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天府样板”
十年来,四川天府新区谋划实施引领性、突破性、首创性改革措施,形成了一批“天府经验”和“天府方案”,如今已呈现出公园城市多维全景的改革创新发展势能
腊八节后,巴蜀大地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迎春气息。碧波荡漾的兴隆湖畔,阳光明媚,水光潋滟;黄昏时分,在这里工作的人们,惬意漫步在狭长的湖畔绿道上,洗去一天的疲惫……
四川天府新区2014年10月由国务院批复设立,是全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今年将迎来十周岁生日。十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坚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分类推进,聚焦公园城市综合功能、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内陆开放门户功能、现代产业旗舰功能等重大部署和关键环节,谋划实施引领性、突破性、首创性改革措施,形成了一批“天府经验”和“天府方案”。
全国首个中央法务区建设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典型案例”唯一省级特别案例。“四川天府新区以创新构建指标体系推动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改革经验做法获评“中国改革2022年度特别案例”;“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体教融合赋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16项改革案例获省市宣传推广。改革工作在全省连续保持着“排头兵”的强劲位势。
创建天府中央法务区
营商环境创新改革站上新起点
2023年4月12日,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税添外商企业发展动能”为主题的政企交流暨倡议活动在成都举行。活动现场,30名外商投资企业代表参观了天府中央法务区,真切感受到了四川天府新区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效。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创新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四川省税收法律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税收法治实践先行区”,为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凝聚强大税务动能。该区创新应用“枫桥经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四川省税收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意见》,建立和运行“首席负责,全省团队支撑,省、市、县三级响应”的涉税争议解决机制。
目前,天府中央法务区四川省税收法律服务中心已吸引33名国内知名行政法、财税法专家教授、法官、律师和系统内82名专业人才入驻,2023年以来服务经营主体300余家、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4000余万元。撰写的《税务执法疑难问题白皮书》《涉税裁判文书分析报告》等各类法治理论研究产品,为全省税收法治建设提供政策指引。
天府中央法务区的例子,是四川天府新区以改革助力打造良好发展生态的一个缩影。新时代10年来,针对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制约发展的问题短板,四川天府新区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聚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已从1.0版升级至5.0版。其中,2023年推出的5.0版共推动98项改革措施。2021年2月5日,天府中央法务区在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提出和推动实施的法律服务聚集区,四川天府新区以此凝智聚力,把法治打造成最好的营商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围绕“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塑造产业发展优势”等7个方面,系统谋划了一系列试点任务、设计改革事项,研究形成《四川天府新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争取到省级授权事项4项、省级支持事项18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活力。
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天府新区新增经营主体25400户、同比增长7.86%;新签约引进产业化项目91个、协议投资额509、9亿元;年度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29.96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8万户次。
构建公园城市指标体系
为中国式公园城市建设探路破题
“从办公楼下来,穿过一片绿地,就能来到湖边。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享受。”2020年10月,郑亮结束了12年“北漂”生活,来到成都超算中心工作。
作为专门研究高性能计算软件的人才,郑亮一直有着致力于解决国产超算应用“卡脖子”问题的情怀,他将这份情怀带到了他所信任的创业平台。“不仅是环境的优美,更感受到了这里成熟的产学研生态。”
“在这里,我们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都汇蓉国科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宗福说,自落户四川天府新区,汇蓉国科一路发展壮大,办公室从开始的200平方米到如今已有1200平方米,队伍从最初的6人壮大到近70人,年产值从2017年的1000万元增至2022年的5000万元。“我们马上又要搬到天府海创园,那里有更好的创新环境。”汪宗福兴奋地说。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郑亮和汪宗福在天府新区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四川天府新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该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主题”,以生态投入吸引高水平的产业投资,又以公园城市品牌带动经济发展,坚持以“1+5+1”指标体系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的首个综合城市类标准化试点。该区以标准化试点推动公园城市价值示范,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四川天府新区标准化发展纲要》《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建设方案》,形成4个板块、16个标准子体系,梳理310项标准明细清单,推进40余项地方标准、80余项内控标准技术研究和文本转化,省(市)级立项申报12项,首批3项市级地方标准立项,依托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西部博览城等25个重点项目打造标准化示范场景。
