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营商环境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发改委

题目:怎样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打造服务企业新模式

资料提供时间:2023-02-16

目录

更多

万科A:做卓越的绿色企业 文章下载

万科A:做卓越的绿色企业

一、万科基本情况介绍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公司业务聚焦全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及中西部重点城市。2016年公司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之后年度接连上榜,2021年位列榜单第160位。万科始终坚持为普通人提供好产品、好服务,通过自身努力,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巩固住宅开发和物业服务固有优势的基础上,万科业务已延伸至商业、长租公寓、物流仓储、冰雪度假、教育等领域,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万科绿色管理实践及经验

万科长期致力于绿色可持续发展,努力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做出贡献,在绿色经营方面,万科拥有多个第一:在国内房地产行业当中第一个将“做卓越的绿色企业”写入了公司愿景;是国内房地产行业中第一个提出“工业化、绿色建筑和全装修”绿色发展理念的企业;公司在深圳开发的项目——万科城四期,是国内第一个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的住宅项目,而且在国家绿色建筑标准颁布的前三年,万科的绿色三星建筑面积已经占了全国的四成(40%);万科目前的公司总部——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亦是国内第一个获得LEED铂金认证的办公绿色建筑项目。此外,万科是全球房地产行业中第一个加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碳减排先锋”项目的成员企业,还是国内第一个开展零废弃办公的世界五百强企业; 万科公益基金会最早提出城市小区有机垃圾分散式生态处理方法,是国内第一家将“社区废弃物管理”列为战略领域的公益基金会。

在追求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之上,我们从未停止探索,在全集团内推广绿色建筑、研究及落地超低耗能建筑、逐步更新迭代工业化建造体系、积极推广建立行业绿色供应链、开展零废弃行动等等。万科一直在绿色低碳道路之上努力前行,为绿色健康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万科力量。

(一)研究推广绿色低碳建筑

万科一直关注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万科建筑研究中心,致力于住宅行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推广。又在2007年及2017年分别设立东莞建筑研究中心及雄安建筑研究中心,在绿色建筑、工业化建造等领域持续发力,并将研究成果注入实践。

1、全面推广落地绿色建筑

早在2014年,我们即在集团范围内提出所有新建建筑均需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绿色建筑意味着更加节约、环保。截至2021年底,我们的绿色建筑面积达到2.89亿平方米,在各类绿色地产榜单中持续排在前列。

2、研发超低能耗建筑并落地

万科研发中心与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德国能源署(DEN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康居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专业机构密切合作,从提高效率与降低成本角度制定企业标准——万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系统解决方案。我们联合研发了相关的超低能耗材料部品5件套,包括门窗幕墙系统、墙体、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屋面防水、外遮阳等。方案效果比较明显,以住在北京一套120平方米房屋的家庭为例,通过保温隔热门窗和墙体、热回收技术的使用,夏季少开空调,冬季减少市政供热,全年每平米折合用电减少13度,比普通住宅减低11%,全年节约电量1560度。目前这套方案已应用于北京、石家庄等多地的项目中。

3、通过科技赋能减少碳排放

我们借助科技手段监控商业运营行为模式,降低持有型物业的能源消耗,以实现绿色运营。以我们开发运营的东莞莞城万科城市广场为例,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形成“线上数据诊断+线下运维”的管理闭环,全年每平米的用电量降低10度,年底节约电量35.4万度,可供一栋30层住宅楼所有家庭使用3年。

(二)不断迭代升级工业化建造体系

以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建造住宅,能够有效降低建造过程中的能耗、物耗,是建筑行业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工业化建造方面,万科进行了长期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自2002年起即开始致力于工业化建造体系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推动建筑工业化建造体系;2006年成立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2007年4号实验楼青年之家完成,装配率接近90%;2008年至2012年在深圳、上海等地进行了装配式技术体系的落地尝试,验证各装配式技术体系在市场、客户中的反馈;2013年至2017年各装配式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并继续改进升级,在全国各地得到大量推广应用,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案例;自2018开始应用全套“5+2”体系,大量应用干法施工,运用智能互联+绿色工地,完善管理模式,同时不断探索工业化建造工艺并扩展至大型复杂项目。目前,万科已形成“5+2+X”工业化建造体系,后续将不断探索不同结构类型的工业化建造体系并扩展至大型复杂项目进行应用。

万科工业化建造项目目前已大规模落地七大区域,85个主要城市,工业化建筑面积累计突破1.7亿平方米。

(三)打造绿色供应链

在关注自身绿色低碳经营的同时,我们也努力带动供应链企业的绿色发展。我们将环保原则纳入供应商管理机制,同时携手多方共同持续推广“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在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终端消费各环节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效率,积极推动产业链的绿色升级,助力产业链企业推进绿色、低碳生产经营。

1、发起“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万科作为主要发起人,与生态协会阿拉善、中城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等机构于2016年共同发起“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推行“无绿色不采购”。目前已实现木材来源合规要全覆盖、六价铬污染(涉及水污染的一种毒性物质)可以做到全部杜绝、聚苯乙烯类保温材料有效控制等。

2、通过采筑平台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我们通过由万科、中城投资、中天集团等共同发起成立的建材采购交易平台——采筑,不止可以对万科每年的采购材料进行绿色供应链管控,同时,还可以对行业内其他公司、机构在采筑平台上的采购材料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帮助行业提升绿色低碳水平。

3、对能耗和排放占比较高供应商实行重点关注举措。对于能耗和排放占比较高的供应商,如钢筋、玻璃、水泥等,我们还会联合NGO组织,通过国家环保局数据,对其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督,定期发布采购“白名单”及“绿名单”,引导上游供应商密切关注能耗指标,从而实现节能减排。

(四)开展零废弃行动

万科从2005 年就开始探索“零废弃”管理之路,依托万科公益基金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经验和公益资源,联合政府、公益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不断探索并推广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生活废弃物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城市小区、学校、万科办公场所推广实施零废弃行动,减少资源使用与环境污染。

1、零废弃社区

我们的物业服务业务“万物云”在全国范围内为近4000个小区提供物业服务,万物云一直积极推动“绿色生态社区”建设,在社区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零废弃社区活动,强化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宣贯,从源头实现垃圾有效分类,并探索黑水虻、堆肥等厨余垃圾处理路径,以实现社区垃圾资源充分循环利用,打造社区垃圾分类综合管理模式,共建绿色低碳、清洁卫生社区。

为推动“绿色生态社区”建设,万物云联合万科公益基金会开展试点合作,通过在选定城市中试点小区探索园林垃圾堆肥方式促进社区内土壤改良,并结合此类型标准开发和技术人员培养,探索城市小区、园林/绿化垃圾在地资源化处理模式。我们希望通过“试点——总结——推广及人员培养”的探索路径,建立起万科物业在“绿色生态社区”的示范效应。

2、零废弃办公

我们在万科集团总部及各分公司办公场所开展零废弃办公行动,遵循源头减量(Reduce)- 物尽其用(Reuse)- 分类回收(Recycle)的“3R”原则,通过上下宣贯调动员工参与,从源头减少垃圾量;引进好氧堆肥模式将园林绿化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利用黑水虻生物处理技术消化厨余垃圾转化为生物蛋白,实现物质的生态循环;从源头到后端,包含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等举措,保障垃圾得到全链条分类处理。通过“零废弃办公”计划,有效节约了运营成本,实现了垃圾减量、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基于万科集团的行动经验,万科公益基金会开发了《办公新“零”感——零废弃办公行动指南》,指南完整呈现了国际国内零废弃发展历史,特别基于万科办公场所零废弃行动方案,总结了国内优秀实践案例,梳理出6万字的行动指南,希望为国内更多企业在办公场景拓展零废弃行动提供技术指导与借鉴。

三、万科ESG信息披露实践

(一)建立并不断迭代升级ESG管理架构

万科于2019年设立了董事会-ESG工作委员会-ESG执行小组三级管理架构,明确董事会是公司ESG事项的最高决策机构,夯实万科ESG管理基础。2021年,在董事会的授权下,我们对管治架构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完善,由公司董事会主席担任ESG管理委员会主任,将对ESG事务的管理上升到集团最高关注层面。同时,将ESG管理委员会及ESG执行小组的成员由总部相关职能进一步扩大至集团各事业集团(BG)及事业单元(BU),以在全集团范围内构建系统性的ESG管理体系。通过ESG管治架构的建立和完善,万科在ESG领域的行动在全集团范围内具有更强的推动力,同时各项行动也更加具备系统性。

(二)建立万科ESG环境数据收集系统

2021年,万科完成了环境数据线上收集系统的开发,改变了以往用线下表格收集数据的方式,实现了环境数据在填报、审核、准确性校验、分析、趋势评估、合并统计等各个环节的全流程线上化操作,不仅大大提高了数据填报效率,更提高了填报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了数据的可视化管理,为后续全集团范围内的环境数据收集与审视及相关节能减排目标的规划与设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采用TCFD披露框架,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分析

2021年,万科首次开展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参照气候变化相关财务信息披露指南(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框架对于风险进行分类,根据风险的类型,结合万科的业务板块识别适用于万科的风险项,并开展调研以及政策梳理识别行业及企业运行层面的实体和转型风险,明确气候变化风险清单,从发生概率、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进行风险排序,形成气候风险矩阵。未来,万科将基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的《气候信息披露指引》,完善对于气候风险的情景分析,识别不同情景下公司不同业务所面对的气候风险以及潜在的机遇,提高气候风险管理效力、把握气候机遇。

