也有交流,每年海峡论坛中的海峡百姓论坛即是例证。”
东角村改造
2018年以来,福建省在大陆首创以乡建乡创为主题的闽台合作模式、第三方全程辅导服务模式和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模式,探索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新路,助力福建乡村振兴。清华学子、台胞周宏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跟随清华团队,带着台湾社区营造理念来改造东角村。
“鱼露厂变形记”就是周宏宇和同学们的得意之作。东角村原本有一间废弃的鱼露厂,四面砖造外墙、内部木构支撑,周宏宇和同学们对其进行评估后,按照“传承乡村文化,留住美丽乡愁”的原则,决定在保留砖木结构的基础上,用钢板对结构进行加固,还把废弃的鱼露缸再利用,做了“高低差设计”,在美感和安全性增强的同时又保留了乡土文化元素。如今,这座昔日鱼腥味四溢的鱼露厂,变成了东角村的大礼堂。茶余饭后,村民都会踱步至此,看电影、聊天、参加各种活动……大礼堂每年接待访客达数千人次。
“除了大礼堂,清华大学团队在东角村改建的公厕,也成为当地居民日用且用心维护的地方了。”调研组表示,希望工作站继续发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驻点优势,持续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凝聚台青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希望各地台联发挥台联独特优势,深化联谊交流工作,吸引更多台湾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闽台两岸民宿、旅游等经济产业交流合作,助力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台胞之家网20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