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应急局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市应急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围绕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立足职能定位,在守牢安全底线的同时,加快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采取积极工作措施,多方面发力助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强化队伍素质,打造铸安铁军。市应急局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把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全力推动“三个转变”。一是转变理念。在拟定年度工作思路时,明确抓“大安全”的理念,摒弃就安全抓安全、就执法抓执法的思维定式,把“执法+服务”纳入年度10项重点工作,为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转变作风。落实市委关于开展执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要求,在全市应急系统开展了执法队伍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明确“大学习、大调研”“内控外督”“执法质量提升年”等7个专题活动,发力解决思想站位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专等突出问题。三是转变方式。聚焦全链条治理、全方位提升,源头许可、日常监管、执法检查“三位一体”联动,“监管+服务”并举,开展了“六送服务入千企”等安全助企活动,让安全监管既有“硬度”也有“温度”。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执法效能。坚持问题导向、有解思维,严肃对待市委巡察、专项监督和“企业评部门”反馈的突出问题,发力抓三项措施。一是分级分类做“减法”。以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改革为契机,推动市、县、乡一体化制定监督检查计划,一家企业明确一个监管主体,同时坚持首次违法和轻微违法能立即整改的不予处罚。二是科技支撑做“加法”。全市74家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全部接入危险化学品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在线率95%;全市有67家非煤矿山企业纳入应急预警监测系统监管,监测率、在线均达到100%,应急部门每周开展一次线上巡查,提升监管的时效性、精准性。三是多元施策做“乘法”。通过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市应急指挥中心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多种方式,探索实施无接触、非现场执法监管,在查处企业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同时,降低了入企频次、提升执法穿透力。
主动入企帮扶,服务安全发展。把安全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送”服务进企业,营造高水平安全环境,促企业高质量发展。一送标准规范入企。通过执法大数据,系统分析企业存在8个方面44项常见问题,制定了《临沂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整改标准(第一期)》,入企宣讲释义,指导企业规范日常管理,从源头杜绝隐患反复。目前,我市已举办危险化学品等4个行业领域7期宣讲活动,对800余家企业1700余人进行宣讲释义。二送技术服务入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牵线搭桥把安全专业技术服务引入企业,解决企业安全管理“人少质弱”等突出问题。危化品领域,多轮次聘请109名行业专家,对63家企业检维修、开停车等重点环节风险进行指导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建议860余项。非煤矿山领域,聘请3名国家专家,对10家地下基建矿山进行深度查体,有效规范了矿山安全管理。三送教育培训入企。聚焦企业安全需求,针对年初企业全面复产复工的实际,组织了线上“开工第一课”学习,全市369.3万人次参加培训,37.68万人参加线上考试、合格率98%,有效化解了企业集中开过程中员工操作、设备运行方面的风险。
推动群防群治,实现安全共享。在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推动社会共治上下功夫,“双管齐下”筑牢安全防火墙。一方面,大力推广安全隐患有奖举报。一季度,全市各级应急部门接受举报线索314件、发放社会举报奖励34.85万元,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1.05万家企业建立内部有奖举报制度,兑现员工举报奖励328.7万元,由一线员工举报整改消除隐患3.19万条,提升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更有效托清了企业一线隐患底数。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建立“行业自治联盟”。按照“行业相同、距离相近、同类对接”的原则,组建了3个市级“发展联盟”、105个县区“专业联盟”、427个镇街“特色联盟”,覆盖8853家企业,成员单位自发组织安全生产交流座谈、警示教育、现场观摩,推动“互学互鉴、相互监督、共享安全”,有效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在临沂客户端 2023-6-25