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全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护航高质量发展
今天是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为“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
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部署要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方针,强化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抢险救援力量建设,扎实做好灾害防御和救灾救助工作。市应急管理局组建以来,着力打基础、谋改革、砺精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防范化解风险,全灾种应对、全链条防范、全天候守护,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愈发凸显。今年4月初,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活动走进九江,对我市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打造成果应用示范样板给予充分肯定,20余家中央及省级媒体将防灾减灾救灾“九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运用“防汛十六法”探索“大应急”体制下的防汛新模式
赣、鄂、皖三省交界的长江中心,是柴桑区江新洲所在地。这里四面环水,沿江濒湖,极易发生外洪内涝等自然灾害。2020年夏,受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江新洲水位持续上涨,灾情牵动人心。时隔近三年,记者在江新洲看到:宽阔坚实的大堤,堤内绿意葱茏,堤外夏浪涌动。三年间,投资3.1亿元开展了江新洲大堤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提高大堤抗御洪水能力;投资1.68亿元实施了江新洲涝区治理项目,全镇由原来9座泵站增加到11座,排水高程从原来的21.8米提高到22.8米……
江新洲之变是九江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理念、创新运用“防汛十六法”的一个缩影。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科科长胡懿介绍,九江是众水汇集之地,滨江临湖、水网密布,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历来十分重视防汛救灾工作。2020年,九江遭遇了历史罕遇洪涝灾害,市应急管理局迅速进入状态,成功应对特大洪水,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21年,市应急管理局成建制“出战”河南郑州,出色完成排涝抢险救援任务;2022年,市应急管理局有效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历史性旱情,全面提高灾害防御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大应急”体制下的防汛新模式。在及时总结复盘1998年特大洪水灾害应对的基础上,从指挥决策、工程治理、物资及队伍保障、预案预警、责任落实、救援处置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梳理后提炼而成“防汛十六法”,这套方法对防汛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防汛体系的建立、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讲解,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九江各地防汛,成效显著。
除了“防汛十六法”,市应急管理局还将洪涝灾害与安全生产、地质灾害、救灾抢险及综合减灾统筹考虑、一并防范,形成了“三防两救”一体化推进模式,系统采取防山洪地质灾害、防塘库漫坝溃坝、防城乡内涝、防雷电大风、防交通工程损毁、防漏电断电、防危化品泄漏、防矿山塌方透水“八防”措施,将问题解决在成灾之前。
做实森林防灭火“六字诀”织密“空地一体化”森林火险防护网
随着桨叶快速转动,无人机在一阵轰鸣声中腾空而起。这是近日柴桑区专业森林消防队队员操作无人机进行森林高空巡航、开展火情巡查监测的一幕。与此同时,其他队员正身背风力灭火机、手拿灭火二号工具对环庐山区域进行森林火情巡查监测。
市应急管理局火灾防治管理科负责人曹斯宇介绍,无人机航拍实时画面与巡山队员协同配合,采取“空地一体化”火情监测方式,可及时清晰地看到九江市林区内各种动态信息,快速进行热点核查,及时检测到存在的森林火灾隐患,极大提升了森林防火巡查效率和监测效果。
九江林地总面积110.99万公顷,森林面积达99.08万公顷。为守护青山,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先后印发了《九江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关于实行森林防灭火举报奖励制度的通告》《九江市森林防灭火工作“九个强化、二十七条措施”暂行规定》等文件,全面落实包保责任制,明确责任、细化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创新提出“禁、早、准、净、安、明”森林防灭火“六字诀”。围绕“六字诀”, 组织开展比武练兵活动,增强“打早、打小、打了”能力。还重点补充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实战效果好的扑火装备,全面提升防控森林火灾的综合能力。
我市还在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油库、燃气站等地,大力推广使用“互联网+督查”及“防火码”。在重要时间节点和高火险天气期间,采取明查和暗访、必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森林防灭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积极开展林下可燃物清理工作,减少森林火灾隐患。同时,不断探索以水灭火战法实践推广运用,切实做好卫星热点2小时内反馈核查工作。全市12支专业森林消防队、179支乡镇半专业扑火队时刻保持应急状态,确保森林防灭火形势继续稳定向好。
推进“四项能力提升工程”筑牢防震堡垒守护美好家园
“大家做胸外按压时,要掌握技术要领。”近日,记者走进瑞昌市桂林街道瑞民社区,瑞昌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朱卫忠正向居民讲解心肺复苏法等应急救援知识。2005年瑞昌发生5.7级地震,瑞民社区就是政府灾后重建的安置点,居民们防震避险意识很高。这个社区还安装了应急喇叭、气象预报显示屏,定期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宣传和应急逃生、急救、消防演练。
