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关键看干部作风
本刊记者 侯逸宁 陈 杨
今年以来,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优化营商环境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当地干部作风好坏。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当口,仍有一些地方干部作风跟不上形势任务要求,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说得多做得少、虚的多实的少,在与企业交往上“亲”“清”不分、公私不分,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与警惕。
涉企服务不尽心,执行政策变成“拉抽屉”
“我们在专项监督中发现,部分企业对企业补贴政策了解得不全面、不清楚,不知道能够申请哪些补贴,也不清楚如何申请、什么时候可以申请。”采访中,某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向记者讲述了部分企业长期反映强烈的痛点。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个别干部政策争取宣传不上心。有的是该争的不争,与上级沟通对接不到位,对政策走向、资金投向等信息掌握不充分,为企业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不积极不及时,使企业错失发展良机。有的是该给的不给,出台政策不到位、不具体,“雨过地皮湿”,导致好政策成为“抽屉政策”,企业知晓率低。还有的是该兑现的不兑现,搞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优惠政策停在纸上、扶持资金闲在账上。有企业家反映:“再好的政策,没有人推动落实,也吃不到嘴里。”
除了政策落实上的不走心,还有个别干部在项目落地上冷漠推脱不关心,让企业寒心。层层推的有之,有的属地和职能、审批、监管部门之间推诿扯皮,让企业求助无门。慢慢拖的有之,对群众、企业的诉求久拖不决、不理不睬,既不回复也不解决,有些办证、审批事项甚至一拖好几年,把项目拖走拖黄,很多企业家谈到最害怕的情况就是“新官不理旧账”,害怕换了领导后有关约定拒不兑现。等等看的有之,有的干部怕先走一步担风险,动不动就说“上面没文件”“领导没讲过”,使企业在等待中错失良机。
设置门槛有偏心是服务不尽心另一表现。大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往往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政策、资金等要素都向其集中,但对中小微企业来说,有的政府部门关心不够,甚至有所忽视,企业的获得感较低。除了对企业帮扶爱“大”嫌“小”外,有的还只重视招商引资外地企业,忽视本地企业,对二者待遇不一致,“招来外来婿,气走本地儿”。有的仅以税收贡献论英雄,忽视一些企业在就业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的贡献,影响高质量发展成效。
任性用权乱作为,随意铺摊子上项目让企业苦不堪言
“比起明面上的吃拿卡要,盲目上项目、铺摊子动辄耗费成百上千万元,给企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更为恶劣。”一名干部谈到搞政绩乱作为的不良影响时感触颇深。
项目论证不严谨,随意让企业买单是其中的典型表现。有的缺乏前期调研,不经过科学论证就上工程、乱投资,提出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求企业跟进上马,只追求短期效应,一些项目烂尾甚至把企业拖垮拖死。如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委原书记王希静未经可行性研究论证,要求多家国企举债投资,强行推进某建设项目,造成大量建筑空置浪费。还有的对招商项目评估论证不深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引进不符合资质的企业,造成连锁不良影响。
还有的地方单纯追求GDP扩张,令企业跟着作假瞎折腾。有媒体曾报道一些省市“招商作秀”,串通投资商搞虚假招商、重复签约,用注了水的招商成绩单编造虚假繁荣的当地经济图景。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中央决策,给当地经济发展“埋雷”,还会影响企业信誉。另有一类折腾是干部陷入“数字出政绩、政绩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浮夸造假循环,要求企业虚报投资、产值等经济数据,让企业违法失信,为自己升官铺路。