通过全方位的绿色低碳行动举措,万科完成了三年内减排256万吨二氧化碳的目标承诺,并取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认证。2021年,万科公布了38项环境领域的绿色发展目标,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目标,指明方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在绿色低碳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前行,竭尽全力助力国家“碳达标”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守护地球家园,守护人民的美好生活。

经济观察报2022-12-27

 

 

新东方布局未来成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 文章下载

新东方布局未来成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布的《关于对2022年度第三批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进行公告的通知》显示,北京布局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是指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获得“专精特新”称号的企业,其主营业务和发展重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相关要求,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高、融资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等特点。“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是国家强链补链的生力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此次成为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是布局未来高质量创新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节点。作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旗下子公司,布局未来依托新东方近30年丰富的教研经验及行业资源,深耕科创教育及教育信息化领域,面向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地中小学以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的创新产品为教育发展变革提供服务支撑。

围绕创新产品研发,布局未来在科学启蒙、人工智能教育、航天特色教育、智慧教学等垂直细分领域持续发力,不断推出符合成长规律、科学有效的创新型教育产品及相关解决方案,并于近期推出基于Openharmony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研发的开源鸿蒙科教系列产品,助力青少年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依托于政府服务平台,布局未来与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师培训等项目上展开产教融合合作,目前,已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启项目研究工作,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行业顶尖研究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并形成完善成熟的协同育人研究机制。

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布局未来引进技术型专业人才,针对面向行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出具标准化操作指南并提供使用流程及维护的培训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布局未来于近期通过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能力评估,成为教育装备行业首个行业型二级节点单位,相关项目的建设及应用服务已陆续展开。

面向行业市场,布局未来积极拓展渠道,针对行业产业链下游生态展开业务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实践,在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地区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业务突破,激发产业下游生态活力,持续赋能,并形成可复制的运营模式。

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是布局未来行业战略的第一步,接下来,作为新东方智慧教育业务版图的核心,布局未来将继续专注行业细分领域精耕细作,致力于打通领域内的难点、堵点,面向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地中小学提供精细化的链接服务。同时,布局未来将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吸纳专业人才,保持企业活力,锻造企业韧性,在产品及服务输出、行业标准形成、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提升企业硬实力,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助力行业产业升级转型。

新东方2022-09-20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新趋势:绿色金融和碳交易成热点,未来五年企业投资将会激增 文章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新趋势:绿色金融和碳交易成热点,未来五年企业投资将会激增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承载着特殊意的重要意义。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三年以来,在大湾区广东九市与中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范围内,一系列软硬件措施接连落地,大湾区金融的互联互通、深度融合成果愈加显现。

全球领先的专业会计团体澳洲会计师公会近日发布的《全力以赴: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报告显示,三分之二的会计和金融专业人士预计:未来五年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将会激增,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将在其所在企业的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对来自大湾区城市的483名会计和金融专业人士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17 位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代表和商界领袖的评论和意见,均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亦期望能深化不同城市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携手促进大湾区的发展。其中,68%的会计和金融专业人士预计未来五年其所在企业在大湾区的投资将会增加,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其所在企业投资将显著增加。

在澳洲会计师公会2022年大中华区分会会长暨大中华区财经事务委员会主席黄以东看来,大湾区肩负开辟新格局的战略使命,从而吸引大量资本涌入该地区。“为了把握这些前所未有的机遇,许多企业已部署了战略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增加在大湾区的投资。”他对《华夏时报》表示。

绿色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报告指出了未来五年对大湾区投资的六大影响因素,即企业投资将会增长、绿色金融和碳交易活动将更加活跃、提高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数码支付科技应用将提升互联互通、为人才供应提供更多资源以及各地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更紧密。

其中,大湾区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近年来,整个大湾区的绿色债券市场都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9%。而预计到2030年,大湾区的可持续金融投资规模将达到4500亿美元。

今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发行首批绿色零售债券金额达到26亿美元,是目前为止全球发行额最大的绿色零售债券。近期发布的《绿色债券报告2022》中提到,香港特区政府已发行合共接近100亿美元等值的政府绿色债券,以支持本地绿色项目融资。

黄以东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资金配合企业绿色转型。根据发改委预测,到2060年预计新增投资额将达到139万亿人民币。从融资缺口看,未来仍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待更多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企业和投资者共同参与。

“监管机构一直致力在香港构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制定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战略框架和议程、发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披露指引等,逐步引导和支持企业迈向低碳和可持续的转型之路。”黄以东说。

报告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所在的企业,已经把握了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发展的机遇,而且已经明确未来增加资源投入,参与到绿色转型的浪潮中。

同时,这些企业表明将会在大湾区内参与相关项目,进一步证明大湾区具备优势成为有竞争力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带动绿色可持续金融连接国际市场。

此外,参与绿色金融和引导企业迈向低碳转型,需要政府、监管机构等携手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圈,通过清晰的政策措施支持鼓励企业,例如制定长远的战略框架和实施日程、上市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相关信息的披露指引,甚至未来碳排放权交易和金融产品的定价等等。这个方面,中国香港的监管机构已经积极进行,并且同广东省的监管机构通过对话和合作,共同开拓绿色金融体系。

对此,黄以东表示:“香港可以发挥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将中国的碳交易计划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起来,让大湾区加速提升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建议大湾区各地相关部门携手研究是否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的跨境碳市场,以服务境内外的投资者。”

人才供应是重中之重

调查报告显示,35%的受访者认为,资本流动的开放度被认为是大湾区金融服务业的关键优势;其次是稳健的金融基建。这两项明显的优势,是期望未来继续巩固,并且引入更多措施继续提升的。

对此,黄以东表示:“跨境资本流动持续增长,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使用也正在增加。”

同时,为推动大湾区金融行业蓬勃发展,众多领域在未来五年内仍有待更多的政策支持。其中,高达七成的受访者表示,应为人才供应投放更多的资源,吸引和发展人才政策无疑的推动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人才供应是一个地区蓬勃发展必不可少的元素。”澳洲会计师公会2022年大中华区分会理事暨大中华区大湾区委员会副主席彭富强表示。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从事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受雇人士多达23万5千人,而政府也已经与金融机构和企业连手制定多项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的项目,致力为业界提供新动力。

不过,由于全球人才短缺和市场需求的扩大,令大湾区金融服务业人才需求大增,尤其是熟悉不同地域文化、了解不同监管制度以及最新跨境金融理财产品的客户经理,还有既熟悉金融行业又具备科技知识,能够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吸引和发展人才的政策无疑的推动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此,41% 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资格互认是扩充大湾区人才库的最关键因素。彭富强表示:“作为一名从事跨境业务的专业会计师,我自己都会理解受访者对专业资格互认的期望。现在,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以及两个特别行政区对专业资格认可都存在不同的标准,以配合当地的行业标准和法规,比如不同的会计准则。当一名持有专业资格的人士希望到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工作,会牵涉到他原有的职业资格和执业经验能否在当地认可。”

“为消除这一障碍并加速人才流动,监管机构和专业团体应探索简化认证程序,并鼓励年轻专业人士通过在不同的大湾区城市工作来积累实践经验。”彭富强分析说。

王敬葛爱峰

华夏时报2023-01-06

 

 

深圳: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制造强市”的关键力量 文章下载

深圳: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制造强市”的关键力量

【对话十城专精特新】深圳: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制造强市”的关键力量

在深圳,共有380多万个商市主体,24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活跃度达全国之最。深圳“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就根植于这片高度市场化的土壤中。

2022年,是深圳“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增长最多的一年。深圳年度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数量重回全国前三,共新增276家。截至2022年10月,深圳共有“专精特新”企业3842家,其中442家为“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茁壮成长的背后,离不开深圳的政策引导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深圳湾区中小企业国际创新交流中心(以下简称“深圳中小中心”)负责人告诉红星资本局,“土地资源和高校资源是制约深圳产业发展的短板,为留住高端制造业和优秀人才,深圳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迅特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迅特通信”)董事长兼总经理郑波换过5个城市工作,经常与各地政府打交道,在他看来,深圳的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政府既懂政策又懂行业,能立马发现企业的症结,在正确范围内应帮尽帮。”

深圳超九成“小巨人”企业集中在制造业

深圳现有制造业和“20+8”产业集群以“高精尖轻”为主,先进产能集中在新一代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

2022年,多次强调“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的深圳,正在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制造强市的关键力量。

在3842家“专精特新”企业中,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比最多,达3051家,内含371家“小巨人”企业,九成以上“小巨人”集中在制造业。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564家,包含45家“小巨人”企业。

从区域分布看,宝安区主打智能制造产业;南山区重点培育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领域;光明区重点培育生物医药、电子器件、新材料等行业领域。

创新是“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深圳中小中心负责人用一组数据表明深圳“小巨人”的创新能力:深圳2022年新增276家“小巨人”企业,总计拥有专利3.23万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利119件。

前三批“小巨人”平均研发强度约为7.63%。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北科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灵眸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强度超过30%。

