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作为2022年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中山近年来,聚焦城市现状问题,系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体系,力争通过3年建设,重点缓解城市内涝,统筹雨水径流污染防治,兼顾雨水利用和水生态改善,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南都中山推出“未雨绸缪 城市如何应急‘考’”系列报道,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通过聚焦基层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基础和现状,暴风雨来临前,城市的应急管理水平,关注汛期的城市内涝,海绵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为中山城市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为应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城市内涝,中山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应对,建立起相应的防洪(潮)减灾体系,启动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破解南部镇街内涝问题,对全市易水浸点制定“一点一策”整治方案,同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措施
还有哪些难点要突破?
内河堤防排涝能力有待加强
防洪(潮)减灾还有哪些难点要突破?中山市水务局介绍,中山已基本建立“以排为主、防排结合、泄蓄兼施、截洪优先”的防洪(潮)减灾体系。
“外挡”方面,中山市外江防洪(潮)堤防430公里,主要挡外江过境洪水。“内排”方面,分布在堤防上的防洪(潮)水闸共191座,由水利部门管理的28千瓦以上固定排灌泵站共441宗,水泵606台,装机容量97726千瓦,主要作用是排内涝。“上蓄”方面,水库山塘共54座,总库容约8725万立方米,通过蓄滞洪水达到防山洪的目的。“下泄”方面,通过河道整治,修建内河堤防,保障河道排水畅通,防内涝的同时提升水环境。
中山市水务局表示,中山已建成中珠排洪渠、东河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要的防汛排涝工程。东河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山已建成的最大水利工程,2000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该工程在防洪、挡潮、排涝、灌溉、防咸、航运、水体置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中山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把《关于加快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议案》列为“一号议案”,当年中山推动90宗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水利投资约4.1亿元。2020年,累计完成水利投资约11.1亿元。2021年,完成投资约10.1亿元。2022年,完成水利投资约7.27亿元。2023年开展水利防灾减灾项目70宗,截至7月底,完成水利投资约9.49亿元。
从这一串数据可以看出,中山对水利工程项目保持较大投入。不过,中山市水务局也认为,中山防洪(潮)减灾体系对标湾区标准还有一定差距,防洪(潮)能力还有待加强,主要是:部分海堤标准不足;内河堤防排涝能力有待加强;河道保护和整治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南部何时告别“年年下雨年年涝”?
已启动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
地势低洼的三乡镇近年多次遭遇强降雨。2018年“8·29”、2021年“10·10”、2022年“5·10”等暴雨事件造成三乡严重内涝。常年困扰三乡、坦洲等南部镇街的内涝问题怎么解决?
据悉,针对中山南部内涝问题,中山正在推进茅湾涌防洪排涝整治工程,通过“上截”“中蓄”“下排”等方面下手,统筹解决南部区域的内涝问题。这也是中山市2022年重点推进的水利防灾减灾项目之一。
目前,该工程还处于建设阶段,一期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建设,可有效拦截三乡镇东北部山区洪水及西北部山区的洪水;二期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能有效减轻三乡、坦洲城区的洪涝灾害;三期项目将充分发挥已有河涌的蓄滞作用,使茅湾涌洪水排放不受潮水顶托影响,对解决流域内涝问题至关重要,现已完成立项;四期项目将实现高水高排,正在进行施工图审查,争取年底开工建设。
245个易水浸点如何防范?
已制定“一点一策”整治方案
对于中山中心城区来说,由于河涌下游排水不及,导致水位快速漫过河涌两侧,片区低洼区域雨水短时聚集,易形成积水区域。中山有245个易水浸点,如何缓解这些地方水浸程度,尽量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值得关注。
中山市水务局表示,近年来,通过河涌拓宽清淤、雨水管网清疏检测修复和增设路面雨水篦子等措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路面雨水的下泄能力,配合提前开泵或开闸预排,腾空河涌容量,减轻了水浸压力。针对仍易涝点,均已制定“一点一策”整治方案,逐步完成整治。
目前,全市有外江防洪(潮)堤防430公里,分布在堤防上的防洪(潮)水闸共191座;水库山塘共54座,总库容约8947万立方米。目前,中山城市建成区已建成雨水管约621公里,排水河道长约42.7公里,排水边沟长约21公里,排涝泵站22座,车行隧道泵站10座,人行隧道泵站13座,并建成城市排水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及覆盖全市范围的三防水文遥测网络。
此外,中山应急、水务、气象、住建、交通、交警等部门已经建立了防涝信息共享、协作联动的机制,降雨前会安排人员在历史易涝点和风险区值守,并配备应急防涝物资,确保快速应急处理和救援及时到位。
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邓杰文称,总体而言,中山市基本建立了“以排为主、防排结合、泄蓄兼施、截洪优先”的防洪(潮)减灾体系,基本达到消除洪涝灾害威胁的目标。下一步将补足防洪(潮)体系中的明显短板,进一步夯实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基础,确保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过,《中山市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中山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体系建设尚未完成“大应急”的观念转变及外延扩展,现有体系仍然以安全生产监督为主,自然灾害防治的实际力量薄弱,亟须建立健全全灾种、全流程的应急管理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如何?
去年完成建成区的32.3%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大量硬底化路面替代了原本可以作为调蓄的绿地、农田等。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2021年,《中山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出炉。2022年6月,中山成功申报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城市。截至2022年底,中山市城市建成区26.8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占现状城市建成区的32.3%,建成儿童公园、古香林公园等一批海绵城市精品示范项目。根据《中央财政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办法》,中山市2022年度绩效评价结果等级为A,也是广东省唯一获得A档成绩的示范城市。
但是,有学者指出“海绵城市作用不能夸大”。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左其亭认为,“通常海绵城市的设计有一定的蓄水标准,超过这个标准,它就没办法了。而且海绵城市一般是‘小洪水起大作用,大洪水起小作用’,洪水越大,它的相对作用就越小。”
观点:城市要对极端天气进行复盘
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检验着我国城市的安全性、灵敏性。什么样的城市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避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给城市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国家“十四五”规划给出的答案是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杨赛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韧性城市包括四个层面:一是“顶得住”,基础设施的抗冲击能力强。二是“能减轻”,一旦遇到罕见的极端天气事件,能通过较细化的应急预案和高效有序的备灾和应急响应体系等方式,及时撤离、转移和安置民众,尽可能减轻灾害带来的后果;三是“快速恢复”,即使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也能有很好的抢修能力,应急电力、通讯设备充足,生命线系统恢复速度快。四是“自我适应”,也是韧性城市最重要的内核,现在每个城市都要对历次极端天气进行复盘和反思,“不仅是国内案例,还有国外的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去自我适应和改进。
南方都市报20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