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打造中医药发展“三全”模式
本报记者 乔晓娜 通讯员 卢云鹏
“准备耳尖放血,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感到不适,要告诉我……”
“医生,经过中药熏蒸,我的腿脚今天不疼了,效果真好……”
“大爷,今天的理疗做完了,回家记得喝中药,内服外治相结合效果更好……”
走进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康复大厅,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映入眼帘,浓郁的中医药气息扑面而来,前来体验“简、便、验、廉”中医药技术的患者络绎不绝,医务人员正忙着为患者进行推拿、针灸、拔罐,以及使用各种理疗设备为患者开展康复理疗服务。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借此东风,在努力发展现代医疗技术的同时,创新“西学中”学习模式,采用“全员学习中医药知识、全院推广中医药技术,全程使用中医药疗法”这一举措来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该院在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综合医院发展的中医药“三全”模式,深受患者的好评。越来越多的患者来该院就诊,该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员学习中医药知识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8月14日(星期一)早会前,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广大医务人员跟着领读人一起朗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经过多年的坚持,这种做法已经成为该院每周的惯例。
“学中医不仅是学医疗技术,更是在学中国传统文化。”该院党委书记、院长梁训太组织大家从朗诵、了解医学经典入手,主动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进而培养“中医药道路自信、中医药疗效自信和中医药文化自信”。
该院借鉴“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理念,结合人文医院建设,组织开展“读经典润心田”和“我爱中医‘四个一’”系列活动(包括“每周一学”“每月一练”“每季一赛”“每年一评”)。“每周一学”活动又分为“每周一读”“每周一药”“每周一穴”“每周一方”4个部分,在每周一早会期间,全院以科室为单位或全员集中学习一篇中医经典,或一味中药,或一个穴位,或一个中药方剂等中医药知识;“每月一练”活动,即每个月定期开展中医特色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大练兵活动;“每季一赛”活动,即每个季度举办一次针灸、艾灸、拔罐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竞赛;“每年一评”活动,即每年举办一次中医药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并进行表彰。
“腹部疾病患者做完手术后,常会出现腹胀、肠道蠕动差、粘连等情况,我们常规使用中药汤剂(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同时用芒硝热敷患者的腹部。这样既能减轻肠道水肿,又可以减轻腹腔内炎症反应。”据外科医生张端孟介绍,以前,对于胰腺炎患者多采取西医治疗方法,患者住院时间长、花费高;后来,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使用中药清胰汤治疗,使患者缩短了病程,减少了花费,提高了治疗效率。
对于严重骨质疏松及脊椎骨折的老年患者来说,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存在手术风险大、医疗花费高的情况。该院骨科医生刘勇志说:“我们对于年纪较大,没有涉及关节骨折或单纯关节脱位患者,经综合评估后,通过中医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技术治疗,辅以中药内服、外用,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促进关节愈合。一般手术治疗需要花费万元以上,现在中西医结合手法整复及康复治疗费用仅几千元就可以解决了。”
“西学中”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全体医务人员学习中医药知识,不仅提升了临床科室中医诊疗能力,还积极地推动了中医药适宜技术在西医科室的应用。据梁训太介绍,坚持不懈地学习,不仅使医务人员掌握了中医药知识,大幅提升中医药医疗能力,不断增强了主动服务的责任意识,还使医疗护理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医疗差错率、医患纠纷率逐年下降,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该院先后获得“爱婴医院”“人文爱心医院”“河南省提升医疗服务单项举措标杆单位”等荣誉,多名医务人员先后获得市、县“医德标兵”“最美医生”“优秀护士”等荣誉。
全院推广中医药技术
“你们医院的中医科室特色优势不明显,甚至没有中医科。”这是患者对综合医院普遍的印象。为了打破这种固有认知,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该院制定多项政策,鼓励所有临床科室发展中医药特色技术。
首先,该院在绩效分配中,对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予以倾斜;同时,不断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对中西医结合科、仲景苑、康复科等中医特色专科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该院鼓励临床医务人员参加“西学中”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通过临床跟师(名老中医药专家)、选派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等方式,加强优秀人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该院还定期举办中医药学术讲座、中医药合理使用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全院医务人员的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其次,该院设置退休专家门诊,邀请8名县域名老中医长期坐诊;同时,积极开展中医下乡长期坐诊、中医巡回义诊等活动,方便农村患者就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中医药诊疗服务。在护理工作中,该院着重突出中医护理优势,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明确辨证施护病种,出台标准护理计划。