从“小巨人”企业的发展中可以窥见,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方向。

专注于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领域的科安达(002972.SZ),最近在进行技术储备,其产品需电子信息技术且要往绿色低碳方向研发。

“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聚集了大批专业人才,科安达向深圳相关产业借力,实现了快速发展。”科安达总裁张帆告诉红星资本局。

按照第四批公示名单,深圳已经超额完成了其曾经提出的在2022年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0家的目标。按照规划,深圳在“十四五”期间将力争发展1.26万家国家、省、市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人、地、钱,资源向“专精特新”倾斜

重研发投入的“专精特新”企业,都面临过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为了缓解“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深圳13家银行推出“专精特新”贷等产品,深圳市担保集团推出“专精特新”融资担保等产品。

深圳市吉祥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祥云科技”)副总经理王智飞明显感受到,有了“专精特新”企业这个“金字招牌”,融资方便多了。“金融机构主要评估企业的技术壁垒,在所在赛道的优势,以及未来的市场规模等。”

“‘专精特新’企业不用拿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去银行做抵押,直接用信誉就可以担保、融资。相当于政府帮银行做了个筛选。”张帆告诉红星资本局。

深圳给予“专精特新”企业的资源倾斜不仅体现在融资上。

寸土寸金的深圳,土地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在一线城市中,面积约为上海的1/3、广州的1/4、北京的1/8。且深圳实际可用于各类建设的增量用地接近耗尽,深圳建设用地高度紧缺已成为其特殊市情。

“即便是土地资源受限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也在想办法创造产业空间。留住高端制造业,坚持制造业立市。”深圳中小中心负责人坦言,如今,深圳因为土地空间的限制,正在进行产业链的重构,许多企业把总部和研发、运营板块留在深圳,把传统制造环节转移到其他城市。

与此同时,深圳还采用园区培育和“工业上楼”等方法,为留下来的企业创造产业空间。比如国企牵头做城市更新项目,以及产业园区的整体开发定制等等。通过将区属国企物业以“保本+微利”模式出售给辖区企业等创新方式,满足企业办公空间需求。

迅特通信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南山智园。区属国有企业物业,给入驻园区的“专精特新”企业出了新政策。“物业让我们享受房租5折优惠,省下不少房租。”郑波说。

论人才供给,深圳中小中心负责人认为,深圳比不上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新一线城市南京、成都、武汉等,且高校资源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补齐的。“因此深圳给出了优厚的引进人才政策。”

张帆特别提到了人才房政策。“科安达的技术人员和中层以上的干部基本都住在人才房里,尤其是新来的员工,5年内都可以住。房租是市场价的一半,配套齐全,让员工能快速地安居乐业。”

此外,深圳的房价贵且学区房紧张,科安达和迅特通信都提到,政府基本解决了公司引进人才的子女上学问题。

种下一片“森林”,增强产业链韧性

“专精特新”企业是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有些行业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好比一片森林;有些极端的行业出现垄断,大树底下寸草不生。”深圳中小中心负责人认为,深圳的产业生态属于前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同创新的环境很好。

在深圳中小中心负责人看来,华为、腾讯(00700.HK)、比亚迪(002594.SZ)、大疆等企业对深圳的贡献,不仅在于产值、税收。“这些企业就像黄埔军校,培育了一批批企业家,这些人出来创业,凭借他们对行业的理解和市场敏锐度,选择深耕细分赛道,强链补链。这就是在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郑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华为干了12年后,他选择出来创业,选择细分赛道做产品,带领迅特通信在单一产品实现行业领先。

“如果放眼望去只有一棵大树,不用多大的风力,就能够把大树刮倒。但如果这棵大树在一片森林里,它会安全很多。”在郑波看来,深圳的“专精特新”企业正是组成这片森林的中小苗,让整个生态更加安全、坚韧。

在激光加工设备行业也是如此。吉祥云科技在深圳市宝安区,高端制造业企业都汇集在这里。“深圳的上下游配套以及专业技术人才相对来说较集中,整个生态较好。”王智飞告诉红星资本局。

为了长期构建良好的生态,激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活力,深圳在强化“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梯队。

2022年4月8日,深圳市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小升规”、深入推进“规做精”、持续推进“优上市”、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

在《“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实施方案》中,深圳设立了“小目标”:到2025年,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600家以上。

此外,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将“专精特新”企业列入上市重点企业培育库。截至2022年12月31日,深圳共有85家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

深圳中小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深圳已与北交所合作设立北交所深圳服务基地,同时鼓励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在上市培育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制度安排。

红星新闻2023-01-16

 

 

青岛高新区推进高企培育工作 培育壮大“科创森林” 文章下载

青岛高新区推进高企培育工作 培育壮大“科创森林”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近日,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名单,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19家企业通过认定、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6家企业获认定、蓝贝创新园20家企业获得认定……2022年,青岛高新区高企数量预计突破480家。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推进高企培育工作,培育壮大“科创森林”,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高新区推进高企培育工作 培育壮大“科创森林”

高能级培育平台助力高企加快发展

作为高新区高企培育的重要载体,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坚持以“打造产业创新孵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育成转化”为使命,充分发挥“小园区、大引领”的作用,专注“从0到1”的企业孵化,搭建了一系列线上线下专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企业“接力”成长。在2022年认定的三批次高新技术企业名单中,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有19家企业上榜。至此,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培育高企总数已突破80家。

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具备核心技术实力的体现,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将高新技术培育作为其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中企业孵化平台的主要努力方向,致力于培育真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技企业。

在高企培育的过程中,量质齐升是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贯彻始终的原则。“我们筛选真正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研发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精准培养,跟踪指导。”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创业部长李恺告诉记者,正是通过精准培育,融智生物(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道莅智远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成功通过此次高企认定。

融智生物(青岛)有限公司是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从零开始培养出的具备真正“硬科技”研发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自2013年成立以来,融智生物(青岛)有限公司得到了配套完善的定制培育,至今已成长为估值超20亿元的“中国明日之星”。据悉,融智生物(青岛)有限公司以“宽谱+定量”特性为核心,围绕核酸分型、蛋白定量、分子成像等功能管线,在病原微生物鉴定、药物基因组学、肿瘤早筛等诸多应用领域,形成了“四位一体(硬件+软件+数据库+试剂盒)”的完整解决方案,斩获包括科学仪器行业优秀新产品奖和CISILE 2019自主创新金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为推动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国产化和提升国人医疗健康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精准施策 高企数量将突破480家

做优高企培育,激发主体活力,青岛高新区不断完善激励政策措施,开展“点对点”辅导、“一对一”服务。“每年高企申报通知发布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微信、网站、工作群转发给园区企业,同时根据前期梳理的园区企业基本情况,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通知。”李恺介绍道,他们还会在申报过程中同步开展高企大课堂、“一对一”上门服务等方式帮助企业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知识,并帮助企业逐一审核打磨申报材料,争取申报一次性通过,使企业减少在申报环节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真正做到精准施策。

锚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青岛高新区将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打好“创新仗”的“排头兵”。聚焦主导产业,青岛高新区坚持以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和高企上市为目标牵引,按照“储备一批、股改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总体思路,以政策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做强产业做优服务,打造全链条上市培育体系,助力企业上市驶入“快车道”。2022年,青岛高新区高企数量预计突破480家,15家企业入选市级高企上市培育库,已有4家企业上市。

青岛智腾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基本与青岛高新区“梯级培育”的轨迹相契合:2015年,该企业入驻高新区,2017年通过高企认定,2018年完成科小认定,2019年进入高企上市培育入库名单,2020年完成上市启动签约并正式开启上市进程,2021年获得高企上市培育库在库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立项支持,同时入选上榜山东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2022年企业完成亿元战略融资,成为3-5年内有望实现上市的“种子选手”。对于青岛智腾科技有限公司这类科技含量高、研发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采取快速成长培养方案,缩短培育周期,帮助企业尽可能节约发展成本,使企业集聚更多资源进行科研攻关。青岛智腾科技有限公司不负众望,在高端传感器及变换器研发生产上掌握核心“硬科技”,成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遥测、燃料等系统配套厂商。

下一步,青岛高新区将持续完善创新生态链条,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积极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并通过持续优化企业上市服务、瞄准区外(拟)上市公司开展高效精准招商、合力破解企业上市“瓶颈”、加强企业上市宣传教育等措施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不断推动企业上市工作再上新台阶,推动企业实现量质并举、能级跃升,真正成为行业的龙头、产业的标杆。

青岛财经网2023-01-17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典型案例|青岛市国资委:强“根”铸“魂”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文章下载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典型案例 | 青岛市国资委:强“根”铸“魂”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青岛市国资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牢牢把握国企改革正确方向,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全局”理念,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青岛市国资委以实施“国有企业家队伍建设”为主题的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为总抓手,党建统领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积极发挥市直企业抗疫“突击队”和经济“稳定器”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国资国企力量。

2021年9月15日青岛市召开青岛市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动员会

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青岛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已完成,继2021年半年获A级等次后,在年度评估中再次获得A级等次;综改试验工作台账117项改革任务完成率超过98%;市直企业资产总额2.7万亿元,营业收入3186.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15.8%,资产负债率比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

青岛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李蔚表示,要勇担国资国企使命,以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监管和党建的新作为、新气象、新成效,在奋力谱写青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篇章中当好排头兵。

