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亮点经验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疾控

题目: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各地经验做法借鉴

资料提供时间:2023-03-02

目录

更多

主动健康视野下疾控体系建设转型的思考 文章下载

主动健康视野下疾控体系建设转型的思考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对我国疾控体系建设的诸多思考,本文从健康风险特征出发,指出健康风险的前瞻治理要求疾控体系提高预警能力、防疫关口下沉并提高全球健康风险监测与回应等,讨论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协同健康服务体系对于疫情防控和全面健康的价值,强调应强化主动健康激励机制,提出优化国家、省市、县疾控体系的结构调整建议以及强化医疗机构和基层网底公共卫生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疾控体系;健康风险;前瞻治理;主动健康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下简称“疾控体系”)的关注与热议,习近平总书记也对该体系的未来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避免小病酿成大疫。”[1]根据“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的要求,并根据“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2]的原则,需要进一步反思我国疾控体系的改革发展,系统设计我国疾控体系的建设方向,以避免不作为或盲目作为。

一、主动前瞻健康风险治理要求疾控体系深刻转型

(一)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昭示亟需提高预警能力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演进及其全球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城市的突发重大传染病防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快速交通工具和密闭空间的日益增多、城市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及人际交往的网络化和异质性不断提高,普通民众暴露风险相对提高,流调、隔离、筛查检测、救治、康复等方面的范围快速增加,防控成本急剧提高,且对经济社会的波及面和影响程度也快速提高。各类健康风险因素的监测、预测与预警更加重要,尤其是与生物安全相关风险和与环境因素相关的健康风险。

尽管我国已建立了法定传染病和不明原因肺炎的网上直报系统,但根据李程跃、高翔、李力等的研究,风险预警作用发挥不到42.0%,而转为应对风险的行动干预能力发挥则仅有0.8%。[3]所谓“前瞻治理”就是防患于未然,它强调动态把握主要危害因素,科学评估分析其演进趋势及危害程度,并针对主要危害因素的形成机制,进行治标、治本或标本兼治的干预;相反,被动、滞后、割裂的应对,则容易延误时机,加剧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和发展,防控和治理成本极其高昂。

(二)健康风险特征要求防疫关口下沉基层

由于风险多元且分散,新发传染性疾病和输入性传染病的前沿哨所亟需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和深圳的最初正式病例报告都来自医疗机构对于不明原因疾病的集聚性病例的发现,而深圳的首例病例发现和有效处置则源于深圳社区健康中心全科医生的职业敏感性和高度责任心以及区级和市级疾控机构的专业素养和高效应对。但就整体而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新发传染病的敏感性和鉴别性诊断能力等还有待提高。在本次疫情应对中,新加坡政府是充分利用其基层诊所作为防控一线,专业可靠且经受过公共卫生专业训练的基层医疗队伍,是其作为全球枢纽型城市疫病风险日益分散多元背景下的基本力量。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健康风险防控,特别是健康环境、卫生与健康促进工作等都是真正筑牢基层网底,提高全社会“疫病免疫力”的关键所在。所谓的社会疫病免疫力,不仅仅是指公众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免疫力,且是指从环境到意识到行为,都能降低健康风险因素的消极影响,同时也是指社会各界有较为强大的健康干预的协同效应。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如何与社区、基层单位、学校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等联动,以促进健康环境和健康行为,对于防疫关口前移更具战略意义。集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职能于一体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将在我国未来的疾控体系,特别是疫病防控体系中充当最为关键的角色之一。而城乡基层社区的健康化将是构建和提高我国社会免疫力的重要举措。

(三)亟需提高全球重大健康风险的敏感度和回应性

输入性风险及新型健康风险的不断增加等都要求提高对全球重大健康风险的敏感度以及回应性。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提示未来应以全球生物安全和健康风险治理的视角来审视体系所存在的短板及局限,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坚韧性。这也是实现防疫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尤其对于北京、上海、香港等全球城市更为重要。随着我国日益开放,全球风险监测与治理将日趋重要。

二、以人为中心整合协同连续的健康服务体系下的疾控体系转型

(一)疫病防控的“四早”需要整合服务体系的强力保障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早期的武汉应对中暴露出大量患者无法及时诊断、及时入院治疗等困难,除了流感和新冠肺炎叠加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外,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整合协同连续的健康服务体系,缺乏医疗与公共卫生两个子体系之间的有机协调。病患的居家隔离缺乏社区基层的公卫人员和医疗服务团队的专业指导和专业督导,暴露出“疾病控制”和“临床治疗”之间的有效协同机制不足。世界范围内的相关经验已表明,无论是慢病预防与控制还是急性或新发传染病的防控,都需要连续整合的健康服务体系支撑。疫病防控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都需医疗卫生体系内的横向协同与上下联动。

从武汉中后期和武汉以外抗疫实践,可看出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之间的连续整合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如上海、北京、南京、深圳、成都等地的确诊病患由高级别传染病专科医院或是公共卫生中心集中治疗,儿童患者则集中到指定的高级别儿科专科医院传染科,从而实现了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间的无缝对接,有效控制传染源扩散,也提高了诊治的及时、精准与高效,帮助降低了重症率和病死率。方舱医院的创举及其成效也说明了整合协同的价值,及时隔离治疗轻症患者,并及时筛查甑别转诊和救治重症患者,在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重症率、危重症率和病死率。

(二)以人为中心的健康发展,需要各类机构间的分工协同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新冠病毒,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代表了未来高传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相关工作几乎涉及并检验了卫生医疗领域的所有工作,如慢病患者的家庭签约工作和慢病管理,传染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老年患者和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工作以及基层健康和环境健康,甚至也涉及到高风险暴露人群(如医务工作者等)的职业健康与职业防护,横跨了从风险沟通、健康宣教、医学检测临床诊断、居家隔离指导、医学观察、轻症患者治疗、重症抢救和安宁照护及出院随访等众多环节,充分证明以人为中心的健康发展,必然是全面的全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其需要最大限度地克服割裂、碎片化与不连续的弊端。而随着疾病防控和健康维护与促进的高度统一及全方位融合,各类机构间分工协同的常态化是必由之路。

(三)现有疾控体系的整合程度不足以支撑全面健康

1.狭义的疾控体系未能覆盖主要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狭义的疾控体系主要是指各级政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疾控行政部门和各级专业疾控机构。广义的疾控体系,还包括各类专病防治机构,如职业病防治、慢病防治、传染病防治机构,精神卫生中心、地方病防治机构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无论是狭义的疾控体系还是广义的疾控体系,其主要职能是提供与公众健康相关的公共产品。

在中央政府层面和县以上的地方政府层面,广义疾控体系中的其他专病防治机构大部分有专门处室管理,国家疾控局直接负责狭义疾控工作,分设了传染病防控、艾滋病防控、结核病防控、寄生虫病和地方病防控、精神卫生、环境健康等处室,且各自较为聚焦于自身特定疾病类别。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基本不承担专病机构行业管理与规制方面的相关职责,而是由妇幼健康司、职业健康司、基层卫生健康司等负责。这种设置,既会带来多个单一条线上的职责不清、责任缺位或越位,也会带来政出多门、政策间融合不足,并导致基层机构的疲于应付以及资源分散配置所带来的各类资源的浪费。

2.狭义疾控体系的功能不完整问题长期存在

与此同时,随着源于苏联的防疫体制逐渐转为借鉴美国疾控体制,原防疫体制中传染病防治与卫生监督的功能一分为二,传染病防治领域的监督功能被转移到卫生监督机构,且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行业管理又由医政医管局的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来负责,与重大传染病有关的卫生应急则又被归入了卫生应急条线。与疾病防控相关的专业技术监测、风险监测与分析以及免疫规划等工作则被纳入到了事业单位属性的疾控中心,出现了有规划监管和发布责任与权力的机构没有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手段支撑,同时还缺乏必要的监督监管权力和应急处置能力,而具备专业风险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的疾控机构则没有发布权力和相关的资源调配权力等,卫生应急所需要的风险预警等又高度依赖疾控条线和医疗条线,且狭义疾控条线几乎不拥有自身的医疗处置能力。除了上海等少数地区持续建设区域公共卫生体系,并将风险监测、医学检测、现场处置和相关疫病的医疗救治能力整合集成于一体,其他大部分地区,狭义疾控体系功能长期不全,且未能与专病防治和更为广泛的公众健康工作有机结合,出现了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属性的专病防治机构严重不足,且部分传染病防治及专病机构为维持生计而有向“综合医院化”发展的趋势。未来如何构建国家级、区域级、省级和市级的整合的健康共同体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中心,是体系建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国家级疾控中心和省级疾控中心都在尽量延展自身功能,并发挥预防医学院或是公共卫生研究院(如江苏省疾控中心同时为江苏省公共卫生研究院)的科研机构功能,但大部分的省市疾控中心其主要职能相对较为聚焦于传统的狭义疾控业务。

3.疾控体系改革相对滞后导致职能摇摆和偏离以及体系碎片化

疾控体系改革作为“十二五”和“十三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由于相关改革目标涉及到人事、编制和投入机制等诸多方面,需要相关支撑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和主动负责。由于各种因素,疾控体系改革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清晰定位,而出现了疾控体系的改革相对被动服从于地方上的事业单位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统一规划的局面。改革的滞后及拖延,不可避免使得相关的机构职能处于摇摆中,出现了机构走向不明确、经费锐减、编制压缩、人员流失,甚至机构被合并等现象,也使得疾控相关工作更偏于项目化思维而缺乏长远的整体发展思路。这一改革的相对滞后,与疾控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关系,疾控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的关系,以及疾控体系与健康中国的关系等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有关。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随着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思想不断推进,现有狭义的疾控体系无法适应“全面健康”建设的要求,而在省市层面上,除了疾控中心和健康促进中心等以外的其他机构都有其特定聚焦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和地方的健康战略的落实与贯彻缺乏明确的支撑机构,也缺乏相应的常态化的协调机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未来完善疾控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建立主动防疫和健康风险的前瞻治理所需要考虑的。

三、主动健康视野下疾控体系转型的初步设想

以主动健康思想为指导,切实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方针,通过完善评价与支付、补偿等核心制度安排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主体主动预防、主动健康的内在积极性,从而将狭义的疾控体系转变为广义的公众健康体系,成为推动主动健康的重要中坚力量。初步设想如下:

(一)优化中央政府层面疾控相关的行政架构

1.组建在卫健委领导下的公共卫生应急局(条件成熟后,则将其整合至应急管理部,以提高其与其他突发应急处置事务的整合性,并进一步提高其垂直性和权威性)

第一,垂直管理。将卫生应急、疫病防控等有关的职能,作为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的重要业务内容,组建公共卫生应急局,采取垂直管理的模式,并设立区域分中心,垂直到省-市层面(公共卫生风险相对较高地区,可在县区设立派出机构),建立国家层面上的特别行动队伍。具体而言,应包括卫生应急、疫病防控(急性传染病防控)、食品与饮用水安全、职业和非职业中毒及国境检疫等业务内容,相关人员应采用执业资格准入,采用专业技术文官等方式来管理。其运行费用和人员编制、机构绩效评价、人员聘任与管理均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单独预决算和绩效评价,以保证队伍的专业、精锐和绝对忠诚。

第二,将国境卫生检疫合并至公共卫生应急局。国境卫生检疫原所在卫生部门,后为促进经济贸易和国际交流的发展,在三检合一的体制改革中合并至国家质检总局,后在国家质量监督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合并至海关。但其工作性质与疫病防控紧密相关,而随着全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及我国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人为划分国内国外的疫病防控已不符合实际,这在历次疫情防控中已表现出来,例如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等,在人员物资调配、部门协调衔接方面均表现出诸多掣肘。建议将国境检疫等与现有疾控体系中的疫病防控和卫生应急队伍整合,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局。现有的国境卫生检疫机构属性和人员编制等都不变,整体整合。现有的国境卫生检疫队伍多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业背景,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忠诚,同时也有较强的检疫执法能力,建议以此队伍为未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局公共卫生安全有关的骨干力量之一。

