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三医院: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心为民勇担当与人民群众双向奔赴
同仁先锋,医路为民。
148年悠久历史的百年医院——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奋斗中绘就千重卷:
连续5年入选复旦大学发布的华中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前20,医院位居全省三级公立医院“第一方阵”;
烧伤专科建设不断赋能,驶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快车道”;
新城院区破土动工,一座与“世界光谷”气质相匹配的国际医疗中心未来可期。
步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新时代,新征程!
在中国式现代化医院建设的道路上,三医人将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打造一批有温度的医疗服务党建品牌;努力在就医流程和时限上做“减法”,在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上做“加法”,以党建为引领,促进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稳稳托举起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
■ 民之所盼 医必行之 党建服务品牌建设关注群众急难愁盼
近日,在市三医院烧伤科的爱心病房里,医护志愿者正陪伴着全身90%烧伤的5岁小女孩彤彤做游戏,帮助她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2013年起,烧伤科党支部成立同仁志愿服务队,开设“爱心病房”,创立“拥抱‘烙印天使’”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们走进病房陪伴患儿做游戏、玩玩具、给他们补习功课。医务志愿者还当起“安全超人”走进学校,教孩子们如何“打败烫伤小怪兽”。
这场用心用情坚持9年之久的项目,已举办上百场活动,帮助近万名孩子。像“安全超人进校园”这样的党建服务品牌,医院深耕了22个。
市三医院党建服务品牌急人民之所急。
光谷急重症党支部创建“‘汉’卫生命,携手同行”党建品牌,持续开展三个特色公益项目:“蒲公英计划”——为3万名高校师生培训急救技能,协助成立校园急救培训团队;“彩虹桥行动”——走进社区、企事业单位,手把手进行急救培训3万余人次;“守护者联盟”——组建“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联盟”,义务辅导1500名社区医护人员。
首义内科联合党支部创建“白衣护银发,一起向未来”为老服务党建品牌。2018年以来持续开展系列特色公益项目:走进基层卫生院对医护人员进行老年疾病预防等知识讲解;走进养老院送医送药送健康;走进社区开展老年人常见病义诊宣教活动。
一支部一特色,一总支一精品。院党委把有影响力的品牌培育成标杆、精品,确立了“‘汉’卫生命,携手同行”“安全超人进校园”“白衣护银发,一起向未来”“关爱前列腺”“‘药’您健康,‘师’在必行”等10个优秀党建品牌。
“不断从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凝练特色等方面强化医院党的建设,形成更多优秀的党建品牌,更加坚决、全面地保障人民的健康。”武汉市第三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晓东表示:“党建服务品牌做深做实,必须瞄准群众在健康领域急难愁盼。”
据悉,市三医院党建品牌斩获多个省、市奖项。“一体两翼”志愿服务模式获2017年度市卫生计生系统“十佳”党建品牌,并在2019全国“寻找卫生健康基层党建创建案例”活动中被评为“创新案例奖”。“MDT手牵手关爱老人一起走”项目获湖北省医院协会首届优秀医务志愿服务项目。“拥抱烙印天使,安全超人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荣获“武汉市十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和“湖北省2019年脱贫攻坚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荣誉称号。
■ 民之所需 医必研之 多个“首例”印证医疗实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从全省到全国甚至到全球,“首例”这个词成为武汉市第三医院的网络“高频词”。
烧伤科作为国内烧伤领域的“领头羊”,屡创新术式、新疗法,不断破解医学难题,追平甚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书写多个世界级“首例”“第一”:
实施国内首次跨国皮肤移植手术;成功治愈世界上首例百分之百特重烧伤患儿;实现国际首例严重电烧伤后断肢交叉移植;成功研制国内首例烧伤截肢患者3D打印手;建立全国首个皮肤组织库,缓解烧伤患者植皮的需求缺口;为严重面部畸形小伙成功“换脸”等。
去年,医疗美容科·整形外科季伟博士团队连续做了三个全省“第一”的手术:湖北省首例手指离断后腹部寄养手术保住手指,湖北省首例串联皮瓣再造足跟,湖北省首例单足五个趾头离断再植手术全部存活。
今年又两次创造“首例”:在国内首次运用“虚拟混合现实技术”,精准帮助7个月的女婴一次性取下两根多余手指,同步精准矫形,重建手指功能;进行湖北省首例上肢“超微创”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在0.1毫米的淋巴管和静脉上“搭”了10座桥。
今年5月6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口腔科汪烈主任首次利用机器人辅助精准种植牙手术系统为缺牙患者完成了精准植牙,即刻修复的同时,减少出血和手术的创伤。
众多“首例”的背后,是这所高水平公立医院为人民健康需求苦练本领,钻研技术,引领高质量医学创新的信心和决心,更是医院医疗实力不断提升的佐证。
据统计,市三医院拥有全国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26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45个。医院连续5年入选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华中区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前20,且排名逐年上升;烧伤科在中国最佳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上位居全国前10,在华中区声誉排行榜上稳居第1位。去年,医院在全国公立医院“国考”中排名提升197名。
■ 民之所呼 医必从之 为百姓“患”位思考全病程管理“链”起来
癌症早期和晚期的治疗成本和生存质量完全不一样。
如何让疾病早识别、早预防、早治疗、早康复,这是新时代卫生事业高速发展时期,每个公立医疗机构都必须认真作答的时代命题。
从以往“以治病为中心”,到如今关注疾病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全链条,市三医院坚持为百姓“患”位思考,进行全病程管理服务。
三年来,市三医院以社区为中心,对高危人群提供了前列腺癌、胃癌、肠癌、妇科癌症的筛查,筛查出的危险人群再进一步到医院作更全面的检查。
2021年,对2.6万名45岁到60岁的社区人员进行筛查,筛出近900例异常,其中有750例完成高危人群无痛结肠镜筛查,750例中90%以上有病变,其中进展期结直肠癌4例,早期结直肠癌16例,还有164例是癌前病变。