加强党的领导与建设,

铸牢国企“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青岛市国资委党委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督导市直企业党委建立并执行“第一议题”制度。

目前,青岛市19户国资委监管企业已100%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其中,党组织成立于1949年的青岛啤酒,拥有与新中国同龄的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基因,公司党委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紧贴实际开展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

推动贯彻落实,积极完善跟进督办机制。青岛市国资委党委将企业贯彻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情况,纳入年度企业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加大督导力度;同时,牵头组织开展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落实情况“调研督导周”活动,会同相关部门分别成立调研督导组,深入监管企业督导。

创新党建工作,实施“三个一批”特色党建工程(培养树立一批党建先锋、一批特色党建品牌、一批特色党建阵地)。2021年以来,青啤股份公司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市直企业有135名党员和34个基层党组织分别获省市委及市国资委党委表彰。

青岛市国资委党委推动各市直企业积极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和特色党建阵地,形成“一企业一特色,一企业一品牌(阵地)”全覆盖工作格局。其中,青岛海发集团全方位推树“龙马躬行”党建品牌,建成启用全国首个5G高新视频党建教育基地;青岛城运控股集团党委精心打造“城运先锋”党建品牌,在道路交通博物馆建立了全国首个以“红色交通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党建基地。

海发集团影视产业园

开展有益探索,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青岛市在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坚持“两个一以贯之”,落实“四同步、四对接”原则,推动市直企业及所属混改企业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依法落实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双星集团、海信集团在完成集团层面混改后,积极落实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的要求,党组织关系仍由持股的市直国企党委管理,确保党的领导不弱化,党的建设不松劲。

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

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

青啤集团近三年来销量、营业收入、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连续全线增长,市值突破千亿,品牌价值连续18年中国啤酒行业首位,经营业绩屡创历史新高。青岛海发集团2021年资产总额超过12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92亿元、利润总额11亿元,两年时间分别增长3倍、28倍、9倍,冲刺“中国企业500强”,评定为AAA级企业,获批创建国务院国资委公司治理示范企业……

青啤集团经营业绩屡创历史新高的“成功密码”恰恰在于将党建和经营深度融合。青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克兴表示:“青啤集团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把党建和生产经营融合发展落到实处。”

诚然,在加强国企党建和推动国企改革过程中,青岛市国资委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努力推动企业党建入章。青岛市国资委组织市直企业及所属子企业开展公司章程修改工作,通过“公司章程”形式将企业党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配备、工作任务、经费保障等,落实到企业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等运行体系之中,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

目前,市直企业及所属子企业已100%完成章程修订工作。其中,青啤集团作为一家A+H股上市公司,克服外资股比重较大的困难,党委书记带队在四地与境内外股东开展路演沟通,党建入章获得股东大会高票通过。

作为深化融合党建和生产经营的佼佼者,青啤集团完善顶层设计,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党建和经营目标同向、部署同步。例如,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青啤确定和规划了具有公司发展里程碑意义的“整合平台资源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快乐、健康、时尚”三大战略板块;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向党委会述职、高管团队向董事会述职、基层党组织书记向公司党委述职的“三级述职”机制,实施PDCA闭环管理,强化“善作善成”的执行文化。

全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青岛市在市直企业全面推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由一人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原则上分设,党员总经理兼任党委副书记。按照“四同步”要求,合理设置党务工作机构,选优配强党务工作人员。党委班子成员与董事会、经理层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的领导融入法人治理体系,促进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的发挥。

督促企业制定完善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青岛市制定一系列指导意见文件,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党建工作中的总体要求、地位作用和重要举措,推动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为市直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青岛市国资委已指导市直国有企业集团层面及重要子企业全部制定党委研究决定清单、前置研究讨论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

企业家强则经济强,企业家群体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家精神则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青岛市国资委以企业家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全面推进各项国企改革措施落实到位。

每年11月1日是“青岛企业家日”,11月第1周为“青岛企业家宣传周”。青岛在精神文化上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关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青岛还专门制作拍摄了《红色传承·时代先锋》专题纪录片,展示青岛市属企业优秀企业家形象。在政治上高度重视企业家,给予优秀企业家政治荣誉。在同等条件下,优秀企业家可以优先被推荐作为党代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优先被推荐为中央及省荣誉称号人选等。

除了政治荣誉和精神文化的重视与激励,青岛不断完善对优秀企业家的物质奖励和机制激励。一是定期组织评选、通报表扬优秀企业领导人员,重奖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例如,对获评优秀企业家,发放“青岛企业家服务卡”,凭卡可享受相应的绿色通道服务等。二是建立完善“绩效考核、管控总额、自主分配、复核备案”的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机制,构建具有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收入分配机制,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目前,青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部实施了股权激励,6户科技型企业开展了股权和分红激励,49户企业开展了超额利润分享激励。

为让青岛优秀企业家队伍领先全国,青岛不断加大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是不断加大规范市直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相关条件和程序,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企业领导人员。二是坚持党管干部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有机统一,大力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据了解,青岛以中路保险、国投、海检三家企业为试点,面向全国选聘集团总经理、副总经理共4人。同时,14家市直企业在符合条件的子企业开展职业经理人选聘,在职职业经理人近150人。

潘伟

搜狐2023-01-04

 

 

湛江:以“造环境”引入好项目,用实际行动助力企业发展 文章下载

湛江:以“造环境”引入好项目,用实际行动助力企业发展

投资百亿欧元的中德合作重大项目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全面建设,首套装置投产;湛江吴川机场定位为4E级国内干线机场、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于2022年3月24日正式启用;广湛高铁湛江湾海底隧道“永兴号”盾构机成功穿越2500米海域,顺利穿海进城……

2022年,湛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项目建设热潮,发展日新月异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将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每一环中,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

1月3日,记者从湛江市发改局获悉,2022年1月—11月,湛江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48.75亿元,相当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体量的70%,是保持经济稳增长的“定盘星”,新开工重点项目76个,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当好服务员提供暖心服务

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成功投产,龙头企业落户、产业链条延伸、招商引力倍增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着力提升营商环境的内功与远见。

在服务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过程中,湛江市协调省生态环境厅、巴斯夫公司、技术单位组成“四方专班”,召开11次专题服务协调会,推动加快编制环评报告,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环评文件于2022年6月17日通过省生态环境厅批复,并于9月6日动工建设,切实缩短了项目落地时间。首期项目用海从选址、生态评估等前期工作到获得用海批复仅用时5个月,创造广东重点项目用海(填海)批复时间最短纪录。专班邀请国内石化、化工、水文、海洋、环保权威专家组成专家工作团队,助力巴斯夫项目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物压减20%以上,废水排放量比原计划减少89%以上。

“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政府官员成为了‘店小二’,政府成为了项目的‘贴心管家’。”湛江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湛江市在能源工程、制造业重大项目、交通基础设施、商贸流通等重要领域设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为各领域的每个重大项目配备一名“首席服务专员”,专人跟进重大项目遇到的难题。同时,湛江高位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行厅级领导联系服务重大项目责任制,成立湛江市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工作专班,以常态化机制服务推动重大项目如期签约、开工、竣工和投产,积极对接协调国家、省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项目用地指标、能耗指标等各项报批工作遇到的问题。

此外,湛江完善重大项目审批服务专区,组成全流程帮办服务团队共同为重大项目前期审批手续提供“保姆式”帮办服务,全程跟进项目落地建设前的各项工作。

通过专班服务,湛江市企业发展效能持续增强。湛江晨鸣浆纸有限公司、宝钢化工湛江有限公司等24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现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服务专班上门到湛江吴川机场现场办公,为机场公司办理迁移业务,实现“一次申请、一次办结”,当场核发了新的营业执照。

湛江久久为功地厚植企业发展沃土,以“造环境”引入好项目,以实际行动让企业心动。据统计,2022年1月—11月,湛江市新开工重点项目76个,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创新机制建设护航企业发展

企业的满意,源于湛江全过程探索优化营商环境,从机制建设统领全局发展的有益探索。

去年以来,湛江采取联合组建、依托组建等方式,在全市重大项目一线建立了171个联合党委、临时党支部。其中,湛江市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联合党委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加强项目在用地、用海、用能、环评方面的要素保障。湛江市出台《湛江市重点项目总指挥部组建方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督导,每月召开或按需随时召开总指挥部会议,领导和统筹推进全市重点项目的谋划建设工作。同时,湛江对所有重点项目实施挂图作战,每个重点项目均明确分管市领导和牵头责任单位,实现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全覆盖”,形成“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张作战表、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格局。

2022年6月,为了进一步细化措施抓实具体工作,湛江市出台《2022年湛江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19个方面提出94项措施,细化了362条可量化、可考核的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印发了《用地用海用林审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将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用地、用海、用林手续优化为统一受理并联办理,有效缩短前期手续办理时限,简化流程,提升项目落地效率。

一系列机制建设,让湛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湛江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湛江市依托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对重点项目管理进行“云攻坚”,实现对全市464项在建重点项目、241项前期预备项目以及183项专项债项目的在线调度和管理,及时协调项目存在问题和困难,督促有关责任单位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当前,湛江紧握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城市发展“生命线”,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动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清洁能源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带动绿色钢铁、绿色石化、高端造纸、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突出抓好广东湛江临港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广东沿海经济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羊城晚报2023-1-4

