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都市工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都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和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四川省委“以工业为主体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成都市坚持将制造业作为“立城之本、兴市之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聚焦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5+2”城区,以产业社区(园区)、特色街巷、专业楼宇为支撑构建都市工业发展格局,以产业集聚协作推动市场主体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为中心城区产业转型、功能升级、城市更新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都市工业是适宜在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的绿色先进制造业和信息、科技、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总称,是世界城市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2023年5月,人民论坛联合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组织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国有经济研究院、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组建专题课题组,围绕成都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座谈研讨。在此基础上,对成都市以都市工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创新探索、成效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并对成都市持续以都市工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助力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成都以都市工业支撑推动新型工业化的现实背景
积极响应发展实体经济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亦是各级各地的发展共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为支撑,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都市工业是现代工业创新的一种新形态,以都市特有的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为依托,以都市工业园、楼宇为载体,具有增值快、就业广、适应性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六大特征。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都市经济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成都市发展都市工业,是在积极响应发展实体经济、构建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主题。
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主动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建圈强链”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也是城市回应市民高品质生活诉求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系列重大部署要求,深刻把握产业发展规律趋势,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重点产业链为工作主线,稳定供应链、配置要素链、培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随着成都迈入超大规模城市行列,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为成都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5+2”城区重点发展总部型、创新型、微加工型的都市工业创造了良好契机,是成都以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产业发展方式、以都市工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产业发展主动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明智之举,也是以产业发展回应广大市民美好生活诉求、建设“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应有之义。
城市中心区产业转型机遇期要求探索激发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传统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支柱,新兴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要支撑,两者共同作用赋能城市高能级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克服“空心化”及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城市中心区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会不断重组产业、加强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促使工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占城市产业结构的比重稳步回升。但此时面临增量土地渐少、建设指标紧缺、土地成本不断攀升的局面,产业载体新模式——“工业上楼”等应运而生。经过多年探索,成都“5+2”城区依托城市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聚焦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借助“工业上楼”推动产业分类、转型升级和错位发展,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都市工业发展道路。
成都以都市工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举措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产业政策引领。为破解城市空心化难题,重塑格局激发产业活力,成都“5+2”城区高度重视都市产业发展规划:一方面,站在城市功能格局与产业发展布局的高度系统考量,根据地区工业发展基础,明确区域特色与发展定位,出台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文件,构建全域统筹、错位协同的都市工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细化产业发展规划,聚焦重点领域,明确发展时间表和计划书,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在实践层面,青羊区政府与链主企业共同编制航空产业发展规划,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航空产业能级跃升;金牛区围绕重点细分产业链精绘产业图谱,构建出北斗产业园、中铁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天地人”三园协同特色布局;武侯区坚持科创引领、数实融合的定位,构建电商直播、都市文旅新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初步构建起“一轴三片”都市工业发展格局;锦江区统筹构建“一道九园”空间布局,明确都市工业发展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成都高新区重点发展总部型、创新型都市工业形态,聚焦软件和信息技术、科技服务、数字文创、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明确发展思路;成华区统筹构建“1支柱+3主导+2特色”都市工业产业体系,优化“1+N”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建圈强链,积极构建产业链式发展。为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方面,成都“5+2”城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发展环节制定专项政策措施,着力布局构建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现代交通、绿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费、现代农业等8个产业生态圈,捕捉前沿技术和热点赛道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基本形成“链长+牵头市级部门+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为架构的产业建圈强链工作推进机制,突出重点靶向发力。另一方面,成都市坚持发挥“链主”带“链属”作用,突出发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成链,以链招商,协同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发展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具有行业引领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都市工业发展成型成势。
