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基层医疗服务何以再升级?调研发现这些优势与不足
新冠疫情以来,“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是否提升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哪些检查设备,又可以开展哪些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和瓶颈?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多次调研社区医养结合和社区能力建设情况。
调研现场。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就诊人数明显增多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以来不断提升医疗救治与检查服务能力,目前配备了指脉氧饱和度检测仪,增设输液、氧疗和雾化吸入区域,可以开展常规检验、心电、超声、肺功能、X线以及CT检查等。
“结合我们辖区的需求,我们中心今年(2023年)以来在原有科室基础上,还增设了儿科、皮肤科、口腔科、超声诊断、体检部等专科门诊和手及上肢外科、骨科、神经内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康复会诊门诊。”曹家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叶涛表示,拿口腔服务来说,目前中心配备了全景机、牙片机、口腔数字化扫描仪、舒适化牙周治疗仪、现代化根管治疗系统、超声骨刀等一批先进的口腔诊治设施设备,同时邀请静安区中心医院及区牙防所专家下沉至社区开设口腔专病门诊,深受居民喜爱。
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上海市静安区“五床联动”医养结合项目。叶涛进一步表示,截至目前,共有来自华山医院、华东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第四康复医院等上级医院的32位专家来该中心开设全专联合门诊,全科医生“一对一”跟师,专家“传帮带”,这样既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二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又大大地提高了中心全科医生的专科疾病诊疗水平。“现在,曹家渡社区居民到我们中心来诊的人群明显增多,从配药需求转换为多种诊疗的需求明显增多,主动寻求家庭医生服务的人群也明显增多,居民信任度、满意度明显提升。”叶涛说。
而在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开展21种适宜技术,如清创缝合术、关节穿刺术、动静脉穿刺术等。此外,中医类服务也是该中心的一大特色,目前开展七大类、32种中医类服务,如针刺、艾灸、拔罐、推拿、刮痧、熨帖、骨伤类技术(如牵引、关节复位)等,2022年还特别打造呼吸疾病专病门诊及姜齐龙主任痹病工作室。其中,姜齐龙主任痹病工作室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塌渍的综合适宜技术治疗,吸引了包括前中国乒协主席、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等众多患者慕名前来。
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
医养结合工作也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一大重点。拿曹家渡社区来说,共有恒裕、日月星、爱华和曹家渡敬老院4家养老服务机构。目前,曹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这4家养老院签订医养结合合作协议,开展医养结合工作。
“我们为养老机构老年人开展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服务,也为他们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主要提供上门巡诊、上门抽血化验、上门输液及年度体检等服务。”叶涛表示,结合静安区民政局推出的《静安区“五床联动”整合性照护服务项目》,该中心重塑治疗、康复、老年护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五种类型床位功能,引导居民和患者分级有序进行诊疗。
“我们采取以家庭医生为核心,护士、中医医生、康复师、药剂师共同参与的‘组团式服务’,解决过去单一医生巡诊,无法提供多样化护理康复服务支撑的问题,通过医联体整合周边的二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使用‘健康静安’作为工具提供远程视频会诊,邀请专家多点执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门诊诊疗,依托区信息平台转介二三家医院为有需要的住养老人提供专家门诊服务,实现以家庭医生全程主导的民政养老床位与卫生医疗床位的无缝连接。”
来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消息称,当前,上海在做强家庭医生全科功能的基础上,叠加儿科、康复、心理等方面的服务功能,率先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疗、安宁疗护、家庭病床等服务全覆盖,同时也搭建了市级优先预约号源信息化平台、签约居民转诊渠道,让签约居民转诊“更及时、更畅通”。
部分项目还需要配套政策给予保障
而在推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问题。
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中心在积极开展基层适宜技术的同时,也碰到了些瓶颈和困难,这些问题在中心城区普遍存在,“部分适宜技术的开展,还需要配套政策给予保障,以医保为例,部分居民需要的项目没有合适的医保收费,预防保健类适宜技术存在无法收费的问题,此外,基层适宜技术开展存在人才紧张、培养周期长的问题。”
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当前在开展适宜技术时,发现目前的硬件仍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开展埋线治疗、小针刀治疗,这些治疗都需要无菌操作环境。未来的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发展,需要建设社区中医小型手术室,创造更多元化的可能性。
此外,在适宜技术推广过程中,会使用一些中药丸膏单散,相关管理政策还未对这些重要的适宜技术辅助中药自制制剂给予合适的开放度。
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如楚氏伤科敷药、石氏伤科三色封包,社区内不具备院内自制资格,使得适宜技术推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希望能适当放宽社区特色院内制剂的制作和使用门槛,或增加有资质的合作单位数量,让社区能够保留具有自己特色的一些院内制剂。
澎湃新闻20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