第三,建立下设的国家级公共卫生中心和区域公共卫生中心。成立国家公共卫生中心,与现有卫健委直属的传染病相关的专科医院中的卫生应急和疫病防控有关及消防与应急系统的卫生应急力量整合,成立国家公共卫生中心,作为国家级卫生应急医疗处置的专业力量。依托现有的区域公共卫生高地,由应急管理部与卫健委共建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以提高卫生应急响应的专业性水平和响应速度。

第四,依托国家级和区域级公共卫生中心,开展与卫生应急相关的临床研究、转化医学和医工转化等,以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第五,根据公共卫生事件的等级等,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局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分类联动机制、规范与指南,并做好平战结合。

第六,加强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局对地方卫生应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将卫生应急的相关督导和监管职能划归卫生应急局。

2.设立公众健康局

在国家卫健委内部,整合疾控局、职业健康、老年健康和健康促进、爱国卫生等设立公众健康局(或公共健康局),负责国家层面上的健康中国战略规划、人群健康监测与评价、健康风险监测与管理、计划免疫、健康中国相关公众健康项目管理、健康促进与公众健康风险沟通、公共健康有关的监管工作以及爱国卫生运动。鉴于此机构的战略地位,需要强化该机构的领导班子,选聘具有公众健康思维及相应背景、勇于担当、善于学习、乐于协调和全球视野,具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的人才,委以重任。

3.成立中国公众健康中心

原国家疾控中心与广义疾控有关的,与大健康和大卫生等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业务指导、业务督导、技术标准开发、技术评价和绩效评价等相关职能与卫健委下属的部分与健康促进等有关的机构整合,成立中国公众健康中心,作为卫生健康领域国家级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

转型方向:强化其技术支撑和专业支撑作用,提高其专业权威和行政权威,可借鉴英国“下一步机构”和战略业务单位的做法,提高其相对独立性。

(二)将省级疾控机构扩展转型为公共健康中心,并加快建立公共卫生中心

1.将省级疾控机构扩展转型为公众(公共)健康中心。赋予其区域健康发展规划、健康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的职能,赋予其公众健康评价、健康绩效评价和医疗机构公共健康建设职责履行情况评价的职能,并强化其专业技术支撑和信息基础设施、知识基础设施方面的职能。

2.各省加快建立公共卫生中心,集公共卫生应急、医学救援等功能为一体。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卫生中心开展临床研究等,建立省级公共卫生中心与省属综合医院之间的人员交流和多点执业制度,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到公卫中心驻地服务机制,通过公共卫生服务绩点方式纳入到酬劳、晋升和退休年金中,以吸引优秀人才。

3.强化其健康风险预警与报告的职能。强化核心能力的建设,系统提高省市层面上“一锤定音”的能力和优化配置疾控资源的能力,包括疫病防控战略物质储备和紧缺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能力。

4.明晰传染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突发处置中属地管理的权限范围。明晰国家卫生应急体系与地方应急之间的事权划分,并根据权限界定,明确地方政府的预警、发布、处置的权限及责任,并在能力建设和资源投入上,实行责权匹配、责任能力匹配原则。近期应强化与属地管理相关的地方责权利的界定,以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职权、能力和资源来承担属地管理责任。

5.强化地方政府对公众健康中心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康中心与政府、人大、政协之间的定期和不定期的信息报告和信息分享机制,提高健康中心在各级政府的健康战略中的咨询作用。

(三)在地市级疾控机构,增强公众健康方面的职能

1.强固地市级疾控机构健康风险的独立治理能力。建议将市级卫生执法监督中与公共卫生有关的执法监督权力授权给地市级疾控中心(公众健康中心),其应具有独立开展风险预测和报告的职权与能力,具有当地区域人群健康发展规划和公共卫生事业规划编制权力及人群健康评价权力,具有对相关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履行情况和公共卫生领域(公众健康领域)的执法监督权和行政督察权力。

2.系统提升地级市层面上监测和预警能力。整合与公共卫生安全有关的监测,如环境中病原体、食品(粮油、水产品等)、饮用水、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有毒物质等检测监测能力,并提高疾控中心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医学检测等和相关实验室的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管能力,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检测技术等,提高区域内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以提高健康风险的监测和预测能力。

3.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具体可行的技术规范和SOP等强化风险监测的标准化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并将属地内医疗卫生领域相关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权力授权给地级市及以上的疾控机构。

4.提高并发挥地级市疾控机构的人群健康评价的能力。授权疾控机构评价医疗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质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采购医疗卫生机构公众健康有关服务质量评价等的基础,与政府服务采购价格和绩效奖励结合,并与医保机构确定的按服务人头的总额预付和绩效奖励等挂钩。

5.强化地市级疾控中心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和业务评价职能,以及对辖区内下级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情况的评价职能。

(四)县级疾控机构,强化卫生应急和公共卫生督导监管职能

作为地方应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县级疾控机构纳入公务员管理或参公管理,以提高其行政权威性,提高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部分县区疾控机构可与县卫健局的疾控、健康促进和爱卫会等部门合署办公,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五)强化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1.优化激励机制和支付制度。建立基于人群健康服务总量和绩效的支付制度,总额付费下的按人头、按病种、按疾病分组的支付方式,使得医疗机构从预防干预中,从民众少生病、少生大病,少残疾、少死亡中得到补偿,从而从制度安排上保证主动健康、预防为主和真正的医防融合。

2.强化各类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建设。规划组建公共卫生管理处,组织规划全院的公共卫生与公众健康促进等工作,特别是新发传染病的信息监测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储备物资规划、响应流程更新、应急演练组织、医疗援助队培训等应急管理工作,克服职能和资源的分散局面。

3.加强医院感染科建设。强化其对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控制和相关的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职责,作为具有管理属性的临床科室,提高其科室设置层级,强化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感染科对其他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的指导与培训职能的落实。

4.将医院的公共卫生职能履行能力建设情况作为医院绩效评价和服务采购的重要组成内容。强化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对医院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情况的监管,强化卫生应急局对医疗机构履行卫生应急情况的监管,并将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履行情况作为属地政府及其行业主管部门的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5.建立公立医疗机构的卫生应急物质储备制度。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之外,建立下沉于公立医疗机构的物质储备制度,政府将其纳入到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的专项预算,同时,鼓励医疗机构等与有良好信誉和资质的供应商之间建立储备物质的联合管理制度,以保证供应的及时性、效期管理和资源经济性之间的平衡。

(六)强化疾控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

将疾控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建设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战略性机构加以长期持续性投入,降低项目性投资比例,提高机构性投资比例。同时,在现有的各级疾控机构科研投入基础上,通过政府项目采购的方式积极培育各级公共卫生中心、医疗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和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的研究能力,通过分布式的科研资源布局方式,设定平行研究机制,提高国际竞争力。

(七)强固基层公共卫生职能,发挥社区主动防疫第一防线作用

将部分市县(区)疾控中心的力量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基层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积极促进其转型,并加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医防融合,培训全科(社区)医务人员具有坚实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特别是疫病防控能力和健康促进能力。同时,将此转型与健康环境建设,特别是健康城市、健康乡镇和健康社区的建设相结合,与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整合。加大政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采购力度并采用基于绩效的激励方式和基于功能的基本预算投入方式,加大对基层整合型的医防融合的健康服务人员的个人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在事业单位年金外增加额外的公共卫生服务年金和基层服务年金项目,并依靠这一力量提高基层的社会免疫力。

(八)疾病防制与健康发展机构应为法定机构

建议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将上述公众健康中心等机构作为法定机构,依法确定其核心职责、政府投入机制、工作绩效及评价标准、奖励与激励措施以及人员聘任与管理制度等,以提高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同时,作为法定机构,定期向人大报告其职责履行情况和公众健康报告等,并公布机构的绩效报告等。

(九)强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主动健康促进的意识和行为

增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主动健康促进的意识和行为,并在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能力养成、执业准入和能力晋升评价中,加大人群健康、公共卫生及疫病防控和卫生应急等方面的政策、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评价。

(十)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监测系统

建立针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的动态监测系统,鼓励医务人员直接上报,并采用区块链技术,以构建医院感染和其他职业卫生有关的不良事件自愿直报系统,在保护医务人员健康权益的同时,开拓相对独立的健康风险监测平台,以促进健康风险监测的关口前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宜昌市疾控中心主任徐勇以及接受调研的一线疾控人员对本文有帮助,特此致谢)

百度文库2022-04-25

 

 

一键查询个人健康记录,任城区开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文章下载

一键查询个人健康记录,任城区开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任城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啦!有多便民?不知道怎么查?在哪儿查?别着急,赶紧来看看!

什么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包括有以下内容: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等。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对象

辖区内常住居民(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对象

仅供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人员进行自助查阅。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哪些好处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是社区居民人人享有的健康服务之一,居民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了解掌握本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并可以享受以下免费服务:

普通人群:免费的一般体格检查以及健康评估。

高血压患者:每年有1次较为全面的健康体检,至少4次面对面的健康评估。

糖尿病患者:每年有1次较为全面的健康体检,每年可享受4次的免费血糖监测和健康评估。

孕产妇:发放叶酸、提供产后上门访视和健康指导服务。

0-6岁儿童:预防接种服务及新生儿上门访视和健康指导、0-3岁适龄儿童提供8次健康管理服务。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有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和1次中医体质辨识服务。

查询方式

第一步: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放大镜”,输入“健康济宁服务号”,点搜索

第二步:找到健康济宁服务号并关注(全员核酸时人人必备),打开“医疗服务”板块;

第三步:点击,找到“健康服务”板块(第二个);

第四步:点击健康档案,然后人脸识别。进入后,点击“健康档案”,查看自己是否有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完成查询,健康行为积分自动累计,年底可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兑换“健康大礼包”。

如果您尚未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尚未签约,或信息有更新请及时联系您居住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并建档。

齐鲁壹点2023-02-10

 

 

兴庆区聚焦“三三四举措”助推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文章下载

兴庆区聚焦“三三四举措”助推全民健康水平全面提升

去年以来,兴庆区紧紧围绕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和健康兴庆建设目标,聚焦“三个体系”“三大工程”“四大行动”,助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

“三个体系”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健全重大疾病筛查救治体系,高血压患者管理任务完成率101.28%,糖尿病患者管理任务完成率136.69%。健全妇幼健康保障体系,做好出生缺陷和重大疾病筛查,推进危重孕产妇救治保障能力建设。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检查各类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139家次,整改问题11项。健全传染病防治工作体系,开展监管场所艾滋病防治“逢进必检”,HIV抗体筛查7.3万余人次。实施布鲁氏菌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布病病人建档率100%。

“三大工程”增进群众健康福祉。狠抓健康素养提升工程,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140个。加快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100%,眼保健操学校覆盖率100%;视力检测数据上报率100%,位列全区第一。推进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工程,加强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7.8%。建立心理咨询室104家,中小学学校心理咨询室建成率100%。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城市,开展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培训会28场次,检查食品经营单位1359家。聚焦0-3岁婴幼儿照护,打造自治区首家社区普惠性托育园。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成立医疗健康集团总院。对800名低保、低收入老人及特困供养对象、孤儿进行免费流感疫苗接种。深化“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健康信息专网及基层人工辅助诊断系统建设覆盖率100%。

“四项行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开展健康知识巡讲活动40场次,发布健康科普知识、健康公益广告类相关文章45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30万人次。实施合理膳食行动,累计开展职工大讲堂、孕产妇线上培训30场次。实施控烟行动。建成无烟党政机关176家、无烟医疗机构42家、无烟学校63家、无烟家庭150家。开展世界无烟日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手册3万余份。实施健康扶贫行动,巩固完善“135”健康帮扶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模式,持续推进“四查四补”常态化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完成乡村振兴监测对象家庭医生签约1.1万余人,签约率100%。

新浪网2023-02-21

 

 

息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精准宣教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文章下载