 

 

大炼化企业布局下游产业链,疫后高附加值塑料或迎战略机遇 文章下载

大炼化企业布局下游产业链,疫后高附加值塑料或迎战略机遇

2022年底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居民出行及消费需求有望逐步释放。疫后复苏来临之际,各大民营炼化企业提前布局,进一步延伸石化下游的产业链布局,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属性,疫后高附加值塑料或迎战略机遇。

近日信达证券对“疫后复苏+新材料突破”这一大家关心的主题出品了《石油炼化行业研究》报告,其中对疫后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材料、可降解塑料产品和新能源新材料有详实的分析,2w字干货内容为大家全文奉上:

一、疫后复苏来临,大炼化有望开启修复阶段

炼化一体化产品丰富,赋能下游新材料产业链持续延伸。石油炼化是以原油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炼制、裂解等方式获得成品油和石油化工品的过程。当前各大民营炼化企业通过大炼化一体化部署,将炼油厂与化工厂统筹规划,产出丰富多样的化工原料。在石油化工原料中,乙烯是石油化工行业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原料,由乙烯装置生产的乙烯、丙烯、丁二烯、乙炔、苯、甲苯、二甲苯是下游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原料。

伴随技术革新和产业链的发展,以石油化工原料生产的新材料产品开始逐渐发力,进一步延伸了石化下游的产业链布局,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属性,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以聚碳酸酯、尼龙 66、聚甲醛为代表的工程塑料;以聚苯乙烯、ABS 为代表的高性能树脂材料;以 PBAT/PBS 为代表的可降解塑料产品;以 EVA、POE、锂电隔膜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品等。

1.1 双碳政策持续加码,炼厂降油增化成为主流趋势

“双碳”政策持续加码,炼化企业进入快速转型发展期。2021年9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 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 和《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推动石化行业碳达峰,严控新增炼油能力,到2025年国内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2021年12 月,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022年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了五点高质量发展目标:

一是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 1.5%以上,突破 20 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 40 项以上关键新产品;

二是石化行业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 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 75%以上;

三是到 2025 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 70%以上;

四是推动数字化转型,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 95%以上;

五是坚守绿色安全,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十三五”降低 10%以上。总体来看,“降油增化”、减碳、清洁高效等政策指引是石化行业发展的关键主旨,存量产能通过新旧动能转换、节能管理、公用工程优化等实现降碳,增量 产能以“降油增化”等产品体系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等深度转型,存量和增量产能变革共同推动行业进入快速转型发展阶段。

2022 年以来,一季度荣盛石化和桐昆股份等共同投资的浙石化二期 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二期项目投产,中石化镇海炼化一体化项目改扩建项目投产;四季度东方盛虹 16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开车,此外,广东石化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进入投料开工试生产阶段,海南炼化改扩建项目乙烯装置完成中交。按照“十三五” 对大炼化项目的审批和实际建设情况,2023年及以后还有1亿吨/年左右的大炼化产能在建或规划中,十四五将迎来投产高峰。

“降油增化”成炼厂主流趋势,推动炼化产业链持续延伸。根据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给出的“十四五”石油化工行业规划指南,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持续推动炼油企业“降油增化”,并且将炼油厂分为大、中、小三类,分别研判了其向下游发展化工产业的能力。

对于条件齐备的大型炼厂和中型炼厂,可以向“特色炼油+特色化工” 的精细一体化模式发展。对于具有优化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炼厂改扩建配置规模化的乙烯和芳烃装置,向稀缺性较高的化工品范畴发展。对于炼油规模小于 500 万吨/年的小型炼厂,基本不具备向下游发展精细化工的能力,应当推动对小型炼厂的产能整合和产能置换,并建设具有规模优势的炼化一体化装置。

在“降油增化”方面,以荣盛石化为例,公司依托旗下浙石化大炼化产能,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端聚烯烃、工程 塑料、电池电解液、尼龙和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降油增化”战略。在发展“特色炼油+特色化工”方 面,以中石油为例,其自主研发的单反应器柴油加氢裂化技术应用,能够实现产品液体收率 99%以上,新增石脑油13%以上,另外,中石油还重点开展了纳米化功能化新材料开发、高效低耗催化剂清洁生产等技术研究。

炼化企业依托大炼化平台,有效发挥化石能源资源属性,持续探索清洁原料、化工品、高端新材料、特色油品等产品的生产,有效支撑了炼化企业降本增效。

在小型炼厂的产能淘汰整合方面,以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装置为例,山东省关停 13 家“小炼油”产能,同时组织10 家地炼企业签订产能整合转移协议,推动2790 万吨炼油产能整合转移。通过收购整合省内中小型地炼企业的炼油指标,置换出炼化一体化项目产能,一方面是获得了大炼化的稀缺指标,另一方面是将原本没有深加工和精细化工能力的中小型炼厂产能置换出为可以大体量生产精细化工品的产能,在不增加本省炼油负担的情况下做到产业链价值延伸,符合“十四五”国家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规划思路。这也将是未来五年中石油化工行业关于大炼化项目新批新建的参考对象和重要方向。

我们认为,“十四五”石油化工行业规划的重点在于淘汰小产能,整合炼油指标,建设流程更长、开工率更高、产品更加多样化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提升中国石油化工生产的效率,减少生产环节对油品的浪费,做到对资源 “吃干榨尽”。按照设计时间对大炼化装置成品油和化工品收率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设计时间较早的项目成品油收率远高于设计时间较晚的项目。2019 年投产的3个民营大炼化项目根据可研设计方案测算的成品油收率均高于 35%,最高的恒力大连项目在 50% 左右。

主要是因为这些项目规划在“十三五”初期,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响应供给侧改革,建设大规模的先进产能集合项目。随着国家政策方向的发展和实际运营过程中不断发掘出来的下游化工品的精细化和差异化的价值,东方盛虹对其装置配套按照“降油增化”的目标进行了改良,随后设计的山东裕龙岛项目更是将成品油收率降至 12.49%,是目前设计方案中最大程度压降成品油产出的项目。

从政策端导向和实际炼厂的发展规划来看,炼厂采取“降油增化”的战略发展一方面顺应了当前持续加码的碳排政策,同时也加速了落后产能出清和产业链整合,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降油增化”政策能够充分利用炼化企业丰富的大宗化工原料,积极拓展下游产业链深加工,促进下游新材料、精细化工产品多元化发展,增强产品高附加值属性和产业链竞争优势。

1.2 疫情压制需求,长丝底部反弹指日可待

疫情压制终端需求,长丝行业步入至暗时期。

2022 年一季度,在俄乌冲突推动下,国际原油价格快速上行,长丝成本端大幅抬升,产品盈利承压下行;

二季度受疫情影响,终端消费萎缩,长丝累库现象凸显,下游纺服消费受到大幅冲击,行业进入低谷时期;

三季度油价单边下行,成本端支撑弱化,同时受高温限电影响,下游织机开工负荷提升乏力,叠加疫情影响下“旺季不旺”特征凸显,长丝需求萎靡,行业进入至暗时刻;

进入四季度后, 全国多地疫情反复,终端需求仍无明显改善,长丝企业在持续累库压力下,减产意愿强烈,行业开工率持续下调。从需求端看,在国内纺服消费方面,2022 年在经历前三季度的需求低迷状态后,在三季度末和四季度初,纺服需求端开始逐步恢复,2022年9-10月国内纺服零售额分别达到1071.70、1154.80 亿元,环比上月分别增加11.23%、7.75%,长丝国内需求迎来修复。在纺服出口方面,受海外经济衰退影响,纺服需求端萎缩,2022年7月以来,纺服出口金额整体呈现下滑趋势,2022年11月,纺服出口金额为808.59 亿元,较7月下降127.43亿元,降幅达到-13.61%。从行业景气度来看,不考虑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的极端情况,至2022年9月,化纤制造业、纺织服装业等景气度指数已下跌至近十年来的历史低点。

防疫政策逐步优化,长丝底部反转指日可待。需求端压制、库存高企是当前长丝行业亟待缓解的问题,自 2022年以来,疫情防控政策是需求端影响的关键变量,进入12 月后,国内多地逐渐优化防控措施,主要体现在常态化核酸措施优化、公共场所核酸检测查验措施优化等,在防控措施逐步优化后,涤纶长丝去库趋势逐步开启,产品价格有所抬升。我们认为,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居民出行及消费需求有望逐步释放,国内长丝需求或将迎来底部反转机会。

海外经济衰退担忧仍存,长丝出口静待复苏。自今年7月以来,纺服出口端增长弱势主要源于欧美在通胀压力下持续的紧缩政策带来的经济下行影响,从OECD综合领先指标来看,今年11月欧美经济再度走弱。我们认为,短期内海外经济衰退仍将持续,需求端弱势引发的长丝出口压力仍存。另一方面,由于2021年海运供需失衡带来的海运费压力已大幅缓解,在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升温和海运供给逐步增加背景下,各航线海运费高位回落,截至 2022年12月初,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已从年初 3433 点回落至 1464 点附近。我们认为,在海运供需失衡状态逐步缓解、海运费逐渐回归正常水平后,未来伴随海外经济迎来复苏,长丝出口需求或将持续发力。

