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民政局:移风易俗新风尚 智慧殡葬新样板
——莒南县社会事务“智慧云”治理平台
近年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不断加强殡葬设施建设,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殡葬基础设施纳入了社会服务兜底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23亿元,补助609个地方殡仪馆和公益性骨灰堂建设项目。我国推行殡葬改革已经60多年,其管理与服务方式还基本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管理效能不强,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加强殡葬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殡葬行业的管理与服务档次,树立殡葬行业的新形象,已经成为殡葬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主要做法
“1+N”链式资源整合。按照省市殡葬改革要求,采用“统一平台+多元应用”的建设模式,整合政府、殡仪馆、公墓、服务商等多方资源,建设“互联网+殡葬服务”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殡葬服务信息“全展示”、过程“全监管”、数据“全掌握”、便民“一站式”。
“白事”全程标签化。逝者二维码,自逝者火化登记起至进入公益性公墓安葬的全过程中,构建了逝者信息档案,详细记录了逝者登记、火化、骨灰寄存、安葬等环节的所有信息,系统智能化公墓分配为逝者合理安排对应墓区。
特色亮点
守正出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逝者为大是人民心中的普遍认知,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并继承祭祀传统,而在继承的基础上考虑和惠民殡葬、公益殡葬、绿色殡葬、人文殡葬的现代殡葬模式相结合,通过打通民政、公安、人社等多方面数据,从逝者登记、火化、骨灰寄存、安葬、祭奠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平台设置云祭奠模块,通过网上祭扫、预约祭扫、代客祭扫,为居民提供在线祭祀等便民服务,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为已故亲人送花、敬香、鞠躬,大家既可以在这里缅怀故人,也能互相联络交流。随着生态保护、节地生态安葬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未来云祭扫、虚拟祭扫等都将成为新的潮流。安葬、祭扫领域也将在技术的支持之下,更加便于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面对全民疫情防控的大环境,线上扫墓有效减少了人员的大量聚集,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涵盖全面。平台规划火化信息管理、骨灰寄存管理、殡葬用品管理、告别管理、冷藏管理、车辆管理、结算管理等多方面,针对“身后事”办理流程进行优化梳理,对其中“面对面”办理内容归集精简为“一站式”办理,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让数据流转代替人为跑动,从而实现“跑一次”的目的,真正实现了横向涵盖殡葬所涉及的相关事项,纵向打通本业务的全流程。
追根溯源。创新性的将“一码通办”运用到殡葬方面,通过使用RFID电子标签和与一码通业务系统、门禁系统、智能冰柜系统、监控系统联通,并与逝者二维码、员工二维码、告别厅二维码、火化炉二维码、骨灰盒二维码信息关联,自动识别遗体信息、锁定遗体当前位置监控视频,全流程自动化防错识别、流程链无死角实时监控,实现遗体防错的数字化确认,将人为出错风险控制为零。
效法典型。设置“简丧薄葬动员”模块,响应上级“移风易俗”的要求,大力提倡“薄葬”的文明之风。树立文明新风,革除丧葬陋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社会的发展不仅在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思想的进步。“生前尽孝厚养,生后文明薄葬”。不攀比、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提倡文明节俭治丧,绿色生态安葬和祭奠,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平台通过树榜样、立典型的方式结合政府对于薄葬的补贴支持,逐步更新老百姓对于殡葬的传统理念,将相关典型案例通过平台和融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普及,逐渐摒除殡葬铺张浪费乃至因丧致贫等现象。
应用成效
着力宣传简丧薄葬。当前“简约薄葬”的观点已经逐渐被绝大多数人接受,通过让殡葬改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节俭、生态环保、集中安葬的新理念。在过程中党员干部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村居红白理事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殡葬行为,调动广大群众移风易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推动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深化殡葬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目前宣传的典型村庄涉及6个镇街的50个村庄,社会事务科已联合相关镇政府、村委、村红白理事会,举办了5次以“生前尽孝厚养,身后文明薄葬”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充分向人民群众解读了党和国家的殡葬改革政策,宣传了典型模范案例事迹,并发放宣传册,约向2800个家庭传达了新理念。
有效防止散埋乱葬。当前系统在莒南殡仪馆、十字路街道已经开始上线试运行,莒南救助站以及14个镇街已接入运行。基本实现“一键监控、一键控制、一键对话”,系统投入使用有效提升了全县殡葬服务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文明节俭治丧初显成效,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系统已上线试运行6个月,累计服务莒南逝者742人,极大提高公墓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效防止散埋乱葬发生。
临沂市民政局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