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胞”到“城市” 天津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样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日前举行的“国际无废日”主场科普宣传活动上获悉,去年以来,本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无废城市”建设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全市坚持上下联动“一盘棋”,从生产生活全过程入手,全面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以实际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落地见效。“去年本市成功获批国内唯一GEF项目试点申请,将获赠资金500万美元,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符合天津实际的‘无废城市’路径,强化示范引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国‘无废城市’的大作为。”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无废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中,本市全面协调推进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在印发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天津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分工表》,梳理明确了121项重点任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培育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巩固提升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3个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4个新兴产业,集成电路、车联网、高端装备、新能源等12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
去年以来,本市加大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全力保障危险废物环境安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向京冀延伸,在天津环渤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电子级废硫酸“点对点”成功资源化循环利用基础上,推动该企业和长鑫集电(北京)储存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危险废物跨省“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实现了企业成本下降10%的同时,大幅提升了企业产品在京津冀区域的影响力、竞争力,为本市高质量发展添绿增色,为京津冀区域发展提供绿色新动能。同时,调整天津市医疗废物收运处置模式,确保平稳过渡。利用医疗废物运输轨迹监控系统,规范医疗废物运输过程,推动实现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去年,全市累计无害化处置医疗废物2.06万吨。
本市坚持全链条发力,打好垃圾分类“持久战”。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站提升改造,规范设置分类桶箱73万余个,改造提升投放收集点位15479处,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示范街镇创建,全市示范街镇创建比例达到65%。截至目前,全市13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4047辆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稳定运行,原生生活垃圾保持“零填埋”,其他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7450吨/日,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000吨/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力显著提升。推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规范了“摇铃铛”的废品回收经营行为。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建成1669个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实现街道全覆盖。
去年,本市强化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畜禽粪污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回头看”专项检查、“百日整治”行动,围绕畜禽粪污治理设施运行、畜禽粪污溢流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检查,完成2152家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的治理。去年,全市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同时,加大稻渔综合种养及池塘改造和尾水治理。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选定5片千亩连片稻田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推广稻蟹养殖技术,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4.3万亩。
此外,本市坚持从“细胞”到“城市”,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样板。加强各区在“无废细胞”建设过程中的现场帮扶和指导,协助各区开展“无废细胞”创建工作,2023年全市共创建完成743个“无废细胞”。滨海高新区建设“无废城市”科普体验馆,融入绿色环保、科学分类、循环利用理念,打造主题橱窗区、无废理念区等展示区,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以及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潜移默化地向参观者宣传“无废”理念。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无废城市”宣传教育基地,涵盖生活垃圾管理体验馆、环卫科技体验馆、垃圾分类教育体验馆等多种场景。
搜狐网 20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