1.3 烯烃产能快速扩张,下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在石油化工原料中,以乙烯、丙烯为原料所衍生的 C2 和 C3 产业链从传统大宗商品的普通标号聚烯烃向精细化、 高端化的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品发展为主,例如聚碳酸酯、锂电隔膜、聚苯乙烯、EVA、POE 等,实现大宗原料的有效消化和附加值提升。乙烯方面,2021年国内乙烯产能 4191 万吨,产量 3817 万吨,开工率 91.10%,近 5 年开工率一直维持在 90% 以上的水平,乙烯消费当量达 6296 万吨(含乙烯下游衍生物折当量净进口),2021年进口依赖度接近 40%,同比下滑 10 个 pct 左右,供需缺口为 2479 万吨/年,同比收窄 658 万吨/年,乙烯行业供需仍维持偏紧格局。从具体消费端看,乙烯下游主要应用在聚乙烯领域,其下游消费占比达到 64%。其它下游产品为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聚氯乙烯等,产品可作为部分下游新材料产品的主要原料,伴随炼化企业持续推进下游新材料产能 配套布局,乙烯需求有望稳步提升。

进口替代仍有空间,疫后复苏将推动需求回暖。聚乙烯作为乙烯下游最大消费领域,近年来其产量和消费量总体保持稳步提升趋势。2021年聚乙烯行业产能为2246万吨,2017-2021年产能复合增长率为 7.12%。2021 年受疫情和能耗双控影响,聚乙烯表观消费量为 3576 万吨,同比下降 7.57%,同年产量为 2157 万吨,同比增长 7.83%。

近年来由于国内聚乙烯产能持续释放,同时行业高开工率推动进口替代加速,近年来行业进口依赖度有所下滑,2021年聚乙烯产品进口依赖度为 41%,国内产能进口替代仍有空间。从下游消费来看,聚乙烯产品主要应用在包装膜、中空、注塑等领域,下游覆盖消费品、农业等众多领域,2018-2020年聚乙烯消费量增速大于产能增速,需求端存有支撑,我们预计未来伴随疫情趋稳和防疫政策逐步优化,聚乙烯消费端有望迎来反弹。

丙烯方面,2021年国内丙烯产能4968 万吨,产量 4357 万吨,开工率 87.7%,近 5 年开工率一直维持在 80% 以上的水平,丙烯消费当量达 5030 万吨(含丙烯下游衍生物折当量净进口),进口依赖度逐年降至13%,2021年供需缺口为 673 万吨,供需缺口收窄。从丙烯下游消费结构来看,聚丙烯消费占比达到了 72%,其它消费用途主要是环氧丙烷、丙烯腈、辛醇等。

即将迎来产能扩张大年,炼化加码新材料抵御产能过剩风险。2017-2021年中国丙烯产能复合增长率为 9.3%, 根据百川盈孚数据,预计 2022-2023 年,中国将新增 1145 万吨丙烯产能,根据我们测算,2021-2023年产能复 合增长率或达到 11%,行业进入产能高速扩张阶段,丙烯供需格局将逐渐宽松,行业利润或将向下游转移。民营大炼化通过布局丙烯下游新材料产业链,利如 ABS、聚碳酸酯、锂电隔膜等,利用大炼化项目柔性装置的特点,充分发挥原材料自给优势,提升产品环节附加值,有效抵御因行业产能过快扩张而导致的产品过剩风险。

从丙烯下游主要应用聚丙烯来看,当前行业供需基本平衡,产销总体稳步增长,2021 年聚丙烯产量2678 万 吨,同比增长6.50%,表观消费量 3059 万吨,同比下降 2.18%;2017-2021年平均开工率 87%,在行业产能持续释放及开工高位背景下,近年来聚丙烯进口依赖度处于下滑趋势,行业基本实现自给。

从需求端看,拉丝、注 塑和薄膜是聚丙烯下游的主要应用,下游主要应用在粮食和化肥包装,家电、日用品、农业薄膜等领域,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密切相关,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和消费拉动将成为聚丙烯消费抬升的助推力量,需求端有望持续改善。

二、新材料逐步发力,炼化产业链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2.1 恒力石化:布局锂电隔膜、树脂材料、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等产业链

国内各民营大炼化企业加速布局新材料,新增产能释放在即。从大炼化企业的新材料布局来看,恒力石化的新材料布局主要集中在锂电隔膜、树脂材料、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等方面,在锂电隔膜方面,恒力在建 16 亿平方米湿法锂电隔膜项目,持续推进 24 亿平方米湿法和 6 亿平方米干法锂电隔膜项目;

在高性能树脂材料方面,公司布局了30 万吨 ABS 产能,7.5 万吨 GPPS 和 7.5 万吨 HIPS 产能;在可降解塑料方面,公司现有3.3 万吨 PBAT 产能,另外还布局了 45 万吨 PBS 产能和 8 万吨改性 PBAT 产能;在工程塑料方面,公司现有24万吨 PBT 产能, 另外还布局了26万吨聚碳酸酯产能、40万吨尼龙66和8万吨聚甲醛产能。

2.2 东方盛虹:发力光伏材料、聚醚材料、可降解塑料、锂电材料等多领域

东方盛虹的新材料布局主要围绕光伏材料、聚醚、锂电材料、可降解塑料等领域。在光伏材料中,公司现有 30 万吨光伏级 EVA 产能,未来将建设 75 万吨 EVA 产能,公司 800 吨 POE中试装置已经成功投产,未来还将建设 50 万 吨 POE 和 20 万吨α-烯烃产能规模;在聚醚方面,公司炼化下游在建 11.25 万吨聚醚多元醇产能;在锂电材料方 面,公司在建 2 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下游主要应用在锂电隔膜领域;在可降解塑料方面,公司规划建设 18 万吨 PBAT 产能。

2.3 荣盛石化:推进光伏材料、工程塑料、树脂材料等多产业链布局

荣盛石化的新材料布局主要集中在光伏材料、聚醚、树脂材料、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等方面。在光伏材料中,公司现有 30 万吨光伏 EVA 产能,未来还将建设 70 万吨 EVA 产能装置,在 POE 领域,公司规划了 40 万吨 POE 和 35 万吨α-烯烃产能装置;在聚醚方面,公司在乙烯下游规划了 38 万吨聚醚多元醇产能装置;在树脂材料方面, 公司多项目规划建设合计 160 万吨 ABS 高性能树脂新材料;在可降解塑料方面,公司规划建设 20 万吨 PBS 产能;在工程塑料方面,公司现有52 万吨聚碳酸酯产能,未来还将建设50 万吨尼龙 66 盐产能装置、18 万吨 PMMA 产 能装置。

2.4 不同炼化企业新材料布局存有异同

不同炼化企业新材料布局存有异同,推动公司产品多元化发展。从国内三大民营大炼化企业的新材料布局来看,三家公司的产品布局存在异同,三家公司都布局了新能源新材料、可降解塑料等产业链,但在产品细分方面有所区别。例如,恒力石化主要集中在锂电隔膜领域,下游主要覆盖新能源车产业链,东方盛虹和荣盛主要集中在 EVA 和 POE 产品,下游主要覆盖光伏领域。恒力石化和荣盛石化都布局了工程塑料产业链,但除聚碳酸酯和尼龙 66 外,恒力石化还布局了 PBT、聚甲醛等产能,荣盛石化布局了 PMMA 产品;恒力石化和荣盛石化都规划了树脂材料产能,但恒力石化除 ABS 外还布局了 GPPS 和 HIPS 产能。

三、乘“双碳”东风,新能源材料市场扩张正当时

炼化新材料布局持续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领域扩张。近年来,由于新能源车、光伏等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新能源材料的需求持续提升。国内炼化企业利用下游的烯烃和聚烯烃产品作为新能源材料的主要原 料,其下游应用主要包括锂电隔膜、光伏级 EVA 材料、POE 材料等。

在锂电隔膜方面,恒力石化当前在建 16 亿 平方米锂电隔膜项目,另外还布局建设 30 亿平方米锂电隔膜产能,东方盛虹布局了 2 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 目,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锂电隔膜方面。在光伏级 EVA 材料方面,东方盛虹当前拥有 30 万吨光伏级 EVA 产能, 另外公司还规划布局了 75 万吨 EVA 产能,其中包含 60 万吨光伏级 EVA 和 15 万吨热熔级 EVA 产能;荣盛石化现有 30 万吨光伏 EVA 产能,未来还将规划建设 70 万吨 EVA 产能装置,持续发力光伏新材料领域。在 POE 方面,东方盛虹 800 吨 POE 中试装置已于 2022 年投产,未来一期建设 30 万吨 POE 产能,并配套建设 20 万吨α-烯烃,二期规划建设 20 万吨 POE 产能;荣盛石化高端新材料项目布局 40 万吨 POE 产能装置,同时配套 35 万吨α-烯烃产 能装置。

3.1 锂电隔膜:新能源车消费推动锂电隔膜景气度抬升

炼化下游的烯烃产品可作为锂电隔膜的主要原料。锂电隔膜是锂电池中关键的内层组件之一,锂电隔膜的主要作用是将锂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另外隔膜还具有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在锂电池中,电解液属于有机溶剂体系,因此需要有耐有机溶剂的隔膜材料,通常采用高强度的聚烯烃多孔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选取聚丙烯和聚乙烯作为隔膜生产的基体材料,而聚乙烯和聚丙烯则为石化下游的重要化工品。