四川天府新区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加快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改革,在深化民生社事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质增效、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等多个方面先行先试,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探索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聚焦创新策源转化
让更多“科技之花”浇灌出“产业之果”
在兴隆湖畔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电能路由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水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等关键装备摆满展厅。2016年3月,清华大学依托学校电机系,在四川天府新区落地成立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开展能源互联网前沿研究和产业培育。
2017年毕业后,于智同便留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新成立的云仿真研究所工作,并于2020年末依托自主研发的云端能源互联网建模仿真工具孵化了清鸾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于智同也成为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兼总经理。“我们的云端能源互联网建模仿真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我国能源行业、电网公司、电子设备、船舶等行业中。”于智同介绍。
据了解,作为四川省校合作中第一个落地四川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立7年来,已承担各级科研项目700余个,成功孵化16家企业,其中约一半选择落户四川天府新区。
目前,四川天府新区通过深入推进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已落户“中科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7家、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引进清华、北航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66个,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龙头项目130余个,围绕氢能利用等关键领域承接市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980个,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856人。
近年来,四川天府新区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高地。
作为推动创新策源转化的核心载体,四川加快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以天府新区兴隆湖周边100平方公里左右为核心区域,着力打造构筑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凝聚大团队、产出大成果、孵化大产业的集中承载地。四川天府新区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让更多的“科技之花”浇灌出“产业之果”,2023年,新增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92家、位列全市第二,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200家。
未来,天府新区将重点聚焦空天动力、高端软件等特色优势和战略必争领域,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着力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构建顺畅高效的科技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国家战略。
四川天府新区将进一步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海内外人才招引机制,坚持“四个面向”深化院地合作,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激发创新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创新策源转化等核心功能,打造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首创“共享中心”模式
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加速起势
自2021年7月省级体教融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以来,天府新区打通运动员就业需要与学校专业体育师资匮乏的供需渠道,全国首创天府教师共享中心,探索体教融合发展新路径。“共享中心的创立,是破解‘双向互需’瓶颈制约的创新之举。”华阳实验小学校长樊杰如是说。
以华阳实小2021年为例,樊杰介绍说,当时学校有6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54人,在编体育教师7人,按照体育教师课时量,还有10个体育教师缺口。2021年8月,学校从共享中心遴选了10名共享教师(含4名退役运动员),涉及篮球、排球、游泳、足球、武术等项目,所有经费均由政府买单,为学校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四川天府教师共享中心主任黎波说,为促进“双向奔赴”,共享中心建立师资准入、岗位聘用、培训提升、考核评价等服务体系,实行退役运动员“先入驻、再培训、后上岗”。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入驻,实施天府英才计划,给予体育人才分类奖励,凡纳入共享平台的体育人才在新区购房、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享有优待。
据了解,坚持“公益性+市场化”运行模式创建的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构建起体育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联动”、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营“双轨运行”的体教融合发展新路径,有效破解了“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与“改善学校体育教学”两大现实问题。