在瑞昌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投入2300万元建设的应急指挥综合平台项目,与地震预评估与灾情快速评估系统进行了融合对接。该系统充分运用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预评估成果,能精确掌握本辖区地震灾害风险和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有针对性地提升地震应急准备能力,为震后应急处置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瑞昌市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推进是我市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体现。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科科长江涛介绍,九江是20世纪80年代全国明确的52个抗震设防城市之一,防震减灾工作起步很早。机构改革以来,我市持续抓实地震监测预警能力、震灾风险防治能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四个能力提升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连续两年荣获全省防震减灾高质量考核第一名。
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扎实推进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完成了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终端安装,强化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编制完成了九江市1:250000抗震要图,重新修订了《九江市地震应急预案》,提高了地震应急快速响应和先期处置能力。今年,组织开展了“九江应急·2023”抗震救灾综合演练,全链条、全流程、全方位贴近抗震救灾实战,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地震应急处突水平和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地震应急处置的指挥决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我市还推广“互联网+科普宣传”,开展了科普示范工程创建工作,已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所。
抓细“六项精准措施”构建全链条地质灾害防治救体系
“雨量计、声光报警器、裂缝计、倾角计等设备安装在哪?群测群防员使用情况及数据传输情况如何?”不久前,市应急管理局组织专家对修水县白岭镇清水桥村十三组、德安县宝塔乡岳山垅村等地“群专结合”监测预警实验点进行实地核查。目前,全市365处实验点全面完成设备安装和并网运行。这给我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了敏锐的“耳朵”和“眼睛”,进一步扩大了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专业化监测预警覆盖面。
我市地质灾害隐患多达8568处,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突发性强,防治救任务艰巨。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全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全链条承接了地质灾害防治救职能,将地质灾害防治救纳入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推进。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九江市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工作规则》《九江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九江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政府高位推动、多部门联合防范的工作格局。
市防灾减灾中心地震与地质灾害应急科负责人黄振介绍:“我们本着‘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的原则开展临灾避险工作,持续做实‘精准排查、精准监测、精准预警、精准避让、精准管控、精准治理’六项精准措施,创新性提出地质灾害隐患点‘六个一’管理模式,即:一名村级行政责任人、一名群测群防员、一份巡查监测记录表、一份突发地质灾害单点应急预案、一次应急演练、一套风险管控措施,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隐患的防范、应对、处置水平。”
我市还建成了全省首个地质灾害市、县、乡、村四级动态巡查系统,实现了隐患点巡查的全过程监管和群测群防员的网格化管理。目前,856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落实了群防群测员1674名,为每户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及科普宣传材料总计约5.4万份。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作为治本之策来抓,加大投入力度,分类科学防治,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实施隐患点消除计划,计划5年内消除我市有治理条件的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
推行“十有八有四有”标准 打造防灾减灾救灾“九江品牌”
房屋整齐、窗明几净,新修的柏油路平坦笔直,道路两旁的房屋粉饰一新,这是永修县三角乡灾后重建的场景。看到此景,谁能想到,2020年7月,强降雨持续袭赣,修河三角联圩发生溃口,大量房屋受损、农田被淹……
为做好救灾救助工作,市应急管理局按照“安全和谐、功能完整、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的要求,实施精准化安置、封闭化管理、网格化服务,还探索性提出集中安置点规范化建设“十有”标准,即:有标识、有饭吃、有水喝、有床睡、有物资、有地方洗澡、有医护人员、有秩序、有台账、有心理疏导,安排干部与志愿者全面做好安置登记、出入管理、楼栋管理、送餐服务、精神安抚、隐患排查等工作,做到服务到心、送餐到家、关爱到人、文化到场,全力做好灾后救助工作。
为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风险防范应对,市应急管理局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双五进”、安全防范大家谈、安全教育主播讲等活动,深入开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八个一”活动及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着力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基本健全,217个乡镇(街道)基本实现了“八有”(有机构、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有经费、有宣教),1851个行政村(社区)基本实现“四有”(有工作人员、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
我市还把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市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科科长缪世华介绍,通过3年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市主要灾害致灾信息、重要承灾体信息和重点隐患情况,查明了区域抗灾、减灾能力,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全面提升了九江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新浪网 20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