息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精准宣教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2022年,息县按照省、市“两建三融四行动”健康科普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息县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健康知识传播体系;将健康促进工作融入精神文明创建、融入爱国卫生创建、融入全民健身活动;持续开展健康促进“321”行动、“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行动、健康支持性环境创建行动、健康素养监测行动,搭建县、乡、村三级健康科普团队,深入推进全民健康教育与促进,不断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塑造健康行为,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巩固健康扶贫成果,树牢疫情防控底线。

普及健康生活 助力乡村振兴

息县卫生健康委调整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每周定期发布两期健康科普资源,组织县级健康科普专家包乡入村开展健康生活知识普及,搭建县、乡、村三级健康科普巡讲机制,普及健康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围绕重大节日、健康科普日,开展健康宣传、教育、促进活动。2022年度组织线上健康科普活动通过县区合作媒体、自有阵地、乡村大喇叭等每周2次,每月8期,全年96期,发放电子版宣传资料90余套,编辑健康教育专刊20期;

二是全力做好线上健康科普和工作动态宣传。开展健康科普讲座50余次,2万余人受益;培训乡村医生、基层骨干900余人。2022年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72篇。

三是组织收听收看“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信阳站)健康科普线上直播活动。县组织行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收听收看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活动”线上直播3万余人。同时,在县“村村响应急广播”播报,覆盖全县2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和5084个村民组,普及全县常住人口。

四是组织收听收看“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信阳站)健康科普线上直播活动。县组织行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收听收看健康中原行 大医献爱心活动”线上直播3万余人。同时,在县“村村响应急广播”播报,覆盖全县2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和5084个村民组,普及全县常住人口。

五是调整22名息县健康教育巡讲专家。根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关于开展2022年“健康中原行大医献爱心”乡村振兴志愿者服务专项行动和健康促进321行动的通知》豫卫宣传〔2022〕2号文件精神,为提升我县健康素养水平,拓展“两建三融四行”工作格局,全面开展“健康中原行”和健康促进“321”行动,促进我县居民养成良好的日常健康生活方式。

塑造健康行为 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科普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行为,息县卫健委组织开展了多样式健康科普活动,点对点,塑造健康行为巩固健康扶贫成果。

一是依托各类卫生健康纪念日、宣传月、主题宣传活动和农村广播、文化大院、标语口号、文艺演出等形式,针对村民主要健康问题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咨询,传播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健康素养水平。

二是发挥“支部联支部”共建干部、驻村干部作用,充分分析运用全民健康体检结果,对健康高危人群,联系所签约的家庭医生团队,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健康教育服务,达到慢病患者家庭全覆盖。构建一家一张“明白纸”,一家一个“明白人”,一家一份实用工具,一人一份“健康教育处方”,促进健康生活行为养成。

三是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慢性病常见病的防治,防止小病变大病,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实施分类管理,将应签约人口中患病人员作为服务重点,重点为患有脑血管病、冠心病、慢阻肺、类风湿、关节炎、重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肺结核、包虫病、布鲁氏菌病等传染性疾病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

提升健康素养 树牢疫情防控底线

全面提升健康素养,营造健康生活氛围。息县卫健委结合息县自身优势,采取“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提升健康素养,树牢疫情防控底线。

一是线上科普,遍地开花。在县融媒体“云上息县”设置“健康息县”板块,包括工作动态、政策宣传、健康科普、健康人生专栏,开展健康科普宣传线上科普页面。在息县广播电台开设健康科普专栏,每天在早7:00,中午12:30、晚上19:00--20:00三个时间段,在县“村村响应急广播”播报,覆盖全县2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和5084个村民组,普及全县人口。

二是“三级”联动,同频共振。县级各医疗机构利用电子屏宣传健康科普标语门诊大厅、诊室电视播放健康科普宣传视频。各乡镇卫生院,利用电子屏宣传健康科普标语门诊大厅、诊室电视播放健康科普宣传视频。各村卫生室,走村入户亲指导。结合“返乡人员健康监测”工作,组织村干部(村医)开展走村入户普及健康科普知识,筑牢“返乡人员”居家健康管理,促进全县居民提升疫情防控常识,养成健康生活行为。(余 建)

凤凰网2023-02-20

 

 

石嘴山市全面推进“十大工程” 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文章下载

石嘴山市全面推进“十大工程” 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健康是人民福祉之本

强国建设之基

2022年

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满足群众对健康生活的新要求为导向

以实施“十大工程”为抓手

全力推进健康水平提升行动

不断提高群众健康福祉

实施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科普“六进”活动,实施健康巡讲713场次,《石嘴山日报》专栏刊登健康知识20期,广播栏目走进直播间播出节目13期、播放公益广告1.16万次,石嘴山电视台播放公益宣传片7200次。举办群众体育赛事18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5.92%,《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1.03%。

实施健康细胞创建工程,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积极推进“健康细胞”建设,成功建设自治区级“健康细胞”示范点220个、市级“健康细胞”示范点270个,国家级健康促进县(区)实现全覆盖,连续2年荣获全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宁夏样板市。

实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工程,提升全市人均预期寿命。全市5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落实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医疗机构机会性筛查干预管理。完成宫颈癌筛查1.4万余人,乳腺癌筛查1.4万人,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筛查2977人,筛查率分别达到98.13%、97.6%、99.47%。2022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7.1岁,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工程,推进医疗机构等级提升。市第一人民医院、平罗县人民医院已通过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专家技术评估,市第一人民医院不断优化三甲医院创建措施,平罗县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全面推动创建工作。结合“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筛选培育4个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国家推荐标准建设、5个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基本标准建设。

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满足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命名15个市级医疗卫生重点专科,获批1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平罗县人民医院进入国家“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名单,累计申报各级重点专科21个。

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在市中医医院、平罗县中医医院建设中医康复单元,以中风病和骨关节病诊疗为重点,提高中医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非药物疗法提供率达100%,村卫生室中医非药物疗法提供率达到89%。

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程,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评选出15个重点学科、17个学科带头人、50名青年后备人才、30名专业技术骨干。推荐自治区基层复合型人才205名、第二批市高层次人才7名、市政府特殊津贴人选5名、市“351人才”培养工程32人。选派45人到山东大学口腔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等地开展临床进修学习。

实施智慧医疗健康升级工程,推动智能系统普及应用。搭建市、县(区)二级结构区域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医疗健康信息平台,助推医疗资源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全国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指数(2022)发布显示,2022年我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总指数在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位列第34位,卫生健康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数位列第23位。

实施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完善政策制度,建立DIP付费体系。2022年1月至8月,全市纳入DIP付费的住院人次占总住院人次的99.1%,纳入DIP付费医疗总费用占住院总费用的98.91%。组建平罗县医疗健康总院,设置6个管理中心,成立6个资源共享中心,组建3个基层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我市作为自治区唯一地市被推荐为国家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备选市。

实施健康产业培育工程,推行养老服务新模式。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智慧健康养老信息平台和市级调度指挥中心,投入运营养老机构16家,建成农村老饭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292个,5个社区创建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100%、68%。

石嘴山发布2023-02-01

 

 

盐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文章下载

盐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记者 姜琰

日前,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2022年,盐城市开展了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4.88%,比上年提升5.85个百分点,健康素养水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

那么健康素养是什么呢?作为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了三个方面,即“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的基本技能”。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素养和期望寿命、生命质量高度相关。

健康素养水平,则是指具备基本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2022年,盐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4.88%。意味着盐城市每100个15周岁至69周岁常住人口中,近35人具备了健康素养,相较往年保持较高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仅是个体维护自身健康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据悉,盐城市开展全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的监测对象为全市年满15周岁、不满70周岁的城乡常住居民,包括在当地居住或寄宿6个月以上的亲戚朋友、家庭保姆以及其他外来人口。长期在外工作、学习的家庭成员,如果在外时间超过6个月,则不纳入监测的范围。同时,不包括集体居住于部队、医院、监狱、养老院、集体宿舍等地点的居民。

同时,盐城市采用2022年国家统一的《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开展现场调查,以平板电脑作为调查工具,问卷在平板电脑上呈现。健康素养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自填完成,调查员在旁指导其认真答题,并对题干进行适当解释。

2022年盐城市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3.50%、农村居民为35.44%,男性健康素养水平为36.92%、女性为32.80%,25周岁至34周岁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8.01%,其中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达到60.54%。

此外,2022年盐城市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72.52%、健康信息素养55.70%、科学健康观素养54.45%、慢性病防治素养35.74%、基本医疗素养35.63%、传染病防治素养29.33%。

从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三维度进行评价,盐城市2022年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分别为39.14%、41.48%、40.38%。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盐城建设,围绕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针对性落实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相关工作,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社会体系。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是推进健康盐城建设的重要抓手。盐城市持续开展居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逐步探索形成了适合盐城民情的健康素养教育模式,做到了基本健康服务全覆盖、弱势群体健康保障全兜底、健康多元化服务全满足、健康产业全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后,盐城市将持续加大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力度,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探索更有效的健康素养干预模式,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盐阜大众报2023-02-14

 

 

商洛市纵深推进健康商洛建设 文章下载

商洛市纵深推进健康商洛建设

近期,市健康办围绕市委、市政府健康城市建设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推进会会议精神,统筹健康商洛行动、健康细胞示范建设、爱国卫生工作、健康城市建设、国卫复审等5项重点工作,对标短板弱项,制定健康商洛建设随机暗访、通报调度、宣传推进、责任追究等“四项机制”,为全力纵深推进健康商洛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建立随机暗访机制。联合卫健、城管、市监、公安、民政、教育、农业农村等主要牵头部门,抽调专人组建联合督查暗访组,围绕健康建设领域涉及的环境、卫生、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顽疾死角”,定期不定期下基层、到一线开展“不打招呼点对点”的专项督查暗访,实行清单制管理,跟踪问效,促进健康商洛建设提质增效。

实行通报调度机制。建立“周报告、周调度、周通报”制度,县区及市直牵头单位同步建立工作动态报送制度,结合督查暗访情况及工作进展情况,由主管副市长每周主持召开周调度会议,通报并协调解决各项具体问题。各县区对照发现反馈问题,举一反三,结合实际情况,在辖区内“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确保问题发现一起,督导一批,整治一起,巩固一批的工作效果。实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建立宣传曝光机制。充分发挥宣传、网信等部门优势,制定《健康商洛建设宣传工作方案》,建立健康商洛建设宣传推广机制和媒体曝光机制,开展大规模、全方位、多角度、高水平的立体式宣传平台建设及活动。同步在商洛日报等官方媒体设立“曝光台”,定期曝光健康商洛建设各类“沉疴顽疾”及现存问题,切实发挥媒体的宣传以及舆论监督作用。

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持续强化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拓展延续到健康商洛建设各项工作环节,明确了健康商洛建设通报批评、媒体曝光、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5种责任追究方式和程序,进一步强化了各项工作责任,以铁的纪律倒逼健康商洛工作落地见效。

商洛新闻网2023-02-07

 

 

铜川:打造15分钟医疗圈,从卫生城市迈向健康城市 文章下载

铜川:打造15分钟医疗圈,从卫生城市迈向健康城市

近年来

铜川市将健康铜川建设

作为打造国家卫生城市的升级版

基本形成5分钟绿化圈、

10分钟健身圈、15分钟医疗圈

全市居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前列

被全国爱卫会评为

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

陕西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全域提升把健康基因根植这座城

学校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室外活动多,同学们近视的就少,我们班孩子们的平均视力在5.0以上……”铜川市中小学校用体育促健康,将健康教育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搭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从卫生城市迈向健康城市,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铜川市坚持把人民群众健康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健康行为养成、健康自我管理等为重点,推进健康机关建设,建成健康示范机关189个;以健康环境改善、同病相怜慢病互助等为重点,推进健康社区建设,建成健康示范社区45个;以美丽乡村和健康家庭建设等为重点,推进健康村庄建设,建成健康示范村庄200个;以健康制度建设、职业健康宣教等为重点,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建成健康示范企业96家;以健康教育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等为重点,推进健康学校建设,建成健康示范学校102个;以绿色医院建设和职工健康关怀等为重点,推进健康医院建设,建成健康示范医院16个;以“三减三健”为重点,推进健康家庭建设,建成健康示范家庭12.11万户。

