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八八战略”二十年 绘就城乡建设“杭州画卷
这是高质量城乡建设赋能现代化大都市能级提升的二十年;
这是高水平城乡统筹精细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二十年;
这是高品质民生保障忠诚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二十年;
这是高起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城市发展大局的二十年。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二十年来杭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速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心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全域推动共同富裕改革集成迭代深化,全力推动市域协调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全方位、多维度、系统性推动城市能级迈上新台阶。
从2002年第一条高架快速路中河快速路三期建成通车,到全市快速路网建成通车总里程突破500公里,城市东西南北的框架不断拉大,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城市格局进一步奠定;从蝶变“逆生长”的旧改小区、媲美商品房的最美安置房到全龄友好、全域推进的未来社区,持续迭代、精心打造的共富基本单元不断呈现美好家园新图景;从品质农房“一个点”,到延伸绿道“一条线”,再到覆盖美丽城镇和城乡风貌“一大片”,美丽“盆景”连成美丽“风景”,城乡大美的“杭州意象”加速绘就。还有高效能开发的地下空间,水岸共美的清清河网,打开水龙头就能享受的千岛湖水,办事“一站、一次”就搞定的营商环境……一项项杭州城乡建设领域的标志性成果,生动诠释了“八八战略”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真理伟力。
大江奔流有其源。
亚运盛会的成功举办,为杭州再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杭州城乡建设将乘势而上,以“八八战略”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最根本的思想源头、最崇高的使命指引、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持续推动“八八战略”杭州城乡建设实践走深走实,向世界奉献一个锦绣繁华的人间新天堂。
大手笔 硬支撑
高质量提升基础设施能级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级扩能,是杭州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坚实支撑。
今年8月8日,历时5年多建设,杭州市民期盼已久的天目山路隧道开通试运行。这不仅标志着杭州东西向最核心的快速路——钱塘快速路全线通车,也标志着杭州实现快速路网总里程500公里的新突破。
一直以来,市建委紧紧锚定“四个杭州、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高站位、前瞻性谋划城市综合立体路网建设的顶层设计,以上跨架桥、入地造隧、互通衔接的匠心筑造,拉开了一张匹配特大城市空间格局的综合路网,支撑这座城市从单中心蔓延式扩张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转变。
一条条通衢大道串联起城市发展的当下与未来,一项项民生设施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与幸福感。
今年6月23日,位于临平区的国家电网±800千伏钱塘江换流站双极高端系统顺利完成试运行。至此,我国“西电东送”重点工程——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全容量投产。
为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民生用电需要,二十年来杭州不断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外部电源,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就是其中之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市建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落实体制机制保障,加快推进白鹤滩特高压工程杭州段项目。全面投产后,该项目最大输电能力800万千瓦,预计年送电量超300亿千瓦时,可替代煤电装机8000兆瓦,减少燃煤约105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919万吨,对优化我市能源结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杭州人不仅用上了来自四川金沙江的电,打开水龙头还能喝到“有点甜”的千岛湖水。
2019年9月,千岛湖配水工程正式通水运行,来自千岛湖的汩汩清泉,出淳安、过建德、穿桐庐、经富阳,奔腾过113.22公里长的“人工输水长龙”,流入杭城千家万户。杭州城市供水格局也由此改变——从以钱塘江为主的单一水源供应,转变为千岛湖、钱塘江等多水源供水,破解了“水乡水安全”的难题。
作为水电气等城市“生命线”的重要运行保障,杭州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也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一个个样板项目。作为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杭州圆满完成国家管廊试点城市的各项目标任务,考核成绩名列前茅,并额外获得了国家专项奖励资金。截至今年8月,全市共有38条干线或支线管廊在建或投运,总长约130公里,总投资约230亿元;其中35条管廊已完工或投入运营,总长106.6公里。
服务城市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杭州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还在不断加快加深:将加快推进千岛湖供水工程江南线、之江线及祥符水厂扩建、取水口上移工程,全力建成城北净水厂一期、富阳污水厂五期,新扩建仁和净水厂、临平第二净水厂、余杭污水厂四期,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排水能力;继续推进临平变、建德变、江南变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助力扩大城市电网容量;地下空间开发和管线设施建设方面将推进29个地铁站与周边地下公共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干支线管廊、缆线管沟并举,品类齐全、分层分级的管廊体系……