“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特色优势,才能提升中医药影响力,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梁训太为了在全院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技术学习氛围,采取多种举措加大中医药科普宣传力度。
最后,该院在中医药文化园里,设置了百草园、中医药知识宣传廊等。该院的中医药文化园、百草园、中医药科普墙等景观,不仅满足了公共空间绿化美化功能,还让患者在休闲的同时沉浸式了解了中医药知识;以门户网站、公众号为载体,专题宣传该院中医药特色、医疗技术及健康科普知识;深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中医药知识进社区”“中医药知识科普”“中医义诊”等特色活动;在电视台举办养生系列讲座,宣传中医“治未病”知识和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
通过务实举措,该院用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用得会的方法讲述中医药故事,展现中医药魅力。
目前,全院已有58名医师取得中医执业证书。护士均能熟练地向患者讲解中医食疗方法及中医保健护理知识;儿科、乳腺科、妇科、外科、儿童康复科等科室,均配置有中药熏蒸仪、牵引床、多功能针灸仪等中医诊疗设备,并能开展中药灌肠、艾灸、中药鼻腔冲洗、中药盐包贴敷、中药溻渍等特色治疗项目,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全程使用中医药疗法
在疾病的诊疗中,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创新“西学中”模式,提出发挥综合医院学科优势,整合中西医结合优势,开展多学科会诊制度,形成中西医结合“双诊疗”模式(即中医大夫参与西医科室患者的查房和会诊,根据实际情况建议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临床上以中药、理疗、艾灸、刮痧、拔罐、针刀、放血、小儿推拿和脏腑按摩调理等为落脚点,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技法,充分发挥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
“对于收治的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时,根据患者需要邀请中医医师参加,共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该院分管中医药工作的副院长王强告诉记者,没有多学科会诊制度以前,中医根本参与不了西医科室患者的治疗;而现在,每一个中医医生都要负责相关西医科室患者的查房和会诊。
中西医结合“双诊疗”模式让患者在接受西医诊疗的同时选择中医辨证论治,受益明显。黄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在2个月前,黄女士饱受反复出现的头晕折磨,严重影响她正常工作和生活。黄女士在住院期间,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不佳,医生遂联系康复科中医师开展会诊,通过辨证施治,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为黄女士进行筋膜松解疗法等综合治疗,很快黄女士的头晕症状就有了明显改善。
截至目前,该院已经能开展多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药方剂治疗。今年,该院用纯中医药及中医疗法共接诊患者5000余人次,病种涉及颈肩膝疼痛类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以及皮肤科疾病等。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连续、规范、优质的中医护理服务,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
在临床药物的使用中,该院增加中药使用比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效能,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从院前急救常备速效救心丸,到大承气汤灌肠;从中风后遗症理疗到外科快速康复;从体检中心的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到家庭医生的中医健康教育,在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药的应用贯穿了整个治疗过程。
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该院坚持“以人为本”,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康复人群纳入服务范围,丰富“治未病”内涵,倡导早发现、早治疗、防复发的理念。该院在健康管理体检中心和慢性病门诊配置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合理的中医药治疗建议;将养生、医疗、康复深度融合,建立医养结合临床模式,实现了康养全程使用中医药。
目前,该院西医临床科室每个月申请中医会诊100次以上;中医药诊疗人数占总诊疗人数的21.4%;中药处方占总处方的23.05%;中医药非药物疗法人数占总诊疗人数的11.2%,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率、中医药参与率持续提升。
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利用“三全”模式,为提升综合医院实力、丰富中医药服务内涵、促进中西医学科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崭新路径。
医药卫生报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