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热线: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

类别:报告讲话学习案例

提出单位:**市**县发改局

题目: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资料提供时间:2022-05-26

目录

更多

岳西县:关于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岳西县:关于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型岳西建设,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安排,5月25至5月29日,县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调研组到县经济开发区及温泉经济开发区部分企业进行调研,与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并赴县外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县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为全县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创新政策日益完善。连续多年出台《岳西县工业发展及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岳西县推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岳西县科技计划后补助项目评审办法》等创新政策,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及时兑现政策,2018年,已兑现科技创新专项资金982万元,比上年增长14.5%。43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4212.59万元,税收优惠额达1053.15万元;4家高新技术企业落实所得税减免优惠额达602.58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争取上级支持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创新项目89项(其中国家15项、省19项、市55项),累计获得扶持资金2973.5万元。2019年,技术合同吸纳交易金额2672万元。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2019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28.86%,位居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企业39家,占规上工业企业40.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5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4.5%。实施高新企业培育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在培高新技术企业14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3家,科创板上市21家,新三板上市3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2个,其中:省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孵化器1个。

创新要素多元集聚。中关村·筑梦小镇双创中心建成投入运营,安庆师范大学大别山区域研究院、安徽省梦之村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省农科院岳西县特色农业研究所等相继进驻。县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15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申报并获批国家级农业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家,国家重点新产品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重点新产品5个。

创新活力有效激发。2019年,全县专利申请量779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18件,授权发明专利4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55件。创新平台建设较快发展,全县工业企业共建科技机构59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省级研发平台21个,市级研发平台31个,县级研发平台6个,徽记农业、回音必等2家企业正在筹建实体研究院;常态化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55家;2019年,全县归集研发经费投入达2.47亿元,科技创新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48%。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申报获批全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申报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3个,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823人,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1497人。6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和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行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全县创新机制不健全。一是缺少引领性统领性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科技资源共享和集聚程度低,科技创新的合力优势没有形成。二是科技创新导向不鲜明,现行创新政策、人才政策、科研经费等在鼓励科研成果市场化导向上没有建立以经济贡献率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三是科技项目跟踪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重科研项目立项,轻科研项目的跟踪问效,科研项目经费等资源发挥效益欠佳。

(二)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一是企业较多怕冒风险,缺乏自我创新、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胆识。二是部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的研发和配套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的、高附加值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关联度高的产品更少,进而无法形成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三是部分中小企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自身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四是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大多数仅限于解决企业的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围绕自主创新研发开发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较少,对外技术交流合作水平普遍低。

(三)全县科技创新人才紧缺。一是多数企业缺乏高端管理和技术人员。二是缺少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产业技能人才。三是企业科技人才普遍呈现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一线科技人员数量逐年递减,培育本土领军创新人才日趋困难。

(四)全县科技创新环境不优。一是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周期过长、程序复杂,科技奖补资金兑现效率有待提升。二是对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不科学,重论文轻实能、重学历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等现象比较突出;创新人才收益分配不合理,科技贡献与劳动报酬、职称职务晋升及福利分配严重失衡。三是企业融资普遍门槛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面,有停贷压贷现象,政策约束较多,贷款程序较复杂。

三、对策建议

下一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一)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创新驱动评价体系,建立科技创新贡献率、知识产权和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创新驱动发展纳入绩效考评范围。三是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稳定和壮大全县科技人才队伍。县政府要整合相关部门资源,形成合力,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建立“人才技术需求清单”,帮助企业实现人才对接,鼓励企业采用“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方式建立智库开展科技研发。强化对引入高端人才的跟踪服务,为其开展科技研发、组织试验、拓展服务范围等创设环境,帮助解决引进人才的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问题。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出台优于先进发达县域地区的人才政策,重点放在吸引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人才来岳创新创业及留住本县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新创业上。支持安庆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院校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高水平应用研究和产业人才。积极争取省内外高校来岳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本地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大别山职业科技学院学科和专业设置改革,培育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和职业精英。探索建立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在企业和事业单位间双向流动。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评价体系,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性。

(二)强化主体作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实施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等创新项目,推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二是鼓励企业提升产学研合作开发能力,建立多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机制和咨询制度。三是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四是注重培育壮大中小微科技企业,有序选择一批技术创新绩效明显、产权明晰、成长性好的中小微科技企业重点培育壮大,在技术、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

(三)完善激励政策,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一是完善产业创新政策,加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研发力度,引导科技创新在传统优势产业发力求突破的同时,顺应“互联网+”发展新形势,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三大首位度产业发展一批新兴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完善人才政策,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开发紧缺型产业技能人才,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三是完善县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政策,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整合财政科技预算资金,统一进行规划调度,提高科技创新资金配置效率。引导企业、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四)改善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一是谋编制好《岳西县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21-2035)。立足“十三五”,展望2035,提出我县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实现路径,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完善招商引进科技项目体系。加大科技项目招商奖励政策,引领创新发展。三是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成立科技信贷联席工作领导小组,对科技担保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支持,培育扶持创新型、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或挂牌。四是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借鉴天长模式,谋划推进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引进培育一批集评估、咨询、法律、财务、融资、培训等一体的中介机构,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服务,推进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岳西县人大2020-07-24

 

 

郓城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郓城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近年来,郓城县依托省级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制度试点县项目,持续加大财政金融协同创新力度,通过财政奖补、担保增信、保险分险保障等措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服务乡村振兴,充分激发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各项工作均有大幅度提高,基本形成财政、银行、保险、担保、基金“五位一体”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有效缓解了乡村振兴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我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制定具体配套政策。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建立了“1+11+N”的乡村振兴发展框架体系(“1”即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为总纲领,“11”即围绕总纲领确定的十一项重点突破工作任务的实施意见,“N”即每项实施意见附带的具体工作措施和实施方案),为打造乡村振兴郓城样板提供了制度遵循;制定《郓城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郓城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方案办法,明确了加大贷款投放、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及提高办贷效率等一系列政策目标,切实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

(二)编制完善乡村振兴项目库。积极做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的策划、论证、储备,县乡村振兴局从各乡镇街道提报的项目中优中选优,重点筛选未来两年可落地能见效、增强农民收入、带动作用强、发展后劲足、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项目,设立专门项目库。现已优选入库项目29个,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及时补充入库。优先选取入库项目给予财政金融政策倾斜优惠,破解涉农项目投融资难题,以点带面,推动产业振兴。

(三)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今年全县拨付乡村振兴资金70493万元、发放创业贷款贴息503万元、农担担保贴息资金795万元、支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2050万元、财政投入3000万元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农担风险补偿金、应急转贷基金等多元素支持乡村振兴,将尽可能多的财政资金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

(四)全面推开“鲁担惠农贷”信贷业务。设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金,用于对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的业务进行分险,面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今年1-9月份为全县1012户农业经营主体发放“鲁担惠农贷”68628万元,居全市第二位。

(五)促进创业担保贷款迅速增长。利用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给予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人信贷担保,财政部门对创业担保基金担保后的贷款予以贴息,通过财政金融联动,调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积极性,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达到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目的。今年以来,完成创业贷款发放2.9亿元,发放贴息资金503万元。

(六)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保尽保。全县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涵盖小麦、玉米、大豆、温室大棚、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及地方特色品种“郓半夏”、肉牛。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县2021年小麦105.48万亩、玉米108.06万亩、大豆0.7万亩、能繁母猪21802头、育肥猪272531头、奶牛439头投保工作,保费收入4927万元。

郓城县农业农村局2021-11-24

 

 

平凉: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监督性调研情况的报告 文章下载

平凉: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监督性调研情况的报告

(2021年7月16日政协平凉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主席会议通过)

根据《市政协2021年协商调研视察活动计划》安排,4月中下旬,由市政协分管副主席带队,市政协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开展了监督性调研。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切实提高调研实效,调研组在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柳州、北海、桂林4市进行专题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深入我市静宁、华亭、泾川3个县(市)和平凉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其他4县(区)委托县(区)政协开展调研并提交了报告,同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部门、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和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推进政策落实,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工作机制,成立了平凉市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深入落实市级领导联系包抓困难企业和帮扶民营企业发展工作制度,市县乡三级领导共联系帮扶非公企业409户,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支持企业健康发展。二是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扎实推进“网上办、指尖办、不来即享”等“不见面”审批,市、县两级9172项政务服务事项开通在线办理,网上可办率达到98.36%,52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全力推进线上“一网办”和线下“一窗办”深度融合,梳理规范“最多跑一次”事项7027项,积极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三是融资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实施“百名行长帮百企”行动,累计为帮扶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15.55亿元。先后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牛果菜劳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有效扩大了对“三农”主体和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共向1606户信用等级良好企业放贷25.77亿元。四是服务平台不断健全。考核认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园区)31户,省级创业孵化基地6户,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及创业创新基地10户,平凉市华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静宁欣叶电子商务孵化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各类孵化平台入孵企业约1900户,年均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咨询、信息服务、法律援助、培训指导、人员招聘等专业服务500多(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研了解情况,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一是思想解放不够到位。一些县(市、区)和部门对优化营商环境思考认识不深刻、重视程度不够,在支持发展民营经济上认识存在偏差,思维僵化,瞻前顾后,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一些职能部门、执法单位和涉企服务办事工作人员主动担当作为意识和业务能力不强,工作中仍然存在“推”“脱”“磨”等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怠政现象,工作作风不优,办事效率低下。

二是“放管服”改革不够彻底。企业落户、投资等各种审批前置条件较多、程序和环节不够简化,审批时间较长,部门相互掣肘、企业重复跑路问题仍然存在。全市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滞后,政务服务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跨部门、跨地域审批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严重滞后,尚未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三是政策落实不够精准。一些职能部门对上级政策把握不准、研究消化不够,听取行业协会、企业意见不充分,出台的政策与市情、县情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政策微观配套性、操作性、针对性不强,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部门之间多头管理、交叉重叠、条块分割,沟通协作不畅,在政策措施落实中互设前置、推诿扯皮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四是“瓶颈”破解不够有力。民企融资难题依然严峻,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仍以银行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为主,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门槛高、手续繁杂、金融信贷产品创新不足。民企用工层次较低且稳定性不足,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高素质专业人才引进困难,现有员工技能培训滞后,人才流失严重。工业园区(集中区)“洼地”效应仍未形成,功能规划布局不完善,体制机制不顺,管理服务职能不明晰,要素集聚功能不强,吸引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针对存在问题,借鉴先进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建议从解放思想观念、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金融服务、强化人才保障、加强园区建设、严格政策落实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做好我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采取外出学习培训,专家讲座辅导,深入企业调研等多种形式,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更新思路观念、激发创新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干事创业,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持续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集中教育等活动,着力破解干部队伍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怠政等作风不优问题,增强干部队伍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障。三是加大民营经济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力度,畅通民营企业合理诉求渠道,提高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待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浓厚社会氛围。建议每年召开一次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通过兑现奖惩、表彰先进、部署任务,明确市委、市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决心,鼓舞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

(二)持续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水平。一是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行政审批局,进一步加大对各职能部门承担的行政审批事项的整合力度,推行集中审批和“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改革举措,真正实现审批流程再造、审批环节重组、审批业务整合、审批材料精简。二是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加快与国省联动、部门协同、市级统筹、一网通办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度,促进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更多事项办理“一网通办”“全程网办”和“不见面审批”。三是健全完善精准服务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领办制、代办制和领导包扶责任制,组建专门领办、代办服务队伍,为投资企业提供“事前介入、事中帮办、事后跟踪”的“妈妈式”服务。四是进一步健全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工作机制,加快梳理容缺受理事项清单,推行“清单制+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服务模式,实现审批环节的提速增效。

(三)创新金融服务,破解融资难题。一是加快建设全市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提供权威、可靠的信息查询查证服务,解决银行与民营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强化各类奖补资金整合落实力度,壮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提升对民营企业融资担保的业务规模和服务水平。加强银担合作,建立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分担机制,拓宽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三是出台奖补办法,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银行抵质押物范围,扩大“无还本续贷”覆盖面,有效缓解先还后贷“一刀切”、资金断档和“高息过桥”等民企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强化人才保障,激发民企活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配套奖补政策,灵活调整高校毕业就业方向,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创业。二是充分整合利用市、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供需对接服务,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帮助企业和用人单位解决用工短缺问题。三是创新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对接,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优化完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研发补助和安家补贴政策,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引进培养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提升民营企业管理队伍、技术队伍、职工队伍素质。四是建立全市引进人才统一管理机制,运用契约化管理模式、专项考核等手段改进人才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五)加强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一是深化工业园区(集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园区管委会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职能职责,剥离不必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事权集中、机构精干、办事高效的园区服务管理机构。二是按照“权责一致”原则,加大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力度,赋予园区更大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园区在管辖的区域内自主改革创新,实行先行先试,提升运行效率。三是强化园区产业规划引领,完善功能布局,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园区土地征收储备力度,加快提升园区供水、供电、供暖、交通运输、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全方位满足入园企业建设和发展需要。四是着力推动园区由“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转变,建立健全企业入园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园区是稀缺资源,要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对招商引资入园项目在投资强度、利税水平、解决就业、环保安全、延链补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建立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防止将一些低端落后项目和企业引入园区。要着眼盘活园区资源资产,对长期未进行开发的,以及因市场变化、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低下的企业,要依法依规及时清理退出园区,确保园区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利用。

(六)严格政策落实,规范涉企服务。一是尽快研究出台我市优化营商环境考评办法,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到县(市、区)政府、行业部门单位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实施绩效考核,以考评奖惩机制为手段,调动各级政府、行业部门主动履职尽责,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各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是扎实推进诚信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政府招商引资监督、信访和纠正机制,加强政府采购、招投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的政务诚信建设。开展政府合同履约情况专项清理工作,对在招商引资中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集中督办和规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三是对照中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不符合民营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规范,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四是健全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清理违规涉企收费、摊派事项和各类评比达标活动。全面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减税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享受税收优惠小微企业范围,持续降低社保费率,加强对水、电、气、暖等行业的价格监管,进一步降低民企成本费用。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监管,推进政介分开,进一步完善涉企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规范社会中介服务。

平凉市政协2021-07-21

 

 

兰考: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兰考: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21年11月16日

调研地点:新发地、堌阳、惠安

调研目的:了解企业困难,帮扶企业发展。

调研内容:企业存在的难题。

调研方式:走访调研

11月16日兰考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宪立同志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带领相关人员深入新发地、国检集团等企业一线,听取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了解企业发展现状,详细记录企业面临的困难难题。

调研对象:企业负责人

问题和建议:1.品牌知名度低;2.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认识不深刻;3.集贸市场存在垃圾转运问题。

调研结果:

调研结束后,就调研的问题和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刘宪立同志提出“从小处着手,从大处谋划”帮组企业,助推企业发展。“从小处着手”重点解决企业的小难题,比如企业的垃圾处置问题、企业用电问题等,特别是作为“万人助万企”企业的联系人更要积极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小难题,为企业排忧解难;“从大处谋划”主要帮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主动帮扶企业提高品牌知名度,树立品牌意识,引导企业重视知识产权,鼓励企业发明创新。

随后召开全体会议大讨论细分析,迅速就市场准入便捷度不强等问题作深入剖析,第一时间召集行政审批科、知识产权科、执法综合科等相关职能科室人员,以查摆问题、研究讨论、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加以整改和提升,推行了“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深化制度改革提效率,通过整合企业开办综合窗口、进一步规范优化办事流程、解决企业开办堵点和难点、对标先进创新工作方法等,促进市场主体便捷进入市场,加快实现企业开办“一窗受理、并行办理、限时办结。

(一)以服务和便捷为中心。兰考县市场监管局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切,主动作为,探索创新,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创业创新降门槛,优化审批流程,为企业经营减负担,为市场发展添活力,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推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行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编制直观易懂、方便操作的登记注册办事指南,方便企业快速完成全程电子化注册登,提高企业的时效。全面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一网办、不见面”网上申请,实现市场主体登记事项网上办理。

(三)推行全方位便民服务。在行政服务大厅开辟自助服务区和帮办指导区,强化“照”前指导服务做为常态化工作,提供企业档案线上查询和自助打印服务。推行办件免费邮寄送达,为新开办企业提供防伪印章刻制免费申领,真正实现企业开办“零见面、零成本、零跑腿”。

(四)压缩时限为企业开办加速度。一是企业开办0.5天办结。开通企业开办线上“一网通”和线下“一窗通”,从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减中介等方面入手,简化手续,优化流程,力争全县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手续齐全当场2小时办结,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政务服务,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积极主动为企业解决难题,把开通绿色通道落实到位。

(五)是推进线上“企业开办+N项服务”。主动牵头与税务、人社、公安、人社、住房公积金等相关部门对接,开办企业“一次填报、一网通办、限时办结、即时回馈”。

(六)是推行线下“一窗通办”服务。在县行政服务大厅设立“企业开办”线下综合窗口,将原分设的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社保登记等窗口资源进行整合,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