任性用权的另一大典型表现是简单粗暴执法,任意拿捏企业。有的片面理解、机械执行、野蛮操作,对企业频繁检查、多头检查,存在重复监管现象,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有的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随意执法、恣意裁量、过度处罚,不给需要达标整改的企业留出合理的时间。还有的设定“霸王条款”“土政策”进行地方保护,或以各种理由抬高服务价格,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影响了公平公正。
靠企吃企谋私利,把企业当“唐僧肉”“提款机”
一些地方纪检监察干部向记者反映,有的干部不仅不把服务企业视为职责和本分,还利用手中权力变着法儿设置关卡与障碍,今天啃一口,明天咬一口,让不少投资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给当地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直接一点的巧立名目到企业频繁检查、重复检查,擅自设立收费和罚款项目,借机吃拿卡要、谋取私利,侵害企业权益和群众利益。“委婉”一点的不直接索要,而是频频暗示,让企业主动“孝敬”。如贵州省凯里市龙场镇原镇长王锦每逢过年过节,对公司法定代表人暗示“企业要想做大,就要懂事”,在先后5次收受现金11万元后,对安全生产、环保、卫生等放宽检查。还有的在吃喝玩乐过后,叫企业家过来一起“聚一聚”“认识几个新朋友”,实质是让其买单。另有一类吃拿卡要的方式则是打起“借”字招牌,无偿占用企业的住房、汽车,企业不敢得罪,只得双手奉上。
有些干部谋利的方式更为隐蔽,让他人在前端经营,自己则隐身幕后实际操纵。一种是以他人名义代持股份,以“合法”手段为掩饰,玩 “白手套”,一种是帮助中介机构出面站台,中介机构向企业收取高昂“中介费”,还有一种则是充当掮客帮助他人拉业务,破坏当地营商环境。
还有某些干部将国企改制变成了中饱私囊、侵吞和瓜分国有资产的机会,揩公家的“油”,肥自己的“膘”。有的钻制度空子,利用企业改革改制、并购重组、企业上市之机,通过违规关联交易搞利益输送,如海南省儋州市某国企原总经理谭国有在公司关停改制期间将国有资产低价卖予他人,致使国家利益遭受巨额损失。有的在资产评估中大耍手脚,如以第三方服务为挡箭牌,刻意抬高民营资产价值或压低国有资产价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影响营商环境的不正之风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权益,影响企业的投资信心,也会破坏政府的公信力和市场交易的公平。同时,一个企业家对一个地方营商环境的“差评”,会在企业间的商业合作中不断传播发酵,引发连锁反应,降低该地区在整个行业中的声誉,对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贻害无穷。
“亲”“清”关系剑走偏锋,企业感受“冰”“火”两重天
采访中,也有干部和民营企业家反映,对照“亲”“清”政商关系要求,有的地方还存在“只亲不清”又或“清而不亲”的现象,值得关注。
为“清”而拒企千里之外。有的吃不准不敢“亲”,一些干部坦言,对政商关系“度”的把握上,由于当前“不能”“不得”的禁止性规范出台多,“可以”“应该”的指引性规范出台少,一些干部搞不清与企业交往的分寸,干脆舍“亲”而保“清”,以图求个稳妥;有的怕出事不想“亲”,“不干事就不出事,出了事就跑不掉”,一些干部对问责有着错误认知,以致做起事来畏首畏尾、过度谨慎,特别是具体经办的人员,没有领导的签字坚决不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因“清”而对企业不管不顾。有的没好处不愿“亲”,在经济发展中商人逐利无可厚非,而干部谋私利则纪法难容,有的企业家吐槽,面对“灰色地带”越来越小、给企业办事无好处可图,有的干部便对企业爱答不理、不管不顾。如现在企业对公接待费用明显减少,一些干部主动往企业跑的积极性下降,对妨碍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也懒得制止查处,回避退缩、敷衍了事;还有一些部门始终以管理者自居,认为管理就是审批、审批就是办证、办证就要收费,收费取消了,也就懒得接触企业家,碰到企业的事就推来推去,不怕不“亲”,唯恐不“清”。
“亲”得勾肩搭背、沆瀣一气。有的干部受利益驱动而不想“清”,与企业经营者狼狈为奸,绑成利益共同体,大搞暗箱操作,为团伙谋取非法利益。如被查处的山东省博兴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科员范建波与他人合伙经营企业,并利用职务便利,为该企业介绍业务。还有“一家两制”、政商合体,在家族中从政和经商的相互利用,从政的利用公权力为经商的提供帮助,经商的也给予从政的经济支持,形成官商勾结的利益链条。
“亲”得开天窗、留后门。有的私心作祟不愿“清”,偏袒“关系好”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投资上的“福利”, 损害市场公平竞争。如一些干部拿手中掌握的政策部署给“关系好”的企业发好处,对特定对象政策法规之外的利益诉求予以特殊照顾,让不符合申报奖补政策资金的企业审核通过,而对没有特殊关系的则按部就班慢慢来,如此差别对待,对企业而言,发展结果自然产生天壤之别。
