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工业化,各地抓住了哪些发力点?
地方政府对“新型工业化”的关注正在从省级层面向地市级、区级层面扩散。今年以来,苏州、南京、徐州、宜昌、青岛等地相继召开新型工业化大会,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也是一座城市能级跃升和实力的硬核支撑,面对新型工业化这一时代必答题,从头部城市到后起之秀,都希望能获得发展先机。不过由于各地的工业底色、发展水平不同,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新兴工业、老牌工业、老工业兼资源型城市,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对此,我们选取了部分代表城市,看在向“新”而行的道路上,各有哪些关键发力点。
新兴工业城市苏州:科技招商再发力
在美国《商业周刊》列出的世界九个新兴工业城市中,苏州是亚洲唯一一个被提名的城市。2023年,苏州GDP达到24653.4亿元,工业一直是苏州最大的“看家本领”,对苏州GDP的贡献超过40%。
今年1月4日,苏州就以“新年第一会”的形式召开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全面实施“苏州智造”强基提质行动,加快构建由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30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1030”产业体系。
在苏州“1030”产业密码里,有着怎样的发展目标?苏州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4个万亿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推动GDP迈上3万亿台阶。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奋力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苏州亮出的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产业四张王牌,都属于新兴制造业领域,其中,苏州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三大产业产值已超过万亿元。单从电子信息产业看,苏州便拥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子三个千亿级产业,而光子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涉及多个国家亟待解决的“卡脖子”技术,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极强的赋能作用。2022年末苏州光子产业规模已达到3600亿,其中核心产业产值超600亿,在光芯片、光制造、光通信等领域拥有显著优势。
此外,苏州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已渐成气候,对当地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型工业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能力,主体是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在苏州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之后,一场科技招商工作推进会再一次表达了苏州的追求,近日举行的苏州市科技招商工作推进会上,苏州市长吴庆文强调,“科技招商是培育未来产业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的重要抓手。”
据了解,自去年9月,苏州成立了全国首个实体化运作的市级科技招商中心以来,为苏州新增科技招商项目超万个。此外,2023年苏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万家、全国第一,国家高企超1.57万家、全国第四,高新技术产业占苏州规上工业总产值之比达52.7%,新增国家级人才215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86人,占江苏省近1/3。
对苏州来说,科技招商的本质,是以“项目为王”理念在创新驱动战略层面的有力延伸,这也为苏州的发展新动能不断夯实了强大物质和技术基础。
老牌工业城市青岛:数实融合为重要抓手
新型工业化是老工业城市焕发活力的必由之路,若想加入有关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群聊”,老牌工业城市需要敢于突破、转型的魄力。
青岛是我国最早开启工业化进程的城市之一,但当前工业经济体量在城市总经济体量中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岛要想在新型工业化大潮中锻长板、补短板,既要撬动存量变革,又要推动增量崛起。
近日召开的青岛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发出了“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建设最强动员令。今年,青岛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培育新质生产力,稳固工业基本盘。
其中,数实融合是青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青岛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指出,要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建强用好卡奥斯、柠檬豆等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和应用赋能,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如今的青岛,历经多年布局,培育以2个国家级双跨平台为领军的4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获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中国软件名城和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工赋青岛”模式在全国多地复制推广。青岛还从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切入,统筹布局总规模3000P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培育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同时,加快集成电路、智能传感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
众所周知,青岛品牌誉满全球。去年,研究员、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到青岛演讲时曾指出,“当下发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人工智能、智慧网联时代,青岛急需涌现出新引擎,拿出新的“N大件”,伴随商品走进千家万户,城市的制造业才能有望占领全球产业竞争的主战场。”而在新型工业化浪潮中,这些代表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智能化、低碳化的新产品,则暗含着青岛未来产业的变革方向。
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徐州:多个创新产业“破壳新生”
面对新型工业化这一时代必答题,产业结构偏重、偏传统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又是如何卸下发展“包袱”,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
近日,兼具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双重身份”的徐州,以一场高规格、大规模的会议吹响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员号,提出打造全国有地位、全球有影响的制造业强市,到2025年确保工业规模过万亿、制造业占比明显提升,GDP过万亿。
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确定以后,发展路径也尤为重要。近年来,徐州提出聚焦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和“5+X”未来产业体系,其中,“343”创新产业包括三个优势集群(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四个新兴集群(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三个特色集群(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
对于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先天的优势,也有急需破解的制约与瓶颈,比如传统产业升级不快,新产业集群不兴旺等问题。
以钢铁产业为例,当前钢铁行业已进入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和消费强度明显下降的深度调整期,钢铁产业是徐州的传统和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尤为迫切。徐州将精品钢材产业纳入“343”创新产业集群中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之一,作为链主企业,徐钢集团先后淘汰了2条落后装备的生产线,重组了周边2家企业的钢铁产能,顺利完成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依靠多年积淀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徐州正步入发展新方位。去年,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产值1327亿元、增长8.1%;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分别增长38.8%和8.1%。2024年,徐州提出工程机械国际化收入增长11%,绿色低碳能源产值增长10%,新材料产值破500亿元的目标,此外,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规模分别力争达到450亿元和430亿元。
当前,各地立足自身条件禀赋与产业基础,在多个关键领域进行着努力,加速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在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看来,这有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的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新机制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众日报20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