医院还对高血压、脑卒中和糖尿病足等慢性病进行免费筛查,筛出的患者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延缓其病程进展。医院2022年启动的“H型高血压管理和脑卒中防控”,截至目前已免费筛查患者1万余人次,3000多位高危患者被列入重点随访对象。
筛查是手段,预防更关“健”。
市三医院六大科普品牌“同仁有约、健康讲堂”“科普王争霸赛”“‘百科全说’科普直播”“地铁沿线社区行”“你点我讲”“医路同行 联创未来”科普,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维度进行健康科普宣讲。
在医院,进社区,入学校,到企业,专家团准备了一张长长的“健康科普菜单”。社区居民想听什么,想听谁讲,居民“点菜”,医院精心端上“丰富的健康大餐”。
心衰的病人多数都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合并症,稍不注意就容易复发,很难完全治愈。这种慢性病的住院患者如何进行好自我管理,少发病少住院?三医人有自己的答案。
不以出院作为治疗终点,市三医院在多个专科建立全病程管理组,目前已覆盖“诊后、院后、术后、检后”等人群以及孕、产、妇、亚健康人群。这种全新的医疗管理模式,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开展针对细分病种和人群的全病程管理服务。
医院以单个患者为中心,为其配备集主治医生、护士、健康管家、个案管理师等在内的管理团队,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全程的个案追踪服务、疾病指导服务和医疗人文关怀,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降低其再入院率。
有互联网的智能手段加持,医护人员服务效率也大大提升。以往,医护人员需要一个个地拨打随访电话,告知注意事项,通知复诊时间,现在患者的手机终端上,就能收到全病程管理系统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推送的信息。
如今,一个涵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病程服务模式正在医院深耕,全院开展28个全病程管理病种,33个全病程团队。3507名慢性病患者签约全病程管理,6024名潜在慢性病风险患者纳入监测范围。
■ 民之所忧 医必念之 坚守为民情怀将优质资源下沉百姓家门口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其核心内涵是“公益性”,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这是公立医院的初心所在。
大医院有大专家坐镇,小医院就只能看小病?面对百姓就医的“堵点”,三医人有担当: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就是要建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帮助基层医疗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把患者留在基层,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留在基层,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更便利更实惠的医疗服务。
从去年8月起,麻城市第五医院周边的居民,再也不需要因为要做胃肠镜奔波百公里。武汉市第三医院帮助该院建立消化内镜中心,定期派专家去指导,同步培养他们的医生。
如何建设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市三医院不仅多渠道提升基层专业人员的“供给量”,还想方设法提升“供给质量”。
医院分别和武昌、洪山及东湖高新区卫健局一起,以质控中心为抓手,以“临床专家+管理专家”的方式,与3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度合作、建立联动,整体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医院聚焦医联体内同质化管理,注重医院之间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流程,畅通患者上下转诊无障碍,让市民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服务。
“联盟”的本质是资源“共享”。
近年来,三医院持续做大做强专科联盟,进一步推动华中烧伤与创面修复专科联盟、湖北省疤痕专科联盟、超声诊断专科联盟、湖北省个体化药物治疗联盟、长江中下游输卵管疾病介入联盟、湖北省(武汉市)糖尿病足防治中心等专科联盟建设,加快推进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建立远程心电、超声影像中心等,满足群众全生命、全周期健康需求。
同时,医院开发建设的互联网医院服务平台,包括云咨询、云门诊、云支付、云药房、云联体等五大“云服务”,实现了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全周期健康管理,让“患者一部手机全程就医,医生一部手机全时接诊”。医院在专科联盟和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实现患者信息互联互通,也将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送到百姓家门口。
■ 民之所愿 医必应之
“E+医”10分钟健康圈
扩展百姓幸福跨度
今年3月,家住光谷的一位高校教授刘先生突然胸闷不舒服,到校医院去检查疑似心梗。校医院马上联动市三医院光谷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发出预警。急救车接病人的同时,院内启动绿色通道,手术室作好准备。刘先生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心脏血管再通,一共只用了15分钟。他从觉察到不舒服,到血管再通,仅1小时。因为快速有效的救治,他住院几天后就出院了,很快回到岗位上。
对心梗、脑梗等危急重症患者来说。哪怕只是一分钟,都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每一分钟每一秒钟较劲,为生命争取更多时间。近年来,市三医院对整个救治环节不断打磨,不断优化,将优势学科危重症急救与智慧医疗有效结合,与32个社区医联体单位合作,将急救网络下沉到社区,打造“E+医”10分钟健康圈,为人民生命安全打造出一条畅通的急救绿色通道。
当一名心梗或者脑梗危急重患者通过120送到市三医院的途中,120和急诊科会实施无缝衔接,立即启动院内绿色通道,保证整个救治一路畅通。数据统计显示,到市三医院救治的心梗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再通的最短DToB时间比全国平均水平快50%,卒中中心脑梗患者血管再通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还能不能更快一点?三医人的回答是:当然能。
医院把急救网络延伸到社区,与社区医联体单位合作,通过培训,建立同质化的院前急救单元,统一早期诊断标准,通过远程诊断手段,早期识别危急重症,及时向医院发出预警,节省院前的每一分钟。为此医院陆续在院内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险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高危孕产妇抢救中心,形成区域内网络,针对每一个救治环节,形成标准流程,能够快速准确诊断、危险评估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有效地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文/刘璇 江泓颖 陈舒 李菡
长江日报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