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
9月3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卫生健康与医药工业创新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杨青发表了"科技创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题演讲,讲述了当前我国主要健康指标状况、所面临的三大健康问题、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建设布局及取得的成就等。
杨青介绍,目前我们国家在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健康指标方面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前列,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水平也是比较好的,但我国仍面临三大健康问题,包括慢性病、老传染病防控、人口老龄化,这些都不容忽视。
为了更好地发展,杨青指出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更好地助力,我国已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制度性政策建设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推进,也包括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打造等。
“通过这一项目,我们计划解决主要的慢性疾病问题,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和代谢性疾病。这个项目涉及前沿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示范推广,以实现一系列目标,包括出成果、一体化卫生健康需求、人才培养和规范管理。到2030年,我们希望关键核心技术能力有重大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个目标需要科学家、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杨青指出。
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居于前列
杨青指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健康状况的主要的健康指标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长期执行的指标以及最近增加的重大慢病的过早死亡率以及健康服务的规模的指标。我们国家在这些健康指标方面在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前列,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水平也是比较好的。
以孕产妇死亡率为例,杨青表示其在担任司长期间,我国西部地区有许多省份的孕产妇死亡率高达十万分之八十,但现在已经下降到十万分之二十以内,对此,杨青表示:“这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根据《“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2015年至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岁,婴儿死亡率从8.1‰降至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0.7‰降至7.5‰,孕产妇死亡率从20.1/10万降至16.9/10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7.7%。
此外,据了解,从2016年我国颁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开始,“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已经成为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发展指标。2021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5.3%,这意味着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于四类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为15.3%。与2015年18.5%相比,下降超过了3个百分点,降幅达到了17.3%,年均降幅接近全球平均降幅的3倍。
然而,我国仍面临三大健康问题。杨青指出,首先,慢性病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主要健康问题,占据医疗费用的70%;其次,新老传染病的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第三个健康问题是人口老龄化。自2000年以来,我们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有两个指标,一个是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就表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现在,我们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接近20%,65岁以上的老人也接近15%。这意味着我们正在迅速进入深度老龄化的阶段,他们的健康问题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
为了更好地助力中国健康卫生发展,杨青指出,我国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制度性政策建设等多方面着手推进。
实际上,在我国的卫生健康的科技体系创新中,全国的重点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支撑体系,国家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布局。杨青介绍称:“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我们也布局了103个重点实验室,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比如,西藏有重点实验室,因为其他地方没有,例如研究包虫病。此外,在青海,我们布局了鼠疫重点实验室,这个地区是自然医源地,拥有全国所有鼠疫菌株的菌种。这些实验室每年都会复苏五六十年代的菌株并进行测序。现在我们可以测序这些毒株菌种,以便在下一次疫情暴发时更快地了解哪些菌株发生了变异。这就是我们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外,我国还设立了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注于研究20种不同的疾病。杨青表示,这些研究中心形成了一个国家级科技基础设施,是推动转化医学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些设施分布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协和医院、瑞金医院、四川华西医院以及西安空军军医大学等地。此外,还有一些服务支撑体系,如服务平台包括数据中心和病原资源库、干细胞资源库、实验细胞资源库、人脑资源库、遗传资源库、实验动物等。
“举个与新冠有关的例子,我们在动物模型中使用含有se-2受体的小鼠进行培养和繁殖,这在新冠疫情暴发后迅速发挥了作用。因此,实验动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杨青举例称。
据了解,国家卫生健康委曾于2022年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成效举行发布会。据发布会介绍,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08年以来,牵头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支持获批上市一类新药达80个,是专项实施前的16倍,有力推动我国新药研发由仿到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我国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跨越式提升。不断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在心血管领域等常见病、多发病的20个领域建成了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领域建成7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各学科领域中居首位。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国已有从事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P3、P4实验室63个,P2实验室4.6万个,为科学研究、疾病防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改革,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师数量已达到428.7万人,千人口医师数达到3.04人,数量接近发达国家医师配置水平。
在制度性政策方面,杨青强调,现在无论进行任何科学研究或临床实验,都必须符合伦理要求。2007年,卫生部发布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这对我们医疗系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进展。此后,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也在2023年发布了审查办法。启动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科研院所稳定支持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健全完善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科研诚信、成果转化等医学研究管理政策,将有力促进医学研究规范健康发展。
在科技计划方面,杨青表示:“大家看到至少有五类科技科学计划。我要重点强调两类,一是科技的重大专项,包括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重大专项。另一个是2030的四大慢病的一个重大项目,也是涉及到19项研究。这些专项计划在2008年至2030年期间实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包括新冠疫情的科技应对。”
杨青将SARS暴发与新冠疫情对比称:“2003年,SARS暴发时,病原体鉴定花费了五个多月的时间,但在新冠疫情中,科学家们迅速鉴定出病原体,并将其序列公布,使各公司能够开发核酸检测试剂盒。”
此外,杨青还提及我国的疫苗研发:“疫苗研发有五个技术路线,其中灭活疫苗是最成熟的。它的规模非常庞大。在早期,一些企业没有P3实验室,我们甚至借用P3实验室来支持他们。最初,ET疫苗是在我们的P3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现在的P3车间里每个反应罐容量达到了1000升,每个车间有十个这样的罐子。因此,我们现在的产能已经达到了每年100亿剂的水平,这意味着灭活疫苗的规模已经能够大规模批量生产。”
21世纪经济报道202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