锂电隔膜性能要求高、工艺技术难度大。由于锂电隔膜需要满足一定的机械强度、良好的离子穿透力和绝缘性等 诸多性能,因此其生产中具备加工工艺技术壁垒高、研发难度大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微孔制备技术是锂电池隔膜制备工艺的核心,根据微孔成孔机理可将锂电隔膜划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生产工艺。

干法工艺是将薄膜先在低温下进行拉伸形成微缺陷,然后在高温下使缺陷拉开形成微孔薄膜;湿法工艺是将液态烃或一些小分子物质与聚烯烃树脂混合,再加热拉伸使分子链取向,最后洗脱残留溶剂,制备出相互贯通的微孔膜材料。其中,干法生产虽然工序更简单,但干法工艺的加工温度等工艺指标较难控制,产品相对较厚;湿法工艺下隔膜孔径范围小且均匀、双向拉伸强度高、膜更薄。

不同工艺路线下的产品性能有所差异,湿法隔膜在力学性能、透气性能和理化性能方面比干法隔膜更具优势,且涂覆后可以大幅提升湿法隔膜的热稳定性,解决湿法在安全性上的短板,通常高端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大多使用湿法隔膜,而干法锂电隔膜主要用于中低端动力电池、中低端消费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锂电隔膜产能集中度高,投产周期和认证周期较长带来高行业壁垒。近年来,由于锂电隔膜产品技术要求高,部分落后产能持续淘汰出清或被合并收购,锂电隔膜行业产能集中度逐渐提升,2022 年行业CR6 占比达到 57%。锂电隔膜由于生产设备仍然依赖进口,隔膜企业的设备供应主要依赖日本制钢所、日本东芝、韩国玛斯特、德国布鲁克纳等,行业内仅有少量国产线。

由于全球锂电行业快速发展,受制于国外设备的交付周期,隔膜行业的产能周期较长,设备交付周期通常达到 18 个月,叠加设备安装、调试,整体产能周期长达 24 个月左右。在下游客户验证环节,作为锂电池的关键原材料,下游电池厂商对隔膜生产商的认证较为谨慎,认证周期长达 12 至 24 个月,且认证通过后客户的粘性较强,因此锂电隔膜行业的投产周期和认证周期长带来了行业高壁垒特点。

锂电隔膜产能增速不及需求扩张,供需格局或将趋紧。由于锂电隔膜产品良品率较低,2016-2019 年锂电隔膜开工率持续在低位震荡,导致隔膜产品实际产量只能基本满足市场出货需求。

2020 年在需求支撑下,锂电隔膜开工率持续回升,锂电隔膜产量为 36.82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22%,产品出货量自 2016 年来首次超过同期产量, 达到 37.20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36%,行业供需格局趋紧。2021年我国锂电隔膜产量为 70.29 亿平方米,同比增 长 91%,行业开工率也抬升至 88%;在下游新能源车消费拉动下,锂电隔膜产品需求持续扩张,2021 年锂电隔膜出货量为 78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高达 110%,出货量大于产量约 7.71 亿平方米。综合产能增速和出货量增速来看,近年来锂电隔膜行业供给增速不及需求增速,未来行业供需偏紧格局或将加剧。

市场化竞争背景下,新能源车消费扩张支撑行业高景气度。从下游需求来看,锂电隔膜的消费主要依赖新能源车市场拉动,2021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 352.05 万辆,同比增长 157.48%,2022 年 1-10 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 到 528.04 万辆,超越去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达到 107.69%。受益于近年来新能源车消费的快速增长,锂电隔膜景气度快速提升,从开工率来看,自2020年以来,锂电隔膜开工负荷快速提升,2022年1-10 月锂电隔膜平均开工率为 74%,并保持上升态势。

在政策端,新能源车市场已经由早期的试点示范政策支持过渡至市场化竞争 阶段,不同车型产品竞争力将持续提升。从新能源车配套设施来看,自 2017 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保持 下降趋势,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愈发完善,我们认为,未来新能源车消费有望保持高景气度态势,对上游零 部件的需求有望保持旺盛,锂电隔膜需求或将持续增长。

锂电隔膜毛利稳步提升,高附加值属性助力炼化企业盈利增厚。2017 年前中国锂电隔膜企业受限于工艺、技术 等方面壁垒,产品水平较低,受制于良品率等因素影响,国内湿法隔膜有效产能仍低于市场需求。2017-2018 年 国内隔膜产能释放加速,锂电隔膜价格及毛利出现大幅下滑。2020-2021 年由于下游新能源车需求快速增长,在 需求端拉动下,国内锂电隔膜价格和毛利稳步提升,2022 年以来国内锂电隔膜平均毛利达到 0.34 元/平方米。从未来新增产能来看,2022-2024 年预计新增产能为 86、181、100 亿平方米,产能同比增速分别为 64%、82%、 25%。

我们认为,在新能源车市场化竞争趋势下,叠加新能源车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未来新能源车消费有望保 持高速增长,锂电隔膜供给将有效消化,行业供需或将保持紧平衡状态,产品毛利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恒力 石化在建 16 亿平方米湿法锂电隔膜项目,预计 2023 年投产,另外公司还布局了 24 亿平方米湿法锂电隔膜产能 和 6 亿平方米干法锂电隔膜产能,预计 2025 年投产;东方盛虹布局了 2 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下游目标 应用亦为锂电隔膜,预计 2022 年底投产。炼化企业布局锂电隔膜项目将有效整合原材料资源,发挥产业链一体 化优势,助力公司盈利持续增厚。

网易2023-01-09

 

 

宁波市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打造服务企业新模式 文章下载

宁波市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打造服务企业新模式

今年以来,宁波市坚持以信用建设为抓手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深化信用信息服务、信用监管服务和信用融资服务,不断提升为企服务质效,着力纾解企业困难,推动经济稳进提质,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以“信”为基,推进信用信息服务创新。持续升级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动信用报告、信用查询、信用修复等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省信用平台实现风格、数据、应用的一体化。在“信用宁波”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浙里办服务端、政府服务大厅自助终端等推出信用信息查询、异议、修复“线上办”“掌上办”服务,为企业提供多渠道、便利化的信用服务,帮助企业办事减流程、减时间,实现企业信用服务“零次跑”。此外,全省首创信用修复告知制度,以江北区为试点,推动30余个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的同时主动告知被处罚企业信用修复的具体途径,切实履行好提醒告知义务,提醒企业及时消除不良影响,修复信用。

  二、以“信”赋能,提升信用监管服务效能。开展信用承诺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行动,编制信用承诺事项清单,在300多项事项中全面推行信用承诺机制,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提升行政服务质效。推动“信用+行业监管”全覆盖,在口岸、进出口、跨境电商等135个领域建立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为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便利化措施。例如,宁波海关积极推动企业信用培育,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重点培育以及对高级认证企业的认定,同时切实落实高级认证企业6项新增便利措施,累计实施优先实验室监测142批次、优先派单查验3050自然箱、优先开展属地查检1392批次,有效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口岸领域积极推进信用评价A类、B类企业关检、海事一次性联合检查,向992家信用评价A类、B类企业推广应用“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模式,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以“信”促贷,强化信用融资服务质效。一是不断升级宁波“信易贷”平台,形成信息查询、常态对接、精准获客、风险预警四大核心场景,构建贷前找客户、贷中查信息、贷后控风险的信贷全流程服务模式,开发“智甬贷”“容易贷”“广商贷”等90余个普惠产品,打造汇集357个信贷产品的“金融超市”,通过平台实现信贷规模2724.08亿元,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破难。全国首创“微担通”业务,采用“财政+银行+担保”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三农”主体和个体工商户获得低息、零担保费用的信贷产品。二是深入推进“银税互动”,创新推出“甬税码”,以5种不同颜色对应纳税信用5个等级,实施动态分级分类管理。与4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银税互动机制,推出“税易贷”“小微贷”“退税盈”“纳税e贷”等30余款特色信贷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活水。目前已累计发放“银税互动”贷款8.3万笔,总金额达473.8亿元。三是持续深化“信用评估报告”融资模式,政府为企业“背书”对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出具信用报告,银行根据报告授信放贷,最高额度可达300万元,并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有效满足各类主体的融资需求。

国家发改委2022-12-27

 

 

陕西国防职院:构建“五层面”产教融合新生态 打造军民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 文章下载

陕西国防职院:构建“五层面”产教融合新生态 打造军民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陕西,根植国防,联合军工企业、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深层次校企合作,将产教融合贯穿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探索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校企联动、工学耦合”军工特质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形成了聚焦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群、科技创新、拔尖学生培养的“五层面”产教融合新生态,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技术技能积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内涵指标,不断提高校企协同育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着眼产教融合顶层设计,打造示范性职教集团新标杆