(七)是有效解决企业开办堵点。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取消名称预先核准,实行名称自主申报与设立登记合并办理。推行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改革,着力解决经营范围申请填报难、用语表述不规范问题,便利市场主体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河南大小事儿2022-01-11

 

 

深化推进柯桥区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深化推进柯桥区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刘 斌

近年来,柯桥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紧扣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紧紧围绕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全覆盖、制度化、常活动”具体要求,以关切社会民生、回应民生诉求作为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突出问题解决、力求工作实效为切入点和关键点,深化推进代表联络站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主要工作及特色

(一)优化站点布局,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

一是规范有序设点。区人大常委会本着“以点带面、规范有序、优化布局”的原则,分别于2014年在兰亭街道(原兰亭镇)试点实体代表联络站建设、2015年在柯桥街道试点网上代表联络站建设,两个试点都取得成功,得到市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全区推广。目前,全区共建有规范化实体联络站72个,其中包括1个服务于专业市场的中国轻纺城人大代表联络站;网上联络站16个,基本形成了“1镇街总站+X村居代表联络站+1网上代表联络站”的全天候全覆盖立体布局。二是全员进站接待。全区共有各级人大代表917名,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名、省代表6名、市代表62名、区代表289名、镇代表550名。按照就地从便、合理编组的原则,将五级代表全部纳入各地代表联络站开展接待活动。做到了接待定时,进站定人,活动定题。三是突出示范建设。今年是全区“代表联络站规范提升年”,区人大常委会着力指导各镇街开展代表联络站提档升级工作,努力做到更有特色、更常活动、更重实效。这项工作先以标杆引领,再向全区扩面。目前,柯桥、安昌、漓渚、兰亭等镇街相继投入资金对代表联络站开展提档升级建设工作,其中柯桥、兰亭已基本建设完成,安昌、漓渚正在积极提升建设中。

(二)健全工作机制,站点运行体现“高效性”

一是规范制度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室)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接待内容、活动安排、问题处理回复、代表履职登记及接待工作制度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明确。同时,要求及时更新代表信息和联系方式、接待时间,并同工作流程、主要职责、工作制度等一并上墙公布。二是完善处理机制。对接待中选民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明确了分类分级处理,特别对代表联络站的运行、接待和意见处理方式进行了规范,要求最终处理结果必须以书面或口头形式给予群众答复,确保来访有登记、登记有反映、反映有处理,处理有结果,结果有反馈,反馈有记录。三是开展定期考核。由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牵头,每半年对联络站活动和代表参与情况进行考核和通报,作为年度联络站建设和代表履职考评的重要依据。

(三)创新接待方式,联系选民凸显“零距离”

一是创新特色接待。各镇街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摸索出了联络站建设新路子。如轻纺城代表联络站,突出以代表专业小组形式服务专业市场,让专业人做专业事;如柯桥街道红建社区代表联络室,突出“建在社区,服务居民”,从地理区域上将38个选区组成单位进行连接,畅通了代表与选民联系渠道、激发了代表履职热情;如夏履镇针对山区地域广、村民居住分散特点,联络站活动突出代表“流动式”上门接待服务,诠释代表为民初心;如兰亭街道代表联络站,以代表联络站+个人工作室为特色,以公益、服务为目标,集中解决了职工维权、劳动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二是依托主题接待。在做好日常接待工作的同时,把进站接待与推进党委中心工作、人大常委会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鼓励代表带着议题进站接待,听取群众意见,增强接待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区级层面,从2015年开始以代表联络站为依托,持续开展“领导干部人大代表带头进选区”活动,区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先后共有451人次的领导代表进选区、进代表联络站,协调解决实际困难问题378个,带动促进广大代表依法履职,协调解决问题127个,获得了广大选民的好评和上级人大的肯定。镇街层面,近年来各个镇街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和上级开展的“剿灭劣V类水代表在行动”、“人大代表参与‘最多跑一次’改革调研督察活动”、“扬人大优势,助八大战役行动”、“三服务”等活动,充分利用代表联络站开展主题接待活动,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三是突出智慧接待。积极开拓“互联网+选民接待”机制,全面推进网上代表联络站建设,实现24小时全天候网上接待,即时处理意见建议,最大程度体现互联网+的便捷性,有效打通代表联系服务选民的“最后一公里”。各镇街还依托各自的人大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人大动态,宣传人大工作。同时,建立人大代表微联络站制度,由代表为群主在选区建立一个微信联络群,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方便代表高效便捷履职。

(四)注重组织保障,作用发挥力求“长效化”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常委会领导分片联系镇街制度,狠抓联络站合理布局、代表全员进站、制度健全等方面工作的落实。要求镇街将联络站建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确保代表联络站工作有序开展。二是配强工作人员。原则上要求联络站配备站长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切实发挥他们在组织协调、召集活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典型宣传。及时总结各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省、市、区各级媒体,加强宣传和经验介绍,扩大代表联络站的知晓率,让群众愿意走进代表联络站,信任和支持代表联络站的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镇街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尽管我区已经实现了各镇街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全覆盖,但在镇域内延伸站室布局、联络站软硬件建设、接待活动组织、反映问题记录处理、网上联络站应用等方面,各镇街之间的不平衡性还是比较明显。这其中既有镇街自身可提供场所、可投入财力等方面的原因,更有相关镇街在代表联络站建设意义认识和重视程度上在原因,往往镇街重视的联络站建设好、活动多、问题解决率高,形成良性循环,而镇街不重视的联络站最后失去生命力形同虚设。

(二)联络站功能内涵相对单一。总体而言,目前我区镇街大多数代表联络站的主要功能还是停留在定期接待选区选民上,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与全国人大栗战书委员长提出的将代表联络站建设成为“代表联系群众的好桥梁、代表履行职责的好平台、代表学习交流的好阵地、国家机关听取代表意见的好场所”还存在一定距离,需要结合实际进一步拓展功能丰富内容。

(三)代表参与积极性总体欠高。人大代表的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参差不齐,一些代表对通过联络站联系服务选民的作用意义认识不足。特别是进站的各级人大代表多数是兼职的,因时间精力有限,有的代表经常会借口工作忙、事务多推脱参加接待活动。有的代表即使根据安排参加了接待,也是履行惯例,只作个简单接待和记录,事后也缺少跟踪监督,过份依赖当地人大和政府,没有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联络站活动的主体。

(四)活动开展不够规范有效。个别镇街开展接待主题、时间、地点没有提前公告通知到位,甚至年初的接待活动安排最后没有通知落实到代表。接待选民形式单一,坐诊接待多,出诊接待少。网上联络站虽已开通,但与网民的真正互动只有少数镇街能做到。有的接待还存在走过场现象,活动时热热闹闹,活动后没有抓好跟踪落实。选民到联络站反映的问题,往往是先向政府反映而未得到解决的诉求,解决落实难度大,使得选民认为联络站接待起不到实效而认同度下降。

(五)软硬件配套还需要提升。虽然我区已全面推行代表联络站,但个别镇街受经济、办公条件影响,导致联络站场所比较简陋,设施欠缺,通常是一块联络站牌子、一间办公室、一台工作电脑就解决问题。一些联络站虽然有活动,但存在记录比较简单、资料留存不够全面、代表考勤事后补做等现象。这些联络站软硬件建设上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际成效的发挥。

三、深化代表联络站建设的建议

通过这次深入调研,结合我区代表联络站建设中还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要深化推进联络站建设,努力实现功能更完善、接待更方便、成效更明显目标。具体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要提高认识落实责任。认真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充分认识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两个机关”建设的重要载体,初心使命是人大通过联络站平台服务,加强代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让代表更好履职为民。要督促镇街人大负责人充分履行代表联络站建设管理第一责任,落实人员进行专职化管理,认真做好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服务等工作,促进代表联络站常态化、长效化运行。同时,要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建立有力机制,保证群众意见建议得到及时的处理、落实和反馈。人大代表要强化主体责任,按时参加代表联络站的活动,充分履行代表职责。

(二)要加快站点提档升级。代表联络站建设既要坚持简朴实用,充分利用好基层办公场所和设施,又要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特别是在接待、问题处理等服务上更要升级。各镇街人大要对照我区加强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八个方面内容,进行自我检查和提升完善。要将代表联络站向社区、村居、专业市场延伸建设,积极推行流动式接待,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反映问题。要把代表联络站(室)规范化建设和日常活动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代表联络站(室)活动正常开展。区人大常委会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协调组织好各级代表特别是领导干部代表进站接待选民群众,及时帮助解决代表联络站(室)规范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三)要着力提升运行实效。按照“常态化、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创新形式,畅通渠道,确保活动实效和代表履职。要在精准选题上讲实效,做到紧扣中心,围绕党委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科学确定活动主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民意,精心安排,为党委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广泛的民意基础。要在畅通民意上讲实效,从拓广度、挖深度、强力度这三个度上做文章,积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了解民情、汇集民意,使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具有更加广泛、更加牢固的群众基础。要在意见处理上讲实效,必须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认真耐心听取并尽力设法处理和解决好接待活动中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特别是要建立健全问题处理的闭环机制,防止问题久拖不决甚至石沉大海。各镇街人大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使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民生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四)要积极拓展功能内涵。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大栗战书委员长对代表联络站建设提出的“四好”要求,积极拓展丰富代表联络站功能内容。结合我区实际,致力把代表联络站拓展打造成“五个站”: 一是接待站,成为代表服务选民的接待中心,发挥联系服务群众、传递社情民意的平台作用,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二是工作站,既是代表闭会期间的办公场所,可以组织座谈研讨、酝酿议案建议、向选民报告履职情况,也是国家机关听取人大代表和群众意见的场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通报重要工作,征求意见建议,防范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充电站,成为人大代表履职学习的课堂、学习交流的园地、履职尽责的培训中心;四是服务站,既是人大常委会为代表履职服务的场所,也是代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服务场所,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五是宣传站,成为代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人大制度、法律法规、基层人大工作等的阵地,推动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进人大工作公开。

(五)要加强代表履职培训。区镇两级人大要有针对性地对代表开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业务、代表履职、群众接待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代表人大意识、主体意识、履职意识,以及接待选民群众、收集反映民意、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新老代表、各级代表、不同行业代表等组合接待方式,带动代表履职能力的提高。要注重对代表联络站负责人和管理员的培训,发挥作用提升接待工作水平。要将人大代表参加代表联络站活动等情况,纳入代表履职档案,作为人大代表连任推荐的重要参考。

(六)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区镇两级人大要加强与新闻宣传部门的协调联系,广泛宣传代表联络站的探索实践和典型事例,提升代表联络站在人民群众中的知晓程度和认同程度,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的现实影响力。同时,区机关各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要创造良好氛围和条件,支持代表联络站工作和建设,充分利用代表联络站宣传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通过办理落实代表联络站提交的问题,进一步密切与代表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自身工作,更好履职为民。

柯桥区人大2020-05-07

 

 

关于泰兴市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关于泰兴市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泰兴市“扛起标杆大旗、拼进全省八强”的奋斗目标。泰兴发改委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就重点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工作深入调研,总结泰兴市2020年经济体制改革情况,分析当前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02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思路。

一、2020年泰兴市深化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泰兴市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抓责任落实,抓督促推进,统筹协调,各项改革举措有序推进,稳步实施,激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6个开发园区内设机构平均缩减12%,人员压减20%,经济工作岗位人员占比提升至90%以上,普遍构建“KPI(关键绩效指标)+重点工作”考核体系,全部实现职能调整、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公司调整重组“四到位”。以“链式”思维推进工业强市,率先在泰州推行产业链“链长制”,整合各类要素推进产业特色化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深入推进两业融合发展,出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实施意见和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园区、企业先行先试,赢胜节能注册的检验检测企业获国家资质认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新启动产业数字化示范引领工程,组建锂电等5个产业联盟,推动“双十”企业和项目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制定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办法,实体化运行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新增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高企86家。深入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新浦化学等16家企业完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三)“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扎实开展相对集中审批事项动态调整工作,调整后,市行政审批局行政权力事项85项。全面推进“一件事”改革,107个“一件事”办理全面上线。深化减证便民行动,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和简易注销登记,告知受理法律援助民事案件259件,6家外资企业、78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结简易注销。构建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体系,全市133个标段采取“不见面开标”,节约资金1.83亿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研究制定《市级机关部门(单位)优化营商环境考核办法》,以考核压紧压实“六大行动”110项任务清单。提升代办服务水平,成立市级代办中心,组建专业化帮办代办队伍,包办企业“墙外事”。加强中介标准化管理,制定规范培育中介市场实施意见,出台清退补录办法和星级评定办法。畅通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实行容缺预审、并联审批,赛铭电器首次实现七证齐领,正式开启泰兴市“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时代。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建立向乡镇(街道)交办事项准入制度,全面梳理115项乡镇(街道)法定权责事项,编制完成市级部门与乡镇(街道)112项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179项审批服务执法权限赋予乡镇(街道)。

(四)财税金融体制和开放型经济改革持续深化。紧扣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目标,建立政府债务季度定期通报和年度专项审计核查制度,实现化债降等。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暨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指导10家银行接入省公共支付平台,实现“零跑腿”。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发布全省唯一《企业融资绿色评级办法》和《项目融资认定办法》,建立绿色企业(项目)库,入库企业59家、项目6个。加快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森萱医药新三板精选层挂牌,直接融资3.24亿元;泰特尔新材料、润泰新材料成功报辅。着力推进国企改革,制定市管企业投融资工作考核办法,修订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抗疫情稳外贸信息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外贸运行监测预警。做好产销对接,支持企业利用电商平台试水国内市场。开设进出境货物查验“绿色通道”,实施“不到场”货物查验,全力保障口岸通关顺畅。

二、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泰兴市始终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注重改革开放的配套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循序渐进,坚持大胆探索,搞好新旧体制衔接,慎重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确保政策到位,务求实效,使改革向既定的目标推进,但改革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联动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放管服”改革如何协调审批、金融、税务等多个部门,谋求建立统一协调、快速有效的联动推进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是绿色金融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理念、产品和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园区、企业与银行之间的项目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和考核机制有待建立完善。

三、2021年深化改革的思路和举措

当前,泰兴市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进一步深化改革,迫在眉睫,大有可为。2021年,必须牢牢抓住改革契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一)全面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推动园区特色化发展,实施产业强市特色发展“123”工程,建立健全“六个一”推进机制。绘制产业图谱、投资地图、招商地图,开展专题招商。纵深推进“三比一提升”行动,强化产业项目质效。进一步完善园区绩效指标、薪酬激励等制度,持续释放园区改革发展活力。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创建指标体系制定补短板任务清单,高效有序推进落实。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健全工业项目用地综合评估机制。深入落实减税降费、降本减负政策。实施“大数据+优势产业链”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围绕推动需求升级和供给创造,积极开展消费提振行动,不断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支撑体系。

(三)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引导鼓励创新型科技企业试行重点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机制。深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调优创新项目和积分标准,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市科技创新总积分达一万分以上。集成创新政策措施,推进泰兴高新区“三基地五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全市创新特区。

(四)推进财税体制和国企国资改革。完善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构建政府投资审计监督新模式。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实现财政管理新提升。优化财政资金电子化管理机制,打通财政国库业务电子化改革的延伸环节,实现国库业务全方位的智慧化、信息化。加大化债力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约束,从严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防范化解风险。创新PPP项目财政监督模式,确保持续健康运行。加快涉农资金整合,推动乡镇财政电子支付,实施精准高效监管。充分发挥环保税、资源税约束激励“双向调节作用”,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坚持党建引领,优化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企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推动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制定实施新一轮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增设绿色信贷创新产品,推动绿色金融企业(项目)库高效运行。设立市级政府性担保公司,加强与“泰信保”合作。

(六)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高标准创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自主品牌建设,着力培育外贸新业态。引导企业抢抓RCEP 签署机遇深耕亚太市场,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深化国际合作,推进泰兴经济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做深做实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先导区,开展跨江融合规划编制研究,打牢融合发展基础。

(七)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条,打造泰兴营商环境建设升级版。建立“三信地”服务和重大项目矛盾问题“双直通双推进”机制,强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线上线下跟踪服务和全程督办,实现“成交即办证”“交地即开工”。大力推行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实行套餐式、主题式集成服务。推动高频政务服务“省内通办”,落实同一事项全省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程序,降低市场准入准营门槛。落实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降低企业退出成本。进一步畅通审管数据互通渠道,推动审批监管有效衔接。

(八)稳步推进政府综合改革。出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推进政务数据汇集共享常态化、分析应用普及化。开展数据应用“一部门一示范”试点,开发大数据示范应用场景5个以上。优化督查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提升督查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更好发挥督查促落实、助发展作用。深化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巩固提升“三整合”改革成果。培育申报省第三批经济发达镇和泰州市重点中心镇。纵深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综合行政执法新模式。实施事业单位改革,统筹优化全市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职能。