全市健康机关、健康社区、健康村庄、健康企业、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建设率均超过50%,健康家庭建设率达到44%。全市居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前列,“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成为自觉行动,人均预期寿命、慢病规范管理人群、健身人数显著提高。

“着眼全民健康的理念,我们以创建健康社区和健康家庭为抓手,不断完善社区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守护居民的幸福和健康。”铜川新区锦园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只是铜川市强化健康理念、打造国家卫生城市升级版具体行动的一个缩影。

全市大大小小的公园或绿化带,一条条健身步道串联起的绿色空间,形成了以运动公园、阳光公园、书画公园、人民公园、重兴公园、花溪谷公园等为骨干的健康公园体系,基本形成5分钟绿化圈、10分钟健身圈、15分钟医疗圈。2021年铜川市完成健康陕西行动2019—2021年省级考核工作,并以815.6的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二轮复审。

织密底网

交出健康惠民暖心“答卷”

市校合作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获得“国考”A级等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设立孙思邈中医堂,方便群众就诊;村医培训实现全覆盖,医养结合走出新特色,家庭医生、网约护士等开展上门巡诊服务,互联网+健康服务便民更惠民……如今在铜川,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在不断增强。

近年来,铜川市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不断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环境,三级综合医院实现胸痛、卒中、创伤“三大中心”全覆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有三甲医院3家,医疗技术精良,呵护着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铜川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建成全市首个省级重点专科,并设立全市首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丁治国教授的科技成果成功转让,实现了全市卫健系统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全面推进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持续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就能看好病。铜川市人民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和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分别牵头组建铜川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陕煤化铜川医疗集团、北中医孙思邈医院医疗集团,涵盖市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民营医院共65个。宜君县印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文件,宜君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两大县域医共体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市区县级医院和中心卫生院的远程医疗系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同时,做实做细基本公卫服务,积极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四种重点慢病患者进行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施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推行先看病后付费、预约诊疗、5G远程诊疗、“互联网+护理”等便民惠民措施,并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搭建了诊间结算、独生子女奖扶、老龄补贴等线上办理平台,市民逐步享受到了便捷的健康服务。

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其中,“一老一小”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重点领域,也是和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铜川市聚焦“一老一小”民生关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为重点,不断推动“幼有所育、老有所医”,夯实了城市的健康基础。

“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惠民的民心行动。近年来,全市的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优质均衡,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快捷。全市人均预期寿命由75.7岁提高到77.1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8.9%提高到17.44%,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由1.07人提高到4.7人。”铜川市卫健委负责同志介绍,全市10多个医疗卫生服务建设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33家乡镇卫生院、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89个行政村卫生室也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还率先推行‘第一村医’派驻制度,派出6批180名第一村医进村入户开展健康服务,这些举措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群众看病就医难点、痛点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群众看病有了“好医靠”。

共建共享为健康美好生活添活力

铜川市民杨女士是一名跑步爱好者,每天跑步一小时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对于近年来铜川市公共健身环境的不断改善,杨女士深有体会:“现在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健身步道越来越多,城市运动公园、植物园、书画公园等健身步道都是我和跑友们的好去处。”

近年来,铜川市持之以恒抓国家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工作,致力于改善城市环境,着力构建网络健全、设施完善、群众参与度高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个健康主题公园并免费向社会开放。积极推广健步走、足球、篮球、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每年组织开展全民体育健身项目展演,并推动形成“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格局。在全市社区、移民搬迁安置点安装体育健身器材,大力开展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改造升级,群众健身途径越来越便利,追求健康生活已成为很多市民的生活习惯。截至目前,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50.7%。

与此同时,铜川市以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为切入点,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一线,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大力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推动“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病媒生物防制行动、无烟城市行动、全民健身行动、慢病防控行动、职业病防治行动、市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举办市级健康大讲堂,开展行业从业人员健康知识培训等,全年开展各级各类讲座2958次、咨询宣传625次,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3040期、发放宣传资料23.04万份,不断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随着健康细胞工程建设的扎实推进,健康生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铜川市被全国爱卫会评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进步最快城市、陕西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铜川市将继续大力推进健康铜川建设,不断深化健康促进活动,倡导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持续提高市民健康福祉,让市民在共建共享建设城市中收获更大的健康红利。

铜川日报2023-02-07

 

 

石家庄市15个专项行动助力健康石家庄建设 文章下载

石家庄市15个专项行动助力健康石家庄建设

记者从石家庄市卫生健康委获悉,2023年,石家庄市将深入推进健康中国15个专项行动,开展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和健康细胞建设工作,确保县(市、区)健康乡镇(街道)建设覆盖率不低于30%,健康社区、健康村建设覆盖率不低于30%。

作为河北省唯一的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国家试点城市,石家庄市扎实推进健康石家庄建设,助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中,2022年全年,石家庄市共完成健康影响评估14个案例,为全省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工作积累了经验。同时以健康石家庄行动技术服务组为依托,以市级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特长为抓手,积极打造健康石家庄行动工作,案例被健康中国推进委员会收录为典型案例。

为深入实施“健康石家庄”战略和开展健康石家庄行动,石家庄市持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市民参与度,提升群众文明健康素质,编印了《健康石家庄行动知识手册》、健康中国宣传材料等发放给群众。利用地铁灯箱广告、出租车电子屏、公交车车体电子屏及公交站亭等展播健康中国行动的宣传标语、宣传片。利用多媒体开展健康中国宣传教育等,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同时,持续打造群众性健康活动品牌,连续7年举办了健康风采大赛,共有429个社区、8万市民直接参与,间接影响75万人次。2022年,石家庄市还代表全省组队参加了健康中国行动知行大赛,取得拼搏奖。石家庄市还通过举办健康石家庄行动知识竞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环境,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提高全民健康生活理念。

2023年,石家庄市将深入推进健康中国15个专项行动,继续完善健康石家庄行动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健康乡镇和健康细胞建设工作,继续开展健康城市(县城)试点工作,确保县(市、区)健康乡镇(街道)建设覆盖率不低于30%,健康社区、健康村建设覆盖率不低于30%,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贡献力量。(记者李莉雅)

石家庄日报2023-02-13

 

 

钱塘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文章下载

钱塘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日前,区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0.92%,这意味着我区每100个15—69岁常住人口中约有41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指的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个人掌握了多少健康知识并加以运用,转变为相应技能和行为能力。健康素养是衡量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居民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理解基本健康信息,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从各项指标来看,我区不同特征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年轻人的健康素养高于老年人,且25—45岁健康素养水平最高,达到62.70%,25岁以上人群素养水平随年龄增高而降低。

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相比其他职业人群,企业人员、学生、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健康素养水平更高,分别是60.60%、54.50%、48.40%。

2022年,我区居民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素养的比例分别为53.89%、43.82%和34.66%,均高于2021年健康水平。六类健康问题,由高到低依次是安全与急救素养69.92%、科学健康观素养65.95%、健康信息素养49.92%、慢性病防治素养43.05%、传染病防治素养37.10%、基本医疗素养31.76%。

通过各项数据不难发现,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特别是之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居民逐渐树立起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礼仪、注意合理膳食、坚持适量运动,养成了戒烟限酒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健康素养。”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区卫健局将继续实施“健康钱塘”3年行动计划,结合不同人群的健康特征,有针对性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场所保障,提高惠民便民服务质量,推进健康促进活动场景化,持续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争创全国健康促进区。(记者 张颍 通讯员 马雅慧)

钱塘新区报2023-02-15

 

 

晋城推出多项举措促进青年身心健康 文章下载

晋城推出多项举措促进青年身心健康

2月1日,山西晚报记者从共青团晋城市委获悉:为进一步提升全市青年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该市将从全民健身、健康晋城、青少年心理健康三方面推出13项具体举措。

在全民健身工作方面,全市20个社区(村)配备体育器材设施,申请配建一个省级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全民健身日免费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所属户外公共区域及户外健身器材每天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12小时。

在健康晋城方面,将在全市开展为期100天的“健康城市健康体重”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做好个人及家庭健康体重管理,实现健康体重自由;实施控烟行动,对经营场所位于中小学校、幼儿园内部及进出通道口周边200米范围以内的不予发证,对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50米至200米范围内不再新增卷烟零售点,同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校园周边现有持证户主动搬迁。

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充分发挥好晋城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作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留守(困境)儿童转介服务、婚恋交友、团务咨询、志愿服务公益服务项目;共青团晋城市委还将联合晋城市计生协、卫健委、教育局开展全市青春健康主持人培训活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山西新闻网2023-02-03

 

 

惠州市: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 全力“保健康防重症” 文章下载

惠州市: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 全力“保健康防重症”

惠州新闻发布厅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 全力“保健康防重症”

近期,按照国家和省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系列部署,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时将防控工作重心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为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1月9日上午,惠州新闻发布厅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邀请副市长于加良,市卫生健康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疾控中心,介绍近期惠州市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情况,并就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惠州已跨过第一波疫情高峰

近期,我市按照疫情防控“新十条”、新冠诊疗方案“第十版”等防疫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各项工作,及时将防控工作重心转到“保健康、防重症”,实现防控措施调整的平稳有序,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发布会上介绍了近期惠州市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情况。

“惠州已跨过第一波疫情高峰。”据介绍,根据省、市疾控中心预测,我市已于2022年底跨过了第一波疫情高峰。根据当前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和阳性个案发现情况,我市日新增感染人数呈逐步下降趋势。不过,农村社区仍存在一定数量感染者,对医疗需求仍维持在较高位水平。目前,惠州市、县区两级防控指挥体系仍然保持高效运转,全市“一盘棋”统筹指挥调度医疗资源,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

在做好“乙类乙管”转段调整工作方面,惠州加强疫情形势监测。构建医疗资源提级指挥调度机制,建立全市医疗救治能力及资源储备情况日报告制度,及时调整医疗物资管理、使用、调换、储备等方面工作策略,牢牢掌握疫情防控主动权。强化宣传引导。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全面客观解读将“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目的和科学依据,消除“乙类乙管”就是完全放开、放任不管的错误认知,引导群众认识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的必要性,有效消解紧张心理、恐慌情绪;全力加强就医用药科普引导,充分宣传个人防护、疫苗接种、分级分类诊疗等措施对于应对疫情的关键作用,引导群众正确防护、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筑牢群防群控基础;通过健康科普,树立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形成全民健身、增强体质的良好氛围。

持续推进重症医疗资源扩容

惠州持续推进重症医疗资源扩容。惠州市重症病例集中收治在16家重点医院,这些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13377张。我市正提速重症医疗设备采购,全力提升重症患者收治能力。截至1月8日,全市15家三级医院的重症监护床位(含专科、可转换ICU床位)已增加到1336张,占开放床位数的10.42%,合计ICU床位占比已超过国家8%的标准,目前我市正加快采购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等医疗设备,以满足重症患者的治疗和生命支撑。

在加强防控物资保供方面,惠州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支持调集紧缺药品等防疫物资,千方百计联系药企全力做好供应保障工作,同时派员进驻协助我市8家重点药企满负荷生产,有效缓解重点医疗物资生产和市场供应紧张局面。目前我市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阿兹夫定片、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等三种主要用于重症患者的药品基本可满足临床需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和其他类的解热镇痛药均有盈余;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疏风解毒颗粒等抗新冠中成药相对充足。

在全力推进老年人群疫苗接种方面,按照国家相关要求,惠州创新工作方式,结合老年人群特点,通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流动接种车、上门接种等措施,最大限度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有序推进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降低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发生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风险。目前,我市仍有部分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未接种加强针,接种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一起筑牢免疫屏障。

实施60岁以上老人健康监护

“惠州全力加强重点防控各项工作。”据介绍,惠州抢抓春节前的宝贵窗口期,推动医疗资源向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倾斜。在提升基层救治能力方面,切实摸清和掌握农村地区的医疗物资、医护力量配置情况,做好医疗服务和药物下沉基层工作,全力扩容发热诊室,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全市诊所门诊部、村卫生站日接诊能力为3.45万人次。在精准投放医疗物资方面,组织协调大型连锁药店,加大对惠东、博罗、龙门等县区的防疫药品、设备投放力度。同时,调查摸底重点人群。对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建立健康台账,实施60岁以上老人健康监护。已摸排老年人43.6万人,其中,落实子女监护42.9万人,落实社区村居干部监护6862人。严格重点场所管理。抓好养老、儿童福利等特殊机构的防疫要求,强化封闭管理和人员健康监测。我市49家养老机构、7家儿童福利机构感染率低于全社会感染率。

在抓好“双节”期间防控方面,惠州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元旦春节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制定春运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减少因人员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导致疫情快速传播的风险。宣传引导大家按照“两避免两倡导”原则安全有序流动,即避免带病出行、返乡,65岁以上老人、严重基础病患者等尽量避免出行;倡导出行返乡前开展自我健康监测,倡导出行必戴口罩。倡导红白喜事尽量简办,避免大操大办。去庙会、灯会、集市、棋牌室等人群密集场所,要服从当地疫情防控安排,疫情严重时减少聚集性活动,避免疫情过快传播。

答记者问

出现持续高烧3日以上不退等情况请及时就诊

问1:如何防止轻症病例向重症转变?什么情况下需要到医院救治?

