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城步县:党建赋能 绘就苗乡基层治理新画卷
城步苗族自治县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连续多年保持省平安县称号,获评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和全省信访工作示范县,丹口镇花龙村、西岩镇资江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省级试点县优势,推动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亲自任组长,建立了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县委政法委等38家单位合力推进,县乡联动、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组织召开了动员大会,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体系贯通联动起来。二是做实工作方案。对标省市要求,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城步苗族自治县关于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发现、反映、解决、反馈”问题的闭环机制,健全了经常性联系制度、民情收集处置制度、履职评议制度三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为工作推进指明了方向。三是压实工作责任。坚持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县委书记带头履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职责,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要求各职能部门要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试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对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落实教育培训、考核评优、表彰奖励、职级晋升、提拔使用“五个优先”。
二、细化网格管理,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科学整合资源力量,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动要素向网格集中、服务向网格集聚、问题在网格解决,着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一是构建组织体系。按照“精准划分、科学定格”的要求,以党建引领“多网合一”为抓手,根据村(社区)特点、人口数量、居住分布、地理位置等,将村(社区)原党建网格、政法综治网格、信访维稳网格等网格整合成片组邻“一张网”,即根据村组院落、人数规模、自然片落或居民小区分布、城区道路等,将村(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片,由村(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片长。在片区范围内按照各小组分布情况,统筹由各村(社区)小组长担任包组的网格长,统筹管理小组内村(居)民代表,带领村(居)民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逐项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在村民小组内以邻近居住的5-15户村(居)民为单位设立邻,村(居)民代表担任邻长,并具体负责邻内环境治理、民意收集、纠纷调处、上传下达等工作。目前,全县设立片长826名、组长2170名、邻长7658名,形成“片联组、组联邻、邻联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格局,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二是充实网格力量。坚持把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治理能力最关键、最根本因素,选优配强村(居)民代表。突出政治标准,严把人选的守法联审关,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居)民提前纳入资源人选,建立村(居)民代表候选人员资源库,提前把好人选关。引导党员、退伍军人、外出返乡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参与推选,统筹代表队伍年龄、文化、性别、党员比例等,优化村(居)民代表人员结构。实行动态管理,对不胜任、不称职或长期在外工作不适宜继续担任村(居)民代表的人员,依法依规及时进行调整。工作开展以来,调优配强村(居)民代表129人,片组邻网格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每年至少组织村(居)民代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让村(居)民代表知晓“干什么”“怎么干”“干成怎样”,并明确基层治理时间、任务、责任、进度“四个统一”,确保基层治理任务及时、高效完成。三是优化服务举措。充分发挥村(居)民代表政策宣传员、民情联络员、安全防护员、文明示范员“四员”作用。村(居)民代表要对所联系户每季度走访不少于1次,重点联系户每月走访不少于1次,每月召开1次民情分析会,每季度召集1次“村(居)民恳谈会”,了解群众所需所盼,共同探讨解决办法。村(居)民代表每年需向推选其当选的村(居)民进行1次述职,向村(社区)“两委”报告年度履职情况,村(社区)两委每年要组织村(居)民代表进行履职评议并公示评议结果。推动“网络化+政务服务”全方位应用,规范乡镇权力和责任清单111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目录49项,下放乡镇公共服务事项57项、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53项,将“一门式”服务融入“片组邻”网格,让群众“少跑路”“不跑路”,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目前,全县召开村(居)民恳谈会800余次,民情分析会2000余次,村(居)民代表参与政策宣讲6500余人次,处理矛盾纠纷1500余件,参与志愿服务10000余人次,解决实际问题3000余个,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三、深化多元共治,推动基层治理“三治融合”。坚持党建引领和数字赋能,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一是着眼推进基层自治建设。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规范涉及公共利益和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议事决策程序,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在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将支部或党小组建设在网格上,推动2200名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打造了以村(社区)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础的全新自治形式。二是着重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健全“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法治副校长”制度,邀请法律顾问列席村(社区)“两委”会议,为基层工作提供法律专业意见,指导完善村规民约,对重大合同进行审核,有效解决基层干部法律知识储备不足,依法决策能力不强的问题。探索创新“五微在线”工作模式(微管理、微服务、微心愿、微宣传、微监督)和“五联工作法”(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农业产业“联发”、基础设施“联建”、群众文化“联创”),积极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三是着力推进基层德治建设。推动“道德超市”建设,将基层治理各项事务转化为可量化指标,对村民参与公益活动、基层治理实行积分量化管理。目前,全县建立“道德超市”212家,有效调动起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好儿媳”评选等活动,营造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乡村治理新风尚。
邵阳市委组织部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