四、下一阶段深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泰兴市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改革督察。市发改委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重点抓主体责任、工作推进、改革成效、工作作风。通过督察打通关节、疏通堵点、追效问责,着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确保改革举措落实到位。

(二)注重改革评估。相关部门要完善改革方案制定出台的工作流程,加强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每项方案都有实实在在、具体有效的改革措施,不断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改革评估以人民群众是否从中受益、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否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为检验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三)巩固改革成果。泰兴市高度重视改革工作,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工作亮点和特色,尤其是在园区体制改革、国企国资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下一步,泰兴市应在继续破解体制难题、巩固改革成果的同时,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和新做法,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推介。(泰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搜狐2021-08-20

 

 

乌兰察布: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乌兰察布: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年6月29日在乌兰察布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预算工委主任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工作安排,5月中下旬开始,由市人大常委会蔚世林副主任带队,组织部分财经委员会委员、财经工委、专家咨询组成员、市发改委及市自然资源局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察右前旗、丰镇市、凉城县、集宁区、察右中旗、卓资县和察右后旗等7个旗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召开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会和部分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并与市政府、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办、政务服务局、税务局和人民银行就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召开了座谈会,其他旗县进行了委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和各项便民利企措施落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优化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放宽准入门槛,精简企业开办流程,推行企业开办全流程事项的“一窗、一次、一日、零收费”办理,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最短期限。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直接取消审批2项、审批改为备案1项、实行告知承诺19项、优化审批服务84项。2020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0.47亿元,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

(二)优化投资环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制定完善了《乌兰察布市利用金融手段收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试点方案》,确定了“资金+资产”的清欠模式,建立了“一个标准收购,一个主体向上,一个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推进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活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2020年,通过银企对接会等方式发放贷款21.95亿元,涉及415个市场主体。2021年春季政银企对接会上,7家金融机构现场签约拟授信15个企业1.75亿元,已放款5户1.08亿元。

(三)优化政务环境,着力强化服务意识。2021年是我市“政务服务提升年”,聚焦企业满意度,积极创新服务方式,推行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时段办理、“24小时不打烊”服务。全面开展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服务创建,围绕政务服务办事指南、行为标准、办事流程等重点环节,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对政务服务事项开展了标准化梳理。积极打造政务服务“蒙速办”品牌,联合推动一网办、一次办、帮您办服务,“蒙速办”移动端上线特色应用51项。目前市本级行政权力3904项,比2018年6040项减少了2136项,压减率达35.4%。

(四)优化法治环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各项司法政策,强化工作联络,以有力的法治举措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促进和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充分发挥商标受理窗口作用,全市有效商标注册累计达11639件,其中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2件、中国驰名商标4件、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1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166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市政府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市营商环境整体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不够解放,简政放权落实不到位。从调研情况看,仍然存在“三集中、三到位”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部分单位、部门的一些关键事项和权限还未下放,职能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进驻事项、审批授权还不到位,存在“人进事不进”的问题,实际操作中仍需“两头办理”。信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二次录入现象严重,“一网通办”仍然存在障碍。

(二)监管不够全面,市场监管体系仍需持续完善。一些部门和单位组织领导不得力和压力传导不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不够扎实。行政执法监管机制有待健全,综合执法体制尚不成熟,“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落实不够到位,一些监管部门仍以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手段为主,“运动式”监管、多头监管、重复监管没有彻底根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实现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奖惩机制体制仍不完善。

(三)服务不够到位,便民利企措施落实不好。在招商工作中存在着重首招,轻管理、轻服务、重效益等“一招了之”的问题。在服务企业上仍然存在承诺事项不兑现、拖欠账款不偿还、推诿扯皮不作为等问题,特别是一些园区主体功能定位不明确,造成企业进退维艰。行业指导、业务培训较少,财务管理不完善,企业两本账现象仍然存在。企业需求与金融业服务不对等,融资难与放贷难并存。

三、建议意见

深化“放管服”改革,下硬功夫打造好高质量发展软环境,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我市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找准差距、正视不足,努力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

(一)科学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解放思想、简政放权,坚持不破法规、打破常规,坚持统筹推进、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全力支持政务服务改革工作,研究解决“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体制,重点解决“三集中、三到位”和“人进事不进” 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利益壁垒和行业藩篱,持续深入政务“一门一网一窗一次”改革。

(二)完善监管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实行抽查事项清单管理,科学实施抽查检查,坚决治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加快推动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改革,在更多环节推广实施“容缺受理”,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坚决克服“准入不准营”现象。要健全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归集共享和联合惩戒,完善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管理。

(三)围绕惠企便企,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厘清各地产业定位,加强项目谋划与引进,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坚决不上淘汰类、限制类和不符合乌兰察布实际的项目。改善融资环境,畅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金融信息整合共享。持续开展援企稳岗、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各部门要进一步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聚焦企业的“难点”,找准落地的“堵点”,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乌兰察布人大2021-07-05

 

 

温州市人大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文章下载

温州市人大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目 录

1.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1)

2.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4)

3.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7)

4.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10)

5.市人大常委会财经(预算)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13)

6.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17)

7.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20)

8.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23)

9.市人大常委会农资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27)

10.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30)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和《关于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的文件要求,办公室主要负责今年民生实事项目第3项项目实施情况的联系监督。有关情况如下:

一、开展专项监督工作情况

办公室根据监督方案的要求,由徐主任牵头,于5月份组建了监督小组,由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魏学勋任组长,温州大学教授、专委委员蔡贻象、办公室副主任傅剑成任副组长,伊利康生物技术所所长王贤理、蒲鞋市集团小学校长卓东健为组员,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的监督。6月4日上午,徐主任牵头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开展座谈交流。8月3日,徐主任带队赴瓯海开展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督查,实地查看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建设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瓯海区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同时,我们加强与市教育局、市卫健委日常的联系沟通,动态掌握项目实施进度情况,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监督和助推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实施。

二、当前实施进展情况

(一)全市新(扩)建幼儿园80所。按照目标要求,新改(扩)建幼儿园80所要求在11月底前完成主体结顶。目前已完成57所(其中公办园36所、民办园21所),完成率71%。对照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工作进度要求,余下的23所新(扩)建幼儿园(其中公办园13所、民办园10所),正按月进度有序推进,计划将在11月前完成主体结顶。

(二)建成投用38所公办园,实现乡镇(街道)公办园全覆盖。按照目标要求,公办幼儿园38所要求在11月底前达到投用基本条件。目前1所已经建成投用,余下的37所已进入土建、装修阶段。对照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工作进度要求,剩余37所计划将于10月全部建成,11月底投用实现全覆盖。

(三)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50家以上,新增托位1250个以上。目前,各县(市、区)均已制定了具体方案,目前已完成装修31家、托位930个,正在装修施工中19家、托位570个,其中23家照护机构已通过省级民生实事系统审核。对照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工作进度要求,市卫健委将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争取9月底前实现完成率80%以上,11月中旬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启动全市建设成效评估。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疫情影响,个别项目进度有所延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建设项目进度较预定目标有所放缓。如第二项“建成投用38所公办园”项目中,原计划7月底10%幼儿园达到投入使用的基本条件(约4所),目前仅1所建成投用。

(二)部门间协调联动不够、建设进度不均。婴幼儿照护机构建设涉及多部门、多政策,部门合作协调机制尚不建全。各地、各部门对建设进展时间截点把握不够准确,建设进度不平衡。

(三)照护机构建设选址难、从业人员素养能力弱。照护机构对采光、设施、消防等标准都较高,我市尤其是鹿城、瓯海等人群密集房价高企的城区在选址上存在者较大困难。另一方面,照护机构从业人员需要兼具儿童早期发展学习、生活照料照护等专业知识技能,但目前人员专业素养良莠不齐。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督查推进力度。根据今年项目受疫情影响的实际情况,办公室将加大实地督查、节点督办的力度,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并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时间节点的要求推进项目建设,确保各项项目顺利完成。

二是进一步加强协调沟通。针对上述问题,办公室将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督促各地和有关单位完善政策协调、工作沟通机制,促进项目加快落地。

三是进一步加强后续跟踪服务。办公室将积极组织代表专业组和人大代表参与监督,为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设性建议,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民生实事项目。

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在张洪国副主任的牵头领导下,主要负责第4项民生实事项目的监督工作。该项目主要内容有,市民政局负责的“在全市建成乡镇(街道)示范型居家养老中心40个,完成生活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0户”,市残联负责的“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00户,为全市1000名残疾儿童实施基本康复服务和救助”,市住建局负责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80台以上”。下面,将项目监督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监督工作情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专题监督工作动员会的部署,研究室主动与市民政局、残联、住建局进行沟通了解有关情况,及时制定出台专项监督工作方案。为督促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有序建设,张洪国副主任两次带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调研。6月12日,带队赴鹿城区视察南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锦东家园住宅电梯安装等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6月19日,带队赴龙湾区走访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改造对象(李玉生家庭和杨岳龙家庭),走访龙湾区青苗残疾人之家,并就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

二、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7月底,全市新增25家乡镇(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剩余15家均在施工中,已完成年度任务60%以上;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成1043户,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完成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952户,已完成年度任务的95.2%;为1171名残疾儿童实施基本康复服务和救助,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开工建设111台,其中完工47台,已完成年度指标任务50%以上。

三、存在问题

在养老服务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还较低,标杆性养老服务企业(组织)较少,专业养老服务供给较薄弱。二是养老服务场地选址难,可供挑选的养老服务场地存在地理位置偏远、居于高楼、用房不集中等不利条件,无法高质量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三是养老社会支持度仍较低,尤其是年龄层偏年轻的市民群体,自身和家庭还未面临养老压力,无法感同身受。

在残疾人服务保障方面,无障碍改造工作大部分进展顺利,但也存在每个县(市、区)进度不平衡的问题。

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住户反对。特别是底层住户或相邻住户往往态度消极甚至反对,不少加装电梯项目因反对而搁浅,甚至出现了住户到政府部门信访闹事的情况。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市加装电梯多集中在鹿城区,占全市完成量的一半左右。三是资金筹集困难。虽然我市已陆续出台财政资金补助政策,提取住房公积金、物业维修专项资金用于加装电梯的管理办法,但剩余部分资金仍需住户自筹。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要狠抓项目建设进度。紧紧围绕目标任务,按照“项目提速,工作提效”的工作要求,落实专人负责制,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及时查漏补缺、整改完善,同时要紧盯进度缓慢项目,继续加大督促力度,确保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二是要加大攻坚克难力度。项目建设单位要及时梳理项目建设中可能存在的法规保障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及时等重点难点问题,主动与属地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善于借力、形成合力,及时化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三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强度。要立足民生实事为人民的理念,切实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更多的百姓知道民生实事、了解民生实事。要拓宽宣传思路,创新宣传方式,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广泛进行宣传引导,确保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深入人心,得到人民群众关注、支持。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省、市委关于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要求,现就2020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第6项实施监督情况报告如下:

一、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高度重视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工作,6月10日,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仇杨均牵头召开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座谈会,听取市住建局等牵头单位有关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汇报,部署监督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法工委严格按照工作部署,组建监督小组,加强同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开展精准监督、有效监督,于5月、6月两次组织监督小组,分赴龙港白河路、瓯海金蝉大道东延伸工程等2条断头路施工现场,实地察看进展情况;8月6日,仇杨均副主任带队实地察看温州大道东延工程、梧田南堡路和南湖路交叉口以及公交BRT八号线工程等项目进展情况,并召开督办座谈会,督促有关部门保进度保满意度,按时按质完成民生实事。

二、项目实施完成情况以及总体评价

第6项民生实事项目主要有三项任务:打通断头路15条,主城区新增停车位1.5万个,全市新增公共停车位6000个。从督查情况看,第6项民生项目实施、完成情况总体良好。

1.打通断头路15条。

完成情况:住建部门自我加压,超任务开工20处,截止7月底,已建成9处,完成率60%。

2.主城区新增停车位1.5万个。

完成情况:截止7月底,主城区已新增停车位9872个,完成率为65.8%。

3.全市新增公共停车位6000个。

完成情况:截止7月底,全市已新增公共停车位3431个,完成率为57.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重点断头路工程进展较慢。温州大道东延工程因跨甬台温高速,施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相应的工期也相对较长,在11月底前打通存在一定困难。乐清盛德路工程因建设资金未到位,招投标未开展,暂未进场施工。法工委将加大监督力度,推动有关部门按时按质完成工程建设并通过验收。

二是新增停车位完成情况不均衡。截止7月底,鹿城、瓯海、龙湾等已完成大部分停车位建设,洞头区、温州生态园管委会、市城发集团、瑞安市、永嘉县、文成县等公共停车位完成数仍为0。该项目按停车场整体验收,目前上述部分地方已经开工建设停车位,待停车场整体验收合格,停车位数量有望按任务数完成。

四、意见建议

一要从源头减少断头路。要加强道路建设规划,预先统筹好干路和支路的路线位置选择,保障道路通行之间的无缝对接。跨区域道路建设时,各县(市、区)之间要充分做好道路建设衔接工作,合理安排建设时序,确保同步竣工,同步通车。

二要合理优化停车场选址。要进一步统筹完善我市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居住、医院、学校等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在商业中心、公共服务场所等区域重点配套建设停车场,谋划推进学校操场地下、立体停车库等特色停车场项目建设。

三要加强民生项目后续管理。对于已经打通的断头路,要尽快设置路名牌和相关指引标志,抓好绿化建设和违停整治,全方位提升道路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对于新建停车场,也要加强停车场位置指引,最大化的利用停车资源,切勿出现空置停车场现象。

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工委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和《关于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的通知要求,市人大监察司法委主要负责十大民生实事项目中第5项交通类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工作。现将监督情况汇报如下:

一、监督工作基本情况

监察司法委按照监督工作要求,第一时间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葛益平主任在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专项监督工作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精神,研究监督工作方案,并落实监察司法工委副主任和联络员,专人负责加强与市交通运输局、市交运集团的工作联系,及时了解掌握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仇杨均副主任高度重视专项监督工作,多次听取监督工作安排情况汇报,并于6月10日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法工委和监察司法工委监督工作情况及民生实事项目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委、市交运集团的实施进展情况汇报,提出指导意见。8月6日,仇杨均副主任再次带领法工委、监察司法工委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现场督查,并召开座谈会听取项目牵头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监察司法委对项目实施工作提出了建议意见。

二、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第5项民生实事项目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交运集团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周密安排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大部分项目已超计划高标准完成既定任务,个别项目因受工程建设前期选址、方案设计、施工报批等因素影响相对滞后,但后期有望加速推进。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一)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1600公里:截至7月底,已完成新改建1049公里,完成率达到65.7%。

(二)创建1000公里以上美丽经济交通走廊:截至7月底,已完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创建804公里,完成率80.4%。

(三)新建农村港湾式停靠站640个:截至7月底,已完成326个,完成率51%。

(四)整治“十大堵点”:工程施工正在有序推进,目前完成投资3.95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5.1%。

(五)建成BRT7号线(一期)、8号线,加速推进快速公交成环成网:BRT7号线一期全长约8公里,主要由永嘉县政府负责实施。目前,已完成工程招标,计划8月上旬进场施工。BRT八号线一期起自广化桥路、终于温瑞大道,全长11.4公里。全线分三个建设业主,目前鹿城区负责路段已完成施工招标,处于施工进场准备阶段;瓯海区负责路段已进场施工,市交运集团负责路段已进场施工。

三、下一步监督工作打算

监察司法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和葛益平主任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专项监督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扎实做好专项监督工作,推进民生实事项目高效完成、及早惠民。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促落实。按照《2020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计划》要求,紧盯每月进度安排,督促落实实施任务。特别要加强对县(市、区)任务分解指标落实情况的督查,加快推进个别进度滞后的县(市、区)项目实施工作。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促化解。根据专项监督工作发现的问题和牵头部门提交的问题,做好原因分析,督促有关单位加强研究、提出方案,加强协调配合、扎实做好工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排除障碍,并督促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三是坚持效果导向促提升。我们下一步将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对未完成项目的施工进度和已完成项目的建设质量情况监督检查,对标对表抓监督,保质保量抓项目,努力提升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专项监督工作成效。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预算)工委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温州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市人大财经委负责牵头监督市民生实事项目中的第7项内容,即:全市建设30家城乡放心农贸市场,建成250家中小学和等级幼儿园食堂智能“阳光厨房”,培育发展放心消费单位25000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6000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监督工作进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工作开展。市人大常委会厉秀珍副主任高度重视,持续关注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对财经委牵头联系的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督导工作。5月起,市人大财经委根据第7项民生实事项目的内容,组建了监督小组便于开展具体监督工作,走访了市市场监管局,并召开了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工作协调会,听取了市市场监管局关于上述民生实事项目基本情况、实施进展情况及工作计划等内容的汇报,共同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意见建议,助推民生实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制定详尽工作方案。针对《温州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的有关内容,制定了上述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的工作方案。要求市市场监管局进一步细化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工作,做到高度重视,分解、压实责任,强化市县联动推进。在工作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求市市场监管局,一要关注动态、加强研判,及时掌握项目实施的动态情况,做到工作靠前完成。二要注重质量、培育典型,反对形式主义,让老百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感受到实惠。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常态对接,积极化解存在的问题,做到抓落实、出成效。