答: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相较于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致病力和毒力都已大幅降低,但对于老年人、婴幼儿、有基础性疾病和未接种疫苗等特殊人群来说,仍有可能出现一定比例的重症。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时,除要做好勤通风、少聚集、避免接触其他人等常规防护外,还要加强对自身及家里重点人员的关注,通过自我监测及时识别病情变化和是否存在重症或危重症风险。如在家中备一个指夹式脉氧监测仪,通过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来识别重症,正常人的指数在95%-100%,当血氧饱和度≤93%时,就表示有重症风险。这一方法对有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如果家中没有监测仪,建议通过观察嘴唇、指甲的颜色,初步判断是否缺氧。通常情况下,饱含氧气的血液是鲜红色的,而氧含量较低的血液颜色偏暗。如果嘴唇、指甲颜色发紫,则可能存在低血氧的风险。

对于居家期间有发烧、咳嗽等症状的,要做好对症治疗,可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常见药物来退烧,以及一些常见的镇咳、祛痰药物,但一定要注意服药禁忌,规避用药风险。同时,症状缓解或消失后,最好坚持减半服用药物2-3天,进一步巩固疗效。

居家过程中,一旦出现精神不振甚至神志不清、呼吸困难或急促、经药物治疗后仍持续高烧(高于38.5℃)3日以上不退、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难以控制等情况,就要及时就诊。同时,家庭中有特殊群体更要多加留意,如儿童出现嗜睡、厌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孕妇出现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退烧药和复方感冒药不要叠加使用

问2:新冠病毒轻症病例如何做好居家治疗?如何用药?

答:轻症病例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轻症患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明显的病人可对症使用退热、止痛、镇咳和治疗腹泻药物等缓解,然后通过自身产生的抗体得到自我恢复。如果对症用药3-5天仍无好转,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2022年12月8日印发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中,发布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其中就新冠病毒感染者出现的发热、咽干咽痛、咳嗽咳痰、鼻塞流涕等症状提出了用药参考,可以根据该表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能重复吃多种退烧药,退烧药和复方感冒药不要叠加使用;用药须按药品说明书服用或咨询医生,一旦过量对身体有损害。

此外,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对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和病亡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在前几天,省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中医药防治专班组织专家结合广东气候、季节和人群特点,分类制定了广东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中药协定处方,包含普通人群协定处方、老年(体弱)人群和儿童协定处方、康复期协定处方等,都可以对症治疗,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作用。

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接种新冠疫苗

问3:老、小、孕等重点人群如何做好防护和救治工作?

答:关于重点人群如何做好防护,主要有以下几点:1.最有效的保护就是接种新冠疫苗;2.要做到勤洗手、外出时戴好口罩、常通风、不聚集;3.均衡营养,适当休息,合理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4.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遵照医嘱坚持用药;5.出现气温骤降等恶劣天气的时候,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6.如果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不适,要做好健康监测;7.当出现了持续高烧(高于38.5℃)不退、呼吸困难等情况,要及时就诊。

同时,惠州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医疗救治工作的最新要求,不断健全完善疫情高峰形势下我市的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运行机制,建立分级分类收治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对于主动就医的各类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将无条件接诊或收治,落实首诊负责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评估确需转诊的,进行分级分类收治:

普通型病例收治于各县区亚定点救治医院(依托各县区人民医院管理),市亚定点救治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管理)补充保障。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例,以及超出各县区人民医院和亚定点救治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收治于市定点救治医院(市中心人民医院管理)。

对于老年患者,全市10间三级综合医院分区包片,建立老年重症患者三级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对口收治划定区域内高龄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实现老年重症患者包干管理“全覆盖”。其他需要医学观察的非重症老年人,由当地亚定点救治医院集中收治。

对于儿童患者,指定市中心人民医院为儿童危重症定点救治医院,各县区人民医院和各级妇幼保健院为儿童重症定点救治医院。其他需要医学观察的非重症儿童,可集中收治于当地亚定点救治医院。

对于透析、肿瘤放化疗人员和孕产妇等专科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按照首诊负责的原则,根据病情和诊疗需求,优先通过社区网格转诊至相关医院保障其接续性治疗,接诊医院将予以优先收治。

“阳康”之后个人防护仍不可松懈

问4:“阳康”之后,应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阳康”之后,个人防护仍不可松懈,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市民朋友首次感染奥密克戎病毒之后,短期内抗体水平比较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般认为3-6个月不会二次感染。但是如果病毒突变了,病毒免疫逃逸能力变强,二次感染的风险可能变大。加上冬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阳康”不代表不会再次感染或者遭受其他呼吸道疾病侵袭。因此,市民朋友“阳康”之后不要降低防护标准,建议继续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多开窗通风等良好习惯,同时注意咳嗽喷嚏礼仪。其次是康复后不要急着恢复运动,尤其是做一些剧烈运动。我们的身体经过与病毒大对战,要回到患病前的身体状态还需要一两周时间,一定要循序渐进,逐步地恢复到以前的活动量、工作量,一旦累了就要赶紧休息。第三是“阳康”之后不要着急大补特补。此时脾胃相对较虚,大补不但不利于身体恢复,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同时,也不要大吃大喝,不建议选择油腻、辛辣、腌制等重口味的食物来开胃,应做到三餐规律,饮食清淡,营养均衡,每天要保证有谷物、优质蛋白食物和水果蔬菜,帮助身体恢复。

立案查处4宗哄抬物价案件

问5:近期我市零售药店的退烧药、抗原试剂盒保供稳价等防疫物资情况如何?如何确保数量充足、质量可靠?

答:近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主动、沟通协调,想方设法多方筹措疫情防治相关药品、抗原试剂盒等防疫物资,千方百计协助企业增产扩能、积极筹备货源,竭尽全力保障我市药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认真做好零售药店保供稳价方面,积极鼓励我市药品生产企业扩充生产线,引导企业优先生产防疫急需的退热、感冒、咳嗽类药品,同时要求各药品流通经营企业想方设法广开门路筹措货源,并紧密结合惠州市场供应紧缺实际,及时下发文件,要求全市零售药店依法对防疫短缺药品进行拆零销售,以最大程度缓解感冒、退热等药品的短缺现状。目前,全市药店退烧药、抗原试剂盒等防疫物资供应较2022年12月中旬的匮乏状态有了明显好转,现在药店已可选购感冒退热类药品、连花清瘟胶囊、抗原试剂盒等相关防疫药品,市民消费也趋于理性。

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方面,为防止防疫药品、医疗器械价格的恶意飞涨,扰乱市场药品经营秩序,市市场监管局及时组织各县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感冒类、退热类、止咳类、抗病毒类等药品质量和价格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对零售药店、医疗机构、微商、网店等关键领域和重点商品的监管执法,全力以赴保障全市药品质量安全和价格稳定。2022年12月7日以来,全市共检查药品生产企业11家次,药店、医疗机构2473家次,立案查处4宗哄抬物价案件,责令整改27家次,并对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及时联合组织开展免费送药等暖心善举公益活动。一方面,组织我市药品经营企业将筹措到的防疫短缺药品向有需要的市民免费发放,以缓解市民缺少退烧药等燃眉之急。特别是针对基层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缺医少药问题,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文明办、市药品流通行业协会、惠州大亚制药厂等将筹集到的14万粒感冒退烧药物及时免费发放给惠州7个县区城乡结合部、村(社区)的老、弱、病、残等急需人群手中,切实保障好农村特殊群体用药需求。另一方面,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文明办等组织开展“有余药请分享,你需‘药’大家帮”免费送药等爱心公益活动,积极筹措紧缺的退烧药等药品,并盘活群众家庭余药,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邻居。截至目前,我市药品生产企业、连锁企业累计送出超120万粒(片、袋)退烧药等,按每人一疗程4-6粒(片、袋)测算,可惠及20多万人,这充分体现了惠州是一座有温度、有爱心的文明城市。

接下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持续关注市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当前防疫短缺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供应保障问题,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价格监管,依法依规从严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努力为市民安全用药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成立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防控物资保障组

问6:近期我市防控医疗物资储备情况如何?能否满足保供需求?

答:近期,随着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政策“二十条”、“新十条”优化调整以及“乙类乙管”方案实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疫物资的保障工作,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防控物资保障组,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工作部署,市防控物资保障组各成员单位全力以赴做好防控医疗物资生产供应保障,坚决守好疫情防控“大后方”。目前,我市形成了由政府机构、医疗疾控机构和企业库存、产能组成的防控物资保障体系,基本满足全市保供需求。

全市防控医疗救治药品生产供应保障方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在加强对重点药品生产企业的服务保障的同时,也积极拓宽采购紧缺防控救治物资的渠道。每天摸排我市8家生产治疗新冠病毒有疗效的中西药企业,产能一天一报,并积极协助推动企业扩大产能,其中,大亚制药的布洛芬缓释片日产量40万片、罗浮山国药的咳特灵片日产量10万盒、新峰药业的感冒灵颗粒日产量28万盒,这8家企业产能基本可满足我市所需。我市华尔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嘉和威尔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惠州大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被列入广东省防控救治物资重点企业名单。同时,我市通过向省防控物资保障组申请支持、对接厂家等多渠道方式,全力保供抗原测剂、布洛芬片、奈玛特韦片等重点防控医疗物资。2022年12月18日以来,政府紧急采购布洛芬片3.53万盒、布洛芬混悬液(儿童)1.14万瓶、对乙酰氨基酚片2.54万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11.78万盒、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原检测试剂盒58万人份、奈玛特韦片900盒等,有效缓解了紧缺问题。接下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在市防控办具体指挥下,全力保障我市防疫医疗物资需求。

针对农村疫情防控制定专门工作方案

问7:近期农村疫情防控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目前我市农村采取了哪些防疫措施?

