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构建“三个链条”织牢省运会食品安全网
8月18日,燃烧了11天的主火炬在闭幕式的歌舞声和现场观众、运动员的欢呼声中缓缓熄灭,山西省第十六届省运会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为全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省运会是运动员们拼搏、鏖战的赛场;更是大会保障工作者们坚守与付出的“战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食品安全保障是省运会各项保障工作的基础,作为省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牵头部门,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全系统总动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科学筹划、精准实施,探索出一套适应地方赛事特点,环环相扣、链链畅通的“三链融合”保障新方案、新举措,坚决守好食品安全底线,为运动员们取得理想赛绩助力加油。
职责明晰的韧性责任链强化安全
运动员村是本届省运会的一大创新和亮点,这是山西省运动会史上首次启用运动员村,标志着山西省的赛事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大同市精心打造运动员之家,成立了省运村村民委员会,为参赛运动员提供住宿、餐饮、健身、商业、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多种服务,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保障运动员以最佳的状态参赛。
食宿行的统一管理,对省运会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同市以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为牵引,构建起“职责明晰、任务明确、分工科学”的属地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链,确保比赛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万无一失”。
作为协调保障工作的“枢纽”,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印发了《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及《山西省第十六届省运会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专门成立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组,负责比赛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督查工作。并组成由各县(区)市场监管局局长任组长,监管人员为成员的保障工作组,制定比赛期间的食品安全保障实施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负责运动员、裁判员及官员驻地、宾馆酒店及周边的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具体实施。
赛事期间,各工作组按照组委会要求和保障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内容,充实保障措施,选派骨干力量全程实施食品安全监督保障,重点做好食品原料把关、食谱审定、过程管控、信息报送和应急处置等各项食品安全现场保障工作。在做好省运会安全保障的同时,对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监管也一刻不放松,以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的监管态势,督促和强化餐饮服务单位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确保比赛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此次省运会还有与往届不同的一大特点,即实行了集中供餐。作为指定供餐企业,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接到了省运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有关事项和具体要求,并签订《“省运会”大同赛区食品安全保障责任书》,确保供餐单位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操作,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服务,全力维护运动员、裁判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省运会在大同市的赛事顺利举行。
覆盖全面的弹性保障链守护安全
众所周知,运动员的饮食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在膳食结构、营养搭配、数量质量方面有严格标准,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与普通人不同。因此,食品安全保障是省运会各项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做好“万全”准备和保障。
运动员饮食最主要防控的是食源性兴奋剂和突发性食物中毒事件。监管部门必须把牢至少5道关口,来阻断运动员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一是原料采购关,从源头开始把控,要求所有动物源性食品,包括牛肉、羊肉等肉类,由定点基地供应。二是运输关,所有的食材运输由定点基地统一进行冷链运输。三是交接关,在食材的交接过程中,由监管人员现场交接,并签字确认。四是检验关,所有食材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全批次全项目快检。五是现场监督关,在加工过程中,派驻专人进行监督检查。
“过五关”之后,各种食材才能进入加工烹饪环节,监管、生产、检测、服务等各环节保障人员的工作也才刚刚开始。
为了保障省运会供餐,位于云州区的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依据组委会要求,专门制定了包括应急措施在内的《省运会配餐方案》,并将配餐流程细分为原料采购、原辅料入库、原辅料留样、加工烹饪、保温分装、成品留样、消毒装车、准时运输、交接分餐等九个步骤。一支组建于今年4月份、近百名成员的省运会供餐保障队伍,按照流程分工到位,保障着省运会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工作人员、来宾的饮食安全。