(三)进行多轮督查调研。由厉秀珍副主任带队赴苍南县、洞头区、平阳县分别调研民生实事项目的进展情况,听取部分县(市、区)政府的情况汇报。在调研期间,视察了苍南星海学校食堂,查看了疫情期间食堂设施设备的配置情况,了解了该校“阳光食堂”建设的具体实施过程,查看了食堂后厨的实时监控录像;视察了老街农贸市场,到该农贸市场快检室了解其运行管理情况。

(四)部门联动合力推进。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施工作的部署,牢固树立争先意识,盯紧目标、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任务确定后,立即对各县(市、区)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了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通过建立“三张清单”制度、启动“三项整治”行动、建立市场监管局和教育局等部门联动机制、积极创新“放心消费”模式等方式,扎实有效推动上述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

二、具体项目完成情况

(一)全市建设30家城乡放心农贸市场情况。截至7月,已完成创建任务62家,完成率206.7%,另有9家市场创建进度达到75%以上,14家市场创建进度达到50%以上,9家市场创建进度达30%以上。

(二)全市建成250家中小学和等级幼儿园食堂智能“阳光厨房”情况。截至7月,已完成创建201家,完成率80.4%。(其中瓯海、乐清、永嘉、苍南、龙港、经开区等地的智能阳光厨房在市级平台的完成数与省级平台不一致,是由于省级平台完成创建信息录入时需提交APP学校后厨的照片,鉴于目前学校已经放假,后厨视频关闭,无法提供省级验收需要的照片,但实际建设工程已经完工,属于创建完成的单位)。

(三)全市培育发展放心消费单位25000家、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6000家情况。新增培育名单放心消费单位33200家,其中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8528家,完成率分别为132.8%、142.1%。

三、下步监督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监督力度。总体来看,市市场监管局有力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监督,但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建成中小学和等级幼儿园食堂智能“阳光厨房”的总数虽已经完成目标,但分县(市、区)的数据,在个别地区存在滞后情况,后续将组织人大代表对推进慢的项目再次进行现场督察,查找问题原因,督促责任单位按期完成。

二是紧盯项目进度。市人大财经委将继续坚持一月一跟进,要求责任单位进一步完善项目进度时间表与工作计划,对项目实行动态跟踪、及时跟进,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严把质量关,对已完成任务的项目,将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提升项目成效,使民生实事项目经得起老百姓的检验,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针对存在问题,主动沟通,分析原因,共破难题。后续,市人大财经委将持续加强与市市场监管局的沟通协调,促进项目早日落地。同时,还将积极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难,督促有关单位加快手续办理、加强配套资金落实,促进项目加紧完成实施,全力做好民生实事项目的推进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精神,现就我委牵头监督的民生实事第1项“明眸皓齿”工程实施监督情况报告如下:

一、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对照市政府民生实事任务分解和工作计划安排表,教科文卫委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谋划,积极部署,在徐育斐副主任的带领下,抓紧抓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工作。

一是定期督促进度。6月4日,徐育斐副主任召集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听取项目实施情况汇报,提出建议意见。要求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情况下,严格按照实施方案,把握时间节点按时推进,及时汇总各县(市、区)完成情况,每月定期报送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二是组织实地督查。8月3日,在常委会徐育斐副主任率领下,组织常委会办公室、教科文卫委、监督小组成员赴瓯海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区政府、相关部门及人大代表意见建议。

三是紧盯质量监督。“明眸皓齿”工程进入第二年,已经得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数量方面完成难度不大,监督检查中要求各地要注重量质并举,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在群众增加获得感的同时,提升满意度。

二、项目完成情况

今年的“明眸皓齿”民生实事分解后主要有三项内容:

1.全市新改造8000个中小学教室灯光照明设备。截止8月3日,全市新改造中小学教室灯光照明工程均已完成招投标并进校施工,已完成改造2822个,完成率35.28%。

2.新配置12万套可调节课桌椅。全市可调节课桌椅配置均已完成招投标,已配置到校90570套,完成率达75.5%。该项内容由市教育局牵头。

前面两项内容由市教育局牵头。未完成的教室灯光照明改造和可调节课桌椅配置在学校秋季开学前即9月前均可完成。

3.为7万名适龄儿童实施免费窝沟封闭。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全市已为71524位适龄儿童进行免费窝沟封闭,超额完成今年任务。该项内容由市卫健委牵头。

三、意见建议

建议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在下一阶段实施“明眸皓齿”民生实事项目工作中,继续把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宣传。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科普宣传活动,特别是学校还要加强近视防控、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形成政府、学校、家庭联动的局面。

二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品质。如免费窝沟封闭的质量,窝沟封闭术后每隔3个月或6个月的复查是否到位;可调节课桌椅配置到位后,有没有及时为学生调节等,要确保把好事做好。

三是进一步探索长效机制。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形成“明眸皓齿”温州样本的标准化模式和流程。

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工委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精神,现就我委牵头监督的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监督工作情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对照市政府民生实事任务分解和工作计划安排表,民宗侨外委牵头负责督查的民生实事项目具体任务为:新增避灾安置场所65个、扩容安置1万人,规范化提升100个;完成病险水库山塘除险20座,干堤加固10公里。5月份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督查工作。

一是及时制定方案。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方案下发后,工委及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议,确定了专项监督工作计划,组建由工委全体成员、部分专委委员、专业代表小组成员组成的专项监督小组。

二是及时了解进度。5月22日下午,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三楼2号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市水利局、市应急局有关负责人相关民生实事项目工作实施及推进计划汇报,就如何更扎实、更有效能地推进与完成计划进行了充分探讨交流,对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分析,对监督环节及监督方式的安排进行了商议。6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洪国一行赴两个部门召开座谈会,对保质保量完成民生实事项目提出了要求。并保持与市水利局、市应急局密切联系,了解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

三是组织实地督查。在汛期到来之前,7月3日张洪国副主任带队赴文成县开展实地督查,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文成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听取市有关部门及市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对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度及保障项目质量提出要求。

二、项目完成情况及评价

民生实事项目的职能部门市应急局和市水利局高度重视,及时制定计划,强化各类保障,有力推进实施。

新增避灾安置场所、扩容安置、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提升项目建设所需经费基本以县级财政为主,县级财政困难,市应急管理局积极与省应急管理厅和市级财政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省级财政2020年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资金201万元,落实市级财政经费预算543万元,有效缓解了县级财政紧张经费落实困难的问题。截止7月底,市应急局已出色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全市共新建避灾安置场所90个,扩容安置人数11655人,原有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提升163个,任务完成率分别达到138.5%、116.6%、163%,确保能在主汛期全部投入使用。

市水利局牵头负责的4座病险水库加固已经完成3座,瓯海区的泉明寺水库完成了40%投资量;16座山塘整治任务分布为:文成6座、瑞安3座、乐清2座、泰顺2座,瓯海、永嘉、苍南各1座。截止目前,乐清、泰顺、永嘉、苍南任务已完成,瑞安3座完成率在65%-90%之间,文成县6座和瓯海区1座进度缓慢,投资率不到40%;10公里干堤加固任务已经完成8.8公里,其中平阳4公里已经完成,永嘉6公里已完成4.8公里。市水利部门及各所在地政府承诺,下半年加班加点,加大施工力度,确保11月底能全部完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病险水库山塘加固整治及干堤加固项目所需经费基本以县级财政为主,当前项目所在县财政普遍比较困难,所需资金落实难以及时到位,资金缺口较大。山塘整治进度缓慢的原因还在于招投标出现流标、二次招标时间受影响,加上今年疫情影响,春天多雨,山塘施工困难,复工复产延迟等综合因素所致。

四、下步督查打算

一是督促县级财政对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加大补助力度,确保所需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以有利于调动各地工作积极性,为地方可持续推进病险水库山塘加固整治及干堤加固项目提供坚实的保障。市水利部门要想办法帮助县(市、区)争取更多省市财政补助资金。

二是继续每月了解项目进度,建议每月对项目进展情况、存在问题进行通报,对进展较慢的地区采取每周通报工作进度,督促各地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确保如期完成,争取提早完成。

三是继续加强实地督查,对进展较慢的文成等地继续开展实地督查,并对项目质量严格把关。同时督促全市水利系统实施市县乡三级联动,明确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及时解决项目存在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和《温州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的通知要求,年初市人代会票决产生的10项民生实事项目,城建环保委负责第2号项目的监督工作(第2号项目:深入实施生活垃圾治理,建成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120个,其中省级示范小区65个,建成“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商业街15条、小区20个)。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专项监督情况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专门召开会议确定了2020年城建环保口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小组名单,并要求牵头部门每月上报实施进度,持续关注项目进展情况。5月份开始,结合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项调研同步开展2号民生实事项目监督,陆续赴鹿城区、乐清市、永嘉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7月份,在赴龙湾区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状元代表联络站,在听取龙湾区政府汇报的同时,围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市、区两级代表展开沟通交流,充分征求代表意见,听取代表们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截止7月底,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分类示范小区102个,总体完成率85%,其中省级示范小区58个,市级示范小区44个,完成率分别为89%和80%;已建成“定时定点”投放、清运小区20个,完成率87%,已建成定时定点投放、清运商业街12条,完成率80%。目前,所有项目的进度超前。

三、存在的问题

(一)推广方式有待探索。示范小区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试点,主要目的在于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方式,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但目前示范小区的工作方法主要依赖于桶边督导、上门规劝等高强度人力监管模式,部分示范小区实行积分兑换的方式也需要大量资金成本,这些做法都难以持续和推广。

(二)投放质量还需提高。虽然我市垃圾分类覆盖面在逐步提高,但还停留在分类的初级阶段,实际分类效果有待提高。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示范小区的分类设施已经摆放到位,但垃圾还是存在“混投”“乱投”现象,物业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高层撤桶”也并未实现全覆盖。

(三)基础设施尚待完善。收运过程依旧存在“混收混运”现象,挫伤群众参与分类的积极性。易腐垃圾专用运输车配备不足,垃圾运输车更新改造不到位,部分车辆未达到密闭运输的标准,无规范防护及环保配套设施。在与代表交流中,有代表反馈部分小区存在定点投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垃圾桶容量不足,导致垃圾桶周围垃圾乱放现象,造成二次污染。

(四)宣传引导不够深入。宣传方式比较单一,未做到入脑、入心、入户。老百姓受传统习惯影响,主动配合分类的意识还不强,自觉性难以发挥和持续,再加上从众心理较强,看大多数人都还没分,也就对参与垃圾分类产生了懈怠心理。

四、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闭环运行管理。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到末端协同发力,全链条、全过程实行分类,才能有效运转。要加强源头管控,通过开展“光盘行动”、削减一次性用品等方式,减少垃圾产生。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加强对收集、运输、处置的在线监控,确保前端分类投、中间分类收、路上分类运、末端分类处,防止垃圾“混收混运”等现象。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还要做好回收利用文章,积极探索垃圾分类产业化发展路径,努力实现“变废为宝”。

(二)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垃圾革命”归根到底是“习惯革命”。人人支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才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要坚持宣传开路,创新宣传方式,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做好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工作。合理运用“积分兑换”“红黑榜”等奖惩措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让生活垃圾的良好习惯成风化俗。特别是要发挥基层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健全基层党组织、社区、业委会、物业、志愿者和居民的协同联动机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快补齐设施短板。硬件设施是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基础。针对生活垃圾处理结构性缺失、区域性不足问题,要紧盯薄弱区域,全力克难攻坚,推进在建或规划拟建的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确保在2020年年底前各县(市、区)焚烧处理设施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全部建成。要尽早谋划,落实责任,加快进度,全力补齐居民易腐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末端处理设施当前存在的缺口。

五、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持续加强监督,确保项目按时完成。我们将紧盯时间节点,每月关注项目进度,持续对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开展监督,在确保民生实事项目准时完成的前提下,争取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

二是形成工作合力,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充分发挥民生实事监督小组作用,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充分利用监督小组中的代表和专家力量,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效开展,确保取得实际成效。

三是发挥人大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引领,在监督的同时,我们要围绕《固废法》和相关政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律有效实施。同步开展垃圾分类立法前期调研,总结实践经验,为下一步温州市垃圾分类立法做好准备。

市人大常委会农资工委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常委会的统一部署和《关于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的通知要求,农资工委主要负责今年民生实事项目第8项(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提升4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78%以上)项目实施情况的联系监督。有关情况如下:

一、开展专项监督工作情况

农资工委高度重视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工作,方案下发后,立即着手研究,组建监督小组,制定监督工作计划。5至7月,农资工委相关人员在任玉明副主任的带领下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了专项监督。调研组先后赴永嘉、文成开展实地监督,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汇报,并与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基层管理人员深入交流,力求全面掌握各县(市、区)民生实事进展情况。此外,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开展该民生实事项目专项监督。

二、当前实施进展情况

从监督和调研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建设,按照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要求,配强工作专班,加强推进力度,确保工程落地见效。

截至7月底,全市共完成投资6.7亿元,建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493处,新增受益人口52.8万人,年度任务完成率达到102%;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78.2%;累计完成省级三年清单内人口135.6万人,完成率达到95.8%。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要求,对标对表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我委认为,民生实事项目第8项项目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部分山区水源保障和保护工作有待加强。我市农村供水点多面广,水源大多就近采用山塘水、溪坑水,水量受降雨影响较大,有明显的丰枯期和丰枯年,枯水期供水能力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同时,这些零散的水源保护管理难度大,易受人为活动影响造成污染。

二是县级统管机制不完善。县级统管机构成立后,人员的招聘、培训以及长效管护资金的奖补政策等还有待完善。如文成、泰顺、永嘉等山区县的农村饮用水工程县级统管机制还不完善,存在经费落实不足、人员落实不到位、日常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生活品质。人人都喝上干净、清洁、安全放心的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是农村繁荣、农民安居的基本保障。针对存在问题,农资工委将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努力创造“从源头到龙头”的安全水环境。

二是注意把握时间节点。积极组织代表专业组和人大代表参与监督,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时间节点的要求,推进项目建设,确保质量。尤其是进度相对落后的地区,要求立即制定计划时间表,倒排工期,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规定任务。

三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借助新闻媒体力量,对农饮水工作中的突出例子、典型工程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工作范围。同时,为农村群众宣讲饮水安全常识,普及消毒卫生知识,强化健康饮水观念,营造群策群力、合力推进的工作氛围。

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

关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情况的报告

根据《关于印发<温州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监督方案>的通知》(温人大常办〔2020〕29号)文件精神,2020年5月起,市人大常委会社建工委组建了民生实事项目监督小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秀珍的带领下,持续关注民生实事项目具体实施进展情况,对社建工委牵头联系的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监督。现就2020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第10项实施监督情况报告如下:

一、监督工作情况

根据监督工作的安排,在对牵头联系的2020年度温州市民生实事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前,市人大常委会社建工委组建了民生实事监督小组,监督小组成员全程参与了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工作,有效助力监督的全过程。民生实事监督小组成员有市人大社建委组成人员、市人大常委会社建工委成员、社建专业代表小组成员。5月中旬至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厉秀珍带领监督小组深入鹿城、龙湾、瓯海、乐清、永嘉、苍南等县(市、区)督查民生实事项目第10项进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听取县(市、区)意见建议,实地视察了部分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点。7月中旬,厉秀珍副主任又带队赴平阳、洞头督查。就《温州政务通报》第50期民生实事进展情况通报作了批示。7月21日,厉秀珍副主任带领社建工委走访市人社局,进一步就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督促。

二、第10项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

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第10项内容为:推行家政服务网点进社区工作,建立家政服务网点50个,培训家政行业从业人员1.2万人;大力推广持卡上门服务制度,新增持卡人员1万人,免费体检1万人。截至7月底,目前已建成家政服务点35个,家政人员培训8654人次,免费体检及新增建档4427人。

(一)建设家政便民服务点方面:为加快推进家政机构与社区的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家政进社区“进不去、没场所、稳不住”的难题,今年市政府出台了《温州市社区便民家政服务点建设方案(试行)》,对服务点的功能定位及设立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要求。目前全市现已建成35家社区家政便民服务点,其他服务点也均已完成选址工作,进入筹备阶段。家政服务进社区方便了社区居民和有求职意向的家政服务人员就近办理家政服务相关业务,统筹设置家政、养老、托育等服务内容,还将受理家政服务人员技能提升培训登记,使家政服务更加惠民生。