好模式吸引好人才。2022年8月,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退役运动员、亚洲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中国皮划艇协会水域救援队队员王旭,在共享中心模式的感召下,选择了成为天府新区的一名共享教师,实现了从“体育人”向“教育者”的转变。
目前,四川天府教师共享中心已吸纳50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体坛名宿和2000余名科学家、退役运动员、退役军人、艺术人才等入驻。该模式入选教育部“双减”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典型案例,荣获2021“成都教育十大民生实事”,推广“教师共享中心”被写入成都市党代会报告,入选全国政协“2022年度好提案”,还促成了全国退役运动员入校担任教练员政策的出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探索“纵向贯通、横向联盟”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劳动教育“天府模式”……四川天府新区社事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远东说,在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俨然已成为撬动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杠杆,示范引领效应初步显现。全区学校数量从十年前的120所增长到212所、翻了一番。教职工总数从0.85万人增长到1.29万人,国家省市名优教师从103人增长到649人。
“改革没有终点。”杨远东表示,四川天府新区将以共享理念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主线,盘活天府共享冠军库,加大体育共享资源整合力度,激活青少年赛事资源,努力打造“共享教育”新区范式,当好全国教改“试验田”。
创新全链式集成服务
凝聚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7.7亿元、增长7.1%,总量位列国家级新区第五名;直管区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9%,排名全市前三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45亿元、同比增长24%……这是四川天府新区2023年交出的一份靓丽成绩单。成绩的背后,与该区近年来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重要突破口、不断加大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等举措密不可分。
“我们把区块链和知识产权的融合作为重要突破口,明确改革主攻方向,创新运行‘股权+债权+资本市场’服务模式,全面提升金融产业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能级,加快推动区块链与知识产权产业的创新发展。”四川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据介绍,按照市区两级共建模式,四川天府新区紧盯金融科技创新前沿,开展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全链式集成服务模式创新,设立成都知易融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知易融”),成功打造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帮助305家企业完成融资业务263笔,融资金额达12.46亿元,融资利率低至3.5%~5.5%。推广“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帮助379家企业融资超9亿元,平均利率低至4.11%,“天府e融码”为102家企业取得贷款519.2万元、授信1000万元。
同时,四川天府新区全面创新知识产权全链式融资集成服务模式,实现“知识产权一站式线上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慢等问题,在更大程度上应用区块链技术,重塑知识产权融资信用机制。
该区积极探索投贷联动、银保联动、投保联动等服务模式,建成以区块链技术为底层逻辑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等“一码、一服务、一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金融活水。该案例被纳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和成都市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储备项目名单。
在资本市场,四川天府新区打通服务创业创新企业的资本市场通道,全国股转系统“新三板西南服务基地”落户新区,为一批优质企业到新三板挂牌融资提供通道……
十年白纸作画、宏图大展,十年后发赶超、弹指一挥间。如今,四川天府新区已呈现出公园城市多维全景的改革创新发展势能。面向未来,四川天府新区将切实担负起省委赋予的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战略任务,举全区之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全面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十年磨一“新” 改革再向前
本报评论员 杨 禹
这几年多次到过天府新区,每次,眼前都有焕然一新之感。天府新区这十年,锻造了一个厚重而又灵动的“新”字。这篇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至少有这么五个特点:
一是系统。新区的改革,不是单兵突进,而是系统集成,紧扣着全面深化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逻辑。比如,全国首个中央法务区建设,就鲜明体现着“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的深刻关联。
二是前沿。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在天府新区,“新”既是生产力的新——新技术、新产业、新动能,也是生产关系的新——不断通过改革,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生产关系。站在现代化探索的前沿,新区人正不断解锁着“新知”。
三是主动。大江南北,国家级新区有不少。干成什么样,国家层面有统一谋划,更要看各个新区自己怎么主动作为。十年来,天府新区的发展,凝聚着四川全省、成都全市的智慧与力量。新区人则站在潮头,大胆想、敢于试、能创造,拿出了主动状态,拼出了崭新局面。
四是贴近。天府新区的改革创新实践,给人扑面而来的“贴近感”——在科技创新上,贴近科学前沿、国家需求;在高科技企业成长上,紧扣时代脉动、市场需要;在公园城市先行区建设上,在改善民生上,在吸引人才上,贴近人的需求,准确把握规律。
五是坚韧。十年一瞬,步步扎实。天府新区这一路走来,既有冲刺与突破,也有长跑与坚守。干的事在不断翻新,前进的方向,则始终笃定清晰。“新”,需要不断迎接变化、创造变化,也需要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新区人的韧劲,是他们跃动身影的底色。
改革永远在路上。对天府新区的改革创新者们来说,下一站还会有难题与挑战。不断破解难题的过程,正是不断抢抓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是步步向前的新征程。
中国改革报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