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田间地头,结对干部认真
听取村民意见建议,协调解决纠纷矛盾;
大榕树下,党员民警和村民围坐在
一起闲话家常,发动群众参与治安防范;
社区里,网格员们走街串巷,
搭建沟通桥梁,做邻里矛盾的“和事佬”;
镇(街)综治中心内,相关部门机构
进驻集中办公,
帮助群众“一站式”解决困难……
城市高质量发展要以扎实的基层治理来保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正以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为目标的惠州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流的平安稳定环境。近年来,惠州深化落实“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推动群众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源头化解,切实将矛盾隐患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摸索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惠州样板。
顶层引领,“一站式”破解办事“多头跑”
“感谢你们一起来帮忙调解,我们双方都赞成,纠纷终于得到解决。”今年8月25日,小金口街道九龙村,因一起多年前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纠纷,当事人向街道综治中心寻求帮助。小金口综治中心指派网格员前往村民小组实地核查,联合街道信访业务部、国土所、行政执法大队多部门联动调解,双方最终在10月10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
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小金口街道过去是个治理“老大难”地区。作为我市社会治理试点街道,通过进一步规范综治中心建设,如今街道实现综治、信访、司法、人社等多单位集中联动办公,解决多头管理、互相推诿扯皮的弊端,调解变得越来越高效、便民。
基层治理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压舱石。当前,全面开展“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是广东省委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1+6+N”中,“1”指综治中心,“6”指综合网格及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等基层政法力量和“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等信息化支撑平台,“N”指其他综治力量。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进一步深化落实“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方案,以乡镇(街道)为重点,以“一站式”吸纳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聚焦“镇村(街道、社区)风险排查、就地矛盾化解、强化诉源治理、促进讲信修睦”的目标定位,迅速推进“1+6+N”基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体系建设。明确以各级综治中心为枢纽,以“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为支撑,建立健全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从排查发现到分拨办理,再到评估反馈的闭环管理工作流程,并对信息对接、分流交办、吹哨报到、工作例会、监测预警、上下联动和评价监督等工作机制进行全面梳理及完善修订。
目前,我市已标准化建成市级综治中心1个,县(区)综治中心7个,镇(街)园区综治中心79个,村(社区)综治中心(站)1322个,做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服务”,最大限度地把基层社会各类风险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上半年,惠州作为全省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之一,以优秀成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靠前服务,“一张网”聚拢基层“千条线”
“接到村民反映,有农田缺水无法进行耕种,灌溉水渠需要疏通修理。”每天,龙门县蓝田瑶族乡到流村网格员刘神安都要在负责的区域巡查安全隐患,摸排村民们遇到的困难问题,同时将了解的信息通过手机APP上传至“粤平安”社会治理平台……
2017年以来,龙门县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全县180个村(社区)共划分网格353个,按照“一格一员”足额配备网格员,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新能量,使网格员在基层治理中化身“多面手”,守好网格责任区,共同托起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小网格”撬动基层“大治理”,如今在惠州,网格员成为基层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通过网格员定期排查、街面巡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全面排查网格内各类矛盾纠纷。据介绍,2017年起,惠州已实施网格化全覆盖管理,全市共科学划分综合网格3533个,配齐综合网格员3556个。2022年以来,全市网格共处理各类问题隐患18.1万件,网格治理能力逐步提升。
当前,惠州不断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走深走实。根据农村、城镇实际,科学划分、动态调整最小综合网格,我市大力推动村(社区)内的党建和综治、民政、城市管理、信访、市场监督、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农村人居环境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将党员干部、社会治理骨干下沉基层一线,把部门工作和服务前移至街头巷尾、田间地头,融合各方力量服务群众、解决问题、调处矛盾纠纷,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作为“1+6+N”体系中“6”的重要主体力量,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部门也在发挥诉源治理、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专业优势和主导作用,通过链接基层社会治理单位,有效整合基层解纷力量,健全完善专业性调解组织,不断强化横向线条,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织密矛盾纠纷排查网。
多元解纷,“家门口”化解群众“忧心事”
在惠城区汝湖镇大良村,“木甲桥”集体土地撂荒、被违规占用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惠州市委政法委第一党支部与大良村结对共建后,迅速组建由党员干部、法律顾问、村民代表组成的联合调处队,耐心细致给当事人算起“法律账”“经济账”,消除其对法律的误解和对相关政策的困惑,最终纠纷双方达成共识,历史遗留积案得到妥善化解。
2022年4月,我市创新开展“党建引领百村共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工作,推动全市组织系统、政法系统党组织与134个重点村“一对一”结对共建,促进矛盾积案化解并领办民生实事,全面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基层治理要注重将重心下移,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基层治理机制,补齐基层治理短板。据介绍,“党建引领 百村共建”启动以来,全市各结对单位共排查各类风险隐患3961个,化解矛盾纠纷588起,领办民生实事3883件;推动一批“问题村”“信访村”蜕变成“文明村”“示范村”,其中获评“全国文明村”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10个。
近年来,惠州不断强化源头治理,创新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各项工作全面开花,推动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我市还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青妇等积极作用,建成900家家事调解社区工作室、489家个人调解工作室,有力夯实基层平安根基。同时,我市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广应用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实施村(居)务“阳光工程”全市覆盖。
公安机关创新“村警+”,延伸推广“村警+网格员”“村警+联防队员”“村警+村组助理”“村警+禁毒大妈”等模式,广泛发动辖区党员、群众参与治安防范。惠州法院创新成立专职调解员队伍、新枫桥工作室,开展巡回法庭、云端调解,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渠道、多方式调解纠纷。
全域共治,“集民智”绘就治理“同心圆”
“疫情暴发时,我经常焦虑头痛失眠。后来通过社区宣传,我了解到市里的心理健康咨询途径,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我得到了极大安抚。”得益于惠州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模式建设的探索,家住大亚湾区的王女士,经过咨询师的帮助,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
近年来,我市被列为全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两个试点市之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构建开展体系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心理服务工作。各类社会主体都动起来了,涌现了一批好的服务项目,例如荣获“2021年惠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一等奖的镇村健康服务社(粤心安)智能心理APP等,群众进行心理咨询更加便捷。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多元善治格局,有效激活基层的“末梢神经”是关键。在惠州,“掌上法治村居”“警家校联防勤务队”“和美网格”“两规三联一法”等这些市民耳熟能详的做法,都是通过惠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征选活动中培育出来的。
2013年以来,惠州坚持以创新社会治理为导向,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开展征选活动。据介绍,活动开展11年来,共征集项目2000多个,评选出社会治理创新十大项目和优秀项目220个。
实践证明,惠州通过项目孵化、平台搭建、机制运行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律师、党工、社工、义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末梢神经”活起来了。各级各部门大胆创新创造、走好群众路线,探索出一条符合惠州实际、具有惠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营造“全域共治”新格局。
惠州市委宣传部 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