(二)培训家政人员方面:一是制定家政服务人员培训补助政策。市人力社保局出台了《温州市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补贴管理办法》,为家政人员培训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通过财政补贴,联合家政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大力开展家政服务人员专项培训提升行动。二是适当放宽培训年龄限制。在补贴管理办法中将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女性的法定年龄放宽至55周岁。三是加快培训进度。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的家政人员培训工作全面暂停,为缓解人员培训需求,市人力社保局积极倡导家政培训机构开展线上家政技能培训,截止5月底,共线上培训家政服务人员700余人。自6月线下培训开放以来,加大家政人员培训力度,努力追赶工作进度,目前已培训家政人员8654人。

(三)开展家政人员健康体检和推广持卡上门服务方面:为减轻家政服务人员的经济压力,鼓励其主动参与健康体检,出台了家政服务人员专项补贴政策,减免体检等费用,提供200元的免费体检基本项目补助。同时,规范补贴申领的程序,家政从业人员在取得居家上门服务卡后才可申领补贴,确保该项经费在促进家政行业发展上发挥实际作用。截至7月底,免费体检及新增建档4427人。

三、存在问题

(一)培训力度还需加大。受疫情影响,今年外地来温、返温、留温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较往年更少,民生实事项目的推进缺乏必需的人力资源基础。还需加强家服人员本地培育和外地引进力度,完成好年度培训任务。

(二)培训后上岗率不高。由于家政服务人员社会地位不高,本地家政培训人员就业热情不足,部分已经建档持卡的家政服务人员,仅在各自家庭小范围内开展家政服务活动,没有进入全市的家政服务行业中,未能兑现其培训价值。

(三)家政服务方面优惠扶持政策不多。要进一步出台扶持家政服务发展的优惠政策,把家政服务当作产业来打造,鼓励更多人参与从事这个行业,发挥其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下步工作打算

社建委将继续跟踪监督第10项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情况,对下步工作的打算如下:

(一)紧盯第10项民生实事项目实施进度,做好督促,着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实落地。

(二)推动加大重点工作力度。一是加快推进家政服务网点进社区。完善家政社区服务点布局,加强功能融合。二是提高培训后家政服务上岗率。积极利用人员培训、免费健康体检等优惠政策,加大对有意向参与培训人员的筛选,让愿意上岗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享受优惠政策。三是加大外引内联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三)加大宣传、推广温州家服云APP。完善温州家服云APP的功能,加强数据采集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和应用推广,方便老百姓线上找家政服务人员。

温州市人大2020-08-19

 

 

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调研报告

■第一调研组

(2021年8月)

开栏的话: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焦省委赋予宣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的定位要求,聚焦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的目标,聚焦市“十四五”规划实施以及宣城未来发展的所需,6月下旬到7月上旬,我市成立15个调研组,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四届市委各方面工作成绩和形成的重要基本经验,谋划和提出未来一个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工作举措,着力形成了一批有深度、有建设性、有前瞻性、有创新性的调研成果,为高质量起草好党代会报告提供重要支撑。

自即日起,本报连续刊发“市第五次党代会调研报告”,敬请关注!

按照市委开展市第五次党代会专题调研工作安排,第一调研组及时制定专题调研方案,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主题,聚焦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目标,细化调研内容,深入开展调研。7月7日至7月20日,孔晓宏书记亲自带队,先后赴宣州、宁国、泾县、绩溪、旌德、溧阳等地进行调研,组织党政代表团赴芜湖市考察学习,召开新能源产业链调度会、上市后备企业座谈会、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暨“双招双引”推进大会,听取各方面情况汇报和部分企业代表意见建议。

一、我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主要做法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围绕“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两篇文章,统筹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精准实施三次产业绿色转型、城乡发展绿色革命、工作机制绿色保障,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一)以生态创建为牵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域示范。2017年,我市创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国仅有的9个地级市之一,绩溪县和旌德县分别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019年、2020年,宣州区、宁国市先后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我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我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和中国“绿都”综合评价第8位,是全国6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之一,也是安徽省唯一试点市,“中国林长制改革策源地”品牌加快形成。

(二)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着力改善全域生态环境质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市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PM2.5、PM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较2015年末分别下降29%、40%和上升8.5%,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值,大气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市碳排放强度下降21.5%,超额完成18%“十三五”目标任务。全市32个国、省、市控断面和10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其中7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从“十二五”末71.4%上升至2020年85.7%。我市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总量减排目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超标准完成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是迄今为止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

(三)以系统治理为抓手,着力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在全省率先建立林长制“五大工程”项目库,实施项目272个,投资120.69亿元。加强生态核心载体保护,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规范管理,加强湿地资源监管保护,发布一般湿地名录,确保湿地保护率稳定在50%以上。扎实推进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确保整改工作不反弹。全面加速造林绿化提质增效,突出以青弋江、水阳江水清岸绿为主的绿化建设工程,以高铁、高速可视范围内生态修复工程,以国家级森林城市、乡村和省级森林城镇、村庄为主创建示范工程,全力优化国土绿化空间布局,确保2021年内完成营造林120万亩目标。

(四)以节能环保为导向,着力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培育工程,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和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全市万元GDP能源消费量由2015年的0.602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486吨标准煤/万元。202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较2015年下降1.7个百分点。实施绿色产业培育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全省第3)、绿色设计产品33种(全省第2)、绿色园区2个(全省第1)、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全省第4)、省级绿色工厂22家(全省第2)。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期间,规上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量由2015年64户提高到2020年98户,增长53.1%,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高于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1.8个百分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改造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2017年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第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成功跻身首批全国24家绿色园区,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园区。工业支柱行业由传统高耗能行业逐步向新兴产业转变,钢铁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7.9%降至2020年4.6%。

(五)以深化改革为根本,着力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围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深化各项改革,形成一批制度成果。加快自然资源产权改革,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在42个村试点开展林地股份制经营。高效推进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建设,到位林权收储资本金4900万元,发放“五绿兴林·劝耕贷”103笔934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52亿元、贷款余额17亿元,形成了在全省推广“宣城经验”。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785”行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施《宣城市绿色发展行动方案》,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制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及计分细则,建立了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及考核问责机制;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出台《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与追责体系。

(六)以共建共享为落脚点,着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村组村容村貌治理,扎实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突出以国家级森林城市、乡村和省级森林城镇、村庄为主的创建示范工程,充分做好绿化美化彩化创建提标“植绿”,14个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称号,创成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43个。围绕“绿色廊道”推进三线四边整治,开展文明村镇创建,修订文明村镇测评细则,推动全民参与,创成市级以上文明村镇720个,占比近90%,已完成中央、省规划目标。培育文明新风,推进婚丧喜事简办。倡导文明新风。新增新风堂37个,总数达240个,占722个村的33%。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引导群众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传递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理念。

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市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依然面临不少突出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也不断凸显。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大量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地污染、土地质量退化,并通过地表径流渗漏等进入水体而造成水污染。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扩大。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715万吨标准煤,规上工业煤炭消费总量456万吨(约合标煤325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45.6%,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没有根本改变。2021年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我市南漪湖流域治理、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处理、矿山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敬亭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自然保护地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不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滞后。市本级、广德市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已趋于饱和,急需进一步扩容;市本级、郎溪县、广德市、旌德县老城区污水收集管网、雨污分流不完善,错接、漏接、混接现象依然存在。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不高,配套污水管网建设滞后,普遍存在进水量少、浓度低的问题;多数美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由乡镇和村自行维护,缺乏技术和资金,运行效果不好。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些野外保护站点、监测监控等设施建设落后。我市废弃矿山和生产矿山较多,规模小、分布广,修复难度大、资金投入大,矿山生态修复普遍存在进度不快、标准不够高的问题。生活垃圾焚烧和填埋、餐厨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三)绿色转型发展任务依然繁重。林业产业发展不快,林业生态补偿标准偏低。森林总体质量还不高,低产低效林比重偏大,“两山”转化途径仍需拓展。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总量偏小,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区域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足。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园区发展集约化水平依然较低,高能耗行业和企业转型压力较大。我市生态优势全面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课题,仍需破题攻坚。

(四)绿色发展理念有待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地、各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一些部门和地方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不够、领会不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还未牢固树立,少数同志对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还不到位。少数企业环保意识薄弱,仍存在违法排污、偷排偷放等行为。全社会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等生态文明理念不够深入,全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浓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全力打造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宣城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宣城具有良好的生态底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绿色生态产业基础。“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根本目标,以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绿色转型“五大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新高地”,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全力打造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宣城样板”。

(一)培育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立足宣城产业发展现状,加快将宣城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产业,逐步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

一是着力培育生产集约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智造、环保装备、绿色食品、大健康、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等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实施一批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组织实施一批高水平、大规模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强化能耗、水耗、环保、安全和技术等标准约束,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工程,促进石化、建材、印染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化发展。推进化工企业全面清洁生产,淘汰环保不达标、安全没保障、技术低端落后的企业项目,推动化工产业向集中化、大型化、特色化、基地化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化工园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二是着力培育循环高效型产业。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加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管理,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存量土地监管力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经济效益产出,以亩均论英雄,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在企业项目审批上下狠功夫,促进企业自觉淘汰落后生产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着力培育低碳清洁型产业。修订完善宣城市新能源产业招商地图,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链的建链、补链、强链、扩链,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加速度发展。加快推进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开工建设;持续跟踪绩溪家朋抽水蓄能电站、广德市抽水蓄能电站、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泾县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四是着力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做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结合文章。创新节能环保服务模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和以环境治理效果为导向的环境托管服务,鼓励公共机构推行能源托管服务,建设一批跨区域绿色产业园,发展壮大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产业。

(二)构建绿色转型发展“五大体系”。建立健全支撑体系和保障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宣城。

一是逐步构建全域空间保护新格局体系。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严格执行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试行)》,深入实施污染治理“4+1”工程,力争建成长江经济带安徽段绿色产业发展高质量典范。按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和保护”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生态廊道建设,重点推动各县市区旅游、特色农业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样板区。

二是逐步构建污染防治综合治理体系。坚持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主线,以杜绝重大环境事件为底线,以中央和省生态环境督察问题整改为抓手,进一步压实各地各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全力推进水、气、土各项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全市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和节能改造,持续削减VOCs排放量,协同控制温室气体、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有效遏制臭氧污染,全面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切实加强南漪湖、青弋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统筹推进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等水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推进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建立危险废物全周期环境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危废非法倾倒,推进解决工业固体废物遗留问题。

三是逐步构建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将绿色制造理念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建立绿色产业企业名录,出台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探索建设绿色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落实耕地轮作制度试点。推进林业绿色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示范园区、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林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森林(湿地)康养示范基地、省级森林康养小镇和康养人家创建,积极培育壮大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

四是逐步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不断完善指标体系、技术规范和核算流程,科学评估各类生态产品的潜在价值量,进一步摸清生态系统“家底”;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试点建设“两山银行”。探索打造绿色产业与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资产之间的中介平台和服务体系,实施生态资源资产的收储、整合、开发、交易等,盘活各类绿色生态资源。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以不同形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

五是逐步构建绿色发展智慧体系。加大绿色技术攻关力度,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备、资源配置高效、成果转化顺畅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加强绿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创建一批绿色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评价、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专业化绿色技术创新经纪人;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精准追责机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树立正确政绩观,推动绿色发展。

(三)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新高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示范创建为牵引,积极推动我市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全面绿色转型树立新样板,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高质量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示范创建,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实施平安森林、健康森林、碳汇森林、金银森林、活力森林五大行动,健全“五绿”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深入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协同建设“高新绿”产业体系、“高颜值”生态保护体系和“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高水平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和修复,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强化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网和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开展全线两岸植绿复绿。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宣城)经济带实施意见(升级版),持续落实“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持续推进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7+1”行动。

三是高精准治污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升级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精准、科学、依法“三个治污”,牢牢扭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这个“牛鼻子”。积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协同推进钢铁、建材、铸造、化工、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实现大气污染物治理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协同。积极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攻坚行动,重点控制削减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持续推进南漪湖等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控制入河(湖)污染物,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对排污口的管理,聚力打造一批入河排污口整治示范工程。统筹推进耕地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和管控。到2025年对180个农村开展环境整治,72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7%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到33.3%,实现75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覆盖。

四是高协同联动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健全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综合评价体系,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不断提高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准入标准,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集中安全处置等。积极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预处理和处置设施。

五是高效率监管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切实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最后一公里”。坚持源头治理,严格项目安全、环保、能耗准入审查。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责任追溯制度,聚焦化工、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建立线上监管与线下现场执法协调机制,加强全方位、全流程管控,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六是高品质生活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快健全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将绿色低碳纳入家庭教育、学习教育、干部培训和企业培训计划,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行绿色办公,优先选择绿色出行,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实施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和促进作用,鼓励、引导民间环保组织有序参与,发展壮大生态文明志愿者队伍。

中宣在线2021-08-1

 

 

关于龙门县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关于龙门县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

作者:中共龙门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聂志平

2009年底至2010年,我县出现阶段性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打击逃废债失信行为,取得一定成效。但加快推进信用环境建设仍是我县当务之急。

一、我县出现阶段性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及其原因

不良贷款特别是涉农不良贷款的集中涌现,有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不善的因素,而农户小额贷款不良是直接导致全县社会信用环境变差的根本原因。

(一)个别逃废债人侥幸心理严重。部分农户在种植果树收获后,首先考虑的是归还农药、化肥等农资赊账以及其他私人欠款。个别农户选择先建房,将资金用完,再以种种理由赖账。

(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监管存在缺失。有的联保小组有还款能力,在得知其他联保小组不还贷后也不还款,形成了“组看组、户看户,谁也不愿多归还,想占便宜”的局面,联保制度执行的结果与制度设计的初衷完全相反。

(三)进入司法程序耗时长执行难。法院实际执行效果差,不仅耗时长,金融部门还要预垫诉讼费、执行费,影响金融机构依法收贷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助长赖账歪风。

二、我县打击逃废债失信行为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敢于直视问题,提高了打击逃废债行为的及时性。县委常委会、四套班子联席会议以及县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打击逃废债失信行为。

(二)开展调查摸底,提高了打击逃废债行为的针对性。组派工作组对涉农金融机构不良小额农户贷款进行了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清收可行办法。

(三)多方密切联动,提高了打击逃废债行为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人行监管和司法机关作用,加大打击力度。

(四)开展专项打击,提高了打击逃废债行为的威慑力。将清理公职人员拖欠贷款工作纳入“三打两建”工作范畴,形成高压打击态势。80名公职人员与银行签订还款计划,涉及金额571.9万元,44人主动归还本息共88.9万元。

(五)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借鉴“郁南经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汪洋书记两次批示,自觉主动学习推广“郁南经验”。鼓励金融机构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将新增存款主要留在当地使用。

(六)建设诚信守法档案,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诚信守法先进户”可享受农信社3至5万元的低息信用贷款,并在医保、老保险方面给予补助。组建了县级农信社“三农”贷款专营中心,为农户提供信贷金融服务。

三、加强我县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打击逃废债工作力度。坚决打击赖债特别是公职人员赖债行为,把不良贷款额度(比例)压降到符合上级行的贷款管理要求。

(二)建设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抓住市“争取在全省率先建立集中统一、信用信息全覆盖的公共联合征信系统,打造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平台”的契机,完善县级征信平台和网络建设。

(三)营造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社会氛围。大力开展争创“诚信守法先进户”。开展好“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给予金融支持和便利服务。

(四)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一个网络(信用龙门网)、两个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对外发布平台),培育五大主体(政府、企业、个人、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着力打造“信用龙门”。

(五)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鼓励发展一批以支农金融业务为主的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

(六)推广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推广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开展金融知识下乡宣传,代理销售支农金融产品,打造农金对接平台。

(七)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领导。借鉴市和兄弟县区的做法,争取成立金融局,得到上级金融部门更多支持、指导。

愉悦龙门网2021-11-29

 

 

关于绥德县优化营商环境专题民主监督工作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关于绥德县优化营商环境专题民主监督工作调研报告

陕西省委确定2018年为“营商环境提升年”,全面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围绕省委这一重要决策部署,省政协决定就营商环境开展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协联动专题民主监督。根据省、市政协安排,绥德县政协于12月初,建立专门组织机构,制定专题民主监督工作方案,组建了由主席、副主席带队的四个监督调研组,围绕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优化服务、规范收费4个方面内容,采取调研、视察、协商、座谈、调查问卷、暗访等形式,深入全县营商环境涉及部门、乡镇、企业开展监督调研。现将监督性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绥德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绥德县坚持以“集中解决方便、信息化解决效率、监督解决公平”为核心,按照“一次设计到位、分步组织实施”的思路,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制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助力全县追赶超越、转型发展”的工作目标,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强化组织、制度建设,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的“绥德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等八个办公室和综合协调、统计监测、调研问效、专项督查四个工作组。制定印发了《绥德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意见》、《绥德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方案》、《绥德县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和2018年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将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细化任务,严格考评,进一步夯实了工作责任。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9次推进会,县营商办组织召开调度会30余次,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全面开展了营商环境集中整治工作,根据中办督查反馈意见和市上安排部署,经过部门自查、走访企业、上级反馈等多渠道共征集问题线索106条,分批次反馈给责任单位整改。目前,6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其余问题相关责任单位正在完成整改。