具体而言,金牛区通过建设“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区域平台”实现平台聚能,发挥“链式服务”对新型工业相关环节的招引作用,打造产业聚集生态;四川天府新区通过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布局高水平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集科研、创新、孵化等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成都高新区以5G+AI、数字文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四大产业社区为重点,推动细分领域产业生态聚势蓄能;成华区在猛追湾片区打造能源产业集聚,在龙潭工业机器产业功能区集中发展人工智能、数字通信、工业互联网三大主导产业,围绕特色产业打造天府设计产业园,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青羊区建立“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发展模式,构建创新引领的航空工业体系。
坚持科学治理理念,高效配置空间要素与高质服务。成都“5+2”城区坚持“政府主导建设+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治理理念,一是围绕都市工业发展需要,以公园城市理念和功能复合空间思维为基础,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二是精准配置土地资源要素,加快盘活低效闲置用地,支持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拓展土地园区楼宇发展资源,创新楼宇开发利用方式,完善产业发展空间建设。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高质量服务平台,完善各类配套服务保障。
具体实践中,四川天府新区通过天府创新中心、天府菁蓉大厦为科创企业提供孵化培育支持,营造宜人宜业的科研创业氛围;成都高新区通过构建“优化营商环境+创业带动就业+增强科创供给+打造专业空间+推动金融赋能”的精益创业体系为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青羊区通过“标准地”“供平台”“工业上楼”等方式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可靠电力保障,构建“产业配套圈”;金牛区通过建立载体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套政务服务平台助力企业腾飞;武侯区整理土地资源,调迁老旧市场,多措并举提升工业用地质量;锦江区着眼于传统园区转型、低效用地盘活以及特色楼宇提质,完善用地评估管理和退出机制;成华区一方面腾退低效用地,开发工业用地,引导工业上楼,另一方面发布专项政策如设立基金提供精准扶持。
注重高效联动,促进“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成都“5+2”城区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区、区域、政企之间联动合作工作机制,建立“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协作模式,完善利益关联机制,统筹整合各方力量,进而形成多方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为产业建圈强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另一方面,发挥中介纽带功能,组织交流活动引聚链属企业、加强产业对接、推动多方合作,推进资源要素的充分流通,促进投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掌控和闭环管理,构建起多元参与、活力高效的都市产业发展新格局。
具体而言,武侯区着力完善市区联动、区域协作、政企合作的工作机制,以高效能联动实现工作的高效推进;锦江区成立都市工业领导小组,深化“小管委会、大专业公司”运营模式,推动央地深入合作打造中国生物科技谷,与深投控共同开发运营白鹭湾科技生态园;青羊区通过航空航天产业联盟等中介机构开展推广交流活动,搭建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科研院所对接的产业交流平台,编制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建圈强链蓝皮书并发布机会清单。
聚合高端人才,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一是加强政策引领,每年编制《成都市人才开发指引》,深入实施“成都城市猎头行动计划”。二是通过校企专项对接活动、“企业提需求+政府给支持”以及“领军人才+技术团队+项目公司”等模式引聚人才。三是为重点产业链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为创新创业人员打造双创空间,做好配套服务保障。
具体而言,四川天府新区通过建设产研一体化工业楼宇、人才公寓,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成都高新区采取大赛选才、培训育才、服务留才、政策引才路径夯实人才供给基础;青羊区通过开展校企的专项对接活动,构建链主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通过人才团队、项目公司联合引育高端人才;金牛区依托中国卫星应用产业协会,整合产业信息和资源,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集群构建。
成都以都市工业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启示
成都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发展都市工业,找准了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逻辑切入点。成都发展都市工业的实践经验为打造高能级高品质城市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坚持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注重联动协作、科学治理和精准政策供给,确保都市工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安全稳定、整体提升。近年来,成都“5+2”城区围绕重点产业链的要素需求精准分析,着眼于产业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质创新,科学谋划产业图谱,制定一系列专项政策措施。随着重点产业链发展的要素资源优势和政策引导效应持续彰显,产业发展协调性也逐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持续发扬、短板得到补齐、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生态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进程逐步加快,地区发展效率效益更加显著。当前,成都已迈入超大城市行列,经济总量已连跨8个千亿台阶、接近2万亿元,形成了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发展。坚持“人城产”的都市工业发展逻辑,以人为本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和城市功能建设。重点发展适宜在大都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发展的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文旅消费等微型、轻型都市工业,构建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驱动的产业格局,突出“三生融合”和产城人文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城市功能和环境相互协调,探索构建出现代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宜业、宜商、宜居共生的经济社会新形态,而且使得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全面呈现,“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特质更显鲜明,不断吸引人才、企业集聚落户。调研中,不少在企业工作的人才表示,“好山好水在成都触手可及,城市房价物价可以接受,城市的包容性很强,我们可以在此安居乐业”。
第三,坚持功能复合,产业集聚释能。坚持功能复合的都市工业发展路径,以特色楼宇、产业社区(园区)等载体为依托,复合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等多功能,聚集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多要素,注重区域配套协同、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产业生态建设,打造相对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现代工业企业群落。成都通过推进高质高端产业加速集聚、聚链成群,高品质科创空间得以迅速构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盘活与扩大,目前已有202家专精特新企业落户发展。这不但加速了“5+2”城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区域优势产业高速发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产业生态集聚力进一步增强;还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困境,城市有机更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得到强化。调研组专家指出,成都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的实践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互促互进、同频发展,是以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第四,坚持融合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坚持融合创新的都市工业发展内核,以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为主,高度重视集聚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同时,顺应现代都市演进规律和世界工业发展潮流,积极促进工业经济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网络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等的协同发展、融合创新,区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新业态、新场景逐步发展,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城市资源、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最大化。成都在推进融合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产业、空间、载体的升级迭代,加速制造业向服务化制造、平台化经营和个性化服务转型,持续培育高效益产业、吸引高能级企业、聚集高层次人才,创新策源能力得以持续提升。