答:当前,正值春节来临,我市农村疫情防控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返乡人员增加。随着春节临近,将迎来返乡潮,势必对农村地区的防疫组织能力带来挑战。二是聚集性活动增多。按照传统习俗,走村串户、走亲访友、请客吃饭等聚集性活动较多,将加速病毒传播。三是农村普遍对新冠病毒认知不够,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较弱。农村老年人口、有基础疾病者较多,疫苗接种率较低。一些人经常小病扛着不就医,容易贻误治疗时机。四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基础薄弱、医疗服务能力相对不足。

针对农村疫情防控,我市制定了专门工作方案。目前,主要采取以下防疫措施: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发挥好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其他各类组织资源优势,推动村组干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农村党员等力量冲在一线、主动作为。创新方式方法,运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方式,增强应对疫情能力和水平。

二是做好农村居民宣教引导。创新形式手段,深入宣传,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保持社交距离,加强健康监测,阳性感染者做好自我隔离、及时就医,不参加社交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态;倡导邻里互助,倡导避免带病出行、返乡,返乡初期减少与家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合并基础疾病者的接触。倡导65岁及以上老人、严重基础病患者等尽量避免出行;避免前往高流行地区,少去密闭场所;高流行地区群众减少出行。

三是适当减少聚集。指导乡镇控制庙会、文艺演出、展览展销等活动,农村集市规模和频次,活动期间引导群众佩戴口罩,控制人流量,落实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减少亲朋聚餐聚会人数,缩短聚餐时间。

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组织群众及时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污水、勤打扫,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五是做好重点人群服务。开展农村地区重点人群的摸底和风险等级评估,实现健康电子档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加强健康监测和随访,发放免费健康包,对高龄行动不便患者,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医务人员提供上门服务。

六是提升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经过扩容增量,全市发热患者接诊能力进一步提升。按照分区包片原则,建立了二级以上医院对口帮扶机制,农村地区居民医疗服务网格化。建立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药品保障机制和医疗卫生人员梯队,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医务人员发生短缺时,梯队人员立即予以填补。

七是落实分级分类治疗,建立转诊衔接机制。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建立了转诊绿色通道;不具备转诊条件的患者,通过市对口帮扶医院派出专家组下沉县级医院、远程会诊等方式指导救治。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惠州日报2023-01-10

 

 

擦亮“健康福田”品牌 全力推进健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下载

擦亮“健康福田”品牌 全力推进健康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居民健康素养是衡量一个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考核指标,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是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问题的首选策略。自福田区提出“卫生强区、健康城区”的蓝图以来,福田人的健康素养水平节节攀升。最新的深圳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结果显示,福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4.28%,连续8年稳居全市第一。

连续全市第一的背后,是福田区健康教育所(以下简称区健教所)稳步推进健康教育的20年。

二十年不忘初心

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十年,可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区健教所的二十年,是从无到有的二十年,是见证深圳成长的二十年,也是提高辖区内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二十年。

2002年8月12日,按照原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要求,“县级需设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区健教所获批成立。

2004年,区健教所正式注册为法人单位,作为全区健康教育的业务指导中心、健康传播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科研培训中心。

2005年,区健教所制订全区医疗卫生单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街道、社区、学校、食品行业、公共场所、工厂企业和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考核标准”。同年9月,区健教所在益田村启动了国家级创建健康社区示范项目。

2006年4月,区健教所开展的“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综合性心理干预研究”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市、区两级科技局科研立项。同年10月,在深圳图书馆首次创办了“大众健康知识宣传展”,每季度更新一次,内容涵盖疾病防治、食品安全、职业防护、居家安全、妇幼及老年保健、饮食营养、心理卫生、运动休闲、四季养生等多个主题。

一年又一年,一步一个脚印,关于健康的一切,区健教所踏实、细致地往前推进,将健康知识一点点浸润到市民心中。“百场健康讲座”是福田区历时10年打造的“明星品牌”,深受居民喜爱。自2012年启动以来,该讲座累计举办1468场。2022年新推出福田区十大街道联动的“健康直播间”,邀请市、区知名医学专家,围绕健康素养知识、健康生活方式等主题开展,不仅能听讲座,还能与医生互动提问,听医生的权威解答,为居民“零距离”提供健康服务,打通健康教育“最后一公里”。据统计,2022年全年共举办“健康直播间”128场,累计参与人数达48万人次。

此外,每年一届的居民健康素养大赛已经成为福田区的一大盛事。区健教所通过举办居民健康素养大赛,在全区营造一种“以赛代练,以练促学,以学促行”的良好氛围。2022年是区健教所举办居民健康素养大赛的第八年,已累计影响超百万人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区健教所不断创新比赛形式,引入当下流行的主题元素,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策划新颖趣味的比赛规则,使得覆盖人群倍数增长,2021年及2022年比赛全程累计覆盖人数均超过90万。

近日,2022年深圳市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结果公布。福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64.28%,比全市平均水平47.63%高出16.65个百分点,连续8年稳居全市第一。这些成绩,是区健教所在全区稳步推进健康教育工作二十年最直接的印证。

全面提升健康素养水平

共建共享“健康福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自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福田区一直以“百姓健康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辖区居民“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的核心健康诉求,循序渐进地推动“健康福田”建设,将宏观的卫生健康制度构建,逐渐演变为辖区居民微观个体的健康塑造,逐步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从高屋建瓴到实际基层工作的落地生根。

“健康福田”的建设,首先是体系的搭建。目前,全区已逐步建立起以区健教所为龙头,以医院、社康中心、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街道、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机关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

区健教所作为全区健康教育专业技术指导中心,每年针对医院、社康、街道、社区、学校、幼儿园、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场所,以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爱国卫生运动、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健康促进场所创建等重点工作项目,每月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并将技术指导结果现场反馈或汇总报告给被检单位和卫健局,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改进落实。

在日常健康素养普及过程中,区健教所坚持发挥专业技术部门职责,深入分析福田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结果,掌握福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评估居民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聚焦当前福田区居民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及时有效调整健康教育方向。

2021年,福田区被确定为“2021年广东省健康促进县(市、区)项目点”。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印发了《福田区创建健康促进区实施方案》,明确全区各单位、各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全区各单位、各部门联络员制度,举全区之力,全面启动“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

同时,福田区也在实施健康场所“531”行动计划。区健教所作为创建工作的技术指导中心,围绕“五项重点”,加大力度对健康促进场所创建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培训,赴辖区有关机关单位、社区工作站、医院、中小学校和工厂企业,完成一对一的创建健康促进场所动员指导,稳步推进健康促进场所建设。

福田区坚持信息引领,从基层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出发,聚焦服务和管理分离、组织和业务脱节的问题,开发出全区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福田健康云管家”,打通医疗专业机构与基层工作机构之间的“数字化”桥梁,形成“资源-服务-管理”闭环,推进全区健康教育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

“健康福田”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福田区不断完善“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积极推动全区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行动,依靠各级重视、各部门投入、多环节联动,并吸引居民的积极参与,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让老百姓共享共建“健康福田”成果。

创新打造健康品牌项目

健康理念入脑入心

政策加持,行动给力,区健教所成立20年来,一直拥抱变化,打造特色健康管理品牌项目,传播和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全民健康覆盖为目标,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出多个首创项目,使辖区居民在休闲娱乐中收获健康知识。

◎首创“健康春晚”——福田人的健康狂欢

福田区以亮点纷呈的健康文化节目营造留深市民健康过节的浓厚氛围,全省首推线上“健康春晚”品牌文化,将日常身体保健、居民健康素养等健康知识与艺术表演进行创新融合,寓教于乐,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将健康快乐带到留深市民身边。

◎首创“健康漂流站”——福田人的健康接力

在每个街道、社区居民集中、人流量大的广场,投放流动性的健康科普类轻展馆,让健康服务流动起来,实现“滚雪球”的传播效应,使辖区居民15分钟内就能找到“健康素养普及宣传”的地方。

◎首创“健康盲盒”——福田人的健康打卡

专门定制的“盲盒机”以“福康医生”形象出现,矗立在街头巷尾,吸引周边居民。“线上进行知识竞答——线下抽取健康盲盒”,这种互动式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居民的参与性,不断激励居民将健康知识转化为自主行动,牢固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首创“健康文创IP”——福田人的健康形象

“福康君”作为“健康福田”的形象代言人,福田区开发了多品类多款式的“福康君”形象文创品,包括“福康君”定制版抱枕、笔记本、马克杯、口罩、宣传扇、疫苗接种纪念书签等,截至目前已制作了20余款福康君文创品,共60万余份,送至辖区10个街道办、92家社区进行发放。

“健康春晚”“健康漂流站”“健康盲盒”“健康文创IP——福康君”“健康桌游”“健康剧本杀”……福田区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出多个首创项目,将健康理念播撒到各个角落,健康行为覆盖到方方面面,以流动视角加快推进“健康福田”建设,实现健康素养节节攀升。

新的一年,区健教所将一以贯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抓好健康素养提升工作,奋力推动全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南方都市报2023-02-08

 

 

丹阳疾控部门:做好春季流行病健康防护5点“提醒” 文章下载

丹阳疾控部门:做好春季流行病健康防护5点“提醒”

近期,浙江等地因新冠病毒感染致个别班级停课,不少市民想了解停课情况和丹阳市春季流行病情况。2月21日,丹阳市疾控中心等给出权威回应。

丹阳市今年春季传染病主要是哪些?丹阳市疾控中心表示,从传染病监测数据显示,丹阳市近期主要流行的传染病为春季高发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腹泻和水痘、新冠病毒感染,种类与趋势和国家、省趋同。

丹阳市新冠疫情流行情况怎样?丹阳市疾控中心介绍,丹阳市医疗机构每日新增新冠病毒肺炎确诊数、核酸监测机构新增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数均处于个位数;本市重点机构如养老机构、福利机构均未监测到新冠阳性感染者;学校应急监测未发现新冠阳性感染者。说明我市新冠疫情呈现低水平流行,和全国一致。

近期个别班级停课具体是什么原因?丹阳市疾控中心介绍,今年开学以来,全市陆续有22个班级出现发热、咳嗽等聚集性疫情, 3个班级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聚集性疫情。经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季节流感(甲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阴性,诺如病毒未检出。以上结果提示:丹阳市近期学校聚集性疫情以季节性流感和感染性腹泻为主。依据《江苏省学校和托幼机构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引(试行)》,为防范流行性传染病进一步传播,相关学校对个别班级采取临时停课措施。

做好春季流行病健康防护需要注意什么?丹阳市疾控中心提醒:针对近期学校流感、感染性腹泻疫情高发,建议学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做好以下5点。

1.师生每日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如检测结果确认新冠病毒感染,需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若排除新冠,应居家休息治疗,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若病情出现进行性加重,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学校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春季呼吸道常见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在人群密闭、聚集的场所应佩戴口罩,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加强教室、宿舍、食堂等公共环境场所的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每日对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

4.养成勤洗手、常通风、吃熟食、喝开水、晒衣被、多运动的良好习惯,重视营养摄入,增强体质。

5.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建议未接种流感水痘等疫苗的学生尽快接种。

扬子晚报网2023-02-21

 

 

汉台区疾控中心:规范开展免疫规划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文章下载

汉台区疾控中心:规范开展免疫规划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2022年,汉台区疾控中心在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保障上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加大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预防接种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了预防接种疫苗管理质量,全力保障我区人民身体健康。

一、保障新冠病毒疫苗供应,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新冠疫苗接种是2022年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任务,中心按照计划及时向上级申请调拨新冠病毒疫苗,疫苗到位以后不分昼夜第一时间配送至全区新冠疫苗接种点。全年共转运20次,发放疫苗763780支,累计接种1527560剂次;为安全稳妥、规范有序推进汉台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心组织全区新冠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大型培训4次,累计培训1500人;召开了新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会2次,以高度的责任感压实工作,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为群众接种安全保驾护航。

二、加大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建设

按照前期省、市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要求,对我区现有的7家省级标准示范门诊,2家市级标准示范门诊,8家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统一按照数字化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标准进行再升级,增设了网上预约系统、留观机系统、电子签章系统、查验机系统、健康教育系统等软硬件设施,培训3200人次,并及时按照标准进行认证。通过相关媒体、政府网站公示了各接种门诊的工作范围、责任区域、服务对象及服务时间,使全区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能力有了更显著的提高。

三、扎实做好疫苗冷链管理,控制新发传染病

全年共计冷链运转30余次,累计发放免疫规划疫苗456350剂次,非免疫规划疫苗158383剂次,使我区的疫苗接种率仍保持在95%以上。同时完成初一新生腮腺炎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累计补种3050人次,开展HPV疫苗接种线上预约工作,共计发放3349人次HPV疫苗,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四、认真做好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