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盯牢问题治
好的干部作风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营商环境而言须臾不可缺少。拿出真功实招改进干部作风“洼地”,打造营商环境“高地”,要靶向攻坚、务求实效。
适当换位,解决对企业“爱答不理”的问题。如何纠治,首先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如通过思想课堂、业务赛评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干部学习教育,引导干部放下姿态、主动靠前服务,推动干部从灵魂深处来一场思想解放、观念变革,从 “权力本位”走向企业“权利本位”。不少干部提到,只有换位思考才能感同身受,要加大干部交流,适当安排干部沉浸式到企业任职,如江西萍乡实行驻企“特派员”制度,选派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到重点企业驻点,设身处地了解企业家所困所惑,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厘清职责,解决为企业真办快办问题。采访中,不少干部谈到,首先要正向激励担当作为,规范干部得利渠道,让干部不拿企业给的利、只拿组织给的奖,从“灰色地带”走出来;其次要厘清“为”与“不为”的界限,明晰政治底线、政策边线、制度红线,让干部和企业家清楚什么能办、什么不能办、多久能办完;再者要严查督办,对影响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亮剑,让其从政治和物质上都受损,把违纪违法人员打狠打痛,如山东省纪委监委部署开展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对损害营商环境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大起底,对发现的问题优先调查、优先处置,以有力措施和办法督导各级领导干部为企业快速办事。
接洽有门,解决企业家有处可诉、有求必应问题。“只要你们有贷款意向,我们可以联系相关机构上门帮你。” 在湖北黄冈,当地通过12345热线、政企通等渠道及时了解掌握企业需求,主动解决企业之需,构建政企良性互动渠道;坚持有诉必应、有错必纠,对涉及营商环境的投诉举报,及时受理、及时处置、及时反馈,“一企一策”为企业排忧解难,完善企业权益维护机制;建立服务企业评价考核机制,促进有关部门针对性改进政策措施,改进工作作风。在浙江丽水,有一套“扶企不扰企”的纪律制度,每年年终都要开展“局长作风大家评”和“涉企部门效能服务排行榜”评选,帮扶企业工作情况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岗位调整、评优评先的依据,让担当作为的干部受表彰得实惠,让尸位素餐的干部既丢位置又丢票子,引导党员干部主动积极为企业服好务、解难题。
统筹协调,解决对企业多头监管、重复审查问题。做好统筹协调,搞好顶层设计,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做减法”,进一步“减跑动”“减审查”,杜绝政出多门、肆意乱为;进一步“搞透明”,能公开的全公开,对政务服务事项、流程、时限、所需资料等内容进行规范和公开,限制自由裁量权;再者要在“数字化”上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让数据多跑腿,能线上办的线上办,想尽一切办法给企业添便利、减负担。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发展之基、活力之源。优化营商环境,抓好干部作风是关键。好的干部作风,是凝聚力战斗力更是发展的推动力。当前,只要下大气力、久久为功,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就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有利环境和条件,让市场主体本固根深、枝繁叶茂,从而以干部作风之“好”打造营商环境之“优”,促经济之“稳”、发展之“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提供强有力服务保障。(此稿写作过程中,江苏省邳州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安徽省宁国市,福建省石狮市,湖南省怀化市,重庆市巴南区,四川省华蓥市,贵州省晴隆县,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等地纪检监察干部给予支持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