从着力“全覆盖”到打造“高品质”,从“标准化”到“精细化”,杭州基础设施不断提能提质提效,不断形成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综合承载力。
大统筹 促共富
高水平实施“千万工程”绘就城乡大美山居新画卷
深化“千万工程”、推进城乡统筹,是杭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有力抓手。
二十年来,市建委坚持用“八八战略”科学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把“千万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打造美丽杭州的重要载体持续深化推进,通过农房、农污、绿道、美镇、风貌“五位一体”,“点线面”三维发力,探索出了一条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美丽杭州加快建设的科学路径。
从“人居环境”切入,市建委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房建设、农污治理、“三改一拆”等专项工作,改善了农村住房品质、提升了农村水环境、优化了村容村貌。同时,市建委紧密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系统实施、迭代推进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城镇建设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现了城镇乡村“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数智美”的全面提升,加快打造跨区域、跨流域、跨领域,多元融合、系统集成的“杭州意象”,加快构建城乡均衡的优质公共服务体系。
一个个“穷山里”变成了“桃花源”,让“过客”留下来,变成“住客”和“游客”,激活产业动能,实现富民强村,为全市域共富夯实基础、筑牢根基。
如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将“示范型村落景区”与统建农房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宜居乐业的发展之路;萧山区河上镇东山村与社会企业达成合作,利用存量集体土地统一建造多层公寓进行农户安置,对回收的32栋闲置农房进行修缮,打造一个集休闲住宿、民俗体验、餐饮观光、亲子研学等场景于一体的精品民宿集群,引导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带动9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
一条条城乡绿道,也串联起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娱、购,培育出度假疗养、生态农业、体育运动等产业形态,实现“点绿成金”。如淳安县环千岛湖绿道、建德市三都镇桔香映柳精品绿道等,通过引入体育赛事、生态观光、旅游招商、高端民宿等复合业态,在绿道沿线设置农贸集市,开设“农产品馆”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将“生态资本”转变成了“富民资本”。
在以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杭州也不断加大乡村建设领域的数字化改革力度,以“云审批”“云监管”“云服务”等破解乡村建设管理瓶颈,相继打造了农房建设智慧管家系统、绿道管家小程序、美丽城镇“乡村小脑”等专项工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整合、大集成——打造杭州风貌“智汇通”平台,融合农房、绿道、农村污水、美丽城镇等数字化场景,形成数据汇聚、资源共享、高效开发、多跨协同的服务体系,以此加快乡村与城市数字治理相衔接,不断缩小并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在全国率先探索乡村建设立法,对二十年来取得的乡村建设经验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和固化推广。今年8月1日起,《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正式实施,标志杭州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有了新的制度保障,乡村建设也和城市建设一样,“有专业队伍建、有标准法律依、有政策体系靠”,在法治领域推进了“城乡统筹协调”的进程。
从“农房盆景”到“城乡风景”再向“全域景区”升级迭变,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富春山居图,正在杭州徐徐绘就。
大情怀 惠民生
高品质打造民生精品工程呈现“新天堂”幸福图景
持续推进惠民建设,是杭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幸福之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八八战略”引领下,市建委在高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工作过程中,始终贯穿“民生主线”,久久为功践行“人民至上”理念。
聚焦民生“头等大事”,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升级。
作为全市城中村改造“回迁提速”工作牵头部门,市建委将回迁安置作为最大民生、头等大事,通过市、区、街道三级联动,推行“改串联为并联”工作法,实施“三榜联动”等推动安置房建设提速,并严格落实“新建项目建设品质达到中等偏上商品房水平”要求,实行安置房项目直接相关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用更多规划设计标准高、工程质量有保障、配套设施更完善、长效管理更有序的“最美安置房”充实回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迭代推进社区有机更新,推动“老破旧”迈向“新未来”。市建委在统筹推进老旧小区设施、环境、空间、文化、管理、服务等综合提升的基础上,契合美好人居迭代升级的需要,通过“计划相融、标准相融、推进相融、资金相融、长效相融”实现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创建一体推进,下绣花功夫将“一统三化九场景”贯彻落实到城镇社区建设、管理和运营全过程,为居民提供触手可及、出门可达的优质公共服务。
以“民声”定“民生”,将“群众想什么”与“政府干什么”精准对接。