加强AFP病例监测管理,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中心对哨点医院进行主动监测,报告疑似麻疹病例3例,其中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1例;其他AFP病例,乙脑病例,白喉及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均实验室阴性,所有监测指标均达到省、市要求。全年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6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16次,结论均为一般反应,全区无重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五、不断强化免疫规划宣传和培训

通过“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7.28世界肝炎日”等宣传日开展疫苗安全法律法规、预防接种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材料万余份、咨询群众上万人,引导社会各界正确认识疫苗接种工作;召开了汉台区学生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培训会、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工作培训会,全区免疫规划季度例会等10余次,培训人数达三千人次,通过宣传培训,优化提升了全区预防接种能力和水平。

汉台疾控微信公众号2023-02-07

 

 

41.7%!2022年度临安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再创新高 文章下载

41.7%!2022年度临安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再创新高

近日我区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揭晓:2022年我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41.7%,比2021年提高6.5个百分点。居民的总体健康素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来看看临安区2022年度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吧。

什么是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监测方法及内容

2022 年临安区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锦城街道的锦潭社区和青龙社区,青山湖街道的研口社区、鹤亭社区、大园社区,天目山镇藻溪村、周云村、闽坞村、桂芳桥村,清凉峰镇的杨溪村、新峰村、白果村,每个监测点完成80份问卷共640份。

调查采用《202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3个方面和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及健康信息等6类健康问题的健康素养。

人群素养水平分布四大特点

性别分布上,男性稍高于女性。男性健康素养水平为43.20%,女性健康素养水平为40.40%,

25~34岁组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77%;65~69岁组最低,为20.3%。年轻人总体高于老年人。

文化程度分布上,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

职业分布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健康素养水平最高。

健康素养水平特点和问题

2022年临安区居民三个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55.5%,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38%,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43%。

全区居民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特点:男性稍高于女性;年轻人高于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健康素养水平越高;机关事业单位人群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其它职业人群。

2022年全区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75.9%>科学健康观素养71.2%>健康信息素养53%>慢性病防治素养44.7%>基本医疗素养34.5%>传染病防治素养31.2%。

全区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在不同社会人口学人群中呈现的特点与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分析

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水平比2020年提高了8%,增幅较大。通过健康促进区创建,和多部门联动大力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一是通过发挥省市区三级健康讲师科普团队的力量,由受众群体点单,政府买单的形式开展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的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二是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村社开展健康讲座;三是通过健康家庭建设APP健康知识学习打卡获积分的活动;四是通过制作多类别的健康资料下发,通过线下活动开展学习。总体效果提升明显。

基本技能掌握率较2020年提高了2.4%。临安区自创建健康促进区以来,从“知信行”的模式展开,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为提升居民的健康技能,和文广旅体局联合开展了4期“体医融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所有的体育指导员均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这批健康技能指导的资深力量活跃在健康细胞建设的各个场景,在提升居民健康技能方面发挥了巨大能量。

健康行为的养成提升较为明显,由2020年的30.3%提升至38%。这和健康促进区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关系密切,2年时间里我区针对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第二阶段的“三减三健”干预重点,每年的9月会开展重点项目活动。2021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期间,开展了全区的“915”减盐及膳食平衡的厨艺大赛,并通过临安电视台、今日临安、临安发布、健康临安等多个平台发布了“三减三健”的健康知识,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在健康家庭建设中开展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下发了限盐勺、控油壶等健康支持性工具,帮助居民养成健康行为。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健康观的变化也到了一个瓶颈期,在持续开展健康细胞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多维度地去探索这个问题,这个也是接下去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居民认识到了传染病防治的重要性,2020-2021年针对新冠预防,根据需求评估结果,对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了全方位的科普,通过社会体制的监督,居民对如何正确戴口罩、科学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开窗通风等健康技能掌握达到了85%以上,但是当疫情进入平稳期,2022年传染病防治的素养也趋于平缓,说明这个形势还是不容乐观,需要我们后期在科普方面还是要对此进行重点干预。

慢性病防治素养的提升较为明显,比2020年提高了6.6%,这个和创建健康促进区建设的整个慢性病防治行动的大力开展是有密切关联的。慢病体检率、两慢病的AI管理,“天目医享·乡村医疗优质共享”项目的大力推进,给老百姓带来了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值得推广。

安全与急救知晓略有提升,说明急救科普的成效还是明显的。2022年红十字会结合农村文化礼堂活动以及健康细胞建设项目,免费开展急救知识进学校、进村社、进企事业单位等项目,获得社会的一致认可。

健康信息知晓变化还是比较明显,去年通过健康促进区建设,和多个平台合作开展了健康信息的发布和推送,健康临安、科协以及临安疾控都会一周四次推送健康知识,电视台的科普讲座,乐活广播的卫生与健康栏目,以及手机短信推送,华数健康知识底飞以及健康视频的播放都对知晓率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基本医疗素养提升缓慢,需要我们在基本医疗项目上进行探索,在科学就医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基本医疗素养。

临安新闻网2023-02-08

 

 

凯里市着力构筑健康服务新格局 文章下载

凯里市着力构筑健康服务新格局

一是创设健康直播栏目。在凯里电视台、凯里人民广播电台开通健康知识直播栏目,每月定期邀请健康科普专家向广大市民宣传科普健康知识,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倡导健康生活。同时,依托微信宣传平台开设“健康知识进万家”微信小程序,由健康指导员指导村(居)民在手机上安装,每天推送健康素养、“三减三健”等健康知识,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截至目前,开展健康知识科普栏目7期,群众参与7.192万人次,绑定“健康知识进万家”小程序20.98万余人。

二是打造健康融合模式。按照“建院、办厂、开馆”“一园一区一镇一寨”思路,打造健康城市建设与全域旅游、生态建设、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模式,全面激活康养旅游产业强劲发展。截至目前,打造康养旅游线路2条,引进医药类企业19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5家,规模以上健康医药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3.6161亿元。

三是深化健康组团帮扶。持续抢抓东西部协作契机,积极争取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凯里市第一人民医院,着力引进北京302医院、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州中医医院医疗专家3人分别任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中医医院院长,推动医疗“组团式”帮扶不断深化,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健康服务能力。

四是完善健康设备设施。建成医疗废物处置中心3吨高温灭菌设施生产线,配备11辆医疗废物转运车,提升医疗废物转运能力。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垃圾转运站14座,配套垃圾转运车辆66辆,实现生活垃圾的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建成市中医院康养中心、市中心福利院、日间照料中心,按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成下司镇卫生院,并升格为市域医疗次中心,做强分级诊疗服务。

金台资讯2023-02-02

 

 

“健康城市”环省行——探索实现幸福健康的“常州路径” 文章下载

“健康城市”环省行——探索实现幸福健康的“常州路径”

近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健康城市”环省行,今天,一起来看常州市打造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的“秘诀”——

本期“健康城市”环省行融媒体新闻行动走进常州,让我们跟随江苏健康广播主持人李欣走进常州富强新村社区、常州市老年病医院,看常州如何探索实现幸福健康的“常州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

健康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健康城市建设,为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卫生健康需求,紧紧瞄准建设高品质健康城市目标,从群众最切身的健康需要做起,从一件件健康惠民实事做起,着力打造“常有健康”“常有善育”“常有颐养”等民生名片,努力创造高品质健康生活,探索实现幸福健康的“常州路径”。

常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国才介绍,健康城市建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首先,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用公筷、分餐制等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被市民接受。

其次,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建成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高危儿童和新生儿等5大救治中心,危急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大幅提升。

智慧健康医疗高效且便民,全市所有三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建成互联网医院。深化“互联网+社区”服务,开展面向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健康照护、药品配送等智能化服务。

除此以外,一老一幼照护也变得更加优化,“常有颐养”“常有善育”民生实事全面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常州市民健康获得感达到新高度,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3.14岁,孕产妇死亡率0/10万,婴儿死亡率1.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18‰,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8.65%,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平40.4%,市民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满意度达95%以上,主要健康指标均位列全省前列。

倡导健康生活

筑牢城市健康微观基础

健康细胞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常州市广泛开展、层层推进健康细胞建设工作,筑牢健康城市的微观基础。

为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常州市发布“文明健康常州公约”,发起“常州市健康达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江苏省健康镇建成率达90%,江苏省健康村(社区)建成率达36%,健康促进医院实现全覆盖。

同时,常州市广泛开展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目前,全市建成健康公园(广场)131个、健康步道407条、健康小屋494个。开展健康县区建设,天宁区建成国家级健康区,钟楼区、武进区、新北区、金坛区建成省健康区,实现省健康区建设全覆盖。

突出健康优先

聚力提升赋能“健康”之源

常州市始终坚持健康优先,持续优化健康服务,努力满足百姓“病有所医、病有优医”的需求。目前,城市东南西北中均有三级医院,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社会办医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15分钟健康服务圈更趋完善。

目前,常州市拥有省级基层特色科室19个,市级基层特色科室147个,机构覆盖率达100%,特色科室建成率位列全省第4位。建成专家工作室31个、联合病房3个,家庭病床634张。为持续优化家庭医生队伍,常州全面推进“5+3+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鼓励推进三级公立医院业务骨干下基层帮扶家庭医生团队,指导合理用药、预约检查和转诊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关注重点人群

“三项融合”打造养老品牌

常州市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截至2021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0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02%,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常州市天宁区茶山街道富强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缪逸介绍,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连续多年将优化养老服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全市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事业与产业相融合、养老与医疗相融合、传统模式与新兴业态相融合的“三项融合”模式,并受到国家认可,打造了高品质现代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常州品牌。

2020年2月,常州市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同时,常州市也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试点和康复辅具社区租赁试点“双试点”城市。

目前,全市建成三级老年病医院1家、老年医学研究所1家,医养结合机构65家,医养结合机构占养老机构比例达到55%。建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649家,家庭医生工作室184个,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推动友善服务

提升老年健康服务水平

目前,常州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达100%,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稳步发展。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全市多家医疗机构开设专科,为老年患者提供便捷服务。常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改建成三级老年病医院,成为苏州大学常州老年病研究所;溧阳、金坛、武进、新北区均建成二级老年医院;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100%;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实践基地。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在三级专科医院中开设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的老年科。

构建康复护理服务网络,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床位占比达到31%以上,启动实施家庭医生预约上门、家庭床位服务,开设家庭病床1326张。

开展老年友善服务,优化老年人就医环境。在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方面,全市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创建率达到100%。建成省级优秀等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8家,成立了常州市老年病医院医养结合联盟,常州市老年病医院也成为全省地市级首个国家级“老年友善医院”和“老年友善服务规范”示范单位。

搜狐网2023-02-21

 

 

30条措施助推“健康龙岩”建设 文章下载

30条措施助推“健康龙岩”建设

——《龙岩市进一步深化医改实施“健康龙岩”战略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解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全市一盘棋”,切实解决“看好病”“大健康”问题,我市出台《龙岩市进一步深化医改实施“健康龙岩”战略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若干措施》充分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和先进地区好做法,立足我市实际,提出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等8个部分、30条具体措施。

《若干措施》创新举措多、政策干货多,突出健康导向,把“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贯穿其中;突出问题导向,把解决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重点;突出激励导向,把落实医务人员激励保障机制摆在突出位置。

一、深化“三医”联动改革

1.健全医改领导机制

进一步健全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党委副书记统筹协调,政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医改领导推进机制,由一位政府领导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工作。

建立卫健、医保、市场监管、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三医联动”工作机制,每季度会商解决医改突出问题。

2.深化医疗领域改革

坚持预防为主,建立“一手抓预防,一手开处方”制度,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重心由后端治疗转向前端预防。

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构建“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薪酬分配导向机制。