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肖晨告诉记者,作为大同市乃至全省规模较大、技术成熟的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他们的最大产能可达到每天约30000人份的配餐。虽然,省运会配餐每天最多时是2000人份,但整个企业投入的关注却是最大的。
按照组委会要求,为了防止食源性兴奋剂事件,运动员不得食入莲子、释迦、花椒等食品,禁止食用含有胡椒(如胡辣汤)的食品。而对于中餐来说,胡椒、花椒等香辛料是做出美味佳肴不可缺少的食材。为此,每餐制作期间,都要由专人到厨房检点一番。
为了保证餐食品质,企业专门抽调40多名有20年厨龄的老厨师配菜调味。省运会运动员每日的午餐、晚餐分别有凉菜4道、热菜8道,其中包括2道纯肉、2道肉炒菜、4道素菜。另外,还有2个汤、2种粥、4道主食,以及明档现煮面食2种。除此之外,还有4种水果。早餐虽不如午餐、晚餐丰盛,但搭配科学、营养合理,包括4道凉菜、3道热菜、2种粥、2种水果,以及牛奶、鸡蛋等。从周一到周日,每天每餐各不相同。
从8月4日起,中央厨房每天要制作1200人的餐食。从8月8日起,每天制作2000人的餐食。每天凌晨4时,工作人员到岗开始制作早餐;上午8时,开始制作午餐;中午1时,开始制作晚餐,每天有9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
肖晨告诉记者:“接到省运会配餐任务的通知以后,我们就参照了国内大型运动会运动员(餐食)的菜谱标准,研创了300多道适合运动员及工作人员的菜品。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省运会运动员的餐食所用食材都是专门特供的,全部由机械一体化来完成。在配餐过程中,我们也最大限度地集合了大同地域特色美食,可以让运动员吃到更健康、更美味、更营养的配餐。”
热菜、主食制作完成后,装入大餐盘中,工作人员快速用保鲜膜封住餐盘,并放入特制的保温箱中,贴好封签,这些美味佳肴就进入下一个流程——装上冷藏(保温)车,送往省运村。
而在省运村,另外几组保障人员已经准备就绪,等待接餐了。省运会餐饮服务组经理袁志文告诉记者,从服务人员的选用,到餐桌餐椅的摆放,还有餐盘的检查,全组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服务人员每天实行餐桌椅三消毒,包括桌椅板凳都是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擦拭,餐具三消毒后,还要在开餐前10分钟,把这些餐具拿出来,再逐个检查,做好最后一道的把关工作。
大同云州区市场监管局周士庄市场监管所所长郭晨日和他的同事,是云州区市场监管局派驻省运村的监管人员,他们要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督保障,包括保障点的食品采购、从业人员健康、餐用具消毒、环境卫生、每餐菜谱、食品留样等重点环节,并且填写《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检查记录表》《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工作日志》及《留样记录》等,做到全程留痕、可追溯。
来自杭州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马敏
是公司派驻大同省运会的检测员,她值守的是另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确保运动员驻地和赛点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不发生食源性和药源性兴奋剂事件,马敏每天要往返于省运村和宜发同诚央厨基地,现场采样、检测,检测项目包括食材的农残、药残,餐具的表面洁净度等30多个指标。
马敏告诉记者,她每天要对省运村1~6号餐厅的餐盘、餐具、餐勺、餐夹进行表面清洁度的采样以及快检,正常参考下限为20RLU,参考上限为30RLU,而通常的检测结果只有1~4RLU,表明省运村为运动员提供的餐具清洁度相当高。
据统计,截至8月18日,省运会组委会委托第三方(杭州都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累计完成食品抽检691批次,其中农残检测382批次、甲酫检测30批次、二氧化硫检测51批次、吊白块检测12批次、瘦肉精(肉类兴奋剂检测)检测62批次、氟苯尼考(禽蛋类)检测6批次、喹诺酮类(鱼、虾水产)检测17批次、孔雀石绿检测4批次、兴奋剂检测10批次、微生物检测(餐盘餐具清洁度)117批次,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省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千头万绪又井然有序,得益于所有保障人员的严谨和精细工作,对他们来说,每一个比赛日的食安保障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紧绷着的弦一刻不能松懈,才能保证盛会的安全进行。
落实有力的刚性监督链兜底安全
此次省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从冬季项目到夏季项目)、涉及酒店多、接待人群特殊(运动员)。特别是开启了山西省运会历史上的三个第一次,即在省会以外城市举办、设立运动员村统一食宿行和集中供餐。这对于大同市的大型赛事举办和保障能力都是一次重大考验,也为大同市市场监管部门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各级领导十分关注省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7月以来,山西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鞠振,党委成员、副局长崔巍,以及省市场监管局餐饮监管处负责人多次前往省运村,现场督导食品安全工作。大同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杜福亲自部署,先后召开5次会议专题部署会议,要求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再细化再落实,确保省运会期间食品安全。开幕式前,副省长熊继军、大同市副市长孟维君也分别前往十六届省运会运动员村调研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省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涉及原料进货、贮存、加工制作、消毒保洁、食品留样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和纰漏,都可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由于省运会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市场监督人员重点在运动员餐厅、食品分餐等区域,对保障人员在岗在位情况、就餐区卫生状况、运动员食材控制、食品加工操作、餐饮具材质和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进行动态监测,严格按照省运会食品安全标准,全流程实行监管。同时,市场监管部门通过行政监管与技术监管相结合,专项整治与驻点监督相互补充,构建起一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刚性、兜底监督链,确保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可控、风险可防、过程可查。