学校作为牵头单位,在陕西省军民融合办公室的指导下,联合航天、航空、兵器、等大中型军工企事业单位及中高职学院等92家单位,按照平等自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成立职教集团理事会,建立《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章程》《集团经营性项目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等制度,完善和创新集团利益协调机制、活力动力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构建紧密型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实施联席理事管理办法,由理事单位轮流管理,共同决策,提高集团成员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形成政、校、企、所、社五方“协同决策—执行实施—指导服务—监督管理”的完整职业教育生态圈。集团以服务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为目标,坚持“军民融合,创新改革;产教融合,深化改革;服务军工,特色改革”的原则,打造军工高职服务品牌。

2020年,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教育集团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集团各成员单位精诚互助、通力合作、协同创新,集团化办学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团化办学特色显著提升,建成“兵器第845厂工作站”等13个“校企合作工作站”,4个“校中厂”、4个“技术研究所”、7个“技能大师工作站”等校企联动平台,2020年职教集团内由校企合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695.5万元。通过集团化办学推进校企资源共享,学院教学设施设备和校内外实训场所更新不断增加;推进校企师资共享,教师顶岗锻炼、企业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人数大幅增长;促进招生改革,企业参与学院招生选拔,校企联合招生机制逐步健全。

聚焦二级学院建设发展,形成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新范式

学校根据二级学院的发展建设,联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多元组建不同专业领域的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利用联盟各院校优势,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群策群力,依托联盟培养不同专业领域的新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开创内涵式发展新途经。学校基于人工智能学院的发展规划,与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共同牵头,联合百度、科大讯飞等79家企业和高校组建“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制定联盟章程,设立联盟理事会组织机构,确定西安软件园发展中心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学校为联盟执行理事长单位。通过联盟深入对接国务院“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探索新时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协作培养,利用联盟专门开辟职教论坛,开展研讨会、高端峰会、人才培养论坛、成果展示、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群策群力,集体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形成校企协同创新联盟新范式,不断提升联盟内成员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综合实力,满足适应建设数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产业发展。

依托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创新联盟,首次承办“2020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首届人工智能训练与应用大赛”,全国57支参赛队,共计114名选手参加本次决赛,中国日报、陕西省政府网等30多家主流媒体对赛事进行了报道。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指导,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创新联盟助力的2020全国职业院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论坛在学校成功举办,论坛得到了24个省市自治区119家单位的支持,通过论坛共同商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学校与联盟中的成员单位西安君晖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军民融合“现代无人机产学研基地暨联合创新中心”,扩大在无人机专业建设、师资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更深层次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军民融合型高技能无人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与企业共建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协同创新联盟

引领专业群协调发展,打造现代产业学院新特色

学校联合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按照“共建、共享、双赢”原则,重点对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陕西省新型支柱产业,聚焦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学校制定了《产业学院设置管理暂行办法》《产业学院管理办法》《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完善了校企共同体准入标准和系列规章制度,对接陕西区域产业链,针对学校重点专业群,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成4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科学高效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着力培养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群为主体,联合北京FANUC校企共同投入5800万元,建成国内领先、西部最先进的国内首家“FANUC产业学院”,在产业学院理事会框架下,联合北京发那科、海尔集团等5家行业标杆企业,联合中国兵器集团西安北方光电、西安机电信息研究所等15家军工单位共同打造FANUC智能制造中国区培训中心、技术应用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软件技术专业群为主体,依托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建成具有混合所有制特性的“中兴通讯创新学院”,校企双方共同投资1200多万建成ICT行业创新基地,在理事会指导下,组建混编管理团队、教学团队,在校常驻工程师教学团队10人,形成了“政府主导、校企主体、特区实施、企业化管理”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以人工智能专业群为主体,学校联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高职全国首家“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利用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推动西北人工智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生态建设,为陕西区域智能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以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为主体,联合汽车巨头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共建“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将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与北京FANUC合建西部最先进的国内首家“FANUC产业学院”

围绕科技协同创新,构建校企联合研发新路径

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研究、技能培训、技术交流、新技术推广和教科研等活动,构建以行业领军人物为引领、校企专家为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的高水平联合研发团队,出台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校企合作工作站管理办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研发激励机制、资源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和成果转化推广机制,促进校企人才流动互通,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服务发展水平。

学校与北京发那科、科大讯飞、腾讯云等企业共建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软件技术等3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智能装备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现代化工技术研究所、大数据应用技术研究所、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等4个研究所,校企共建“化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聘请中国兵器西北工业集团的张新停、中国航天六院的杨峰等大国工匠建成4个军工特色的“技能大师工作站”。近两年,28名教师112名优秀学生进入军工特色“技能大师工作站”培训提升专业技能,16批次650余名学生、50余名青年教师进入“军工校企合作工作站”顶岗学习;校企联合研发服务项目32项,其中“配电房设备环境失效防护技术”等17项技术成果分别在榆林长江送变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得到有效转化;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66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2020年学校发明专利的授权数位居陕西高职第一。

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站

致力拔尖双创人才培养,激发产教融合新活力

学校联合国内知名创新孵化企业、鄠邑区青创园和粤嵌众创空间,以产教融合项目为依托,共建产教融合型创新创业基地,激发产教融合新活力。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遵循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指引,学校成立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学校联合企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戴姆勒铸星教育”“巴斯夫汽车维修涂装职业教育”“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精诚英才培育”等产教融合项目,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奔驰订单班、比亚迪精诚英才班、FANUC英才班、航天工匠班等50余个订单班,实现订单培养全覆盖受益学生超过50%。建成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的粤嵌众创空间和ICT行业创新基地。建成电子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等2个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学校申报的《“五方协同、专创融合、项目引领”高职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荣获2020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8项,银奖12项。

近年来,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扎根陕西,凸显国防军工办学特色,持续提升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搭建多样化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平台,进一步通过职教集团的改革创新整合职教资源,建立多赢驱动的合作动力机制,形成产教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技术产业化的同步发展,打造军民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建设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和“中国特色”国内一流的高职学校努力奋斗。

中国日报网2022-12-20

 

 

 

资本市场“成都军团”新年加速跑 138家蓉企入围“上市后备军” 文章下载

资本市场“成都军团”新年加速跑 138家蓉企入围“上市后备军”

新增15家、合计募资137亿元,这是成都去年企业上市的成绩单。资本市场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企业接连上市背后,是成都这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

面临资本市场的改革机遇,新年伊始,“成都军团”继续冲刺。1月6日,百利天恒成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这是2023年首家登陆科创板的成都企业。日前,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四川省2022年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拟入库企业名单的公示”,拟将418家企业纳入四川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进行培育和辅导。这481家上市后备企业当中,成都上市后备企业有138家,占比接近三成。

多家明星企业入围

记者通过比对四川省2022年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拟入库企业名单(公示版),包括域上和美、卓杭网络等138家成都企业入选全省上市后备企业,相较2021年的77家增加了61家,同比增幅79.22%。

在这481家上市后备企业中,不乏值得关注的企业。其中,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太和坊酿造有限公司、四川饭扫光食品集团、四川省郫县豆瓣公司等10多家食品饮料企业也携手入围。

生物医药企业是近年来四川上市的主力军,在最新入榜的上市后备企业中,成都普什制药有限公司、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等25家生物医药企业上榜。此外,在电子信息领域,成都瑞雪丰泰精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华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也吹响了上市的“集结号”。

去年成都新增15家上市公司

近年来,成都坚持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科技企业加速聚集,一家家企业登陆上市,企业上市数量,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活力与创新。

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新增15家上市公司,合计募资137亿元。这样的成绩,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和苏州,与广州、杭州、南京并列全国第五。地处西部,新增上市公司家数却比肩广州、杭州,成都凭什么?这或许可以用成都的韧性和活力来解答。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成都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深入推进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深入推进融合创新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深入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大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奋力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成都将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突出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培育产业生态新优势。三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

上市企业作为产业的龙头,对于产业的引领举足轻重。为此,成都将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2023年将组织开展多层次广覆盖的产融对接活动,深化“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计划,持续推动“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引导全市金融资源精准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力争全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达15家以上,全年直接融资3500亿元以上。

四川新闻2023-01-25

 

 

海淀区发出北京市首份“证照联办”个转企执照 文章下载

海淀区发出北京市首份“证照联办”个转企执照

近日,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向北京济民康泰蕾沣志强药店同时发出企业营业执照与药品经营许可证,在全市率先将“证照联办”改革进一步拓展至个转企领域,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发展。

此次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登记科、药械科、政务中心与北太平庄街道市场监管所多部门协同配合,为个体工商户转型发展提供一次性集中办理服务,将个体工商户先转为企业才能申请经营许可证的流程进行优化,免去个体工商户在市场监管所、登记注册科与经营许可证审批部门之间的奔波,同步实现个体工商户“转型+准营”。

个体工商户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市场复苏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此次海淀区率先将“证照联办”改革拓展至个转企领域,是落实《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提升区域个体工商户发展总体水平的又一创新举措。

去年11月起,《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实施。《条例》规定,个体工商户可以自愿变更经营者或者转型为企业。个体工商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个转企”,是个体工商户扩大经营规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方式。此前,因为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法律性质、组织形式、责任承担方式、名称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个体工商户不能通过变更登记的方式直接转变为企业,需要注销原个体工商户,再申请设立企业。对此,《条例》规定,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者和“个转企”,涉及有关行政许可的,行政许可部门应当简化手续,依法为个体工商户提供便利。

新京报2023-01-21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