(二)优化政务服务,有效提升行政效能

一是编制完成了《绥德县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便民服务事项清单》“三张清单”,及时确认了全县25个县直部门250项行政审批事项,以及税务、环保、气象3个垂直管理单位11项行政审批事项;梳理了20个县直部门75项公共服务事项和3个垂直管理单位47项公共服务事项;确定了全县16个企事业单位32项便民服务事项。二是扎实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立了绥德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其设置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将县政务服务中心整建划转为其下属事业单位。同时按照“一次设计到位,分步组织实施”的思路,将全县25个部门承担的250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批权,全部划归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事中事后的监管仍由原单位实施。三是不断改进便民服务方式,升级改造了县政务服务中心,进驻部门及企事业单位99个,通过推行“最多跑一次”服务、实行“代办”服务、开通“绿色通道”、设立“中介超市”等方式,为企业和群众办事营造了便利的服务环境。四是设置了“行政审批中心”,将县住建局、发改局、国土局等12个单位的49项行政许可事项实行集中联合审批,实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联合审批”集中联合审批,截至11月底全县通过在线审批平台审批项目75个,总投资额51亿元,按时办结率达到100%。五是加快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县镇两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预计近期可实现市县镇三级互联互通。六是组建了“绥德县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局”,挂绥德县大数据管理中心、绥德县联合征信中心和绥德县信息中心三块牌子,为绥德县工贸局的下属事业单位,统筹推进全县智慧社会建设。

(三)简化审批流程,全面提高办事效率

对行政审批事项流程进行再梳理、再优化,总法定期限由5636个工作日压缩至1852个工作日,压缩率达67%。在企业开办方面,总办理时限由13.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营业执照核发平均1小时,公安部门的公章刻制平均2小时到位,银行系统的账户开设平均1小时内审核完成,税务部门的涉税事项登记平均0.2小时完成。截至11月底,全县新增市场主体3787户。在简化许可证办理方面,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办理环节优化到10个,取消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施工合同备案,施工许可与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实行并联办理,部分企业经申请可以缓交劳保统筹费。在不动产登记方面,大宗批量与复杂的不动产登记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内办结;在企业和群众登记资料齐全、符合登记要求的前提下,从受理之日起将所有权属登记办理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实现查封登记、解封登记、注销抵押登记、异议登记、资料查询即时办结。截至11月底,共办理不动产权证书2865件,同比增长120%;办理注销抵押登记475件,同比增长15%。在获得信贷方面,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两次政银企座谈会,出台了《绥德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信贷环境。截至11月底,驻绥银行贷款余额达到46.15亿元,2家小额信贷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3笔 1504万元,支持企业10户。在方便企业获得水电气方面,用水报装办理时间由12.1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办理环节为4个;用电报装方面,高压单电办理时间为10.79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申请材料数量由4.66件压缩至3件,办理环节为5个;用气报装方面,企业办理用气时间为6.1个工作日,办理环节由5个压缩至3个。

(四)落实重商、亲商措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一是出台《绥德县关于梳理全县行政许可涉企事项的通知》和《绥德县关于清理规范市县两级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的通知》两个文件,全面梳理有关部门行政许可涉及企业的办理事项154项,中介服务事项3项,列出涉企办理事项清单及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在本单位、办事窗口张贴发放,在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全面落实中省市各类减税降费政策,在政务大厅设立全职能办税大厅,实现了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税,企业在网上税务局的开通率达到100%,正常企业类申报实现了足不出户办理业务,今年已累计减免税收290万元,涉及企业6200 余户次。三是积极开展行政审批和许可中介服务收费专项督查,重点检查各涉企收费的行政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公用事业收费单位,持续减轻企业负担,营造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价费环境。

(五)强化监管和宣传,着力维护公平竞争

一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其中工商部门共抽查企业15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31户 ,个体户 199 户,抽查完成率、公示率均为100%,将 2户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二是强化政务服务日常监管,设立了政务服务监察平台,进一步健全了政务服务效能监察与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三是加快诚信绥德建设,成立了绥德县社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绥德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文件,扎实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求各成员单位按期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双随机”信息上报“市社会信用体系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共上报“双公示”、“双随机”信息3354条。同时积极开展“黑名单”认定和联合惩戒工作,按程序发布和共享“黑名单”信息,并对各行业、各领域发布的严重失信人员及失信法人组织实施联合惩戒。四是扎实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公布了全县各部门单位行政职权清单,并为执法部门配备执法记录仪,确保执法工作有据可查。五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六是广泛开展营商环境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展示宣传板报、发放宣传材料、召开企业座谈会、开展政策解读等方式,积极宣传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努力营造“人人为营商,营商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二、绥德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绥德县委、政府按照省市安排部署,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提高,发展动力持续增强。但与先进发达地区比较,我们在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发展要素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努力。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不担当、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

个别部门、干部对营商环境认识不到位,思想不解放,工作不灵活,服务不积极。具体工作中,不敢创新突破,不敢大胆去试、大胆去闯,缺乏攻坚克难的志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大胆负责的勇气,没有先例的事不敢干,不敢越“雷池”半步。“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态度很好、事办不了”的情况仍然存在。甚至还有推诿扯皮、拖延不办、吃拿卡要、互相不配合等影响营商环境大局的不良现象。政府个别干部人为因素的“抹黑”,成为我县当前营商环境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政务服务仍有滞后,行政审批、部门入驻、网络平台建设等存在不足

一是行政审批局成立并进驻政务中心之后,企业办事效率得到提高,但因为部门之间信息不能共享,部门内部科室配合不到位,行业部门助推中介机构对企业的干预等因素导致企业办事仍然存在时间长、重复要件多、提供材料多等问题。二是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搬迁后重新部署新网络服务平台,导致绥德县政务服务中心与市级网络平台无法连接,影响工作效率。三是部分部门在网上平台相互独立,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共享、业务不协同,后台处理仍需二次录入。信息不畅通、数据难共享问题仍然存在。四是进驻部门较少,国土、住建等行业部门基础性大数据未进入政务大厅,办理部分审批手续相当于先在政务服务大厅“挂个号”,具体业务还得在部门办理,仍然存在“体外循环”问题,不能全面、快捷的服务群众和企业。五是政务服务中心在运行机制和管理服务等具体细节方面仍有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三)园区发展有短板,存在部分农业企业用电价格未改变、企业手续未办理等困难

在中角工业园区项目搁浅之后,物流园区成为我县唯一的工业企业集中园区,但就是这一当年举全县之力兴建的园区,如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园区天然气尚未接入,入园现有企业生产生活依然使用煤炭,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二是园区内涉农企业的生产用电现仍按照工业用电收取费用。根据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的规定,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的用电均执行农业生产用电,希望这项政策能够得到落实。三是园区企业土地手续未办理。土地手续虽然经过招拍挂等程序,但企业迟迟因故没有缴纳全土地款项,土地招拍挂的数量与实际购买数量不相符。导致土地、建设等手续没有办理。

(四)融资渠道不畅、成本高,制约企业发展壮大

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资金短缺是我县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调研中一位私营企业家谈到融资诉苦说:“银行贷款难,民间融资贵”。这也是问卷调查中普遍反应的一个问题。虽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完全扭转。一方面现有企业普遍财务管理不规范,银企信息不对称;个别企业土地证、房产证没有办理,担保抵押种类较少、价值较低;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没有形成,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产品单一、条件严格、程序复杂。在经历前几年“投资公司事件”后,企业从民间融资变得更加困难。多种因素导致我县现有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成本高,大大制约着企业的落地成长和发展壮大。

(五)部分改革事项在行业政策、法律法规、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矛盾或不合理之处

一是当前所有项目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需要由县长主持召开县规划委员会审查后才能办理,时限不确定,影响项目审批进程。二是消防、人防设计依然由行政审批部门进行技术性审查。按国家规定,将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消防设计审核、人防设计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相关部门不再进行技术审查,但现阶段省市图审机构还不具备相关方面的审查资格。三是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优化施工许可办理程序措施十七条(陕建发【2018】122号)中第二条不再将各类保证金、建筑业工伤保险证明作为施工许可证办理条件与建筑法、建筑施工许可管理办法中要求不一致,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将保障不了受害企业及人员的利益,取消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将会导致受害农民工无法保证自己的权益。四是工程建设项目的社会维稳评价是追赶超越考核指标,但是在《建筑法》中规定不是前置条件,而现实工作中作为前置条件,增加了审批前置要素。五是招投标新规定为400万以下可以不进行招投标,但我县仍然执行50万以上就要招投标的规定,影响了改革进度,增加企业成本。六是是企业的年检率被省、市上级作为考核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应是市场主体的具体行为。七是城市管理执法改革推进缓慢,队伍建设滞后,城市管理工作无法可依。

三、对绥德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150份调查问卷汇总罗列出的问题,绥德县政协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由部分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对绥德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县乡两级政府要以深刻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转变传统观念,革新工作方式,把行政公权优越感转变为服务群众的思想理念,打造高效便捷、公平诚信、亲商重商的政府服务环境,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狠抓各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强化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环境治理,为企业、群众撑起一把坚实的法治“保护伞”,维护市场秩序,严肃查处各类破坏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有熟人没熟人一个样、外地人本地人一个样、大企业小企业一个样、国有民营一个样”;要加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监督,使其能坦坦荡荡同企业家打交道、交朋友,真心真意为企业家解难题、办实事,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现象。

(二)完善审批流程,加强简政放权,打造高效便捷的审批模式

优化营商环境不会一蹴而就,是一项时间长、包含广的工程,需要在改革进程中根据实际不断优化、完善。各级政府要讲服务,在上下级部门以及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互相配合协调,不断优化、完善服务工作,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流程。要建清单,亮出权力“家底”,重新梳理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职权;要清理并纠正利用行政手段指定或变相指定中介服务。要提效率,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审批模式,加快完善网上政务服务中心审批系统,尽快实现同级各部门数据库与政务中心互联互通,搭建实体政务中心、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力促“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

(三)拓宽渠道,搭建平台,为企业融资修路架桥

一是政府要继续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要加大政策宣传,加大对金融环境治理力度,指导企业规范财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信息透明度,营造良好的诚信合作环境,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要吸取教训,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对民间借贷进行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要求,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督与管理,有效抑制民间借贷高利暴利倾向,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规范健康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风险。二是银行方面,各在绥银行对本县企业的支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政策上,而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要分层次、分类别、分信用度的区别对待本县企业,加大对有发展前景、管理规范、信用高的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要在立足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建议上级银行适当下放县域银行对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限,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信誉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确定合理的授信额度,给基层银行一部分信贷调控余地,增加贷款业务的主动性,增加中小企业贷款计划。三是企业方面要规范企业财务制度,做到规范、真实、及时、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经得起银行、合作方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核;同时要牢固树立信用意识,让将信用理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企业的信用度和美誉度,通过企业的良好信誉赢得外部融资支持。

(四)政企合力,克服困难,共同推动物流园区健康发展

一是针对园区已入驻企业当前急需解决的手续办理、电费标准更换、天然气接入等困难和问题,组织召开党政企联席会议,由园区管委会组织,县委或政府主要领导出席,所涉及部门和企业参加,找出问题、克服困难,勇于担当负责、共同寻求解决问题途径,有力有效的帮助企业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园区健康发展。二是积极筹措资金,继续加强和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招商吸引力和服务企业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园区建设用地和可开发土地,在物流园区内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创业孵化机制,建成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创业高地”,促进我县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五)推进诚信建设,维护市场公平公正,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要做到所有招商引资、企业优惠政策的持续性和透明度,做到招商引资政策前任后任都一样,企业入驻前后都一样,企业大小待遇都一样,支持力度不减、招商政策不变;二是要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已作出的行政许可决定、招商引资承诺等,只要符合政策规定,坚决予以兑现,对不符合政策规定无法兑现的,要给予相应的补偿;三是要指导督促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对失信企业和个人黑名单等直接可查,并定期公布,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惩戒力度,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同时,大力宣传诚信经营企业和法人,制定信用奖励机制,对信用良好的企业和法人进行激励奖励。

(六)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弘扬社会正能量

公检法等执法机关和执法部门,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为契机,开展重点打击村霸、车霸、路霸等恶势力的打击行动;要集中开展维护营商环境的专项行动,对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显失公平公正的阻工问题,对严重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坚决打击,增加其违纪违规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弘扬正气;要开展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伪劣商品、恶意欠薪、强买强卖等行为;要坚决打击借征地、拆迁、补偿向投资者索要钱物、强揽工程、强行供料、强买强卖等妨碍企业正常经营、侵害企业正当权益等违法犯罪行为;要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执法人员坚决杜绝以执法者自居“吃拿卡要”,对企业指手划脚和利用执法设卡的行为,既要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更要承担起帮扶企业、服务企业的责任。

绥德县政协办2019-08-27

 

 

赤水市监察委员会关于开展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文章下载

赤水市监察委员会关于开展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赤水市监察委员会

关于开展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1年9月27日在赤水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六次会议上

赤水市监察委员会主任 聂珍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规定,按照本此会议议程,我代表市监察委员会报告我市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赤水市监察委员会于2018年1月挂牌成立,于2019年10月挂牌成立17个赤水市监察委员会派出乡镇(街道)监察办公室,于2020年10月成立赤水市监察委员会驻国投(集团)公司监察专员办公室、驻赤水市第一中学监察专员办公室。市监委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与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遵义市委、赤水市委决策部署,切实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紧扣“护民生、促脱贫”主题,坚持问题导向,以惩治和查处民生领域问题为抓手,扎实推进民生监察监督工作,为护民生稳脱贫助振兴提供了坚强的保障。2021年4月,赤水市纪委市监委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同年5月,被遵义市委市政府评为“遵义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优秀集体”。

一、开展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情况

市监委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民生领域监察监督作为“护民生、促脱贫”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加大对惠民富民项目资金、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监察监督力度,严肃查处民生领域各类违规违法行为。监察体制改革以来,累计立案调查125件126人,给予政务处分118人,其中:涉及民生领域立案调查53件54人,给予政务处分48人,移送司法机关4件4人,涉案金额158.451万元,正在调查5件6人。

(一)夯实基础、统筹谋划,织好民生监督组织网格。坚持“民生监督、网格管理、联动协作、终端监督”思路,通过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切实为民生领域监察监督提供了全面组织保障。一是组织领导体系化。积极整合全市监察力量,构建“监委主任主管+监委副主任主抓+监委委员协管+涉及民生领域相关部门负责+乡镇监察办实施”的监察监督组织体系,着力提高监察能力和监督体系科学化水平。二是组织架构立体化。按照“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建立县(市)、片区、乡镇、村、组“五级网络”。按照“地域相邻、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合力攻坚”的原则,将全市17个民生监督组、7个派驻纪检监察组、5个纪检监察室、127个村(社区)划分为三个片区联动组,形成了“五位一体·片区联动”网格化管理架构和工作模式,做到监督全覆盖、零遗漏、无死角。三是组织基层建设规范化。依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以村、社区为单位成立民生监督责任区,进一步规范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发现问题线索80条。2021年,通过创新开展村(居)务公开监督检查工作,发现并整改问题85个,夯实了基层监督基础。

(二)找准抓手、同向发力,严查扶贫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始终坚持把监督作为第一职责,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关口前移、力量下沉,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不断强化监督力度和质效。一是抓住重点,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围绕扶贫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对全市扶贫领域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工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搞数字造假、“数字脱贫”等6方面的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监察体制改革以来,扶贫领域立案10件10人,给予政务处分9人,涉案金额6.37万元。二是开展“五个专项治理”助力脱贫攻坚。按照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驻村帮扶不扎实、政策落实不到位、东西部协作有差距、脱贫攻坚打法不精准等“五个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将脱贫攻坚“四场硬仗”与民生监督工作相结合,对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督促各级各部门落实主体责任,扎实推进追责问责。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共发现问题98个,立案1件1人,给予政务处分1人,涉案金额32.5万元;移送司法机关1人;对7个在自查自纠工作中走过场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交主管部门处理1件3人,约谈29人。三是常态化开展民生项目专项监察。按照遵义市监委关于开展民生项目资金专项监察工作的安排部署,对全市农村“组组通”项目资金、脱贫攻坚“3+1”保障、产业扶贫、“一折通”、易地扶贫搬迁、“四个不摘”政策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12项民生项目开展专项监察监督。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共发现问题340个,立案4件4人,给予政务处分3人,涉案资金1.58万元。四是“访重助”与“四要五严禁”齐头并进。由市监委班子成员带头,结合“四要五严禁”抽查核实,常态化开展“访重助”专项行动。监察体制改革以来,以国家公职人员、村(社区)干部本人及近亲属享受非普惠制政策为重点,引导全市7000余人参与申报、承诺,督促国家公职人员、村(社区)干部自觉践行《贵州省国家公职人员、村(社区)干部落实惠民政策行为规范(试行)》。共走访群众10117户,走访项目75个,发现问题745个,立案调查5件5人,给予政务处分5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五是深化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职责定位,制发了《赤水市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专项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工作清单》,成立了工作专班,通过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和要求,从思想认识、组织保障、任务措施、责任单位、评估标准、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全市18个牵头单位针对《实施方案》4大类22个项目共查找并整治问题135个,建立长效机制47个,立案调查17件17人,给予政务处分17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