允许公立医疗机构在工资总额范围内,自主确定绩效分配方案。

试点开展以岗定责、以岗定薪、责薪相适、考核兑现的全员目标年薪制。

3.深化医保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国家试点建设,全面实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医保资金打包支付机制。

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合理制定调价方案。

提高参保人员的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到2024年,城乡居民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0%,城镇职工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6%。

推进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全国示范城市建设,逐步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封顶线。每年动态调整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预留风险金比例。

4.深化医药制度改革

优化药品、耗材采购使用机制,推进国家、省际联盟、“三明采购联盟”等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

加强重点药品采购动态监控,完善医疗机构与零售药店处方流转机制。

二、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5.加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

推动龙岩市第一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建立帮扶合作关系,通过聚集拔尖医学人才、发展一流医学学科、打造高水平临床科研平台等举措,建成闽粤赣边区域医疗中心。

6.打造中心城市医疗卫生高地

市第一医院力争打造为全国地市级“百强医院”;

市第二医院打造为具有专科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市中医院打造为闽西中医龙头医院;

市第三医院打造为闽西南知名的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

龙岩人民医院打造为以慢性病、老年病防治为中心的县级示范医院。

7.打造县域医共体“龙岩模式”

依托县(市、区)综合医院设立覆盖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县(市、区)总医院,大力推进“一归口、三下放、五统一”县域紧密型医共体运行机制实质性运作。

坚持落实“一归口”: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人、财、物归口县(市、区)总医院管理。

坚持推进“三下放”:经营权、人事权、分配权在总医院领导下由各分院自主管理。

坚持实行“五统一”:紧密型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人员使用和调配由总医院统筹;医保资金、公共卫生项目资金、财政拨补资金统一打包至总医院管理;药品耗材、大型设施与设备统一由总医院采购;统一医保药品目录;统一信息化建设管理。

8.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

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构建“管理一体化、机构标准化、服务优质化”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

实施基层“百院千村”建设工程,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辅助用房、设施设备等短板,创建社区医院,完成常住人口800人以上行政村公益性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推动空白村巡诊派驻服务,实现头痛脑热等小病在基层解决。

9.推进长汀县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

支持长汀县开展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赋予长汀县实行更加灵活的分级诊疗、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等政策。

10.支持等级医院创建

加强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市第二医院、龙岩人民医院争创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力争30万人口以上的县域内至少有1家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

11.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十四五”时期,实现西医类别国家级重点专科零的突破、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20个以上、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50个以上,中医类别国家级重点专科达到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达到20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达到50个以上。

12.加快智慧医院建设

加强“三医”部门信息共享,加快建成“三医一张网”。

推行“多码融合”应用,逐步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行”。

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各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智慧医院建设。

13.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持续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检验检查互认互通、病人一站式服务、互联网复诊、慢病长处方等服务。

全面开展“无红包”医院创建工作,加大红包、回扣案件的查处力度。

在市第一医院开展“无陪护”医院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4.加强龙穗、龙厦等医疗合作

进一步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广州市、厦门市等高水平医院建立多种形式的帮扶合作关系,形成常态化挂职交流、专家轮换、学科共建等帮扶机制,打造一批结对共建示范医院。

三、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

15.推进疾控体系改革

依托同级卫生健康部门设置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局,优化疾控机构(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并设立首席公共卫生医师,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

16.实施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依托市第二医院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职业病防治医院,新建呼吸道烈性传染病病房楼、医务人员隔离轮休楼和公共卫生临床培训基地。

加强龙岩市康山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公共卫生人员及临床人员配备。加快市疾控中心异地迁建项目建设。

支持市第三医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建设。

推动县级医疗机构设置独立的感染性疾病楼。

四、深化医防融合发展

17.健全医防融合体制机制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市、县两级医改领导小组下设医防融合办公室,统筹医疗和预防资源,建立医防融合项目清单,构建“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防融合新模式,努力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

18.推进医防融合服务管理

推进全覆盖健康筛查,以健康管理团队为主,采取“1+N”模式,融合公共卫生、街道社区等人员,采取网格化方式,全面摸排居民健康状况,建立规范的健康档案。

推进全过程健康干预,针对健康筛查情况,进行健康分类、风险分级,对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等分类制定健康管理方案并实施干预措施。

推进全人群健康管控,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实施“一病多方”制度,加强主动随访、健康检测、疾病诊疗、慢性病管理等全方位、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五、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共享

19.全面推进分级诊疗

落实市、县、乡、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均衡发挥作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病程较长、适宜在基层康复的疾病为重点,制定下转推荐病种清单,建立下转标准与指南。

推动县域医共体内建立统一用药目录和保障机制,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

20.建立对口帮扶机制

建立市属公立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公立医院工作机制,下派管理人员到所帮扶医院兼任常务副院长,每年为所帮扶医院“创建一个重点学科、建设一个薄弱学科、带出一支技术团队”,全面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县级公立医院相应建立工作机制,对口帮扶边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开展远程支援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辐射带动作用。

开展百名医生下基层行动,从2022年起,每年从市、县级医院抽调100名以上中、高级职称医师,驻点帮扶全市基层医疗机构。

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21.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发挥县域医共体优势,整合中医中药资源,促进县级中医院和中医特色科室发展。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实施中医骨伤、针灸、康复、脾胃病等优势特色专科建设。

加强市中医院闽西中医康复诊疗中心建设,建立市级中医康复医疗联合体。

实施中医药医保倾斜政策,将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纳入职工普通门诊免起付线报销。

22.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

强化市、县、乡中医药一体化服务,支持市中医院建设中药制剂配置中心,通过信息化方式,将市、县级中药处方审核、点评、配药、代煎、包装、配送等服务延伸到乡镇,实现“互联网+中医药”全覆盖。

七、强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3.建立县域医共体“编制池”“职称池”制度

在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公立医疗机构编制总量和人社部门核定的公立医疗机构岗位职数内,建立县域医共体“编制池”“职称池”,赋予总医院人员进出、岗位设置、职称管理的自主权。

24.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

继续实施医疗卫生类引进人才项目。

鼓励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柔性引进、自主招聘国内知名医院医学专家(团队),搭建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师、“临床重点专科”团队等高层次卫生人才学术交流平台和继续医学教育平台。

25.完善基层医务人员补充和培养机制

简化乡镇基层一线临床类、预防医学类医务人员招聘流程,对具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或者普通全日制专科学历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可采取专项公开招聘、直接面试考核等方式招聘入编。

实施基层“千名医生”培养工程。

设置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专用岗位,实行乡聘村用。

26.加强医院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完善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书记、院长、总会计师目标年薪制,健全书记、院长年度考核机制。

探索建立院长公开遴选机制,建立医院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梯次培养。

定期选派医院领导、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内知名医院跟岗锻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27.加强医德医风考核

建立医务人员不良行为查处和记录机制,推行医德医风负面清单制度。

定期开展医德医风专项督导检查。

强化结果运用,把督导检查情况作为医务人员选拔任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绩效奖励、岗位调整、约谈追责的主要依据。

八、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28.保障基层人员工资待遇

认真落实规范津补贴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核拨人员工资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绩效奖金按不低于当地财政核拨事业单位人员财政保障水平安排,其中年度考核奖的财政保障比例高于当地财政核拨事业单位人员10%,经考核后实行差异化发放。

29.建立褒扬激励机制

按规定开展医务人员表彰奖励活动,申报医务人员表彰奖励项目,对有突出表现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从2023年起每年评审龙岩市“名医”20名。定期开展“最美医生”培树活动,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探索通过募集社会资金设立医务人员奖励基金。

30.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卫生健康事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卫生健康支出保持合理增长。

各级发改、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要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规划、审批等要素支持。

龙岩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1-11

 

 

大数据绘制城市“健康画像” 文章下载

大数据绘制城市“健康画像”

《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发布——

大数据绘制城市“健康画像”

2月21日,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以下简称《指数》)发布会在京举行。

《指数》研究发现,从总体趋势上看,全国城市健康水平稳步提升;中小城市组城市健康水平增速较快,与大城市组差距逐渐缩小。在核心格局方面,大城市组京、沪、杭、宁、深引领全国;中小城市组湖州、衢州、威海、黄山、本溪位列前五名;在区域格局上,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健康水平优势显著。从产业特征角度分析,大健康产业发展逆势上扬。而在健康设施方面,居民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仍亟待打通。

近三年全国城市健康指数呈现稳步上升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3月启动以来,“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已连续三年发布多期成果报告。课题组利用时空大数据挖掘技术,完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健康画像”,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和广泛关注。

据课题组介绍,2022年,课题组进一步优化测算方法、拓展多种数据来源,编写完成新一年度《指数》,《指数》研究覆盖了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推动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贡献了“清华智慧”。

《指数》指出,从全国整体来看,近三年全国城市健康指数呈现稳步上升。大城市健康指数整体优于中小城市,但中小城市指数增速较快,二者差距逐渐缩小。从城市水平分级数量分布来看,引领级、优质级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追赶级和发展级城市数量三年逐年减少。近三年城市健康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补足落后城市的短板。

在区域格局上,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健康水平领先,主要体现在健康产业、健康行为优势显著。根据城市群指数总分平均值排序来看,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位列全国19个城市群前两位,城市健康水平优势显著。在健康产业板块,排名前10城中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共占据8席;珠三角城市创新能力水平表现优异;长三角城市新药研发数量独占鳌头。在健康行为板块,排名前10城中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共占据7席;珠三角城市人均运动用品消费额排名第一;长三角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排名第一。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姜胜耀表示,“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基于多源大数据,构建了可度量、可比较、可落地的城市健康水平评价标尺,这不仅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实践任务,也是一项具有前瞻意义的交叉学科议题,为健康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提供了智力支撑。

指标优化挖掘“一城一策”

发布会上,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高级研究专员李栋博士详细介绍了《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2》研究成果。

李栋表示,围绕研究内容,指数进行了两大优化。一是完善测评指标体系,响应各级政府诉求,将健康产业提级到一级指标,形成健康服务、健康产业、健康行为、健康设施、健康环境、健康效用构成的6大评价板块(一级指标),并下设17个评价领域(二级指标)和39项评价项目(三级指标)。二是进一步扩大城市样本、拓展数据范围,完成全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深度分析,其中多源社会大数据占比75%,数据体量更加丰富,涵盖60万条健康产业链数据、10亿条运动行为数据、300万亿条健康消费数据等。

“与此同时,《指数》着眼于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地域差、城市差、层级差问题,采用锦标赛制的评价方法,重视相对成绩而非绝对成绩,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并以城区人口规模为依据,将城市分为大城市组、中小城市组分别解读评价结果,推动‘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定制型差异化发展。”李栋说。

据课题组介绍,为打造高水平开放研究平台,“清华城市健康指数”还将于近期上线网站,以可视化方式呈现跨城市、跨年度、跨区域、多角度的指数成果分析,公众及相关机构可在网站上查询相应数据。

健康城市让居民生活更美好

在《指数》城市排名中,北京市、成都市分别位于全国第一名和西部地区第一名。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爱卫处处长汤伟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主要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北京市深入推进健康北京行动,全方位全周期提供健康服务,保障群众健康,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由2017年的82.15岁增长到2021年的82.47岁,居民婴儿死亡率由2017年的2.29‰下降到2022年的1.26‰,孕产妇死亡率由2017年的5.68/10万下降至2022年的2.97/10万,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这句话不只是成都市民的共识,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地人流入成都。”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黄辉说,“因为健康,成都这个城市的魅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据黄辉介绍,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较2019年增加400多万,成都在2023年春节热门旅行目的地城市中排名第三。因为健康,成都的魅力得到进一步彰显。结合天府绿道建设,成都市已打造出“绿道+体育”融合发展的公园城市健身新场景。

“目前,成都市绿道里程达1.7万公里,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新场景。”黄辉说,2022年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了109个“社区运动角”,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2平方米,“2022年,成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4%,累计建成健康街道(镇)145个、健康社区(村)515个、健康单位901个、健康家庭近万个”。

光明日报2023-02-22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