未来以都市工业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都市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工业与城市、不同产业、部门合作与区域协同及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分析成都发展都市工业的实践探索,以及充分征询权威专家学者有关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研究认为,今后成都以都市工业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仍需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做好“两个坚持”“三个结合”,进一步提升成都的都市工业发展的量级和能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这就要求:一是要从国家战略和历史发展视角看待都市工业发展之路。成都通过支持现代都市工业高能级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坚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也是坚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有效路径。成都要实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的远景目标,就要坚持发展都市工业,主动回应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夯实经济基础和民生保障,力争成为西南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城市样板”。二是要结合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自贸区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都市工业中的作用;利用自贸区平台优势吸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精特新企业、国际中小企业落户,依托自贸区打造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成都重点都市工业的标志性品牌;站在成都全市、成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高度重新审视成都都市工业发展的定位和功能,聚焦优势产业和领域,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布局基础创新、研发、规模化生产、品牌、渠道等产业环节,在区域协同发展中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都市工业产业链品牌,发挥“5+2”城区的龙头作用,以都市工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将国家政策优势转化为城市产业竞争优势,共同推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坚持“人城产”和“三生”融合发展理念,完善都市工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仅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还要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产业环境建设。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持续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重视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新链,建强绿色低碳人才链,夯实绿色、可持续发展根基。
第二,研究更新都市工业发展规划。一方面,以比较优势协同布局未来发展。“5+2”城区要在厘清自身发展定位、发展空间、财政能力等条件的优势与约束下,寻找比较优势下都市工业发展的最优路径,加强与其他区(市)县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方面的协同协作;另一方面,以全球视野规划未来发展。解决现有创新链上的短板和痛点,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集聚创新人才探索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成都路径,培育发展更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能级产业,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更新具体的工作执行方案。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保障,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制定专项产业政策,构建“一链一政策包”体系;进一步优化“5+2”城区在都市工业发展中的定位与功能,创新供给都市工业平台空间载体;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投融资机构以及相关单位部门,组建市域、省域乃至全国层面的都市工业发展智库联盟,夯实产业科技创新源头;重视未来技术和形态与智能工业、都市产业领域的融合。
精准施策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顺应全球工业发展趋势,立足自身实际精准施策构建产业生态圈,提升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推动都市工业再上新台阶。第一,立足自身实际,明确发展方向。成都都市工业应顺应世界工业发展趋势补链强链,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更加重视劳动环境,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创新都市工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二,精准施策打造“链主”与“链属”高效协同、密切联动的产业生态圈。“链主”企业具有对产业链的整合力、供应链的掌控力和创新链的溢出力,应持续发挥其创新引领作用,牵头组织研究产业前沿发展趋势,指导编制重点产业链“产业图谱”,完善产业生态清单等;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撬动引进产业链“链主”项目和上下游配套项目落地,进一步促进跨企业技术与要素的流动。
第三,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的落地应用,突出打造新场景、新应用,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商业落地、成熟推广,坚持“场景营城,产品赋能”,汇聚多方力量加速产业化进程,实施新产品新应用推广扶持,以场景应用牵引产业发展;突出要素引领,开源共享算力、数据、算法基本要素促进科技和产业发展,夯实数字设施建设,打造公共数据开放平台,赋能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秉持科学治理理念,完善支持都市工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措施,创新配置资源要素。第一,坚持科学的治理理念,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推动建立一种有活力的产业创新及产业发展良序;既要尊重市场治理机制,又要合理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介入,还要防止政府过度介入。
第二,尊重都市企业生命发展周期,加快营造多元共治、弹性灵活的制度环境;针对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缺乏的情况,创新增设都市工业用地新门类,按照科研用地、商务用地等类型推进新型产业用地供给模式的制度创新;加快建立都市工业发展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充分调动“5+2”城区发展都市工业的积极性。
第三,支持国有企业建设并持有都市工业标准厂房,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厂房发展都市工业,创新供给都市工业载体;支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时尚产业、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等都市工业企业落户,落实好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完善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人才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吸引行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以及国际中小企业落户的产业政策。
第四,积极创新组织模式,成立都市产业联盟,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建立市区、多部门协同推进都市工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探讨解决发展难题;积极发挥产业社区(园区)和特色楼宇的平台作用,推动产业链式发展、跨界协同合作和产业创新生态圈建设;通过发挥市场力量,鼓励通过产业协会、企业联盟、产业服务运营商等组织形式挖掘市场潜力;组建服务都市工业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运营平台,加强对未来技术和形态的研究,谋划制定治理与监管的相关法规、政策等,让治理范式紧跟时代创新步伐。
国家治理 20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