(三)精准问责、治本抓源,营造“干字当头”的工作态势。一是用好问责利剑,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坚持尽职免责、失职追责,着力对履职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领导干部依法严肃处理,持续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全市民生领域共问责领导干部67名。二是坚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坚持以案示警,通过下发通报文件、利用新媒体等方式,对民生领域典型案件做到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持续形成震慑,真正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坚持以案促改、以案释法,对17件案件进行了“一案一整改”,起到了“查处一起案件、警示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解决一类问题”的效果。三是聚焦扫黑除恶,助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和事,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深挖彻查“关系网”“保护伞”;通过拓宽渠道收集问题线索,坚持台账式管理,实行集中管理、专人负责,快查快结、快速反馈、严格保密、及时办理,以有力监督坚决整治顽瘴痼疾,推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走深走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保护伞”和专项斗争推动不力的“三类”问题11件13人,其中1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共立案调查6件7人,给予政务处分4人。四是紧盯突出问题,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坚持把纠治“四风”作为监察监督的重点,紧盯对待群众态度冷漠生硬、服务方式简单粗暴、办事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等问题,围绕服务群众不担当不作为、漠视群众利益,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顽疾。监察体制改革以来,立案17件19人,给予政务处分19人。五是借力数据平台,深刻剖析促整改。充分运用“贵州省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赤水市民生大数据查询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比对分析,精准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共采集数据367.608万条,通过比对发现问题324个,清退违规受益对象196人,立案调查2件2人,给予政务处分2人;组织处理82人;追缴违规资金50.36万元。

二、工作中的体会和存在的问题

在遵义市纪委市监委和赤水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发挥了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工作实践中,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是服务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好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监察体制改革以来,我们着力健全完善民生监督工作机制,推动民生监督工作惠民利民、惩治腐败、铸造廉洁作用全面发挥,以最鲜明的立场、最坚定的态度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省委、遵义市委、赤水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民生领域监察监督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把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作为监察监督工作要点,群众期盼什么,监督执法就聚焦什么,群众反对和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必须持续开展民生领域专项整治,督促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以强有力监督推动民生领域各项工作落细落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必须坚持突出监察监督震慑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必须聚焦民生“痛点”,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破解“衙门”作风,铲除基层“微腐败”,大力查处民生领域违法案件,严肃追责问责。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履行“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职能职责,督促行业主管部门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我们在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在工作中还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监督覆盖不够全面。由于民生监察监督的任务多、领域宽、对象广,且分类分级分层次研究分析不够,日常监督方式主要依靠听取汇报、个别谈话、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等方法措施,切入点和着力点不够精准,监督不够深入全面。

二是监督能力水平不够高。民生工作面广、点多、线长,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多,部分监察干部学习掌握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等不够全面,精准发现有价值问题线索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监督工作培训针对性不够强。当前,开展的教育培训多是共性化理论培训,就提升干部审查调查工作能力、提高案件办理效率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还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深化日常监督与专项监察,进一步拓展监督覆盖面。聚焦监督首责,深化运用“五级网络”组织体系,充分发挥片区协作联动作用,整合县(市)、乡镇、村“三级监督”力量,结合“访重助”专项行动,围绕“四个不摘”政策落实情况、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生态环保、村(居)务公开等主体责任落实、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持续纠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四要五严禁”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常态化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发挥案件查办震慑警示、规范指导、正本清源作用,助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积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监察监督业务深度融合,及时组建“监督数据库”,健全完善异常数据反馈、跟踪、核查机制;同时,通过数据比对和关联分析,精准发现问题和各类风险,加大处置力度,切实提升监督质效。

(二)拓宽民生领域线索来源渠道,进一步提升监督审查调查实效。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目标任务,突出“护民生、办实事、促振兴”主题,盯紧教育医疗、养老社保、安全生产、生态环保、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司法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利用好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民生大数据平台、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为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举报途径。注重从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线索,将日常监督与专项监察、专项监督、专项整治、专项治理等监察监督统筹推进,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贯通、相互协调,进一步拓宽线索来源,不断提升监督审查调查工作实效。

(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选优配强民生监督队伍。扎实抓好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实操能力、信息化等培训,不断加大对乡镇、村两级监督队伍的指导,带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推动监督水平快速提升。持续发挥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健全规范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以村级换届为契机,探索实施村级党组织纪检委员、村级民生监督小组组长、村(居)监委主任“三员合一”,将一批善监督、能碰硬、敢亮剑的干部充实到基层监督队伍。

(四)科学运用“四种形态”,进一步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领域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紧盯关键少数,严肃查处弄虚作假、挪用、套取、贪污等问题。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做到“三个区分开来”,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实现“惩治极少数、教育大多数”。深化标本兼治,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扎实做好审查调查“后半篇文章”,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多渠道通报损害群众身边利益的腐败问题典型案例,警醒教育广大干部,达到“惩处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市监委将在遵义市纪委市监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和支持下,忠实履行宪法和监察法赋予的职责,认真落实本次会议审议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守住职责定位、奋力开拓进取,持续开展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加大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察监督,为推动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强的现代化新赤水建设提供有力的监督保障。

赤水市纪委市监委网站2021-11-19

 

 

关于深化金融领域监督、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思路举措研究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关于深化金融领域监督、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思路举措研究的调研报告

针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防控,是防范金融领域风险的重点。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其特点进行准确研判,提高金融风险重视程度并采取有针对性地防范化解,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对金融机构持续深化金融领域监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党和国家金融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金融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叉金融风险显现。一方面,监管套利问题凸显。从动机看,个别银行利用同业投资等业务遮掩不良资产,规避信用风险监管指标;从投向看,个别银行通过交叉金融业务进入房地产、政府融资性平台、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等限制性领域,在提高不良杠杆率、增加银行风险的同时,易引起市场动荡。另外,交叉金融业务一般未按照要求足额计提资本和拨备,风险覆盖不充分。另一方面,风险隔离机制弱化。因交叉金融业务涉及跨机构、跨市场的交易,还具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相互交叉的复合风险特征,容易出现风险传染。而且,参与主体之间风险隔离差,权责义务未划分清,还可能会造成法律风险。

二、风险事件频发。一方面,案件防控压力日益剧烈。监管部门在检查督导中不断发现各种新的案件风险,各种创新业务隐藏着合规风险,信贷、票据业务案件的诱发因素仍然存在。银行员工利用职务便利牟取不正当利益,廉洁风险衍生转化成银行资金风险。此外,个别银行案件报送、移送工作迟缓,甚至隐瞒不报。另一方面,消费者投诉处理不当。个别银行近几年信访投诉、行政诉讼事件不断增加,给机构造成严重的声誉风险。从消费者投诉情况来看,信贷、代销、理财等传统业务投诉量不减,手机银行、信用卡等新业务领域投诉量日益增长。

三、外部风险增加。一是过桥贷款风险隐患需防范。目前,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就是过桥贷款,逐渐产生出灰色融资链条。部分银行员工充当资金掮客,为客户与小贷公司牵线搭桥,引发道德风险。若这部分客户资金链断裂,易引发银行声誉风险。二是助贷机构经营风险传染需警惕。部分银行将贷前、贷中与贷后调查的部分职责外包给第三方,容易导致风险从助贷机构向银行扩散。同时,助贷模式拉长了融资链条,增加了客户实际融资成本。三是非法集资风险需关注。目前在社会资金趋紧情况下,民间融资逐渐活跃,相关外部风险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向银行机构传播扩散。此外,部分信贷资金“借道”进入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领域,衍生出新的信用风险。

综上,金融风险产生的症结主要来源于“人”与“事”。“人”主要指的是领导班子、中高层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决策命令指引着金融机构发展的方向,可能衍生出金融风险。“事”主要指的是关键事与关键岗位。机构重大决策、关键岗位的执行可能隐藏着金融风险。所以,对“关键人”“关键事”“关键岗位”开展重点监督,能有效防范与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近年来,成都农商银行纪委在金融领域监督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强化政治引领,坚决落实好上级纪委和行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2018来以来,按照上级纪委监委要求,先后开展了微腐败、赌博敛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利用地方特产谋取私利、党员领导干部出入境管理、违规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等专项整治。

二、坚持问题导向,做实监督首责。以压实主体责任、政治生态建设、“三重一大”决议执行为中心,强化政治监督;以“四风”及八项规定精神执行、疫情防控、制止餐饮浪费为重点,强化日常监督;以上级决策部署落实、干部选拔任用、项目招投标为抓手,开展立项式监督;以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廉政档案、协同监督为基础,提升监督质效。

三、坚持标本兼治,从严执纪问责。建立“信、访、网、电”四位一体信访举报受理平台,通过制定检举控告操作规范、编制案件审查调查工作流程图、强化和落实安全办案的相关工作要求,不断增强部门人员制度意识、程序意识和规矩意识。

四、探索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实施党员廉洁风险防范记分管理。为切实落实抓早抓小,行纪委根据相关规定,对党员干部六大纪律方面存在的廉洁风险苗头性、迹象性、倾向性问题,梳理形成65项负面行为清单,依据廉洁风险行为性质、情节及程度,综合设置3个量化记分等次,以一年为一个记分周期,总分12分,每年清零,落实强化党员的日常行为监督。

五、聚焦金融高风险岗位,开展客户经理廉洁风险精准监督。着力探索纪检监察推动银行信贷领域预防腐败工作的综合效应,在全行客户经理队伍推行客户经理廉洁风险精准监督,着力构建“查、防、控、惩”四位一体、全面覆盖的客户经理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六、突出文化涵养,创建“六个一”廉洁农商品牌。坚持以党风党纪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廉洁从业教育为重点,通过一堂廉洁党课教育、一场廉洁“农门阵”宣传、一次警示教育活动、一张廉洁承诺卡片、一次廉洁谈心谈话、一个廉洁网络教育平台,着力打造“六个一”廉洁农商品牌。

通过近年来金融领域监督方面的工作,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监督意识还需提高。部分分支机构领导班子对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岗双责”责任履行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监督质效还需提升。存在监督方法不多、视角不宽、不够有力有效的问题。

三是监督力量还需加强。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与市国资国企纪检监察工委的要求还有差距。

为持续深化金融领域监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紧盯“关键人”,压实监督责任。一是健全完善监督制度,切实提升监督力度。制定“关键人”监督、党委班子成员“八小时外”情况监督、拒绝监督惩戒等相关制度,细化监督范围、权限、内容、方法、程序以及监督路径、频率、质量认定和责任追究等。二是切实拓宽监督范围和渠道。强化对党内监督相关条例、论述的宣导学习,增强党员监督意识;进一步推行党务行务公开,保证广大党员和群众行使监督权;广泛宣传监督邮箱、电话等,严肃认真对待群众监督,并保护好举报人,对涉及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问题反映集中的由行纪委或上级部门直查,让群众敢说话、愿说话、说真话;创新系统监督,应用“大数据”思维,运用科技手段提取“关键人”各类信息,提升监督质效。三是加强干部考评工作。持续强化总行党委纪委对任管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任期考核、组织考察,把好任用关。尤其是对分支机构一把手的监督,不仅要依靠事后审计监督,更重要的是加强任前监督,将监督关口前移。四是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属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擅作主张;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坚持会前过堂、会中参与、会后督查等有效措施,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

二、管住“关键事”,提升监督质效。一是加强政治监督。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党章党规党纪和中央、省、市及总行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作为工作中心,以加强党风廉政监督责任建设、政治生态监督、党委会决议及“三重一大”落实情况监督为重点,强化政治监督。二是深化立项式监督。今年以来,对眉山分行仁寿支行网点筹建工作进行立项式监督,取得了部分成效,但还需深入挖掘筹建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形成监督建议,能有效指导其他分支机构纪检岗开展对应监督工作,由点及面,真正将立项式监督落到实处。三是改善干部任免监督工作。目前,我行纪检监察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全程监督,坚持“逢提必审”“逢提必谈”“应考必考”,严把干部选拔任用廉洁关。在组织考察环节,应如实、详实反映考察对象的民主测评与访谈情况,不走过场、应付式的完成流程,将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强化监督质效。四是做实“四风”及八项规定精神执行情况的监督。分支机构应扎实开展相关检查,紧盯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形成标准化工作底稿与佐证材料。行纪委派出检查组,在不打招呼、不要陪同的情况下,对各分支机构节日期间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款吃喝、公车管理、值班值守、工作作风等方面开展突击检查。

三、严把“关键岗位”,强化履职担当。一是完成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对各部门各条线各分支行所有岗位的廉洁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并汇编出来形成操作规则与防范措施,让廉洁要求作为一个警示器嵌入业务重点环节,使员工清晰地看到“岗位风险来自哪里”和“怎样防范风险”两个问题。二是健全权力监管机制。从基层机构金融风险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点环节、重要岗位入手,完善权力监督责任清单,形成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制约的运行机制,规范基层员工用权行为,消除风险问题发生的制度诱因。三是加强警示教育。针对新形势下关键岗位队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对应的行风行纪和法律法规教育制度,强化主动严格履职教育的落实。一方面,中心组、党支部利用集中学习活动和固定党日等学习党规党纪、学习上级党委纪委纪下发有关典型案例,组织员工充分利用职工会议、客户经理会议、晨夕会等方式学习业务规章制度、员工操作手册和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另一方面,组织到廉洁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观看典型案例教育视频、开展廉洁从业党课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促使员工牢固增强纪律观念和制度意识,营造规范操作、风清气正良好氛围。

四、做好纪检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政治引领。及时传达市国资国企纪检监察工委相关文件要求,通过专题工作会、片区工作推进会、基层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指导督促全行纪检监察工作开展。二是建立专职纪检监察队伍。今年以来,为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基层党务纪检工作者队伍建设,行纪委牵头进行基层党务纪检队伍建设。目前,各分支机构陆续选优配齐专职党务纪检岗与专职副主任,通过多种形式的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和专业训练,打造复合型的基层党务纪检队伍。三是加强业务培训。采取专家授课、实践训练、跟岗培训、以案带训等多种方式,从监督、执纪、问责等全方位进行系统的培训。

金台资讯2021-12-29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加强对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助推常州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监督的议案”办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加强对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助推常州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监督的议案”办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年10月28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宋 平

今年4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一号议案”的处理意见,转交给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办理。为扎实推动议案处理意见的有效落实,8月初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耀钢带队开展专项督办活动,9月初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学习考察组专程赴苏州、无锡考察学习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的建设情况。教科文卫工委将“一号议案”的督办作为重中之重,牵头组织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开展专题学习会、专题视察活动,并多次深入各辖市(区)、高新区、科技园区及创新平台调研,持续跟踪督办。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

一、议案办理进展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一号议案”处理意见交办后,市政府高度重视,时任市长陈金虎专门作出批示,分管市长主抓推进落实,科技部门牵头主办,各相关部门合力协办,“一号议案”的办理工作有序推进。

(一)全面贯彻全市创新发展大会精神

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创新发展大会上,我市出台了“实施意见30条”和“创新政策20条”。为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提升了政策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一是成立创新委,设立创新办,细化政策实施细则,明确部门责任分工。二是加大创新政策宣传力度,开展多场次创新政策解读会,发放政策汇编,发布宣传解读视频,提供线上下载。三是新建创新政策速兑平台,逐项完善相关政策申报的指南和评审方案,并加强评估反馈,根据做法、指标任务完成情况等重点,开展不同时点、多层次、多形式的监测评估。

(二)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与南航达成合作共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的意向,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近期将正式挂牌启动。二是重点围绕碳纤维、石墨烯材料、动力电池、光伏等领域积极创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国家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太阳能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正在积极对接中,争取落地常州。三是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加强与中科院、南大、东大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提升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三)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通过建立创新型企业动态培育机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力度等与企业共建一批企业研究院、企业实验室,集聚大批高端科技研发人才,形成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我市高企结构比例不断优化,高企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高企产出效益不断提升,创新型企业集群明显壮大,企业创新研发能力明显提升。

(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今年以来,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实施“龙城英才计划”“2021年十万人才汇常工程”“名校优才引进计划”等人才引育方针政策。截至9月底,全市已累计引进8.1万名人才,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380个,其中15个顶尖人才项目已经市人才办主任会议原则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人才项目的支持,有35名人才、2个团队入选2021年江苏省“双创”人才、“双创”团队,全市177名海归人才踊跃申报新一轮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五)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聚焦企业创新“急难愁盼”,建立完善政策清单、问题清单、共享清单、减负清单,在加快政策落地落实、破解痛点堵点障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企业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我市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得到省科技厅的肯定,并向全省科技部门推广。