在行政监管上,严格执行组委会确定的厨房专用、定点集中采购制度,抽调专人入驻省运村和供餐企业等重点单位,生产企业严格按照规范组织生产,生产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局全部派驻驻厂监管人员,实行24小时无缝监管,并按照规范实行清单式管理,对生产、运输、检验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签字确认。
同时,将技术监督作为餐食供应企业遴选的重要条件,最终坚持食品“全批次全项目检测”的原则,对所有进入运动员消费范围的食品实施检测,不合格的一律不用。对一经检出不合格的产品,取消该企业其他产品的供应资格。
此外,坚持“质量可追溯、全程可跟踪、环节可衔接、行为可追查”的信息化监管措施,规范运输过程管理、远程视频监控食品主要集散地及运动员用餐场所等手段,实现食品从农田或养殖基地到省运村餐厅的全程风险控制。
8月7日至9日省运会开幕式期间,平城区市场监管局分别进驻云冈大酒店、云冈建国宾馆、假日贵宾楼酒店、欣宇皇冠酒店、金凯国际酒店、平上舍酒店进行驻点保障。进驻期间,驻点监督人员对保障点的食品采购、从业人员健康、餐用具消毒、每餐菜谱、凉菜配制、热菜烹饪、食品留样等重点环节,餐餐进行监督检查,填写《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检查记录表》《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工作日志》及《留样记录》等,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云州区市场监管局驻省运村负责人表示:“省运会期间食品的安全保障人员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加强食品安全调度,以便及时、快捷应对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充分发挥食品检验的安全监管作用,第三方检测机构严格检测流程,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处置,确保检测结果准确率100%。”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山西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小摊点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县区还在省运会期间,组织开展辖区内,特别是旅游景区及周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对运动员、裁判员及官员驻地及周边区域内餐饮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并督促落实整改意见,全面提升各餐饮单位食品安全意识和服务质量。重点打击无证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索证索票制度不落实等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对重点食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超市、商场、接待酒店以及比赛场馆、旅游区和机场、车站等周边1000米以内的餐饮服务单位,通过隐患排查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有效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犯罪活动,为省运会的举办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严格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监管模式、严密的部门衔接”,实现了食品从生产线到省运村的全程风险控制。大同市市场监管局餐饮监督科科长李振杰告诉记者,作为一场体育盛会,山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精彩看开幕,满意在服务,成功在安全”,食品安全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虽然保障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抓住监管的“牛鼻子”,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同市市场监管局按照预防为主、科学管理、属地负责、分级监督的原则,运用“三个到位”来确保省运会的食品安全。一是人员到位。从全市的市场监管系统抽调了30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分别进驻到省运村和各保障组、接待酒店,进行现场监督。二是检测到位。依托专业检测机构的食品检测技术手段,对运动员食材进行全方位检测,确保食品原料安全、可溯。三是留样到位。留样作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的一环,是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的重要依据。检测严格按照成品125克、48小时进行留样,动物源性食材进行6个月的留样。“通过以上措施的严格落实,我们牢牢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十六届省运会精彩成功。”李振杰说。
而太原市代表队领队王勇的评价为十六届省运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做了最好的注脚:“大同这次整个比赛的接待和运动员的吃住行都档次不低,我也参加过全国青运会、全运会,感觉跟他们不相上下。食品安全,尤其大型比赛,兴奋剂检测是必然,饮食卫生是必须要注意的。领队、教练员只能做到要求队员不要乱吃食品,大家必须依靠主办方来把控食品安全,看到食堂提供的餐食这么丰富,食药监管以及检验检疫人员全天在这里驻守,我们心里非常踏实。”
山西省市场监管局202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