在建设推进中,市建委着力在项目征集、决策、监督、评价等各环节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让“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有了最坚实的民意基础。如在旧改过程中实行“三上三下”原则,让居民成为小区改造的“设计师”与“监理员”,在共谋共建共享中将“质疑”变为“掌声”。在回迁小区建设过程中实施“阳光建管”,让群众参与安置房设计建设及交付的全过程,并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到回迁社区管理中来,不断探索“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多元模式和多样路径。
不仅如此,以省市级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全市城乡建设行业还着力破解呼声高的“停车难”问题,“上天入地”挖潜空间增车位,加强停车管理,打造更符合市民日常生活及停车需求的民生工程;推进全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构建满足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智能高效、使用便捷、适度超前的公用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让市民的“充电焦虑”逐步变为“充电自由”……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杭州城乡建设的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广度不断拓展、精度不断提升,源源不断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民生温度与幸福指数,孜孜不倦地交出将“人民至上”理念转化成行动实践的高分答卷。
大改革 领头雁
高站位深化改革提振行业动能服务城市发展大局
深化建设行业创新变革,是杭州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直以来,市建委从国之大者、服务大局的站位落地各项创新试点,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撬动城乡建设领域体制机制变革,推动治理方式、手段、工具、机制系统性重塑,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加快行业产业转型发展。
不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提升建设领域审批监管服务效能,打造“又好又快”营商环境。
聚焦“市域一体化”,市建委以“一盘棋”改革实现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全市横向和行业纵向的“六个统一”,建立健全招投标管理多项机制和制度,实现了远程异地评标从市域向省域拓展,创新采用“智慧报建”“天秤码管理”等做法,进一步提升全市招投标管理质效。同时,推进“水务一体化”,在提前完成主城区与滨江区、富阳区的水务一体化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牵头市级相关部门编制《杭州市供排水专项(一体化)规划(2021—2035年)》并获得市政府批复。该规划作为我市首次跨区、县(市)行政区划编制的全市域统筹涉水规划,打破现有行政边界和管理边界,有效破除了城乡区域屏障,其落地推进将强化全域水资源统筹,最大限度释放水资源的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聚力“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用跑”等,以杭州推进全国首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为契机,市建委持续深化数字化改革,通过事项精简、流程再造,压缩项目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效率,实现了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小时制”;施工许可证申请从4个工作日缩至内控3小时,联合验收从26天缩至3个工作日;消防设计审查、人防易地建设核实等7类事项由企业申报变为政府部门内部办理等,不断以“数”便民,用“智”惠企。
聚智强化行业数字化监管,市建委推进以工地实名制、远程可视化和在线监测为重点的“智慧工地”建设,打造覆盖“政府、企业、项目”三级的智慧管理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全省工程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试点,开发上线了工程建设数字化“136N”管理体系,并作为“浙里建”重大应用率先落地的城市,全面参与了“浙里建”总体架构谋划和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和强化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不断驱动转型升级,打造产业新增长点提升附加值,打造“又大又强”产业集群。
沿着“八八战略”提出的“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引,市建委紧紧抓住装配式建筑这个推动建筑业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牛鼻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住宅,并通过创新实践不断形成制度成果、工作成果、理论成果,推进绿色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培育壮大了东南网架、杭萧钢构等一批行业龙头,形成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全产业链。
与此同时,市建委还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增强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三大产业发展动能,高质量打造建设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市建委还积极推进绿色双碳试点、“新城建”试点等重大改革试点在杭州落地见效,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专项工作上力争示范先行,积极探索形成更多城乡建设“杭州经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的城乡建设“杭州贡献”。
杭州日报 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