二、工作建议

今年人大“一号议案”关注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正是紧扣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的城市定位。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实施“532”发展战略之际,全市要继续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政策优先向创新倾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全面助力我市建设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进一步加快龙城实验室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担负着支撑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要加快推进龙城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共建单位已确定,下一步要立足常州科研及产业发展基础,学习借鉴苏州姑苏实验室的做法和经验,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探索融通创新模式、践行开放协作创新共享理念,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建设一流水平的创新平台。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好现有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围绕太阳能、碳纤维等主导产业,集聚创新要素,打造产业标杆,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

(二)进一步壮大科创基金规模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市、区两级政府要协同壮大科技创新基金规模,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中来,以进一步强化创新载体建设。要充分激发和调动企业家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发挥龙头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其加大对创新的投入,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鼓励企业参与创新企业投资,更好地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要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聚焦常州十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八大高成长性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层次,加速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精心做好高企培育工作,持续加快企业股改上市步伐,聚力强化企业梯队培育,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链主企业、上市企业、跨国企业的阶梯式培育路径,培育更多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上市公司,形成一批城市名片企业、行业标杆企业和具有市场话语权的地标产业。

(四)进一步招引高层次创新人才

近期我市开展了“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发出人才招引最强音,各项人才政策和实施细则密集出台。我们要始终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不断推进全市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招引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要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细化人才引进模式,强化人才政策保障,优化人才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人才公寓、住房补贴配套等服务体系。要把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作为人才引育的关键之举,提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以人才集聚带动人口增长、人力资源提升,着力打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的“生态圈”,提升常州人才国际化水平。

常州市人大网2021-11-01

 

 

关于连云港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下载

关于连云港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健全机制  搭建平台  拉紧代表联系群众的“纽带”

——关于连云港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人代联委  胡志远 封其佟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人大代表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高度,对做好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代表联络机制,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党对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人大代表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是新时期加强人大代表工作的重要指导意见。近期,笔者深入各全市各县区、乡镇、企业,通过召开座谈会、听汇报、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全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进行了调研和摸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连云港市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人民至上”理念,始终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作为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搭建平台载体,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促进人大代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维护民利,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在制度建设上做文章,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工作制度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文件,为做好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提供制度遵循。一是在“普遍联系机制”上做文章。换届后,第一时间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市人大常委会同代表联系、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工作的意见》,确定每位代表相对固定联系原选举单位的县区或乡镇人大代表2名、群众3名。为贯彻落实苏办发〔2017〕64号文件精神,结合连云港市实际情况,提请市委印发《中共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完善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并就驻连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固定联系下级代表作出具体安排,实现五级代表联系群众“全覆盖”。二是在“重点联系机制”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建立完善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下基层必访人大代表之家制度,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不定期开展联系人民群众、基层代表代表活动。坚持主任接待日制度,年初结合常委会会议议题,排定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的接待主题和时间,广泛听取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全面了解点上群众的呼声,及时掌握一方群体的所想所盼,进一步提升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实效。三是在“监督联系机制”上做文章。大胆探索,创新建立一系列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制度。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守则》,从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人大代表回原选举单位或选区报告履职情况并接受评议,这一有效监督形式,届内实现每名代表至少报告一次履职情况。为促进人大代表主动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建立了市人大代表履职手册记录制度,及时记录代表履职活动及完成情况,促进了代表参加接待日活动、实地走访群众调研等活动的积极性。东海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制定了人大代表履职积分制度。

(二)在平台建设上下功夫,联系网络基本形成。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平台载体建设为抓手,坚持有形平台和无形载体相结合,深入开展“深化‘走进联’、画好‘同心圆’”活动,积极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搭建载体。一是在“线下平台”建设上下功夫。为代表就近、方便、广泛的开展联系群众工作,加快建设“人大代表活动室”、“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工作站”等场所。在全市范围内以“1+N”模式为主,打造1个乡镇(街道)人大代表之家+N个人大代表联络站,通过代表固定接待日、座谈交流会等方式,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家、进站开展联系人民群众活动。为进一步畅通在外务工选民联系渠道,去年,我们还出台《关于推进人大代表驻外联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区设立人大代表驻外联络站,截止目前建成驻外市人大代表联络站1个、县区代表联络站8个。与此同时,加强“家站”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人大代表之家(站)”成为人大代表常态履职、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二是在“线上平台”建设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依托人大网或同级电子政务外网等现有网络平台,以社交软件为载体,搭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全天候连心桥”,促进了代表与群众之间的即时沟通交流,提高了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截止目前,我们建立了“三微两端”平台,即全市人大代表工作微信群、代表小组微信群、代表联系选民微信群,连云港人大发布端、彩信客户端,实现了层层“套环式”联络群众网络格局,为代表高效履职创造条件,也拉近了代表与群众的时空距离。三是在“活动平台”建设下功夫。换届以来,我们把开展活动作为增进代表与群众的互动交流、密切联系的重要途径。组织全市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围绕“两聚一高”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广泛联系身边群众,听取了解情况,收集汇总建议意见。深入开展“‘走进联”活动,每年11月份,紧扣市委中心大局,坚持上下联动,组织全市五级人大代表中集中开展“走基层、进家站、联选民”活动,更好地帮助代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充分发挥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激发代表在全市高质发展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这项活动,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五级人大代表中开展“走进联”活动,画好新时代“同心圆”活动的意见》。

(三)在意见处理上动真格,履职热情不断高涨。高度重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办理工作,在收集整理、交办处理、反馈意见三个环节上强化举措,务求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在“意见收集”环节动真格。代表联系人民群众收集到意见,一般以县区为统计主体,以代表之家(站)为单位,代表收集到的意见及时上报所在人大代表之家(站),由人大代表之家、联络站负责人对有关意见进行梳理汇总,有关情况及时上报乡镇人大主席团或街道人大工委。同时,就一些涉及到地方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鼓励和支持代表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形成高质量的议案建议,在大会期间提出。二是在“意见交办”环节动真格。从财政经济、城建交通、生态文明、社会保障及劳动就业、教科文卫、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及时将选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分类。按照分级交办的原则进行处理,属于县区或乡镇处理的意见和建议,由县区和乡镇街道人大转交相关部门和单位处理,或作为代表议案(建议)在人代会期间提出;属于市级以上处理的意见和建议,代表要作进一步调查研究,在全国、省、市人代会期间以议案(建议)形式提出,促进有关问题得到解决。三是在“意见反馈”环节动真格。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代表能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不能答复的交县区和乡镇街道人大转交相关部门和单位处理的意见建议,有关承办部门把办理意见书面答复代表后,代表或者所在乡镇、街道人大需及时向选民群众进行反馈。我市部分县区乡镇人大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代表联系群众意见反映和处理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东海县首创的“一题三单”制度,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工作室代表反映问题办理制度,灌南县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处理办法,海州区选民意见建议交办及反馈制度,等等。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虽然连云港市人大常委会在推进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下人大工作发展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些不足。

(一)在提升代表联系群众主动性方面,办法“捉襟见肘”。目前,代表联系人民群众仍以被动参与联系为主,基本处于“促一下、动一下”的状态,在主动联系人民群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位、失声现象。从法律层面来说,《代表法》对于密切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方面规定较为原则,加之地方人大缺乏刚性约束手段,联系活动在实际中容易流于形式。从现实层面来说,由于我国代表实行的是兼职代表制,代表都有自己的工作,往往由于自身事务繁忙,造成代表履职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到位。有的代表在与选民联系时比较被动,仅限于参加组织上安排的活动,主动与选民联系沟通不够,很少深入到群众中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

(二)在提升代表联系群众实效性方面,履职“浅尝辄止”。从实际工作中看,部分代表在联系人民群众工作中存在形式主义问题,没有注重实际效果,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不高。主要表现在,一些代表在走访或接待群众时,满足于见见面、说说话,没有深入了解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以至提不出有份量、有影响的议案建议;有的代表职责意识不强,总以工作忙为由,很少联系群众,对社情民意了解不多,导致在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时只能少发言,或者说空话套话。有的代表缺乏联系群众的经验,对接待人民群众有所畏惧,怕联系后许多问题缠在身上又解决不了,尽量回避减少麻烦,从而导致联系群众的实效性减弱。

(三)在提升代表联系群众服务水平方面,市县“力不从心”。目前设区市、县区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机构以及乡镇街道基层人工作力量较为薄弱。县区人大人事代表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挂靠人大办公室统筹,人员编制较少,难以适应新的工作形势和任务要求,影响了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的开展。乡镇街道人大更是如此,一些乡镇人大包含主席在内,负责人大工作的人员普遍不超过3人,还有一些未能配备专职工作人员,部分乡镇人大实际上形成了人大主席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服务代表工作机构的工作力量配备显然与新形势下对代表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工作的开展。

三、相关建议

(一)切实增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广泛宣传《代表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代表的思想认识,增强联系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代表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有效解决“不想联系”的问题,使代表实现从“要我联系”到“我要联系”的转变。教育引导代表树立为民代言的崇高使命,做到广泛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同时,引导代表讲究工作方法,强调联系实效,防止“联系群众”变为“麻烦群众”、“方便群众”变为“影响群众”。

(二)切实增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代表的培训力度,要把代表学习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加强代表学习法律法规政策等基础上,对代表如何开展联系群众活动,如何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如何撰写议案建议进行专门培训。要引导代表立足自己的本职工作,把代表履职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带着问题、带着专题去开展联系人民群众工作,真正做到凝聚民心、集中民智,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要高度重视代表联系人民群众过程中收集到的意见建议的处理工作,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受理、反映、跟踪、答复、反馈”工作机制,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进一步反向促动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提升和人民群众向代表反映问题的主动性。

(三)切实增强代表联系群众的“服务弱性”和“监管刚性”。健全完善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代表履职服务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服务代表履职的水平。积极搭建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活动平台载体,为代表联系群众开辟更多的渠道和途径。要坚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和优势,探索“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微信群”等新方法和新形式,推动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更广泛、更便捷、更直接的联系。要进一步加强对代表履职监督管理的力度,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探索建立不称职代表约谈机制、退出机制,推动人大代表履职监督管理工作走入“深水区”,促进代表更好的发挥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切实完善基层人大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力量配备。省级层面统一推进市县两级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服务处室,乡镇、街道人大成立代表联络服务中心,并明确处室编制、人员数,解决代表工作机构服务代表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省人大党建考核工作关于市委支持保障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督查,切实解决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工作机构最现实的问题。

连云港人大2021-02-04

 

 

通知

信息已完善成功
确认

在线咨询: 010-51651161

客服电话: 010-51651162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子口路76号富莱茵花园18号楼

返回顶部
用户注册

个人注册

单位注册

联盟单位注册

{{ registerData.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6-20)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 registerWorkUnityForm.isHasName ? '用户名可以使用' : '用户名已被占用'}}

*请输入长度不小于6位数的数字或字母

{{count}}s后再次获取
获取验证码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协议》

注册
注册中...
已有账号,
用户登录

个人登录

单位登录

联盟单位登录

新用户注册
找回密码

您已经成功设置密码,请使用新密码登录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权限不足

您未开通此功能,是否去开通?
确认
取消
提示

请购买本平台相关服务后使用该功能。
去购买
再想想
请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1.本学习平台资料查看针对会员开放;
2.购买相关服务请先注册/登录后完成购买;
用户协议

 

“帮我搜”网络平台站用户注册协议书

 

一、总则

此份协议是注册用户接受“帮我搜”网络平台(以下简称本平站)产品和服务时适用的通用条款。因此,请您在注册成为本站用户前或接受本站的产品和服务之前,请您详细地阅读本注册用户协议的所有内容。

1 注册用户了解并同意:

①只要注册用户点击同意按钮并完成注册,注册用户就已接受了本注册用户协议及本站公布的各项服务规则包括填写实名的联系方式等等) ,并愿意受其约束。如果发生纠纷,注册用户不得以未仔细阅读为由进行抗辩。

②随着市场经营情况的变化,本站有权随时更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修改本注册用户协议时,本站将于相关页面公告修改的事实,有权不对注册用户进行个别通知。注册用户应该在每次登录前查询网站的相关公告,以了解注册用户协议及其他服务规则的变化。

2、若注册用户不同意本注册用户协议或相关服务规则,或者不同意本站作出的修改,注册用户可以主动停止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在本站修改协议或服务规则后,注册用户仍继续使用本站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即表示注册用户同意本站对本注册用户协议及相关服务规则所做的所有修改。由于注册用户在注册用户协议变更后因未熟悉公告规定而引起的损失,本站将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3、本站的各项电子服务的所有权和运作权归本站。本站提供的服务将完全按照其发布的服务条款和操作规则严格执行。注册用户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并完成注册程序,才能成为本站的注册用户。注册用户确认:本协议条款是处理双方权利义务的当然约定依据,除非违反国家强制性法律,否则始终有效。

二、服务简介

1、本站运用自己的操作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为注册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同时,注册用户必须:自行配备上网的所需设备,包括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或其他必备上网装置。自行负担个人上网所支付的与此服务有关的电话费用、网络费用。

2 基于本站所提供的网络服务的重要性,注册用户应同意:提供详尽、准确的个人资料。不断更新注册资料,符合及时、详尽、准确的要求。

3、本站对注册用户的电子邮件、手机号等隐私资料进行保护,承诺不会在未获得注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注册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出租或出售给任何第三方,但以下情况除外:注册用户同意让第三方共享资料;注册用户同意公开其个人资料,享受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本站需要听从法庭传票、法律命令或遵循法律程序;本站发现注册用户违反了本站服务条款或本站其它使用规定。

4、关于注册用户隐私的具体协议以本站的隐私声明为准。如果注册用户提供的资料包含有不正确的信息,本站保留结束注册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资格的权利。

三、帐户密码和安全性

注册用户一旦注册成功 ,成为本站的合法的注册用户。您可随时根据需要改变您的密码。注册用户将对注册用户名和密码安全负全部责任。另外,每个注册用户都要对以其注册用户名进行的所有活动和事件负全责。注册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注册用户帐户或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请立即通告本站。

四、拒绝提供担保注册用户个人对网络服务的使用承担风险

本站对此不作任何类型的担保,不论是明确的或隐含的,但是不对商业性的隐含担保、特定目的和不违反规定的适当担保作限制。本站不担保服务-定能满足注册用户的要求 ,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性,安全性,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五、有限责任

本站对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负责任,这些损害可能来自:不正当使用网络服务,在网上购买商品或进行同类型服务,在网上进行交易,非法使用网络服务或注册用户传送的信息有所变动。这些行为都有可能会导致本站的形象受损,所以本站事先提出这种损害的可能性。

六、通告

所有发给注册用户的通告都可通过重要页面的公告或电子邮件或常规的信件传送。本站的活动信息也将定期通过页面公告及电子邮件方式向注册用户发送。注册用户协议条款的修改、服务变更、或其它重要事件的通告会以电子邮箱或者短信进行通知。

七、注册用户的建议

奖励注册用户在他们发表的一些良好建议以及一一些比较有 价值的策划方案时,本站愿意展示用户的构想落于实现。

八、责任限制

1、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本站无法控制的原因使本站销售系统崩溃或无法正常使用导致网上交易无法完成或丢失有关的信息记录等,本站不承担责任。但是本站会尽可能合理地协助处理善后事宜,并努力使客户免受经济损失。

2、除了本站的使用条件中规定的其它限制和除外情况之外,在中国法律法规所允许的限度内,对于因交易而引起的或与之有关的任何直接的、间接的、特殊的、附带的、后果性的或惩罚性的损害,或任何其它性质的损害, 本站、本站的董事、管理人员、 雇员、代理或其它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承担责任。

九、法律管辖和适用

1、本协议的订立、执行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法律。

2、如发生本站服务条款与中国法律相抵触时,则这些条款将完全按法律规定重新解释,而其它台法条款则依1旧保持对注册用户产生法律效力和影响。

3 本协议的规定是可分割的,如本协议任何规定被裁定为无效或不可执行,该规定可被删除而其余条款应予以执行。

4、如双方就本协议内容或其执行发生任何争议,双方应尽力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本站所在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十、其他规定

1、如本用户协议中的任何内容无论因何种原因完全或部分无效或不具有执行力,本用户协议的其余内容仍应有效并且对协议各方有约束力。

2、本用户协议中的标题仅为方便而设,不具法律或契约效果。

 

同意
取消
状态变更提示
状态变更提示:您的账户在另一设备上进行登录,提示后 2S 后 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
同意
取消
提示

本平台会尽快针对您提出的主题搜集相关借鉴资料, 搜集结果会在3个工作日内发送到您的会员中心, 请注意查看,未及时收到信息可随时联系客服。
提交成功
提示

您已提出了一条帮我搜未完成,请您耐心等待或联系客服。
如何联系客服
上传凭证

只支持jpg、jpeg、png格式

上传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